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走进化学世界

2022-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九年级上走进化学世界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复习课教案人教版

亿库教育网

http://

《走进化学世界》复习课教案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 以及其 的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 , 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原子论和分子学说。 和 等科学家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由 和

构成的;分子的 和 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即在化学变化中 会破裂,而 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即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2.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门捷列夫发现了 和 ,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2)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排放。

(3)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接纳,实现“零排放”。 (4) 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良好产品。 4.了解几种高科技的化学产品 , 如具有超塑延展性的 ; 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小猫安详地坐在高温火焰加热的平板上,也是高分子化学材料,其特点是具有绝热的性质;超强拉力的尼龙绳等。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结论:⑴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 , 溶于水

⑵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 。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生成了 ,其中含有 元素;蜡烛燃烧后还生成 ,该气体能使 变 ,说明蜡烛中含有 元素。

④白瓷板上有黑色粉末出现,更说明蜡烛中含有 元素。 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式是:

⑶有一股白烟,能重新燃烧。说明蜡烛燃烧是蜡烛气化后的蜡烛蒸气被点燃。

二、对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结论:1.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 的含量高。 2.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仅是形态的变化。

2.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

特征:①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变化、放出气体、 生成沉淀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3.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中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4.联系: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注意:判断物质变化不能仅仅依据是否有明显的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或者判断原物质的构成微粒有没有发生变化。有些化学变化是没有现象的,如一些中和反应,物理变化也可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如氧气液化时变成淡蓝色、电灯通电时发光也放热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

2.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性、碱性等

注意:一般描述物质性质的语言中有“可、易、能、会”等表示具有能力的字眼,如镁带可以燃烧,糖能溶解与水。 练习: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 E、木棒受力折断; F、铁生锈; G、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

三、做好实验的要求

⑴课前要做好预习准备,明确实验要求。

⑵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认真分析现象并做好实验报告。

亿库教育网

http:// 3.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亿库教育网

http:// ⑶实验后的废物按要求处理,仪器要及时清洗,保持实验室整洁。 走进实验室:

一、常见仪器的使用:

蒸发皿、石棉网、坩埚钳、锥形瓶、长颈漏斗、药匙、胶头滴管、漏斗、干燥管、铁架台、试管、酒精灯、集气瓶、水槽、烧杯、量筒。

二、药品的取用

1. “三不”原则:取用时不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按规定用量取用。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用剩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丢弃,更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Ⅰ. 固体药品的取用

(1) 块状药品的取用 一横二放三慢竖 (将试管横放.用 将块状固体药品放入试管口,然后慢慢地将试管竖立起来,使块状固体缓缓滑至试管底部)。

横放容器,把药品放在容器口 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顺着器壁滑到底部

(2) 粉末状药品的取用 一斜二送三直立(将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邵,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落入试管底部)。 Ⅱ. 液体药品的取用

(1) 多量取液 ——倾倒到指定容器液体药品:操作要领是:“取下瓶塞 着放,标签 缓慢倒,用完盖紧原处放。

口诀: 瓶塞倒放口对口,缓慢倒液签向手 。 轻刮残液塞紧塞,放回原处签朝外。 (2) 量取一定量的液体药品 量筒

俯视读数会使测量值偏大 仰视读数会使测量值偏小

量筒的使用 【注意事项】

1.量筒必须放平稳,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底处相平。 2.量筒底无“0”刻度。 3.不能加热。

4.不能做反应器、不能溶解、稀释溶液。应根据量取液体体积的多少,选用大小适当的量筒。 (3) 少量取液——滴管 【注意事项】

1.使用滴管时,滴管不能伸入容器内,也不能接触容器内壁,应垂直于容器正上方。 2.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放。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3.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不用冲洗)。

1、有10ml、50ml、100ml三种规格的量筒,如果要量取8ml的水,选择哪种量筒较好?

2、某同学量8ml的水时,读数时仰视,则该同学实际量取的水是大于8ml还是小于8ml ? 注意:读数时,只读出小数点后一位,如:8.4ml、55.3ml

三、给物质加热

观察下图,想一想使用酒精灯应注意什么事项?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1),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

2),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 3),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4),万一不慎碰倒酒精灯, 应用湿抹布扑盖 小结: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2、小结

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及注意事项:①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壁外的水擦干;②很热的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以免受热不匀而破裂;③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量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 ;④加热前应先 试管;⑤试管应 放在外焰上;⑥试管口不能朝着 的方向;⑦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 倾斜,受热均匀后再固定加热。

(3)给液体物质加热的仪器可用试管、烧杯、烧瓶等;给固体物质加热,可用干燥的试管。 1) 酒精不超过容积的三分之二 2)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四分之一 3)与桌面成约450角 4)手不要拿试管夹的短柄 5)外壁有水,加热前要擦干 6)加热后不能马上用冷水冲洗

7)先预热,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旁人 8)加热时,试管底部不要突然接触灯芯 9)试管夹要由下往上,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注意:“焰心”和“灯芯”的写法

四、玻璃仪器的洗涤洗涤方法:

①倒去废物(要倒在指定的容器内);②用水冲洗并加以振荡;③用试管刷刷洗;④再用水冲洗。如果玻璃仪器内壁上附着不溶于水的碱、碳酸盐、碱性氧化物等,可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如果玻璃仪器内壁附有油污,可用少量的量纯碱溶液或洗衣粉刷洗,再用水冲洗。

4.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是: 物 码,称量时:M物=M码 M游码

若不小心做成了: 物 码,称量时:M物=M码 M游码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判别仪器干净方法: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选择合适的仪器填空:

1、常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或给少量液体或固体加热的仪器是 试管 。

2、搅拌、过滤、蘸取液体时常用 玻璃棒 。

3、向NaOH溶液中逐滴滴入盐酸 胶头滴管 。

4、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 集气瓶

5、取粉末状药品

药匙或纸槽 。

6、溶液蒸发、浓缩和结晶 蒸发皿 。

7、量取80mL的盐酸 量筒

8、将锌粒加入试管 镊子 。

9、取18克NaCl固体 托盘天平 。

10、往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漏斗 。

11、拿到热的蒸发皿 坩埚钳 。

12、使烧杯、烧瓶均匀受热 石棉网 。

13、用于装配气体发生器,便于往装置中添加液体 长颈漏斗

14、给较大量加热,较大量物质反应容器,过滤中用于承接滤液 烧杯 。

亿库教育网

http://

第2篇: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案1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1(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2、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能明确地表述探究所得到的结论。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 【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水等。 学生准备:蜡烛、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一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下面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探究:

