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技能改革工程教学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显得更为急迫,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则是其中较为薄弱的方面。文章剖析了高职院校教法改革难以深入推进的原因,进而提出深化教法改革的对策,并对教法改革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作了辩证的思考。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岗位技能改革工程教学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岗位技能改革工程教学论文 篇1:

论会计岗位技能培训

【摘要】 文章论述了开展会计岗位技能培训的现状和必要性,设计了会计岗位技能培训的基本内容,包括:出纳岗位、薪酬岗位、材料岗位、固定资产岗位、成本岗位、销售利润岗位、资金证券岗位、往来结算岗位、总账报表岗位、会计电算化岗位共十大会计岗位的具体内容,强调了会计“角色模拟培训”的方式,提出让学生进入社会“会计人才培训中心”进行会计职业技能训练,最终取得“会计岗位技能培训证书”的思路。

【关键词】 会计岗位;技能培训;人才培训中心;技能培训证书

目前,高等学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实验课程及专业考证而言,实行“三验”(三大实验)“一证”(取得会计证)制。内容如下:

(1)开展基础会计实验。学生结合《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所做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等实验。

(2)开展中级财务会计实验。学生结合《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所做的货币资金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应收账款核算、存货核算、非流动资产投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无形资产核算、负债核算、收入费用利润核算、所有者权益核算等实验。

(3)进行会计实务训练与考核。它是所有课程学完后学生所做的涉及会计、财务、分析等知识的现场会计实务的手工操作和会计电算化操作。

以上三大实验解决了会计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问题。虽然成绩单能反映出学生的一些能力,但学生究竟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用人单位不得而知;同时,会计学专业学生通过参加国家“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合格者能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简称“会计证”),但这个证只能证明其可以从事会计工作,是一个“准入证”,并不能说明该学生具有哪些硬本领。

解决以上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学生进行“会计岗位技能训练”——会计十大岗位技能培训,并获得专门机构颁发的“会计岗位技能培训证书”。

一、开展会计岗位技能的现状和必要性分析

2007年12月13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明确提出,“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其中,“求职技能”对大学生就业尤为重要。通知还指出:要“具体分析已确定职业和该职业需要的专业技能、通用技能,以及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并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有效地提高这些技能。”这就是说,大学生各种技能的提高要靠多种途径来实现。

2009年8月6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征求意见稿)》,第十二条规定:“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应当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第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统筹协调,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从这些规定中可见,“技能”和“职业”关联,称“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培训的目的是促进“就业”,即“以就业为导向”。这为高校加强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依据。

目前,一些高校积极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本领。例如,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增强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2009年3月初,大连市高校工委和大连市教育局联手,对在大连高校符合条件的1 276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实施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批学生是在近5 000名报名参加培训的大学生中选拔出来的。大连市9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作为此次大学生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共开发了19个培训项目。

又如,鞍山市建立了“鞍山市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凡鞍山市应往届毕业生,均可免费学习技能。该市高度重视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把“建立鞍山市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列入2009年市政府八项民生工程之中。

再如,东北财经大学财务学专业的学生在商业学校参加了三个月的技能培训,收效很大。据《绍兴特快》报道,2009年8月27日,绍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正式启动千名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活动,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这一活动鼓励市区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技能实训、创业培训,以丰富职业经历,提高就业技能,尽快实现就业。

以上情况表明,大学生技能培训已经在一些城市启动,它将不断扩展到全国各市。

二、会计岗位技能培训的基本内容

(一)会计岗位技能培训的具体内容

通过查阅财政部有关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法规,研究确定以下十大会计岗位的具体内容及其技能要求:

(1)研究确定会计核算“出纳岗位”的具体内容及其技能要求;

(2)研究确定会计核算“工资岗位”的具体内容及其技能要求;

(3)研究确定会计核算“材料岗位”的具体内容及其技能要求;

(4)研究确定会计核算“固定资产岗位”的具体内容及其技能要求;

(5)研究确定会计核算“成本岗位”的具体内容及其技能要求;

(6)研究确定会计核算“销售利润岗位”的具体内容及其技能要求;

(7)研究确定财务管理“资金证券岗位”的具体内容及其技能要求;

