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听后感

2022-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幸福人生听后感

《幸福人生讲座》听后感

厚达500页的一本书,让我读得津津有味,这样的感觉已经好长时间没有感觉到了。前几天有同事推荐我读一下蔡礼旭先生的幸福人生讲座--《细解节弟子规》,当我拿到这本《细解节弟子规》时,我便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多少人在茫茫人海、滚滚红尘中迷失、摸爬滚打、追求、患得患失,„„许多人一直以为自己在寻找真诚地带,在追求完美人生„„以为事事完美就是幸福。蓦然回首,忙、盲、茫的路途已经走了大半生,忙到看不到亲人的需要,忙到自己迷失,忙到心无主载,自己不安,亲人不安,身边的人都不安„„”这是蔡礼旭先生在前言中对幸福的一段解读,让人耳目一新。“回首来时路,原来寻找真诚时,其实自己并没有付给这个世界多少真诚,只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真诚;追求完美时,只是要求身边的人、事、物样样完美。以一颗有求的心,一直在向外攀求。却忽略了一个事实。最不完美的是自己,最该完美的是自己那颗心。”

我们很多人不就是这样吗?只要求别人对自己付出,而自己不能付出;我们的工作不也是这样吗?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是这样:几个人工作在一个办公室,都应该互相体谅,互相帮助,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地方,你在家里可以我行我素,在办公室就是一个集体,大家都应该为集体着想。

在读该书之前我还特别上网查了一下有关蔡礼旭老师的资料,介绍得不多:蔡礼旭老师生于台湾省,毕业于师范教育和信息专业,曾任小学教师。课馀从事儿童经典教学。在教学相长中,有感于圣贤教育为人生首要教育,遂辞去公职,远赴澳洲净宗学院研习传统文化并师承儒学耆老徐醒民老师学习儒学。读幸福人生讲座--《细解节弟子规》似乎是有人和你谈心,娓娓道来,让你心服口服,同时让你时时反省自己:我真的事很多地方做得不够,我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浮山小学六年级:辛妮

第2篇:幸福人生讲座听后感

六年二于宗玄

今天,我们听了一个讲座,听完后,我的感想很多。

我们主要将幸福是什么?讲着讲着,讲到了三种德,老师讲了一个故事《谁害了孩子》:古时候,有个孩子打弹弓很准。有一天,他就想:我打什么东西都很准,打人准不准呢?于是他就爬上树,这时正好走来一个挑着担子的货郎,他就打了那个货郎,结果正好打中头,货郎的头很疼,一看是个小孩子,就觉得他很厉害,给了他一个梨。小孩想:真好,打人就能得到好东西。然后又来了一个教书的先生,他又打到了头,先生很生气,教育了他,可他一点也没听进去,又来了一个将军,小孩又打了将军的头,将军很生气,一刀把树砍了,小孩摔死了。在这个故事里货郎就像我们的父母,呵护我们,先生就是我们的老师,教育我们,将军就像严厉的教官,不好就是不好,不对就是不对。不要耍小聪明,要踏踏实实做事。

今天听完后,我要孝敬父母,让家里充满幸福。

第3篇:《做幸福的老师》听后感

我幸福,因为我是老师

——《做一个幸福的老师》听后感

2014年1月22日下午,我校400余位教师齐聚大礼堂,聆听了来自北京广渠门中学的“宏志妈妈”高金英老师的讲座。

高老师结合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经历,以她独特的睿智、幽默从配乐朗诵的《玻璃钢杯的故事》开始,以心态、师德、知识、管理四个方面,用大量生动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提出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有完善的人格魅力,要有人情味,要有阳光的味道,能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爱心与责任心做好事情。 听完讲座,我感慨颇多。

24年前,我有幸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学教师。面对周而复始烦琐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周围很多老师产生困惑:教师的幸福到底在哪里?我认为教师的幸福也就是教育幸福。教师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意义的体会就构成教师的幸福感。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

走在上下班的路上,一声声“老师好”,带给我愉悦的心情,一天的工作在快乐中开始,一天的工作在略带疲劳却又幸福路上回家,师生的问候,简短却有甜甜的感觉,我觉得挺幸福的。

正走路的时候,突然一个人给我打招呼,我抬头一看,只是觉得他有些面熟而实在又想不起他究竟是谁的时候,他说是我的学生,哪一届哪一班,再拉上一会他还能说到在哪节课上我讲到了某个问题,而他现在还记忆犹新,并且还对他的人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这个时候,我们都回味着时光,他的脸上洋溢着满足,我的心里则充溢着幸福。

对于教师来说,是否能时时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他的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教师首先要在一个普通人的层面上善待自己,过好日子,成就自我,而后才有资格去

