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央视春晚观后感

2023-05-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作文央视春晚观后感

作文:央视春晚观后感

央视春晚观后感

初一十班 蒋瀚文

除夕夜,看春晚,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的习惯。吃过年夜饭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精彩的央视春晚。每年的春晚都一样,没什么特别的,只要把中国的精粹和文化一一展现出来。下面和我一起回顾一下吧!

今年的央视春晚开场歌舞主题是《回家过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温馨的场景。几位演员扮成空姐、工人、母女、情侣等。走下车来,在欢快的音乐的映衬下,表现出了人们回家的迫切心情。在相声逐渐取代小品的今天,相声还是值得一看的!由姜昆和几位演员一起表演的节目《专家指导》用幽默的语言讽刺了目前社会上的一些“伪专家”。还是能从中悟出一些道理的。两个杂技节目可谓是惊险刺激,这是为演员们捏了一把汗!赵本山的小品《同桌的你》,听这个名字就会觉得似曾相识,以误会取笑,没有新的创新和突破。其实,这几年赵本山的小品,一直没有好的作品。尽管他的节目这两年略显平淡,但每年的春晚他都是主角,大家还是很期待他带来好的作品。木偶数虽然没有刘谦,但这两位演员的表演同样让我们见证到了奇迹时刻的真正到来。大变活人还是很吸引大

家眼球。

伴随着歌曲《难忘今宵》2011年的央视春晚结束了!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这次春晚的优点很多,但是缺点也不少。让我们一起期待明年的春晚吧!

第2篇:2014年春晚观后感900字央视马年春节联欢晚会观后感高中生作文

2014中央电视台马年春节联欢晚会观后感素

[当前125895位家长在线讨论]2014-01-30 22:13 来源:高分网

2014年中央电视台马年春节联欢晚会即将上演,春晚作为展现中国文化的大舞台,每年都备受关注。央视春晚文化荟萃,总能让我们学到不同的东西,高中生们可以从春晚中获取作文的素材,提升文化修养。高分网高考频道小编将在春节后第一时间提供央视马年春节晚会观后感,与同学们飨。现在先来和大家分享一些网络上流传的2014年央视马年春节晚会看点,这些看点也可以成为我们写作文的素材。

看点一:张国立担任春晚主持

依照传统,往年春晚主持人要到除夕前一个月才开始选拔。马年春晚主持人阵容将延续6人阵容,其中张国立已经确定担纲主持工作。首先,张国立作为马年春晚总策划,对于晚会整体思路非常熟悉,本身就是个优势。另外,熟悉张国立的人都知道,他不止是个好演员,更是个妙语连珠的好主持人。此前,他曾主持过金鸡奖、中国电影导演协会表彰大会等多个大型活动,冷幽默的主持风格备受好评。

看点二:杨坤加盟马年春晚 首次演唱自己写的歌

杨坤和郭采洁合唱的《答案》于23日上线,这与早前网上曝出的春晚节目单相符,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那张春晚节目单中,杨坤+郭采洁这对崭新的组合引起热议。

据了解,这首《答案》由杨坤亲自谱曲,虽然他已数次登上春晚舞台,但这是他首次在春晚上演唱自己写的歌。杨坤曾坦言如果能上春晚希望能唱自己写的歌,这次算是心愿实现。选择在春晚前将新歌上线,有助于提前为这首《答案》造势,加上这个组合搭配新鲜感十足,观众老少通吃,更加有望借助春晚的平台将这首歌形成热点。

看点三:杨丽萍侄女旋转“串场”

杨丽萍的外甥女,被外界誉为其接班人的小彩旗将首度登上央视春晚,并且一演就是四个小时。此次小彩旗的表演方式在央视春晚的历史中绝无仅有,届时,春晚的舞台将有一处其专属区域,小彩旗将从开场一直跳到零点的钟声响起,从冬到春共历经四个季节,当零点钟声敲响时,小彩旗将在节目进行中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换装,此后其服装将不断变换色彩,制造出魔幻般的绚烂色彩。

