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件必修二

2022-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中生物课件必修二

浅析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的编写特点

一、教材编写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以前的普通全日制教材在内容上主要是知识点的介绍,比较枯燥无味,与学生实际生活较远,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新课标教材图文并茂,采用了大量来自现实生活的事例和图片,使知识学习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增强了教材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教材在具体事例的选取上充分考虑了当代中国的实际,比如,在第一课第一框采用了城乡按相同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和农民工代表收集农民工意见的事例和图片,符合中国当前人大代表选举的实际状况。

另外,新课标教材内容上增添了与中学生密切相关的知识点,比如,在第一课第三框专门设置了中学生如何参与政治生活这一知识点,使教材更加贴近学生。

二、教材编写更加注重时代性、过程性、实践性、开放性

第一,注重时代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因此新教材尽可能采用最新的事例和图片,比如,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家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等框题,采用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的图片,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感。

第二,注重过程性:新课程强调学生在探索新知时的经历与思考,因此新教材力求在教学过程的展开中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探索新知的过程。教材在每一框的第一目都选择了典型案例作情境导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思考、探究、感悟,体验学习的过程。

第三,注重实践性:新课程提倡教学活动化,即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因此教材设计了模拟听证会、调查等环节,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第四,注重开放性:新课程倡导要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一个更开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教材探究问题设计得更具开放性。在问题设置上,对同一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使学生在多层次的探究中体验探究的乐趣。比如,在第一课第一框分析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时,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同时,坚信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正确性。

三、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层次更加清晰

教材分为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这样的编写体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一层次是单元,全书共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知识结构图、序言和综合探究。

知识结构图能使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比较宏观的了解;序言以问题导读和内容简介的形势使学生总体了解本单元的内容;综合探究以问题整合的方式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了整合,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概括能力。

第二层次是课,全书共九课,每课都有序言,序言在课和框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层次是框,全书共24框,每一框栏目设置更加丰富,以前的普通全日制教材在栏目设置上比较单一,而新教材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专家点评、相关链接等栏目,这些栏目的设置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基础知识。

第四层次是目,全书共72目,是学习的基本内容。每框均由三目组成,三目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第一目是情境导入,通过采用具体案例和设置探究问题导入本框题知识点的学习;第二目是情境探究,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对本框题知识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第三目是情境回归,对本框题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升华。

四、教材编写更加注重与其他教材之间的知识联系

《政治生活》与其他必修模块有着密切的关系,高中政治必修模塊有《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即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哲学与生活》是对三个具体领域的抽象与概括,他们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政治生活》与选修三《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些知识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政治生活》主要是立足中国特色,而《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在立足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将眼光放向世界,《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是对《政治生活》的拓展和延伸。

作者:罗文娟

第2篇:高中生物必修1中科学史的内容变动及教学策略

【摘要】生物学作为自然学科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予了学生在选科上很大的自由度,选择生物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兴趣,若一线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恰当地选取生命科学史史料作为教学素材,根据所需进行合理地加工处理后应用于教学之中,可以拓宽教学路径,创设更加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生物学的学科逻辑和科学本质,体会生物学探究的乐趣,同时收获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基于此,笔者选择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新教材(2019年6月第一版),对生命科学史内容的出现数目、呈现方式、研究时间、主要贡献和新教材中科学史内容的变动等情况进行了汇总,并对变动的内容如何应用于教学实践阐述了几点建议,使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教材;科学史;内容;变动;教学策略

随着一次次的课程改革与教材革新,生命科学史在其中所占的比重悄然增加,科学史与教学的融合也逐渐成为教学研究应用的热点对象,因为生命科学史不光是单纯的历史,更蕴含着生命科学的发生、发展、完善的历程,其中传达了科学知识的本质、科学方法的内涵,也有科学精神淋漓尽致的体现,还有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完美融合,如此丰富的教学素材若加以合理应用,一定可以帮助生物教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立体教学目标。

对于学生而言,生物课堂也将不再是死板、空洞的知识传授,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事件的呈现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或有形或无形地接收到知识的传承、方法的理解、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创建。
一、新版必修1教材中生命科学史内容汇总

在新版必修1教材中,共有6个章节插入了17例科学史。教材中以科学家访谈《探究微观生命世界的奥秘——与施一公院士的一席谈》为开端开始生物课程必修1的学习。该访谈与必修模块名称“分子与细胞”紧密联系,其中施一公院士的研究内容与本模块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结构与功能观也是贯穿整个必修1的重要生命观点,他的工作就是探究微观生命世界的奥秘,主要研究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在微观世界的分子基础。一旦该项研究能成功,不仅能满足人类的好奇心,而且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此项研究对理解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施一公院士也谈到了科学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即便是不从事科研的人,这也是能让自己在岗位上表现的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学习中值得深思的,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在整个必修1教材中,科学史主要集中在“思考讨论”“生物科技进展”“生物科学史话”“科学技术社会”“思维训练”和相关发现历程的正文等栏目中,涉及科学家们坚持不懈、鲜为人知的科学研究中或艰辛或有趣的过程,一些与课本相关知识点紧密联系的前沿领域的发展和与之相关的职业,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思考今后学习研究的方向。

在这些科学史内容中,既有观点产生的大致过程,也有体现科学家们坚持创新等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素材的人文精神。这不仅使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到相应的生物学知识,也为接下来的生物学科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将新版必修1教材中生命科学史内容的变动总结如下:

1.生命科學史内容更加翔实。如,在“细胞膜成分”的探索中,明确指出了科学家姓名、实验时间,还增加了细胞膜张力的描述;在“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一节的探究历程中,增加了甲醛对植物毒害作用、希尔反应、阿尔农实验等科学史内容,更完整、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研究情形,使知识点的呈现不突兀,更连贯,更丰满。具体见表1。
 

2.增加了更多我国科学家和科技成就的研究史实。新教材更注重反映我国的科技成就和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以此弘扬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志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进学生的国家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具体见表2。

3.教材中的生命科学史内容数量和分布均有所增加。旧版必修1教材(2009年6月第一版)中共出现生命科学史内容11处,新版中增加至18处,除一处删减外,其余均为不同程度的增加和充实。在教材中的分布也遍及“思考讨论”“生物科技进展”“生物科学史话”“科学技术社会”“思维训练”和相关发现历程的正文等栏目中,由此也提示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重视挖掘生命科学史的教学价值。

4.生命科学史中体现的科学方法更直观。新教材中进一步设计了“科学方法”栏目内容,完善了科学方法,充实了“思维训练”的内容。如在第1章第1节增加科学方法“归纳法”,第5章增加“运用证据和逻辑评论观点”的思维训练[1]。再如,在利用豚鼠胰腺腺泡细胞进行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实验的科学史中,明确指出使用的科学方法——同位素标记法。这是生物学实验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明确此法后,学生在之后学习中解决类似的问题也可以第一时间想到。

5.出现以生命科学史为背景的课后习题。如在第1章练习题中增加了2002年纽约州立大学病毒学家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科学史;在“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思维训练栏目中增加了真核细胞线粒体起源的解释。在第2章练习题中增加了1969年陨石中发现氨基酸的史料。这样的设问使学生能体会到生物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强学习成就感。


 

6.生命科学史在教材中的呈现顺序有所调整。如将旧教材中第4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移到了“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一节,将细胞膜的功能与结构整合在一起。这样既符合教师的教学习惯,也能更好地体现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里的结构与功能观。
二、利用生命科学史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策略

1.利用生命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思维涵盖了认知动机、认知行为、认知方式、认知品质等人认识自然界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2],而在生命科学史内容中这些科学思维方式都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学生通过学习科学家们利用这些科学思维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逐渐体会科学思维的内涵,并逐渐应用到自己的生物学习、解决问题之中,从而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在新教材中进一步设计了“科学方法”栏目内容,完善了科学方法,充实了“思维训练”的内容。如在第1章第1节增加了科学方法“归纳法”,此法在进行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细胞核的功能、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细胞学说的建立等诸多内容中都有很明确的体现。

在第1章练习题中增加了2002年纽约州立大学病毒学家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科学史,这其中也蕴含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认同研究意义的两个方面:绝对肯定或者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全面的。批判性思维涉及光合作用探究历程、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授予诺贝尔化学奖的通道蛋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等,让学生学会对这些实验设计进行评价,认同科学的发展性,在了解科学前沿知识的同时,学会评价科学工作是否会给人类生活带来风险等。

在第2章练习题中增加了1969年陨石中发现氨基酸的史料,这对学生演绎推理的思维能力是很好的锻炼,通过对材料推断: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可能存在生物。演绎推理的科学思维还蕴含在新版必修1教材的斯帕兰扎尼研究鹰的消化作用(推断胃液中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叶绿体的功能(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等。当然演绎推理的思维能力在必修2教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可以给学生埋下伏笔,让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也是有章可循。

