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反衬练习

2023-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诗歌鉴赏反衬练习

诗歌鉴赏景情反衬练习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沈郎: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此处是诗人自指 1. 赏析“此情唯有落花知” 一句的妙处。(5分)

2. 词的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它包含了哪几重意思。(6分)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即金明池。③鹓(yuān)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飞盖:疾行的车辆。

3.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6分)

4.“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进行赏析。(5分)

闽中秋思 杜荀鹤①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做,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5、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对“炼字”这一技法作出简析。(6分)

6、“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内容,从诗歌的思想感情入手加以分析 (6分)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①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②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①折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②斩楼兰”典出《汉书·傅介子传》。据记载,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恋他所献金帛,傅介子于是引诱楼兰王到帐中,杀死楼兰王。

7、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首联在表情达意上极尽妙处,请简要分析。

8、请分别谈谈本诗颔联、颈联、尾联是如何表现情感的。

抒情技巧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浣溪沙》参考答案:

1、我的情感只有落花知晓,该句采用拟人(移情入景)手法,赋予落花以人的情感,写出我只能视落花为知己,满腔愁苦无人诉说,表现了作者思念故旧亲人和孤独寂寞的感情。(意对即可)

2、“此情”是指诗人思念故旧亲人和孤独寂寞的感情;第一重,这种情感无人理解,惟有落花能知,足见作者心情之孤独;第二重,落花之所以能理解作者的心情,是因为作者的命运与落花相似,同病相怜;第三重,即使落花能理解作者心情,但落花无言,无可劝慰,更显作者心情之凄惘。(意对即可) 《千秋岁》参考答案:

3、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同时,以乐景衬哀情:春色虽美,但词人远在他乡,孑然一身,形容憔悴,哪有对酒赏花的心情;触景生情,眼前的春色反倒勾起了词人对往昔的回忆。(意对即可)

4、“春去也”一声慨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易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借代、比喻(答“夸张”也可)的修辞手法,“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易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意对即可) 《闽中秋思》参考答案:

5、这一联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风”和“雨”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和“叶叶”两词运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

6、全诗承用以乐景写哀情(乐景衬哀情)2分的方法,前三句写景,明丽欢愉,气象开阔。2分末一句两个“堪”字,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却只堪图画,不能慰藉自己的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但曲尽委婉之情,使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2分 《塞下曲》参考答案:

7、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全没有内地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仍十分寒冷。既向读者展示了边塞的苍凉、苦寒,又是对戍边将士英勇精神的反衬。

8、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入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诗人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出战士戍边为国的情操。

颈联通过写将士们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靠着马鞍入眠,表现出了边塞军情十分紧张急迫。“随”和“抱”字两个动词,不但表现将士们守边备战的英勇、警惕,而且也暗示了将士们力争建功立业的心态。

尾联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典故,表现自己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抒情技巧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浣溪沙》参考答案:

1、我的情感只有落花知晓,该句采用拟人(移情入景)手法,赋予落花以人的情感,写出我只能视落花为知己,满腔愁苦无人诉说,表现了作者思念故旧亲人和孤独寂寞的感情。(意对即可)

2、“此情”是指诗人思念故旧亲人和孤独寂寞的感情;第一重,这种情感无人理解,惟有落花能知,足见作者心情之孤独;第二重,落花之所以能理解作者的心情,是因为作者的命运与落花相似,同病相怜;第三重,即使落花能理解作者心情,但落花无言,无可劝慰,更显作者心情之凄惘。(意对即可) 《千秋岁》参考答案:

3、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同时,以乐景衬哀情:春色虽美,但词人远在他乡,孑然一身,形容憔悴,哪有对酒赏花的心情;触景生情,眼前的春色反倒勾起了词人对往昔的回忆。(意对即可)

4、“春去也”一声慨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易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借代、比喻(答“夸张”也可)的修辞手法,“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易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意对即可) 《闽中秋思》参考答案:

5、这一联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风”和“雨”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和“叶叶”两词运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

6、全诗承用以乐景写哀情(乐景衬哀情)2分的方法,前三句写景,明丽欢愉,气象开阔。2分末一句两个“堪”字,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却只堪图画,不能慰藉自己的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但曲尽委婉之情,使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2分 《塞下曲》参考答案:

7、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全没有内地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仍十分寒冷。既向读者展示了边塞的苍凉、苦寒,又是对戍边将士英勇精神的反衬。

8、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入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诗人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出战士戍边为国的情操。

颈联通过写将士们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靠着马鞍入眠,表现出了边塞军情十分紧张急迫。“随”和“抱”字两个动词,不但表现将士们守边备战的英勇、警惕,而且也暗示了将士们力争建功立业的心态。

尾联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典故,表现自己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第2篇:诗歌鉴赏练习

古风(其九)

李白

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庄周梦胡蝶,胡蝶为庄周。

1、该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

何作用?

