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学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品德教学论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意义首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促进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建立初步认识理想的年龄,由于自身认知能力与思维水平有限,需要教师加以指导。

第一篇:小学品德教学论文

谈小学《品德与社会》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衔接

摘 要: 从中小学衔接工作的实际需要说,通过《品德与社会》教学让学生实现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挫折适应是《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教学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思想品德》 中小衔接 教学方法

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刚踏入中学大门的学生,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学习内容,往往会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问题,以至于影响学业,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将会影响学生顺利、健康成长。做好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工作,可以根据中小学衔接工作遇到的问题和内容,有意识地强化使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服务于衔接工作的需要,体现常识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特点;在教材的使用上,可根据中小学衔接工作的需要,调整教学顺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思想品德》基础性与适应性的特点,从而有效解决中小学衔接中的环境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和挫折适应等问题。

一、思品教学方法的衔接。

在小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必须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融洽师生关系,学生刚入初中时,由于环境和教学的对象变了,特别是老师持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状态,往往对老师采取一种“琢磨”的态度。因此,教师要以火一般的热情温暖学生的心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在课内,要联系不同学生的知识前提,说理深入浅出,表达形象鲜明,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和谐民主的气氛之中,同时要多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别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要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思品活动,通过视频演示、小品表演、社会调查、时事报导、思品小论文等,活跃学生的身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延伸教育空间,提升《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学校领导或职能部门在部署中小学衔接工作的时候,要了解新课程背景下《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思想品德》的学科优势促进学校中小学衔接工作的开展。《思想品德》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结合学校中小学衔接工作,提升《思想品德》在这项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1.重视向常规教育工作的延伸。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不仅需要学校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更需要落实于学生的常规教育之中,《思想品德》发挥在其中的作用,重视学生的常规教育,借助各种常规工作,如打扫环境卫生、种树和布置墙报等,培养合作精神和爱劳动的品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向班级相关主题教育延伸。对于中小学衔接工作而言,《思想品德》要配合班主任开好主题班会,增强主题班会课的教育性和针对性。

3.向家校合作教育延伸。要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为此,《思想品德》教师可以配合班主任有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家访或者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初中学习的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如:为纠正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课中与家长配合,让学生完成“不良学习习惯纠正卡”的各项内容,共同帮助学生纠正不良习惯。

三、常规教育工作的衔接。

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不仅需要学校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落实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更需要落实于学生的常规教育之中。《思想品德》要发挥在其中的作用,应该重视学生的常规教育,借助各种常规工作,如仪容仪表检查、打扫环境卫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劳动的品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认识新同学,建设班集体工作,教师可在教学《融入新集体》一课中的“建设集体从我做起”时,要求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做起。

四、班级相关主题教育衔接。

很多人认为班级的主题班会是班主任的事,是班主任班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中小学衔接工作而言,《思想品德》要发挥在其中的作用,也需要配合班主任开好主题班会,增强主题班会课的教育性和针对性。例如:《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中学的第一课“我上中学了”中的“中学生活新变化”的教学,可以改变往常在课堂教学中的做法,置于主题班会中以竞赛形式进行;也可以在班会课中以“自我完善设计”为主题举行演讲比赛,既教育学生,解决中小学衔接工作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又落实《悦纳自我》一课的教学要求和任务。

五、开展研究性学习,优化《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教学“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思想品德》开展针对中小学衔接工作的问题,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延伸至课外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自己的认识,实现对相关问题认识的升华和内化。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设置情景等手段让学生参与探究中小学衔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往往不是在课堂上能够解决得了的,需要老师把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往研究性学习延伸。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组成相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小组,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独立思考、自主选择的机会,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促进中小学衔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优化《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会用在《思想品德》中学到的知识对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更重要的是不停留在课本知识的学习上,而是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针对问题对学校、老师、同学和自己提出要求,涵养自己的人文关怀,实现《思想品德》在中小学衔接工作中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羚.“案例教学”与政治课教学融合的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2004(5):37-39.

[2]阮学松.从理论走向实践——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的探索[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8(6):47-49.

