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地理初中地理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乡土地理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能给课堂带来更多灵动与鲜活。乡土地理能让学生更直观、更亲切地了解相关的地理内容与原理,也能让学生的思维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由表面走向内核。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乡土地理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它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文化品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土地理初中地理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土地理初中地理论文 篇1:

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摘要: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好乡土地理知识来解决当前地理教学过于抽象的问题,让学生家乡的地理知识进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去,从而让初中地理教学更为贴近学生生活,让其教学显得更为现象化与具体化,从而有利于真正提高初中地理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实现,增强学生的地理知识能力。

关键词:乡土地理;初中地理教学;运用

作为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元素,乡土地理知识教学对于拉近抽象的地理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是有一定好处的。它将能够帮助初中地理教学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受到冷落的问题,也有利于把地理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所谓乡土地理就是指本土本乡的地理知识,它所涉及的地理知识与地理问题与学生家乡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引导他们学以致用,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

一、乡土地理教学的主要特征

由于乡土地理教学主要是运用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地理环境知识作为教学内容的。因此,它的教学基本上包含了这么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一)教学内容的地域性。

乡土地理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选用的与学生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的知识,而各个地方的区域性差别还是有的,甚至是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地理特色,这也就使得乡土地理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内容,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有着各自的地方烙印,而它也让初中地理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二)教学方式的互动性。

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细致认真的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探究地理文化,有利于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地理课堂的学习与实践当中去,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本土性来与当地居民进行地理知识方面的了解与交流,学生间也可以组成协作小组,教师只需发挥出一定的引导作用,从而让初中地理教学达到教学互动的良好效果。

(三)教学目标的服务性。

由于乡土地理知识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密切相关,因此,它的教学目标更具针对性,能够及时反映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因此,它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家乡,并根据家乡的地理情况来进行乡土地理研究,有利于他们将来为家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议。

二、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开展乡土地理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对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有经教师的点拨,才能领会。而乡土地理材料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得好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过程必须创造出良好的情境,以引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案例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学生生活的乡土地理环境中有许多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并提供乡土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情境一旦产生,学生体验到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学习兴趣由此而升,甚至可以延伸到课堂外继续探讨。

(二)利用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地理学科内容既涉及自然科学,也涉及社会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而乡土地理是区域地理的基本组成单元,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综合的、不可再分的结合区,是获取地理信息的源地和发现地理问题的起始区。家乡的土壤植被、地形形态、农业生产活动、矿产资源、水利建设等等都能使学生动情,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对自己生活环境里的人和事,有更深入、更准确的认识和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渴求,更使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理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结果,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实地考察,在分析、处理地理信息、理顺因果关系的过程中,易产生顿悟和灵感,提出有新意的建设性意见,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充分挖掘和利用乡土地理教学资源来充实课程内容,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都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思考和探索,解决地理的实际问题,从而既培养了他们的理性思维,又提高了他们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从而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有用的地理”的学习理念。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到家乡的地理状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毅力。

(三)利用乡土地理知识对学生开展环境教育工作.

根据我国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乡土地理知识应该作为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综合性教学载体,让学生围绕着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那么,在这里,我们所说的乡土地理就是指学校所在的区县等这一级别的行政区域,地理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学生们熟悉的地理环境来对学生进行环境方面的教育工作,要带领他们深人到生活中去,让他们进行探究性实践活动,引领初中生在乡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充分意识到地理环境的保护重要性与必要性,可以让他们更好的感受到周围的地理环境,并通过自己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来更好的保护地理环境。

(四)利用乡土地理知识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

初中地理教学中,其乡土地理知识有助于更好的引导初中生形成较为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加深他们对我国实际国情以及国力国策的理解与支持因此,我们说,乡土地理教学将能够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强化他们的责任感意识这就是说,初中地理教学中也可以通过乡土地理知识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它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满怀对家乡的热切情感,增加初中地理课堂的乡土性、实用性、趣味性和信服力,从而让初中地理教师通过对乡土地理材料的解析来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让他们意识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认识,还能够逐步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观察生活习性质。

