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旅游小镇总体规划

2022-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业旅游小镇总体规划

参与型旅游小镇规划模式研究

[摘要]目前,公众参与已经成为旅游规划界的热点问题。旅游小镇由于其规划尺度小、当地居民根植性强、规划开发与社区发展关系紧密,因此研究中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相关文献研究,在小镇空间尺度上。讨论公众参与在旅游规划中的价值和意义,提出参与型旅游小镇规划原则,构建参与型旅游小镇规划的理论模型。提出规划的框架和具体操作步骤,并以金门金湖镇为例,具体分析规划各阶段居民参与的内容、形式,经由个案阐述操作经验得出决策者、规划者、当地居民和其他相关人员在参与型旅游规划步骤中的角色与功能,以期能为具资源潜力的小镇或较大尺度旅游城市的相关规划模式、政策、法令制定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旅游小镇;公众参与;规划模式;金湖镇

[

[文献标识码]A

[

1 引言

现阶段,我国许多地区都将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其目的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前提是使当地居民成为旅游投资、决策、就业、利益分享的主体。然而,无论从旅游规划开发、旅游收益分配还是旅游管理来看,居民参与并不充分,这不利于深入挖掘旅游目的地的资源特点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居民参与,并非指居民被动地适应旅游业的发展,而是要求当地居民作为旅游业的发展主体之一,主动而全方位地融入到旅游活动的各个层面。根据国外专家的研究,通常把参与型旅游规划分为象征式参与、被动式参与、咨询式参与、因物质激励而参与、功能性参与、交互式参与、自我激励式参与7个层次。我国居民参与旅游规划大多还停留在象征式参与、被动式参与、咨询式参与等浅层次参与规划层面上,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公众参与旅游规划的理论发展尚未完善,公众参与旅游规划的意识淡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制度缺陷等。因此,本文旨在从具体的旅游小镇的规划操作角度人手,对这一热点问题做出初步研究,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2 相关研究综述

1997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WTO)、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与地球理事会(Earth Council)颁布的《关于旅游业的2l世纪议程——实现与环境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明确提出将居民作为关怀对象,把居民参与当作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的内容和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应将居民参与引入到旅游规划与管理的研究中。

国外学者对于公众参与旅游规划的研究起步较早,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多,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广泛。他们强调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成为可持续旅游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具体设计中引入公众参与的理念,比较成功的有美国明尼苏达设计组的社区设计,体现出公众参与的规划模式。我国旅游规划工作者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注重公众参与,其热潮出现在2000年以后,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模式研究及案例研究三个方面。首先是理论探讨,阐释参与的概念及内涵,提出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一整套理论及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研究范式。其次是参与的内容及模式,主要提出了参与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乡镇旅游的参与模式、山区旅游社区参与的林业模式,杨兴柱、王群综合国内外居民参与研究的成果提出了传统型、行政主导型、居民政府共同参与型和居民全过程主导参与型等4种居民参与旅游规划与发展模式。最后是案例研究,大多是运用问卷法、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来研究目的地的社区参与现状及问题,案例地点的选择多在民族地区、古镇以及自然保护区。

综上,现阶段国内旅游学界已经认识到居民参与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初步建立起一套参与型旅游规划的理论和模式,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国旅游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这些研究偏重于理论和宏观研究,对于公众参与在具体的规划中该如何等问题涉及较少,且研究深度及细致程度还有欠缺,指导实践的可操作性较弱。因此,本文将在小镇的空间尺度上,具体分析公众参与在旅游小镇规划实践中的规划架构与操作步骤,以期用理论研究的成果来指导旅游小镇参与型规划的实践,形成小镇参与的良性循环。

3 参与型旅游小镇规划理论模型研究

旅游小镇是指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市镇,即自身拥有旅游资源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小城镇。旅游小镇规划是指紧密结合小镇旅游资源和城市规划基础理论的法定市镇规划。

3.1 构建理论模型框架

构建规划理论模型目的是为了将居民参与的内容和形式在旅游小镇规划操作过程中具体化,提高规划过程的正确性及决策的质量,实现旅游规划品质的实质性提高。参与型旅游小镇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规划,其理论模型的建立需要参酌城市规划过程理论,在分析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准确制定旅游市场定位、营销策略及旅游经营管理方案,以公众参与为核心,通过目的一分析一远见一综合预测一评估5个环节,建立起从规划大纲设定到规划方案执行到规划回顾的层级回馈机制的框架。

3.1.1 以城市规划理论为基础

在建立旅游小镇规划理论之前,必须理解旅游小镇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区别。本文研究的旅游小镇规划与一般城市规划的区别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从地域上看,城市规划主要是城市及其周围展开规划,旅游小镇规划主要是围绕镇这一地域概念内的旅游资源展开,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就规划对象而言,城市规划的对象是整个城市,体现的是城市居民的利益和要求;旅游小镇规划不仅为小镇居民服务,同时也关注外来的旅游人口、相关配套设施以及外来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关系的协调;就规划目的而言,城市规划是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以及具体安排,而旅游小镇规划需要合理地配置旅游资源,以使旅游生产部门能够合理、有效、健康地发展;就规划内容而言,城市规划主要针对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规模、建设标准、用地布局、功能分区、交通体系、各专项规划等做出具体的规定,旅游小镇规划主要是明确旅游功能分区、旅游服务设施规划、旅游区招商、旅游行销和经营管理策略等。

3.1.2 以市场为主导

旅游小镇的主导产业是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对小镇的发展具有显著意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地竞争激烈化,必然要求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研究,重视市场营销战略。米尔和莫里森(Mill&Morrison)指出,旅游规划主要是协调旅游吸引物、旅游者、交通和营销(包括市场营销和服务营销)这4个部分。寻找和吸引客源是营造市场的关键,而营造客源市场、塑造品牌是营造和开拓市场的关键。旅游小镇规划的目标在于营销地方,将旅游地视为企业,而外来旅游者、投资者、本地居民和输出市场

都是“企业”产品的消费者,旅游发展规划的目标就是实现供需双方的动态均衡。为实现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的制定,前提是要对小镇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准确把握,可进行市场调研,结合小镇的资源禀赋、所处的环境特点,包括外部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的相关行动,考察在市场中的地位,注重小镇的特色,即吸引力要素的挖掘,分析优势、独特的竞争力以及存在的威胁,然后细分市场,选定目标群体,进行市场定位、旅游产品的行销以及旅游投资策略的制定。

3.1.3 以居民的完全参与为核心

旅游小镇规划无论哪个阶段,都需要重视当地居民,在不同程度上实现居民参与。因为居民参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旅游小镇规划的品质:第一,公众参与有利于提高规划的可行性,当本地居民认同旅游业的发展,并准备好参与其中的时候,这一地区就会集聚起很大的发展动力,居民能够协助发现潜在的问题,了解并支持规划的执行;第二,有利于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体验,促进小镇当地文化的维护和发展,居民参加有目的的教育和培训,使得自身素质提高,并能充分挖掘旅游小镇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观赏品位,在使旅游者获得高质量体验的同时使得旅游资源及文化所依赖的环境得到维护;第三,有效维护当地居民的主体权,以前的传统规划仅仅重视政府、投资商、专家学者的意见,很少考虑居民的切身利益,公众参与可以维护居民利益’,并有可能获得本地投资,这样开发项目的生命力就会更长久。如果旅游开发能够与当地的氛围和居民的需求保持一致,尊重他们的居住地和生活质量,则有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1.4 建立层级回馈机制

参与型旅游小镇规划具有3个基本的规划阶段:规划大纲的设定、规划执行及规划回顾。这3个阶段之间必须建立起一种层级回馈的内部机制,大纲设定指导规划执行,在规划执行过程中不断对已执行的部分进行回顾,并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规划大纲,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具体可在目的一分析一远见一综合预测一评估5个层级实现。

目的:提升吸引力,确定改善经济状况的有关战略,改善营销策略,建立合理规划方案,提高小镇旅游品质,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空间支持。

分析:了解小镇现状、现有资源要素和正在采取的营销策略,对现存的有关规划与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影响地区开发的潜在市场供求,并分析对小镇未来发展规划所造成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

远见:提出有关建议,对小镇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对应予保留的资源禀赋和营销因素予以延续,并创造一个理想中的可持续性小镇旅游发展所具备的条件因素。

综合预测:对于提出的解决方案做出评估,吸纳各方建议并结合共同利益,对小镇各方面进行综合衡量,对各选定的旅游区的设施与服务开发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检测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评估:一个好的规划将包括规划成果的评估。这评估需要检验参与发生的背景,每个参与过程的品质,每一次参与的结果和结合的方法所产生的效果。不断评估方案和产品的执行,并准备出更优方案,达到目标。参与评估项目是使之生存的关键环节,在世界旅游快速增长的压力下,通过公民参与推进可持续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了规划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3.1.5 理论模型的建立

旅游小镇规划是结合小镇特有资源特性展开的市镇规划,是一般城市规划的理论的补充和延伸,需要将旅游小镇规划的关键因素与一般城市规划理论基础进行整合。资源、市场、营销是旅游小镇规划的3个关键因素,在规划分析决策中,考量小镇的资源要素禀赋,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准确制定营销策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规划执行过程中,重视旅游意象的塑造,在规划中纳入城市设计与景观设计,包括地标、开放空间和指示系统等设计来实现旅游品质的提升。在规划成果的维持阶段,通过旅游经营管理,实现旅游小镇规划的可持续性。在规划前期决策分析、规划执行和规划成果维持的过程,需要强调居民的全程参与。旅游小镇在原城市规划理论架构上,融人旅游小镇规划的关键因素,形成参与型旅游小镇规划理论模型框架,如图1所示。

图1参与型旅游小镇规划理论模型框架图

3.2 规划原则及操作型步骤

参与型旅游小镇规划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系统的、整体的可更新的过程,强调公众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强调规划的高品质,在实施参与型旅游小镇规划时需要遵守4个原则:①综合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参与型原则;④可持续性原则。

本文基于以上4大基本原则,从居民参与的概念出发,在规划理论模型框架基础上建构一个参与型旅游小镇规划步骤,依据相关空间规划和发展方案形成的过程,参与型旅游小镇规划可划分为组织、汇集、整理、规划、执行、可持续6个步骤。

4 具体案例研究

4.1 金湖背景概述与个案选择说明

金湖镇是金门岛最具旅游魅力的目的地,拥有机场、海港、历史聚落、军事遗迹、生态资源和街区。全镇空间范围约计41.6平方公里,行政辖区划分为8个里,共有6560户,总人口数为18203人,是典型的旅游小镇。

本参与型旅游小镇选择金门岛金湖镇的3个理由:①金湖镇的属性、发展目标、行销策略皆与旅游发展关系密切。②金湖镇决策者(镇长)认定,必须透过深度参与始能促成可行方案,并将居民深度参与规划作业纳入委托规划作业。③笔者依建构的操作型步骤,实际演练可进一步理解其可行性与相关配合条件。

4.2 规划的操作步骤(①你要做什么?②你会发现什么?③你将产生/创造什么?④操作经验小结)

步骤一:组织(图3)

我们能否为小镇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

操作经验小结:

——组织参与规划的利益团队建议名单,由规划单位提案,与小镇决策者协商后确认。参与团队中决策者要求将军方代表和国家公园管理单位纳入,旨在增加了解,减缓推动阻力;另外也考虑规划团队组成的限制,要求旅游专业者和学者参与(金门技术学院和具规模的金门旅行业者)。

——金湖镇决策者对于参与的认知影响团队组成,其考虑的内在因素还包括了地区利益的平衡和自身对镇民的政治承诺。

步骤二:汇整(图4)

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小镇?

