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流程

2022-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流程

基于信息系统的仓储管理流程分析

摘要:近年来,物流业一直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其中处于物流中心环节的仓储系统,也跟上了它的发展步伐。在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大力推动下,仓储系统整体已经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仓储的功能,接着就国内背景下传统仓储业务在入库作业、在库作业和出库作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国内情形提出仓储管理流程优化方案。

关键词:仓储管理;流程分析;流程优化

引言

仓储是各个物流企业不可缺少的部分,相当于企业的后勤部,保证企业重要资源和价值。企业如何有效管理众多资源,必须建立健全的、现代化仓储管理系统,实施高效率管理措施,有效控制、管理和协调企业仓储作业流程和信息数据资源,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企业服务质量。但目前国内的仓储管理流程普遍出现问题,流程的优化是不可避免的。

1、仓储功能

仓储的功能主要是对流通中的商品进行检验、保管、集散、配送等。并解决供需两方之间的矛盾,提供场所价值和时间效应,使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价值得到保护,加速商品周转,提高物流业务的高效运转,提高相应的社会效益。

2、仓储管理流程分析

2.1入库管理流程分析

仓储作业流程首先是商品入库,工作任务是核查到库货物的名称、规格数量与入库单、系统单据是否一致;发现货物是否有损坏、损失问题;及时反映货物情况并有效处理。

仓库入库作业主要人员及其主要责任如图1所示。

整个入库作业的流程为:(1)预入库准备(2)车辆审核(3)入库清点(4)登记入库

入库作业流程,如图2所示。

2.2在库管理现状分析

通常货物在仓库中持续的时间是最长的,如何进行货物在仓库中的有效管理是仓储作业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仓储管理对仓库内的货物的管理方式有两种:货位管理和货物盘点。货位管理就是指如何有效利用仓库的使用面积,准确、快速的完成货物进出库,减少中间的时间,提高仓储容量,提高效率;货物盘点是仓管员每天或定期检查库存情况,是否与仓储系统一致,保证货物库存管理的准确性,如果发现货物在仓库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映,及时做出处理。

2.3出库管理现状分析

货物出库作业主要任务是根据客户订单,填写出库单,保证出库单和订单上的货物的名称、规格、数量、收发地址等与订单一样,正确拣选货物。并且出库前再次确认货物外观或包装无损,以免客户追究,最后快速、正确的装车。

整个出库作业的流程为:

(1)预出库准备(2)备货(3)车辆安排(4)货物出库出库作业流程,如图3所示。

3、仓储管理问题分析

在分析过仓储作业流程后,发现其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现主要从入库作业、在库作业和出库作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便更好改善仓储作业管理。

3.1入库流程问题分析

仓储的入库工作主要是制定入库计划,做好入库前准备,车辆的审核,填写入库单后,登记入库信息,理货,入库。其中包含各种单据的核对,货物的核对,过程繁琐,通过分析入库作业流程后,发现入库作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送货信息的灵敏度低,仓库调度员在收到货物准备到达的消息后,必然开始预先准备货物的入库作业,但由于消息是送货商根据经验告知的,调度员无法准确知道货物到达的时间,这样必然会影响其他工作人员的时间及劳动效益。

(2)货位划分不明确很多企业仓库在接到货物后,并没有及时对货物进行分类,致使单证员无法准确划分货位信息,导致货物会出现随意存放积压的现象。

(3)入库效率低下,企业在进行入库作业时,车辆要获取很多许可证才能入库,取得许可后,入库前单证员和仓管员需要核查车辆和货物信息,极大影响了工作效率。

(4)人为错误不可避免,大部分企业的入库作业是靠人工来进行的,仓储系统库存信息不能确保精确,影响后期仓库的在库盘点作业以及出库作业。

3.2在库作业流程问题分析

在分析过仓储盘点作业现状后,发现问题有以下方面:

(1)货物盘点效率低下,如今企业多数采用条码技术,提高了货物信息读取速度,但是条形码是纸质的,容易受环境影响,读取距离也受限制,造成读取效率也不高;而且条形码读取也需要人为操作,造成了劳动成本的提高。

(2)盘点出现问题,难以查明原因。大部分企业比如苏宁,在盘点作业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所在,造成库存信息不准确,影响下一次盘点工作和出库工作。企业每一次的盘点工作都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不仅效率低,也会增加企业成本损耗。

(3)货位不明确,货位管理主要问题是调度员不能合理根据库存系统安排货物的存放,造成货物在盘点和出库时不能快捷高效,影响了工作效率。

3.3出库作业流程问题分析

仓库出库作业是单证员将订单出库单交给仓管员,仓管员拣货完成后,将货物放置备货区,出库人员根据发货单再次核对货物信息,调度工作人员安排运输车辆装车,出库。

在分析出库流程现状后,总结问题如下:

