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册备课教学设计

2022-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全册备课教学设计

优化备课评价,完善教学常规

对于教师备课的评价工作是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重要的内容之一,其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任课教师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责任心。但实践表明,其评价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目前,很多学校在对教师进行备课评价问题上境地尴尬,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教师课前的精心备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备课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备课评价难以较好地反映教师备课质量的高低。因此,优化备课评价,提升备课评价的正能量是当务之急。

一、备课评价与评价主体

学校对教师的备课进行定期的评价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合情合理的教学常规督查方式。目前鉴于学校自身情况多种多样,规定的标准也有所差异,但有一点大同小异,即把教师撰写教案这部分当成整个学校备课评价中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有的几乎占了备课检查内容的全部,即评价教师备课质量的高低就是检查教师撰写教案是否书写工整,是否符合“教案格式模板”,备课节次是否足量或超量,备课的各个环节是否齐全等。这样的评价过程简单、好操作。但是,这样的评价结果往往与老师的备课质量存在偏差。

二、评价偏差产生的原因

(1)总的来说,备课评价的结果是评价体系相关环节共同运作的产物,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脱离实际情况,以简单化、形式化的条条框框来实施评价,而简单化、形式化的评价方式必然会导致千篇一律的“共享”教案,同学科出现连教学反思都一字不差的“雷同”教案……一般来说,备课检查形式包括教研组检查、管理人员检查、同事互查或自查等,但是在备课评价环节的处理上都还不够深入,缺少必要的环节作支撑。一般一个学期检查教师的备课两至三次,通常按照既定的流程来进行,到时间该检查了就组织进行相关工作。评价的次数较局限,评价形式较为单一。

(2)评价设计的表格内容不够详尽、具体,对教师备课的质量反映不够深入、全面。诸如教师对教材的领悟程度、教学内容的内化、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策略的把握、教学资源的开发,学生的研究与关注度等方面的评价细化不够或评价不到位,再如评价成了对表格内容如教案的节数、格式、内容的繁简、步骤的完整等对照检查填表式的固定模式,评价的指标对教师备课的作用反映比较薄弱。

(3) 很多教师对备课理解不到位,以为备课就是为了写教案,写教案就是为了检查,检查就是为了评比。另外很多教师认为备课就是无外乎把书本上的知识点一一列举或堆砌在教案中,就像是把货物存放在仓库里一样,教师授课时就把这些东西一样样“搬”出来,装在学生脑袋里。因而思想上有抵触情绪,从而将其作为一个不得不应付的任务去完成,甚至不惜采取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或找一些捷径。这样的评价结果往往也会造成偏差。

三、缩小评价偏差的对策

1.评价体系设计、运行方面

(1)评价内容多元化。学校对教师的备课实行“分层”要求,提倡开放式备课。教师的备课既可以“简案+书头案”“旧案新备”,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有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设计”,也可以使用“卡片式”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这样就使教师从繁重无效地重复备课,应付检查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教师自修、研讨、反思提供可靠的保证。

(2)评价形式多样化。最好根据不同的备课形式确定各异的评价标准,实行分别评价,把多种形式的评价结果进行梳理、分析及必要的综合处理。备课评价的对象也可以各不相同,有时为同一备课组教师或同一教研组教师、有时为同一年级组教师,有时可以是同一“层次”的教师。评价项目的设定要更加科学化,力求更为全面深刻地反映教师课前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对教师的备课评价结果实行多角度综合分析,从而更为公正、合理地评价教师的备课质量。

2.教师工作方面

(1)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备课的意义及重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有备无患”,教师上课也一样,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生成。备课包含着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也包含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因此,再优秀的教师,在上课之前都要无一例外地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 充分发挥备课评价的正能量,以“评”促“教”。让教师了解备课评价标准,采用合理的备课方式,学会有效的备课。“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而是“航标”。因此,备课要深钻教材,吃透教材,备足学生,让课堂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3)教师教学反思是备课评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对青年教师,要把课后反思作为备课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它可以引导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化,引导教师进入教学科研领域。

总之,备课检查评价的目的不是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压力,而是使学校教学工作教有序、学有章、实现高效教学。同时,备课评价的优化,不但可以提升教师自身素质、能力、水平,而且有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调整与完善,从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第九中学)

作者:刘莉

第2篇:职高英语教学如何备课

【摘要】 备课是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体现出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主阵地。

【关键词】 英语;备课;教材

职高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职高英语教师的备课,可分为整体把握教材、单元备课、课时教案编写、教学反思四个层次,每个备课层次又包含着若干个基本步骤。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数年来英语教学工作实践谈谈职高英语教师备课的四个层次及其基本步骤。 

一、 整体把握教材 

整体把教材是职高英语教师进行备课的首要工作,是从宏观上了解和认识职高英语教学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乃至大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一个过程,教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展开这一层次的备课。 

1.通读当前的《普通职高英语课程标准》,领会职高英语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明确职高英语课程的目标,仔细研读《课程标准》中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弄清各个级别中对上述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结合所提供的具体教学案例去领悟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建议、教材编写和使用的建议,以全面领会《课程标准》。 

2.通读或浏览当前职高英语教材,了解全部职高英语教材的基本内容和结构;重点阅读当前所要教授的教材,弄清本册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学要求和在整个职高英语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大致了解一下初中英语教材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

3.在以上两个步骤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学情编写切合实际的学期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应包括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育教学目标、方法措施、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活动安排等内容。 

二、 单元备课 

这一层次的备课是在对教材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以一个单元为单位进行备课,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过渡。 这一层次的备课应包括以下步骤。 

1.仔细阅读教材,熟悉教材内容,弄清本单元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本单元与其它单元之间的联系,理清单元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

2.阅读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进一步理清单元教材的结构,明确教材编写意图,阅读相关背竟材料,借鉴其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

3.根据教师个人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师教学用书的指导,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单元教学思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时分配方案等。 

4.浏览二至三种与教材配套的教辅用书,广泛涉猎其中的文化背景知识、知识点的分析与讲解、教学例句、教学案例等教学材料。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媒体查阅与收集相关资料,为编写课时教案做好知识与方法的储备。 

5.准备配套的媒体材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提前准备好幻灯片、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等配套的媒体材料。 

6.准备好配套的单元练习、单元测试与单元课外活动。 

三、 编写课时教案 

这一层次的备课是对上一个层次备课的进一步细化与具体化。职高英语课时教案的编写是一项繁琐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灵活处理教材的能力,还需要教师细心,有耐心。要具体编写好一个课时教案,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步骤。 

1.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课时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这一步骤是教师编写课时教案时首先应考虑的问题,课时的教学内容的安排要适量,重点要突出,难点要适当分散。 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的选用与设计。教师应根据确定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法,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媒体,应做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媒体之间的谐调统一。 

3.设计教学步骤,编写课时教案的具体内容。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教师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部分,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编写出具体而详细的教学步骤。在职高英语课时教案的编写的过程中,一定要兼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力求详实、准确、全面,因为职高英语课堂教学涉及到从语音、词汇、短语、句子、语法、段落、篇章、语言交际、文化背景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 

4.备作业与习题。作业与习题的准备也是课时教案编写的内容之一,要精选作业与练习,作业与练习的选择要有明确的目的,要考虑其有效性和科学性。 

5.备板书与课堂教学用语。在编写课时教案的同时,教师应根据内容设计出相应的课堂板书,备课时也应想一想课堂上可能会用到的教学用语,思考一下这些课堂教学用语以怎样的方式表达效果更好。 

四、 教学反思 

教学反思是对教师备课和教学工作的一种自我评价,是一个总结经验和教训而提升教师教学素养的过程。 

1.记录好教学札记、教后感。做好教学札记,以便查缺补漏,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与教学效率。写好教后感,教师可以在总结中,发现自己的教学闪光点和教学缺陷,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

2.提炼整理教学反思,撰写教研教学论文。在经常坚持记教学札记和教后感的基础上发现一些共性的、有规律的教育教学现象,加以分析和总结,撰写论文。 

以上的四个层次及若干个步骤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是职高英语教师在备课中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做法。希望我个人在职高英语教学工作中的这些做法和感悟能供各位英语教师参考,以共同提高职高英语教学质量。

作者:张敬梅

第3篇:探索备课模式,彰显教学本质

摘 要: 在遵循一般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数学课程学习规律的前提下,广大教师可以相互交流备课经验,不断探索改进备课方法,聚合大家的智慧,从而产生一些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思路。这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理论知识,认真钻研教学方法,积极在日常教学行动中实践,在备课中优化智慧的闪光点,不断总结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经验和教训,进而改进教学方法,达到备出高质量课的目的。

