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病房岗位职责

2022-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重症监护病房岗位职责

心脏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分级药学监护档案表的建立

摘 要 目的:建立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个体化分级药学监护档案表, 对患者进行全程药学监护。方法:结合CCU临床诊疗实际情况,回顾性搜集、整理和掌握患者的用药信息,根据实际情况定义监护等级,创建分级药学监护档案表。结果:分级药学监护档案表的制定大大提高临床药师的工作效率,患者的用药情况得到极大的规范和合理。结论:建立分级药学监护档案表,将协助医师用药做到个体化,努力实现“用药者健康利益最大化,药源性损害与成本最小化”。

关键词 心脏重症监护病房 分级 药学监护

Establishment of the grading pharmaceutical care file table for CCU patients*

SHEN Xiaoyun**, FANG Yu, ZHU Deqiu

(Department of Pharmacy, Shanghai Tongji Hospital, Shanghai 20006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grading pharmaceutical care file table for CCU patients so that the whole process of pharmaceutical care can be implemented to the patients. Methods: Medication information about the patients was collected and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t CCU, the monitoring level was defined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a grading pharmaceutical care file table was finally established. Results: The working efficiency of the clinical pharmacists could be greatly improved and medication in the patients could be greatly standardized and trended to be more reasonable by the established table. Conclusion: The table will help physicians achieve individualized medication, and make an effort for drug users to achieve maximal health benefits and minimal drug-induced damage and cost.

KEY WORDS CCU; grading; pharmaceutical care

据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的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统计数据表明,在2011—2015年间,全国各入网医院使用药品大类按金额排序,心血管系统药物用量一直处于领先。该类药物的应用十分广泛,也已经被人们接受和认可。而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收治的患者具有病情危重,用药复杂等特点,部分患者罹患多种疾病,住院治疗用药品种繁多,合理用药形势严峻。临床药师药学监护(pharmaceutical care,PC)是提供直接的、负责的与药物有关的监护,目的是正确选择治疗药物,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当前已成为药学服务新的工作模式[1]。 CCU临床药师参与全程药物治疗,可以协助医师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体现了医院药学的核心价值。另外,部分医师对患者个体差异或者药物相互作用等关注度不够,用药不尽合理。笔者在工作中尝试建立个体化分级药学监护档案表,将协助医师用药做到个体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CCU临床药师工作模式

现阶段CCU临床药师的工作基本以临床科室为中心,与医师同步参加患者的医疗工作,包括参与查房、会诊、病例讨论、提出药物治疗意见与建议、对患者进行安全用药指导和合理用药教育等。笔者2013年就我院临床药师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发表了论文[2],对于我院临床药师的培训体系做了小结,其中包括计划性科室轮转,持续提高临床药学服务技能。规范化绩效考核,充分调动临床药师积极性。并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适应临床药学发展。笔者还在2016年初发表了关于CCU临床药师工作模式及病例分析的论文[3],总结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各种临床药物治疗经验,对CCU患者的用药特点有了很深的了解,为建立分级药学监护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设计CCU患者分级药学监护表的原因及理念

在我国,有较多文献报道了临床药师药学监护的体会[3-10],但对于药学监护的开展模式,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更有效提供药学服务仍缺少论述。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时,患者的用药情况基本以翻阅医师填写的住院病历来了解,对于关注药物治疗相关信息的临床药师来说,显得不够得心应手,也不够直观。

如果能建立一个CCU患者个体化的分级药学监护档案表,将患者的基本信息、现病史、诊断、既往史、用药史等药物相关信息汇总在一个表格中,并定义监护等级,这样便于临床药师在CCU繁忙复杂的日常工作中帮助临床医师掌握患者的用药信息,更有效地提供药物不良反应、禁忌证、药物相互作用等药学服务,协助医师用药做到个体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这张表格中严密监护患者每天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患者用药后症状体征及检验指标的变化,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进行药学监护,最终对患者的药学监护结果做出评价。

3 CCU患者分级药学监护表的建立

3.1 设计表格

结合CCU临床诊疗实际情况,回顾性搜集、整理和掌握患者的用药信息,根据实际情况定义监护等级。及时、清楚地记录临床药师的建议以及是否被医师采纳等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分级药学监护表”,对特殊人群,特殊药物进行重点监护。其中比较难定义的是监护等级,这与自己实际工作情况相关,笔者自定义的药学监护等级见表1。当然,临床药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定义监护等级,以便对患者进行安全合理的药学监护。

