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训练空间设计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设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如何让立体构成这门重要的基础课充分发挥其效用,成了产品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需要探讨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立体构成训练空间设计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立体构成训练空间设计论文 篇1: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立体构成》教学改革研究

关键词:高校;环境设计;立体构成;教学改革

文章编码:1672-7053(2022)02-0048-03

《立体构成》也称空间构成,是研究空间造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此课程最早可追溯至1919年由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创办的国立包豪斯学校。包豪斯以工艺艺术学校的形式创立,致力于以实验突破艺术创造、工匠技巧、机器生产之间的隔膜,其崭新的教育思想不仅成为现代设计的摇篮和发源地,也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课程结构基础,《立体构成》作为产物之一,已经成为设计专业学生从传统绘画训练向专业设计转化的必要课程。

1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立体构成》教学现状分析

伴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艺术教育不再局限于培养画家,而更加注重培养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设计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环境设计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分支,针对室内外人居环境设计与环境营造而开设,在构成教学中与《立体构成》关系更加密切,但从整体来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在《立体构成》基础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1缺少专业针对性且专业应用性不强

设计类专业划分体现出“细而精”的特点,每个专业都有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但立体构成的教学往往不分专业性质,以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使课程呈现出同质化趋势。教材选择亦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教材内的知识点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尤其注重讲授立体构成的形态元素及形式美法则,而作品案例类型单一、更新较慢,同时也忽略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互补关系,对于如何将立体构成应用于日后的专业实践中,则更缺少衔接与过渡。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而言,突出体现为缺少对空间的特殊训练,缺少从平面到空间的思维转化过程,缺少形态要素与空间构成之间关系的探究。在基础构成知识的指导下,学生多根据点、线、面三种形态要素进行机械性的重复练习,作品往往是手工制品,过于重视表现技法,而缺少空间性、构成性、视觉性的归纳与总结,缺少对构成材料、作品艺术性与专业应用转化等方面的思考与探讨,很难实现由基础课到专业课的过渡,且48学时的课程安排使理论讲授、课程实践、方案讨论等环节时间紧张,教学上易缺乏专业知识的延展与深入。

1.2教学模式陈旧且课程评价主观化

《立体构成》在教学模式方面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的特点,具备课程自身的优势,但从整体来看,我国高校设计专业在课程形式上因循守旧,依旧为传统的公式化教学模式,教师授课主要采用讲授法,讲授法的实施以教师为主,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记忆有关的概念和理论。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知识,但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使学生缺乏直接实践和及时作出反馈的机会,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缺少互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容易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造型能力的培养,难以让他们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设计中。有时教师会以训练法为指导,针对课题进行课堂练习,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但受固于课堂条件,所使用的材料往往会局限于创意的表达,同时缺乏实训与技术、理论方面的结合。此外,课程评价易主观化,设计方案的评价常常以教师个人设计经验与审美意趣为主,课程作品评价缺乏量化数据,易呈现主观化态势。

1.3学生学习被动化且基础知识薄弱

《立体构成》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属于艺考生,且多为文科生,在经过高中时期以形式美感为主的美术训练后,关于空间几何和数理逻辑方面的知识则稍显薄弱,缺少扎实的专业基础分析能力,缺少对于空间的创造性想法。同时《立体构成》一般开设于大一,初入大学的同学往往会把专业基础课与公共基础课、文化素质课混为一谈,思想上不够重视,多抱着应付作业的态度完成作业,缺少体会空间构成、形态要素与空间关系的探讨,进而失去立体构成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意义。《立体构成》作为环境设计的基础性课程,更应注重训练有序思维,培养利用空间想象进行艺术创造,现在高年级学生在进行复杂的空间设计时,往往因缺少相对扎实的基础分析能力,一味追求酷炫的呈现效果,最终做出的作品很难禁得起推敲。

2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立体构成》教学改革的意义

《立体构成》是研究立体形态、空间造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从绘画基础训练向专业设计转化的过渡性课程。然而目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立体构成》教学还存在教学内容陈旧、与专业匹配度低等问题。

基于教学现状,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特点,积极进行《立体构成》教学改革:一是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整合加工,在以形态的基本要素、形式美法则为学习对象的基础上,融入材料、结构、形态、创造等单元,将有助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专业特点之间的相互契合;二是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和融合,学习立体构成的关键在于创造新的形态,通过系统科学的教学,将有效实现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三维立体形态和空间形态的组合关系,提高学生对空间立体形态塑造的认知能力;有助于学生以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表现形式对材料加工、元素组合、结构工艺进行综合性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掌握形式美法则在构成中的具体应用,进一步实践空间形态开发的可能性,实现从传统造型设计到观念设计的过渡,从而创造更具内涵、更富创新性和视觉冲击力的设计作品,为今后的课程学习及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3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立体构成》教学改革的策略

