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扶贫培训

2022-10-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电子商务扶贫培训

关于深入做好扶贫培训工作的思考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明确提出,要“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利用有关部门现有培训项目,着力提高信息获取和服务能力。”甘肃省作为全国最早开展区域扶贫攻坚的省份,在30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中,始终把扶贫培训作为战略性、先导性的基础性工程,整合资源、拓宽渠道、创新机制、完善方法,在转变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提升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步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甘肃扶贫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

根据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和目标任务,甘肃扶贫培训工作按照“两个着力”(着力提高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推进贫困地区转型跨越发展)、“三个结合”(理论教学与现场操作相结合,专题研讨和调研考察相结合,重点培训与重点项目相结合)的新思路,多渠道合作,多层次办学,全方位聚合资源,广泛开展各类培训教育活动,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在培训渠道上坚持“四轮驱动”。

专向轮——兰州分院培训。全国贫困地区干部培训中心兰州分院作为全国最早设在西北地区的扶贫培训机构,积极与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等部门联合,重点开展了全省万名基层党员、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大学生村官、驻村帮扶干部等主体扶贫培训活动。

定向轮——各行各业培训。按照全省年度扶贫工作重点和“1236”扶贫攻坚目标任务,省市县各级人社、农牧、林业、水务、教育、卫生、文化、团委、妇联、工会等业务部门,结合行业特点和项目建设,把扶贫培训列入重点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培训活动,促进业务工作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

内向轮——扶贫系统培训。各级扶贫部门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根据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扎实开展扶贫干部业务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活动,组织学习扶贫政策,分析扶贫问题,交流扶贫经验。

外向轮——省外合作培训。先后与国培中心、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和天津、新疆等13 省区扶贫办采取异地交叉培训的方式联合办班,学习交流扶贫开发经验。同时,依托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积极加大与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国际扶贫交流与合作,拓展了扶贫培训空间。

(二)在培训内容上坚持“三个突出”。

一是突出各级干部培训。根据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贫困县党政领导、乡村干部等为主体,结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干部的特点,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扶贫业务、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等为基本内容,综合运用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等方式,使广大基层干部通过教育培训夯实了理论基础,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二是突出创业就业培训。依托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家政服务员品牌培训等项目,以适合于农民短期培训且市场用工量大的工种为重点,开展系列培训。培训结束后,由培训主管部门委托具有资质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发放证书。

三是突出实用技术培训。围绕村有致富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增收技能的“三个一”工程,以农村种养业实用技术为重点,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开展不同类型的培训。

(三)在培训层次上坚持“三级管理”。根据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建设和全省扶贫攻坚形势需要,把扶贫培训的普遍性要求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殊要求结合起来,省上重点承担贫困地区党政领导干部、乡村干部、扶贫系统干部培训及农业科技人员、大学生村官等示范性培训。市县主要负责农村致富带头人、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劳动力输转等培训。乡村主要负责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四)在培训方式上坚持“三个结合”。

一是坚持理论教学与现场实习相结合。采用集中授课、现场解答、案例分析和实地观摩等方式,注重利用田间地头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培训,请当地致富能手、土专家现身说法、传授技术、交流经验,达到了“易学、易懂、易会、易用”的目标。

二是专题研讨和考察交流相结合。在完善教授式教学的基础上,推广引进研究式、案例式、实地式和参与式扶贫培训方法,实现从单向传授向双向交流互动为主的转变。

三是重点培训与扶贫攻坚行动相结合。围绕新阶段扶贫目标和全省双联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3341”项目工程、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等重点工作,组织专门力量,分赴各地,分期分批开展培训,提高了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和执行政策的能力。

(五)在培训特色上打造“三个品牌”。

一是组建培训集团。省扶贫办和省教育厅联手设立了甘肃省贫困地区“两后生”培训集团,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农村贫困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办法》、《甘肃省“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教育集团章程》等文件,确定了156个培训基地,推动扶贫培训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

二是“两后生”培训。“两后生”培训主要是对初中未考入高中、高中未考入大学的农村青年在省市认定的培训基地进行一年以上技能学历教育的培训,由甘肃省扶贫办提出和实施,是创新贫困地区培训的一种有效形式,并得到国扶办的认可,在全国推行。同时,甘肃省组织实施了“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培训工程,对农村优秀青年、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等进行大专以上层次的培训。全省每年完成“两后生”培训6.5万人,农民大学生培训0.5万人。

三是劳动力输转。甘肃作为全国劳务大省,始终把培育劳务品牌作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行订单式培训、校企联合培训和项目定向培训等方式,组织参训农民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先后推介注册了陇原嫂、天水白娃娃、临夏拉面师、庄浪梯田人、甘肃摘棉工等劳务品牌和优秀工种140多个,其中有41个荣获“全国劳务品牌交流大会优秀劳务品牌”称号,大大提升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市场竞争力。

甘肃扶贫培训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政策支撑。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和《甘肃省引导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意见》,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实施意见和具体办法,明确提出把“实现能力素质提升突破”作为攻坚目标任务之一。各级各部门结合基层实际和项目建设要求,优先在贫困地区实施了阳光计划、青年创业工程等专项人才培训工程,出台了扶贫培训管理办法,确保扶贫培训有制度可循,有政策可依,有办法可用。

二是载体多样。动员省市县乡四级40余万名干部直接联系1.6万个村、67万个农户,广泛开展了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双联驻村干部、科技特派员结合自身实际和农民群众需求,发挥特长,开展对农民科技致富能人、农村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农民技术员乡土科技带头人的培训,成为扶贫培训的重要力量。

三是体系完善。按照两个重中之重的要求,始终把扶贫培训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在经费上倾斜支持,明确在所有涉农项目中按不低于10%的比例安排培训资金;工作上政府统一部署,部门分头实施,分级负责,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贫困地区的省市县乡四级扶贫培训体系。

四是资源整合。以县级层面为重点,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安排各类培训项目和资金,合理调配使用各方面师资力量和培训设施等资源,精准对接培训需求,分层分类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培训实效。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甘肃扶贫攻坚任务艰巨。截至2013年底,全省有扶贫对象552.2万人,贫困发生率达26.5%,比全国平均值高17.6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高居全国第二。纳入国家三大连片特困地区的58个县的农业人口占全省农业人口总数的80%,扶贫对象占全省总数的90%;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国的57.3%,与全国的发展差距由2010的1:1.73拉大到2013年的1:1.75,其中58个贫困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全省的51.8%和83.9%。

(二)甘肃扶贫培训工作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一是思想认识不足。一方面,贫困人口由于思想观念、教育水平、文化技能、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局限,对培训的认识不到位,缺乏积极主动性。同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守人口多为老人、妇女,没有自觉接受培训的主观愿望,培训对象的确定和组织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部分领导把扶贫培训当作软任务,认为培训无关紧要,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少数干部认为参加培训只是“认认人,串串门,养养神”,学习不积极,不主动,不扎实,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培训资源分散。目前,全省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繁杂众多,不少部门和单位都下设培训中心,配备专门师资,定期对本部门、本行业人员进行培训。各部门培训资金来源渠道不同,报账形式不同,培训机构、要求、内容和形式不同,培训力量难以整合。由于管理体制限制,缺乏统一的培训规划、培训方案、管理办法,条块分割,各自为战,多头培训、多头管理、多地培训、重复培训、多头调训、多头发证比较普遍,造成力量分散,资源浪费。

三是师资力量薄弱。扶贫培训涉及面广,专业众多,高等级专业性强的技能教师十分缺乏。而承担扶贫培训的科技人员主要集中在县上,少部分在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缺乏进修机会,知识严重老化。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固定教员、专职教员少,且流动性较大,能力素质不突出。缺乏统一的培训教材,特别是针对贫困群众的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的成套系列教材相对较少,扶贫专用音像制品不多。培训设施落后,电子商务、网络培训、远程教育基本空白,部分贫困乡村无固定培训场所。

四是经费投入不足。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财政困难,投入扶贫培训的专项资金基本没有,国家提倡“个人交一点、集体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的三方筹资方式难以实施,培训经费全部由有关培训项目补贴。培训项目补助标准普遍较低,有的培训农民需要承担车费、伙食费、住宿费等费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贫困家庭“两后生”培训补助资金全部打入学生家长“一折通”,培训实材、技能鉴定、职业介绍等无专项补助经费,增加了培训机构工作成本。

