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起源与发展

2023-0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跆拳道起源与发展

独立审计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其实践活动历史悠久,但人们对审计的定义却众说纷纭。随着两权分离的出现,审计因受托经济责任关系而产生。国际国内对其的定义也相继出现。

关键词:独立审计;起源;发展

一、审计的概念

审计,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活动,是自从有了社会经济管理活动就应该存在的了。所不同的是,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管理方式不同,审计的广度、深度和形式也自然各不相同。随着两权分离的出现,审计因受托经济责任关系而产生。国际国内对其的定义也相继出现。

二、西方独立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西方独立审计的起源

16世纪末期,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商品贸易得到了发展,出现了为筹集大量资金进行贸易活动的合伙经营方式,这样,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了,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监督成为必要,所有者便聘请会计工作者来承担这项工作。16世纪意大利的商业城市中出现了一批具有良好的会计知识、专门从事查帐和公证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所进行的查帐与公证,可以说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随着此类专业人员的增多,他们于1581年在威尼斯创立了威尼斯会计协会。其后,米兰等城市的职业会计师也成立了类似的组织。

2.西方独立审计的形成

注册会计师审计虽然起源于意大利,但它对后来注册会计师审计事业的发展影响不大。英国在创立和传播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股份有限公司的兴起,使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绝大多数股东已完全脱离经营管理,他们出于自身利益,非常关心公司的经营成果。因此,在客观上产生了由独立会计师对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以保证财务报表真实可靠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的“催产剂”是1721年英国的“南海公司事件”

为防止其徇私舞弊,避免南海公司案的重演,英国政府于1844年颁布了《公司法》,1845年,又对《公司法》进行修订,1853年,爱丁堡创立了第一个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团体——爱丁堡会计师协会。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注册会计师职业的诞生。1862年,英国《公司法》确定注册会计师为法定的破产清算人,奠定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地位。

3.西方独立审计的发展

1887年,美国公共会计师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of Public Accountants)成立,1916年该协会改组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后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团体。在20世纪初期,由于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更加广泛的渗透,企业同银行利益关系更加紧密,于是美国产生了帮助贷款人及其他债权人了解企业信用的资产负债表审计,即美国式注册会计师审计。

从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在客观上促使企业利益相关者从只关心企业财务状况转变到更加关心企业盈利水平,产生了对企业利润表进行审计的客观要求。美国1933年《证券法》规定,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的财务报表必须接受注册会计师审计,向社会公众公布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因此,审计报告使用人也扩大到整个社会公众。

三、我国独立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1.西周時期初步形成阶段

早在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中国出现了带有审计职能的官职叫“宰夫”,这是国家审计的萌芽。

2.汉时期最终确立阶段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审计模式。二是“上计”制度日趋完善。三是审计地位提高,职权扩大。

3.隋唐至宗日臻健全阶段

隋唐的比部审计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较高的权威性,开司法审计之先河。宋代专门设置“审计司”,是为我国“审计”的正式命名,从此,“审计”一词便成为财政监督的专用名词,对后世中外审计建制具有深远的影响。

4.元明清停滞不前阶段

元代取消比部,户部兼管会计报告的审核,独立的审计机构即告消亡。明清设置都察院,但其行使审计职能,却具有一揽子性质。

5.中华民国不断演进阶段

1912年在国务院下设审计处,1914年北洋政府改为审计院,同年颁布了《审计法》。国民党政府也于1928年颁布过《审计法》和实施细则,次年还颁布了《审计组织法》,审计人员有审计、协审、稽察等职称。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民间审计应运而生。1918年9月,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了《会计师章程》,标志着我国民间审计的诞生。1925年3月,我国最早的民间审计职业组织——上海会计师公会成立。

6.新中国振兴阶段

1980年恢复和重建了注册会计师制度,财政部颁布了《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并且在改革开放中获得了迅速发展。1985年8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条例》,标志着我国民间审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88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标志着我国民间审计步入职业化发展之路。1988年11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1993年10月,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注册会计师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199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的实施,使民间审计步入了法制化轨道。199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实施,从法律上进一步确立了国家审计的地位,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996年10月4日,中注协加入亚太会计师联合会,并于次年4月当选为理事。1997年5月8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全票通过,接纳中注协为正式会员,标志着我国民间审计开始步入国际化的轨道。

作者:李静

第2篇:热贡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同仁,藏语称为“热贡”,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地处九曲黄河第一湾,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最高海拔4767米,最低海拔2160米,相对高差2607米,属冷温半干旱气候区,是天然的避暑胜地,驰名世界的“热贡艺术”的发祥地,著名的藏族绘画艺术之乡,青海省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县总人口8.3万人,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的诞生地。境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隆务寺及其5个属寺)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藏传佛教、苯教寺院36座,地上地下文物遗址171处,是青海省的文化资源大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富集的地区。

国土有界,艺术无域。几个世纪以来,繁衍生息在这片沃土上的藏、土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睿智,创造出了被誉称为“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和“青藏高原上的一朵艺术奇葩”的“热贡艺术”,几乎成为藏传佛教艺术的代名词,影响整个藏区,并不断延伸到内陆和海外,极具世界性。热贡艺术是雪域文化和中原佛教艺术完美结合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是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大体始于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在技法上既继承了藏族佛教传统制作手法,又融汇了汉族绘画和其他地方的民间艺术,成为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奇葩,在国内乃至世界文化领域中具有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热贡艺术核心区域主要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主要内容包括唐卡(卷轴画)、雕塑、堆绣、版本画、建筑彩绘图案等,是一种通过工笔重彩的手法,以绘画和雕塑描绘佛教人物故事、带有极为浓厚的藏传佛教色彩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其中绘画艺术以壁画为主,卷轴画为辅,并有少量木刻画,内容大多取材于佛经;雕塑主要包括泥塑、木刻、砖雕、石刻、酥油花等。其主要特点为:属于传统的工笔画。是用细致、逼真的笔法对描绘对象进行精雕细刻绘制,使对象在直观状态下更加生动真实充满韵味。因而,画笔的制作要求非常高,由热贡画师自己制作,约有40多种,大的像毛笔的中楷,小的只有一根毛。不同的笔有不同的用法。画布的制作技术性强,强度大,一名优秀的画匠必定要熟练掌握制作画布的特殊流程。打底稿所用的墨汁,是当地画匠就地取材,自制的一种传统绘画材料,沿用至今,是独具地方特色的绘画颜料。绘画选用矿物质颜料,具有色彩绚丽、经久不易褪色的特点。用金绘画是热贡艺术独具的特长,而金上作画更是一项艺术绝技。其作品造型生动,工笔精细绝美,设色均匀协调,人物刻画惟妙惟肖,具有强烈的线条感、色泽感、运动感和主体感。因此,在国内外影响广泛,久负盛名,是同仁县最富特色和最具发展潜力的文化旅游主打品牌。

热贡艺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热贡艺术的发源时期。即公元十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日渐民族化的藏传佛教已经取得了广泛信仰,因此,作为其形象说教的藏传佛教美术,也开始自觉地从外来作风向符合本民族审美习惯的方向转变,但由于刚刚经过“藏卫无法”的百年大劫,再加上各部派之间你死我活的倾轧、战争,大大削弱了自身的力量,致使真正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美术形式,根本无法在这一时期获得长足的进展。

佛教徒长期从事地下活动,但使佛教取得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正兴起的各地方割据势力急需宗教支持,再起的佛教也需地方势力的帮助,双向互补的要求,促使佛教迅速地扩展。各个不同的教派接连在西藏涌现,宁玛派、噶丹派、萨迦派和噶举派,使佛教势力大盛。

在西藏的腹地地区,重要城镇建有佛寺,客观上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出现了藏族画家扎西南杰、扎西加、曼唐父子、亚多西俄岗哇等,出现了标志着佛画艺术成熟的理论著作;《佛画画法的基本理论》、《佛画的标准画法与理论》等理论著作,使佛画艺术传播到全藏区。

转变期的藏传佛教美术遗存比较丰富,以绘画而论,如阿里古格王国的《历代赞普和王子世系像》壁画,造型质朴,设色单纯而稳重,呈现出浓厚的西藏高原的文化色彩。还有日喀则那当寺的《那当建庙喇嘛》、《滚嘎吉泽喇嘛》等富于装饰风味的唐卡。

热贡艺术发源于雪域,文化的中心西藏地区,主要起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藏拉多的三兄弟从尼泊尔学画后到安多热贡定居传播佛画艺术;二是在四、五世纪时萨迦派智合那哇及其徒弟们在热贡地区传播佛画艺术;三是1710年桑俄才培修建拉卜楞寺时,他的曼唐派画派传入热贡地区,所以渊源的不同使热贡艺术的画匠们具有各自的特点。

二、热贡艺术的确立时期。藏历第四饶迥水鼠年(淳佑十二年,1252年),元宪宗蒙古汗即位,于第二年派兵进藏,将西藏统一到祖国大家庭中。萨迦派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结束了西藏近四百年的分裂局面。为缓和广大群众和僧侣贵族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十五世纪初,宗喀巴针对宗教时弊进行改革,格鲁派取得在西藏的统治地位。

从萨迦政权的建立,经帕竹、噶玛等“八王”政权,至固始汗入藏,是藏传佛教美术的确立期,这一时期始终都有一个或数个相对强大的政教合一的中心势力,藏传佛教美术民族风格的最终确立提供了足够的精神和物质条件。此期的造像和壁画至今保存在杭州飞来峰、敦煌莫高窟等处,至于藏、青、川和内蒙等地的遗迹,那就更加丰富了。由于各派教义的差异,在美术创作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热贡艺术也在各种内外因素上发展于热贡地区,据历史资料记载:吐蕃王赤热巴尖派藏军到安多时,十八部察编为一个军团,其中他的两支军队江擦军和曜擦军分别由丹巴夏多和角嘎达吉率领来到这里守野边界,从此他们的子孙便在这里娶了不同民族的妻子便成了吾屯人的祖先,公元1028年仁青多杰的三个儿子从尼泊尔学佛画艺术回到了吾屯,使得热贡艺术开始萌芽,他们的后代被邀到别处作画。1171年萨迦智巴尖参邀请热工艺人久美等数十人画萨迦乎贵宁玛的佛画,至今还保存着遗迹。隆务囊索的首领昂千多德本修建宫殿时,请来了汉族木匠,北蒙古的石匠、藏拉多的画匠和热贡吾屯的罗智久美和东切等画匠。

十四世纪初,以隆务寺为代表的喇嘛寺院在这一带大量涌现,为了谋生,当地的一些能工巧匠参加了寺院建筑彩绘和雕塑工作,尔后,随着格鲁派的迅猛发展及寺院的大量兴建,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为适应寺院的要求,他们积极学习藏族宗教绘画和雕塑等技艺,热贡藏传佛教艺术随之兴起。1342年隆务大寺的萨增殿和时轮殿等修建时,请来了吾屯的达杰、更杰、久美尖措、尕哇和那索乃、本巴尖参、桑杰本等众多的艺人。1348年一些热贡吾屯艺人与尼泊尔大师阿尼尕一起到北京参加了故宫和白塔寺的修建,其中热贡吾屯艺人赛尕巴上于画技精湛出众,受到表彰,表彰信至今保存于五屯。1504年,达赖格登尖措始建梅朵塘之时,请来了吾屯著名的艺人卡纳索嘏等数十人到西藏,热贡艺人以其日趋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当时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吾屯画师:尕吉哇、西绕扎西、洛桑西绕和帕木达娃等。