关键词: 数学备课 数学思想方法 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实现目标 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教学是学生探索、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数学知识模块的过程。在遵循一般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数学课程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教师间相互交流,不断探索改进备课的方法,将大家的想法糅合在一起,产生一些不一样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数学教学活动中,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学习体系。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注重探索不同的备课方法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日常备课过程中发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课堂教学策略的运用、课堂实现培养目标、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四个方面的阐述,从而对自己在备课过程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思考。

一、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1.把握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层次性。

依据“大纲”精神,在初中数学教学要求中,“了解”的数学思想有转化、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类比等;“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类比法和反证法等;“理解”或“会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配方法、换元法、图像法等。以上列举的“了解”、“理解”、“会应用”,都是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学中的衡量标杆,如果不遵循相应的教学要求,任凭自己的想法随意提高或降低知识点的讲解层次,就会给日常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2.因地制宜,把握教学侧重点。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既要突出知识重点,又要懂得把数学思想逐步渗入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所以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侧重点应当有所不同。比如在低年级要讲解较低层次的知识要点,在高年级要讲解较高层次的知识要点;新授课阶段要讲解低层次的,复习巩固阶段要讲解较高层次的。下面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为例加以说明:开始讲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时,得先让学生明确这两种方法虽然不同,但作用是一致的,都是把二元一次方程组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两者统一称为消元法。消元的思想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在复习阶段则让学生理解消元思想实施的结果是化二元为一元,即化陌生为熟悉,为彻底解决问题铺平道路,从而把消元的思想上升为转化后的高层次数学思想。其实,中学数学处处都体现出转化的思想,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化高次为低次等,都体现出这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最基本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常用的很多数学方法实质就是转化的方法,从而确信转化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其次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这一具有重大价值的思想方法。常见问题有:解一元二次方程是将“二次问题”转化为“一次问题”;解分式方程时,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解斜三角形(多边形)时,将其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将异分母分式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的加减法等。

二、课堂教学策略的运用

1.主体发展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则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组织并落实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增强情感体验和情感控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

2.动机激发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吸引到有兴趣的、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产生的愉悦和成就感,学会正确地对待挫折,从正反两方面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层次设计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等四个层次为学生创设概念、定理的情况,设计知识定理和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领悟寻找真理、发现规律的方法和思想。

4.探究创新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和探寻问题的时间,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见解。

三、课堂实现培养目标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触类旁通的学习技能,具体有以下六个方面。(1)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综合的分析,找出因果关系;(2)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3)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4)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对问题得以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进行总结和整理;(5)会反思:能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6)会编题:能在学习新知识后,在模仿的基础上编制练习题。

四、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在课堂中,一要做到“精讲、善导、激趣、引思”,其目的是反对满堂灌,提倡精讲、多练;二要把“微笑、尊重、宽容、民主、探究、合作”带进课堂,主要是要求教师做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促进课堂和谐、高效;三要做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释疑,训练检测”,其目的是强化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在平时要多关注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和态度,结合实际情况,全面落实新课标要求。综合以上所述,教师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充分挖掘,点燃学生的激情,使全体学生在乐学中获取知识。

在学校中,还可以以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有乐趣,课堂气氛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较好)。通过去粗取精,定出基本框架,确定基本流程,形成基本的操作方法,升华为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容易接受、学有榜样,随时可通过听课接受指导。

综上,我们必须在备课过程中集大成,优化智慧的闪光点,从而备出适合教学、适合学生学习的高品质的课。

参考文献:

[1]郝霞.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4(08).

[2]冯捷.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5).

[3]李海柱.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3(04).

作者:黄锦

第4篇: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集体备课表格式教学设计

以诵读为主。 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 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喜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背诵有关春天的诗句。在谈话中诱发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学习《咏柳》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自由朗读诗歌,认记生字“咏、绦”。 根据课文注释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训练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1.指导学习第

一、二句。 (l)(课件看柳树的图片)

(2)你看到了什么?(柳树)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 (3)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课件出示该句)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碧玉可是翠绿晶莹的,美极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4)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点。 (5)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学生自由发挥想象。 通过学生直观形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生试着读出对柳树的赞美。 指名读。

全班齐读。图文结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自读第

三、四句。

(l)接下来,诗人又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请同学们和同桌去读三四句。(2)学生自读。 (3)指名读,相机提问: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为什么这样读。 (4)读到第三句的时候,让全班看着采集的柳叶说说柳叶的样子。

(5)读到第四句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3.全班齐读。

指名读。 齐读。

四、指导说句,写句1.诗人用古诗赞美了柳树。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柳树吗?大家下去和小伙伴们互相说说柳树的样子。

2.把你说的写下来,只要求两三句即可。和同桌说。 指名说。读写结合。 第二课时

一、读春:积累词句 1.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2.出示佳句名诗: 春风杨柳万千条。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年之计在于春。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学生读词读句子。帮助学生进行有关春天的词句积累。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示《春日》)教师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

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指名读,师生评议。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第一课《燕子》讲讲春天的美丽景色,感受春天的美丽。 3.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三、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生诵读古诗。

四、总结延伸,升华主题。1.师:春天在每个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在诗人贺知章的眼中春天是碧绿、神奇的——引读《咏柳》;在朱熹的眼中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富含哲理的——引读《春日》; 2.在其他别的诗人眼中春天是怎样的呢?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课外再找描写春天的古诗阅读,体会诗人不同的感情和心情。 师生合作读诗。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五、布置作业1.背诵古诗,默写《咏柳》; 2.完成指导丛书。 板书设计:

1 咏柳 碧玉 柳枝 柳叶

妆 打扮

一树 满树

2春日 胜日 晴日

滨 水边

七、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 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 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 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第5篇:传统文化全册备课

五年级传统文化全册备课

一、学情分析:

有人曾经说过:没有经典的文化是没有灵魂的文化,没有经典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人生。作为源头活水,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现在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经典内容知之甚少,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学习现代语文知识上,而6-13岁是孩子们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正是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大好时光,在这段时间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实际上是在和先哲交流思想感情。持之以恒,坚持数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定会滋养他们,成为他们的文化积淀,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教材分析:

全册分为九个单元,分别为,“蒙书诵读”,“诗词诵读” “魅力汉字”,“古代都城”, “饮食文化”, “诗词诵读”, “传统戏曲”, “历史名臣”,“科学技术”。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在指认式诵读中使学生扩大了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四、教学措施:

1、传统文化旨在培养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不得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得背诵过多的内容,给学生造成太多的学习压力,教学形式一定采取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多种形式。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通过进行比赛来提高效率。教学过程中一定引导学生搜集更多的资料,尤其是在“名人长廊”这一单元,只有搜集足够的作者的资料和作品,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本人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行,并引入实践。。

5、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以此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

第6篇:一年级传统文化 全册备课

章丘市白云湖镇中心小学 孙德凤 2013.9

第一课 笠翁对韵(节选一)

教学内容:《笠翁对韵》(节选一) 教学目标 :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国学素养。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对联录音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过春节的时候,大门上都贴对联吧?对联必须对仗工整,合乎韵律。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就是一本诗韵对仗的书。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2、解释《笠翁对韵》

3、出示题目:笠翁对韵(节选一)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2、领读一遍。

三、释读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拼一拼,把句子读通顺,不懂的圈出来。

2、讲解:

(1)、找学生读韵文

(2)、学生提问题

(3) 师生共同解决。

3、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 下响 高舂 青春

3、 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指导朗读背诵。

1、同桌读

2、小组赛读

3、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4、背诵儿歌

(1)、同桌学生边拍边试着背诵,比比谁背得快。

(2)、小组内互相检查。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背熟

2、收集身边的对联,和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笠翁对韵(节选一)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

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

第二课 笠翁对韵(节选二)

教学内容:《笠翁对韵》(节选二) 教学目标 :

1、继续学习对仗语句,培养语感。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国学素养。

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涵,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对联录音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谈话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课下你们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搜集了许多有趣的对联,谁先给大家说说?学生到台上展示交流,师生评价。

2、指生背诵《笠翁对韵》(节选一)

师导入:同学们,我们上次学习了《笠翁对韵》的一部分,大家还想知道一些其他的内容吗?

出示题目:《笠翁对韵》(节选二)

二、初读感悟:

1、学生借助拼音读儿歌

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拼一拼,把句子读通顺,不懂得做个记号。

2、同桌互相读一读

3、指生读韵文,师生评价

4、比赛读:同桌读、小组读、师生同读

三、理解韵文内容

1、学生借助下面的注释讨论交流韵文内容。

2、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3、提问:这些诗句中都描写了哪些事物?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

四、指导背诵:

1、同桌先试着背一背,比一比谁背得快

2、指生背诵

3、师生比赛背诵。

五、课堂延伸:

1、用实物投影出示7页的内容:动动脑筋,看谁能对上来?

