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开发练习题

2022-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信息系统开发练习题

中职语文教材练习系统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摘要】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练习系统又是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练习系统被重视的程度并没有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不能很好地发挥出其功效。因此,本文以高教版的中职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编排与教学为研究对象,针对中职语文的教学现状,提出语文练习系统在编排上以及教学上的建议。旨在强化练习设计,使练习系统成为能被充分利用重要的课程资源,令其在教学中发挥出其最大功效,优化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语文教材 练习系统 有效 开发 利用

一、中职语文教材练习系统资源的现状

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人类历史的一面镜子。而作为语文教材中重要组成部分,练习系统无疑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朱绍禹、张文颖先生认为,“练习题早已成为语文教科书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教材实行审定制、教科书可以互竞高下的情势下,练习题的设计,更为各种语文教科书的编者所重视,编者们在这方面所付出的心力几乎不亚于对课文的选择”,更证实它的重要性并给予了其高度重视。它一方面体现出编者的意图和目的,显示出特定时期语文教育界对语文学科性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等基本要素的认识,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与学生自我导学指明了方向;从另一方面来说,又是一个很好的诊断反馈;学生可以通过课后练习题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诊断,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对课后练习题的回答体现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反馈出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师与生更可以从所反馈的信息中,发现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促使自己查漏补缺,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但在我近几年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的观察中发现,课后练习系统似乎处于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地位,利用率也并不高。稍作了一番了解与调查,发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偶然。在我们现实的中职语文教学中,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对我们的练习系统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没有注意到课后练习系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如备课时没有仔细钻研课后练习,从中发掘编者的意图和目的,甚至有个别的教师更是对其进行漠视,将其从教学步骤中完全切除,视课后练习系统形同虚设;而学生的方面也不尽乐观,部分学生也是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既没有主动去预习课后练习的习惯,也没有生成以课后练习指导学习方向的预见性。这些种种现状,都使课后练习系统变成了一种摆设,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更令练习系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遭到了质疑。

二、有效开发利用练习系统 优化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作为整个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前面的课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这种特殊的位置,决定了它具有一些与一般练习题所不具有的功能。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练习系统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优化整合课后练习,提高教学实效。

(一)围绕练习系统,制定教学目标

对于一些缺乏经验的新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常会有一个这样的困惑,看到教材之后,不懂应该教些什么,该怎么教?那是因为教师心里没有对如何讲一节课进行一个准确的目标定位。而课后练习系统则是很好地体现了教材编者的意图与目的,他们根据教学大纲,对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哪一方面能力,要求训练达到什么样的程度,都做了一定的要求,是教师制定课文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换一种角度来说,其实课后练习是为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暗藏了教学的思路。因此,教师备课必须重视课后练习这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编者的意图,从而紧扣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制定教学目标,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不是盲目地走一步算一步,心里没个底儿。

就以基础模块上册第二課《好雪片片》练习与思考第三与第五题为例:

三、作者说:“我们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时某地当下即见,美丽地落下。落下的雪花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请问“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在文中象征着什么?这些“好雪”最终落在了什么地方?

五、课文中流浪老人“明净的善意”深深地感动了“我”,使“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酸”。读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触?把它写下来,以“别样的感动”为主题,办一期班级小报。

深入钻研之后,从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作者的编写意图,第三题所侧重的就是训练学生的感知感悟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接着在对课文感知的基础上,规划延伸出第五题,侧重加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行主题式写作,并出版黑板报,回归生活。因此,知道了编者的意图,懂得学习这篇课文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训练学生什么方面的能力,则可以“对症下药”,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

(二)围绕练习系统,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而练习系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既可以是教学思想的导向,也可以是教学目标的导向,更可以是教学思路的导向。因此,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强化练习系统的导学功能,联系学生的实际,使其成为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依据,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切入点,来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

如在进行《离太阳最近的树》这篇课文的教学时,就可以结合练习与思考的两道练习题来设计教学思路。如题:

四、阅读课文,圈画出描写红柳的语句,梳理出以红柳为线索的行文思路。

五、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完成下列题目。

1.什么是“原住民”?作者为什么要把红柳称作“原住民”?这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这一段中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3.说说你读了这段后的感想?

从这练习题的启发中,我们可以看出红柳的前后命运是文中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以这个转折点为中心,来探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在此基础上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红柳如今的命运是什么?为什么红柳会有如此的命运?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红柳的?从这一系列细节问题的探究中,引导学生得出以红柳为线索的整个行文思路。再结合第五题联系出自我的体验与感想,从而更加深入对课文主旨的探究。

从此例子可以看出,由问题切入,教师能很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更快速地走入文本,开启重难点的钥匙,把握文章的内容与思想感情,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进行自我导学。

(三)围绕练习系统,落实语文知识

教材是大纲和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是知识的载体,编者更是通过练习系统体现出对学生能力训练的要求。而落实更是保证质量的前提。所以,必须做好课后练习的落实,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摆脱“高耗低效”的现象。

1.融入课堂,适时穿插

课堂的教学时间的十分有限,然而,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将课后练习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很有效的手段。课后练习与课文的内容是相关联系的,结合课后练习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从中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摒除不必要的讲解,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有序。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认真地专研教材,根据课文的具体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适当地将课后练习穿插在教学中,使其成为与教学有机联系的一部分,既有效地完成了教材设定的训练任务,又节省了专门来讲解课后练习的时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一种减负。

2.训练达标,做好落实

练习系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暗藏了教学的思路与目标,可见练习系统对教学的重大影响力。然而在现今的教学中,课后练习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这就容易导致教学的“高耗低效”,即在花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后,因为摆错教学的重点,仍是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且练习系统中的每一道练习都是编者根据课程目标精心编制的,对于应该训练学生什么方面的能力,训练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因此,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每一道练习题的目的,掌握好训练的分寸,落实好课后的练习题,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3.选择处理,形式多样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因此,教师在处理课后练习的时候,必须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为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题目难度,有针对性的对练习题进行选择,在必要时加以适当地调整与改造。且要通过多样化的处理形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主动地参与到训练中。

(四)围绕练习系统,加入职业特色

中职语文与中小学语文不同的就是在于更多地加入了对职业的需求,对于即将踏入社会工作的学生们打好运用语文能力的基礎,例如在文章的课后练习的安排中,就加入了应用文写作的模块,频率是每个单元一次,加重了学习的比例。而且教师在选用课后练习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入职业的特色,在练习的安排上加入学生与职业的联系,让学生与未来的社会生活接轨。

根据专业加入职业特色,如以“启事”写作为例,电商专业的可以写淘宝店的开业启事,文秘专业的可以写文书的招聘启事等,这些创设了不同情境的写作练习,都参与了专业的因素,学生便会对此内容倍添兴趣,主动参与进来,优化课堂的效率。