操作经验小结:

——选择信息、观察、询问三者存在层级的关系,而且是使规划者更清晰地掌握地区特质的基础。

——组织参与成员至竞争市场的参访、观察有助于掌握自身资源利用的契机(如厦门水域发展和金湖镇的水岸发展,透过参访可以理解差异和旅游的分工)。

——由环境观察中,发现部分空间元素的内在意义,经由地区老者访谈可恢复原貌,并忠实记录。

——汇整地区资源特质,建构崭新的思维模式,必须透过规划专业团队系统分析整合,剖析地区公

共利益平衡点,始能提出小镇资源的原貌,作为代表讨论之基础。

步骤三:建构(图5)

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小镇?

操作经验小结:

——由规划单位研拟构想,参与代表检视地区资源和问题,是否得到适合的解释,并提出不同的看法或新的信息,调整构想方案(如料罗水岸的阶段历史与居民生活的关系,参与代表要求促成金湖料罗聚落与水岸串联方案的调动)。

——构想方案的评估原则,如经参与代表讨论同意,有助于构建共识(对于居民私权考量,公共设施用地设置以共有土地未设置为首选,涉及私有土地部分,必须考量补助条件或居民参与经营等配套策略)。

——小镇代表确定做法的共识,基于方案的整体效益和其所代表的团体是否有直接的利益主导行动方案。

——方案修正,是动态调整修正的过程,由规划团队配合决策团队共同达成。步骤四:规划(图6)我们创造出什么样的小镇?

操作经验小结:

——规划团队检视是否完成为了一个可行的、也能反映其精神的规划,可透过历次讨论决议的检视,确认符合过程民意的需求。同时小镇决策者也以参与决议的执行度作为委办规划的关键。

——小镇规划与投资招商必须和地区产业形成互补(如在金湖镇拟发展商务型或休闲型度假旅馆,是在强化补强地区的旅游服务设施,增加地区就业机会而不影响传统旅游的商机)。

——优先执行方案,除考虑各村里利益平衡外,小镇利益、可行性、上级政府支持度和法令、政策的符合度为决策关键。

——小镇的创意仍需位处区域战略思维,并获得政策、法令、经费的配合。诸如辖区内的机场、海港的建设与定位,涉及不同的权力机构,金湖镇规划仅存在规划层次,而参与的利益代表形成共同的推动团队(汇集地区议员和立法委员),调和各单位建设步调,对小镇旅游做出贡献。

步骤五:行动(图7)我们怎样将小镇规划付诸行动?

操作经验小结:

——小镇的行动方案,宜做好公私部门的协调,形成一种伙伴关系,尤其对于旅游相关设施,政府必须在法令、融资、串联公共设施、行销上给予支持与配合;或给予各项奖励配套设施。

——行动方案为了获得市场的竞争力,利益代表团队形成共同的结论,要求也授权小镇决策者配合方案,研拟招商优惠措施(如要求将金湖商务旅馆招商宜降低投资权利金和税金门槛等)。

——小镇行动方案依据优先顺序配合经费来源推动,并将一些项目投向市场或争取上级政府给予规划或建设经费的支持。例如,溪边滨海细部计划,打造滨海新生地,借以吸引外资参与重点项目建设。

步骤六:可持续(图8)

怎样让我们的小镇可持续?

操作经验小结:

——小镇利益代表团队,形成计划执行的监督者,并将市场动态和使用者需求做适时的反馈,形成政策、计划调整的方向;小镇亦依据法规要求至少两年要通盘检讨原计划,借以促使计划能更符合需要。面临特殊政策或建设需求,来个案变更原计划方式处理。

——小镇透过辅导教育培训地区环境解说人员并将低收入户以永续就业的概念纳入旅游维护管理架构。

——小镇的旅游相关产业,透过专业辅导机制传递新的经营概念,以确保自身的特色和竞争力(由金湖向上级政府要求产业转型辅导)。

5 总结

公众全面参与到旅游小镇规划中,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又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要求。旅游小镇规划与一般城市规划异同并存,在小镇的规划尺度上,公众参与的作用如能凸显,有助于提高旅游小镇规划品质,维系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文章提出了参与型旅游小镇规划的综合性、系统性、可参与型、可操作性、可持续性5大原则,构建理论模型框架以及组织一汇集一整理一规划一行动一可持续6个具体操作操作步骤。本文提出的是一个规划操作的模式及具体步骤,与公众参与框架下的社区设计方法相比,强调规划师进入社区直接与居民对话、加入他们,甚至成为社区的一员,和社区一起,积极主动地为改善城市及社区生活环境而行动。在空间规划设计过程中实现居民参与,更重要的是强调居民在政策制定、城市旅游营销、利益分配上的参与,打开社会全面参与的可能性,即意味着社会主体多元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具有更广泛、更全面的指导意义和创新意义。笔者希望本文能够促进旅游和规划专业从业人员,对旅游开发和市镇空间规划的结合有更多的思考和批评,并成为相关后续研究的基础。

责任编辑:宋志伟

作者:刘德云

第2篇:长江源生态特色小镇景观总体规划设计实践

摘要:为了带动格尔木周边经济发展,推进生态保护,改善生态移民的民生问题,对长江源村环境进行综合提升改造,依托长江源头文化、民族特色及地理优势,通过规划、策划及设计发展综合性旅游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从生态、环境、旅游、人文、人本等需求角度出发,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小镇。

关键词:长江源村、民族园、景观规划

由于大量放牧严重破坏了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为保护生态将长江源头牧民迁移至现在的长江源村定居,2004至今,当年政府筹建的新房已急需整治提升,生活环境也需提升改善,基础设施都有待增加完善,由于地理及气候条件的限制,无生态环境恶劣,仅能满足日常基本生活需求。

一、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青海格尔木南郊,用地东至109国道,西至格尔木河河滩地,项目总用地约770亩。总体规划包含长江源村环境景观提升改造与长江源民族产业园景观规划两部分。

长江源村现状呈现以下问题:缺乏总体规划,功能交叉,改造工程较片面局部,未综合考量。路面破损严重;植物杂乱无规划,缺少养护,80%的街巷无植被,舒适度差;缺水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文化形象展示功能弱,街巷可识别性差;缺乏村民交流、健身娱乐空间,少活力。

二、理念及原则

规划提出“借风貌、聚产业、保生态、创品牌、带经济”的发展思路,从设计角度须遵循以下几大原则。

生态性原则——格尔木地处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性尤为明显,它关系到整个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土地沙漠化问题也日益加重,我们希望从区域一点一滴的把绿化做起来了,慢慢改善环境继续恶化的现状。

地域性原则——尊重历史纹脉、民族特性、继承传统,以及善于利用地区资源。

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当地干旱少雨气候特点,植物选择上遵循适地适树原则,材料就地取材等。

三、长江源村的环境景观提升改造

对长江源村及长江源小区的改造,不影响原公共服务建筑的使用功能,使其满足日常生活之余的基本文化、运动及休闲需求,促进交流展示。

3.1道路及广场

重新规划道路级别,尽量减少人车交叉,新增停车场,解决为来车辆增多给内部低级别道路带来的压力。具有标志性、可识别性的入口广场,希望能够吸引路过的进藏游客进入园内参观游览,设计将原有村主入口拓宽改为入口广场,引导至民族园区域的过程中规划若干建筑及景观节点,游览已由此开始,重点区域均采用当地花岗岩石材,表面自然面处理,突出当地质朴的特点。原广场多被政府办公停车占用,功能交叉人车混行,铺砖破损严重,规划將广场限制为人行活动区域,附近新增停车场满足办公需求。

3.2休闲活动区

结合广场及街角为居民提供户外交流、休闲活动的场所。选择未来拟建养老院的南侧空地,由于临近养老院,设计以静为主的空间,广场与养老院之间设计为树阵,起到一定遮荫、降噪、提供林下休息的功能场地。

3.3种植设计

考虑生态性及生活环境的舒适性,设计增加了街巷的植物配置。植物首先选用当地树种,根据规划街巷的主次进行植物规划,主路人行道旁设计行道树,广场增加树阵提供遮荫。重点区域根据空间需要列植或阵列,起到仪式感及引导做用。主要打造的一条贯穿东西的花街,上层遮荫大树列植,下层采用当地低维护生命力极强的格桑花与蜀葵丰富空间。次要街巷宽度有限,无种植乔木空间,按分区在墙缘基础位置种植地被,设计非以整条街巷满铺,不规则布置营造原始村落自然生长的状态,局部街角有开放较宽区域点植大乔及灌木。

3.4灌溉系统设计

周边地区灌溉主要依靠格尔木河径流,格尔木河流域缺水矛盾日趋突出,在缺水地区这种大范围的漫灌灌溉方式有待改变,本项目新建取水泵房,从投资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成本较低的浇灌的方式达到节水的目的。

四、长江源民族风情园景观规划

结合产业规划、旅游规划、社区规划的三生融合的规划理念。

4.1规划需结合区域生态

村内及村周边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急需我们在设计中对生态的破坏进行充分的考虑,设计在民族园内规划多处大面积植被覆盖区,如河岸生态修复,密林防护区,小农场等为兼顾生态效应的景观设计。

4.2规划需结合产业

产业是发展的基础,对当地资源充分挖掘后分析论证,定位为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及历史经典产业等,并实现民族特色生态产业链的布局,将是民族风情园持续健康发展下去的最大动力。设计从格尔木河边防护带选种的植被与园区观光体验及传统藏族建筑技艺相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产业链。岸边防护带种植当地耐旱植物柽柳,花季可形成沿河骑马观光的特色体验区,同时柽柳也是藏族传统建筑顶部用到的边玛草的原料,以今天审美的角度,困扎边玛草的截面做成的檐墙极具艺术性,体验项目可将边玛草制作工艺进行展示,增加了游客深入了解民族特色的机会,此工艺做出来的建筑材料还可用于修建当地特色建筑,也起到了文化传承的作用,更能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及经济收入。

4.3规划结合当地特色及历史纹脉

该项目的特色即世代生活在长江源头的游牧民族,一群身份、经历特殊的藏族同胞们,在历史的需要下为生态做出贡献的一群人,曾经的生活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值得纪念和探寻的世界,这是我们设计的灵感来源。深入挖掘当地游牧民族的特色文化,提炼总结加以利用,围绕他们的衣食住行,总结出他们民族特色的跑马射箭、传统手工艺、民族服饰、以及由传统文化衍生出的文创产业、牛羊肉食品深加工等。

4.4规划需结合市场需求

格尔木作为北线进藏要塞,有着进藏旅游市场的天然资源,结合旅游休闲的需求,增加丰富的园区体验型特色项目,是园区活力的体现。空间布局通过起承转合的流线规划,空间时而模拟草原的开阔,时而进入特色建筑包围的紧凑内向的街巷,园区将体验、休闲、娱乐、购物有机融合。

4.5规划需尊重民族习惯

由于当地村民为藏族游牧民族,故有很多传统的生活习惯以及信仰等习俗,我们充分听取的当地专家及村委会的意见,实地走访调研,规划时给予足够的尊重。

五、结语

本次设计的初衷是在充分尊重牧民生活方式及宗教信仰的前提下,提升人居环境,修复区域生态,促进地方经济,推动旅游文化事业的建设,是对特色小镇建设做出的一次有价值的尝试。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作者:尹迎

第3篇:特色小镇规划设计与建设运营研究

摘要:特色小镇根植于特定的政策制度基础和经济社会基础,是国家发展阶段的衍生结果、国家相关政策的实验载体和微型创设空间。特色小镇与普通镇相比较,存在利用主体、动力机制等方面的本质差异,具体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作为两个发展阶段,内部存在诸多认识问题,外部缺乏系统衔接,整体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应建立市场化选择机制、树立内涵式发展理念和提高服务型政府能力,促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关键词:特色小镇;规划设计;建设管理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8.05.001