热贡艺术不断走向外部世界,艺人们在早期长年累月地到处作画,足迹遍及青、藏、甘、川、新疆和内蒙古地区,有的被邀请到印度、缅甸和尼泊尔国家作画。1458年,创建角乃寺时,在角乃千户的要求下请来了吾屯艺人信美尖措等数百人,令千户大为满意,特别把写给热贡艺人的表彰信贴在角乃寺院大门上方。华旦尖措是早期的代表人物,他与徒弟们在拉卜楞寺创作了大量壁画。1579年修建五台山的佛庙和白塔时,邀请多杰太和才旦加等50多名热贡艺人。1611年修建瞿坛寺时也请来了热贡的画匠和木匠修建该寺大经堂和大佛庙等。1649年至1651年创建赛括合寺时,热贡艺人被邀画了三年佛像。热贡艺术长期在外作画,广泛接触到西藏塑绘、甘孜木刻、敦煌壁画以及其他兄弟民族或友好国家的艺术,吸收了丰富的养料,经过总结、提炼,逐渐形成了细腻生动、富有热贡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成为藏传达室佛教画坛上独具特色的一个重要流派。早期的代表作品有年都乎寺的8幅壁画(主像为释迦牟尼、宗喀巴大师、怖畏金刚、具誓金刚等,周围组画为佛本身故事、佛传故事等)及瑞唐华旦绘制的巨幅壁画《十六罗汉本传》等,这些作品画风质朴,色彩厚重,笔法洒脱,造型生动传神,是少有的精品。

三、热贡艺术的鼎盛时期。藏历第十一饶迥水马车(崇祯十五年,1642年),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酋长固始汗统一全藏,协助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建立起格鲁派掌权的政教合一的噶丹宫殿,西藏统一的地方政府正式成立。1652年和1713年因清朝政府册封确立了达赖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以后,格鲁派一派独尊。再加之康熙至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是国家一件大事,藏传佛教在这场政治活动中,极大地显示出特殊的向心作用,因此被颁布为“国教”而加以保护、推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格鲁派为代表的藏传佛教掀起了一场空前狂热的宗教扩张运动,也提供了藏传佛教美术全面高涨的宏观背景,包括它的创作条件和审美主体,以及审美关系中其他物质、精神和心理的因素。此期藏传佛教美术无孔不入地渗透到藏族社会政治、宗教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藏传佛教信教者共同体系意识形态的一个缩影,并进而广泛地扩展到非藏传佛教文化圈的北京、承德、五台山等地区。鼎盛期的藏传佛教美术遗存不可胜数,在全国星罗棋布的梵宫琳刹中,从扎仓(学院)、拉康(佛寺)、囊欠(活佛公署)到喇嘛精舍,无不是塑像庄严、壁画绚烂、唐卡琳琅,甚至山头、湖畔、路边和茫茫草原上,也随处可见神秘的“玛尼石”和木刻版画的经幡、甲马……

在藏传佛教美术进入鼎盛期的大背景下,其主流派热贡艺术也进入自身发展的鼎盛时期。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活佛夏日仓一世派遣大弟子智噶额仁巴,在吾屯兴建了两所寺庙,这两所寺庙都有一个特殊规定:入院的小僧人一律要学经文和雕塑、绘画;长大以后想留下的继续当“阿卡”,不愿留下的出院还俗,这时,他们的雕塑和绘画技术已初具规模,足以应聘外出,独立进行美术创作,因此吾屯寺实际上成为培养本民族子弟的美术学校。

鼎盛时期的热贡艺人被邀到各地作画,热贡艺术渐渐盛名远扬。1651年顺治皇帝邀请吾屯艺人到北京画五座佛寺的佛像,做了华南杰塔的日月顶,顺治帝大加夸赞热贡艺人:“藏族画匠的技艺在尼泊尔也罕见”。1712年,修建北京的宋志寺时,康熙帝请来印度画匠画壁画和作金佛像,同时邀请了藏族画匠(包括许多热贡吾屯艺人)。

鼎盛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热贡优秀画师,有擅长制作大幅堆绣的角巴智华桑西饶,他的一片叶子大小如同一条毡。宫却尖措所画的老鼠,竟让猫以为是活的扑在画面上。出生于热贡双朋西的藏族著名学者更登群培,他同时又是一名著名佛画大师,他的艺术作品早已驰名中外,得到过尼泊尔国王的表彰,现存作品有《米拉日巴像》,《印度的圣地和佛庙》等。1940年吾屯艺人夏吾才让被艺术大师张大千邀在敦煌莫高窟摹画,技艺更加超群,解放后被国家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时期代表作品有:吾屯上庄壁画《马头明王》、吾屯下庄桑结本的壁画《南海观间菩萨》及洒日觉巴太的唐卡(十一面观音)、扎西加作的唐卡《释迦牟尼十二行传》及吾屯下庄卡先加、尕藏、夏吾等作的壁画(四大天王)等。这些作品绘画技巧精淇愉物形神兼备,画风华丽精细,色泽鲜艳,笔肢细腻,注重装饰,精细而不繁琐,鲜艳而不觉浮华,艺术上已达到十分成熟的地步。

在千百年的悠悠岁月里,藏土艺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巧手创作了大量艺术品,热贡艺术也在环境中不断地发展成熟。热贡艺术不仅在青、藏、甘、川和内蒙等地有影响,而且声誉传播到了印度、尼泊尔和不丹等国家。北京故宫、北京白塔寺,西藏布达拉宫、哲蚌寺、色拉寺和扎什伦布寺,青海塔尔寺,甘肃拉卜楞等名刹古寺中都有热贡艺人们的心血作品。

热贡艺术绘画的题材极其广泛,以宗教为核心的大千世界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民俗、文艺等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大体上可以分为斯巴霍、传记画、历史画、风俗画和故事画等。

1、斯巴霍,即《生死轮回图》或《六道轮回图》,这类作品旨在表现密宗“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抽象教义,画面上除“生死轮”的图案外,往往还画有日月、三菩萨、莲花生、宗喀巴、七珍、八宝等形象,凝结了陀罗真言密咒的魔法。画面上无数世界分为三个同心的环形图画。每个图画的不同侧面地反映了喇嘛教教理中的相应部分。其中既有八寒、八热的惨苦地狱,也有七珍八宝、莲花盛开的天堂净土。整个“生死轮”为一怪物从外面环抱着。

与斯巴霍相类的题材还有《须弥山图》、《四大洲风火土图》、《天体日月星晨运行图》、《世界形成图》、《坛城图》和《净土图》等。

2、传记画。在传记画中除显教美术和小乘美术中所共有的表现释迦牟尼前世今生种种善行的“佛本生故事”和“佛教故事”外,还有喇嘛教所独有的藏王传(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热巴巾等)、法王传(八思巴、宗喀巴、五世达赖等)、大师传(莲花生、阿底峡等)。形象地反映了佛教在西藏地区的传播进程。

3、偶像画。这些偶像主要是佛陀(释迦佛、大日如来佛、弥勒佛等)、菩萨罗汉、四大天土、度母、护法本尊等众多的佛教神抵,以及历史人物的肖像,如尽尊公主、文成公主、禄东赞、吞米桑布扎、莲花生、宗喀巴等。

4、历史画。据史作画、以画言史,是喇嘛教绘画的一大特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自吐蕃王朝以后的西藏历史,便是一部喇嘛教从发生至鼎盛的宗教史。有藏王传、法王传、大师传等传记画,其中著名的《文成公主进藏图》、《欢庆图》、《宴前认舅图》、《八思巴画传》、《大宝法王斋会图》、《五世达赖觑见顺治图》等。

5、风俗画。这些画反映了藏族人民的日常风俗生活,其中有生产劳动、文化娱乐、体育竞技、婚喜丧葬和群众性的宗教活动,具有浓郁的民族和民俗色彩。

6、故事画。《猴子变人》为最著名。传说在古代西藏,一只琳猴与石妖结为伉俪,生下六个猴儿,后繁衍至五百,得以神粮饲之,“毛迹渐短,尾亦渐缩,更人语言,遂变为人”,就成为藏族的祖先。反映了藏族人民对于人类起源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进化论认识,具有典型的“原型”意义。

因为喇嘛教要求“一切工程合律藏,一切壁画合经藏,开刀雕塑合密咒”,所以热贡艺术的本质毕竟都是服从于宗教而不是服从审美的,虔诚重于艺术的灵性。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但热贡艺术同其他喇嘛教美术流派一样,是在一种极其严格规范下的“复制”。所谓“三经一疏”(《造像度量经》、《佛说造像度量经疏》、《绘画度量经》、《造像度量》)作为制作方式,固然标志着这一门美术的登峰造极,由于有所依凭而便于入门,这些方式固然也有助于推动喇嘛教美术的全面高涨,但它们给工匠门留下的发挥创造性的余地却是极其狭隘的。更何况,绝大多数美术匠师都是喇嘛教的僧侣和信徒,虔诚的宗教情绪,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泯灭着他们“越轨”的创造性。这就造成其宗教价值和审美价值二者不可调和的矛盾性。

其次,对于信教者共同体体系,宗教的价值首先是作为行为的调节器而具有意义。因此,为了积修功德就需不断地以新作代替旧画,即使旧画的艺术水平比新作高出许多也在所不惜。这又表明宗教情绪越是狂热,对于审美关系的范围也就收缩得越是狭小。事实上,鼎盛时期的喇嘛教美术正是以损毁了不知多少前代的美术珍品为代价的。例如:大昭寺和桑耶寺都有十分久远的历史沿革,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壁画,却几乎全是明清以后的作品了。

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热贡艺术,在新中国建立后,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1958年,根据中共青海省委指示,省文联和省群艺馆组织力量对热贡艺术进行了发掘和整理,组织卡先加等艺人绘制了大量藏式图案,受到中国美协的高度评价。1961年,中国美协青分会组织调查组,对其历史沿革,艺术特色等问题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的调查,撰写了《五屯艺术调查报告》。