(1)出库效率低也容易出错,单证员在接收到订单后填写出库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写错货物规格型号、数量、客户地址等人为的错误,不仅会造成流程反复增加,降低效率,也会造成企业损失。

(2)车辆安排不合理,调度员在接收到单证员的调度指令后,根据车辆空闲情况安排运输车辆,中途会由于司机反馈信息不准确,造成车辆装载货物不符或者线路不理想等问题。降低了货物的配送的效率,影响企业的服务质量,增加仓储出库作业压力。

4、仓储管理流程优化的有效策略

4.1提高资源合理利用

改善作业流程的源头,积极合理利用各种软硬件资源。同时资源的利用需要尽量占用较少的流动资金,从而提高企业效益和行业竞争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对物料订购次数和库存数量的控制,降低物料的成本,从而达到降低产成品成本,资源高效整合,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4.2加大信息化技术的投入

在入库、在库、出库流程中出现的问题,都可明显看出降低人力的投入实在迫在眉睫。所以需要加大信息化资源的引进力度,保证信息沟通的准确和高效,避免产生大量人为错误。对数据的变动进行监控,购买适合企业发展状况的信息系统。同时老旧的技术需要用其他技术来替换,可以引进RFID技术。最重要的是,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建立信息共享系统,简化内部冗余的流程。

5、结语

总之,以我国物流的现状为背景,仓储管理各个流程都需要进行相应的优化。虽然信息共享系统尚未形成规模,但只要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经济支持政策进行推动,鼓励物流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优化方案,仓储流程的整体优化将不断普及,开放的共享信息系统指日可待。我相信,在國家政策扶持下的物流企业将以昂首挺胸的姿态“走出去”!

参考文献:

[1]郝文瑞.RFID技术在仓储管理系统中的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1(04).

[2]王双.环境对于物流的影响分析[J].中国市场,2009,(28):94-95.

[3]王晓雪.基于Flexsim的吉林省交通厅物资供应站物流仓储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12(10).

[4]崔素艳.基于RFID仓储管理的系统分析与优化[D].天津科技大学,2012(07).

[5]李文斌.现代化仓储管理的成长前景[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5(03):48-48.

[6]郭文,魏开梅.浅谈仓储管理的地位与作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8(11):38-39.

作者:张永强 周歆瞳 吕宝

第2篇:企业计划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流程再造

【摘 要】为更好地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采购过程中的信息共享,实现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有效传递,确保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数据的统计和利用,营销公司要引进先进的管理平台,将最新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企业运营管理当中。论文阐述了现阶段企业进行流程再造和信息系统升级改造的必要性,结合上下游供应链管理的情况,对供应链管理各节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编制了流程再造的实施方案。

【關键词】计划统计;信息管理系统;流程再造

1 引言

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和进步,想要在市场中取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就需要从内部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实现公司运营管理的转型升级。现阶段,在日常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相关数据的分析统计中、月度报表的制作过程中,多数沿用传统的Office软件,这会导致大量的数据信息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单机版的数据不能实现有效共享,增加了上下游环节之间的沟通成本,同时,不利于数据的查询和使用。对于查询一些所需的数据,往往需要人为地对表格进行操作,需要消耗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也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并不利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除此之外,企业使用大量的人员进行计划统计,增加了人为操作失误的风险,一旦信息数据出现差错,甚至会直接影响采购、库存、排产等环节的工作。调查研究发现,公司现有的计划统计工作并不能够实现对库存的实时监控,管理方式方法相对粗放,信息传递和流程的审批不及时,增加了时间成本。由于各项数据多数采用手工录入,部门之间、上下游公司之间缺少统一的模板,导致计划统计工作难以实现完全的标准化,无形中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为进一步解决上述问题,公司拟采用引进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方式,不断地提升公司采购、库存管理、排产、营销等一系列活动的管理效率,对公司的业务进行梳理,对公司的计划统计系统的管理流程进行再造。同时,将管理信息系统与移动互联技术相连接,实现工作人员的移动办公,打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使得公司有关信息和数据的处理能够更加及时、全面、快速、科学以及合理。另外,在系统中录入的数据除了能够实现留痕以外,还具备自动汇总统计的功能,并将先进的统计模型应用到不同的业务类型中,利用图形化的形式直观地对数据进行分析汇总,为公司领导的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基础。在信息共享方面,能够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计划统计系统与其他企业使用的系统平台互通互联,打破现阶段公司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确保信息数据的利用价值最大化。

2 流程再造的必要性

2.1 外界的竞争压力

以制药企业为例,行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想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进行计划统计系统的升级改造。

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资源的竞争、供应链的竞争、管理效率的竞争,其中,计划统计系统的升级改造就是以提高公司内部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为目标,通过流程再造,实现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流共享,对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利用。

2.2 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想要进步和发展,除了要拓展市场、完善供应链条之外,还需要对内进行管理改革和创新,梳理和简化流程,不断地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现阶段,企业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不能将企业的数据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进行管理和利用。因此,企业需要借助一定的信息化手段,通过流程再造和线上运营,提升管理效率和主观能动性。