点燃蜡烛“前”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开放性的探究

学生观察蜡烛的结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观察燃烧过程

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2、取一只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壁的现象,取下烧杯,迅速倒入小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猜测蜡烛燃烧后的产物、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发出明亮火焰有浊泪,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杯壁有水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教师演示:从蜡烛火焰中,可以引出一缕白烟 学生观察

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 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

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分析、交流及得出结论:蜡烛熄灭后有白烟产生白烟能燃烧 交流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

教师 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与同学交流进行观察和描述的体验。

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及体验

再探究

教师:对于有的组在交流中提出“异常情况”,请同学们各抒已见 学生

1、对图1-17操作的改进。

〔1〕 用冷、干燥的玻片,在火焰外不同距离可观察到不同的现象。 〔2〕用石灰水润湿烧杯内壁。如图1-17罩在火焰上方„„

2、对用火柴梗实验的异议。

改用洗净干燥的“雪糕”木片削成细木条来代替火柴梗。

结论:

1、有的组,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烧杯内气体扩散,使石灰水变浑不明显。

2、火柴梗短不安全,有的同学未去掉火柴头就更不安全。

填空实验报告

课本P9探究活动报告,仅供同学们参考。 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报告。 课后作业(弹性):

1、 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围绕今天的探究实践,写一篇关于蜡烛的习作。

体裁不限:综合报告、科技小论文、科普小小说、科幻故事„„题目自拟:如“蜡烛自述”、“烛光探秘”、“小小蜡烛知多少”„„

2、可尝试将自己的习作向有关报刊投稿,投稿地址可向老师咨询。

执教:湖北省枝江市江口中学

樊铁芹

【点评】

本节课是学生正式接触化学实验的第一课,教师抓住蜡烛燃烧的“前”、“中”、“后”三个环节,让“观察”贯通始终,这样就将学习方法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寓于“过程”之中。

本节课的另一特点是教师对学生汇报交流中的“异常情况”,组织了再探究,其再探究的内容有力地淡化了“书本权威”,而强化了学生主体。课后弹性作业更是别具一格,可谓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个亮点。

点评:湖北省枝江市教学研究室

易章和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2、学习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认识科学实验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探究结果。 【教学难点】 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 【实验准备】

教师: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澄清石灰水,滴管、火柴梗(或细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学生:利用玻璃杯、盆子、吸管、进行收集呼出的气体的操作训练。 【教学设计】 信息平台

学生回忆小学自然(或科学)课,

七、八年级生物学的相关知识。 教师演示学生当助手:

①向一瓶氧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②向一瓶空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③向一瓶二氧化碳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④向一瓶二氧化碳中倾倒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 分析思考得出如下结论: A、氧气可以支持燃着的细木条燃烧,燃烧越旺,说明氧气相对含量越多。 B、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C、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出现的白色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越多。 【点评】

由于学生刚进入化学学习,实验操作能力有限,在此教师要求学生当助手的实验操作,为后面学生的实验探究作了一次直观的示范,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搭建了相关信息的平台

问题质疑

“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特征之一,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有什么科学的奥秘呢?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点评】

“呼吸”常见的现象不平常

讨论交流

请提出你们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活动探究

1、分别收集两瓶空气(A、B)、两瓶呼出的气体(C、D)向A、C中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盖上玻璃片振荡做好观察的记录。

2、另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B和D瓶气体中,观察木条燃烧的情况。

3、对着玻璃片呼气。 【点评】

注意实验仪器的编号标记,体现了教师的严谨作风

展示交流

交流分组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评价整合

1、 对异常现象的分析:

①对C瓶内无浑浊现象的分析:a、滴入澄清石灰水后没有盖玻璃片就振荡,二氧化碳扩散后,瓶内量少。b、可能是没有进行深呼吸而收集的气体。

②对点燃的木条不是同时放入两集气瓶内,产生的实验现象评价。你认为怎样操作更简便?

【点评】

对异常现象的分析,能突破的本次探究的难点,结合生物学知识:呼出的气体是指经过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的气体,而不是含一口气又吹出来的空气

2、对异常观点的分析:不对着玻璃片呼气,也可得出类似的结论。此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点评】

对异常观点的分析也是本个案中的又一个亮点,因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的现象,通过平时的生活常识(如冬天嘴中冒出的白色)等途径可知道

反思小结

通过上述活动探究:

1、你对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哪些物质的多少有什么初步结论?

2、 通过对异常现象的分析,你有什么感受? 【点评】

科学实验要有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规范的操作

3、通过对异常观点的分析,你有什么感受?

4、在探究实验和交流反思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报告。 成长记录

请将本节课你感受最深的情节或体验,记入你的成长记录中。

深化拓展

竹节在受热后由于节内气体膨胀炸裂。依据所学的生、化知识设计实验来探究竹节内的气体成分与空气成分有何异同?

【点评】

竹节为密闭结构,只有呼吸作用,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竹节内气体中CO2含量比空气高。让学生设计实验去探究。将课堂探究内容迁移拓展,独具匠心。

第3篇:新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3)了解日常生活中哪些是化学变化那些是物理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重点难点】:

(1) 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2) 能正确的区分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哪些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药品器材】:水,胆矾,氢氧化钠,石灰石,盐酸;试管,酒精灯、铁架台、烧杯,玻片,研钵,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引入(经验引入法)

同学们再上课之前老师先问你们几个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们都知道的家里用的铁锅如果没有洗干净,或者长期用它来装水,过不多久你们就会看到他生锈,纸燃尽后就成了灰,冬天下雪的时候你发现放在外面的水变成了冰,铁丝轻轻一折它就形变了,烧开水的时候你会你掀开壶盖会发现壶盖上有小水珠。这些东西是不是与它原来的样子不相同了?那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不相同了的呢?学生回答(。。。。。。) 好现在让我们带着你们的猜想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实验演示:

【实验1-1】水的沸腾

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加热到水沸腾。然后把一块洁净干燥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观察现象。