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

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

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 富贵故如此,营营何所求。

注:庄周梦蝶: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

答案:首联运用了用典(用典抒情)的表现手法,引用庄生化蝶的典故,表明人生如梦,变化无常。富贵穷达并无定数,不必去苦苦追寻富贵。体现了诗人不为追逐富贵,淡泊名利的思想品行。

田家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

聂夷中

的思想感情?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父亲在塬上辛勤耕田,儿子在山下艰难开荒,六月的禾苗还未成熟,官家的粮仓却早已修好。全诗不加修饰,以客观冷静的笔调来描写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官府的沉重劳役。表明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官府沉重劳役的批判。

鸟鸣涧

1、分析《鸟鸣涧》的表现手法及使用这一手法

的好处。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答案:该诗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夜半更深,万籁俱寂,春日山中空空荡荡,这是静景,寂静山谷中,人迹罕至,唯见桂花轻轻飘落,这是动景,动静相结合,越发体现出山谷的幽静。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惊动了山中的鸟儿,在春日山涧中时时听得到轻轻鸟叫。诗中描写的花落,月升,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以动衬静,更显春山夜晚的异常幽静。

诗歌鉴赏中的动静结合手法例说: 下面是 2005 年全国卷Ⅲ的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雨后 池上》刘攽 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参考答案:

一、二句以“水面平” 、 “明镜” 、

“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句用“忽起” 、

“垂杨舞”及垂杨

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 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

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 图。

第3篇: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坐

[宋]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⑴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致?使用了什么手法?(3分)

⑵本诗写梧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

⑶古典诗词摹写梧桐抒发秋意,通常表达怎样的情怀?举你所知一句印证你的观点。(3分)

2、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台 城 台 城

韦 庄 刘禹锡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①韦庄:晚唐著名诗人。②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③结绮、临春:台城当时的两座高楼。 ④后庭花:乐曲名。

(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2分)

(2)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①催黄鸟,晴光转绿蘋②。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注:①淑气:温和之气。②绿蘋: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水草。

(1)本诗中最能揭示主题的词是 ,作者在本诗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是(2分)

(2)明代胡应麟称“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请就第

二、第三两联的写景特色写一段鉴赏性文字。(6分)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 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 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①精舍:僧、道居住或胡:道说法之所。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3分) 答:

(2)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过:“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向”这—句的?(5分)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渡 桑 干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1)诗中的“霜”有哪些含义?

答:

(2)前人认为“此诗曲写其客中怀抱”。作者的“客中怀抱”是什么?又是如何“曲写”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减字木兰花 竞渡

黄 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词中“飞”“破”二字用得生动形象,试加以赏析。(4分) (2)这首词是怎样描绘和烘托龙舟竞渡的场面和气氛的?试作具体分析。(4分)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点绛唇 林 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①《点绛唇》一题“春草”。 ②佥谷,即金谷园,西晋富豪石崇所建,后荒芜。③王孙,借指

作者的朋友。④萋萋,草盛貌。

(1)全词突出写一个“乱”字,请作具体说明。(3分) 答: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词句作简要赏析。(5分) 答: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3分)

答:

(2)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答:

(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答: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请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4分)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何联系?(4分)

10、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灞上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4分)

(2)“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联值得玩味,请你作简要赏析。(4分)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张十一旅舍·榴花 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注:张十一名署,德宗贞元十九年(803)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 ①诗歌是怎样表现石榴花的美丽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 答:

②前人评论此诗说:“可怜”一词是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答: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6分)

蝶恋花 陆游

桐叶晨飘蛩①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②。

[注]①蛩:知了。②《长杨赋》:西汉辞赋家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而作。

(1)陆游,字务观,号 ,南宋杰出爱国诗人。这首词从风格上看,应属 派

作品。(2分)

(2)在这首词的上片中,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2分)

答:

(3)前人评价这首词,认为末句中“悔”字为全词精要之处,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说说理由。(2分)

答: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江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1)本诗的诗眼是“幽”字?请你结合诗歌内容,谈谈全诗是如何围绕这个字层层铺开

的?(4分)

