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最好的老师有感

2023-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读最好的老师有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类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培养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方芳

第2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摘要: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重视子女的素质教育,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参加了校外少儿声乐学习的行列,声乐学习有利于完善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音乐修养,有利于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少儿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待完善的重要阶段,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来让少儿亲身感受。大量的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校外少儿声乐教学离不开兴趣的培养。

关键词:少儿声乐 兴趣 培养

一、重视情感投入

很多少儿在演唱歌曲时都会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还没有什么生活阅历,很难深入理解歌词内容,以及他们在唱歌时还不够兴奋等。若少儿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来唱歌,那么必然会逐步降低他们学习唱歌的兴趣,甚至还有可能会对唱歌厌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多重视情感投入,用情感交流法来提高少儿的兴趣,要让他们明白:只有让歌唱带有感情,才能够让歌声具有生命力、感染力,才可以打动观众的内心。并且还要教授少儿用不同的音色来表现不同情感的歌曲。例如,在演唱欢快的歌曲时,要富有朝气、富有弹性、富有节奏感;在演唱抒情的歌曲时,要轻柔优美;在演唱激昂的歌曲时,要注意打开共鸣腔体,要做到铿锵有力。例如,笔者在教授少儿演唱《黄河大合唱》时,先领着少儿饱含感情地对歌词进行朗诵,让他们通过朗诵来初步了解歌词;其次,再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将歌词的历史背景向少儿介绍,以便于让他们深刻理解歌词;再次,要求少儿在演唱时要充分打开口腔,通过这种方式,必然能够让歌曲演唱变得有声有色。

二、利用音乐效果渲染情境

音乐可以抚慰情绪,可以激荡心灵,可以启发人的想象和思考,可以表情达意,若能够将其应用到校外少儿声乐教学中,那么必将起到较好的渲染情境的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音乐的时候,除了要与教学内容相符之外,还要尽量选择高尚文明、积极向上的时代之音。例如,笔者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父爱如山的情感,特地选择了歌曲《父亲》,让学生闭上眼睛、合上课本,在音乐中去体会所学习到的课文朱自清散文《背影》的内容。笔者仔细观察了学生的表情,有的学生寂然遐思,有的学生悄然动容,有的学生深受感动。由此可见,音乐所能够给人带来的“感染”“熏陶”效果是不可估量的。此外,教师要多设置生活情境,最大限度地刺激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便于他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正确、迅速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三、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

少儿正处于好胜不服输、自尊心强、荣誉感强、自我表现欲强的阶段,因此,在少儿声乐教学中,可以引入竞争教学模式来提高少儿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围绕着少儿声乐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小竞赛,营造出一种良性循环的竞争气氛,让学生在参与竞争中获得知识、获得能力。比如,某县文化馆近日就举办了少儿声乐比赛,比赛中,小选手们都精心准备了优秀曲目参加比赛,为评委和观众带来很多耳熟能详的少儿经典歌曲,像《小海军》《祖国祖国我爱你》《中华小二郎》和《邮递马车》等。小选手们一个个信心满满地走上台,展示了自己的独特风采。他们稍显稚嫩但认真的表演不仅得到评委们的认可,也让这些小选手增强了学习声乐的兴趣。

四、注重氛围,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少儿能够将优美的歌声演唱出来,还需要让他们在歌唱过程中加强形体与表演的有机结合,以便达到“形”“情”“声”三者并美的新体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指导。良好的精神状态往往是歌唱的基础和前提,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行之有效的心理状态引导。在唱歌之前,教师要为少儿创造出良好的歌唱环境和歌唱氛围,让他们能够不怯场,能够尽快地进入到歌唱状态;适当表扬少儿的进步,要让他们能够保持高亢、高涨的歌唱状态。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少儿的实际情况做到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少儿各自不同的差异,分别教学。例如,笔者曾经教授过一个经常唱歌跑调的少儿,经过几次接触之后,笔者认为唱歌跑调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不能很好地对音准进行分辨,于是进行了将近半年的听觉训练,大幅度提高了这个少儿的音准能力,自此之后,再没有出现唱歌跑调的情况。由此可见,声乐是可以后天训练的。

五、结语

总之,恰当地在校外少儿声乐教学中加强学生兴趣引导,可让少儿声乐教学充满魅力,也能够让学生获得能力、知识、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裕华.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校外少儿声乐教学的设计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13(07).

[2]马琳芝.给学生的语文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J].清华大学学报,2012(12).

