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教案

2022-03-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繁星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繁星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繁星》人教部编版

4

商河县玉皇庙镇杨庄铺小学

王荣峰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

3.学会观察大自然,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大自然,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夜晚的天空吗?夜空中有什么?

预设:喜欢,有星星、月亮……

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

你能叫出这些星星的名字吗?

预设:牛郎织女星、北斗七星。

2.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交流一下你搜集到的关于巴金的资料!

预设:巴金(1904—2005),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的主要笔名。主要作品: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老师也在这里搜集到了一些资料:1923年,19岁的巴金到了上海、南京,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

3.巴金先生眼中的星星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繁星)

二、初读感知

(一)初读课文。

1.挑战自己。

本文一共400余字,你的阅读时间为

分钟。

2.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你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

3.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认识它们吗?

(1)出示生字,指读。(出示文本信息)

怀

注音领读,去掉拼音朗读、齐读、开火车读。

(2)图文识字。

(3)一起来做个一闪一闪亮晶晶的游戏!

(二)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后思考:作者描写了哪几次看望繁星的经历?

预设:第一次,从前在家乡;第二次,三年前在南京;第三次,如今在海上。

这是按什么叙述写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观看繁星的情景?

预设:时间顺序。

2.小组之间围绕以下问题汇报交流成果:观星的时间、观星的地点、观星的感受。

3.走进课文。

(1)从前在家乡

①仰望繁星是一种怎样的场景?

以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

“密密麻麻”说明了什么?

预设:说明星星比较多,写出了在浩瀚的夜空中星星多而密的特点。

如果是你,你会做些什么呢?

预设:我会手里拿着蒲扇悠闲地纳凉,也会望着夜空中密密麻麻的星星数星星……

②想象一下“从前在家乡”仰望繁星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预设:表明了当时的“我”生活真是无忧无虑、恬淡惬意。

(2)三年前在南京

小组之间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汇报交流下列时间段的收获:

三年前在南京

如今在海上

①“三年前在南京”仰望繁星是一种怎样的场景?

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

“每晚”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

预设:表明了“我”的观察习惯长久坚持以及对繁星的喜爱。

“星群密布”又说明了什么?

预设:说明了星星的多。

“静寂的夜”“一片菜园”“星群密布的蓝天”渲染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氛。

②尝试理解下面这段话的意思

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既然星光是“微小”的,为什么我会觉得“光明无处不在”呢?是否矛盾?

预设:星光代表着光明,虽然它的光很微弱,但是满天的繁星让我们觉得充满了希望。

这表明了什么?

预设:表达了对生活充满光明、希望之感。即冲破枷锁、走向光明。

(3)如今在海上

①“如今在海上”仰望繁星又是一种怎样的场景?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

“相对”能否变成“观看”?

预设:不能,因为“相对”强调的是互相观看,表明了“我”

和星星的熟悉。

②小组之间讨论一下:这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

这一段是什么描写?

预设:实写,形象地写出了星星摇摇欲坠的样子,同时也表现了星星在深蓝色背景的映衬下显出一种宁静的美。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这一段是什么描写?

预设:虚写,作者运用拟人把“我”在船上观察繁星的感受巧妙地反映出来。这是“我”真实的感受,由于长时间的观看繁星,自然和星星融为一体,亲密无间,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无比信赖和惬意。

作者就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来反映生活。不同时间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是实写,而观察繁星的感受就是联想和想象。

想一想:它们在说什么呢?

预设:看!船上有个人在看我们;他看起来有心事,我们发发光逗他开心吧。

③“如今在海上”仰望繁星又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预设:用排比的手法,从触觉和听觉反映海上之夜的柔美、静寂和奇妙。星星像萤火虫一样飞舞,当然柔和静寂了。“我”沉醉其中,以致感觉星星在小声说话,当然是梦幻的。

④此时你的眼前浮现怎样的画面?

这时候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这一段描写让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表明作者在这样静谧的环境下安然入睡,如同儿时睡在母亲的怀里一样舒适、安详。

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作者热爱星空、向往美好。

(4)贵在得法。

小组之间讨论一下: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课文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反映“我”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虚实结合,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来反映生活。不同时间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是实写,而观察繁星的感受就是联想和想象;写文章要做到语言简练。本文就处处呈现简约之美。结构简,内容简,语言简。

三、拓展升华

(一)小组合作表演课文。

1.根据年龄段分好角色;

2.揣摩动作、心境、神情;

3.准备一些道具作为辅助;也要有人做旁白说明哦!

