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全课件

2022-05-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中生物必修二全课件

高中生物必修1中科学史的内容变动及教学策略

【摘要】生物学作为自然学科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予了学生在选科上很大的自由度,选择生物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兴趣,若一线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恰当地选取生命科学史史料作为教学素材,根据所需进行合理地加工处理后应用于教学之中,可以拓宽教学路径,创设更加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生物学的学科逻辑和科学本质,体会生物学探究的乐趣,同时收获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基于此,笔者选择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新教材(2019年6月第一版),对生命科学史内容的出现数目、呈现方式、研究时间、主要贡献和新教材中科学史内容的变动等情况进行了汇总,并对变动的内容如何应用于教学实践阐述了几点建议,使生命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教材;科学史;内容;变动;教学策略

随着一次次的课程改革与教材革新,生命科学史在其中所占的比重悄然增加,科学史与教学的融合也逐渐成为教学研究应用的热点对象,因为生命科学史不光是单纯的历史,更蕴含着生命科学的发生、发展、完善的历程,其中传达了科学知识的本质、科学方法的内涵,也有科学精神淋漓尽致的体现,还有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完美融合,如此丰富的教学素材若加以合理应用,一定可以帮助生物教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立体教学目标。

对于学生而言,生物课堂也将不再是死板、空洞的知识传授,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事件的呈现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或有形或无形地接收到知识的传承、方法的理解、情感的熏陶、价值观的创建。
一、新版必修1教材中生命科学史内容汇总

在新版必修1教材中,共有6个章节插入了17例科学史。教材中以科学家访谈《探究微观生命世界的奥秘——与施一公院士的一席谈》为开端开始生物课程必修1的学习。该访谈与必修模块名称“分子与细胞”紧密联系,其中施一公院士的研究内容与本模块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结构与功能观也是贯穿整个必修1的重要生命观点,他的工作就是探究微观生命世界的奥秘,主要研究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在微观世界的分子基础。一旦该项研究能成功,不仅能满足人类的好奇心,而且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此项研究对理解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施一公院士也谈到了科学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即便是不从事科研的人,这也是能让自己在岗位上表现的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学习中值得深思的,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在整个必修1教材中,科学史主要集中在“思考讨论”“生物科技进展”“生物科学史话”“科学技术社会”“思维训练”和相关发现历程的正文等栏目中,涉及科学家们坚持不懈、鲜为人知的科学研究中或艰辛或有趣的过程,一些与课本相关知识点紧密联系的前沿领域的发展和与之相关的职业,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思考今后学习研究的方向。

在这些科学史内容中,既有观点产生的大致过程,也有体现科学家们坚持创新等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素材的人文精神。这不仅使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到相应的生物学知识,也为接下来的生物学科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将新版必修1教材中生命科学史内容的变动总结如下:

1.生命科學史内容更加翔实。如,在“细胞膜成分”的探索中,明确指出了科学家姓名、实验时间,还增加了细胞膜张力的描述;在“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一节的探究历程中,增加了甲醛对植物毒害作用、希尔反应、阿尔农实验等科学史内容,更完整、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研究情形,使知识点的呈现不突兀,更连贯,更丰满。具体见表1。
 

2.增加了更多我国科学家和科技成就的研究史实。新教材更注重反映我国的科技成就和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以此弘扬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志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进学生的国家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具体见表2。

3.教材中的生命科学史内容数量和分布均有所增加。旧版必修1教材(2009年6月第一版)中共出现生命科学史内容11处,新版中增加至18处,除一处删减外,其余均为不同程度的增加和充实。在教材中的分布也遍及“思考讨论”“生物科技进展”“生物科学史话”“科学技术社会”“思维训练”和相关发现历程的正文等栏目中,由此也提示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重视挖掘生命科学史的教学价值。

4.生命科学史中体现的科学方法更直观。新教材中进一步设计了“科学方法”栏目内容,完善了科学方法,充实了“思维训练”的内容。如在第1章第1节增加科学方法“归纳法”,第5章增加“运用证据和逻辑评论观点”的思维训练[1]。再如,在利用豚鼠胰腺腺泡细胞进行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实验的科学史中,明确指出使用的科学方法——同位素标记法。这是生物学实验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明确此法后,学生在之后学习中解决类似的问题也可以第一时间想到。

5.出现以生命科学史为背景的课后习题。如在第1章练习题中增加了2002年纽约州立大学病毒学家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科学史;在“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思维训练栏目中增加了真核细胞线粒体起源的解释。在第2章练习题中增加了1969年陨石中发现氨基酸的史料。这样的设问使学生能体会到生物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强学习成就感。


 

6.生命科学史在教材中的呈现顺序有所调整。如将旧教材中第4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移到了“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一节,将细胞膜的功能与结构整合在一起。这样既符合教师的教学习惯,也能更好地体现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里的结构与功能观。
二、利用生命科学史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策略

1.利用生命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思维涵盖了认知动机、认知行为、认知方式、认知品质等人认识自然界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2],而在生命科学史内容中这些科学思维方式都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学生通过学习科学家们利用这些科学思维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逐渐体会科学思维的内涵,并逐渐应用到自己的生物学习、解决问题之中,从而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在新教材中进一步设计了“科学方法”栏目内容,完善了科学方法,充实了“思维训练”的内容。如在第1章第1节增加了科学方法“归纳法”,此法在进行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细胞核的功能、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细胞学说的建立等诸多内容中都有很明确的体现。

在第1章练习题中增加了2002年纽约州立大学病毒学家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科学史,这其中也蕴含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认同研究意义的两个方面:绝对肯定或者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全面的。批判性思维涉及光合作用探究历程、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授予诺贝尔化学奖的通道蛋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等,让学生学会对这些实验设计进行评价,认同科学的发展性,在了解科学前沿知识的同时,学会评价科学工作是否会给人类生活带来风险等。

在第2章练习题中增加了1969年陨石中发现氨基酸的史料,这对学生演绎推理的思维能力是很好的锻炼,通过对材料推断: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可能存在生物。演绎推理的科学思维还蕴含在新版必修1教材的斯帕兰扎尼研究鹰的消化作用(推断胃液中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叶绿体的功能(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等。当然演绎推理的思维能力在必修2教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可以给学生埋下伏笔,让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也是有章可循。

2.利用生命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生命观念是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及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3]。主要包括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等。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選择适当的生命科学史史料进行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如在培养学生结构与功能观时,可以选择第四章第1节,生命科学史话中的“人类对通道蛋白的探索历程”的科学史(必修1第68页),在学习第1节“被动运输”时,关于水分子的扩膜运输方式的探究中,教师可结合初中学过的尿液形成过程中水分子被重吸收的过程,让学生明白仅靠自由扩散是实现不了的,再加上教材中描述“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水分子都是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但后来研究表明,水分子更多是借助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的”,那水通道蛋白是如何被科学家发现来使人们更准确认识水分子扩膜运输方式的?同学们可以学习68页的科学史,科学家们通过同位素标记、物质分离等技术发现了细胞中存在特殊的输送水分子的通道,并且认识到是一种蛋白质,随后水通道蛋白就被发现了。反观水通道蛋白的发现过程,学生不难发现科学家们先是发现细胞的功能,然后去寻找与该功能相匹配的结构,借此明白结构与功能观的含义。在必修1中能培养学生结构与功能观的史料还有很多,如细胞核、细胞膜、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等。

在培养学生的物质与能量观时,可利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科学史,使学生认识到物质中包含能量,物质的变化必然引起能量的释放或者吸收,而能量要依赖物质作为载体。再如,通过学习研究萤火虫发光过程中能量转化的相关科学史,认识到能量储存于ATP这一高能磷酸化合物中,ATP的水解伴随式能量的释放,ATP的合成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在培养学生的“稳态与平衡观”时,可利用“秀丽隐杆线虫与细胞凋亡研究”的相关科学史,认识到在多细胞生物发育的过程中,有很多细胞选择性地消除以形成组织和器官,以此来维护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

3.利用生命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能力[3]。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择适当的生命科学史史料进行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创设真实的研究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探究历程中,切身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历程,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如在进行“对生物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索”“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等科学史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出科学家们通过发现什么问题建立何种假说,设计什么实验,得出什么结论,让学生知晓科学探究的一般历程[4]。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遵循的原则,找出实验设计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该如何补充完善等,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发展前景广阔的重要学科,与传统的理科课程相比较,生物学既有复杂多样的科学知识,也有形象生动的科学方法,同时又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通过对生命科学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跟随着科学家探索、发现生物世界奥秘的道路,知晓科学知识的本质,体会、学习科学家们的科学精神,建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作为生物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习得,更要注重他们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探索精神以及为实现梦想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科学品质,真正使学生成长为满足新时代要求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谭永平.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修订情况简介[J].生物学教学,2019(10):10-13.

[2]刘恩山,曹保义.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4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5-66.

[4]谭永平.发展核心素养为宗旨的高中生物学新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9(11):104-109.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生物教材中生命科学史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4118)

编辑:张昀

作者:金小英 罗媛媛

第2篇:高中生物必修2课件大集锦

郑鑫制作

高中生物必修2课件大集锦

杂交育种

http://wenku.baidu.com/view/1e333b76f242336c1eb95e25.html 我用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http://wenku.baidu.com/view/1ed2f9ee172ded630b1cb61e.html 染色体变异

http://wenku.baidu.com/view/19c5695a312b3169a451a41c.html 减数分裂

http://wenku.baidu.com/view/4e5f951d964bcf84b9d57b12.html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http://wenku.baidu.com/view/285719efe009581b6bd9eb13.html 基因在染色体上

http://wenku.baidu.com/view/0c3d5e6d7e21af45b307a885.html 种群的基因频率(1) http://wenku.baidu.com/view/53eeb08dd0d233d4b14e697a.html 种群的基因频率 (2) http://wenku.baidu.com/view/285c19efe009581b6bd9eb24.html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1)

http://wenku.baidu.com/view/e77314533c1ec5da50e2707b.html 基因工程与应用(2)

郑鑫制作

http://wenku.baidu.com/view/6baf5c83bceb19e8b8f6ba7a.html 第七章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http://wenku.baidu.com/view/6652a2c289eb172ded63b77b.html 第7章复习

http://wenku.baidu.com/view/1ca1745a312b3169a451a478.html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http://wenku.baidu.com/view/36249d18c281e53a5802ff7e.html 第

6、7章复习

http://wenku.baidu.com/view/6222511bc5da50e2524d7f7c.html

伴性遗传

http://wenku.baidu.com/view/1bb4e4ee172ded630b1cb67c.html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 http://wenku.baidu.com/view/44ae320716fc700abb68fc9f.html DNA复制

http://wenku.baidu.com/view/83ced426482fb4daa58d4b9c.html DNA http://wenku.baidu.com/view/12e36bf39e3143323968939d.html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http://wenku.baidu.com/view/6f802e34b90d6c85ec3ac6

第3篇: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2、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教学难点】

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著名作家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这样写道: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赤壁,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与苏轼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吧。

二、学生听音频朗读课文

下面同学们边听音频朗读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把握文中作者情感的转换及朗诵时应注意的问题。

2、在课本空白处记下你听此文的初步感受及理解。

3、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三、内容赏析

1、提问: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

(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师:明代文学家茅坤曾这样评价苏轼及其赤壁赋(投影): 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

──(明)茅坤《宋大家苏文忠公文抄》卷二十八

(东坡,世号曰:“坡仙”;此二赋,指前后赤壁赋;“遗世”:脱离人世。)

现当代著名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赤壁之景到底怎样,让我们来共同欣赏:

⑴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

⑵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2、提问: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你能不能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明确:白色的雾气弥漫在月光里,水光接天,让我想起“秋水共长天一色”。真是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

3、提问:“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几个动词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赤壁的心情?

明确:乐──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诵”、“歌”,表现出泛舟赤壁赏美景的愉悦;“纵”、“凌”,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真的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4、请同学们放声朗诵第

2、3段,看看客人为何而悲?悲的内容是什么?

(1)、饮酒放歌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2) 、英雄的古今对比。 (3)、个人境遇。

(4)、人的渺小和人生短暂。

5、学生自读课文第四段,思考: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明确:“苏子”的回答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变与不变

二、取与不取(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

不变

逝者如斯

(水)

未尝往也

(水)

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也(月)

时刻在变

(人)

无尽也

(我)

不取

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

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6、面对灾难性命运,苏轼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积极进取,直面人生,听任天命,随遇而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他也赞成多角度看问题,而不把问题绝对化,表达了作者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由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有这样一句评价苏轼的话:“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解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四、本文有何艺术特色

①、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②、“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写法上:“主客问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对衬整齐,声律和谐押韵。(一是韵脚多变。二是骈散结合。)

③、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后赤壁赋》,比较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2、背诵全文。

3、预习《游褒禅山记》。

附:板书设计

景:秋江月夜泛舟图(清风、明月、水) 情: 乐―――喜―――乐

理:“变”与“不变”的哲理。多角度看问题。

听听那冷雨

一、导语:

有一个人曾深情地说过这样的话: [幻灯片]“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同学们,从这三句话当中,你能否猜测一下这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同学来说说。 备参:中国人,怀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人 诗人,浪漫的人 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

就是这样一位“东方赤子”却远离祖国怀抱43年,几十年,他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中充满乡土观念,去国怀乡之感,思乡思亲之情,他就是余光中(图片)[幻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听听那冷雨》[幻灯]

二、听听雨声,初步体验

1.闭上眼睛,听听“雨”声,说说它让你想起了什么?(让一列学生说下去。自由说。) 余光中先生听那冷雨有什么感受?

三、品读美文,体验“听雨”感受

1、找一找课文具体描写听雨感受的段落。集中在哪几段?

