草原片段教学

2022-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草原片段教学

教学片段研究助我发展

【关键词】教学片段研究;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片段研究是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关注教学过程中细节的一种研究方法。片段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提升教学的品位和教学过程的价值。长期致力于教学片段研究使我在专业上不断发展,让我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姑苏教育名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一、片段研究的起因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需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作指导和评析。如何能够让评课更深入地打动、帮助教师,我尝试采用了教学细节评价的方式,评课时侧重于具体教学片段的描述、评价和分析。这样做,一方面使评课更具针对性、个体性和指导性,另一方面也使自己更關注具体的教学细节,引发自己对教学细节的深入思考。这样的评课方式常常引发教师的热烈讨论和深度思考,不仅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研究能力,而且也为教师走进教育科研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二、片段研究的操作

从评课指向教学细节开始,我对教学细节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通过一个阶段的探索,形成了一套进行片段研究的具体做法:一是叙述片段。选择自己或其他教师在教材处理、问题设计、情景创设、活动组织等教学环节中有价值的教学片段用文字完整地叙述出来,强调还原教学的真实过程,体现教学素材的原始性。二是评价片段。针对叙述的片段进行评价,真实记录周围教师对片段的评价,写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侧重于评价其合理、科学的做法,以及可以改进、优化的地方,并尽可能写出评价的教学原理和科学依据。三是再叙片段。对片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研究相同或相近教学处理方法,经过对片段的对比研究,在综合优点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更科学、合理的教学片段,再用文字把它完整地叙述出来,完成一个可以参考和借鉴的优秀教学片段,为下一步形成教学研究成果积累素材。

三、我的片段研究成果

按照片段研究的操作方法,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我积累了数百个精心研究的教学片段,这些片段为我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研究成果提供了保障。一是提高了论文撰写的质量。自从建立起了自己的片段研究素材库后,我常常能从中找到可以论述的话题,更重要的是因为话题能提供精彩的教学实践操作方法,深受众多一线教师的认可和欢迎。论文质量也因为有了好的素材而不断提高,经常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二是教参编写深受欢迎。2008年我受人民教育出版社委托,编写《普通高中物理3—2教师指导用书》,作为该书的执行主编,我在编写中首次引入了教学片段研究的内容,在25万字的教参中选用了100多个教学片段,这些教学片段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帮助。教参出版后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扩大了我在中学物理教学界的影响力。三是专题讲座更加精彩。近年来我在全国各地作了200多场次的专题讲座,讲座内容有教材分析、教法研究、实验教学等,这些讲座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我的教学片段研究。也因为这些讲座所产生的影响,我先后被聘为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专家、人教社教材培训专家、多个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专家。

(作者系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教师)

作者:王永元

第2篇:谈谈作文教学中的片段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难点。无话可说,有话不知怎么说,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通常采用写日记、写周记、摘抄等方法。悟性好的学生,往往能从中受益良多,但对一部分悟性较差的学生来说,无话可说的烦恼则更突出了。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可以尝试作文的片段训练。这好比要让一部机器运转,先检验每个零件的质量。

初中阶段,记叙文是作文训练中占主要地位的文体。中心明确,语言生动活泼,结构完整,是其最基本的要求。要使文章写得生动,必须借助各种描写方法,诸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手法。而这些描写方法应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这些方法若在课文中出现,绝大部分学生能指出它的类别,可一旦自己写作文,就想不到运用,或是不习惯用,或是用得不贴切。为了让学生熟悉每一种描写方法,产生熟能生巧的效应,我们不妨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做些片段训练。如老师要求学生采用神态和心理描写,体现一个人快乐的情绪或是沮丧的心情。字数在一百字以内,十五分钟完成后进行交流。限时训练,加快学生的思维速度;当堂交流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100字左右的篇幅也不长,很少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快乐或沮丧,这种体验在学生的经验范围之内,要求也比较直观,因此一般学生都能提起写的兴趣。写完之后交流评价,不仅仅停留在谁好谁坏这一水平上,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好,好在哪里?差,差在哪里?这样写,可以,但也没有更好的方法,写得更贴切、恰当?让学生体会到,即使能使用描写方法,也有好坏之分,提起他们尝试、比较、探索、修改的兴趣,由被动训练转向主动探索。

这种训练与课本上的范文结合起来,边学边用,效果当然是不错的。学生听懂分析,并不意味着一切结束,学以致用,才是目的。为了使学生对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我特地补充了自读课本《第二次考试》中对陈伊玲亮丽音色的侧面描写,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选材,有一位同学这么写道:

主考官严老师坐在椅子上,公布考题:简要地自我介绍。考生们一个个说长避短,严老师一个劲地摇头。这时一个小男孩站了起来,一个角落里传出窃窃的笑声,他却不慌不忙深吸了一口气——好像把人们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望着这个貌不出众的小个子,人们的目光带着疑问或是不屑:你能夺走那唯一的名额吗?低头不语的严老师也为这短暂的沉默抬起头,看见那小个子成竹在胸的神情,目光中闪过一丝希望……“我认为浓缩就是精华!”一语惊四座。严老师不禁脱口问道:“你的姓名是……”