3 供应链管理核心节点存在的问题

统计研究发现,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计划不足和超计划生产的现象,这就导致企业不能优化排产计划,导致出现与上游生产单位衔接不顺畅的问题,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在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不及时、下游客户需求变更传递不及时、生产计划和流程管理不合理。通常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计划不足,会导致采购不及时,对下游客户交货时间延迟,客户满意度下降;二是超计划生产,会导致库存积压,增加库存管理费用,导致资金占用,加大公司的运营风险。

3.1 缺乏对下游客户订单的评审分析

当前,营销人员在进行商务谈判的过程中,对于客户的订单并没有进行有效分析,没有在考虑上游生产单位的供货周期(包括生产能力、原辅材料采购周期、检验周期等)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可交货日期,而是仅仅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确定。营销人员如果对公司内部的各项营运数据没有清晰的认识,确定交货日期时往往就不严密、不科学。想要根据销售订单制定出准确的销量计划,再由生产单位排定合理的排产计划,就需要营销人员在了解上游生产单位供货能力及供货周期的基础上,具备对下游客户的订单进行评审分析的能力。缺少与客户的必要沟通与了解,未证实客户当前真正的实际需求,盲目地预测其实际需求会存在很大的风险,极易因预测失误导致产生大量产品库存。因而订单评审分析流程再造就成为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也是形成较为准确的月度销量计划的关键。

作为公司产销衔接的关键点,采购部负责计划执行的人员是最了解生产单位供货能力、供货周期、月度排产信息计划和预估入库进度的,如果将公司采购部掌握的数据进行共享,营销人员可以根据生产部门的数据确定交货日期,避免前端销售由于对交货日期预测不准确,造成的客户满意度下降,避免现阶段产生的由于排产计划不合理导致的客户流失和失信于客户现象。

3.2 上游生产单位未按生产计划准时交货

在与上游生产单位对接排产时,除了考虑下游客户对产品交货期的要求之外,还要综合考虑上游生产单位原料采购周期、原料检验周期、生产周期、待检品检验周期等。其中,原材料采购周期及原材料供应量重组是生产单位产量计划能够按时进行的前提和保障,如原材料无法按期就位,将直接导致生产线停工,推后交货日期。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生产单位采购人员对于原材料供应商的交货进度跟踪不及时,采购人员将采购订单交付给原材料供应商之后,并没有与原材料供应商进一步确定交货日期、交货量等重要信息。然而生产部门进行排产时是按照既定的交货日期作为前提的,如果原材料供应商没有按期交货,会直接导致原定的排产计划不能够按时进行。同时,采购人员并没有对原材料的供应进度进行周期性的监控,与原材料供应商之间缺少必要的信息沟通,有效的信息并不能够在原材料供应商、生产部门、营销人员之间进行高效传递,导致整个公司业务运营管理效率的下降。

第二,供应商计划排产导向存在问题。传统计划排产以追求企业内部效率最大化为导向,大批连续或资源集中式生产导致生产时间较长延误交货,供应商真正缺少的是以客户订单需求为导向的排产理念。脱离客户订单需求制定的生产计划必将不能按客户的要求交货。

第三,原材料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不符合进一步生产加工的要求。不合格的原材料,就会直接导致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劣质品,不合格品控制难度大大增加,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效率,为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不能按时将货品提供给客户。有些含有质量问题的产品一旦销售出去,还会导致不良产品被退回的情况,售后管理工作量大大增加,甚至影响企业的信誉。

第四,原材料供应端缺少备用供货计划或者面对突发状况不能够有效处理,导致当排产或者客户订单出现调整时,原材料供应商并不能够及时地供应质量合格、数量符合要求的原材料,这将直接影响下游的营销工作,甚至出现客户流失的现象。生产单位排产受原材料供应影响较大,如果生产受阻,将直接影响营销公司的采購进度,影响营销公司对下游客户的交货进度,因此,在流程再造过程中建立并完善上下游衔接机制,创建应急处理机制尤为重要。