3.1课程知识重交叉

环境设计是位于空间范畴内创造理想空间场所的学科,该专业在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基础上,更侧重于立体构成。作为平面构成的延续,《立体构成》主要围绕空间立体造型展开学习,简言之学习对象包括:构成形态的基本要素、构成形态的材料、构成形态的形式美法则。材料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必备知识,研究材料特性、延续材料的表现力是环境设计专业注重的重点,因此课程教学更倾向于以材料为中心形成一个立体构成系统,以半立体、线、面、块为基本单元,同時提炼出材料、结构、形态、创造四个关键词,并将关键词融合于不同的单元,具体教学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半立体构成——材料。作为初涉单元,以半立体构成作平面到立体的过渡,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和三维空间的表达方法,由于材料参与构形,因此必须以材料切入主题,以此实现半立体、立体空间的呈现。

第二单元:线的立体构成——结构。在室内设计、建筑设计中多采用直线形态构建空间层次感,线以材料的形态特点进行分类,不同的线材可呈现出不同的结构方式。在材料基础上,重点探讨线材与结构的关系,在结构的多种尝试下探讨结构的新形式和表现力,完成线材的构形,而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有材料的创新,也要有对常见结构方式和组合方式的突破。

第三单元:面材的立体构成——形态。面是富有表现力的材料,但因加工方式的复杂性,故以相对常见的材料、相对简单的结构进行面的形态探讨,以此寻找结构内部可变化因素,突破结构限制,形成关于面的新构形。

第四单元:块材的立体构成——创造。块是体感清晰的形态元素,块应用于环境设计中则强调形体感与立体感,强化每一个形态元素的外部形体关系。面对块其复杂的成形方法,创造是对材料加工、元素组合关系、结构工艺的综合探讨,是展开对空间形态的有效的创造性思维训练,通过块的练习,将有助于学生了解空间与体块组合之间的关系。

3.2课题实训重结合

以理论知识为指导,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特点,设置课题实训。比如,“空间”作为环境设计专业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设置了课题实训“无限空间的想象”,以两面镜子为依托,运用多种材料、形态构建空间场景,并以镜面反射扩大有限空间的视觉体验,启发学生对空间价值的讨论。比如,以“线材”“框架”为主题进行“灯具设计”,教师在灯具材料、结构、装饰及实用性等方面做引导,同时引入经典光影建筑案例,由此加深学生对形态造型与光影造型的理解,为后期专业课学习提供基础。再比如“抽象建筑”,以普林兹克奖获奖建筑师的建筑作品为参照,运用切割、叠加、移动、拆取等技法组合建筑形态、室内设计、空间局部构造等元素,探讨建筑抽象表达、空间形态、建筑色彩与材料、美感因素、物理重心等因素组合变化所产生的抽象建筑空间。通过此课题练习,学生不仅对建筑名师及经典建筑案例形成初步的认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灵活转换的能力(如图1、图2、图3)。

3.3挖掘运用新材料

《立体构成》是以材料为主进行构形的课程,材料运用是《立体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立体构成》教学的核心环节。虽然《立体构成》着眼于材料运用,但在材料选择方面,应选择易于加工、来源充足、价格便宜的材料,这样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造型效率。但一般来说,目前设定的课题训练使学生仍停留在一般材料的使用上,选择单一,且多为卡纸,为达到立体形态的创造性目的,挖掘运用新材料是十分必要的。《立体构成》的实践要求把视觉的形态要素物化成材料,要求把视觉的运动物化为组合形式。因此,材料按照形状划分为三类:块材、线材、面材,以便与点、线、面相对应,同时也便于把握与材料对应的心理特性。比如纸、布、玻璃、金属板适合线材构成,且易使立体形态具备婉转与流动的美感;再比如陶土、板材、石膏等材料则易成为块材的选择,同时块材是点、线、面的凝固形式,易给人留下具有稳定性、封闭性、厚重感的心理感受。《立体构成》的创造必须通过材料实现,创造出富有创新效果的立体构成作品,教师还应对材料的加工方法及特性进行详细阐释,此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将生活中旧的或废弃的材料或物品作为原料,进行再创造,做成一件生活中实用或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3.4课程设置重衔接

