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医学护理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慢性荨麻疹在我国临床上十分常见,但其主要病因和具体发病发展机制尚不清楚,治疗以做到对症下药为主,病情容易出现反复而严重的会影响该病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质量。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临床疾病的整体认识已经有了较大的深刻变化,对治疗本病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慢性荨麻疹医学护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慢性荨麻疹医学护理论文 篇1:

慢性荨麻疹患者健康素养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摘要】 目的:了解慢性荨麻疹患者现阶段的健康素养水平和影响因素,为提高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健康水平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采用一般人口学调查表和健康素养调查表对本院的6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比较不同人口维度的患者健康素养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健康素养总得分为(4.87±0.96)分,健康素养各个维度的得分均明显低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文化程度在大学及以上和年龄在45~60岁患者的健康素养得分明显高于其他患者(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较低,不同居住地、文化程度及年龄的患者存在差异,临床工作者应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进一步提高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健康素养。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健康素养; 调查

Survey on the Health Literacy of Chronic Urticaria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ZHONG Xi-fang,LIU He-yi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0):132-135

【Key words】 Chronic urticaria; Health literacy; Survey

First-author’s address:Guangdong Province Sian Hospital,Sian 52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0.037

慢性蕁麻疹是指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组织内水肿,病程超过6周者称为慢性荨麻疹。病因常不确定,临床表现为患者不定时地在躯干、面部或四肢发生风团和斑块[1]。发作从每天数次到数天一次不等,严重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健康素养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美国首次提出[2],2008年我国卫生主管部门参照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所下的定义,即“健康素养是个体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的健康信息或服务并作出正确的与健康相关决策的能力”[3-4]。并同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首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5],研究指出健康素养是个体生命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个体根据自身的情况利用周围的资源和条件获取相关健康信息和健康服务的能力,同时对相关信息和服务进行自我整合利用以提升个体生命健康[6-7]。慢性荨麻疹患者是所有疾病人群中的特殊部分,由于疾病的慢性反应和社会对疾病缺乏认知,人们对其关注性相对较低[8]。因此,为了促进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本研究以本院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对其健康素养水平进行调查分析,为提升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健康素养,制定个性化的健康宣教和健康促进医疗护理措施提供有效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使用便利抽样方法选择2015年

1月-2016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6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年龄大于18岁,明确诊断为慢性荨麻疹[9];(2)知情理解并同意本研究。排除合并心、肺、肾等严重基础疾病及生活无法自理的患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根据研究要求设计调查表两份:(1)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包括性别、出生日期、教育程度(教育年限)、籍贯、目前居住地、职业、医疗保险情况、患病明确诊断、患慢性荨麻疹年限等。(2)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本问卷由我国疾病控制中心根据居民特点修订而成,共计66个条目,包括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信念和健康技能4个方面,得分越高,则表明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越高。该问卷的信效度较好,本调查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766。