做一名好教师。教师从事自己的职业活动“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教师有理由也应当理直气壮的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教师一生追求的幸福,就是你的人格魅力,你的处事风格,你的知识涵养,你的点点滴滴都被学生铭记在心。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用阳光的人性来启迪阳光的人性。不管我们个人遭遇如何,一旦我们与孩子相遇,我们就要把内心的阳光传达给他们,从而启发他们阳光一样的心灵世界,给他们奠定阳光人生的基础。我一直记得安南说的一句话“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光明”。我们在抱怨周遭世界的同时,更应该释放自我人性的力量。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举起心灯照亮自己,走出伤感的自我,走向阳光的自我。今天我们的教育需要的不是诅咒,而是建设。好比田里的禾苗,不是骂杂草长得多么茂盛,而是让苗长起来。点燃我们的心灯,点燃我们人性的力量,我们就能在日常教育生活的琐碎与平庸中找到幸福。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懂得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学生是在不断错误中成长的。张爱玲说: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在学生犯错时,教师学会宽容的等等。从而拾捡到那份家有儿女般的幸福。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不是一个带病上课,起早贪黑,不顾家人,一心工作的殉道者。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的平凡者。享受健康,享受业余生活,享受家庭的美满,享受孩子的欢乐,享受父母的唠叨,享受节假日一家人其乐融融。

生活着是美丽的,工作着是幸福的,愿我们凭自己的努力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关注社会前进,关注人性冷暖,关注学生发展。生活在幸福中的人,才是一个真正会享受生活的人。

本次讲座学习后,我将继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人格魅力,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作一名优秀教师,更做一名快乐的幸福的老师。

第4篇:《笑对人生》家庭教育讲座听后感:态度造就美好未来

《笑对人生》家庭教育讲座听后感:态度造就美好未来

听了田妈妈的报告会,我的眼眶中禁不住浸满了泪水。我为田妈妈的伟大而感动,为坚强懂事的姐弟而感动,为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的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而感动。感触真的是太多太多,需要慢慢去消化、吸收。

特别同情那些遭遇不幸的可怜人,尤其是孩子。本该拥有一个开心快乐的童年,却被突逢其来的灾难几乎夺去了一切。然而这一家却没被苦难打倒,在田妈妈的支撑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暂且抛开田妈妈是多么平凡而又伟大不说,我在思考是什么造就出了残疾儿子振国如此的坚强、乐观与优秀。难道仅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么简单吗?了解了田妈妈为了整个家所做的一切后才真正明白:是田妈妈以永不言弃、笑对人生的态度,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孩子。妈妈超乎常人的坚强与坚韧成了振国生存、成长的强大后盾。妈妈坚强,儿子坚强;妈妈以自己的美德,用大爱支持着丈夫,挽救着家庭,儿子就同样以优秀的品质回报母亲;妈妈笑对人生,儿子就笑对人生。……

记得有人说:就算全世界的人都看不起我的孩子,我自己也不会看不起我自己的孩子。我想这话用在田妈妈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就是这样被所有人看不起、甚至被所有人想遗弃的孩子在这样伟大的母爱下一步步被培养成了社会有用之人。相对于他们,自己的条件太优越了。可相比之下,自己对于孩子的付出简直太少了:耐心不够;坚强不够;

大爱更不够……

听完报告后了让女儿也接受了一次教育。让他看到了生活中的振国大哥哥,给她讲他的故事,女儿告诉我也要向大哥哥学习。

感谢二中提供的与孩子共同学习,与家长共同交流的平台;来到这个学校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学习的脚步跟不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深深体会到学校鞭策家长学习的良苦用心。努力学习吧,一切为了孩子!

第5篇:幸福人生读后感

幸福人生读后感.txt明骚易躲,暗贱难防。佛祖曰:你俩就是大傻B!当白天又一次把黑夜按翻在床上的时候,太阳就出生了我有幸阅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如何经营幸福人生》一书,确实使我受益匪浅。

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中华民族能维系几千年不衰,而未被世界淘汰,无疑是其传统文化教育产生的巨大力量。中国传统的圣贤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是美好的传统教育,它教给我们什么是道?认识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此之谓道;它教给我们什么是德?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越的做人,此之谓德。它也让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秘诀。父子——父慈子孝,君臣——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夫妇——男女有别,男主外,女主内,夫妻能各尽本分,兄弟——长幼有序,兄弟姐妹和睦友爱,朋友——人与人之间交往,守信用,进道义。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这五种关系。蔡老师告诉我们顺应五伦之道是做人的根基,如果违背了五伦的自然关系,人就难以立身处事;家庭不和;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国家失去了安定兴盛的人道根本。这些都是简单的道理,却又是人伦大道,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学问。本书就以五伦课题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教育总纲,让我们细细地去领悟其中的真实智慧,追求自己的幸福人生。

