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粮食生产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长期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娄底气象为农服务现状的分析,深入剖析娄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对现代气象发展的需求,对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切实提高气象为农服务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气象粮食生产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业气象粮食生产论文 篇1:

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现状及对策

摘 要: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现状和服务需求变化,提出提升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成效的措施,即以做好大宗粮食作物产量气象保障和特色农作物气象服务为主要工作方向,深入实施工作融合、强化顶层设计,着力做好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供给侧改革、服务模式创新升级,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发挥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以促进河南省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需求;河南省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产量对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与此同時,河南省也是干旱、洪涝、干热风、冰雹、晚霜冻、连阴雨和渍害等多种农业气象灾害多发、频发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加剧,农业气象灾害已成为制约全省粮食稳定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农业气象服务是针对农业生产开展的系列化气象服务,包括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防御指导、监测评估等工作,以及指导做好农业生产对气候资源的优势利用工作。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能有效减少农业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对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意义重大。

河南省气象部门围绕农业生产气象服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覆盖粮食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系列化服务产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农业气象系列化服务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服务效益[1]。但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智慧化、规模化、市场化农业生产模式的推广,河南省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逐渐表现出服务产品、服务手段难以满足需求等问题。基于此,笔者对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现状及服务需求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对今后如何开展工作进行思考,以期能进一步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一、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主要依托农作物生长情况观测、农业科学实验和卫星遥感监测结果,与各类天气预报产品充分结合,围绕大宗粮食作物和主要特色农作物产量、品质提升,研究系列化服务产品,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指导农业生产趋利避害。

(一)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产品

河南省农业气象主要服务产品分为农气公报、农气预报、灾害评估、关键农事服务和特色农业服务。其中,农气公报包含农业气象周报、月报、作物生育期气象条件评价以及土壤墒情监测,农气预报包含农用天气预报、作物产量与品质预报、森林火险等级预报、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以及灌溉量预报,灾害评估主要针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监测、调查和评估,关键农事服务主要针对“春耕春播”“三夏”“三秋”等重要农事季节开展专题性气象服务,特色农业服务主要针对苹果、茶叶、花生等开展针对性的预测预报、气象灾害防御等服务。

(二)农业气象服务途径

农业气象服务主要按照省、市、县三级架构,由各级气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类、分区域进行实施。服务方式主要分为两类:(1)针对管理部门的决策农业气象服务,主要通过公务系统、短信、专人送达等方式及时传递报送;(2)针对农业生产者的公众农业气象服务,主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站、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及时发布传递。近年来,在强力推进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的过程中,河南省气象部门积极研发“直通式”气象服务手段,手机大喇叭、LED电子显示屏、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发挥了较大作用,在服务时效、服务覆盖面等方面显现出了非常独特的优势。

二、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变化分析

现如今,从大的形势来看,农业生产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式种植,突破“一家一户”局限、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已成趋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知识型农民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已达到了一定高度。对比分析,河南省气象服务仍主要依赖于传统模式,服务内容宽泛,服务方式不够智能,决策建议针对性、可行性不强,特别是“低温冻害要烟熏增温”“渍涝要尽快清沟理渠”的服务内容已无法被广泛接受、采纳。

从产品供给来看,粮食产量已不再是农业生产的唯一追求,对粮食品质的挖掘、农产品附加值的延伸以及特色农作物的强化种植是农业提质增效的新目标。特别是以物联网为主要载体的智慧农业生产管控系统,代表着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对比分析,河南省气象部门对新形势下气象服务需求的研判较为滞后,前瞻性的思考和研究不足,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产品不够成熟,特色农作物气象服务刚刚起步,针对农业气候资源优势利用的服务产品没有广泛应用到服务工作中。

从服务模式来看,“功能集成”已成为农业服务模式优化的新趋势。一份计划单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各个环节、所有要素的设置和模拟,从而建立基于产量目标或者品质目标的生产计划书。其中,涉及的气象要素既有对于气象要素的实况监测分析,又有精确的、不同时间区间的天气预报结论。

三、今后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开展方向

农业气象服务必须紧贴农业生产实际,紧扣农业生产需求,不断强化科技内涵和智慧化服务,实施技术融合和部门协作,形成集智慧化、智能化、标准化、多元化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一)抓牢载体