可以看出,课后练习系统是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它能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效率,虽然,在多轮课改之后,练习系统的优势已经逐步明显,但仍是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其的地位受不到重视,从而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因此,在中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练习系统的教学功能,令其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从而优化整合课后练习,让练习系统作为教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发挥其功效,提高教学实效,成为学生自学与教师教学的得力帮手。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毋小利. 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比较研究——以人教版新课标前后两套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5.1

[2]郑国民,张毅,季雪娟,黄显涵.当地语文教育论争[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3

[3]韩德光.初中语文课后练习革新初探[J].琼州学院学报,2007(增刊).49

[4]刘慧琴. 围绕课后练习 组织课堂教学[J].新疆教育,2000(6).27

作者:张静

第2篇:中小学个性化网络练习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摘 要: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传统的练习方式易出现重复内容,不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文章谋求借助于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课业负担。现有的中小学网络教育平台多面向社会,难以做到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步,学生很难借助这些平台复习巩固最近所学的知识。针对以上问题,作者设计了解决方案,并采用Struts+Hibernate框架开发了适合中小学的个性化网络练习系统。

关键词:网络练习系统;SSH

引言

当前中小学生学习的科目多、作业多、知识点多,课业负担重,面对海量的习题,容易出现题目重复、同类知识点题目重复的问题,很多宝贵的学习时间耗费在重复练习中,学生难以从知识点层面去总结习题规律,学习效率有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者,应该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努力,我们试图建立一种减少中小学生作业量,同时又能保证学习质量的个性化网络练习系统。

网络教育是信息化高速发展与学习需求旺盛的产物,教育网站是网络教育的主要形式,[1] 当前针对中小学的教育网站存在以下不足:网站教学资源多针对教师设计而不适用于学生学习;[2] 网站内容照搬书本,学生不能得到及时反馈,不利于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激发;教育网站多是社会机构建设,学校专门建设课余网络辅导平台的少。

学生练习最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教师课堂授课内容及时巩固,而现有的面向全国范围的中小学教育网站显然难以做到这一点,为此,须建立一个网络平台,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合的有效的练习。

一、系统分析与设计

1.系统需求分析

系统中用户角色有学生、教师、管理员、家长。登录和个人信息管理是每个用户角色都需要的。学生用户有做作业、错题查看、错题练习、知识点晴雨图等功能;教师用户有试题维护、知识点维护、布置作业、成绩统计、知识点晴雨图等功能;管理员有用户管理、科目管理等功能。

2.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分公共模块和用户角色模块,每个用户角色独立成为一个模块,设计一张权限表,用字母标示角色对应的功能,各模块设计如下:

(1)公共模块

①用户登录:实现各角色用户的登录校验,根据角色等级呈现其对应的功能菜单。

②个人信息管理:实现用户基本信息维护,可以修改个人密码、联系方式。

(2)学生模块

①做作业:学生通过此功能可以查看教师布置的作业,如果学生之前的作业都已经完成并且错题库中的错题都已经复习,可以开始做当天的作业。学生可以选择单题模式或批量模式。

②错题库:学生作业完成过程中,如果出现错题,该题将进入错题库。学生完成作业后,可查看错题以及错题的解析、对应的知识点。

③错题练习:系统对学生的错题进行分析,找出错题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生成相关知识点的习题供学生练习,同时,学生还要完成错题的二次练习,直到做正确为止。

④知识点晴雨图:系统将每一道习题与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每次作业都覆盖了若干个知识点,习题的对错反应在知识点的掌握与否上,系统根据学生的错题情况,分析得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图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从整体、全局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知识点掌握状况。

(3)教师模块

①知识点维护:学科教师通过知识点维护功能,建立本学科内知识点的关系图,知识点间的关联分为父辈关系、依赖关系、兄弟关系、平行关系,[3]学科教师可以编辑每个知识节点的内容,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②试题维护:此功能使教师可以录入试题,编辑已有试题,建立试题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系统支持试题的批量导入,教师按照系统提供的模板,组织好Excel文件批量导入数据库。

③布置作业: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在系统中挑选一组习题形成作业给学生练习。作业覆盖的知识点应包含教师最近教学的内容。

④成绩统计:学生完成作业以后,系统对学生的分数进行统计,教师可查看学生的成绩分布,每道题目的错误率。

⑤知识点晴雨图:教师可以查看整个班级同学本学科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知识点所对应题目的总数、完成数、正确数计算出全班同学在该知识点上的水平,以图示呈现。

3.数据库设计

我们利用PowerDesigner工具,首先设计数据库概念模型,再转化为物理模型,最后生成SQL查询。PowerDesigner可以生成试用于多种数据库的物理模型,对数据库的要求比较灵活。在概念模型中,建立各实体之间的关系,清晰明了,并可以生成关联表,下面以选题关系模块为例说明。

系统设计时,用户与角色的关系是多对一,角色与权限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图1中展示了用户实体(user)、角色实体(role)、功能实体(function),建立实体间的对应关联,分别命名为userrole、rolefunc,然后将概念模型转换为物理模型,PowerDesigner会将多对多关系生成关联表,并以关系名称命名,在生成物理模型时,需要选择对应的数据库,可供选择的数据库包括众多版本,其中使用较多的有Microsoft SQL Server、MySql、Oracle。生成的物理模型如图2所示。

4.系统开发路线

目前的网络教育多采用B/S模式,可以减少对客户端的要求,本系统采用B/S模式,目前主流的Web开发技术有php、asp.net、jsp,而jsp的预编译和跨平台要优于前面两种。Java Web开发中,应用框架服用技术,可以从代码简单重复中脱离出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业务逻辑中,从而提高开发效率。本系统采用了当前流行的J2EE框架Struts+Hibernate,Struts是一种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开发包,是用来开发基于MVC的一项非常有用的技术,[4] 它提供了Controller组件并实现了Model和View,结合Hibernate实现了数据库访问,Hibernate框架实现了对象、关系之间的映射和持久化。[5]

二、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1.用户权限设置及安全机制

本系统将所涉及的功能存储在数据库中,由管理员指定每种角色的权限,用户登录时系统识别其角色,待验证通过后,读取该用户级别所具有的功能,在管理页面中呈现功能的路径,在每个功能执行之前,加入权限级别检查,杜绝用户越权操作,用户提交的请求交给Action,不允许用户直接访问jsp页面。

2.学生新作业与复习流程

知识点间的关系有前序与后序之分,本系统的出发点也是配合教师巩固当天授课内容,学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如果前次作业没有完成,则当前不能开始做作业,如果前次作业中出现错题,学生没有进行错题二次练习和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也不能开始做作业。系统在学生做作业之前加入检测错题情况,要求学生先复习好以前的错题,具体流程设计如图3所示。