答: ,

(2)有人说,最后两句应作反笔看,是诗人无可奈何心理的写照,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4分)

答: ,

14、 阅读下面的诗和诗论,完成题目。(8分)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释:蔡家亲:指表亲。

下面是谢榛的诗论,阅读并回答问题。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①,司空为优。

注:机杼:喻指文章的构思和布局。 ①诗论说“三诗同一机杼”,请写出三人的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9分)

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

【南宋]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采石,即采石矶,在今安徽省当涂县附近,古代历来是防守长江的要地, 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

(1)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补上恰当的内容。 (2分) 韩元吉的词风雄浑、豪放,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著名豪放派词人是 ;韩元吉词中“试问谪仙何处”中的“谪仙”是指唐代诗人 。

(2)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令,作者将夹江对峙的二梁山比作“两蛾”。请根据上下文简析“天际两蛾凝黛”中“凝”字运用的妙处。 (3分)

(3)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4分)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诗中“雪衣公子”是什么?根据诗歌的意境说说“清意”指什么。(2分)

(2)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描绘的是怎样一个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3)这首诗歌托物言志,说说作者借这个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2分)

17.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菩萨蛮①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②

,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①此词是词人受旧党打击,晚年被迫隐居金陵半山而作。②月偃:即偃月,半弦月。 ⑴首句中“闲”字统率全词。这首词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词人之“闲”的?

⑵“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⑴明月高照,夜气清泠,梧桐振叶有声。(2分)托物言志。(1分)

⑵写梧桐不甘凋谢,在秋风中振作精神,表达了作者面对秋天不伤感,自勉自励的情怀。(2分) ⑶通常表达落寞、寂寥、孤独、凄婉的悲秋情怀,对生命凋谢的伤感。(2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等(1分,一句即可)

2、(1)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意思对即可。) (2)韦庄诗:通篇侧面烘托,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无限伤痛与感慨。或:通篇着重于现实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阴雨、江草、鸟鸣、柳阴等景物,渲染出一幅凄清而令人伤感的画面。

刘禹锡诗:重在对比,前两句回忆昔日的繁盛,后两句写今日的荒凉及缘由。

(第二问,两首诗的分析各3分:答对艺术手法得1分,分析具体准确得2分。不结合具体诗句的答案说对了也只给1分。)

3、(1)归思宦游人面对春日美景思念家乡的情感。(2分,每空1分) (2)颔联、颈联紧承“物候新”来写春色。颔联是远景,颈联是近景。(2分)“催”和 “转”这两个动词将春天使万物复苏的动态表现得具体细致,用语精炼传神。(2分)远景 的壮阔与近景的细微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姿有彩、动静交错的春景图。(2分)

4、参考答案:(1)“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一“画”字,似乎说“峰”本来并不存在,却由造物以云为毫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1分)不仅写出峰的美妙如画,而且传达出“观者”的惊奇与喜悦,使整首诗别有情趣。(2分)(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的“主峰”“主笔”是结尾一句“画出西南四五峰”。(2分)全诗先有溪上值雨闻钟被吸引,又接微径深松之穿越,再加上青山白云之衬托,“四五峰”被“画出”也就自然而然了。倘若离开了前面三句的“拱向”,则“四五峰”之“主笔”难以突出。(3分)(意思对即可)

5、(8分)

(1)①是“年”的代称,“十霜”表明作者客居时间之长。②点明诱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季节。③以秋霜的冷清、肃杀象征着作者久客并州的孤寂和压抑。(3分,每点1分) (2)①渴望能早日回到故乡咸阳。(2分)② 就在作者归心似箭之时,却又无缘无故渡过桑干河,要到离家乡更远的地方去。此时作者回望来路,竟然觉得久客的并州好像自己的故乡一样。这就曲折而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刻骨铭心的思念。(3分。诗句解说正确,得2分;分析准确,得1分;意思对即可。)(或:如果把“更渡”理解成作者的回乡之“渡”,只要扣住作者回乡途中竟觉得客居十年的并州就象故乡一样让人留恋这一感情上的矛盾作答,亦可得分。)

6、(1)“飞”字写出诸多竞渡的船只在比赛开始的瞬间从柳阴深处飞驶而出,冲破浩渺烟波,向前竞发的实况。“破”字形象写出了竞渡船只的凌厉前进的气势。(各2分,意思对即可)