这位学生对正面、侧面描写手法的理解很正确,在练习中有模仿,有创新,把一个貌不惊人却极有才智的考生的特点,通过考官及众人的神态,严老师脱口的问语及他自己的语言表现了出来。正、侧面描写结合得很自然。

其他学生听了介绍之后,颇受启发。不仅减却了对作文的畏惧心理,相反有了跃跃欲试的感觉。

因为这种训练的要求比较明确,学生较易接受,若与大作文配合起来训练,并持之以恒,则会有实效,至少能让学生“有话可说”。

作文的片段训练还可以同词汇积累联系起来。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课文中的词汇量还是不少的,词语教学也为教师所重视,学生对生词能读,会写,可默,就是不用。所以,有的学生写作文时,素材有,却不知用哪些词语确切地进行表达。以往,为改变这种只学不用的状况,通常用造句的方法,但一个句子往往无所谓好与坏,一个词也只有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辨其优劣。

巩固新学词语时,连词成短文的作文片断训练亦可一试。一方面让学生记住了字形,懂了它的意思,另一方面是学会了把它自然地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去。

我在教学时,发现常用词语较多,于是,我选了一些词语,要求他们发挥想象力,把它们自然地写入一段短文,文字在二百字以内。这个练习不仅仅是一个连词成文的游戏,也是训练学生构思的一个方法。

我原以为学生们多半会写不好,但出乎我意料,他们对这个练习也很感兴趣,有一位学生写得还不错。

在“企业该如何管理”的讨论会上,平时一向沉默寡言的她表现不俗。有人冥思苦想了几天几夜,说出的十句也抵不上她一句,她对“企业该如何管理”所发表的独特见解,令众人刮目相看。一位华裔商人邀她共进午餐。席间,商人说:“我千里迢迢从国外回来发展事业,一直想找到一位有真才实学的人做我公司的总经理,今天听了你的演说,使我感到,你做这一类工作应是游刃有余,你能接受我诚意的请求吗?”“当然,我很喜欢这工作。”“公司刚起步,一开始你的薪金或许不够高……”“先生,我的确很需要钱,但我更需要的是另外的一些东西,比如我管理的企业的前途,比如您的真诚……”“我希望你明天就来我公司,不,今天下午就来……”

这位同学根据这些词语,想象了一个场景,虽然字里行间透着稚气,但那些词语用得还是很自然、很合理的。看得出,她的确掌握了这些词语的意思,即使考试中出现词语类的题目,我相信她也不会有多大问题。

我到学生中了解情况。学生反映:开始不习惯,只有拼凑词语;后来发现用得不好,就注意读书,加深理解,现在已渐渐习惯,想象力比以前丰富了,有的话知道怎么讲了。我通过批阅学生的作业发现:通过学生对词语的运用,我对那些词语的印象也加深了,作文指导变得具体可行了。

作文片断训练能体现学生的真实表达能力,一些爱偷懒的学生再也找不到捷径,怕学生抄袭的顾虑可免去。借鉴自然可以,但词要用准、用好,就必须多看书,多理解,多揣摩了,工夫花了,自然会有进步。这种训练,好比演员演小品,画者练写生,对写作水平的提高起了辅助作用。能够让学生拿起笔来,有话可写,有话会写。

作者:顾学清

第3篇:一次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片段

摘 要: 文章选取了“找次品”教学中的4个教学片段:【片断一】实验操作,感知策略;【片断二】引导探究,寻找策略;【片断三】深入探究,验证结论;【片断四】引导观察,寻找规律。4个教学片段环环相扣,一次比一次更深入,一步步将学生引入探究的深层次,从探究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关键词: 实验操作 感知策略 深入探究 验证结论 寻找规律

《找次品》是人教版教材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能平均分成3份就平均分成3份,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要每份尽可能接近,每份多‘1’或少‘1’是保证找到次品的次数是最少的”。很多老师在教学本节内容时,都会感到学生在理解这一结论时很困难。于是,我们在借助天平“找次品”的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该问题进行了实践与研究。

【片断一】实验操作,感知策略

(一)对三瓶口香糖进行实验操作

师:有3瓶同样包装的口香糖,其中1瓶被吃掉了几片,谁有办法把它找出来?

生1:数一数。

生2:用手掂一掂。

师:我们想想借助什么工具更方便呢?

生3:用天平称。如果天平两端平衡,被吃的就在天平外;如果天平两端不平衡,被吃的就在天平向上的一端。

师:好方法。现在,我们拿一架天平,任意拿2瓶各放在天平的两端,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

生:两种,如果天平两端平衡,被吃的就在天平外;如果天平两端不平衡,被吃的就在天平向上的一端。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我们在找3瓶口香糖中吃过的一瓶时,把3瓶口香糖分成3份,天平的左盘放一份,右盘放一份,另外桌上一份。不管怎么称这3份,只用1次就能把吃过的那瓶口香糖找出来。

板书:3(①、①、1)——1次

(二)对5瓶口香糖进行实验操作

师:这里有5瓶同样包装口香糖,其中1瓶被吃掉了几片,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被吃的这瓶口香糖?