十年动乱中,大量优秀作品被毁,很多艺人遭受迫害,不少艺人相继谢世,艺术活动被禁止。粉碎“四人帮”后,党和政府对这一古老艺术及现有艺人落实了政策。1979年,成立了有美术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参加的“热贡绘画、雕塑艺术研究组”。省文联与黄南州开展了抢救工作,集中夏吾才让、更藏、尖措等10余名艺人进行创作,绘制了一大批质量较高的唐卡图案和雕塑作品。1981年秋在北京、上海、西宁等地举办了热贡艺术展览,100余幅热贡艺术精品集中亮相,受到了美术界、学术界和民族宗教界人士的高度品价,产生了轰动性效应。1985年,热贡艺术研究所在青海黄南州正式成立,1989年国家投资40万元修建了热贡艺术馆,为继承和发展热贡艺术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1996年起,150多位顶级藏、土族民间艺术家聚集在“热贡艺术之乡”,利用3年多时间绘制了618米×2.5米的艺术珍品《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规模宏大,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卷轴画。《彩绘大观》可谓是藏族历史的大百科全书,热贡艺术的经典之作。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题词:“彩绘大观图,继承和弘扬了藏族特有的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瑰宝。”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词:“发扬藏传佛教彩绘传统,促进藏族文化艺术发展”。1999年12月3日,《彩绘大观》入选“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为培养一批高层次热贡艺人,经黄南州和西北民族学院协商联合创办了“热贡艺术班”,1996年开始招生,艺术班的开设不但可以培养一批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面手人才,而且为研究“热贡艺术”的诞生和发展,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2001年成立了热贡艺术品管理委员会。同时为保护、继承和弘扬热贡艺术,树立品牌意识,摒弃和杜绝粗制滥造,维持热贡艺术品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于2001年11月适时成立了同仁县热贡艺术协会。为使热贡艺术真正成为同仁独有的艺术珍品,保护这一品牌,同仁县注册并制做了热贡艺术(布类即绘画类)商标,有力地促进了热贡艺术的保护和发展。为促使热贡艺术走向产业化的发展路子,扶持开办了金轮热贡艺术品有限公司、热贡布达拉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曼唐热贡艺术发展中心等民间企业,在组织、引导热贡艺术品走向市场、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艺人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年,经县政府批准,在隆务镇吾屯小学和年都乎乡年都乎村小学开设了热贡艺术绘画课,在青海民院艺术系开设了热贡艺术本科班,并委托青海民族学院编写了《神秘的热贡文化》专著,于2003年出版,共计40万字。2002年同仁县与省电视台联合拍摄制作了以反映独特的民情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名为《隆务河的涛声》的光盘,在全国发行近8万张。2004年,举办了“中国·热贡文化摄影节”,2005年,成立了学制3年的同仁县热贡艺术职业学校,热贡艺术的保护及传承工作走上了正规化和高领域的范畴。并采取在县城集中和各村庄流动培训的方式,聘请民间工艺美术师和专业教授对全县2000余名热贡艺人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有力保护和传承了热贡艺术。对热贡艺人组织开展国家级、省级民间工艺美术师申报活动,继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夏吾才让之后,又有15名优秀热贡艺人在去年获得国家、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民间艺术师和工艺美术大师技术职称,其中: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4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1名。

特别是在近年来,同仁县将热贡艺术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作为突破口,确定了“三年打基础,五年谋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将热贡艺术为核心的热贡文化旅游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全县乃至全州的支柱性产业、富民工程和青海省的一张特色名片。目前,热贡艺术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央视“东方时空”栏目现场直播了“金色的艺术”,国内主流电视电台新闻媒体先后采访、拍摄、转播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人文景观、自然风貌等。通过举办热贡艺术节、热贡文化摄影节、热贡唐卡艺术品博览会、热贡冬春季旅游活动、热贡艺术精品京沪展及参加大美青海香港旅游宣传活动、青海郁金香花节藏毯博览会、全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展等,宣传促销力度逐步加大,同仁知名度得到提高,有力打造了热贡艺术品牌,基本实现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目的,热贡艺术已初步形成产业规模。2007年末,全县有热贡艺术企业10家,从事热贡艺术创作的民间艺人约2000余人,热贡艺术收入达1734.1万元。民间艺人主要分布在隆务镇吾屯上、下庄,霍日加、加查么村和年都乎乡的年都乎、郭麻日、尕沙日、曲麻村一带。其产品销往甘、川、藏、新、台及尼泊尔、日本、印度、蒙古、美国等地区和国家。吾屯村和郭么日古堡于2006年分别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在热贡艺术较为集中的吾屯、年都乎村,随手推开一户家门,即可看到“家家做画、人人从艺”的繁荣景象。热贡艺术收入已成为同仁县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和稳定的非农收入。

静静的隆务河养育了一方的百姓,滋润着美丽神奇的这片沃土。热贡艺人的足迹踏遍了世界各地,汲取融汇了海内外文化艺术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创造出令世人惊叹不已的艺术珍品,口头传承的热贡艺术在这里根深叶茂,茁壮成长!这里曾涌现出夏嘎巴、夏日仓·噶丹坚措、根敦群培等佛门奇僧、学术大师和享誉全国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夏吾才让等一批文化名人。这里民风淳朴,民俗奇特,依山傍水,气候宜人,吸引着欧洲、美洲等大洋彼岸的国际友人前来避暑、研讨、探秘。热贡艺术、藏乡“六月会”、土族“於菟”舞、热贡藏戏等以它的原生态性和完整性,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保护。特别是热贡艺术以它博大精深、美轮美奂的艺术涵盖力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东方艺术史上不朽的丰碑,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阔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相信在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心下,热贡艺术会迎来灿烂辉煌的明天!

(作者单位: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文化馆)

作者:角巴才让

第3篇:武术散打和跆拳道发展状况对比分析

摘 要:武术散打是我国的传统武术类别,而跆拳道则是起源于朝鲜半岛,目前已经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之一,在我国也有着很大的受众范围,发展前景较好。而武术散打的发展比之却逊色不少,本文针对两者之间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

关键词:武术散打;跆拳道;发展对比

1武术散打与跆拳道的差异性分析

1.1难易程度对比

从属性上来说散打与跆拳道同属于对抗性运动,具有较强的攻击性。但是从技术层面上分析,两者还是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在武术散打中需要对多种技术进行综合运用,同时还需要将不同技术融会贯通,因此,与跆拳道相比散打的难度相对更大,学习时的挑战性也更高。在武术散打中既有体现手上功夫的拳法,还有体现脚上功夫的腿法,所采用的技击方法也非常多元化,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在实践中既需要拳法与腿法的高度配合,还需要控制力道的使用。因此,就难易程度来说,武术散打的练习就非常困难,要想准确控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刻苦练习,在对散打水平的评价上也有很大难度。普通人群在应付生活琐事上就已经耗费很多精力,很难再消耗过多精力用于体育运动中。相比之下难度较低,易于获得成效的体育运动是很多人的首选,这类运动所需要的学习时间较短,精力消耗较少,既能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还能够在练习中强身健体,跆拳道就属于这类运动,因此深受大众喜爱。而对于参加运动的重点人群中小学生来说很少会选择体系庞大的武术散打,跆拳道就成了不二之选。通过研究表明武术散打所注重的是全面技法运用,是对传统技击术的传承与发展,跆拳道的拳路简单,大多是对腿上功夫的展示,这就说明武术散打与跆拳道之间有着不同的技术特点。在观看武术散打时我们能够发现其技法非常全面,将各种功法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技术风格非常快速灵活,要想取胜需要有巧劲的运用。跆拳道所运用的手法就非常简单,只需要有强劲的腿法,在比赛中所展示的也是华丽的对踢风格。这是由于散打是我国传统武术理念的延续,非常注重身体整体的配合性,这就使得击打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非常灵活,换言之,这种攻击方式就需要运动员具有更强的综合能力,在战术水平以及反映能力上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2文化内涵对比

武术散打与跆拳道都体现了人民与自然抗争的过程,是两国人民经过长期生活的历练所形成的,因此他们具有非常鲜明的文化内涵,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不同国家的特色。通过对两种运动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能够对它们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而实现对运动发展情况更好地把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对礼仪极为崇尚,这就使得更多运动中都有礼仪的体现。就武术散打而言,传统的武术散打都有抱拳礼,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仪,但是在很多训练与比赛中都没有加以重视,抱拳礼成为了一种摆设,因此武术散打中的民族礼仪逐渐消逝。对比当前发展势头正盛的跆拳道,后者在教学中非常注重礼仪方面的引导与灌输,在跆拳道训练或比赛中都对“礼始礼终”非常强调,将品德品质的培养融入到跆拳道中。如今我们无论是看小朋友学习跆拳道还是盛大的跆拳道比赛,都能够发现行礼鞠躬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可以说礼贯穿了整个跆拳道运动。对于跆拳道学习者来说,他们在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同时还需要重视思想品行与道德修养上的提升。在行礼时他们能够明白要尊重教练、队友,通过长期训练跆拳道,练习者会从内心对尊重他人有高度认同,逐渐将自己转变为恭敬谦虚、友好和谐、品格高尚的人,这样就能够在运动中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用坚强的意志面对未来的工作与生活。

两项运动所着服饰上同样有很大差别,当前的武术散打服饰并没有实现民族文化特色的体现,而跆拳道则能够充分体现其民族文化。就服饰外观来说,武术散打服饰在颜色与样式上形态各异,跆拳道的服饰则是大方得体,颜色上洁白无瑕,既具有韩国民族服饰的特点又能够表现出穿着之人追求真理的决心。我国很多学者与专家都针对相关礼仪与服饰进行了深入研究,跆拳道运动中倡导礼仪,这与我国传统文化有贴合之处,这就增加了学生与家长对这项运动的认同程度;而在武术散打中则是与我国传统的“礼仪”脱节,在学习中过度强调竞技性。此外,跆拳道鲜明的着装高度突出了名族特色,能够让练习者在学习的同时产生民族自豪感,而着装又能够直接体现出不同的练习级别,极容易激发练习者的学习欲望。武术散打则缺乏民族体现,在练习与比赛中都没有中国武术的影子,这就使得人们很容易对武术散打练习产生误解,进而影响到武术散打的长远性发展。

3武术散打和跆拳道發展状况对比分析

3.1武术散打与跆拳道发展的差异性

第一,练习者年龄差异大。就当前武术散打与跆拳道的练习者来说散打练习成员年龄普遍较大,由于其难度较高所以练习者数量较少。但是学习散打的人员大多对运动充满热情,选择时具有明显的理智性,因此散打练习者大多坚持时间较长。而跆拳道的练习者则是年龄较少,学员人数较多,他们大多是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而选择学习跆拳道,因此学习者学习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正是由于跆拳道学习者之间很容易发生相互影响,这就使得跆拳道在发展上比武术散打更有优势,更易于在低龄人群中传播。

第二,参与者积极性差异较大。武术散打与跆拳道在难度上的差异导致了参与者积极性上的区别,跆拳道练习简单,使得很多人将跆拳道作为健身运动项目,同时还能通过段位的提升来刺激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让很多运动爱好者都乐于参与到跆拳道的学习中,在强身健体的同时通过练习提升自身水平,从而获得收获的喜悦。而武术散打的练习难度较大,对学习者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要想实现段位提升具有很大难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很多学员在受到打击后都选择放弃。

第三,大众认同度差异性较大。无论是武术散打还是跆拳道,所学者大多是年龄较小的孩童,由于武术散打与跆拳道在内涵上的差别,使得大众对其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很多家长在两者的选择上更倾向于跆拳道,这是因为跆拳道在训练或比赛中都有礼仪蕴含其中,家长希望孩子在学习运动技能和提升身体素养的同时实现道德修养与体育精神的提升,让运动中的收获能影响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当前的武术散打对技能过度强调,中华名族的传统礼仪不断淡化甚至消失,这就减少了家长选择的可能性。大众认知的差异必然会影响到各自的发展情况,较高的认同度对其长远性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认可度降低必然会对其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4如何实现武术散打的长远性发展

武术散打是我国文化的传承,因此要对武术散打的发展予以重视,通过跆拳道与武术散打发展现状的对比能够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别。通过跆拳道的发展能够对武术散打的发展进行启发,为武术散打的发展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在实践中可以从下列几点入手。

第一,重视服饰设计。跆拳道的服饰具有鲜明的特点,能够在体现民族特色的同时展示出自己的体育精神,因此在发展武术散打时可以将服饰作为切入点,设计体现出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将美观与实用合二为一,既突出民族特色又融入现代特点,将其在训练与比赛中进行推广,进而实现运动关注度的提升。

第二,改革武术散打推广模式。面对当前武术散打的发展趋势,可以通过推广模式来实现武术散打的发展。在实践中可以将套路演练、实战对抗、功力检测作为市场推广形式,以此来提升社会关注度,让更多爱好者参与其中,促進武术散打的发展。

第三,重视礼仪上的渗透。跆拳道对礼仪的注重吸引了更多的学习者,在武术散打的发展中也应当重视礼仪上的渗透,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与武术散打相融合,恢复传统武术中的抱拳礼,并在训练与比赛中不断强调抱拳礼的重要性,将其与运动相结合。通过礼仪的渗透能够实现社会关注度的提升,改变大家对武术散打片面性的认识,从而促进武术散打的发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武术散打与跆拳道在发展上存在很大差异,这是由于两者特点所决定的,而武术散打在传统文化上的弱化也对其发展起到了阻碍,这就使得武术散打与跆拳道在发展时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武术散打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在实践中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借鉴能够对它们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丽亚.泉市武术散打、跆拳道发展现状的调查和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0(12).

