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

2022-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

面向地勘行业软件开发过程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

摘 要:目前地勘行业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特别是西部地区。大部分地勘行业单位的信息系统建设都是采用外包的形式进行,在供应商交付产品后的软件维护和升级所需的技术资料收集难度大、周期长且完整性无法保证,亟需地勘行业单位结合行业特点和行业软件开发过程组织形式,构建软件开发过程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软件开发过程的系统管理,提高软件的开发、管理、运维效率。

关键词:地勘行业;软件开发;管理信息系统

引言

信息技术综合建设的发展对软件开发项目的需求不断提升,软件产品质量、软件管理信息系统以及软件企业生产效率须为满足需求而不断优化升级,积极探索更有效的管理方法及更加科学的管理工具才能有效管理软件开发项目,优化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国内外均在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一、软件项目开发管理系统开发的原则

(一)四个统一原则

软件项目开发管理系统的开发要做到四个统一,“统一指令、统一章程、统一规则、统一客观条件”。“四统一”对开发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严格把控了开放的规范流程,对于提高质量、减少时间成本等,都必不可少。

(二)用户体验感优先原则

软件项目开发管理系统最终将会投入市场面向大众,要给予用户毫无障碍,用起来得心应手的感觉。系统开发人员要想得到市面上的一致认可,使产品成为业界龙头更甚于垄断这一产业的目的,就必须想方设法设计出用户体验感最强的产品。

(三)适用性和先进性原则

软件项目开发管理系统的开发,不能盲目像先进技术靠近而忽略自身短板,造成系统不适应当前自身的市场;也不能一昧追求安全,退而求其次选取落后技术。因此,开发中应重点关注适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在关注产品适用于当前市场,满足实际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要创新发展出自身所需要的管理机制,开发出全面完善的信息系统。

二、面向地勘行业软件开发过程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

(一)系统功能进行总体化设计

项目管理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工具作为前提和基础,这主要与综合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沟通管理、范围管理、风险管理以及采购管理九个知识领域以及项目启动阶段、计划、执行、控制以及结束五个阶段有关。对这九个知识领域以及五个阶段的实际需要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明确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功能,并将其细化成为十一个子系统,也就是综合管理系统、计划管理系统、需求管理系统、费用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人员管理系统、配置管理系统、进度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售后服务系统和后台维护系统

(二)基于B/S结构的总体设计思想

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良好的发展,Web的网络管理模式也得到了比较广泛地应用,可以使管理人员利用Web浏览器对内外部网络进行监测,能够在任何的网络节点上实现数据的快速配置、控制以及存取。与传统的工具相比,能够改善网络用户的网络管理形式,使管理信息系统得维护成本得以降低,使更多的用户使用网络。利用ASP.NET进行浏览器/服务器编程,兼容多种开发语言,能够对数据库进行直接访问,客户端界面能够直接被构建起来,开发的时间比较短,升级的能力强,对硬件质量的要求比较低。对于C/S结构,这是客户端———服务器的网络建构模式,C/S结构对于数据库系统来讲,客户机和服务器分别对数据进行应用和存取,如果用户需要对数据库进行访问时,可以利用应用程序接口将访问数据库的请求提交给服务器,数据库管理系统接到请求后实现数据库的访问,然后将结果反馈给用户。对于B/S体系结构,这是从传统的二层C/S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层C/S模式。这种B/S体系结构主要有表示层、功能层和数据层。B/S体系结构中,用户能够利用浏览器向网络中的很多服务器进行请求,能够使客户机更加简化,不过服务器需要承担比较多的工作,在服务上访问数据库、执行应用程序。在B/S结构上建设的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在服务上安装所有软件,通过浏览器就能够使用软件。这种系统是由很多浏览器、后台数据库服务器以及Web服务器构成,安装比较简单,维护的难度不大,并且能够在各种软件开发企业进行使用。如果企业需要扩大规模只需要将客户端的硬件数量、服务器数量以及硬件配置增多就可以,具有很强的扩张性。项目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只要升级Web服务器的应用程度,对一些必要的数据进行修改就可以,不需要对每一个客户端浏览器进行升级或者再次安装。

(三)系统总体技术设计

开发技术支持、运行环境设计、安全性设计、数据库设计,构成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的四个方面。开发技术支持即B/S网络结构模式技术支持,B/S网络结构模式技术为当前的主流技術,技术的核心部分为数据库服务器、浏览器、Web服务器,能够在将服务器与网络连接的基础上,完成应用程序的操作,为软件开发项目提供模块化设计方式的相应的技术支持。

三、案例应用

系统基于C#语言在.NETFramework3.5环境下进行开发,采用C/S架构,实现地勘行业软件开发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结合各阶段的管理需求,通过上传附件资料,保证了软件开发过程资料的完整性。通过源代码和安装包的版本控制,一方面提高了软件的可维护性,方便升级;另一方面提高了系统的迁移能力。通过在西部地区地勘行业某单位进行实施运行,极大提高了其软件开发效率,明显缩短了软件开发周期,在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失的情况下,保证了单位软件的高效运维和信息可追溯性。

结语

综上,通过系统的实施运行,有效提升了地勘行业单位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能力,使得行业单位在开发管理、步软件运维、系统升级等方面取得明显进,验证了系统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阮红明.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影响软件质量的因素[J].中国新通信,2018,20(03):86.

[2]刘军.软件工程技术在系统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11):35-36.

[3]王芳.大数据背景下软件开发过程管理[J].数字通信世界,2018(12):272.

作者:何旭东

第2篇:基于生命周期法的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内部控制研究

摘要:财政部颁布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指引中指出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内部控制的主要风险来自于系统的规划风险、开发风险和运行维护风险。根据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法的分析,这些风险实质上是和系统开发过程密切相关的。为了更好地控制这些风险,本文针对生命周期法的各个开发阶段所应注意的内部控制要点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生命周期法 系统开发 内部控制

2010年5月7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信息系统》的总则中指出,企业在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内部控制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风险来自于:信息系统的规划风险、信息系统的开发风险以及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风险。系统规划风险在于系统的运行效率方面;系统开发的风险会导致系统在技术上无法满足企业内部控制流程的进行;系统运行维护的风险会导致信息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发挥应有的作用。从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法视角来看,信息系统所存在的规划风险、开发风险和运行维护风险实质上都属于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所需要进行控制的。

一、信息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法

生命周期法(Life Cycle Approach)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主流的系统开发方法,是结构化方法的基础,它根据软件系统的生命周期规律,将整个开发过程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维护五个主要的阶段,并明确地规定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原则、方法、工具和形成文档资料的方法。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指引所涉及到的规划风险、开发风险和运行维护风险也和具体的系统开发阶段相关,相关内容如图1所示。生命周期法从时间角度把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各个阶段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目标和任务,这种分阶段的特点,使得各个阶段任务相对的独立,降低了信息系统开发的复杂性,提高了可操作性,便于不同人员分工协作,有利于整个系统开发工作的顺利展开。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指引中的“信息系统开发”和“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两部分中所涉及的相关控制措施都能够在生命周期法的各个开发阶段找到对应的解决和具体实施的过程。