作者:霍鹏

第二篇: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摘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把握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而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主要有:第一,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宗旨。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就必须学会尊重培养对象,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二,必须回归儿童生活。首先,品德教育要从生活中来,淡化教育痕迹;其次,品德教育必须到生活中去,重视生活实践。第三,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品德教育 特点 规律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把握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否则很难实现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小学生品德教育有什么特点?应该遵循哪些规律?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实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品德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宗旨

(一)尊重培养对象

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就必须学会尊重培养对象。而尊重培养对象很重要的是从学生需要出发,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训练学生必备的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强调学生的学习要面对真实生活,真正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一点。

(二)改革学习方式

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发现与探索,遏制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消磨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和实验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就必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现行品生、品社教材的编写意图也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用好这套教材,就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基础。例如《学校周围探秘》这一课,教材中设计了调查活动实践,只要教师能够遵照教材编写的意图,认真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学生定能够在实际调查中学会调查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将来这种能力在他们一生中都是十分有用的。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努力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实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一教学目的。

二、品德教育必须回归儿童生活

(一)品德教育要从生活中来,淡化教育痕迹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出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力求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寓教于乐,淡化教育痕迹,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例如,《幸福的家庭》一课,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尊重父母的意见,正确处理与父母的矛盾,我创设了去商店买衣服与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情景,先组织学生模拟表演,然后交流探讨,学生在表演和交流中很快明确了该如何与父母沟通,如何尊重父母的意见。

又如,学习《垃圾的危害》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课前搜集了垃圾的危害有关资料,课上组织学生召开了“垃圾批判大会”。当垃圾的危害在批判大会上被一一展示出来后,学生深刻认识到了要好好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不能乱丢垃圾。

(二)品德教育必须到生活中去,重视生活实践

我们知道,学生在课堂上能形成初步的道德认识,但要将道德认识变成一种能力,还必须进行长期的道德实践。

例如,在学了《垃圾的处理》一课后,我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了“分类处理垃圾,争做环保小卫士”的实践活动。活动开展后,教室里的垃圾实现了分类放置,废纸、脏土分别放在不同的垃圾桶内,废纸每天收集好,一周一卖,所得款项充当班费。一段时间后,学生家长纷纷向我反映,说他们的孩子养成了攒废品卖废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品德课堂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是改变原有的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形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的能力。

本套教材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体验学习、探究学习作为基本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获得新知识。我在备课时,认真把握教材意图,创设各种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如《和风在一起》一课,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制造风、感受风,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引发了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

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最为主要的是建立了新型的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习的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探究的帮手。我们平等、民主、友善地对待学生,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就会自信、積极、主动,这种良好的教育氛围,既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提高我们的职业境界。

以上是我个人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希望能够给广大致力于小学品生品社教学的教师一点参考。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解读.

[2]中小学德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实验与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责编 张亚欣)

作者:李春景

第三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理论研究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促进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建立初步认识理想的年龄,由于自身认知能力与思维水平有限,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就十分关键,对小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教学意义,帮助其树立健康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德育教育,从而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其次,能够加强小学生的凝聚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团队精神,从而增强其团队的凝聚力,能够摆脱在家庭中的宠爱地位,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其凝结作用主要表现在,当一种价值观被群体学生共同接受和认可之后,就会形成一种粘合剂,具有升华作用,从多个方面把小学生凝结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二、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

虽然小学教学方法一直在进行改革,但是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中,教师还是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教师通常都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空洞死板地给学生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不能掌握相关的规律,小学品德还是停留在课堂上,作为学生的一项任务去完成,对小学生的积极性有不好的影响。

2.教材和生活缺乏联系

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总是按照教材的顺序,一点一点地给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学习的知识只是停留在教材中。而教材为了适应所有学生的要求,选择的材料都是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的,并不能针对学生的个体有所体现,所以学生只是学到了表面上的理论知识,并不能进行生活实际的联系。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将教材和生活区分得太明显,不给学生表现自我经历的机会,让学生很难投入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去,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3.没有使用典型的价值案例