我问:同学们你们通过老师做的实验你们看到了写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

我总结:试管中的水沸腾了,玻璃片上有水雾(水珠)出现。 【实验1-2】胆矾的研碎

取少量胆矾,放在研钵内,用杵研碎,观察变化。

我问:同学们你们通过老师做的实验你们看到了写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

我总结:蓝色块状胆矾固体,变成蓝色粉末状固体。 【实验1-3】胆矾与氢氧化钠反应

取少量研碎的胆矾分别放入两只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直到变成澄清溶液,再向其中一只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试管中发生的变化。

我问:同学们你们通过老师做的实验你们看到了写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

我总结:两只试管中的溶液呈蓝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生成蓝色沉淀。

【实验1-4】 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那少量的石灰石放入干燥的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盐酸,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观察现象。 我问:同学们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写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

我总结:石灰石逐渐减少,表面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我叙述:在实验一二中,虽然水和胆矾发生了形态的变化,但是它们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板书: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板书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改变。 板书现象: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板书例子:汽油挥发。蜡受热熔化。水结冰等。 板书: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板书特征:有其他物质生成。 板书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吸热、放热、发光等。

板书例子:木材燃烧。铁的生锈。蜡烛的燃烧。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板书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板书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联系:

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练习:

下列诗句中只涉及到物理变化的是( A )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板书化学性质:

1、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2、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别:

化学变化:描述的是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了的过程. 如,木材燃烧了,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化学性质: 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 如木材能燃烧,石灰石与盐酸能反应。

3、常见的化学性质: 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 板书物理性质:

1、定义: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2、特性: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磁性等。

3、例子:

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金属具有延展性。 小节总结:

体现

物理变化

物质的变化

体现

物理性质

化学变化

化学性质

布置作业:第十页第二题全部,第四题前5个。

第4篇:走进化学新课程 用好化学新教材──宜昌市九年级化学课程改革第一阶段实验工作总结

走进化学新课程 用好化学新教材

──宜昌市九年级化学课程改革第一阶段实验工作总结 宜昌市地处鄂西山区,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正在这里兴建。宜昌市辖五县三市六区一场,其中8个山区县市,2个少数民族县,4个革命老区县,3个库区县;人口418万,经济文化、生产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由于三峡大坝的兴建,改革开放的加快,我市经济发展出现了良好的机遇,宜昌市的教育得到很大的发展。终因基础较差,我市总体水平仍居湖北省中等水平。

三峡大坝让宜昌第二次腾飞,“课改”则给宜昌腾飞插上翅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志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目前,宜昌市城区所有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各科以及初中二年级的物理、初中三年级化学等学科进入“课改”,共四万多名学生参与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之中。宜昌教育也以此为契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变革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不断推进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通过近大半年的实施,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有了较大的转变,师生关系得到改善,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探究式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现就化学“课改”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改”催变革 愿作报春梅 新世纪之初,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她如春风吹绿了宜昌,吹进了校园,吹进了课堂。同其它课程一样,化学课也提前感受到春风的温暖,唤发出生命的活力。我市化学为什么要提前进入“课改”呢?这实际上是我们多年进行教改与考改发展催化的结果。80年代的“启发-讨论教法”研究:一开始就是以“探究-讨论”教法提出来的,到98年为止,(其间还经历了90年开始义务教育教材试验,受益匪浅。)经历了实验鉴定、扩展验证、系统深化的过程。其实验告诉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和改进学生的学。尔后开始了化学“学习策略”的研究。2000年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结合“化学学习策略”研究总结出的、其关键性策略是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宜昌的初中化学教育和教研提出新的课题──开展“探究性学习”研究。以35所学校为样本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系统实验。“探究性学习”研究迫切需要有探究性的教材,而新课程恰恰倡导“科学探究”,新编的教科书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良好学材,这是一。二是从2000年起加大中考命题改革的力度,在中考试题中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强调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努力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逐渐加大开放与创新题的份量,加大自主选择性,淡化区分,真正把试场变成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通过试题导向,引导师生注重实践,联系生活,培养开拓创新的能力。教学改革和中考改革的深入,迫切要求我们进行较彻底的变革。此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它似启明星,为我们“课改”前进指明了方向;似及时雨,为“课改”发展送来了雨露;是机遇,为“课改”深化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也有风险,我们“愿作报春梅”。同时我市“课改”也为这次化学“课改”进行了思想和人力资源上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于2002年3月经领导批准决定化学提前进入“课改”。

为了顺利进行“课改”,我们大致作了以下几项具体准备。 1.学用新理念。即提前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开展化学教研工作。2001年和2002年春分别召开了“探究性学习”课题研讨会中,宣讲、辅导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学习与领会,并将它作为评价教学与课题研究论文的依据。

2.组建专家组。即建立“课改”的骨干队伍。从“课改”的实际需要出发,成立了“宜昌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九年级化学专家组”,由部分县市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共10人组成,其中有2名高中教师。2003年3月召开大会,隆重颁发市“课改”专家聘书,给他们交目标、分任务、压担子、搭台子,落实待遇并加强管理,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这是“课改”顺利起步的重要措施之一。

3.慎选教科书。“一个标准、多种教材’”,是“课改”的特点之—。它使我们可以选择教科书了。如何选择符合本地实际又体现“课改”理念的教科书是“课改”准备阶段的重要环节,对今后的“课改”实验关系极大。我市化学“课改”专家组经多次比较、多方论证,反复征求高中、家长及专家的意见后,认为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的各种化学教科书都符合“课标”要求,均可作为教学用书。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学教科书,图文并茂、提供了丰富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素材,既继承原化学教材的优点,又突出体现了“课改”新理念,其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便于学生学习探索和交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人教社集多年编写教科书的经验,其教科书更符合师生思维特点和实际,有利于学生学,更有利于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上,这就保证了我们“走进新课程“起步能成功。因此最终选定人教版为宜昌市化学“课改”实验的教科书。期中和期末我们进行两次学生调查情况表明,人教版化学教科书深受师生喜爱。[请参阅《宜昌市实验教材(人教版)教学问卷调查分析》等文]