围绕“听雨”,品读第5—10段,具体体验作者对听雨的丰富而复杂的感受。

2、每位同学都选取自己最有感触的一段或几句话,投入地读。学生自由读。 配乐,大家每人大声读自己喜欢的那段文字。 个别读。推荐读。范读。等等。

3、大家认为自己对哪几句最有感触,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感触这么深。读着这些文字时,你有什么联想和体验?用一二个形容词概括感受

学生读第5段。(凄迷,沧桑。) 学生读第6段。(雅趣,惆怅) 学生读第7段。(柔美,惆怅) 学生读第9段。(狂野,惊悸) 学生读第10段。(回忆,感伤)

4、在学生讲述体验时,插入第五段和第七段的解读。 第五段:

1.作者写到了在哪两处听雨?古大陆和台湾岛。

2.在古大陆和台湾岛上,听雨有怎样的不同感受呢?你来说一下。

古大陆上是凄凉凄清凄楚。岛上的话则笼上一层凄迷。 3.为什么到了岛上除了凄楚之外更笼上了一层凄迷了呢?

因为大陆是他的根,离开大陆使他有一种人在旅途,漂泊不定,命若浮萍之感,所以说凄迷,迷便是迷茫,便是失去了方向。

4.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明确: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5.思考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谁在喊呢?

明确: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第七段:赏析最后一句

最后一句,把雨声比作钢琴演奏,把演奏者比作美人。为什么是“灰”美人呢,这和满天烟雨有关,灰蒙蒙的,让人想到灰姑娘,定语“温柔的”是在形容美人,但更和绵绵细雨相沟通,美人的纤手为何是冰冷的,写出了冷雨的冰冻感。

三、结合全文,体验文化的乡愁

1.在这里余光中听绵绵的春雨,听潇潇的秋雨,也听狂野的夏雨,听大陆的雨,也听台北的雨。余光中为何一概要用“冷”字来形容自己听到的雨呢?

参考:一方面突出了春寒料峭的雨给人的感觉,另一方面表达作者因远离故乡的亲人而产生的凄冷之情。作者借冷雨这个意象营造了一种惆怅凄迷的意境,表达了乡愁。(幻灯)

板书:雨的凄冷

情的凄凉

2.体味文中不同层次的乡愁

作为一个诗人作家,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就更为丰富。余光中先生自己曾说过:大概最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干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份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幻灯)

结合全文的其他段落,如第1—4段和最后2段,去体会余光中先生在雨中品出的还有什么。同桌一起学习,大家找其中一段重点体会,填空造句:“那冷雨里有„„”。同桌交流一下,确定用最贴切的语言来形容。

参考:

那冷雨里有:料峭之节的寒冷,故园之思的绵长,归期无望的无奈,等待无着的苦痛,对文化现状的担忧。

四、朗读抒情式结尾

他那望穿秋水的期盼与厦门街的雨巷等长。二十五年的深沉思念在这里沉淀,二十年未归的憾恨在须臾之间凝结成白霜。也许二十五年的乡愁已经成了余光中永远的心结。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乡愁》。作者曾经发下过这样的誓言,他说: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后事难料,前尘隔海,古屋已不再,作者只好向他那一座无瓦的公寓走去,去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

一、导语:

有一个人曾深情地说过这样的话: [幻灯片]“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同学们,从这三句话当中,你能否猜测一下这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同学来说说。 备参:中国人,怀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人 诗人,浪漫的人 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

就是这样一位“东方赤子”却远离祖国怀抱43年,几十年,他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中充满乡土观念,去国怀乡之感,思乡思亲之情,他就是余光中(图片)[幻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听听那冷雨》[幻灯]

二、听听雨声,初步体验

1.闭上眼睛,听听“雨”声,说说它让你想起了什么?(让一列学生说下去。自由说。) 余光中先生听那冷雨有什么感受?

三、品读美文,体验“听雨”感受

1、找一找课文具体描写听雨感受的段落。集中在哪几段?

围绕“听雨”,品读第5—10段,具体体验作者对听雨的丰富而复杂的感受。

2、每位同学都选取自己最有感触的一段或几句话,投入地读。学生自由读。 配乐,大家每人大声读自己喜欢的那段文字。 个别读。推荐读。范读。等等。

3、大家认为自己对哪几句最有感触,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感触这么深。读着这些文字时,你有什么联想和体验?用一二个形容词概括感受

学生读第5段。(凄迷,沧桑。) 学生读第6段。(雅趣,惆怅) 学生读第7段。(柔美,惆怅) 学生读第9段。(狂野,惊悸) 学生读第10段。(回忆,感伤)

4、在学生讲述体验时,插入第五段和第七段的解读。 第五段:

1.作者写到了在哪两处听雨?古大陆和台湾岛。

2.在古大陆和台湾岛上,听雨有怎样的不同感受呢?你来说一下。

古大陆上是凄凉凄清凄楚。岛上的话则笼上一层凄迷。 3.为什么到了岛上除了凄楚之外更笼上了一层凄迷了呢?

因为大陆是他的根,离开大陆使他有一种人在旅途,漂泊不定,命若浮萍之感,所以说凄迷,迷便是迷茫,便是失去了方向。

4.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明确: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5.思考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谁在喊呢?

明确: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第七段:赏析最后一句

最后一句,把雨声比作钢琴演奏,把演奏者比作美人。为什么是“灰”美人呢,这和满天烟雨有关,灰蒙蒙的,让人想到灰姑娘,定语“温柔的”是在形容美人,但更和绵绵细雨相沟通,美人的纤手为何是冰冷的,写出了冷雨的冰冻感。

三、结合全文,体验文化的乡愁

1.在这里余光中听绵绵的春雨,听潇潇的秋雨,也听狂野的夏雨,听大陆的雨,也听台北的雨。余光中为何一概要用“冷”字来形容自己听到的雨呢?

参考:一方面突出了春寒料峭的雨给人的感觉,另一方面表达作者因远离故乡的亲人而产生的凄冷之情。作者借冷雨这个意象营造了一种惆怅凄迷的意境,表达了乡愁。(幻灯)

板书:雨的凄冷

情的凄凉

2.体味文中不同层次的乡愁

作为一个诗人作家,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就更为丰富。余光中先生自己曾说过:大概最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干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份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幻灯)

结合全文的其他段落,如第1—4段和最后2段,去体会余光中先生在雨中品出的还有什么。同桌一起学习,大家找其中一段重点体会,填空造句:“那冷雨里有„„”。同桌交流一下,确定用最贴切的语言来形容。

参考:

那冷雨里有:料峭之节的寒冷,故园之思的绵长,归期无望的无奈,等待无着的苦痛,对文化现状的担忧。

四、朗读抒情式结尾

他那望穿秋水的期盼与厦门街的雨巷等长。二十五年的深沉思念在这里沉淀,二十年未归的憾恨在须臾之间凝结成白霜。也许二十五年的乡愁已经成了余光中永远的心结。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乡愁》。作者曾经发下过这样的誓言,他说: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后事难料,前尘隔海,古屋已不再,作者只好向他那一座无瓦的公寓走去,去听听那冷雨。

《张衡传》教案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后汉书》;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并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四书五经六艺,文中各官职)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技巧。

2、在学生对课文获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开展思维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张衡刻苦钻研和注重社会实践的精神。

二、 教学重难点

(一)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

2、指导学生来了解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

(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张衡的种种优良品质。

三、

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2分钟)

2000年前,一位先辈告诉人们天是球型的,像个鸡蛋,天就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黄,这就是“浑天说”。这位先辈通过此学说设计制作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浑天仪。后来,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预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就是我们中国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郭沫若先生说:“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南朝历史学家范晔《后汉书》走进张衡,了解他的贡献,体会他的为人,品味他的处世情怀。

二:了解《后汉书》(5分钟)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三国志》: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

三:初读课文(25分钟)

1、 学生集体朗读(6分钟)

2、 提示注音(2分钟)

属文 (zhǔ)

璇机( xuán)

算罔论(wǎnɡ) 蟾蜍(chán chú )

逾侈(chǐ)

邓骘(zhì) 中有都(dū)柱

乞骸(hái)骨

疾恶(wù)

3、 疏通字句(10分钟)

(1) 虽才高于世,而无娇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虽然才能比一般人高出许多,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俗人结交。 (2)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张衡善于机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阴阳历算方面最用心。 (3)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不趋附当朝的权臣大官,所任的官职就多年也得不到提升。 (4)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曾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但感觉不到地面动,京师的学者都怪它没有应验。 (5) 时政事减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当时政治局面每况愈下,权利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情。

4、 疏通词语(7分钟)

善: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友善 交好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张衡传》) ——擅长 征:从此替爷征。(《木兰诗》)——出征,远行

挟天子以征四方。(《赤壁之战》)——征伐 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征召,特指君召臣 精: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本义是纯洁的上等米

以精铜制成。(《张衡传》)——物的纯质

瑜得精兵五万。(《赤壁之战》)——军中精锐 精思傅会。(《张衡传》)——精心,专诚

施: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实施,施行

己所不为,勿施于人。(《论语》)——加,施加 施关发机。(《张衡传》)——设置

机:衡善机巧 ;牙机巧制。(《张衡传》)——器械,机械不闻机杼声。(《木兰诗》)——织布机 施关发机。(《张衡传》)——枢纽,关键 四:整体感知课文(10分钟)

1、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张衡的高尚品德?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2)“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累召不应” “不慕当世”

2、他在文学上、科学上的成就是什么?

文学成就:“善属文”,作《二京赋》,《思玄赋》

科学成就:(科学发明) “善机巧”,作浑天仪、造候风地动仪

(科学著作) “善术学”,著《灵宪》、《算罔论》

3、政治上的作为怎么样?

善政理:迁侍中,在帷幄。为河间相,收禽奸党。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艺术特点

材料处理上裁剪得当、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关于人物传记的特点:作为传记,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必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有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由于传记不同于史料,所以人物必须“活跃”,有可感性。

传记的基本特点:翔实而典型的文字记录和朴实而形象的文学色彩。 五:课堂小结(3分钟)

这篇传记仅以七百余字就概及张衡六十二年中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三方面的成就,写出一个真实的人,伟大的人。本文在讲述这三方面成绩的时候,重点放在了科学成就上,尤其是详细介绍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写人叙事不一定非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要善于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我认为,张衡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源于他具有高尚的品格。人只有具有高尚的品格,才能不为外界所惑,潜心钻研。也希望大家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做一个德才兼备、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的栋梁之才。

六:布置作业: 让学生自主学习第四自然段,了解候风地动仪的构造。 第二课时:

一:品味张衡的成就及其为人(20分钟)

师:本文全面地记叙张衡各方面的成就,又重点突出他在科技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老师想问大家,张衡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就呢?他的为人,他的品格,他的性情对于他的科学成就有怎样的影响呢?

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张衡的高尚品德?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2)“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3)品格文才,不慕名利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累召不应” “不慕当世”

从容淡静:做官后,哪怕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也无所谓,他还不好交接俗人,不满当时王侯以下的逾侈风气,经过十年苦思而写成《二京赋》以讽谏当世,一任河间相,立即“治威严,整法度”,对奸党“一时收禽”,这些都反映了他“从容淡静,不慕当世”的品德。

何谓从容?从容,是一种理性,一种坚忍,一种气度,一种风范。只有从容,才能临危不乱;只有从容,才能举止若定;只有从容,才能化险为夷;只有从容,才能宠辱不惊;只有从容;才能风云在握„„

何谓淡静?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这样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要想“明志”——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需要一种淡泊;要想“致远”——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需要一种宁静。

要想做一个优秀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需要“从容淡静”的心境。唯有从容淡静,才能活出潇洒,活出自由,活出旷达。

无娇尚之情:年少时“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才高于世”,这些都反映他不尚虚浮而谦逊朴实的品格,只有这样,他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获得候风地动仪那样大的成果。

不慕名利:不追求名利。一个人,只有真正的把名利放在一边,从容淡静,潜心做事,明确志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才会从容不迫做一个成功人。张衡这样做了,所以他成为了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万祀千龄,令人景仰,他发明的地动仪,在今天依然造福于人类。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云:“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在隐居隆中的十年里,躬耕读书,心怀大志,广交士林,终能成就一代伟业。《资治通鉴》的编写者司马光。为了编写《资治通鉴》这一理想,司马光十九年如一日,每天凌晨就开始工作。他怕睡过头,耽误了工作,特地制作了一个“警枕”,好让自己及时醒来。对于文稿,他严格要求,不断修饰,润色,力求完美。皇皇数百卷的巨著,都是他用工楷书写而成。司马光完成编写工作,下的是实实在在的工夫。古往今来,能够做到从容淡静、不慕名利而终成就伟业的人有很多,但是到了今天,我们看看自己的周围,随着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节奏,造就了一批批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神话,丰富了多彩的外面世界,却也如现代广告般地冲击着人们的观念,推波助澜似的激起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人们更愿意享受马背上驰骋的快感,而不去体验真实生活的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工作历程。心浮气躁,见异思迁,投机取巧,随之而来,也成了一些人心目中推崇的目标与做法。他们成天挖空心思,就是想做所谓的大事,却因大事做不好,小事又不屑做,结果成了无所事事,怨气一肚子的“专业人才”。此时浮躁便慢慢成了我们工作学习的大敌,它让我们骄傲自满,不求甚解,毫无深度,满足现状,停滞不前。中国科学界“两弹一星”巨星钱学森有一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我想,这也是我们需要自省的,同学们正处于自我发展的关键时期,希望大家能够拭去心底的浮躁,把心静下来,潜心做事,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做好身边的每件小事,必会成为有用之人。

但凡有大志者,必先拭去浮躁。有大作为之人,必潜心做事!