(作者简介:朱珂,女,本科,山东省济宁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群众文化馆员,研究方向:群文活动、群文事业发展、校外声乐教学等)

作者:朱珂

第3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摘要:如今的校外少儿声乐教育出现了让人可喜的繁荣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有多少孩子是真的有兴趣,又有多少孩子是“被兴趣”了?对于有兴趣的孩子来说,有效的培养方法会锦上添花;对于“被兴趣”的孩子来说,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产生兴趣变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兴趣 声乐 教学方法 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校外少儿声乐教育已成为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少儿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少儿加入到声乐学习的行列中,在这看似繁荣可喜的现象中,笔者不禁陷入思考:在这支庞大的学习队伍中,有多少孩子是真正的兴趣使然,又有多少孩子是迫于社会压力,在家长的逼迫中“被学习”呢?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3-10岁的少儿来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心理及生理发育上还不成熟,畏难心理、逆反心理表现明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笔者两年多的教学中,不乏遇到一些学习与“被学习”的实例:有一位中级班9岁左右的小女生,在几次的声乐课学习中,笔者发现该学员从不主动参与笔者所组织的教学活动,每节课都是一个人孤零零的站在角落里。在与学生家长沟通后笔者了解到,小姑娘平时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家长认为女孩子培养一个兴趣特长是很有必要的,在未征得孩子同意的情况下就直接送来上培训班。试分析该学员的心理:1.父母没有征求我的意见,小小的自尊心受到打击。2.我好像对唱歌不感兴趣。3.周末还要来上课,牺牲了我的玩耍时间。在了解了事情经过后,笔者没有直接找孩子谈心,而是主动邀请该学员参加了几次教学环节中设计的小游戏,让小学员在游戏中找到乐趣,并在游戏过程中找到团结协作的集体归属感,使小姑娘渐渐融入到学习氛围中,笔者又找机会给了小学员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当一曲表演完毕后,所有人掌声响了起来,笔者能从她的表情中看到兴奋和自豪。经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小学员的学习兴趣渐渐培养了起来,有了兴趣,学习的动力就会越来越强,唱歌技能也得到了较快的提高。

从上述中的实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课堂教学中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声乐教材的新旧结合

校外教育不同于校内教育,校内音乐课上总有一套固定不变的教材和培养目标。而校外教育在遵循最终的培养目标不变的条件下,要发展与校内教育不同的教学模式。现如今有关校外声乐教育的教材比较单一,多为一些流传多年的经典儿歌。经典固然是好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些歌曲已完全满足不了少儿的求知欲与对外来事物的新鲜感。对于这些从小已经听到滚瓜烂熟的音乐,孩子们已失去了对它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每年的教材编写中,笔者都尽可能的去发掘更多更新的少儿歌曲,这些最新的歌曲创编很容易就会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那些经典曲目,笔者亦不会舍弃,而是采用其他的教学方法来抓住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比如经典儿歌《小红帽》,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就已经学会唱了,那么在曲调已经熟记的情况下,笔者会设计故事情境请学生表演。将学员们分角色表演,小红帽、大灰狼、邀请家长表演、加入诗朗诵、配合舞蹈等等,经过“包装”的经典儿歌同样能让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

二、声乐教学环节的生动有趣

有人说小孩子学唱歌不就是扯着嗓子大声喊吗?有什么学习的?其实不然,在少儿阶段,孩子的发声器官还十分稚嫩,如果一味的蛮唱会造成声带甚至其他身体机能的永久损伤。但对于理解接受能力远不及成人的孩子来说,枯燥的声乐理论知识、技能练习有时又会成为斩断孩子兴趣的刽子手。如何用简单、通俗、生动、有趣的方法来传授这些基础知识又成为了声乐教学中一个重难点。

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教学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归纳出了以下几点方法:首先,基础的乐理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孩子在学习唱歌几年后还无法自己识谱,基本乐理知识的缺失对于学员以后的发展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影响,

作为老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对于基本乐理的教学,教师们可以采用图片法、童谣法进行教学。将“1、2、3、4、5、6、7”这七个音配合形象的图片,比如“2”就像只鸭子,“5”像挂钩等等,联系生活中最易想到的事物,配合简单的童谣——“1”是老大像铅笔”、2“是老二像鸭子……直观又形象的教学将会把这些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有趣味,学生们学习起来也不会感到生涩难懂。其次,对于少儿来说,爱动爱玩是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一味压抑孩子的这种天性反而会适得其反,但是过度纵容又会打乱课堂秩序。在这里,掌握好一个“度”非常重要。当教师发现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热情不够高涨时,一个小游戏就会解决这个窘境。比如简单易学的绕口令、你来比划我来猜、歌词接龙等等都会成为调动孩子兴趣的不二法宝。最后,要鼓励孩子们对所学歌曲进行“二度创作”,给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可以尝试给歌曲配上简单的诗朗诵,加上表情动作,甚至是对歌词的改编等等。教师对创编活动中好的部分给予鼓励,不好的部分引导大家一起再改编,让孩子们在动脑动手的活动中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提升荣誉感。