3.3 库存管理不到位对成本产生影响

存货周转天数(days sales of inventory)是指企业从取得存货开始,至消耗、销售为止所经历的天数。存货周转天数越少,说明存货变现的速度越快。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存在备货订单,因此会出现一定的成品库存,如果每月的销售计划与预测不相匹配,就会出现库存量增加的现象,增加了库存成本。对于批量生产的产品,有时不同的产品使用相同的生产线,由于不同产品的规格和要求不同,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降效问题。除了产成品的管理以外,还有原材料库存的管理,对于原材料的管理一般原则上采用ABC管理法,对不同种类、数量的材料分批分类进行管理。由于在进行原材料管理的过程中,现有管理人员并不注重对于原材料库存入库量和频次的统计分析,对不同的原材料进货周期进行预测,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衔接不严密的情况。原材料的采购周期也是影响生产线按计划运行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流程再造过程中需要对重要材料确定安全管理库存,重点进行管理,定期判断该原材料的库存量,合理设置经济库存量和采购量。避免采用人的主观经验判断原材料的库存量,在降低库存成本的同时,减少库存管理的风险。例如,采购前置期长的增加物料库存。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客户为减少自己所持库存的成本与风险,都趋向将库存转嫁给供货商,进而提升自己的运营能力。企业一方面确保客户订单及时供货;另一方面面临供应商供货周期长及不稳定的供货交期与品质,不得已选择由企业增加物料库存,保证客户订单的快速供货能力,陷入一种尴尬的管理局面。

4 流程再造的目标及实施方案

4.1 供应链视角下流程再造的目标及范围

通过企业流程再造能够实现现有业务的优化和整合,同时,借助一定的信息化手段,实现关键信息、关键数据的有效传递,在降低不同环节之间的沟通成本的同时提升沟通效率。通过流程再造实现各业务节点中责权利对等,打破信息传递的壁垒,避免信息孤岛现象的产生。流程再造的核心是提高客户满意度。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实现下游客户满意度的提升,降低公司内部的运营成本,提高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柔性,能够快速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响应,实现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最大化;减少产品和原材料的周转天数,通过一体化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供应链不同环节的资源共享。

4.2 流程再造的实施方案

该流程再造的实施涉及公司多个部门,包括采购、仓储、销售部门以及上游生产单位,其关键流程可以概括如下:

①强化客户订单管理,实施月度销量计划上报机制。各销售部门在汇总下游客户订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当前库存、当前预估交货数量,进行订单评审,并将评审相关结果应用于与客户的洽商过程,以便根据现有的资源和条件,科学合理地确定交货日期,从而确定合理的销量计划。

②实现产销对接管理。采购部与生产单位对接,实现合理排产。采购部计划人员将各销售部的销量计划汇总后,提交给上游生产单位。经沟通商议,双方在综合考虑原料采购检验周期、生产周期及检验周期的基础上,确定排产计划。

③生产单位落实排产计划。排产计划确定后,生产单位紧盯原材料采购进度,及时安排生产、入库,实现良好沟通,及时反馈各产品入库进度,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反馈给营销公司,以便于营销公司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④加强采购订单管理。采购部计划人员根据生产单位排产计划入库情况和实时库存情况,合理安排采购,下达采购订单,及时与上下游实现良好沟通,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确保生产能够按计划实施。对于生产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计划人员及时通知销售部门做好应急处理,并督促生产单位尽快解决。

⑤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好数据统计。依托NC系统,实现系统内采购、入库、销售操作,并创建网上平台报表,实现收入完成进度查询、应收实时查询、库存实时查询、重点产品监控等,同时,创建网上审批流程,全方位提高工作效率。

⑥完善各环节,实现业务闭环操作。相关部门根据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包括销售出货单、物流通知单、采购清单等对数据进行核对,作为最终财务入账和结算的凭证,使得公司的业务实现了闭环管理,同时,每个环节都能够通过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实现留痕和数据共享。

⑦做好月度数据分析回顾。月末计划人员对月度排产计划实际完成进度、销量计划实际完成情况、库存周期、库存金额等情况进行详细统计、分析,形成分析报告,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偏,促进各项工作更好地开展。

5 结语

本文首先介绍了现阶段营销公司计划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将供应链的思想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当中,将流程再造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竞争力理论进行融合,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对营销的计划统计信息系统进行优化升级。从订单的产生到产成品的交付进行全寿命周期管理,通过流程再造手段,增加了订单评审环节,将营销订单、生产计划、采购计划、库存管理、物资供应、生产管理和控制等进行紧密的连接,再造之后的新流程各个节点之间除了实现了不同业务节点的数据和资源共享,同时,能够弥补现阶段流程的不足,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效率和客户的满意度,提升了公司的获利能力。

【参考文献】

【1】孫超.S软件企业销售管理系统业务流程再造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20.

【2】莫小泉,何月霓.基于流程再造理论的职业院校教务管理流程优化研究[J].广西教育,2019(35):115-118.

【3】耿玉成.财务共享视域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1):248-251.