但采用生命周期法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因其开发过程是以时间为出发点进行划分的,故其开发顺序是线性不可逆的,系统开发过程中前一阶段的错误必然会对后续的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且整个开发过程中所未发现或隐藏的问题对日后系统的运行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信息系统日后运行过程中是否能够完成各种内部控制指令传递和控制程序的实施、降低信息系统的规划风险、开发风险和运行风险也和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基于生命周期法的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内部控制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内部控制

(一)系统规划的内部控制

系统规划就是根据企业发展的情况制定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划,为企业具体业务的展开提供必要的信息平台支持。这一阶段需要确定企业信息系统要服务于企业战略的思想,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系统规划阶段需要进行的主要工作包括开发人员与企业高层的沟通,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其他基本情况;制定企业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明确系统开发步骤;了解信息系统开发所需资源(包括资金、硬件设施、软件系统、人员、时间等)并制定资源分配计划;进行信息系统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建立系统开发计划。系统规划阶段所确立的信息系统开发方向和内容直接影响后续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效益,会产生信息系统的规划风险。因此,在系统规划阶段的控制要点在于:

1.信息系统开发目标的控制。信息系统开发目标的制定,要以组织的总体目标为指导,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发展需要出发,并结合最新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企业管理理念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考虑。这一目标要确定信息系统的基本任务,并能满足企业一定期间内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指出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方向。

2.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包括系统规模、组成部分及其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组织可能采取不同的信息系统,规模较大的企业信息系统可以是大型的广域网结构,也可以是中小型的局域网结构。总体结构的控制直接影响到后续开发所需资源的总量及其分配,关系到系统开发的成败与否。因此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控制要和系统开发目标进行结合考虑。

3.信息系统开发方式的控制。信息系统主要的开发方式一般有三种:自行开发、外购调试、业务外包。开发方式的确定一般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和专业水平以及所开发系统的大小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技术力量是无法满足一个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的,需要外购或业务外包的方式。

(二)系统分析的内部控制

系统分析需要详细调查分析用户业务环境、系统需求、业务流程、数据流程,确定系统具体目标与功能,建立新系统逻辑模型。系统分析中的主要过程是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否全面,决定了开发的系统能否满足用户的需要,它将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确定用户需求,准确地回答“系统必须做什么”的问题。系统分析阶段是对系统规划阶段的深入和细化,直接切入到企业日常的业务环节中。无论是信息系统自身的内部控制,还是信息系统所承载的企业内部控制流程,要想使其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系统分析是非常关键的环节。系统分析阶段的控制要点在于:

1.业务部门人员的参与。在需求分析阶段,主要由系统分析员负责对原有系统进行调查分析,并制定系统的实现方案,同时,还要求业务部门的骨干人员参加。两者之间充分的沟通,才能使系统分析人员进行原有业务流程的逻辑转换,设计出既便于管理,又便于业务处理的信息系统。

2.业务流程重组的必要性。在进行需求分析过程中以及建立新系统逻辑模型时,应当由系统分析人员和业务部门根据信息系统运行的特征和管理的需要,对业务流程进行一定的优化和调整。新的信息系统在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上都会和原有系统有本质的区别,如果不进行流程重组,则难以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效益和效率。

3.内部控制点的嵌入。信息系统的运行需要对违法业务流程和违规行为进行严格控制,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形成的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必须要将业务流程的关键控制点嵌入,并要形成各种操作日志,嵌入有助于信息系统审计的数据和操作跟踪程序。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的嵌入需要和企业业务人员进行流程重组时确认,并在逻辑模型中明确标志。审计跟踪程序则需要根据系统的基本特征加以确定。

(三)系统设计的内部控制

系统设计是在完成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系统设计主要完成逻辑模型向物理模型的转换,其目标是要解决系统“怎么做”的问题,即根据系统分析所得到的新系统逻辑模型,找出最恰当的实现系统功能的算法与数据结构,并使它们规范化、具体化,系统设计工作的好坏,将最终决定系统的质量。系统设计具体包括总体设计(系统模块设计、功能结构设计)和详细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设计等)。总体设计决定了信息系统的架构与技术方案,系统架构和技术方案应当符合国际通用的整体设计标准。如信息系统网络架构要满足OSI(开放系统互联)标准。详细设计则是具体细节的设计,是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系统设计是将需求转换为应用的中间环节,信息系统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所应有的一些功能都需要在系统设计阶段进行完善。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控制要点在于:

1.合规合法性控制。合规合法性控制是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保证设计出的系统符合有关的法规、制度。例如,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中,首先必须遵循复式记账等基本会计原理。此外还要保证系统设计的正确性,系统设计是程序设计正确性的前提,也是决定系统成败的关键。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严格按照经审查批准的系统说明书的要求进行设计,设计完成后,要经有关人员的测试检查。

2.效率性控制。所谓效率性控制,是指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要保证设计出的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能有较高的效率。因此,要采取控制措施,防止设计无效或效率较差的代码。同时,在内部控制设计过程中,要防止设计过多的控制制度,因为控制越多,系统运行效率越低。系统内部控制的设计,必须考虑成本效益,只有控制的效益大于控制的成本时才能设计,以此保证系统运行的效率性。

3.可维护性控制。可维护性控制是指设计出的系统便于理解、便于修改和扩充。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反映到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就要求对系统不断进行完善和优化,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要求对系统进行维护,以使系统处于最新的正确状态。为了便于系统维护,在系统设计的各个环节,要认真编写各种技术文件,采用模块化、结构化设计技术,增加模块内部的功能,减少模块与模块之间接口的复杂性,系统要留有接口,以便今后对系统进行扩充。

4.系统权限控制。在系统设计中,应当满足系统权限控制的要求,以实现业务流程中必要的职责分工。业务部门负责业务数据的处理,所有由信息系统处理的业务都必须来自业务部门,并有相应的原始凭证。因此,所有处理业务都应经过授权。不同的人员通过信息系统中的权限限制,可以将具体业务进行分离。

(四)系统实施的内部控制

系统实施是在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的基础上,完成数据库的建立、程序的编制与测试、系统试运行和系统转换等,将系统的设计付诸于实践。主要工作有购置和安装计算机系统与网络系统、程序设计、系统调试、用户培训,系统试运行,并提交系统开发报告。系统实施是系统开发过程中风险较高的一个阶段,前期各阶段中未发现的问题可能会在这一阶段暴露出来,包括程序设计相关的软件问题,购入硬件调试问题,软硬件兼容问题以及数据准备和测试的问题,人员配置的问题等。因此这一阶段的控制点多面广,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培训与配置的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专业人员,因而它强调各种不同层次人员的配备。由于系统的运行需要的是熟悉系统的专业人员,因此必须和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组合作进行系统维护和管理人员、系统操作人员等的培训。