1.要抓牢粮食产量气象保障这个载体

河南省是粮食产量大省,确保全国粮食供应、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央的嘱托,所以,做好粮食产量气象保障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压舱石”。在这一方面,河南省气象服务工作基础相对扎实,有着比较完善的农业气象观测体系和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可以依托项目建设,围绕粮食作物生育期内主要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灾害监测评估,注重做好对各级政府的决策气象服务。

2.要抓牢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这个载体

农业生产效益的驱使,使基层农业生产力量更多地集中在小众化、个性化的特色作物、设施农业上。因此,在农业气象服务中,要以发挥农业气象趋利避害双重作用为抓手,围绕特色农产品、经济作物等品质收益双提升,着重选择在当地叫得响、价值高的特色农作物,深入挖掘其全生育过程中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研发精细化的、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切实凸显服务效益。

(二)强化融入

1.强化与农业管理部门的融入

利用农业决策部门的政策、规划等,优化农业气象服务政策环境和工作空间,凸显气象服务价值。比如,在特色农业优势区的打造中,将“气候好产品”认定、“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等融入相关农业生产规划,以政策引导市场强化对气候资源优势的利用,实现气象服务农业“趋利”作用的发挥。

2.强化与农业科研院所的融入

将农业气象工作成果充分融入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中,实现农业服务链条的“功能集成”和服务核心技术提升,探索开展“联合服务”,打造综合性的农业气象服务模式。

3.强化与农业经营企业的融入

农业生产与气象要素密不可分,很多农业企业为了减少气象灾害损失,已经自行研发、安装了气象设备。但是,对于气候资源优势利用以及标准化、规范化的气象要素观测明显不足。气象部门可以着重选择几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涉农企业,充分了解气象服务需求,找准、找实气象服务切入点,探索形成精准化程度高、个性突出的农业气象服务新模式,并逐步将其打造为农业气象服务亮点、精品工程,從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河南省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三)做好顶层设计

围绕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河南省先后制定了智慧农业气象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系统性规划,但由于部门的局限性,没有实现与地方农业发展及系统性规划的充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气象服务全省农业生产大格局的作用发挥。另外,随着气象事业整体发展形势的改革,推动实施“农业气象基础监测预报评估服务产品制作向国家和省级集约,特色服务向地市及县级下沉”,需要进一步调整思路,围绕如何让省级业务部门把产品做好、做强、做出特色,市县级业务部门如何结合本地实际,细化、优化服务产品,服务到用户手中,并做好服务效果反馈。

(四)注重成果转化

成果是各项工作的最终出口,把成果转化应用好,才能充分体现出气象服务的价值。一是注重做好成果提炼。将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成果融会贯通,梳理整编成系统性的内容,实施载体融入,以手册、规范、专著、专利等形式进行外延扩展,提高工作成效。二是注重做好成果应用推广。特别是一些科研成果,要打破发表文章、完成课题的局限,真正将成果应用于具体的业务中,指导实际生产,切实发挥出科研服务业务的作用。三是注重做好成果展示宣传。做好各个工作环节的宣传,及时将服务产品、服务成效展示出去,既要让部门内部知道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要点,也要让部门外的人了解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内容,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赢得支持。

四、提高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质量的建议

(一)增强农业气象服务供给

(1)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河南省“两区划定”“四优四化”建设,依托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研发指导性强、紧贴农民需求的服务产品,发展适合“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精细化、特色化服务。(2)围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开展县级百米网格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推进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打造一系列“气候好产品”,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3)依托智能服务手段研发,探索形成针对种植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式服务新

模式。

(二)加强科技人才队伍支撑

(1)围绕农业气象服务智力建设,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做好农业气象大数据分析应用,打造标准统一、质量可控、分布式结构的河南省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数据资源体系,建立研用结合、功能融合的业务服务系统。(2)围绕农业气象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组建创新团队,将特色化、订单式服务产品研发,针对性、直通式服务方式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在有影响、规模大的农业企业开展蹲点式、帮扶式气象服务工作。

(三)实施项目引领带动

以农业气象服务重大项目为抓手,在梳理整编历年农业气象服务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掌握农业发展形势和需求变化,发挥项目的提纲挈领作用,拓展平台、优化空间,带动整个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升级完善。(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编号:AMF201506)

参考文献:

[1]陈怀亮,王建国.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实践[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4:14.