一是,《立体构成》与其他基础课程之间的衔接。备课阶段,应与教授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教师积极交流教学内容,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授课阶段,讲解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强调构成课程与专业课程学习的关联性,进而引起学生对《立体构成》的重视。二是,《立体构成》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整合与精简“设计构成”课程教学内容,制定符合对应专业的教学设计,课程内容应具备专业针对性,以环境设计案例为侧重点,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立体空间,比如通过建筑案例讨论,分析如何将点、线、面、块基本元素与材料、光影、结构等共同作用,打造具有视觉美感的建筑作品。三是,《立体构成》与行业市场之间的衔接。根据环境设计专业的市场动态,引导学生分析环境设计行业的特性和趋势,引导学生全面理解专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加强专业认知,引发学生对基础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3.5教学方法多样化

积极探索“以赛促学”的教学方法,将课题实训与比赛相结合,在比赛中,学生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设计实践能力,而且通过比赛实践,可以有效提高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赛反思自身学习的不足之处,不断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从而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参加各项大赛,教师也必须积极更新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通过参赛学生的表现情况和比赛结果,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更加直观的评估,反思自身教学是否存在问题,从而提升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性、导向性,有助于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以赛促教”的目标。此外还可以通过视频、音频、案例介绍等途径延伸知识点;通过课下阅读专业书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反馈作业,激发学习积极性,在互相点评过程中,激发创造思维和设计思维;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自己梳理知识点,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由盲目学习变目标学习。

3.6课程评价全面化

课程评价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果及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形式,笔者将平时考察、结课考试、比赛实践、作品汇报组成一条完整的考核体系,全面考查学生在作品创新性、形体结构、材料运用、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通过课程实践证明,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评价体系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4总结

《立体构成》是专业训练设计表达和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性课程。笔者在遵循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积极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以视觉化的形态元素为切入点,以材料为依托,以构成原则和形式美法则为方法论,在有序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指导下,不断对空间结构、材料工艺、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设计思考和修正总结,更新教学計划,重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强化专业特征,突破教学难点,推进理论教学向应用教学转化。

作者:刘迪 芮珂颖 逯鹤

立体构成训练空间设计论文 篇2:

产品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设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如何让立体构成这门重要的基础课充分发挥其效用,成了产品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需要探讨的问题。从立体构成的背景、立体构成课程的现状谈起,找出立体构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而对产品设计专业的立体构成课程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方法,改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力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 键 词] 立体构成;教学;改革;产品设计

一、引言

立体构成作为“三大构成”之一,是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两大构成的后续课程,也是设计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学科。立体构成中的任何形态都可以归结成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组合成任何三维立体形态。立体构成注重对材料形、色、质等方面组合搭配的探求,它无需考虑任何立体造型对功能方面的需求,仅仅立足于探索立体造型的可能性。作为产品设计这个注重三维立体形态培养的专业,学好立体构成对产品设计后续课程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立体构成课程现状

立体构成起源于20世纪初前苏联的构成主义,随后在20世纪德国著名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得以发扬光大。真正能体现包豪斯价值的教育理念是构成学,构成学奠定了包豪斯的历史地位,而立体构成更是对包豪斯的成就锦上添花[1]。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构成设计的课程,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都相对落后,教学效果不能满足专业需求。因此该课程成了教学计划培养中的“鸡肋”,完全没有发挥立体构成课程应有的作用。具体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課程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目前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要求学生以卡纸为材料,对其进行一些“切”“割”“折”的练习,继而过渡到“线”和“块”的单项练习及其组合练习。这种教学方法较为简单,学生也能从中了解点、线、面、块的构成含义,由于材料单一、教学方法简单,因此避免不了出现作品缺乏创意、重复率较高、程式化严重的情况。

(二)立体构成课程不能与后续专业课有效衔接

立体构成是设计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然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学内容千篇一律,并没有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针对性讲解,也没有将该课程与本专业的专业知识联系起来讲解,不管是何种设计类专业,学生所上的立体构成课程完全一样。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充分了解立体构成在本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同时学生在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学习中不能较好地运用立体构成的相关知识,使该课程与后续课程脱节。

(三)课程内容过于传统,与时代的进步脱节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立体构成课程与传统的立体构成课程一样,主要是做点、线、面、体的作业,所用到的材料也局限于石头、瓶盖、一次性筷子、卡纸等的随意黏合和组合,学生作业与现代不断发展的先进科技脱节,也很难有较新、较好的创意。

三、立体构成课程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一)将三维建模软件融入课程中

立体构成课程主要采用数学原理和逻辑思维表现三维造型的秩序、条例、韵律、节奏及三维造型和空间的关系,并用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表现能力[2]。随着计算机三维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数字化方法不断完善立体构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可能[3]。