此外,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表演舞台、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对特殊情况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怀等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能力提升的源泉”,兴趣是声乐教学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作为一名教师,良好的职业修养、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能迅速建立学生对声乐学习的直观感受。笔者也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做好一名“兴趣”的引导者和培训师。

作者:高莉莉

第4篇:读《最好的老师有感》

读《做好的老师》有感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时时会被李镇西老师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做最好的自己”表明了一种更高尚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所以我要如李老师所说,自己和自己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就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近。

李老师强调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做最好的老师》就是李老师“自己和自己比”的真实记录,是他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拢的全程实录。他用朴实的话语诠释着他成功的秘诀。 作为教师,我们都曾经想过如何去帮助学生,如何使学生的学习更好,也想过如何去爱学生,如何使学生能更崇敬自己„„但是真正做到的却很少。李老师对爱的那种坚持使我震撼。“‘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虽然他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但他是在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更重要的是他对教育的一种执着,对爱的一种坚持。。”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更多的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不禁惭愧万分。今天读李老师的书,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洗礼。我也愿“做最好的老师”!从现在开始,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争取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愿老师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在学生心里留下美好和温馨。”不是吗?如果,我们能给每个学生以温馨,让他们每天都能感受到快乐,那么,未来的他们就一定会给社会无数的美丽和惊喜。

第5篇:读最好的老师有感

读了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一书后,改变了我对后进生的看法。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在李老师的字典里是没有差生的,而我们眼中的差生,只是我们长期以来的一种偏见,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便丧失了学习的自信,沦为老师、同学心中的“差生”。 读了这本书,使我不再鄙视后进生,使我学会了在缺点堆中找优点,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

现在我已经和班上的一些后进生交上了朋友,他们主动找我聊天,打电话,下了课就凑到我的身边,问长问短,还时不时塞我兜里一个小礼物,瞧,多么可爱的孩子,让我们大家都来善待他们吧。

第6篇:读《最好的老师》有感

这几天,我的脑海中经常会浮现出李镇西校长的音容笑貌,耳边会萦绕书中的只言片语。我想我是被他震撼了。看他的书我觉得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次思想上的洗礼,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想来想去还是觉得用他所说的两个字最为合适——境界。是的,我觉得我就是被他的那种境界深深的吸引和打动了。

境界一:平凡却又不平凡的身份

在介绍李镇西简介的一页,我没有细看,只觉得他的头衔可能占了半张纸的版面,但最打动我的确是某某学校的语文教师,班主任及校长这样的称谓。一看到这样的称谓,让我一下子就对他肃然起敬了,当下的教育界名人可真不少,但是向他这样出了名的却仍然植根在教育一线的并不多了。我能感觉到我将要看到的将是来自教育研究最前沿最有说服力的案例和最为宝贵的经验。

可爱的校长

李校长在书中叙述,他在讲课的时候多次请求不要摄像,因为他要保护他的老师,要保护一位曾经要被教委除名的但现在在他的帮助下已经很优秀的老师。这位晶晶老师现在是李校长他们学校的一位非常优秀的班主任,可当初她是怎样的呢?经常上班迟到,并且屡教不改,还把学生留到很晚也不放学,在学生的脸上画乌龟,带着学生和班主任对抗。她的投诉多到教委要求把她出名了,而我们的李校长却这样看待她说她是爱学生的,只是没有找到爱学生的方法,大胆的启用她当班主任,并且不断的鼓励他,指导她,他也发挥出了自己的潜力,把现在的班级带得有声有色。晶晶老师是一位80后的老师,她的思想前卫,因此,他有许多另类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包括语言也是那样的另类,可就是这么一位另类的老师,不仅在李校长的帮助下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并且还出版了书了。听到这里,我觉得李校长不仅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更是有伯乐的眼光,我被震撼了。

可敬的老师

李老师特别的注意工作的艺术性,源于他对学生尊重和对自己职业的较真。他的班上有一位被毁容的女生,有这样的一位女生在他的班上,他就特别的害怕她不能健康的成长,于是他就杀费心机的去寻找他所理想的教育契机,在看似自然的环境中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就这样的一位女生已经能在他的班上自信且快乐的生活着。他成功破了班上的失窃案,并且保护了那个偷盗的学生,让那个被盗者和偷盗着都顺利的成长,并且培养了良好的班风。他还举了许多生动形象的例子我已经不能完整的复述了,但我相信这些已经变成了我的养料存在了我的记忆中了。我的理解就是真正完美的教育是一种不用刻意去创造的在合适的教育契机下让学生在既定的教育环境下,进行了那种自我的教育,我想这是每一个教育者应该追求的目标,李老师已经给我们树立的榜样,用准确一点的语言表述应该是一种教育的智慧兼艺术吧!