总之,初中地理教学的传统模式让其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因此,我们应该把更具实际应用特性的乡土地理知识融入到初中地理课堂中去,让其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发学生综合思维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最终提高学生对于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

作者:郭千刚

乡土地理初中地理论文 篇2:

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乡土地理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能给课堂带来更多灵动与鲜活。乡土地理能让学生更直观、更亲切地了解相关的地理内容与原理,也能让学生的思维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由表面走向内核。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乡土地理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它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文化品位。

【关键词】初中地理;乡土地理;课堂教学

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存在这样的现象,就是考什么就教什么,考试内容上不涉及的乡土地理,教师在教学中也不会提及。其实乡土地理能让学生更好地整合所学的内容,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在自己生存的土壤里感知地理的美。同时,乡土地理能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能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能引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显而易见,借力乡土地理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能引发他们对脚下土地的热爱之情,也能提升他们对地方的认知。

一、运用乡土地理素材,活化课堂教学

初中所涉及的地理内容大多与学生的生活相关,从学生脚下的这片土地出发去研究地理,能让学生发现更多关联的东西,将相关的认知连成一个网络,也能让思维形成一个整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乡土地理的素材,能给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能引发他们更多的情感参与、更多的思维迸發,让课堂从枯燥走向灵动。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地理教学要引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思考中发现地理,进而探究地理。当前的初中地理课堂缺少问题意识,教师不向学生提问,以自己的讲解为主;学生不提问题,也发现不了问题,以记忆教师的讲解为主。明显地,这样的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不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设置要与一定的情境结合起来,这样便于学生思考,也便于他们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有了具体的情境,学生就能将抽象问题转为直观的画面,乡土地理就能够引入最直观的画面,能让问题的设置拥有载体。

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河流》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祖国有哪些重要的河流,让他们在地图上标出来,然后再让学生标注出来这些河流经过哪些省,自己所住的地方最靠近哪一条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问题为中心,不断激发学生思考。当教师问学生,他们住的地方旁边有没有河流,这些河流与哪些河流是相通的,能不能叫出它们的名字时,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家旁边的小河叫什么名字,也许压根就没有名字,但学生能找到这些小河最后注入的大河的名字。比如说,他们发现本地有一条大的河流叫通扬运河,教师就先向学生展示江苏省水系图,让学生看一看这条河流大致的位置与长度,判断河流流向,然后再让他们在纸上画一画这条河流,将经过的地方标出来。学生标出这些地方之后,竟然自豪地发现如果从自己的家撑一只小船就可以进入通扬运河,就可以去南通,去泰州,去扬州。教师再问学生能不能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一说有关通扬运河的历史。随着教师设置问题的深入,学生对乡土地理的了解也在深入,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培养他们的乡土情怀,学生发现他们认识的这条本地大河竟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这样说,通扬运河最久远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西汉时的吴王刘濞,他为了运盐通商,为了交通的方便,就在扬州和泰州之间开凿邗沟支线。这样的一条支线后来又进一步地扩展,进而延伸至海安、南通,就成了现在所说的通扬运河。有了问题情境,学生就有了思考的空间。

(二)提出探究问题

当乡土地理与教材文本相结合,学生会更容易发现可探究的问题。学生在每学到一个新的认知时,就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现象在咱们这儿有吗?比如说讲到气候时,学生会问他们这儿是什么气候;讲到矿产资源的时候,学生会问他们这儿有什么样的矿产资源;讲到自然灾害时,学生会问这儿有没有发生过什么自然灾害。明显地,学生有学习乡土地理的欲望,所以教师要做好这方面的引导,要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热情。教师不能以讲解或者直接告知答案来回应学生的提问,可提出探究的问题让他们进一步地进行相关的研究。