作者:姬辉

第3篇:基于业务流程的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组织管理模式基本采用科层制。科层制带来的高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这种复杂社会组织的发展。但是它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墨守成规、不能及时应对新事物的出现、部门间合作不紧密以及信息流通不通畅。针对科层制带来的问题,业务流程再造带来了解决思路,它把业务流程放在组织管理的中心,克服了传统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在效率和灵活性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科层制;业务流程;人力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一、科层制下的高校行政组织管理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实行的行政管理模式是科层制。我国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学下设学院和党政职能部门。学院一般按照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的学科门类来设置,“在学科管理机构上,目前我国高校往往采取‘校—院’两级、‘校—院—系’三级、‘校—(部)—院—系’准四级等明显科层制的管理体系。这些学科组织和管理主体的分级体现了科层制层级结构的特征。”[1]而党政职能部门通常包括组织部、宣传部、保卫处、科技处、教务处、研究生院、人事处、财务处、后勤基建处、信息中心等。在高校里,教师队伍建设及师资管理由人事处负责,教学计划及任务安排由教务处制定,学科建设及研究生培养由研究生院管理,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由科技处管理。这种对各个党政部门管理职责予以明确的做法体现了科层制中专业分工、职责明确的特征。

理想状态下的科层制在扩大组织规模的同时,在加强控制、提高管理效率方面有着明显的优越性。随着大学招生规模急剧扩大,带来的学校管理日益复杂,科层制下的组织管理模式能够较好的应对这种挑战。凡事都有利有弊,科层制在具有高效率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弊端。美国功能主义学者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就认为“科层制要严格遵守成文的规则和程序,且不惜一切代价固守规则,这样可能会阻碍更适合解决组织问题办法的出现,可能导致程序优先于潜在的组织目标,失去对‘大局’的把握,难以应付关于特殊需要情况的对待和考虑。”比如,高校教师抱怨办理出国参加学术会议的手续烦琐,甚至会遇到办事人员“怠慢”的情况。在办理教师出国事宜上,凡是提前报批,计划内的都可以;而对临时安排,计划外的,甚至是国外邀请方承担所有费用,不需要学校出钱,办事员往往不知道该怎么按程序处理,一般采取不合作、能拖就拖的态度,从而引起普通教师的强烈不满。“科层制在强调通过规定和权力进行控制时,也可能会鼓励行为僵化、不愿意做出‘有风险的’决策,从而使整个组织中个人和各级群体普遍存在防御性态度;科层制实行控制所需要的授权可使组织中的下属单位产生狭隘的自我服务的观点,可造成一种对整个组织绩效不利的后果”[2]。

二、业务流程再造(BPR)

针对科层制管理的种种弊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与詹姆斯·钱皮(James A. Champy)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下,出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方式逐渐取代以职能为中心的科层制管理方式的发展趋势。在业务流程再造BPR中,把业务流程放在组织管理的中心,克服传统组织管理模式在效率和灵活性方面的不足,适应了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增强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生产灵活性。

“流程是工作之间的传递和转移关系,而业务流程就是“工作的流动”(Workflow),是业务与业务之间的传递或转移的动态过程”。[3]它是为达到特定的价值目标而由不同的人分别共同完成的一系列活动。活动之间不仅有严格的先后顺序限定,而且活动的内容、方式、责任等也都必须有明确的安排和界定,以使不同活动在不同岗位角色之间进行转手交接成为可能。活动与活动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可以有較大的跨度。迈克尔·哈默对业务流程作了如下定义:“我们定义某一组活动为一个业务流程,这组活动有一个或多个输入,输出一个或多个结果,这些结果对客户来说是一种增值。简言之,业务流程是企业中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的组合。”

美国学者苏珊·M·格罗特文特(Susan M·Grotevant)认为,业务流程再造在高等教育中可以应用的领域有:科研及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学生服务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创了高等教育界业务流程再造的先河。随着学校行政管理流程日益冗长和烦琐,带来的管理经费支出大幅度增加,1994年MIT时任校长宣布成立流程再造指导委员会,经研究讨论最终确定以下六个业务流程为再造的核心流程,即:公文管理、供应商管理、邮政服务管理、设备管理、信息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经过五年多的业务流程再造,最终实现了每年节省4000万美元管理成本的目标。MIT将节省下来的管理成本投入教学科研中去,使教育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4]。

三、基于业务流程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

基于业务流程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具体方式来实现具体业务流程管理:一、基于业务模板的业务流程:包括人员的入、离、调、转;合同的签订、续签、终止、解除以及变更;保险的起缴、停缴、基数调整等;薪资的确定、调薪、停薪等。二、基于审批关系的业务流程:包括内部岗位变动的申请审批流程;职称评审的申请审批等。三、基于数据状态的业务流程:包括考勤月汇总数据的上报审批;考核计划的上报审批。

通过使用业务模板流转可以提高高校人事管理业务规范性和数据准确性。业务逻辑可在流程设计器里设计好后,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流转,流程结束后可自动更新相关信息,增加子集记录。

下面以新入职教职工报到和职称评审为例:

四、结语

分析、诊断并重新设计高校人事管理的业务流程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业务流程再造一般有两种方式:改良式重组和革命式重组[5]。革命式再造是“彻底翻新”,彻底改变原有流程,建立全新的流程,采用这种方式风险和难度都较大。从学校实际出发,对人事管理业务流程选择改良式重组更为稳妥,更容易被管理人员接受。基于业务流程的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覆盖了从招聘进校、岗位设置、培训培养、职称评聘、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离职退休、合同管理等一系列人事核心管理业务,实现了人事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模块化、集成化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1]葛少卫.高校学科科层制组织管理模式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4):84.