1.2.2 调查方法 调查前由研究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和用意,在得到充分理解和知情同意后派发问卷。完成问卷时间约需30 min,调查完成后由研究人员检查问卷,发现字迹不清楚或者不完整的问卷及时与其沟通并完善问卷。本调查共派发问卷65份,回收有效问卷61份,有效回收率为93.9%。其中男32例,女29例;年龄25~78岁,平均(58.43±9.84)岁;籍贯为农村40例,城市21例;目前居住地为城市11例,乡镇23例,农村27例;职业方面:专业技术人员20例,学生5例,家庭主妇10例,农民工12例,饮食行业工作人员8例,其他行业6例;文化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31例,高中或中专25例,大学及以上5例;费用支付方面:自付5例,医保49例,公费7例。家庭人平均月收入方面:3000元以下19例,3000~5000元29例,5000以上1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抗组胺药物治疗,首选第四代过敏药盐酸西替利嗪10 mg,1片/d,可根据情况服用半片。口服维生素C片,1次/d,3片/次,对少数顽固性难治性荨麻疹可增大剂量或联合用药。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2.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不同正态计量资料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 慢性荨麻疹组患者的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信念、健康技能及健康素养均分均明显低于全国常模[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人口学资料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健康素养比较 单因素分析显示,居住地为城市、文化程度在大学及以上、年龄在45~60岁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其健康素养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患者(P<0.05);健康素养在性别、月收入情况及医疗费用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慢性荨麻疹患者健康素养水平较低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均有明显地提升,安全与急救素养是近年来提升最快的健康相关知识,报道显示从2008年的23.97%提升至2015年的65.12%,8年时间提升了41.15%;而传染病的防治素养提升较为缓慢,从2008年的17.66%提升至2015年的23.51%,8年时间提升了5.85%。科学健康观、慢性病防治、基本医疗3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分别从2008年的40.60%、3.71%、4.01%提升至2015年的47.85%、12.78%、18.94%。科学健康观素养相对于其他5类健康问题素养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慢性病预防素养和基本医疗素养历年均处于较低水平[10-11]。而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典型的慢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疾病,除了造成皮肤瘙痒和外观受损等不良症状以外,还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及时就诊和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治疗和缓解慢性荨麻疹的关鍵。健康素养直接反应人们对健康的信念、认知及行为的水平,是独立的健康及生命质量决定性因素,与个体的健康水平明显正相关[12]。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常模(P<0.05),表明慢性荨麻疹患者健康行为、知识、信念和技能水平相对较差。刘素珍等[13]指出,良好的健康素养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患者疾病的复发及保存较好的健康状态;而低健康素养则可能提升患者的住院率及住院时间,不利于患者的疾病康复。同时还有研究指出,低健康素养是医患沟通不良、治疗依从性较差的重要影响因素[14]。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健康教育,以提升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和健康素养。

3.2 不同人口学维度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健康素养比较分析 2013年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9.48%,农村居民为6.92%,城市居民为13.80%;女性为9.73%,男性为9.23%,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存在城乡、地区和人群差异[15]。而本研究结果也提示,居住地为城市、文化程度在大学及以上及年龄在45~60岁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健康素养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患者,这可能与患者接受的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水平有关,分析原因如下:(1)城市是经济、医疗和政治相对集中的地区,患者能够方便快捷地享受医疗服务和接触到各种形式的疾病相关教育知识[16];而健康促进活动还未在城镇和农村地区广泛开展,患者缺乏学习的基础条件,所以城市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健康素养相对较高。(2)接受教育是患者获得健康知识的重要途径,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延长和文化程度的提升,患者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获取相关疾病知识的渠道也得到有效扩展,同时具有较强的自我保健意识,关心自我的健康状况[17],所以文化程度越高的患者,其健康素养也越高。(3)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也得到增长,所以45岁以上的患者健康素养也得到提升。但是进入老年阶段后,随着大脑认知能力的衰退,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会出现下降[18],所以60岁以后的患者健康素养也出现下降。因此,临床中除了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原发疾病以外,还应该加强对健康素养较低人群如农村、文化水平较低以及老年患者的关注程度,同时应该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医疗知识的普及,以全面提升慢性荨麻疹患者群体的健康素养,改善其临床生命质量。

3.3 提升慢性荨麻疹患者健康素养的护理对策 提升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临床研究显示健康素养作为独立影响因素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结局,健康素养高的患者能够主动采取预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加重;而健康素养低的患者对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差,不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从而延误了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机,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19]。慢性荨麻疹作为一种典型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健康素养水平相对较低,而且不同居住地、文化程度及年龄的患者健康素养水平不同,这与其健康教育知识水平有关。临床需通过开展针对性地健康宣教提升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可结合当今流行的微信公众平台,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管理,结合本研究结果,重点加强对老年人群、农村人群及低学历人群的健康宣教,将这类健康素养较低层次患者常见临床常见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完善网络健康宣教内容,将对提升荨麻疹患者的健康素养有重要意义。另外,在开展健康宣教中应注重因地制宜及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运用知-信-行理念,通过提升患者自身的认知程度,改变患者的不良行为[20],引导荨麻疹患者从饮食、作息、运动、心理及用药方面进行积极的调整,从而促进患者健康素养和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杨茜,邓永琼,李雨欣,等.中西医结合延续护理对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0):739-742.