加强和改进甘肃扶贫培训工作的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甘肃扶贫培训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要求,以《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意见》为指导,以“能力素质提升实现新突破”为目标,突出重点,服务大局,为贫困地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突出政府主导责任。加强县级政府责任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型、多元化的扶贫教育培训网络体系。组织部门统一组织协调贫困地区各级干部培训,做好党政干部调训和培训指导。扶贫部门负责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指导培训机构开展培训活动。财政部门积极安排扶贫培训资金,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二)加大扶贫培训投入。充分发挥各类培训项目的先导性作用,管好用好项目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扶贫培训基金。行业部门要在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推广、扶贫和移民安置、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扶贫培训,在全省就业再就业资金、扶贫资金中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贫困地区贫困户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引导和鼓励企业、民营组织、致富带头人、慈善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培训,推动扶贫培训工作市场化、社会化。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扶贫培训师资选聘机制,采取自培、兼职、聘用等途径,注重从相关职能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扶贫第一线人员中选聘优秀兼职教师,分级建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扶贫培训师资库。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现有培训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和定期培训,切实解决基层培训教员知识老化的问题。根据贫困地区扶贫培训需求,以平凉“金果”、“红牛”,定西马铃薯、中药材等扶贫典型为案例,整理编写通俗易懂的本地培训教材。开辟各类扶贫培训基地,建立扶贫培训信息平台,创建扶贫电教网络,增强扶贫培训工作能力。

(四)建立健全考评机制。把扶贫培训作为各级政府扶贫工作成效考核的重要指标,着力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扶贫干部培训登记管理制度,将干部学习培训情况和考核结果如实纳入干部人事档案。建立健全扶贫培训激励机制,切实加强培训动态监督管理,并将培训质量作为评价培训机构、拨付培训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强化扶贫培训资金项目监管,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和检查。加强对培训档案的管理,健全培训信息台账,实行数据动态管理,对培训进度和效果实时监控、全程监督。

作者:康建文

第2篇:数控铣床扶贫培训课程建设

摘 要:数控铣床扶贫培训课程建设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第一,就是课程模式设计。为了适应社会对数控铣床人才的需要,在课程模式设计上,采用了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三大举措;第二,探讨了进行数控铣床专业建设时,除了要让学生具有制造典型零件的技能外,还应将专业发展与地方民族特色融合到一起,积极的探寻如何使用数控铣床进行民族旅游工艺品生产;第三,如何培养适合企业用工要求的人才。

关键词:数控铣床 课程建设 职教发展

我校地处金秀县,这里也是瑶族自治州,丰裕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充斥着这里的每一个角落。为了践行地方职业教育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为地方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动需要,我校结合所在地区旅游工艺品广受欢迎并销路畅通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开设数控铣床扶贫培训课程。

1 课程模式设计

1.1 专业与产业对接

近些年,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迅速发展,社会对数控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猛增,而数控铣床专业的学习,不需要过深的理论基础,只要学生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扎实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就可以胜任这份工作。当前,机械制造厂的数控铣床操作工的基本工资都在3000元/月左右,如果学生通过在校专业课程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完全可以在毕业后从事这一行业,并且,伴随着经验的累积,技术的提升,收入达到8000元/月以上也是有可能的,这样就实现了本课程以“扶贫”为初期目标的设计要求。

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基本的操作技能是本专业课程设计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将此专业与数控加工产业实现对接,既产业发展决定专业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以产业发展趋势为导向。专家预言:21世纪是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其实质就是数控技术的竞争。机械制造业需要的是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会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具有数控技术相关理论基础,并且一定程度的动手能力。数控人才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蓝领层,也就是数控操作技术工人,要求其要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穰,可以熟练的进行机床的操作,懂机床维修,技术要领;第二层为灰领层,也就是数控编程人员与专业机床维修人员,这类人才需要掌握数控机床的基本原理,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与制作;第三层为金领层,是指精通数控机床实现原理、可以独立进行编程与维护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中职院校来讲,培养的主要目标为蓝领层次,还要为学生打下可以成长为灰领层技术人员的基础。因此,我校数控铣床专业开设了基础教育课程,其中包括中职数学、语文、英语与计算机基础;开设了专业理论课程,其中包括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机电控制技术基础以及数控机床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校采用校内集中实践的方式,开设了量具使用、铣床操作、绘图等实践类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就是将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连接。

1.2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数控专业的课程内容设计除了要考虑社会需求外,更重要的就是在课程体系中要渗透数控铣床操作工人的职业标准。我国颁布的《数控车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对数控车职业功能与工作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职业功能主要分为加工准备、数控编程、数控车床操作、零件加工以及数控车床维护与精度检验五个方面。每一类型的职业功能对应着不同的工作内容,例如,数控车床操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操作面板、程序输入与编辑、对刀、程序调试与运行几方面。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新思路。

1.3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于教学目标,与基础教育对比,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视。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識的过程中,同时也要传授专业技能,就要求执教的教师应该是“双师”型人才,既理论知识,也懂操作技能,那么,就要将教学过程中与生产过程紧密的结合到一起。为了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我校采取了三种措施:第一,专业技术人员进课堂。聘请了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进课堂;第二,学习场所由教室变车间。让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操作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提升;第三,企业实践为补充。一个学期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走进企业去实践,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掌握真正的操作技术要领。

2 在学生掌握典型零件加工的基础上探讨民族工艺品的创新

数控铣床技术加工的典型零件有行轴、套类零件、盘类、支架类零件、普通三角螺纹、锥螺纹、内径槽、外径槽和端面槽的加工以及孔加工等。作为数控操作技术人员必须应该熟练掌握以上几种典型零件的加工。然而,这些都是普通数控铣工专业的发展方向。就我校所在地区金秀县而言,旅游业发达,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市场销路旺盛,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那么,在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时,我们就积极的探讨如何使用数控铣床生产出具有我县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这些旅游工艺品以数控铣床为加工工具,以体现地方民族特色为目标,以机械加工与旅游产品二者完美整合为特点,开创我县数控铣床制造业发展的途径。将民族工艺品研究作为专业发展的一个目标,我校是通过举办数控铣床操作技能大赛实现的,让学生突破创新,努力将自己掌握的数控车床技术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生产出有创意、有想法,民族气息浓厚的艺术品。民族工艺品研究与数控铣床专业发展相结合是拓宽专业发展的思路,创新专业发展方向,融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它也是当前职业教育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一种重要体现。

将数控铣床专业与民族工艺品研究结合起来,并非易事,然而,这条道路却是职业院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探索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产品,并且让工艺产品含有先进的加工技术,可以实现一些手工产品的批量生产,都是推动这一课题研究向前的动力。

将数控铣床专业与地方民族文化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专门进行数控铣床的专业研究,深入挖掘地方民族特色与专业建设的结合点所在,顺藤摸瓜,找出实现这一想法的途径;第二,在专业建设期间,鼓励师生共同创新。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发挥全体人员的聪明才智,集合大家的想法,让教师与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操作技能进行特殊产品的生产;第三,边摸索,边实践。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借鉴其他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再结合自身专业与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摸着石头过河”,探索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新道路。使这一举措服务于地方经济,同时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地方扶贫的意义。

3 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中职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希望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无缝连接,希望学生走出校门,跨入厂门,不需要在企业有什么过渡期与适用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校在深入研究企业用人要求后,采用了三项措施。

3.1 车间与教室合一

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大量的实践课程,这些课程大都是在校内车间内完成的。校内车间不仅模拟了企业车间环境,还提供了数控铣床,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学生在车间在进行实践,既对将来的工作环境与条件有了预期的心理准备,又学习到了企业工作中最需要的操作技能。车间与教室合为一体,既实现了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功能,又实现了让学生将理论知识消化吸引,并接着学习更多的技术知识的要求。车间与教室合一是数控铣床专业特色所在,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就是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过硬的操作技能,如果只在教室内进行理论传授那就是纸上谈兵,如果只在车间在进行实践那就是没地基盖高楼。将车间与教室合二为一,就有效的避免了上述问题的出现,可谓是一举两得。

3.2 师傅与教师合一

教师在数控人才的培养上,扮演着两个角色,其一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师,其二就是传授学生操作技能的师傅,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师应深入企业参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而从企业聘请的高级技术人员将精湛的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还具备教师基本素质,可以将技能要领准确的传达给学生。然而,师傅与教师两个角色的扮演还涉及到不同情感知识的传递,不同学业情绪的培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有“师徒如父子”之说,手把手的传授操作技能,以师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会让学生感受到另一种学习体验,心情更轻松,内心更契合,这就会将教师身份在进行知识传授过程中与学生之间产生的一些隔膜消除了,提高了学生学习操作技能的效率。

3.3 学徒与学生合一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理论知识与提升操作技能同样重要,忽视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会影响自身的职业成长。学徒的学习重心在操作技能的学习,学生的学习重心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其实这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并不绝对,只是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定位这两种身份,并且将两种类型的学习区分对待,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学业甚至未來的职业成长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现代社会中需要的人才必须有技术,但是,如果想要拥有超人的技术,扎实的理论知识是不可少的。让学生在车间内当学徒,将教师当师傅,他会重点学习操作技能,让学生在教室内当学生,将教师当作知识的传授者,可以让学生头脑与身心发生变化,有利于不同类型学习内容的掌握。同样,教师也要对学生的操作实践课与理论课程分别进行考核,两种成绩都要记录下来,让学生在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掌握上都达到课程要求标准。

4 结语

我校开设的数控铣床扶贫培训课程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借鉴德国“双元型”职教模式是为了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进行专业建设,进行课程研究与设计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切不可盲目追风,照搬其他人的成功经验,要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已的想法,才能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伟美,黄华.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实践[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4):116-117.