(二)你也看过夜晚的繁星吧?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可以运用这些成语:月明星稀、星月交辉、星光灿烂、斗转星移、群星争辉、

星如莹水……

(三)让我们一起跟随航天飞机观看奇幻的星空!(播放视频:情境欣赏:奇幻的星空之旅)

四、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阅读训练-《繁星》”,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篇:七年级上册《繁星》教案苏教版

(一)新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2、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体会文中的“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文中感悟作者的童心、童趣、并体味其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2、运用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三)时安排:一时

(四)自主学习:

1、布置学生预习文,扫除字词障碍,熟读文

2、向学生提供以下资料:①作者简介②写作背景(见附

一、二)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语设计:

繁星是常见的,引起过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你一定也观察过天上的繁星,你是怎样观察的?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好,晴朗的夜空,往往星光灿烂,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常常会有许多遐思幽想,我们女学生常常把心里话告诉星星,让星星分享我们的快乐、忧愁……五四运动之后,有一位中国作家,经常独自仰望星空,他不仅用眼睛眺望繁星,更用心灵感受星星,让心灵与宇宙直接对话。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呢?(板书题)

二、指名学生介绍巴金和写作背景(口述)。

三、朗读文,整体感知文。

1、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其余同学:

①用波浪线勾画出写巴金三次观察繁星的时间、地点和三次看星感受的词句;

②思考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词句;

③理清结构。

2、学生分小组讨论文。要求学生先回忆自己观察繁星的方法和感受;再看看巴金是怎样观察繁星的,有哪些感受,并与之比较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参考答案)

①“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那四颗明亮的星星是头,下面几颗……看,那个三人还在跑呢!”

②按时间顺序。标志有“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③第一部分(第一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二段):描写“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望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三~第四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如学生将第3,4段内容分开为“在海上的每一天观看的情景与感受”,“有一夜看到的情景与感受”,也应加以肯定、认可)

四、合作探究,研读文。(师生互动)

1、研究比较三次看繁星的情景与感受有什么不同。讨论为什么不同。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好象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说话一样。”“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教师点拨:这个不相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2、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把星星比作朋友,并和它们说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什幺样的感情?

教师点拨:把繁星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觉得它们正友好地对“我”霎眼,同“我”小声地说话,突出了舒心、安详、陶醉之感,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3、阅读第4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那个天上的巨人”指什么?

——指英国人指给“我”看的天上那个像巨人般的星座。

②怎样理解“?”

——一是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二是因为“船在动,星也在动。”(此题如学生提出其它理由,只要合理即可)

4、体会“看,那个巨人还在奔跑呢?”中“看”和“呢”的表达效果。

教师点拨:一个“看”字,呼唤读者,感情上与读者直接交流,更能引人注意,一个“呢”字,表示动作正在继续,显得更加生动。

、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教师点拨:十分生动形象的写出自己与大自然的融合,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

五、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1、熟读文,背诵第3段;

2、查找搜集有关星星最新信息的资料,结合文学分小组出一份手抄报。

附:

一、作者简介

巴金(1904~XX),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主席,《收获》主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可谓德高望重的文学泰斗。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散文、小说、特写集《新声集》,《赞歌集》,还有不少短篇小说、童话、杂文等。

二、《繁星》的写作背景:

这篇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的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活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轮抵达马赛。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三、板书设计

从前

小时侯望星天

对星天的依恋

三年前

回忆三年前望星星与星星的伙伴之情

对繁星的热爱

如今

在海上望星星

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对光明的追求

有一夜

船上观星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繁星教案3苏教版

《繁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主思维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及反馈练习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重点】探究课文三次描写看繁星的变化特征;学习运用联想、想像写景状物,学习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语言表达。

【难点】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析课文描写繁星的精彩语言。 【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启发、点拨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实践。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堂导入】

(播放星空影片或图片,也可调动学生记忆)师问:同学们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你的心情如何?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呢?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导入: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繁星》,看看作家巴金遥望星空后是怎样的感受?板书课题:繁星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

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家》《春》《秋》,本文选自《海行杂记》,1923年到上海学习,1927年乘“昂热”号在航行期间撰写了38篇小文章,《繁星》是其中一篇。

二、教师范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注意读音及字形

摇摇欲坠(zhuì)半明半昧(meì)模糊(mó)霎眼(sh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讨论:课文几次描写繁星美景,内在的顺序是什么?