[2]郭欣,王克安.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8):590-593.

[3]孙浩林,傅华.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0,5(3):225-229.

[4]卫生部.健康66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

[5]上海市1%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5年上海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R].上海:上海市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处,2007.

[6]李春玉,赵晓霜,Miyong Kim,等.社区糖尿病患者疾病相关健康素养对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69-71.

[7]聂雪琼,李英华,李莉,等.2012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方法[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2):178-181.

[8]石家宴,吴海斌,石建萍,等.人性化护理对改善行自血疗法的慢性荨麻疹患者负性心理状态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3):132-134.

[9]齐兴峰,谢飞来,朱育连,等.金胺0荧光染色在石蜡组织切片慢性荨麻疹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2,21(6):595-597.

[10]王楠.社区中老年人自我效能对健康素养和生存质量的影响[D].衡阳:南华大学,2012.

[11]潘新鋒,丁园,胡亚飞,等.2008-2015年上海市15-69岁居民健康素养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2016,28(10):697-702.

[12]赵晓霜,李春玉,李彩福,等.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和自我效能对健康状况影响的路径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63-65.

[13]刘素珍,方进博,胡秀英,等.本科生健康素养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3,27(31):3501-3503.

[14]徐静.安徽省农村地区健康素养与健康传播现状及其关系的实证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4.

[15]姚宏文,石琦,李英华.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对策[J].人口研究,2016,22(2):90-99.

[16]张培培,常春.中国三个城市居民健康素养及相关因素[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9):822-824.

[17]吴双胜,杨鹏,李海月,等.北京市居民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4):607-611.

[18]姚祚星,朱小佳,杨青,等.自我效能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疾病认知与应对方式中的中介效应[J].护理学杂志,2014,29(1):21-23.

[19]倪云霞,刘素珍.急诊科患者及其照顾者健康素养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31):2413-2415.

[20]王兴刚,杨惠敏,尹晓慧,等.不同地区八家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性接触性荨麻疹发病情况的调查[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4,32(8):595-596.

作者:钟细芳 刘荷英

慢性荨麻疹医学护理论文 篇2:

对慢性荨麻疹病因治疗的思考

摘要:慢性荨麻疹在我国临床上十分常见,但其主要病因和具体发病发展机制尚不清楚,治疗以做到对症下药为主,病情容易出现反复而严重的会影响该病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质量。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临床疾病的整体认识已经有了较大的深刻变化,对治疗本病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然而,临床上有时候也会因不能正确认识把握这些疾病的病理本质,而给疾病患者自身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病因;治疗

一、荨麻疹的诱因

1.环境因素

环境中有许多螨虫和尘螨。患有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人通常对屋尘螨更敏感。 寒冷或炎热的环境也会导致荨麻疹。

2.药物

药物选用可能引发病人本身发病。青霉素、磺胺类、痢特灵、血清制剂、疫苗等等,通过多种免疫调节制度都可引起慢性荨麻疹。而阿司匹林、麻黄碱、阿托品﹑含维生素a及b等等三类药物为一种组胺活性开释物,会直接刺激促使肥大细胞体内开释大量组胺进而引起慢性荨麻疹。

3.和患者一些基础疾病有关系

比如说我们有一些潜在的感染,常见的是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还有一些就是系统性的疾病,比如说慢性红斑狼疮,或者说就是其他的一些疾病。另外,过度的劳累,熬夜,生活中的饮食不符合规律,情绪紧张、生气或情绪波动较大,均都会有一些可能甚至会导致使慢性荨麻疹的发病症状急剧加重等。

二、用I型变态反应解释慢性荨麻疹病的发病反应机制受到挑战

I型变态反应虽然可以直接诱发引起慢性荨麻疹,但有其自身的的病理反应特征。I型变态反应多数有明确的病因,如长期大量进食某些具有刺激性的食物、药物或接触细菌引起感染等,且本型患者初次接触这些典型变应原后多在24小时内反复多次发病。伴随系统性的临床症状以慢性的下腹痛、呼吸困难,甚至休克等常见。病程多半长呈慢性经过,祛除主要临床病因后2~3周内症状即可自行恢复得到明显缓解。