[2] 彭伟健.培养数控专业实用型操作人才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3(27):91-92,98.

[3] 周宝誉.数控专业开展普车实训教学的探讨[J].轻工科技,2012(3):164-165.

[4] 夏晓.数控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3(18):255-256.

作者:陆玉馨

第3篇:精准扶贫背景下教学点教师远程培训路径探索

关键词:精准扶贫;引领式;远程培训;教学点教师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教育扶贫逐渐由以物质投入为主的外源式发展转向以师资提质为主的内生式崛起,教师在脱贫中所担负的核心作用被充分肯定和重视。有研究者指出,“贫困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是整个教育精准扶贫的庞大系统工程中的核心,教师作为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只有从内源上提升其专业发展水平,才能使贫困地区彻底摆脱教育贫困”[1]。国家为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通常将着力点放在教师资源分配和教师职后培训两个环节。2019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在乡村学校设立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的方式,带动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而国家连续推出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乡村教师培训指南》则在职后培训方面为农村教师提供了充分的政策保障。文献与实证的分析发现,考虑到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工学矛盾突出、面授成本过高等特殊情况,中央、地方财政及相关企业持续扩大投入,不断丰裕远程培训所需的软硬条件,创新培训平台和体制机制,以期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但远程培训在教学点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需求与供给的不对接在造成资源利用率不高的同时也使教学点教师的专业发展深陷泥淖。可见,教育扶贫,其工作难点和重点依然是数以万计的兼具多重累积劣势和重大体量意义的农村教学点,而教学点的师资水平无疑是扶贫的精准发力点。本研究在深入剖析对远程培训最具迫切期待的少数教学点教师的“精准”需求基础上,尝试建构出SPOC引领式远程培训模式,并进一步分析模式运行所需的保障条件,以期切实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点教师远程培训中优势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教学点教师培训的“精准”需求

农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的设置表明国家逐渐意识到“关键个体”对偏远农村地区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是现阶段教育精准扶贫的有力举措。作为扶贫靶向的教学点师资队伍,其内部的“关键个体”如何挖掘和培育,成为当下突破教育脱贫攻坚瓶颈的新思路。2018年4月份,研究者跟随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到江西省定南县走访了十多个教学点,为期一周的调研时间使研究者对教学点教师的远程培训现状和需求有了初步的了解。随后,为深入探访教学点远程培训“挂科时”“不适用”的现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教学点教师的培训意向及个体需要,研究者又在吉林省吉林市选择了三个工具性个案,并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田野观察,以教学点的“青年教师、中年教师和老教师”以及“特岗教师、骨干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为筛选标准,确定了8位研究对象,以期通过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教师的访谈及研究者的观察发掘教学点真正需要远程培训的“关键个体”及其“精准需求”。研究发现,教学点中愿意并且急需通过远程培训提升专业能力的教师并不多,甚至很少,现行的面向群体的远程培训虽然课程资源很丰富,平台设计也越来越完善,但对教师的个性化需求而言,仍显得有些粗线条,自主式的远程培训在投入到教学点的应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弊端更为明显。因此,研究认为,既是“关键个体”的培训,就必须突出“精准”的特点,在培训内容的安排、培训方式的选择、培训对象的筛选以及培训结果的认定等方面都要体现出“精准”的要求。

(一)培训内容之“精准”:差异式的因需施训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改进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一线实际,组织高质量培训,使教师静心钻研教学,切实提升教学水平”[2]。精准化的培训内容一方面体现在国家“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对教师教育教学的要求上,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教学点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特殊性、多样化需求上。于国家层面而言,培训内容的设计必须要紧绕“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各项要求,将新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及满足要求的途径,以明确或者隐含在培训内容中的方式傳递给偏远地区的教学点教师,以及时更新其教育理念,让处境不利儿童也能够分享和体验到国家新时代的教育思想,进而获得一个相对公平的教育过程。于教学点教师而言,由于自身学习能力和条件有限、学科专业不对口、教学观念陈旧、所处环境信息闭塞、教师队伍断代严重、缺乏共同体支持、职业倦怠感强等不利因素的困囿,以及日常教学中小班化教学、复式教学、包班教学等常态化的情况,和多数处境不利教育对象的存在,如留守儿童、单亲儿童、智力发育迟缓儿童等,使得教学点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更为特殊也更为多元。

教师A(骨干教师代表):我感觉网络培训对我的帮助很有限,其实我挺愿意接受的,因为平常根本也没啥出去的(培训)机会,但是吧,每次我看到他们讲的内容再想想我班的学生,就感觉跟我们这里的情况差的太远了,根本不适用,我的好多困惑不管是学科上的,还是管理上的,都得扒拉好久才能找到点零星的回答,然后就不想看了……

教师B(老教师代表):我觉得网络培训没啥用,他们面对的是啥样的学生,俺们这是啥样的学生,差太远了,方法好是好,俺们用不了。

可见,当教学点的教师带着各式各样特有的困惑来从远程培训中寻找答案时,他们所“遭遇”的是城市倾向主宰下的“一视同仁”的面向大规模班级授课制的培训,这样的培训忽略了教学点场域的特殊性,教师无法从“普遍”中抽离出“特殊”,培训的适切性有限。因此,培训内容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国家要求与个体需要紧密结合,以积极差别化的方式设计精准化的培训内容,实现“因需施训”。

(二)培训方式之“精准”:引领式的全程介入

自主式培训一直是我国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其在满足学习自由度、降低培训成本、扩大受训范围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培训的效果却并不理想。有调研发现,农村教师参加不定期远程培训的占比最高,达到35.3%,而认为效果较好的仅占18.4%[3]。研究者在教学点的观察也发现,面对学校硬性要求的远程培训,有2/3的教师都是在“挂科时”,只有1/3的老师会去看视频。

校长:整这培训你说有啥意思,年纪大点儿的根本不看,就在那儿挂着,连声音都不让它出,到点儿了摁一下走走课时。年轻一点儿的呢,倒是愿意看,但是呢也总抱怨,觉得这些课五花八门的太多了,不知道看哪个好,平常的时间又那么紧,总要有点取舍,很困惑,但是他们跟我反应我有啥招啊,我也不懂啊……

从教学点远程培训的受众群体而言,老教师对其的热情显然是不足的,中青年群体是其主要的培训对象,但远程培训对这个群体的粘性并不高。究其原因,首先,于受训者而言,自主式在线学习尤为强调学习者自主能动性的发挥,主要通过与设计者精心准备的数字化学习内容的交互来完成既定目标的学习[4]。也即受训者需要具有并且能够维持较高的内驱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其次,在线教师的引领作用和学习平台的多样化功能,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起着关键性的影响[5]。自主式远程培训的自由选择性往往使受训者在面临众多资源时因缺乏引导、类目过多而陷入迷茫甚至直接放弃。再者,从培训结果认定来看,自主式远程培训过于依赖“机器”的量化分析,对培训过程中学员的学习态度、交互积极性和协作贡献度等缺乏认定,培训结果认定中的虚假性较高。于教学点教师而言,时间是工学矛盾突出的教学点教师所需考虑的重要因素,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知识和技能成为教师参与远程培训的动力所在。同时,受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的限制,过于“自由”的培训一方面会浪费大量时间,另一方面也会使教师迷失于多样化的资源中从而挫伤学习的信心。