作者:查菲娜

农业气象粮食生产论文 篇2:

娄底市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与对策建议

摘要在长期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娄底气象为农服务现状的分析,深入剖析娄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对现代气象发展的需求,对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切实提高气象为农服务能力。

关键词气象为农服务;现状;对策;娄底市

S

作者简介邓见英(1972- ),女,湖南隆回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气象业务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140708娄底境内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倾斜,海拔最高点是新化九龙池 1 622 m,最低点是双峰的江口峡谷64 m;辖四县二区,东西宽160 km、南北长102 km、总面积8 117 km2。娄底市农业经济蓬勃发展,农作物种植面积369.39千hm2,粮食种植面积268.63千hm2[1],优质稻面积和产业化开发水平不断提高,在柑桔、西瓜、中药材、茶叶等传统经济作物的基础上,引进名优水果。娄底市暴雨洪涝、干旱、低温冰冻、高温热害、雷击、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发生频率高、范围广、危害重、损失大,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何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更好地发挥气象服务在指导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采用总结经验的方法,对娄底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现状中的主要经验与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总结,并提出对策建议。

1娄底市气象为农服务的主要经验与成效

1.1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与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县两级政府成立气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相继下发了气象为农服务相关文件,4个县(市)出台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及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气象灾害应急保障和处置能力显著提升。

1.2拓宽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全市建立国家气象观测站5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2个,区域雨量自动气象站188个;建立信息服务点95个,实现乡镇全覆盖,气象信息员3 000多人,实现村全覆盖。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立了640多路的96121气象预警外呼主叫和挂机短信预警服务平台等,建有DAB气象预警广播系统100余套、电子显示屏40多块;稳步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丰富气象服务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电话、电视、网络、手机短信平台、“96121”电话主叫、气象信息员及为农服务QQ群、DAB预警系统、新闻媒体、传真等多种方式,向各级党政领导、分管农业领导、农技站长、气象信息员、少数种粮大户及时发布及传播旬、月报、一周天气信息和灾害性天气预警等农业气象信息;同时积极开展气象科研和科普宣传,努力提高公众防灾避险和自救互助能力。

1.3主动开展农业气象预报服务深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紧跟关键农事季节,深入开展水稻、油菜等农作物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农业气象专题分析及农用天气预报服务,主动为当地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指导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科学的决策依据。尝试性开展面向生产一线的“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建立联系户点,重点面向水稻、油菜、葡萄、西瓜等几个种植大户进行农情、灾情调查,了解气象服务需求,开展针对性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4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效益显著市县两级政府成立了人工影响天气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立了以地方各级财政为主的投入机制,全市有 “三七”高炮8门,火箭发射系统10套,建成标准化作业站点2个。娄底市气象局科学部署,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手段在农村生产、防灾减灾、水库增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2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2.1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仍需向纵深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机构、基层队伍、经费投入等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等方面还在起步阶段。目前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的气象为农服务运行维持经费很少,资金和项目的开展均急需加大投入;社会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重要性认识仍有不足,乡镇、村等重要工作场所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进展缓慢;乡镇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不够健全,气象服务站设施设备不完善、村级仍很缺乏;气象与涉农部门的合作机制尚未健全,资源共享合作力度需要加大。

2.2气象为农服务产品精细化程度不能满足农业的实际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业主体经济已不断从单一的千家万户粮食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转化,设施农业如大棚蔬菜、草莓、食用菌等逐年增多,全市农民合作社己有797家[1]。只有常规的气象服务是远远不够,农业生产大户更关注具有针对性的气象预报服务,所需气象服务的敏锐性和专业性上要求较高。目前提供的气象服务还相对单一,基层气象服务产品还未突破粮食生产服务等传统农业领域,直接面对农业生产者本身的产品有限,专业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急待提高;“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对象覆盖面低,且服务用户主要是政府决策部门;农业气象科研成果推广转化率不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指标很少,科技支撑力度不够,难以满足农村农民的迫切需求。