二、树立新理念,走进新化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键在于转变观念。“课改”中蕴涵着丰富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把它变成大家具体的教学操作行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只有认真学习、自觉积极地投身到这场课程改革之中,才能逐步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带有“应试”痕迹的陈旧观念和行为。为此我们努力构建学习型团体,加强学习,用先进的理念武装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除了组织学习“走进新课程”等多种“课改”理论书籍、观摩光盘上的专家报告外,还采取多种方式来洗脑,帮助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1.营造“课改”氛围。为了创设“课改”的浓厚氛围,使“课改”得到教师的重视和社会的理解,采取了多种形式大造舆论。2002年4月下旬召开了全市初中教师会,由市政府和市教育局领导作“课改”动员,并在地方电视、报纸上进行重磅宣传;2002年8月中旬,请来余文森、郭元祥、朱明光等教育部和人教社专家对全体初中教师培训。这些大规模的培训活动,对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较快地进入课程改革的角色、形成浓厚的“课改”氛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依靠课改专家。“课改”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只有依靠课改专家分层次带头,才能实现。因此先培训他们很有必要,采取“先学习、先研究”的方式,以达到“能示范、能指导”的要求。给他们配发学习用书,让其先学习。6月选派他们外出考察,到国家首批“课改”试验区大连、青岛去见习取经。7月组织他们赴江西省宜春市参加由人教社专家讲学的新教材培训,赴桂林参加由化学课标研制组长讲学的新课程标准培训先行转变观念。8月让他们先研究思考,再写成讲稿,在全员培训时宣讲。9月开学后,将他们分到四片担任责任指导,随时与教师研究,还承担课题的研究任务。事实表明,他们创造性劳动推进了化学“课改”。

3.全员集中培训。暑期(2002年8月中旬)对城区所有初中化学老师进行了新课程培训。请化学课标研制组组长王祖浩教授来宜昌讲课程标准;请人教社专家、新教材主编王晶编审、李文鼎编审来宜宣讲新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并进行交互式研讨。培训期间,市化学课改专家组成员对化学教科书上册中各个单元进行了教材分析,两位专家成员上了研究课。

4.聆听专家指导。2002年10月底,人教社专家、编审、新教材副主编何少华教授,新教材责任编辑乔国才老师来宜调研。他们风尘仆仆,一下飞机就给城区初中化学教师,就新教材中的“科学探究”问题做了专场报告。第二天,他们分赴四中、五中、六中、七中、九中、十一中、十六中听了七节研究课;同时组织了学生的问卷调查,召开了全体教师座谈会,还在五中、六中与学生进行了座谈。城区课改专家组成员都以展示课的形式,向人教社专家进行了汇报。

11月中旬,省化学教研员、特级教师夏正盛率省课改考察组的三位专家来宜了解化学课程改革进展情况,在六中、十中、点军三中听了三位教师上的研究课,还给城区初中化学老师就课改理念与实践作了现场指导。

通过聆听专家讲学,与专家面对面的请教、研讨,极大地提高了认识,帮助我们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有力地推进了化学课程改革在我市的实施。

5.开展研培活动。

疾风暴雨式的短期集中培训对营造氛围、激励参与、解决认识问题是很有必要的。随着“课改”的进行,所产生的更新知识、扩展视野的要求日益突出,其培训层次要求不断提高。我们一是动员骨干参加“研究生班”的学习,进行在岗深造。二是将培训与常规教研活动结合起来。课改半年来,定期开展研培活动,在培训中进行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达到培训目的。我们两周开展一次的研培活动(活动安排参见:宜昌市2002 年九年级化学教科研活动日程)。每次活动半天全员参加,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如:①10月25日在十六中其活动主题是:“实验改进研究”,各校进行现场实验汇演交流。②1月10日在桥边中学活动,主题是“反思总结,展示代表作”,每个学校反思总结汇报学期情况,展示老师的代表作。每次活动以研究课、专人演讲、沙龙式研讨方式进行,重交流碰撞,不强求统一。对一些重大问题,大多无固定说法。让老师们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每次研培活动还建立了教师个人档案,活动中教师填写一张表进行交互式讨论的准备,然后再去点评研究课或提出问题或介绍保改中得失、谈自己的困惑、变化与收获,结束时上交存档。教研员则对工作进行小结和布置。这种扎实的研培活动,对化学教师投入课改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激发新思维,创快乐课堂

使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进行课程改革,才短短的8个月,就已经显露出它的优势:家长感受到孩子对化学亲近了;教师感到课堂更活跃;学生觉得学习化学更有趣味了。九中学生说:“新生活,新化学,化学课本教会我。”五中学生说:“化学化学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8个月来,我们解放思维,大胆创新,努力创设快乐的化学课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努力:

1.共享智慧果。即强化集体备课。两周一次的全市研培活动,由主讲教师充分准备,再与市课改专家组的同志讨论研究后印发。如市七中刘四方老师为《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单元的备课讲话,准备了近8 000字的材料;进行教材分析、提出教学建议等。对教师把握本单元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各校成立备课组,定期集中(每周集中一次)备课,平时随时商议。由于要体现新理念、突出“科学探究”进行互动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传统的备课的方式必须进行改革:一是备课突破传统习惯,只备体现探究思路的简案,就像人教网上所刊载的市六中罗红老师的案例那样;二是千方百计搜集教学素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真实问题情景;三是强化课后记;四是提倡首次课后及时交流,让其它同志借鉴分享、修改方案。对于成功的案例,及时介绍,让更多的人受益。通过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分享智慧果,讲求个性色彩,从而保持多样化的教学。

2.探索新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催生新的教学方式,更给化学教学搭建了创造的舞台。教师充分认识到化学教学内容必须更贴近生活与实际,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实践情境,设置有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为此,我们大胆探索,初步积累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主要有如下几条:①重视首因效应的策略。对第一次化学课、第一次探究活动、第一次实验、第一次调查……等等,先引后放,细心指导,帮助学生取得成功,获得直接经验。②激发兴趣、激励挑战的策略。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创设真实有趣有味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提出可能解决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思考。③角色变换、提供舞台的策略。充分尊重学生选择,顺应学生思绪,满足学生表现欲,让学生当“教师”登台亮相,讲解、演示、点评,真正构建开放的课堂。④注重小组合作的策略。学生自愿组合成小组,发挥小组集体作用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合作攻克难关。⑤巧玩“三球”的策略。即对学生的质疑,采取“推排球”──你怎么想?“踢足球” ──谁还有什么不同看法?“抛绣球” ──对质疑思考、回答的成果,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积极的评价。我们常用评价是“恭喜你,答对了!”“你真棒!”“你有独到见解!”“你的想法令我惊奇!”“这个办法妙!”……⑥及时反思小结的策略。一个专题的研究或课结束前都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探究过程,及时进行再分析、从方法上再认识,回味咀嚼,力争有所感悟……。为了解决探究中时间不够的矛盾,我们将化学课两节连排,从时空上进行调控。