(学生用学具模拟天平实验,自己操作,并记录操作的活动过程……)

师:你把5瓶分成了几份?有几种分法?请用简洁的方法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看哪组的方法又快又多,并思考哪种方法最好。

(学生活动)

师:那称1次一定能找出这瓶少了几片的口香糖来吗?

生:一次能找到这种情况是一种巧合,有可能,但不一定。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操作的?

生1:用天平一瓶一批地找,不平衡1次找到次品;平衡,继续找,最多找3次。5(1、1、1、1、1)——3次

生2:把5瓶口香糖分成3份最多找2次。5(①、①、3)3(①、①、1)——2次

生3:把5瓶口香糖分成3份最多找2次。5(②、②、1)2(①、①)——2次

师:通过你们刚才的动手操作探究,我们知道一次能找到的这种情况是一种巧合;在把5瓶口香糖分成3份的情况下,最多2次就能确保找到这瓶吃过的口香糖。

【片断二】引导探究,寻找策略

课件出示:这里有9瓶同样包装口香糖,其中1瓶被吃掉了几片,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到被吃的这瓶口香糖?

(一)对9瓶口香糖进行实验操作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思考,你是把9瓶分成几份?怎么称的?请用简洁的方法把你的办法记录下来,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看谁的方法又快又多,并思考哪种方法最好。(学生活动)

生1:9(①、①、7)7(①、①、5)5(②、②、1)2(①、①)…4次

生2:9(②、②、5)5(②、②、1)2(①、①)…3次

生3:9(③、③、3)3(①、①、1)…2次

生4:9(④、④、1)4(②、②、0)2(①、①)…3次

(二)感受分3份的优化策略

1.引导学生对能平均分物品的优化策略探究

师:刚才,我们对9瓶口香糖中找“次品”的做法不同,出现了不同结果;口香糖的数量都是9瓶,找次品的次数哪种方法最优化?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实验探究过程,自己总结一下,在找次品的过程中,分成几份找的方法最佳?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观察、分析、概括、总结……)

生:平均分,分成3份的办法最佳。

师:为什么?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在用天平找次品的过程中,因为天平每次只能比较2份,同时又可以与余下来的一份相比较,所以想到分3份是好的分法;同时,为了减少找次品的次数,把9瓶平均分是最佳方案。

2.引导学生对不能平均分物品的优化策略探究

师:假如口香糖的瓶数不是3的倍数的时候,如5瓶,我们怎样分成3份呢?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不能平均分物品,尽量让每份同样多,尽可能接近,每份多“1”或少“1”。

师:出示课件:找次品时,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每份要尽量均等,每份多“1”或少“1”。

【片断三】深入探究,验证结论

师:我们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概括出这个结论,我们总结得到底对不对,下面一起验证一下。

大屏幕显示:这里有几组口香糖,分别是4瓶、7瓶、11瓶、27瓶;每组中,都是有1瓶少了几片;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在每组中保证找到少了几片的那一瓶分别需要的次数各是多少?(也可选任何瓶数进行研究)

师生共同深入探究,总结出不同瓶数的检测过程的最优化方案如下:

4(①、①、2)2次

7(③、③、1)2次

11(④、④、3)3次

27(⑨、⑨、9)3次

师生共同总结验证结果:

对正好能平均分成3份的,如3、9、27这些数量的,就平均分成3份,这是找到次品的次数的最佳查找办法。

对不能正好平均分成3份的,如4、7、11、27这些数量的,要尽可能地平均分成3份,并且每份多“1”或少“1”,这是找到次品的次数的最佳查找办法。

【片断四】引导观察,寻找规律

师:下面,我们对这个研究结果做深入的研究,研究一下“物品数”与“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出示课件:“物品数”与“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2瓶——1次

3瓶——1次

4瓶——2次

5瓶——2次

6瓶——2次

7瓶——2次

8瓶——2次

9瓶——2次

10瓶——3次

11瓶——3次

12瓶——3次

……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得出:2~3瓶1次;4~9瓶2次;10~27瓶3次。

师:同学们自己再深层实验探究一下:看看都是哪些瓶数需要找4次才能找到。

生:从28瓶开始,到81瓶都是需要4次才能找到。81(27,27,27)

师:5次呢?

生:从82瓶开始,到243瓶的都需要5次。243(81,81,81)

……

教学反思:本文借助天平“找次品”的数学实验操作教学片段,引导学生从简单的实验操作中感知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通过引导探究,寻找到了“分3份”的数学优化策略;进一步深入探究,验证结论,总结出不同瓶数的最优化方案;再通过引导观察,寻找“物品数”与“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之间的规律。【片断一】实验操作,感知策略;【片断二】引导探究,寻找策略;【片断三】深入探究验证结论;【片断四】引导观察,寻找规律。四个教学片段环环相扣,一次比一次更深入,一步步将学生引入探究的深层次,在探究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作者:陈润展

第4篇:草原片段教学

《草原》片段教学

一、教学目的:

1、 有感情地朗读文段;

2、 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3、 品味文章的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有感情地朗读文段;

2、 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教学难点:

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才一起归纳了《草原》这篇文章所写的三幅图景,分别是: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一幅图景,草原风光图,去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

(二) 初读文段,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作者是从哪两个大的方面来描述草原的? (作者是从两个大方面来描述草原的,一个是草原的天,一个是草原天底下的景象。板书)

(三) 仰望“天空”,细读美景。

1、那么我们就先来一起仰望“天空”,看看草原的天是什么样子的。请个同学把描写草原天空的句子读一遍,并说说作者对草原天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第一印象是:比别处的可爱。板书)

2、“可爱”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板书)

3、在这么可爱的天空下,呼吸着清鲜的空气,望着明朗的天空,老师现在想象着都觉得神清气爽,那么作者是什么感受呢?(“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作者满心愉快。板书)你能带着愉快的心情把这句话读一下吗?