央视春晚是展现中国民间力量、民间智慧的一个大舞台,哪些才是2014年马年央视春

节晚会看点?高分网高考频道小编觉得,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马年春晚个个节目都是看点,就看哪一点最能打动你。当然,相信观众心中的一个共同点是,马年春晚由冯小刚首次“操刀”,这个也才是最大的看点

第3篇:马年央视春晚观后感

2014春晚落幕了,尽管昨天又断断续续看了两遍重播,仍然看不出冯小刚导演在这台晚会中任何特殊的风格和“冯氏幽默”的影子。冯氏春晚亮相,还是让人失望。从去年的7月冯小刚被确认为马年春晚的总导演,我们期待的就是这每年一届的文化盛宴能有一个全新的改变,直到晚会揭开神秘的面纱,这回我们才真正地感到,春晚永远都是这样,春晚永远达不到观众的期望。

《春晚是什么》,这是今年春晚的序幕。32年来首次以短片的形式取代大场面的开场歌舞,也算是有了进步。用电影导演执导文艺晚会,局部确实有了改变,但一台晚会的成功,最主要的是整体的艺术水平,并不是你换了个主持人就是有了新意、增加了一部开场短片就是改革创新。有了一个不错的开头,还要有一个宏大的主旋律,那就是:新春佳节,让百姓欢喜。

这届的春晚几乎没有亮点,略显平淡。像这样一台国家级的晚会,在整体框架不能改变的情况下,节目的选取就显得至关重要。今年的歌舞类节目新人较多,但除了几首经典老歌外,那些原创歌曲估计很难唱红2014。我们提倡推新人,不过也得有像韩红、宋祖英、谭晶这样的实力派歌星压阵,没有她们,最起码也得有首像样的好歌。平时各地方卫视有那么多歌曲的选秀节目,可央视的舞台却没有一首能叫得响的传唱开来。没有好作品,还不如去看《星光大道》。

语言类节目今年较少,但既然少,就要精。仅有的几个小品中除冯巩的那个还算有些笑点外,其余几个就是在那凑数,像是在演话剧。蔡明还是坐在轮椅上表演、郭冬临还是守着电话调侃,作品步去年的后尘,“包袱”和形式雷同,几乎没有新的创意。说实在的,春晚小品要是没有黄宏、潘长江、赵本山这样的台柱子,整台晚会基本上就没有高潮,让人兴奋不起来。

今年的魔术节目是最失败的。法国华裔魔术师Yif的表演太稚嫩,纸币变成银行卡,这样的节目我们看过的太多,好不容易从袖口撸出个面包,晚会还没结束,便被网友指出穿帮,并用图片在网上揭秘,看来没有董卿当“托”还是不行的。这样的节目,真不知道导演组是怎么选上来的。在这么大的舞台,魔术演员不仅要展示你的技术,更主要的是还要突出你的表演才华。刘谦之所以深受观众的喜爱,除了他的专业技术过硬外,他的说口能抓住观众,见证奇迹的时刻,更能见证他的嘴上功夫。

另外今年的春晚,这边在表演,那边号称“小彩旗”的小演员在转圈,至今我也没弄明白是什么用意。连续转几个钟头,如果是为了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在这个时间,在这个地点,实在不太合适。这样毫无意义的节目,绝对是导演的失误,有画蛇添足之嫌。

其实春晚就是一场全民的大联欢,说白了,春晚真的没那么神秘那么难搞。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人才济济,没必要聘请本台以外的导演参与其中。我们总说春晚不好看,实际上就是没有好看的节目。好的作品是一台晚会的灵魂,央视资金雄厚,号召力强,任何一位导演只要尊重艺术规律,在各地方台及全国范围内选出优秀的节目,组合到一起,再写出紧跟时代的串联词,那就是一台成功的春晚。昨晚看了北京卫视的春晚,觉得就很精彩。办好春晚很简单,只要节目选对了,观众就会陶醉了。

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4篇:XX央视春晚观后感600字

XX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是中央电视台于XX年制作播出的大型综艺性文艺晚会,也是中央电视台承办的国家项目。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了XX央视春晚观后感600字,欢迎参考。