3.聚焦小专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研究型的教师。“课改”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学习的影响是全面的,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感觉,其中蕴涵的先进理论需要我们下功夫学习,“课改”实践中产生的新变化、新方式、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我们将这些现实的具体问题聚焦成一个个小专题,或自主去探求,或小组去攻关,或申请课题立项正规研究,或搜集资料尝试改进单干等。一学期末,提炼的专题大致有十几个。如:实验改进、分单元的专题、小组的教学、如何防止两极分化。活动的构建、训练体系、学习评价、开卷考试……事实证明,这些小专题的研究和突破,有利于促进教师了解“课改”的深刻内涵,有利于教师改革创新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有利于教研教改行为形成合力、汇聚在基础课程改革的大潮之中。

4.结合校本课。即将化学课与校本课程开发结合起来。由于“课改”化学教材留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多的灵活学习知识、研究处理问题、动手操作实验的拓展思维时空,我们根据教科书“形散神聚”和“弹性十足”的特点,从两个方面结合校本课程的进行开发。一是开展化学五小活动。如绝大多数学校都结合教学进度和教材内容开展小调查、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小设计等实践活动。于是,我们结合教科书将一些有兴趣的或者可以拓展延伸的课题形成系列性的校本课程。如市四中就以《化学与生活》专题编写了《化学与国防》、《化学与服饰》、《化学与美容》、《化学与饮食》等的材料。艾家中学充分利用附近化肥厂资源,编写了《化学与化工》教材。七中编写了《化学与军事》的课件等。多个学校进行了《化学与环保》的讲座。三是开展综合活动,即将化学中有关社区的活动与语文、物理、生物等学科的需求结合起来,一次调查多科协同、多种收获。如关于水厂、垃圾站、煤气公司等的参观访问,就是这样。

5.开发新资源。在新课程培训中我们就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超常发展的机遇,要以创造和批判的精神,不断淘汰自我,积极地投入课程改革之中。在运用人教版化学教科书的同时,营造三个群体思维场:科学探究场、智力激荡场和活动表现场;凝结三项成果:育人、著述、获大奖,把实验过程经验的积累与开发新课程资源结合起来,做到与新课程一同成长。八个月来,已完成《质量守恒守律》与《化学方程式》等课的摄制,制作课件四十多个,印发了市三中《空气》、市十一中《氧气的制取》等三节课堂实录(文字),组织了四十五节全市性的研究课,开发改进了二十多个化学实验,选编印发了宜昌市化学课程改革论文集和阶段成果选,推荐和征集了二十余篇稿件送到人教社。这些工作有力的促进了“课改”的深人发展。

6.扩展化学课。新课程新教法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他们已不满足课堂45分钟的探索与交流,渴望教师引导他们能更独立自主的进行一些化学探索性实验,学生要求开放实验室的呼声日益强烈,“家庭小实验室”悄然出现。市五中就有同学说“化学一个神秘的世界,我一定要揭开你神秘的面纱!”市九中有学生说“实验是你登上化学高峰的巩固绳锁”。据统计已有5%左右的学生在家中建有“小实验室”。机械重复、死记硬背的化学作业普遍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张扬个性的实践调查、小实验、化学手抄报(部分同学用电脑排版)、化学小制作、化学小论文、编拟化学小读物等。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点亮了创新的火花,发展了学生探究能力。如七中学生写的“我与化学面对面”一文,给省《科学课》杂志寄去,编辑说“写得好啊!”要求我们多寄些这样的稿件。

四、评价新方式 考改新突破

随着“课改”实验的进程,教与学的评价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考试命题的导向更引人注目,需要慎重对待。为此我们重点研究探索新的评价方案,力求使化学新课程改革趋势于完善。首先,在上学期期中考试命题中让各校自主探索。如市六中对期中评价分为二部分,一部分是质性评定,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过程;另一部分是定量评定。有的设计程度不同的两套题,供学生选用。有的在开放实践题上下功夫。有的在试题导语上做文章,如市五中尝试用“化学家的名言”代表题型说明等。其次,是对新课程改革强调的质性评定要重视过程性评价、进行了探索,总结一些较有效的方式方法:包括在过程评价中,采取全程式、专题式、集体小组式来进行;在评价策略上:注重挖掘闪光点,设置创见奖,创构表现场;在评价主体上让学生、老师、家长都参与:评价工具以帮助学生建立成长袋为主,辅以教师的质性评语。在此基础上,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总结得失后,形成了《宜昌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九年级化学学习评价方案》,对考试命题、试卷形式、成绩评价提出了一系列供讨论试行意见。经期末评价与考试实践后收集反馈意见,再完善测评方案,并将其改革的思路纳入到2003年的《中考说明》之中,使评价考试改革与教学的改革同步发展。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另一块重要内容,如何进行评价?我们于12月进行研究,确定了期末实验操作考核方案,采取“题目公开、自主选择、现场表现、延时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考核。初步实践,学生欢迎,但工作量太大,打算与平时实验结合,由学生决定哪个实验作为评价的对象,若不满意则再次表现后评价。

纸笔测试的考试形式在期末考试中也进行了试验。课改专家所在学校随机抽取分班级(学生情况大致相当的)进行对比,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化学评价方式中的开卷、闭卷形式的利弊,力争为中考化学采取哪种形式进行纸笔测试探索出一条路子来。测试后的分析告诉我们,开卷是可行的。

五、感悟新课改,打造代表作

实验化学新教材八个月来,大家感悟深刻。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化学教学要切实突破传统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辅;要体现探究、关注四基,张扬个性、追求共鸣。有的化学教师认为,化学课关键要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的教师说,要善待好生,他们是自我立身的需要;要关注潜能生,他们是教师心中的上帝,要与他们共享、共探、共鸣、同乐、同喜;要关心中间层,他们是教师投入精力追求事业成功、成长为教育家的助推器。有的教师建议,新课改给我们提供了创造的平台,在研究学习策略上要聚焦突破,打造代表作。