2.编程控制。程序编写过程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程序编码有错误,这类错误包括语法、逻辑错误;程序功能错误,如功能有缺陷或错误;程序中存在“特洛伊木马”,即一些具有潜伏性和危害作用的小程序被设计在程序中;其他错误,如数据错误和过程错误等。控制编程错误的主要方法是通过静态人工测试和动态测试两种方法来完成,如“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新系统而言,试运行是测试的另一种形式,也可以说是程序测试的继续。

3.验收和上线的控制。对于开发完成的信息系统企业可以聘请专业机构进行验收测试,测试的数据可由开发人员或专门的测试人员提出,可以包括部分或全部的真实业务数据。测试和试运行阶段还应该有用户参加,确保在功能、性能、控制要求和安全性等方面符合开发需求。验收合格后制定详细的上线计划,确保系统数据的正常转换。

(五)系统运行维护的内部控制

系统上线转入实际运行维护阶段,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系统软件和硬件维护、系统评价。在该阶段,企业应当明确相关部门的岗位职责、权限,建立系统运行、维护的基本规章制度。

系统运行中所需要的内部控制主要有安全控制,一般的安全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接触控制、环境安全控制、安全保密控制、病毒防治、保险、灾难恢复等。这些控制措施可以保证系统有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

系统维护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系统的日常维护,二是指系统功能的改进和扩充。日常维护的控制要点在于制定日常维护的制度规范,具体规定各类硬件、软件系统的日常维护内容、维护周期、维护程序等内容,以减少影响系统工作的突发性因素,防止发生意外。系统功能维护的控制要点是制定系统功能改进和扩充的流程,由业务人员提出改进要求,相关部门审批后由开发人员实施,以保证系统维护与业务处理的分离。

三、结束语

财政部关于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指引指出了企业在使用信息系统完成相关业务处理和实施内部控制流程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系统规划风险、系统开发风险和系统运行维护风险。根据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法的分析,这些风险实质上是和系统开发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信息系统风险的控制也就重点转为开发过程的内部控制。针对生命周期法各个阶段的分析,本文针对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与维护分别指出具体的内部控制要点,一方面能够充分保证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也对信息系统顺利完成企业内部控制流程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所有的控制措施的实施主体是系统的开发人员,要保证这些措施的有效落实,信息系统的使用单位可以通过第三方提供的信息系统开发的审计鉴证服务来予以保证。J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BJY021)

作者:董黎明

第3篇:电网规划全过程信息化支撑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摘  要】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信息化深入到各个领域中,电网规划设计也需要进行全过程信息化。在城市化水平提升的推动下,电力部门必须利用信息化手段重新进行电网规划和设计工作,对工业区以及改造后的城市新区的供电量做出准确预测,解决电网规划中电力调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全过程;信息化;电网规划设计;应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逐步加快,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电力部门的工作极为重要,需要结合城市今后的发展需求去对电力展开规划与设计,从而保证满足人们的电力需求。在电网规划设计工作当中,由于对许多工业区与改造兴趣的供电量难以精准预测,多元在电网规划调配中常常会出现诸多问题,而且许多城市在道路修建中未同步展开电网规划设计,一定程度上也给电网规划设计工作提高了难度,所以有必要借助信息化技术去展开全过程的电网规划设计,该便针对于此展开深入分析。

1全过程信息化在电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1.1全过程信息化对电网规划设计的意义

将信息化应用于电网规划设计中,使得设计工作能够充分利用数据,提高电网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完善城市电网规划设计系统,能够为帮助电力部门进行电网规划、风险分析、电力工作决策等工作。全过程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使用便捷、结果直观易懂的操作系统,不仅能够输出信息还能够输出图片。通过信息化系统,能够实现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融合,为城市电网工作搭建起结构合理、扩展性强平台为工作的进行提供辅助。

1.2全过程信息化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点

全过程信息化在电网规划的应用中第一步就是完善检修工作,经过长时间的运行,原有的电力设备出现了一些故障需要进行检修做到机组件配合协调。第二步要对电力供求情况有清楚的了解,知道电源的分布,提升输电线路的可靠性,提高电网规划设计的工作质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完善联网设计工作,建立起信息化数据库,做到信息化电网规划设计。首先,实现全过程信息化需要搭建起一个信息服务平台,能够使用国家电网平台中的信息,对于本城市的电网及供电能力的现有情况进行分析并且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为电网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第二,需要有健全的资源信息库,需要从各个方面获得大量的数据支持,例如地理信息、卫星影像、电力营销数据等。最后,需要对电网进行数字化设计,争取实现城市电网负荷以及用电需求的准确分析、对电力项目的科学统计;除此之外,对于数据和收益能够进行准确的分析,进行准确有效的风险评估。

2电网规划设计工作的全过程信息化支撑

2.1规划设计前期阶段

任何工作都需要进行准备,但是在电网规划设计的前期也就是准备阶段应该如何进行信息化是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第一步,需要对上级的规划方案进行解读,将其中的信息进行分解,明确电力工作的内容,对电网规划的范围进行划分。第二步,需要对该城市的现状和发展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电力行业的竞争,在进行电网规划设计之前需要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为规划设计打下基础。电网规划设计与城市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会进行GIS数据记录,这些数据不仅记录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还能够为电网规划设计提供数据支撑,共同形成全面的、系统化的数据体系,使得电网规划设计能够具有科學的依据,提高电网规划的科学性。另外,如果能够在电网规划设计前期对城市的电网构架、电气参数、能源整合计划等进行全方位的考虑会进一步提升电网规划设计的水平。

2.2规划设计中期阶段

结合前期阶段所获取到的基础数据对现状展开分析,并且利用信息化系统做好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工作,能够有效避免因为大量人工计算可能带来的误差,同时也为电力负荷、电源分析、需求预测等提供可靠的辅助计算工具,这对于电力线路布设与优化、变电站选址等工作能够实现明显的效果提升,从而助力初步规划设计方案的形成。

2.3规划设计后期阶段

形成初步的规划设计方案之后,还需展开后续的评估与多轮论证工作,主要是对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及经济性展开评估审计,同时将其中的数字化方案等材料进行移交,并且以多样化形式去展示规划设计的方案成果,从而将其纳入到规划设计方案数据库当中。

