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教育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地理学教育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初中阶段教育中,地理学科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重要责任。地理学科有其鲜明的特点,包括综合性、空间性、区域性、动态性等特点。当前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逆的。教师根据地理学科教育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环境地理相关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地理知识与技能,树立科学地理观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第一篇:地理学教育论文

初中地理教学与地理观念教育

地理学科在中学教育计划中处于文理之间的特殊地位,在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地理是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基础课;初中生又处于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完善阶段。因此,在地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地理观念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的地理观念是指人们对地理事物本质及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它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现代地理教学的目的已不是单纯的传授地理知识,而是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念,发挥学生的地理技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诸如森林减少、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物种濒危、气候恶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加剧等世界性的各种灾难和社会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并加以思考,从而对人的社会实践起导向作用,指导着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地理观念教育,有利于加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的宣传,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发展经济与对外交往,这也是世界地理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初中地理教学一直是以知识教学为主,而且所学知识对于学生毕业后参加社会建设难以致用,这就使得地理学科讨人厌。现在通过学习地理知识,让学生形成地理观念,必然会唤起全社会对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的重视,从而引起人们对地理教学的广泛关注,重新树立地理学科的新形象。

着重培养的地理新观念有:

第一,整体观念。要树立全球整体意识,充分认识世界各地优势与差异互补在地区发展和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意识,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各国的发展不能缺少中国的参与。尤其在当前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中国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视。

第二,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即实现人口、经济、环境、资源和社会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子孙的利益。可持续发展观已经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发展战略,也是贯穿地理教学的一条主线。

第三,地域差异与因地制宜的观念。地域差异是客观事实,而地域差异有一定的规律性,农业政策和工业生产布局要考虑地域差异。

第四,环境保护观念。要建立大环境观念。要保护生态、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爱惜森林、保护草地,尊重自然规律;有节制、有计划的利用自然资源;要树立环境价值观念,正确认识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和后果。

第五,人口观念。正确认识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引发的资源紧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医困难、就业压力大、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正确认识与评价我国人口状况和计划生育政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务必形成正确的婚姻观和生育观。

第六,资源观念。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为此,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我国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和制约性,积极开发新能源。

综上所述,我们教师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地理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蔡建花

第二篇:高中地理学科素质教育浅析

素质教育的原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种急需的人才,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者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能力与情感体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地理素质是学生应该具有的地理基础知识、情感以及能力,主要包含地理知识、地理品德以及地理行为等方面,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全民地理素质急需提高

今年5月,某省科协联合有关部门开展包含地理素质知识的科技随机抽样调查,对1000名群众开展了问卷测试,其中地理知识素质题正确率为:对温室效应比较清楚或了解有所深入的占52.8%,明白“臭氧层变薄会导致皮肤癌发病率上升”道理的正确率33.5%,判断宇宙中存在有生命的星球不止地球的54.7%。在举例描述科学技术产生可能性危害题目中,认为“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的占53.1%,认为“生态资源开发不合理,消耗透支”的为24.6%。从汇总的情况看,基层群众的文化科技素质中和自己接触最多的地理常识知识比较匮乏,不少群众对“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生态资源过度开发”等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认识不足,观念模糊,由此体现出强化地理素质教育工作势在必行。

二、高中地理教学现状堪忧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因为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原因,作为选修二科目出现在学业水平测试中,高中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态度参差不齐,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地理课不重要,上不上没有太大的意义,导致许多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缺乏压力,学习热情减退,缺少积极性。教师开展地理教学效果不好,高中生又是即将步入或逐步进入社会的准公民,会对未来国民的地理素质产生消极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高中地理教师要强化自身业务素质,创新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推进素质教育。

三、加强地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要明确素质教育基本要求。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侧重于地理知识教学、地理技能培养以及应试技巧联系,以提高考试分数为教学目的,没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注重传授地理科学知识、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操,注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培养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在开展地理知识教学以及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还要兼顾学生地理品德素质与行为素质的养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本内容强化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国情现实、人口观、环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教育。