教师D(青年教师代表):学校没有配电脑,好多老师都是在手机上挂课时,但我还挺想好好看看的,所以我每天都回家在电脑上看,其实工作一天挺累的了,看视频的功利心就强了点,比如我今天讲数学,有了什么知识上或方法上的疑问,我就可想通过这个培训找找答案了,因为周边人的水平是很不行啊,就我这样的,还是人家小特岗的师傅呢,你就知道我们有多“Low”了,但想找点东西那可真是大海捞针啊,上面提供的资源太多了,找好久也找不见,有时候就有种很强烈的愿望,要是上面有个专门可以咨询问题的老师该多好啊……

可见,教学点教师更需要“专家引领”,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一个“答疑解惑”的空间,引领式的全程介入下,实时交互和及时回馈的远程培训显得尤为必要。

(三)培训对象之“精准”:精英式的严格把关

从体量上看,2016年,我国农村地区共有村小和教学点247890所(个),其中教学点有96906个,在农村,教学点所占比例为39%[6]。教育扶贫的主战场依然很庞大。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尤其是远程培训项目的不断推进,极大地扩展了教育扶贫的覆盖面,使作为扶贫抓手的教学点教师虽偏居一隅也能及时获取到优质的课程资源。但并非所有的教学点教师都愿意接受远程培训。从培训意愿看,教学点教师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被“发配”到教学点的年轻特岗教师,这类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最为强烈,但苦于教学点多重不利条件的限制而难以参与到面对面的培训中,更难以从教学点观念陈旧的老教师那里获得专业的帮助,急需通过近乎唯一的抓手——远程培训,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师C(特岗教师代表):我是去年毕业被分到这里的,听他们说,新来的老师都得在教学点“锻炼锻炼”才能去中心校……这里没啥出去培训的机会……老教师一天都是那老一套,跟我在学校学的理念和方法差远了,所以我只能求助于网络培训,感觉它像我的救命稻草一样,我的专业成长就靠它了……

一类是被“选择”留在教学点的极少数骨干教师,中心校在进行人事调动时,为了保证教学点的正常运转,通常会留下一到两个“挑大梁”的骨干教师,这些处于职业上升期的骨干教师多数并没有完成职称的评定,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比较高,需要争取各种“证书”来获得专业上的认可,远程培训也是其专业提升的重要通道。

教师A(骨干教师代表):我是12年的时候调过来的,当时校长好说歹说让我过来的,再不来,村小就撑不住了……这里评职称是真难啊,要说是有点加分,但这跟人家通过各种比赛得的证书比可就太不显眼了……我就只能天天跟着视频学,自己在那儿瞎捉摸,有时候感觉人家那理念那方法老好了,自己也會有意识去学,将来若真是有机会出去比赛,没准都能用得上呢。

最后一类是被“筛选”后留在教学点的处于职业倦怠期的教师,这类教师由于多年从教惯习的束缚和职业发展的瓶颈,通常认为远程培训仅是形式上的“挂课时”,内心极为抵触。

教师G(老教师代表):你看看我们这里,40岁的就是最年轻的了,基本都是像我这样50左右快退休的老教师了,都教了一辈子书了,还指望有啥变化呀,整那网络培训对我们来说是真没用啊,国家浪费钱不说,我们还觉得是负担呢,隔一段时间还得记着把课时挂了……

不可否认,前两类都是教学点教师中的极少数,而第三类才是教学点中多数教师的常态。现行的远程培训在“一刀切”的推广策略下,将相同的培训内容推送给所有的教师,一方面没有意识到教学点教师的培训意愿和特殊需求,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精准化的培训必须要突出对“关键个体”的侧重,以“精英化”为筛选理念,以“集约化”为培训准则,集中有限资源,把“少而精”的培训推向真正需要的教师,充分发挥国家资源的价值。

(四)培训结果之“精准”:权威式的高端认证

教师参加培训活动,除了自身专业发展需要之外,还带着培训能给自己带来何种利益的强烈功利性,目前“国培计划”中的“学分银行”制度就是通过将培训与教师密切相关的考核、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等切实可见的利益相关联,提高教师参训动力的一个关键举措。从与教学点教师利益最为相关的职称评定制度来看,各种“证书”背后的分数累积是教师在竞聘中获胜的主要砝码。然而,教学点教师在同中心校、城市学校教师进行竞争时,无论是讲课比赛还是科研评比通常都处于不利地位,能够获得的证书少之又少,如此,具有权威认证的高含金量“证书”就显得极具诱惑力。同时,精准化的培训是一个在时间和精力方面都需要高投入的高质量培训过程,必须要提供高质量的认定标准和高含金量的证书才能保持参训者的学习热情。故而,教学点教师的远程培训还要考虑到教师对实际利益的期待,以权威式的高端认证赋予其参与竞聘所急需的高含金量证书,无疑会极大地推动教师的参训积极性,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远程培训一直以来“挂课时”的尴尬处境。

三、SPOC引领式远程培训的“精准”耦合

教学点教师的精准化远程培训,在培训内容方面对差异化需要的呼吁,在培训方式上对引领式介入的期待以及在培训内容上对精英式筛选的要求,表明了现有远程培训的诸多弊端以及对新型远程培训方式的急切期盼。在此背景下,基于SPOC平台的引领式远程培训应运而生。SPOC平台以其限制性、私密性、精准性、深交互等特点既满足了教学点教师对精准化培训的个性化诉求,又耦合了以专家引领、精英化、强交互等为突出特点的引领式远程培训的多样化需求。

(一)何为SPOC引领式远程培训

SPOC引领式远程培训是基于SPOC平台的,专家全程介入引领受训者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的新型化精英式培训方式。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私密在线课程”,Small指学生规模在几十人至几百人之间(不超过500人),Private是指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对参与者进行筛选。“小规模”大大加强了小众群体间的互动性和“粘性”,完课率也随之提升[7]。而“私密性”一方面让“过关”的学生萌生一种公开对外宣示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也催生出一种因占据有限资源的紧迫感和压力感,进而增强其重视程度和动力,对学习质量的提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保障手段[8]。作为“后MOOC时代”的典型代表,与“MOOC”的开放性、大众化教育模式不同,SPOC的限制性、私密性、精准性、高粘性等特点使其更接近“精英教育”的模式,对于内驱力高、自律性强的学习者也更有优势。

引领(Instructor-led),强调引导,带领之意。引领式远程培训是引领式在线学习在培训领域的延伸,引领式在线学习是传统教学过程的网絡化呈现,其核心是于班集体中,有教师引导的师生、生生间的“沟通”,目的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有研究者指出,引领式在线学习是教师引导学习者在特定时间内,按照既定的学习目标,遵循相应的学习计划完成指定课程内容学习的过程,其中师生间的交互性学习活动是在线课程的主体和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9]。不同于自主式在线学习的现代性,引领式在线学习更像是一种对传统的复归,是对线下课堂教学方式与观念的还原和深化。它意味着数字化教育体系对传统的以“交往”为特征,以教师和班集体为主体所建立起来的“教育关系”等核心要素的借鉴和吸纳[10]。因此,引领式远程培训就是在遵循传统教育观念,复原积极“教育关系”的基础上,将培训者和受训者隐喻为“师”与“生”的教学主体关系,采用小班化,有组织、有计划、有引导、有交互的方式开展的远程在线培训活动。

(二)SPOC引领式远程培训的内在特质

SPOC引领式远程培训是将引领式在线学习理论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借助SPOC平台的操作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培训模式,其关键性的内在要求如下表所示。

(三)SPOC引领式远程培训与教学点教师需求的靶向对接

通过对教学点教师远程培训在内容、方式以及培训对象筛选等方面的分析,以及SPOC引领式远程培训的内涵和内在特质的厘清可以发现,二者之间有着较多的耦合点,甚至在多个方面可以达到靶向对接的效果。首先,从使用平台来看,SPOC作为支持平台,能够为引领式远程培训提供筛选机制、在线资源库、测评功能、社交工具、展示平台、学习管理与监控、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技术支持,而这些支持恰是教学点教师精准化培训中对培训内容的差异化选择、培训方式的引领式介入、培训对象的精英式筛选以及培训结果的权威式认证所必须的技术支持。其次,从培训方式来看,引领式远程培训所遵循的社会建构主义、联通主义、深度学习及学习共同体等理论补充了以人本主义理论和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主导的SPOC自主式在线学习难以克服的缺陷,使其能够为教学点教师的特殊远程培训需求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四、指向精准扶贫的SPOC引领式远程培训模式建构