3电网规划设计工作中全过程信息化支撑的重要措施

3.1接入EPGIS平台获取更多基础数据

国家电网GIS平台的服务申请需要通过SOAP的方式展开,该平台中的空间图形数据等相关信息内容主要以GML格式封装,现已与城市电网的信息化数据系统实现全面介入,采用的是标准的XML规范。接入国家电网的GIS平台,能够将更多的城市基础地理数据进行获取,从而实现图形服务与业务服务的完美接入。具体来讲,基础性的地理数据涵盖了城市地理信息数据,比如城市中的道路分布、铁路、局域划分、输电线路、变电站与站内设备矢量数据;图形服务包含矢量图形服务、空间分析服务、电网拓扑分析服务等;业务功能包含电力线路走廊分析、最短路径分析、供电能力分析等。而这些基础性数据的获取,能够为电网规划设计工作提供指导支撑,具有重要作用。

3.2便于展开电力负荷预测工作

在电网规划设计工作当中,电力负荷预测的有效性会对电网规划的合理性、实用性形成直接影响,并且能够为电网规划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正因为电网规划设计会涉及到广阔范围,所以对电力负荷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多样化与动态化特点,因此要想保证高度准确的负荷预测有着很大难度。此外,由于不同的预测方法与模型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再加上预测思路也会发生不断的变化,所以要想保证负荷预测的准确性,一定要在综合校验各渠道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专家干预,进而有效完善各项预测结果,预测出各目标年相应的电力负荷。通常来讲,电力负荷会按照年度进行划分,对最大负荷数据展开收集与汇总,进而对电压等级进行划分,并且结合电网地理分布、变电站主变、线路与大用户典型日、最大负荷计算分区最大负荷与区块间的同时率,有效绘制出负荷的分布图,实现对特定区域内的负荷统计。

3.3利用信息化展开潮流计算

在电网规划设计工作当中,潮流计算属于常用的运算方式,并且对电网规划设计而言有着极高的重要性。具体来讲,潮流计算主要是对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展开检验,结合实际情况的需求去判断当前的运行是否与之相符,从而及时察觉出电力系统当中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潮流计算对于电力系统的重要性。利用全过程的信息化技术去占潮流计算,能够发现电力系统中的不足与运行出错之处,从而给出针对性的整改方案,进而提高电网规划设计的合理性。此外,通过潮流计算还能对电力系统中的负荷变化与结构进行有效感知,从而依据这两点对电力系统形成整体评估,如此一来便能对电力系统中的线路、变压器等元器件的安全性展开有效评估,可见潮流计算属于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支撑。

4结语

目前,全过程信息化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中,并在电网规划设计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全过程信息化为电网规划设计搭建了信息平台,使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相接轨,充分利用城市中的各种资源,进行高水平的规划。在规划设计的全过程之中能够利用信息化手段节约资金投入、避免资源浪费。同时,在进行电网规划设计时能够更好地锻炼工作人员的能力,增强电网规划设计工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唐俊先.全过程信息化在电力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24):57—57.

[2]王智敏,陈巍.试析电力规划设计工作中全过程信息化支撑的重要性[J].低碳世界,2017(24):35—36.

(作者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婺源县供电分公司)

作者:郑毅

第4篇: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

管理信息系统

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分为那几个阶段,各个阶段主要任务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分为信息规划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和系统运行与维护阶段,共五个阶段。

1.系统运行阶段

其主要任务是明确系统开发的请求,并进行初步的调查,通过可行性研究确定下一阶段的实施。

2.系统分析阶段

其主要任务是对组织结构与功能进行分析,理清企业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的 处理,并将企业业务流程与数据流程抽象化,通过对功能数据的分析,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

3.系统设计阶段

其主要任务是确定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划分子系统功能,确定共享数据的

组织,然后进行详细设计,如处理模块设计、数据库设计、输入输出界面的设计和编码的设计等。该阶段的成果为下一阶段的实施提供编程指导书。

4.系统实施阶段

其主要任务是编码、测试、系统调试等,将设计的系统付诸实施。其主要步

骤包括购置、安装、调试计算机等设备,编写程序,进行系统运行所需数据的准备,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转换数据文件以及系统调试等。

5.系统运行与维护阶段

其主要任务是进行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根据一定的规格对系统进行必要的

修改,评价系统的运行效率、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对运行费用和效果进行监理审计。软件交付用户后,为适应外部换环境的变化以及用户要求增加新的功能,将遇到更变、修改系统的问题。

第5篇:实训七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设计

一、实训题目

系统规划

二、实训课时

2课时。

三、实训目的

1.通过实践了解和掌握信息系统规划的目标、任务、工作特点与关键问题以及系统规划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

2.体验系统规划在整个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

四、实训内容和要求

1.选择一个企业或组织,或这些组织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利用课本系统规划内容介绍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规划和业务流程改革。

2.以下是一些供参考的组织:

(1)(院)系学生工作管理系统规划

(2)(院)系办公系统规划

(3)(院)系团委工作支持系统规划

(4)XX(选择某一学生社团)管理信息系统规划

3.分组讨论上述内容,每个组5个人,最后递交一个系统规划方案,内容包括:

(1)战略规划:组织的信息系统建设目标,当前业务流程及信息系统应用现状评价。

(2)业务流程规划和改革:对这个组织主要业务流程进行识别和分析,提出改革的规划。(画出改革前后的业务流程图并对每个流程做必要的说明)

(3)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确定子系统组成。

(4)项目实施和资源分配规划

第6篇: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怎么解决

1. 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有偏差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评价侧重计算机硬件配置.而不是信息开发与利用的方法和深度.这种误读给国内外许多组织的管理信息系统带来惨重损失。

2. 目标不明确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前调研不够充分,分析不够清楚明了,就比如开发的工作人员中,对整个系统所需要达到的目标没有基本的,明确的、全面的的概念,就照着自己的想法做下去,进行设计和开发,做了大量工作后才发现设计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而使得系统开发失败,重新开发设计,这样就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

3. 开发时忽视了高层领导者的态度

有时候开发人员本着自己的意愿设计并开发出了管理信息系统,尽管系统很好,但领导不满意属下擅自动手,不听指挥,从而浪费了时间,资源和心血,还加剧了与领导之间的隔阂。并且在没有领导的授权和支持下,能开发出一个好的信息系统很是艰难。

4. 开发时缺乏既懂计算机知识又懂管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并且人员之间的合作能力较差

“只要熟练掌握几门计算机语言,就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信息系统开发人员”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实现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一种工具或手段,编码只不过是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一小部分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是一项多人群体性的任务,需要很好的合作与协调,没有这些很难开发出所需要的系统,并且会使系统开发周期变长,无针对性。

5. 教育、理论体系研究落后

在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陈旧,理论落后于实践,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又脱离实践,在教学中往往注重学生的编程技巧能力培养,而忽视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团队合作能力差,系统开发本身还缺乏一套严格的理论基础以及缺少一套简单有力的开发工具。