3.选定范围内的随机出题方法

教师可以手动选择作业题目,也可以指定题库、知识点、章节,随机产生作业,再由教师手工筛选,多个题库存储在一张数据库表中,由于同一个题库内的试题不一定是连续自动编号,设计时给每个题目增加编号属性,保证同一题库内的试题连续,再采用随机函数,生成指定范围内的随机数,随机数即题目的编号,根据编号提取试题,具体操作代码如下:

try{

Date t1=new Date();

for(Collegeitemtype ob:cit){

ItemtypeDAO idao=new ItemtypeDAO();

Itemtype it=idao.findById(ob.getItemtypeid());//查询该类型的最大值

doaction d=new doaction();//随机数开始

int[] t=d.getRandomIntWithoutReduplicate(1, it.getItemtotal(), ob.getNum());//min,max,size

String bianhaos="";//随机数组组成字符串

for(Integer k=0;k

if(k==0){bianhaos=bianhaos+t[k];}else{

bianhaos=bianhaos+","+t[k]; }

}

hql="from Item where itemtypeid="+ob.getItemtypeid()+" and bianhao in("+bianhaos+")";

itemlist.addAll(qdao.query(hql));

request.setAttribute("enum", itemlist.size());

//该试卷题目数量

}catch(Exception e){

notice="组卷失败!";

logger.error(notice);

request.setAttribute("notice", notice);

return mapping.findForward("error");

}

4.数据库连接池

当多数学生同时访问系统时,难免会遇到数据库访问的并发性问题,这需要硬件与网络条件的支持,同时,我们在软件方面也要加以考虑。系统采用Struts+Hibernate框架完成,其中Hibernate中支持Microsoft SQL Server2000的c3p0数据库连接池技术,我们进行了连接数配置,并设置自动关闭session,一定程度上减轻数据库访问压力,在Hibernate配置文件hibernate.cfg.xml中添加以下配置代码:

true//自动关闭session连接

50

//设置最大连接数为50

5

//设置最小连接数为5

40//设置最大缓存为40

1800//设置超时时间为1800秒

结束语

本文根据中小学课外辅导的实际需要与中小学网络教育建设现状,设计了针对中小学生的个性化网络练习系统,采用Struts+Hibernate技术和MVC开发模式加以实现,系统结构清晰,功能完整,错题和知识点的设计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掌握水平,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课业负担,促进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系统在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试用,学生和教师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下一步将改进系统,使其更贴近学生和教师的需求。

在整个过程中,笔者也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反思:①基础教育的地位十分重要,家长、教师、社会更加重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硬件设备一流,但是实际在用的偏少,有针对性地配合教师课外辅导的网络教育站点少;②信息化手段可以提高作业效率,且对错题的处理给予学生更大的方便,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③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技术提供方或者是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只有多和一线教师、学生进行交流,设计的信息化软件才更符合他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沈洪.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和策略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0,(7).

[2]李万春.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和策略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8,(7).

[3]童红霞,谢深泉.ICAI中知识点关系的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40(1).

[4]黄志强.基于MVC及Struts的教学门户信息系统的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1).

[5]Hibernate reference 3.2.[DB/OL]http://www.hibernate.org/,2008.

(编辑:鲁利瑞)

作者:吴皖赣 董华青 蒋一君 刘迎春

第3篇:信息系统开发

信息系统开发是一个社会过程

信息系统建设的困难不仅来自技术方面,还来自企业内外环境。影响信息系统成败的有体制、政策、法规、观念、技术等多种因素。技术不是唯一因素,甚至不是主要因素。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开发信息系统的过程中,用户和开发人员双方误解,用户认为开发是技术人员的事,开发人员因为用户陈述清楚他们的需求,由此开发系统,其它的不要干预。当完成系统开发,用户提出“你开发的系统不是我所要的系统”,延误开发时间,浪费资源,或者因维护困难而使系统短命。

信息系统建设的实践,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人文因素对信息系统建设的影响。信息系统是人机交互系统,其开发、维护都离不开入的参与。信息系统开发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社会过程。从社会行动观点看,信息系统开发是人类活动的协调序列,是多种参与者的协作过程。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用户、系统管理者、系统分析员、技术专家、程序员等参与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他们的通力合作,是系统建设成功的基础。但是,由于这些人员知识背景、经历不同,影响彼此沟通。通信的误解是系统成功的隐患。更重要的是,信息系统建设不可避免地要改变某些业务流程乃至组织机构,这将影响某些部门和人员的工作方式、权力关系,引起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有人会担心丢掉自己熟悉的工作,感到自己的传统地位和能力受到威胁;由于缺乏计算机知识,有人感到难以适应现代信息系统的运行。这些担心,常常造成系统开发的阻力。

信息系统不只是单纯的计算机系统,而是辅助企业管理的人机系统。人是信息管理的主体。由于人的作用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因素,有人参与并由人控制决策的社会系统,往往会使本应理性的行为变得富有感情、丰富多彩。离开了人,再好的计算机系统,也不过是价格昂贵的装饰品而已。把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管理看作纯技术过程,许多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只有从更深层次探讨,重视非技术因素,才有可能解决长期困扰人们的“软件危机”。

第4篇:信息系统开发流程规范

(内部讨论稿)

总则

为明确信息系统开发流程,清楚各阶段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特制订本规范。 本规范主要从系统规划、系统整体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编码与测试、系统内部实施、系统整体评价及系统内部验收八个方面说明公司对信息系统开发流程的主体要求。对实际信息系统的开发,开发流程可根据系统的规模与要求进行合理的剪裁。

本规范适用于软件开发部、软件项目部、系统集成开发部、系统集成项目部进行信息系统开发工作。

信息系统开发流程

一、 信息系统规划,完成信息系统立项和总体解决方案。

[1] 申请立项部门依据《立项控制规程》,提交与信息系统立项有关的书面或电子文档,立项部门申请信息系统项目立项。信息系统项目立项主要从市场方面、技术方面及行业导向方面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2] 立项部门的上级部门或领导按《评审验收规程》组织业务专家、市场人员、技术人员等人员完成对信息系统立项相关文档的评审和检查工作,形成立项评审结论。评审结论包括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合格的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不合格的需要说明不合格的具体原因,不能进入下一阶段。 [3] 根据信息系统立项的相关文档,生成信息系统的《总体解决方案》文档。文档中一般包括系统范围和目标、系统总体功能结构图、系统网络拓扑图、系统部署方案、系统实施计划、系统费用概算等。

二、 信息系统整体管理,建立项目管理章程。

[4] 建立基本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章程,指定信息系统项目的项目经理(产品经理、负责人),完成项目启动。

[5]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制定初步的项目管理计划,计划内容可包括项目最终目标、项目阶段性目标、项目进度计划、项目预算、变更流程和变更控制委员会、人力资源计划、项目风险、项目采购计划等。

[6] 依据《配置管理规程》和《变更控制规程》形成配置管理系统和变更控制系统,成立变更控制委员会。

[7] 项目经理指导和管理项目的执行过程,包括项目完成情况、项目进度、项目质量、项目变更情况等。

三、 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完成《需求分析》文档。

[8]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完成信息系统相关资料收集和需求详细调查工作,完成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分析和数据流分析。

[9] 分析信息系统目标,确定信息系统项目边界,完成项目范围定义和项目内容分解。

[10]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完成项目《需求分析》文档的编写,并提交上级部门申请评审。 测试设计是否算需求?