有研究者指出,教育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扶贫对象的靶向性、扶贫人员及物资的准确到位、扶贫项目的明确性、扶贫过程的可监督性以及扶贫效果的可评估性[11]。本研究依托精准扶贫的内在精神,在深入分析社会建构主义、联通主义、学习共同体以及深度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探寻建构SPOC引领式教学点教师远程培训模式所应遵循的原则,并与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核相融合,进而开展新型远程培训模式的建构和解析。

(一)建构原则

1.引领性原则

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学习过程中的关系互动,注重通过教师的引领以及增进师生、生生间的交互来建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习的真正发生。教学点教师作为偏远地区“孤独的坚守者”,无论是在专业成长,还是在心理支持方面都需要专家的引领和同伴的扶持。因此,远程培训模式的建构中必须将引领性原则贯彻始终,让教学点教师在专家的引导下于相互扶持的学习环境中,接受有目标、有规划、有组织的高质量培训。

2.互联性原则

互联性是联通主义的重要理论视点,联通主义将学习看作是学习者自身“内外网络”的互联过程。联通主义注重个人网络的不断扩充与关联,其最初的起点是个人,先由个人的知识组建成一个网络,这个网络在与外界发生关联时会被编入各种组织与机构,而他们的知识又同时会被反馈给个人网络,为个人的继续学习提供资源[12]。因此,在模式建构中要注重对“关系”的搭建,推动教师在互联的网络节点中,与自己对话、与专家对话、与同伴对话,在自我反思和与他者对话的过程中习得丰裕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而提升专业素养。

3.共享性原则

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是远程培训中促进“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形成的重要环节,而共享性作为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标志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共享的引领者、愿景、经验、价值以及个体实践等。在建构远程培训模式中,鉴于教学点教师的孤立无援状态,必须保证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和运行,将共享的精神贯穿始终。

4.迁移性原则

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是深度学习的最终目标,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创造性的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才意味着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教学点教师面临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问题等都有其特殊性,专家在进行培训课程和活动设计时,务必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其真实需求,本着可迁移的原则,让培训“落地”并能够“迁移”到真实的教学情境中。

(二)培训模式建构

本研究以精准扶贫为视角,立足于对教学点教师专业发展特殊需求、SPOC引领式远程培训内在特质以及基于SPOC的引领式教学点教师远程培训模式建构原则等的分析,以现代学习理论和在线教育理论为支撑,结合国内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实践和经验,建构出基于SPOC的引领式农村教学点教师远程培训模式(如下页图所示)。

该模式的核心旨归是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培训,帮助有专业发展渴求却无有效学习途径的偏远地区教学点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愿景。主要方法是以培训专家和SPOC平台的相关技术为引领,建构以专家、助教、学员为中心的虚拟学习共同体,在追寻共同愿景、遵守共同契约、平等互动交流、共享学习资源的环境中,跟随专家和助教的节奏,有目标、有计划地深度参与培训活动,完成培训课程的学习,从而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

(三)培训模式解析

如下页图所示,指向精准扶贫的SPOC引领式教学点教师远程培训模式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预测与诊断,包括前期准备和培训立项;第二,平台与课程准备,包括SPOC前端分析和SPOC培训课程设计;第三,培训活动开展;第四,培训结果的评价与认证。四个部分之间并不是线性闭合的关系,而是一个开放的良性循环系统,学员不止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提出改进意见,而且在培訓结束后还需在线填写一份关于培训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将整个培训活动中的体验、感想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项目负责人,而负责人也会根据学员的回馈对培训的各个环节做及时的修正,以使整个培训流程更加的完善。每一部分的具体分析如下:

1.预测与诊断

预测与诊断是在远程培训开始之前对整个培训活动所做的一个需求分析和前期规划,主要包括前期准备和立项两个环节。其目的在于从整体上了解当前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的角色期待以及偏远地区农村教学点教师的现实发展困境,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从而为整个培训活动的开展做好前期铺垫。

(1)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主要包括政策解读、教师需求分析和总体规划三个环节。在培训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对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详细解读,明确国家从哪些方面增添了对中小学教师的期待和要求。其次,要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的方式了解偏远地区农村教学点教师为满足要求还存在哪些方面的困境,需要什么切实有效的帮扶。最后,结合国家政策的要求和教学点教师的困境做出整体的规划,为项目的开展明确方向。

(2)立项

总体规划之后,要对培训的目的、内容、对象、规模、资源、时间、人员以及费用预算等各个方面做详细的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方案确定以后,根据计划需要招募相关专家和助教,并告知其培训方案,使其明确培训需求,为培训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2.平台与课程准备

平台与课程准备是远程培训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步骤,主要包括SPOC前端分析和SPOC培训课程设计两个环节。通过前端分析筛选出有强烈培训意愿和需求的教学点教师为培训对象,再通过SPOC培训课程设计为引领式远程培训提供主要的授课资源。

(1)SPOC前端分析

首先,在SPOC平台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包括培训意愿分析、时间保证、规则遵守等,学员根据平台要求提交申请,只有申请通过的学员才能够正式登录。其次,将通过申请的学员根据地域、教龄、职称等要素进行“分班”,每班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再者,根据专家和助教的人数进行“领班”,原则上每班至少要配备一名助教,每两班至少要有一个专家。最后,在每一个分好的班级内,专家和助教引领班级学员一起建构一个吸纳全班成员的虚拟学习共同体,以期在之后的培训活动开展中,让共同体内所有成员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遵循共同的契约,于民主、平等、润泽的氛围中,交互研讨、协作分享,共同完成课程任务,实现专业成长。

(2)SPOC培训课程设计

SPOC培训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任务导航单制作、课程录制、微视频上传、测试端调适、资源库建设五个环节。首先,要尽可能通俗易懂、精细准确的制定出培训任务导航单,帮助疏于信息技术使用的学员满怀信心的进入学习状态;其次,专家根据前期课程准备以及引领式远程培训的内在要求,开展课程的录制工作;再者,将录制好的课程按照小而精的原则进行后期剪辑和制作,以微视频的形式上传到SPOC学习空间中;此外,还要根据课程内容设置测试策略和题目并对测试端进行调适,尽可能降低技术难度,方便学员操作;最后,以引进或改造现有网络资源的方式,给共同体成员创建一个拓展性的资源库,以方便成员获取更多的相关课程。

3.培训活动开展

培训活动的开展是整个培训模式中的核心环节。首先,在活动理念上,以专家和助教、SPOC平台、学员三大要素为活动设计的主线,强调所有班级成员在虚拟学习共同体内共同参与培训活动的开展,其中专家和助教对活动的全程参与和引领是整个培训活动开展中的关键。其次,在活动方式上,考虑到学员在时间、精力、知识储备、教学经验、技术运用等方面的限制,培训活动的开展方式要尽可能灵活有序。在时间方面,对于活动任务的完成采用“大同步小异步”的方式,在任务单中明确列出一周的学习任务,允许学员在一周之内的任何时间登录学习;在互动方面,对于学员在交流区或私聊区提出的各种疑问,专家或助教要在第一时间给予回应。同时,为方便交流,对社交工具的运用还可延伸到手机客户端的QQ、微信、微博等,通过QQ群或微信群等发布课程任务、增进交流频率。如此,即便在培训活动结束后,也能延续共同体的作用和价值。

最后,在活动流程上,专家对课程进行统一规划后,由助教发布课程公告,将培训任务导航单详细的呈献给学员,学员领取任务单之后,在专家或助教的引领下进行课程学习,参与话题研讨、完成在线测试,并根据需求下载相关的拓展性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一个主题活动结束之后,专家会鼓励和引导学员对培训活动进行反思,撰写反思日志,并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践中,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到共同体中,与其他成员共同研讨。专家再及时整合研讨的结果,改进下一次的培训活动。

4.评价与认证

评价与认证是整个培训活动的最后阶段,主要包括对学员整个学习效果的评价以及对评价结果的认证两个环节。基于SPOC的引领式农村教学点教师远程培训是一种精英式的培训活动,评价的环节和结果的含金量直接决定着该培训的定位,也是教学点教师积极参与培训的主要动力所在。

(1)培训效果评价

SPOC引领式远程培训的评价采用量化分析和质化点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统一的方式对学员的学习展开多方位的评价。首先,借助学习分析技术对培训活动中产生的跟踪记录、交互记录、测试结果、拓展性资源观看等行为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其次,采用专家与助教评价、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价的方式,对培训过程中学员参与研讨的积极性、协作学习中的贡献度、作业完成的质量等进行质化评价,以使每个学员都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评价结果认证