2.3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仍不健全气象信息在传播渠道、手段、内容、时间、对象等方面仍存在缺陷,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不广,气象预警设施不足,全市现有3 000多个村,DAB预警机仅100多套;农村居民分布相对松散,通讯较落后,部分农民获得气象信息的渠道少;兼职气象信息员素质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气象科普宣传和培训不够,农民对气象知识了解较少、防灾意识弱;基层气象灾害监测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2.4基层气象部门气象为农服务人才队伍薄弱基层气象部门人少事杂、任务重,都是身兼数职,且技术能力比较薄弱,很难集中精力专门从事为农服务建设和管理工作;省、市、县级业务體系中农业气象专职化服务不均衡,县级基本上没有,专业人才匮乏,农业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气象为农服务的深入。

3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对策建议和改进措施

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2],完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工作,是今后一个时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是一项长期任务。

3.1创新机制,完善农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健全和推进由基层政府主导的县、乡、村三级气象防灾减灾指挥协调体系,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出台有利于气象为农服务的政策措施,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机制,争取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基层气象灾害防御政策、资金等支持,以“三农”为契机,建立标准化的农业气象示范县、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乡镇。

深化部门合作,促进“两个体系”融入式发展,完善机构和职能融合机制,将为农气象服务工作融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中,成为其工作的一部分。如气象信息站与农技站融合,实现一站多能、一员多职;规范和标准融合,农技服务站建设标准中增加气象站内容、社区、村级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内容等;人才与业务融合,由气象和农业等多部门成立专家联盟,联合开展水产养殖等专题服务产品制作,共同服务;管理和考核融合[3],利用农技推广、水利水管、国土信息、民政报灾等社会人力资源,壮大气象信息员等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骨干队伍,将信息员培训与管理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在农技员考核中增加气象信息服务的考核内容,健全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多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形成强大的气象为农服务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真正建立起长效机制。

3.2突出重点,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3.2.1加强保障粮食安全的农业气象服务。

3.2.1.1发展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把“直通式”服务作为重点,针对支柱产业发育期,确定农业气象观测体系的布局,监测收集特色、设施农业生长期气象基础资料,有针对性地拓展农业气象服务的领域和内容,完善指标体系,针对主要农作物播种、培管、收获、晾晒等关键农事活动,制定周年农情服务方案。

3.2.1.2建立一条龙服务体系。建立信息收集—产品制作—现场指导—示范应用—效益收集的一条龙服务体系。将产品制作延伸到基层,丰富产品种类。市级技术优势与县级服务优势互补,联合开发服务产品,将现有的气象预报产品转换为针对产业的预报产品;在关键农事季节和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天气来临前,深入田间地头调研,针对种、养业不同农户制作发布更多符合设施、特色和生态农业等“三农”服务需求的为农气象服务产品。将服务延伸到农户,将服务产品分类,突出服务的针对性,向地方政府、农业合作社、农业大户通过多种方式分类及时传送,指导农民科学安排农事活动。将信息反馈延伸到用户,建立涉农部门、气象信息员、农户信息反馈链条,及时收集服务需求、气象灾情、服务效果。

3.2.1.3强化关键农时和重点区域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强化关键农时、重点区域暴雨洪涝、高温干旱、低温冰冻等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灾前监测预警、灾中动态跟踪、灾后定量评估服务,及时发布当地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服务产品,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技术体系,指导农民科学防灾减灾。

3.2.2加强农业气象技术支撑系统建设。

3.2.2.1积极开展农业气候资源普查与评估。开展主要农作物和设施或特色农业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加大对农业气象领域如粮食作物灾害监测预警、病虫害观测的技术研究,将成果投入实际应用,为气象为农服务指标体系和服务产品的研究、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3.2.2.2加强对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支持。加强对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业务支持与技术指导,指导基层气象台站研究开发气象为农服务新产品,提高农业气象预报情报等产品的定量性、针对性与实用性,建立农业气象服务平台,以便为农服务人员快捷有效地制作更多更好农业气象服务产品。