2.要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教师首先要提高履职能力,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地理教学基本功包含课堂教学技巧、语言表达、板书设计、教学手段运用等方面。近年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教师地理优质课评选、教学论文竞赛以及其他形式的教科研活动,为广大地理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虽然目前高中地理教学面临一些困境,地理教师更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对地理教学工作充满激情,爱岗敬业,创新进取,不断提升自身的观察力与创新意识,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充分发挥地理教学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3.要全面提高学生地理素质。素质教育的原则是面向所有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学会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与学习习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多思考“是什么”“在何处”“是何原因”“对人类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等。其次,要指导学生领会地图“顺序观察”“整体与局部结合开展观察”“抓住重点开展观察”等技巧,引导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开展学习,提高地理学习能力。教师要依靠严格的训练法、引导法、比赛评定法、限制疏导法等手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学会思维”要求对学生思维方法开展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实现独立思维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思维进行训练。例如南北取向法引导学生依照地图方位开展思维,形成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注意目标取向法引导学生思维,提高批判性与敏捷性,开展选择题与读图填图题训练的目标就在这里。因果综合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和聚合能力等。“学会创造”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创造方法,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思想和优良的创造行为等。创造方法包括“思考激励法”“类比引导法”“联想拓展法”“动态排列法”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开展思想方法的有机渗透,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各种课外兴趣活动小组活动,把课堂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问题或模拟情景的解决,汲取更多的地理信息。“学会做人”是指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与社会适应能力。高中地理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与全球观念,逐步形成科学的人口观、环境发展观、资源开发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等,进一步深化国情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社会责任感。

作者单位:江苏东台市第一中学

作者:崔 玥

第三篇: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强加环境地理教育

摘要:初中阶段教育中,地理学科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重要责任。地理学科有其鲜明的特点,包括综合性、空间性、区域性、动态性等特点。当前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环境已遭到严重破坏,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逆的。教师根据地理学科教育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环境地理相关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地理知识与技能,树立科学地理观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初中地理;环境;教育策略

对学生进行环境内容方面的教育,地理是教学的主阵地。传统初中地理教育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环境地理方面的教育存在不充分的情况。立足当前自然环境发展现状,教师发挥地理学科教育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注度,以科学的地理知识教育树立学生正确观念意识,提升地理环境知识理解、分析与运用能力,以有效的环境教育提升学生地理综合能力,进而为环境事业做出点滴贡献。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地理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广大初中生生长在新时代,有很多学生享受着优渥的生活,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等。他们在父母精心呵护下长大,在教师的悉心教导下成长。但与此同时,初中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明显薄弱,对人与自然的关注缺失。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围绕环境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展开教学,能使学生以地理环境教育所学立足于自身学习与生活实际,反思整个人类都在面临的严峻问题。能从自身真正做出改变,包括分析环境问题,为环境事业做出点滴贡献等。如此,以地理教育培养学生责任与担当,对学生未来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二)实现地理学科教育价值

时代在不断发展与变革,对于初中地理学科教育而言,乘时代发展之势、立足当前环境现状展开地理环境教育,无疑能够彰显地理学科的重要价值。虽然很多地区学校对地理学科教育重视度仍不足,教师教育水平有限。但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对地理学科教育的关注度亦会逐步提升。基于此,教师从当前环境发展现状出发进行思考,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角度进行反思,加强环境地理教育,彰显地理学科教育价值。使学生在教師科学教育观念指导下,树立地理价值观,以和谐、可持续发展理念反思环境问题现状,实现地理学科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地理教育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环境感知,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地理教学中,为加强环境地理教育,教师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优势,强化学生关于环境问题的感知。以信息技术呈现的精彩课堂激发学生环境地理学习兴趣,实现理想的地理教育目标。以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八年级教材中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地形地势特征”为例[1],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中国地形以3D形式呈现给学生,给学生更加直观、立体的学习感受。我国地形西高东低,看起来就如同阶梯一般;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阔。以信息技术呈现中国地形地势教学课堂,同时将其与环境地理教育相联系,尤其从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重要方面探索我国土地使用情况、荒漠化治理、环保工作推进等,尤其通过信息技术列举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环境的感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分组合作学习实践,强化学生环境地理理解

广大初中教师明确加强学生环境地理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积极转变传统教育思想的限制,将课堂学习主体转移给学生。建议教师注重分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建立,使学生在相互交流探讨的分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深化环境地理知识理解,提升地理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能以自身地理所学思考环境问题,在将来能够为环境事业做出贡献,升华地理学科教育的意义。以“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例,在我国,农、林、牧、渔业都有其发展特点[2],受环境制约,多地区农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基于一些显著的问题现状,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我国农业发展情况,从环境角度出发思考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发展优劣势,得出农业若要发展要因地制宜搞生产的重要性。同时,必须保证绿色生产,不过多开垦土地进行非法种植,农业生产中用到的农药残余有毒有害垃圾等要做好清理等。以分组合作学习拓宽学生地理思维认知,培养学生更加长远的目光,着眼环境现状,在理解地理知识内容基础上学会分析与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地理综合素养。