[11] 上级部门按《评审验收规程》组织业务专家、市场人员、技术人员、测试人员等人员完成对《需求分析》文档的评审和检查工作,形成评审结论。评审结论包括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合格的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不合格的需要说明不合格的具体原因,不能进入下一阶段。

四、 信息系统设计,完成《系统设计》文档。

[12] 项目经理制定系统设计阶段的项目工作计划,确定该阶段的检查点和里程碑。项目经理向上级提交工作计划,上级部门按《评审验收规程》完成对工作计划的评审,形成评审结论。评审结论包括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合格的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不合格的需要说明不合格的具体原因,不能进入下一阶段。

[13]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编写《系统设计》文档,文档内容一般包括物理配置方案设计(客户机、服务器、网络、数据库等)、功能结构详细设计、主要系统功能流程设计、主要系统功能数据处理流程设计、系统外部接口说明和定义等。

[14] 项目经理向上级部门提交《系统设计》文档,申请评审。上级部门按《评审验收规程》组织技术人员完成对《系统设计》文档的评审和检查工作,形成评审结论。评审结论包括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合格的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不合格的需要说明不合格的具体原因,不能进入下一阶段。

五、 信息系统编码与测试,完成系统编码和单元测试。

[15]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按《软件编码规范》完成信息系统的代码编写。 [16]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按《测试规程》完成信息系统的单元测试工作,单元测试一般由模块编码人员进行自我测试。

六、 信息系统内部实施,完成系统试运行和集成测试。

[17]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搭建系统运行环境,按项目要求完成信息系统的安装部署工作。

[18]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按《测试规程》完成信息系统的集成测试工作,生成系统测试报告和结论。

七、 信息系统整体评价,生成项目总结报告、技术白皮书。

[19]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编写信息系统相关的技术性文档,如技术白皮书。 [20] 项目经理编写项目总结报告,包括功能评价、应用评价等。

八、 信息系统内部验收,生成验收报告。

[21] 信息系统内容建设完成后,项目经理根据《评审验收规程》编写项目验收申请报告,并提交上级申请验收。

[22] 上级部门根据验收申请、系统测试报告和结论及需求分析等相关文档,组织人员按《评审验收规程》进行信息系统内部验收,形成验收结论,完成验收报告。验收报告包括合格和不合格两种,验收合格可以将信息系统交付项目部进行实施,不合格的不能交付项目部。

信息系统开发流程图

开始信息系统产品立项项目立项文档项目立项评审结论项目总结解决方案未通过,重新编写立项评审通过项目启动,确定项目经理制定项目管理计划项目管理计划配置控制系统变更控制系统项目经理组织编写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文档需求评审结论未通过需求评审通过项目经理更新项目计划信息系统开发计划开发计划评审结论未通过计划评审通过项目经理组织系统设计未通过,不给予立项设计评审通过编码和单元测试信息系统代码未通过系统设计文档设计文档评审结论试运行和集成测试(可多轮)信息系统测试结论测试结论通过项目总结报告项目总结报告技术白皮书未通过内部验收报告未通过验收评审通过交付项目部结束

第5篇: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流程

1 、前期准备

信景网络开发人员对系统开发前期进行充分的用户调研、需求分析和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准备工作。

信景网络软件开发人员以及业务需求人员共同组建项目组,一名项目经理负责监控项目的整体实施,共同参与系统的全面设计、开发,并针对业务提出进一步开发需求,开展软件用户化工作,制定二次开发方案,参与设计业务系统与其它软件的接口。

2 、实施过程

整个开发过程将经历获取需求、需求分析、系统结构建立、设计、编码、测试等阶段。

2.1 获取需求

软件在进入正式开发之前供准确的书面《软件设计详细需求书》响待开发系统的主要因素。

2.2 需求分析

信景网络开发人员构思、确立系统目标、划分业务领域、现行业务分析、建立业务模型、信息需求分析、用户视图规范化、数据元素标准化与一致性控制等。

在项目组和用户充分交互、理解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技术构架,对系统功能、性能等主要指标作描述,对实现方法项目实施人员应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及整体设计思路,对有疑问的地方及时与业务需求人员进行沟通交流,最终达成共识。

综合对该用户群体现有硬件配置,软件配置,网络使用情况,数

据库使用情况,计算机熟悉程度做一定的调研,根据调查的统计结果决定即将开发的一些软件适用指标。

2.3 系统结构建立

确定软件服务器的硬件配置及用户硬件资源配置。

确定用户软件平台的统一协调。

2.4 设计

软件设计阶段的工作包括对模块进行必要的修改,同时可能需要对某些结构做一些修改,确定界面定义、用户服务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库服务层和具体数据库,确定软件开发工具。这一阶段还将完成更详细的功能和业务需求调研,制作系统中最符合用户需要的文档。根据应用系统对安全的要求,同步进行安全保密设计。

2.5 编码

确定软件的界面风格、使用功能、编程语言、数据库结构和具体数据等工作,并开始进入程序编写阶段。

开发人员进入设置和编码工作之后,应先确定编码的风格在开发过程中保持一致,工作过程中如发现前面分析或设计阶段的某些错误,应返回到前面的阶段进行必要的修改,同时主要开发人员之间应相互紧密配合。

2.6 测试

系统投入使用前最关键的一个步骤,由开发人员之间、业务需求人员交叉测试或由软件测试工程师测试。开发人员将对在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建议进行改进。

3 、整体验收

业务需求人员负责提供验收标准。

当软件的后期测试完成后,通知业务需求人员验收,验收主要以业务需求人员提供的原始资料及《软件开发设计方案》为依据,对软件的各项功能进行全面的核查,如无异议,验收后签署“验收确认书”。4 、后期培训

4.1 培训目标

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使相关操作人员理解软件的基本原理和实际运用,使他们对整套业务软件的具体性能,操作步骤以及具体要求,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并能在计算机管理下对其业务软件流程熟练操作使用。