现在化学课堂有了质的变化,体现了师生的互动性,全体学生动起手来了、动起脑来了,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退出讲台走进学生中间的机率多了。化学课堂教学得到专家好评,人教社化学教科书考查组和省课改考察组相继来我市调研后,都予以了充分肯定。上学期举行的化学优质课竞赛,通过城区、大市层层选拔,城区二人代表宜昌市参加省优质课竞赛,两人分别上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两节课,双双荣获省一等奖这两节课分别获两课题组的每一名。这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变革所占的优势。其中一位老师还被仙桃市教研室请去上示范课。省教研员评价:这两节课代表宜昌市教学科研的高水平。这些成绩的获得,除了两位老师自身素质不错外,同时也是宜昌城区化学课改的魅力所致。

课改中,教师注意及时小结,撰写新课改试验教研论文。十月份,向人教社投稿10篇论文、课堂实录,有五篇被选进《试教通讯》。1月中旬,向人教社投稿11篇教学论文参评,有多篇获

一、二等奖。据不完全统计,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在课改中,每位老师自觉参加活动、以多听课为乐,从这些课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促进成长。在活动中,教师通过交流、反思总结、水平不断提高。

由于我市实验区化学老师课改热情高、氛围浓,课改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有序,受到人教社专家好评。人教社这次决定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实验经验交流暨,研讨会于2003年3月在我市举行,是对我们的巨大鼓舞。

六、合力再登攀 何惧阻拦多 新课改实验也有几多困惑,阻拦多。化学课让学生探究,学生爱学,教师难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不配套:1.化学单科独进,氛围、评价不配套。因而教师担心时间不够,担心探究的重点不是考点等。2.管理不配套:化学探究,学生自主选择的许多具有创新性,实验准备工作量十分巨大。教师累,尤其实验员工作量大为增加。学生要求开放三室,特别是实验室,但教师精力、实验经费如何保证?3.社区资源、网络资源、校内资源、不配套等。4.人力资源及传统的思维惰性给工作的压力更大。

虽有诸多问题,但前途光明。我们信心百倍,合力再登攀,何惧阻拦多!。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会使“课改”结出丰硕的成果。

第5篇:九年级化学上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绪言

本课题是引领学生走进化学世界的第一步,所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首先运用回忆童话故事与许愿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通过放映教学录像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化学”。教师的讲解不宜过多,重在组织学生观看、讨论,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最终达到目的。

教学反思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本课的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化学这门学科的起点,而实验又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通过实验演示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的对比再利用多媒体演示物质的化学变化,让学生更能清晰地看到化学变化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及理解。

教学反思 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本课题主要运用了教师启发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与引导作用,主要是辅助学生正确的操作实验、分析实验、总结实验;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进行自主探

究和分析。这种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能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教学反思 走进化学实验室

本课题的教学不同于通常的先讲解再实验,或先做试验再讲解分析,而是采用讲解、分析与实验交叉进行。教师现提出问题,学生分析后得出初步结论,然后学生再实验,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再总结并做演示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逐步地接受实验过程和实验理论,加深学生对实验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的认识。

教学反思 空气

在本课题的教学中,主要以教师做演示实验及学生观察现象的形式进行。教师主要是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发现试验中的问题,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的分析实验现象、原理。这样的教学方式其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实验原理,但不足的是学生不能够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和步骤的记忆也就不够深刻。

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教育时,教师应将反面与正面实例结合起来进行,既要让学生看到人类污染空气造成的危害,也要让学生看到治理空气污染成功的一面,使学生受到更强烈的鼓舞,这样更有利于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培养。

教学反思 氧气

在讲解氧气的性质时,主要运用了演示实验的授课方式,可以使学生叫直观的看到实验现象,也使课堂气氛更生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讲解概念时主要运用了分析实验的授课方式,通过分析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总结的能力,但是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所以,如果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会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实验的实际操作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真实客观的看到实验过程,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在讨论、分析实验时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反复观看实验过程。运用这种方式能够弥补传统授课中无法重复试验的缺点,在增强了观赏性的同时又不失客观性。

教学反思 水的组成

本课题教材上呈现的信息内容不多,但是学生难以从宏观上认识水的组成。对于氧气内容的学习而言,学生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即从

简单的化学现象、化学知识的呈现,转化为根据实验推断物质的组成。学生可以接受水解产物的事实,但对教师针对性强的验证式检验产物会产生迷惑心理,因此,教学中可通过阅读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发现过程的实质。通过学生先讨论,教师后总结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增强对化学的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

本课题的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对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比较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例出发,利用实验、比喻等方法增强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

在讲解完有关分子的知识后,教师可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原子,讲解时应重视分析氧化汞受热分解的过程及图示。

在课末,为了加强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教师可让学生进一步比较他们的异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

教学反思 水的净化

本课题与生活结合很紧密,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分析形成一定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对整个自来水的净化过程有个全面深

刻的了解,教学中教师可将各难点分散讲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教材净化水的流程图。

对于过滤操作技能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教师可采用学生先合作预习、课堂教师抽查演示、学生评价、教师总评讲解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规范学生的操作,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操作要领,达到掌握过滤操作的教学目的。

教学反思 爱护水资源

本课题涉及的信息量很大,一一讲解费时费力,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资料,对水资源的分布、水污染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讲课时再将学生理解困难的重点进行分析、讲解,可以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前教师也要查阅收集相关资料,择其重点、要点贯穿于授课之中,以增强生活性。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很多资料可以通过电脑呈现出来,以使学生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

教学反思 原子的构成

1、 由于本课题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应采用播放录像、动画片来进行教学,边看边叙述或边讲边图示,用创设的情境来展示原子内部的结构,让抽象思维转换为形象思维。在讲述

的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阅读课文、思考讨论,自然地得出结论。

2、 本课题有两个大知识点,即原子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由于这两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所以教师在讲完每个大知识点后应及时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3、 在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以。地等原子的质量进行测定和修正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反思 元素

1、 就前几节课来说学生已经知道同类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而不同类原子的根本性区别正在于核内所含质子数不同,因此完全有条件给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但对初中学生来说,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最好还是从分析具体物质的组成出发,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2、 学生阐述元素的概念并不困难,但在应用的时候,元素和原子两者之间经常发生混淆,因此教学中应通过一些例子加以区别,并在学生有了一些认识的基础上加以归纳小结。