(8)研究确定财务管理“往来结算岗位”的具体内容及其技能要求;

(9)研究确定会计核算“总账报表岗位”的具体内容及其技能要求;

(10)研究确定“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具体内容及其技能要求。

(二)会计岗位技能培训的方式

一是在会计实验室进行会计具体岗位的“角色模拟培训”。研究会计具体岗位“角色模拟培训”的内容、方式、方法及其考核要求;

二是组织学生进入社会“会计人才培训中心”进行会计职业技能培训。研究“社会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方式、时间安排和具体措施。

(三)会计岗位技能培训证书的设置与运作

笔者认为,会计学专业毕业生获取“会计岗位技能培训证书”对于大学生就业非常重要,它是国家人才培养方针政策在新时期的具体化。如何设计和运作这一培训证书呢?笔者提出下列建议:

首先,要通过宣传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

其次,要同各级劳动社会保障局和财政局联系,让他们设计“会计岗位技能培训证书”的格式,规范“会计岗位技能培训证书”的制度和程序;同时还可联系各级会计学会、财务学会、总会计师协会等会计职业组织,取得他们的支持和认可,协同办好有关事宜;

再次,寻求社会“会计人才培训中心”进行会计职业技能培训,因为他们有丰厚的现场会计培训资料、实践经验,并掌握着会计职业的基本需求;

第四,寻求会计学权威或专家对“会计岗位技能培训”进行检查认定,在考察大学生确实把握了“会计岗位技能”基本本领后可在培训证书上签字。

三、会计岗位技能培训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老师通过对“会计岗位技能培训”的专题研究,组织会计2005、2006两届共计600多名学

生进行专门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他们聘请了“徐州青蓝会计人才培训中心”和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老师进行联合培训,“徐州市总会计师协会”专家进行督岗,90%的学生获得了“徐州青蓝会计人才培训中心”、“徐州市总会计师协会”联合签章的、会计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朱学义教授进行认证的“会计岗位技能培训证书”,学生的会计岗位操作技能明显提高,得到了社会认可,为会计学专业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件事使高校的领导和师生得到震动:大学生取得“会计岗位技能培训证书”,不仅仅是大学生就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弥补了现行实践教学体系的不足,为现行的“理论实践型”模式向“职业就业型”模式转换提供了思路,为高校其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理论指导和可供仿效的运作方案。●

【参考文献】

[1] 栾光煜.职业技能培训为大学生就业增加砝码[N].大连晚报,2009-5-30.

[2] 鞍山市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成立[EB/OL].http://www.ln.gov.cn/zfxx/qsgd/ass/ans4/200906/t20090609_384654.html.

[3] 薛惠萍. 如何上好会计岗位实践课[J].职业教育研究,2010(2):143-144.

[4] 袁雪飞. 关于加强高职会计岗位实训教学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9(11上):73-74.

[5] 王家晋,徐恭怀,楼嘉妹等. 会计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初探[J].上海会计,1985(9):9-12.

作者:朱亮峰 朱学义

岗位技能改革工程教学论文 篇2:

对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摘要]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显得更为急迫,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则是其中较为薄弱的方面。文章剖析了高职院校教法改革难以深入推进的原因,进而提出深化教法改革的对策,并对教法改革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作了辩证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方法改革 对策 辩证思考

[作者简介]李小林(1956- ),男,广西桂平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文化与传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7)

[

尽管人们对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已有所认识,但这方面的改革至今仍步履维艰,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方法改革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教学方法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革仍是较为薄弱的一个方面,如何富有成效地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本文拟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以就教于有道。

一、高职院校教法改革难以深入推进原因的剖析

其一,陈旧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按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手段,教师只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目的便达到。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与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将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智能、发展学生人格的手段的现代教学观念大相径庭。与这种陈旧的教学观相对应,教学方法是重讲授,重灌输。新中国成立前梅贻琦先生曾这样描述当时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今日之教育,恐灌输之功十居七八,而启发之功十不得二三。”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积习陈陈相因,根深蒂固。应该说,这种陈旧的教学观作为内化了的价值观、心理惯性、思维定式至今仍主导着大多数高职教师的思想。因此,教学方法改革的最大惰性和障碍,首先来自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而教学方法改革深入推进难度最大的就是由传统教学观向现代教学观的转变。