6. 开发后缺乏软件测试,并且安全性有待提高

软件测试是开发过程的必要过程,不进行的话,很难知道是否达到预先的要求,实现想要达到的目的,安全性问题在我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山寨,盗版比较猖獗,这增加了开发的成本并严重影响了更新的速度。

7. 解决方法

及时更新教学中有关信息系统的教材,加强对学生系统分析能力设计能力的要求,完善系统开发的理论基础。开发前充分调研,明确目标,并积极协调各种人力,物质资源。取得高层领导的支持开发时注重加强安全性的保护和软件的运行维护。

第7篇: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

1. 信息的定义:信息既是可以通信的数据和知识,又是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2. 信息具有那些特性,这些特性对信息系统有那些影响:客观性,系统性,开放性,相对

性,转移性,变换性,有序性,动态性,时效性,共享性。信息的媒介性。

3. 系统的特征:系统边界,输入和输出,输入到输出的转换方法和系统接口。

4. 系统具有哪些特性:目的性(最重要的特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开放性,稳

定性,相似性。

5. 信息系统定义: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吸取经验和遵照规律并重,利用适合的信息技术以

及相应设备,根据相应的业务模型和数学模型,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提高组织的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组织的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人机系统。

6. 信息系统有那些结构:概念结构(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信息管理者),层

次结构(战略决策层,战术管理层,业务处理层),功能结构(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软件结构(行政,研发,生产,营销,财务,人事,物流),物理结构。

7. 信息系统有那些类型:按照行政级别进行划分,按照行业进行划分,按照处理事物或承

担职能的不同,按照解决主要问题的不同。

1. 详细论述信息系统与管理,决策的关系:选择正确的方法和正确的事情的过程就是决策,

要使决策正确,就必须确保有足够,准确,及时的信息,良好的信息系统能为管理者提供大量的决策信息。

2. 信息系统与数据的关系: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为组织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和信

息处理能力的支持,信息系统的基本任务是进行数据处理,信息系统输入数据,加工数据,然后输出用户所需要的数据。因此,数据既是信息系统存在的依据,又是信息系统的主导。作业级的数据全部来源于组织内部,战术级数据不仅来源组织内部,也有外部输入(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战略级数据主要来源于组织外部,非结构化数据。

3. 信息系统与人的关系:在职能上应有一定的分工,信息系统建设的人才结构和岗位设置,

信息系统建设需要队伍的配合和稳定,强化信息系统对各级人员和组织的贡献,信息系统的开发人员的道德准则。

4. 如何进行计算机选型:选择性价比高的计算机;选择与组织业务和其他设备相适应的计

算机,以提高计算机的运用效率和效益;尽量选择主流厂商的计算机。

5. 信息系统与软件的关系: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需要系统软件和开发软件的支持,开发完

毕形成一套适应需求的应用程序和文档,即通常所说的应用软件。所以,信息系统与软件有的基本关系是,信息系统需要软件的支持,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软件。

6. 信息化5个层次: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社会生活

信息化。

7. 信息系统与信息化的个关系:信息化更重视信息和知识成为价值构成的主体,而信息系

统的建设更多地强调为组织运作管理和决策服务。

1. 数据元素:是数据的基本单位。

2. 数据结构:是指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数据的组织形式。它一般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

内容(数据的逻辑结构,储存结构,数据的运算)

3. 数据模型: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概念模型。数据模型)

4. 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分成3级,内部级,概念级,外部级

1. 通用组织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第一级:技术支撑级(基础设施,文档电子化,单项的信

息系统)第二级:资源集成级(系统集成,信息资源规划,业务效率)第三级:管理优

化级(信息制度,业务流程优化,信息化效益)第四级:战略支持级(信息战略,核心竞争力,决策支持,外部协同)第五级:持续改善级(学习型组织,信息环境,创新管理)

2. 企业 行业互动模式: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与企业所在行业的信息化之间普遍存在着相互

促进和约束的互动关系,将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与行业信息化之间相互影响而出现的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模式。

3. 雁行模式:由于组织事实信息系统建设的时间不同或起点不同,行业内或系统内不同组

织之间形成了技术和管理水平上的差距系列,犹如大雁飞行状。

4.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任何一个信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随着其生存环境的变化,都需要

不断维护,修改,当它不再适应的时候就要被淘汰,就要由新系统代替老系统,这种周期循环称为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分5个阶段:系统规划,系统分析(逻辑模型),系统设计(物理模型),系统实施(程序设计),系统运行和维护。

5. 信息系统规划的内容:1信息系统的发展是组织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信息技术发

展非常迅速,开发信息系统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风险很大。

6. 信息规划的3种方法:(1)关键成功因素法:了解组织目标;识别关键成功因素;识别

性能的指标和标准;识别测性能的数据。(2)战略目标集转化法:描绘出组织各类人员结构;识别每类人员的目标;对于每类人员识别其使命及战略。将组织战略集转化成信息系统战略集。(3)业务系统规划法:定义组织目标;识别组织的业务流程;定义数据类;定义信息结构(U表示使用,C表示生产)。

7. 数据中心原理:只要组织的性质和目标不变,它的数据类就是稳定的,任何经营管理活

动都离不开对这些数据的提取。

8. 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功能需求:功能需求,性能需求,资源和环境需求,可靠性需求,

安全保密要求,用户界面需求,成本消耗与开发进度需求,预先估计的可扩展性需求。非功能需求:根据系统目标工作环境决定。

9. 需求调研的方法:阅读文献,实地考察,用户访谈,发放调查问卷,业务专题报告。

10. 可行性研究方法:所谓可行性应该包括必要性和可能性,可行性可以从1从技术因

素角度考察2从经济因素角度考察3从社会因素角度考察。

1. 信息系统开发方式:自主开发和外包(联合开发,委托开发,购买套装软件)

2. 根据价格的不同合同分为:固定价格合同和成本补偿合同;固定价格合同是高风险的,

因为如果完成项目后的成本高于原计划成本,开发方将只能赚到比预计要低的利润,甚至会亏损;成本补偿合同中,如果开放方的成本确实超过了原始预算,开发方的名誉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又会使开发方在未来赢得合同的机会降低。

3. 信息系统开发团队有哪几种组织形式:职能型组织结构,项目型组织结构,矩阵型组织

结构。

1.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分类:按时间过程来分为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按照信息系统开发

的关键分析要素,可分为1面向处理方法2面向数据方法3面向对象方法。

2. 生命周期法的指导思想:主要指的是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SSDM,是自顶向下结构化方

法,工程化的系统开发方法和生命周期方法的结合,又叫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该方法要求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从初始到结束划分为若干阶段,预先规定好每个阶段的任务,再按一定的准则来按部就班的完成。

3. 数据流图用的4个基本符号:外部实体,数据流,数据储存和数据处理过程。

4. 数据字典中的6类条目:数据元素,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储存,外部实体,处理。