4、全班一起带着愉快的心情把这句话读一遍。

(四)展望“大地”,细品美句。

1、看过了比别处更可爱的天空,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天底下的草原大地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描写草原天底下景象的句子,想想文中的哪句话概括了天底下草原的景象?这天底下的草原都有哪些景物呢?

2、哪一句话概括了“天底下的草原”的景象呢?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板书) (1)“一碧千里”是什么意思?(无边无际的草原都是绿色的) (2)“茫茫”又是什么意思?(我看到一本书上有“夜茫茫”这个词语。这里的“茫茫”,我看与“夜茫茫”就有相同的意思,除了无边无际,我体会还有迷迷蒙蒙,看不清楚的意思。) (3)那为什么“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上一句讲过,因为天空非常晴朗,以至于虽然一整片都是绿色的,却不会迷迷蒙蒙看不清楚。)

3、那么,作者到底写了天底下的哪些景物呢? (写了小丘、平地、羊群)

4、是的,写了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呢?接下来同学们听老师朗读,选择你觉得最美的一句话跟大家分享,并说说理由。

(1)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①为什么觉得美?(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原大地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 ②大家看课本的第一副插图。草原大地一望无际地碧绿,就好像一块巨大的地毯铺在草原上,而其中一会儿爬上小丘,一会儿又下来的羊群,白色的毛团团簇拥,就好像一朵朵白色的大花绣在绿毯上,多美的一副画啊。那么大家还有其他的比喻吗?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湖面上飘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 ③最后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为什么觉得美呢?(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线条柔美的小丘比作中国画。)

②文章说“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那到底只用绿色渲染的中国画是什么样子的呢? 大家看看老师手上的中国画(教具:中国画台历),看这画面上的山,它是用线条勾勒出来吗?它给你什么感觉啊?

(中国画不用墨线勾勒,叫人看了很舒服,没有“捆绑感”。

中国画叫人看了,就会想到春天田野里流动着的透明水气,很自然,很流畅,很轻盈。) 没错,现在知道渲染是什么样子的吧?作者笔下草原上的小丘就像只有绿色来画成的中国国画,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 ③作者说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端”,有没有同学有疑问呢? (小丘又不会动,怎么会流入云端?)

对了,有没有同学可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小丘虽然不会流动,但它起起伏伏,像缓缓的波浪,远远望去,会给人流动的感觉。 生2:我看还有一点原因,那就是小丘“翠色欲流”,远远望去,就像绿色的溪流一样,所以用了“流”字。)

④大家说的很好,小丘本来是不会流的,用上“流”这个字,似的静止的小丘好像有了生命,整个草原有动有静,充满活力。

5、现在我们再一起把这几句话读一遍,读的时候要想象那幅画面,满眼碧绿的草原,像白花一样的羊群,和翠色欲流的小丘,带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五)总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幅草原风光图,领略了草原的美好风光,相信同学们都为这美丽的草原所折服,希望同学们回去,拿起手中的笔,把你想象中的草原风光图画下来,下节课和大家一起交流。

第5篇:草原 片段教学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个美丽的地方,还带回了几张照片,你们看!(课件出示老师在草原照的照片)一起说,这是哪里呀?

生:(齐读)草原。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草原》。42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同走进——“草原”。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1.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大家再一次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是从哪两方面去写草原的。(板书:景、人)同意吗?

2.自主研读。

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下来。

师:(巡视)有的同学在相关词语下面作了记号;有的同学用波浪线勾画了自己感触很深的句子;这位同学还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了课文的空白处。

3.放声朗读,读出感受。

师:来,请我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把那些让你感受很深、你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多读几遍,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

[评:读书一定要整体感知。一开始就说“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和老师通过分析把课文肢解开来同样是不可取的。但是任何课文都不可能句句精粹,字字珠玑。执教者在巡视时说的话实际上是一种引导,即引导学生去发现最传神、最传情的句子、词语去体会,这也是一种学法的暗示和渗透。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师: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我喜欢这句话,我来读一读:“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板书: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你读得太好了。你能不能给大家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在我眼前是绿色,远一点的是绿色,再远一点的也还是绿色!草原非常辽阔,放眼望去,草原如同一张巨幅的绿色绒毯,一直铺到天地相接的地方。

师:我们都要像他这样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视线模糊不清。

师:还记得这首诗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同是写草原,为什么一个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好,先不着急回答,看看能不能在接下来读书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来,接着读你喜欢的句子!

