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补贴对中国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

2022-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04年, 国家实施免征农业税政策, 自此建立了国家对农业进行直接补贴的制度体系, 全国范围实施农业补贴, 补贴内容逐渐扩大, 包括良种补贴、种粮补贴、农机购买补贴、农业综合补贴。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对中国农户粮食生产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就农业补贴对中国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进行重点分析, 希望通过分析为农户以及农业规模种植、农业合作社的经营者把握国家农业补贴政策方向和积极参与生产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引导。

1 中国农业补贴实施的必要性

首先,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长期不可改变, 决定了农业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户进行粮食生产, 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国家开始实施“反哺”农业的各种政策措施, 对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供给的安全十分必要。其次, 国家实施农业补贴, 是对我国农业种植地域差异的一种补贴式调剂, 可以帮助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粮食减产的不利因素。第三, 农民以种植粮食为本职工作, 国家实施农业补贴, 对我国农民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是国家利用政策补贴措施实施农业种植方面调控的必要手段[1]。

2 农业补贴对中国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

2.1 有利于提高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

农业补贴可以降低农户的粮食生产成本, 可以提高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首先, 农民进行粮食种植, 就需要购买种子、农业机械以及化肥、农药等其他生产相关资料, 随着近年粮食作物价格的走低, 除去国家的补贴, 农民的绝对收入并不高。在这种情况下, 国家实施的农业补贴就在客观上降低了农民粮食生产的成本, 从而提高了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其次, 国家实施农业补贴的政策, 对农户进行直接的现金补贴发放, 在心理层面上, 有利于激发农民进行粮食种植的热情, 是对农民生产粮食的一种补贴性鼓励措施, 有利于提高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

2.2 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

农业补贴是国家针对农户进行的涉及到种植及其生产资料的补贴, 是一种以补贴来对农业生产进行保护的政策, 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随着新时期乡镇企业的兴起, 以农业耕地为代价建立厂房、开办企业的情况屡禁不止, 除了政策的处罚措施和国家相关机关对乱占耕地进行治理外, 国家实施的农业补贴, 在一定情况下可以遏制这种势头, 尤其是2016年国家对农业补贴进行改革之后, 国家开始积极支持粮食规模经营, 补贴政策支持向农业耕地的保护和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倾斜, 确保耕地面积的稳定性, 以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2]。

2.3 有利于促进农户进行规模化粮食生产活动

农业补贴政策措施, 对粮食生产、购买大型农业机械和农机等生产资料进行补贴, 客观上有利于农户进行规模化粮食生产活动。政策方面, 2016年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业补贴改革, 调整20%资金用于加大粮食生产大户的补贴和其他补贴的增加部分, 国家开始通过补贴的措施, 鼓励规模经营和规模化的粮食生产, 国家支持粮食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的规模化经营。粮食生产经营方面, 国家对大型农业机械及相关生产资料的补贴, 有利于农户购买大型农机, 大型农机的购买则有利于规模化的作业生产, 对粮食生产经营的规模化生产是一种物质条件。国家政策补贴方向的倾斜, 对有条件的土地流转、土地承包以及农村合作社经营都是一种政策性的保障, 对农户进行规模化粮食生产是一种政策条件的保障。

3 结束语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生产有着重要影响, 有利于提高农户粮食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国家对农民利益进行保护, 有利于保护和提升我国耕地地力, 有利于农户进行规模化粮食生产活动。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 我国的粮食生产解决了世界上1/5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了保障农户的粮食生产, 国家自2002年开始, 实施了农业补贴政策, 并且政策的力度和覆盖范围在逐渐加大。以农业补贴对中国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为重点内容, 分析了中国农业补贴实施的必要性, 并分析了农业补贴对中国农户粮食生产产生的影响, 即:有利于提高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以农业补贴为保护政策, 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促进农户进行规模化粮食生产活动等。

关键词:农业补贴,农户,粮食生产,影响

参考文献

[1] 全世文, 黄波.中国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长效路径分析[J].世界农业, 2018 (1) :4-12.

[2] 陈辰.2018年农业补贴项目新变化[J].植物医生, 2018, 31 (1) :10-12.

上一篇:地铁车站低压配电问题分析下一篇:例谈农村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有效途径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