讨论明确:作者三次描写繁星美景图:第一次是“从前在家乡

七、八月的夜晚”,第二次是“三年前在南京”,第三次是“如今在海上”。

三次描写繁星美景的内在顺序是时间顺序。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1.作者三次写看繁星的情况和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2.讨论后全班交流。

明确:“从前”在家乡,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星”,“三年前”在南京的“一个静寂的夜”,作者看到的是“星群密布的蓝天”并且“认识了一些星星”,而如今,作者看到的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甚至“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感受不同:“从前”的感受是“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三年前”“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如今”“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产生情况和感受不同的原因:作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感知也渐进细微深切。

1.我们能比较一下感受变化的特点吗?

明确:作者第一次感受是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第二次感受是仿佛和朋友对话,第三次感受是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感受越来越深,越来越细致,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越来越强烈,甚至还融入了对祖国的眷念之情。

2.作者是在赴法留学的邮船上创作的此文,看星的情况可以从第三段写起,那么前两个片段有什么作用?

讨论后明确:前两次为“我”表达“爱星天”情感打下了铺垫,起烘托作用。

五、拓展训练

作者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了对星空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我们每位同学的人生阅历都存在个性差异,那么当你在某个夜晚面对星空时,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再次放映星星闪烁的夜空,设置情境,然后要求学生写200字左右的短文,待第二课时交流。

第 二

一、展示上堂课“望星空”语文活动成果

全班范围内,教师指名朗读自己的小练笔(视情况可让3~5名同学交流)。 学生评价后教师提出:将自己的描写与巴金的描写进行比较。

二、学生自主学习,读作者描写看星空的三个片段,并与自己的描写比较,从中发现问题。

三、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师生共同探究

明确:①作者在描写对象时既写眼前景,又由眼前景想到其他,这就是运用联想、想像写景状物。有的同学自己的描写也有此特点。

②作者在描写事物时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情趣,增强了感染力。

以上特点结合具体描写来分析。

五、重点结合第三段品赏文章语言美

1.读第三段,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教师引导:从思想情感、语言表达、谴词造句等方面去说理由。

比如:“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这句话以一个“悬”字形象地写出了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作者以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不仅情趣盎然,而且饱含着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之情。

2.尝试背诵第三段。

六、语文实践

1.同学们看星空能产生诸多的联想和想像,那么看自然界其他事物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写出来。要求学习巴金描写事物的方法。

2.全班交流。

指名3~5位同学交流,并围绕目标作评价。 【板书】

繁星 巴金

情景

感受

第一次

密密麻麻

回到母亲的怀里 第二次

群星密布

朋友 (烘托) 第三次

半明半昧

睡在母亲的怀里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反思】

这是一篇名家名作。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星天拟作母亲的怀抱,把星星当作知心朋友,从而抒发自己爱星空的感情。这节课“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而更难的是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讲读本课主要应以点燃情感、自读精思、呼唤悟性、探究延伸为主。整节课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和教师的适当引导、点拨,以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第四篇:1.繁星春水

 【七上】《繁星春水》

一、基本常识:

(一)【作品信息】

作者:冰心

体裁:散文诗集。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诗集。《繁星》、《春水》是人们公认的小诗最高成就,被茅盾称为“繁星格”、“春水体”。

(二)【三大主题】:三大主题:自然、母爱、童真

1、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母爱:母爱对诗人的浸润,诗人对母爱的深情赞颂。

2、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

3、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哲理诗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写作特色】

1、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感受和思考。

2、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

3、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

(四)【精彩语段】:①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②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二、考查训练

1、冰心,原名。她在印度著名诗人 《飞鸟集》的影响下创作的《 》《春水》,集中体现了、、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构筑了冰心思想内核—“”。是人们公认的小诗创作的最高成就。其创作特色是:

2、聪明人,

抛弃你手里幻想的花罢!