XX央视春晚观后感600字(一)

又一个难忘的央视春晚伴随着我们跨进又一个新的春天。

随着岁月的推移,不知不觉地,春晚已深深扎根中国百姓,变为新民俗,成为春节这个传统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人每年看了春晚、跟着春晚主持人数完除夕倒计时,才安排放鞭炮、才自然过渡到吃饺子,春节这个老百姓生活中最看重的节日到这个时候,才算逐渐进入头一个高潮。同样,每年听罢《难忘今宵》,一种岁月“逝者如斯”之感便会在人们心中油然而起。是啊,有多少个春晚就有多少个难忘的年华,有多少个春晚就有多少个美好的精神生活记忆,年年花开花落,春晚岁岁不同。春晚不仅让全球华人欣赏了艺术,同时使人们更好地回味和记取自己与国家、与民族、与传统的联系。

XX年央视春晚所突出的鲜明主题是“共筑中国梦,家和万事兴”。编导和演出团队善于从生活中寻找素材、题材,利用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呈现和深化,同时注重节目思想性与观赏性的统一,调动气氛、增强互动、润物至深。演出开篇一曲由张凯丽、韩童生、佟大为、李光曦等联唱的《四世同堂合家欢》,四辈人男女老少齐登台,共同咏唱家和万事兴,抒发普通人对未来的美好畅想,节奏喜庆明快,时代气息浓郁。“星光大道”选手联合演绎的《高手在民间》,则很好地呈现了“开门办春晚”“拆门办春晚”的思路和成果,看着那些来自各行各业业余演员的出色表现,你不得不相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之真理颠扑不破。

春节是举国百姓、举世华人祝福欢乐的日子。XX年春晚最大限度地突出大众性、全民性、联欢性,强调全国老百姓共同欢乐,强调减舞美不减创意,强调原创制胜、创意为王,比如坚持理念创新,首次分设歌舞与语言类两个演出区,现场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演员的每一个艺术表现细节,双方区域演员通过相互打擂台式演绎“比武”,不断引发两个演出区域之间、场内场外的互动欢乐,能够使演员更加有效地贴近观众,更好地实现与观众的互动交流。春晚设置吉祥物阳阳也是个创举,并且首次引进新媒体、云计算加强与观众互动等等,这些都能够有效地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春晚中的一分子,不仅乐享视听盛宴,更在互动中获得快乐。吉祥物阳阳在串场的同时,调动场内外观众联动狂欢的情绪,将欢快喜庆与寓教于乐和寓教于美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强化共同欢乐、一起欢乐总体效果的同时,很好地实现了寓教于联欢。

作为民俗的春节凝聚的是中国人对美好家园的想象,对悠久传统的坚守,对家乡故土的依恋。正如费翔的《故乡的云》,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唤起的是炎黄子孙对家国的深沉依恋之情,京剧、杂技、曲艺等各种传统艺术形式,以及歌咏故土之思作品的交相辉映,激起的则是人们对祖国文化传统的归依与热爱。今年春晚的表现形式格外突出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从而使这个一年一度的全民大联欢、顺乎年俗与民意的文化成果展示,更成为弘扬传统、记取乡愁、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宽阔舞台。雷佳的一曲《乡愁》,真切而艺术地倾诉游子对家乡的眷恋、女儿对母亲的思念,也传达出中国人对故土、对祖先和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寻根情愫,激发起人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张丰毅、朱亚文、段奕宏合作的歌曲《中华好儿孙》,刘德华的《回家的路》,莫文蔚的《当你老了》,以及舞蹈《丝路霓裳》,杂技《青花瓷》,总是能够抓住民族记忆、传统文化当中那些最富于鲜明色彩的方面进行浓墨重彩的表现,另外,无论是传统技艺、武术,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的舞台呈现,表现手法勇于创新,让年轻观众喜闻乐见,很好地实现了艺术熏陶与思想引领的有机融合。