Research o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Characteristic Town

GUI Yanli, YIN Lu

[

[

引言

發达国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特色小城镇就已经发挥了产业集聚、高新技术集聚和高端人才集聚的功能[1]。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小城镇特色发展的社会传统,尤其宋代以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勃兴。解放后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小城镇失去发展的经济土壤。改革开放后小城镇发展开始得到官方认同,如1980年国务院提出“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方针[2],镇未来的发展走势首次得到官方确认,并被认为是城镇化顺理成章的选择。费孝通先生1983年9月在《瞭望》杂志发表的《小城镇大问题》、1984年5月2日《新华日报》第四版发表的《小城镇再探索》及递交中央的几万字调研报告引发学术界的讨论[3],但时任总书记胡耀邦的批示显示出官方对待小城镇的观望态度①。

20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东南沿海小城镇发展迅速,虽然邓小平同志认为以小城镇发展为载体的乡村工业化道路,是实现城乡互动、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4],但国家并未有实质性的促进举措。也有专家认为发展小城镇是城乡经济要素不能一体化和资本短缺条件下被迫的选择。积极发展小城镇并非由于小城镇效率高,而是因为小城镇对国家的积累模式冲击最小[5]。

进入21世纪,国家宏观经济由生活必需品阶段进入耐用消费品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就发展小城镇作出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如2000年6月专门下发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央历次农村工作会议及有关农村工作的文件中反复提出要搞好小城镇建设[6]。近几年国家高层正式肯定特色小镇概念,地方实践风起云涌,学界讨论层出不穷。笔者认为特色小镇的官方认可、学界重提主要基于物权保护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城市发展出现瓶颈,过度行政化的乡村实验缺乏依托,而有着行政化影子、市场化底子和社会化基础的镇在行政干预较少、自生自灭的发展过程中发生巨大分异,一些具有发展特色的小镇异军突起。

1特色小镇发展概念属性

1.1特色小镇发展基础

1.1.1政策制度基础

小城镇是城乡连接的纽带,具有城市和乡村的复合特征,目前大多数小城镇发展仍然具有空间建设较为粗放、利用效率不高、原生环境破坏、基础设施滞后、管理相对缺乏等问题,特色小城镇的提出被视为引导小城镇建设的实验探索和时代案本。浙江是国内最早开始特色小镇实践的地区,2014年杭州云栖大会上首次提出“特色小镇”概念,2015年4月省政府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年浙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关注与响应,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推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如2016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26个省市纷纷出台指导意见,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建设特色小镇的热潮[7]。小城镇因联系城乡发展的职能特点和广泛的空间分布,而表现出敏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与政策变化的特征,处于不同地区、不同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小城镇在作用意义、路径选择、数量增减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分异现象。

1.1.2经济社会基础

小城镇快速发展从来都是市场经济的选择,镇的功能变迁和惯常发展与地域市场经济发育及乡村经济转型密不可分。传统中国是商业化农村社会,市镇的发展依赖于农业发展产生的交易和手工业的勃兴。解放后中国发展的自有逻辑规制之一在于其现代化走向和农业传统纠葛的历史进程[8],改革开放前,城乡之间总体呈现农产品的单项输出特征,统供统销制度使得乡镇失去发展的经济土壤,造成普遍性衰落。改革开放后,经济强镇依托的农村地域的乡村性减弱,城市性增强,农业产业和生活方式城市化、现代化,表现在经济上的农业现代化、非农化。脱胎于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相伴相生,形成地域共同体和政府管理与市场发展高度契合的商品化新市镇社会;而经济弱镇恰恰相反,农民种地收入低,收入依靠外出打工,当地留守人口以老弱为主,形成依赖于政府提供基本公共设施的政府服务型乡村社会。进入21世纪,乡村功能发生变迁,由农副产品提供单一功能转化为生态功能、游憩功能、农产品提供、文化功能及生活功能等复合功能,乡村主体出现变化,除了大量养老的农民,未来的乡村主体包括原有的种田能手、衣锦还乡的农村年轻人、告老还乡的中产阶层等三部分。从与乡村社会的产业转型和主体改变相对应,小城镇建设可能到达了一个历史机遇期(见表1)。

1.2特色小镇概念内涵

1.2.1特色小镇概念

住建系统倡导的特色小城镇和发改系统提出的特色小镇两个概念往往是混淆的,“特色”界定产业、景观等内涵的差异,“小”限定规模级别,“镇”规定类别所属。关于镇的理解有以下四种:一是行政意义上的镇。即按照宪法规定作为基层政权,2016年我国建制镇数量达到20654个,比1978年增加18571个,扣除县(旗)所在的城关镇1566个,共有19088个。二是社会意义上的镇。典型的是费孝通先生的解释,即一种比农业社区更高一层的社会实体,这种社会实体是以一批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9]。三是经济意义上的镇。即通过制度创设集聚各类优质要素,谋求新兴产业空间布局和组织形态的优化与创新,增强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四是政策概念上的镇。有别于大中城市(甚至小城市)和乡村的一种居民点类型,为其自身的特点和特殊的地位[10]。

1.2.2特色小镇内涵

特色小镇与普通镇发展存在利用主体、动力机制等方面的本质差异(见表2)。经济功能是特色小镇的首要功能,农业经济通过特色小镇这个窗口和平台走向大城市和国际市场,城市经济通过特色小镇这个载体和纽带连接广大乡村。这一双向沟通过程中,特色小镇因特色产业的创新、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新兴产业支撑而具有与普通镇发展截然不同的空间形态和组织形式。相比较为缺失的是行政管理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也基于此,发改等系统的特色小镇的选择往往脱离建制镇设置,在人口总量、经济总量、财政投入总体均衡的情况下,凭空另设的特色小镇往往形成对普通镇的实际剥夺。

1.3特色小镇基本属性

1.3.1阶段衍生结果

小城镇发展具有历史性特点,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民走上现代化和城市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11]。特色小镇是国家产业发展、城镇化演进和行政管理变革的阶段性产物:一是从国家产业集聚演化角度,特色小镇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工具。从传统产业集群、块状经济到复合经济,再演化到特色经济四个阶段,有别于工业区、经济开发区、产业新城、国家新区,被视之为区域产业集聚的新型载体(见表3)。仇保兴认为特色小镇是从1.0版本(小镇+“一村一品”)、2.0版本(小镇+企业集群)、3.0版本(小镇+服务业)到4.0版本(小镇+新经济体)的变迁[12]。随着工业生产由大规模、工业化批量生产、产业细分转向小规模、定制型少量生产、产业融合,特色小镇是产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型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和地域经济结构节点。二是从国家城镇化演进角度,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一种新的思路和模式探索,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小城镇、重點镇的升级版,作为城镇化的“综合试验区”。特色小镇的多维发展理念能有效解决传统城镇化中的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协调发展城镇体系的手段。三是从国家行政治理变革角度,特色小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政府的一种制度创设。体现出国家层面加强政府引领和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志,同时也是地方政府公共政策供给的逻辑深化和制度创新。

1.3.2政策实验载体

特色小镇往往具备较强的政策支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高的知名度。目前住建部推出的两批403个特色小城镇主要依托建制镇基础开展,发改委推出的特色小镇更倾向于概念镇,其他部门、地方政府也均有相关的理解和配套政策出现,如旅游局的旅游风情小镇、文化部的特色文化小镇、体育总局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药文化小镇、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工业文化特色小镇等,这使得特色小镇具有鲜明的部门特色和地方特征,也因此特色小镇管理呈现多个名目、多头管理等问题。

1.3.3微型创设空间

特色小镇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微型创业发展平台和创新空间载体(非镇非区),不以行政区划为边界,取决于产业的区位选择,是新型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集产业和生活为一体的综合区。特色小镇规划建设面积普遍较小,全国范围内一般在1~10km2不等。如浙江省首批9个特色小镇建设面积最大的是丁兰智慧小镇(13.44km2)、桐庐健康小镇(6.0km2),最小的是山南基金小镇(0.3km2)、富春硅谷小镇(1.75km2),其他的如余杭梦想小镇(3km2)、云栖小镇(3.5km2)、萧山空港小镇(3.2km2)、龙坞茶镇(3.45km2)、余杭艺尚小镇(3.15km2)等均符合《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5〕8号)规定的面积,即规划面积控制在3km2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km2左右。

2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架构

2.1规划设计特征

2.1.1规划类型复杂多样

目前国内特色小镇规划主要有概念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四种类型进行组合。地产类企业由于直接参与建设,内属设计部门或委托设计单位基于总体策划、总体规划、景观设计乃至建筑设计等整个建设流程进行设计。委托设计承担单位范围也逐渐扩大,各大规划设计院(公司)成为规划主力,一些国外设计机构也加入特色小镇规划设计行业,如梦想小镇由荷兰NITA设计集团规划设计。特色小镇规划类型与区位特征呈相关关系,依托城市建成区和建制镇的,一般按照控规管理,为了招商引资和景观设计的需要往往编制概念规划,依托小规模开发区或行政村的,除了编制总体规划或概念规划外,往往直接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直接用于指导建设(见表4)。

2.1.2综合管理制度创新

特色小镇建设类型多样,因此多数成功的建设项目在规划管理方面均存在地方政策支持和管理创新。如北京密云古北水镇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以下简称古北水镇)开工建设以来,市、区各级领导对该项目高度重视,数次到施工现场视察、指导工作。市级政府下放审批权限,区级各职能部门积极沟通、主动开展工作,提高审批效率,为古北水镇项目顺利进行提供服务(见表5)。基于管理需要,规划审批形式也不断创新,一些特色小镇突破了《城乡规划法》规定的法定规划范畴,结合村庄规划管理进行行政许可,如密云区政府批复了《北京密云古北水镇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总体规划》和《北京密云古北水镇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

2.2规划设计问题

2.2.1规划行政化主导,总体质量不高

特色小镇是产、城、人、文等多位一体的有机聚合,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融合社区建设、人文环境、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多数特色小镇规划设计往往具有强烈的人为色彩和经济导向。在强烈的绩效动机和强大的行政权力下,设定过于僵硬、急功近利的标准,规划总体质量不高,存在两种类型:一是空想规划,忽略特色小镇资源基底、发展目标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差异,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滞后规划,忽视产业研究、区域统筹、资金投入和运营管理的考量,缺乏前瞻性和整体性。

2.2.2产业同质化严重,缺乏功能融合

经济功能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功能,孵化、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建设的灵魂。现有特色小镇规划产业同质化严重,往往基于原有要素堆积拼贴,造成外在形态和发展模式雷同,产业集聚度较低,旅游发展型和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占比较大,综合性目标预期十分有限。同时由于以产业经济导向为优先,侧重关注经济绩效,片面追求建设空间开发,忽略了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历史文脉的延续,产业发展与社区建设之间割裂,缺乏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环境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全面融合。

2.2.3管理难度性增加,规划变动频繁

特色小镇的规模小、产业特、建设精,意味着需要高标准管理。目前住建系统的特色小城镇往往依托原有建制镇实施管理,县镇管理权限不清,管理能力严重不足。同时,由于特色小镇属于新生事物,项目建设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市场、环境等影响因素,实施过程中规划不得不发生变动,难免存在规划调整问题。如古北水镇项目因坐落在密云东北部山区,建设用地较分散,受地形地势限制及开发战略调整的影响,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边建设边调整,导致古北水镇部分项目建设后与原规划审批不符,后续出现两次重大的规划调整:第一次是2011年10月古北水镇B区住宅建设用地容积率由0.5调整到1.05,为此密云区规划分局不得不重新出具批复、核发土地储备供应条件并办理相关规划审批手续;第二次是2013年10月因地形地势限制,导致部分项目建设位置发生位移调整,建设总量提高,为此密云区政府出具《关于北京市密云古北水镇国际旅游休闲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版的批复》,密云规划分局重新核发土地储备供应条件并办理相关规划审批手续。