生:我喜欢这句话:“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我满心的愉快。”

(学生读书,将“清鲜”读成了“新鲜”)

师:你读书的声音真好听!就有一个小地方读错了,大家发现了吗?

师:“清鲜”和“新鲜”区别在哪里?

生:“清鲜”和“新鲜”都有新鲜的意思,但是“清鲜”比“新鲜”更多一层“干净”的意思。草原的空气和城市的空气不一样,因为没有污染,所以更干净。

师:是呀,记得暑假里,当老师一踏进草原,顿时感到全身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都在贪婪地呼吸这清鲜的空气。虽然我的歌唱得不好,当时我也禁不住唱了起来,(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来,同学们,我们把这种“高歌一曲”的喜悦读出来。

[“生成性”资源啊!学生读错了,很可惜,但聪明的老师知道把它转化为教育的资源!于是“并不茫茫”由此找到了答案。倘若学生没读错呢?没错老师肯定也得提出来。一个“清”字用得多准确,多传神啊!]

(学生齐读)

师:草原的天空是那样明朗,它让视线变得更清晰。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很深,接着读。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学生读书,“勒”字发音不准)

师:(板书

“勒”)这是本课的一个生字。大家要注意它的发音,跟老师读。

生:就好像是一杯水,倒满了就会流出来一样。草原就像一杯水,绿得像要流出来一样。

生:“翠”字让人感觉特别的通透,相比之下,“绿”显得死板。

师:嗯,有点感觉了。《翠鸟》这篇课文还记得吗?联系这篇课文,老师也比较了“翠”和“绿”,感觉“翠绿”比一般的绿更鲜亮,更有光泽,绿得更丰富更饱满,绿得好像都快要流淌下来(流淌的手势)。班上有学过国画的同学吗?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生:当我画国画时,用颜料在纸上渲染的时候,我发现颜料在纸上向周围慢慢扩散„„

师:什么纸?

生:宣纸。

师:接着说,当你在宣纸上用绿色渲染的时候,你会发现什么?

生:我会发现绿色慢慢地向周围渗透。

师:向周围扩散、渗透、流动。请你们轻声再读“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人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轻声自由读)

生:我想象当中,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草原是那样的鲜亮、充满生机。

生:我觉得那些草原就像波浪一样连绵起伏。

师:你的朗读让老师想起了古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真是碧草与蓝天一色呀。老师也想读一读!

(教师范读,学生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是呀,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指板书)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

[这三个“去”——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讲的是读书的方法,有了这三个“去”,课文才能读懂。]

生:我有一个问题。

师:(意外)你说!

生:既然“碧”与“绿”都是绿的意思,为什么用两个不同的词语来表示?

师:你很善于提问题。来,找一找,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哪几个词都是表示“绿”的意思?

生:(在书中找)“绿”“翠”“碧”。

师:你们体会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生:避免总是用一个词,有变化,读起来好听。

师:老舍先生真不愧为语言大师呀!

[又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学生了不起,教师也很机敏。即使学生不提,教师也要讲。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会、感悟怎样准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四面都有小丘„„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

师:绿色与白色的搭配,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呀!

[草原还荚在它的色彩上。教师心里有,才能点到点子上。]

师:(出示课件)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置身于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全班齐读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把你最深的感受用一段文字记录下来,好吗?

第6篇:描写草原的片段

1、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大草原,一眼望去,因为秋天的关系,草儿都被秋风染成了金黄色,一片的金色上还有一些点缀物,黑色,白色,像是给地球妈妈那漂亮的金色的衣服上添上了几朵小花,显得那么美。

2、放眼望去,草浪一波一波地荡漾开去,几朵金黄色的小花儿,点缀绿毯之上点点滴滴、千姿百态,成群的羊儿像天上的白云;一朵一朵洒落在大草原上。牧羊人,三三两两,或似庭前信步,或赛马追逐嬉戏;镶嵌在草原腹地的湖面,似青春少女靓丽的脸蛋,清清的、纯纯的、无一丝皱纹。晚霞映在湖面,金闪闪、黄灿灿的,像一幅铜镜中的图画;几只野鸭、鱼鹰、水鸟盘旋在湖的低空,时而响箭般划破水面,嬉戏着玉珠迸跳的浪花,时而撞破水面扎进湖里,叨起一小鱼儿飞上空中。赶上鱼儿旺季,成百上千条鱼儿在湖面上下窜飞,有的摆动尾翼,有的来个“空翻”,灵性十足。

3、远处的山坡上,几片没有融化的残雪,在太阳下泛着刺眼的光芒。几条蜿蜒曲折的小河还没有解冻,把辽阔黄色的原野裁剪得支离破碎。草原上特有的阵风,似乎还夹带着牛羊留下的腥膻的气味。

4、恍惚中,我仿佛见到连绵起伏、沟壑纵横的群峦,如同蜿蜒盘旋的苍虬,又似穿行在草原薄雾里的驼峰,挽手相连,幽谧而深邃。阳光下,星罗棋布似瀑玉飞溅的九十九泉,与清湛辽远的蓝天以及芳草如茵的草甸不可阻挡地扑面而来。那一瞬,整个世界突然变得纯粹而安静起来。仿佛只剩下这满目自然的苍绿,以及那一抹疏淡清逸的幽幽沁蓝……