其二,不重视了解、研究新教法。由于传统教学观根深蒂固,它所产生的惰性很容易使人们抱残守缺,扛惯了“三八枪”,端起新式武器倒变得不适应起来,还是按老套套施教便当。一方面,按传统教法施教轻车熟路;另一方面又不重视了解、研究、探索新的教法,其结果是自我封闭,恶性循环,教学方法改革势必难以推进。

其三,缺少采用新教法所需的素质和能力。不同的教学方法,需要有不同的素质和能力与之相适应。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灌输性、封闭性、单向性的特征,组织教学相对简单,因此,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较低。教师只要有较为丰富的学识,能给学生授业解惑,便可胜任教学。而现代教学方法则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多向性、互动性的特点,教学过程环节较多,组织教学较为复杂,特别是高职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准确、精要地讲授专业知识,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方法启发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还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设职业岗位工作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发展学生智力,增强学生能力。这必然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

由此可见,教学方法改革难以深入推进的实质就在于,教法改革是教师进行自我更新、自我扬弃的一场深刻革命,要求教师从观念上、心理上、思维方式上、素质和能力上都要先行完成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

二、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对策

其一,增强教法改革的紧迫感。任何改革都需要动力,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必须有一定的动力来推动,这就需要提高高职教师对教法改革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使之认识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的严重弊端,认识深化教法改革是高职教育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打破其心理平衡和心理惰性,使其产生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从而变“要我改”为“我要改”,积极主动地投身改革之中,将外在的压力转化为改革的内在动力,富有成效地将教法改革推向纵深。

其二,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教学理念是对教学基本问题的根本看法,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理念一旦形成,就会变得根深蒂固而难以改变。教学理念尽管只是作为观念形态积淀于教师的大脑之中,但它反映了教师对基本教学问题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指导教师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采取正确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陈旧的教学理念则会阻碍教学改革,成为教学改革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因此,教法改革必须以转变教学理念为先导,通过转变传统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为教法改革扫清障碍,而代之以现代的知识观、人才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从而确保教法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推进。

其三,从实际出发深化教法改革。教法改革必须从高职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其心理、人格发展的规律,据此寻找其“最近发展区”,选择与其发展成熟度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激活其心理图式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之架设通往新知、形成技能的桥梁。而对于高职教师而言,则应增强自知之明,通过教学反思,了解自身素质、能力、人格和思维方式的长短优劣,使教法的选择和改革既切合学生实际,又切合自身实际,避免教法改革上的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特有功用,使教法改革更富成效。

其四,加强对新教法的研究探索。我们身处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为教学提供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技术、教学媒介和教学手段,许多新教法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应运而生,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研究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直观性、开放性、互动性强的优势,提高教学信息传递的密度和效度,向现代教育技术要效率、要质量。加强对新教法的研究探索还必须注意高职教育的特点,切合高职教育的实际。高职教育尽管从属于高等教育,但它是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类型,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普通本科教育并不一样。高职教育以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技能型、应用型高级职业人才为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中占据突出的地位,这决定了高职教学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实战性、模拟性、操演性和实效性。高职教师只有清醒地明确高职教育特殊的目标定位,才能据此高屋建瓴地研究和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特别是研究和探索实践、实习、实训教学的方法,以更好地实现高技能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其五,提高高职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在教学系统的诸多要素中,教师发挥着主导的作用,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教师既是教学的设计者和策划者,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既是教学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又是教学的评估者和激励者。教师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对教学方法的驾驭和运用,关系到其能否胜任教学方法的改革。无论多么好的教学方法,必须以教师相应的素质和能力作前提条件,如果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达不到此种教学方法的要求,盲目地照搬照套,其结果或使此种教法在运用中走样变形,或东施效颦,使此种教法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用。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与之相适应,采取各种激励措施的导向,引导高职教师通过在职培训、脱产研修、攻读学位、职证考试、企业挂职锻炼等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特别是提高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三、对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若干问题的辩证思考