2.利用生命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生命观念是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及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3]。主要包括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等。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選择适当的生命科学史史料进行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如在培养学生结构与功能观时,可以选择第四章第1节,生命科学史话中的“人类对通道蛋白的探索历程”的科学史(必修1第68页),在学习第1节“被动运输”时,关于水分子的扩膜运输方式的探究中,教师可结合初中学过的尿液形成过程中水分子被重吸收的过程,让学生明白仅靠自由扩散是实现不了的,再加上教材中描述“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水分子都是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但后来研究表明,水分子更多是借助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的”,那水通道蛋白是如何被科学家发现来使人们更准确认识水分子扩膜运输方式的?同学们可以学习68页的科学史,科学家们通过同位素标记、物质分离等技术发现了细胞中存在特殊的输送水分子的通道,并且认识到是一种蛋白质,随后水通道蛋白就被发现了。反观水通道蛋白的发现过程,学生不难发现科学家们先是发现细胞的功能,然后去寻找与该功能相匹配的结构,借此明白结构与功能观的含义。在必修1中能培养学生结构与功能观的史料还有很多,如细胞核、细胞膜、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等。

在培养学生的物质与能量观时,可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科学史,使学生认识到物质中包含能量,物质的变化必然引起能量的释放或者吸收,而能量要依赖物质作为载体。再如,通过学习研究萤火虫发光过程中能量转化的相关科学史,认识到能量储存于ATP这一高能磷酸化合物中,ATP的水解伴随式能量的释放,ATP的合成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在培养学生的“稳态与平衡观”时,可利用“秀丽隐杆线虫与细胞凋亡研究”的相关科学史,认识到在多细胞生物发育的过程中,有很多细胞选择性地消除以形成组织和器官,以此来维护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

3.利用生命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能力[3]。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择适当的生命科学史史料进行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创设真实的研究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探究历程中,切身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历程,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如在进行“对生物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等科学史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出科学家们通过发现什么问题建立何种假说,设计什么实验,得出什么结论,让学生知晓科学探究的一般历程[4]。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遵循的原则,找出实验设计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该如何补充完善等,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发展前景广阔的重要学科,与传统的理科课程相比较,生物学既有复杂多样的科学知识,也有形象生动的科学方法,同时又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通过对生命科学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跟随着科学家探索、发现生物世界奥秘的道路,知晓科学知识的本质,体会、学习科学家们的科学精神,建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作为生物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习得,更要注重他们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探索精神以及为实现梦想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科学品质,真正使学生成长为满足新时代要求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谭永平.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修订情况简介[J].生物学教学,2019(10):10-13.

[2]刘恩山,曹保义.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4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5-66.

[4]谭永平.发展核心素养为宗旨的高中生物学新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9(11):104-109.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生物教材中生命科学史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4118)

编辑:张昀

作者:金小英 罗媛媛

第3篇:历史必修二复习检测题

一、选择题

1. 北宋李处权《土贵要予赋水轮》诗曰:“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诗中所描写的农业部门使用的工具是()

A.耧车B.翻车C.筒车D.水车

2. 荀况在《荀子€吠踔啤分兴担骸奥郯俟ぃ笫笔拢婀啵型昀惚赣茫沟褡痢⑽牟刹桓易ㄔ煊诩遥なχ乱病!闭夥从车氖堑笔钡?()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

B.官营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

3.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说明当时长安的商业活动()

A.交易时间限制放宽

B.交易场所不受限制

C.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督

D.有政府管理的多处市场

4.电视纪录片《徽商》之四《无徽不成镇》中说:“由于徽商的奢侈消费,竞相争造私家园林,一方面抽走了大量可用于生产和交换的商业资本,也使部分徽商处于囊中羞涩的窘境;另一方面,却又催生了整个扬州的繁荣。”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这一社会现象最重要的影响是 ()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促进了商帮的壮大

C.大大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便利了商业资本的迅速积聚

5. 明成祖时由政府发给日本来华船只“勘合符”(类似于贸易许可证),允许有“勘合符”的船队来华贸易,这种贸易称为“勘合贸易”。这表明明成祖时期()

A.中日之间的贸易受到更严格的限制

B.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海禁政策有所松动

D.一度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6.世界上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成立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当时是专业从事投机活动及长期从事公共当局的债务交易,后来才发展成主要从事股份公司的证券交易,主要是股份公司的集融资交易。该交易所成立于()

A.新航路开辟以后B.工业革命以后

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D.垄断组织出现后

7.英国的黑奴贸易通常以“三角贸易”的形式进行。下面关于“三角贸易”的示意图中,①②③处的“商品”分别是()

A.工业产品、黑奴、原料

B.原料、黑奴、工业产品

C.农产品、矿产品、奢侈品

D.工业产品、劳动力、工业产品

8.英国出口的商品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1851年为1/4,1861年为1/3,1871年达到3/5。以上情况说明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不包括 ()

A.英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国际市场

B.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C.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建立了“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9.下列是近代城市人口的变迁示意图,它反映了()

①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发展更为迅速② 两次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③ 纽约城市化发展速度超过伦敦 ④上海和东京的近代城市化发展都是同时进行的

A.①②B. ③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

10. 1900年,俄国巴库的五大石油公司控制了全国石油产量的45%,亚速海€椂俸印⒐省⒘稀⒌朗さ劝思乙校刂屏巳凶时镜?5.7%。俄国上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11.刘大白作词、赵元任作曲,创作于1928年的《卖布谣》中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歌曲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特征是()

A.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

B.外国工业品价廉物美占领中国市场

C.贫富悬殊现象严重

D.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2.1897年2月11日,闻名中外的、我国现有出版社中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在中国近现代出版业的摇篮€梹椛虾5耍笔弊钣欣谄涞墓诨肪呈? ()

A.上海成为中国与世界接轨的窗口

B.清政府放宽对民营企业的限制

C.“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

13. 奕在同治六年(1867年)说:“自定约以来,……制造机器各法,教练洋枪队伍,派赴周游各国访其风土人情,并于京畿一带设立六军,藉资拱卫:凡此苦心孤诣,无非欲图自强。”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洋务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欲图自强”

B.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革弊兴利的决心

C. 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是从对其“轮船之速,洋炮之远”的感性认识开始的

D.洋务派的做法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不具有进取精神

14.1920年,日本对华进口额比1919年下降7.2%,损失高达2915万美元,而其他国家的对华出口却增长了33.3%。这说明 ()

①日本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②欧美列强卷土重来加强对中国的侵略 ③五四运动的作用④群众抵制日货斗争的推动

A. ①②B. 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

15. 1897年张謇为开办“大生机器纺纱厂”发行了股票:“官绅订立合同,永远合办。行本不足,另集新股,一体分利……”据此判断张謇创办和经营的实业的特点不包括()

A. 带有现代企业特征

B. 以轻工业为主要行业

C. 对官府的依赖性

D. 属官督商办的洋务企业

16.“忽如一夜春风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分别来形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哪两阶段最恰当

()

A.一战时期、1927~1936年

B.洋务运动时期、一战时期

C.一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D.1927~1936年、三大改造时期

17. 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适应 ()

A.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18.1910年上海环球社出版的《图画日报€飞虾I缁嶂窒蟆坊嬗小拔拿鹘峄橹虮恪币换骸白耘坊ィ话阈卵Ы缛耍砍缟凶杂苫橐觯脸泄墒被槔裰薄;ι纤睾趴ǎ菜轿拿鹘峄檎撸质幌省!辈牧现小胺菜轿拿鹘峄檎撸质幌省钡脑蚴?()

A.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B. 辛亥革命的影响

C. 中西文化开始交流

D.政府政策的引导

19.1876年1月20日,吴淞铁路举行了铺轨仪式,此后不久,某家报纸的一篇报道披露了修建马路的真相,“上海吴淞火轮车路出现,三尺盖以备接铁条,此路在一个月内可以告竣,用工每人每天工钱二百文,百姓参与踊跃。”有关这段材料的说明中,不正确的是 ()

A.国人最早打造了上海交通

B.说明近代交通在中国出现

C.该报纸有可能是《申报》

D.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扩展

20.1920~1929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55%,而工人的工资仅增长2%,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这显示出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A.社会生产率持续增长

B.社会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C.工人工资水平下降

D.企业内部劳资矛盾尖锐

21.罗斯福总统说“(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美国政府为此实行()

A.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

B.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

C.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22.在20世纪前苏联的一部文件中有这样的规定:“征收的税额应当根据农户的收获量、人口和实有牲畜数量,从农户产品中按百分比扣除或按份额扣除……”,由此判断这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B.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C.农业集体化运动规定的内容

D.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内容

23.美国经济在1929~1933年间的走向可以说是“在哪里跌倒,在哪里爬起”。这里其实指的首先是美国的哪一个经济领域 ()

A.金融B.工业 C.农业D.商业

24.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出现了某种经济形态,它属于经济体制范畴,是在基本经济制度既定的条件下,为促进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而由一系列有机联系并相互制约的机制、制度、组织、决策等方式而形成的复合体。这种经济是()

A.市场经济B.计划经济

C.“混合经济”D.“新经济”

25. 列宁在总结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时指出:“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材料说明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

A.否定市场和货币关系

B.利用工农业恢复发展生产

C.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26.教育部社政司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认为:“赫鲁晓夫推行了以‘放权’和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为主线的农业改革,和变‘条条’管理为‘块块’管理的工业建筑业改组。……这个改革成效不大,并且造成了经济的混乱。”这里变“‘条条’管理为‘块块’”管理的实质是()