(2)此词主要通过描绘色彩、声音来刻画竞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红的旗帜,绿的杨柳,白茫茫的烟波,金碧的楼台,是色彩的热烈;击鼓声如雷炸响,欢呼声震动天地,是声音的热烈;龙舟飞驶,鼓击春雷,是写参与竞渡者的紧张行动和英雄气概;欢声震地,是写群众的热烈情绪;衔标而归,是写胜利健儿充满喜悦的形象与心情。所有这些都真实地再现了当日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情景。(共4分,能从色彩、声音两方面作具体分析,各给2分)

7、(1)园中春色因无主而乱;落花因烟雨飘零而乱;心绪因离别而乱;前路因萋萋芳草而迷离。(3分,

答对三点即给满分。)

(2)①绵绵不尽的离愁别绪。 ②上片写景(咏物),以荒园暮春为背景,运用映衬的手法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下片情景交融,先用 “一阕长亭暮”的特有情景,再用“王孙”这个典故,后以景作结,将绵绵之情写尽收足。

(5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第二问只抽象说出几个概念不作具体分析的,说对了也只给2分。) 【命题要义】

诗歌鉴赏题是一首词,这是相对于“一模”两首诗的比较阅读、“二模”七言绝句的阅读,构成一个完整的系列欣赏训练。考测点有三个:一是从整体上对思想内容的鉴赏,一是分析作者在词中流露的感情,一是鉴赏主要的艺术特色。 【点睛之语】

鉴赏古代诗词,要真正的读进去,只有把握作者的思想脉胳,通过想象模拟作者写作此诗此词时的情景,再细心揣摩,精心组织好语言,才能答好题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和词句来叙述,切不可只抽象的以两三个字了结。

8、 (1)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3分。每点

1分,答出其中三点可得满分。如仅抄写开头两句,未加说明,得1分) (2)清幽静谧(清静),以动衬静。(2分,每问1分)

(3)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间

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3分。“心境”1分,直接写心情1分,间接以景写情1分)

9、(1)答:萧萧梧叶飘落,本不会有声响,飒飒秋风送爽,本是时令使然,但用了“送”字和“动”字,就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2分); 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景,让客观景物染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抒发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情(2分)。

(2)答: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的对照(2分);以乐景写哀,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心情(2分)。

10、(8分) (1) 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4分) (2)诗人触景生情,羁留异地见落叶而思故乡; “寒”“独”二字相互映衬,写尽客居他乡凄凉孤独的心情。(4分)

11、8分,各4分

①A写石榴花的美丽不正面写,而从榴花给人的感觉来写,榴花能照耀人眼,其鲜艳美丽可想而知。从视觉角度烘托榴花的美丽。B可惜无车马经过,看到青苔上落着绛英我的心中无限哀伤。反衬榴花美丽。 ②同意。答案要点:“可怜”一词把花与人,景与情联系起来。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

12、(1)放翁 豪放派

(2)作者借助桐叶飘、蛩语、晨与夜、秋光等景物描写,借景写情,又从眼前之景,联想到自己那一段不平凡的战斗经历,今昔对比,渲染了时代低沉气氛和词人郁郁寡欢的心境。

(3)同意,首先表现诗人对写成兵书却无处交付的愤慨之情,另一方面通过“早信”句及《长杨赋》的典故影射当今统治者的昏聩无道。

13、(1)首联写清江绕村而流,点出环境之幽;第二联写燕子自来自去、鸥鸟相亲相近,点出动物之“幽”;第三联写老妻画纸为棋、稚子敲针为钓钩,点出人事之“幽”;最后两句写诗人心情之“幽”。(每点1分)

(2)同意(1分)。诗人后期在穷愁潦倒中度过,他将贫困无聊的生活写得自由恬淡,是他无可奈何心境的流露(3分);不同意(1分)。因为全诗围绕“幽”字层层铺开,极写生活的闲适安逸,格调清新,反映了诗人的达观的认识态度(3分)。(此题主要看学生能否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4、①这三句诗都人树并写,以景衬情,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4分)

②司空曙的诗句写了夜雨、昏灯、黄叶树、白头人,形象更加具体鲜明,表现了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使读者感受更为真切。(4分,内容和形式各2分)

15、参考答案:(1)辛弃疾 李白

(2)“凝”字是“蹙”的意思,紧锁双眉,它形象生动地写出山也像人一样,因中原沦陷,而满腔悲愤愁苦,从而非常精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自己胸中的无限忧虑。(意思相同即可,答出“蹙”或“紧锁双眉”意思的得1分,答出“山像人一样因沦陷中原而满腔愁苦”意思的得1分,答出“表达诗人的无限忧虑”意思的得1分。) (3)“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既写了天近傍晚、江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又写了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这样由实到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意思相同即可,答出实写之景的得1分,答出虚写之情的得1分,答出虚实结合意思的得2分。)