在学习我们国家地理位置的时候,自然地就提到了黄海,教师就问学生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所处的地区靠不靠海?学生看完江苏地图后觉得应该靠海,教师再问这个海叫什么。笔者所在的学校处于南通的一个县城,这边的人们习惯将靠近他们的那个海叫作东海。学生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这个海是黄海,进而他们也对祖国的版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然后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黄海对这边的气候、文化、历史等有什么样的影响?其实就是让学生探究他们身边的事物与黄海之间有没有关联的地方。不同的学生探究的内容不一样,教师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有学生探究到黄海对靠海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因为那边的人都从事与海相关的职业,比如说,织渔网、捕鱼、养殖海鲜等。有学生探究黄海对农作物的影响,发现靠海的人们种植的植物都是一些抗风的植物。有一个学生试着研究他住的那个地方的名字与黄海是不是有关系。该学生住的地方是南通海安的一个老镇—李堡,学生通过查阅《东台县地名录》,发现李堡在唐朝的时候叫赤岸,唐朝的时候李堡濒临黄海,土高色赤,所以叫“赤岸”。学生又生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唐朝时李堡靠海,现在却离黄海有一段距离呢?学生通过查阅江苏海岸线变迁示意图,发现海岸线在不断东移。他们发现了这样一个史实,即,大约在7000年以前,扬州以东是辽阔的大海。此时学生的探究还没停止:为什么又会从赤岸变成李堡呢?学生从历史的相关资料中找到这样的信息,原来这块地方在明代为海防要地,人们在那儿设堡防倭。借助乡土素材,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课堂充满鲜活。

二、运用乡土地理素材,降低知识难度

初中学生学习地理时常会觉得有一定的难度,有一些难于理解的认知。对于学生遇到的困难,教师要创设好教学方式,以便让他们能深入地探讨,自主地解决。换言之,教师要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不是直接给学生讲解。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认知的难度降低,进而抵达学生们的最近发展区。当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这样的一种倾向,就是一味地提升地理的难度,将高中的一些认知转移到初中课堂,让学生觉得地理高不可攀,进而失去学习的信心。教师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但一定要对接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

融入乡土地理能让学生有更直接的感受,能给学生多方面的体验,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知识,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人口》这一章节为例,要想让学生对人口相关的知识有更清晰的认知,教师需要将地理教学与身边的地理对接起来,以降低这一认知的难度。学生对中国人口的特点、人口的移动、人口的分布等认知只是间接地了解,教师将乡土地理融入其中,先告诉学生他们所在地海安的大致人口状况,接着教师将近十年的初二年级的花名册展示给学生看,花名册上展示了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能看到各班级学生的籍贯。学生在看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一个现象,就是这些年来海安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了。教師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外来的学生抢着回答:因为海安的人口迁入较多,海安是全国百强县,海安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海安能吸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有了这样的切身体会,学生就不难理解课本中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见,乡土地理的运用,能给学生更多思维的灵感,让学生学习的难度也渐渐降低。

三、运用乡土地理素材,促进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地理需要学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素质的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是将理论与实际割裂开来的,尽管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地理认知,却不能与生活对接起来,更不用说去运用。换言之,就是学生习得了一堆死的认知。学生可在乡土地理素材的运用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相对接,乡土教材的融入,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就联系到课本的认知。乡土地理素材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学生提升地理核心素养的一个路径,是联系理论与实际的一个纽带。

以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交通运输》为例,学生在课本中学到了我国重要的铁路干线与交通枢纽,也知晓了铁路运输的特点,同时学生也感知到我国铁路运输发展的伟大历程。但是这些相对抽象的认知需要学生在具体的乡土地理中进行消化。首先,教师让学生数一数在海安境内有几条铁路,然后再问学生这些铁路的起点与终点是哪儿,或者说,从海安出发可以直达哪些城市?如果中途转一个站可以到达哪些城市?转两个站呢?学生要将乡土的铁路交通与全国的铁路交通联网,将学到的东西真正用起来。接着教师再问:海安什么时候有铁路的?开始的铁路是什么类型的?现在的铁路又是什么类型的?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让学生将海安的铁路发展与整个中国的铁路发展连接起来。为了让学生能对乡土地理有一个全局的理解,教师问:2020—2021年最新通车的江苏境内的四条高铁分别是什么?学生在交通图上发现是沪通铁路、连淮扬镇铁路、盐通铁路和连徐铁路。

四、结束语

总之,乡土地理蕴含着丰富的地理认知与情感素材,是开展地理深度教学与德育培育的重要源泉。可见,将乡土地理引入初中地理课堂能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能促进他们全方面发展。教师要能充分挖掘本土资源,让乡土地理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朱旭红.谈乡土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2019(11):74.