A.废除部门管理,下放部分管理权

B.变计划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体制

C.改变传统体制下企业作为行政机关附属物的地位

D.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27.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新政以后,人们的日常生活可仍没有太大的起色和好转,反而买东西的队倒是越排越长。我国建国以后的二三十年间也曾出现过“排长队”购物的现象。这两种“排长队”购物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集体化方针B.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商业部门低价倾销D.公民文化素质提高

28. “在对输出和输入、有关输出或输入及输出入货物的国际支付转账所征收的关税和费用方面,在征收上述关税和费用的方法方面……缔约国对来自或运往其他国家的产品所给予的利益、优待、特权或豁免……”。这段规定应该出自 ()

A. 《布雷顿森林协定》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文件》

C. 《罗马条约》

D.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9.2011年5月22日,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发布了《第四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宣言》,决定三国将在今年内完成中日韩自贸区联合研究。一旦达成自贸区协议,这将会()

①带动东亚乃至亚太经济一体化总体进程②对经济全球化起推动作用 ③体现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 ④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组成部分

A. ②③④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家庭供养是农村养老的主体。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就必须要有“所依、所养”的基础,生儿养老,这就是为何传统社会“生男生女不一样”、“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思想根源。传统社会以“孔孟仁政”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来自舆论的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的称赞和社会的肯定,汉朝“举孝廉”的官职就是这种现象的表现。但是家庭作为基本的经济单元,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族邻里的互助。

材料二中国农民的角色定位出现历史性的变化。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调生活到“农工商”全面发展、“走出国门”。30年来,中国农民经历了几千年来发展变化最快的“改革开放”的洗礼,生存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提速,现在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活跃在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农民的角色定位历史性的变化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梹椥禄暇?008年10月9日电

回答:

(1) 材料一体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中国家庭的哪些特点?

(2) 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为什么非常脆弱?封建政府对此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应对?

(3) 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农民经历了哪些变化?

(4)如果就以上材料反映的现象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拟订一个合适的研究题目。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科学思想是工业革命的原因之一。从机械师、冶铁匠、化学工业家和工具制造家的名单和皇家科学院成员的名单上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科学与实际应用有多么密切的关系。”

€梹椑费Ъ野捕佟?760~1830年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二意大利经济史学家奇波拉说:“从1780年到1850年,在不到三代人的时间里,一场史无前例的、意义深远的革命改变了英格兰面貌。从那时起,世界不再是以前的世界了。”

€梹椏濉·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三卷《工业革命》

材料三“英国经历了一场痛苦的变革,但并没有获得人均收入提高的回报。……生产技术革新的进程十分缓慢,并且各部门发展不平衡。纺织业的巨大变化掩盖了其他部门的落后。工业革命时期的变革只是部分的、不完全的;工业的发展根本没有达到应该取得的水平。”

€梹椌檬费Ъ铱死蜃取豆ひ蹈锩逼谟⒐木迷龀ぁ?

材料四这场伟大的变革(工业革命)似乎不像前人所说的那样“以摧枯拉朽之势飞跃发展”。相反地,“它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致使英国现代化后劲不足,失去竞争潜力。”

€梹椦罱堋队⒐执某跫督锥危汗ひ蹈锩?

回答:

(1) 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所说的“英国科学思想是工业革命的原因之一”。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说明工业革命对苏格兰和世界面貌产生的影响。

(3)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英国经历了一场痛苦的变革”的表现。如果用材料三论证材料四,你还可以补充哪些史实?

(4) 综合材料二、三、四,请你拟定一个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500年至1763年间,欧洲由于控制了各大海洋和西伯利亚及南北美洲人烟比较稀少的地区,已从默默无闻的地位中崛起。……1763年至1914年这一时期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欧洲霸权不仅在广度上,而且在深度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欧洲已变成世界的银行家……而且已成为世界的工业工场。……欧洲资本和技术大量输出的结果是全球经济的空前统一。

€梹椝顾蚶锇⑴邓埂度蛲ㄊ贰?

材料二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中所酝酿出来的矛盾和利益冲突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形式将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彻底结束。二战之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是世界上两大政治军事阵营对峙的冷战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苏东共产主义制度的相继瓦解,阻碍两大阵营经济交往,特别是优势一方资本扩张的政治障碍消除,新的一轮经济全球化重新开始。

€梹椪爬觥读酱问澜缇萌蚧?

材料三针对经济全球化的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说:“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铁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的现象。”

回答:

(l)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00 ~1914年“全球经济的空前统一”的过程,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新的一轮经济全球化重新开始”的历史背景。

(3)针对经济全球化,克林顿与卡斯特罗的认识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此差异?

【参考答案】

1. C2. B3. D4. A5. C6. A7. B8. D

9. C10. B11. A12. B13. D14. B15. D16. C17. A18. A19. A20. B21. D22. B23. A24. C25. C26. A27. B28. D29. C

30. (1)家庭是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是养老的主体;讲究多子多福,养儿防老,子女孝顺,重男轻女;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的能力差,讲究邻里互助。

(2)脆弱的原因: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

措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织;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等等。

(3)变化: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单纯依靠土地为生到农工商全面发展;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

(4)中国农村状况的历史变迁;农民地位的历史变迁等等。

31. (1)机械师瓦特发明改良的蒸汽机,是工业革命中最伟大的发明;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为工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2)对苏格兰:工业革命首先使英国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为其资本主义现代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使之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强国、殖民帝国和世界金融中心。

对世界:英国工业革命拉开了整个世界向工业化社会转变的帷幕。

(3)资本家攫取巨额财富,而工人日益贫困;生产技术革新的进程缓慢;各部门发展不平衡;变革不充分。

补充:工业革命带来环境污染;产生经济危机;为了工业革命需要对外掠夺,激起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等。

(4)英国工业革命的作用与局限;英国工业变革中的得失探析等等。

32. (l)新航路开辟之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初现;随着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以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作用:使经济交往扩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先进科学技术得以传播;冲击了旧的社会制度、经济形式和思想观念;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

(2)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扫除了障碍;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资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原始动力;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国际金融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渠道。

(3)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资本的新一轮的全球扩张运动,克林顿主张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利有弊,因而卡斯特罗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是要建立一个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作者:蒋玉平

第4篇:高中生物必修二目录

高中生物必修二目录(完善版)

(共七章19节,课堂实验2个,课后实验2个,探究实验2个,模型建构2个)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课堂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课堂实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模型建构: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3节 伴性遗传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模型建构:制作DNA双螺旋模型) 第3节 DNA的复制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探究实验: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第4章基因的表达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第3节 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

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2节 染色体变异(课后实验:低温诱导植物体细胞数目的变化)

1 第3节 人类遗传病(课后实验: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1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第2节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探究实验: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第5篇: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

2.3 伴性遗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现象 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 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运用分析资料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规律 利用伴性遗传规律解释人类遗传病概率练习解题 提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课题 情感目标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精神的教育渗透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生命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2.难点: 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教学过程] 一记忆改变学习活动复习2.2记忆节节清内容 二新课引入 创设情景幻灯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抗维生素D佝偻病图

一、伴性遗传的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

1、 学生活动情景剧《道尔顿的礼物》

2、填写色觉基因型女性 男性 基因型表现型 正常 携带者 色 盲 正 常 色 盲

3、填图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P36(1) 红绿色盲基因的特点 ①色盲基因是只位于______(X、Y)染色体上的_________(显、隐)性基因②男性只要在______(X、Y)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就表现为患病。 (2)总结红绿色盲症遗传的规律: X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 ①色盲患者中_____(男、女)性多于_____(男、女)性女性只有_________才表现为色盲XBXb不表现色盲是____________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带有_____基因就表现为色盲; ②交叉遗传(父传女母传子)一般是由男性患者通过他的女儿传给_________。当然也有可能是女性携带者或女性患者通过她的儿子传给孙女。一般具有隔代遗传现象。 ③女性色盲患者其父肯定________(患、不患)色盲其儿子肯定________(患、不患)色盲。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X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 患者基因型患病女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患病男性__________。 遗传特点①______(X、Y)染色体上______(显、隐)性致病基因②女性的发病率________(高于、低于)男性③具有世代连续性④男性患者的_________(父亲、母亲)和___________(儿子、女儿)一定患病。

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1、性别决定类型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在家禽饲养时根据伴性遗传规律多养母鸡多产蛋提高经济收入。 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是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 2能力目标 1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学过程 导入 第一章和第二章所涉及到的四位科学家______→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______→提出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______→把遗传因子改为基因______→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但是基因到底是什么通过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的学习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染色体在遗传上有重要的作用染色体主要由哪两种物质组成呢和在这两种物质中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思考与讨论 科学家要通过实验来确定哪个是遗传物质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材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生物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一般都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比较合适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一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英国格里菲思 1. 实验材料

肺炎双球菌小鼠菌落光滑、粗糙 有无荚膜 有无毒性 S型细菌R型细菌2.