(三)丰富环境地理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为培养学生环境地理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养,教师围绕教材重要内容,不断丰富地理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既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又因学生积极的地理活动参与深化环境地理学习,达到教师理想的教育目标。以“不同类型的国家”中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国家学习为例,教师为学生展现与环境相关的不同国家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存现状等,指导学生从地理知识学习角度思考原因,带领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国家环境特点,提升学生地理分析、应用能力,实现环境地理教育的重要目的。

结语:

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加强环境地理教育,使学生地理学习立足环境问题现状等,能以地理知识所学在将来为环境事业做贡献,发挥地理学科教育意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范娅男, 褚丽娟, 史月欣,等. 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提升的策略[J]. 商情, 2020, 000(002):240.

[2]谢雪松. 浅析人地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体现[J]. 教育界, 2020(21).

作者:白建国

第四篇: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强加环境地理教育

从教学目的来讲,就是要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让学生能够运用具体的学科知识,对相应的问题作出分析,并且培养起持久学习的良好习惯。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活动的开展就在这方面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地理活动的开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从课程目标上看,地理课程的教学不是单纯从地理知识着眼,而是要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己的能力。这个过程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实践,获得地理活动的一些体验,在具体的地理活动中,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发展。现在就来探究关于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一些具体方法。

一、关于环境内容的选择和配置

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就是有关资源的内容,这是让学生科学资源观得到合理培养的一个重要载体。资源有着很大的特性,比如说资源的有限性、有价性和有主性等方面。当前,中学地理课程中的资源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的分布与特点;二是资源的开发利用;三是资源的问题。这三个方面都是资源伦理教育的关注点,但是关注点主要放在了资源有限这个角度上,对资源有主和有价这些方面的关注明显是不够的。想当然这样的教育是有所缺陷的,不利于学生对完整资源伦理观念的培养。为了能够让中学地理课程关于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念成为预设目标,必须将资源有主和资源有价这些观念的内容贯穿到中学地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明确资源有限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自然资源是有主的,不能随意占有及使用,它是属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的,同时,自然资源是有价的,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有偿使用。

同时,中学地理课程内容应适当增加有关体现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方面的内容,具体指的是自然除了具有供人类使用的工具价值外,还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具有生存的权利,人类应尊重其它生命形态的生存权利。比如,在初中地理关于海洋生物这一课时的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增加海洋生物这一方面的知识外,还应当树立起保护海洋中那些有形的和无形的生命的意识,培养起热爱自然,关注地理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多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批判思维能力。那么,什么是地理批判性思维呢?就是要冷静考虑具体的地理问题,对地理事物要进行有主见的分析评价,对那些所谓的权威意见不迷信,要把握自己正确的判断能力。在实际的地理教学工作中,我们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客观地理知识,却总是忽略了对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可是,在这样一个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在思维品质方面具备批判性的人,才能在地理学科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并且研究出相应的地理成果。如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过去评价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特点的一词——“地大物博”进行讨论。从我国的表面情况来看,我国的确是地域辽阔,并且有着丰富的物产。但是,在分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现状,我国人口众多,如果从人均这个角度来考虑,就能够得出这样一个人口负担让我们不再乐观的结论。学生通过讨论,并且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对“地大物博”这个词语在我国的实际情况作出否定,相对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说,认识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通过对此类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在看待这些问题的时候,能够辩证对待,批判性地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具体的识别能力。所以,展开讨论可以让学生对具体的地理知识进行掌握,并且培养起正确的批判观念。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教育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要重视在环境中学习,有效的方法就是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题的一些具体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真正感受到环境以及环境问题是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从感性慢慢过渡到理性中去。此外,还可以组织其他相关的与环境有关的活动,比如说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纪念活动,如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举办环保文艺晚会等。或者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的环境知识信息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环境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环境道德情操,提高环境保护技能和环境宣传能力,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环境行为习惯。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是必要的、有优势的,而且要把环境教育贯彻始终,就能够使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种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比如说在讲授地理环境这一课时的时候,就要让学生们明白在享受自然给予我们幸福生活的同时,也要让自然环境得到我们的爱护。在具体的地理环境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涉及到多门学科,涉及到很多课程,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渗透,让学生全面掌握环境知识,让环境教育的整体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在环境教育过程中,要与现在的新课程改革目标充分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的有效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包场初级中学)