2、学生回答,师生评价。

3、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对子。

4、学生交流。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又有了新收获,出示成长袋自我评价。

六、布置作业:

课下再搜集一些相关的对子

板书设计:

笠翁对韵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 奇对偶,只对双。大海对长江 泉对石,干对枝。吹竹对弹丝

第三课 小儿语(节选)

教学内容:小儿语(节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选文。

2、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选文,感悟选文中所讲的道理。

3、教育学生说话做事要从容、镇静宽容对待别人。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选文,感悟选文中所讲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明白说话做事要从容、镇静宽容对待别人。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背诵《笠翁对韵》

2、师导入:今天来学习一些有关我们说话做事的儿歌,名字叫“小儿语”。

3、板书课题

二、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2.领学生读词句

3.学生自读儿歌。要求:不会的字拼一拼,不懂的地方圈出来。

4、指生读,同桌比赛读,小组比赛读,师生评价。

四、了解儿歌,背诵儿歌

1、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理解儿歌

重点解释: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2、师生一块读文意。

3、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①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②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③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教师总结

五、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1、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2、学生演,教师指导

六、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小儿语

一切言动,都要安详。

十差九错,只为慌张。

沉静立身,从容说话。

不要轻薄,惹人笑骂。

第四课《治家格言》(节选一)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 教学方法:

讲解法、朗诵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板书设计:

《治家格言》(节选二)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勤俭、节约

第五课《治家格言》(节选二)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国学素养。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人有喜庆„„便是大恶。”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 教学方法:

讲解法、朗诵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治家格言》(节选一)

2、这节课我们将诵读《治家格言》(节选二)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的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人有喜庆„„便是大恶”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目并随时加以辅导。

(2)同桌互读。互相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后拓展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背诵

板书设计

治家格言 (节选二)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庆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第六课《名贤集》(节选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2、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3、能够顺利的完成本文的活动,并有所收获。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

提前搜集典型的名言警句 教学方法:

谈话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名贤集》为流传很广的古代启蒙读物。它汇集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名言警句以及民间流传的格言、谚语。该书语言虽然浅显,但却包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二、《名贤集》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老实常在,脱空常败。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经典回放

1、学生借助拼音试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教师适当解释

(二)温馨点击 介绍《名贤集》

《名贤集》为流传很广的古代启蒙读物。作者不详,从内容上看是南宋以后儒生所辑,本书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全书以四言、五言、六言组成。易诵易记,读之朗朗上口,其间集有不少成语、格言,如“人穷志不穷”“年老心未老”,但也有“有钱便使用,死后一场空”之类容易理解为糟粕的字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社会都有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对世态炎凉的认识及相应采取的对策。

三、活动广角

1、朗读课文

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

2、背诵课文

学生试背、检查背诵、背诵接龙游戏

3、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警句,把它写下来吧,看谁写得多。(可布置学生提前搜集) (1)学生回答,积累名言警句

(2)书写名言警句,看谁写得又对又好 (3)学生汇报

四、课堂总结,成长记录。

五、资料袋

板书设计:

《名贤集》(节选一)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老实常在,脱空常败。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第七课《名贤集》(节选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2、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3、完成“活动广角”中的三个活动任务,使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

提前搜集典型的名言警句 教学方法:

谈话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名贤集》的片段。

二、《名贤集》

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

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泰山不却微尘,积少垒成高大。

(一)经典回放

1、学生借助拼音试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教师适当解释

(二)温馨点击

这几句话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事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

三、活动广角

1、朗读课文

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

2、背诵课文 学生试背、检查背诵

3、联句游戏

自由读、同桌对读、齐读,了解熟悉诗句

联句游戏:教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师生游戏、同桌游戏。

四、课堂总结,成长记录。

五、作业设计

1、把你记住的句子回家背给爸爸妈妈听

2、找找《名贤集》,读一读。看谁记住的句子多。

板书设计:

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

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泰山不却微尘,积少垒成高大。

第八课《逢老人》

教学目标:

1.对《逢老人》达到背诵的目标,能够简单理解古诗的意义。

2.能够认识到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能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运用。 3.通过图片展示和讲故事等形式将学生引入课堂情境之中。通过提问和学生自由发言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义和包含的道理,引起学生共鸣。

4.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精神。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产生认同感,能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重点:

能够当堂背诵,并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能够了解中国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知道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和老人相处。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敬重老人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 生:喜欢。

师:同学们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什么节日吗? 生:重阳节。

师:回答的非常好,他还有一个名子叫中国老人节。 课件出示:老爷爷,老奶奶图片。 师:图片上的照片是谁? 生:老爷爷,老奶奶。

师:那么大家平时都是怎样和爷爷奶奶相处的?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其他人是怎样和老人相处的。(课件图片展示)每组选一位代表发言。

二、由故事引出古诗《逢老人》

1.讲故事。同学们都说了自己与老人相处的故事,现在老师也讲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给大家听。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路上遇到一位老人”。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一位老爷爷。我看见老爷爷两只耳朵的头发白得像雪一样,老爷爷拄着拐杖老爷爷没走上几步路,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到了路口,我赶紧跑上前去,扶着老爷爷一起过了马路。老爷爷说:“谢谢你。”我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这就是老师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有意思的师,唐朝有一个叫隐峦的大诗人他也和老师一样,遇到过这样的老爷爷,而且还写了一首诗呢。诗的题目就叫《逢老人》。师:出示课件,领读课文,讲解诗意。 2.让同学们采取各种形式朗读,争取达到背诵。

3.朗读结束,适当评价并指导朗读。加动作表情示范朗读一遍。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到讲台前一边表演一边朗诵这首古诗?请举手。(同学表演结束评价鼓励。通过本环节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融入到课堂情景之中。)

4.集体朗读这首诗。 5.背诵,并表演《逢老人》。

三、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逢老人》,一位老爷爷在路上行走。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帮助老人,又应该向老人家学习些什么?

第九课《幼女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 幼女才七岁,未知巧与拙。”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几岁了?在你们这个年纪有的女孩已经会做许多事了,想知道吗? 1.学生交流

2.揭题《幼女词》。(板书诗题:幼女词) 3.学生齐读题目。 4.简介作者的小女儿。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幼女词》。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诗歌,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在做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与原文对照。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集体交流,了解《幼女词》大意。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四、温馨点击。

讲七夕传说,学生谈感受。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幼女词》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巧与拙

“巧”

学 人

第十课《陶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编故事理解诗意,采用换词,补充等方法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 内容。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困苦的状况,了解封建制度下获者不劳,劳者不获的 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板书“者“字。给者字找朋友,“作者、记者、读者”。总结得出,者就是„„的人。

2、师板书“陶”字。

3、师解释《陶者》课题

陶:烧制瓦片,用黏土烧制成一片片瓦。

陶者:烧制陶器的人。(结合插图,师简单介绍怎样烧制瓦片)请生在来完整地说一遍。

4、简单介绍作者。这首诗是由宋朝的一位大诗人叫梅尧臣的。 他是安徽宣城人。他写的诗从各个方面反映人民的疾苦。

5、看课文插图。图上画了两件房子,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是 两件怎样的房子?(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高楼大厦 破草房)

6、引读:哪些人住高楼大厦?哪些人住草房?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 二.细读,感悟诗意。

1、请生读第一句。

陶尽门前土。尽是什么意思呢?(平常我们说,用尽了所有的力气)那么陶尽呢?我们说陶就是烧制瓦片的意思,这里的陶也是这个意思。尽,挖完。挖完了门前的泥土用来烧制瓦片。

2、读第二句。屋上无片瓦。

请看插图,那房子上都是些稻草,没有一片瓦。那就奇怪了,陶尽了家门前的泥土用来烧制瓦片,烧制出的瓦片去哪里了呢?我们来读一读最后一句,你就能明白瓦片到哪里去了?

3、读第四句。住高楼大厦的人是那些人呢?

预设:有钱人,有权人„„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说,达官显贵。鳞鳞:瓦片很密,叠在一起像鱼鳞,说明房子很漂亮,(看课文插图)

4、读第三句。十指不沾泥

谁来说说“十指不沾泥”的意思?手指都不碰到泥,说明什么?(他们平常不用干活,鳞鳞居大厦)干活的是谁呢?