培训起始的严格准入制度,过程中的层层把关制度、活动结束后的多元评价制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培训的高质量和高难度。因此,必须对评价结果施以高权威的认证,赋予高端定位,才能极大地提升教学点教师参加并深入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吸引教学点教师中更多的观望者参与其中,从而改变低效率的远程培训现状。主要方式是通过SPOC平台生成培训报告并赋予评价等级和权威部门的认证,以电子證书的形式发放给完成培训任务的学员。此电子证书的含金量主要体现在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绩效工资、年终奖等实际性的奖励直接相关。

五、促进SPOC引领式远程培训模式落地的“精准”保障

从以上对SPOC引领式远程培训模式的分析可知,作为一个指向精准扶贫的新型远程培训方式,其对国家自上而下政策引领的依赖,对国家、培训机构、教学点等多方协同管理的需要,以及对评价切实能够增强参训人员文化资本的高期待,使得政策引领、管理支持和评价激励成为该模式能够落地实施的重要保障。

(一)政策引领:建立自上而下的推广机制

作为教育神经末梢的全国上下数以万计的教学点,不同程度地散落在国家最为偏远的农村地区,是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基本构成单元,承担着保障当地处境不利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重任,也是教育精准扶贫的攻坚难点。而教学点的教师必然是精准扶贫底部攻坚中最有力的抓手,但同时,与教学点的末梢地位一样,受制于多重不利因素的制约也使其成为最难以发声的群体。教学点教师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其真实需求无法上传而被忽视的尴尬境地,更遑论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展开一场专门针对其需求而革新的培训模式。因此,必须从国家顶层设计出发,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改进现有的自主式远程培训模式。一方面需要国家层面相关政策的制定,如更新教学点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的政策、人力、财力、物力相关资源配备的政策、各承担培训项目机构的大规模调研及革新培训方案的政策等;另一方面还需要以国家为引领的自上而下的广泛宣传和逐级推广,如从国家到地方的宣传与推广、地方经过在地化的改进后再到所属区域内教学点的宣传和推广、直达教学点教师的培训通告等。如此,由国家推广护航的新型培训模式才具备了真正落地实施的可能。

(二)管理支持:构建多方协同的联动机制

精准保障还体现在模式运行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层面。该模式的创新融入了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指向、培训机构的改革方向以及教学点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国家、培训机构、教学点以及中心校的多方协同管理,是该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对承担培训的进修学校、高校或研究院的调配、对培训所需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对培训过程的监管等是该模式得以开展的前提条件;其次,培训机构对培训人员中专家和助教的合理分配、对培训资源的均衡调配和使用、对培训过程的全程监督、对培训反馈的及时处理等是该模式顺利运行的基本要求;最后,教学点及中心校与培训机构的积极合作、对培训活动的重视、宣传和激励、对参训教师的推荐、对培训效果的反馈等是该模式真正落实的关键支撑。

(三)评价激励:设置全国统一的认证机制

“证书”,尤其是教育制度体系中经过权威认证的“统一证书”,作为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中以制度化形态存在的文化资本,对任何想要在教育体制内攀登的教师都有着不可抗拒的魔力。“它在官方认可的、合法化的能力与简单的文化资本之间确立了一种根本的差别,而那种简单的文化资本则需要不断去证明自身的合法性”[13]。制度化形态的文化资本代表的是领域之内群体成员的共识和认可,以及领域之外社会身份和专业层级的标识,是一种“社会公认性”的不容置疑的体制性权力。因此,若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国家层面负责教师培训工作的相关部门必须在评价结果的认证环节加入全国统一的高含金量证书的发放,这种高含金量的直接体现就是可以转化为职称评聘中突出的加分项,绩效考核中亮眼的加权点,以及评奖评优中诱人的条件项。这一方面是对教学点“关键个体”参与这项高难度和高投入培训活动的充分肯定和切实激励,另一方面也是对更多观望者能够真正参与到提升其专业能力的远程培训中的有效引动。

六、结语

精准扶贫其“精”与“准”体现在对扶贫对象的定位与选择上,对扶贫方式的思索与优化上、对扶贫过程的监管与掌控上以及对扶贫结果的评估与认定上。针对教学点的精准扶贫其靶向就是教师,而教师中起引领作用的“关键个体”更是精准化扶贫工作的首选,其对远程培训的个性化需要以及国家对其作用的期待决定着整个培训活动的方式、过程以及结果的认定。带着这样的思考,本研究将SPOC平台与引领式远程培训相结合,建构出指向精准扶贫的SPOC引领式农村教学点教师远程培训模式,并且在对培训模式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保障模式落地的相应措施。随着国家对农村教学点远程培训工作的重视,以内生式崛起的教学点“关键个体”与以外源式加入农村教师队伍的首席教师相协同,必将以燎原之势带动整个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的觉醒和发展。届时,农村教育事业的振兴和国家教育公平理想的实现便会指日可待。

作者:张晓娟 吕立杰

第4篇: 萧县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为切实发挥电子商务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共萧县县委办公室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萧办发〔2015〕39号)精神,结合萧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以贫困户特色种养业为基础,鼓励电商企业、网店、村级电商服务站自主选择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结对帮扶方式,签订帮扶协议,建立帮扶台账,采取电商助销、安排就业、开设网店等措施,实现贫困户增收脱贫。

二、目标任务

到2018年,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2000户以上,实现电商带动每年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三、工作重点

实施“三个一批、三个全覆盖”。

(一)三个一批。

1.村级电商服务站带动帮扶一批。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要在全县建设110个以上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实现贫困村全覆盖,每站应对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以上,累计帮扶1100户以上;2017年,计划在87个贫困村分别建设一个村级电商服务站,每站应对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3户以上,累计帮扶270户以上。

2.规模电商企业带动帮扶一批。淘实惠在全县已建立87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须对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00户以上;乐村淘在全县己建立116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须对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30户以上;掌合天下应对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以上;萧县龙城西市电子商务创业园有限公司应对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以上。

3.供销、邮政两大系统电商企业带动帮扶一批。县邮政系统已在全县建立257个村“邮乐购”电子商务服务站,应对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300户以上;供销系统的电商企业应对接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以上。

(二)三个全覆盖。

1.贫困村电商服务站点全覆盖。除各电商企业在贫困村建设的站点外,县政府帮助87个贫困村建设村级电商服务站。2017年8月底前,完成今年28个预出列贫困村建站任务,2017年年底前,完成其余59个贫困村建站任务。建站工作由萧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负责实施。建站地点由贫困村提供,房屋装修、设备配置由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负责。建站经费按每站不超过1万元的标准由县财政安排。工作人员的配备以乡镇及贫困村为主,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予以协助,每站以2~3人为宜。人员培训、营销策划等业务指导工作由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负责。村站试运营阶段人员工资县政府给予适当补助。村站建成后属所在的贫困村所有,可以到市场监管部门注册,村站的经营收入计作村集体收入。 2.贫困村物流站点全覆盖。在县城设立一个县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实现物流快递覆盖所有贫困村。

3.贫困村宽带网络全覆盖。2017年8月底前,实现所有贫困村4G网络全覆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萧县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县长担任,成员包括县商务等部门和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二)强化工作责任。各相关单位要明确责任,主动作为,加强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县商务局负责全县电商扶贫工作统筹协调和日常管理,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全县贫困村道路建设,县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全县贫困村宽带网络建设,县邮政公司负责全县物流运营管理并实现物流快递企业通达贫困村,其他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要履职尽责,各帮扶单位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完成帮扶任务。各贫困村要筛选出从事特色种养业、有一定劳动能力或经过培训有开办网店、微商能力的贫困户,将其提供给帮扶企业,并协助帮扶企业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县商务局、各乡镇政府对协议的签订及落实情况予以指导、监督。各贫困村对帮扶协议的落实情况安排专人进行统计,每月分别向县商务局、所在乡镇政府报告。

(三)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县政府将电商扶贫工作纳入对县商务局、各乡镇政府的工作绩效考核范围,对完成帮扶任务的帮扶单位给予奖励;没有完成帮扶任务的电商企业,不享受《萧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萧县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萧政秘〔2016〕31号)规定的奖励政策。

第5篇:县经信商务局关于电商扶贫精准扶贫[推荐]

关于电商扶贫精准扶贫专题报告

突出问题和困难:

一是农产品缺乏溯源工程

我县农业龙头企业“三品一标”产品(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我县经认定的原生态农产品基地的农产品入库,缺乏对产品实行条形码管理,缺乏商品相关信息的可查可追溯。