作者:王磊

第五篇:基于乡土教育的《地理学思想史》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地理学思想史》作为地理专业方法论通史教学的主体课程,课程中的哲学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方法难以与实际应用相联系,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将乡土教育引入《地理学思想史》的课程教学中,有助于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的哲学内涵,发挥其方法论的实际指导作用。在具体的应用中应注意使乡土教育的内容切合教学内容、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且强调学生的课程参与性。

关键词:乡土教育;地理学思想史;课程教学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1.001

高等教育是创造性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服务于社会的技能。要培养学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能力就必须要深化教学改革,使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感觉到“教学中有我,我就在其中”的境界,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地理学思想史》是一门通过讲述地理思想产生、形成和演变的过程来说明地理学的性质、主题、特点和研究方法的高校地理专业课程。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发展,洞悉地理学研究的前沿动态。

一、课程的现状

多年前地理教学指导委员就提议编写《地理学思想史》教材给地理专业高年级本科生使用,课程中充满智慧的地理学思想是全人类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思考和解决困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诸多人地问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地理专业的不同课程都会从其研究的层面介绍一定的地学方法,但由于高校不同课程间难以进行统一的规划,极易造成学生习得知识的零散、重复,难以将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以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因此地理专业的学生极需要《地理学思想史》这类方法论通史课程来系统的讲解地理学思想产生、发展及运用思路来将习得的知识融会贯通。

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该课程属于地理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安排了32个理论学习课时。为了掌握当前《地理学思想史》课程的教学现状,我校在2019年6月份对该门课程的授课对象——地理科学2016级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课程教学的看法和要求,从而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7份,回收37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7份,有效率为100%。在有效问卷中男女生各占59%和41%,高考的文、理生各占65%和35%。课程授课对象的性别、年龄和高考时的学科背景每年都会随着招生情况有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程教学的难度。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仅有1名同学上过类似的地理类方法论通史课程,且超过一半的同学在课前并不对该门课程有所期待,可以看出学生对这类概括性较高的方法论通史课程缺乏兴趣。有超过90%的学生希望《地理学思想史》的课程内容是“地理学思想与实际应用结合方法的讲解”。

综上所述,这类结合了哲学思想、历史陈述的课程,需要授课教师掌握与学科发展历史有关的学者的思想和学术活动的详尽资料,还需把握学科的性质及其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才能清楚地梳理出地理学学科思想的特征、轨迹内容。另外为了达到学生的要求,需要将哲学思想和实际地理应用的结合方法进行剖析,因此对授课教师的综合地理素养有较高要求。

但在现实中由于很多高校在学科发展中偏重应用性、技术性,且在面向就业市场的主导倾向下使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和“可有可无”的思想史受到了冷落。此外,在现实的教学安排中很难找到与该课程相匹配的资深师资,对于开课的学院也只能为该门课程安排青年教师授课。青年教师由于知识储备不够全面,大部分只能照本宣科按照教科书内容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很难将抽象的地理学思想讲清、讲透,造成了学生对这种从哲学层面“高层次的”剖析地理思想的课程感到艰涩难懂、缺乏兴趣,难以将课程中的地学思想、方法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的地理学研究、工作之中,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乡土教育概述

乡土教育是将某些乡土现象视为教学资源,并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将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学校课程。这里的“乡土”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出生或居住、生活的地方及其自然、人文综合,该综合体正好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乡土教育主要通过将具体事物引入课堂教学,从而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相应的知识点讲清、讲透,实现课堂教学的良好互动。

近年来,我国对乡土教育的研究也很多:马兴礼从乡土地理教育的優势出发说明了少数民族地区更需要开展乡土地理教育[1]。任清远得出将乡土教育引入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会更容易取得切实的教学效果[2]。

就目前的资料文献来看,乡土教育在地理专业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学地理教育,如耿文强说明了都市中学实施乡土教育进行地理知识讲授的要点是突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易体验性”[3];张艳萍针对云南省地处边境,具有生源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阐释了 “国门学校”实施乡土教育进行地理知识讲授的必要性与具体实施的方法[4]。