春节是中国人心中一个真正新的开始,是一个除旧布新、告别过去、开辟未来的节日。正如洒扫庭除、铲去杂草,才能开始新的一天一样,中国人更愿意在笑声中与自己的过去挥别,这是真正有勇气面向未来、开创未来的表现。春晚语言类节目向来具有尖锐、鲜明、入心的特色,而讽刺武器的运用,在XX年春晚中成为突出的亮点。比如,岳云鹏、孙越合说的相声《我忍不了》,对现实当中那些缺少公德、行为不文明的人毫不留情地痛下针砭,以笑声纠偏不良行为。苗阜、王声的相声《这不是我的》剑指腐败现象,发人深省。马丽、沈腾、杜晓宇的小品《投其所好》,抓住现实中存在的“溜须拍马”现象痛下“猛药”,引起人们的反思与警醒。

春节是欢乐的节日,是精神洗礼的节日,也是审美养成节日。一个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凝聚最大公约数,让艺术真正有助于增进国民的价值信心,增进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强化对核心价值、对共有意识的坚守,XX年春晚善于抓住老百姓日常点点滴滴,进行入脑入心的艺术表现,如沙溢、贾玲、李菁、瞿颖等的小品《喜乐街》,孙楠的歌曲《搭把手》,孙涛、邵峰等的小品《社区民警于三快》,以及刘和刚的歌曲《拉着妈妈的手》,均通过对凡人小事的艺术展示,强化美德、善意与信仰的力量,堪称润物入心的质朴精美之作。

春晚结束了,那满台的喜庆、热烈与祥和,让人们久久回味与沉思。

愿寓教于乐润物入心成为娱乐晚会的新常态。 XX央视春晚观后感600字(二)

XX年央视的春晚,在反腐倡廉、勤俭治国的大背景下,形式朴素,没有以前光怪陆离的气氛,没有以前骄奢淫逸的情景,紧扣忠孝节义廉耻礼智信的内涵,朴实土气,努力满足各种层次人群的玩乐与浅谈的主题,很有特色,我耐心地看了四个小时,只对西安、广州、泉州、呼伦贝尔蒙古包等的节目觉得有新意,广州524个机器人的舞蹈举世罕闻,西安的美女歌者长眉毛、长脸蛋、高鼻梁,很有汉唐气韵,蒙古包里的淳朴真情,除此之外,只领略到李谷一《难忘今宵》的优美旋律与温情。

不知道总导演是怎样思想的人,节目好像以四平八稳为标准,只追求政治思想的绝对“正确”,放弃艺术追求,内容与形式都太平庸,简直就像街头演出的水平。除了一群又一群美女与劲男,没有什么画面值得称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大腕冯巩不知他在说什么,巨擘潘长江好像只是快递乐,很多艺术家荒废了青春与才能。再就是搬用一些家庭的生活细节逗乐,“老公”“老公”喋喋不休。有那么“老”吗?有那么“公”吗?真是无耻与低俗得很。

整场节目像是对一年来大事要事的回顾总结。这一年的大事我们都知道了,很多小事也经历了,春晚上有值得这么详尽地总结自夸?要总结回顾,找篇新华社年终专稿拜读就行,要这么耗四五个小时作甚?但又没有对天津大爆炸这样大事件教训的反映,也没有对房地产市场笑声,也没有荒腔走板股市的滑稽行径。我们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爱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喜欢艺术的卓越精深,我们也不缺少杰出的艺术家与精湛的艺术品,有关部门的官员为什么不去鼓励创新与追求精品,推介一些好节目让民众激动、欢乐、感奋?为什么还要拿如此平庸的节目愚乐愚民?