3特色小镇建设运营逻辑

3.1建设运营模式

3.1.1管理模式与土地获取

特色小镇的管理主体主要是政府和企业,按照管理力量的组合关系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管理模式。市场经济发育完善的浙江、江苏等地一般由镇所在地的镇政府实施行政管理,其他很多地区依靠县级政府实施双重管理。二是政企合作管理模式。一般设置管委会,如浙江温岭“泵业智造小镇”实施管委会管理制度,管理机构实行交叉任职的制度机制,共有16个定岗编制,分管领导为特色小镇的副镇长[13]。三是企业主导管理模式。因参与特色小镇建设的企业一般有地产企业、旅游企业和涉农企业三种类型,以此为基础可细分为地产物业管理模式、旅游度假区运营模式和产品生产经营模式。

按照目前的土地管理制度,建设用地的合法性获取只能通过县级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指标层层分配和城乡规划部门的村镇体系规划进行控制和分配。目前浙江、山东等省对具有示范性的特色小镇有明确的用地指标奖励规定。如浙江明确规定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小镇,按实际使用农转用土地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其中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特色小镇按照60%土地指标给予配套奖励,实行特殊的政策供给[14]。多数省份也有一定的建设用地倾斜政策,但由于农用地转用成本高、低效用地规模大、存量盘活力度小等原因,特色小镇项目落地往往受土地指标的制约。

3.1.2建设資金与收益分配

特色小镇建设投资出现三种类型:一是政府投入。大量特色小镇是依靠行政手段推动“造镇运动”,不是以产业集聚资源要素,而是以行政指令代替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本等资源要素。政府使用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低价供地,投入大量基础设施,承诺税收租金优惠吸引企业进入。二是企业投入。旅游类特色小镇一般由旅游企业投入资金进行建设,如古北水镇由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战略投资者共同投资建设。三是合作模式。特色小镇对资金储备需求大,回收周期长,政府压力较大,因此也出现了BOT、DBOT、DBOO、PPP等模式。特色小镇收益分配则明显具有地方差异,总体而言,政府财政收益普遍较低,如古北水镇2016年全年营业收入达到13.6亿,税收仅为2000万,地方政府更为关注的是项目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衍生带动功能。

3.2建设运营问题

3.2.1缺乏市场运作与市场过度运作并存

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采取强烈的外部干预形式,通过汲取型、管控型、动员型和功利性治理方式实施管控[15]。有些地区缺乏市场基础和市场化运作条件,地方政府在经济、政治多重利益驱动下越俎代庖,短期内进行“造镇竞赛”,通过行政手段和财政资金强行建设特色小镇,从而产生新的恶性竞争和大量资源的浪费。而企业主导模式下,市场化过度运作和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背景下,特色小镇往往占用新的土地空间,在国家整体性建成空间冗余、房地产库存较大的情况下,会造成土地空间无序扩张浪费、空间利益剥夺及环境污染加剧。

3.2.2管理水平不高与越级行政管理并存

镇介于城乡之间,政策具有模糊性和兼容性等特点。镇政府属于派驻政府,不具有审批权、财税权和执法权,缺乏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和手段,乡镇治理能力降低与失效。现行的基层治理制度设计有基层治理能力水平不足无法独立施行政府管理职责的原因,也有基层治理结构简易化的初衷,多数建制镇确实不具备独立行使一级政府的管理能力,人才吸纳能力弱,本地人才外流,外地人才吸引能力差,形成了恶性循环[16],导致特色小镇缺乏有效的制度管理,不得不依赖上级政府,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3.2.3建设运营与规划设计不能有效衔接

特色小镇不仅建设运营阶段内部存在诸多问题,与规划设计阶段的相互衔接往往被忽略,如规划设计未考虑土地供应、实施难度、建设成本、管理主体和运营成本等,存在规而未建、建而未用、用而未管的现实困境,由此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受到质疑,因此为谁建、谁来建、怎么建、如何管等特色小镇规划与建设的本质性问题需要系统思考与统筹谋划。

4特色小镇发展制度建议

新的历史时期,特色小镇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尊重特色小镇的发展规律,提高系统布局和个体选址的科学性和全局性;二是遵循特色小镇的建设规律,提高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环节的连贯性和有序性;三是统筹特色小镇的空间、产业、文化的结构特征,提高发展格局的系统性和传承性;四是统筹特色小镇生产、生活、生态相互关系,提高居民企业的宜居性和宜业性;五是统筹特色小镇政府、企业、居民三大主体,提高推动发展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基于上述原则,笔者针对特色小镇发展提出以下具体制度建议。

4.1建立市场化选择机制

历史经验表明,以市场为基础、以商人为本、开放性的治理模式,可以带来镇的自由与财富;以权力为基础,以军队和政府为主导的治理模式,镇的兴衰取决于帝国赋予的权利大小。特色小镇建设是长远工程,也是历史探索,因此特色小镇建设应遵循市场规律,不能急功近利、操之过急,更不能遍地开花、数量优先,应避免运动化形式给地方各级政府带来的政绩焦虑和企业的空间投机。特色小镇必须具有充分的市场基础,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坚持政府主導、企业主体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入市场竞争主体,实现多元化投资和市场化经营,推进治理主体多元化和治理手段信息化,避免因盲目上马和为建而建而走入政策误区。

4.2加强区域性整体协调

由地方政府发起的特色小镇建设,既是一个地方城镇化政策的先行先试,也是一定区域范围内不同地方政府间治理协同的过程[17]。特色小镇有一定的市场半径和服务范围,产业分工不明确则会带来过度竞争,服务范围重置则会引起资源配置和空间利用不经济,因此区域层面的适当统筹是特色小镇发展应该进行的顶层设计,建议从省级层面进行统筹与协调,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宏观引导和政策管控。

4.3树立内涵式发展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乡建设用地同步扩张,城乡存量空间巨大。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存在两种模式:存量空间的改造模式和增量空间的建设模式,由于改造难度加大,大量的特色小镇建设采取后一种,使得国家整体建设空间总量继续不断增加,实质上与国家城镇化趋势和导向相悖。因此特色小镇建设设计尽可能转向存量改造、转型升级为主,依托已有建设空间和社区体系,通过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和开发边界,强化特色小镇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人均用地指标整体控制,促进特色小镇紧凑、可持续发展。同时应加强相关主体参与社区营造的模式探索及资金筹措、政策保障和人才引进等机制的设计。

4.4提高服务型政府能力

我国地方差异性较大,特色小镇的根本在于长期运营,不同地区运营企业的主体价值和社会民众的根本利益是不同的,提高政府服务能力是最重要的基础保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基层治理能力。包括基层政府资金调用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对特色小镇应培养乡镇干部的地方根植性和发展经济的能力,突破等级化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通过改革赋予特色小镇在土地、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更为普适的自主权[18];二是提高上级政府监管能力。“扩权强镇”做为组织变革形式之一,是上级政府主动应对需求的回应,除在保障建设用地供给、加强规划引导和制定人才保障制度等方面予以支持外,应加强监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立多元化、多类型、多层次的指导标准,通过制度创新引导特色小镇发展。如将特色小镇分为综合发展型、工业主导型、旅游主导类和农业生态型四类,不同地区设置差异化的考核重点和目标评价体系。

注:

①1983年11月5日,胡耀邦批示道:“发展小城镇这件事我们党内许多同志还没有接触过,我也是蜻蜓点水,因此不可能有一致的看法,更不可能拿出一套正确的措施。既然拿不出,就不必急忙做决策,用简单的行政手段推行。凡属不成熟的事硬着头皮去干,事情必然成不了功……”

参考文献:

[1]张鸿雁.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中国名城,2017,31(1):4-10.

[2]国务院.国务院批转《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Z], 1980.

[3]沈关宝.《小城镇 大问题》与当前的城镇化发展[J].社会学研究,2014,29(1):1-9,24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赵燕菁.制度变迁·小城镇發展·中国城市化[J].城市规划,2001,25(8):47-57.

[6]仇保兴.当前村镇工作的若干问题[J].小城镇建设,2005(11):17-19.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05.11.007.

[7]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Z],2016.

[8]徐勇.从“农村包围城市”到“城市带动乡村”——以新城市建设引领新农村建设[J].东南学术,2007,20(2):35-39.

[9]王亚玲.论我国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D].长沙:中南大学,2006.

[10]石楠.小城镇规划地位的历史性转变[J].北京规划建设,2008,22(2):15-20.

[11]费孝通.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1996,18(Z1):40-43.

[12]仇保兴.特色小镇的“特色”要有广度与深度[J].建筑设计管理,2017,34(5):7-9,11.

[13]赵秀玲.“特色小镇”建设与基层治理[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3(5):1-8.

[14]浙江省政府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5]8号)[Z],2015.

[15]史玉丁,李建军.自律与他律——特色小镇建设的伦理治理及现代转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3(11):69-74.

[16]郐艳丽.小城镇管理的制度思辨[J].小城镇建设,2016(5):78-83.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6.05.012.

[17]姚尚建.城乡一体中的治理合流——基于“特色小镇”的政策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17,39(1):45-50.

[18]浅析当下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各种问题[EB/OL].(2011-11-08)[2017-12-25]. http://www.sohu.com/a/203202515_715936.

[19]郐艳丽.乡村管理走向乡村治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作者:郐艳丽 尹路

第4篇:【特色小镇】旅游小镇规划案例分析

旅游小城镇是指以开发当地具有价值的自然或人文景观或在此基础上开展旅游服务的小城镇。旅游小城镇具有一般小城镇所不具备的特征:

1、经济特征——旅游是支撑产业

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旅游小城镇以旅游业为支柱型产业,旅游业对于小镇经济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通过“住、购、食、娱”等元素的建设,来促进小镇经济的发展。

2.规模特征——精致是一种美

“精致是一种美”主要是体现在旅游小城镇的规模特征上。旅游小城镇由于其面积有限,并不追求规模宏伟或者建筑华丽,而是专注于在合宜的尺度内构建旅游吸引物。

3.功能特征——休闲是生活方式

当前旅游市场已经从传统的单纯观光游转向休闲度假体验游,旅游小镇的兴起正是迎合了市场需求的这种转变。

由于我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人们对追寻与城市景观迥异的旅游地的兴趣越来越高。

“给城市里的人在小城镇找个心灵归宿”所代表的休闲度假功能成为旅游小镇最主要的功能。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4.文化特征——文化是形象符号

旅游小城镇所拥有的特殊文化,能转化为旅游小城镇独特的形象特征。 徽州地区的众多古村落就是文化生成小镇形象符号的典型代表。徽 州当地徽文化所特有的谨慎、保守,体现在建筑上就转化为“高墙小窗”、“马头墙”等特征,而这些建筑特征最终成为代表徽州地区众多古村落的形象符号,让游客产生一种“见到小窗、马头墙就是到了徽州”的感受,“小窗”、“马头墙”也就成为徽州古村落的形象符号。

5.商业特征——消费是经济业态

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依靠的就是游客在当地的消费。

不论是古镇游,还是生态小镇游,都鼓励人们慢下来、住下来、轻松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所起到的都是引导消费的过程,吸引人们通过消费去释放、去体会一种和平时不同的生活方式。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案例模式

1、束河模式—企业参与的旅游小城镇开发模式 案例简介:

位于云南的束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5年入选CCTV“中国魅力名镇”。

束河古镇在开发过程中依靠“一个资源、一个企业、一个特色旅游城镇”的模式,使得得天独厚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展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小城镇。

发展特点:

①公司开发与政府监管相结合

束河镇政府将经营权出让给昆明鼎业集团,鼎业集团仅一年就投入多达3亿的资金,充分解决了小镇政府开发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

开发过程中企业可以决定资金支配和开发进程,但必须在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下进行,不能在损害当地居民利益和后代利益的情况下进行开发。

②公司开发与居民参与相结合

鼎业集团在开发过程中,注重对当地居民利益的保护,推行“游富带民富”策略。

集团让当地居民成为开发的参与者,推出“庭院旅游”,通过家庭客栈、庭院商店、家庭茶吧等项目带领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共享利益。这使得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大提高,社区和谐度大大提升。

③公司开发与古镇保护相结合

鼎业集团在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古镇的保护,一方面,鼎业集团对古镇现有景区进行修复和保护;另一方面,着力恢复镇区古时街道风貌。

这些举措在对古镇进行保护的同时完成了古镇旅游景观的构建,对于公司和古镇而言是双赢的举措。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④公司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

鼎业集团先后投入了1.2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包括连接束河古镇与香格里拉大道长1.1km的四车道柏油马路、6km五花石古巷道路、7.1km“三线两管入地”等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

基础设施的提升为束河未来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迪斯尼效应——大项目驱动的旅游小镇发展模式 案例简介:

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是迪斯尼乐园、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等大型游乐园所在地,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此处。

大型游乐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成功地使当地从单纯依靠柑橘种植业转向由旅游业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上海迪斯尼乐园项目于2010年11月正式启动。迪斯尼的经济辐射力和乐观的经济预期使川沙的未来经济被极度看好。

发展特点: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①大项目推动下的旅游小城镇影响力提升

旅游大项目的建设往往能提升小城镇的影响力,使其旅游形象鲜明、重点突出、品牌响亮。

往往提到奥兰多,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迪斯尼。从一定意义上,迪斯尼阳光正面的形象已经代表了奥兰多对外的旅游形象。这种强烈的关联使得迪斯尼本身就是奥兰多最好的名片,迪斯尼的品牌、形象、影响力无形中帮奥兰多做了大量旅游推广。

②大项目带动下的小城镇旅游业相关产业发展

旅游大项目的营建有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就业。

据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的报告分析,上海迪士尼乐园直接间接带动的产业可达上百个,估计将带动上海旅游产业总收入年均140亿-180亿元的增量,拉动旅游业增加值每年100亿-150亿元的增量。

在这样巨大的总量辐射力的带动下,作为迪斯尼乐园的接待地,川沙未来将在游客的“吃、住、行、购、娱”这五大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大量和迪斯尼乐园相关的消费将在此进行,以迪斯尼为主题的旅游相关产业将迅速起飞,迪斯尼产业链将在此完整构建。

川沙也将迎来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它的经济将和奥兰多一样,因迪斯尼而兴,因迪斯尼而旺。

③大项目带动下的旅游小城镇土地增值

川沙镇的土地经济价值在迪斯尼项目的带动下得到了充分的释放。由于受限于规划,川沙镇在过去十几年都将迪斯尼地块封冻起来,极少进行开发和利用,因此当地地价一直难以抬升。

迪斯尼项目启动后,川沙镇土地价值得到释放,镇区一商业地块成交溢价率高达427%。

而未来作为迪斯尼的主要游客接待地,川沙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将进一步改善,周边地价的预期将更为乐观,土地将继续保持增值趋势。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3.长子营经验——生态型旅游小镇的发展模式 案例简介:

长子营镇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东部。当地畜牧业、农业都相当发达;万亩原始次生林保持了原始的丘陵地貌,林地条件优越。

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留民营、国家“九五”重大产业项目北京高科技蔬菜示范区都在该镇。

发展特点:

①农业先行,农旅互动

低碳农业生产带动的观光之旅。顶着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全球生态500佳光环的留民营村是以低碳生态的农业生产技术为特色的大型农业生产基地。 该村以沼气能源为中心,充分利用生物能和太阳能,串联农、林、牧、副、渔生态系统,真正做到了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这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理念带动了农业观光之旅,形成了有机农业示范区、畜牧养殖区、工业区、有机农业观光和生态旅游区等几大农业观光区域。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优美农业景观带动的踏青之旅。地处长子营镇赤鲁村桃源谷拥有万亩梨树,开花季节时能够欣赏到万亩梨花盛开的场景。

除此之外,游客还可以深入赤鲁桃源谷,赏桃花,看杏花,观梨花。由农业(果林业)生产所形成的优美的农业景观也成为旅游业发展之处。

悠闲农事体验带动的体验之旅。长子营是北京的蔬果之乡,一年中有三季可以进行蔬果采摘。

优质的蔬果生产基地为来这里旅游的游客不仅提供了采摘绿色有机蔬菜的机会,还提供了采摘温室蟠桃、凯特杏、樱桃、洋梨、鸭梨、芒果、冬枣、山楂等个性化水果的机会。

而捡鸡蛋、亲手栽种花草、到大棚里摘菜等个性化的农事体验项目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长子营,为该镇生态旅游增加了更多乐趣和吸引力。

②环境保护,生态人居

京南绿肺,长子营以其万亩的次生林成为京南面积最大的都市“绿肺”,在此背景下,结合当地大规模农业生产的背景,长子营生态条件较好,空气质量较高。

低碳循环。前面已经提到留民营依靠沼气发电,目前以这个村为中心实现了七村联供,联供工程以沼气和有机肥料生产为纽带,链接禽畜养殖、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观光休闲,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综合效益最大化。

宜居宜建。长子营经过多年的建设,逐步形成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宜居环境。

目前全镇已基本形成了三大发展带:以高速路千亩自然水域、千亩片林为依托的牛坊至佟庄居住发展带;沿凤河、长采路、万亩菜田形成的留民营、镇工业区至路城营的宜居发展带;以国家森林公园、万亩果品基地为依托的沿安大路而形成与和顺场至再城营的宜居发展带。

三大宜居发展带的形成将为长子营镇的旧村改造和城市人口疏散工作提供可用的空间,创造居住发展空间。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4.“五朵金花”绽放——对接大都市旅游小镇发展模式 案例简介:

成都三圣乡以种植花卉为主要旅游资源,花卉种植面积多达8000余亩。“三圣花乡”涵盖成都锦江区的五个村落,包括幸福村的“幸福梅林”,江家堰村的“江家菜地”,红砂村的“花乡农居”,驸马村的“东篱菊园”,万福村的“荷塘月色”,五个村子并称为“五朵金花”,形成“春有红砂,夏有荷塘,秋有菊园,冬有梅林,江家菜地四季皆宜”之旅游情景。

发展特点:

①满足都市人向往田园的需求,实现田园生态化

大都市人群平时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在周末或节假日时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愿望更加强烈。

三圣乡所采用的生态农业结合旅游农业的农家乐模式恰好满足了大都市人群这方面的需求。

不论是“江家菜地”展示的“周末都市菜农采摘忙”的场景,还是“东篱菊园”营造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浪漫,都深深吸引了都市人,为他们在乡村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②对接都市的基建标准,实现设施服务城市化

三圣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积极接轨城市,充分考虑了人性化的需求。道路建设依傍地势地貌和自然山水,交通布局做到人车分流;水电供应稳定;电话、宽带到户;天然气供应充足且为未来铺设留有余地。

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让都市人来到三圣乡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便利,进一步增强了三圣乡的旅游吸引力。

③依傍大都市的技术力量,实现发展技术化

靠近大都市的旅游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更容易得到大都市的技术支持。例如“五朵金花”中的“东篱菊园”在建设时,依托四川省农科所的技术力量,以规模种植菊花为支撑,引导村民规模化、多样化进行大田种植菊花,形成1000余个菊花品种、300余万盆盆栽菊花、2700余亩的菊花种植规模。

与此同时,在农科所的引导下,村内农房进行改造,和菊花景观一起形成整体和谐、色彩缤纷的农村景观系统,给游客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④承接大都市资本投入,实现资本多样化

三圣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民间资本的介入。锦江区政府以8300万资本搭建融资平台,成功撬动了当地民间资本1.6亿来投资建设三圣乡。二是政府对基础设施的资本投入。

“五朵金花”每个村都投入一千多万的资金用于乡镇基础设施的改造。三是集体资产的参与。乡镇以固定资产入股来参与三圣乡的旅游发展建设。 三种来源中,获得资本数额最大的就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注资三圣乡旅游。在此过程中,成都市相对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开明开放的投资空间为民间资本的注入奠定了基础。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f.qianzhan.com/

第5篇:安宁市温泉旅游小镇总体规划文本

安宁市温泉镇总体规划

指导老师:刘 嘉 伟 设 计 人:任 杰 学 号:20130557002 专 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2013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规划指导思想 第二条 规划设计理念 第三条 规划年限 第四条 规划范围 第五条 规划依据

第二章

现状分析

第六条 区位现状分析

第七条 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第八条 人口规模分析 第九条 资源分析 第十条 分析结果

第三章

城镇发展性质和目标

第十一条 城镇性质 第十二条 城镇发展目标

第四章

城镇总体布局

第十三条 布局思想 第十四条 城镇功能布局

第十五条 城镇规划用地平衡表

第五章 城镇交通布局

第十六条 城镇交通现状分析 第十七条 城镇交通规划目标 第十八条 近期交通规划重点 第十九条 公共交通 第二十条 对外交通规划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规划的法律效力 第二十二条 规划的解释权利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规划指导思想

突出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发展。合理制定温泉镇的发展规划,做到以中心区为核心、交通道路为纽带、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发展格局。

紧握全球化背景,增强城镇辐射力。温泉镇作为滇中城市群内著名的旅游景点,需要在规划过程中合理确定温泉镇的职能和角色,最大程度发挥温泉镇的城镇职能。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对安宁市温泉镇进行详细的研究,了解温泉镇的发展优势与劣势,注重产业发展对城镇总体平衡的影响程度。

强调规划的系统性、动态性和适应性。以长远的目光,充分考虑城镇在不同时期的动态发展。发展规划在满足现阶段的建设需求时,也要兼顾未来的发展需要。

第二条

规划设计理念

“历史风貌,小镇格局”是构建温泉旅游小镇核心旅游吸引力的基础。 “展开两翼,构建中心,打通水路,立体发展”是温泉旅游小镇整体旅游发展思路。

“有机梳理,功能明晰,紧凑发散小镇空间布局”是安宁温泉旅游小镇城镇发展格局。

第三条

规划年限

规划年限为2015—2020

第四条

规划范围

温泉旅游度假中心区板块、凤凰山公园板块、龙山佛教文化旅游板块、秋木园主题公园 板块、牧羊村田园生态旅游板块、城镇扩展区板块。

第五条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5年第146号令发布) 《云南省城市规划管理条例》(1992) 《昆明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2004) 《安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温泉镇已编制的各项规划

第二章 现状分析

第六条 区位现状分析

温泉镇隶属云南省安宁市,地处滇中中部,安宁市北部,因境内有天然温泉碧玉泉而得名。距安宁城区7公里,离昆明城区35公里。东南与本市连然镇毗邻,西同本市草铺镇相连,北分别与西山区团结乡和本市青龙镇接壤。全镇辖区面积109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538米,最低海拔1820米,年平均气温14.6℃,年降水量850毫米,适合种植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作物。

