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策略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模式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在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及实际生活中相关的事物,创新课堂导入,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使小学教学得到显著的创新,从而全面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策略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策略论文 篇1: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策略优化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是学生形成、发展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而言,传统的思路、方法基本停留在教师的个人经验层面,而对于新理念、新方法等,大部分教师未开展积极的尝试,以致很多小学生仅仅是在理论知识上有所提升,实践能力较为薄弱,而且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不高,仅仅停留在游戏、娱乐等内容上。鉴于此,本文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小学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优化

引言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促进教学改革的推进与深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启了人类社会进程的新纪元,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此背景下,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操作能力,才能在走向社会时,适应更多的工作,充分发挥个人价值,这体现了信息技术教育对个人发展和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信息意识缺乏,信息基础水平差異较大

小学教育中,考试科目中不存在“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所以学生缺失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科目的意识不够,熟悉并能自由运用信息基础知识的水平差异较大,

(二) 教学的方式比较陈旧

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比较刻板与落后,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教学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当前,依旧有很多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没有足够的时间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很少有机会进行自主探索,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几乎没有实践操作的机会,这就导致很多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不高,信息技术的水平也不高,没有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综合素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并不高。

二、小学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基于实际应用, 培育学生信息意识

对于小学生而言, 信息素养的培育, 需要从信息意识激发入手。 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设计的时候, 教师需要将信息意识培育作为重要节点, 引导学生慢慢对信息技术学科产生兴趣, 并且学会从信息技术学科的角度去审视生活现象。以 《制作通讯录》 教学为例, 本次课堂在于引导学生认识通讯录的价值, 并且学会使用表格来进行通讯录的制作和设计。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可以询问: 在现实生活中, 你会遇到哪些形式的通讯录? 这些通讯录有什么特点? 在听取学生回答之后, 在幻灯片上呈现对应的通讯录, 然后让学生来观察这样的通讯录有怎样的特点。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讲述之后, 笔者又设定了对应情境:当同学们都在自己家里的时候,怎么与各个组员实现联系呢? 很快学生想到了通讯录。 接着笔者就鼓励学生使用自己掌握的通讯录的知识, 以小组成员为对象, 设计制作对应的通讯录。上述案例中, 学生开始对于通讯录这样的信息产生一定认知, 并且判定这样的通讯录的信息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还可以依照实际小组任务情境的诉求, 来使用对应的通讯录制作的技术, 在此过程中学生渐渐树立了比较强烈的信息意识。

(二)引入数字资源,优化学习方式

数字化学习就是指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相比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它突破了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更能满足学习者的个性需求。所以,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该素养的培养目标在于,让学生能够主动利用数字化资源和工具,以更新颖、高效的方式来管理学习过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对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适当引入数字化资源,从而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最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一课时,鉴于学生在之前的 Word 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技巧,其操作过程与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十分相似,所以在本节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但是,本节课涉及多种插入图片的方式,学生不一定能全数掌握,所以在学生完成自主探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本节课相关的微课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来学习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的几种不同操作方法。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字化学习的便捷,形成获取、利用数字资源的

意识。通过以上方式,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渠道,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的观念和能力,从而助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形成知识链接,促进深度学习成长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带有更强的系统性,教师借助深度学习机会顺利对知识点进行分类、联构、归纳处理,能够形成层次分明的知识结构图,将知识进行直观化展示,学生学习记忆更是一目了然,无疑能够

大大提升其学习效果。深度学习有更多外部特征,教师以知识点展开串联指导,能够让学生顺利进入学科核心。小学生对新闻类网络内容不是很感兴趣,教师借助教学契机作出针对性推介,需要对教学设计做出优化处理,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动力。在教学《查阅新闻》这节内容时,教师先播放一则当地网络新闻视频,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因为新闻内容比较有热度,学生大多能够给予一定关注。教师推出一些新闻网站的名称,要求学生找到这些网站,对其中的新闻信息做浏览,找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给大家做推介。学生进入首页,找到新闻版块,选择“新浪新闻”“搜狐新闻”等新闻网站,进入浏览相关内容,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小组内交流介绍。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逐渐理顺知识系统,不仅有效调动学习思维,还对其学习习惯培养带来更多助力支持。

三、结束语

小学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十分重要的课程,也是当下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基础技能,老师在设置课程时应该舍弃掉传统的教育模式,用新颖有趣的方法来设置课程,以此来提高教学的进度和效率,让小学生能更容易的接受、熟练信息技术课程,更好的应用到学习和工作中。

参考文献

[1]朱珏钰.核心素养理念下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优化研究[J].计算机时代,2021(04):92-94.

[2]王慧慧.浅谈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J].文理导航(下旬),2021(02):11+13.