3、 对于书上的三份资料的学习,教师应该组织学生阅读并

了解以下三点:(1)明确任何生物细胞中元素的种类、元素的含量均相近,建议上网查询;(2)元素符号的表示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可将30种元素编成口诀,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常见元素按原子序数记忆,为高中学习做准备;(3)联系中文名称的造字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其但只存在的状态,建议按元素分类、字母相同、偏旁一致等方式进行兴趣抄写。

4、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正确掌握这一用语,对学好化学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简单介绍学习元素符号的必要性,教给学生书写元素符号的规定,如第一个字母要用印刷体大写,第二个字母应该小写,并通过让学生练习,指出容易混淆的符号和学生在书写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5、 对于元素周期表的教学,教师可采用探究式教学,即学生先探究,尝试归纳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教师再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教学反思 离子

1、 学习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过原子构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在于通过对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并为离子化合物教学提供一些说理性的依据,但是应当注意的是,这部分教学对学生来说既

难理解有难以掌握,因此在讲解时不一加深也不宜拓展,只要学生达到了解的水平即可。

2、 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对不观察,讲述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氪氙等从化学性质上说都是比较稳定的(或说不活泼的),且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这与他们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氦原子的最外层是2个电子)有关,从而把元素的化学化学稳定性跟他们院系结构的相对稳定联系起来。

3、 在离子形成的教学中,可利用教材第79页图4-10,让学生理解不稳定结构是如何转变成稳定结构的,知道离子也能构成化合物。(建议趁势提出化合价的概念,但不要解释)

4、 物质与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网络,应由教师点拨讲解,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建议习题结合课堂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教学反思 化学式与化合价

1、 正确书写、读念化学式,理解化学式的意义,运用化学式进行化学计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好初中化学的关键。有的学生就因为这部分知识和技能没有学好,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下降,

发生分化掉队现象,因此,教师不许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和技能。

2、 化学式的教学可以从复习有关元素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以及复习已学过的一些单质、化合物的组成等知识入手,导出化学式,并给学生举例,指出只根据物质的名称尚不能确切的知道一种物质的组成,而化学式则能简明的表示物质的组成,为学习和研究带来方便,更因为他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所以是国际通用的。教师可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3、 在化合价的教学中,教师要提醒学生主义化合价数值的标号与离子带电荷数的标号的区别,可将元素、原子团化合价编成口诀,加强学生记忆。学生了解化合物种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之后,教师应向学生强调,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重要性质,只有在元素的原子形成化合物时才表现出来,否则会出现学生认为在H2中氢的化合价为+1价,Cl2中氯的化合价为-1价,金属锌的化合价为+2价等错误。

4、 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化学式主要是通过实验测定(并验证)而得来的。根据化学式的各种计算的练习,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化学式在化学计算上的具体运用。教材给出的习题显得少了一些,课上、课后和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补充。当然,习题的分量和难度应该适当。

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

本课题主要是以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学生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学生通过对试验资料的分析、对比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即生成物的实验的测定,有利于形成一定的实验能力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同时,教学中教师适当采用了多媒体演示实验,减少了实验的数量和难度,使学生既有充分的探究活动的时间,又不影响教学的实施。

教学反思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在本课题的及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学生练习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在配平化学方程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不断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使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获得新的知识。

教学反思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本课题内容虽是计算,但这种计算对数学方面的知识要求并不高,只要能正确列出比例式并求解就可以了。但是,学生对化学计算

常常进行的并不顺利,者往往是由于在有关化学计算的教学中,学生对化学的特点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薄弱环节进行突破。

1、使学生对化学计算题里的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2、强调化学方程式一定要写正确并且配平。

3、练习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书写格式来解题。

4、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机能。

教学反思 金刚石、石墨和C60

1、 尽可能提供一些碳单质的实物样品;供学生实验用的一些仪器:导电装置、玻璃边角料等;有关天然金刚石的存在、石墨炸弹、活性炭吸附性的发现和应用等资料,使学生从他们熟悉的实际生活中了解认识碳。

2、 除了完成课本习题外,可尝试让学生自主归纳碳的不同单质的特性,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知趣的研究

1、 本课题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制取气体的实验仪器和收集方法的选择。鉴于学生在第二单元已经学过氧气的制法,具

备一些制取气体的简单知识,教师可以选择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理解实验装置的选取,使学生尽快的从简单模仿到有目的的选择。

2、 建议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实验时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分析制取二氧化碳与之去氧气所用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性质,让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要求能说出理由),并从中选出正确的和最佳的设计装置,使学生通过比较加深对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3、 建议教师在最后再次引导学生总结并比较实验时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异同点,使学生能逐渐把握住实验时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

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 对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学习,建议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 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的重要用途。

3、 二氧化碳使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他的化学性质并不难掌握,学生对一氧化碳的了解并不多,另外两者性质的巨大差异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难度,建议在二氧化碳的教学中

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为主,但一氧化碳的学习则通过教师边实验边与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对比,同时启发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来掌握。

总之,本节内容实验的分量较大,教师不应把全部实验总为掩饰实验来做,应挑一两个既富有探究性有比较好把握的小实验让学生亲手去做,这样既能训练学生动手操作的基本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初步设计能力,还能进一步及其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

教学反思 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以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原理等。同时,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燃料和热量

本课题的知识难度不大,因此主要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和讨论活动获取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及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反思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本课题内容难度不大,比较适合学生自学,因此咋在教学中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认识并掌握新知识,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组织的角色,配合并帮助学生完成自学。这样的教学方式给了学生较大的空间,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挥和培养。

第6篇:九年级化学上单元复习提纲

九年级化学上单元复习提纲(人教版)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复习提纲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药品的取用原则

1、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取用药品注意节约:取用药品应严格按实验室规定的用量,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即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里。

4、实验时若眼睛里溅进了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二、固体药品的取用

1、块状或密度较大的固体颗粒一般用镊子夹取,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用钥匙(或纸槽)。

3、使用过的镊子或钥匙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三、液体药品(存放在细口瓶)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的取用---用胶头滴管