5、夜晚的星空如此美丽,尤其是草原的夜晚,星星们一闪一闪的好像灯光下的钻石,旁边一轮弯月,挂在星河的边缘,星星们想一条河流,流向天空的另一边,这是我在草原上度过的第一个美丽而又宁静的夜晚。

6、夜晚,星光灿烂,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原上,天地间一片静谧,晚风轻轻的吹过,草浪随风起伏,显得分外惬意。

7、草原空气湿润而干净,虽然不想想象的辽阔无边,却让人陶醉,不是雄壮而是柔和而连绵,是自然而实在的美。草地里传出虫鸣声声,就是看不到虫儿的影子。爬上对面的小山坡,我已是气喘吁吁,坐在地上不想起来,上面有敖包,奥,原来敖包是这个样子,临走的时候远远的拜了敖包,样子自己感觉怪怪的。下了山坡,坐在草地上近距离闻着花香,不想时间过的太快。仿佛我们都变成了孩子,没有任何的顾忌,可以好好的疯一把。

8、依依惜别了沽水福源,向着滦河神韵景区驶去。一条平整的小柏油路在丛林和草原上蜿蜒穿行,视线忽远忽近,阳光暗了又黄,惊异的是林下的草地就像人工修剪般齐整,一片白花、一片黄花、一片紫花、一抹嫣红,草原就是大花园,草原就是天外天。

9、草原上的黎明,尽管熹微曙色给一些梁峁镶金镀银。一些半融的滩淖泛着耀目的光。然而,羊群肯定还在圈里惺忪待醒。乳牛伫立棚中咀嚼旧梦。看不到烈马嘶鸣的壮阔,就不会有悠扬的马头琴韵掠过心弦。岑静,让我领悟了草原的另一番意境。

10、草原的天空永远都是那么美,从浅蓝色到宝石蓝,变化莫测,但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独特的风味,这么美的景色难免会使人心情愉快。

11、琥珀色的阳光温暖而晴柔,一碧万顷的草色铺开绿绸般的绒毯,在他的身后连绵逶迤,与遥远的地平线挽手相连。几个蒙古服饰的年轻男女纵马挥鞭,夭矫如飞,对着镜头绽开他们略带羞涩纯净的笑脸。而珍珠般洁白的羊群,滚滚流动着,仿佛一朵朵疏淡飘逸的云,在层澜叠涌的绿浪里泛起微漪……

12、看着那无际的草原如同一幅巨大的画铺展在天地间,绿得那么纯粹,绿得那么渺远,真得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四下里望过去,满眼绿色,无遮无拦。将视线投射过去,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聚焦的点,四野茫茫,无边无际,心里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这就是一片静止的海洋,让人感觉有些恐慌,又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可是,当你和当地的牧民有过接触,了解了草原的过去和现在,你就会站在四顾苍茫间有些茫然和怅然了。

13、远处,为露的霞光中,马匹在小丘上吃草,几头奶牛在山坡下舒懒地躺着,偶尔听到马的几声嘶鸣。一望无际的草原被这些牲畜点缀的生趣盎然。火红的太阳从草原升起之后,开阔平缓的大地反射着遍野的绿色。没有高楼,没有工厂,没有商铺,没有喧器,有的知识点缀在绿色海洋中的几座乳白色的蒙古包。在这样没的环境下,我真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4、苍鹰,却在黄草地的上空,自由自在的飞翔,它背负着蓝天,似乎在召唤春天的到来。苍鹰的天空尽管有乌云和电闪雷鸣,但是,却把它的翅膀磨砺得能够刺破苍天!

15、远处的草地上,一匹棕色的老马在悠闲吃草,身旁一匹棕红色小马驹静静地依偎在妈妈的身边,似乎在听妈妈讲那遥远的故事。忽而,小家伙开始撒腿狂奔,油亮的鬃毛闪着金色的亮光,像棕色的闪电划过草原。

16、到了草原,天气冷得刺骨。我穿上外套,走下车,放眼望去,感觉真好。草原太美了!地势平坦而辽阔,在远方有微微起伏,整个大地都被绿油油的草覆盖着,像铺了一层厚厚的地毯,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新。

17、刚刚步入草原,我就深深爱上了这美丽的大草原,这里空气清新,没有城市的喧嚣和汽笛声。放眼望去,绿色的草原,膘肥体壮的牛羊,小马在地上吃草,牧人挥舞着鞭子,唱着悠扬的蒙古长调,听着听着,使我进入了美妙的遐想中……等我回过神来,眼前便是一个个蒙古包,它像星星一样点缀在广阔的草原上。

18、落日余辉温情地挥洒在墨绿的呼伦贝尔草原上,晚霞映射出多彩的光线,丝丝缕缕、柔柔的、薄薄的、织就成七彩的光环。倘若以轻柔的光丝当琴弦、绿绿的草原作琴木,万物生灵的动听之声便是天地抚琴合奏之神曲。这一切的宏观胜景、微观空灵更加增添了大草原的神秘色彩和柔和色调。