作者:温耿华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策略论文 篇2: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策略

内容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模式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在目前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及实际生活中相关的事物,创新课堂导入,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使小学教学得到显著的创新,从而全面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教学;信息化技术;创新教育

1  新课改下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1.1  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不仅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体验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授课形式变得生动且直观,以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质量。

1.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操作实践技能

在新的教育模式中,计算机以其特有的多媒体特点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到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学能力,并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以促进他们核心素质的发展。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其转化成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3  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他们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和考查,没有充分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得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学生对其课程提不起兴趣,同时,教师“偏激”的教学模式及教材内容的滞后性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新模式

2.1  创新教学载体

目前由于我國小学教师缺乏创新意识,所以不能选用合理地选用教学载体。对此,教师应加强选用教学载体的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选取符合学生的教学载体,让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主要是教师能否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表格优化以及修饰这部分内容时,对于表格的修饰学生需要一步一步地根据教师提供的“样表”来进行具体的修饰,但是这其中的要求对象可以与样表相同,所以在实施内容方面,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兴趣爱好去实际操作。

2.2  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

在学习如何设计应用文档时,教师可以将整个文档划分为几个部分,然后让学生对其中一部分进行模仿制作,学生要根据已有素材进行类似的部分的创作,并且教师还可以要求合同一小组的学生之间进行相互配合创作,这样不仅能提高创作效率,还能出现不同效果的创作成果。同时,在进行模仿创作时学生还能掌握文本框技能以及艺术字的创作技能等。虽然在模仿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是完全可以有各种途径进行解决,从而达到创新的目标。

2.3  创新学习模式

所有的创新都是从“疑”这个词开始的。因此,老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巧妙地设疑,要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进行创造,引导学生用多种思维来解决问题,从而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老师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类指导,分析好讲解与实践的关系。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指正,帮助学生更好地克服操作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积极思考,使其创新思维能够得到不断地开发。

3  实施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的有效对策

3.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然后导入新课。例如,在课堂引入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其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一些图片或动画视频展示给学生。又如,在教学编辑文字时,教师可以采用播放相关视频的形式,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们边看边学习,让学生们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更加直观地了解文字编辑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们通过文字编辑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2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小学生年龄普遍较小,所以他们在面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时会感到陌生又新奇。在其学科的理论学习中,学生往往不够重视,而是对实践操作比较感兴趣,那么,如何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呢?作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WPS中进行文字编辑学习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写一封信给朋友或父母,这不仅可以加快学生打字速度,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所以说,采用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而且能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3  实施多元教学评价

所谓教育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然后根据教学中的信息资料展开相应的科学判断,从而实施教育内容策略的调整与优化。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地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信息技术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方式应不断进行改进,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需求,不符合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因此,新时代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积极融入创新性的信息技术教学,我们坚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老师们不懈的努力,我国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将会获得到重大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初伟.浅议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教育[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5):90.

[2] 李永霞.浅议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教育[J].东西南北,2019,(08):179.

[3] 刘晶晶.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教育分析[J].新课程(中),2019,(03):137.

[作者简介:王泽,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玉溪镇大路学校。]

作者:王泽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策略论文 篇3:

小学信息技术课渗透网络道德的教育策略

摘要:目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在信息技术课渗透网络道德教育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方法:通过课例研究,网络道德教育专题网站体验,调查研究等,探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渗透网络德育的教育策略。结论:课内:建立绿色电脑教室;课外:搭建良好网络环境;交流:相互帮助与监督;示范:为孩子树立榜样;警示:强化网络道德观;规范:形成良好上网习惯;育人: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在学生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学习与思想。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呢?我们采取找出各年级网络道德教育的渗透点,再结合每节课内容,利用Moodle平台制作出网络道德教育专题网站,适时适度地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渗透。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现实性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指的是人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段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网络道德的含义则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传统道德,它是指人们在线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相对于通过外在监督形成的传统道德所不同的是网络由于其使用者的身份的不可确定性及复杂性,网络场所中的各种网络行为势必难以再受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网络行为更主要的是受网络使用者自身道德的监督和控制,而这正取决于上网者本身的道德品质修养。

网络系统的非道德和犯罪现象,都具有隐蔽性、瞬时性、视觉性、高技术、跨地域、更新快,外在制约弱的特点,而这些行为都是由于缺乏网络道德的有效制约产生的,网络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出现了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几乎所有活动都受到旁人或社会的监督,借而产生自我约束,然而在网络社会中,其虚拟的环境创造了完全隐蔽的个人空间,网络行为完全受自己意识的控制,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光靠个人的自我约束已很难达到理想状态,特别是对于正处在成长期的中小学生,其自我约束的能力及判别是非的能力都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的心理,在其驱使下,网络行为往往会得不到有效的正确引导,最终导致他们的道德失范,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信息技术专家里昂教授说:“电子时代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需要。”信息时代的大量技术和丰富多彩的信息,对于充满强烈好奇心的小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好奇心使得许多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网络环境的积极参与者和制造者,甚至破坏者。根据有关报道,在一些黑客事件中,青少年成了主角,网络黑客已出现日益低龄化的趋势。