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了本院CCU患者分级药学监护表(表2)。

3.2 病情回顾与患者随访

利用表格工作后,针对监护原因,与临床医师一起对治疗过程的病情变化进行回顾。总结主要是对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涉及的指南、专家共识、文献等进行交流和沟通,以便对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4 结语

分级药学监护表与药历不同,一般药历是临床药师在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的过程中,以合理用药为目的,通过综合、分析、整理、归纳而书写形成的完整技术档案资料。而分级药学监护表是以药物个体化治疗为中心的档案,建立时间上更加灵活,建立内容更加自由,在入院时或治疗过程中均可建立。在实际过程中,笔者结合CCU复杂的用药情况,创建合理的患者分级药学监护表,通过每天记录了解患者的药物治疗进展,用最直观的方法掌握复杂的信息,便于对患者的全程药学监护,也便于形成大量记录后的整理分析。个体化药学监护档案表的建立可以让临床药师在监护过程中提醒医师药物禁忌证和药物相互作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对于不良反应的判断更有针对性,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秦红梅, 宋怡. 药学监护中的人文关怀对推动合理用药的影响与思考[J]. 医学与哲学, 2012, 33(3): 76-77.

[2] 沈筱云, 祝德秋, 黄之训. 我院临床药师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J]. 中国药房, 2013, 24(37): 3478-3480.

[3] 沈筱云, 祝德秋, 方昱. CCU临床药师工作模式及病例分析[J]. 上海医药, 2016, 37(1): 67-71.

[4] 张倩睿, 韩勇, 胡琪, 等. 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药学监护[J]. 中国药师, 2012, 15(6): 870-871.

[5] 黄瑾, 刘正跃, 田泾. 长期大剂量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严重不良反应和药学监护[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2, 32(20): 1648-1650.

[6] 蔡海霞, 赵红卫, 黄改荣, 等. 临床药师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药学监护[J]. 中国新药杂志, 2012, 21(4): 458-460.

[7] 刘丽华, 何鑫, 李昕, 等. 临床药师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全程药学监护[J]. 中南药学, 2009, 7(10): 785-787.

[8] 刘艺平, 李焕德, 徐萍. 氯吡格雷药学监护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 2012, 23(6): 567-569.

[9] 张亚男, 韩勇, 胡琪. 临床药师对1例过敏体质高血压患者的药学监护[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2, 21(4): 199-200.

[10] 雷国强. 开展药学监护的案例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3): 121-123.

作者:沈筱云 方昱 祝德秋

第2篇: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管理

[摘要] 目的 探讨严格的护理管理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作用,总结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从2009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笔者所在科室重症监护病房对2009年1月~2011年8月共收治的2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及161例脑出血患者,从环境、家属、患者及护理者4个方面实行科学、人性化、安全、规范化的管理,对患者实施完全无陪护优质护理服务,现回顾性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409例患者中,治愈139例(34%),好转184例(45%),自动出院15例(3.6%),植物生存状态26例(6.4%),死亡45例(11%),出现护理并发症3例(0.73%)。患者及家属满意率达91.5%以上。结论 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可有效降低住院患者并发症、致残率及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重症患者; 护理; 管理质量

[

神经外科患者伤情多危重,发病急、病情复杂、变化快,多伴有意识障碍、呼吸功能障碍及肢体功能障碍,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及意外事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恢复良好的概率仅有19.1%,12.7%的患者会有中、重残或是成为植物人,死亡率高达68.2%[1]。稍有不慎或疏忽就会出现严重后果,引起纠纷和投诉,是风险高发区域[2]。管理不严或失控是影响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3]。因此,为了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笔者所在科室制定了细化的护理服务措施,形成完善的护理服务链。笔者所在科室重症监护病房对2009年1月~2011年8月收治的409例患者实施严格的护理管理方法,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笔者所在科室重症监护病房有病床4张,护理人员10人,其中主管护师2人(1名护士长,1名责任组长),护师3人,护士(3年以上工作经验)2人,助理护士(半年以上工作经验)2人。对所有收治的患者实行全面、全程、专业化的无陪式护理服务,包括所有的基础护理工作和专科护理。2009年1月~2011年8月共收治409例重症患者,男226例,女183例,年龄16~92岁。其中重型颅脑损伤163例,脑出血232例,颅内动脉瘤9例,脑肿瘤5例。昏迷程度GCS评分:GCS 3~5分98例,6~8分112例,9~12分199例。气管切开142例,气管插管78例;行手术治疗者327例,未行处理者82例。

2 结果

本组409例患者中,治愈139例(34%),好转184例(45%),自动出院15例(3.6%),植物生存状态26例(6.4%),死亡45例(11%),出现护理并发症3例(0.73%)。患者及家属满意率达91.5%以上。