产品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途径中,三维建模软件课程的学习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学生毕业时就业单位对应届生的首要要求。因此,很多高校都提前。甚至在大一就给学生开设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的三维建模软件的课程。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刚进大学校门,学习兴趣、热情和行为习惯都较为良好,在此时学习三维建模软件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产品设计类的很多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都需要三维建模进行表达,建模课程的学习为本专业的很多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便利。

因此,将三维建模软件融入立体构成的课程中成为可能。在建模软件中,学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材料和传统的堆叠方式,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对作品进行创意。另外,与传统的手工制作作品的方式不同的是,在建模软件中修改作品比手工制作要方便很多。许多学生在立体构成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发现了作品本身的缺陷,或者有更好的创意时,碍于手工制作修改和重新制作麻烦,都不愿意反复修改作品,导致作品本身缺乏质量与创意。而软件表达最好的地方之一就是修改方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或者教师在评讲作业过程中都能便捷地修改模型,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减少作品制作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质量。

(二)立体构成课程作业与专业课项目对接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立体构成课程仅仅局限于对构成设计本身的探索,而没有将立体构成与专业本身相联系,导致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不知道立体构成对本专业的学习到底有何作用。

对于产品设计专业来说,产品设计是一个综合且复杂的过程,将立体构成课程与产品设计专业知识相联系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在讲解每个点、线、面、块的基本知识点、展示基本案例后,应多举一些优秀的产品设计案例,利用立体构成的知识点详细分析每个案例的优秀之处。针对每个知识点,适量地布置立体构成基本知识点的训练,适当加入具体产品的设计或者具体产品的某一块设计。例如,在线的构成训练中,可以给学生布置衣架设计;面的训练中布置热水器的外观设计;块的训练中布置香皂盒的设计等等。通过简单产品的训练达到立体构成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目的,提高学生对立体构成的认知度与地位,强化学生将艺术与实际设计结合的意识。

(三)教师将用先进科技制作的产品设计案例引入课堂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一个充分打开学生思路和眼界的重要方式。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列举和分析的案例都是一些传统的案例,学生所做的作业也必然大面积地缺乏创意。而现今的产品设计与发展迅速的科技相结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入先进科技制作的产品设计必然能满足学生喜欢新意的欲望,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先进科技与创意的欲望。

例如,当今材料行业发展迅速,不同的先进材料给产品带来了不同的外观甚至不同的功能。产品的形式是材料的外在表现,材料对产品设计的表现形式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一些先进材料制作的产品设计案例能更好地引起学生对本专业发展趋势的关注,提升学生本身的设计活力与创意。如将记忆金属引入汽车外壳设计的案例,能加强学生对金属这种材料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意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四、结论

立体构成是产品设计专业构成设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进行三维立体表现的重要手段。目前立体构成的现状与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都使得立体构成课程没有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其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因此必须对立体构成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业布置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一方面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与进步,另一方面改进学生作业的手段,形成课程中更合理有效的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对立体构成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炯炯.高校设计学类《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的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1).

[2]郝亦超.高职立体构成课程改革初探[J].美与时代,2011(1).

[3]于舒婷.采用MAXSCRIPT进行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7(4).

[4]孙伟,白宗刚.产品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创新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0).

作者:张高美

立体构成训练空间设计论文 篇3: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探索与实践

摘要:立体构成虽然已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为此笔者做了一些思考,提出了新的教学思维及模式,并在教学实践来证明了其可行性。让课程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三维空间想象能力、立体造型的目的。

关键词:立体构成;教学;设计

1 “立体构成”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中所起到的作用

“立体构成”指在三维空间中把点、线、面、体等形态要素按照一定的形式美学原理进行组合、拼装和构造,创造出符合设计意图、具备美感和创新意识的三维形态设计过程,是设计专业的主要公共基础课程之一。“立体构成”是平面设计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构成方式。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图形、色彩,而是更注重在作品中打造一种空间感。是一种对平面、色彩、空间等因素的综合运用。因此我院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这个新兴专业开设了本门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平面设计意识、三维空间想象能力、立体造型及包装动手能力,也是后续专业教育的前提与保障。

2 “立体构成”在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存在着极大的时代局限性

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创建了“三大构成”教学内容和模式(即: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三大构成”自20世纪70年代末被引进中国,开创了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新局面,确实对提高我国实用设计艺术中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及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等发面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在选定教材的过程中发现,一些上世纪出版的教材到目前为止依然在立体构成的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旧教材中对于学术的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内容和形式千篇一律,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极大的时代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和创造观发生着不断地变化,如果继续把这些旧教材当做立体构成的教学资料,对最后的教学效果一定会有影响。抛开这些陈旧的教材,近期内出版的,形式、内容和印刷都较好的《立体构成》教材已寥寥无几了。