当前电脑和网络的教育已被家长和学校重视,但是这种教育主要是知识、技能的灌输,大多是属于计算机知识技术层面的,而真正对于使用网络道德的教育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例如防止学生沉迷游戏、浏览不良信息、防止学生在网上搞破坏等都没落实相应措施和方法,这也是造成网上罪犯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有关网络专家指出,光靠有关部门进行打击是不够的。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渗透网络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小学生在学习上网前必须接受文明上网的道德教育。而信息技术教师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教导学生学习掌握网络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同时,要及时审慎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应对、判断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的免疫功能。

三、网络道德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课内:建立绿色电脑教室

把电脑室建设成“绿色电脑教室”。如在教师机和学生机都安装上还原精灵,杜绝各类病毒的侵害,学生如果在上网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重启电脑就解决问题。其次是在网关上调协过滤服务,可以限制学生访问的网页类型,防止学生接触互联网上各种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让学生能在一片纯净、绿色的网络天空下健康成长。再次是在学生电脑上安装反黄软件,如反黄卫士、健康上网专家、绿色童年等,像绿色童年,可以过滤不良网站,保留孩子上网记录,设置关键词搜索,是一款非常强大的软件。

(二)课外:搭建良好网络环境

家庭和学校作为小学生主要的上网平台,但家庭与学校的网络环境具有明显的区别性,如何全面、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需要学校与家庭一起合作,共同为孩子搭建良好的网络环境。如学校可以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儿童网站,像小朋友动画故事网、雏鹰网等,不但让学生有目的性地上网,也可以学到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三)交流:相互帮助与监督

小学生上网的行为基本上会与同学沟通,如“我周末上了哪个网址,非常好玩,或者我上QQ、微信跟谁一起聊天”等等,所以小学生之间要互相监督。例如QQ、微信作为一种交流的方式,学生之间应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对一些学生发表的不文明的言论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平时,要积极交流QQ、微信上的学习心得,不攀比谁的Q级数最高、谁的头像最漂亮、谁的“Q宠”最可爱、谁的朋友圈多点赞等等。

(四)示范:为孩子树立榜样

老师和家长在小学生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是很重要的,他们喜欢看老师和家长的空间,看看微博或微信、看看大人一般浏览哪些网页等等。因此,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做好榜样作用,不要浏览不良的网络信息,在学生面前尽量利用网络学习或工作,不浏览淘宝、观看股票等,运用微博或微信时不要发布偏激的言论或图片。

(五)警示:强化网络道德观

学习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化的、被动的、接受式的“拿来”过程,而是一个基于学生身心体验的、师生共同作用、学生主动参与、自觉构建、形成意识、从而获得应有的知识和社会经验以及终身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生存能力和技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形成自觉意识。学生实际操作点击了引诱性的浮动图片,返回的结果是警告性语句,给学生一种提示、一种警告,让学生自觉地意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是不适合小学生观看,而不是教师主观上强加的,这样形成的意识才有约束力和具有可持续性,因为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必须依靠学生在具体的网络行为体验中培养,而不是仅仅凭借空洞的理论说教或由上而下的道德规范的灌输。

(六)规范:形成良好上网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可见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从小养成好习惯,不但有利于学生成才、成人,还会受益终身。因此,我们要从学生刚学习信息技术时就应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由于电脑的普及,网络进入了大众家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现在的小学生,对网络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他们已经能自主浏览网页,关注相关的网页信息,会用QQ、微信和他人交流。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很容易迷失在浩瀚的网络世界中,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时刻关注学生上网的行为,适时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并进行适当的引导,与学生达成上网的文明公约,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要文明上网,在行动上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平时上网时就养成文明上网的好习惯。

(七)育人: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培养人,以人为本。而人的素质其实就由两部分组成,即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在信息技术课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反应、渗透心理教育,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的发展,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心理反应和相应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学生点击不良信息网站会显示学生的姓名,其它学生会讥笑他,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和阴影,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及时处理这种情况,不但要关注该学生的心理反应,还要教育其他学生要正确对待这种行为,不能讥笑或奚落同学,而是要关心、教育同学这种行为的错误性。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与互联网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因此,我们说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出更好的课堂渗透网络道德教育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杨少英 玉溪师范学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https://wenku.

baidu.com/view/434b0ed2f242336c1fb95e01.html

[2]張桂兰.德育潜入课育人细无声——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J].新课程(上),2017(7):219-21

9.

[3]宋超荣.基于得实平台的“微课”自主学习平台的探索与实践——以“网络安全与防范”课程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7(5):121-122.

[4]张慧.润物细无声——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学周刊,2017(7):163-164.

[5]魏玉洁,寇亚静,马晓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德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7(95):1

20-120.

作者:麦叶勇

上一篇:门诊部主任竞职演讲稿下一篇:市法院监察部门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