再开发人员共同接受软件开发方全面、系统的培训,保证能够在二期推广中独挡一面完成推广及软件升级任务。

4.2 培训计划

项目组有义务对用户提供及时、有效、全面的培训,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重视对用户方的技术转移,并提前制订有效可行的培训计划。

4.3 考核标准

以实际操作方式测试用户对软件系统流程的操作使用能力。5 、技术支持

信景网络为业务需求方提供书面的技术支持承诺,并能够认真执行,落到实处。

第6篇: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

1. 信息的定义:信息既是可以通信的数据和知识,又是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2. 信息具有那些特性,这些特性对信息系统有那些影响:客观性,系统性,开放性,相对

性,转移性,变换性,有序性,动态性,时效性,共享性。信息的媒介性。

3. 系统的特征:系统边界,输入和输出,输入到输出的转换方法和系统接口。

4. 系统具有哪些特性:目的性(最重要的特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开放性,稳

定性,相似性。

5. 信息系统定义: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吸取经验和遵照规律并重,利用适合的信息技术以

及相应设备,根据相应的业务模型和数学模型,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提高组织的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组织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人机系统。

6. 信息系统有那些结构:概念结构(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信息管理者),层

次结构(战略决策层,战术管理层,业务处理层),功能结构(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软件结构(行政,研发,生产,营销,财务,人事,物流),物理结构。

7. 信息系统有那些类型:按照行政级别进行划分,按照行业进行划分,按照处理事物或承

担职能的不同,按照解决主要问题的不同。

1. 详细论述信息系统与管理,决策的关系:选择正确的方法和正确的事情的过程就是决策,

要使决策正确,就必须确保有足够,准确,及时的信息,良好的信息系统能为管理者提供大量的决策信息。

2. 信息系统与数据的关系: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为组织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和信

息处理能力的支持,信息系统的基本任务是进行数据处理,信息系统输入数据,加工数据,然后输出用户所需要的数据。因此,数据既是信息系统存在的依据,又是信息系统的主导。作业级的数据全部来源于组织内部,战术级数据不仅来源组织内部,也有外部输入(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战略级数据主要来源于组织外部,非结构化数据。

3. 信息系统与人的关系:在职能上应有一定的分工,信息系统建设的人才结构和岗位设置,

信息系统建设需要队伍的配合和稳定,强化信息系统对各级人员和组织的贡献,信息系统的开发人员的道德准则。

4. 如何进行计算机选型:选择性价比高的计算机;选择与组织业务和其他设备相适应的计

算机,以提高计算机的运用效率和效益;尽量选择主流厂商的计算机。

5. 信息系统与软件的关系: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需要系统软件和开发软件的支持,开发完

毕形成一套适应需求的应用程序和文档,即通常所说的应用软件。所以,信息系统与软件有的基本关系是,信息系统需要软件的支持,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软件。

6. 信息化5个层次: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社会生活

信息化。

7. 信息系统与信息化的个关系:信息化更重视信息和知识成为价值构成的主体,而信息系

统的建设更多地强调为组织运作管理和决策服务。

1. 数据元素:是数据的基本单位。

2. 数据结构:是指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数据的组织形式。它一般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

内容(数据的逻辑结构,储存结构,数据的运算)

3. 数据模型: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概念模型。数据模型)

4. 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分成3级,内部级,概念级,外部级

1. 通用组织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第一级:技术支撑级(基础设施,文档电子化,单项的信

息系统)第二级:资源集成级(系统集成,信息资源规划,业务效率)第三级:管理优

化级(信息制度,业务流程优化,信息化效益)第四级:战略支持级(信息战略,核心竞争力,决策支持,外部协同)第五级:持续改善级(学习型组织,信息环境,创新管理)

2. 企业 行业互动模式: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与企业所在行业的信息化之间普遍存在着相互

促进和约束的互动关系,将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与行业信息化之间相互影响而出现的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模式。

3. 雁行模式:由于组织事实信息系统建设的时间不同或起点不同,行业内或系统内不同组

织之间形成了技术和管理水平上的差距系列,犹如大雁飞行状。

4.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任何一个信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随着其生存环境的变化,都需要

不断维护,修改,当它不再适应的时候就要被淘汰,就要由新系统代替老系统,这种周期循环称为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分5个阶段:系统规划,系统分析(逻辑模型),系统设计(物理模型),系统实施(程序设计),系统运行和维护。

5. 信息系统规划的内容:1信息系统的发展是组织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信息技术发

展非常迅速,开发信息系统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风险很大。

6. 信息规划的3种方法:(1)关键成功因素法:了解组织目标;识别关键成功因素;识别

性能的指标和标准;识别测性能的数据。(2)战略目标集转化法:描绘出组织各类人员结构;识别每类人员的目标;对于每类人员识别其使命及战略。将组织战略集转化成信息系统战略集。(3)业务系统规划法:定义组织目标;识别组织的业务流程;定义数据类;定义信息结构(U表示使用,C表示生产)。

7. 数据中心原理:只要组织的性质和目标不变,它的数据类就是稳定的,任何经营管理活

动都离不开对这些数据的提取。

8. 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功能需求:功能需求,性能需求,资源和环境需求,可靠性需求,

安全保密要求,用户界面需求,成本消耗与开发进度需求,预先估计的可扩展性需求。非功能需求:根据系统目标工作环境决定。

9. 需求调研的方法:阅读文献,实地考察,用户访谈,发放调查问卷,业务专题报告。

10. 可行性研究方法:所谓可行性应该包括必要性和可能性,可行性可以从1从技术因

素角度考察2从经济因素角度考察3从社会因素角度考察。

1. 信息系统开发方式:自主开发和外包(联合开发,委托开发,购买套装软件)

2. 根据价格的不同合同分为:固定价格合同和成本补偿合同;固定价格合同是高风险的,

因为如果完成项目后的成本高于原计划成本,开发方将只能赚到比预计要低的利润,甚至会亏损;成本补偿合同中,如果开放方的成本确实超过了原始预算,开发方的名誉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又会使开发方在未来赢得合同的机会降低。

3. 信息系统开发团队有哪几种组织形式:职能型组织结构,项目型组织结构,矩阵型组织

结构。

1.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分类:按时间过程来分为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按照信息系统开发

的关键分析要素,可分为1面向处理方法2面向数据方法3面向对象方法。

2. 生命周期法的指导思想:主要指的是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SSDM,是自顶向下结构化方

法,工程化的系统开发方法和生命周期方法的结合,又叫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该方法要求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从初始到结束划分为若干阶段,预先规定好每个阶段的任务,再按一定的准则来按部就班的完成。