实验过程①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②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 ③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

注射到鼠体内现象是。 ④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细菌混

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现象是。思考

1、对比分析第

一、二组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三组中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还有没有毒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

比分析第

二、三组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四组中是谁导致小鼠死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四组小鼠体内能分离

出S型活细菌它是开始注射进去的还是混合后重新出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比分析第

三、四组又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实验先进行第

一、二组与第

三、四组相比起________作用。

8、该实验能否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体外转化实验1944年美国艾弗里 在肺炎双球菌中有蛋白质、DNA、荚膜

多糖等物质你可以和其他同学共同讨论寻找有效的方法来证明哪一种成分是转化因子。

①实验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预期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实验现象的观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分析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是使R

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也就是说是遗传物质。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

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1. T2噬菌体的介绍噬菌体是一种寄生在细菌体内的

病毒它的外壳是蛋白质头部内含有DNA它侵染细菌后就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

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的增殖。 2. 实验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实验过程 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呢

 因为艾弗里实验中提取出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因此仍有人对

实验结论表示怀疑。①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一部分噬菌体 ②被标记的

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 ③当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大量增殖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放射性测

试。 思考与讨论 ①噬菌体有DNA和蛋白质两种组分用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

哪一种组分用14C和18O等同位素可行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什么离心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离心后沉淀物与上清液各有什么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结果 亲代噬菌体 寄主细胞内 子代噬菌体 实验结论 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

由实验结果可知噬菌体在细菌内的增殖是在的作用下完成的。思考是

不是所有生物都含有DNA 通过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例说明RNA也是遗传物质。

3.2DNA分子的结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3、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历程 能力目标

1、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空间思维能力

2、对科学探索基因的本质的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领悟假说——演绎和模型方法在这些研究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

1、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6篇:高中 生物 必修二教案 (2)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教学教案: [目标]: 1.? 说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和联系。 2.?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3.? 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4.? 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 1.? 使用高倍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2.?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难点]: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知识结构]: 一.观察细胞

1.显微镜的结构[来源:]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①取镜与安放:右手握镜臂,左手拖镜座。把显微镜放 在实验台的前方稍偏左。 ②对光:a.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b.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过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能看到白亮的视野。

③低倍镜观察:a.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b.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当看物镜镜头与标本之间,以免物镜与标本相撞)。

c.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为止,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 更加清晰。

④高倍镜观察:a.移动装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到视野中央。b.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镜。 c.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 ,使物像清晰。 d.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

3.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来源:学_科_网] 结论:细胞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二.原核细胞 和真核细胞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表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一是ATP是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础知识,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本册教材乃至高中生物学习阶段的重点内容,二是ATP知识点又比较抽象;从生物知识课标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思维能力角度分析,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是ATP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形成途径与去路,首先了解ATP的直接供能作用,继而介绍ATP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理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在此基础之上理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ATP的形成途径与去路,解决本节课的难点:ATP和ADP的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来源和去路即细胞的能量“通货”作用。 知识目标: 了解ATP的作用:直接供能物质。

理解ATP的结构简式和分解供能过程。[来源:学_科_网] 理解生物体内ATP的含量和形成途径。 理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能力目标: 观察萤火虫发光现象、对照实验探究和讨论发光器发光的能量物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践能力。

通过本节课安排的5个讨论,培养小组内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能力。

通过阅读教材、资料分析、动画列表和3次课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列表分析ATP与ADP的动态平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生态观,即总能源来自于光能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高一学生与初中阶段相比,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尤其是思维形式逐渐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转变,也就是理解能力与初中阶段相比提高了,学生学习心理的稳定性成熟了许多,学习的目的性明确,学习态度较稳定,因此学习行为 与自觉性等习惯加强了许多,就本节课而言,之前学生学习了能量物质糖类和核酸的组成和功能,在初中又接触到生物能量活..

第三章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伞藻嫁接实验,学生能够得出帽形形成与假根有关 通过伞藻的核移植实验,学生能够得出帽形受细胞核控制 通过实验探索,学生能够得出细胞核的功能

通过细胞核结构的学习,学生能够说出细胞核的组成部分以及其功能 【技能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尝试与同学进行交流,形成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讨论、分析实验,形成实验设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实验设计过程,形成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小组交流,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伞藻的嫁接、伞藻的核移植实验

三、教学难点: 细胞核的功能

四、教学方法和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读书指导法 直观演示法 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模型

五、教学过程 时间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3Min

一、导入

1996年,克隆羊多利在英国诞生。那么,同学们还记得在初中学过的多利的诞生过程吗?老师跟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第一步是从A羊中取出乳腺细胞,然后取出细胞核。第二步从B羊中取出卵细胞,然后去除 细胞核。第三步通过核移植,融合之后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并移植到C羊当中。这样就产生了克隆羊多利,那么多利长得像那一只羊呢?为什么呢?因为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A羊提供了细胞核。那么,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还有什么功能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遗传物质的控制 中心——细胞核》 回忆克隆羊多利的产生过程,积极思考与细胞核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克隆羊多利的产生过程,引发学生对细胞核功能的思考

二、实验

为了研究细胞核的功能,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首先以伞藻为实验材料,首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伞藻,伞藻有三部分组成:伞帽、伞...

第2节 细胞的分化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真核细胞主要是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什么?经过有丝分裂,新增加的子细胞与原来细胞是一样的吗?(形态结构和遗传物质都完全相同)

我们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 一个受精卵只通过分裂就能完成个体发育吗?(参见P8相关信息)

多细胞生物体发育的过程是除了通过细胞分裂增加数目外,还需要增加细胞的种类。生物体不同类型的细胞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第2节 (细胞的生命历程之)细胞的分化 设问:①什么是细胞分化?分化的过程和结果如何? 板书:

一、细胞分化

师:以人的受精卵发育过程为例,绘制简图讲授分化过程和结果。

小结: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不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细胞,从而构成生物体不同的组织、器官乃至系统,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新个体。因此,受精卵发育成一个个体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来实现的。

设问:细胞分化是人类细胞特有的吗?指导学生观察P118图6-9。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细胞分化的实例吗? 生:根尖的分生区细胞不断的分裂、分化,形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细胞、薄壁组织细胞、根毛细胞等。

生:骨髓中造血干细胞能够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说一说: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细胞分化吗? 1.定义:一个或一种细胞产生形态、结构和功能差异的后代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细胞分化的实例吗? 生:根尖的分生区细胞不断的分裂、分化,形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细胞、薄壁组织细胞、根毛细胞等。

生:骨髓中造血干细胞能够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思考以下问题,引出细胞分化的特点。 ①成熟个体中是否存在分裂分化的细胞? 学生举例:造血干细胞

师:细胞分化发生于整个生命进程中。 ②为什么概念中强调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呢? 分析:由于胚...[来自e网通客户

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教学过程

教师用网页展示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如下:[来源:学,科,网Z,X,X,K]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 2.细胞衰老有什么特征? 3.细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 4.细胞凋亡的含义是什么? 5.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有什么区别? 6.细胞衰老与人类健康有什么关系? 7.如何预防人体衰老? 8.社会老龄化的相关问题? 由于时间关系, 每组分配两个问题开始头脑风暴,并把过程记录下来,告诉学生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都是平等的,不分彼此。主持人作好组织,噪 声控制员控制噪声,记录员作好过程的记录。教师为了把握学生头脑风暴的情况,可以分时间参与到各组学生的头脑风暴的过程里面。

二十分钟以后,把每一组经过头脑风暴的结果张贴出来,由每一组的主持人发表本组讨论的结果,时间3分钟。 第一组: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 答:单细胞生物,细胞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总是在不断更新。也就是说,多细胞生物的细胞每时每刻都有细胞在衰老、死亡,同时又有新增的细胞来补充它们。因此多细胞生物的细胞衰老、死亡与个体的衰老死亡不是一回事。 2.细胞衰 老有什么特征? 答: 细胞衰老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使细胞萎缩,体积缩小。(2)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体固缩;溶酶体数目增加和体积增大,内质网排列无序。(3)多种酶活性降低。(4)细胞内色素积累。(5)呼吸速率减慢。(6)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鼓掌表扬) 第二组: 3.细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 答:细胞衰老的原因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它是当今科学家研究的热门问 题。我们组的同学比较接受自由基学说:自由基是一类瞬时形成 的含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功能基团,表现出高度的反应活泼性,普遍存在于生物系统。在生命活动中,自由基...[来自e网通客户端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一、教学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浙科版)第1章。在前面细胞基本结构的基础上, 通过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的特点 ,为后面细胞膜结构模型以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这是一个探究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并且通过半透膜的渗透实验了解了渗透的原理,具备比较好的基础。学生接触探究实验不多,因此探究的思维需要锻炼。本班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动手能力比较强,因此可以把重点放在实验设计的讲解和现象的分析上。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阐明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2. 能力目标:尝试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完成制片和显微镜观察等相关实验操作。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实验设计。 2. 教学难点:实验的设计。

四、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步骤

1)制作洋葱外表皮的临时装片,低倍镜观察

2)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30%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注意重复3-4次,观察。

3)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注意重复几次,观察。

五、教学过程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二 酶的特性

【教学目标】【学点1】酶具有高效性

【学点2】酶具有专一性【学点3】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条件 【知识梳理】【学点1】酶具有高效性

回顾“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结论:氯化铁中的Fe3+和新鲜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都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但是过氧化氢酶比Fe3+的催化效率高得多。 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学点2】酶具有专一性