16、(1)白鹭

清高、高洁的志向

(2)描绘了白鹭洁白美好、心存高洁但又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形象。(2分) 烘托(衬托):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或从正面衬托)白鹭美好的形象。

拟人:次句, “雪衣公子” 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 直抒胸臆:后两句尤其是末名的“独”、“叹”两字直抒心存高洁而无人理解的愁苦之情。(三者谈其一,加以分析,即可得2分)

(3)抒发虽有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理解的愁苦之情。(2分)

16.⑴窄衫短帽,穿着便服;欣赏花开鸟鸣;午醉醒来,月上树梢;词人被朝廷弃置不用。(每点1分,共4分)

⑵寓情于景。(1分)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1分)不仅表现了作者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1分)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1分)

第4篇:杜甫诗歌鉴赏练习答案

诗歌鉴赏练习

(一)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②北极: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③西山寇盗:指吐蕃。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1. 《登楼》以浩大气势描绘祖国山河壮美,表达对民族历史追怀的句子是什么? “锦江春色来天,玉垒浮云变古今。

2. 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借古讽今)。(1分)①暗讽君王重用奸邪,昏聩误国;(2分)②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报国无门的抑郁与自遣之情。(2分)

(三)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四)春水生①

杜甫

其 一

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鹚鸂鶒莫漫喜:吾与汝曹②眼俱明!

其 二

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③。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

【注释】①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二月,杜甫寓居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作《春水生》二首。②汝曹:你们,指水鸟。③禁当:阻挡、拦挡。

16.诗题为“春水生”,这两首诗写出了春水什么特点?(2分) 迅速溢涨,水量很大

17.这两首诗都写春水,却体现了诗人完全不同的心情,请结合诗句分别加以分析。(2分)

“其一”描写春水初涨,万物欣然,诗人同水鸟们同享春光,目光明澈,诗人为时序更替万物复苏而喜不自禁;“其二”写春水猛涨,草堂前即将水满成灾,诗人生活困顿,没有钱购买船只以避水患,为自身艰难处境而忧苦不堪。

(五)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六)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4. (1分)作为律诗,本诗用字精当,韵律和谐,就对仗而言,第_____联最为工整。 15. (3分)以下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B、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 C、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 16. (4分)“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1)“寻”字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的信步由之,而是专程拜访(2)“寻”为下面的诗句张本叙事,

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3)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报国之志的感慨

共3页,第1页

第5篇:诗歌鉴赏练习题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2.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①(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②(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 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 要求:所答内容不少于80字。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蟾宫曲·九日

张可久

②③④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

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

(1) 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

(2)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3)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得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

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3)整首诗流露出的是什么感情?

6.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①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②③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①要欲:好像。②了自:已经明了。③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7.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本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2) 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8.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这首诗歌中的“散”与“不散”。

9.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6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 挼,读ruó,揉搓。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10.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11.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12.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①②③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第6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己亥岁感事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注】 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1)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赏析。

(2)诗的最后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概括有力,字字千钧,令人感动,成为警世名句。请从表现手法上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润州二首(其一)

杜 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短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1)诗的首句中“千里秋”三字用语奇绝,请赏析其妙处。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 唐代洛阳为东都。杜审言曾任洛阳丞,后任膳部员外郎及著作佐郎时亦多在洛阳供职,其家在洛阳西巩县。本诗大约作于长安二年或三年的春天,当时杜审言随驾在长安。

(1)清人吴乔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请结合颔联中“徒”“漫”二字对此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 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楚客: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 简要分析诗的颔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尾联中的“坐待成林日”,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 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 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金陵: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

(1) 沈德潜评此诗颔联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请你结合沈德潜的评价简要赏析这一联。 (2) 诗歌的前三联极写夜宴之华丽,尾联却用了一个“愁”字,这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 蔡 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 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瓮:这里指水瓮。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 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1) 这首词上阕画线句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作具体分析。

(2) 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词人的豁达,有人则说表现的是词人沉重的忧伤。你怎么看?为什么?请联系全词加以说明。

8.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预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 ①黄庭坚于绍圣二年(1095)谪官涪州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元符元年(1098)再徙戎州(今四川宜宾),至元符三年(1100)放还,先后在蜀六年。②滟预关:滟滪滩。③湘娥:湘夫人。相传舜之二妃溺死后成神,住在洞庭湖中的君山上。④当:正对着,指在湖上面对着湖水。