3. 数据流图用的4个基本符号:外部实体,数据流,数据储存和数据处理过程。

4. 数据字典中的6类条目:数据元素,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储存,外部实体,处理。

5. 数据流图有2种经典的结构:变换型结构和事务型结构,这两种结构可以分别通过变换

分析和事务分析方法导出标准形式的结构图。

6. 原型法的步骤和优点:步骤:1明确用户基本信息需求2建立初始原型3评价原型4修

改和完善原型。优点:增进用户与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用户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辨认动态的用户需求,启迪衍生式的用户需求,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风险。

7. 生命周期法与原型法的选择:有利于生命周期法开发的因素:用户需求定义可以明;系

统运行程序确定,结构化程度高;系统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环境变化不大;开发过程要求有严格的控制;研制人员对系统任务了解且熟练程度较高;系统文档要求详而全;开发成果重复使用。有利于原型法开发的因素:用户需求不明确;过程非结构化;用户环境易变;系统具有短期寿命;具有第4代语言工具;系统要求在短期内运行;没有或很少可资借鉴的成果。

1. 对象:一些属性及专用服务的封装体,它是问题空间中一些东西的抽象。

2. 封装:信息隐藏,当开发一个程序总体结构时,程序的每个成分应该封装或隐蔽在一个

单一的模块中,定义每一模块时应尽量少露其内部处理。

3. 继承:继承指对象继承它所在类的结构,操作和约束,也指一个类继承另一个类的结构,

操作和约束。

4. 面向对象分析:要求把问题空间分解成一些类或对象,找出这些对象的特点,以及对象

间的关系,并由此产生一个规格说明。

5. 面向对象设计:在面向对象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逻辑结果。从面向对象的分析转到面向

对象的设计是一个累进的模型扩充过程。面向对象分析的各个层次是对问题空间进行了模型化,而面向对象的设计则需要对一个特定的实现空间进行模型化。

1. 项目的定义:在一定的进度和成本约束下,为实现既定的任务,并达到一定的质量,所

进行的一次性工作任务。

2. 项目管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目标,成本,进度三者是互相制约的,其中目标包括完成

的任务数以及完成的质量。当进度要求不变时,质量要求越高或者任务要求越多,则成本越高;当成本不变时,质量要求越高或任务要求越多,则进度越慢;当质量和任务的要求都不变时,进度过快或过慢都会导致成本的增加。

3. 信息系统的特点:1信息系统项目的目标是不精确的,任务的边界是模糊的,质量要求

更多是由项目团队来定义。2信息系统项目进行过程中,客户的需求会不断被激发,被不断地进一步明确,导致项目的进度费用等计划不断更改。3信息系统项目既是智力密集型的项目,又是劳动密集型的项目,受人力资源影响最大,项目成员的结构,责任心,能力和稳定性对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以及是否成功有决定性的影响。

4. 信息系统项目成本构成:可划分为开发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其中开发成本可分为分析

与设计费用,系统实施费用,管理费用;运行维护成本可分为运行费用,行政管理费用,维护费用。

5. 软件的2种度量方式:软件代码行的方式;软件功能点的方式。

6. 项目团队有哪几个发展阶段:形成阶段(预期激励,信息激励,参与激励)振荡阶段(参

与激励,责任激励,信息激励)正规阶段(参与激励,自我激励,知识激励)表现阶段(危机激励,目标激励,知识激励)

7. 为什么要全面的质量管理:因为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上一阶段的理解和本

阶段的设计与实现上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8. 信息系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办法:1实行工程化的开发方法2实行阶段性冻结与改动

控制3实行里程碑式审查与版本管理4实行面向用户参与原型演化5强化项目管理,引入外部监理与审计6尽量采用面向对象和基于构件的方法进行系统开发。

1. 信息系统文档的作用:1用户与系统分析人员在系统规划和系统分析阶段通过文档进行

沟通。2系统开发人员与项目管理人员通过文档在项目期内进行沟通。3前期开发人员与后期开发人员通过书面文档进行沟通。4系统测试人员与系统开发人员通过文档进行沟通。5系统开发人员与用户在系统运行期间进行沟通。6系统开发人员与系统维护人员通过文档进行沟通。7用户与维护人员在运行维护期间进行沟通。

2. 不利选择:在建立委托人-代理人关系之前,代理人已经掌握某些委托人不了解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有可能是对委托人不利的。

3. 道德风险:代理人在为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委托人或其他代理人效用的行为。

4. 激励机制:委托人如何使代理人从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自愿地或不得不选择与委托人

标准或目标相一致的行动。

5. 信息系统监理的作用: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根据信息系统的开发规律及国家法律法

规,开发合同和监理合同的要求,对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行为,事件和文档进行审查和监督,为用户方提供与项目有关的信息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支持,以确保信息系统建设成功。

6. 信息系统监理有那些模式:咨询式监理,里程碑式监理,全程式监理。

7. 信息系统的监理费用:按时计算法,工资加一定比例的其他费用计算法,监理成本加一

定比例其他费用计算法,固定价格计算法,按信息系统建设成本的百分比计算,按减少的项目风险计价。

1. 系统测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应尽早并及时地进行测试2测试工作应避免由原开发

软件的人或小组来承担3在设计测试方案时,不仅要确定输入数据,而且要确定输出结果4测试用例不仅要有合理,有效的输入条件,也要有不合理,失效的输入条件5不仅要检测程序是否做了该做的事,还要检测是否做了不该做的事6充分重视测试中的群集现象7严格按照测试计划来进行,避免测试的随意性8妥善保存测试用例,作为文档的组成部分,为维护提供方便。

2. 静态测试:不实际运行被测程序,主要对被测程序的编程格式,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估。

3. 动态测试:在计算机上直接用测试用例运行被测程序,检验程序的动态行为和运行结果

的正确性。

4. 黑盒测试:也称为功能测试或数据驱动测试。将被测对象看成黑盒子,在完全不考虑其

内部结构和特性的情况下,测试被测对象的外部特性。

5. 白盒测试:也称为结构测试或逻辑驱动测试。将被测对象看成透明的白盒。根据程序的

内部结构和逻辑来设计测试用例,对程序的路径和过程进行测试,检查是否满足设计的需要。

6. 测试过程:拟定测试计划,编制测试大纲,设计和生成测试用例,实施测试,生成测试

报告。

7. 单元测试:也称为模块测试,是在模块编写完成,无编译错误后必须进行的测试工作。

8. 集成测试:又叫组装测试,是指每个模块完成单元测试之后,需要按照设计时确定的结

构图,将它们连接起来进行测试,确保程序单元或模块接口正确和软件结构合理。

9. 确认测试:进一步验证软件的有效性,也就是说,检查软件的功能和性能是否与用户的

要求一样。

10. 测试和调试的区别: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尽可能多的错误,而对于所暴露的错误