论无性造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无性造人的知识及作者的态度,学习本文推理严密、层次清晰的论证特点,品味课文清新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克隆”的知识;根据文章内容尝试给“克隆 ”下定义;评价文章内容,就“克隆”现象发表个人见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加深对科学世界的认识,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作者的态度及推理过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西游记》的主人公孙悟空有一绝技,能用自己的猴毛变成另一个自己,这是吴承恩大胆新奇的文学想象。但是,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采用一项技术即将这一想象变为现实,那么这一技术是什么?引出克隆技术。要真使用克隆技术来造人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能不能这样做?下面我们看看美国著名科学家刘易斯?托马斯对此的看法。引出课题《论无性造人》。

二、让学生展示搜集的有关克隆技术的资料,并向其他同学进行简介。

克隆,即通过无性繁殖(如细胞丝分裂)可连续传代并形成的群体,常用于细胞水平的描述。克隆技术则是由众多的基因或细胞群体中通过无性繁殖和选择获得目的基因或细胞的技术操作。基因克隆技术及细胞克隆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关键技术,也是现代肿瘤生物治疗中的重要技术。

1997年2月,英国科学家宣布克隆羊 在1996年7月诞生,这使得克隆这一专业名词几乎在一夜之间为大多数公众耳熟能详。而克隆技术涉及人类自身时,争论就大了。

三、走进文本,了解作者的观点,分析其论证。(主要采取“围绕问题思考并展开讨论”的教学方法)

1.什么叫克隆?本文中的“无性造人”与“克隆”的概念是否相同?(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相关语句并作分析明确)

明确:克隆,据课文上理解为“由任何动物或植物的随便哪个细胞含有的DNA来再造一个一模一样的生物个体。”

本文中的“无性造人”指不仅要“克隆出像煞供体亲本的某些人来”,更要得到“一个人的真正复本”。

2.作者认为克隆人的前景如何?为什么?(让学生快速读文本,标划出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并对论证部分进行分层,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克隆要算前景中最暗淡的部分了。”

因为:①仅是象征意义上取消死亡;②克隆人没有孝心、敬意、举目无亲;③对其成长期的教育;④来自公众方面的质询;⑤挑战人的独特性。

3.那么,人能不能实现“无性造人”的目标呢?

学生依据文本找准相关的语句进行归纳概括,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后

明确:①“时间只是问题之一”,就“大得可怕”。

②“环境”是非常要紧的方向,要造的“丝毫不差才行,”而要达到这一要求。 则要克隆其父母

一家子

家庭之外的人

外围联系

整个世界

由此可知,难度有多么的大。

4.当我们具有以上条件后是否就能实现“无性造人”的目标了呢?

明确:还是不行。因为,首先,这意味着用一个完全相同的世界来取代今天的世界。还有,复制了同样的世界也就复制了同样的问题。再有,“这件事就会周而复始,”“反复无穷”。

作者认为这远超过了他挖空心思想象的某种永劫。

5.由此,作者明确了自己的观点 “天道喜变不喜居”,不如“多一些新的变种,多一些不同的歌声”。

6.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作进一步思考:作者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总结本文写法上的特点、特色。) 点拨:这篇文章不像一般科技文,目的不是介绍什么原理现象,而是引导我们对科学本身加以思考,作者不是靠研究而是靠推理来告诉我们如何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科学。

①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视角新颖独特,分析层层深入,引人入胜。

如果只是为了说明无性造人是不可能的,这篇文章可以写得很简单,我们很难解决无性造人所需的时间问题,更不可能复制无性造人所需的环境,其余的都不必写。但作者的用意是让大家就无性造人这一问题做一彻底的有趣的思考。所以,他先从无性造人可能产生的后果谈起。接着作者将这一问题深入一步:我们不具备无性造人的条件。最后,作者才顺理成章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想无性造人的事了,天道可是喜变不喜居的。

②这篇科学随笔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让学生标画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品味,并归纳出特点。

明确:优美清新、幽默含蓄、通俗易懂。

在阐述克隆暗淡的前景时,作者说:“很难想像,一个未经配对儿的胞核能有什么孝心或敬意之类的事;更难想像,一个人那新的、自行生育的自我,不过是一个绝对茕茕孑立、举目无亲的孤儿。”“请问,如果你在55岁的时候,通过代理人,成为一个不可救药的少年犯,你当作何感想?”没有面色凝重地说教,只有不断引人深思的让步假设,深入浅出,令人信服。“这些词语真正的意思,是指邻近的密密挤挤的人群,在讲,在听,在微笑,在皱眉,在给与,在保留,在勉励,在推动,在爱抚,或对这个个人抡起大棒。”“仅有些基因组,而没有人在其周围,你会培育出一株脊椎植物,不会更多。”令人信服而有文采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含蓄幽默的句子使得行文活泼,意趣盎然。比如“试想,你要克隆一个不同凡响、成绩辉煌的外交家,好让他照管遥远未来的中东问题。你必须逮住并说服他摘下一个细胞”,生动幽默地描绘出无性造人必需的前提。

另外,通俗亲切的语言也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比如,“罢了,还是别去想它吧”。“这还不算”“可事情才刚刚开头”“然后,还克隆什么?”“你得克隆整个世界,少一点也不成。否则就没有任何希望。”“这太过分了,想都不敢想”。“别鼓捣任何人,连你自己在内。头顶上面有个天,天道可是喜变不喜居的”等等。

三、就文本的观点,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克隆人的看法,可展开辩论。

引导:这篇文章,托马斯用的诙谐幽默的语言,调侃的语调,娓娓而谈,生动的向我论述人类不可能克隆出一个真正的自我。人类也不可试图去克隆自己,否则只能是自我麻烦。那么你如何看这一问题的?

【补充科学界的争辩】

任何科学研究的出现都会引起人们的争论,所谓见仁见智,克隆人的出现更是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争论自然更多,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多种多样,很难统一起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主要有:

①反对克隆人的学者提出了3条理由:克隆人使人的基本定义发生了改变,使人丧失了尊严;克隆人彻底搞坏了社会人伦关系;克隆技术若被狂人滥用将会危害社会,如克隆出希特勒等纳粹分子等。

②金科溪教授认为,克隆人理论上是可行的,不必为克隆人可能带来伦理问题而不敢从事克隆人的科研。他也提出3条反驳理由,决定人命运和性格的不是生物基因,而是社会因素。科学院家即使复制出希特勒的躯体,也无法复制出他的思想和情感;人的尊严不在于生育方式,而是人的社会性人格;人的伦理观念是会变化的,可以根据变化的客观存在再给人们以伦理定位。

③复旦大学徐宗良教授认为,人毕竟是社会人,制造出生物的人是人类的一种退化。徐宗良说,我国现有的科技伦理教育还相当欠缺,大家更多的是从纯技术的角度关注事件本身,而缺乏深层次的伦理思考。他呼吁加强科研人员及高层管理人员的伦理观念,这将有助于科研的规范和有序。

附(板书)

(1—4)克隆人前景暗淡

我们不具备条件(5-14)

时间 环境 (15—17)无性造人不可能发生

我们也不希望 用一个同样的世界 取代今天的世界

同样的环境难以复制

(18)天道喜变不喜居

写法: 1.论证角度巧妙,推理严密,层次清晰。2.语言优美清新、幽默含蓄、通俗易懂。

琵琶行

教学目标:⑴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⑵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⑶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师:一位盲人將要离开人世间时,对别人说 “ 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 ” 人们请来了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首曲子,盲人留下热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地离开了人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地说:“我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的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精妙的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就请同学体会文中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作者化动听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字词正音 : 湓 pãn( 江名 ) 贾 g ǔ ( 商人 ) 思 sì( 名词,思绪 ) 嘈 cáo( 声音粗重 ) 舫 f ǎ ng( 船 ) 虾蟆 hámï 钿 diàn( 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 篦 bì( 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 呕哑 ōuyā( 象声词,乐声嘈杂 ) 嘲哳 zhāozhā( 象声词,声音细碎 ) (2)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3)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4)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 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闻听琵琶女弹奏琵琶、讲述身世,并为她作了这首《琵琶行》。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 ) (5) 理清诗歌思路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两个。诗人、琵琶女。)

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 、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3 、教师小结。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赏“景”

有感情朗读课文,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 别时茫茫江浸月 ”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 、品“声”

(1)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邀相见,再闻琵琶诉沦落,三闻琵琶湿青衫。) (2)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如此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①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

(虽未明写,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 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a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 b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c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请同学们用曲线图来表示音乐的发展变化。(旋律变化,心潮起伏。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③三闻琵琶,为何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相通,心灵相融。)

3 、悟“情”

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4 、识“知音”

(1)学生讨论: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2)交流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对话”交流,不仅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品味文言文意蕴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能够为我们创造和展示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会涌现出许多美妙的想象,再呈儿时编织过的金色的梦,你会忘却生活中的种种不快,任凭温柔的微风抚弄;你会一改往昔的沉静,只觉得热血在沸腾„„如果你细心地寻觅,你会惊讶地发现,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物质”竟然如此简单,它只是几个最普通的符号。这些简单而又神奇的符号,就是音乐世界。

古今中外,有关音乐的佳话不胜枚举,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本诗中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请你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的理解来个性化地解读《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写一篇听后感,在全班交流。 《蒙娜丽莎的魅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导语

生活中,一首美妙的乐曲,当令人回味无穷;一幅杰出的画作,会让人百看不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本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让我们跟随作者傅雷先生,一起来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课件展示(题目、蒙娜丽莎画像)

师:我们首先来观看一下蒙娜丽莎画像。请大家注意画像中的一处细节,与课本46页对照一下。蒙娜丽莎的手指是修长的,课本因为印刷的原因,看上去显得有些臃肿。

二、作家、作品简介

师:关于画像的作者达•芬奇,(课本43页注释1有介绍)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课件展示(达 芬奇自画像)从这幅素描像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深思睿智的老者形象。 关于作者傅雷,我们来看看他的生平简介。 课件展示,找一名学生读一遍。

三、阅读文本,初步感知文本内容(课件展示此句) 学生默读文本,要求:

学生自主找出文本中不明确读音的字词 2

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

反馈交流。

1 学生个别发言后,师课件展示(易读错的字音 )要求全班齐读一遍。

妩媚(mâi)虔敬(qiánjìng)歌伶(líng)给予(jǐyǔ)融洽(qià)相契(qì)

轮廓(kuî)棱角(lãng)瞳子(tïng)肖像(xiào)颤动(chàn)摒弃(bìng)

怅惘(chàngwǎng)衣褶(zhě) 2. 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简介这幅画作名字的由来和它的传奇故事。

第二部分(4-13):重点探讨这幅名画的艺术成就,也就是“蒙娜丽莎微笑之谜”

第三部分(14-20):分析这幅画作严谨的构图以及艺术技巧。

第四部分(21):赞美达•芬奇超绝的绘画艺术与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文本首先简介这幅画作名字的由来和它的传奇故事,接着重点探讨了这幅名画的艺术成就,也就是“蒙娜丽莎微笑之谜”。“这消魂的魔力,这神秘的爱娇,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作者凭借自己深厚的音乐艺术修养,从“音乐的摄魂制魄的力量”来源于那种“恍惚不定的音符”,推测这幅画作摄人心魄的原因,就在于“蒙娜丽莎微笑”的“莫测高深的神秘”。“因为它能给予我们以最飘渺、最恍惚、最捉摸不定的境界”。之后,作者又分析了这幅画作严谨的构图以及艺术技巧。

四.品读文本,充分感受蒙娜丽莎的艺术魅力(课件展示此句) 师:用一个词概括蒙娜丽莎的艺术魅力 “神秘”

作为一名欣赏者,作者认为这神秘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课件展示此句) 学生思考回答,应该会找出第九段段首句。教师顺势提醒学生仔细阅读

九、十两段。 此处可以安排学生朗读文本第九段,提醒学生注意疑问句语调的上扬。

(一)引人产生一系列疑问(引人生“疑”)

微笑的有无

微笑的意义(温婉、感伤、快乐、童真)

(二)对象的表情和含义随个人的情绪转移(“貌”随情移) 欣赏者悲哀——微笑成感伤 欣赏者快乐——笑容在扩大 小结:这种神秘感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文章用一句话作了概括,即“它能给予我们以最飘渺、最恍惚、最捉摸不定的境界”。如果再要求用一个字来表示这种境界,那就是“虚”。

艺术的生命在于“虚”,在于意境。(课件展示此句)它不仅体现在绘画作品中。下面请大家通过图片来欣赏一尊雕像。(课件展示)

师:蒙的魅力来源于微笑的神秘,那么维纳斯的魅力体现在哪里?

学生活动:同位交流讨论。

师:请大家谈谈自己的魅力感受。

学生发言。

师: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在他的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来阐述自己对维纳斯的美的感受。(课件展示)

“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而且,和这些部分相比较,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师:这种神秘气氛使人产生无尽的想象,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课件展示)“虚”中包含着不尽的梦幻!

应该说,维纳斯雕像在失去双臂后产生的巨大魅力是创作者始料未及的,这是一个偶然的结局。但是,油画蒙娜丽莎的魅力却是达•芬奇苦心经营的结果。请大家看文本14段到结尾部分。

师: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出发,作者认为人物肖像中的哪几处细节特征体现了蒙的神秘魅力?(课件展示此问题)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具体内容。 (1)神秘的微笑:

口唇的皱痕

脸部的轮廓

扁长的眼睛、全无光彩的瞳子

不十分规则线条的下巴 (2)头发、手是神秘气息的遥远的余波

(3)似烟似雾的青绿色风景如梦幻般,是神秘气息的衬托。 五.教师小结本课主要内容: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傅雷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是从两个不同的层面引领读者来感受蒙娜丽莎的艺术魅力的。首先是以普通欣赏者的身份,从个人主观感受出发,诠释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之所在,以及由此产生的迷人魅力。然后又以专业欣赏者的身份,从研究绘画艺术的角度出发,全方位地分析这幅画作严谨的构图及技巧,使读者认识到蒙娜丽莎的魅力之源。

就这样,作者引导我们走进了艺术欣赏的大门,使我们对艺术品的感受从感性层面逐步上升到理性的层面。 此处有课件展示

六.布置作业(课件展示)

我国古代艺术素有重虚的传统,绘画多留有空白,诱人联想,讲究“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戴熙《习苦斋画絮》)。

欣赏图片“齐白石的虾”,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学生思考、回答。

《套中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重点:

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

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提起小说,大家都很熟悉,每个人也都有自己比较喜欢的小说人物形象,或者是有自己比较喜欢的小说作家。你能举出读过的小说中印象最深的人物吗?(学生温习就知识,作为新知识的触发点)

文学即人学,这些人物在文学的画廊里熠熠生辉。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近一个经典的艺术形象——别里科夫,一个套中人。(板书:套中人

契诃夫)

二、自读

初识套中人

别里科夫科为什么被称为套中人?