3 护理管理方法

3.1 环境的管理

严格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及医院感染管理要求。保持病室环境洁净,每日开窗通风2次,消毒机定时消毒2 h,每日2次。用0.5%含氯消毒液擦拭各台面、物品设备表面、病床、地面每日2次。每月进行空气和物品表面细菌培养,监测消毒效果。医院感染科不定期抽检。

3.2 家属的管理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大多发病急、病情重,危及患者生命,大部分需采用手术方式治疗,故手术的危险性大,对患者的创伤也较大,预后不良甚至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家属因一时不能接受会出现一些负面的情绪。因此对家属进行适时有效的健康教育,及时实施心理干预措施,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及护理工作。笔者所在科室根据家属的情绪反应采取各种干预措施:(1)住院初期,医护人员如实向家属说明患者的病况,如发现患者家属有过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医生及护士与家属适时交谈,安抚家属,告知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法、预后等,使之做好长期应对的心理准备。多告诉家属治疗成功的患者,以增强其信心;(2)医护人员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态度亲切、语言和蔼,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于较内向的家属,鼓励他们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根据具体情况实施适当的心理干预;(3)患者病情好转,及时告知家属,以增加他们的信心,因治疗是长期的,患者及家属会出现焦虑、消极的情绪,医护人员尽量开导,积极寻求家庭及社会的帮助,使其重拾信心[4]。医护人员与患者保持有效的沟通,是医疗程序中极重要的一环。及时告知及详细讲解重症监护病房的管理规定、目的及意义,使家属理解并主动配合。危重患者病情严重,全身免疫力低下,加上侵入性操作多 ,如果人员进出过多,致使空气中细菌会超标,增加院内感染的机率。严格限制人员进入,每位患者每天只限1~2名探视者,轮流进入。进入时需要更换隔离服、戴口罩、帽子,穿一次性鞋套,病房门口设速干手快速消毒剂,进入前先消毒双手,进入后停留时间不超过20 min。

3.3 护理者的管理

重症监护病房的使命寓于伤情的急性阶段,使其渡过危险期,最在限度挽回患者的生命。护士的工作量大、压力大,工作中须时刻提醒自己仔细观察、杜绝差错、避免事故,护理管理难度大[5]。

3.3.1 笔者所在科室注入多重管理理念 充分发挥护士潜力 实行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三级管理。科室人员人人参与,根据科室特点制定了笔者所在科室十大安全护理目标,每人负责一项安全管理。在护理质控方面提出“我管理、我负责”,人人注重护理质量,主动查找安全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1)护士长总体安排,全面质控;(2)责任组长负责监督、检查、指导并协助本组工作;(3)责任护士,完成本组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在工作中注重主动性、预见性、计划性和连续性;(4)助理护士协助责任护士完成本班患者的基础护理及晨、晚间护理工作。

3.3.2 加强制度的管理 作为一个特殊的病房,护理人员应认真掌握医疗卫生法律知识,遵守院内各项规章制度。如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抢救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质量标准,护理记录书写规定等。

3.3.3 加强护理人员病情观察及应急能力的训练 神经外科病变涉及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功能的监护主要是意识、瞳孔、运动、感觉、反射等的观察及判断,这些指标变化能更直接地反映脑功能障碍的程度[6]。意识状态的改变是判断脑部病变的重要指证[7]。瞳孔的观察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监护的又一重要手段,是判定脑疝存在及脑干功能损害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6]。因此,观察意识状态和瞳孔的变化,估计病情的进展,对于及时处理病情变化至关重要。密切注意意识、瞳孔变化,立即报告医生,进行脱水、降颅压处理,防止脑疝发生。根据笔者所在科室室病种特点,制定护士层级培训计划 ,分阶段按计划逐项落实培训内容,并集中培训,护理组长考核,护士长抽考,要求人人严格过关。培训内容主要掌握常用的急救技术、技能,专科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各种急救仪器、器械、设备的使用及报警故障的处理,病情的动态观察及应急处理能力。全科每周1次业务学习(由护士轮流主讲),每月1次教学查房,根据患者的病情随时进行护理二级查房,护士长不定时三级查房。定期组织特殊病例讨论及死亡病例讨论,大家相互交流,集思广益,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与教训,提高业务水平。

3.3.4 建立激励机制 每月底通过医、护自评,护理组长检查、护士长抽检以及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调查,分项打分,分数最高者评为当月最满意护士,科室奖励300元。月月竞选,当选次数最多者年底全院评优优先。