19、近处,坐落着两三个圆圆的蒙古包,蒙古包主要由四种颜色组成:白色、蓝色、黄色和红色。白色代表乳汁,蓝色代表天空,黄色代表大地,红色代表太阳。不远处,有几匹骏马在草原欢快地奔腾,长长的尾巴和鬃毛在奔跑中高高地扬起来,过了一会儿,它们停下来,优雅地吃起草来,这时马儿显得温顺极了。

20、此时的马鹿寨,烈日当空,高海拔的紫外线灼得皮肤疼疼的。很奇怪,女儿紧跟前行的队伍一点也没有要停下来的念头,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带给幼小的她前进的步伐吧。近处,一朵朵绽放的花儿挤挤攮攮,金黄的,淡蓝的,洁白的,红艳艳的各色繁花,给大草原披上了景秀的彩缎。远处,随着山势绵延起伏的大草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自由放牧的骏马、牛羊更增添了草原动感的美。

第7篇: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 2.建议有条件的学校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2)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6.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第8篇:草原教学设计

草 原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陈巴尔虎旗、迂回、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的意思。

2.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景的美,情的深,并背诵

一、二自然段。

4. 体会蒙汉情深的真挚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体会句子中包含的深刻含义,感受作都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深情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单元导读

1.同学们,课前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雪山,高原,草原,戈壁

2.看到同学们为这些美丽的风光而赞叹,是啊,这就是西部,祖国版图上神奇的土地!西部,世界历史上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如今,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建设者辛勤汗水的浇灌下,西部又焕发出勃勃生机!课本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就是走进西部,让我们打开书,快速浏览第一单元课文,书上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西部的景和物呢。(一望无垠的草原,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高大挺拔的白杨,跨跃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

3.学习要求:同学们,阅读本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老师同学讨论。 4.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课文,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二.揭题

1.今天,我们首先要去领略那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板书:草原) 2.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对于草原有哪些印象呢?

3.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在他的眼中,草原又是一番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老舍笔下的草原。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读通课文,检查字词:一碧千里 无边的绿毯 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翠色欲流 忽飞忽落

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拨转马头 鄂温克姑娘 陈巴尔虎旗

蒙汉深情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1)分组读,正音理解:渲染 勾勒:正音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意思

忽飞忽落:由一对反义词组成,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襟飘带舞:看图,理解“襟”就是衣襟

鄂温克姑娘 陈巴尔虎旗:读准音 了解“鄂温克”是草原中的一个少数民族;“陈巴尔虎旗”: “旗”是民族自治地方的的一个行政单位,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旗相当于县级。 陈巴尔虎旗位于呼伦贝尔盟西北部,是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牧区四旗之一。(2)观察,每组词分别在写什么?(草原景,草原的人,作者的感受)

2.理清文脉(1)课文从草原的景和人这两方面来赞美草原,抒发“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这种民族大团结的美好情感。(板书:景 人)(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部分在写草原的景,哪些部分又在写草原的人?(把课文分为两部分)(3)分小节朗读。(4)读了课文后,同学们,草原的景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草原的人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回答之后师小结)

小结:草原的景和人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美。(板书:美)

三、朗读品析,感受美景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理解字词:请同学们自已读读这一段,不懂的词,可以做上记号。

3.理清结构:同学们,我们看看这段话哪几句话是在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找出来,分别读一读。(个别读) 4.读抒情的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5.“这种境界”,是哪种境界呢?读读课文的1——5句。(1)师引读:我们看到那里的天……,在天底下……,那些小丘的线条……(2)文中写这种境界就是按“天空——小丘——草地”这样的顺序来描写的。(分句读)

6.重点品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1)读句子(2)翠色“欲”流,流了没有?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真可谓是“碧草与蓝天一色啊)(3)再读读整个句子,这样一个画面,给你什么感受?(柔美、自然)(4)轻柔地来读一读这个句字,让我们感受到那份自然和谐的美。

7.情感提升(1)师生合作读:同学们,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师读写景的部分)这样的境界,……(生读抒情部分)(2)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这种境界,……(生接读)

8.写作方法指导:同学们,像这样,作者先写景,再抒情的写作方法就是“情景交融”。9.背诵课文。 五.课后作业:背诵第一段。试着用“情景交融”的方法,模仿第一段写一个片段,可以写写“校园”,“公园”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

1.听写词语:一碧千里 无边的绿毯 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翠色欲流

2.背诵: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去领略了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草原美景。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背诵。

二、 理清文脉

1.导入:“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那是谁?(蒙古人民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

2.默读2—5小节,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看,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1)远迎——相见——款待——联欢(2)再看看,这些场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事情发展顺序)(3)着重写了哪两个场面呢?(骑马远迎、把酒联欢) 三.质疑问难

自由读2——5自然段,边读,边想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预设:1.了解“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