“父慈子孝”:《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职责,要“种下对孩子一生最重要的好的种子,才能成就他一生正确的做人处事态度。”父母教育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宠”。通过几个事例的阅读更使我明白了:教育孩子要慎于开始,从小一定要教对。不要所有的事你一手揽,久而久之,孩子心里会觉得父母替我做的事是应该的。所以宠孩子造成的是不孝,我们应该懂得磨练他,这是历练他一生的本事。爱是要理智,不是情感,情感之后就变宠,就变溺爱。我们应该做给孩子看:看到父母在孝敬自己的爷爷、奶奶,从小教育孩子孝顺长辈,对长辈有礼敬的态度,时时刻刻为长辈着想,它就不会自私,它也不会贪心。这就是要教孩子行孝,自己必先行孝。

父母要懂得如何用慈爱、用智慧来教导下一代;而孩子也要知道常常关怀体贴父母的需要来尽他的孝道,这样才能和谐发展。

“君臣”关系:“君仁”是指领导人应该仁慈,要处处替别人着想,还要替他的家庭,替他的家人着想。“臣忠”是指下属要忠于领导人,忠于他的本分、他的职责、忠于他的团体。一个家庭,一个团体最怕怕谗言,就是拨弄是非,我们不能去拨弄是非,也不能去听信谗言,要能养成大公无私去做事的度量。也让我发现了一个真理:为人父母、为人老师、为人领导最重要的是什么?要以身作则,这个教育的力量、教化的力量、感化别人的力量特别大。也使我想到为什么教育中经常提到教师随时随地要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榜样和表率,这个力量是特别的。以身作则的同时我们也要每天反省自己的决策,作为最小的主任——班主任来说,管理工作决策的正误决定着整个班级的舆论导向,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该大力表扬,要知道什么是错的,该知道廉耻。知荣明耻是班级树立正气的方向,只有知荣明耻了,才可能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育才能达到它真正的目的。

作为“臣”,我更应该学会每天的自我反省,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不去搬弄是非,毕竟自己已经成人了,想法可以有,但不一定非要说出了,因为这些话有可能会伤害到别人,不利于别人的话尽量不说,不利于别人的事尽量不做,不能用自己的观点去强加于人,以和为贵。包括在处理家庭关系时也应该是同样的道理,记住了这些,才能经营好自己的幸福,难道不是吗?另外,一个千年的礼仪之邦,我们从小就应该学习礼仪、礼貌。孔子说:“不学礼,

无以立”。可能常常一句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的失礼,就会得罪他人。无形之中给自己增加了很多的阻力。生活当中礼仪处处皆是,因此懂得礼貌待人的人可以减少生活中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我觉得“忠”“信”主要体现在夫妇关系和朋友关系生。曾经学过这样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与真正的朋友交往就如同一杯清水,虽然无色无味,但总能在最关键、你最需要帮助的时侯出现在你的身边,这就是真朋友之间的信义。孔子说过:“人无信不立”。可见“信义”对人交往的重要性。当朋友就要有当朋友的本分,一能够劝谏朋友,当朋友有过失的时候,我们要劝导他,要引导他。二当朋友的本分就要关怀朋友。

蔡老师还讲了许多慎思,明辨,笃行等方面,规划人行为方式,引导人积极向上的处事之方。他的处事态度和方法最具影响。

我们生活在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家庭中,处事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就要遵循道义,而不是遵循功利。遵循礼议的人必然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当然除了抓对道义的方向之外,处理事情还要讲求正确的态度,正确的方法,才能把事情办成功。所谓“行百里路半九十”,这半九十的原因在哪里?在自己的态度和方法不正确,才把事情没有办好。因次许多时候我们做事的态度和方法决定了我们成功与否。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可以促进一件好事的进程,转变我们的态度,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全书每一讲都是经典,每一讲都会启迪我们的心智,提升我们做人做事的品位。这本书以我们身边的平常事讲述这部平常的哲理。细节决定成功,我想幸福的人生应该从这些平常小事做起,在小事中体验、感受生活的大道理。在感受中进步,在学习中应用,应用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提升我们的智慧,追求我们自己的幸福人生。

第6篇:读《教师的幸福人生》后感

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有感

陶丹凤

忙中偷闲,阅读起学校赠阅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一书,也因此知道了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肖川。肖川教授在书中对影响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的因素进行了细致分析,他指出,教师要想追求职业的幸福感和人生的幸福,就得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还有给教师的许多建议,如: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给予学生更多真诚的鼓励;亲密地教,扎实地学„„都值得让人细细品味。而远离教师职业倦怠,做一名幸福的教师,更让我重新审视起教师这个职业,明白了教师的幸福来自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自教育教学的工作,来自善好的学校生活,来自享受几缕闲暇时的沉淀和宁静观照。

