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地理教学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生成精彩教学课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感知地理事物,帮助学生形成地理表象,通过比较分析、概括总结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从学习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解决地理问题,使地理教学效益发挥最大化。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优化地理教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优化地理教学论文 篇1:

优化地理教学策略,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教学策略是在地理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和能力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以及所安排的教学过程的总和。良好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地理基础知识,认识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建构地理主干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地理分析方法,提升地理学习能力。优化地理教学策略,提高地理教学效率,是地理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文以现行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为例,谈谈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

一、注重区域综合分析,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点。全球、各大洲、国家与地区间的地理特征或区域综合体的形成,均是各种自然、人文要素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要全面深入了解不同区域或不同级别地理综合体内部的状况及特征,只有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才能对其地理特征获得正确完整的认识。因此,区域综合分析方法是地理教学中运用相当广泛的一种方法。运用综合分析方法能够找出不同地域之间的区域差异、形成这些特征和差异的主要条件。地理学科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综合,正逐渐被人们所关注。教学时要注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有机结合,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区域综合分析。

二、注重图文结合,加深学生的感受和认识,使其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包含着无机与有机过程、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复杂的地球表层系统,其知识涉及的地域范围又是一个由乡土地理一国家分区一国家~大洲分区一大洲—世界一宇宙环境等组成的地理空间系统。这样一个内容复杂、范围宏大的系统是无法让学生尽收眼底的。同时,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纷繁复杂,而且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纵横交错,很多本质的特征与联系又常常被表面现象所掩盖,难以为学生所认识和掌握。再则地理环境的演化发展有很多是长期缓慢进行的,这也给学生的观察和认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材中的课文多是以文字符号(包括数字)的形式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文字表述可以深刻地揭示地理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可以精确地表述概念和原理,但对复杂的空间关系,文字表述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地图则根据地理教学的需要,用经纬坐标准确地再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用各种符号表现多种多样的地理事物,形象而又概括地阐明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多种多样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空间结构和数量关系等内容,只有运用图像和文字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形式,才能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在学习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让其从图中读出西北干旱区的地形特点: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分析并得出植被景观随降水变化的一般规律:从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一荒漠。接着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造成自然景观自东向西依次更替的原因是什么?植被的变化反映出区域的什么特征?随着自然景观的变化,牧业生产有何明显变化?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的特点有何联系?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干旱与荒漠化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干旱自然环境的认识,使其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三、注重运用地理原理,使学生准确认识相关地理事物的联系

地理原理是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最普遍性联系特点的规律性知识,在整个地理基础知识中起着核心与骨架作用。地理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广泛、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指导我们合理利用、改造环境。在中学地理教材中重要的地理原理有:地球上存在生命现象原理、水平衡原理、地质作用原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工农业生产布局原理、交通运输布局原理、商业布局原理、人地关系原理等。学习地理原理时,不仅要让学生能够陈述,更重要的是还要让他们能够运用地理原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并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

四、注重运用迁移规律指导和改进地理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的正迁移

地理学习过程中有知识的迁移、技能的迁移、方法的迁移、态度的迁移等学习迁移现象。了解学习迁移原理、运用迁移规律指导和改进地理教学,对于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等均有重要意义。影响地理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地理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地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地理思维方法与地理学习策略的合理运用等。

总而言之,良好的教学策略能够使学生对地理认知活动进行合理的控制,学生能够不依赖或较少依赖教师的指导,以开展相对独立的地理学习活动;学生能够自我控制认识活动的进程,及时调整自己的认识进程或手段,使地理教学更有效率。

作者:林志胜

优化地理教学论文 篇2:

优化地理教学过程 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摘 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生成精彩教学课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感知地理事物,帮助学生形成地理表象,通过比较分析、概括总结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引导学生从学习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解决地理问题,使地理教学效益发挥最大化。

关键词:初中地理;优化过程;电化教学;拓展空间;提高效率

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教学的需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关心基本国情,关注环境发展,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一、发挥主导作用,凸显主体地位,创设亲师信道的教学情境

地理学科主要突出了人口发展、资源分布、环境保护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所学的内容不仅让学生了解世界、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今后的发展都有益。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教育理念,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作为自己的追求,在精彩生动的地理教学中,用地理学科中蕴涵的丰富知识,提高学生观察测绘的技能、实验操作的技能以及读图识图的技能,帮助学生构建自然、人文、科技、文化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深入学习地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不懈的动力。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教会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師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让学生边听、边学、边思,将获取的信息通过思考内化为新知,有效利用联想法、对比法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整合能力,学会活学活用,逐步把外界海量信息转变成自己理解、应用的知识,帮助学生利用学科的知识,对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鼓励学生超越自我,全面发展。