衣着上的套子

晴朗日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上的套子

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卧室活像一只箱子, 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职业上的套子

教古希腊语,歌颂过去,憎恶现实

思想上的套子

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而对一切没有被政府明令禁止的事物他都觉得可疑、害怕,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语言上的套子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在这部篇幅不算长的小说里这句话竟然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了九次之多,简直就像咒语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学生练习以不同的语气读出不同的含义,符合语境,同位互评)

套子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别里科夫从外到内彻彻底底地装进套子里面,读来让人觉得可笑又可恶。

三、品读

再识套中人

别里科夫成为套中人有什么后果? 1.套己

战战兢兢

六神不安、脸色苍白、垂头丧气、唉声叹气。

如脸色苍白(“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噩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他俩走远了,不见了。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他站住,瞧着我。„„”)

在上述脸色变化中揭示了别里科夫畏惧新事物的程度逐渐加深。(套子的牺牲品——可悲可怜)

2.套人

开除事件、辖制事件,他总是像一个幽灵一样不请自到地造访每个教师的住所,一句话不说地坐上一两个钟头,然后又像幽灵一样地消失了。他的恐惧像毒瘤一样一点一点地蔓延,传染给他周围的每一个人。他在学校里待了15年,整个学校乃至全城被他这样的情绪控制了15年,竟然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没有一个人想要反抗,想要对他说一个不字。可以想像一下,那是怎样的15年啊!全城的人什么都怕: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寄信、交朋友、读书,不敢周济穷人、教人识字,不敢吃荤、打牌,不敢搞任何娱乐活动,人们都像他一样蜷缩在自己的套子里苟且偷生。上面是“面”的铺写,还不具体深入;因此作者匠心独运地把别里科夫放到所谓“恋爱事件” (漫画事件、骑车事件、争吵事件)中,作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画。点面结合手法使别里科夫这一形象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套子的卫道士——可憎可恨)

3.套死

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争吵,柯瓦连科一推,华连卡一笑,最终结束了别里科夫短暂的一生。这个套中人最终套进了棺材,永久性地套住了。

四、解读

三识套中人

别里科夫为什么会成为套中人?(学生讨论)

恐惧使得套中人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恐惧使得他的同事们敢怒不敢言,为了保全自己、为了一己私利而丧失人格,丧失做人的尊严,丧失做人的起码原则,如虫豸一般苟延残喘。而恐惧产生的根源是渗透在人骨子里的奴性和漠然。长期的封建高压统治在国民身上造成了奴性心理,这种奴性心理让别里科夫战战兢兢,对新事物的禁令盲目附和,这两者是别里科夫恐惧病的病根所在。 精神上的奴性是多么害人,多么可怕,对人心灵的毒害是多么巨大,一个丧失了人格尊严的人是多么地猥琐„„

试想想,如果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当成顶天立地的人,能互相关心,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打破,而不是在他人身上寻开心(学校里的人极力撮合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婚姻并非因为他们关心他,那不过是给烦闷无聊的生活寻找点调味剂罢了)。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的内心怎么可能被恐惧牢牢地控制住呢?人还有什么必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

必要时出示写作背景:

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社会现实。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密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五、悟读

审视套中人

文章的结尾说:“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许多多,将来还不知道有多少呢?”一个别里科夫死了,可还有更多的别里科夫活着。这个人不只是活在19世纪,他还活在21世纪,甚至还会活在下一个世纪。他也不只是活在俄罗斯,他还有可能活在中国,甚至世界各地。那么你还见过哪些套中人?(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中)学生讨论生成自己独特的体悟与看法。

套子可以分为合理的套子、落后的套子、反动的套子。合理的套子,如生活中必要的规章制度、进步的道德规范,在民主基础上制定的法律法规;落后的套子,主要是过时的,违反客观现实的套子,甚至是压迫人民的法律、制度、观念、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契诃夫忽略肖像描写是因为他想要表现的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人,而是“一类人”,他真正的表现对象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一群人”,不是个体,而是群体。

六、结课

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也埋葬了很多的套中人。一个别里科夫就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弱点。也许他的墓志铭上写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套子”故,两者皆可抛。我们愿在后面加上:我们终会舍弃那些落后的套子,成为自由呼吸的人!

《鸿门宴》考评课详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情节及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则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那么,西楚霸王项羽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失败的英雄?鲁莽的帝王?还是多情的烈士?我们究竟如何看待霸王?我希望通过今天这堂课,我们能够抓住细节,通过探讨和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讲读课文

1、宴会前

先从标题入手,“鸿门宴”这个词,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惊心动魄,千钧一发,刀光剑影,剑拔弩张,生死系于一瞬,两方对垒,暗藏杀机,一触即发,一发而不可收。电影、电视上常常见到这个场景,主人摔杯为号,刀斧手一拥而上„„】

“宴”就是请客吃饭,谁请客?【项羽】在什么地方请客?【鸿门】项羽请谁?【沛公刘邦】

项羽为何要请刘邦吃饭?【想在酒宴上杀了刘邦】真是这样吗?【酒宴上项羽并没有想杀刘邦的意思。之前在曹无伤来告密后,想过杀刘邦】如何告密的?【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王”应该怎么读?什么意思?【读第四声,称王的意思。】项羽听了有何反应?【项羽“大怒”,要带兵教训刘邦。】

项羽为何“大怒”?【刘邦不但在关中称王,并且把珍宝都占为己有。当年楚怀王命令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刘邦先进咸阳,理应称王呀?再说,那些珍宝是战利品,也理应归刘邦呀?【项羽认为是他消灭了秦军的主力,他才有资格成王。项羽是将门之后,而刘邦只是小小亭长,因此他瞧不起刘邦,他认为刘邦根本没有资格和他争抢王位。刘邦和项羽都有称霸天下的野心。当年,刘邦在咸阳服役时看见了秦始皇,曾经十分羡慕地说过:“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看见秦始皇巡游会稽,也曾颇为自负地说过:“彼可取而代也!”因此,这就决定他们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必然拼死相争。】

项羽要带兵消灭刘邦,他手下的将士支持吗?【支持他,范增指出刘邦“其志不在小”,劝项羽“急击勿失!”】“其志不在小”的“小”指什么?【“贪于财物,好美姬”。】

刘邦不喜欢这些,他喜欢什么?【他志在天下。】

从哪看出来的?【范增说刘邦头上的云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是天子的征兆。只是一个借口。】 “急击勿失”是什么意思?【赶紧攻打刘邦,不要错过了大好时机。】

大好时机指什么?【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曹无伤告密,项羽大怒,范增进言

实力如此悬殊,看来刘邦难逃此劫。项羽的部下都支持消灭刘邦吗?【项伯不支持】

何以见得?【他去刘邦军中通风报信。不是因为他对项羽消灭刘邦的决定不满,而是他想通知张良跟他一起离开。】 课文中哪句话讲到了这个意思?【“欲呼张良与具去”】“去”的意思【“离开”】

项伯为什么要通知张良呢?【张良曾救过他。“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的意思【救活,使„„活命,使动用法】 项伯此去并不是反对项羽消灭刘邦,而是为了报答张良当年的救命之恩。从刘邦军中回来后,项伯对消灭刘邦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因为他劝项羽:“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因”的意思【趁着】

趁着什么?做什么?【趁着刘邦来谢罪,好好招待他】刘邦立了大功,进攻他是不仁义的。不能诛杀有功之臣,为什么去刘邦军中之前项伯不这么说呢?【因为他得了刘邦的好处:“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项伯得到了人家的好处,自然要为人家说话。怎么说的【“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 同“俱”,详细,详尽。】 哪些话?谁的话?【“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秋毫”和“近”是什么意思?【“秋毫”,秋天里鸟兽刚刚长出的细毛,这里比喻细小的东西。“近”是接触、沾染的意思】

刘邦既然不敢占有任何财物,在等待项羽的到来,为什么还要派兵将把守关口呢?【为了防止强盗的出没。这里的“非常”和今天的意思不一样,这里的非常是指意外的变故。“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倍德”,忘恩负义。“倍”同背,背叛。】

刘邦说的是真心话吗?【是因为打不过项羽,不得已说的软话。可见刘邦能言善辩】

刘邦这番话看似说给项伯听,实际说给项羽听的。【“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刘邦请项伯把这番话详详细细的带给项羽听。】项羽接纳了项伯的建议【“项王许诺”】

项伯告密,刘邦大惊,张良献策

项羽本来要杀刘邦,秣兵厉马,杀气腾腾,一场大战一触即发。可是听了刘邦托项伯传来的软话,听了项伯“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的批评,竟然改变了主意,答应“善遇”刘邦,紧张的临战气氛便开始缓和。“鸿门宴”也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

2、宴会中

刘邦是一个人来赴宴的吗?【不是】带了多少人?【百余骑,“骑”,一人一马为一“骑”】

到了鸿门第一件事是什么?【“谢”,道歉。“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己没有料到能先入关破秦,抢了项将军的风头。“郤”,同“隙”,隔阂,嫌怨。】

刘邦说“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是什么意思?【我们本来是亲密的战友,现在您生我的气,都是小人在挑拨我们的关系。】“小人”是谁?【曹无伤】刘邦此时知不知道谁是内奸?谁告诉他的?【项羽:“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可见项羽性格【政治上无知,直率】 刘邦谢罪,项羽说出内线

故事发展到此,刘邦、项羽的矛盾似乎都消除了,而且项羽还请刘邦喝起了酒。两大军事集团真的没有矛盾了吗?【有矛盾,项羽虽然被刘邦的软话、恭维话给迷惑了,大将军范增却很清醒,他一心要杀了刘邦。“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目”什么意思?【本义是眼睛,这里用作动词,以目示意。】

也就是使眼色,范增又是使眼色,又是举起玉玦,他要告诉项羽什么?【这是他们事前约好的,是在请求项羽下令杀了刘邦。】

项羽答应了吗?【没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举玦,项王默然不应

项羽现在不想杀刘邦了,范增也改变主意了吗?【没有,他还要杀刘邦】

他怎么做的?【他让项庄舞剑,趁机刺杀刘邦】有一个成语,说的就是这件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刺杀成功了吗?【没有“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翼”什么意思?【本义是鸟的翅膀,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蔽”,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蔽”,保护。】项伯为什么要保护刘邦?【他得了人家的好处,“约为婚姻”】

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沛公 这一段老师还有一个问题,鸿门宴上几个人的座位的尊卑顺序是怎样的?你从座位中能看出什么?【“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增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从座位的顺序,你能看出什么?【项羽君臣很傲慢】项羽傲慢可以理解,范增作为臣子却坐在刘邦的上首就有点不合礼仪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想羞辱刘邦君臣,激怒他们,好找借口杀了刘邦】刘邦对位次提出抗议了吗?【没有,刘邦作为地位相同的一军统帅,能委曲求全到项羽军中登门谢罪,自然不会在意这细小的礼节。城府深】

鸿门宴上杀机重重,杀气腾腾,刘邦君臣就甘心坐以待毙吗?【张良让樊哙进帐救刘邦】

项羽的士兵让他进去吗?【“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纳”,接纳,让他进来。】樊哙进去了吗?【“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用一个字概括一下樊哙是如何进帐的?【闯,可以看出樊哙救主心切,很神勇】

樊哙进帐后的神态【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神态描写可以看出樊哙当时怎样的心情【很是愤怒,他指责项羽,说刘邦“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项羽“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刘邦“劳苦功高”指什么?【“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这句话本来是刘邦说的,项羽曾听项伯转述过,樊哙表面上是指责、抱怨,实际是在恭维项羽。樊哙的意思是说,您才是真正的霸主,我们都对您是诚惶诚恐,恭恭敬敬,您怎么能不体恤我们呢?

项羽有辩解吗?【没有:项王未有以应,曰:“坐。”,一方面樊哙的话又一次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另一方面他要杀刘邦的理由的确拿不到桌面上来】

樊哙闯帐是无礼之举,项羽为何不借此假装大怒,杀了刘邦君臣呢?【他在刘邦进营道歉的时候就放弃了杀刘邦的念头,项羽是英雄,即使要杀刘邦,也是在战场上,他不屑于这种下三流的手段】

樊哙闯帐,项羽邀樊入帐

项羽不杀刘邦,换句话说,刘邦基本上是安全的。刘邦也这样认为吗?【刘邦不这样认为,他希望早一些离开这危险的地方】刘邦是怎么做的【他借口上厕所,跑了出来】

3、宴会后

刘邦担心项羽怪罪吗?【担心: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为之奈何”什么意思?【这可怎么办呢】樊哙和张良怎么说?【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樊哙说:“做大事情就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也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就像刀和砧板,我们是(任人宰割的)鱼肉,何必告辞呢?”