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操作起来会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不准备论述教学方法改革中的某些具体做法,只就改革中需要解决好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进行一番辩证地思考,希望能引起同行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其一,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搞全盘否定。我们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是就总体而言的,这并不排除传统教学方法的某些方面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如传统教学方法的讲授法,重视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逻辑性;传统教学理论有关学与思的关系、知与行关系的见解,至今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对传统教学方法中这些千百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精华,我们不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简单化地全盘否定,而应该取其精华,加以继承,根据培养高技能职业人才的需要加以改造,再进行大胆的探索、创新。如果只讲创新,不讲继承,这是简单化和绝对化,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如果只讲继承,不讲创新,这是墨守成规,教学就会因缺乏活力而成为一潭死水。只有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通过继承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养料,通过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论才会根深叶茂,教学方法才会丰富多样。

其二,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之间的关系,不搞放任自流。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但在教学实际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偏向,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却忽视、放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具有比较渊博的学识,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其所教专业、学科的行家里手,在教学中起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状态怎样,有赖于教师给予怎样的导向和激励。教师通过教学的设计和组织,将学生的学习导向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一旦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被激发调动起来,并指向既定的教学目标,便将极大提高教学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三,正确处理好教法创新与讲求实效之间的关系,不搞花架子。现代教学方法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灵活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特别需要创新精神。不创新,就不能突破传统教学的藩篱;不创新,改革就无法向纵深推进,教学就活不起来。但强调创新的时候,我们要注意防止热衷于赶时髦,只图表面热闹,不问实际效果的偏向。教学方法的创新往往受制于教学对象特点,受制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这就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从教学对象的实际、教师自身的实际出发。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经营要讲经济效益,投入要小,产出要大;不讲效益,粗放经营,企业就要破产关门。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样需要树立效益观念,切忌一味追求花样翻新,轰动效应,而要使教学方法的创新建立在与教学对象的特点、与教师自身素质能力相适应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教法创新才能收到实效,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培养高技能职业人才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四,正确处理好整体推进与分步实施之间的关系,不搞一步到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教学过程、教学因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特别是高职教学方法具有特殊性,教学方法的改革会受到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如项目教学法是一种特别适合于高职院校的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但能否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决于许多教学因素和条件:它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较高的素质和能力,熟悉和了解职业岗位实际的操作技能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通过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训练项目,创设任务情境,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项目任务进行实训操作。又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必以一定的多媒体、网络硬件设施为条件,还要求教师能够熟练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否则,就无法运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而因为教学方法改革受制于各种因素和条件,这就使教法改革难以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切忌急功近利,这就需要对教改的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理性的诊断,找出问题的症结,考虑教法改革所受的制约和所需要的条件,从本校实际、教师实际、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宏观谋划,确定教改整体推进的总目标,把总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分目标,分步实施,逐步到位,扎实稳妥地将教法改革推向纵深。

其五,正确处理理性研究与探索实践之间的关系,不搞纸上谈兵。在教学方法改革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偏向:一种偏向是对教学方法缺少研究,缺乏理性的认识,跟着感觉走,改到哪算哪,至于为什么要改,改什么,怎样改,认识模糊,陷入盲目;另一种偏向则是玩弄概念游戏,时髦的口号挂在嘴上,实质的改革却停留在纸上谈兵,没有切实有效的实际行动。这两种偏向都不利于教学方法改革的深化。任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都以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为前提,而教学理论则是对丰富的教学实践进行抽象研究、理性概括的结果,是对教学规律的反映。通过教学的反思、理性的研究,把握了教学的规律,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建立在遵循教学规律、理性自觉的基础之上。但是“批判的武器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对教学方法进行理性的研究并不能代替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教学方法不同于抽象的教学理论,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无论多么好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如果束之高阁,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不付诸教学实践加以检验和完善,就无法改变现状,从根本上动摇传统教学方法体系。只有把对教学方法的理性研究与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既充满科学理性,又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富有成效地推向纵深。

[参考文献]

[1]杨向华.论高校教学改革中应正确处理的几对关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2]于迎霞.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

[3]范林.高职教学方法改革浅见[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3).

[4]陈晓罗.浅谈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改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1).