她只是虚无缥缈的,

反分却你眼底春光。

——《繁星》(一三七)

冰心这首小诗告诉人们:

3、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这首小诗的作者是。小诗把对的歌颂、对童真的呼唤、对的咏叹完美地融为一体,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启迪。

4、请你简要说说阅读这首小诗后的感悟。(2分)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节选自《繁星·春水》

感悟:

第五篇:冰心《繁星春水》读后感:仰望繁星,

体悟春意

夜,静静的,独自来到湖边,享受着繁星与湖水的相融,奏出那诉说自然之美的乐章。一阵清风吹来,无意间翻开了那已布满灰尘的《繁星·春水》,再次细细品味,却发现那细腻的文字,如沁人肺腑的甘泉,早已细细流淌在我的心间······

提到著名作家冰心写得这部《繁星·春水》,恐怕早已是家喻户晓了。记得曾有人这样评论她的诗:“好似一颗小石头抛在水里,一声清响,跳起水珠来;接着漾出无数重重叠叠的圈儿。”是啊,无论是爱之深,童之忆,景之美,还是生之感,在冰心的笔下,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将它们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正因为如此,“冰心体”的诞生推动了新诗初期“小诗”写作的潮流。 爱之深

如果说《繁星·春水》是一首美妙的歌曲,那么母爱的赞美便是这首歌的主旋律。记得冰心在《繁星》第三十三首诗中写到:“母亲啊/撇开你的忧愁/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相信读过冰心的诗的人,都会发现只要一写到母亲,冰心的笔端总是洋溢着温情,无不抒发了儿女对慈母的眷恋之情,唱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感人至深。是啊,母爱是风雨中的避风港,是倦归游子温暖的怀抱,母爱的力量是巨大的,是博大无边的,因为,母爱是人生中唯一的避难所! 童之忆

无论是冰心本身就拥有着美好的童年生活,还是因为与三个弟弟有着深厚的情谊,都给冰心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在她的心中形成了童年最纯真的印象。可时间却如云般飘过,童年总有一天要离去,而冰心却用了一种“巧妙”的方法——将对童年的追忆写下来,让她永远充满了童心。“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一首简简单单的诗,却淋漓尽致的表现出诗人的纯洁、童真、纤柔。我想在任何人的心目中,童心会使世间的一切都处于美好协调的境界,会让世间万物在童年的浸染下都变得纯真美丽! 景之美

童年的生活让冰心记忆犹新,那么童年中的大海大概就是她最深的记忆。在她的眼里,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是那么的美妙,而自然界里任何一样东西,她都会用笔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如果说徐志摩的诗显得那样浓妆淡抹,那么冰心的诗便会显得清淡质朴,正如“春天的早晨,怎样的可爱!融洽的风,飘扬的衣袖,静悄的心情。”这首小诗,没有什么浓墨重彩,也没有刻意的去粉饰渲染,只是用清淡的笔墨,将春的美景勾勒出来。 生之感

读过冰心诗的人都知道,她写的诗总是那么短小精悍,虽短短几行,却蕴含着深深的哲理。正如《繁星·四五》中写道:“言论的花儿开的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小。”整首诗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只是两个简单的比喻——将言论比作花儿,行为比作果子,就让人立刻明白光说不做的人将一事无成的道理。这些形象的比喻,既说明了道理,又不显得枯燥乏味,也许这也真是冰心诗的一大亮点吧。

读罢,轻轻地合上最后一页,再一次抬头仰望天空,却发现每颗星都串联成冰心的小诗了,它们流淌在我记忆的银河……

点点繁星在夜空中闪耀着光华,融融的春水滋润着读者的心。意在言外,文必己出,哀而不伤,动中法度,是冰心的生平,亦即是冰心的之极致!

第六篇:繁星.春水练习

名著阅读《繁星·春水》

1、AB两首诗都写到了“花”,二者指代的内容一

(一) 样吗?为什么? 春水!又是一年了,

2、B中“天地便小了”一句有何深刻含义? 还这般的微微吹动。可以再照一个影儿么?

3、你从AB两首诗中分别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春水温静的答谢我说:“我的朋友!

我从来未曾留下一个影子,

不但对你是如此。”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诗中画线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 小弟弟呵! 我灵魂中的三颗光明喜乐的星。 温柔的, 无可言说的, 灵魂深处的孩子呵!

1、小诗以“小弟弟呵!”作为开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中画线的句子。

3、结合《繁星》《春水》两部诗集的主题思考:本诗中,冰心赞美小弟弟其实是为了赞美什么?

A经验的花

结了智慧的果 智慧的果

却包着烦恼的核! B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四)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1、诗中写了芽儿、花儿、果儿三个意象,这三个意象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说明其作用。

上一篇:法务工作计划下一篇:罚款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