张良怎么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这是什么句式?【宾语前置。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些什么(礼物)?”】

刘邦带了为什么没有送呢?【没有机会送,范增一直在置刘邦于死地,气氛很紧张,不适合送礼物。】现在为何要送呢?【他不辞而别,是失礼的行为,刘邦希望通过进献礼物来讨好项羽,让他别生气。】既要不辞而别,又要进献礼物,这两件事有矛盾呀?刘邦怎么解决的?【他让张良帮他敬献礼物,自己带樊哙等四人先走。“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古时候的“走”是跑的意思。他是走小道,“间行”。】

刘邦逃归汉营

刘邦成功的脱离的险境,当项羽知道刘邦不辞而别时,他生气了吗?【没有,他接受了礼物。】 项羽糊涂受礼

范增有何反应?【“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还骂了一句【“竖子不足与谋。”“竖子”,小子,糊涂的臭小子】为何要骂项羽糊涂?【宴会前范增曾劝项羽杀了刘邦,宴会上范增也曾作了周密的部署,却由于项羽没有下命令而最终错过了良机】错过良机,结果会怎么样?【“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这些人都要被刘邦俘虏了,被动句】

范增指桑骂槐

楚汉战争的结局也证明了范增的预言,项羽兵败于垓下,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边上。 刘邦回到汉营立刻诛杀曹无伤 曹无伤被杀

三、分析人物形象

司马迁采用了人物对照的方式来描述两方对垒,主帅——项羽vs刘邦,谋士——范增vs张良,武士——项庄vs樊哙,间谍——曹无伤vs项伯,这样对比来写,让我们感受双方的斗智斗勇,人物性格会更加鲜明。

1、我们先来看项羽和刘邦对待对手的态度,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项羽对待刘邦很傲慢,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轻易就把他给放了,由此可以看出他自高自大,毫无远虑;刘邦对项羽不惜降低身份,百般逢迎,以掩盖自己的政治野心,由此可以看出他深谋远虑,忍辱负重。】

2、项羽和刘邦对自己部下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项羽不采纳范增的计谋,放虎归山,养虎为患,由此可以看出他刚愎自用,意气用事;刘邦采纳张良和樊哙的建议,成功的躲过了一劫,由此可以看出可以看出他能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3、项羽和刘邦对待内奸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项羽对相伯的内奸行为视而不见,由此可以看出他治军无法,任人唯亲;刘邦从鸿门宴回去后,就立即诛杀了曹无伤,由此可以看出他治军严谨,有奸必除。】

4、项羽和刘邦对待内应的态度如何呢?从中能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项羽把曹无伤是内线一事告诉了刘邦,可以看出他胸无城府;刘邦百般拉拢相伯,又是祝酒,又是结为亲家,由此可以看出他善于争取团结一切有助自己的力量。】

总结:

项羽——自高自大、毫无远虑、刚愎自用、意气用事、治军无法、任人唯亲、胸无城府;

刘邦——深谋远虑、忍辱负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治军严谨、有奸必除、善于争取团结一切有助自己的力量。

四、课文小结

《鸿门宴》一课中,作者将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语言精练生动,刻画人物个性鲜明,我们应该认真学习。

五、板书设计

宴会前----曹无伤告密,项羽大怒,范增进言

项伯告密,刘邦大惊,张良献策 宴会中----刘邦谢罪,项羽说出内线

范增举玦,项王默然不应

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沛公

樊哙闯帐,项羽邀樊入帐 宴会后----刘邦逃归汉营 项羽糊涂受礼,范增指桑骂槐

曹无伤被杀

(项羽:主动---被动;刘邦:被动---主动)

第4篇: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师资格证讲课课件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XXX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XXXXX。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一)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一)

引言:我们知道地球上的生命生生不息,不是由于个体的寿命,而是由于生物都有遗传。 一:那么什么是遗传呢?

就是子代的性状与亲代的相似,这就是遗传现象

二:遗传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遗传是由什么物质控制的,遗传物质又存在哪呢,有什么特点,又具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那么我们就沿着前人研究遗传的足迹来研究遗传,在研究遗传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这样一位科学家——孟德尔

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

一畦畦豆苗蕴藏遗传的秘密

试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

数学统计揭示了遗传的规律

孟德尔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是遗传学的奠基人。 一:为什么用豌豆做杂交试验容易取得成功呢? 豌豆: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 豌豆的花是他的生殖器官

花:花瓣 花药 花粉 (精子)

花蕊 雄蕊 花丝

雌蕊 柱头

花柱

子房 (卵细胞) A花:闭花授粉(自花传粉) 1.1闭花授粉的好处?

自然状态下永远是纯种,性状能够稳定的遗传 1.2自花传粉 也叫做自交

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做异花传粉(杂交)

杂交的过程中提供花粉的叫做父本,用符号:____男子弯弓射箭 接受花粉的叫做母本,用符号:____像镜子,女子非常喜欢的 B花比较大容易做人工试验

1.3作为豌豆他是自花授粉,那怎样做人工杂交试验呢?

去雄(先除去未成熟的花的全部雄蕊)

套袋(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

授粉(花蕊成熟)

套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播种 获得子代植株 观察性状

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 总结:以上的讲述中涉及这么几个概念:

1. 自花传粉: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自交 2. 异花传粉: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 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请多多指教!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XXX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XXXXX。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二)

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孟德尔为什么选择豌豆做杂交试验呢?有三个原因:1.豌豆的花比较大容易做杂交试验2.豌豆他是闭花授粉,自花传粉不容易受外来花粉的干扰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基于这些原因孟德尔做了 一对性状的杂交试验,通过对一对性状研究之后,又产生了新的疑问:

1.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对其他的相对性状有没有影响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二)

例子1:孟德尔观察花园里的植株。发现就子叶的颜色和种子的性状来说,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黄的圆粒,一种是绿色皱粒。是不是决定子叶颜色的遗传因子对决定种性状的遗传因子有影响呢?黄色的豌豆一定是饱满的,绿色的一定是皱缩的吗? 一. 两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P 黄的圆粒 绿色皱粒 F1 黄的圆粒 F2 黄的圆粒 绿色圆粒 黄色皱粒 绿色皱粒 数量 315 108 101 32 9 : 3 : 3 : 1 注释:亲本都是纯种的,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的结果F1都是黄的圆粒,说明黄的圆粒是显性性状,绿色皱粒是隐性性状

孟德尔又让F1自交,出现了黄色圆粒,绿色皱粒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奇怪的是F2中还出现了亲本没有的性状----黄色皱粒,绿色圆粒

1.1为什么会出现新的性状组合呢?

孟德尔对不同的性状类型进行了数量统计:在总共的到的556粒种子种。。。。。。他们的数量比是:9:3:3:1 1.2那么这一对性状试验中3:2数量比有联系吗?

孟德尔首先对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对遵循了分离定律

粒行 圆粒种子 315+108=423 圆粒:皱粒 接近3:1 皱粒种子 101+32=133 粒色 黄色种子 315+101=416 黄色:绿色 接近3:1 绿色种子 108+32=140 上述分析表明,无论是豌豆种子的形状还是颜色,只看一对性状,依然遵循分离定律,那么将两对性对性状的遗传一并考虑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留给我们下一节课研究。今天我们就学到这。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学习了两对性状的杂交式样,他是怎样进行的恩,同学们回顾一下。首先是让纯种的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进行杂交,得到的子一代全是黄色圆粒,让他们自交 ,得到子二代。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XXX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XXXXX。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引题: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什么是减数分裂呢?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下面我们来结合哺乳动物精子形成,介绍减数分裂的过程 一:精子的形成过程

高等动植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有性生殖器官中,人和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图2-1睾丸里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曲细精管,曲细精管里有很多的精原细胞,也就是原始的雄性生殖细胞,每个精原细胞染色体的数目与体细胞的相同,当雄性动物性成熟时,睾丸里面的一部分精元细胞就进行剑术分裂,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____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在经过精细胞的变形,就形成了成熟的雄性生殖细胞——精子

精元细胞(2n)体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的

体积增大 染色体复制 复制后的每

条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由同一个着丝点连着

初级精母细胞

前期1原来分散的染色体两两进行

配对(有丝分裂是没有)一 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叫同源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

像叫做联会——四分体

中期1随后,各对同源染色排列在

赤道板上,每个的着丝点都

附着在纺锤丝上。

后期1不久,在纺锤丝的牵引下,

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彼

此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

极,这时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n)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两条

姐妹染色单体也随之分开,称为

两条染色体

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

包的两级,并随细胞的分裂进入

两个字细胞

精细胞(n)

变形

精子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

引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伴性遗传的定义,同学们回顾一下什么是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中子那个是与性别有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比较典型的伴性遗传病是红绿色盲,我们知道红绿色盲是一种伴X隐形遗传病,那么这种伴X隐形遗传病有什么特点呢?

一:首先我们通过几幅婚配图来学习色盲症的遗传特点

亲本 正常女性 色盲男性 携带者女性 正常男性 配子

子代

男性的色盲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男孩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于母亲 亲本 女性携带者 色盲男性 女性色盲 男性正常

配子

子代

女儿色盲 父亲一定是色盲 父亲正常女儿一定正常 母亲色盲儿子一定色盲 二:通过四种婚配方式我们可以总结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1. 交叉遗传(隔代遗传) 2. 男性患者多余女性 注释:女性携带色盲基因并不一定是色盲而男孩只要有色盲基因就是色盲

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婚配图学习了色盲遗传的特点,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大家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若是没有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谢谢(鞠躬)

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 !请多多指教!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引题:自从摩尔根提出基因的染色体理论以后,基因在人们的认识中不再是抽象的“因子”,而是存在染色体上的一个单位,但是基因到底是什么?本质是什么?那么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的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 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起重要作用,染色体包括蛋白质和DNA,那么人们开始推测谁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呢? 1.1 20世纪20年代 人们认识到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各种氨基酸按照不同的方式排列,形成不同的蛋白质,那么多的排列顺序,可能蕴藏着遗传信息,当时大多数科学家认为 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20世纪30年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DNA的研究,使人们想到DNA是不是遗传物质呢?

1.2DNA的组成

碱基(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T胸腺嘧啶) 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甘酸 脱氧核糖

磷酸

这一认识本来可以使人们意识到DNA的重要性,由于对DNA分子的结构没有清晰的了解,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点仍占主导地位

二.这种现象持续到1928年,英国 格里菲斯 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

以及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 通过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请同学们预习下这两个实验,我们来总结下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我们知道染色体有两种物质组成,他们是蛋白质和DNA,我们重点学些了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的组成。 这节课我们就到这里。 谢谢(鞠躬)

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 !请多多指教!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DNA分子结构 引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以及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通过实验我们知道DNA是遗传物质,我们又通过一些其他的生物例如流感病毒我们知道作为病毒,他们的体内只有RNA,没有DNA,则RNA是遗传物质,我们就说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者RNA,也可以说是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但是具体到某个生物个体就要说是DNA或RNA,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那么我们就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那么DNA作为主要的遗传物质,他的分子结构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节DNA分子结构

一. 构建DNA分子

1.1DNA的组成元素是: C H O N P 1.2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什么?

20世纪30年代 科学家认识到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1脱氧核苷酸=1碱基+1磷酸+1脱氧核糖 1.3DNA模型构建

多脱氧核苷酸链

1952年奥地利的生物学家查哥夫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 鸟嘌呤(C)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的量(G)这一发现让沃森和克里克再度兴奋,他们改变了碱基配对方式,让A-T C—G构建出了新的DNA分子模型 DNA分子的平面结构见课本图3-11 DNA是由两条链连接起来的,两条链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思考:DNA分子是如何维系他的结构的稳定性? 1. 碱基之间的氢键

2. 碱基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氢键的作用力 分子间的作用力)

谢谢(鞠躬)

各位评委辛苦了!请多多指教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DNA分子复制

引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知道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两条两按反相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外侧,DNA分子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的连接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我们知道了DNA分子的结构那么DNA分子是怎样进行复制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DNA分子复制

第三节DNA分子复制

一. DNA分子的复制

1.1 DNA分子是在什么时间复制的,在什么场合? 1.2 什么是DNA分子的复制?

DNA的复制是以亲代的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时间: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分裂的间期进行的,随着染色体的复制完成的。 地点:细胞核

二. DNA分子的复制过程(课本图3-13DNA分子的复制图解)

1.解旋 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2.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细胞中游

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各自合成与母板互补的一段子连

3.随着模板链解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连也在不断的延伸,新链与对应的模板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这样复制结束,一个DNA分子就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然后通过分裂,分配到子细胞中去

2.1DNA的复制需要什么条件?

模板:亲代DNA的双链

原料:4中脱氧核苷酸

能量:ATP 酶:DNA解旋酶 DNA聚合酶等 DNA复制有什么特点? 边解旋边复制 半保留复制 DNA准确复制的原因?

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模板

碱基具有互补配对的能力,能够使复制准确无误 DNA分子复制的实质(意义)

DNA的复制,是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保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使得种族得以延续。

总结:时间: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 模板:DNA解开的两条单链 原料: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能量:ATP 酶:DNA解旋酶 DNA聚合酶 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场所:主要在细胞核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 半保留复制 意义:保持前后代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引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基因,并且指导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且他是控制生物形状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结构单位就是有特殊效应的DNA片段,功能单位是从那体现的呢?那么我们来学习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作为生物的形状是由谁来体现的?蛋白质 二.基因如何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是由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主要位于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那么DNA携带的一串心是怎样传递到细胞质中的呢?当遗传信息到达细胞质中又是怎样解读的呢?

三.遗传信息的转录

科学家推测在DNA和蛋白质中间还有一种物质充当信使,后来发现细胞中的确由这样的物质,那就是RNA 3.1DNA 的RNA区别?

项目 DNA RNA 名称 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组成 C H O N P脱氧核糖 磷酸含氮碱基AUCT C H O N P核糖 磷酸含氮碱基AUCG 基因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结构 一般双链 一般单链 存在部位 主要细胞核中 主要细胞质中 功能 携带遗传信息 传递遗传信息

3.2 为什么RNA适合做DNA的信使?