[2]张芸豪,杨刚.青少年儿童跆拳道与散打学习动机对比分析——以杨浦区为例[J].武术研究.2017(01).

[3]王志辉.武术散打与跆拳道内容及形式的对比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

[4]李雄锋.国内武术与跆拳道对比研究综述[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5]黄贤德.浙江高校学生学习散打和跆拳道的动机对比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6(04).

作者简介:

贾健康(1981-3)男,汉族,新疆奎屯人,讲师,硕士,新疆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作者:贾健康

第4篇:跆拳道的起源与发展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社会条件下,远古时代的朝鲜人民为了从自然界获取食物和防止野兽侵袭,必须同野兽搏斗,这就产生了搏斗的各种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种族之间的斗争,要求人们要有强健的体魄和掌握一定的搏斗技能,这样才能保障生活的安定,这就促使了跆拳道雏形的形成。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本能的强健体魄和自卫而产生的搏击逐渐演化为有意识的技击活动,从而产生了朝鲜民族特有的运动形式——跆拳道。这种形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朝鲜的古代历史。

大约公元前一世纪,朝鲜最古老的三个国家先后兴起,新罗国、高丽国和百济国。三国互相连年征战不断。三国都把跆拳道作为一项强身健体、保卫国家的搏击武艺来进行严格的训练。从高丽国国都丸都古墓中的舞俑冢和三室冢的玄室壁画上可以看到两人相互角斗的场面,而在三室冢玄室的顶壁上则绘有两名身强体壮的男子用跆拳道技术进行格斗的姿势。类似的壁画还有很多,这都说明跆拳道在当时已经相当盛行。

在百济国,由于当时自己国家的兵力较弱,因此全国上下都以强身健体,保卫国家为头等大事,当时在国内广泛推行马术,跆拳道和射箭等武艺。 公元688年,新罗王国统一了朝鲜,经济繁荣,百业兴旺,建立了一种“花郎制度”。到真兴王时,便创立了“花郎道”。花郎道是花郎制度的组织形式,即将年轻人组织到一起进行武艺锻炼。其宗旨是“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事友以信,临阵无退,杀身有择”。以此磨炼人的意志、锻炼人的体魄,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忠君事孝、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战士。在一本描写新罗风俗习惯的书《帝王韵记》中,记载着跆拳道活动。据朝鲜史书记载,新罗人习武方式为:两人对面直体站立,互相用脚踢对方的身体。当时分为三个练习阶段,初学者用脚踢对方下段(腿部),技术稍熟练则可用脚去踢对方中段(胸部),技术高超者可用脚踢对方上段(头部)。后来新罗国在我国唐朝统治者的协助下统一了朝鲜,在公元918年建立了高丽国。士兵们的战斗力来自平日的训练和对跆拳道的喜爱。他们平时常常用拳掌击打墙壁或木块,以磨炼手部的攻击能力。十分喜爱徒手搏斗的忠惠王曾专门邀请臂力过人、武功超众的士兵金振都(亦有称金扼郁的)到宫廷表演手搏技艺,使跆拳道声望大震,并日渐被广大民众所接受。

1392年,高丽王朝被李朝取代,武功及跆拳道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在民间,这一活动却始终没有停止。1790年汇编成书的《武艺图谱通志》中收录了“手搏”、“跆跟”等武艺的技术与方法,以及动作图解和一些器械的使用方法,并将很多技击性很强的武术技艺融会到跆拳道的技法之中。跆拳道这一武艺被很好的保留与发展下来。

1910年日本侵占朝鲜后,建立起殖民政府,一度下令禁止所有的文化活动,跆拳道自然在劫难逃,在朝鲜境内销声匿迹。一些不甘寂寞或被生活逼迫的人远离国土,到中国或日本谋生,同时把跆拳道延续下来。更为重要的是将其与中国武术和日本武道交融与结合,孕育了新的技术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卫术再度兴起,从异国他乡回归故土的朝鲜人也将各国的武道技艺带回本国,逐渐与跆拳道融为一体,形成了现在的跆拳道体系。 1955年正式称朝鲜的自卫术为“跆拳道”。

1961年9月韩国成立了唐手道协会,后更名为跆拳道协会,并成为全国运动会正式竞赛项目。

1966年第一个国际组织——国际跆拳道联盟成立。 1973年5月在汉城成立了世界跆拳道联合会(简称世界跆联)。 1975年世界跆联被国际体育联合会接纳为正式会员。

1980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世界跆拳道联盟。迄今为止,世界跆联已有144个会员国,6500多万爱好者参加跆拳道训练。

1986年跆拳道创始人崔泓熙先生率领的韩国跆拳道代表团来我国作访问表演。并于本年,该项运动被列为第10届亚运会的比赛项目。

1987年 跆拳道被列入泛美运动会、全非运动会以及东亚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1988年 24届奥运会在韩国首尔拉开帷幕,主办国经不懈努力,使跆拳道被列为24届、25届和26届奥运会的表演项目。为跆拳道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最大的机会与动力。

1994年 在法国巴黎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 103届会议决议,跆拳道项目列入2000年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同样,跆拳道也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友好运动会、东南亚运动会、南美运动会、南太平洋运动会、世界军人运动会等一系列国际体育赛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为了适应国际重大比赛,跆拳道的技术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世界跆拳道联盟的总部中有一特别技术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就是改进现今的跆拳道技术。当然,今日的跆拳道动作似乎不像以前那样圆滑流畅,也不似以前那样重视运动中身体的平衡。然而对当今跆拳道技术的检验并不在它的外观,而是在于实战之中。具体地说,就是在实战对抗中或在大街上遭受袭击被迫自卫的情形下,新型跆拳道的技术无疑要比拘于形式的老技术更胜一筹。

时代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它的变化,跆拳道也将不断地发展延伸下去。

五、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

1992年10月7日,中国跆拳道筹备小组成立,这标志着我国跆拳道运动的正式开始。1994年5月,在河北省定举行了首届全国跆拳道教练员和裁判员学习班。 1994年9月,在云南昆明举行了第一届全国跆拳道比赛,当时共有15个单位15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1995年5月,共有22个单位25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跆拳道锦标赛,从此,跆拳道运动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1999年6月7日,在加拿大埃特蒙多举行的世界跆拳道锦标赛上,我国女运动员王朔战胜多名世界强手,获得女子55公斤级冠军,这是我国运动员获得的第一个跆拳道世界冠军。 我国跆拳道奥运冠军

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陈 中 跆拳道 女子67公斤以上级

第2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罗 微 跆拳道 女子67公斤级冠军

陈 中 跆拳道 女子67公斤以上级冠军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吴静钰 跆拳道 女子49公斤级冠军

第30届筽林匹克运动会

吴静钰 跆拳道 女子49公斤级冠军

第5篇:跆拳道的起源

第一讲

一、跆拳道起源与发展

跆拳道古称跆跟、花郎道,是起源于古代朝鲜的民间武艺。早在公元688年,新罗王国统一了朝鲜,经济繁荣,百业兴旺,建立了一种“花郎制度”。到真兴王时,便创立了“花郎道”。花郎道是花郎制度的组织形式,即将年轻人组织到一起进行武艺锻炼。其宗旨是“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事友以信,临阵无退,杀身有择”。以此磨炼人的意志、锻炼人的体魄,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忠君事孝、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战士。在一本描写新罗风俗习惯的书《帝王韵记》中,记载着跆拳道活动。

公元935年,勇敢善战的高句丽军队推翻了新罗王朝,建立了高句丽王朝。士兵们的战斗力来自平日的训练和对跆拳道的喜爱。他们平时常常用拳掌击打墙壁或木块,以磨炼手部的攻击能力。十分喜爱徒手搏斗的忠惠王曾专门邀请臂力过人、武功超众的士兵金振都(亦有称金扼郁的)到宫廷表演手搏技艺,使跆拳道声望大震,并日渐被广大民众所接受。1392年,高丽王朝被李朝取代,武功及跆拳道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在民间,这一活动却始终没有停止。1790年汇编成书的《武艺图谱通志》中收录了“手搏”、“跆跟”等武艺的技术与方法,以及动作图解和一些器械的使用方法,并将很多技击性很强的武术技艺融会到跆拳道的技法之中。

1910年日本侵占朝鲜后,建立起殖民政府,一度下令禁止所有的文化活动,跆拳道自然在劫难逃,在朝鲜境内销声匿迹。一些下甘寂寞或被生活逼迫的人远离国土,到中国或日本谋生,同时把跆拳道延续下来。更为重要的是将其与中国武术和日本武道交融与结合,孕育了新的技术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卫术再度兴起,从异国他乡回归故上的朝鲜人也将各国的武道技艺带回本国,逐渐与跆拳道融为一体,形成了现在的跆拳道体系。

1955年4月11日,由韩国各界著名人士组成的名称制定委员会,包括崔泓熙少将(韩国第三军管区司令员)、李享根陆军大将(国军联合参谋总长)、国会副议长、国会议员、著名企业家、著名武馆馆长等提出了各自的名称。通过无记名的投票,一致通过了崔泓熙将军提出的“跆拳”二字。由此,产生了跆拳道。从此,结束了唐手、空手及各种朝鲜古典武道等名称混杂的局面,朝鲜的武道开创了新世界,跆拳道开始了它的历史创造。当年无疑是崔泓熙将军有生以来最有意义的一年。崔将军幼年时,跟随朝鲜的著名书法家在学习书法的同时,掌握了朝鲜的古典武道。青年时期留学日本,不仅完成了学业,还学炼了空手道,获得了二段。1945年8月15日随着朝鲜的解放,崔将军在汉城与其他人组织和创建了韩国军队。同时他开始了新的武道研究,即今日的跆拳道。经过他的潜心研究和不断地实践,尤其是在韩国军队中的教授和普及,使他有机会反复实践,反复完善。在跆拳道命名之前,基本上完成了今日的跆拳道。

1959年3月,朝鲜民族的武道跆拳道第一次走出国门,向国外介绍了跆拳道。跆拳道创始人崔泓熙将军率领韩国军队中最优秀的19名成员,以国军跆拳道代表团访问了越南和台湾。

1959年9月3日成立了他多年希望的大韩跆拳道协会,并就任了会长。

1960年崔将军在美国导弹学校学习期间也热心传授跆拳道,并劝他的******JHOON RHEE在美国教授跆拳道。日后,JHOON RHEE被公认是在美国大陆传播跆拳道的第一人。 1961年身为韩国第六军军团长的崔将军不仅在韩国师团内,而且在管辖内的美军第七师团内掀起了跆拳道的热潮。这一年,朴正熙将军等少壮派发动了军事政变。