最终需要改正。调试的任务就是根据测试时所发现的错误,找出原因和具体的位置,并进行改正。

11. 系统维护主要包括:硬件设备的维护,应用软件的维护,数据的维护。

第7篇:第六章 信息系统的开发

1、为什么要进行信息系统规划(或必要性)?答:从需求上看,随着社会组织的发展,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任何一个系统都需要经常修改维护。要想降低修改和维护的工作量其前提是有好的系统结构,而系统结构是在总体规划下制定的。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计算机价格下降,像客户机/服务器,或浏览器/服务器这种新的系统结构,把性能价格比高的个人计算机互相连接起来。这种结构具有很高的灵活性,但是这种缺少规划建起来、分散开发的系统带来严重后果:更新系统时要反复修改软件,重新组织数据,再把他们连接起来,做这些工作所耗费的人力和资金比重新建立一个系统还要多,而且这种系统仅采取通常的维护和修改的办法是根本无法满足要求的。所以,对于大型信息系统的建设,制订总体规划是十分重要的。

2、组织目标:是指组织近期和较长一段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的。

3、在规划新的信息系统中包括哪些过程?并注意哪些问题?答:在规划新的信息系统过程中包括(1)首先支持企业战略,解决现行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组织发展,采用最新的技术成果(2)然后进行信息系统规划。(3)进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能否对制定的战略提供足够的支持,是信息系统规划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在系统规划中应制定出现行系统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体现出新的信息系统能促进组织的发展,以及在新系统中采用的最新技术成果能有效提高系统效能。

4、信息系统的基本环境:1)技术环境2)组织环境3)社会环境

5、与信息系统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包括:1)人的信息意识和能力2)政策与法规3)组织文化和体制

6、【2010-07】信息系统规划制定过程的三阶段模型:1)战略规划制定2)确定信息需求3)资源分配

7、【2008-07】信息系统开发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2)有序相关性原则3)动态性原则4)目标优化原则5)可行性原则

8、促进信息系统规划所需考虑的因素:⑴对企业制定战略提供足够的支持;⑵开发新的企业机会;⑶详细规划信息系统专业人员;⑷及时把握信息系统成本和效益。

9、规划新的信息系统的过程:⑴首先支持企业战略,解决现行系统中存在问题,促进组织发展,采用最新的技术成果。⑵然后进行信息系统规划。⑶进行信息系统项目的管理。

10、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怎样有用系统的方法看待问题?答:系统方法就是用系统观点去分析、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根据系统观点,人们认识到,要认识一个系统,只认识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它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针对在信息系统研制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系统分析方法强调以下几点。(1)在考虑计算机应用时,必须首先考察具体单位和组织的总目标。

(2)计算机应用工作应该以管理人员,特别是决策人员的需要为出发点。(3)按照上述原则,严格地划分工作阶段,保证工作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4)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必须寻找一些简明有效的表达工具,以便记载与描述信息系统的现状,描述和讨论计划与设想。(5)必须把工作的成果认真地用书面形式记载下来,并且妥善地、有秩序地成文归档,以便查找使用。

11、一把手原则:企业的主要领导者应当是项目小组的成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把手原则。

12、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过程是确定系统是否值得开发的过程。通常可行性分析从四个方面进行:技术可行性、组织可行性、时间可行性、经济可行性。

13、生命周期法:是一种严谨的结构化的软件开发方法。把软件的整个生命期分为需求分析、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阶段,并严格规定各阶段工作的任务、目标、提交的成果,甚至规定了工作的步骤和采用的工具。

14、生命周期法的各个阶段:1.需求分析阶段2.设计阶段3.实施阶段4.运行和审计阶段。

15、结构化:就是对软件开发过程严格规划分阶段,即把软件的整个生命期分为需求分析、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阶段,并严格规定各阶段工作的任务、目标、提交的成果,甚至规定了工作的步骤和采用的工具。

16、业务活动分析:是指借助图表工具让业务的处理过程脱离具体的工作场所和实现手段而抽象地加以描述。

17、数据流图只用四种记号:数据流、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及外部实体

18、自上而下逐步分析:就是先把系统看做一个整体,或一个总的数据处理模块,

在这个数据流程图中,只要指明系统和各有关外部实体之间的信息交换关系就够了,暂时不去考虑它内部的各种信息存储、信息处理及数据流。

19、系统切换:新系统代替旧系统的过程。有三方面的内容需要转换:①数据转换;②文件转换;③系统转换(系统转换的方式有四种:直接方式、并行方式、导航方式和(分段)逐步方式)。

20、系统需求分析具体过程包括:①了解系统的组织结构;②业务活动分析;③数据流图和数据流分析;④采用数据字典及其他工具的数据分析;⑤功能/数据分析;⑥完成系统分析报告。

21、新系统代替旧系统的过程需要转换的三方面:1)准备组织中需要的新数据

2)文件交换,他从旧系统的存储介质和存储结构转换到新系统的存储形式来3)系统转换,用新的系统代替旧的系统

22、 【2010-07】简述系统说明书的内容和作用?答:系统分析结束时,系统分析员必须提交系统分析报告,称作系统说明书,系统说明书是需求分析阶段的成果,是与用户交流的工具,也是系统设计的依据,并在系统测试、系统维护和系统的评价时使用。系统说明书将作为信息系统的重要文档长期保存,其内容包括:

(1)原系统调查和分析内容。(2)新系统逻辑模型(3)新系统信息量的估算,新系统数据处理方式的选择以及关于选用计算机机种和外部设备的初步意见等。(4)成本估算。

23、 简述系统文档对于信息系统开发的重要性?答:软件文档化是软件工程的基本要求,信息系统中的文档甚至比程序更重要。在软件工程中对系统开发的每一步骤都规定了相应的文档,文档的制作与系统开发同步展开,,是系统开发的组成部分。在生命期法中文档被称作各阶段的里程碑。文档可以帮助各种人员间的相互通讯,文档能帮助我们记录已经做了什么,还必须做什么,系统投入使用后,必须根据文档进行日常的运行和维护,没有完整的文档,维护系统的程序员就无法理解程序,修改系统时或是无法下手,或是给系统增加隐患。

24、简述生命周期法的基本思想以及优缺点?答:生命周期法的基本思想是:把软件的整个生命期分为需要分析、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阶段,并严格规定各阶段工作的任务、目标、提交的成果,甚至规定了工作的步骤和采用的工具。生命周期法的优缺点:生命周期法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按照信息系统的生