1他也是由基本单位——核苷酸连接而成的,核苷酸也含有四种碱基,可以存储遗传信息 2.RNA和DNA关系中也遵循“碱基互补配对”

2RNA一般是单链,而且比DNA短,能够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 3.3RNA的种类

信使RNA(mRNA) 将DNA的遗传信息转录下来,传递到细胞质的核糖体上,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转运RNA(tRNA)种类多 专一性(专一识别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转运一种氨基酸) 核糖体RNA(rRNA)与核糖体的合成有关

3.4DNA的遗传信息怎样传递给mRNA的?图4-4以DNA为模板的转录RNA的图解 第一步DNA双链解开,DNA双链的碱基得以暴露

第二步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随机地与DNA链上的碱基碰撞,当荷塘核苷酸与DNA的碱基互时,两者以氢键结合 第三步新结合的荷塘核苷酸链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 第四步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而后,DNA双链恢复

转录:RNA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叫做转录

模板:DNA的一条链 原料: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酶:RNA聚合酶 能量:ATP 场所:细胞核

产物:单链的RNA 特点:边解旋边转录 原则:碱基互补配对

我们来总结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我们主要学习了DNA与RNA的区别,以及RNA的种类,还有转录过程,主要掌握转录的过程,转录他只是使DNA的遗传信息转移到细胞质中,那么他是怎样知道蛋白质的合成呢?我们下节课将要学习,遗传信息的翻译,请同学们下去预习下。好今天我们的课就到这里。 谢谢(鞠躬)评委老师辛苦了!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是_____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影响

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影响

引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心法则,同学们回顾一下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克里克:

DNA DNA 转录 转录

RNA 蛋白质 RNA 蛋白质

(肿瘤病毒) ( 疯牛病毒) 一.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

例1.一百年前,孟德尔曾研究过豌豆的圆粒与皱粒这一对相对性状,并用遗传因子的假说做出了精彩的解释。那么怎样从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这个角度来解释这一对性状呢?原来,与圆粒豌豆DNA不同的是,皱粒豌豆的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的DNA序列,打乱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导致这种酶不能合成,从而导致细胞内淀粉含量低,游离蔗糖的含量升高,不能吸水膨胀,所以成熟时显得皱缩,但是蔗糖含量高,味道更甜美

例2.人的白化病是由于控制络氨酸酶的基因的异常引起的,络氨酸存在于正常的皮肤,毛发等处,他能将络氨酸转化为黑色素,如果一个人由于基因不正常而缺少络氨酸酶,那么这个人就不能正常的合成黑色素,而表现出百花症状。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知道: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例3 例4 CFTR基因缺失三个碱基 控制血红蛋白形成的基因的一个碱基发生变化 (碱基替换)

CFTR蛋白质结构异常 血红蛋白结构发生变化 导致功能异常

患者支气管内粘液增多 红细胞成镰刀状

粘液清楚困难,细菌繁殖 红细胞容易破裂,患溶血性贫血 肺部感染

囊性纤维病的病因图解 镰刀型贫血症图解

例3.4总结: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今天我们的课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回顾下,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那么他们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基因 酶 细胞代谢 生物的性状

蛋白质结构 细胞结构 生物性状 谢谢(鞠躬) 评委老师你们辛苦了!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号,我高中就读于夏邑高级中学,现在是一名大四的在读生,我就读于南阳理工学院, 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的第一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引题:作为现在地球上的生物形形色色,那么他们到底是哪儿来得呢?我们说他是由古代的生物进化而来得,那到底是怎么进化的,这个理论又是怎么提出来的呢?这位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要解决的内容。

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请同学们看书中左图,讨论:

1.枯叶蝶的翅很像一片枯叶,这有什么适应意义? 这是拟态现象,使枯叶蝶不易被天敌发现 2.从进化的角度,怎样解释这种适应的形式?

枯叶蝶的祖先种群中出现酷似枯叶的变异个体后,由于这种变异是可遗传的有利变异,这种变异个体生存和留下来的机会多,久而久之,使这些蝴蝶具有翅似枯叶的适应性特征。 3.同一环境中不乏翅色鲜艳的蝴蝶,这又你刚才所做的解释有矛盾吗,若果有,又怎样解释? 这与我们刚才解释的枯叶蝶的解释看似矛盾,翅色鲜艳的蝴蝶可能具有其他的防御天敌的特征,他的翅像猛兽的眼。

我们讨论了这几个蝴蝶的问题,那作为蝴蝶我们总是认为他是进化而来得,那么生物是怎么进化的,我们提出生物进化这个词,有的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理论呢?我们先来看 一.拉马克提出的进化学说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古代生物和现代生物既相似又相异→结论:物种不是不变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这给当时人们普遍信奉的神创论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具有进步意义。 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拉马克几乎否认物种的真实存在,认为生物只存在连续变异的个体。 ③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用进废退:即经常使用的器官发达,不使用的器官就退化。 获得性遗传:即上述变化是可遗传的。

这两个法则是拉马克用来解释生物进化原因的主要原理。 2.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

(1)历史贡献——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是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否定了生命世界中某种神秘力量的存在,使人们认识到物种是可变的,而且是由低等向高等不断进化的。这对于进化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局限性——缺乏事实依据,大都来自于主观推测,说服力不强。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缺乏科学证据的支持,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实际上,环境的变化如果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例1】下列叙述中,属于“获得性遗传”观点的是 ( ) A.后天形成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B.后代可以获得亲代的全部性状 C.后代可以得到亲代的遗传物质

D.生物所有性状的获得都是遗传的结果

获得性遗传是指后天由于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

引言:

第二节(1)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的概念

(1)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即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是生物繁殖后代的基本单位

说明:把种群作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的原因是: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2)理解:①对于种群的概念,首先要抓住两个要素,一是“同种”,二是“全部”。如:树、鱼、鸟、蛇等都不是物种名,松树、竹子等也都不是具体的物种,而各是一类生物。一类生物可有很多种,如松树有马尾松、红松、白皮松等种。金环蛇、黑眉锦蛇、眼镜蛇是种,而蛇不是种。

②种群具有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种群是不存在的。如:徐州云龙湖冬季有野鸭种群,不能说什么季节都有野鸭种群。

③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机械地结合在一起。因为一个种群的个体相互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之间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因此,从宏观方面看,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从微观方面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它又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基因库

(1)概念: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说明:一个种群的某个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不能叫做种群的基因库。

(2)每个种群都有自己的基因库,种群中的个体有生有灭,而基因库却在前后代遗传过程中保存和发展。 3.种群的基因频率

(1)概念: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2)计算:先分别求出某种基因的个数和全部的控制同种性状的等位基因的总数(可通过随机取样而获得),然后按下列公式计算,其比值即为某基因在该种群中的基因频率

某种基因的数目

基因频率=

×100% 控制同种性状的等位基因的总数

【例1】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 种在不断进化

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适应环境的个体得到保留,可以是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也可以是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所以无法判断是A还是a的基因频率高。由于男性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故男性患色盲的几率大于女性,但是色盲基因在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中基因频率是相同的。 选项C中,若Aa自交后代中aa失去交配能力,基因频率如何变化? A基因频率上升,a基因频率下降。

引题:

第三节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物种的概念 1.物种的概念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种”。 2.物种与种群的关系

(1)若图中虚线不存在时,即种群1和种群2属于同一物种,说明物种可以包括多个种群。此时两个种群图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的亚种,进而虚线出现,形成不同的物种。 (2)若图中虚线存在时,种群1和种群2属于不同物种,

此时两个种群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物种形成的过程分析 (1)渐变式

(2)爆发式

以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旦出现很快达到生殖隔离(以植物为例)

说明:上述两物种形成新物种的方式其区别在于是否经过地理隔离,相同之处是都达到了生殖隔离。

2.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比较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特点

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交流,一定条件下

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区别

可以进行基因交流

结果

形成不同的亚种

形成不同的物种

联系

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形成甚至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的形成。

(2)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1.物种的形成与生物进化有何关系?

1)基因频率只要改变,不论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而基因频率的改变只有突破了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才会有物种形成,因此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其结果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但新物种的形成说明生物进化了。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共同进化

1.共同进化的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1)不同物种之间的影响既包括种间互助,也包括种间斗争。

(2)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地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

(3)共同进化是千姿百态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因。 .共同进化的实例

共同进化的类型

包括类型

举例

不同物种之间

种间互助

长有细长吸管口气的饿与长花矩的兰花

种间斗争

猎豹和斑马(捕食者与被捕食者)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相互影响

地球最早为无氧环境

厌氧生物

光合生物出现

空气中有了氧气

出现好氧生物

1.在生物的共同进化过程中都会淘汰一些个体,这对整个种群的生存是否有利?有利 2.生物的进化会形成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蛋白质的多样性和遗传物质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 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 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历程

时间

事件

35亿年前

出现古细菌

蓝藻

细菌 15亿年前

真核生物出现

5.7~5.0亿年前

海洋中出现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寒武纪大爆发) 4亿年前

出现原始陆生植物(蕨类)原始两栖类 2亿年前

出现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鸟类,哺乳类 3.真核生物出现的意义

(1)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真核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而有性生殖的重要特征——减数分裂,实质上是有丝分裂的一种特殊形式。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提高了物种的变异性,直接推动了生物的进化。 (2)推动了动、植物的分化

真核细胞是一切高等多细胞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它与原核细胞相比,至少使生物体发生两方面的进化:一是结构复杂化,二是功能复杂化。复杂化的结果是增强了生物的变异性,导致了真核细胞种类的分化。动、植物的分化是真核细胞分化中最有影响的事例,它使生物体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 (3)促进了三级生态系统的形成

在原核生物时代,地球上只有以异养的细菌和自养的蓝藻组成的一个二级生态系统(生产者和分解者)。随着真核生物的产生和动植物的分化发展,才出现由动物、植物和菌类所组成的三级生态系统(大量的动物成为消费者)。

4.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如图所示:

第5篇:高中生物必修1教案

《分子与细胞》 元素 细胞膜 基质

化学成分 结构与功能 细胞质 化合物 细胞核 细胞器 细胞 生物膜系统 有丝分裂

无丝分裂 细胞分裂 细胞分化 细胞工程 减数分裂 高一生物内容构成

(一)走近细胞

一、 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 较小(1—10um) 较大(10--100 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核物质集中在核区。无核膜,无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质 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有各种细胞器

细胞壁 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 植物细胞、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 代表 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 真菌、植物、动物

二、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植:营养、保护、机械、输导 植:根、茎、叶 细胞 组织 分泌 器官 花、果、种

动:上皮、结缔、肌肉、神经 动:心、肝…… 运动、循环 消化、呼吸 病毒

系统(动) 个体 单细胞 种群 群落 泌尿、生殖 多细胞 神经、内分泌 非生物因素 Ⅰ号 生态系统 生产者 生物圈 生物因素 消费者 Ⅱ号 分解者

三、细胞学说内容(统一性)

○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 ○显微镜下的重要发明:虎克、列文虎克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施来登、施旺

1.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在修正中前进: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注: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1.1838—1839年 细胞学说 2.1859年 达尔文 进化论 3.1866年 孟德尔 遗传学

四、结论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基本:C、H、O、N (90%)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 微量:Fe、Mo、Zn、Cu、B、Mo等

(20种) 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 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物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 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一、蛋白质 (占鲜重7-10%,干重50%)

结构 元素组成 C、H、O、N,有的还有P、S、Fe、Zn、Cu、B、Mn、I等 单体 氨基酸 (约20种,必需8种,非必需12种)

化学结构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多肽。 多肽呈链状结构,叫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 高级结构 多肽链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分

二、

三、四级。

结构特点 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于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

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特异性/功能多样性。

1.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细胞膜、染色体、肌肉中的蛋白质; 2. 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各种酶;

3. 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 4. 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5. 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备注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叫肽键。 ○各种蛋白质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通式):

1. 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同一碳原子上; 2. 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 变性(熟鸡蛋)&盐析&凝固(豆腐)

计算 ○由N个aa形成的一条肽链围成环状蛋白质时,产生水/肽键 N 个; ○N个aa形成一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1 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M 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每个aa的平均分子量为α,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 的分子量为 N×α-(N-M)×18 ;

二、核酸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元素组成 C、H、O、N、P等

分类 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 核糖核酸(RNA单链) 单体

成分 磷酸 H3PO4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含氮

碱基 A、G、C、T A、G、C、U 功能 主要的遗传物质,编码、复制遗

传信息,并决定蛋白质的合成 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 蛋白质。

存在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在线粒

体和叶绿体中。甲基绿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吡罗红

△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三、糖类和脂质

元素 类别 存在 生理功能

糖类 C、H、O 单糖 核糖C5H10O5 主细胞质 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脱氧核糖C4H10O5 主细胞核 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六碳糖:葡萄糖

C6H12O

6、果糖等 主细胞质 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70%以上); 二糖

C12H22O11 麦芽糖、蔗糖 植物 乳糖 动物

多糖 淀粉、纤维素 植物 (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 糖原(肝、肌) 动物 脂质 C、H、O 有的 还有N、P 脂肪 动、植物 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恒定; 类脂/磷脂 脑、豆 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动物 动物的重要成分; 性激素 促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 维生素D 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 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四、鉴别实验

试剂 成分 实验现象 常用材料

蛋白质 双缩脲 A: 0.1g/mL NaOH 紫色 大豆 鸡蛋

B: 0.01g/mL CuSO4 脂肪 苏丹Ⅲ 橘黄色 花生

还原糖 班氏(加热) 砖红色沉淀 苹果、梨、白萝卜 淀粉 碘液 I2 蓝色 马铃薯

○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五、无机物 存在方式 生理作用 水

结合水4.5% 自由水95% 部分水和细胞中

其他物质结合。 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绝大部分的水以 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参与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3.水是细胞生活的液态环境;

4.水的流动,把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并把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无机盐 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如K+、

Ca2+、Mg2+、Cl--、PO2+等 1.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2.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六、小结

化合 有机组合 分化

化学元素 化合物 原生质 细胞

○原生质 1.泛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细胞壁; 2.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蛋白质(和脂类); 3.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

○细胞质 : 指细胞中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

○原生质层: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为一层半透膜。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植物特有): 纤维素+果胶,支持和保护作用 成分:脂质(主磷脂)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 细胞膜

作用:隔开细胞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

真核 基质: 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 细胞 细胞质 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分工:线、内、高、核、溶、中、叶、液、 细胞器

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生物膜系统 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 细胞核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一、 细胞器 差速离心:美国 克劳德

线粒体 叶绿体 高尔基体 内质网 液泡 核糖体 中心体 分布 动植物 植物 动植物 动植物 植物和某 些原生动物 动植物 动物 低等植物

形态 椭球形、棒形 扁平的球形或椭球形 大小囊泡、扁平囊 网状 椭球形粒状小体 结构 双层膜,有少量DNA 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内有腔 没有膜结构

嵴(TP酶复合体)、基粒、基质 基粒(类体)、基质(片层结构)、酶 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 液泡膜、细胞液 蛋白质、RNA、和酶 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功能 有氧呼吸的主场所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细胞分泌,

成细胞壁 提供合成、运输条件 贮存物质,调节内环境 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与有丝分裂有关 备注 在核仁 形成

