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规律地理教学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自然地理规律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往往教师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讲授这些知识,但最后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对相关规律的理解和认知不够。因此,本文将结合高中自然地理规律有关知识,就如何开展自然地理规律教学展开如下研究,以寻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理规律地理教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规律地理教学论文 篇1:

地理规律教学中渗透地理知识的途径探讨

【摘要】 地理规律是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发展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它是经过对无数地理现象的高度抽象、归纳而成的地理原理知识,是地理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知识系统,也是地理教学中难度最高的内容。

【关键词】 地理规律 教学 地理知识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地理规律,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地理分布规律;二是地理演变规律。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如果不适当讲解一些地理基础知识,学生在理解所学知识时就会感到困难,甚至是思路混乱。可如果把基础知识延伸得太多的话,学生一时难以接受,不好消化,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样就会影响教学进度。因此,教师在使用地理规律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地理规律的知识,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

一、地理规律教学应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方式是不一样的,因此掌握地理规律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许多地理规律都是以或简洁或押韵的话语概括出来的,还有一些自然地理规律的图示等都是比较理想化的。而实际的地理规律扩展开来讲,是很复杂的,特别是各种地理规律的演变,相较而言,都很灵活。就像洋流分布图、板块运动图等都是比较抽象的。在了解了这个情况以后,教师在地理规律教学中,不能单纯地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概括性的缩略语:如洋流分布规律的“北顺南逆”、“南顺北逆”;不要过早教给学生所谓的“窍门”,如用“右手法则”、“左手法则”去套南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的旋转流动规律;更不要让学生死背练习中地理规律的结论。

二、地理规律的教学应重视对地理知识的归纳和整合

一般的地理基础知识都是比较零碎的,而地理规律就是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归纳和整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一定的教学手段,在详细讲解每节课需要的地理规律后,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积极动手实践,对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采用归纳总结法、图导法、轨迹法、比较法、实验演示观察法等方法进行及时的归纳整合,并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加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把这些整理好的知识清晰地放在脑海里,便于在以后的地理学习中使用以及记忆。

1. 归纳总结法。此种方法较多地用于地理分布规律的整合,因为一般的地理分布规律都有一定的标准,规律性较明显,用此法比较方便明晰。在各种地理规律中,可用归纳总结法的地理分布规律主要有: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等等。

2. 图导法。图导法是用简单的符号,关键性的语言,简图等形式,将丰富的地理知识经过提炼、归并、总结的方法,导出地理规律的本质内容,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该法可让学生对一些繁复、易混淆的地理规律一目了然,容易理解、记忆。如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图(1),世界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规律图(2),经纬度递变规律图、气温垂直分布规律、地壳物质循环规律、海陆间大循环规律、洋流分布规律、人类与环境的相关模式等。

3. 轨迹法。有的地理规律表达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强,并呈明显的层次性、递进性。教学中用箭头将表达该地理规律形成、演变过程和因果关系的知识要点连接起来,这样知识结构就显得条理分明、脉络清晰,并逐层递进,容易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规律。

4. 比较法。将相近或相反的地理知识用表格的形式加以归

纳对比分析,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地理规律的区别和联系。如气候类型和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气旋和反气旋的活动、海陆间冬夏气温的变化规律、冷锋和暖锋天气系统等。如图:气旋和反气旋对比表。

5. 实验演示观察法。有些地理演变规律是比较复杂的,因为它会随时间空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情况,这就需要借助实验演示观察法。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获得地理演变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要尽量采用各种手段进行实验演示或实际观察。例如,月相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热力环流、物体水平运动偏向等。拿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一定的教具亲自动手演示,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明确太阳直射点在春分、夏至、秋分以及冬至的变化路程,理清思路。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动手实践,积极引导他们做好相关笔记,这样才能提高效率,让学生把对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便于理解记忆。以此类推,许多抽象复杂的规律都可以用实验演示观察法进行整理,既清晰又方便。

三、在实际应用中巩固和深化地理规律

对地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一定要经过实战训练,才能深刻领会、灵活应用。在训练中要注意逐层推进,一般先是通过简单的模仿练习掌握地理规律;然后是地理规律知识的综合深化训练,达到灵活运用地理规律。

总之,地理规律的教学,不论是地理分布规律还是地理演变规律,不仅仅要采用适当多样的教学方法,可由果析因,或由因析果;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器材,如通过地质模型分析火山地震带、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三维立体动态图来分析洋流运动、大气环流等。这样就能打破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法,把地理规律的分布演变等规律更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突破实践和空间上的限制,让学生更加清楚透彻地了解所学内容,并通过教师积极引导进行实战训练而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

作者:薛建勇

地理规律地理教学论文 篇2:

论高中自然地理规律的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自然地理规律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往往教师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讲授这些知识,但最后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对相关规律的理解和认知不够。因此,本文将结合高中自然地理规律有关知识,就如何开展自然地理规律教学展开如下研究,以寻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自然地理规律;策略;研究