思想品德课本知识含量毕竟是少数,学生在学习教材的时候,通常只能是使用有限的案例进行生活联想,并不能掌握最新的动态消息。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缺乏最新知识的引进,在现实生活中代表性的案例没有给学生介绍,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体现,学生的思想出现偏差也不能及时进行纠正,导致了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并不能快速提高。

三、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策略

1.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要转变教学的思想,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改变原来的教学思路,将课堂更多的留给学生,做好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思维习惯,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策略。

2.教材要和生活紧密联系

思想品德选择的课程都是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所以教师要善于使用这些机会,更加贴近生活。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给学生讲述教材之外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知识面,丰富教学的内容,领会生活的本质。例如在进行农村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便利的条件,让学生去农村感受农村生活的环境,他们的生活并不是原来那样艰苦,他们在享受着宽松的生活环境,新鲜的空气,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满足的笑容。这样接地气的教学活动才会让学生更加喜欢思想品德的教学。

3.进行多种课堂活动

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很容易被其他的事物吸引注意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尽量采用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精力,让学生投入的进行思想品德的学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思想品德相关的视频动画,让学生充满了观看的兴趣。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安静的环境中舒适温馨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思想品德的素质。对于很多经典的案例,教师只是使用一张嘴很难表达清楚,不如使用多媒体播放制作好的动画,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进行学习。

4.重視学生自身的体验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少,更是对教师的反应非常敏感。所以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善于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榜样作用下进行学习。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之后,真正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价值。例如在进行我的体育活动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讲述自己在体育活动的时候遇到的真实案例,让学生通过自己事迹的描述,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反应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

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所以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交流,让学生的个体能够得到尊重。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和行为方式有一定的了解,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于性格活泼的学生,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耐性,让学生能够安静下来。对于沉默寡言的学生,教师就要组织他们融入社会团体中。

四、巧设问题,展开讨论,帮助问题解决

提出问题,然后展开讨论,得出结论,这是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要注意问题深浅的把握,要注意问题难度的循序渐进,注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以提高学生的内在水平。例如,在“花钱的学问”这一单元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消费”这一问题提出后,笔者将学生分成十个小组,每个组四个人进行讨论,然后每个组派一个代表阐述本组观点。这一过程是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过程,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思想碰撞,得出相对完整的观点,无形中也提高了思考问题、表达思想的水平和能力。

五、创设情境,潜移默化,指导道德行为

小学生对于枯燥的课本知识没有太大的兴趣,而且注意力相对来说不够集中,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课本知识进行理解。这种方法更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将课本知识和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蕴藏于情境之中,达到一种情理交融的状态,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总结

小学思想品德是重要的教学学科,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做一个高素质的小学生,为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品德 郑鑫

第四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谈

【摘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应该让学生学会合作,让教师要巧妙的用好教材,教学内容应该增强时代气息等。

【关键词】渠道 合作 教材 气息 多样性 方式 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有效的掌握社会知识的一门重要学科,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下面谈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

一、注重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是课堂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课堂环境,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形式多样,应根据不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不同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導读式、讨论式”等。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要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统一。因此,每学完一节内容,只要与学生活有关,都要学生反省自己的行为,引导他们学着解决遇到的问题。

二、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我重视学生与学生合作:如在教学春天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找好朋友说说自己看到的春景;小组里介绍自己的百宝箱;小组合作制作送给春姑娘的礼物等环节,鼓励了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分享、交流和体验合作的乐趣。在小组合作中,还非常注意从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时刻提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会合作,也把活动的机会提供给每个小学生。同时,还注重教师与学生合作,倡导了一种师生合作探究式的互动关系。

三、注重巧妙用好教材

教材中蕴含的道理都是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出来的,单纯枯燥的说教,强行学生接受,效果是不好的。“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学校、爱家庭、爱劳动的教育。结合实际、回归生活、亲近社会。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看一看、查一查、找一找、访问与调查、参观与考察、想与做等多种活动方式,在体验中让学生得到启迪,在总结中受到感染,使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增强时代气息