5. 数据流图有2种经典的结构:变换型结构和事务型结构,这两种结构可以分别通过变换

分析和事务分析方法导出标准形式的结构图。

6. 原型法的步骤和优点:步骤:1明确用户基本信息需求2建立初始原型3评价原型4修

改和完善原型。优点:增进用户与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用户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辨认动态的用户需求,启迪衍生式的用户需求,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风险。

7. 生命周期法与原型法的选择:有利于生命周期法开发的因素:用户需求定义可以明;系

统运行程序确定,结构化程度高;系统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环境变化不大;开发过程要求有严格的控制;研制人员对系统任务了解且熟练程度较高;系统文档要求详而全;开发成果重复使用。有利于原型法开发的因素:用户需求不明确;过程非结构化;用户环境易变;系统具有短期寿命;具有第4代语言工具;系统要求在短期内运行;没有或很少可资借鉴的成果。

1. 对象:一些属性及专用服务的封装体,它是问题空间中一些东西的抽象。

2. 封装:信息隐藏,当开发一个程序总体结构时,程序的每个成分应该封装或隐蔽在一个

单一的模块中,定义每一模块时应尽量少露其内部处理。

3. 继承:继承指对象继承它所在类的结构,操作和约束,也指一个类继承另一个类的结构,

操作和约束。

4. 面向对象分析:要求把问题空间分解成一些类或对象,找出这些对象的特点,以及对象

间的关系,并由此产生一个规格说明。

5. 面向对象设计:在面向对象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逻辑结果。从面向对象的分析转到面向

对象的设计是一个累进的模型扩充过程。面向对象分析的各个层次是对问题空间进行了模型化,而面向对象的设计则需要对一个特定的实现空间进行模型化。

1. 项目的定义:在一定的进度和成本约束下,为实现既定的任务,并达到一定的质量,所

进行的一次性工作任务。

2. 项目管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目标,成本,进度三者是互相制约的,其中目标包括完成

的任务数以及完成的质量。当进度要求不变时,质量要求越高或者任务要求越多,则成本越高;当成本不变时,质量要求越高或任务要求越多,则进度越慢;当质量和任务的要求都不变时,进度过快或过慢都会导致成本的增加。

3. 信息系统的特点:1信息系统项目的目标是不精确的,任务的边界是模糊的,质量要求

更多是由项目团队来定义。2信息系统项目进行过程中,客户的需求会不断被激发,被不断地进一步明确,导致项目的进度费用等计划不断更改。3信息系统项目既是智力密集型的项目,又是劳动密集型的项目,受人力资源影响最大,项目成员的结构,责任心,能力和稳定性对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以及是否成功有决定性的影响。

4. 信息系统项目成本构成:可划分为开发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其中开发成本可分为分析

与设计费用,系统实施费用,管理费用;运行维护成本可分为运行费用,行政管理费用,维护费用。

5. 软件的2种度量方式:软件代码行的方式;软件功能点的方式。

6. 项目团队有哪几个发展阶段:形成阶段(预期激励,信息激励,参与激励)振荡阶段(参

与激励,责任激励,信息激励)正规阶段(参与激励,自我激励,知识激励)表现阶段(危机激励,目标激励,知识激励)

7. 为什么要全面的质量管理:因为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上一阶段的理解和本

阶段的设计与实现上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8. 信息系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办法:1实行工程化的开发方法2实行阶段性冻结与改动

控制3实行里程碑式审查与版本管理4实行面向用户参与原型演化5强化项目管理,引入外部监理与审计6尽量采用面向对象和基于构件的方法进行系统开发。

1. 信息系统文档的作用:1用户与系统分析人员在系统规划和系统分析阶段通过文档进行

沟通。2系统开发人员与项目管理人员通过文档在项目期内进行沟通。3前期开发人员与后期开发人员通过书面文档进行沟通。4系统测试人员与系统开发人员通过文档进行沟通。5系统开发人员与用户在系统运行期间进行沟通。6系统开发人员与系统维护人员通过文档进行沟通。7用户与维护人员在运行维护期间进行沟通。

2. 不利选择:在建立委托人-代理人关系之前,代理人已经掌握某些委托人不了解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有可能是对委托人不利的。

3. 道德风险:代理人在为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委托人或其他代理人效用的行为。

4. 激励机制:委托人如何使代理人从自身效用最大化出发,自愿地或不得不选择与委托人

标准或目标相一致的行动。

5. 信息系统监理的作用: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根据信息系统的开发规律及国家法律法

规,开发合同和监理合同的要求,对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行为,事件和文档进行审查和监督,为用户方提供与项目有关的信息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支持,以确保信息系统建设成功。

6. 信息系统监理有那些模式:咨询式监理,里程碑式监理,全程式监理。

7. 信息系统的监理费用:按时计算法,工资加一定比例的其他费用计算法,监理成本加一

定比例其他费用计算法,固定价格计算法,按信息系统建设成本的百分比计算,按减少的项目风险计价。

1. 系统测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应尽早并及时地进行测试2测试工作应避免由原开发

软件的人或小组来承担3在设计测试方案时,不仅要确定输入数据,而且要确定输出结果4测试用例不仅要有合理,有效的输入条件,也要有不合理,失效的输入条件5不仅要检测程序是否做了该做的事,还要检测是否做了不该做的事6充分重视测试中的群集现象7严格按照测试计划来进行,避免测试的随意性8妥善保存测试用例,作为文档的组成部分,为维护提供方便。

2. 静态测试:不实际运行被测程序,主要对被测程序的编程格式,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估。

3. 动态测试:在计算机上直接用测试用例运行被测程序,检验程序的动态行为和运行结果

的正确性。

4. 黑盒测试:也称为功能测试或数据驱动测试。将被测对象看成黑盒子,在完全不考虑其

内部结构和特性的情况下,测试被测对象的外部特性。

5. 白盒测试:也称为结构测试或逻辑驱动测试。将被测对象看成透明的白盒。根据程序的

内部结构和逻辑来设计测试用例,对程序的路径和过程进行测试,检查是否满足设计的需要。

6. 测试过程:拟定测试计划,编制测试大纲,设计和生成测试用例,实施测试,生成测试

报告。

7. 单元测试:也称为模块测试,是在模块编写完成,无编译错误后必须进行的测试工作。

8. 集成测试:又叫组装测试,是指每个模块完成单元测试之后,需要按照设计时确定的结

构图,将它们连接起来进行测试,确保程序单元或模块接口正确和软件结构合理。

9. 确认测试:进一步验证软件的有效性,也就是说,检查软件的功能和性能是否与用户的

要求一样。

10. 测试和调试的区别: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尽可能多的错误,而对于所暴露的错误

最终需要改正。调试的任务就是根据测试时所发现的错误,找出原因和具体的位置,并进行改正。

11. 系统维护主要包括:硬件设备的维护,应用软件的维护,数据的维护。

第8篇:IT整体外包后业务系统从开发项目转入维护项目的过程管理

一个全球性的公司的IT业务系统开发与维护整体外包给我公司后,现有的大量业务系统的维护被划分为若干个维护项目,而为了适应客户公司的业务发展与变化,开发新的业务系统和对现有系统进行修改完善是必不可少的工作,这一部分的工作被划分为开发项目。这样划分的组织结构职责清晰,任务明确,适合于项目管理,是典型的项目型组织结构。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管理两个项目之间的联系?开发项目组开发的业务系统完成后要转到维护项目组进行维护,如何管理这个过程?