1962年崔将军被任命为第一任驻马来西亚的大使。在这期间,崔泓熙大使往来于东南亚各国传播了跆拳道。他所作的努力,为日后在这些国家成立跆拳道协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3年马来西亚首相邀请了韩国跆拳道代表团,并在马来西亚国庆节表演了跆拳道。 1964年末,崔将军任满大使职务归国。由于韩国国内的长期**,包括1960年4月19日的民主革命运动以及1961年5月16日的军事政变。加上一些唐手道、空手道及各种朝鲜武道的领头人各自组织了大韩跆手道协会、大韩手博道协会,跆拳道几乎名存实亡。崔泓熙将军力挽狂澜,与各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65年通过崔将军的不懈努力,大韩跆拳道协会恢复了名义。崔将军就任了大韩跆拳道协会的会长。随后升为二星将军的崔泓熙率领韩国政府的跆拳道代表团,访问了德国、意大利、土耳其、埃及、马来自亚和新加坡。他们的精彩表演为各国成立跆拳道协会打下了基础。

1966年3月22日,由韩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德国、美国、土耳其、意大利、埃及的九个协会在汉城正式成立了国际跆拳道联盟。这是韩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际性机构。崔泓熙将军被选为总裁,跆拳道正式进入了国际社会。

1967年越南政府授予了崔泓熙总裁国家一级勋章。同年香港成立了跆拳道协会。 1968年崔总裁率领政府代表团参加了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军人体育大会。在学术会议中他作了跆拳道的学术报告,之后代表团成员作了跆拳道的表演,得到了32个国家代表的热烈欢迎。同年在英国成立了跆拳道协会之后,他为了在更多的国家普及跆拳道访问了西班牙、荷兰、印度等国。回国后他获得了韩国政府的体育研究成果奖。

1969年,在香港举办了第一届亚洲跆拳道锦标赛。为了普及跆拳道这一年崔总裁访问了29个国家。

1970年,崔总裁访问了欧洲、美洲等20个国家,并传播了跆拳道。

1971年,在马来西亚举办了第二届亚洲跆拳道锦标赛。同年韩国政府派遣了两名跆拳道教练,到伊朗教授跆拳道。

1972年,崔总裁访问了玻利维亚、多米尼加、海地、危地马拉四个国家,并接受了各个国家总统的接见。同年他访问了欧洲、美洲、中东和亚洲的许多国家,传播了跆拳道。这一年,国际跆拳道联盟的总部移到了加拿大的多伦多市。

1973年5月28日韩国在汉城成立了世界跆拳道联盟,金云龙任总裁。 1973年11月崔总裁率领国际跆拳道联盟的七段所有者5名访问了欧洲、中近东、非洲等13国,其中5个国家新成立了跆拳道协会。

1974年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举办了第一届国际跆拳道锦标赛。同年崔总裁率领国际跆拳道联盟的高段所有者10名访问了多米尼加、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国,在这些国家表演和教授了跆拳道。

1975年崔总裁率领国际跆拳道联盟的代表团访问了澳大利亚,并在悉尼歌剧院举行了历史性的表演。因为悉尼歌剧院从未接受过武术表演。 1975年世界跆拳道联盟成为国际体育联合会的正式会员。 1976年在荷兰举办了第一届欧洲跆拳道锦标赛。

1977年崔总裁访问日本与极真空手道的创始人进行了交流,并介绍了跆拳道。 1978年在美国举办了第二届国际跆拳道锦标赛。由27个国家代表团参加。 1979年成立了统一欧洲跆拳道联盟。

1980年崔总裁率领15名国际跆拳道联盟代表团成功地访问了朝鲜。同年在英国举办了18个国家参加的第一届统一欧洲跆拳道锦标赛。 1980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世界跆拳道联盟。

1981年成立了南太平洋跆拳道联盟和澳大利亚跆拳道协会。同年在澳大利亚举办了第一届南太平洋地区跆拳道锦标赛。6月,崔总裁率代表团在日本成功地展示了跆拳道的威力。8月,在阿根廷举办了第三届国际跆拳道锦标赛。

1982年成立了北美洲跆拳道联盟。9月,日本的著名企业家、樱花集团总裁全镇植先生积极支持在日本普及跆拳道,开始了跆拳道的集团化普及。12月,在意大利举办了第二届统一欧洲跆拳道锦标赛。

1983年日本正式成立了有历史意义的协会。日本国际跆拳道协会成为第七十六个国际跆拳道联盟的会员。同年成立了中美洲跆拳道联盟。

1984年4月在苏格兰举办了第四届国际跆拳道锦标赛。10月在匈牙利举办了第三届统一欧洲跆拳道锦标赛。这一届不仅参加的国家多,而且具有历史意义的是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参加了比赛。

1985年崔泓熙总裁出版了用一生心血研究的著作——《跆拳道百科大辞典》。同年国际跆拳道联盟的总部移到了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为了在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各国普及跆拳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6年崔总裁率领30名国际跆拳道联盟代表团成功地访问了中国。访问期间,24名朝鲜选手在几个城市进行了精彩的表演,获得了巨大反响。这是跆拳道第一次在中国大陆进行的表演,也是国际跆拳道联盟为中国人学习跆拳道表达的热切希望。

1987年韩国政府阻挠和破坏国际跆拳道联盟的活动达到了疯狂程度。崔总裁和各国协会成员顶着压力和困难,成功地在希腊举办了第五届国际跆拳道锦标赛。 1988年跆拳道在汉城奥运会亮相。

至今,跆拳道已成为世界上最普及的武道。国际跆拳道联盟作为不依赖任何政府的独立的民间组织,在崔泓熙总裁和世界各国的广大跆拳道爱好者的不断地努力下,它已发展成具有140多个会员国的国际组织。尽管韩国军事独裁政府为了抵抗国际跆拳道联盟的发展,1973年成立了世界跆拳道联盟,并用外交手段不断施压和破坏国际跆拳道联盟的发展。自从1980年崔总裁率领国际跆拳道联盟代表团访问朝鲜之后,韩国政府硬说国际跆拳道联盟是朝鲜的体育机构,并以******的借口诬蔑和打击国际跆拳道联盟。但是,这种压力不但没有击垮国际跆拳道联盟,反而为国际跆拳道联盟提供了一个舞台,充分展示了什么是忍耐,什么是百折不屈的精神。

二、跆拳道的礼仪

敬礼的标准动作:面向对方直体站立,腰部前倾15”,头部下倾45”,两手握拳贴于双腿两侧,两脚跟并拢。 练习时的礼节

(l)练习者进入场地时,首先向国旗.会旗敬礼,然后向教练敬礼。

(2)练习前双方应相互敬礼,练习后再次相互敬礼。

比赛开始前的礼节

(l)比赛结束时,运动员在各自的位置相对站见

(2)运动员依照主裁判“立正”、“敬礼”令,立正向对手行标准礼。

比赛结束后的礼节

(l)比赛结束时,运动员在各自的位置相对站见

(2)运动员依主裁判“立正”、“敬礼”的口令,立正向对手行标准礼。

其他礼节

(1)在训练场馆内始终在肃静的气氛中行动;

(2)运动中道服松开时,应停止运动,背向国旗、会旗和教练及同伴整理道服,整理好后继续练习;

(3)训练之余,无论干什么都要按一定的礼节进行,将礼仪意思带到练习者的生活、学习、及工作的各个方面,锻炼人克己礼让、宽厚待人和恭敬谦逊的道德品质。

第6篇:家谱起源与发展

家谱,早期名为谱牒。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

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血缘关系的图册。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系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

家谱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开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

一、家谱在族人心中的地位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最受国人关注,影响人最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大概非家谱莫属了。从遥远的古代到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帝王诸侯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还是目不识丁的乡野农夫,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还是世居乡间连县城都未曾履迹的山民,家谱都是他们心中无法释怀的牵挂。多少次,仓皇辞庙日、背井离乡土的人们抛却了万贯家财,却怀揣着家谱不忍舍弃;多少次,肩负着父祖的乡愁夙愿,天涯浪子回到故土,寻寻觅觅,访求自己的根之所载-----家谱。家谱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够让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对其视若珍宝?这是因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不管他漂泊多远,编入宗谱,列入门墙,祭先祭祖,托庇于列祖列宗的福荫之下,总是他最大的心愿。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同化力以及认同感。”

二、修编家谱的目的

1、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坠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这个“名”就是人之本,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你的子孙也就是失去了根本。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2、清源、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源意识,使这个大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我安徽舒城怀德堂汪氏一支,从上次1924年重修到现在已有90多年没有续修了,有很多怀德堂后裔都不知其先祖,更有不少族人家谱中均无记载。所以“家谱续修,意义重大,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

3、教化、育人。儒家思想认为:“养不教,父之过。”新中国建立后,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很多人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为人之伦理的教导。如果君不行政,臣不司职,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

家谱起源与发展 老不养,有子不教,中华文化将如何发扬光大?家谱是很好的教材,引导后代族人当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家谱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4、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祖,二是下对后人。先祖千辛万苦创业、育人,为社会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房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先人只能留给后人文化,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能健康发展。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综上所述,修谱何用?简单回答就是:寻根留本,清源备查,教化育人,承前启后。

三、历史上各阶段家谱的功能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谱是血缘习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家谱就是血脉的谱系。家谱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其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随着历史上的政治、思想观念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家谱的功能和作用大体上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从有文字记载的“甲骨铭记、鼎彝铸文”时期。我们称之为先秦以远,主要表现为夏、商、周三代的帝系世本,其功能是“详世系、溯源流”。由于帝王的王位世袭、嫡子继承;宗法制下的诸侯、卿大夫等所遵循的世袭递衍的分封制,谱牒作为以血缘为基础的载录,为传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第二个阶段是“九品门第,谱局籍库”时期。秦汉以来,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氏族的宗法组织被官僚制度所取代,所以,谱牒除了帝系承袭外,遂又成了官僚阶层必备的籍录。尤其是东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专设史官,是为官修谱。这一阶段,谱牒的功能有:

一、用于遴选士官。“选人咸登资簿,厘其流品”。官员的选举必先稽查谱牒,知其祖况身世。以“别贵贱,分士庶,不可易也,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而考其真伪,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这就意味着,举官必查谱,有谱才有可能入选。于是家谱就成了官僚阶层一种特殊的文凭。

二、作为婚嫁时,门第选择的备查资料。凡世族中的新贵旧士,为了门第的光彩荣耀,讲究对等,门第相当。

三、便于人际交往,熟悉彼此身世家史、名讳、职阶,以达到相应的对等交往。综上可以看出,官修谱时期的谱牒,其作用是承传备查,为上层社会服务的。

3、第三个阶段是“追述本系,秉承先哲”时期。到了隋唐,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开始以才选人,推行科举新制,在政治上限制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为庶族地主打开了晋仕之门。旧有的士族大姓,部分地沦为“贫贱”, 隋唐王朝的任官,不再以家谱为依据。家谱为门阀居官的作用渐趋下降。但是,旧的“士族门阀观念”积重难返,仍旧“纪其先烈,贻阙后来”,而“荜门寒族,百代无闻,一朝暴贵,无不追述本系,秉承先哲”。从此,私纂家谱逐渐兴盛起来。所以说,唐代是我国谱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交错转折时期。