这门学科的教学内容要紧紧跟随时代旋律,通过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新闻报道、记录片以及反映实际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段与政治可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就可以增加信息总量,反映时代脉搏,丰富教学内容,而且用事实说话,实现超时空的信息再现,从而大大提高政治课教育的可信度。

五、注重灵活选用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单一,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他们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演一演、跳一跳,在多种活动体验中不断深化学习主题。童话的故事情节把课堂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充满了童趣。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愿望。加上一首首悠扬的乐曲,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愉快地融入课堂场景。学生以手工制作、唱歌、舞蹈、弹奏、快板、朗诵等各种形式的表演,寓教于乐,丰富有趣,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是课程综合性的体现。

六、教学方式要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讲解教科书,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活动与组织形式。所以教师教学中要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善于引导学生参与课堂,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与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儿童探究的愿望,为他们能够生动活泼的学习提供空间。情境创设,课程源于生活,道德寓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道德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在自己的生活中才能有意义的学习。在学习《独自在家》时,我一上课就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独自在家的情景:“你们有没有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如果有人敲门你该怎么办?”然后播放明明在家有人敲门的课件,让学生讨论、表演。通过不断地争论与表演,学生学会了多种应对,陌生人的方法。模拟表演,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在19世纪就提出了“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种观点。她形象的解释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就记住了;做了,就很自然地理解了。对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体验的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学习《爸爸妈妈真辛苦》时,我让学生把书包挎在胸前,并在腿上绑上沙袋,模拟孕妇走路、弯腰、系鞋带的动作。经过一番体验,学生感受到母亲怀孕时的不容易,感受到母亲的伟大,流露出一种感激之情。游戏活动,游戏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活动,教学时可以以生活中的游戏为载体,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玩中发展道德认知能力。教学《游戏怎么玩》时,上课伊始,我让各小组选代表玩游戏“贴鼻子“。教师不讲规则,让学生在无规则的情况下进入游戏。在在游戏过程中学生觉得不公平,大喊需要游戏规则,觉得有规则才能玩好游戏,整个活动让学生从游戏中感受了规则,了解了规则,并运用、遵守规则。学生在活动中自觉感悟出“在游戏中遵守规则,才能与伙伴快乐游戏”这一道理。

七、注重反思

作为小学品社教学反思,教师要时时反思,被教师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应该经常“回顾与整理”,积极升华教学反思的作用。如果品社教师能抓住零散反思之间的内部联系,并将其按逻辑关系有效地串联起来,那么教师就能更为系统、更能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反思的精华。这种良好的温习反思的行为,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严谨认真的思考习惯,建构小学品社教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精益求精,以及获得新鲜见解的意识,并把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之,小学品社教师要想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提升课堂品味,那么就应该扎根于课堂,不断研究和实践,这样才能探索出更有效的小学品社课堂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辽宁教育》.

[2]《中国教工》等.

作者:王波

第五篇:小学作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

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手段,又是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提倡写真述实,培养诚实的品质

诚实是一种美德,在小学生作文中的具体体现是写真人实事,抒发自己真情实感。这是对小学生作文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基础。

1、严格要求,使之养成诚实写真的习惯。如要求学生以《一件好事》为题写一篇文章。有一名学生写了这样一件事:他在上学的路上看见了一位小孩哭,想去帮忙,但又想到现在的坏蛋经常利用小孩当做诱饵,博取别人的同情心,等到带小孩到坏蛋指定的位置就把他捉去卖。又不敢去帮忙,只好求救警察。我在批改时觉得很新颖,但又想到一位四年级的小学生把问题考虑得那么复杂,似乎不大可能。经过了解才知道他是抄袭一本刊物的一篇文章。我向学生说明抄袭和写假话的危害,让学生知道写假话就是说谎,是坏习惯。