命周期规律划分阶段,明确定义各阶段的活动,自顶向下地对系统进行分析设计,保证用户需求的贯彻执行。使用生命周期法对系统的每个微小情况都能给予更多的注意;强调了用户的参与,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需求;整个开发过程的规范和严格定义,常常能生产出高质量的系统;完整的文档也使系统日后的维护工作更为方便。但是,生命周期法开发时间长;成本高;需要用户提供完整的需求,对于需求不确定情况不适应;强调用户的参与,但用户与开发人员的交流不够直接;开发过程较为复杂,不易适应环境的变化;生命周期法的开发是分阶段进行的,某阶段出现的错误将被带到下一阶段,并被扩大。

25、原型法的基本思想以及优缺点?原型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建立系统的基本结构,实现基本功能;然后,在使用过程中逐步补充数据,修订与增添有关模型和方法,满足使用者的进一步要求。原型法的优缺点:通常更能满足用户需求;适应需求不确定的情况;能较快地实现系统基本结构;开发成本低。但是为了加快系统开发的速度,常常导致系统质量的下降;没有严格的开发文档,维护较困难。

26、 组织建立信息系统的三种方式及特点?答:组织通常可用三种方式建立信息系统:一是通过购买,并在组织中实施;二是请信息系统开发公司来开发;三是由组织内部的人员开发。第一种方式简单费用低,但是往往系统难以满足组织的信息需求,特别是给日后的系统维护带来极大不便;第二种方式是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即能满足组织信息需求,费用也不是很高,但是采用这种方式一定要注意在开发的同时建立自己的维护队伍,否则会产生与第一种相同的问题;第三种方式对本组织的要求较高,项目小组必须有经验丰富的人负责,项目小组的组成人员可以是专业信息系统人员,也要有最终用户。

27、【2009-04】组织结构图的定义及目的是什么?答:组织结构图的含义是:把所需要了解的组织,分解为若干部分,并把它们之间的行政隶属或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用各部分之间的连线表示出来,这样形成的示意图就称为组织结构图。画组织结构图的目的在于,首先从系统总体上了解信息流动的粗略情况,抓住与本项目有关的信息流集中的部分,以便为下一步的现场业务调查确定目标。

28、 模块设计包括哪些活动及任务?

答:模块设计有四个主要活动:数据设计、控制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和程序设

计。①数据设计的任务是要确定系统所需要的数据项和数据之间的关系,然后按照数据关系的理论建立数据文件或数据库表。②控制设计的任务是设计一套控制措施来减少系统操作的差错。③输入/输出设计是为系统的交互活动提供友好的用户图形接口④程序设计是对所有由计算机执行的模块做出详细的说明。

29、【2010-04】原型法的开发步骤?答:原型法模糊了系统开发周期阶段的界限,通常可以把它分成四个步骤:(1)确定基本需求:通过对用户基本的信息需求的分析,建立系统的基本结构,基本需求可以包括基本软硬件需求,估计成本和数据量。(2)构造原型:根据用户的基本需求,建立一个能与用户交流的系统。这一步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时间快,结构简单,方便用户使用。原型法通常要借助软件工具,功能的完善则放在以后再做。(3)运行评价:这一步工作是以用户为主,用户运行原型系统对使用方式及使用效果提出评价和修改意见。这一步与下一步一起要反复多次,每次循环都使系统进一步完善,基本要求是尽可能使用户能充分表达需求。(4)设计修改:根据用户的要求修改设计原型然后返回到第三步,把修改后的系统再交与用户运行。

30、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就是使用软件工具帮助软件工程人员开发软件。

31、可视化开发:就是在可视开发工具提供的图形用户界面上,通过操作界面元素,由可视开发工具自动生成应用软件。

32、【2009-07】最终用户开发:是指不需要信息系统专家帮助,完全由用户自己开发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最终用户指的就是实际使用系统的人员。

33、最终用户开发优缺点?答:优点:最终用户开发能提供很大便利,对只剩扫尾工作的项完全靠用户自己完成。促进了组织的变革,并且组织把它作为开发信息系统的重要战略。增加了用户对信息系统的理解,更好地投入到系统开发中去。缺点:增加了系统的成本,系统质量往往不高,缺乏文档,与其他系统结合困难,维护也很困难。对于大型组织来说,数据无法共享,最终导致数据难以控制。最终用户开发方法适用的范围是:完成个人数据分析、开发供自己使用的信息系统、开发简单的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简单的专家系统等

34、最终用户开发方法使用的范围是:完成个人数据分析、开发供自己使用的信息系统、开发简单的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简单的专家系统等。

35、【2010-07】数据流图:数据流图就是通过数据流、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及外部实体这四种记号来抽象综合地描述整个系统的信息流程。数据流图不是从用户那里调查来的第一手原始材料,而是经过了系统分析人员的分析和加工,它能以一种更抽象的、综合的表达手段来描述整个系统的信息流程,表达出多种业务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

36、测试方式包括单元测试、组装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

37、单元测试是以每个模块为单位执行的分开独立测试。单元测试又分为结构测试和逻辑测试:结构测试是确认程序是否符合程序语言规则,逻辑测试是验证程序中是否存在逻辑错误。

38、组装测试是检查模块之间是否有问题。把各独立的模块集成起来形成系统,并进行系统的正确性测试

39、系统测试是将经确认测试的软件系统与计算机、外设、支持软件、数据等环境集成一起后,在实际环境下检查系统的工作情况。在安装新系统之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是人员的培训,如操作、维护、管理的人员等。

第8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阶段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可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和评价五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概要说明如下。

1.系统规划阶段

系统规划阶段的任务是:在对原系统进行初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开发新系统的要求,根据需要和可能,给出新系统的总体方案,并对这些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产生系统开发计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两份文档。

2.系统分析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开发计划所确定的范围,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指出现行系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模型,这个阶段又称为逻辑设计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成果体现在“系统分析说明书”中,这是系统建设的必备文件。它是提交给用户的文档,也是下一阶段的工作依据,因此,系统分析说明书要通俗易懂,用户通过它可以了解新系统的功能,判断是否所需的系统。系统分析说明书一旦评审通过,就是系统设计的依据,也是系统最终验收的依据。

3.系统设计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回答了新系统“做什么”的问题,而系统设计阶段的任务就是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即根据系统分析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要求,考虑实际条件,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也即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所以这个阶段又称为物理设计阶段。它又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产生的技术文档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4.系统实施阶段

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包括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应用程序的编制和调试,人员培训,数据文件转换,系统调试与转换等。系统实施是按实施计划分阶段完成的,每个阶段应写出“实施进度报告”。系统测试之后写出“系统测试报告”。

5.统维护和评价阶段

系统投入运行后,需要经常进行维护,记录系统运行情况,根据一定的程序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

图1较详细地描述了MIS开发各个阶段的任务、成果及审核安排。

上一篇:国家林木良种基地下一篇:维修企业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