4、第四个阶段是“私家修谱,卷帙浩繁”时期。自宋代以来直到清代时期。谱牒的功能缘于时代的政治变革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失去了原有的大部分功能。“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以至于到了其子不传的地步”。官修谱止,而私修谱兴。以宋代欧阳修、苏洵为代表,这时有再造谱牒盛况之举。谱牒的功能转变为:第

一、“辨昭穆、别亲疏”。把谱牒的意义定为“谱牒之作,以述往事,示将来,俾子孙知祖之所自始,且知一本万殊之义”;第

二、作族谱,以敦祖睦族。“有族者皆睦,则天下孰与不善;不善者不得肆”。“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由爱族而爱国,由各族团结而全国团结。尊敬先祖是族人的优秀品德,和睦族人是团结安定的社会基础;第

三、“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借助谱牒这一形式,规范族人的行为准则;第

四、谱牒中的家规、宗戒用于约束族人的不轨行为。

从谱牒纂修的发展过程看,由官修到私修;由上层社会进入到各个阶层社会;由少数人拥有,扩大到民众所有。因此,谱牒就有了服务、规约、表彰和监督全体族人的社会性作用。

5、第五阶段就是当今社会。家谱在发展和延续的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变迁,它的功能也有所不同。作为现代社会的家族,尤其是广大农村,由于各个村落仍与姓氏和家族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仍然存在着较强的族群观念。续修家谱仍然是一个不可忘却和忽略的大事。那么,现代修谱还具有那些功能呢?除了详世系、溯源流之外,一般认为至少还有以下几点:第

一、联亲疏。将松散的家族关系,以谱牒的方式,连成一个血缘关系的统一体,明确本族人之间的亲疏辈分关系;第

二、把“永久崇拜共同的先祖”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含有尊祖敬宗的伦理意义,并以先祖为本,敦宗亲之谊;第

三、为后嗣续昭穆。及时不断地反映本族人丁的繁衍、生存发展状况;第

四、为迁居移民,有史为证等一系列的现实作用。

四、现代修谱的价值

一部优秀的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的无止无终过程,可以说是一部与时间并存的生命史,活在谱中的一代代子孙,作为一个文化载体,无不反映出他所处的时代种种特征。透过家谱,可以看出它包含有如下几种价值:

1、对宗族史和家庭史方面的价值。“家之谱,尤国之史也”。宗谱最直接的反映是该宗族及其成员的历史。通过对谱牒记载的宗族结构、宗祠组织和祭祀活动、宗族规约和家范、族产和收支用途、宗族的文化教育和训导思想、婚约的习俗和礼仪、宗族与政府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最完整最真实地了解社会基层民众的生活面貌,而所有这些研究的内容,谱牒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2、对人口统计的价值。谱牒的记载除了世源、宗族规约、礼仪等之外,其最主要的就是人丁和世系,也是记载非常慎重和详细的部分,从中可以分析研究当时的人口统计、人口增长率、人口寿命、年龄结构、从业状况、文化程度、居住与迁徙等,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了解其生存环境和质量,从而反映人们的生活进程和进步。

3、对历史人物考察的价值。在历史上有过某些重大影响和作用的人物,这些人在正史、地方志和文集里往往不一定有完整的记载,而谱牒的传记、履历、世系,对一些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常常可以提供更为详实的资料,以起到“补史不足”的作用。关于谱牒的这一作用,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被古人所用,例如司马迁作《史记》,在自序中言道:“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

4、对基层社会研究的价值。基层社会家业的兴衰,是宗谱传记中常见的内容。广大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他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喜怒哀乐,风俗习惯,是历史研究所不能忽视的对象。特别宋代以后,民间的修编家谱越来越多,这种性质决定它必然包含大量的广大群众的历史资料。而谱牒的简历是以每一个族内男性成员为主的,这些普通群众的传记素材,向史学家提供了基层社会活动的史料。而这些史料,又是正史以外难以得到的原始资料。

5、对妇女史研究的价值。女子的家庭生活及其在家庭、宗族中的地位,谱牒有一定分量的记载。主要表现在族权、夫权下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在宗谱的世系部分,虽然以男性的记述为主体,但也涉及妇女的诸多问题。全面探索妇女史,向谱牒索讨资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6、对地方史志的帮助。我国宗族史的特点是族望与地望的紧密结合。记载宗族史的谱牒,也必然反映宗族与地域的关系,既然有宗族与地方的记录,则宗族世代的生存活动就是地方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编写地方志,就利用该地方谱牒史料。现在谱牒研究者论述其研究对象的学术价值时,大都指出它可以弥补地方志资料的功用。谱牒对地方史志研究和今日编写地方史志起着提供素材的作用,因此,族谱资料对地方史志研究有着重要价值。

通过以上对谱牒的评价,可以看出:第

一、真实可靠的谱牒,无疑是人类自己发展与繁衍的家族档案,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第

二、记录过去和现在,并以此延续,是人类文明的特征和表现,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第

三、人类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只是在文字发明后的几千年,才有短暂的历史记载,包括谱牒记录。这种记录无论存在什么问题,从人类学这个角度看,它反映的是人类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人类自身进步的表现。因此,家谱是祖国文化宝库的一部分,它蕴藏着大量有关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家庭制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志的资料,时至今日,它不但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存在和延续的现实意义。

五、家谱概念及辈分用字

什么叫“谱牒”?“谱牒”是以专门记载和记述本宗族的发源、人物、生平简历、本族规约,并按一定规则系统地表述递衍世系的书。

什么叫“宗谱”?宗,本义为祖庙。至于宗谱,则应该是同祖之完全谱牒。如缺一支,或只记一支,均不能称为宗谱。

什么叫“族谱”?古释:“族者,属也。”这个“属”,就是这个宗下特定的族众,宗之下有因分衍或迁徙等形成一个族体,所以冠用“族谱”。族谱不是一个完全的谱系,它只记述了这个宗族部分后裔。

什么叫“支谱”?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立分支。

什么是辈分用字?辈份用字,是用以记录家族成员代次的排行字语。其方法是用若干个被选定的汉字固定排列,它的作用是为确定本族人的世系代次。制定的原则蕴含着对宗族的希望。顺便指出,辈分产生于宋代。如我们这次为惠州滩子尾汪氏拟定的字辈为:“守柏理可显、存仁德远长;兴家成伟业、治国自荣昌;尚礼应裕良、忠义智则康;济世宗茂盛、祥和安顺强”。

六、传统家谱的内容结构

一部完整的谱牒,仅仅表现在家族世系这一个方面内容是不完全的。那么,一部完整的谱牒,除了宗支世系之外,还应具备哪些内容呢?对于传统家谱而言,它大体上说应该至少包含有如下项目:

1、谱名;

2、谱序;

3、修谱名目及职名;

4、领谱字号;

5、修谱凡例;

6、字辈(辈分用字);

7、目录;

8、先祖故里;

9、宗祠祖庙;

10、先祖坟茔;

11、先祖像、赞;

12、恩荣录;

13、姓氏源流;

14、世系录、

15、人物传记;

16、祖训家戒;

17、大事记;18捐赞名目等。 下面简单解释这些项目的概念及作用。

谱名。谱名是该谱牒的主题。应有姓氏、地域的准确定位,并且要明确该谱是(宗谱、族谱、支谱)的类别。

谱序。谱序有时简称“序”。谱序是属于散文范畴的纪实文体。谱序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主要记述修谱的意义,修谱缘起,修谱目的,家族的历史渊源及迁徙经历等内容。并对本族的历史作出评价、考证、定论等。谱序的撰写人,大多为族中名人,赋闲官员、文学名士等。另外,也有他姓之社会名流作赞颂或评价性赠序的。

修谱名目及修谱职名。修谱名目,按现在的称谓,即为本届家谱修编工作委员会,以及下设的家谱编修委员会各级等名目。职别明确,各司其职。

修谱职名,即为本届各个名目下的具体修谱人的名字。

领谱字号。古代的家谱只允许在家族内部收藏,严谨随便外传。为了确保族人能够悉心收藏,不遗失、不外传,家谱修成后,每部家谱都编定一个特定的号码,各房领谱人按号码领取家谱,称为领谱字号。领谱字号就是家谱的编号,与此相对应,家谱上还记载着印谱总数,分发各房谱数以及领谱人姓名等内容。由于领谱字号具有唯一性,一旦出现外传或损坏,就能清楚地找到责任人;领谱字号也能有效地防止外族的人伪造家谱,冒认宗亲。

修谱凡例。凡例,又称谱例、例言、修谱章程、修谱条约等。主要阐明家谱的体例、修谱原则、记叙方法等(如收录范围、各类可入谱与可不入谱人物的标准,各种著录结构特点,谱中各类目的设立缘由等)。凡例少则数条,多则数十条,是修谱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辈份用字。辈份用字,又称派语、班次、班行等。是用以记录家族成员代次、世次的排行字语。其方法是用若干个被选定的汉字固定排列,它的作用是为确定本族人的世系位次辈分而制定的一种方法和原则。有了字辈,每个人在族中所处的世系位置就确定了。字辈的制定和使用,对族人的辈分定位以及族内人际关系与交往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录。顾名思义是指谱书中所载内容的各类、各项题目,依次顺序汇录于此。提纲挈领地揭示主要内容及顺序,同时也备分类寻检查阅。

始祖故里图。先祖的后裔,特别是迁徙寓居他乡的后裔,均把先祖出生地称之为故里。在谱牒中绘制祖居地域故里图,相当重要,它给后人留下木有本、水有源的踏实感。

宗祠祖庙图。宗祠祖庙是朝拜祖先,举行宗族重要仪式之所。宗祠祖庙,是族人们的精神圣地。因此是家谱中重要组成部分,在家谱中居重要位置。

先祖坟茔图。根据尊祖、敬宗、收族的宗旨需要,先祖坟茔在谱牒中居重要位置。在支谱中除始祖坟茔外,还记载有本支支祖坟茔。坟茔的记载,是永祀“先祖之所栖”、“报本追源”。当然更有始迁考据的作用。

先祖像、赞。家谱中载有家族先祖的画像,并配有押韵的赞词。以此提高族人凝聚力。主要是为了让后世子孙了解先祖的功绩,培养后世子孙对先贤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有光耀家族门望的目的。

恩荣录。恩荣录是指历代朝廷皇帝批准给予的赏赐、赠与、表彰、荣任、加爵等。谱中所载的恩荣录,即是本族的文官武将、贤达处士、烈女节妇等受到过这种恩泽的记录。恩荣录的记载,既能显示本族的荣耀光彩,同时也能激发子孙修身立志、成就事业。

姓氏源流。姓氏源流是指从始至终连贯地表述本族自始祖起依次下衍的人物世系,重点人物的世职业绩;重大事件和迁徙定居、分支的起点人物。因此,世源就是当代族人共同先祖的源流总述。我汪氏家谱以姬汪为始祖,姬汪先系称为世源,因它有得姓之源,也叫姓源。

世系录。世系录有称为齿录。它是家谱的主体,它所担负的作用:是记载从一世祖开始,直至纂修该谱时,历代家族成员的名字、生卒年月、职官科第、妻室子女、葬地坟茔等诸多内容;是谒祖寻根的主要线索;是区别地方史志的主要依据。