[2]张晓梅.科层制与高校的管理体制[J].发展研究,2007(01):86.

[3]王璞.流程再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5.

[4]汪小洲,洪晓军,周国君.业务流程再造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6(10):89-92.

[5]陈禹,崔子龙.基于管理流程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8):26.

作者:吕中楠

第4篇: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流程

1 、前期准备

信景网络开发人员对系统开发前期进行充分的用户调研、需求分析和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准备工作。

信景网络软件开发人员以及业务需求人员共同组建项目组,一名项目经理负责监控项目的整体实施,共同参与系统的全面设计、开发,并针对业务提出进一步开发需求,开展软件用户化工作,制定二次开发方案,参与设计业务系统与其它软件的接口。

2 、实施过程

整个开发过程将经历获取需求、需求分析、系统结构建立、设计、编码、测试等阶段。

2.1 获取需求

软件在进入正式开发之前供准确的书面《软件设计详细需求书》响待开发系统的主要因素。

2.2 需求分析

信景网络开发人员构思、确立系统目标、划分业务领域、现行业务分析、建立业务模型、信息需求分析、用户视图规范化、数据元素标准化与一致性控制等。

在项目组和用户充分交互、理解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技术构架,对系统功能、性能等主要指标作描述,对实现方法项目实施人员应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及整体设计思路,对有疑问的地方及时与业务需求人员进行沟通交流,最终达成共识。

综合对该用户群体现有硬件配置,软件配置,网络使用情况,数

据库使用情况,计算机熟悉程度做一定的调研,根据调查的统计结果决定即将开发的一些软件适用指标。

2.3 系统结构建立

确定软件服务器的硬件配置及用户硬件资源配置。

确定用户软件平台的统一协调。

2.4 设计

软件设计阶段的工作包括对模块进行必要的修改,同时可能需要对某些结构做一些修改,确定界面定义、用户服务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库服务层和具体数据库,确定软件开发工具。这一阶段还将完成更详细的功能和业务需求调研,制作系统中最符合用户需要的文档。根据应用系统对安全的要求,同步进行安全保密设计。

2.5 编码

确定软件的界面风格、使用功能、编程语言、数据库结构和具体数据等工作,并开始进入程序编写阶段。

开发人员进入设置和编码工作之后,应先确定编码的风格在开发过程中保持一致,工作过程中如发现前面分析或设计阶段的某些错误,应返回到前面的阶段进行必要的修改,同时主要开发人员之间应相互紧密配合。

2.6 测试

系统投入使用前最关键的一个步骤,由开发人员之间、业务需求人员交叉测试或由软件测试工程师测试。开发人员将对在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建议进行改进。

3 、整体验收

业务需求人员负责提供验收标准。

当软件的后期测试完成后,通知业务需求人员验收,验收主要以业务需求人员提供的原始资料及《软件开发设计方案》为依据,对软件的各项功能进行全面的核查,如无异议,验收后签署“验收确认书”。4 、后期培训

4.1 培训目标

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使相关操作人员理解软件的基本原理和实际运用,使他们对整套业务软件的具体性能,操作步骤以及具体要求,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并能在计算机管理下对其业务软件流程熟练操作使用。

再开发人员共同接受软件开发方全面、系统的培训,保证能够在二期推广中独挡一面完成推广及软件升级任务。

4.2 培训计划

项目组有义务对用户提供及时、有效、全面的培训,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重视对用户方的技术转移,并提前制订有效可行的培训计划。

4.3 考核标准

以实际操作方式测试用户对软件系统流程的操作使用能力。5 、技术支持

信景网络为业务需求方提供书面的技术支持承诺,并能够认真执行,落到实处。

第5篇:招财猫药品进销存管理信息系统流程分析与开发

招财猫药品进销存管理http:// )信息系统流程分析与开发(库存管理库存管理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摘要摘要摘要摘要::::目前温州有医药零售企业1200多家,总体上他们信息化程度不高。此外,还存在着规模化不够、管理落后、分散经营、各自为政等特点,难以实施GSP质量管理,并经常出现出售假药事件,政府药监部门难以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督。因此,开发一个公共的管理平台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在了解了各方需求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药品进销存管理信息系统中库存管理模块的相关流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库存管理理论思想进行了该系统中库存管理与系统控制模块的设计及开发。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零售药品;进销存管理;库存管理;流程分析;系统开发

第6篇:信息系统开发流程规范

(内部讨论稿)

总则

为明确信息系统开发流程,清楚各阶段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特制订本规范。 本规范主要从系统规划、系统整体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编码与测试、系统内部实施、系统整体评价及系统内部验收八个方面说明公司对信息系统开发流程的主体要求。对实际信息系统的开发,开发流程可根据系统的规模与要求进行合理的剪裁。