二是电子商务应用人才缺乏

全县各行政村、乡村服务网点和大学生村官、电商从业者很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又缺乏网络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是缺乏资金

为了更好开展电商扶贫,2018年我局计划将对现有电商服务中心服务区块重新定义,对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进行升级。建设9个乡镇服务站,90个行政村服务点都需要资金。

四是企业主动参与性不足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运营管理方式,需要县内农副产品种养殖大户和快递物流企业参与,但是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高。

2018年6月11日

第6篇:2019年商务局扶贫工作总结

一、加强组织领导,安排专项经费

局党组一班人高度重视驻点村扶贫工作,年初,XX局长主持召开党组会议,专题研究驻点村建整扶贫工作。成立了由XX局长任组长,副局长XX副组长,XX为成员的建整扶贫工作班子,确保了驻点村建整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积极协调并安排专项工作经费6.1万元,其中我局安排投入经费1.1万元,牵头协调县移民局投入经费3万元、县民政局投入经费1万元、县工行投入经费1万元。

二、深入调查研究,理清发展思路

我局扶贫工作班子先后10多次到驻点村深入调查研究,召开各种大小会议5次,摸清贫困状况,分析贫困原因,理清扶贫思路,结合实际制定了20XX年建整扶贫工作方案。XX村地理位置偏僻,距离严塘镇政府5公里。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234户,780人,其中男性398人,女性382人,劳动力484人。该村自然条件恶劣,土质较差,水源奇缺,干旱年景的降雨量25--30毫米,全村共有耕地面积462亩且均为旱地,人均耕地为0.6亩,林地面积人均仅为1.6亩。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救济户达30户,特困户达60户。根据实际情况,我局指导该村制订了详细的发展规划。

三、扎实工作,真心扶贫办实事

一年来,我局建整扶贫工作班子多次深入实际积极指导村里开展扶贫建设工作,村里各项建设如火如荼,进展顺利。一是公路建设锦上添花。在已修建的村级主道的基础上全年投资80612元新修建公路1250米,其中村道3、4、5组公路350米,67组公路500米,村道下石学校公路400米。二是水利建设成效明显。投入1万元维修村道堡坎8处、维修水渠200米;投入2万元修建自来水工程1处,共解决100人次的饮水问题。三是种养工程全面铺开。为开拓致富新局面,共投入经费3000多元组织村民代表到潭溪、新田铺等地考察学习黄姜、苇参等种养技术。截至目前,全村新发展苇参100亩,发展生猪养殖基地一个。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社会风气

一是取缔打麻将赌博等不良行为。针对农闲时时有村民集聚打麻将进行小赌博一事,组织全村党员干部进行学习讨论,利用广播和各种会议广泛开展以讲文明树新风,争当致富带头人、争当五好家庭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广泛进行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讲清赌博的危害,引导村民正确区分打麻将娱乐与赌博的差别,帮助村民提高认识,并规定村支两委骨干和党员不准以任何方式进行赌博。二是倡导两个弘扬,即弘扬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和邻里团结为主的家庭美德,弘扬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为主的社会公德。三是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精神。针对村里有孤寡伤残人员生产、生活困难的现状,号召全村人员献爱心,有粮出粮、有力出力,帮助他们开展生产耕作、生活救济,并指派班子成员结成扶贫对子,常年进行帮扶或监护,使这群弱势群体生活有着落、生产有保障。

一年来,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扶贫输血多,扶贫造血力度不够,扶贫村发展后劲还不足。今后,扶贫工作重点应放在发展村级经济上,下定决心,下大力气、下狠功夫,真正帮助扶贫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和谐新农村,确保建整扶贫工作取得如期成效。

第7篇:扶贫培训心得体会:扶贫培训心得体会

扶贫培训心得体会:扶贫培训心得体会 1000 字

今年是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年,将主要围绕扶贫领域存在的“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工作作风不扎实、考核监督从严要求不够等问题开展专项治理。为提高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充分认识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重要意义,在脱贫攻坚中把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真正把自己摆进去,市扶贫指导中心将扶贫干部作风建设作为重要一课,邀请市扶贫办原巡视员冉健桥同志针对新时代扶贫干部的修养进行为期半天的专题讲座。

冉**同志从政治、文化、道德三个方面为村支书讲了生动的一课。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扶贫干部正确认识和努力提升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政治意识,坚定理想信念。

作为新时代的扶贫干部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认识工作,坚定“四个自信”和理想信念,做一个合格的党员、一个好干部、一个好人。

二、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善于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运用到扶贫工作当中。

在“四个自信”中特别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提升文化修养就是要学习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把传统文化贯穿到扶贫工作当中去,增强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扶贫干部可以把“富之教之”的思想融入到工作中去,做好贫困户在脱贫过程中的宣传教育。

三、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习近平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作为群众的干部更应该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扶贫培训心得体会:扶贫培训心得体会 1000 字

**21 日,为期一周的第四期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学习圆满结束,来自**的***名学员顺利结业。通过听取政策解读和到大足原乡荷花村现场学习“三变”改革经验,学员对当前扶贫形势及政策的理解有了新的了解和定位,较好地诠释了这次培训的意义和目的。特别是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给我们贫困地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对基层党组织书记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培训,学员明白了肩负重任,要有新思想,新作为才能建设好美丽乡村。

培训最后一堂课,培训班组织学员座谈,大家从四个方面谈到了这次培训学习的收获。

一是通过学习明确了如何当好干部当什么样的干部,明确了人生的坐标,通过为社会奉献为人民谋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基层的干部更是要树立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和班子建设,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

二是通过老师耐心讲解,深刻剖析,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给了大家很大的启发,乡村振兴的规划和路径,具体措施,让他们率先一步看到今后农村的希望,从而坚定了支部书记干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只有走乡村振兴之路,才能实现全面的小康,只有搞好三变改革,才能实现乡村振兴。以崭新的姿态,饱满的热情,带领群众并肩打好脱贫攻坚战。

三是在老师的辅导下,深入学习了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扶贫思想,进一步坚定了信心,底气和勇气更足了,方向更明确了。

四是不仅学习到了深刻的理论知识,也掌握了扶贫政策,同时与兄弟区县的学员进行了思想和工作交流,真正学到了别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员们一致表示回去后把学到的东西带回去,结合自身实际,沿着乡村振兴之路从基层打好脱贫攻坚战,助推扶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

扶贫培训心得体会:扶贫培训心得体会 1000 字

为进一步理清扶贫工作思路,扎实高效开展下步精准扶贫工作,6 月 13 至 6月 15 日,全市组织了《乡镇党政干部和市直单位驻村第一书记精准脱贫专题培训班》第一期,请来的授课专家及领导均是各自领域的人士,授课异常精彩。同时,在培训期间学员们也围绕如何认识精准扶贫、如何借助特色优势产业助推精准扶贫及如何当好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等方面相互交流汲取了经验

此次培训,组织培训课题上做了精心的准备和安排,分别是河北大学段教授讲的《第三方评估》,市民政局赵主任讲的《社会救助政策》,市扶贫办陈主任讲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考核退出》,市发改委郑主任讲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市卫计委讲的《健康扶贫政策》,市建设局讲的《危房改造政策》,市教育局讲的《教育扶贫政策》以及市人社局相关同志讲的《三重保障政策》和《就业扶贫政策》,授课的同时还安排了现场教学、小组讨论等环节。通过此次学习,使我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既提高了认识,受到了启发,又增强了信心,明晰了思路,同时也掌握了实际工作的要领。

精准扶贫要扶到位。首先驻村工作队要加强与县、乡、两级的联系。扶贫工作不能只靠埋头苦干,驻村干部和村本级的能力是有限的,加强与县、乡的联系,多依赖上级的支持,才能把扶贫工作真正做好;二是要压实县、乡两级干部的责任。县、乡要把推进扶贫攻坚行动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领导干部要始终把扶贫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三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整合各类项目,重点解决村

内道路路、房屋和群众关心关注的就医等问题,大力引导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广泛参与扶贫工作,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不断提高社会扶贫成效,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四是有效整治村容村貌。村容村貌体现的是群众的一种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而道路通畅、饮水安全、乡村整洁、环境卫生,本身就是群众富裕之后生产生活状态的一种集中体现。

培训虽显匆忙,但也收获满满,感谢组织给了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今后,定将把所学用于实际工作中,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将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有效持续推进。