业务系统从开发项目组转到维护项目组维护之前,该业务系统应该已经正式运行,而且要求开发项目组维护一段时间,直到维护项目组正式开始维护该业务系统。

在开发项目组认为开发项目可以结束,业务系统可以交接给维护项目组时,两个项目组的manager开始接触协调,这个交接过程就开始了。这个过程其实很简单,就是双方一起审核交接条件,只要维护项目组认为现在的业务系统满足交接条件,维护项目组manager签字同意,那么该业务系统就正式由维护项目组维护了。

满足哪些条件维护项目组才能签字同意该业务系统由他们来维护呢?

首先,客户、最终用户和相关操作者对该业务系统感到满意。

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如果这些人对这个系统还不感到满意,那说明该系统还没达到用户的要求,客户还没有验收,可能还有接下来的开发和修改工作。那么这还是开发项目的延续,在这种情况下开发项目都没法结束,维护项目组就更不可能接收这样的系统来维护了。其次,保证系统已经稳定。

开发项目组需要开始向维护项目组做必要的业务系统知识的培训。维护项目组在培训完后,可以测试系统,看系统是否稳定。如果系统有大的性能上的问题,开发项目组也是需要先解决掉了以后维护项目组才能接收。

另外一个条件是所有的系统问题都已经解决,包括用户使用后报告的问题。

业务系统正式运行后如果用户发现问题,都需要在SLA规定的时间内解决。所有的问题都是可跟踪的,在把业务系统正式移交给维护项目组前,这些问题必须都已经被解决。

最后,当以上条件都满足后,开发项目组需要向维护项目组和业务部门展示在该业务系统的开发与短期维护中的经验教训。这样可以让维护项目组充分了解该业务系统的历史情况。在把业务系统从开发项目组移交给维护项目组的过程中,关键的活动包括:

1. 维护项目组测试系统是否达到客户要求,如果需要,实现对系统的监控。

2. 开发项目组报告系统过去的系统维护与修改历史记录。

3. 维护项目组测试过系统后,如果认为系统是稳定的,开发项目组就开始向维护项目组做业务系统的知识培训。

4. 更新业务系统的风险管理文档。

5. 更新业务系统的SLA。

6. 和业务部门一起确定定义维护过程,包括问题如何报告、问题如何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team来负责等等。

7. 确定维护项目的费用与结算方法。

8. 开发项目组与维护项目组和业务部门一起分享业务系统开发与短期维护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9. 客户对业务系统的满意度评估。

当以上工作都做过后,所有的移交条件也满足,那么开发项目组、维护项目组和业务部门一起就可以签字,业务系统正式由维护项目组来维护。那么这个移交过程也就圆满结束。

第9篇:浅析银行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

对于现代化商业银行来说,数据是基础,信息是依据,决策是关键,效益是目的。分析银行业务的信息流和信息系统建设,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策略已经成为现代化银行经营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银行应逐步完善数据的应用,使之能适应业务数据大集中的优势,提供经营决策功能,从而为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有强有力的支持。

(一)银行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系统建设 缺乏整体规划

我国银行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方法,长期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统一的标准规范以及统一的实施方案,很多商业银行在进行软件开发时,没有做详细量化的可行性研究与分析,不进行仔细的系统调研,不能从技术、经济环境等方面论证并研究软件项目的可行性,并准确确定工程规模,具体目标及对建设系统进行仔细的成本效益分析。目前多数银行采用的项目开发方式为:业务部门根据市场需求提供需求书,与科技部门讨论,科技部门或者开发公司根据需求完成功能设计,然后由业务部门确认反馈意见,继而进入开发阶段,项目开发后期业务人员进行相应测试和上线验收。

在实际运作中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项目方案缺少充分论证。二是由于开发时没有整体考虑,往往顾此失彼。三是业务部门的随意性给科技部门项目协调带来很大困难。这种现象还表现在各银行在计算机工程人员上配臵上偏重于程序人员,没有考虑系统分析人员的重要性。在务部门管理人员配臵上,偏重于业务,没有考虑技术和项目工程人员的重要性。致使银行信息系统建设队伍缺乏一批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人员。

2、 数据采集规范性低,查询不方便

目前,从业务网点至总行的各个环节,数据、信息的传递仍然以书面报表和报告为主,各部门单一业务系统为辅,信息采集中存在各部门多头采集的问题,没有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也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使得各系统的数据口径,报送时点等不一致,既导致各个系统的信息无法共享,造成管理资源利用的低效率,也无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或者各部门都不采集,形成管理上数据的的死角。系统在采集数据时和业务联系的精密度低,未考虑业务的发展,以及未来的相关模型建立所需要的基础信息数据。

另外,管理信息系统的查询功能不尽完善、不直观,无法满足监管和管理上灵活多变的查询要求,统计工作存在大量的手工。一个好的信息系统应当避免信息的采集的重叠、遗漏以及滞后的情况,同时需要和业务精密联系,加强信息真实性的检验,完善基础查询和灵活查询功能,为银行统计、风险信息暴露、管理模型提供可靠的及时的信息来源。

3、 缺乏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手段

我国目前正在运行的银行信息系统一般都只具有比较简单的分析处理功能,不支持复杂的数学模型,无法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测评,使得一些潜在的金融风险无法通过系统及时发现,银行管理仍然停留在依赖管理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直觉判断的基础上。

4、 信息系统对操作风险的防范不够完善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商业银行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高,但接踵而至的是风险的明显增加,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外,操作风险已成为银行最重要的风险之一。操作风险反映在信息系统方面主要是指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系统权限的篡改、操作员使用的混乱、角色权限不及时的调整、离职调岗人员操作编号的不及时停用等等,导致了信息系统对操作风险防范的遗漏。

另外,问题出现在风险信息的及时反映上面,银行的有些损失就是由于有关不正当活动的信息本应该及时反映的,但却没有及时反映在高级管理层的提醒界面,或者信息系统中的风险信息不完整,因而尽管银行已经事实上出现问题,但给人留下的印象仍然是运转正常的假象,从而造成问题日益严重。