作者:李小林

岗位技能改革工程教学论文 篇3: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究

[摘要]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要以为社会培养计算机应用专门人才这一根本任务而进行设计,文章结合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应用技术 课程体系 岗位技能

[作者简介]丁爱萍(1966- ),女,河南开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教学与研究工作。(河南开封475003)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社会对计算机软、硬件的设计、开发、销售、应用、管理和维护等诸方面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提出了多元化需求,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必须以职业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与职业岗位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学生,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岗位能力。在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是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信息工程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研究和改革中,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归,结合本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注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在构建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二、原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缺陷

专业教学改革前,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受本科教育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课程结构。原有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本科教育的缩简版,表现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段式结构。第二,课程间的联系。前导课程主要是为后续课程作铺垫,为其准备基础理论知识。第三,课程内容。主要讲授系统的、完整的理论知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紧密的联系,实践教学被置于次要地位。这样的课程体系是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缺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的职业技能培养,缺乏计算机领域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实践环节上缺乏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要打破以知识传授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能力主导型的工学结合新模式,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教学情境与工作岗位相结合。从“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教学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一)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建立课程体系前,首先要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科学定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工作流程是针对所培养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分析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确定学生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能和素养,最后结合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的要求,逆向推出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个应用范围很广的专业,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应学习的内容很多。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三年学习内容不可能涵盖所有的计算机应用领域。因此,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对该专业定向。为此,我们先后到深圳、北京、上海等地区进行专业调研,与IT企业交流,根据历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就业与社会需求分析,确定专业服务面向行业和就业部门。同时,通过下企业进行专业调研和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调研,初步确定了专业就业岗位和业务范围。通过多渠道的反馈信息,对初步确定的专业就业岗位和业务范围进行修正,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分析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

在调研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软件开发的主要方向有程序开发、动态网站开发。对于软件工程专业主要面向程序开发,动态网站开发采用的技术主要有ASP.NET,JSP和PHP,比较普及的是ASP.NET和JSP技术,所以将动态网站开发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一个方向;信息管理集合了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和管理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信息管理系统是信息的集散地,并且与计算机紧密结合,针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测试和维护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信息管理方向。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掌握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掌握网页制作、数据库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面向生产第一线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动态网站开发与网页设计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同时,根据选择的职业方向有选择性地获得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或IT行业岗位证书。

(二)注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构建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按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将工作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分解成项目和任务,以学习型的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组织教学,校企合作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见图1。

以IT职业工作过程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在教学组织上包含三个教学系统,即职业道德教学系统、基础课教学系统和实践环节教学系统。在项目化课程中,通过案例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教·学·练·做”一体化方式实现三个系统的交叉融合;通过与项目化课程相适应的考核方式,实现学生技能达标。

1.职业道德教学系统。通过课内、外教学,由校内专任教师、管理服务人员以及校外企业教师、员工等共同实施,包含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公共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专业技能认证、校内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友善的人际关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

2.基础课教学系统。包含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专业技能认证。为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公共课在专业教学中所占比例约为25%。在公共课中引入相关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标准;专业基本技能课程是项目化课程必备的基础;专业核心技能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内容设计,将“教·学·练·做”融为一体。

3.实践环节教学系统。实践环节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是生产育人的具体体现,工学结合贯穿其全过程,按照“三层次六递进”进行系统化设计。“三层次”即单项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单项实训是指学生进行单项知识和单项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它通过设计的项目化课程,将专业知识学习和专项技能培养融为一体,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习型项目施教,学生通过完成学习型项目学习,以学习型项目为载体,将“教、学、练、做”融为一体;综合实训是对专项知识和专项技能的综合应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每个实训项目都是将真实的生产项目通过改造、提炼,形成典型的、完整的、学习型“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顶岗实习结合岗位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工作能力,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层层递进,职业素质全面提升,通过工学结合实现学生向生产者的转变。“六递进”指学生技能培养及角色转换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从熟练到精湛、从实训到生产、从校内到校外、从学生到员工的递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四、课程体系建设的方法

(一)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科学建立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构建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主导,选择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上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门类较多且发展迅速,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阶段性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及未来发展呈现多样化、广泛性的特征。因此,注重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除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外,还应增加拓展性的教学内容,重视技术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持续学习打下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以满足学生毕业后自主学习的需要,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变化。