事实上,临床上发现符合上述反应特征的慢性荨麻疹十分少见,显然用一种经典的慢性I型荨麻疹变态过敏反应来解释慢性荨麻疹的具体发病反应机制仍然是困难的。采用多种检测手段对荨麻疹患者身体开展荨麻疹过敏原阳性检查,发现其过敏阳性检查结果与荨麻疹患者的实际发病过程很难完全符合、即使是支持变应原在慢性过敏荨麻疹患者发病过程中的发挥作用仍然是有限的。因此,经典的慢性I型变态反应在慢性典型荨麻疹患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必然受到严重挑战,盲目要求开展变应原因的检查甚至使用脱敏药的治疗,显然方法是不合理的。

三、饮食干预治疗荨麻疹惹争议

与食物接触可通过两种方式通过 IgE 或非 IgE 引起荨麻疹。 由 IgE 饮食介导的荨麻疹通常在饭后几分钟或 1-2 小时出现,几天后消失,其特征是呼吸道或胃肠道症状恶化。 IgE介导的荨麻疹在成人中很少由食物引起,特别是慢性荨麻疹可以从以上特征鉴别。

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食物或人工食物香料添加剂中可能含有天然的水杨酸或酚类物质可以直接引起慢性荨麻疹,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Ige的检测结果可能是阴性。

饮食护理干预在治疗荨麻疹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目前是一直有很多争论的。食物或限制食品中的添加剂可能诱发或抑制加重慢性荨麻疹很早就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在大样本中的研究结果发现,即使食物上限制米饭、肉甚至多饮水都难以获得肯定的治疗效果,用食物激发免疫试验或限制日常饮食等并没有证据发现限制食物与导致荨麻疹的早期发病之间有密切的因果关联。限制患者饮食一定要充分权衡利弊, 不要因严格限制病人饮食习惯给病人身体带去超过荨麻疹本身的损害,比如用药能控制病情的就没有必要严格限制病人饮食习惯。对于病情严重、合并有血管性水肿、支气管痉挛,低水杨酸盐类食物的长期限制食用是十分需要的。

四、不主张慢性荨麻疹患者常规根除Hp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否可以诱发或可能加重慢性荨麻疹一直有很大的医学争论。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在hp感染的情况下,胃肠道和黏膜中的屏障因其通透性明显增加或可能受到严重破坏,导致那些进入到胃肠道中的抗原或其他促肠道炎症反应因子更易于被吸收并长期暴露于自体免疫系统疾病面前而诱发或可能加重慢性荨麻疹。调查结果发现,慢性荨麻疹典型患者发生hp引发感染率一般并不比正常发病人群高, 体内外临床研讨基本缺少病人hp感染引起慢性典型荨麻疹的直接临床事实,故现阶段尚难以肯定病人hp感染与慢性典型荨麻疹是否存有必然的直接联络,可能仅在某些典型患者反复发病中对它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慢性荨麻疹疾病患者不应该主张按照常规开展有效根除慢性hp的临床治疗。对于抗组胺药治疗无效的慢性患者,在完全排除其他感染诱因并及时找到hp感染的有效证据情况下,可考虑试用1~2个月一疗程的抗hp药物治疗。

荨麻疹的典型临床表现为突发的红斑、风团,伴有剧烈的瘙痒。风团可以是鲜红色、苍白色或皮色,形状、大小各不相同,可以相互融合。这些风团样的损害一般在24小时内可以消退,不留痕迹,但是可以反复、再次出现。有部分患者还会合并有血管性的水肿,局部可以有灼热或瘙痒感;有的患者会有皮肤划痕试验阳性。还有部分患者可出现系统性的症状,累及到呼吸道、消化道或心血管系统,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还有人出现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头晕;还有的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的表现,如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快、血压下降。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送医院进行紧急的救治,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皮肤科多发的临床疾病,症状和病因复杂,常见和多发的病因主要是各种食物、药物、感染、理化刺激物、动植物病害、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内脏及其他全身性皮肤病等,本文从多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慢性荨麻疹的几种可能和主要原因。因此慢性荨麻疹在治疗上的選择还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治疗以后药物效果的评价以及后续的治疗当中怎样继续维持并逐渐减量直至停药而定。

参考文献:

[1]苗玲.荨麻疹的病因及治疗[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7):4303-4304.