3.3.5 注重细节管理 护士长每天通过交接班,二、三能查房检查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对每个患者护理重点、难点给予指导,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加强责任组长的质控能力,全面监督、检查、指导、修审、反馈本组护理工作。

3.3.6 加强薄弱时段及环节的管理 排班时在护士资历、年龄及数量上合理调配;加强二线责任组长(夜班)的质量督导,保证护理安全。

3.4 患者的管理

3.4.1 重视基础护理 (1)眼部护理 保持眼睛的清洁,有分泌物及时擦洗。球结膜充血水肿者,定时滴眼药水,每日4~6次;昏迷患者眼睑无法闭上者,涂擦红霉素眼膏,并用生理盐水湿纱布覆盖,防止引起暴露性角膜炎。(2)口腔护理 根据患者的口腔情况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液及护理次数,一般2~3次/d,及时观察口腔黏膜、舌苔及气味的变化。口腔护理对预防胃液反流及呼吸道感染有重要的作用。(3)皮肤护理 使用气垫床,保持床单位平整、干洁、无碎屑,每周更换床单2次,如有脏污随时更换。保持皮肤干洁,每日温水擦身2次,衣服每日更换。定时为患者翻身叩背,局部按摩,观察受压部位皮肤的情况,严防压疮的发生。(4)四肢护理 长期卧床的患者,四肢缺乏活动,容易造成肌肉萎缩及关节变形,甚至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予局部垫软枕,适当抬高患肢,摆放功能位。每日给患者进行肌肉按摩及关节的活动,每次15~20 min,4~5次/d。能合作者给予指导并协助进行。(5)会阴部护理 保持会阴部清洁,无分泌物、排泄物的刺激。会阴擦洗每日2次,留置尿管者尿道口护理2次/d。

3.4.2 加强专科护理 (1)加强呼吸道的管理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通畅,予有效的氧气吸入。每2小时变换体位,翻身叩背,促进痰液的排出,防止出现坠积性肺炎或肺不张。有人工气道者,做好固定,严防脱管。保持气道通畅,根据痰液黏稠度,定时湿化和雾化,以利吸出。有机械通气者,定时观察导管体外固定长度,检查气囊压力。做各项操作时,均一人固定,另一人操作,防止因牵拉而易位或脱出。严密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深度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呼吸机的运转情况,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及时报告。(2)加强循环系统的管理 持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率、脉搏、血压、尿量、皮肤色泽及温度的变化,根据病情、年龄、药物性质、用药目的调节合适的输液速度,随时观察用药效果及副作用。及早发现致命性的心律失常,及时报告,对症处理。(3)引流管的护理 患者术后常安置不同的引流管,如创腔引流管、硬膜外引流管、硬膜下引流管,脑室引流管。各种引流是将包膜内的气体、血性液或血凝块等及时排出。

术后的密切观察及护理,对患者的恢复及预后、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及生存率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1)与手术医生沟通,根据手术的部位及引流的目的,放置引流管及引流袋合适的位置及高度,随着病情进展及引流液量及时调节。(2)保持引流管固定、通畅,防止折叠、成角、受压。患者头部活动适当限制,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如无液体流出或引流不通畅,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3)严格无菌操作,每天更换引流袋,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准确记录引流量。

3.4.3 加强并发症的护理 (1)躁动的护理患者由安静转为躁动,或由躁动转为安静深睡都应提高警惕,观察病情是否有恶化趋势。查明原因并给予解除。不可强行约束,加用床档防止坠床,防止自伤或意外损伤。(2)早期胃肠内营养的应用在重症监护病房已成为危重患者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措施[9]。加强防范是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关健。①鼻饲者,一般每天4~5次,每次200~300 mL,温度40℃左右,间隔3~4 h一次。鼻饲前,先抬高床头30~40°,机械通气者先吸痰,检查鼻饲管是否在胃内,先抽吸胃内容物,是否有潴留或消化道出血,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②推注前后冲管,速度均匀,防止管腔阻塞。③以高糖、高维生素、高蛋白的混合物为佳,定期监测血糖。

④水、电解质的紊乱 神经系统的损伤可导致水、电解质的紊乱,而水、电解质的紊乱又可加重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恶性循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必须及时防止及处理水和电解质紊乱:(1)控制补液量及补液速度及实液种类;(2)严密监测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血电解质、尿比重等;(3)遵医嘱补血钠、钾,浓度不能过高,速度不宜过快。

综上所述,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是神经外科重症病房护理中的中心环节,,制定完善的护理服务链,执行细化的护理服务措施,可有效降低住院患者并发症、致残率及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方妙君,林卓华.护理干预对交通事故致重型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2):1073-1074.