人物传记。与世系录有点相似,不同的是世系录本家族每成员都有,而传记类则是家族中有功名贤能、特殊事迹、丰功伟业,名可行世之人,方可入传。

祖训家戒。祖训家戒是家族制定的约束和教化族人的规章和希望。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强制性的法规,主要是要告诫族人绝对不可逾越;另一类则是诱导性的说教,其内容大体上立足于忠、孝、仁、义、礼、耕、读等,以此告诫族人达到“祖宗之德传家久,家风之规继世垂”的目的。

汪氏始于“周礼尽在鲁矣”之鲁国,后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之一徽文化的奠基人和引领者,继承并发扬儒家文化思想,其地位随历史的发展越显重要。千百年来在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同时,也传承着列祖列宗儒家思想的伦理教化。

大事记。宗族的大事记除在谱序中表述之外,有的专编大事记。所涉及和记载的内容主要有:始祖业绩要事;迁徙定居;宗祠营造;德行善事;恩荣诰封;兵荒遭遇;盛衰变故;名人荣枯等等。其中所事应直书事实原委,因大事记是为后人或从事谱牒研究的学者提供鲜为人知的史料,这一部分是极有价值的。

捐输名目。捐输名目是本届修谱时,除规定派收丁名费以外的另一种捐赠集资的人名记录。所谓捐输,即捐献、捐赠的意思。捐输大多出于两种情况:一是本届收入名丁费不足以支付修谱的总费,劝告本族仕官、名人、殷实大户捐资助修;二是有些人是要为本族做贡献,主动赞资。这些捐赞了的人士,刊载在谱,也是一种荣誉,可为后人提供示范鼓舞作用。

除了以上所列的要素外,还有不同情况出现。譬如家谱中还列出诸如:世系图;杂记;后记等等内容,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七、当今修谱概述

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逐渐稳定富裕起来。续修家谱观念在复苏。寻根问祖、兴修家谱风起云涌的同时,在谱牒内容结构等方面也应更新变化。在传统家谱基础上,去其封建糟粕、取其传统精华,重优秀文化传承,要与时俱进,要突出时代烙印,并且要加大家谱所载信息量。

1、谱牒结构内容上要发生变化。在弘扬汪氏优秀传统文化前提下,要与时俱进,薄古厚今。所修家谱,则更重视历史、传承、迁徙等内容的考证和现状的描述。

2、修谱名目与职名要发生变化。首先是组织架构,家谱纂修要体现新的特征,就是各级宗亲会介入修谱。第二是修谱人,应由知识渊博的人、热心公益事业无私奉献的人、以及有较高威望的人担任。

3、经费来源发生变化。过去修谱,经费来自于祠堂公产、家族公摊、字数或领谱数目分摊、自愿捐献四个方面。如今,祠堂公产基本不存在,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捐资赞助、族人入谱名丁费、企业家投资等渠道。

4、修谱指导思想发生变化。过去修谱,是以封建宗法观念为指导。现在修谱,一般以平等思想为指导,提倡现代人伦的思想文化取向,发扬先祖优秀传统精神,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其具体体现于:男女入谱权利平等、大宗小宗一律平等。

5、谱书版式和装帧也要发生变化。就纸型载体而言,过去是木板雕刻制版印刷。当今排版技术早已革命为电脑版式。其形式可分为精装、简装;在文字方面,可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以满足海外人士和大陆不同层面人们的需求。除此之外,还有光盘版、网络版等等。将其家谱信息多元化,以方便族人寻根查阅。

6、谱书的形式也要变化。具体表现在故里的山川地貌等方面,采用航拍技术加以展示。祖先画像,应在家族优秀画家中去征集家族认可的、充分体现出祖先的浩然正气、睿智谦和、具有现代感的画像。

7、世系录信息载量也要变化。譬如:除了描述世系外,其族人的生年、卒年;职务职称;出生地及现住址等均要载列其中,为后续子孙续修家谱时提供方便。

通过家谱纂修,让族众及其后人在了解家族系脉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家族每一代的历史、了解列祖列宗的事迹,了解宗范家风、了解一个宗族的优良传统等,将家族世系中的血脉传承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岂不更有价值?这是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家庭始终社会的最基层的单元,只有家庭和谐、文明、稳定、兴旺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繁荣才有深厚的基础。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修谱,不只是能达到弘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目的,而且对于参加撰修家谱的成员来说,通过参与编修自己家族历史的活动,也能促进其更加热爱家庭、热爱家乡,从而更加热爱祖国。

(作者:汪俊)

第7篇:网球的起源与发展

五(5)班管嘉宁

网球与高尔夫球、保龄球、桌球并称为世界四大绅士运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2-13世纪的法国,当时在传教士中流行着一种用手掌击球的游戏,方法是在空地上两人隔一条绳子,用手掌将布包着头发制成的球打来打去。这种运动不仅在修道院中盛行,而且也出现在法国宫廷。法国国王路易十世在位时,宫廷中就经常进行这种以消遣为目的地网球运动。1358-1360年,这种供贵族玩的古式网球从法国传入英国,英国爱德华第三对网球发生很大兴趣,下令在宫中修建一片室内球场。当时球拍的拍面改装成羊皮,球由布面改成皮面,球的大小、重量没有详细记载。15世纪发明了穿弦的球拍,16世纪古式室内网球成为法国的国球。以后,古式室内网球有了自己的规则,在欧洲,尤其是英国得到了较好的开展。 近代网球起源英国。1873年,会打古式网球的英国少校M.温菲尔德在羽毛球运动的启示下,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户外的、男女都可以从事的网球运动,当时叫做司法泰克。1875年,随着这项运动在8字形球场上风靡起来,全英槌球俱乐部在槌球场边另设了一片草地网球场,紧接着,古式网球的权威组织者玛利博恩板球俱乐部为这项运动制定了一系列规则。从此,草地网球正式取代了司法泰克。1877年,在英国伦敦郊外温布尔顿设置了几片草地网球总会,草地网球在英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同年7月,举办了首届草地网球锦标赛,即温布尔顿第一届比赛。亨利琼斯同另外两个人为这次比赛制定了全新的规则,他本人担任了比赛的裁判。当时的球场为长方形,长23.77米,宽8.23米,至今未变。发球线离网7.92米,网中央高度为0.99米。发球员发球时,可一脚站在端线前,另一脚站在端线后,发球失误一次而不判失分。采用古式室内网球的0、

15、30、45每局计分法。可以说,亨利琼斯是现代网球的奠基人。

1881年,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网球协会,是美国全国草地网球协会。该协会当年8月31日至1881年,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网球协会,是美国全国草地网球协会。该协会当年8月31日至9月3日,在罗得岛纽波特港举行第一届美国草地网球的男子单打和男子双打锦标赛,采用了温布尔顿的比赛规则。参加比赛的有26人。单打冠军是理查兹西尔斯(他连得7年冠军);双打冠军是克拉克与泰勒。

1887年,开始举行美国草地网球女子单打锦标赛;1890年举行女子双打锦标赛;1892年举行混合双打锦标赛。 因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爱上了网球运动,他不仅积极支持修建网球场,举行网球比赛,而且还经常邀请陪同他骑马散步的朋友们在白宫球场上打网球,所以人们称他为“网球内阁”,美国的网球运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的网球都停赛了,惟独美国没有停下来。相反,美国的网球运动还出现了令人惊异的高峰、极盛时期,竟有4000万人参加网球运动。

1878年以来,草地网球已由英国的移民、商人或驻军等传至全球,如加拿大(1878年)、斯里兰卡(1878年)、捷克斯洛伐克(1879年)、瑞典(1879年)、印度和日本(1880年)、澳大利亚(1880年)、南非(1881年)。

第8篇:网球的起源与发展

网球运动最早起源于12至13世纪法国传教士在教堂回廊里用手掌击球的一种游戏。后来成为宫廷里的一种室内消遣娱乐活动。也有人认为网球运动起源应追溯到“百年战争”(1337~1453年法英战争)以前在法国民间流传的一种叫海欧.德.巴乌麦的球游戏。因为它们在场地和器具,以及在游戏方法上都与现在网球运动极为相似,所以说人们把它们看成是现在网球运动的起源。

到了14世纪中叶,一位法国诗人把它传进了法国宫廷。当时没有球拍与网,球也是布卷成圆形后用绳子绑成,场中与绳为网,利用双手作球拍,把球从绳上丢来丢去,法语叫作“tennz”,英语叫作“take it,play!”,意即:“抓住!丢过去。”今天的“网球(tennis)”一语即来于此。后来以木拍代替手。

大约在1358年到1360年间,这种运动传入英国。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特别感兴趣,下令在宫内建一处室内球场。从此在英国内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娱乐,所以有“贵族运动”之雅称。

现代网球运动的历史一般是从1873年开始的。那年英国人沃尔特.克洛普顿.温菲德将将早期的网球打法加以改良,使之成为夏天草坪上进行的一种运动,并取名“草地网球”,同年还出版了一书以《草地网球》为题 的小册子,对这种运动加以推广。同时在英国各地建立网球俱乐部。1875年建立英国网球俱乐部。并于1877年举办了全英网球男子单打锦标赛,即现在的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并且出台许多的规则。 1881年,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网球协会,是美国全国草地网球协会(“全国”两字于1920年取消)。该协会当年8月31日至9月3日,在罗得岛纽波特港举行第一届美国草地网球的男子单打和男子双打锦标赛,采用了温布尔顿的比赛规则。参加比赛的有26人。单打冠军是理查兹西尔斯(他连得7年冠军);双打冠军是克拉克与泰勒。1887年,开始举行美国草地网球女子单打锦标赛;1890年举行女子双打锦标赛;1892年举行混合双打锦标赛。

网球四大满贯是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法国网球公开赛、美国网球公开赛的简称。历史上首位网球四大满贯的得主是唐纳德·布吉,他于1938年获得。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时间在1月底至2月初。地点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的国家网球中心。除了最初两周的热身赛,这是年初几乎是最早的、也最引人注目的硬地赛事。

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是四大公开赛中最迟创建的赛事,从1905年创办至今也已经有百年历史,赛地在墨尔本,安排在1-2月举行,它是每年最早开赛的四大事。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简称:澳网是网球四大满贯赛事之一。比赛通常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墨尔本体育公园举行,是每年四大满贯中最先举行的一个赛事,也是最年轻的大满贯。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创办于1905年,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比赛创立之初比赛被命名为“澳大拉西亚锦标赛”(Australasian Championships);1969年,比赛进入“公开赛时代”。自1988年起,比赛一直在墨尔本公园的室外硬地球场上进行。比赛设有男子单双打、女子单双打以及混合双打等项目。男子单打冠军奖杯是诺曼·布鲁克斯挑战杯,女子单打冠军奖杯是达芙妮·阿克赫斯特纪念杯。

法国网球公开赛,简称“法网”,是每年5月至6月在法国巴黎罗兰·加洛斯球场举办的一项网球大满贯赛事。该比赛是每年继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之后,排在第二个进行的大满贯赛事。比赛创办于1891年,并在1968年成为第一个进入公开赛时代的大满贯比赛。比赛场地是位于室外的红土球场,由于红土球场球速较慢,利于底线对抗,并且男子单打比赛采用五盘三胜制决胜,因此部分比赛持续时间往往接近4个小时。正因为在这样的场地中取胜极为不易,所以球员要有超群的技术和惊人的毅力。