[2]姜萍,苗玲.荨麻疹的病因及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1999,():14-15.

[3]贾洁菊.荨麻疹病因及治疗[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004 (004 ):

[4]孙劲旅.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和治疗[J].人人健康,2017,(18):60.

作者:赵鑫 申魁

慢性荨麻疹医学护理论文 篇3:

麻杏石甘汤方结合盐酸西替利嗪对慢性荨麻疹抗氧化指标和血流变学的影响

摘要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结合盐酸西替利嗪应用于慢性荨麻疹,对患者血流变学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本溪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用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8),对照组单独采取西药盐酸西替利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中药麻杏石甘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抗氧化指标、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血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观察2组治疗4周内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用药后全血黏度(CP)(1.59±0.15)mPa·s、红细胞沉降率(ESR)(32.54±2.02)mm/h、纤维蛋白原(Fg)(2.35±0.27)g/L、高切(HSV)(4.79±0.62)mPa·s、低切(LSV)(6.28±0.39)mPa·s、红细胞比容(Hct)(0.42±0.1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用药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72.54±23.15)U/mL、维生素E(VitE)(49.18±3.55)mg/gprot、金属硫蛋白(MT)(56.62±2.01)mg/g、过氧化氢酶(CAT)(342.13±17.62)U/g、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37.17±4.28)mg/mL显著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3.16±0.84)nmol/mL、总抗氧化能力(T-AOC)(5.80±1.26)U/mL、活性氧(ROS)(759.12±14.74)U/m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用药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6.15±0.24)分,顯著高于对照组(7.78±0.21)分(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4.16%)显著低于对照组(18.18%)(P<0.05)。结论:对于慢性荨麻疹,在西药盐酸西替利嗪单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麻杏石甘汤方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患者抗氧化、血流变学指标,药物安全性高。

关键词 麻杏石甘汤方;血流变学;盐酸西替利嗪;抗氧化指标;慢性荨麻疹;维生素E;总抗氧化能力;金属硫蛋白

Effects of Maxing Shigan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Cetirizine Hydrochloride on Antioxidant Indexes and Hemorheology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

Cheng Fengxia,Sun Liling,Gu Zhenjing

(Benxi Central Hospital,Benxi 117000,China)

荨麻疹属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其病因为受到食物、药物、感染等多种因素影响,造成皮肤、黏膜上的小血管扩张,或渗透性增加,继而诱发水肿或炎性充血,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慢性荨麻疹患者每周发作次数超过2次,同时,病程6周以上[1]。由于本病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且反复发作,因而探寻慢性荨麻疹的有效治疗方案为临床的重要课题。盐酸西替利嗪是H1受体拮抗剂,具有高选择性,能够有效抗炎、抗组胺,适用于多种过敏性疾病的治疗。麻杏石甘汤为中药方剂,具有辛凉宣泄的功效[2-3]。本研究通过分析中西医结合对慢性荨麻疹微观指标影响和临床效果观察,为本病治疗提供新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本溪市中心医院接受药物治疗的慢性荨麻疹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用药差异,将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8)。对照组中男21例,女23例;年龄37~69岁,平均年龄(52.16±3.05)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均2.85±1.13)年。观察组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39~68岁,平均年龄(均51.19±2.74)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均2.47±1.09)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入选者均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皮肤性病学》(第7版)关于慢性荨麻疹的西医诊断标准[5]:患者具有皮肤起风团,时多时少,形态不一,瘙痒反复发作等临床表现,每周发作2次以上,病程持续超过6周;2)中医辨证标准:入选者均属风热犯表证,具有痒及灼热感,遇热加重,风团红肿,或伴有苔薄白、发热、舌红、脉浮数等证候。

1.3 纳入标准 1)患者经中医、西医诊断标准确诊为慢性荨麻疹;2)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3)入选者4周内无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用药史[4]。