我们的劳动人民一年四季,无论酷暑还是寒冷,他们一直都这么干着,辛不辛苦?

5、师:哪个小朋友可以把我们刚才讲的串起来,编个故事?(指名学生讲)

6、尝试着背诵课文。 三.全班背诵诗。 全班背诵这首诗。

第十一课《题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题画》,作者是清代诗人袁枚。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画鸭》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描写图画的古诗。

板书设计:

《题画》

村落晚晴天, 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 牛背一鸥眠。

第十二课《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3、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第十三课《关山月(节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2、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前面学过的唐诗:

《咏鹅》、《静夜思》、《春晓》、《早发白帝城》

二、学习新课

1、 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一幅月亮从山升起的图画。

2、 出示标题《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渡玉门关。

3、 先老师带感情地读一遍,然后领读,让学生跟读。

4、 反复不断地领他们读几遍,当他们有进步时,及时地给予表扬。

5、 让学生单独读,不会之处老师引导,当他们表现比较好时,进行奖励。

6、带领学生分析每句诗的意思。并动笔画一画。

三、全课总结

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希望下一次继续,表现不好的学生,希望改正。

板书设计: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渡玉门关。

第十四课《棉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关山月。 2. 找学生讲解诗文大意。

二、初读感知 1.师范读课文。 2.借助拼音朗读课文。

3.师领读课文。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4.小组练习朗读课文。

5.找学生朗读课文。小组进行练习,看看谁读的好。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四、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童谣《棉花》

2、读一读,背一背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棉花的的资料。 板书设计:

《棉花》 五月棉花秀, 八月棉花开。 花开天下暖, 花落天下寒。

第十五课《小松》

教学目标:

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3、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长廊,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 教学重点:

背诵这首描写松树的诗,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

能够理解诗的意思,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师: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谁会背古诗?比一比谁背得多。(学生积极背古诗) 你们知道的真多!都是背诗小能手!老师相信大家这节课的表现也会如此出色!

二、谜语导入

1、同学们,今天课堂上来了一位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请你竖起小耳朵,认真听谜语,猜猜他是谁。

头顶青丝发,身披鱼鳞甲。寒冬不落叶,狂风吹不垮。(学生答)

2、你们真棒,反应真快!

3、大家好!我是小松树,真高兴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来欣赏有关松树的古诗吧,看看诗人眼中的我都是什么样子的!(板书:小松)

二、新授

(一)《小松》的学习

1、出示: 小松初数尺, 未有直生枝。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

2、请同学们自己大声的读一读,看看在诗人王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的?不会的字多读读拼音,读流利。(学生自己来读)

3、看看大家读的如何了?齐读。

4、看黑板的出示,老师泛读,去掉拼音,齐读。

5、[借助译文,了解古诗大意,感悟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1)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谁来告诉大家?

(2)说的真棒!理解的真好!那我这棵松树有个小小的疑问了:为什么嫌我长得慢呀? (3)看看古人说话多么的简练,我们需要这么说这么长的话,古人20个字就解决了!中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6、谁能带着“盼望松树急切长大的心情”来读一下这首诗?

7、做动作、小组合作等多种有趣的方式检查背诵情况。

8、播放《小松树》歌曲,休息一下。

三、拓展积累

1、出示陈毅《咏松》。这里还有一位大家都认识的诗人——陈毅元帅;我们知道陈毅元帅不仅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儿子;他还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从他的《咏松》中我们就看的出来。

2、自由读、小组读;齐读

3、背诵

4、欣赏《松鹤延年图》

四、实践画松树

1、老师范画、学生练画

2、 展示画作,边展示边背诵刚学的诗句

五、全课小结

第十六课《神童诗

(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教育学生从小要刻苦学习,要有远大的志向。。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花朵,将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重任,要落在你们身上。我们少年儿童从小就要刻苦学习,志向远大。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

板书:

16、《神童诗》

(一)

二、感知古诗:

(1)出示古诗: 自小多才艺,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2)指导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3)拼拼音,读诗句。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四、温馨点击:

本诗是宋代的汪洙写的,汪洙从小聪明好学,九岁写诗,被誉为神童。

五、课堂总结:

(1)朗读背诵《神童诗》

(一)

(2)给这首诗配上精美的图画。

板书设计:

16、《神童诗》

(一)

劝学

自小多才艺,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第十七课《神童诗

(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使学生知道清明这个大好时节,春光明媚。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诗句,知道清明这个大好时节。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知道清明节吗?清明节在什么季节?(生:春季,四月四日或四月六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课就和清明有关。

板书:

17、《神童诗》

(二)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文。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4、温馨点击:

清明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那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是人们春游的好时机,所以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5、活动广角:

(1)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棒。

(2)读一读《清明》。

(3)想一想,我们这里的清明节还有什么习俗。

三、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17、《神童诗》

(二)

清明

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文。 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第十八课《绕口令---鹅与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绕口令,并能熟练背诵。

2、理解绕口令意义,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绕口令的意思,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绕口令,并能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绕口令的内涵,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绕口令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播放绕口令视频。 2.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绕口令,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游艺形式,由于它短小、活泼、有趣,富有生活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3.出示本课情境图,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绕口令。

2.教师范读绕口令,请学生认真听,注意每个字的读音。 3.领学生读绕口令。 4.师生共同讨论绕口令的意思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三、拓展训练:

读课本上的绕口令:水连天、盆与瓶 1.学生自读。

2.比赛读课本上的绕口令,同学们选一首来读一读,看谁读的准,读得快。

四、作业:课下我们自己也去搜集一些绕口令吧!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搜集得多。

板书设计:

鹅与河 小乐放鹅到南河, 宽宽的河, 肥肥的鹅, 鹅要过河, 河要度鹅, 不知是鹅过河, 还是河度鹅。

第7篇:小学语文第九册全册备课

五年级语文教研组

一、教材的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感受自然”,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五组“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走进毛泽东”,第七组“异域风情”,第八组“他们让我感动”。本册教材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祖国在我心中”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简称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第五组“走进信息世界”,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简称为“大综合”。

除去第五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 习作”“回顾· 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健接。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

(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生字表

(二)是要求写的180个字。

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四年级下册保持一致,生字、难字随文注音,用圆括号标明,多音字用方括号标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其他部分中出现的生字一律不再注音。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给予一定的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在阅读技能方面,继续加强朗读训练,并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在阅读理解方面,第三学段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以及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的文章的阅读.教材在引导学生把握内容、体会感情、了解记叙顺序、领悟表达方法等方面,采用多种形式,做了具体的安排。

在阅读方法方面,教材在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安排了有关浏览能力培养的内容。浏览,指大略地看。浏览有一个重要目的,即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就必须学会浏览:根据需要快速地看,可以先看标题,再看正文;可以一目十行地读,与需要无关的略去不看,相关的要比较认真地看,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为我所用。在信息社会,浏览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也是一种阅读能力.本册教材编排了“走进信息世界”这个综合性学习单元,目的之一就是加强浏览能力的培养。

再看口语交际。首先,从口语交际的情感态度目标来看,第三学段提出“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尊重”不仅要“认真耐心”地听,而且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如,全神贯注,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话,聆听时可用神态作出反映;“理解”则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听去想,理解时方说的内容,体谅对方当时的心情,显然在情感态度的要求上又进了一步。其次,从口语交际的习惯培养上,第三学段提出的“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不仅是一种习惯,而且是一个人语文素养和道德修养高低的表现.从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来看:倾听,从第一学段要了解内容,到第二学段把握主要内容,再到第三学段抓住要点。表达,从第一学段简单地说,到第二学段讲得清楚、明白,再到第三学段有中心,有条理。应对,是在交流、交际中的表达,在交际中随时应答、提问或者说明,在发表意见前,有准备;在发表意见时,有一定的质量。教材通过口语交际话题的选择以及提示语的设计,对上述目标进行了落实。

从习作来看,第三学段提出了明确的习作要求,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的应用文.教材围绕上述目标,安排了多次习作训练,在习作类型上,有想象作文、记实作文、缩写以及写发言稿、读后感、研究性报告等应用文的练习。

老师们进行教学时,要准确把握教材,在落实教学目标上下功夫,这对用好教材、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二)教材内容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题材体裁多样。 1.教材内容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 2.编排体现爱国主义等的教育内容,进一步加强语文教科书的育人功能。措施一:设计相关专题,利用每组教材整合的优势,体现教科书的育人功能.措施二:在课文之外,为学生提供相关语料,拓展阅读,实现育人功能。

3.拓宽课文的文体和语体,将文言文、近代白话文、剧本、相声、研究性报告等体裁的文章编入本册教材。

(三)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

1.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上来确定专题,角度更加灵活。有的从如何得体地与人沟通、交流的角度提出,如,“语言的艺术”,学生通过课文中巧妙回答、机智应对的人物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通过与剧本、相声等文学体裁的接触,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有的从介绍中国古典名著的角度提出,如,“中国名著之旅”。有的从情感熏陶的角度提出,如,“他们令我们感动”,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中的价值取向,受到文中人物精神力量的感染。有的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的角度提出,如,“走进信息世界”。还有的从拓宽视野、感受多元文化的角度提出,如,“异域风情”。许多专题不仅是第一次出现,而且更加注重体现语文性.