本规范适用于软件开发部、软件项目部、系统集成开发部、系统集成项目部进行信息系统开发工作。

信息系统开发流程

一、 信息系统规划,完成信息系统立项和总体解决方案。

[1] 申请立项部门依据《立项控制规程》,提交与信息系统立项有关的书面或电子文档,立项部门申请信息系统项目立项。信息系统项目立项主要从市场方面、技术方面及行业导向方面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2] 立项部门的上级部门或领导按《评审验收规程》组织业务专家、市场人员、技术人员等人员完成对信息系统立项相关文档的评审和检查工作,形成立项评审结论。评审结论包括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合格的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不合格的需要说明不合格的具体原因,不能进入下一阶段。 [3] 根据信息系统立项的相关文档,生成信息系统的《总体解决方案》文档。文档中一般包括系统范围和目标、系统总体功能结构图、系统网络拓扑图、系统部署方案、系统实施计划、系统费用概算等。

二、 信息系统整体管理,建立项目管理章程。

[4] 建立基本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章程,指定信息系统项目的项目经理(产品经理、负责人),完成项目启动。

[5]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制定初步的项目管理计划,计划内容可包括项目最终目标、项目阶段性目标、项目进度计划、项目预算、变更流程和变更控制委员会、人力资源计划、项目风险、项目采购计划等。

[6] 依据《配置管理规程》和《变更控制规程》形成配置管理系统和变更控制系统,成立变更控制委员会。

[7] 项目经理指导和管理项目的执行过程,包括项目完成情况、项目进度、项目质量、项目变更情况等。

三、 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完成《需求分析》文档。

[8]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完成信息系统相关资料收集和需求详细调查工作,完成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分析和数据流分析。

[9] 分析信息系统目标,确定信息系统项目边界,完成项目范围定义和项目内容分解。

[10]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完成项目《需求分析》文档的编写,并提交上级部门申请评审。 测试设计是否算需求?

[11] 上级部门按《评审验收规程》组织业务专家、市场人员、技术人员、测试人员等人员完成对《需求分析》文档的评审和检查工作,形成评审结论。评审结论包括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合格的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不合格的需要说明不合格的具体原因,不能进入下一阶段。

四、 信息系统设计,完成《系统设计》文档。

[12] 项目经理制定系统设计阶段的项目工作计划,确定该阶段的检查点和里程碑。项目经理向上级提交工作计划,上级部门按《评审验收规程》完成对工作计划的评审,形成评审结论。评审结论包括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合格的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不合格的需要说明不合格的具体原因,不能进入下一阶段。

[13]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编写《系统设计》文档,文档内容一般包括物理配置方案设计(客户机、服务器、网络、数据库等)、功能结构详细设计、主要系统功能流程设计、主要系统功能数据处理流程设计、系统外部接口说明和定义等。

[14] 项目经理向上级部门提交《系统设计》文档,申请评审。上级部门按《评审验收规程》组织技术人员完成对《系统设计》文档的评审和检查工作,形成评审结论。评审结论包括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合格的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不合格的需要说明不合格的具体原因,不能进入下一阶段。

五、 信息系统编码与测试,完成系统编码和单元测试。

[15]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按《软件编码规范》完成信息系统的代码编写。 [16]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按《测试规程》完成信息系统的单元测试工作,单元测试一般由模块编码人员进行自我测试。

六、 信息系统内部实施,完成系统试运行和集成测试。

[17]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搭建系统运行环境,按项目要求完成信息系统的安装部署工作。

[18]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按《测试规程》完成信息系统的集成测试工作,生成系统测试报告和结论。

七、 信息系统整体评价,生成项目总结报告、技术白皮书。

[19] 项目经理组织人员编写信息系统相关的技术性文档,如技术白皮书。 [20] 项目经理编写项目总结报告,包括功能评价、应用评价等。

八、 信息系统内部验收,生成验收报告。

[21] 信息系统内容建设完成后,项目经理根据《评审验收规程》编写项目验收申请报告,并提交上级申请验收。

[22] 上级部门根据验收申请、系统测试报告和结论及需求分析等相关文档,组织人员按《评审验收规程》进行信息系统内部验收,形成验收结论,完成验收报告。验收报告包括合格和不合格两种,验收合格可以将信息系统交付项目部进行实施,不合格的不能交付项目部。

信息系统开发流程图

开始信息系统产品立项项目立项文档项目立项评审结论项目总结解决方案未通过,重新编写立项评审通过项目启动,确定项目经理制定项目管理计划项目管理计划配置控制系统变更控制系统项目经理组织编写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文档需求评审结论未通过需求评审通过项目经理更新项目计划信息系统开发计划开发计划评审结论未通过计划评审通过项目经理组织系统设计未通过,不给予立项设计评审通过编码和单元测试信息系统代码未通过系统设计文档设计文档评审结论试运行和集成测试(可多轮)信息系统测试结论测试结论通过项目总结报告项目总结报告技术白皮书未通过内部验收报告未通过验收评审通过交付项目部结束