1、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反应。 如淀粉酶只能催化分解淀粉,而不能催化蔗糖、纤维素等水解。 蛋白酶只能水解蛋白质为多肽,而肽酶能将多肽链水解成氨基酸。

2、 细胞内,酶的种类多种多样,互补干扰各自的化学反应。

3、 常见的酶

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 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水解成葡萄糖

蔗糖酶:催化蔗糖水解成葡萄糖+果糖; 脂肪酶:催化脂肪水解成 3脂肪酸+甘油 蛋白酶:催化蛋白质水解成多肽; 肽酶:催化多肽水解成氨基酸 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成水+氧气 【典型例题】

正文统【学点3】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条件

1、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子空间结构,导致酶失活,且不可逆。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1中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的种类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以后的细胞器、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以及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做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是生物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对于细胞膜这部分内容初中有一定的基础。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类比推理等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和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掌握细胞膜的功能;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通过观察、分析所给材料,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学生能够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 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2.?? 教学难点

(1)?? 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 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安排学生预习教材40页到43页,并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本章] ?? 第二章我们学习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哪些呢?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等(学生回答),如果将这些物质按照它们在细胞中的比例放在一个试管中,能组装成成一个细胞吗?为什么?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细...[来自e网通客户端

3.2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举例说出集中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技能方面

1、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条件; 2.说明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3.说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过程和方法: 1.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能够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 3.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养成合作,自主和探究学习的习惯;

2.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获得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渗透作用的条件;

2.探究实验中如何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 3.探究实验中怎样进行实验设计。

三、教学难点

1.探究实验中如何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

2.如何设计实验过程(材料、实验用具、试剂的选择、实验现象的预测等)。

四、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点拨法、类比教学法

六、课前准备: 1.准备演示实验的器材、材料 2.课前分组? 3.flash课件 4.导学案

七、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糖拌黄瓜片实物,大家观察到有水渗出的现象,设疑:水是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水分渗出? 这节课,我们以水分子为实例来探讨物质的跨膜运输(引出本节课题)

新课学习:

一、渗透作用(合作学习)

过渡:那么水分子跨膜运输的原理是什么呢?(从现象到原理,引入渗透装置。)

(一)教师出示已经安装好的渗透装置,介绍装置的构成和半透膜性质,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然后小组合作通过思考下面的问题进行讨论:为什么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 思考题: ①渗透作用进行时,蔗糖分子和半透膜两侧的水分子是否都透过半透膜吗? ②在单位时间内,由烧杯通过半透膜渗入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还是由漏斗通过半透膜渗出烧杯的水分子数量多? ③水分子总体的扩散方向是怎样的? 小组代表说出他们...[来自e网通客户端]

第四章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

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教学难点 主动运输。 三.过程与方法

1.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参与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成果。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反映了细胞膜的功能,这是在细胞膜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树立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五.学情分析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 教学目标

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进行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2.教学难点

(1)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2)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述法、实验法

四、课时安排 2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1.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是物质的氧化分解过程;都能产生二氧化碳等产物,并且都释放出能量。

2.不能。否则,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会迅速而彻底地氧化分解,能量会迅速地全部释放出来,细胞的基本结构也就会遭到彻底的破坏。

3.在无氧条件下,细胞能够通过无氧呼吸来释放能量。但是,无氧呼吸比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要少许多。

〖问题〗以“本节聚焦”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注意。

〖板书〗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户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产生ATP的过程。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

〖探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学生思考探究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重铬酸钾可以检测有无酒精存在。这一原理可以用来检测汽车司机是否喝了酒。具体做法是:让司机呼出的气体直接接触到载有用硫酸处理过的重铬酸钾或三氧化铬的硅胶(两者均为橙色),如果呼出的气体中含有酒精,重铬酸钾或三氧化铬就会变成灰绿色的硫酸铬。

〖板书〗(通过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只做到细胞呼吸的方式有:) ㈠有氧呼吸 ㈡无氧呼吸 〖板书〗㈠有氧呼吸

〖讲述〗结合课本图5-9来讲述有氧呼吸的全过程。(适当可补充一些方程式) 有氧呼吸使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是生物体高效率地获取能量的反应过程。其反应过程包含许...[来自e网通客户端] 必修一6.1细胞增殖

一、基础知识学习

【学点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1.细胞体积越大,需要的营养物质越多,需要排出的代谢废物也越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会遇到困难。 2. 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 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主要原因)

3.细胞核中DNA相对稳定,而细胞体积的太大,细胞核的“负担”就会过重。

4、生物的生长的基础:①细胞生长→体积增大②细胞增殖→数目增加

5、细胞的增殖意义:①单细胞生物,细胞增殖就是生物的繁殖。②多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增殖而生长、发育。

6、细胞增殖方式和两大过程: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过程。

7、真核细胞三种分裂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都是体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有性的生殖细胞。 〖总结〗细胞的 影响物质运输效率,限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 、 、 、 的基础。 真核细胞三种分裂方式: 分裂、 分裂、 分裂。 〖学点1学习情况检测〗

1.大小不同的干泥球同时浸入水中,最先被浸透的泥球是 A.大泥球 B.小泥球 C.大小泥球同时浸透 D.不能确定

2.下列 有关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比例有关 B. 胞核的大小是有一定限度的 C. 细胞体积过大不利于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流 D. 细胞的体积与细胞核无关

第2节 细胞的分化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真核细胞主要是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有丝分裂的意义是什么?经过有丝分裂,新增加的子细胞与原来细胞是一样的吗?(形态结构和遗传物质都完全相同)

我们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 一个受精卵只通过分裂就能完成个体发育吗?(参见P8相关信息)

多细胞生物体发育的过程是除了通过细胞分裂增加数目外,还需要增加细胞的种类。生物体不同类型的细胞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第2节 (细胞的生命历程之)细胞的分化 设问:①什么是细胞分化?分化的过程和结果如何?

板书:

一、细胞分化

师:以人的受精卵发育过程为例,绘制简图讲授分化过程和结果。

小结: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了不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细胞,从而构成生物体不同的组织、器官乃至系统,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新个体。因此,受精卵发育成一个个体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来实现的。

设问:细胞分化是人类细胞特有的吗?指导学生观察P118图6-9。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细胞分化的实例吗? 生:根尖的分生区细胞不断的分裂、分化,形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细胞、薄壁组织细胞、根毛细胞等。

生:骨髓中造血干细胞能够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说一说: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细胞分化吗? 1.定义:一个或一种细胞产生形态、结构和功能差异的后代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细胞分化的实例吗? 生:根尖的分生区细胞不断的分裂、分化,形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细胞、薄壁组织细胞、根毛细胞等。

生:骨髓中造血干细胞能够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不同种类的血细胞…… 思考以下问题,引出细胞分化的特点。 ①成熟个体中是否存在分裂分化的细胞? 学生举例:造血干细胞

师:细胞分化发生于整个生命进程中。 ②为什么概念中强调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呢?

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教学过程

教师用网页展示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 2.细胞衰老有什么特征? 3.细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 4.细胞凋亡的含义是什么? 5.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有什么区别? 6.细胞衰老与人类健康有什么关系? 7.如何预防人体衰老? 8.社会老龄化的相关问题? 由于时间关系, 每组分配两个问题开始头脑风暴,并把过程记录下来,告诉学生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都是平等的,不分彼此。主持人作好组织,噪 声控制员控制噪声,记录员作好过程的记录。教师为了把握学生头脑风暴的情况,可以分时间参与到各组学生的头脑风暴的过程里面。

二十分钟以后,把每一组经过头脑风暴的结果张贴出来,由每一组的主持人发表本组讨论的结果,时间3分钟。 第一组: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有什么关系? 答:单细胞生物,细胞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总是在不断更新。也就是说,多细胞生物的细胞每时每刻都有细胞在衰老、死亡,同时又有新增的细胞来补充它们。因此多细胞生物的细胞衰老、死亡与个体的衰老死亡不是一回事。 2.细胞衰 老有什么特征? 答: 细胞衰老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使细胞萎缩,体积缩小。(2)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体固缩;溶酶体数目增加和体积增大,内质网排列无序。(3)多种酶活性降低。(4)细胞内色素积累。(5)呼吸速率减慢。(6)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鼓掌表扬) 第二组: 3.细胞衰老的原因是什么? 答:细胞衰老的原因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它是当今科学家研究的热门问 题。我们组的同学比较接受自由基学说:自由基是一类瞬时形成 的含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功能基团,表现出高度的反应活泼性,普遍存在于生物系统。在生命活动中,自由基...