境界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痴心不改

看《做最好的老师》后,会对他书中那一组组照片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组组照片展示了他成长,成才及成功的经历。透过这一组组的照片,我也感受到了李老师他是一位执着的追梦人,也是一位有心做大事的人。他的照片中记录着他初当班主任事和学生在庐山之巅映雪时的情景,和学生做游戏的记录,老师的一些教育场景,总之,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是一堂生动的的德育课,是他28年来的教育足迹,是他研究的一本成果集,。但如果不是长年累月如一日的坚持,我想他也就不会是今天的李镇西了。我在听的时候觉得自己有时也和专家会有同样的想法同样的做法,可就是没有相似的记录方法,没有相似的反思过程,所以我现在还是一个教书匠。写到这儿,我耳边又想起了李校长的那句话“我可以容忍我的老师平凡,但我绝不能容忍我的老师平庸!”我在想我就是他不能容忍的那种甘愿去平庸的那种老师,因为平庸代表的是不用思考,不用拼搏,不愿奉献,不愿学习的懒惰。想到这儿我有点警醒也有点儿后怕!这都是被李校长的一番言辞震撼出来的!

境界三:百善孝为先

在他的书中,他给我们介绍了一位他很敬佩的名人——他的岳父。我暂且不是被他的岳父的那种种亦或是美好或伟大的品德所吸引的,我倒是被李校长这种对老人的孝道所感动了,从他的言辞中不难看出他对老岳父的那种尊敬,老岳父是具有老一辈知识分子那种广博深渊的学识,优雅淡定品质,仙风道骨的气质,值得我们敬仰,但我觉得李校长能如此的敬重一位年逾90的老人,真的又让我敬重了,因为作为如此忙碌的他要在给我们讲完课后赶回去给他的老岳父过91岁的生日。在我看来老人年年都可以过生日,如此热爱自己的事业,却推掉一切活动去为老人祝贺生日,可见他是一位有着真性情的学者。这又把我震撼了。而就是这位中国老一代的知识分子,有着如此含金量的知识分子,才拿着千余元的工资,却知足着,快乐着,我们由绩效工资引发出的烦恼也樯橹间灰飞烟灭了,我的心态也随之轻松起来。李校长就这样为我们解答了心态是快乐的源泉,我明白过来时,我又被震撼了……我想如果要为李镇西的这些境界加上一个定语的话应该是人格吧!

看完书后,就不难理解他所说的教育的快乐从阅读中来,从难题中来,从差生中来的,从心态中来的种种言辞了……

第7篇: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做最好的老师》是一本充满智慧之书,它在很多方面开启了老师们的智慧,让老师们在阅读中受启发、增智慧、长才干。“做最好的老师”一直是我一个我梦寐以求的理想与追求,是我不断孜孜追求的动力,我用整个心灵去品读这本书,静静地去品每一个文字,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故事,我看到了光明,我庆幸自己在这本书里找到了某种光明。《做最好的老师》为我指明了方向,它像一盏希望的灯塔,一个智慧的宝典,一个你我随时可以求助的良师时时激励着我前进,前进,再前进。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每个人都是一朵花,每朵花都有自己的春天,我们最应该懂得的是,在应该开花的时候绽放,而且,要努力地开,开出自己心中最美最动人的那朵花。

李老师在序言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每每读到此,我的内心便会接受一次新的洗礼:是呀,我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是怎样的度过自己的每一天呢?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有没有一天比一天有进步,教学水平有没有一天比一天提高

呢?自己有没有尽力做到最好的自己,成为学生心目当中最好的老师呢?