西周时代就有乐官深入民间采风,很多优秀作品都在民间产生。可是这台节目只有雅颂,没有国风,这样的节目怎能吸引人?就在《难忘今宵》的曲调还在回响时分,有朋友在群里发出“XX春晚实在是脑残晚会”的批评,一语中的,十分中肯。

XX央视春晚观后感600字(三)

在期待与莫名的复杂心态中迎来了猴年春晚。我相信许许多多观众与我的好奇心理“异曲同工”:冲着“外来和尚”冯小刚执导的春晚:看你冯小刚念的“春晚经”会不会别具一格。

“掺沙子”主持人张国立令人眼前一亮:不装、稳重大方、有亲和力,不仅站位“中心”,且在五名主持人中体现了实质性的核心价值。

蔡明那个小品好:语言幽默、俏皮、出彩,蔡明那张嘴真“贫”.结局意想不到的好。

《万马奔腾》很有创意:现代、新潮、魔幻。

《扶还是不扶》直面困扰社会与人心的现实困境,不回避问题,深刻揭示了一个尖锐的社会现实问题: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就很难扶起来了。如果揭示与寓意更深刻些:在一些问题上,即便人心倒了,也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扶起来!可惜在这方面着力还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品的内涵与艺术感染力。

牛莉与郭冬临的小品同样直面现实讽刺和鞭挞有力度:层出不穷、花样迭出的“人情份子”这种利欲熏心的敛财礼金“苛捐杂税”,已成为败坏社会风气,稀释和离心离德人际之间真诚感情的社会公害“离心机(会)”

第5篇:央视春晚三十年历届央视春晚主持人

1983王景愚 刘晓庆 姜昆 马季

1984赵忠祥 卢静 黄阿原 姜昆 姜黎黎 陈思思(香港)

1985马季 姜昆 张喻 朱苑宜(台湾)斑斑(香港)

1986赵忠祥 王刚 姜昆 刘晓庆 方舒 顾永菲

1987李默然(朗诵)王刚 李小玢 姜昆

1988孙道临 王刚 姜昆 侯耀文等

1989李默然 赵忠祥 姜昆 阚丽君 李扬

1990赵忠祥

1991赵忠祥 倪萍 张洪民 李瑞英

1992杨澜 赵忠祥 倪萍

1993梁雁翎(香港) 李庆安(台湾) 张永权(新加坡)赵忠祥倪萍 杨澜

1994倪萍 程前

1995许戈辉 赵忠祥 倪萍

1996赵忠祥 倪萍(北京) 程前 袁鸣(上海)张晓 周涛(西安) 1997赵忠祥 倪萍 程前 周涛 朱军 亚宁

1998赵忠祥 倪萍 朱军 周涛 亚宁 王雪纯

1999赵忠祥 倪萍 周涛 朱军

2000牛群 冯巩 杨澜 姜昆 周涛 朱军 赵薇 白岩松 文清 赵琳 曹颖 李小萌 鞠萍 崔永元 文兴宇

2001周涛、朱军、曹颖、张政

2002倪萍、朱军、周涛、王小丫、文清、李咏、曹颖、张政

2003倪萍、朱军、李咏、周涛

2004倪萍、朱军、周涛、李咏

2005朱军,周涛,倪萍,李咏

2006李咏,周涛,朱军,董卿

2007董卿、朱军、张泽群、刘芳菲、李咏、周涛

2008李咏、董卿 尼格买提、方琼 李嘉明、李雨菲 朱军、周涛 杨帆、张蕾

2009白岩松、董卿、朱军、周涛、张泽群、朱迅2010周涛 朱军 董卿 张泽群 任鲁豫 欧阳夏丹

2011周涛 李咏 朱军 董卿 张泽群 朱迅

2012朱军 李咏 撒贝宁 李思思 董卿 毕福剑

2013朱军、李咏、董卿,毕福剑、撒贝宁、李思思

第6篇:央视春晚

王辰瑶:浮动的能指——对央视春晚观看的“观看

作者简介:王辰瑶,传播学博士。本科就读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硕士博士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论文:

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文本,已经在很多场合下被不同背景的分析者加以“细读”过了。尤其是从文化研究视角出发的分析,几乎是不约而同地“揭示”出央视春晚华丽能指之下的民族国家的内核。本文则想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探究被一直认为蕴含了宏大意义的央视春晚文本在家庭的实际收看中是如何被实践的?换句话说,央视春晚丰富而瑰丽的符号能指在现实语境中到底会指向何方?