3.2.2.3加强多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与上级气象业务部门、农林部门的技术合作,通过部门技术资源信息共享、业务合作、灾害调查评估、联合科技攻关以及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与农业部门在科研、农业生产、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研发农业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适用技术;联合开展农田调查、农业气象会商,充分利用和发挥部门在农业气象灾害防治方面的技术力量和成果,建立气象、农业部门和生产者联合编制服务产品、由大户带头使用的新型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切实提高“直通式”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3注重实效,深化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利用多种气象科技手段完善乡镇精细化预报业务系统,提高预报准确率;加强与水利、国土等部门在灾害隐患数据及监测数据共享、完成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强化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带动和完善基层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建设。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体系,引入社会资源,推进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和运行机制向农村延伸,建立与广电等防灾减灾部门农村公共服务资源信息、发布手段共享和联合运行维护机制;拓宽预警信息发布及传播途径,建立与基层特别是偏远农村山区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按照土洋结合、人机互补、因地制宜的原则,联合广电等有关部门重点推进气象信息服务站、电子显示屏、农村预警大喇叭和手机订制等建设,逐步实现全覆盖行政村,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确保气象信息能及时准确传递到农民群众手中并发挥作用。

3.4加强农业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合理配置基层台站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岗位,引进与培养能扎根基层、吃苦耐劳、敬业爱岗、业务精湛的青年农业气象专业人才,积极开展自学活动,强化学习培训力度,发挥骨干力量,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队伍。组建由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专家和管理人员、大户和气象技术人员组成的气象服务专家联盟和农民专家队伍,依托专家联盟团队,根据农事季节,开展农民技术员培训,把气象知识、农业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以点示范片,带动基层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发展。

4结语

(1)近年来,娄底市气象部门不断拓展思路,采取多种方式和举措,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逐步提升服务能力,深入推進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在防灾减灾、增产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面对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气象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娄底市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开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在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科技支撑、服务水平等方面与社会需求仍有较明显的差距。

(3)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为农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纵向推进为农服务长效机制、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途径与组织体系,建立标准化的农业气象示范县、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乡镇;深入专业业务知识的学习,开展适用技术的科研和推广服务,有针对性地拓展面向新型农业主体“直通式”为农气象服务的领域和内容;提高各方的重视度、加大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力度,提升气象信息传递能力和产品覆盖面;强化宣传、提高广大农民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自觉意识,全面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娄底市统计局 娄底统计年鉴-2013[M].娄底: 娄底统计年鉴编辑部出版,2013: 33,265.

[2] 矫梅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2010(5):56-57.

[3] 商兆堂.江苏省建立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

作者:邓见英 曾海鹏 胡国强等

农业气象粮食生产论文 篇3:

阐述农业气象服务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却不是农业强国。究其原因,我国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未根本改变。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特别是气候变化及突发的自然灾害导致了严重的农业损失。为了减少由于气象条件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有很重要的意义。该文通过阐述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分析其中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服务水平的相关办法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农业气象 气象服务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对农服务是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政府及气象部门各级领导都充分意识到了气象为农服务的重要性,在这个大好的形式下,改善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条件,提升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地位,势在必行。对农业气象观测工作实行全面动态管理,增强代表性,保证人员和资金,加强现代化建设,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质量一定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1 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1.1 服务对象亟待调整,服务领域亟待拓宽,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在多年的气象为农业服务工作中,我国各级气象部门在服务对象方面,多重视对领导层的决策服务,而对直接服务农村和农民关注不够;在服务领域方面,多数气象部门都停留在为粮食生产服务上,而为经济作物、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的服务基本上未开展起来;在服务水平方面,由于各级气象部门普遍对当地农业生产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所以在服务过程(材料)中只能是清晰地给出气象情报和气象预报,而对当地政府和农民应采取措施所提出的建议则多数是模棱两可,可操作性不强。

1.2 气象监测站点偏少,监测数据不能满足为农业服务的需求

目前,我国的气象监测站网设置基本上是每县一个气象站,对于广东来说,有的乡镇也有气象数据采集自动站,只是有些非常偏远、实在无法安装的山区才没有安装。对于平原地区来说,气象站的监测数据大致能代表一个县的气象状况;而对于山区来说,虽然村与村之间的距离仅几公里或十几公里,但两地的气象状况却相差甚远,所以气象站的监测数据很难代表整个县的气象状况。