1.4 排除标准 1)排除用药过敏者;2)排除妊娠与哺乳期女性。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1)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采取停药或更换治疗方案者;2)受试者出现突发性疾病者;3)未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治疗者;4)中途退出实验或中途失访者。

1.6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盐酸西替利嗪(成都恒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91):5 mg/次,1次/d。观察组基于对照组,予以麻杏石甘汤:石膏30 g、刺蒺藜30 g、丹参30 g、赤芍15 g、北杏仁15 g、炙甘草6 g、白鲜皮15 g、麻黄5 g、荆芥15 g、防风15 g、生地黄15 g、蝉蜕6 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温服。治疗期间,2组均忌辛辣刺激海鲜等,持续治疗4周以上。

1.7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比较2组血流变指标、抗氧化指标、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记录不良反应。

血流变学指标检测:一次性采集患者空腹4 mL肘正中外周血,平均分装在2个EP管内,其中一份放置在-20 ℃冰箱,待用。取一份样品,通过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Beckman Coulter Commercial Enterprise,型号:AU680)测定患者高切(HSV)、红细胞比容(Hct)、低切(LSV)、全血黏度(CP)、纤维蛋白原(Fg)、红细胞沉降率(ESR)。

抗氧化指标检测:从冰箱中取出待检血液样品,3 000 r/min,离心5 min,提取血清,测定抗氧化指标表达水平。包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分析维生素E(VitE)、金属硫蛋白(MT),比色法分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铁还原法分析总抗氧化能力(T-AOC),用荧光探针法分析活性氧(ROS),黄嘌呤氧化酶法分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硫代巴比妥酸法分析丙二醛(MDA),可见光分度法分析过氧化氢酶(CAT)。

1.8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依据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评价,通过《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变化进行评分[6]。主要有风团大小、瘙痒程度、红斑程度、皮损分布、皮损数量,每项计分方式为:无(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计算各维度分值,并计算总分。

1.9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示,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药前后组间数据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用药前后组内数据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組血流变学比较 用药前,2组ESR、Fg、LSV、CP、HSV、Hct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2组各项血流变指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抗氧化指标比较 用药前,2组抗氧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2组SOD、VitE、CAT、MT、GSH-Px显著上升,MDA、T-AOC、ROS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DA、T-AOC、ROS显著低于对照组,SOD、VitE、MT、CAT、GSH-Px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用药前,2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各维度和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2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均显著上升(P<0.05),觀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2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6%,对照组为18.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中医学理念指出:“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7]。由于慢性荨麻疹具有赤白风团、时大时小、此起彼伏的特点,与风邪致病的理念相符,因而又称为“风疹块”“风瘙瘾疹”等。中医学认为,慢性荨麻疹的病机是先天不足、禀赋不耐,卫气不固,风邪侵入所致,或由于表虚不固,风邪滞留,夹杂寒热,外袭肌肤于肌表,致使营卫不和而起[8-9]。总之,风邪为造成慢性荨麻疹的最主要原因,风邪郁于腠理或热盛生风,风热与血气相搏,故发。

本研究选取的麻杏石甘汤为中药方剂,出自于《伤寒论》[10]。麻杏石甘汤方原用于太阳病的治疗,治疗发汗未愈、身热不解者。后人将其用在风寒入里化热,或外寒内热,口渴脉数者,以疏风解表,散寒除湿为法。主要由刺蒺藜、丹参、石膏、白鲜皮、蝉蜕、生地黄、防风、北杏仁、荆芥等精制而成,方中刺蒺藜入肝、肺经,有行气活血、平肝解郁之功效;丹参入心经,有活血祛瘀、凉血消痈之功效;石膏有敛疮生肌、清热泻火之功效;白鲜皮入脾、肺经,有祛风止痒、清热燥湿之功效;生地黄入心、肝、肾经,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效;北杏仁入肺、大肠经,有燥湿止痒、清热抗炎之功效。此外,有文献记载[11-12],荆芥、蝉蜕、防风等药具有疏风解表、清热止痒的作用。因而,麻杏石甘汤汇集多种解表散邪、疏风除湿之药。