一、在善待学生的过程中体会幸福。

教育是弃恶扬善,使学生向真、向善、向美,求真、求善、求美的事业,而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成长,或是仅为教学成效突出而一味严格要求,严肃管教。其实,大多数学生纯真、质朴,对老师表现出了特有的信赖和崇敬。有效的、敏感的、互动的师生关系始终是高质量教学、扎实学习与亲密教学的核心。如果教师更多的感受到学生的昏昏欲睡,学生对学习、教育的冷漠与迟钝,教师的内心也会变得麻木和苍白;教学也将成为教师无聊的劳役,机械的应付。那么,此时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调整,积极创造一个充满快乐、富有魅力的课堂。

教师应该学会心疼自己的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一缕阳光。作为教师,要关注细节,要抓住各种机会善待学生,如休息时间、在走廊上、实践活动中等等,尤其要善待那些近来表现不佳而被你警告过的学生。尤其是一些后进生、边缘生往往都有着不幸的生活经历,一颗颗脆弱却充满渴望的心灵渐渐冰封了自己。因此,教师应该做火把,用智慧和关爱融化冰霜,让他们感受温暖和光明,这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更是教师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只有在与学生深入交往与互动的过程中,才更可能在师生情谊的自然加深中体味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更能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教师,谆谆善诱,守望的是讲台,放飞的是希望,播种的是知识,收获的是未来。”

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的成长,让学生的心灵可以自由舒展,在学生的进步与对社会的贡献中,体会到一种他人无法达至的快乐。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教师是一种知识转化与智慧增值的职业,是一种心灵浸润与人性化育的职业。

二、在善待自己的过程中感受幸福。

而目前,教师的职业倦怠,正在消磨无数教师的工作热情,迫使其远离学生、远离工作岗位。肖川教授提出:对教师而言,要养成专业心态中的良好心态,就是“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世界。

教师的人生,应该是书香人生,一个善于读书、热爱读书的老师,必将影响他的学生也读书、爱书。幸福就是一种感受,敞开心灵去感受,幸福无处不在。他特别指出“拥有健康人格的人,不必浪费时间去处理内心的挣扎;拥有乐观的心态的人,不会将精力浪费在对付情绪的起伏上;拥有健康的自我形象的人,不会浪费心力去在乎别人的评头品足;拥有进取的人生态度的人,不必浪费心力去担心未来风雨;拥有稳定的精神情绪的人,不会生活在自怨自艾之中;拥有积极的自我肯定的人,不必浪费精力去寻找外在的肯定”。

很欣赏书中这样一句话:“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的,也许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当我们面对困难或挫折的时候,如何看待,就决定了你幸福与否,很多时候,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你就会觉得天空不再那样昏暗,也会拥有阳光般的人生。在匆匆忙忙的步履中,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工作和休闲时间分不清界限。他们随时可能被学生、家长“打搅”,随时就进入工作的状态,许多教师几乎忽略、遗忘了休闲。所以,教师也要学会给自己几缕闲暇,这样,他的人生不会枯燥,讲课不会干涩,才知道如何让教育芬芳弥漫。

三、在善待家长的过程中分享幸福。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以言表的。对于教育工作者,应该理解他们望子女成龙凤的急切心态,在对家长进行理性说服的基础上加以情感的感化,表达对家长的理解和认同,并同时提出一些理性的建议。

但教师要学会提升自己的智慧,老师大都有一颗对学生充满热爱的心,兢兢业业工作,期望家长能够配合学校、教师的工作,共同携手教育好孩子。然而善意并不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和反馈。家校沟通中,涉及学生、学校、家庭之间的诸多问题都非常复杂,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智慧才能解决,而不是简单的一番热血加一片诚心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审时度势、把握时机、理性分析是家校沟通的基本前提,沟通的智慧体现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之间,体现在教师处理家校间问题的机智上,体现在保护学生、自己和家长三者的身心上。提升教师的智慧,是为了让生活更有意义,让人活得更轻松,让琐事也变得那么有内涵,更是为了让教师更能悠闲自得地过上幸福的人生,达成专业的理想和事业的目标。当家长对你充满了信任,对你的工作予以理解、支持,愿意开诚布公地讨论孩子的学习、成长时,你会发现善待家长,家校共育的过程也是一种幸福。

掩上《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才更真切地感受到“肖川博士文字的优美、自然、含蓄丰厚、耐人寻味,在轻灵与明快之间闪耀着思想火花。”他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视界,睿智的语言,给我上了一堂关于教育、专业成长、人生幸福的课,发人深省,令人受益。

上一篇:博士后工作站管理制度下一篇:浅谈识字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