2.教材编排在继承中发展。如,第四组,采用以篇章带名著的方式编排,在每一篇课文后,都有一个资料袋,系统介绍这篇课文所选自的名著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作者及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学生学的是一篇篇课文,了解到的却是一本本名著,这样的编排不仅以少驭多,更重要的是,引领他们从此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去亲近名著,去阅读名著。

(四)科学设计导学与练习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导学、导练功能。

1.凸现语文学习的重点,将导思、导学和导练贯穿于每组教材的始终。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借助每组前面的“导语”来导向,凭借课后思考练习题来导学、导练;凭借“回顾· 拓展”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导语”“课例”“口语交际· 习作”“回顾· 拓展”,紧扣语文学习重点,追求语文学习整体效益。

2.课后练习紧扣文,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的结合上,学有所得. 3.在单元之后的“回顾· 拓展”中,设“交流平台”栏目,引导学生自主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发现一些读写的基本方法,逐渐养成不断反思的学习习惯。教材中“交流平台”栏目里的提示,以本组课文为依凭,主要涉及交流阅读感受和领悟读写方法两个方面,供教师教学时参考。编者有意把交流的重点放在读写方法、习惯上,以体现对语文课程特点的把握和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视.其中涉及口语交际的有:表达要清楚、明白、得体。涉及阅读理解的有:入情入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初步了解剧本和相声的特点;时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交流自己印象深的人物形象,说出自己的感受。涉及写法的有: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等方法;运用人物对话、动作、外貌、细节描写等多种方法,刻画人物;把景物和人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来写,等等.

(五)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丰富“口语交际· 习作”的训练类型。

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逐步发展,生活空间进一步扩大,听说读写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因此与中年级相比,高年级口语交际和习作类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本册口语交际的话题主要有:走进音响世界,发挥想象说话,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融入感受说话;采用不同的形式汇报“祖国在我心中”的学习收获;劝说;演课本剧;推荐影视作品;聊聊热门话题;讲述一件自己感动的事情。高年段口语交际的安排,不仅内容更加广泛了,而且涉及到一些口语交际技能的训练,像“劝说”“演课本剧”,需要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 习作的编排是这样的:( l)记实作文。安排了四次,在第一组安排写丰富多彩的署假生活,第六组安排写一个场景,第七组安排写“天下事”“国事”“身边事”等,第八组安排写令自己感动的事。(2)想象作文。安排了一次,在第一组提出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展开想象写出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听音响展开想象,把想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3)应用文。安排了三次,第二组是写演讲稿或读后感;第三组是写发言稿,教材介绍了发言稿的具体要求和写法,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某种需要写一篇发言稿;在第五组综合性学习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是“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教材提供了两个研究报告的范例,要求“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写研究报告,然后分头撰写”( 3)材料作丈。在第四组安排了缩写训练,并提供范例,要求学生不超过四百字缩写《 草船借箭》 。从以上安排可以看到,训练写有明确交际目的的实用性作文,体现了习作为日常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习作基本技能的训练。此外,在“口语交际· 习作”的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为学生回归常态进行口语交际、自主进行习作留有更大的创造空间。

(六)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单元― “走进信息世界”.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首先提出学习任务― 围绕专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发展,体会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并学习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而后,分成两大板块―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在每个板块中,先提出活动建议,再提供若干阅读材料,供师生制订计划以及在学习活动中参考、选用。板块一,安排了有关信,息传递方式及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五篇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不同,就作用而言,在于提供信息、介绍相关资料。板块二,安排了两篇不同类型简单的研究报告一《奇怪的东南风》 和《 关于李性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其作用在于通过给学生提供研究报告的范文,学生能够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知道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最后,还对今后如何提高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可行的建议。

在这样的“大综合”单元里,除了学习的专题和必读的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外,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步骤、学习成果的呈现等等,师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培养策划、组织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高年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因此教学要更加放手。教材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以外的其他部分,一律不再注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快速浏览,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词典的情况下,不妨碍阅读。

本册写字180个,全部安排在精读课文中。教学中,要随课堂完成写字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好写对笔画、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老师要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听写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关于朗读的要求,高年段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写景的文章,既要读出景物的美好,还要体味如何借景抒情;写事的文章,要体会如何记事传情;写人的文章,要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 „ 读的指导,要避免理性化、抽象化,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读的指导,还要避免割断情感的联系,要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在把握全文情感基调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期读。关于默读,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阅读速度。为此,本册教材将阅读与理解、思考的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加强了“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等方面的训练。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致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许多也是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为保证殷读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留有充裕的默读时间,并提示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思考,在默读之后要检查学习效果,不能匆匆忙忙,流于形式。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语文课,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个根本的任务。 ( 1)通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

教材中对理解内容和领悟表达特点的引导,涉及到诸多方面。从词语的训练来说,有抓住关健词语,带动全文理解的。从句子的训练来说,有涉及句子表达的形象生动的,有感受句子表达情感的效果的。从段的训练来说,有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注意段与篇的联系,并用适当的方式,呈现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从篇的训练来说,本册教材对篇的训练要求明显加强,有体会选材和表达文章中心的关系的,有揣摩文章是怎样条理清楚地表达的,有揣摩语言表达艺术的。

( 2)在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

除了凭借课后练习,课文中还有大量精彩的语言材料值得学习和品味。如:体会怎样把内容写具体,“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威尼斯的小艇)))课文中这样鲜活的语言是很多的,关键是我们的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把发现的语言提出来让学生体会。

( 3)在“交流平台”中总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交流平台”是引导学生对一组或一个阶段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如果把一组课文的教学看作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交流平台就起着帮助学生把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再用来指导实践的作用。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熏陶感染主要凭借的就是课文,课文的字里行间蕴藏着的深刻的人文内涵。本册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幕幕引人入胜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这些场景、形象、意境、故事,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并在阅读、感悟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就是课程标准所说的“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关系:

( l)体验文本与个性化感悟的关系。

阅读就是与文本对话。既是对话,就是双方互动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但又不能走极端,还必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

( 2)把握内涵与语言文字训练的关系。

课文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老师们会特别关注人文精神的挖掘与落实,甚至只围绕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或直奔文章的主题,离开语言文字进行空洞的说教,使原本应该充满情趣的课堂死气沉沉、了无生趣。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必须通过语言的学习来实现。要警惕仅关注人文精神的开掘,而忽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语言能力培养的苗头出现,防止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分离或偏向一端。要在正确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下功夫,否则两败俱伤,导致阅读教学效率的低下。

4.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策略。本册教材体裁广泛,文体的丰富给阅读教学提出了更多的研究课题,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教师要根据不同文体课文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文言文,要初步感知古汉语的形式,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还要了解少量文言词语的意思。如课文中的“曰”是“说”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甚”是“很”的意思,并能背诵短小的文言文。

剧本和相声,适于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主要人物或重点部分,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可以分角色读一读,或者演一演。这两类文体课文的教学都不适宜用集体朗读的方式。

作为略读课文的两篇近代白话文,要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学生不理解的词句,老师可以略作讲解,但不能逐字逐句地解释。作为精读课文的教学,也要抓住重点,不能平均用力。

此外,散文,特别是借景抒情的美文,宜用指导朗读和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读的方法,理解景物的境,体会作者的情,在熟读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言。故事,宜在初读大体了解主要内容之后,帮助学生理清线索,熟悉重点词句,而后以线索为经,以重点词句为纬,练习复述。叙事性文章,宜先了解事情梗概,再抓住重点部分发表感受,借鉴写法。小说,宜在初读有个初步印象之后,抓住对人物的描写,感受、体验、评价人物形象,了解描写人物的种种方法。

(三)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教材在提出口语交际的话题前,都有几句激趣的话,大多是由课文的学习引导到交流的话题,如,第四组的口语交际:“本组课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这次口语交际,我们就来演演课本剧. 教师要联系上述提示,激发学生文际的欲望,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采用其他适合本班学生的方式来激趣。

第二,要创设特定的情境。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及文明修养的养成需要情境来实现。创设情境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情境的创设要真实、有意义,体现学生实际交际的需要,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场合、针时不同的对象,围绕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二是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情境的创设还要注意趣味性,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三是要创设多个情捷,在逐渐深入的互动中,体现交际的内容由比较简单、表面,到交际得比较丰富、深入的训练过程。

第三,要体现双向互动。交际的过程并不是要学生一个一个挨着说的过程,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在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教材中多次出现“商量一下”“和同学分享”“小组交流”“评一评”“讨论”等提示,第四组“让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台”提出:“先商量选哪篇课文演课本剧,然后具体商量怎么演„ „ 商量好后,就可以分角色进行排演。最后,在班上表演,互相观摩。”这些提示,强调了在交流中的双向互动,也提供了一些在双向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的方法。老师可以参考这些提示,设计、安排具体的教学过程.