蒙族人民习惯了招待客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及奶酒。奶茶,把牛奶熬在锅里,撒一把盐,然后放茶。既有奶香,又有茶香,还淡淡的有点咸味,既不腻口,喝了还很香,非常好喝的。就像咖啡的颜色稍微浅一点。奶豆腐是把奶晾干,蒸发掉水分以后就变成块状的了,吃的时候掰一块,有软的有硬的,软的可以用刀切,硬的可以敲开吃,别有风味。手抓羊肉就是把羊肉连骨头切成比拳头还大的块,炖在锅里面,炖好了以后,把它捞上来,放在一个大盆子里,端在客人面前,用手抓起来吃.2.“迂回”是什么意思?结合句子理解:(弯弯曲曲,环绕)平时,还可以说“迂回的——” 四.骑马远迎

1.自由朗读第2小节,划出描写远迎的句子。

2.读远迎的句子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1)个别读(2)自由读,说说,读了这个句子感受到了什么?人很多,速度很快,很热情,重点品味(1)“男女老少”:来的人很多,很热情(说说可不可以换成人很多?)(2)“飞”:不但让我们感受到速度很快,更让我们体会到迎客的心情是非常急切,热情洋溢.(3)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穿着各色的衣裳,五光十色,像一条彩虹。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彩虹飞过来。(群马疾驰,能不能说马儿奔驰?)(4)既然有这么多的人来迎客,那为什么作者说像一条彩虹而不是许多条呢?(这些人是有序地来的,而且彩虹是由许多种颜色组成的,正是因为这么多的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的盛装,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所以才汇成了一条美丽的彩虹飞过来。)(5)那这“一条彩虹”到底还包含着什么呢?平时,我们总说彩虹是一座桥,桥就是把这头和那头连在一起。如果,这里的彩虹也是一座桥,你们觉得连起的是什么?(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友谊,是一座连接蒙汉两族人民的友谊之桥。)小结:是啊,这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更包含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那就是蒙汉情深。

3.感情朗读:现在,就把你感受的这一份美好的情感读出来吧。(个别读——齐读)。

4.品读:“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1)刚才一个“飞”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人民的那份急切和热情,那么现在作者又用了一个“飞”,是车跟着马飞过小丘,还能换成什么字?(驰,跑,开)比较:哪一个更好?(飞更能体现出我们急切地想看到蒙古包的心情。)(2)是呀,我们也是相见心切呀!读好句子,读出这一份急切。 四.把洒联欢,我们带着这一份急切的心情来到了蒙古包。引读第三自然段。

1.了解民族风情。过渡: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读

4、5小节,说说,你感受到了哪些蒙古族的民族风情?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1)“何忍别”是什么意思?(怎么舍得分别)(2)能不能换成“蒙汉情深不忍别”?(“何”有一种反问的语气,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让我们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3)读出这一份难舍难分,深情厚谊。(个别——齐读)(4)因为这一份深厚的情谊,我们不忍分别,我们“舞的舞……(师引读)”(5)在夕阳下,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我们“舞的舞……(引读)”,(6)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现在,你能用自已的话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依依惜别。)

三、 总结全文

同学们,现在再让我们来看看整篇文章,课文的第一段在写草原的风光美,第二段则在写草原的人情美,那么,这两段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不管写景也好,写人也好,都抒发了对草原的赞美之情,热爱之情。

2.作者就是从从两个侧面,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 3.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赞美和热爱,读一读整篇课文。

四、 课外作业:

1、背诵第2 自然段。

2、阅读《林海》 板书设计:草原 老舍

远迎(骑马远迎)相见风光美 一碧千里 并不茫茫

人情美

款待 (把酒联欢) 联欢 教学反思:

第9篇:《草原》教学案例

王 卫 婷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热 情好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小标题。

二、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三、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 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挂图。读了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图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告诉我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 单说说原因。

6、指名说,体会摹的美和大。

①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上了白色的大花。

a 、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表现了草原的美和大。

b 、绿毯绣白花是很美? c 、绿毯为什么会像无边的绿毯? ②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草原确实很大很美,让人联想到无边的绿毯。

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 、把“小丘”比作“中国画”。给人美的享受。 b 、中国画的技法很多,最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用细细 的墨线勾勒出事物的轮廓,然后涂上色彩,画法与我们的铅笔 淡彩相似;另一种直接用大毛笔醮上水墨或颜料,画出各种图案,这句话告诉我们小丘像哪种中国画? 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c 、句子虽长,但表达的意思只有一年,小丘和平地没有明显的分界,连成一片,处翠色欲流,又浓又润,像要流下来似的,一直流到天边,与天相接,草原真大真美啊!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既„„又„„既„„又,如果,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摹的地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 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四)组织自学: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①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a 、挂图。 b 、学生说。

c 、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d 、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e 、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 f 、去试试。 g 、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②“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a 、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 会说些什么? b 、指名说。

c 、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 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③“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a 、学生说

b 、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c 、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d 、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e 、指名读

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a 、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b 、理解中有困难吗? c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d 、《赠汪伦》表达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 e 、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f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是一种什么感情? g 、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h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4、告别之前,我们还一起开联欢会,找出来读读看。

5、看他们正在干什么?

6、轻读句子,给每段话加个小标题。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该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簇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好好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力量。

(七)课堂检测:

上一篇:团工委成立领导发言下一篇:小学健康教育课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