什么是最好的老师?我在《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李老师对学生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一个真正的名师。我想重要的是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爱孩子你才能伏下身去给予他们无微不至地关心、关注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生活点滴,你才能为发现他们成长的欢笑与泪水所影射的点点滴滴,才能与他们的心同步,与他们的心一起跳动,才能理解与倾听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爱而后育,正是因为有了爱,你的呕心沥血,你的殚精竭虑,才有了意义,才得以升华。李老师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通过一篇篇文章,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我看到了一位老师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

作为教师,我们都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但我们也许从未曾真正去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我震撼,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

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于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他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曾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一个真正的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更多的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

其次,使我强烈感受的是李镇西同志对学生的一腔爱心。这是所有成功教师的共同经验。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写下那么多手记、札记,为进一步探索教育的规律积累那么多原始的宝贵的资料。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可能是他的这本手记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

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有的人用“孩子王”的说法来贬低教师。其实,要做孩子们认可的“王”,真是谈何容易!

李镇西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和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了我!教育就是一本书,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做一个阅读者,让自己的教育之花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有一句话说得好,选择一行,爱一行,我也是这样,当我面对那帮学生时,我觉得我应该做最好的老师,至少对得起这帮孩子!尽我心去做我作为一名教师应尽的一切义务和责任

第8篇:读《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初读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第一反应是好奇:因为过往的经历让我明白即使做一名普通的教师已不是易事,而要做一名好教师则更是难做,那么,这“最好的老师”要如何来做呢?“最好”这是一个太过完美、理想主义的词汇,它似乎总能挑起人们的视线,然后拉高、放远,让人们在漫长的遥望和等待中感受着它的不可企及。 正是这复杂的情结让我对这本书作虽然充满了好奇却又保持着距离,匆忙地从序言看起,却在走进书本后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原来李老师的“最好”并非自己所想的遥不可及,所谓“最好”就是“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并不是一味地遥望,需要更多的是“正视”,正视自己的能力,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而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把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在“正视”和“反思”中,不断超越,用“一个比一个的‘更好’汇成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原来,“最好”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最高级,它是一个一个比较级的递增累积,向着越来越高的层级迈进。“最好”并不是一个最终的结果,它是一天天完善自己的过程,每天都尽自己所能,每天都比昨天的自己更负责任,做得更好,那就是“最好”!

李镇西老师认为教育中的“爱心”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这是我非常欣赏的观点,一直以来我也坚信自己是个有爱心的老师,读完这本书,我对教育中的“爱心”问题也有的新的认识和理解,在书中他谈到“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中真正的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这几年我一直比较困扰犹豫,对那些调皮捣蛋生到底要不要惩罚?如今我明白了这其实只是一个教育的必要手段,需要老师用爱心去把握的“度”的问题了。因为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

我认为这很实用。因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所谓的“后进生”,这些孩子学习习惯差,学习成绩不佳,对老师又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课堂上经常出现一些不好的表现,使我的心情也很郁闷,但我还是心平气和地找部分同学谈心,让他们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通过一段时间对他的关爱和鼓励,结合相应的要求和惩罚,他们的学习习惯有了好转。可以说,对待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如果用真情和爱来感化会你收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做最好的老师,首先要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敬;你也许不是最聪明,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是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与其整天怨天怨地悲悲戚戚过日子,不如轻轻松松高高兴兴过好每一天。

一个人虽然永远达不到所谓的“最好”,但我想,只要相信今天的自己一定会比昨天的自己好,一天天不断地超越自己,就一定会汇成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二 年 三 班 赵 民 娣

第9篇:读《我最好的老师》有感

上星期语文第四单元练习,最后一题是阅读《我最好的老师》一文并写出读后感。文中写了一个叫怀特森的老师,他把错误的动物学“教”给了他的学生,当学生们测验都得了不及格之后,他说出真相,并让他的学生时刻警惕着。

读完此文后,我觉得我的班主任谢老师和文中的怀特森先生一样。记得上她的第一次语文课时,我读课文时读错了一个字的音调,当同学们为我纠正时,谢老师却说是对的,我们一下子被蒙住了,心想老师总是对的,我们也就全信了。当做练习时刚好有那个字的音调,结果是全班都错了,我们都愣住了,明明谢老师上课时说我读对了,怎么又错了呢?谢老师笑着说:“那是我故意骗骗你们的,没想到你们这么容易上当,”我们这才明白过来,以后谢老师每次提问,我们总是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常常警惕谢老师“骗”我们。

就拿这学期做过的练习《第十二块纱布》来说,文中的女护士没有因为医生是外科专家而被他所说的:“我全部取出来了。”而迷惑,她坚持自己是对的,为此,当专家取出第十二块纱布时称赞女护士是他合格的助手。

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所以说一个人要自信,要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要大胆地尝试,这样才会学到更多的东西。甚至还会有发明创造呢!

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做一个警惕而又大胆的人,不仅在学习上而且在生活上。

江苏省无锡连元街小学六(4)班郑怡悦

上一篇:长述职报告下一篇:李白诗歌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