2、拓宽领域,采取多种命题形式。作文训练要着重指导个性化,显现孩子的个性。让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物、事件和景物,先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熟悉的人物,如写同学、写老师、写家人,不断扩展,从学校、家庭向社会延伸。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无题材可写的问题,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社会的能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笔者曾布置学生写一篇题为《给爸爸的一封信》或《给妈妈的一封信》的作文,习作之前笔者让学生回顾父母的生活情景,在生活中让自己感动的事情,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学生踊跃发言,把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表达出来,有些学生眼里含着泪花,自然而然流露了感情。文以情生,使作文获得真实的生命。

3、开展活动,积累写作素材。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乐趣。我们可以让学生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和农田里的劳动,让学生们从劳动中吸取有趣的生活素材。还可以因势利导,利用课外活动课时间等时间多带学生到学校周边的环境去感受优美的农村风景和浓厚的乡村气息。这些自然资源,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把这些素材引入作文教学中,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定向观察,深入分析。利用身边的事件,帮助学生寻找习作素材。笔者有一次给学生的命题作文是《给爸爸妈妈打分》,提出要求是把主人公的优缺点都要写出来,不能只一味写优点。并要求在一周完成,这样就迫使学生回家认真观察分析文章中的主人公。学生都能按时完成我布置的作业。评改后,我把作文发给学生带回家给家长签字核对,家长们个个都写感言,并认为叙述的情节完全属实。有一名学生写到:“爸爸,您在教育我的这方面上很欠缺考虑,妈妈叫我把玩的玩具收拾你却叫我不要收拾,妈妈不给我玩电脑您却给我玩......您溺爱我,袒护我,却不能象妈妈那样教育我。您是我的好爸爸,可我只能给您打60分,给妈妈打100分。”学生们不同程度的指出了爸爸妈妈的缺点,并且观点都很正确。

通过多次反复训练,不断变换观察对象,为以后观察分析较复杂的事物打下基础,也在思想和品德上教育了学生。

二、创设良好写作情景,陶冶道德情操

1、阅读好的课外读物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童年读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一生。可见,课外阅读在教学中的的重要地位。我在本班自定了几个要求方案:一是创造优雅的课外阅读环境。每周有两节课专门给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比赛。把自己看的书写一篇读后感。并在班上讲评,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将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之中。有计划的进行课外阅读,严格要求学生按时按量的完成课外阅读任务。三是正确指导学生选择读物。要求学生选择内容健康,符合自身实际的书来读,经常性的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学生的知识通过日积月累,就会丰富起来,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提高起来。

2、多接触先进人物,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先进人物都带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他们事迹中的闪光点能够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中产生作用,如请英模作报告,到军烈属家做好事,开展一些健康的文体活动等,使学生既从中受到了教育,又丰富了写作素材。

3、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加强政治修养。记得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确实的,作为父母也好,教师也好,我们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着每一个孩子,每一位学生,而对学生的教育,“言传”尚需“身教”,而“身教”更重于“言传”。每天不管是早上还是中午,我总是提前到教室,从不间断。看见地上脏了,拿扫帚扫一扫,有纸屑就随手捡起来丢进纸篓里,看到桌凳放不整齐,就亲自动手排排好;课时和课间,看见粉笔掉在地上弯下腰自己捡……同学们看在眼里,也模仿着,他们看到贴在黑板上的生字卡片掉下来就捡起来,看见粉笔掉在地上也弯下腰……现在,我们的教室基本能保持干净给任课老师创造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更给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地起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

三、在审题、立意上指导深化

在作文教学中抓住指导学生审题、立意的时机,恰当的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有些作文,内容比较明确地提出让学生明辨是非。如“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观察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分辨美丑善恶,在作文中用正确的观点去评价抨击丑恶的社会现象,赞扬文明进步的良好风尚,这样能起到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效果。如写作文《我爱我家》时,学生如果只停留在写自家这几年来盖了几间房子,添置了什么高档商品上,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思考发生这些巨大变化的原因,通过对心理活动和人物对试的描写,歌颂党的富民政策,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热爱,从写作中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作者单位:上思县思阳镇中心小学广西535500】

作者:廖树丹

上一篇: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下一篇:项目经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