第4节 细胞的癌变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能力目标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 情感目标让学生辩证的认识癌症。 教学重点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2.致癌因子。

教学难点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及癌细胞的特征 提问学生,设置情景:如果你被告知患有癌症,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你在媒体上看到哪里物质、行为具有致癌/诱癌作用,你会怎么做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由人们对癌症的恐惧,设问:什么是癌症呢?讲述癌细胞的概念、主要特征。展示一些癌细胞的图片,与正常细胞进行比较。 进入情境,回答问题

(二)致癌因子 先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致癌物质,再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致癌因子的种类。补充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在外部条件诱发下产生癌细胞的。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适当补充癌症发展的过程。 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致癌物质

(三)癌症的防止 介绍一些生活中避免接触致癌因子的做法。让学生说[来自e网通客户端]

第7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5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B.基因突变是由于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而发生的

C.基因突变可以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引起

D.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并且都是有害的

解析: A项说明了基因突变的本质,B项阐明了基因突变的原因,C项说明了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而且一般都是有害的,但不全是有害的,有一些基因突变是中性的,还有少数突变是有利的,且突变的有利、有害是相对于生物所处的环境而言的。

答案: D

2.下列变化属于基因突变的是( )

A.玉米籽粒播于肥沃土壤,植株穗大粒饱;播于贫瘠土壤,植株穗小粒瘪

B.黄色饱满粒与白色凹陷粒玉米杂交,F2中出现黄色凹陷粒与白色饱满粒

C.在野外的棕色猕猴种群中偶尔出现了白色猕猴

D.小麦经减数分裂产生花粉

解析: 选项A是由环境条件改变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选项B属于基因重组;选项D是减数分裂;选项C是基因突变。

答案: C 3.基因A,它可以突变为a1,也可以突变为a2,a3??一系列等位基因,如图不能说明的是( )

A.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B.等位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正常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D.这些基因的转化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解析: 图中表示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的基因(或等位基因),此等位基因对生物体有可能是有害的,也有可能是有利的;这些基因的转化既不符合分离定律,也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 D

4.有性生殖生物的后代性状差异,主要来自于基因重组,下列过程中哪些过程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

第8篇: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师资格证讲课课件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XXX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XXXXX。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一)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一)

引言:我们知道地球上的生命生生不息,不是由于个体的寿命,而是由于生物都有遗传。 一:那么什么是遗传呢?

就是子代的性状与亲代的相似,这就是遗传现象

二:遗传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遗传是由什么物质控制的,遗传物质又存在哪呢,有什么特点,又具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那么我们就沿着前人研究遗传的足迹来研究遗传,在研究遗传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这样一位科学家——孟德尔

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

一畦畦豆苗蕴藏遗传的秘密

试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

数学统计揭示了遗传的规律

孟德尔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是遗传学的奠基人。 一:为什么用豌豆做杂交试验容易取得成功呢? 豌豆: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 豌豆的花是他的生殖器官

花:花瓣 花药 花粉 (精子)

花蕊 雄蕊 花丝

雌蕊 柱头

花柱

子房 (卵细胞) A花:闭花授粉(自花传粉) 1.1闭花授粉的好处?

自然状态下永远是纯种,性状能够稳定的遗传 1.2自花传粉 也叫做自交

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做异花传粉(杂交)

杂交的过程中提供花粉的叫做父本,用符号:____男子弯弓射箭 接受花粉的叫做母本,用符号:____像镜子,女子非常喜欢的 B花比较大容易做人工试验

1.3作为豌豆他是自花授粉,那怎样做人工杂交试验呢?

去雄(先除去未成熟的花的全部雄蕊)

套袋(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

授粉(花蕊成熟)

套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播种 获得子代植株 观察性状

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 总结:以上的讲述中涉及这么几个概念:

1. 自花传粉: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自交 2. 异花传粉: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 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请多多指教!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XXX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XXXXX。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二)

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孟德尔为什么选择豌豆做杂交试验呢?有三个原因:1.豌豆的花比较大容易做杂交试验2.豌豆他是闭花授粉,自花传粉不容易受外来花粉的干扰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基于这些原因孟德尔做了 一对性状的杂交试验,通过对一对性状研究之后,又产生了新的疑问:

1.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对其他的相对性状有没有影响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二)

例子1:孟德尔观察花园里的植株。发现就子叶的颜色和种子的性状来说,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黄的圆粒,一种是绿色皱粒。是不是决定子叶颜色的遗传因子对决定种性状的遗传因子有影响呢?黄色的豌豆一定是饱满的,绿色的一定是皱缩的吗? 一. 两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P 黄的圆粒 绿色皱粒 F1 黄的圆粒 F2 黄的圆粒 绿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皱粒 数量 315 108 101 32 9 : 3 : 3 : 1 注释:亲本都是纯种的,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的结果F1都是黄的圆粒,说明黄的圆粒是显性性状,绿色皱粒是隐性性状

孟德尔又让F1自交,出现了黄色圆粒,绿色皱粒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奇怪的是F2中还出现了亲本没有的性状----黄色皱粒,绿色圆粒

1.1为什么会出现新的性状组合呢?

孟德尔对不同的性状类型进行了数量统计:在总共的到的556粒种子种。。。。。。他们的数量比是:9:3:3:1 1.2那么这一对性状试验中3:2数量比有联系吗?

孟德尔首先对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对遵循了分离定律

粒行 圆粒种子 315+108=423 圆粒:皱粒 接近3:1 皱粒种子 101+32=133 粒色 黄色种子 315+101=416 黄色:绿色 接近3:1 绿色种子 108+32=140 上述分析表明,无论是豌豆种子的形状还是颜色,只看一对性状,依然遵循分离定律,那么将两对性对性状的遗传一并考虑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留给我们下一节课研究。今天我们就学到这。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学习了两对性状的杂交式样,他是怎样进行的恩,同学们回顾一下。首先是让纯种的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进行杂交,得到的子一代全是黄色圆粒,让他们自交 ,得到子二代。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XXX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XXXXX。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引题: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什么是减数分裂呢?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下面我们来结合哺乳动物精子形成,介绍减数分裂的过程 一:精子的形成过程

高等动植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有性生殖器官中,人和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图2-1睾丸里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曲细精管,曲细精管里有很多的精原细胞,也就是原始的雄性生殖细胞,每个精原细胞染色体的数目与体细胞的相同,当雄性动物性成熟时,睾丸里面的一部分精元细胞就进行剑术分裂,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____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在经过精细胞的变形,就形成了成熟的雄性生殖细胞——精子

精元细胞(2n)体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的

体积增大 染色体复制 复制后的每

条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由同一个着丝点连着

初级精母细胞

前期1原来分散的染色体两两进行

配对(有丝分裂是没有)一 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叫同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

像叫做联会——四分体

中期1随后,各对同源染色排列在

赤道板上,每个的着丝点都

附着在纺锤丝上。

后期1不久,在纺锤丝的牵引下,

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彼

此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

极,这时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n)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两条

姐妹染色单体也随之分开,称为

两条染色体

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

包的两级,并随细胞的分裂进入

两个字细胞

精细胞(n)

变形

精子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

引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伴性遗传的定义,同学们回顾一下什么是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中子那个是与性别有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比较典型的伴性遗传病是红绿色盲,我们知道红绿色盲是一种伴X隐形遗传病,那么这种伴X隐形遗传病有什么特点呢?

一:首先我们通过几幅婚配图来学习色盲症的遗传特点

亲本 正常女性 色盲男性 携带者女性 正常男性 配子

子代

男性的色盲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男孩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于母亲 亲本 女性携带者 色盲男性 女性色盲 男性正常

配子

子代

女儿色盲 父亲一定是色盲 父亲正常女儿一定正常 母亲色盲儿子一定色盲 二:通过四种婚配方式我们可以总结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1. 交叉遗传(隔代遗传) 2. 男性患者多余女性 注释:女性携带色盲基因并不一定是色盲而男孩只要有色盲基因就是色盲

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婚配图学习了色盲遗传的特点,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大家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若是没有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谢谢(鞠躬)

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 !请多多指教!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引题:自从摩尔根提出基因的染色体理论以后,基因在人们的认识中不再是抽象的“因子”,而是存在染色体上的一个单位,但是基因到底是什么?本质是什么?那么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的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 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起重要作用,染色体包括蛋白质和DNA,那么人们开始推测谁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呢? 1.1 20世纪20年代 人们认识到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各种氨基酸按照不同的方式排列,形成不同的蛋白质,那么多的排列顺序,可能蕴藏着遗传信息,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 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20世纪30年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DNA的研究,使人们想到DNA是不是遗传物质呢?