一、观看“观看春晚”(田野观察的情况)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30位同学在2008年除夕夜,记录了他们与家人收看春晚的情况。这些家庭分布在陕西、湖南、北京、江苏、海南、湖北、浙江、四川、辽宁、河北、河南、新疆等12个省市自治区。从所属经济地位看,既包括较富裕和较贫穷的农村家庭,也包括城市工薪家庭、下岗职工家庭、城市知识水平较高和较富裕家庭;从民族看,大部分为汉族家庭,也包括少数民族家庭和韩国移民家庭;从家庭组成看,有一家三口收看春晚,也有大家族一起过除夕。此外,还有一位同学到父亲所在部队,和士兵们一起看春晚,提供了一个与“家庭”环境相对照的案例。这些同学在记录前均受过一定的田野调查的训练,他们对亲友收看春晚的田野观察以及对部分亲友的深度访谈,构成了一个“观看春晚”的文本,而本文就是对这一“观看春晚”文本的“观看”。

央视春晚在屏幕上营造了一个欢乐祥和的祖国大“家庭”。在欢乐祥和之下,有着严密的秩序。比如,围绕着一定的中心(歌颂伟大的祖国,展现幸福的生活,展望光明的未来),不同民族和不同社会身份的“家庭成员”一一登场,在舞台上扮演“中心”期待他们表现的角色。而在屏幕外,观看这一想象中的中华大家庭的现实家庭却是非秩序化的。

(一)家庭成员“缺席”。调查发现,因为种种原因,核心家庭成员不能在一起过除夕的情况并不少见。如有父亲或母亲回老家过年的,子女与另一方父母过除夕,或未婚子女中有人打工或当兵未归的。至于不能实现大家庭团聚的就更多。所以电视中热闹的家庭团圆民族团圆的情境,与相当一部分现实家庭无法对应。

(二)家庭成员“离席”。这种情况更为普遍。也就是说,虽然是在一起过除夕,但家庭成员并不都相聚在同一场景下。比如一部分家人看春晚,另一部分家庭成员去邻居家打牌或聊天,或上网,或发短信,或去另一个房间看别的电视节目(大部分是看球)。男性成员主动选择另外一种娱乐方式的情况较多,尽管这意味着与其他家人不能共享度过除夕的同一个“场景”。另外一种常见的“离席”方式是“睡着”,大部分家庭都有这样的情况,看到半途起身去睡觉,或就在电视前睡着,家中老人和父母出现这种情况的较多,年轻一辈很少。母亲这个角色也经常处于“离席”状态,离席的原因往往是做家务。总之,春晚屏幕下的观看场景并不如屏幕上的那样“团圆”,人人都能在场。实际上,在观看春晚中,家庭成员常常主动或被

动缺席或离席,处于一种相对离散化的状态。

(三)在场家庭成员的非中心化。即便是共同观看春晚的家庭成员,也与屏幕上展现的中华大家庭不同。一是家庭成员退出或进入观看场景都很自由随意,二是从发表评论上看,也很难找到处在核心位置的发言者。与此相对照的是,一位记录员观察到的部队收看春晚时的“秩序”——当指导员进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会起立而不管电视上正在放些什么。

由此可见,央视春晚自始至终贯穿的“家”的想象,与现实家庭的收看场景并不能对接。央视春晚表现的“家”是团圆美满,也是高度秩序化的,而屏幕之下的家庭观看场景却是离散的,去中心化的。而对于央视春晚的观看实践就是在这样一种现实的语境下展开。

二、“所指”的虚化 (家庭观看实践中的解读策略)

观察发现,被很多分析所揭示的春晚的“意义”在实际的收看环境中并没有被接纳。分析者,也许也是文本的创作者所假定的“所指”似乎并没有显现。几种家庭收看中最为常见的观看策略轻而易举就消解了一个想象的、厚重的“所指”。