[2] 刘辉.神经外科安全护理管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9):299-300.

[3] 黄莉.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2):182-184.

[4] 尤小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2):103-106.

[5] 赖静.神经外科实施文字式护理管理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0,24(9):825-827

[6] 刘明铎.实用颅脑损伤学[M] .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18-219.

[7] 汪玲.脑出血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时珍国医国药,2003,(3):50.

[8] 向中芬.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引流管的护理[J].中国临床医学,2005,5(6):563.

[9] 董津平.胃肠内营养的早期应用现状与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8):744-745.

(收稿日期:2011-10-17)

作者:江丽

第3篇: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安全管理

【摘要】目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NICU)是集中救治危重新生儿的病室,由于24小时无陪护,所有治疗、护理完全由护理人员完成,加上患儿病情重且复杂多变,工作量大,是容易引发护理纠纷和投诉的高风险科室,为此,安全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如何发挥护理管理智能,规范护理行为,确保护理安全,满足患儿的需求,提高患者满意度,是护理环节中的重中之重。现将我们的管理体会介绍如下:

【关键词】新生儿;监护;安全管理

1组织保障、制度健全

1.1我院设立院、科兩级安全管理小组,并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护理操作流程,做到明晰岗位职责,认真的贯彻执行,减少了护士在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1.2建立主管院长—护理部-科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的五级护理质控制度,制定本科室护理隐患、缺陷管理及差错事故上报、分析制度等,对护理工作进行实时督促与检查,并追踪安全隐患控制落实情况,取得理想的效果。

1.3护理部成立专科教研小组履行三级考核制度合格后方可上岗,即护理部基础知识考核—儿科系专业考核—新生儿专科考核;制定护理人员分级管理制度,并有定期评价与改进措施,大大地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1.4强化责任意识,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遵守操作规范是杜绝护理差错的关键。强调护士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具备责任心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了护士的安全意识。

2护理人员的人性化管理

2.1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

我们合理规划科室布局,规范流程,使物品定点定位摆放,方便使用,创造一种人性化的流畅空间。

2.2建立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

护士长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护理人员,及时关注、经常沟通,,及时释放负性情绪,帮助她们缓解压力,使护理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得以增强[1]。鼓励全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充分发挥每一位护士的积极性和潜能,达到人尽其才、各尽其能的目的。

2.3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合理分配工作量,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新生儿病房的工作紧张,繁重。护士长充分了解每名护士的年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综合素质,合理调配,根据护理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并采取强弱搭配、快慢搭配、粗细搭配、长幼搭配等多种形式进行排班,以保证护理安全。

2.4加强护理队伍人才梯队的建设科内对各层次护理人员有计划地组织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使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去年护理部还制定了护理骨干培训学习制度,应用有意注意提高NICU护士病情观察能力的学习[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项目并应用到护理实践中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5不定时进行质量分析和安全教育护士长严格执行一日二查房制度,每周科内质控小组不定时进行检查督导的同时,院内还实行护士长夜查房,每天22:00-次日8:00均有护士长值班,既增加了后备力量,又加强了督导力量,对容易发生护理缺陷的工作环节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整改措施,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心,做到警钟长鸣,确保了安全管理。

2.6重视法制教育,强化法律意识,加强运行病历护理文件的监控与管理

医院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法律知识,特别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河北省护理文件书写规范》等的学习,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服务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制定护理文件质控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护理病历进行检查、考核,使护理书写更加规范化。

3.院内感染安全的管理

3.1加强患儿的基础护理包括眼睛、耳朵、口腔、周身皮肤、脐部及臀部的护理,每日两次。

3.2病室的管理NICU布局合理,阳光充足,室温控制在24-26℃,相对湿度55%-65%,室内空气净化机消毒,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保持空气的新鲜。洗手设施采用感应式或脚踏式水龙头。进入NICU需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每个床单元均配备快速手消毒剂。我科设有两名专职消毒员,每日负责室内的消毒工作,室内的地面,各种台面,治疗车,门把手,水龙头,病历夹等,每日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每月定期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培养检测,新生儿床单位的所有用物每日进行更换并高压灭菌,保证污染随时更换,感染患儿采取隔离措施,所需物品专人专用,隔离区做明显标识。

3.3加强仪器设备管理加强仪器设备的使用及维护的培训,确保每位护士正确熟练使用仪器。同时应用“五常法”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即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和常自律,它是各种机构(单位)中用来提高安全、改善品质环境、增加效率、减少故障[3]。定时由器械科专业人员检查、保养、维修,登记以确保仪器设备的使用安全及运行安全。