二、引入电教媒介,优化教学过程,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地理学科是学生获取新知的主要来源,地理学科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版式新颖,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对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思考的习惯,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因材施教、因需而导,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世界的气温和降水”的知识点时,教师要不吝时间,精心讲解,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对认识不全、理解不深的知识点加强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教改的深入,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给教学活动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多媒体集“音、图、视、画”于一体,一方面既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催生学生学习情感,另一方面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使地理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如,在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内容时,为便于学生了解并掌握板块的分布和运动、地震和火山的分布、山脉的形成等问题,我在课前从网络上搜集这方面的一些资料,精心制作成课件,引导学生查看地壳运动的相关资料,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拓宽教学空间,提升思维层次,创设联系现实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整合教学资源,拓宽教学渠道、拓展教学空间,在联系实践、衔接生活中放大地理教学效用,提升学生思维层次,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方法探究学习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口、资源、环境观念,学会地理思维,扩展学生视野。教师要用地理学科中蕴涵的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结构、表现特征,及其展现出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蕴、生活方式、发展过程、价值观念,引导学生从全球范围的角度去认识地理、把握世界,指导学生对本地的地理资源进行调研、分析、思考,对保护自然环境、发展资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利用和保护,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

综上所述,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改进和优化教学过程,用地理学科中涉及的大量的环境美、自然美、社会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成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 江苏省邳州市八路中学)

作者:韩廷雷

优化地理教学论文 篇3:

优化地理教学手段 增强学生地理素质

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育应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优化中学地理教学过程,实施开放式、参与式教学,使学生具有新时期公民所应有的地理知识、能力、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念,以升华中学地理学科的地位。

1 熟练运用地图,增强地理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语言,是大地的缩影。地理的广阔性、区域性及综合性的特点,都集中反映在地图上,地理课本中的地图种类很多,有政区图、地形图、交通图、物产图、水文图、气候图等,还有相当数量的景观图及图表,学会读图、用图,是学好地理最重要的环节。在学习中要熟读课本和地图册中需要掌握的地理图像,做到心中有图;在读图、析图、绘图、用图中认识地理,把地理事物放进地图,在联系中打造自己的想象思维,创造自己的地理世界。只要掌握了地图,学好地理就不是难事。

学生掌握地图,基本要求是熟悉图例,看懂图内多种符号的地理意义,能从图上想象出实际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能读懂不同比例尺的地图,根据比例尺计算出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能在地图上确定方向,读出某地的大致经纬度数。地图中的知识容量极大,经常读地图和用地图,能增长地理能力和智慧。熟练使用地图的标志是图文转化,能将文本内容用图形来表达,或将地图用文字来表述,在读图中定位世界、区域,演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自然带等各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 通过实验和学具,创设直观的教学情景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验性,由于青少年的特点是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善于运用各种教具,配合第一课堂的教学,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应重视通过实验和教具设立直观情景,促进学生思维。如运用地球仪和地球运行仪可以进行公转运动与四季形成、昼夜长短变化的实验;地理模型是模仿地理事物的形象而制作的主体教具。多数是把巨大的地理对象按比例缩小而制成的,具有很强的真实立体感。有些教学内容,通过实物和模型来进行直观教学,其效果比运用图片资料更好。等高线、褶皱构造、断裂构造是较难理解的概念,运用模型就能迎刃而解;初学地理的学生,对中国各省政区的形状、位置较难把握,运用中国政区拼接模型反复操作,就可熟能生巧。这种直观教学方法,能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收到较好的效果。

3 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效果

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传统教法解决地理概念多靠语言讲述,即使挂图、地图也无法跳出“静止”的框框,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通过直观的图像演示,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如在教学“降水类型”一课时,先播放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台风雨的形成过程的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得出四种雨的形成条件及特点。最后引导他们分析降雨类型,这样无形中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再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学生很容易地想到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 引入“地理现象”,促进学生个性化体验

地理课程标准的第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科学是一门跟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地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直接服务于社会生活、生产;反之,社会生活、生产也为地理知识的传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地理现象。生活周围的地理现象比比皆是,教学中适时、合理地“拿来”,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实践结合,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捷径。如讲述中国的矿产资源时,结合济宁市是一个资源型城市,由于煤炭的大量开采,造成煤炭开采区地质灾害。1)煤炭采空区地面塌陷。至2007年年底,全区共有塌陷土地56 260亩,其中积水深度塌陷21 780亩,轻度塌陷33 480亩。塌陷范围涉及7个镇34个行政村。2)固体废弃物——煤矸石污染。至2007年年底,全区共堆矸石山8座,堆积总量为3 200万立方米,占压土地60万平方米。矸石山不断增高,高温季节,极易诱发煤矸石自燃现象。再加上不合理堆放、开挖,每到雨季,极易发生渣石流、崩塌等重力地质现象。可见,人类盲目地、大规模地开发环境,严重破坏了生态,带来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一些怪病泛滥,动物的栖居地被破坏,会造成生态失衡,动物的疫病向人类传播。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次征服,都会受到大自然的疯狂报复。

地理课堂引入地理现象,能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翔实的案例,个性化的体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喻屯镇第一中学)

作者:谢新义

上一篇:政工企业文化论文下一篇:市场营销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