第七条 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截止2006年末,全镇5个村(居)委会已实施村村通工程,行政村通达率为100%,30个自然村已经实现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五通。集镇及各自然村基本实现路面硬化;通有线电视2107户;通固定电话2430户。全镇有2926户通自来水,有7户饮用井水(分占农户总数的99.76%和0.24%)。拥有电视机农户2596户,安装有线电视的农户有2107户(分别占总农户数的88.51%和71.84%);安装有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43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009户(分别占农户数的82.85%和68.50%)。

全镇有1个集贸市场。共拥有汽车199辆,农用运输车46辆,拖拉机206辆,摩托车441辆。耕地有效灌溉面积4205.39亩,有效灌溉率为77.71%,其中高稳产农田地面积3804.39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44亩。

截止2006年末,全镇建有沼气池农户254户;装有太阳能农户484户;建有小水窖74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5户。农户住房以砖(钢)混结构住房为主,其中1448户居住砖(钢)混结构住房;1321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有157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其他结构住房的农户7户。 第八条 人口规模分析

2008 年末,全镇总人口12174人,其中,农业人口4367人,非农业人口7807人。总人口中男6039人,女6135人,汉族10797人,少数民族1377人,占总人口的11.3% 。世居民族主要有汉族、彝族、苗族三种,其中,彝族624人,苗族328 人。农村实有劳动力为6011人(含温泉、羊角社区居民劳动力),其中男劳动力2971人,女劳动力3040人。农村劳动力中,从事

二、三产业的1843人。

2009年末,全镇总人口12288人,其中农业人口4522人,1400户;非农业人口7766人。总人口中,男6074人,女6214人。

预测在2020年末总人口为20000人左右。

第九条 资源分析

温泉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以“天下第一汤”、曹溪寺、珍珠泉、摩崖石刻群、三潮圣水和金色螳川为主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使其成为全省重要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疗养圣地。境内山清水秀,环境宜人,森林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达79.38%。

第十条

分析结果

温泉镇具有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依靠滇中城市群,拥有良好的发展前途。 温泉镇具有优质的地热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空间,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开发价值。

温泉镇环境优美,适合作为度假场所。但不具备具有观赏性的景观资源。 历史古迹丰富,但受到人为破坏,保存现状不理想。

第三章 城镇发展性质和目标

第十一条

城镇性质

温泉镇的发展是为了发掘其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合理运用其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打造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历史气息、自然环境舒适宜人、城镇功能齐全多样的温泉度假旅游休闲小镇。

第十二条

城镇发展目标

根据全国、云南省和昆明市旅游发展情况以及温泉镇旅游资源、现状,温泉小镇的发展应定为:

通过恢复核心区“历史风貌、小镇 格局”,形成温泉小镇的核心旅游吸引力。

把温泉镇打造成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结合当地宗教、历史、自然生态,来创意独特的温泉文化品牌 和旅游产品。 走高端旅游路线,建设现代化国际会议度假区、高品质生态休闲度假区。

整合各种旅游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保持并强化对大众旅游市场 的吸引力。

第四章 城市总体布局

第十三条 布局思想

温泉镇组团发展较为分散,因此确立“各个组团分别发展,道路交通加强联系”的发展思想,不同组团依靠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形成各个具有不同特色的主题板块,形成以温泉文化以及温泉汤浴养生为核心的,包括工业能源,现代康体运动,乡村生态旅游等综合立体产业结构体系。

第十四条

城镇功能布局

规划布局为“一轴四板”。

一轴——南北走向。沿螳川旅游发展轴线。 四板:

牧羊村田园生态旅游板块:位于温泉镇西北部,风景宜人,适宜发展农家旅游和水上旅游等不同形式的旅游产业。同时可以弥补中心城区所缺少的旅游产业。

秋木园主题公园板块:位于中心区北部,处于镇中心和牧羊村之间,具有发展主题公园得天独厚的优势。

温泉旅游度假中心区板块:作为温泉镇的中心区,可以分为佛教文化旅游板块、中心区板块、凤山森林公园板块三个子板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完善的城镇职能。通过疏散机关单位,居住区进行规划,拆除改造低档次旅游接待机构,扩大中心区的温泉旅游地块及土地利用率,重点构建具有温泉镇特点的景观。

城镇扩展区板块:充分利用温泉镇现有的资源进行工业建设。带动温泉镇各种产业的全面发展。但不适宜安排重工业,避免对环境过度的负面影响。

第五章 城镇交通布局

第十五条 镇区道路系统现状分析

安富公路从温泉镇通过,联系着,温泉镇到昆明以及安宁的交通,同时也联系着镇区的沈家庄、安宁市第三中学、干部疗养院等部门机构,“天下第一汤”和摩崖石刻群也在这个道路一侧。但过境车辆从城市内部穿过,严重影响着镇区内部交通;

温泉镇作为旅游小镇,缺少必要的公共停车场,以及过境停车系统和加油供应系统;

镇区内部道路混乱,道路等级混淆; 一块板式的道路,不方便节假日游客出行。

第十六条 温泉镇交通体系规划目标

把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作为市镇交通主干线,继续发挥支线公路对市域纵深地区的辐射通道作用,形成“流动”城市。

第十七条 近期城镇交通发展重点

螳螂川西侧增加一条带状主干道;中央温泉休闲区的道路分等级规划;把过境道路有城市内部穿越,改为从城镇外围通过;南部组团内部新增道路系统。

第十八条 对外交通设施

铁路:成昆线通过安宁市温泉镇镇区,共有四个站台分别是:温泉站、秋木园站、牧羊村站、奶姆庄站,现已在各站台配置了便利的交通路线,并在各站点之间有快速路相连接,加大站与站之间,站与镇区之间的道路交通联系,使铁路真正起到第二交通途径的作用。

公路: 安楚高速公路从温泉镇以南两公里处通过,安楚公路东连昆明,西接大理,辐射滇西地区,也是一条与西亚相连接的承载着西亚地区与昆明之间经济互动的主要路线,是一条不可或缺的高速路,和过境的高等级公路连接,承载着整个安宁市温泉镇的主要交通负担,形成一个便利通达的主交通路线 。

第十九条 公共交通

大力整治镇区道路,在原有基础上扩宽狭窄的道路,打通扭曲不直的路线,做到主次分明,交通合理,以镇主干道为骨架,环状与方格网的结合形成一个布局合理、干支衔接、覆盖面广的 现代化公路网络,最大限度发挥道路的疏导作用。大幅度提升交通道路的承载力。 按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村镇小路四级系统进一步完善地面公交线网结构。根据客运枢纽的发展,动态调整优化全区公交线网布局。在牧羊湖新区中心休闲区和南部城镇新区之间建设快速公交走廊、公交场站。按照保养场、中心站、首末站、到发站四个层次安排公交场站规划用地与建设。继续改善首末站和到发站的条件。公交场站设施应与城市的开发和改造同步建设。公共交通枢纽与换乘。在客流集中的区域建设公共交通枢纽,牧羊湖新区规划多处。改善大型道路交叉口处的公交换乘条件,缩小换乘距离。控制出租汽车总量,提高服务水平,改变运营管理模式,逐降低出租车的空驶率。在居住区、大型公共建筑、各类交通纽等流集聚的地区,设置出租汽车候客区。

严格控制路上停车。促进既有停车设施的充分利用。加强停车场的布置和建设,配合道路系统形成一个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网。

第二十条 规划用地平衡表

规划用地平衡表

占总用地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M2)

面积的比例(%)

居住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物流仓储用地 交通设施用地 公用设施用地 绿地 水域 总计

1366143.599 403260.17

21.81% 6.44%

1016614.15 139092.23 13694.97 732754.84 50735.32 2101680.9 438885.7 6262861.879

16.23% 2.22% 0.22% 11.70% 0.81% 33.56%

7% 100%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条 规划的法律效力

● 法律规定的“权利”是指法律赋予人们的某种权能,法律规定的“义务”是人们必须遵守、履行的某种责任。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这是对公民和单位义务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向城乡主管部门查询;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 ●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的义务,就是指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城乡规划区内进行建设,都必须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实施违反城乡规划的建设行为。这些义务具体是: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核准、备案后,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并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应当包括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作出的地块规划条件,并应当持建设项目的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等。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没有取得上述规划许可前,都不能从事有关的建设活动,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近年来,一些地方违反规划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随意修改土地利用规划设立开发区和城市新区,有的超计划占用土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的编制,都要坚持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都必须按程序严格审核。土地利用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人都不得擅自修改。凡涉及改变土地利用方向、规划、重大布局等原则性修改,必须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外,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园区)和城市新区(小区)。土地占用必须有计划进行。任何地方都不能超计划批地用地。没有纳入用地计划的建设项目,不得批准用地。国家鼓励节约用地,当年用地指标有节余的可转下年使用。

第二十一条 规划的解释权力

●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组成。规划说明是对规划文本的解释和补充。

第6篇:如何规划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度假小镇

——山合水易“龙岩洋畲原乡生态旅游度假小镇”休闲农业规划设计——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生态旅游度假小镇在休闲农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的龙岩洋畲原乡生态旅游度假小镇,就很好的促进了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

自从1999年世界首届“慢城市”(slow city movement)大会在意大利召开以来,慢城市、慢生活方式得以大力提倡与蔓延,并迅速成为一种时尚、流行的休闲度假生活方式。原乡文化非常注重对原生态居民的生活、劳作方式的保留与呈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让现代都市人对于钢筋水泥丛林的内心反抗意识得到了充分释放的机会。

项目简介:

项目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洋畲村。洋畲村2006年开始发展旅游,柑橘采摘和农家乐已经初具规模,但仍存在旅游配套明显不足,农业产业发展单

一、区域发展的带动性差,产品链条短,休闲类产品欠缺等瓶颈问题。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深入调研并与各级领导、当地专家深度沟通后提出了打造“闽西第一山乡,百里生态画廊”的项目定位,同时提出通过“四大转变”带

动“五化发展”的洋畲乡村旅游升级的战略思路,实现“洋畲”的品牌化,形成最具“原乡”特色与乡土生活方式的特色生态体验产品,从而解决了洋畲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福建省龙岩市洋畲村已被列为国家级生态文化示范村,是福建乡村旅游的明星村。

文化特色:原乡(原生态)文化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通过“四大转变”带动“五化发展”的洋畲乡村旅游升级的战略思路,实现“洋畲”的品牌化,形成最具“原乡”特色与原生态生活方式的特色生态体验产品。

核心理念:

本项目中,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因势利导,以林地和山地为主要背景打造接待群,利用区块中的山体优势,形成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原乡山地农庄。通过还原“原乡居住”农家大屋特色,整体形成具有农家特色的功能配套,如:农家的厨房、农家的储物间、农家的客厅卧室等,用情境化体验的方式,将原乡文化真正转化为活的休闲产品,打造情境化体验式的乡村旅游小镇。

项目突破:

本项目实现了乡村原生态农业观光与深度体验产品的完美结合,打造原汁原味体验的新还原方式。通过让

游客深度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来,通过水果种植、采摘、创意农业等活动项目,给予游客深度体验原乡农业生产和种植的机会,和一种孑然不同的生活状态。

落地效果: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洋畲的发展模式方面提出了通过“乡土化提升、景区化开发、品牌化整合、及市场化运作”等手法,创立“洋畲原乡”品牌,联动周边村落、景点资源,培育若干特色有机果蔬及养殖基地,打通两条绿色生态走廊,通过“公司+度假景区+特色农业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区域乡村旅游升级,同时为龙岩创建全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县及旅游目的地的远大目标提供了良好的支持。重点产品:

一、原乡生态体验区

1、四季果庄

完成单一采摘到四季休闲的转变。适合区域发展的水果有水蜜桃、芙蓉李、日本甜柿、咖啡、百香果等等,将种类丰富起来,每个片区都形成特色水果的采摘园。

2、奇花异草园

以精品花卉种植、珍稀花卉种植为主,形成“精品花园”。

3、瓜果长廊

本块区域形成一道瓜果的绿色屏障,形成宽4米,长80米左右,用于游客纳凉、观光等,另一方面串联该区域的多个项目,另一方打造该区域的原乡农业生态走廊,在洋畲村周边果林设置以瓜果长廊为形式的科普节点。

4、高新农业实验区

在区域内形成一个现代温室大棚区域,内部作为温室植物、立体种植、无土栽培,展示现代农业成果和体验区。

5、原乡水景休闲

通过对水体的提升运用,营造水环境,包括水系、沙滩、植被、小品等全方面的景观营造,成为服务居民、游客的“3S”休闲地带。在水域中设置一些小型儿童游乐项目,融景观和游乐于一体。

6、创意农业工坊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在该发展片区内注入创意农业的理念,通过种植各种异形南瓜、异形葫芦等异形植物,增加农业产品的观赏价值;同时,以片区内的各类果蔬为原材料,形成各类工艺工坊,如水果雕刻、制作果汁、果酱、精油压制等,既形成二产的生产,又可吸引游客亲身体验和参与。

7、开心农场

对接项目中生态农业观光、深度体验的需求,开辟一个让游客深度体验的空间。通过让游客深度参与到各项活动中来,通过水果种植、采摘、创意农业等活动项目,让游客有深度体验农业生产和种植的机会。

8、垂钓水空间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利用村落东南方向的区域,打造以垂钓、观赏、滨水休闲为功能的垂钓水空间。同时,可根据实际需求,提供户外的鱼类烹制产所,为游客提供鱼类现场制作。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通过生态旅游小镇的规划,为休闲农业的规划发展拓宽了思路,做到了生态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第7篇:如何打造草原旅游规划项目中的风情小镇

关山草原旅游规划项目组本着以绿色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开发为核心思想,资源、环境及社会文化是保护性开发的基础,其中资源、环境是文化的物质载体,社会文化是绿色(生态)的精神内涵,而经济利益是保护性开发的动力,鉴于景区开发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而居民又是外部性的直接承担者,所以在进行旅游开发与经营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生态补偿,方式可以多样化,还可以鼓励引导居民直接从事相关经营,从而直接获益,在此基础上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景区的开发和保护。合理的选择景区开发管理模式是绿色(生态)旅游的重要前提,应成立一个加强对风景资源开发利用的统一管理机构,发挥旅游业总体规划和指导作用,避免规划与管理分割现状,充分发挥风景旅游规划资源的整体效用和可实施性。

关山草原绿色(生态)旅游景区将以市场为基础,积极引导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保证引入社会资本的成功。在景区开发中,对不同的功能区,可采用不同的融资方式,如BOT、BT、合资、合作等,也可以采取综合开发、平衡投入的方式,进行开发和建设。旅游规划项目组以多元风情小镇为核心点,多元风情小镇区、欧尚风情度假区块、牧场生态体验区块、树林休闲体验区,形成由运动、休闲、会议、娱乐四大功能支撑的四季皆宜的完整关山草原绿色(生态)景区。

每个旅游规划项目功能节点带动相应区域内的度假产品销售,将自然风光、牧养产业、牧场文化、欧尚风情等诸多元素与现代度假旅游产业发展巧妙结合起来,该产品的开发形成后,游客购买度假产品的形式较为灵活,且度假产品本身能够变为投资的资源,如租用牧场、转租牧场,在完成旅游景区策划、旅游规划及招商、融资材料制作之后,经过对土地等资源控制、招商对象、公共营销及市场的前期调查工作,联合政府及陕西旅游集团一起打造关山草原绿色(生态)旅游景区的品牌,即搭建文化—政治平台;引导市场环境,集中对旅游人气的打造。

第8篇:特色小镇 小地块博大市场的创意小镇——巴士旅游小镇

特色小镇 | 小地块博大市场的创意小镇

——巴士旅游小镇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中国巴士旅游小镇位于贵龙空港经济区东面、贵州省黔南州的龙里县城。项目地整体面积约96亩。距离贵阳龙洞堡机场20公里。

龙里县位于黔中腹地,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贵阳市的东大门和黔南州的北大门。本项目位于龙里县政府西北,北临龙里人民医院,南靠龙里工业园区。市政干道三林路、金龙路由项目南北穿过。项目所在区域属于龙里中心区。县城海拔1080米。龙里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温和舒适,日照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自然景观有龙架山森林公园、猴子沟景区,龙里大草原等。

绿维创景的专家团队由何锡瑜、陈慕挺带队,在项目地进行实地考察、深入研究,发现项目主要难点为:

第一,怎么通过文化和特色的结合找到项目的独特性。怎么在海量的文化信息里面,寻找到一个能和项目匹配、结合,形成旅游+文化的亮点,形成文化主题,并且具有唯一性,不易复制性。

第二,如何将项目的开发与对当地的经济和产业的作用和价值发挥到极致。 第三,不到100亩地做旅游,就如同平常所说的“螺蛳壳里做道场”,旅游项目布局展不开。

调研发现,项目地周边旅游资源多为初级旅游产品,缺乏主题休闲类度假旅游产品。 开发商龙行神州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拥有大量废弃大巴。

何锡瑜团队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开发商的资源及周边旅游资源的主题稀缺性,大胆创意出了,中国创意旅游的第三奇迹——巴士旅游小镇,用小地块做出大文章。

核心思路:利用龙行神州旅游公司的退役大巴作为创意元素和建材,以巴士文化位灵魂,用现代艺术和数字科技设计手法少年儿童中青年家庭市场,规划世界首个创意巴士旅游小镇——巴士传奇·不夜城

将项目地打造成为贵阳夜间休闲娱乐中心、贵州文化旅游新地标 项目现已开工,预计明年10月份开业,敬请期待。

(本文素材由绿维创景贵州分院提供)

第9篇:旅游小镇

特色小镇发布日期:2015-05-11 浏览次数:17734 项目名称:湖北梁子湖全域旅游小镇项目服务成果:概念性策划规划报告项目委托方:湖北美好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规模:155平方公里项目时间:2017年5月项目背景:梁子湖是武汉城市圈的中心湖,是湖北省面积最大的淡水湖之一。本项目通过对梁子湖区域内的资源整合,打造大湖区全域旅游开发模式。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重新搭建大梁子湖旅游体系。规划亮点:以湖岛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湖乡创新生活方式为主题,塑造全方位体验式旅游;构建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打造集国际时尚,人文风情,活力体验、休闲度假、生态宜居于一体的新型美好湖区生活目的地——乡愁文化体验岛——国际时尚大湾区。

项目名称:河北承德喀喇河屯行宫文化特色小镇项目服务成果:概念性策划规划报告项目委托方:承德领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项目规模:5213亩项目时间:2017年5月项目背景:喀喇河屯行宫”是清王朝在塞外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宫苑。是满族人传统习俗的最佳展现地和文化精神象征符号,有记载有传承有影响力。项目以行宫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础,用“古文化,新玩法”的理念赋予新概念,重现行宫的辉煌!规划亮点:以恢复喀喇河屯行宫昔日辉煌为目标,以行宫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以满族八旗贵族生活方式为主题,塑造可以体验的“郊外版故宫”,承接北京部分皇家文化和休闲养生的功能。打造集“文化+旅游+商业+产业+社区”为一体行宫+小镇特色旅游区。打造承德市旅游集散中心和省级特色文化产业小镇。

项目名称:太原好乐草莓小镇项目服务成果:概念性策划规划报告项目委托方:山西好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项目规模:3155亩项目时间:2017年6月项目背景:好乐公司是山西省第一家专业从事草莓种植、科研的农业企业。作为一家有情怀的农业种植企业,我们认为本项目应该跳出草莓种植+传统农家乐的形式,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围绕草莓文化、草莓产业的研究,打造草莓品牌IP,带动农业产业化的模式创新和美丽乡村特色旅游的发展。规划亮点:IP时代来临,鉴于草莓文化特色和全国草莓发展现状,本项目以草莓产业为核心,打造中国草莓文化第一品牌。形态上以特色小镇建设标准为原型,联动村庄,打造新型农村和特色小镇。模式上采取内延伸、外跨界的发展模式,以项目地作为草莓产业示范基地,以产业和旅游为突破口和推广媒介,向外围区域扩散,打造完整的草莓产业链。目标是打造草莓的产业高地,围绕品牌IP形成多元体验形态。

项目名称:韶关南岭国际诗歌小镇项目服务成果:概念性策划规划报告 项目委托方:韶关南岭小镇生态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规模:22400亩 项目时间:2016年8月

项目背景:项目地所在的韶关市,地处粤北,坐拥珠三角,背靠湘赣两省。根据项目地的场地特色和文化历史,我们总结出张九龄文化、岭南文化和田园文化三大文化主题为项目所用,这三大文化类别均有多种衍生文化可以对接产品、产业的打造!

规划亮点: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全球华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诗,对本项目而言,这就是本项目独有特点,能激起市场广泛影响力的最大IP!因此我们将以张九龄诗歌文化为依托,以国际诗歌文化为主题,以生态休闲生活方式为项目特色,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打造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小镇。

项目名称:广东韶关丹霞小镇项目服务成果:概念性策划规划报告 项目委托方:韶关市盛世丹霞投资有限公司 项目规模:15990亩 项目时间:2016年

项目背景:项目地位于丹霞山南门,是丹霞山南边入口和水上环线的一个重要节点。项目地远离丹霞山主入口,目标成为南边通道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打造丹霞山的休闲度假新时代。规划亮点:我们从资源、市场、形象、产品、模式五个方面入手,依托丹霞山世界遗产的盛名,借鉴国家公园的发展模式,创建以小镇为核心的集散圈层,全域辐射周围区域,打造丹霞山的特色度假小镇。整合现有山水资源, 打造“度假丹霞”。创造广东自己的“阳朔”,用民宿、客栈等度假产品撬动休闲度假市场, 营造高品质的度假氛围。

项目名称: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北部湿地小镇服务成果:概念性策划规划报告

项目委托方: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运营有限公司 项目规模:170亩 项目时间:2016年6月

项目背景:现状用地呈斜长方形,面积约170亩,湿地特色突出,水塘面积较大。本地块位于灞河入渭口,景观桥灞渭桥从北部穿过,广运谭大道从西部经过,交通条件便利,区位条件优越。规划亮点:跳出传统在众多湿地中脱颖而出,是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未来发展成功的关键。围绕湿地公园构建四大集散门户,实现湿地生态与经济发展的整体体系,结合现有格局,打造新体系,构建商业价值,围绕湿地外围体系的构建,促进浐灞生态区综合发展,提升土地溢价空间。

项目名称:湖南洞庭湖岳州古城项目服务成果:概念性策划规划报告

项目委托方:岳阳际华置业有限公司 项目规模:1379亩 项目时间:2015年

项目背景:项目位于岳阳市岳阳楼区,西邻岳阳楼,南接文庙,内部及周边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以岳阳楼为首,包括文庙、小乔墓、汴河街、翰林街、巴陵广场等,是规划中的岳阳历史文化名城核心所在。

规划亮点:以古岳州城的文化历史问底蕴,用院落式的布局恢复古城昔日风貌。古城作为未来进入岳阳楼的一大出口,兼具岳阳楼集散的功能,也是整个大岳阳楼旅游区的文化中心和产业中心,小镇以恢复旧时岳州古城的繁荣面貌为特色,打造具有本地特色风情的文化生活体验,继承岳阳楼记的公益精神,让小镇成为公益慈善活动平台。