3.4加强医务人员院感培训及手卫生的管理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4]。制定院、科两级培训考核制度,加强院、科两级培训与考核;增强医务人员院感意识,接触患儿前后均进行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手。每月对医生、护士操作前、操作中手进行采样监测感染控制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讨论并解决,狠抓各项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防止感染的发生。

3.5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及激素的不合理使用是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升高的重要因素,易导致菌群失调[5],各种条件致病菌(包括真菌)得以生长繁殖并致病,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同时易导致二重感染。

4沟通与健康宣教NICU实行全封闭管理,我们利用入院时:做好入院宣教、发放护理工作流程及安全告知书。每天探视时段:我院自实行视频探视以来,医生和责任护士同时接待家属,与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减轻家属紧张、焦虑不安的心情和不信任感,化解不必要的医患矛盾,提高了护理工作满意度。探视同时专人讲解新生儿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出院时:我们做好出院宣教,发放出院指导及新生儿疾病筛查延期采血的告知。出院后,我们电话回访出院患儿家长,了解患儿住院全程家长的感受及孩子最近状况听取好的建议和意见,不断改进工作,取得满意的效果。

5建立各类紧急情况的应急预案

医院建立健全和完善有效的护理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实地演练,当事故或意外发生时,护士可以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流程,让各级护理人员都熟悉自己职责分工,迅速就位,进入角色,使抢救工作能够有章可循、紧张有序地进行。

6做好细节管理提供人性化护理以及人性化服务

6.1做好安全排查工作,设立安全台账,制定排查内容及范围,具体责任到人,确保安全生产。

6.2用药安全制定高危药品标识,定位检查放置。

6.3管道护理各种管道做好明显标识,并妥善固定,对烦躁的患儿给予适当的镇静处理,对皮肤异常的患儿重点交接班。

6.4环境要求播放轻柔的背景音樂,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患儿情绪,对早期听觉的发育也有一定作用[6],此外室内应避免强烈光照。

7小结

做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安全管理不仅仅是靠管理者,还需要全体护理人员共同参与,提高认识和专业水平,转化观念,加强合作,明确制度,层层把关,不断改进。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时,要严格遵循护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患者在治疗和护理中获得全身心安全,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春花.护士长要重视非权力性因素对护士的影响力[J].现代护理,2002,8(6):469.

[2]李允美.运用有意注意提高ICU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J].实用护理杂志,2005,51(21):66.

[3]李倩华,伍玉琴.“五常法”在门诊注射室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8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S].2002,11:47.

[5]周敏,丁爱国1新生儿医院感染研究进展[J]1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8):79928001

[6]HendricksMunozKD,LouieM,etal.Factorsthatinfluenceneonatalnursingperceptionsoffamily-centeredcareanddevelopmentalcarepractices[J].AmericanJournalofPerinatology,2010,27(3):193-200.

作者:司志梅

第4篇:ICU(重症监护病房、加强医疗病房)工作制度与岗位职责

ICU(重症监护病房、加强医疗病房) 工作制度与岗位职责目录--31

一、 医院重症ICU 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二、 ICU 病房医师与护士配备

三、 医院ICU(重症病房、加强医疗)病房管理制度

四、 ICU 病人实施危重程度评分制度

五、 危重病人进行高风险诊疗操作的许可授权制度

六、 ICU 的收治范围

七、 为病人提供非医疗技术方面的服务制度

八、 ICU(重症病房、加强医疗病房)医疗工作制度

(一)病历书写制度

(二)ICU 会诊制度

(三)ICU 医师值班制度

(四)ICU 医嘱制度

(五)知情同意书制度

(六)手术病人转入ICU 后的交接制度

(七)对进入ICU 病人的初始评价制度

(八)ICU 患者转出制度

(九)ICU 患者检查和治疗转运制度

(十)ICU 患者入住接待流程

(十一)ICU 患者转出医师交接流程

九、 ICU(重症病房、加强医疗病房)护理工作制度

(一)ICU 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

(二)ICU 护士准入制度

(三)ICU 护理管理制度

(四)ICU 护理工作制度

十、 ICU 医院感染控制

(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二)预防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制度 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2.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 3.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