[2]吴婷.浅析利用乡土地理知识优化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12):23-24.

作者:徐梁燕

乡土地理初中地理论文 篇3:

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摘 要:以“世界的聚落”一节复习为例,用兰州市乡土地理素材作为案例,进行教学设计。试图探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学生熟悉的乡土地理案例,通过分析本地地形图,规划本地发展,促进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掌握,并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对家乡的情感。

关键词: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城市规划

【设计背景】

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教材中选用了国内外各地的聚落照片和地图来体现聚落的发展过程和差异,但这些实例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很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城市的变化。因此作者结合兰州市城市发展,利用等高线地形图突破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学习“家乡的地理”,并由绘图过程和展示过程,总结基本地理原理和规律。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认识到地理知识对于建设家乡的重要性。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

课标分析:根据课标要求,本节学习内容的具体方法是“应用图片”和“根据实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选取本地景观图片和本地地图形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对兰州市城市布局和地形特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聚落分布的规律,不同聚落的差异。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章节的学习中,已初步掌握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能够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认识基本的地形部位(如山谷、山脊、山峰等)。但是学生不能从综合角度考虑地形、气候、河流等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学生对于生活的城市(兰州市)非常熟悉,且有着深厚的情感,采用兰州市作为案例,并佐以本校和城市地标性建筑的的图文材料,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

【学习目标】

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说明如何判断山谷、山脊、山顶等地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发言的学习习惯。

通过绘制聚落发展过程,掌握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理解聚落分布规律。培养学生判断、讨论、比较为主的学习方法。

借助兰州市地图,知道兰州市概况和城市功能划分,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聚落的发展过程和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

绘图法、展示法、小组合作学习(6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展示三组图片:

第一组:我校2002年和2014年照片对比。

第二组:兰州火车站1960年、1983年和2014年实景图片对比。

第三组:1904年、1960年、1983年和2014年白塔山俯瞰图对比。

通过三组图片的对比,我们知道了我们所在的学校、城市在100年的发展变化,学校的教学楼越来越漂亮,城市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复习的内容“世界的聚落”。

二、自主学习,分享智慧

1.展示某地等高線地形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讨论地图,找出其中的山谷、山脊、山顶等地形。最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该地的地形特点。

2.学生借助个人阅历,综合考虑地形、河流等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分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绘制出村庄的民居和农田,并在黑板上展示讨论结果。小组之间互相点评,指出其他组作品的优缺点。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民居和农田分布的主要因素。

三、点拨提升,归纳梳理

1.乡村民居的分布规律

依山傍水;沿着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农田一般分布在民居周围。

2.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3.教师指出等高线地形图为兰州地形图,师生共同分析兰州概况。

兰州,简称“兰”,是甘肃省省会。兰州是中国重要的路网型铁路枢纽之一,包兰线、陇海线、兰新线汇集于此,青藏铁路已建成通车。2012年8月28日,国务院批复设立西北地区第一个、中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黄河自西南流向东北,横穿全境,切穿山岭,形成峡谷与盆地相间的串珠形河谷。

四、有效训练,巩固提高

(略)

五、课后作业

为兰州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3条)。

【课堂小结】

聚落是一种文化,它不仅是自然环境的体现,同时它也从不同的侧面记录了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本节课我们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分析了一些地形部位名称,了解聚落的发展过程、乡村和城市的区别,还通过地图讨论了兰州市概况和环境问题。课后,请同学们每人为兰州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教学反思】

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只有让学生手中有地图,才能培养学生的看图习惯,小组合作是为了让学生有团队协作的意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主体引导,让学生总结出地理原理,本节课的设计中,学生有四次上讲台展示绘图作品的机会,这也就是学生总结的过程。

作者:魏晋龙

上一篇:农村入党申请书下一篇:营销推广方案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