按照上述思路,我院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根据高职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和岗位群的职业技能需求,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以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为重点,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所从事工作领域和岗位技能要求的特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划分为“A,B,C,D”四大教学模块,即A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模块;B为专业基本技能课程培养模块;C为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培养模块;D为职业拓展能力培养模块,见图2。

1.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它体现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必备的基本公共素质和能力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文字处理能力;掌握数学必备知识,具有结合专业综合运用的能力;具备英语阅读、应用和国家英语等级考试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引入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测评标准,注重“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信息处理、自我学习、解决问题、数字应用”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它体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必需的基本技术和能力要求:具有网站规划和网页设计能力;具有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设计和管理能力;掌握网络技术相关知识;具有使用常用工具软件进行日常计算机维护能力;重要的技能课程结束后开设课程实习实训,以加强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3.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体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知识、核心技能和其他相关技能要求:网站开发方向具有利用ASP.NET、JSP进行动态网站建设能力;信息管理方向具有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测试和维护能力;重要的技能课程结束后开设课程实习实训,以加强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4.职业拓展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拓展能力,该模块课程是选修课程。体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求:具有平面设计的基本能力;具有面向对象建模的基本能力;具有获取、应用计算机新技术的能力。

5.认证实习。所有课程结束,在第五学期根据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意向进行安排,重点加强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并考取我院“精湛技能”证书以及选择性地考取其他认证证书,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

6.顶岗实习及单列实习实训课程。参照IT行业职业资格培训及认证标准,对原课程体系中单列实习实训课程进行改革,增设“网页制作认证”“MCSD C#认证”“MCDBA认证”“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并引入Adobe网页设计师、微软MCDBA、微软MCSD、RadHat公司的Linux系统管理员等职业资格培训及认证标准,组建为顶岗实习及单列实习实训课程模块,满足专业技能训练培养要求。

(二)实行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课程体系所体现的教学思想以及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要依赖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去实现。为此,需要实行与课程体系相适应、能够加强实践教学、切实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方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在专业基本技能课程和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理实合一”的教学模式,即教学活动在“教·学·练·做”一体化的实训室或者在贴近生产实际岗位的实践环境中开展,教师边教、边做,学生边学、边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通过实例的讲解与演练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一个实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边做实例,边讲解完成实例的步骤和有关的理论知识。实例完成,相关理论知识也讲解完毕,最后运行实例,观察运行结果,回顾前述的步骤和有关的理论知识,讲解其在实例运行中的作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编写实例的过程,学习到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此之后,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加深对有关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践技能。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状况,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它使学生在实践环境中得到了综合性的技术训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实施与课程体系相匹配的考核方式

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建立后,必须要建立以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考核中心的考试观念,实施与课程体系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将以往以记忆为主的知识性考核转为以实践为主的能力和素质考核,体现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在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中,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

1.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考核与评价。引入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测评标准,注重“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信息处理、自我学习、解决问题、数字应用”等六大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专业基本技能课程和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考核与评价。课程整体成绩由课程考核成绩和职业技能认证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课程考核成绩占课程整体成绩的50%,按学习项目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考核,课程考核成绩是项目考核成绩的累计。职业技能认证成绩占课程整体成绩的50%,可在课程结束后直接参加证书的认证考核。

3.职业拓展课程考核与评价。主要考核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为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职业拓展课程的考核与评价采用传统方式,由任课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结束后,统一采用开卷或闭卷的考核方式进行。

4.顶岗实习或生产实习考核与评价。采用企业指导教师考核与学校专业教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考核过程中,以企业指导教师考核为主。企业指导教师考核的内容为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日常表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项目开发质量的高低。对顶岗实习成绩优秀者由专业教师进行复检审核,以校内审核确定的成绩为准,成绩突出者推荐到学院参加评奖。

五、结语

高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课程体系设置要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当然,在改革过程中会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杨转,赵慧岩.关于计算机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15).

[4]刘磊,叶曲炜.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15).

作者:丁爱萍

上一篇:乡村酒店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二四年保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