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简称“温网”是网球运动中最古老和最具声望的赛事,在各种赛事中有最悠久的历史,在一年为数不多的草地赛事中是传统的象征。温布尔顿网球锦标赛是现代网球史上最早的比赛,由全英俱乐部和英国草地网球协会于1877年创办。首次正式比赛在该俱乐部位于伦敦西南郊的温布尔顿总部举行,名为“全英草地网球锦标赛”。公开赛通常举办于6月或7月,是每网球大满贯的第3项赛事,整个赛事(大满贯赛事中唯一使用草地球场的)通常历时两周,但会因雨延时。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和男女混合双打比赛在不同场地同时进行。温布尔登还举办有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的青年比赛。此外,温布尔登还为退役球员举办特别邀请赛。

美国网球公开赛:时间在8月底至9月初 地点在纽约的国家网球中心。是美国文化的另一种演绎。随着网球运动的发展,经历了草地、泥地、硬地等不同材质球场。以喧闹著称。在球场可以看见头顶上的航班来回经过,在四大公开赛中绝无仅有。

美国网球公开赛首届比赛只有男子单打,于1881年在美国罗得岛新港举行,每年举办一届,通常在8-9月间。开始名为“全美冠军赛”,1815年起移至纽约林山进行比赛,1970年改名为全美公开赛。1968年被列为四大公开赛之一,是一年中最后举行的大赛。由于美国网球的地位和高额奖金,以及中速硬地场地,吸引众多好手参加。它的影响虽比不上温布尔顿锦标赛,却高于澳大利亚甚至法国公开赛。

第9篇:茶的起源与发展

茶的起源、发展与传播

(1)茶饮的广泛盛行

宫廷茶艺、宗教茶艺、文士茶艺和民间茶艺 宫廷茶饮

据《元和郡县图志》载:湖州过去贡茶数额不多,“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

子兰《夜饮》:“大内隔重墙,多闻乐未央,灯明宫树色,茶煮禁泉香”;

鲍君徽《东亭茶宴》:“闲朝向晚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花芯夫人《宫词》:“近被宫中知了事,每来随驾使煎茶”; 僧侣茶饮

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僖宗时期的金银茶具

陆羽的师友,如智积,怀海和尚,灵一和尚,及皎然、齐己等

专题介绍.关于茶圣陆羽与《茶经》

12岁时陆羽终于逃出了龙盖寺,开始了流浪生活。小陆羽加入了一个戏班,四处演出,渐渐成为了竟陵四乡一个参军戏的名角。并且慢慢自己编脚本和唱词,有著名的《谑谈》。

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陆羽亦不例外。唐天宝五年(746),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墅(邹夫子)为师,学经业儒,遂了多年的心愿。

陆羽师从邹夫子五年返回竟陵城后不久,与被贬至竟陵的前礼部员外郎、颇享诗名的崔国辅成为了忘年之交,得到了不少熏陶与指导。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三年之后,崔国辅离开竟陵,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犁牛及文槐书函相赠。

 陆羽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江南度过的。他先后游历了襄、荆、峡州等茶区,并深入茶园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到过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于公元760 年在盛产名茶的湖州苕溪结庐隐居,并以苕溪为中心,每年茶季就亲自带着采制工具前往湖州、苏州、常州和杭州等地的深山中采制春茶,向茶农学习经验,考察茶叶生产,他将游历考察中的见闻随时记录下来,在实践中丰富了自己的茶叶知识和技能,为写《茶经》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

他初来江南就结识了时任无锡尉的皇甫冉,皇甫冉也是一位多才多艺、怜才重友之士。这是陆羽初来江南结交的第一位挚友。两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陆羽在这里逗留期间经常到异地茶山进行考察,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等诗篇就记述了陆羽的采茶活动以及他们之间的友谊。

 唐肃宗至德二年(A. D. 757 年) 来到吴兴,与乌程县柠山妙喜寺皎然相识结谊。皎然,俗姓谢,湖州人,为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之十世孙,他即是诗僧,又是茶僧。陆羽的正直人品、渊博知识受到了皎然的赏识与钦佩,与他结成了“缁素忘年之交”。皎然是陆羽人生旅途中的又一位知己,是陆羽越过坎坷、走向事业全盛的坚定的支持者。他们生相知、死相随。由于湖州较北方安宁,又是名茶产地,这一时期陆羽到各大茶区游历考察,学习茶农种茶的经验和方法。 

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陆羽前往江苏茅山观察茶事。应该说这段时期是陆羽的一个成长期,在这之前他虽然在积公禅师那里学会了烹茶,品茶,但对于真正的茶道和茶的基础工艺还不甚了解,皎然的出现无疑弥补了他的缺点,通过与皎然的交往,陆羽对茶道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后世有人称皎然是指导陆羽写作《茶经》的人也是有根据的。

 陆羽的诚信人品,对佛学、诗词韵律的高深造诣,特别是他的渊博的茶学知识及高超的烹茶技艺,在湖州各阶层人士中赢得了声望,同时也博得了时任湖州刺史颜真卿的赏识与信赖。

陆羽参与了由颜真卿主编的大型类书《韵海镜源》,还参加了颜真卿组织的数十位文人参与的诗词联唱,并集成《吴兴集》,成为唐代文坛上的一大盛事。而陆羽在湖州最令人敬慕的杰作是“三癸亭”,这是由他亲自设计,由颜真卿出资,皎然鼎力相助的三人通力合作的作品,至今仍是湖州的胜景之一。由此可知,他们三人之间的友谊之深。

 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陆羽回到湖州,在皎然的苕溪草堂开始了《茶经》的著述工作 。期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采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谓今之“楚狂接舆’。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

 陆羽在他从事的茶业、茶文化业中结识了很多品德好、学识广的朋友,这对于他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凡是他未去的茶区均由他的友人为他寄送茶叶样品,传递情报。为了总结茶叶生产和茶叶科学技术、经验,以适应茶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要,陆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经过长期的潜心研究与实践,于公元765 年写出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于公元775 年又对其作了修改和补充,公元780 年刻印问世。《茶经》首次使茶叶科学系统化、理论化,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巨著。

 纵观陆羽的一生可以看出:他勤于读书,注重实践,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抱定目标,矢志不移。他善于与品德好、学识广的人交友。他与茶学、茶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为此贡献了他毕生的精力。

陆羽及其《茶经》对当代青年学子的人生启示 

1、目标定位 

2、抓住机遇 

3、锲而不舍 

4、注重实践 

5、善于交友

《茶经》是一部历史和实际考察相结合的关于茶的专著,也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 。全书分为十篇,分为上中下三卷,七千余字。从茶的起源、用具、采制、煎煮和历中典故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茶事的起源及发展。

 一之源:对茶的起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的名称、种茶的土地、种茶方法、茶的性味作了说明。

 二之具:记采茶、制茶工具;共16种,如灶、釜、甑等等。

 三之造;记采茶的月份、天气以及采后的茶制作,并对茶的形状和鉴定制茶好坏作了描述;

 四之器; 记煮茶和饮茶工具,共25件;  五之煮;记饼茶的烹茶(烤、煮、酌)方法;

 六之饮;记饮茶之法;

 七之事;历史上出现的茶人、茶事活动或故事传说。

如晋〈中兴书〉所记、〈异苑〉等  八之出;详记当时产茶盛地,并品评其高下位次。

 九之略;是讲饮茶器具何种情况应十分完备,何种情况省略何种。  十之图:陆羽主张把以上各项内容用图绘成画幅。

茶经的科学价值

第一、总结了茶的功用价值,为茶文化的推广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

 第

二、《茶经》提出了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对于提升茶叶品质、正确价值茶叶品质具有推动作用。

 第

三、《茶经》中对饮茶煮茶方式的总结,形成了特定的品饮方法,对于我国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 第

四、我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它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唐以前的茶叶生产及饮用状况,是唐代及唐代之前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建立了茶学的基本框架结构;直接促进了茶叶生产和饮用的快速发展。 

茶经的科学价值

第一,它总结了茶的功用价值, 为茶文化的推广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之源” 中茶定性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总结了前人关于茶的功效的说法:  1.作为药物,可解毒、治病、醒酒。 “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 2.可作为饮料,令人兴奋等 “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 3.可倡导节俭之风,可以茶代酒。

所谓“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痛、目涩,四肢烦,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受茶经思想的影响唐末刘贞亮和日本的明惠上人先后提出了“茶十 德”和“饮茶十德”。 

刘贞亮茶十德

 以茶散郁气  以茶驱腥气  以茶养生气  以茶除疠气  以茶利礼仁  以茶表敬意  以茶尝滋味  以茶养身体  以茶可雅心  以茶可行道

第二、茶经提出了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对于提升茶叶品质、正确评价茶叶品质具有推动作用。

 评定茶叶品质的几个因素:

1.鲜叶原料是否精美; 2.加工工艺是否精良; 3.煮茶用水是否精纯; 4.煮茶技艺是否精湛。

《茶经》还提出了影响茶叶品质的五因素

 土质:“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 茶树生长情况;“野者上,园者次。”

 茶芽生长情况;“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 光照情况,“阳崖阴林”;“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  采摘时期和方法:“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间…..”

“其曰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睛采之。”

 第三.《茶经》中对饮茶煮茶方式的总结,形成了特定的品饮方法,对于我国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1.煮茶方法上

2.用水选择上;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3.火候掌握上;“其沸,如鱼目为一沸…” 4.饮茶方式上;

 第

四、我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它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唐以前的茶叶生产及饮用状况,是唐代及唐代之前茶叶科学和文化的系统总结;建立了茶学的基本框架结构;直接促进了茶叶生产和饮用的快速发展。

《茶经》开创了我国茶书的先河。自此,我国出现的论茶之书多达一百多种。如清代陆廷灿的《续茶经》是《茶经》的续作。

“ 自从陆羽生人间, 人间相学事新茶”

“茶经”对唐代茶文化形成的贡献

 1.《茶经》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从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这一套泡茶技艺。

2.《茶经》首次把“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作“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 3,陆羽首次把我国儒、道、佛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

第一章 茶的起源与发展

五、宋代鼎盛时期的茶文化

 1.茶区不断扩展,产量得到提高 因为气候的原因,南方茶叶生产优势突出,着重反应在福建茶业的崛起。

 2.制茶技术得到改进(出现了散茶的生产,但同时团茶的制作也达到了顶峰。)

 3.皇室贵族的大力提倡 (斗茶之风盛行等)  4.饮茶风俗深入平常百姓家 (“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宋.吴自牧《梦梁录》)

茶 类 介 绍

饼茶时期 1 饼茶开始

《茶经》引三国时魏人张揖《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复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茶叶加工最早的记载) 《茶经》记载:唐有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四类。

粗茶——将采来的茶叶、芽、梗一起切碎待用。

散茶——仅用采下来的芽叶。 末茶——将茶叶烘烤碾成茶末。

饼茶——将茶叶蒸、压成饼后烤干,再捣碎成末。

饮法有两种:一种是将茶放入瓶缶之中,以沸水注入而饮;也有的将茶与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类一起煮饮。

茶 类 介 绍

2 宋代团茶

茶 类 介 绍

散茶

王祯《农书》记载,散茶源于元朝。不过,元代散茶尚未普及,还处于饼茶与散茶混用状态,即便饮散茶,也大多碾成茶末,依然是唐宋遗风。

明代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凤团茶,从而导致了饼茶的衰微,促使了散茶的崛起。

上一篇:宗教意识调查报告下一篇:外墙砖拆除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