第四,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第三学段口语交际的训练重点是:听人说话能抓住要点。表达能有中心,有条理。讨论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目标,要在学生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加以落实。在口语交际中,发现学生用词不当,出现语句颠倒重复、语意不够顺畅等不够规范、不够准确、不够清楚、不够条理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评议,纠正。对重要的,带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还应加以强调,以期引起注意。此外,还要加强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说话要使用礼貌用语;要针对不同对象,文明地进行交际。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目标,要认真落实。

(四)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我们在前几册教材介绍中已经有所涉及,不再赞述。就阶段特点来说,高年级的综合性学习,要比较充分地体现其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的特点,注重提高学生策划、规划自己学习的能力,用多种途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3人,男22人,女21人。大部分学生都是身体健康,活泼可爱,文明礼貌,上进心强。

从前几个学期的成绩检测中来看,本班学生的总体成绩还是可以的,也存在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对优等生要努力扩大阅读面,使他们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对差生要狠抓知识落实,使他们的语文成绩能有切实的提高。

学习习惯方面:本班学生多数都能做到上课认真听,勤举手,爱动脑,及时完成作业,也有个别同学,作业总是不能及时完成,书写比较糊涂,还有几个爱做小动作,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听讲,这几个同学需要老师特别关注,需要老师特别耐心的教导。

语文能力方面:在阅读水平方面,部分同学理解感悟能力强,对文本的理解往往都与众不同,胜人一筹;在写作方面,大部分同学能写得通顺、详细,又不繁琐,而且能做到中心突出,有详有略;在书写水平上,大部分同学字迹清楚,字写得清秀、漂亮,让人赏心悦目;在朗读能力方面,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且非常有感情。

总的来说,学生个个都是聪明活泼的,每个人都有他的发展前途,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关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前进一大步。虽然我不能让他们成为最好的学生,但我会努力让他们变得更好。

六、教学时间安排

第一组„„„„„„„„„„11——14课时

第二组„„„„„„„„„„11——14课时 第三组„„„„„„„„„„11——13课时 第四组„„„„„„„„„„12——14课时 第五组„„„„„„„„„„12——14课时 第六组„„„„„„„„„„14——15课时 第七组„„„„„„„„„„12——13课时 第八组„„„„„„„„„„11——14课时

第8篇: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备课

学情分析:

本学期,学生都是刚由幼儿园步入小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教学要从零开始,重在启蒙。要通过各种形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美德。

教材分析:

一年级学习传统文化,笠翁对韵、诗歌诵读、绕口令、治家格言、名贤集等,从中可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知识,是训练儿童做诗对句、掌握对偶技巧、声韵格律的最佳启蒙读物,从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对子、诗歌,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正确理解所学内容。

2.教育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传统文化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诗歌,韵文等,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

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鳄鱼吃人”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教学进度:每周一课

第一周:第1课《笠翁对韵》(节选)

第二周:第2课《笠翁对韵》(节选)

第三周:第3课《小儿语》(节选)

第四周:第4课 治家格言

第五周:第5课

第六周:国庆节放假

第七周:第6课 柳谯晚眺

第八周:第7课 衣冠服饰

第九周:第8课 言语应对

第十周:第9课 读书写字

第十一周:第10课 洒扫清洁

第十二周:第11课 年画

第十三周:第12课 剪纸

第十四周:第13课 风筝

第十五周:第14课 泥塑

第十六周:第15课 孔子(上)

第十七周:第16课 孔子(下)

第十八周:第17课孟子

第十九至二十一周:复习考试

第9篇:小学六年级语文集体备课全册教案

1、 山中访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古桥的图片;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悬念,揭示课题

1、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作者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

3、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4、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2、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 吟诵 唱和 陡峭 挺拔 精致 奥秘 德高望重 津津乐道 别有深意

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

1、作者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

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心情好;高兴)

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 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很好?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作者的好心情?

“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四)、再读课文,捕获感知

1、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请同学们再自由地、放声地读读全文,想想作者去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朋友的?

2、交流讨论。(友好的;他们是真朋挚友;作者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在与他的朋友在交流;他们之间感情很真挚„„)

(五)、精读课文,感悟深情

1、请同学们再一次跟随着作者去探访他的那些特殊的朋友。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到文章的最后,想想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这些朋友有深厚的感情,可

以把你的理解写在句子的旁边。

2、交流同学们划出的句子。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1)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象并说说这座古桥的模样。出示古桥图片,思考:作者面对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桥他联想到了什么?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形象地写出石桥的古老沧桑,暗示了古桥所发挥的作用,指出了作者对于古桥的一片情深)

(2)读读句子,请想象一下,这座古桥在几百年的历程之中,他驮过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经发生过了哪些事?

(3)谈谈你对“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这句话的理解。

(4)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师生共读。

(六)、抄写词语,自主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朋友”,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

(二)、朋友相见,感受情意

1、除了“古桥”这位老朋友以外,还探访了哪些好朋友呢?他们之间情谊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知的?请你们拿起书本,快速地浏览一遍。

2、交流探究,品评赏读,有侧重地品析下列语句。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1)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用朗读来加深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1)默读,想象作者描写的情景。 (2)同桌互读,交流对这段话的体会。

(3)指名汇报对这段话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4)带着自己的体会多读几遍。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指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叶,细数

精致的纹理,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1)细读,思考: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 (2)引导讨论:作者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1)默读,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2)雨大吗?下雨时的情景什么样子?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电闪雷鸣、瓢泼大雨等)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4)齐读一遍。

(三)、作别朋友,临行寄语

1、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发现。(作者在山中呆了整整一天;首尾呼应等。)

2、带着“好心情”,有感情地读课文。

(四)、升华感情,背诵结课

1、通读全文,交流: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 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独自访友

老桥——德高望重的老人

树林——知己

山泉——清凉 瀑布——飞流 悬崖——陡峭 白云——悠闲 云雀——淘气 落花、落叶、石头、雷雨 告别朋友,高兴而归

教后反思:

2﹡山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教学重难点:感受山雨带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秀美 课前准备:录有雨声以及轻柔舒缓音乐的磁带或光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下面这篇课文,一起去体味那山雨的无穷韵味吧!

2、揭示课题《山雨》,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2、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3、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谁来简单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雨起、雨中、雨后)

(三)|学习“雨起”,感知“悄悄”

1、看,山雨来了。请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山雨初来乍到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练习说话,朗读品评。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雨来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悄悄然的、有节奏的„„)

(2)就带着这种静悄悄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1、雨就这样悄悄地起来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磁带或光碟),竖耳听,你似乎听到了什么或看见了什么?

2、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3、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

深有感触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4、有侧重地交流、品析、朗读。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1)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2)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指名读,并点拔,然后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1)读一读这话,感受感受:山雨神奇在什么地方?

(2)雨丝是飘飘洒洒的,还会是怎样的?请换一个叠词来说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用心灵去感受。 教师配乐范读。。 (3)带着遐想朗读。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1)自由读,感受雨中的绿。

(2)讨论: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

(五)、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同桌交流感受。

2、汇报交流,自主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六)、通读全文,积累背诵

1、分小组轮读整篇课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自由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板书设计:

2﹡山雨

来临——突然、由远而近 山雨

雨中——声音、颜色

雨后——幽静、鸟鸣、雨珠

教后反思:

3 草虫的村落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

感受。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夏日里的虫鸣声;大自然的图片;摘抄卡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夏日虫鸣的声音。

2、交流: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大自然的声音和色彩总能让人陶醉,走进去使人流连忘返。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步履慢步走进《草虫的村落》,去享受大自然为我们带来的乐趣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语。(找出来,大家共同想办法解决。) 2.寻觅作者的踪迹。

作者的目光分别到了哪里?(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静读课文,感受情趣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受较深的语句。

2.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些什么?印象最深的是哪些?