第8篇:扶贫培训心得体会:扶贫培训心得体会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本站为

此次培训班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和交流方式,共开展专题讲座 6 讲,现场教学 10 次,同时开展小组讨论和交流发言,时间紧凑、任务重。总体感觉整个学习培训行程安排科学、内容设置丰富、针对性较强,既有政治理论教育,又有扶贫业务知识,更有现场典型案例参观,学员们收获颇丰。宝山区,江苏华西村先进可行的发展理念,云品中心“云品入沪”项目等典型做法,都给学习组成员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二、收获和体会

(一)增强了理论素养。通过领导干部能力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思想,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等专题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了全体学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坚定了理想信念,切实增强了学员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提升了业务能力。通过新时期扶贫开发专题业务学习和政策解读,使全体学员了解掌握扶贫政策,学习了科学扶、精准扶贫和内源扶贫相结合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对策措施,有效提升了全体学员的能力素质,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强化了党性修养。通过现场参观一大纪念馆、南湖一大会址、沙家浜革命纪念馆、陈云纪念馆,全体学员感悟了一大精神、红船精神、抗日精神,增强了全体学员的党性修养和宗旨意识。

(四)拓宽了思维视野。在学习的同时,全体学员感受了上海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感受了发达地区敢想敢干,先进可行的发展理念,教育引导全体学员转

变了思维,更新了观念,拓宽了视野。

(五)学习了典型经验。通过上海发展改革启示与思考、云品中心、宝山产业转型发展新探、华西村改革成果、宝山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现场教学,让全体学员学习了发达地区的先进典型经验借鉴。

三、想法和建议

1、想法。我们全体学员将结合本次学习所感所想,回到各自工作岗位,结合具体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2、建议。云品中心推行的“云品入沪”模式值得思考,曲靖市各县均有各具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开展该项工作很有必要,建议市级明确相关部门牵头,制定方案,建立运行机制,把该项工作落到实处,真正打响曲靖农副产品品牌。同时,宝山区两个镇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运行模式值得深入学习和借鉴,建议各地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探索创新。

扶贫培训心得体会:扶贫培训心得体会 1000 字

通过此次扶贫干部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培训,更充分地了解了相关指标解读、措施运用,更深入地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决策部署。通过此次学习培训,我学习了《村集体经济等政策及指标解读、措施运用》、《教育扶贫政策及指标解读、措施运用等》、《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政策解读等》以及扶贫领域廉洁作风教育,既提高了认识,受到了启发,又增强了信心,明晰了思路,同时也掌握了实际工作的要领,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任务,目标就是标准,目标就是初心!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但困难、问题和风险也不少。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要敢于动真碰硬,要用绣花的精准抓扶贫,用铁杵磨成针的坚持做好工作,绝不

能手榴弹炸跳蚤,要落实责任制,要细琢磨、擦亮眼、迈开腿、讲落实,在脱贫目标上,必须彻底改变过去只追求完成脱贫任务的单一目标,需要构建完整系统的脱贫目标体系,才能提高扶贫工作实效性、群众满意度和社会认同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进一步熟练掌握脱贫攻坚的思路、政策和方法,整体提升全县脱贫攻坚扶贫干部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的基础。

坚持上级领导,主动融入大局。整合资源和工作力量,聚焦同一目标、协力同一规划,助推脱贫任务圆满完成。坚持履职为民,促进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弘扬脱贫济困优良传统,密切联系贫困群众,积极反映民意民愿,切实在保障改善民生、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公平正义上献计出力,促进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实事求是,着力久久为功。深入的解读扶贫相关政策,按帮扶对象实际情况制定脱贫计划。积极入户宣传扶贫政策,帮助贫困户们算好受益账、发展好产业、享受好政策。分析掌握致贫原因,切实摸清各户的真实贫困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户基本情况,针对贫困户因病、因学、缺资金、缺技术等致贫原因,“分门别类”制订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做好脱贫工作,重点进行产业帮扶、小额信贷、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专项帮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坚持以发展扶持为主,资金扶持为辅的做法,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搞好贫困户脱贫规划,从发展项目选择、技术服务等方面,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让贫困户逐步形成脱贫产业,最终脱贫。

通过学习更加充分认识提高扶贫精准度的重要意义,习总书记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想方设法,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

可复制的经验。

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入学习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背景、主题和角度的讲话中一以贯之、科学深邃的原则立场和观点方法,真正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战略和政策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培训心得体会:扶贫培训心得体会 1000 字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政治意识,坚定理想信念。

作为新时代的扶贫干部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认识工作,坚定“四个自信”和理想信念,做一个合格的党员、一个好干部、一个好人。

二、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善于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运用到扶贫工作当中。

在“四个自信”中特别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提升文化修养就是要学习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把传统文化贯穿到扶贫工作当中去,增强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扶贫干部可以把“富之教之”的思想融入到工作中去,做好贫困户在脱贫过程中的宣传教育。

三、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习近平总书记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作为群众的干部更应该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第9篇:电商扶贫培训心得

电子商务培训心得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主的信息网络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创新最活跃、带动力最强、渗透性最广的产业。为此,我市各级组织部门高度重视,以“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为契机,我市委组织部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电子商务培训。通过培训学习,我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把握机遇,新思路引领新发展

农产品电子商务与扶贫攻坚、双联行动的适时结合,弥补了社会扶贫力量整合“短板”,使得电商扶贫成为拓展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主要手段;新常态下“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为县域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互联网+”的新型模式,让农村电子商务站在了一个新的平台上,结合中国邮政“千县万村”计划,助推电子商务扶贫机制,改变农民生产生活观念,充分利用空间时间成为了发展电子商务的核心。

二、联动互推,多举措助力电商扶贫

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协会引领、市场推进、金融支撑、媒体助力的合力支撑,强有力的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使我村的电商扶贫迈向了新的步伐,成为我们学习的标杆。依托微媒体的应用、双联助力、精准扶贫等渠道,打通了农村电商发展壁垒,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手段。O2O线上线下融合的电子商务模式,让农产品电商、乡村电商、县域电商、农家乐电商形成一个产业链,实现农产品从地头到餐桌的销售闭环,率先为我们树立了发展农村电商的榜样。

三、创新模式,重人才壮大电商团队

电子商务发展,人才为先,大学生村官、社会青年年纪轻,有文化,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力量,积极鼓励村官开展电子商务创业已经迫在眉睫。以新农人为榜样,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壮大电商人才队伍,打造富民、便民、惠民的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健全农村电商人才队伍,为发展好农村电子商务打造强力的人才支撑,打造富有特色的农产品电子商贸,因地制宜,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电商扶贫道路。

四、强化宣传,推广社会化传播

农产品属于深度体验性产品,在政府、社会、媒体多方推动下,内外联动,搭建第三方交流平台,多渠道营销,让农产品在第一时间进入每位消费者手中,用户体验过后的口碑传播更利于产品本身的宣传,提升农产品品质也就至关重要。很多授课老师认为:“一切营销,到人为止(钱在人手里)。网络营销,发端于人性,发威于传播。”运用好社会化传播手段,会让我们的营销插上翅膀。此次的培训,让我获益匪浅,电商效益及电商扶贫对助推农村综合全面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电商销售模式已经成为行业的领军人,为电商扶贫探索出一条光明的道路,结合培森村具体实际,在学习之余也思考了以下几点问题:

一、乡镇缺乏能够独立管理、运营电子商务平台的人才?

针对这一现状,个人认为应该开创更全面的电子商务培训机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由村官第一书记带头示范,引领包括农村返 乡创业青年、有知识会管理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合作社法人代表等,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运营机制,组建出健全的电商人才队伍。

二、培森村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契机如何?

来宾市的现状是五县三区生产的农产物和市场脱节,导致满足全市人民的“菜篮子”掌握在贩子手中,市场所需的果蔬、肉禽、粮食作物绝大多数需要从别处引进,这大大增加了市民生产生活成本,同时不利于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对农民致富增收起到了一定的削减作用,降低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三、如果把电子商务这个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古老的种植产业结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

困扰来宾市农村电商发展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农产品季节性输出产品单一及相关的物流、运输衔接存在问题,如果想要壮大我市农村电商发展,应当充分依托农超对接、在农村成立服务点,使农产品经过统一配送率先走入市场,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初步打造出一个供应来宾市人民生产生活的城镇与农村农产品电商,同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为下一步打造走出培森村范围的县域电商奠定良好基础。

象州镇培森村委第一书记:玉奇贵

2016年7月26日

上一篇:爱的主题教育活动方案下一篇:员工队伍建设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