△ 细胞器是指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

三、协调配合 分泌蛋白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罗马尼亚 帕拉德 有机物、O2 叶绿体 线粒体 能量、CO2 基因调控 初步合成 加工 修饰

细胞核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胞外 氨基酸 肽链 一定空间结构

○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 + 细胞膜 + 核膜等形成的结构体系

四、细胞核 = 核膜(双层) + 核仁 + 染色质 + 核液 美西螈实验、蝾螈横缢实验、变形虫实验、伞藻嫁接与移植实验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代谢活动和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 DNA 螺旋

○ + = 核小体(串珠结构) 染色质 30nm纤维 组蛋白 非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圆筒形) 2-10um染色单体(圆柱状、杆状)

二、树立观点(基本思想) 1.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 ○结构和功能相统一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1.各种细胞器既有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

2.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体现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生物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时才能体现出生命现象。 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 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六、总结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四)细胞物质的运输

○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历程是从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开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结构的基础,现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人们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与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质和糖类

结构:单位膜(三明治)→ 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 特性 结构特点:具有相对的流动性

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对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具选择性) 保护作用

功能 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1.水分

条件 浓度 外液 > 细胞质/液 外液 < 细胞质/液 现象 动物 失水皱缩 吸水膨胀甚至涨破 植物 质壁分离 质壁分离复原 原理 外因 水分的渗透作用

内因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造成收缩幅度不同 结论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 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半透膜、细胞内外浓度差

○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 半透膜:指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的总称。 ○ 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拓展应用于:(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 ①证明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 ②证明细胞是否是活的;

③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④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 2. 无机盐等其他物质

① 不同生物吸收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② 物质跨膜运输既有顺浓度梯度的,也有逆浓度梯度的。 3. 选择透过性膜

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膜。 □ 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是严格的半透膜。

二、流动镶嵌模型 1.要点

①磷脂双分子层 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但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它具有流动性。 ②蛋白质 镶嵌、贯穿、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③天然糖蛋白 蛋白质和糖类结合成天然糖蛋白,形成糖被具有保护、润滑和细胞识别等 2.与单位膜的异同

相同点: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

不同点:①流:蛋白质的分布有不均匀和不对称性;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运动的。 ②单: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认为生物膜是静止结构。

三、跨膜运输的方式

例子|方式| 浓度梯度| 载体| 能量| 作用

水、甘油、气体、乙醇、苯| 自由扩散| 顺 ×| ×| 被选择吸收的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协助扩散| 顺| √| ×

进入红细胞的钾离子 |主动运输| 逆| √| √| 能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

的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要害的物质。 ○大分子或颗粒:胞吞、胞吐

四、小结 组成 决定

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 结构 功能(物质交换) 具有

导致 保证 体现

运动性 流动性 物质交换正常 选择透过性

成分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因此决定了由它们构成的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把相应的物质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到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不同载体的数量不同,所以,当物质进出细胞时能体现出不同的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的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可见,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关系,流动性总是存在的,而选择透过性是细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完成物质交换功能方能体现出来。 (五)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H2O 外界 水

H2O O2 矿质元素 [H] 光 ATP 原生质 ADP+PI 热能 ATP ADP+PI CO2+H2O C3H6O3 C2H5OH+CO2

一、 酶——降低反应活化能

◎ 新陈/细胞代谢:活细胞内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成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1. 发现

①巴斯德之前: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②巴斯德(法、微生物学家):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

③利比希(德、化学家):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④比希纳(德、化学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⑤萨姆纳(美、科学家):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的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⑥许多酶是蛋白质。

⑦切赫与奥特曼(美、科学家):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定义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注:

①由活细胞产生(与核糖体有关)

②催化性质:A.比无机催化剂更能减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B.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没有变化。 ③成分: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特性

① 高效性:催化效率很高,使反应速度很快,是一般无机催化集的107——1013倍。 ②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 多样性 。 ③ 需要合适的条件(温度和pH值) → 温和性 → 易变性 。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子结构。低温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 图例

解析 在底物足够,其他因素固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1.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近乎成正比;

2.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但不显著;

3.当S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V也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S,反应也几乎不再改变。 1.在一定T内V随T的 升高而加快;

2.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T时活力最大,称最适温度; 3.当T升高到一定限度时,V反而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动物T:35—40℃ PH : 6.5—8.0 ◎ 酶工程

生产提取 制成 酶制剂 应用 治疗疾病;加工和生产一些产品; 和分离纯化 固定化酶 化验诊断和水质检测;其他分支。

二、ATP(三磷酸腺苷)

◎ ATP是生物体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 能源,它的水解与合成存在着能量的释放与贮存。 1.结构简式 A — P ~ P ~ P 腺苷 普通化学键13.8KJ/mol 高能磷酸键 30.54 KJ/mol 磷酸基团 2.ATP与ADP的转化 ATP 呼吸作用

(线粒体) 吸 Pi (细胞质基质) 能 吸收分泌(渗透能) (叶绿体) 放 肌肉收缩(机械能) 光合作用 Pi 能 神经传导、生物电(电能) ADP (每个活细胞) 合成代谢(化学能) 体温(热能) 萤火虫(光能)

◎ 糖类—主要能源物质 热能 散失 太阳光能 脂肪—主要储能物质 氧化

(直接能源) 蛋白质—能源物质之一 分解 化学能 ATP 水解酶、放

◎ ATP ADP + Pi + 能量 合成酶、吸

3.能产生ATP: 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能产生水: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能碱基互补配对: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三、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呼吸是通过呼吸运动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分为: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概念 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过程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② 2丙酮酸+ 6H2O → 6CO2 + [H]+ 2ATP ③ [H] + 6O2 → 12H2O + 34ATP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 2C3H6O3 ② 2丙酮酸 → 2C2H5OH + 2CO2 反应式 C6H12O6+6H2O+6O2→6CO2 + 12H2O + 38ATP C6H12O6 → 2C3H6O3 + 2ATP → 2C2H5OH + 2CO2 + 2ATP 不同点 场所 : ①②线粒体基质 ③内膜 始终在细胞质基质 条件 : 除①外,需分子氧、酶 不需分子氧、需酶 产物 : CO2 、H2O 酒精和CO2或乳酸

能量 : 大量、合成38ATP(1161KJ) 少量、合成2ATP(61.08KJ) 相同点 联系 : 从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阶段相同,以后阶段不同 实质 :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ATP 意义 : 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体内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比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反应场所 绿色植物(在叶绿体中进行) 所有生物(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反应条件 光、色素、酶 酶(时刻进行)

物质转变 把无机物CO2和H2O合成有机物(CH2O) 分解有机物产生CO2和H2O 能量转变 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释放有机物的能量,部分转移ATP 实质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 联系 有机物、氧气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能量、二氧化碳 ◎ 光合作用的实质

通过光反应把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通过暗反应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四、光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 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影响因素有:光、温度、CO2浓度、水分、矿质元素等。 1.发现

内容 时间 过程 结论

普里斯特 1771年 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实验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萨克斯 1864年 叶片遮光实验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恩格尔曼 1880年 水绵光合作用实验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释放出氧。 鲁宾与卡门 1939年 同位素标记法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来自水 2.场所 双层膜 叶绿体 基质

基粒 多个类囊体(片层)堆叠而成 胡萝卜素(橙黄色)1/3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 2/3 吸蓝紫光 色素 (1/4) 叶绿素A(蓝绿色)3/4 叶绿素(3/4) 叶绿素B(黄绿色)1/4 吸红橙和蓝紫光 3.过程 光反应 暗反应

条件 光、色素、酶 CO

2、[H]、ATP、酶 时间 短促 较缓慢

场所 内囊体的薄膜 叶绿体的基质 过程 ① 水的光解 2H2O → 4[H] + O2 ② ATP的合成/光合磷酸化

ADP + Pi + 光能 → ATP ① CO2的固定 CO2 + C5 → 2C3 ② C3/ CO2的还原 2C3 + [H] →(CH2O)

实质 光能 → 化学能,释放O2 同化CO2,形成(CH2O) 总式 CO2 + H2O → (CH2O)+ O2 或 CO2 + 12H2O → (CH2O)6 + 6O2 + 6H2O 物变 无机物CO

2、H2O → 有机物(CH2O)

能变 光能 →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 同位素示踪

14C 光反应 2C 3 暗反应 (14CH2O) 3H2O 固定 [3H] 还原 (C3H2O) H218O 光 18O2 ◎ 人为创设条件,看物质变化:

1. 光照 → [H]和ATP → 暗反应 → (CH2O)↓ 切断 → 不能生成 → 不能进行 → 不能生成 2. CO2 → C5 → C3 → (CH2O) ↓ ↓ ↓ ↓

第6篇:高中必修1生物小结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R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 H

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17、蛋白质功能:

①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如绝大多数酶

③运输载体,如血红蛋白

④传递信息,如胰岛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体

18、氨基酸结合方式是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如图:

H O H H H

NH2-C-C-OH + H-N-C-COOH H2O+NH2-C-C-N-C-COOH

R1 H R2 R1 O H R2

19、

DNA RNA

★全称 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分布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质

染色剂 甲基绿 吡罗红

链数 双链 单链

碱基 ATCG AUCG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组成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体 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质:糖类

细胞内良好储能物质:脂肪

人和动物细胞储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质:ATP

21、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22、脂质: 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

固醇: 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23、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基本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

24、水存在形式 运送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

结合水(4.5%)

25、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26、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

选择透过性。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7、细胞膜的功能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28、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29、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30、★叶绿体: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双层膜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双层膜

核糖体:生产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

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液泡:调节植物细胞内的渗透压,内有细胞液

内质网:对蛋白质加工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加工,分泌

31、消化酶、抗体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种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2、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协调。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

生物膜系统功能 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

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核膜:双层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通过核仁

结构

33、细胞核 由DNA及蛋白质构成,与染色体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

染色质 期的两种状态

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3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质壁分离中质指原生质层,壁为细胞壁

35、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协助扩散:载体蛋白质协助,高浓度→低浓度,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6、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主动运输:需要能量;载体蛋白协助;低浓度→高浓度,如无机盐、离子

胞吞、胞吐:如载体蛋白等大分子

37、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8、 本质:活细胞产生的有机物,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高效性

特性 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成一类化学反应

酶 作用条件温和:适宜的温度,pH,最适温度(pH值)下,酶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过高、过酸、过碱)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全称:三磷酸腺苷

39、ATP

与ADP相互转化:A-P~P~P A-P~P+Pi+能量

功能: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

40、细胞呼吸: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氧化分解,生成CO2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过程

4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比较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场所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主要) 细胞质基质

产物 CO2,H2O,能量 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应式 C6H12O6+6O2 6CO2+6H2O

+能量 C6H12O6 2C3H6O3+能量

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

过程 第一阶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

和[H],释放少量能量,线粒

体基质

第三阶段:[H]和O2结合生成水,

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 第一阶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

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

转化成乳酸

能量 大量 少量

ATP分子高能磷酸键中能量的主要来源

42、细胞呼吸应用:

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有氧呼吸

酵母菌酿酒:选通气,后密封。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花盆经常松土: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等

稻田定期排水: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提倡慢跑: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须及时清洗伤口,以防无氧呼吸

43、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44、

叶绿素a

(类囊体薄膜) 叶绿素 叶绿素b 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色素 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 主要吸收蓝紫光

45、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CO2和H2O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O2的过程。

46、

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47、

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 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1)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2)ADP+Pi+光能 ATP

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1)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2)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48、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9、自养生物:可将CO

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

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50、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

5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减数分裂: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增殖

★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

52、

分裂间期:完成DNA分子复制及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增加,DNA加倍。

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缍体及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

有丝分裂 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

分裂期 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出现,纺缍体,染色体逐渐消失。

5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间期 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 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

前期 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 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

末期 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 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

54、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平

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55、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及DNA数目变化规律

56、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它是一种持久性变化,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效率。

57、细胞分化举例:红细胞与肌细胞具有完全相同遗传信息,(同一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形态、功能不能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58、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如植物组织培养 因为细胞(细胞核)具有该生物 生长发育所需的遗传信息

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

59、 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细胞内酶活性降低

细胞衰老特征 细胞内色素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下降,物质运输功能下降

60、细胞凋亡指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过程,如蝌蚪尾消失,它对于多细胞生物体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因素干扰具有非常关键作用。

能够无限增殖

★6

1、癌细胞特征 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容易在体内扩散,转移

62、癌症防治:远离致癌因子,进行CT,核磁共振及癌基因检测;也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

第7篇:高中生物必修2--全套教案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什么? 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隐性遗传因子 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 杂合子 相对性状 显性遗传因子 显性性状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

(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亲本) 高茎 DD X 矮茎dd 互交 反交

F1(子一代) 高茎 Dd 纯合子、杂合子

F2(子二代) 高茎 DD :高茎 Dd :矮茎dd

1 : 2 : 1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 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测交 ( F1) Dd X dd F1是否产生两种

高 1 : 1 矮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

(二)

1. 黄圆 YYRR X 绿皱yyrr 黄圆YyRr 黄圆Y_R_ :黄皱Y_rr :绿圆yyR_ :绿皱yyrr 亲组合 9 : 3 : 3 : 1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后代性状分离比 说明

3 : 1 杂合子 X 杂合子

1 : 1 杂合子 X 隐性纯合子

1 : 0 纯合子 X 纯合子 ;纯合子 X 显性杂合子

1.