1.2DNA的组成

碱基(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T胸腺嘧啶) 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甘酸 脱氧核糖

磷酸

这一认识本来可以使人们意识到DNA的重要性,由于对DNA分子的结构没有清晰的了解,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二.这种现象持续到1928年,英国 格里菲斯 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

以及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通过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请同学们预习下这两个实验,我们来总结下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我们知道染色体有两种物质组成,他们是蛋白质和DNA,我们重点学些了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的组成。 这节课我们就到这里。 谢谢(鞠躬)

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 !请多多指教!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DNA分子结构 引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以及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通过实验我们知道DNA是遗传物质,我们又通过一些其他的生物例如流感病毒我们知道作为病毒,他们的体内只有RNA,没有DNA,则RNA是遗传物质,我们就说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者RNA,也可以说是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但是具体到某个生物个体就要说是DNA或RNA,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那么我们就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那么DNA作为主要的遗传物质,他的分子结构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节DNA分子结构

一. 构建DNA分子

1.1DNA的组成元素是: C H O N P 1.2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

20世纪30年代 科学家认识到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1脱氧核苷酸=1碱基+1磷酸+1脱氧核糖 1.3DNA模型构建

多脱氧核苷酸链

1952年奥地利的生物学家查哥夫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 鸟嘌呤(C)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的量(G)这一发现让沃森和克里克再度兴奋,他们改变了碱基配对方式,让A-T C—G构建出了新的DNA分子模型 DNA分子的平面结构见课本图3-11 DNA是由两条链连接起来的,两条链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思考:DNA分子是如何维系他的结构的稳定性? 1. 碱基之间的氢键

2. 碱基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氢键的作用力 分子间的作用力)

谢谢(鞠躬)

各位评委辛苦了!请多多指教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DNA分子复制

引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知道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两条两按反相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外侧,DNA分子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的连接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我们知道了DNA分子的结构那么DNA分子是怎样进行复制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DNA分子复制

第三节DNA分子复制

一. DNA分子的复制

1.1 DNA分子是在什么时间复制的,在什么场合? 1.2 什么是DNA分子的复制?

DNA的复制是以亲代的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时间: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分裂的间期进行的,随着染色体的复制完成的。 地点:细胞核

二. DNA分子的复制过程(课本图3-13DNA分子的复制图解)

1.解旋 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2.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细胞中游

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板互补的一段子连

3.随着模板链解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连也在不断的延伸,新链与对应的模板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这样复制结束,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然后通过分裂,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2.1DNA的复制需要什么条件?

模板:亲代DNA的双链

原料:4中脱氧核苷酸

能量:ATP 酶:DNA解旋酶 DNA聚合酶等 DNA复制有什么特点? 边解旋边复制 半保留复制 DNA准确复制的原因?

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模板

碱基具有互补配对的能力,能够使复制准确无误 DNA分子复制的实质(意义)

DNA的复制,是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保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使得种族得以延续。

总结:时间: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 模板:DNA解开的两条单链 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能量:ATP 酶:DNA解旋酶 DNA聚合酶 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场所:主要在细胞核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 半保留复制 意义:保持前后代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引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基因,并且指导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且他是控制生物形状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结构单位就是有特殊效应的DNA片段,功能单位是从那体现的呢?那么我们来学习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作为生物的形状是由谁来体现的?蛋白质 二.基因如何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是由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主要位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那么DNA携带的一串心是怎样传递到细胞质中的呢?当遗传信息到达细胞质中又是怎样解读的呢?

三.遗传信息的转录

科学家推测在DNA和蛋白质中间还有一种物质充当信使,后来发现细胞中的确由这样的物质,那就是RNA 3.1DNA 的RNA区别?

项目 DNA RNA 名称 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组成 C H O N P脱氧核糖 磷酸含氮碱基AUCT C H O N P核糖 磷酸含氮碱基AUCG 基因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结构 一般双链 一般单链 存在部位 主要细胞核中 主要细胞质中 功能 携带遗传信息 传递遗传信息

3.2 为什么RNA适合做DNA的信使?

1他也是由基本单位——核苷酸连接而成的,核苷酸也含有四种碱基,可以存储遗传信息 2.RNA和DNA关系中也遵循“碱基互补配对”

2RNA一般是单链,而且比DNA短,能够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 3.3RNA的种类

信使RNA(mRNA) 将DNA的遗传信息转录下来,传递到细胞质的核糖体上,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转运RNA(tRNA)种类多 专一性(专一识别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转运一种氨基酸) 核糖体RNA(rRNA)与核糖体的合成有关

3.4DNA的遗传信息怎样传递给mRNA的?图4-4以DNA为模板的转录RNA的图解 第一步DNA双链解开,DNA双链的碱基得以暴露

第二步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随机地与DNA链上的碱基碰撞,当荷塘核苷酸与DNA的碱基互时,两者以氢键结合 第三步新结合的荷塘核苷酸链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 第四步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而后,DNA双链恢复

转录:RNA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叫做转录

模板:DNA的一条链 原料: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酶:RNA聚合酶 能量:ATP 场所:细胞核

产物:单链的RNA 特点:边解旋边转录 原则:碱基互补配对

我们来总结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我们主要学习了DNA与RNA的区别,以及RNA的种类,还有转录过程,主要掌握转录的过程,转录他只是使DNA的遗传信息转移到细胞质中,那么他是怎样知道蛋白质的合成呢?我们下节课将要学习,遗传信息的翻译,请同学们下去预习下。好今天我们的课就到这里。 谢谢(鞠躬)评委老师辛苦了!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影响

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影响

引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心法则,同学们回顾一下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克里克:

DNA DNA 转录 转录

RNA 蛋白质 RNA 蛋白质

(肿瘤病毒) ( 疯牛病毒) 一.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

例1.一百年前,孟德尔曾研究过豌豆的圆粒与皱粒这一对相对性状,并用遗传因子的假说做出了精彩的解释。那么怎样从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这个角度来解释这一对性状呢?原来,与圆粒豌豆DNA不同的是,皱粒豌豆的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的DNA序列,打乱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导致这种酶不能合成,从而导致细胞内淀粉含量低,游离蔗糖的含量升高,不能吸水膨胀,所以成熟时显得皱缩,但是蔗糖含量高,味道更甜美

例2.人的白化病是由于控制络氨酸酶的基因的异常引起的,络氨酸存在于正常的皮肤,毛发等处,他能将络氨酸转化为黑色素,如果一个人由于基因不正常而缺少络氨酸酶,那么这个人就不能正常的合成黑色素,而表现出百花症状。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知道: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例3 例4 CFTR基因缺失三个碱基 控制血红蛋白形成的基因的一个碱基发生变化 (碱基替换)

CFTR蛋白质结构异常 血红蛋白结构发生变化 导致功能异常

患者支气管内粘液增多 红细胞成镰刀状

粘液清楚困难,细菌繁殖 红细胞容易破裂,患溶血性贫血 肺部感染

囊性纤维病的病因图解 镰刀型贫血症图解

例3.4总结: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今天我们的课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回顾下,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那么他们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基因 酶 细胞代谢 生物的性状

蛋白质结构 细胞结构 生物性状 谢谢(鞠躬) 评委老师你们辛苦了!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的第一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引题:作为现在地球上的生物形形色色,那么他们到底是哪儿来得呢?我们说他是由古代的生物进化而来得,那到底是怎么进化的,这个理论又是怎么提出来的呢?这位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要解决的内容。

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请同学们看书中左图,讨论:

1.枯叶蝶的翅很像一片枯叶,这有什么适应意义? 这是拟态现象,使枯叶蝶不易被天敌发现 2.从进化的角度,怎样解释这种适应的形式?

枯叶蝶的祖先种群中出现酷似枯叶的变异个体后,由于这种变异是可遗传的有利变异,这种变异个体生存和留下来的机会多,久而久之,使这些蝴蝶具有翅似枯叶的适应性特征。 3.同一环境中不乏翅色鲜艳的蝴蝶,这又你刚才所做的解释有矛盾吗,若果有,又怎样解释? 这与我们刚才解释的枯叶蝶的解释看似矛盾,翅色鲜艳的蝴蝶可能具有其他的防御天敌的特征,他的翅像猛兽的眼。

我们讨论了这几个蝴蝶的问题,那作为蝴蝶我们总是认为他是进化而来得,那么生物是怎么进化的,我们提出生物进化这个词,有的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理论呢?我们先来看 一.拉马克提出的进化学说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古代生物和现代生物既相似又相异→结论:物种不是不变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这给当时人们普遍信奉的神创论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具有进步意义。 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拉马克几乎否认物种的真实存在,认为生物只存在连续变异的个体。 ③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用进废退:即经常使用的器官发达,不使用的器官就退化。 获得性遗传:即上述变化是可遗传的。

这两个法则是拉马克用来解释生物进化原因的主要原理。 2.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

(1)历史贡献——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是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否定了生命世界中某种神秘力量的存在,使人们认识到物种是可变的,而且是由低等向高等不断进化的。这对于进化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局限性——缺乏事实依据,大都来自于主观推测,说服力不强。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缺乏科学证据的支持,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实际上,环境的变化如果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例1】下列叙述中,属于“获得性遗传”观点的是 ( ) A.后天形成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B.后代可以获得亲代的全部性状 C.后代可以得到亲代的遗传物质

D.生物所有性状的获得都是遗传的结果

获得性遗传是指后天由于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

引言:

第二节(1)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的概念

(1)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即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是生物繁殖后代的基本单位

说明:把种群作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的原因是: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2)理解:①对于种群的概念,首先要抓住两个要素,一是“同种”,二是“全部”。如:树、鱼、鸟、蛇等都不是物种名,松树、竹子等也都不是具体的物种,而各是一类生物。一类生物可有很多种,如松树有马尾松、红松、白皮松等种。金环蛇、黑眉锦蛇、眼镜蛇是种,而蛇不是种。

②种群具有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种群是不存在的。如:徐州云龙湖冬季有野鸭种群,不能说什么季节都有野鸭种群。

③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机械地结合在一起。因为一个种群的个体相互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之间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因此,从宏观方面看,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从微观方面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它又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基因库

(1)概念: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说明:一个种群的某个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不能叫做种群的基因库。