随着中西医结合理念发展,盐酸西替利嗪与麻杏石甘汤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获得一定进展。盐酸西替利嗪具有高效、高选择性,能够通过抑制组胺与组胺受体速发相,降低局部氧化应激反应,降低嗜酸性粒细胞聚集、粘附,减轻皮肤变态反应迟发相[13-16]。但单纯使用盐酸西替利嗪难以根治慢性荨麻疹。而麻杏石甘汤方中刺蒺藜、石膏、丹参等有敛疮生肌、行气活血等作用,白鲜皮、荆芥、蝉蜕、生地黄等有解表散邪、凉血祛瘀的功效,两者结合,符合中医辨证治疗,同时促进了中西医互补,提高了机体抗氧化能力,促进机体内血液循环,增强了治疗效果[17-18]。

本研究显示,用药后观察组血流变学指标HSV、ESR、CP、Fg、LSV、Hct显著降低(P<0.05);用药后观察组在提高氧化指标CAT、VitE、SOD、MT、GSH-Px表达水平,降低MDA、T-AOC、ROS表达水平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通过比较2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发现观察组用药后总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4.16%,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考虑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挥了良好的协同作用,具有安全性高的优势。

总之,对于慢性荨麻疹,在常规盐酸西替利嗪用药基础上,可增加中药麻杏石甘汤,能有效促进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恢复,调节抗氧化指标平衡,提高治疗有效率,增加药物安全性,是一种适用性高、效果显著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Kaplan A,Ferrer M,Bernstein JA,et al.Timing and duration of omalizumab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idiopathic/spontaneous urticaria[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6,137(2):474-481.

[2]周小强,李高峰,罗玉香,等.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白芍总苷治疗儿童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11):1542-1545.

[3]Quirk SK,Rainwater E,Shure AK,et al.Vitamin D in atopic dermatitis,chronic urticaria and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J].Expert Rev Clin Immunol,2016,12(8):839-847.

[4]张飞娟,白莉.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25、17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15(1):16-18.

[5]胡伟,马慧群,闫小宁,等.左西替利嗪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多中心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29(5):481-483.

[6]黄梦雅,温路,周汛.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5):3096-3099.

[7]Saini SS,Bindslev-Jensen C,Maurer M,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omalizumab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idiopathic/spontaneous urticaria who remain symptomatic on H1 antihistamines:a 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 study[J].J Invest Dermatol,2015,135(1):67-75.

[8]孟祖东,盛晚香,王恒,等.血清白介素-18、-33和IgE水平与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相关性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5,44(4):210-213.

[9]冉春涛.左西替利嗪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对实验室指标、临床症状积分的影响及临床疗效分析[J].河北医药,2016,38(7):1015-1017.

[10]汪丽俐,杨文林,曹钰芹,等.慢性荨麻疹259例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的检测与评价[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29(7):697-698.

[11]Powell RJ,Leech SC,Till S,et al.BSACI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and angioedema[J].Clin Exp Allergy,2015,45(3):547-565.

[12]许文,夏云昆.盐酸西替利嗪联合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等治疗急慢性荨麻疹的疗效[J].武警医学,2017,28(12):1202-1204,1208.

[13]杨茜,邓永琼,李雨欣,等.中西医结合延续护理对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命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0):739-742.

[14]林中方,何斌,熊超.枸地氯雷他定片联合匹多莫德分散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对T细胞亚群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15):2490-2492.

[15]李玲玲,张玉杰,尹利莎,等.白介素25、33在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4,47(4):284-286.

[16]张婉容,郎娜.走罐配合自血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荨麻疹及对患者血清IL-4、IgE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4,34(12):1185-1188.

[17]冯会兰,唐世清.依匹斯汀与西替利嗪联合雷尼替丁治疗老年慢性荨麻疹疗效比较[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1):77-78.

[18]包玉兰,周红菊,赵艳桃.麻杏石甘汤治疗慢性寒冷性荨麻疹46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8):15.

作者:程凤霞 孙丽玲 顾镇京

上一篇:半年年度工作总结(通用3篇)下一篇:优秀个人总结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