(四)、回归整体,提出疑问(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1.接读课文,简单评价。

2.引导学生就课文各个方面提出问题。(能马上解决的相机解决,与后面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师作好记录,作为调整下堂课教学内容的依据。) [预设]:

“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还看到了什么? 作者怎么知道小虫在做什么,想什么呢? 作者是怎么写得如此生动,有情有意的? „„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简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放声读一遍课文,解决上节课学生提出的有关内容上的疑问。

(二)、品读课文,体会表达

1.边读边画,解决第一课时留下的有关表达上的疑问。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预设内容]:

(1)“我真想也跟它们寒喧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 你能读懂作者的心思吗?(抓住“真想”“可惜”) 把这种心思读出来。

(2)“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评价一下甲虫们的音乐演奏得怎么样?

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把这“优于人间一切的音乐”表达出来的? 听录音──虫鸣,读句子。

(3)“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出来。”

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认识,哪些词用的好?好在哪里?(联系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把体会到地放在这个句子里尽情地读出来。 (4)自由读

三、

四、五自然段。

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了哪些情趣?(小虫驻足痴望、“村民”熙熙攘攘往来、意味深长地对视、像南国的少女、交流、攀谈的投机„„)

作者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情趣的?把这些情趣通过你的朗读传递给大家,共同分享。

3.体会表达方法、表达效果: 出示课文开头: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和自己的体会。

(2)你认为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可以小组交流,讨论、总结)

(三)、积累语言

1.把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抄写在摘抄卡上。 2.交流摘抄卡,读给同学听。 3.背诵摘抄的内容。

4.提倡尽可能地在习作中用一用。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配乐朗读全文(接读),尽情抒发“草虫的村落”给我们带来的情趣。 2.课文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虫子们的世界。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讲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3.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随堂落实“小练笔”) 板书设计:

3 草虫的村落

迷路的小虫—走进村子—走回洞穴

奇异的游 历花色斑斓的小圆虫、一群黑甲虫、蜥蜴 心灵被召唤(得意)

甲虫音乐家的演奏 对大自然在热爱 村民们在劳动生活„„

教后反思:

4﹡索溪峪的“野”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字里行间的透漏出自己的情感的方法。

3、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字里行间的透漏出自己的情感的方法。感受索溪峪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课前准备:收集张家界、索溪峪等有关的照片和文字资料。做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揭题导入

1、欣赏张家界索溪峪的迷人风光。

2、揭示课题:索溪峪的“野”

(二)、简介索溪峪

(三)、初读课文,感知索溪峪的“野”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指名分段读课文,初读反馈。

3、抓题眼,引入研读。

(四)、合作研读,感受索溪峪的“野”

1、读了课文,索溪峪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野)课文通过哪几方面的描述来写出索溪峪的“野”?(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连游人也渐渐变得“野”起来。)

2、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分组研读,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是怎样描绘索溪峪的山、水、野物和游人的“野”的?

3、赏析。(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块进行教学) ①赏析“山是野的。”

a齐读这一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特点的?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b赏析句子:“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板书: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

c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d有感情朗读, 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②赏析“水是野的。”

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b赏析句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爱。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 C、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③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a快速朗读,想想“野”加引号的含义。

b赏析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 (“返朴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课文中怎样写猴子与游人的“返朴归真”?

(4)仔细观察文章各段的写法,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朗读积累,体悟索溪峪的“野”

课文以作者独特的视角,表达了独特的感受,让我们身临其境。要求读出感受,读出韵味,读中想象。 (1)自己选择一部分练读。 (2)合作读。

(3)齐读与个别读相结合。 (4)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这里的山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游人也返朴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作者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在写景中表达了自己畅游其中的愉快的心情。

2、课后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描写张家界、索溪峪的文章,细细品读,注意体会:他们对索溪峪的感受是什么?又是怎样表达的? 板书设计:

4﹡索溪峪的“野” 山野

水野 返璞归真 动物野 无比愉快 人“野”

教后反思:

5.詹天佑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杰出、修筑、设计等词语。能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3、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詹天佑像,“人”字形的线路图。学生搜集詹天佑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资料、有关京张铁路地理环境的地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师出示詹天佑像,你们知道这是谁吗?通过搜集资料,你知道詹天佑的哪些事情呢?

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

教学预设:如果生没搜集,就由教师做简要介绍。

2.听了资料介绍,说说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自由谈)

3.看来詹天佑已经在你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

文,近距离地了解(师指课题詹天佑),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詹天佑

1.师:课文中,有一句话归纳出了詹天佑是个什么样的人,让我们一起来找到它。

2.生找到句子齐读(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三、合作学习,了解人物

1.生默读课文思考:杰出、爱国在文中哪些文段中表现出来的?自己读到这些文段后的体会是什么?

2.与小组内同学讨论一下,互相交换意见,以小组为单位得出小组的观点,派出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应该在文中的2─6自然段中找句子。主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刚提出修筑铁路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而且要挟清政府只能用本国的工程师,否则他们就要干涉。就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接受了主持修筑铁路的任务。这个消息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嘲笑,而詹天佑并没吓倒,而是顶住压力,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任务。这一部分在2──3自然段。 在修筑的过程中,詹天佑分别克服勘测线路、开凿隧道、青龙桥中遇到的困难。这一部分在4─6自然段,主要抓住詹天佑的语言、动作、想法的句子。) 教学预设:生可能会出现整段勾的情况,师要适时点拨:抓重点。 3.在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4.师抓住学生找到的重点文段,一边让学生谈体会,一边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文,读出爱国情感,在个人读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带着那样的感情读文。 教学预设:学生谈到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时,(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如果学生能谈到詹天佑那种浓浓的对国家的情感时,就让学生大声读,带着全班同学一起读,反复诵读中,让学生带着那样的情感背诵出来。

四、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带着激情在反复读,然后背诵。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提出问题,解决不明白的问题。

1.师:上节课,我们认真初读了课文,了解到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同学们还什么不太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吧! 2.生提问题,讨论解决。

教学预设一:此环节要注意解决课后二题,如若学生没有提出这几个问题,则由老师带领大家找出此问题。反复读文章那一段的描写,在读的基础上,画出示意图,再读检查自己的示意图是否正确。

教学预设二:学生可能问:青藏铁路从格尔木──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京张铁路才200公里,为什么詹天佑能凭借京张铁路成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教师可请同学们读重点句,抓住阻挠、控制、要挟、轻蔑、高山深涧、悬崖峭壁这几个重点词理解,出示京张铁路的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京张铁路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体会到帝国主义对中国人的蔑视,而京张铁路地理环境恶劣,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顶着重重压力,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中国人争一口气的壮举,认识到詹天佑确实是一个爱国的工程师,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詹天佑产生敬佩之情。

3、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有那些创新?

二、小结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三、拓展延伸

以“爱我中华,振兴中华”为题,写一篇演讲稿,开展演讲。 板书设计:

5.詹天佑

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嘲笑——有力回击

勘测路线:精密、认真

修筑过程 开凿隧道:“两端凿进法”、“中部凿井法”

设计线路:“人”字形爬坡

人民的纪念:一座铜像、赞不绝口

教后反思:

6、怀念母亲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体会季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难点: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具准备:季羡林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四、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句子

(1)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2)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4.齐读句子,想想它们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 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2. 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3. 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当堂训练:听写词语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爱慕

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教后反思:

7*、彩色的翅膀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了解海岛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边防战士艰苦的生活条件。

2.细读课文,从战士们的言谈、行动中,体会边防战士对祖国海岛的真心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边防战士爱祖国海岛的独特方式,体会战士爱海岛、爱祖国的情感。 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战士们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具准备:课前阅读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课题。(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①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 ②交流读文后的体会。 2.带着这两个问题学习本文。

- 2223242526272829

11.唯一的听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抄印象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4、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有感情的默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2、围绕中心问题品析人物的心理、行动、神态、语言等,探究人物思想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体会“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2、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幸福并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印象深刻的句子。

2、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课外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为什么称她为“唯一”的听众?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问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2、汇报交流。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2、再读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第二课时

一、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 出示:小黑板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沮丧──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理。如,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环境描写,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②是谁给了我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这么大的变化?划出描写老教授的语言的词句,读一读。

a.谈谈体会:从老人的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老人的良苦用心,她在消除

“我”的心理障碍。

b.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③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老人在默默地鼓励我,在给我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勇气)

(2)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

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谢、称赞) 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信心倍增,行动、心理均发生变化)