(一)能指狂欢。这是家庭观看过程中最常见的话题点,也就是对演员外形、服饰、演技等“外在”的东西更感兴趣,无视节目的内容。比如几乎没有人关注章子怡那首精心制作的满是“花”的《天女散花》到底在唱些什么,反倒是对她的巨大的裙子、脸蛋、妆容、身材、嗓音、唱功饶有兴趣。如果说章子怡这个节目的“能指”太过强大,必然会吸引大家的注意。那么在一些明显要求观众更在意其“所指”的节目中,不少观众也“顽强地”拒绝进入故事之中。有一些观察员发现他们的妈妈看春晚一点也不“认真”,她们尽看些“外面的东西”,比如一位观察员的母亲在看春晚时不时提醒女儿某演员的发型,另一位母亲则在看军嫂上岛的时候和儿子讨论起男演员的海魂衫。央视春晚是一个能指极为丰富的文本,从布景、舞美、明星、包装、演技、音色,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引力场,更何况一些节目明显就是把能指置于突出的地位如《激情爬杆》、《花式篮球》,这些在形成能指狂欢的同时,也把“所指”推到了较远的位置。

(二)通向新“所指”。在很多情况下,那些春晚文本的能指会进入个人记忆、经历和观点,从而在一个个性化的情景中,迅速而随意地建立起通向新“所指”的连接。例如,对临时准备却又十分重要的诗歌朗诵《温暖2008》,大部分观众对众多明星的汇集一堂感到惊喜,他们热衷于“辨认”某明星的名字,演过什么影视作品,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会因为辨认出“和绅”、“徐文强”而感到高兴,因为这意味着能与家人分享交流自己的观看经历。有的则能由此联系出更多的话题,例如有一个家庭在父亲辨认出扮演和绅的王刚后,迅速在家里掀起了一个讨论演员偶像派与实力派问题的小热潮。《温暖2008》宣传片里闪过国家领导人的镜头,一位父亲马上询问李克强是不是儿子所在大学的校友。当然也有符合既定“所指”的联系,例如一个河南农村家庭在观看了《天地交响》中嫦娥一号拍摄的月球图片和航天员的亮相后,全家热烈地讨论起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来。但更多的联系是通向新的“所指”,而这些细小、随意的联系,往往是置那个被期待的宏大的“所指”于不顾的。

(三)“断裂”的快感。一个容量庞大的文本,难免会有一些内在的断裂。观众对这些“断裂”处决不客气,阅读这些文本“断裂”本身就带有了解构文本内在神圣性 的快感。例如,黄晓明在关于雪灾的诗歌朗诵时突然忘词,这让不少观众一怔,并哈哈一笑。正如一位母亲笑

着和她的女儿说,“妈呀,忘词了”。这一镜头也在后来的亲友聚会中被提及。同样被敏锐地辨认出来的还有花式篮球中的慢镜头和章子怡演唱时的口型。当然,不少家庭并没有辨认出这些断裂,但辨认出断裂的家庭即便是批评却都带着一丝兴奋和愉悦。就像一位观察者记录的,春晚开始前,她的两位表哥一边贴春联,一边愉快地说,“今年的主持人可别再像去年似的,搞黑色三分钟啊”。愉快地看待这些“糟糕”的地方,正是在消解那个神圣文本的一致性。

此外还有一些次要的观看策略,如次民族主义认同等,因为时间关系不再赘述。

三、现代“火塘”

上述这些家庭观看春晚的策略,实际上是远离期待中的“所指”的。当然,不能说期待中的所指完全落空,但至少在现实的语境中它已被大大地虚化了。家庭观看春晚,更多地是在享受能指,通过能指建立与新的所指的连接。80年代的春晚,人们普遍反映更好,正是因为80年代的春晚能指对观众来说还是一个很大的惊喜,从而能轻松地吸引观众。正如有些观众在深访中谈到的,过去看春晚能几个小时“不动地方”。而现在在春晚观看中,频繁地“离场”、对文本“断裂”处的敏感都说明观看者从春晚的能指中获得的快乐在下降,这种变化招徕了不少批评和抱怨。但是,一边骂春晚,一边期待春晚的情况说明,现在的春晚并非没有价值。只不过,春晚在家庭观看中从过去的实实在在的观看的中心转变成了一个象征性的中心。这种象征性表现在:

(一)春晚喜庆丰富的能指构成家人在除夕夜相聚的背景。在观察中发现,大部分家庭的收看是不“认真”的,但是围拢在电视旁聊天或吃饭,间断地看看春晚,这种方式本身就带来了温馨的感受。例如,一个北京的家庭在外面吃完了年夜饭后急忙赶回去看春晚,没多一会,家人就开始抱怨不好看,没意思。家中的奶奶说,其实也不是为了看春晚,就图大家团在一起坐坐,热闹热闹。春晚好比是一个现代的“火塘”,人们可以不去关注火塘本身,但是围拢在火塘边的交流不仅可以享受到“火塘”的温暖明亮,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火塘边的相聚带来了快乐,尤其是当相聚很难得的时候。

(二)不仅作为背景,春晚还能给相聚在一起的人们提供很多交流的话题。观察中发现,观看者给春晚能指赋予新的所指,往往引发了家庭内部的交流与分享。例如,在春晚出现的年轻的演员往往会引起家中老辈人和年轻一代的交流。有的老人会发出“噢,他就是周杰伦”的评价,后辈则介绍明星的背景给老人听。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老歌联唱等节目中。阅读这些文本的过程,伴随着家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因此发现观看春晚人数较多的家庭,观看中交流较多的,即便讨论的话题可能完全解构了春晚期待中的意义,但整体的气氛仍然较愉悦。而那些成员不多,还有家庭成员离场的家庭,因为没有或很少形成交流,所以往往到最后会产生一种无聊和怅然的感受。

在南方一些家庭中,春晚并不是除夕夜唯一的“火塘”。麻将桌、牌桌同样扮演了这个角色。一位湖南的观察者记录,几乎家家过年都打牌,电视就一直开着,但没人关注,只是偶尔地看上一两眼。打牌带来的快乐不仅是游戏性的,而且也同样提供了一个相聚、交流的平台。“春晚”则成为背景音乐,或是成为另一些不打牌的家庭成员相聚的“火塘”。从某种意义上说,春晚确实增加了家的温馨和凝聚。08年春晚观看调查中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部分家庭因为罕见的大雪而停电,度过了一个没有春晚的除夕。例如,江西某镇在除夕前供电

局领导特别讲话,要大家省点电,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看上春晚。但实际上除夕夜该镇还是没有供电。因为没有电,大家早早吃完就睡了。此后,观察者经常听到小镇居民的感慨:“唉,可惜连春晚都看不到!一点不像过年。”这种遗憾是因为没能在特定的时候体会全家人相聚在火塘的归属、认同和温馨的感受。

四、暧昧的勾连

观察员中有一个韩国留学生,他的家庭已经移民中国多年,但仍保留了韩国自己的文化。除夕这一天,这个家庭的成员都在教堂参加慈善活动。他们从来没有要收看春晚的意识。今年,在观察者的恳求下,家庭成员勉强观看了春晚(只持续了1个小时左右),而且对节目的形态很不能理解。例如,看到《温暖2008》时,母亲认为现在怎么还会有“诗歌朗诵”这种古老的形式,对这种直白的方式表示惊讶和难以接受。这个例子提供了一个对中国家庭观看的对比。尽管不乏批评,但大部分中国家庭能够“理解”春晚文本的高度意识形态性。无论是对这种意识形态的表现赞同还是反对,他们都意识到这是“不可避免的”。而现实的观看——离散、非中心化的观看环境,还是灵活的解读方式,又使中国观众远离了那个意识形态中心,获得关于“家”的温馨和快乐。因此,在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似乎形成了一个暧昧的勾连——接受者理解甚至尊重传播者的意图,但是在现实的观看中又通过自己的解读获得远离那个意图的快乐。这种勾连,有它的稳定性,而年年骂年年看的情况就说明了这一点。

(以上发言内容为作者参与的潘忠党、陈韬文主持的春晚研究课题的一部分,欢迎批评。由于研究尚在进行中,此文仅供学术交流,请勿转载、引用。谢谢。)

上一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经典下一篇:1叉车司机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