2.2 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之间缺乏搭建桥梁

“立体构成”是二维平面形象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构成表现,它与平面构成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很多教材和授课教师在平面构成教学之后直接进入到立体构成,单方面认为同学们可以进行跨越式学习 ,却没有在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之间搭建桥梁,让同学平稳过渡。导致很多同学们在立体构成的学习和创作中无法从传统美学意识中解放出来,很难领会空间形态构成的精髓。

2.3 课程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空间

由于“立体构成”是一门本学院新开设的课程,本人在授课之前阅读了众多的参考资料,也到其他院校旁听学习。发现很多教材和授课教师教学方式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把“立体构成”教学变成了简单的知识传递与复制,过分强调教师权威,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表面上看,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老师“喂”给他们的立体构成知识。但当要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时候却开始束手无策,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意思维。

3 根据“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基于在“立体构成”教学探索中发现的种种问题,为了使教学达到优良的效果,经过思考也得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并在教学中加以实践。

3.1 进行教材设计创新

如今教材出版已经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虽然信息时代人

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但通过教材来掌握知识依然是同学们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好的教材不仅能给同学们美感,增加学习兴趣,而且还能直观形象的帮助同学们理解课程的思想内涵。因此在挑选教材时我选择的是铜版纸彩色印刷的教材,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还原案例图片中实物的原貌,传递真实的色彩及形态感受;教材在分析立体构成的基础理论之后,能从立体构成要素出发讲授立体构成的构成方法及其形式法则,并且能结合案例介绍其在建筑、工业产品、展示等设计领域的应用和设计方法。

其实教材就存在于三维空间,也是同学们手中最直观的立体构成设计作品。因此,“立体构成”教材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材,更应该进行教材设计创新。一本好的“立体构成”教材不应局限于一些设计元素的平面化处理和排版版式变化,更应该通过教材整体形态的多维层面设计,使教材学习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平面化,更在不同程度突破传统阅读和视觉感受。如:原研哉的“长野冬季运动会开幕式”节目单的设计,就运用了半立体设计形式,唤起了人们对踏雪的记忆。基于以上思考,笔者也正在着手编写《立体构成》教材,希望可以利用材料和设计形态的巧妙结合,唤醒同学对三维空间的感受,赋予立体构成案例生命。

3.2 教学中应该循序渐进培养学生三维空间想象能力

同学们之前所学《平面构成》接触的是二维视觉的训练,一时难以转换为三维的视点来看待事物,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意愿为导向,进行灌输式被动教学,而应该循序渐进培养学生三维空间想象能力,让“立体构成”真正成为“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延续和深入。基于以上考虑,我在课程之初引入了半立体构成实例:多切多折、衍纸练习。多切多折是把平面材料转化为立体的最基本的构成训练(见图1)。也就是在平面材料上进行立体化加工,使平面材料在视觉和触觉上具有立体感。在纸张上通过折叠、弯曲及切割拉引等使其深度空间增加,展现出统一与变化,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等形式美感。而衍纸则其实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生活艺术:运用卷 捏 拼贴组合完成,是以专用的工具将细长的纸条一圈圈卷起来,成为一个个小"零件",然后由组合这些样式复杂、形状各有不同的"零件"来创作(见图2、图3)。这种风格奇丽的纸艺术起源于15~16世纪左右欧洲修道院。衍纸不仅让平面的画作立体起来,而且色彩缤纷的纸条搭配也在“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创作多切多折和衍纸半立体构成作品,形象思维和立体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多空间和材料有了初步的认识。

4 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

首先,要想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在教学中,试着将教学重心从老师转移到学生。营造师生共同探求知识的学期氛围,在老师引导、同学讨论、自己反思中解决问题并理解和获得知识。其次,在课题设计上也尝试着从同学的日常生活入手,贴近生活,让同学可以基于对生活的感悟进行作品设计,把立体构成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立体构成要培养的是同学们创新的思维能力,不是一味的机械复制,更有别于像数学这样有着标准答案的学科。立体构成的每一个课题都是开放性的课题,都是不断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5 结束语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专业。“立体构成”作为上世纪传统艺术基础课则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与核心课程。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解决新兴专业与传统基础课的“碰撞”,使其产生“火花”而非“摩擦”。在“立体构成”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坚持创意思维的导入,并贯彻始终,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马洪.构成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 易心.构成设计[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

[3] 李巍.设计概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陈岩.从包豪斯的基础课程看当代三大构成教育[J].艺术与设计,2010(9).

作者:范雯雯

上一篇:施工安全管理公路工程论文下一篇:液压传动系统工程机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