1.3 气象预测预报的针对性不强

预报内容和形式与农业防灾减灾的需求有一定差距,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用天气预报。目前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对农业的针对性不够强,实际上真正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农民更关心的是农用天气预报,其中包括农业年景预报、农事关键期的天气预报(如长期干旱后的降水预报、麦收季节的晴雨预报)、气温稳定通过3 ℃、5 ℃和10 ℃等界限温度日期的预报、土壤水分预报、各种农业气象灾害(如倒春寒、干旱、暴雨、大风、冰雹、连阴雨、初霜冻、终霜冻)预报和有利于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预报等。

1.4 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现代建设程度不高

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经过多年发展,观测手段、观测仪器都有很大的改善,但是比起地面测报,比起其他行业的迅猛发展,还是明显地相对滞后了,尤其在观测仪器和手段方面。大力加强农业气象观测的现代化建设,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了。

2 农业气象服务发展趋势

综观当前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不难看出,近20多年来,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取得了极为迅速的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2.1 加强农业气象数值模拟及其应用模式的研究

以生长模拟为核心的农业气象数值模拟与应用模式的研究是近年来最富活力、进展最为明显、最具应用前景的一个领域。这不仅是由于它能改进和提高现己投入使用的各种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新一代的实时统计一动杨模式,更重要的是,以生长模拟为主的模式研究是整个农业气象学科发展的关键、核心和基础,是世界农业气象研究的共同目标。国内近年来,在引进一些主要生长模拟模式的同时,开展了对作物生长模拟及其应用模式的研究,研制了春小麦生长简化模式、水稻生长简化模式等。这些模式虽繁简不同,但其基本思路都是利用作物的基本观测资料以及平行观测的气象資料。

2.2 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卫星遥感和计算机技术

近年来,农业气象科学的另一个重大发展是卫星遥感和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与开发。这不仅大大地改进了农业气象的动态监测手段和分析方法,而且开拓了农业产量气象预报的新途径,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气象学科的发展。

其发展趋势是,在加强遥感监测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条件下,大力开展气象卫星遥感监测和估产技术的研究;扩展新的监测对象(如地温、土壤湿度、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和大面积虫害等)和估产作物(如水稻、玉米、大豆等更多的作物)。

2.3 加强农业气象服务系统的研究

实现农业气象服务的自动化、定量化和正规化,向国家农业生产指挥部门提供实时、客观、准确的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是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迫切任务之一。因此,农业气象服务系统的研究是农业气象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近20年来,由于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在农业气象部门得到引进和应用,促进了国内外对农业气象服务系统的研究。美国通过遥感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网络建立了果园的霜冻低温警报系统。该系统是由NOAA卫星转播的、由位于赤道上空的GOES一1卫星提供并通过电视讯号变为可见图象,再由计算机增强影象,显示出不同颜色以反映低温状况(如-0.6~0 ℃时出现白色影象;0.6~4.4℃时出现灰白色;小于-4.0 ℃,大于4.4 ℃则出现黑色等)。从而使果园防霜建立在十分可靠的情报基础上,以节省费用和能源。

2.4 增强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的代表性,准确性

农业气象观测工作给了观测员很大的选择权利,对观测地段的选择,对作物品种的选择,以及对于各种产量因素测点的选择,几乎都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一点是和气象基本观测最大的不同。所以,对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资料的代表性,要考虑以下方面:(1)观测地段一定要代表当地的地形、地势、气候特点、土壤和产量水平、耕作制度。(2)观测品种具有代表性。(3)产量因素测点的代表性。

3 结语

气象部门不仅要加强对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认识,还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技术难题。不仅如此,气象部门还要加强对气象服务者的培训工作,因人而异,通过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气象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以及态度,为农民提供更高质量、更准确的气象信息促进农业增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运志,唐熠,唐桥义.关于做好农业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J].气象,2010,34(4).

[2] 党修伍.气象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

[3] 王春丽,孙爽,朱红蕊,等.2012年农作物生长季的气候概况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J].现代化农业,2013(7).

[4] 魏明英,王松霞.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探讨[J].中文信息,2013(2).

[5] 林荣惠,何秀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构建研究[J].现代农业,2013(6).

作者:武孟祥 李明辉 田瑞波 王凡

上一篇:团员申请书(通用3篇)下一篇:冬日强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