4.血液净化(持续动静脉血滤和透析)相关感染 十

一、ICU 医师岗位职责

(一)ICU 科主任岗位职责

(二)ICU 病房主诊医师岗位责任制

(三)ICU 住院医师岗位责任制 十

二、十

一、ICU 护理人员岗位职责

(一)ICU 护士长职责

(二)ICU 护士岗位职责

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岗位职责 2008.7 第二征求意见稿 CHA ICU 制度与职责1-31 2 ICU 工作制度—27 项 [概述]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ICU(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病房/加强医疗病房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ICU 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质量。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和ICU 的组织与管理,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应遵循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综合性ICU 是独立的临床科室,是全院危重医学的临床基地。根据医院专科诊疗范围及收治危重患者的情况,可设置为特定专科服务的专科ICU(CCU、SICU等)病房

一、医院ICU 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试行)

集中救治危重病人的ICU 病房,集中了医院先进监护设备和急救设施,对提高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规范ICU 病房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当医院设置二个ICU 单元及二个以上时,应设置医院ICU 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必需加强对各类ICU 病房的管理,。 1.人员组成

1.1 主持:主管业务院长

1.2 成员:医务处、护理部、人力资源管理与财务部门、药剂科、医学影像科、临床检验科、医学工程科、医院感染科等部门主任;各类ICU 病房的主任;相关临床科室主任。

2.职能权限:为院长决策提供支持、对工作情况提出协调与评价意见,保障ICU 工作临床正常运行。

2.1 ICU 的设置与变更、人力资源的配置、设施设备配置。 2.2 ICU 科主任、护士长、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人员的评价与权限认定。 2.3 定期与不定期对ICU 工作情况提出评价意见,重点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持续改进。

2.4 对ICU 与院内各科室、以及各类ICU 之间,提出协调意见。 2.5 对ICU 临床技术的准入与培训提出意见 2.6 完成院长交办的其它工作。 3.工作要求:

3.1 由医务处、护理部主任负责日常工作,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

3.2 有会议记录、内容纪要。

3.3 对提出的意见,相关科室有具体整改措施,由医务处、护理部负责督导,并在下次会议上有落实的结果反馈。

二、ICU 病房医师与护士配备: 2.1 医师配备:

2.1.1 根据工作量与工作性质而定,综合ICU 床位与人员之比为1:0.8-1,固定的重症医学医师,不应低于70%,确保能够实施三级医师查房与承担独立值班。

2.1.2 应由从事重症医学的主任或副主任医师负责领导,非固定医师可定期轮换,但轮换期不应少于6 个月。

2.1.3 制定与实施岗前业务培训计划,经考核后方可上岗,进修与见习期人员不得单独执业。 2.2 护士配备:

2.2.1 根据工作量与工作性质、监护项目、监测项目、医疗技能的不同,合理确定病人与护士比例,综合ICU 床位与人员之比为1:2.5-3,固定的重症医学护士,不应低于80%,护师以上人员不低于50%。 2.2.2 应由在ICU 从事重症医学五年及以上资历的主管护师及其以上职称的人员领导护理工作,护师以下人员可定期轮换,但轮换期不应少于12 个月。

2.2.3 制定与实施ICU 护士岗前业务培训计划,经考核后方可上岗,进修与见习期人员不得单独执业。 2.2.4 对ICU 在岗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实行分级管理。 2.3 医院有重症医学医护人员应急调配的预案

2.3.1 医务处、护理部会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定有“ICU 医护人员应急调配的预案”

2.3.2 医务处、护理部适度安排其它临床骨干医护人员(主治医师及护师)接受ICU 培训/ ICU 临床轮转。

(注释:ICU 常因手术季节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因素,员工妊娠、临产、生病等减员原因导致人员紧张,工作超负荷时间过长,护患矛盾、监护隐患、安全隐患凸显,致使医疗纠纷增加,护士流失增加,医院应随时调配人力资源,以确保每一位ICU 患者的安全。)

三、医院ICU 管理制度(试行) 1. 入住ICU 病房的病人选择:

1.1 严格执行收治标准(见《ICU 的收治范围》)。

1.2 各类ICU 病房可根据本科室实际情况,制定入住ICU 病房具体病种选择标准,例如各种复杂大型手术后的危重患者;需行呼吸管理和(或)

呼吸支持的患者;心功能不全或有严重心律紊乱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各类休克患者;严重创伤患者;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器官移植患者;急性中毒患者;其他经短期强化治疗可望恢复的多

系统、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等。

1.3 全麻术后麻醉作用尚未消失或生命体征尚未稳定,一般经短时间观察,病人苏醒或病情稳定后及时转到普通病房。

1.4 不适宜ICU 病房收治的,如已认定脑死亡者、急性传染病、无急性症状的慢性患者;恶性肿瘤晚期、老龄自然死亡过程患者;治疗无望或因某种原因放弃抢救者。 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2.1 在已有院级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各ICU 应进一步制定相应的制度及细则,不断改进及完善本科室的诊疗常规,所有的医务人员均应熟练掌握。