前言:从以往教学情况来看,学生过于重视自然地理规律内容和结论的掌握,而忽略了规律得出的过程以及规律的迁移使用,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应该优化自然地理规律教学策略,改善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方法,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有所收获。对于如何开展自然地理规律教学,本文从以下角度展开研究。

一、运用图文结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地理规律

高中地理教材中存在丰富的图表信息,它是学生了解自然地理规律的重要工具。但是,很多学生的图表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强,读图的方式和顺序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的自然地理学习。因此,当前教师应该借助各种现有的图表资料,运用图文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看多接触图表资料,从而教會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和思维。然后,引导学生利用相关的图表资料,对相关的自然地理规律展开分析,以促使学生能够运用正确语言文字来表达自然地理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图文转化能力,进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规律。

以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引导学生利用直观明了的示意图来理解和认知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1]。首先,在出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之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先读图名、图例以及方向等地图要素,促使他们抓住示意图中的关键要素。其中,在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中,学生可以很快地找出气压带和风带、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时间等关键地理要素。然后,教师可以围绕这三个要素和“移动”一个关键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示意图中的局部细节,比如,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这三个时期为例,让学生分析太阳直射点、气压带和风带所处的位置,以引导学生从局部细节之中挖掘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自然地理规律的理解。最后,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自我表述的机会,引导学生结合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这三个重要的时期,将气压带和风带、太阳直射点的关系表述出来,促使学生可以运用正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实现有效的图文转化。

二、利用实验探究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探究自然地理规律

高中自然地理课程涉及面广,课程研究的范围包括了大气、水文、生物以及地质等各个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空间分布和发展变化规律等。所以,与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相比,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如果教师直接将相关的自然地理规律知识灌输于学生,将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明白规律的形成。其中,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清规律的前因后果,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规律、记忆和运用规律。比方说,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课程内容,设计相关的实践探究环节,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参与实践活动,并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探究自然地理规律的推导过程。

以高中地理“河流侵蚀地貌”知识为例,在课本中对河流的侵蚀作用讲解不深,同时枯燥的课本文字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理解规律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简单的课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具体的实践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领会规律的形成过程。比如,在课前准备好纸盒、泥沙、小彩旗以及水等教学工具。然后,要求学生利用这些教具模拟河流的侵蚀作用,以了解河流侵蚀与河谷地貌特征的形成关系及规律。比如,教师先让学生往纸盒中装入适量的泥沙,再将纸盒的一端抬高并插入小红旗,而另一端则接触地面。然后,利用流水向纸盒抬高的一端冲刷泥沙,这时学生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流水冲刷出来的“小沟”会越来越宽、越来越深。从这次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河流的下蚀、侧蚀和溯源侵蚀等河流的侵蚀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进而让学生深刻了解到自然地理环境的过程型演变规律。

三、利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地理规律的兴趣

在高中自然地理规律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将课本中的知识灌输于学生,应该学会将课本中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得自然地理规律知识易于理解和学习,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清楚知道哪些生活实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规律,并将这些生活实例进行提炼,以精选出典型的生活实例,从而在丰富地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也能引导学生展开有效地学习,这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以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知识为例,教师应该让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区域的概念及内涵,知道什么是区域以及了解区域的特点,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从而探究和发现其中的规律[2]。其次,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给出一些具体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寻找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哪些要素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比如,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可以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气候、土地以及矿产资源等方面,探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通过结合一些实际例子,能够加深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规律的理解和认知,并促使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自然地理规律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针对自然地理规律的有关内容,并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自然地理规律,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自然地理知识网络。其中,教师可以采用图文结合、实践探究以及生活化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地理规律,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规律、记忆规律和运用规律。

参考文献

[1]袁帅.自然地理整体性理论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8,3(16):138-138.

[2]杨得群.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5(21):58-58.

本文系南平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训课题研究项目《高中自然地理规律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xdlgg2020017)阶段性成果

作者:温暖宁 彭彦

地理规律地理教学论文 篇3:

“湘教版”中学地理规律的教学方法例谈

有关地理规律的教学是地理知识体系中最重要、也是教学难度最大的内容。毋庸置疑,地理教学若不阐明地理的基本规律,学生就只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仅影响学习的效率,还会影响到学生后续的学习。要有效地进行地理规律教学,教学策略是至关重要的,即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对于不同的地理规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讲解、分析。本文尝试对湘教版高一地理有关地理规律的内容,通过举例的形式呈现相关的教学方法,与各位同行交流、探讨。