(3)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琴艺长进)

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教师小结:

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行,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引读:“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齐读文章最后两句。引读最后一段:“后来,拉小提琴成了„„”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出示:小黑板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交流所写的内容,简单评议。

四、再读课文,品析语言

1、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

2、学生交流佳句

五、联系生活,升华感情 板书设计:

11.唯一的听众

结构层次:家中练琴遭冷遇——林中练琴与知音——舞台演琴生感情

我 心理 行动

老教授

令我敬佩、感激

教后反思:

12* 用心灵去倾听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探究课题。

2、抓住问题,边读边想,理解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之情。

【教学方法】抓住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品析,并在朗读、交流中加深感悟 【教学准备】有关本文的真实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教师: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后,只是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人间处处有真情啊!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2、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怎样的听是“倾听”?(细心地听)用心灵怎么去倾听?请打开课本,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用心感受。

二、初读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自己特别有体会的句子可以划下来。

2、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3、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引导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4、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能给大家读一读吗?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发言)

三、研读感悟

1、苏珊,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员,我还没有见过她时,已把她当作──(学生:我的第二个母亲)

(1)出示句子: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齐读)

(2)母亲,那是我们最熟悉、最可亲近的人哪!而我,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了我的第二个母亲,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 (3)学生交流谈感受。

(4)接线员工作是非常繁忙的,面对我的求助,如果换了其他人,可能会怎样做?(不予理睬、粗暴打断„„)苏珊却不是这样,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小孩,她付出了母亲般的爱心。

(5)再次齐读: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2、那么,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

引读: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

同学们,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3、同学们,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不知你发现了没有?

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讨论: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怕我伤心、难过;要我乐观对待生活„„)

4、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 小练笔:就要离开了,苏珊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练笔。

四、总结深化

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课题,齐读:用心灵去倾听。 用心灵去倾听的是什么?

一根电话线让我们心灵相通,有一首歌写得好(小黑板出示):

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走进我们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2、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生活,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 37

2、重点探究关键句,深入感悟“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该保护地球的主旨。

3、个性品读,交流感悟,让学生培养个性化阅读的习惯。

4、辨析讨论,品味语言,对科学小品文有较完整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难点:是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教学方法】以文字信息为媒,以品读交流为主,以导向生活结束,从而入情入境。展开想象,积累语言,指导行动。

【教学准备】地球仪,搜集地球相关资料,如:地球遭破坏的一些数据,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出示地球仪)孩子们,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人类唯一生存的家园──地球。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学生齐读课题。

1、 学生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字意,交流沟通,

2、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二)熟读课文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

2、记得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听到这些,你有什么疑问?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写地球可爱和容易破碎的句子读读。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内容。

(三)重点练习,品读感悟

1、让学生感悟到地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首先让学生找到能表现出地球可爱的句子,自己读一读,然后教师引导──在茫茫的宇宙中,出现了一个裹着水蓝色的“沙衣”的晶莹透亮的地球,让学生感受到地球是那么美丽,那么亲切,让学生把地球的美读出来。接着让学生再深入理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的比喻意义。文中把地球比作母亲,说明地球给人类生命,把地球比作摇篮,说明地球哺育我们成长。这样,学生再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么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时,就能对地球母亲的喜爱之情融入自己的朗读中。(边读边想象地球的样子)

(2)让学生感悟地球是渺小的。

(3)教师画图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情况,让学生只觉地球的渺小,接着让学生找出地球渺小的数据和有关的比喻,理解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最后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2、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可爱,同时又是那样容易破碎。课文的哪些部分写出了地球母亲容易破碎?

3、仔细阅读第

三、四自然段,认识人们无节制地开采和破坏所造成地后果。

(1)请大家读读第

三、四自然段, 说说这部分让你看到了怎样的地球? (2)是谁造成了地球的这些变化?请用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a.理解“地球是无私的„„枯竭”这句话。抓重点词“不加节制”体会人类地自私。

b.指导学生读这句话。(指导读出气愤、可惜等语气)

c.理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威胁”这句话,明白“本来”的意思,如果去掉它,行吗?为什么?

(3)知道什么是“生态灾害”吗?举例说说。

(4)教师出示“全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让学生感受我国环境状况。

(5)看!所有一切的生态灾害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人类的行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这段。(补充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地球实破坏的相关资料,更全面了解到地球的易碎)

(四)布置作业:

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料和环境状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同学们汇报所收集的我国资源和环境状况的资料。

(二)学习”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

1、让学生自由读文,你明白了什么?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枯竭”一词的意思。

讨论: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解重点词语“至少”,体会文章用词的严谨。再理解重点段落)

3、请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4、我们这个地球可爱又易碎,为了保护这一个地球,我们都行动起来,写写保护地球的标语吧。(生可以独立完成,可以自由组合。)

如:精心保护地球,造福子孙后代。

还大地绿色,让天空蔚蓝。 人人齐动手,保护大地球。 为了生存,保护地球。 除了脚步印,什么也别留下。

孩子们写的宣传口号真好!很有感染力、号召力。地球妈妈听到这些话肯定会很欣慰。让我们再来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读后讨论: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读词语并用带点的词造句。

2、理解“渺小”和“贡献”的词义,体会这些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 42

3、跳读课文,探究关键内容,在对比中加深印象,深化认识。

4、回顾全文,分析写法 ,体会效果,指导自己的写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认识环境保护与生态、自然景物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教学方法】对比中阅读,交流中碰撞,合作中探究,联想中拓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听过哪些有关狼的故事?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狼”给你留下的印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板书:狼

2、你觉得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鹿”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鹿

过渡: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板书课题:鹿和狼的故事

二、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3、想想全文可以分为几个自然段,概括每段的段意。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不懂的地方,解疑。

四、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2、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此时的鹿群真的是无忧无虑吗?请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3节。

3、画出罗斯福为了保护森林中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用自己的话说说。

4、在文中找出罗斯福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5、讨论:指名读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1)用课文中的事例来说说:鹿和狼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2)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么样?

(3)整个生物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因素,你能用其他的事例来证明我们必须尊重这些关系吗?

五、体会课文中心

1、为什么鹿会“饿”、“痛”直至从10万只只剩下8千只?

2、这是“狼”的错吗?“狼”难到就该杀吗?

3、狼倒在猎枪下的一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你知道它想说什么话吗?

4、鹿是毁灭自己的“祸首”。鹿它想毁灭自己吗?真正的“祸首”究竟是谁?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作业。

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写从中懂得的道理,也可以写知道的类似事例。并请你给凯巴伯森林设计一块警示牌。 板书设计:

14*鹿和狼的故事

事 例 道理 人类(罗斯福)护鹿——屠狼——鹿增——林毁——鹿亡

尊 重 自然规律

教后反思:

15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脉络。

2、探究神圣,理解感情,引发共鸣。

3、领略神圣,品读语段,感悟想象。

4、深化神圣,联系生活,引导行为。

5、回味神圣,配乐诵读,升华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2、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情感,并懂得要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自己的家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读读、品品、议议,说说

【教学准备】收集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知识,了解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引入新课

1、完成填空练习:( )的土地 学生口头填空,教师板书词语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来到这样一片土地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理解“神圣”的意思(原指极其崇高而庄严,不可亵渎)。 过渡:“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2、 交流主要内容,了解“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补充介绍文章背景。 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本文是根据当时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编译的。西雅图对白人很友好,为了纪念他,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白人居民还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纪念碑。

3、 围绕“神圣”,理清文章脉络。

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神圣”讲了哪些内容?

三、研读课文1—3自然段,初步理解“神圣”

1、正像同学们刚开始上课时所说的,我们常用广阔、肥沃(列举学生填空时用的词语)等词语来形容土地,而作者却选择了“神圣”这个词语。那么1.2.3自然段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边读边想边勾画,并批注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表现“神圣”的词句。 重点理解以下语句,并相机指导朗读:

(1)“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我们这个民族”──印第安人,演讲的原文中自称为红人。 (2)“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3)“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3、师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就在这每一部分都那么神圣的土地上,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阅读1—3自然段,想象,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小结: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东西,它们是那样圣洁。

4、引读2.3自然段。

四、小结:

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神圣的土地。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如何保有这份神圣呢?同学们课后自主阅读课文,找找答案。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感知“神圣”

1、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2、 介绍西雅图这个城市。

过渡: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和不可侵犯,那么怎样才能保存这份神圣, 留住这片圣洁呢?

二、研读课文,理解”神圣”

- 49

上一篇:干部作风大整顿讲话下一篇:医疗机构满意度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