2.

n对基因杂交 F1形成配子数 F1配子可能的结合数 F2的基因型数 F2的表现型数 F2的表型分离比 1 2 ...... 2 4 ...... 4 16 ...... 3 9 ...... 2 4 ...... 3:1 9:3:3:1 ...... 2n 2n 4n 3n 2n (3+1)n

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证据:果蝇杂交(白眼) 伴性遗传:色盲与抗VD佝偻病 现代解释:遗传因子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一、减数分裂

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过程

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成 着丝点分裂

精原 复制 初级四分体(交叉互换)次级 单体分开 精 变形 精 细胞 精母 分离(自由组合) 精母 细胞 子

染色体 2N 2N N 2N N N DNA 2C 4C 4C 2C 2C C C

3.同源染色体

A a Bb ① 形状(着丝点位置)和大小(长度)相同,分别来自父方与母方的

②一对同源染色体是一个四分体,含有两条染色体,四条染色单体

③区别:同源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与非姐妹染色单体 ④交叉互换

4.判断分裂图象

奇数 减Ⅱ或生殖细胞 散乱 中央 分极 染色体 不 有丝

有 配对 前 中 后

偶数 同源染色体 有 减Ⅰ 期 期 期

无 减Ⅱ

二、萨顿假说

1.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2.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①在杂交中保持完整和独立性 ②成对存在 ③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④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3.证据: 果蝇的限性遗传 红眼 XWXW X 白眼XwY XW Y 红眼 XWXw 红眼XWXW :红眼XWXw:红眼XW Y:白眼XwY

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②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

①分离定律: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②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三、伴性遗传的特点与判断

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遗传特点 实例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患者为隐性纯合体 白化病、苯丙酮尿症、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代代相传,正常人为隐性纯合体 多/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色盲、血友病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代代相传,交叉遗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抗VD佝偻病 伴Y染色体遗传病 传男不传女,只有男性患者没有女性患者 人类中的毛耳

四、遗传图的判断 致病基因检索表

A1 图中有隔代遗传现象.................................隐性基因

B1 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几率相等) ............ 常染色体

B2 与性别有关

C1男性都为患者.................................Y染色体

C2男多于女.......................................X染色体

A2 图中无隔代遗传现象(代代发生).................. 显性基因

D1与性别无关....................................... 常染色体

D2与性别有关

E1男性均为患者.................................Y染色体 E2女多于男(约为男患者2倍) ...............X染色体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证据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的 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基本单位;

双螺旋 DNA的结构 本质 其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 序代表的遗传信息。

半保留 DNA的复制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 体内转化 1928年 英国 格里菲思

① 活R,无毒 活小鼠

② 活S,有毒 小鼠 死小鼠;分离出活S

③ △杀死的S,无毒 活小鼠

④ 活R + △杀死的S,无毒 死小鼠;分离出活S 转化因子是什么?

(2)体外转化 1944年 美国 艾弗里 多糖或蛋白质 R型

活S DNA + R型 培养基 R型 + S型 DNA水解物 R型 转化因子是DNA 。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952年赫尔希、蔡明 电镜观察和同位素示踪 32P标记DNA

35S标记蛋白质 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RNA也是遗传物质。

二、DNA的分子结构

1.核酸 核苷酸 核苷 含氮碱基:A、T、G、C、U

磷酸 戊糖:核糖、脱氧核糖

2.1950年鲍林 1951年威尔金斯 + 富兰克林 1952年查哥夫

3.DNA的结构

①(右手)双螺旋 ② 骨架

③ 配对:A = T/U G = C

4.特点

①稳定性: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各异

③特异性:每个DNA都有自己特点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5.计算

1.在两条互补链中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 2.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 3.整个DNA分子中,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三、DNA的复制

1.场所:细胞核; 时间:细胞分裂间期。 2.特点:① 边解旋边复制 ②半保留复制

3.基本条件: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

② 原料:是游离在核液中的脱氧核苷酸;

③ 能量:是通过水解ATP提供;

④ 酶:酶是指一个酶系统,不仅仅是指一种解旋酶。 4.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四、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是DNA片段,是不连续分布在DNA上,是由碱基序列将其分隔开;

它能控制性状,具有特定的遗传效应。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基因结构 ①联系:编码区+非编码区

②区别 原核:编码区是连续的、不间隔的。

真核:编码区可分为外显子和内含子,故是间隔的、不连续的。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有遗传效应 控制 mRNA 蛋白质

的DNA片段 基 蛋白质结构 性状 影响 环境 是控制生物 因 酶的合成 控制代谢 的基本单位 中心法则

一、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1.转录

(1)在细胞核中,以DNA双链中的一条为摸板合成mRNA的过程。

(2) ① 信使(mRN A),将基因中的遗传信息传递到蛋白质上,是链状的; RNA ② 转运RNA(tRNA),三叶草结构,识别遗传密码和运载特定的氨基酸; (单链) ③ 核糖体RNA(rRNA),是核糖体中的RNA。 (3)过程 (场所、摸板、条件、原料、产物、去向等)

2.翻译

(1)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氨基酸以mRNA为摸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实质:将mRNA中的碱基序列翻译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3)(64个)密码子: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

其中AUG,这是起始密码;UAG、UAA、AGA为终止密码。

(4)遗传信息

① 狭:基因中控制遗传性状的脱氧核苷酸顺序。

②广:子代从亲代获得的控制遗传性状的讯号,以染色体上DNA的脱氧核苷酸顺序为代表。 ③ 中心法则:

(5)翻译过程

三、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

DNA RNA 蛋白质(性状)

脱氧核苷酸序列 核糖核苷酸序列 氨基酸序列 遗传信息 遗传密码

2.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不可遗传的

变异 基因突变 物、化、生 诱变育种 可遗传的 基因重组 杂交育种 染色体变异 多倍体、单倍体育种

一、基因突变

1.定义: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 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DNA复制时

3.外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内因:可变性

4.特点:①普遍性 ②随机,无方向性 ③频率低 ④有害性

5.意义:①产生新基因 ②变异的根本来源 ③进化的原始材料

6.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

二、基因重组

1.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 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后期

2.意义:①产生新的基因型 ②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 ③对进化有意义

三、染色体变异

1. 缺失 1917年 猫叫综合症 果蝇的缺刻翅

结构的变异 重复 1919年 果蝇的棒状翅

易位 1923年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倒位

数目结构的变异 : 个别染色体;染色体组的增加与减少

2.染色体组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的染色体。如:人的为22常+X或22常+Y

△染色体组型(核型),是指某一种生物体细胞种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如:人的核型:

46、XX或XY

3.

一倍体 雌性配子 二倍体

单倍体 直接发育 合子 生物体

多单倍体 雄性配子 多倍体(秋水仙素)

四、人类遗传病 1. 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

隐性基因 镰刀型贫血、白化病、先天聋哑 红绿色盲

单基因遗传病 显性基因 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抗VD佝偻病

多基因遗传病 : 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病、青少年糖尿病

染色体异常 :21三体综合症 2. 危害 婚前检测与预防 遗传咨询

监测与预防 产前诊断 :羊水、B超、孕妇血细胞检查、基因诊断

3.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人体DNA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

①提出:1986年美国的生物学家杜尔贝利

②主要内容:绘制人类基因组四张图: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转录图

③1990年10月启动

④1999年7月中国参与,解读3号染色体短臂上3000万个碱基,占1%。

⑤2000年6月20日,初步完成工作草图

⑥2001年2月,草图公开发表 ⑥2003年圆满完成

△直系血亲是指从自己算起向上推数三代和向下推数三代;, △旁系血亲是指与(外)祖父母同源而生的、除直系亲属以外的其他亲属。

△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 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六章 育种方法

单倍体

选择育种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多倍体 转基因

一、比较四中育种

常规育种 诱变育种 多倍体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处理 P F1 F2 在F2中选育 用射线、激光、 化学药物处理 用秋水仙素处理

萌发后的种子或幼苗 花药离体培养 原理 基因重组, 组合优良性状 人工诱发基因 突变 破坏纺锤体的形成,

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诱导花粉直接发育, 再用秋水仙素 优 缺

点 方法简单, 可预见强,

但周期长 加速育种,改良性状,但有利个体不多,需大量处理 器官大,营养物质 含量高,但发育延迟,结实率低 缩短育种年限, 但方法复杂,

成活率较低 例子 水稻的育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 无籽西瓜 抗病植株的育成

二、基因工程 提取目的基因 剪刀:限制性内切酶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质粒、噬菌体、病毒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细胞等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的性状

第七章 进化论

拉马克 :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 :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自然选择学说) 基本单位:种群 实质:基因频率的改变 原材料:突变与重组

现代进化理论 形成物种 决定方向:自然选择 必要条件:隔离

生物多样性: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协同论(残酷竞争VS协同进化) 中性学说(偶然VS必然) 补充 间断平衡(渐进VS突进) 灾变论(渐灭VS突灭)

一、生物进化

研究生物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如 ① 生物界的产生与发展:生命、物种、人类起源 ② 进化机制与理论:遗传、变异、方向、速率 ③ 进化与环境的关系 ④ 进化论的历史:流派与论点

二、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

1.神创论 + 物种不变论(上帝造物说)

2. 法国 拉马克 1809年《动物哲学》

①生物由古老生物进化而来的 ②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③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

3.英国 达尔文 1859年《物种起源》自然选择学说 过度繁殖与群体的恒定性 + 有限的生活条件 生存斗争 + 遗传和变异

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 + 获得性遗传 新类型生物

4.现代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内容

三、现代进化理论的内容

突变 等位基因 有性生殖 基因重组 不定向变异 选择 微小有利变异 多次选择、遗传积累 显著有利变异 基因频率的改变 新物种 定向进化

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4.物种:能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种群 小种群(产生许多变异) 新物种

全书小结

一、 从亚显微结构水平到分子水平

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mRNA→蛋白质(性状)

[例] 间要论述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蛋白质(性状)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DNA的主要载体,而不是全部载体,因其还存在于真核细胞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原核生物和病毒中的DNA不位于染色体上,DNA是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

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控制生物性状的片段叫基因,DNA分子也存在没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叫基因间区,DNA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基因位于DNA分子上,也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占据一定的"座位"(位点),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随染色体的移动而移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互换,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基因的三个遗传规律和伴性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DNA分子基因上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叫遗传信息,并不是DNA分子上所有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叫遗传信息(基因间区不含有遗传信息),基因所在的DNA片段有两条链,只有一条链携带遗传信息叫有义链,另一条配对链叫无义链,DNA双链中的一条链对某个基因来说是有义链,而对另一个基因来说,可能是无义链。

遗传密码是指在DNA的转录过程中,以DNA(基因)上一条有义链(携带遗传信息)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形成的信使RNA单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遗传学上把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密码子",也叫"三联体密码子",和遗传密码的含义是一致的,应当注意,20种氨基酸密码表中每个氨基酸所对应三个字母的碱基排序是指定位在信使RNA上的,并不是位于DNA或转运RNA(叫反密码子)上碱基排列顺序。

性状是指一个生物的任何可以鉴别的形态或生理特征,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由蛋白质体现出来。生物的性状受基因控制,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体现的。

DNA分子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一个DNA分子中的一条多核苷酸链有100个四种不同的碱基,它们的可能排列方式是4100种。而事实上DNA分子中碱基数量是成千上万,其可能的排列方式几乎是无限的。DNA分子的多样性,可以从分子水平上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和个体之间的差异的原因。

二、以人类遗传病为例分析遗传的三个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例] 下图是六个家族的遗传图谱,请据图回答:

(1)可判断为 X 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的是图 ;

(2)可判断为 X 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的是图 ;

(3)可判断为 Y 染色体遗传的是图 ;

(4)可判断为常染色体遗传的是图 。

[解析] 按Y染色体遗传→X染色体显性遗传→X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顺序进行假设求证。

D图属Y染色体遗传,因为其病症是由父传子,子传孙,只要男性有病,所有的儿子都患病。

B图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因为只要父亲有病,所有的女儿都是患病者。 C和E图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因为C图中,母亲患病,所有的儿子患病,而父亲正常,所有的女儿都正常;E图中,男性将病症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A和F图是常染色体遗传,首先通过父母无病而子女有患病者判断出是隐性遗传,再根据父母无病,而两个家系中都有女儿患病而判断出是常染色体遗传。

[例] 下图为某家族性疾病的遗传图谱。请据图回答:若Ⅲ1与Ⅲ5近亲婚配,他们的孩子患此病的概率为 (基因符号用A、a)表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系谱图的分析判断和简单概率计算能力,解题关键为运用多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去分析人手。

(1)在该遗传系谱中,发病率比较高,占子代的1/2,且子代之中有患者,则双亲之中必定有患者,儿子是患者则其母必定是患者,且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所以该病的遗传为显性伴性遗传。

(2)Ⅲ1个体的父亲表现型正常,是隐性个体,基因型为XaY,他的X染色体上的基因必定遗传给他女儿Ⅲ1个体,Ⅲ1个体又表现为患者,所以Ⅲ1个体的基因为XAXa,Ⅲ5个体为隐性个体,基因型XaY。 (3)画遗传图解(略),Ⅲl与Ⅲ5婚配,他们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2。

三、以染色体概念系统为例,分析染色体与遗传变异进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 下图是我国育种专家鲍文奎等培育出的异源八倍体小黑麦的过程图。

(1)A、B、D、R四个字母代表 。

(2)Fl之所以不育,是因为 。

(3)F1人工诱变成多倍体的常用方法是 。

(4)八倍体小黑麦的优点是 。

(5)试从进化角度,谈谈培育成功的重要生物学意义。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运用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异的原理,联系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远缘杂交、秋水仙素作用机制,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等众多相应知识点综合分析解答。阐明有利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通过人工选择加快培育新物种的进程这一观点。

答案 (1)4个染色体组 (2)F1产生配子时,染色体不能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 (3)秋水仙素处理植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生长点,使其染色体加倍 (4)耐土地贫瘠、耐寒冷、面粉白、蛋白含量高 (5)我国育种专家鲍文奎教授培育成功的小黑麦品种,是人工创造异源多倍体很成功的实例。小黑麦本来是自然界没有的物种,科学家利用远缘杂交,通过人工选择在短短的十几年就创造出这个新物种。若靠大自然的恩赐,通过自然选择形成高等植物的一个新物种需要漫长的时间。由此可见,人工选择大大地加快了物种的进化。

☆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与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1.细胞质遗传

①主要特点:母系遗传;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②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

随机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细胞中。

③物质基础: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质结构中的DNA。

2.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②如绵羊的有角和无角。这种影响是通过性激素起作用。

上一篇:银行柜员述职报告两篇下一篇:软件工程期末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