(1)前一首诗的“未到江南先一笑”中的“笑”,向来被人认为意蕴、情感丰富。你如何理解这一“笑”?请作简要赏析。

(2)后一首诗中,诗人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

9.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明]汤胤绩

燕垒雏空日正长,外残雨映斜阳。鸬鹚晒翅满鱼梁。

榴叶拥花当北户,竹根抽笋出东墙。小庭孤坐懒衣裳。

【注】 燕垒:燕窠。雏空:谓乳燕已经长成,飞离燕窠。鱼梁:鱼床。懒衣裳:谓时已天暖,无须多添衣裳。

(1)古人作诗填词,常常一字见新,全篇为之生色。请结合具体诗句,简析“拥”字的妙处。 (2)词作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其二)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2)诗的

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以怎样的哲理启示?

③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江州 [明]陶安

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 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 江州即今江西九江,陶安是元末明初诗人。

(1)“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你怎么看?

(2)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 园 [清]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1)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赏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浣溪沙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①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②,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①山枕:枕头。古之枕多以木、瓷为之,中凹,形似山。②斗草:古代以花草相赛之民俗游戏。一名斗百草。

5 (1)请分析“黄昏疏雨湿秋千”中“湿”字的表达效果。(4分)

(2)评者认为这首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有“无我之境的妙趣”,请简要分析。(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1)如何理解“百种千般巧”的“巧”?请作简要分析。(4分)

(2)上阕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写“道是天公果惜花”,欲抑先扬,具有“味外之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闺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

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①朝来鹊喜声。

①忿:不满,恼怒。

(1)诗歌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末两句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6

1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普天乐

张养浩

楚《离骚》,谁能解?就中之意,日月明白。恨尚存,人何在?

空快活了湘江鱼虾蟹,这先生畅好是胡来。怎如向青山影里,狂歌痛饮,其乐无涯。 (1)这首小令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概括。(4分)

(2)在小令中,作者对屈原寄寓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分)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两个小题。(8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分)

(2)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4分)

1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本诗第一句“峭寒催换木棉裘”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2)诗中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两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你的理解作简要赏析。(6分)

7 1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2)本诗收束蕴藉有味,为诗家青睐,请稍加点评。(4分)

2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书边事①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 (1)首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2)从全诗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4分)

2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上阙是如何表现“凄冷”的?(4分)

(2)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2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第二联中的“钟”与 “割”字极为传神,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②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含义及作用。(4分)

2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注释】: ①荆:是今天湖北省。②吴:是今天江浙一带。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3分)

(2)“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己亥岁感事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①。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注释】①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1)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赏析(3分)

(2)诗的最后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概括有力,字字千钧,令人感动,成为警世名句,请从表现手法上加以赏析。(3分)

9

2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灞上秋居

马戴

①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②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灞原:即灞上,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②致此身:这里指身体为国家效力。 (1)本诗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4分)

(2)本诗表现了诗人一种孤独的心情,请具体阐释诗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4分)

2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好事近 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1)简析词首“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

(2)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分)

27、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5分)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10

2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 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2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长相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1)词中“相思枫叶丹”与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都写了枫叶,两者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为什么?(3分)答: (2)词的下片“菊花开,菊花残”两句对表现主题有哪些作用?(3分)

3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落 日 怅 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 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 辞家久未还。

11 微阳下乔木, 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 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4分) (2)请从表达技巧方面(选一个角度)赏析这首诗.(4分)

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鹿车①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①鹿车:佛家所谓“三车”之一,小乘如羊车,中乘如鹿车,大乘如牛车。此处借指归隐山林。

(1)“悲”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从全诗来看,作者所“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分)

(2)赏析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在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4分)

3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上阙是如何表现“凄冷”的?(4分)

(2)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3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①第二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庐山夜色的?这样写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②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要概括。(4分)

3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3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送人之松江

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4分)

(2)简要分析全诗是如何表现离愁的。(4分)

3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

二、三两联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展现了山居景物怎样的特点。(4分)

(2)这首诗表现了处土卢岵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

14

3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8分)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 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移民。

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3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两个小题。(8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分)

(2)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4分)

15

3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鹿车①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①鹿车:佛家所谓“三车”之一,小乘如羊车,中乘如鹿车,大乘如牛车。此处借指归隐山林。

(1)“悲”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从全诗来看,作者所“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分)

(2)赏析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在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4分)

上一篇:英语学情调研试卷下一篇:党员干部履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