吸有药液的滴管应悬空垂直在仪器的正上方,将药液滴入接受药液的仪器中,不要让吸有药液的滴管接触仪器壁;不要将滴管平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不能用未清洗的滴管再吸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需冲洗)

2、从细口瓶里取用试液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3、量筒的使用

A、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药品可用量筒量取。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俯视读数偏高,仰视读数偏底。

B、量取液体体积操作:先向量筒里倾倒液体至接近所需刻度后用滴管滴加到刻度线。 注意:

量筒是一种量器,只能用来量取液体,不能长期存放药品,也不能作为反应的容器。不能用来量过冷或过热的液体,不宜加热。

C、读数时,若仰视,读数比实际体积低;若俯视,读数比实际体积高。

三、酒精灯的使用

1、酒精灯火焰:分三层为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平,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

四、洗涤仪器:

1、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试管损坏。

2、仪器洗干净的标志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五、活动探究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P7—P9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P10—P12

六、绿色化学的特点:P6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提纲

一、基本概念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

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新的物质。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N2 O2 CO2 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

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N2 O2 S 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如CO2 KClO3 SO2 等。

9、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其中一种元素的氧元素的化合物。如CO2 SO2等。

10、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A+B ==AB

11、分解反应:由一中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AB ===A +B

1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缓慢氧化也是氧化反应)

13、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应讲某种物质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如不能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而应讲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含氧量的测定——过量红磷的燃烧实验P23 问题:(1)为什么红磷必须过量?

(2)能否用硫、木炭、铁丝等物质代替红磷?

2、空气的成分:

N2 :78% O2:21% 稀有气体:0.94% CO2: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3、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

4、氮气的用途:P24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P25

6、空气的污染:(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1) 污染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等)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2) 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如:SO2 CO 氮的氧化物等。

三、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是常见的氧化剂。

(1)能支持燃烧: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木条复燃。 (2)氧气与一些物质的反应:

参加反应物质 与氧气反应的条件 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生成物的名称和化学式 化学反应的表达式 硫 铝箔 碳 铁丝 磷

四、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P

34、P35

4、收集方法:

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P37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五、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条件下加压,使空气转变为液态空气,然后蒸发。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因此氮气首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就是液态氮。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提纲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实验: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构成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2、一正氧、二负氢 实验 现象 表达式

电解水验 电极上有气泡,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负极气体可燃烧,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水 氧气+氢气(分解反应) 2H2O 通电 2H2↑+ O2 ↑

3、水的组成:水是纯净物,是一种化合物。从宏观分析,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水是化合物。从微观分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

4、水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没有味道的液体,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密度为1g/cm3,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2)化学性质: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反应。

二、氢气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可燃性。

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淡蓝色,唯一的生成物是水。

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验纯。(验纯的方法:收集一试管的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瓶口向下移进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若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再收集,再检验;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三、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并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3)分子间有作用力和间隔。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通常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简单相加,就是因为分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和间隔。(热胀冷缩)

3、解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些现象:: a:路过酒厂门口,并未喝酒,却能闻到酒的香味? b:在烟厂工作,虽不会吸烟,身上却有一身烟味?

c:衣服洗过以后,经过晾晒,湿衣变干.那么,水到那里去了? d:糖放在水中,渐渐消失,但水却有了甜味.为什么? e:半杯酒精倒入半杯水中,却不满一杯.怎么回事?

四、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分化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3、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原子 分子 备注

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一定比分子小吗? 相 似 性 小,轻,有间隔。 同种原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小,轻,有间隔。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相 异

性 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成原子,由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相 互 关

系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如:氧气,氮气等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无数多个同种分子构成物质。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几种?

五、物质的分类、组成、构成

1、物质由元素组成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单质

纯净物

3、物质的分类 化合物 混合物

六、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

(1)、加入絮凝剂吸附杂质(吸附沉淀)(2)、过滤(3)、消毒(加氯气或一氧化二氯)

2、活性炭的净水作用:具有多孔结构,对气体、蒸气或胶状固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而使液体变无色,也可以除臭味。

3、硬水和软水

(1)区别:水中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多少。 (2)硬水的软化方法:煮沸或蒸馏

七、物质的分类方法

1、过滤:分离可溶性与不溶性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注意:“一贴” “二低” “三靠”)

2、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八、爱护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P57—P59

2、我国的水资源情况及水资源污染:主要水体污染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3、爱护水资源——节水标志

(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浪费水,另一方面要通过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2)防治水体污染的办法:A、减少污染物的产生B、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妙复习提纲

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不带电 电 子(一) 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元素原子的实际质量/(碳原子实际质量×1/12) 注意:

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的单位是1,省略不写 。

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约等于1.66×10-27 kg。

三、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各元素含量顺序:O Si Al Fe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元素、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 即讲种类,有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举例 如: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联系 元素的最小粒子

元素=================================原子

一类原子的总称

4、元素符号的意义:A.表示一种元素.B.表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O的意义: N的意义:

5、元素符号的书写:记住常见元素的符号

金属元素

固态

6、元素的分类

非金属元素 液态

气态

稀有气体元素

7、元素周期表

四、离子

1、核外电子的排步——用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的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A、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性质稳定。

B、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C、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

4、离子的形成:原子得或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原子 原子得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 原子失电子—带正电—形成阳离子

5、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离子符号表示式Xn+或Xn-,X表示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化学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离子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n”表示带n个单位的电荷。例如,Al3+表示1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3SO42-表示3个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酸根离子。

五、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意义:

(1).表示一种物质;

(2).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3).表示各种元素原子的个数比;

(4).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例如:CO2的意义

六、化合价

1、O通常显-2价,氢通常显+1价;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化合价有变价。

2、化合价的应用: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3、书写化学式时注意根据化合价的正负,按左正右负氨特殊来书写。

4、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七、

1、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 2N

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 2H2O

3、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

4、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Mg2+

5、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6、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分子所含有的某原子个数 H2O

八、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如: H2O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8 CO2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2=44 NaCl的相对分子质量=23+35.5=58.5 KClO3 的相对分子质量=39+35.5+16×3=122.5 根据化学式,也可计算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如:在 H2O 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6=1:8 CO2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2:16×2=12:32=3:8 如:计算化肥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先计算出硝酸铵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14+16×3=80 2.再计算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上一篇:学生写日记下一篇:手机被老师没收保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