项目名称:四川阆中古城“阆苑仙境

风尚之都”项目服务成果:概念性策划规划报告

项目委托方:上海国之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规模:3080亩 项目时间:2015年11月

项目背景:项目位于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的四川阆中古城外围,因独特的名气和地位而备受瞩目,本项目的高举高打和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路将是未来重点。原规划红线范围为古城商街约240亩,为提升古城未来整体格局,拓展江心小岛和古城对岸共2840亩的山地作为未来储备空间。

规划亮点:结合沿袭千年的阆中文化,本项目意欲彰显阆中“风尚之都”的个性,打造成为我国古城里的生活时尚策源地。借助现代化的视角和手段,重新演绎阆中风水文化、三国文化等特色文化和相关时尚产业。

项目名称:青神岷江汉阳航电综合开发项目服务成果:概念性策划规划报告 项目委托方:青神金弘能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规模:610亩 项目时间:2015年

项目背景:青神县隶属四川省眉山市,位于成都、乐山与峨眉山之间,交通发达,四周都是旅游高地。青神文化底蕴深厚多元,在西部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亟需弘扬本地文化,打造青神IP,寻求一条发展新路。

规划亮点:青神是“中国竹编艺术之乡”,项目结合竹艺,将竹艺融入生活,升华到建筑的大尺度中,打造竹艺特色小镇,并注入更多体验式商业行为,使人们在小镇中更全面、更自然地体会竹艺的魅力。在这里竹艺不再是摆设陈列,而是真正地融入生活,与人互动。

项目名称:武当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小镇服务成果:概念性策划规划报告 项目委托方:太极湖集团 项目规模:60平方公里 项目时间:2008年

项目背景:太极湖项目位于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道教文化圣地武当山下,由武当山特区政府与太极湖集团共同打造,致力于以武当山为龙头、以太极湖为引擎,建设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国家遗产公园。 规划亮点:太极古镇位于项目地中心区位,连接其他五大片区,是项目的集散中心。小镇按照后天八卦为形态布局,以太极山为中心朝向八个方位分布。太极古镇以道家思想、太极文化为主题,汲取其道、武、养精髓,整个古镇呈现出高雅而平和的气质。

项目名称:湖南昭山花卉博览园山麓小镇项目服务成果:概念性策划规划报告 项目委托方:湖南昭舜农林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规模:800亩 项目时间:2015年

项目背景:红星花卉市场是国家林业部和中国花卉协会评定的首批全国重点花卉市场。随着红星花卉市场将顺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向外迁出,未来将建设成为现代商品交易市场升级版,总规划面积800亩。

规划亮点:结合项目地的山水资源,为企业、艺术家、文化大师、文化协会打造定制物业,用中国传统院落模式搭建企业、大师的文化交流平台,为大师研发产品提供灵感、休闲的工作生活环境。整个项目以山水为环境氛围,提供安宁惬意的水岸生活。

项目名称: 福建漳州树海小镇项目服务成果:概念性策划规划报告 项目委托方:福建省树海林业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规模:29.5平方公里 项目时间:2015年

项目背景:项目地位于闽南金三角之一的漳州南靖县内,交通市场条件良好,是福建省的城市休闲地,都市后花园。项目地位于漳州南靖县书洋镇,毗邻世界文化遗产——南靖土楼,与项目地直线距离仅2公里。项目地内生态环境优越,地质层次分明,有原生态的土楼村庄,资源组合优越,在不破坏当地资源的条件下,进行具有价值的开发是项目未来发展的重点。

规划亮点:以高品质度假产品为亮点,以健康养生产业为核心, 以生态休闲户外运动为人气吸引,以打造福建省省级特色小镇为目标,打造集“旅游+度假+养生+产业+文化”为一体的特色生态主题型旅游度假小镇。

项目名称:南京牛首山天阙小镇项目服务成果:概念性策划规划报告项目委托方:南京市政府项目规模:11.3平方公里项目时间:2014年项目背景:牛首山紧邻南京主城,位于国家级开发区——江宁开发区的核心区域内,占地面积9.5平方公里,其中商业用地1540亩。世界唯一的佛教至圣之宝——释迦摩尼佛顶骨舍利将安奉于南京牛首山的佛顶宫中。其中供奉佛顶骨舍利的地宫总投资50亿,其他相关配套、旅游休闲、文化商业、创意产业等投资总额达200多个亿。规划亮点:天阙,意为天上的宫阙,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佛家文化点缀,符合牛首山脚下小镇的特点,集“文化体验”、“艺术感受”、“修行求知”、“文艺怀旧”等标签为一体的慢生活意境,打造中国特色文化小镇的新品牌。

项目名称:多彩贵州城多彩小镇项目服务成果:概念性策划规划报告

项目委托方:中国凯瑞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 项目规模:占地面积7695亩,建筑面积506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达189亿元 项目时间:2011年

项目背景:项目位于贵阳市龙洞堡片区,贵阳号称世界避暑之都,贵州旅游面临转型升级,呼唤新型休闲度假产品作为“载体”,在此背景下,项目应运而生。项目成果得到贵州省黄康生副省长的认可,高度赞扬了多彩贵州城项目的策划是最具创意、也是最可操作性的方案,被列入贵州“十二五”规划中的头号重点项目。

规划亮点:项目因地制宜,规划了多个特色小镇,有餐饮文化小镇,坡地小镇,避暑小镇,度假小镇等,是多彩贵州城项目多彩的节点、重要的组成部分。

项目名称:重庆永川昌州古城项目服务成果:概念性策划规划报告项目委托方:重庆协信集团项目规模:323亩项目时间:2014年项目背景:项目位于重庆市西部永川区,政府对项目开发设定了21万多平米配套商业及以“昌州文化”为核心的硬性要求。规划亮点:在“新永川·大昌州”的破题思路下,以昌州文化为指引,集文化体验、特色商业、旅游休闲多种产业聚合为一体,打造永川旅游集散地、特色产业孵化基地。

项目名称:四川安岳普州古镇项目服务成果:概念性策划规划报告项目委托方:重庆汇升集团项目规模:1474亩项目时间:2014年项目背景:目地处四川盆地中心,是四川石刻文化发源地。项目地生态基底佳,拥有全县的龙头景区圆觉洞,具备发展文化体验和生态休闲的资源条件。规划亮点:依托特色区位和资源,基于生态肌理,以普州文化为核心,打造集旅游集散、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生态人居为一体的,改变城市格局的文化旅游综合体。

项目名称:重庆合川花滩江湖小镇项目服务成果:概念性策划规划报告 项目委托方:重庆叁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规模:7.94平方公里

项目时间:2013年

项目背景:项目地位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交汇处,地处合川城区北部,距合川核心区仅3公里,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与历史遗迹钓鱼城隔江相望,属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中 。 规划亮点: 根据重庆的文化气质,结合项目地形,打造卧虎藏龙的特色文化小镇。小镇有一大文化广场,两种商业街区,七大院落组团构成,加入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展现巴渝特色的江湖民俗文化。

项目名称:江西星庐小镇服务成果:概念性策划规划报告项目委托方:江西绅丰实业有限公司项目规模:2000亩项目时间:2013年项目背景:项目地位于星子县温泉镇,星子县位于赣北,九江市南部,处于庐山南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之内。规划亮点:将“庐山文化”融入其中,同时“庐文化”作为庐山文化的沧海遗珠进行重新深入挖掘,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化产业链,以“文韵尚庐山,星耀仙庐谷”为主题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江西省文化旅游新地标。

项目名称:重庆金佛山天星小镇项目服务成果:概念性策划规划报告

项目委托方:重庆山水都市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规模:1063亩 项目时间:2012年

项目背景:项目地位于重庆南川区金佛山西坡,距离重庆主城区约 1 小时车程。金佛山景区,以山体形似卧佛而得名。项目用地多高山,开发成本高,亟待解决如何兼顾旅游用地与地产用地、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提升项目竞争力等难题,提升景区发展能力。

规划亮点:项目用地有限,不能够承载各种度假产品。因此,天星小镇选取最具市场吸引力,且符合基地特征的度假产品,打造一个理想的度假生活标本,以度假产品为核心吸引,以完善的配套为补充,以各类主题度假物业为载体,为后续成规模的、深入的专项度假产品开发做示范。

项目名称:蓝光集团财神文化小镇服务成果:概念性策划规划报告项目委托方:成都蓝光集团项目规模:占地305亩,商业占地约150亩。项目时间:2011年4月项目背景:我国财神文化同类产品虽不少,但商业模式尚未形成。项目地处于青城山都江堰两大景区中间位置,位于都江堰市玉堂镇镇内,并扼守阿坝交通门户,如何利用独特的地理区位,抢占优势。规划亮点:本项目虽无任何文化载体,打造旅游配套比打造旅游目的地更具优势,可依托正财神之祖山,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地。财神信仰源远流长,在华人圈影响深远,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艾肯提出,要以财神文化为主题,以现代休闲为表现方式,打造集财神朝觐、风水财路体验、主题演艺秀、特色餐饮住宿、高档商务休闲、创意旅游商品为一体,从物质到精神的文化体验MALL。

项目名称:成都蓝光青城山江湖文化小镇服务成果:概念性策划规划报告项目委托方:成都蓝光集团项目规模:660亩项目时间:2011年4月项目背景:青城山江湖文化小镇项目是艾肯华人江湖梦,青城山下圆与蓝光继财神小镇之后合作的又一项目。项目位于大都市市郊的青城山-都江堰国家级风景名胜旅游区,处于两个世界级文化遗产的旅游线路上,紧邻青城山大门,区位交通良好。规划亮点:通过对项目地文脉和地脉等资源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青城的道教和武侠文化辐射整个核心区,艾肯提出以道教和武侠两种文化形态兼收并蓄的江湖文化为发展模式,以“华人江湖梦,青城山下圆”为主题定位,保护传统民俗文化,提升都江堰和青城山旅游发展水平,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打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小镇。

项目名称:湖南省洞庭洋沙湖国际度假区服务成果:概念性策划规划报告项目委托方:顺天洋沙湖置业有限公司项目规模: 1.2万亩(水域6000亩)项目时间:2011年项目背景:项目区域紧邻长沙北部,紧密对接长株潭城市群。从项目地到长沙市中心区、高铁站、黄花机场均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洋沙湖东岸以农田、村落为主,村落规模不小,增加了整个项目的开发难度。洋沙湖项目立足高起点、采用国际元素包装,并结合当地文化亮点,才能有效避开市场竞争,从周边旅游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发展空间。规划亮点:艾肯团队从“高尔夫驱动、主题公园驱动、生态休闲驱动、轻质旅游驱动、综合性旅游驱动”五大专项旅游产品,对项目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同时,通过基地分析,对地块价值进行综合评定。最终对项目开发提出了“轻质旅游+地产”的主题小镇的开发模式,营造“神秘、奔放、自由、艺术、随性”的 波西米亚风情极致魅惑。

项目名称:成都巴德伊舍小镇项目服务成果:概念性策划规划报告项目委托方:成都蓝光集团项目规模:一期开发区占地面积800亩,湖泊面积170亩。项目时间:2010年项目背景:项目位于成都青白江区域厢镇东南3公里处,距离成都约30公里,紧邻金堂城区和观岭国际社区。规划亮点:运用国际化视野,以“世界田园城市”为目标,兼容异域风情田园小镇的发展思路,打造具有本土特色文化的田园小镇。以“幸福产业”为发展定位,充分考虑婚庆市场的多样需求,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产品。以“整体移植·全息复制”的发展模式,将项目主体建筑和景观尽量根据对应的原型设置,确保原汁原味的异域氛围。

上一篇:我为校园安全献计策下一篇:学习兴趣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