(2)每个种群都有自己的基因库,种群中的个体有生有灭,而基因库却在前后代遗传过程中保存和发展。 3.种群的基因频率

(1)概念: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2)计算:先分别求出某种基因的个数和全部的控制同种性状的等位基因的总数(可通过随机取样而获得),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其比值即为某基因在该种群中的基因频率

某种基因的数目

基因频率=

×100% 控制同种性状的等位基因的总数

【例1】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 种在不断进化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适应环境的个体得到保留,可以是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也可以是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所以无法判断是A还是a的基因频率高。由于男性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故男性患色盲的几率大于女性,但是色盲基因在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中基因频率是相同的。 选项C中,若Aa自交后代中aa失去交配能力,基因频率如何变化? A基因频率上升,a基因频率下降。

引题:

第三节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物种的概念 1.物种的概念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种”。 2.物种与种群的关系

(1)若图中虚线不存在时,即种群1和种群2属于同一物种,说明物种可以包括多个种群。此时两个种群图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的亚种,进而虚线出现,形成不同的物种。 (2)若图中虚线存在时,种群1和种群2属于不同物种,

此时两个种群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物种形成的过程分析 (1)渐变式

(2)爆发式

以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旦出现很快达到生殖隔离(以植物为例)

说明:上述两物种形成新物种的方式其区别在于是否经过地理隔离,相同之处是都达到了生殖隔离。

2.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比较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特点

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交流,一定条件下

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区别

可以进行基因交流

结果

形成不同的亚种

形成不同的物种

联系

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形成甚至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的形成。

(2)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1.物种的形成与生物进化有何关系?

1)基因频率只要改变,不论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而基因频率的改变只有突破了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才会有物种形成,因此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其结果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但新物种的形成说明生物进化了。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共同进化

1.共同进化的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1)不同物种之间的影响既包括种间互助,也包括种间斗争。

(2)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地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

(3)共同进化是千姿百态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因。 .共同进化的实例

共同进化的类型

包括类型

举例

不同物种之间

种间互助

长有细长吸管口气的饿与长花矩的兰花

种间斗争

猎豹和斑马(捕食者与被捕食者)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相互影响

地球最早为无氧环境

厌氧生物

光合生物出现

空气中有了氧气

出现好氧生物

1.在生物的共同进化过程中都会淘汰一些个体,这对整个种群的生存是否有利?有利 2.生物的进化会形成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蛋白质的多样性和遗传物质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 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 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历程

时间

事件

35亿年前

出现古细菌

蓝藻

细菌 15亿年前

真核生物出现

5.7~5.0亿年前

海洋中出现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寒武纪大爆发) 4亿年前

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蕨类)原始两栖类 2亿年前

出现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鸟类,哺乳类 3.真核生物出现的意义

(1)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真核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而有性生殖的重要特征——减数分裂,实质上是有丝分裂的一种特殊形式。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提高了物种的变异性,直接推动了生物的进化。 (2)推动了动、植物的分化

真核细胞是一切高等多细胞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它与原核细胞相比,至少使生物体发生两方面的进化:一是结构复杂化,二是功能复杂化。复杂化的结果是增强了生物的变异性,导致了真核细胞种类的分化。动、植物的分化是真核细胞分化中最有影响的事例,它使生物体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 (3)促进了三级生态系统的形成

在原核生物时代,地球上只有以异养的细菌和自养的蓝藻组成的一个二级生态系统(生产者和分解者)。随着真核生物的产生和动植物的分化发展,才出现由动物、植物和菌类所组成的三级生态系统(大量的动物成为消费者)。

4.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如图所示:

第9篇: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

(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

(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

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

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

16、1/16;重组类型比例各占3/

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

记忆点: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的最大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分裂;末期消失.特别注意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a.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b.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

(3)减数分裂:

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

时期: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

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常出现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中,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单体分离.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形的鉴别:(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1.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2.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3.同源染色体没有上述特殊行为„„有丝分裂

记忆点:

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1)XY 型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体内具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体内具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产生了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雌性只产生了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作用发生时,X精子和Y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所以后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机会均等,比例为1:1.

(2)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如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女娄菜叶形等遗传)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属于交叉遗传(隔代遗传)即外公→女儿→外孙

③女性患者,其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男性患病,其母、女至少为携带者

(3)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如抗V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具有世代连续现象.

③男性患者,其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4)Y染色体上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

致病基因为父传子、子传孙、具有世代连续性,也称限雄遗传.

(5)伴性遗传与基因的分离定律之间的关系:伴性遗传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伴性遗传从本质上说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记忆点:

1.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2.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具有隔代遗传现象(由于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一般是男性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反之,男性患者一定是其母亲传给致病基因.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大多具有世代连续性即代代都有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3)伴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患者全部为男性;致病基因父传子,子传孙(限雄遗传).

四、基因的本质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①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整个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有DNA的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DNA就是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病毒(如艾滋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没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遗传物质.

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想: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的作用.

(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①DNA分子的结构

a.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

b.脱氧核苷酸长链:由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的顺序聚合而成

c.平面结构:

d.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e.结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②DNA的复制

a.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b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c.条件: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能量(ATP)

d.结果:通过复制产生了与模板DNA一样的DNA分子.

e.意义: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3)基因的结构及表达

①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信使RNA的过程.

翻译:在核糖体中以信使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分子

记忆点:

1.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2.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细胞内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由于绝大多数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在两条互补链中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整个DNA分子中, 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9.DNA 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因的碱基数:mRNA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氨基酸的密码子是信使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RNA上的碱基.转录和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注意:配对时,在 RNA上A对应的是U.

10.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五、生物的变异

(1 )基因突变

①基因突变的概念: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②基因突变的特点: a.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b.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c.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d.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 e.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③基因突变的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④基因突变的类型:自然突变、诱发突变

⑤人工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通过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可以大幅度地改良生物的性状.

(2) 染色体变异

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添、倒位、易位.如:猫叫综合征.

②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减少.

③染色体组特点: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 c、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④二倍体或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发育成的个体均为单倍体(可能有1个或多个染色体组).

⑤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⑥多倍体植株特征: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⑦单倍体植株特征: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单倍体植株获得方法:花药离休培养.单倍体育种的意义: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只需二年).

记忆点:

1.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者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

2.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最大的特点是产生新的基因.它是染色体的某个位点上的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既普遍存在,又是随机发生的,且突变率低,大多对生物体有害,突变不定向.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重组是生物体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并没产生新基因,只是通过杂交等使本不在同一个体中的基因重组合进入一个个体.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述二种变异用显微镜是看不到的,而染色体变异就是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显微镜可以明显看到.这是与前二者的最重要差别.其变化涉及到染色体的改变.如结构改变,个别数目及整倍改变,其中整倍改变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引伸出一系列概念和类型,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多倍体育种等.

六、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1)优生的措施:禁止近亲结婚、进行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产前诊断.

(2)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近亲结婚的夫妇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大增加,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记忆点:

1. 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聋哑是单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绿色盲、血友病是单基因的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属于对基因遗传病;另外染色体遗传病中常染色体病有21三体综合症、猫叫综合症等;性染色体病有性腺发育不良等.

七、细胞质遗传

①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母系遗传(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母细胞);后代没有一定的分离比(原因: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②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在细胞质内存在着DNA分子,这些DNA分子主要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可以控制一些性状.

记忆点:

1.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细胞质,而精子中只含有极少量的细胞质,这就是说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这样,受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实际上是由卵细胞传给子代,因此子代总表现出母本的性状.

2.细胞质遗传的主要特点是: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细胞质遗传特点形成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

3.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各自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因为,尽管在细胞质中找不到染色体一样的结构,但质基因和核基因一样,可以自我复制,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也就是说,都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变异性和独立性.但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又相互影响,很多情况是核质互作的结果.

八、基因工程简介

(1)基因工程的概念

标准概念: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细胞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通俗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基因操作的工具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①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

②作用特点: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

③结果:产生黏性未端(碱基互补配对).

B.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①连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键,不是氢键.

②结果: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的连接.

C.基困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①作用: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

②具备的条件:a、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b、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

c、有某些标记基因.

③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④质粒的特点: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

(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A.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概念: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岛素基因、抗虫基因、抗病基因、干扰素基因等.

提取途径:

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DNA(运载体),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将切割下的目的基因与切割后的质粒混合,并加入适量的DNA连接酶,使之形成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

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常用的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动植物细胞

D.目的基因检测与表达

检测方法如:质粒中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大肠杆菌细胞放入到相应的抗菌素中,如果正常生长,说明细胞中含有重组质粒.

表达: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性状,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如:抗虫棉基因导入棉细胞后,棉铃虫食用棉的叶片时被杀死;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后能合成出胰岛素等.

(4)基因工程的成果和发展前景 A.基因工程与医药卫生B.基因工程与农牧业、食品工业

C.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

记忆点:

1. 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特点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

2.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包括:①提取目的基因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3.重组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必须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

4.区别和理解常用的运载体和常用的受体细胞,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体细胞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动植物细胞等.

5.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6.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九、生物的进化

(1)自然选择学说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个体.

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4)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自然选择学说.

记忆点:

1.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2.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3. 隔离就是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作用就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中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环节.

4.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区别: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物种的形成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

5.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6.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上一篇:品质内涵下一篇:立德树人求学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