第7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阶段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可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和评价五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概要说明如下。

1.系统规划阶段

系统规划阶段的任务是:在对原系统进行初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开发新系统的要求,根据需要和可能,给出新系统的总体方案,并对这些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产生系统开发计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两份文档。

2.系统分析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系统开发计划所确定的范围,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指出现行系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确定新系统的基本目标和逻辑模型,这个阶段又称为逻辑设计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成果体现在“系统分析说明书”中,这是系统建设的必备文件。它是提交给用户的文档,也是下一阶段的工作依据,因此,系统分析说明书要通俗易懂,用户通过它可以了解新系统的功能,判断是否所需的系统。系统分析说明书一旦评审通过,就是系统设计的依据,也是系统最终验收的依据。

3.系统设计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回答了新系统“做什么”的问题,而系统设计阶段的任务就是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即根据系统分析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要求,考虑实际条件,具体设计实现逻辑模型的技术方案,也即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所以这个阶段又称为物理设计阶段。它又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产生的技术文档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4.系统实施阶段

系统实施阶段的任务包括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购置、安装和调试,应用程序的编制和调试,人员培训,数据文件转换,系统调试与转换等。系统实施是按实施计划分阶段完成的,每个阶段应写出“实施进度报告”。系统测试之后写出“系统测试报告”。

5.统维护和评价阶段

系统投入运行后,需要经常进行维护,记录系统运行情况,根据一定的程序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评价系统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

图1较详细地描述了MIS开发各个阶段的任务、成果及审核安排。

第8篇:企业公司信息系统开发管理程序

1

目的

为确保信息系统的获取、开发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并保证公司信息系统整体的安全,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ISMS范围内所有参与信息系统的获取、开发过程的相关人员。

3

术语和定义

4

职责和权限

DXC负责信息系统的获取、开发和维护;

相关部门配合DXC,及时响应相关要求。

5

相关活动

5.1

信息系统的安全要求

信息系统在建设或升级之前,根据业务活动要求,要通过调研、风险评估等手段识别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并依据公司信息安全管理相关规定,提出信息安全需求,作为信息系统整体功能需求的一部分。安全需求包括:

l信息系统安全需求的准确性;

l系统容量设计的合理性;

l技术设计和施工组织两方面的安全性;

l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处理办法;

l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公司信息安全有关规定的符合性。

5.2

信息系统的获取与开发

5.2.1

信息系统开发管理

对承建单位在几个方面提出要求:

l保守公司商业秘密的责任和义务要求;

l保护知识产权的责任和义务要求;

l使用公司信息处理设施的信息安全责任和义务要求

对使用的产品,应有相应的证明材料,如软件产品必须为正版的商业软件,信息安全产品必须

通过国家相应机构的检测认证,特别是涉密产品,必须使用国家保密单位批准的信息安全产品。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要将开发、测试与运行系统分离,避免开发和测试活动对运行系统的稳定和安全造成影响。

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由DXC负责安全控制与管理,重点监控以下内容:

l测试数据的输入验证,以减少输入错误造成的风险;

l系统对处理过程中的数据完整性验证检查,防止因数据完整性的错误造成的风险;

l要对输出进行验证,确保输出的完整、正确;

l对程序源代码的访问要做出明确的规定;

l公司的敏感数据不允许作为测试数据使用。

5.2.2

重要信息的保护

信息系统的运行系统文件、重要测试数据、程序源代码是采取措施加以保护。这些数据必须进行备份,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对备份数据要保存在不同的地点。

对上述数据的使用和访问,必须经过相关人员的同意,同时做好相关使用记录。

5.2.3

外包软件开发

对外包软件开发,按《第三方服务安全管理程序》执行。

6

相关文件和记录

第9篇:实验七 (公共)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三)

实验七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三)

实验目的:

结合课堂知识,了解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与主要工具; 根据前期系统分析成果,完成系统设计。 实验要求:

了解是系统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及成果? 掌握在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理解作为系统用户,在系统设计工作各个阶段的作用与价值? 实验任务:

以系统分析结果为依据,完成系统设计说明说。根据所选系统规模大小,合理安排每一个步骤的内容(主要目的在于理解系统设计的工作内容与要求,了解作为一个系统用户对于新系统的功能要求如何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反映出来)。

最后请同学们看看第六章的课件,完成后面的选择题。

教材后面还有一个案例分析题,第186页,结合相关知识试着做一做思考题。

实验结果:

提交电子版的系统设计说明书(注意系统说明书要包括哪些内容)。 选择题答案最好写在课堂笔记本上。

上一篇:防震减灾题及答案下一篇:小学书法大赛活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