乡土教育有助于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研究乡土教育与《地理学思想史》课程实施相结合的策略,将有助于地理学哲学思想的形象化,使之与教师的地理学应用经验结合,进而满足学生将高层次的地理学思想和实际应用结合的知识渴求,提高《地理学思想史》的教学效果。

三、乡土教育融入《地理学思想史》课程的要点

乡土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教学知识点的讲解,从而将生僻、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它所使用的“乡土”材料是受教育者身边的具体的人、事、物,这与地理学研究的主体恰好吻合,因此在进行《地理学思想史》教学时通过乡土事物帮助学生理解高层次的、抽象的地理哲学思想方法能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加深理解,从而提高他们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地理科学的视角看待周围环境,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具体进行乡土教育的《地理学思想史》课程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乡土教育的内容需要切合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课程教学的相应知识点,因此在进行《地理学思想史》的教学过程中应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乡土材料。在课堂上选择与教学知识点切合度高的乡土教育资料可以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使学生通过对乡土材料的讨论、解析潜移默化地学会地理学研究方法的使用方式,理解地理哲学的内涵。例如进行“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讲解时加入不同时期的地图展示,可以让学生直观、生动地了解地理学研究对象从宇宙到地理环境再到地球表层系统的转换。

(二)乡土教育的材料需要贴近学生生活

乡土教育之所以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是因为乡土教育所用的素材是学生所熟知的事物,他们想看一下这些身边的事物所蕴含的科学原理。教师也可以结合当前的时事新闻,通过对热点的阐述引起共鸣。这种由简入难,从熟悉到陌生的知识点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例如从学生最常接触的地址出发引导他们讨论、归纳出地址信息的本体后再进行地理本体论的教学就很容易。

(三)乡土教育的范围需要在学生的能力所及内

教学中为了实现《地理学思想史》课程对了解地理学学术前沿的要求可通过对地理研究文献的阅读来实现。将文献讲解引入到教学中还切合了学生了解地理学方法在实际问题应用上的需求。但在论文的选择上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论文的主题与教学主题切合,二是保证论文中使用的方法是学生学习过、了解过的方法,这样就能使学生感到自己也有能力完成相关的地理学研究,从而增加他们学习地理思想、方法的自信心。

(四)乡土教育的实施需要强调参与性

由于《地理学思想史》的授课对象为高年级地理专业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掌握了一些地理學知识和方法,因此在讲解地理学思想、方法时教师可借由乡土材料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在引导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通过思想阐述、讨论等方式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之中,在思想的梳理、碰撞中学会地理研究方法的应用方式,了解地理思想形成的过程。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实际地理问题的解决方式是多样的,所以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应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形成畅通的双向教学互动,从而使学生在知识的交流中学会了知识运用的方法,提升了地理语言的表达能力,体会到地理思想的运用价值,并加深了专业的认同感。

四、结语

乡土教育的引入使艰涩乏味的方法论通史课程《地理学思想史》从高深的哲学高阁融入学生的地理学研究之中,成为连通课程知识点、学生和教师的通道。课程结束时有将近70%的学生表示喜欢将乡土教育引入《地理学思想史》的授课方式,且将近80%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对自己有帮助。

因此,将乡土教育与《地理学思想史》的课程教学相结合可以以学生熟悉的材料为媒介将抽象的地理学知识具体化,提高学习兴趣,做到透彻地分析问题,系统地总结知识要点,从而教会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锻炼了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且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学会了从地理学的视角看待周围环境,用可持续发展观处理好、协调好人地关系。并为诸如《地理学思想史》之类的方法论通史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马兴礼.少数民族地区更需要开展乡土地理教育[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3(10):45.

[2]任清远.吉林省高校的乡土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7(10):101.

[3]耿文强,姚丽萍,余燕,蒋梅芳.都市中学乡土地理教育的视角转换[J].教学与管理,2017(11):51.

[4]张艳萍,陈亚颦,张德存.云南省“国门学校”乡土地理教育特色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4):9.

作者简介:唐静(1986.11— ),女,汉族,云南个旧人,讲师,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信息提取。

马月伟(1980.9— ),男,汉族,山东德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遗产保护与利用。

王妍方(1984.9— ),女,满族,辽宁本溪人,讲师,研究方向:气象研究。

吴利华(1981.3— ),男,汉族,甘肃泾川人,讲师,研究方向:自然地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西南林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QN201813。

作者:唐静 马月伟 王妍方 吴利华

上一篇:大学心理课结业论文下一篇:大学心理健康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