5、 信息系统的结构不尽合理

我国银行信息系统是以综合业务系统作为核心系统,对后台最为关键的决策系统的开发不够重视。同时由于各子系统的标准化程度低,包括信息报送格式的标准化,数据接口的标准化等,使得整个信息系统框架中信息的收集,存储,传递和加工,利用等各个部分还不能循环互动,造成了银行系统的辅助决策支持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前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决策支持系统。

6、 银行信息系统不应过于依赖外包

随着我国银行信息系统全面快速发展,不少银行认为外包有益于跟踪最新技术动态,加快新技术的应用,且信息系统的外包可以降低成本。而事实上一个信息系统的成本核算不仅仅是开发成本,这是一部分可见的成本,后期维护成本还占有很大的比例,甚至超过开发成本。如果没有一个真正懂系统的内行服务,往往事倍功半。而且银行通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开发公司往往没有对行内科技人员进行培训,或者培训十分简单,即所谓的‚黑盒‛培训。加之后期开发公司的维护人员不连续,衔接性不够,后续维护人员对前期开发人员或者维护人员的程序不了解,造成维护版本混乱。

另外,银行的安全性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银行对系统的安全性是非常敏感的。在开发公司主导的系统中,由于没有银行内部科技人员的全程跟踪和控制,难以发现程序中存在的重大漏洞。其次,在后期的维护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有时银行需要提供足够的信息(如信用评级模版、五级分类模型、企业规模测算模型、风险指标体系、客户信息、贷款信息等),这些信息可能就会在无意中形成对资金安全的隐患。

(二)银行信息系统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 尽快制定银行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

银行信息系统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制定银行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在银行内部,应该成立专门的银行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机制,组织科技部门、业务部门和开发公司就信息系统的基本业务需求、业务流程、关键技术需求、系统的框架结构,应该遵循的各个标准,业务数据采集体系(包括数据采集的内容、方式、方法和途径),银行内部信息的管理及建设系统所涉及的规章制度、资金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成立相应需求组、网络组、技术组、制度组、保障组等,各司其职并密切协调,以保证未来各管理子系统之间的有效集成和有效共享。在制定总体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对银行未来管理所带来的影响,如金融的混业经营,新巴塞尔协议要求,IT技术在金融业应用方面的业务创新以及银行管理的最终有效形式‘实时交易和管理’等,使建设中的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开放性和兼容性。

2、 借鉴成功跨国银行经验,完善银行信息系统的结构 银行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第一个层次:业务处理系统。包括综合业务系统、财务系统、信用卡系统、电子银行系统、信贷业务系统等,到目前为止,大部分银行业务处理系统已趋于将全行各种业务处理系统集成到统一的平台上,银行业务处理系统平台已经初步搭建。

第二个层次: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客户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系统、风险控制管理系统等。从银行目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来看,尽管业务处理系统比较完善和先进,但由于内部缺乏统一的‘沟通’机制,信息有效利用率低。

第三个层次:决策支持系统。主要包括综合统计系统、商务智能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运用全行内外信息资源,建立各类模型库,方法库,并进行基于全行范围的客户、产品、财务、员工情况等的综合分析,实现对全行的各项资源和创新能力的最优化配臵。目前,很多银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商务智能决策支持平台。各业务处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只反映了决策支持系统中可以结构化的一部分,反映了全行经营情况的某一侧面,真正意义上的决策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个层面的信息系统建设是银行信息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3、 加强信息系统对操作风险的防范

加强对银行信息系统内部程序的检查,做充分的内部测试,试点上线测试,以及对系统正式上线过程中的程序问题,及时了解和收集,及时进行完善;同时做好压力测试,对一定操作量和业务量的压力下,系统的承受能力有充分的预估,确保系统稳定正常运行。 加强对信息系统权限的控制,定期进行排查,如人员岗位的调整必须及时上报、角色权限的申请必须备案,同时需要加强对系统管理员的控制,系统内权限的调整需要进行复核。

采用安全系统平台通过密码定期更新、手纹识别等控制等手段进行系统安全登陆的控制。

对信息系统风险的识别、分析和控制,除了加强事后监督和稽核为主,还应对系统进行长远的规划和建立成熟的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对异常操作信息以及异常业务量信息的及时预警,同时要有强有力查询的支持,加强风险的暴露非现场检查提供支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现场检查,排查风险点,检验操作上是否存在违规现象。

4、 运用数据仓库技术以实现其智能化的决策支持功能 数据仓库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一种新技术。所谓数据仓库,就是把一个银行的历史数据收集到一个中央仓库以便于处理,他是支持决策过程的、集成的、随时间而变的,持久的海量的数据集合。就银行而言,其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当前数据都存在着重要的决策信息,如何管理这些浩如烟海的的数据以及如何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是决策系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数据仓库的最大有点就是他能把全行不同信息岛上的信息集合到一起,存储到一个单一集成关系的的关系型数据库里面。利用这种集成的信息,可方便对信息的访问,更可使决策人员对一段时间内的历史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研究事物发展的走势。

5、 建立相关模型库、方法库和知识库,逐步形成分析决策支持平台 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构成了决策支持系统最基本的内容,其中,数据库是银行决策支持系统建立的先决条件。模型库是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部分,方法库是各类模型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成立专门的模型库,需要培养一批专业的分析人员。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含量高,综合性强等特点,决定了该系统需要大批的丰富的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的支持。因而培养吸收这样的分析人才就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由于决策系统中的各模型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银行可以组建专门的技术开发小组来开发模型库和方法库,开发过程可以采用项目管理的办法管理,这对尽快建立银行信贷决策支持系统,提高信息系统决策支持功能具有深远的影响。

6、 尝试‘借力外包’模式

银行信息化发展运用外包应该是一种必然,中国银行业面对的竞争是国际化的,银行IT部门有限的人员已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但是银行信息系统外包应从哪些角度切入?在多大规模上实施?如何控制外包成本?如何保证安全性?这些应该是银行慎重思考的问题。银行内部在金融信息专业化的应用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和开发公司两方面结合,可以使信息系统应用更加完善。但银行必须在保证系统稳定性、完整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行内科技和业务人员素质,才能考虑外包。目前的情况下,银行内部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资源,调动其主动性,在外包公司的辅助配合下开发信息系统。

银行的管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取决于信息的质和量,正确、及时、适量的信息是减少不确定因素的根本所在,信息系统作为提供、处理和传播信息的载体能够对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作用。近年来,由于管理规模的扩大,管理的性质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管理决策问题不仅数量多,而且复杂程度高,难度大,决策科学化问题应运而生。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用信息系统支持的辅助决策系统已经成为决策科学化的趋势之一。因此,信息技术进入管理决策层是科技发展进程的必然规律,同时也是事关银行也改革和发展命运的大事情,面对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挑战,我国银行业必须尽快弥补这一薄弱环节,加快信息系统的建设,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水平。

上一篇:冬至的祝福语下一篇:期中考试总结作文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