1. 情境导入探究法

所谓情境导入探究法,是指教师在教授地理知识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目标,有意识地构筑各种有效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其独立自主地学习地理知识,从而有效地进行相关地理规律的教学。例如:在地带性规律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如下的几个情景展开教学:情境导入①:展示世界自然带景观图片。课前2分钟配乐展示不同的自然景观图(如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非洲)、温带草原带(呼伦贝尔)、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极地冰原带)。情境导入②:分析不同地理环境生长的植物差异形成原因。先组织学生观看几种生长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植物,如胡杨林、椰子树、雪莲、荷花等,然后请学生说出每种植物生长分布区的气候、地形、土壤等地理环境特点,并尝试分析其自然带形成的原因。然后由教师总结:由于不同地域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了自然带。由此过渡到上述差异有何规律可循呢?再创设情境导入③:从中国的东北黑龙江出发分别向南和向西所经历的自然景观的变化。在这个环节可以通过几个步骤实施:首先,探究活动①:领略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探索,(展示课件)中国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师:在图上找到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往南行进,你们沿途能见到什么自然地理景观?生:(第一组代表)我们组从我国的黑龙江出发,南行依次看到了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阔叶林叶面宽大……师:很好(鼓励),我们跟随第二组从黑龙江向西旅行,又能见到什么样具有特色的景观呢?生:(第二组代表)我们组从黑龙江西行,沿途见到了小兴安岭、大兴安岭森林——呼伦贝尔大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各种景观迥然不同,差别好大!由此再进入情境导入④:世界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联系。探究活动②:先让学生回忆“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对照课本“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空白图和对应的世界自然带分布模式空白图的学案后,你发现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分布之间有何联系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联系?生:(第三组代表)通过投影仪展示学案的结果,并得出结论: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大体是相互对应的关系。情境导入⑤: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探究活动③: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出亚洲东部从赤道到两极的主要自然带?观察这些自然带的景观图片,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规律的表现形式?哪些地方表现得比较明显?生:学生讨论完成,第四组同学代表发言,根据景观图片和世界自然带分布模式图说出世界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分析这种景观变化的原因是热量的差异形成,规律表现为东西方向上呈带状分布,南北方向类型更替。情境导入⑥: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探究活动④: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出温带大陆从沿海到内陆地区的主要自然带?观察这些自然带的景观图片,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规律的表现形式?哪些地方表现得比较明显?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讨论完成。情境导入⑦:在我国温带水域,水葫芦生长旺盛,既可消耗水体中多余的养分,又可作为饲料和绿肥,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然而,把它们引种到亚热带水域却因生长过于旺盛而引发了生态灾难。请简要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自然地理原因。探究活动⑤:地理规律的总结。填表完成课本第20页的活动,比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与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这样的一堂课下来,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学生对于有关地带性规律的知识与能力都得到巩固和提升。

2. 地理知识比较法

所谓知识比较法,就是通过运用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比较,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地理逻辑思维能力,从而高效地完成相关地理规律的教学。例如:在A、B两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规律教学中,教学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比较后判断。由于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月,可得出其均为北半球;“以温定带”,可得出A、B两地最冷月——1月的气温都在0–15度之间,确定A、B两地均属于亚热带气候。通过比较,得出二者在所处的热量带和半球位置这两方面具有共性。“以水定型”,得出A地属于冬雨型,即冬季多雨、夏季干燥,B地属于夏雨型,即夏季多雨,冬季少雨。通过比较,得出A、B两地在降水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其次,分析后概括。经过分析,确定A地是冬雨夏干的亚热带地中海气候,B地是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此可对A、B两地的分布范围进行概括:A地大致位于北纬30–40度之间的大陆西岸,B地则大致位于北纬20–30度之间的大陆东岸。教学实践证明,地理比较法于地理规律教学科学、简便和可行,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3. 综合训练深化法

对地理规律,学生只有经过实战训练才能深刻领会、灵活应用。实战训练要注意逐层推进,一般先进行简单的模仿练习,掌握规律;然后进行综合深化训练,灵活运用规律。例如:2014年浙江省高考文科综合地理卷第9-10题中,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差值,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盈余,气候湿润;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亏缺,气候干燥。图9为我国两地年内平均水分盈亏和温度曲线图。读图(图略),完成以下题目:(1)某农作物喜温好湿,能够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温度要求是≥20℃,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正确的是A. ①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B. 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C. ①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D. ②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2)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A.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B. 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C.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D. 高原和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两题中考查的是气候类型的灵活运用,在复习气候规律时适合采用综合训练深化法,让学生正确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②地能够达到连续4个月气温在20℃以上,温度条件适宜;但该地水分盈亏量<0,表示水分条件不足,故B项正确。正确解析第10题:①地位于北纬29.7°,但最高气温在20℃以下,最低气温在0℃以下,说明该地海拔较高,为高原山地气候;②地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稀少,气候干燥,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故D项正确。

总之,地理规律的教学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求突破地理规律在空间、时间上的抽象思维性,从地理事物的分布和演变状况中概括出其规律性内容,分析规律形成的原因,并经过实战训练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最终达成让学生切实理解、掌握和运用地理规律的目标。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第九中学)

作者:刘谆谆

上一篇:述职演讲稿(精选2篇)下一篇:策划部工作计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