2.2 严格执行三级查房制度、病历书写制度、病历讨论制度、请示报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及会诊制度及消毒隔离等规章制度。 3. 质量目标与指标:

定期讨论在贯彻医院(ICU 部分)的质量方针和落实质量目标、执行质量指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与措施,并有反馈记录文件。

4. 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的管理: 4.1 诊疗方案的讨论与制定 4.2 院内感染监控

4.3 抗菌药物及胃肠外营养的合理应用 4.4 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等。 5. 诊疗管理:

5.1 ICU 的患者由ICU 医生负责管理,ICU 医生应该与原发疾病的专科医生保持密切联系与沟通。,

5.2 ICU 医师主要承担脏器功能监护和支持救治,患者原发疾病的相关专科情况,主要由原发疾病的相关专科医师负责及时诊疗。 5.3 对重点高危患者,建立实行ICU 医师与负责原发疾病诊疗相关医师联合查房的机制。

6. 高风险操作实行许可授权制:

对危重病人进行高风险诊疗操作,实行许可授权制。 7. 优先原则

严格执行危重病人出、入ICU 病房优先原则。 8. 入住与出ICU 病房的病人需进行APACHE II 评分, 医务处定期对各ICU 病房及进行分析总结。 9. 建立ICU 病房医疗质量月报制度:

各ICU 病房按时上报《ICU 病房医疗质量月报表》。 10. ICU 病房医疗仪器、设备应保持性能状态良好: 保证及时有效的使用,消毒及维护有相应记录。 11. 各ICU 病房之间应加强合作:

相互支持,特殊情况下可由医疗、护理管理职能部门统一调配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危重病人救治的能力。

12. 医院临床实验室可随时(24 小时×7 天)为所有的ICU 提供服务:若不能随时提供此种服务时,则须在ICU 内或紧邻ICU 处,设置一小型实验室,最低限度必须能做化学和血液学检查,包括动脉血气分析;

13. 医学影像与药学部门(24 小时×7 天)为所有的ICU 提供服务:随时(24 小时×7 天)为所有的ICU 提供服务,要有可落实的具体保障措施。

四、ICU 病人实施危重程度评分制度(试行)

1.对入住与出ICU 病房的病人实施危重程度评分的目的是用于评价ICU 治疗效能、护理质量、预测死亡风险的状况,指导合理利用ICU 资源。

2.入住与出ICU 病房的病人在接受监测和治疗前后最好进行危重程度评分。

3.常用危重程度评分方法甚多,可根据各ICU 自身的性质与功能选用适宜的评分方法

3.1 APACHE Ⅱ 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系统 3.2 或MODS 多脏器功能障碍评分 3.3 或 MODS 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症评分 3.4 或ISS-RTS-TRISS 创伤损伤严重性评分 3.5 或TISS-28 治疗干预评分

3.6 或Glasgow 昏迷评分(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而昏迷的病人)。 3.7 或根据自身ICU 的性质与功能选用其它认为适宜的评分方法 4.评分的途径可有“实时”评分及“回顾”评分,有条件的ICU 可通过医院的“临床信息系统”实施“实时”动态的评分,无论采用何种评分系统都应严格遵循其规定的评分方法与程序,以确保科间、院际的评价信息比较可信度。

5.评分工作在医务处领导下实施,综合ICU 与专科ICU 都应进行,定期将评分结果,报告院长和医院ICU 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用于医院ICU 资源利用状况及对危重症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并可作为外部(第三方)评价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指标。

五、危重病人进行高风险诊疗操作的许可授权制度医师与护士为危重病人进行诊疗操作须承担极大的风险,为确保诊疗操作质量与病人安全,实行诊疗操作的资格许可授权制,减少诊疗操作的风险性。 1.诊疗操作资格的许可授权范围,应当包括所有进行本诊疗操作的医疗与护理人员。无操作权的个人,除非在有正当理由的紧急情况下,不得从事诊疗操作。

2.医院对操作危险性大、易于发生并发症的诊治操作项目应有明确的资格许可授权有规定,每项具体诊治操作项目都有操作常规,制定考评标准,全院各临床科室均应遵照执行。

3. 由医疗、护理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建立相应的资格许可授权体系。 3.1 由医疗、护理管理职能部门与相关专业人员组成考评组织。 3.2 提供需要资格许可授权的诊治操作项目的操作常规与考评标准,并实施培训与教育。 3.3 应当结合操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对其熟练掌握程度进行认定。

3.4 所有资格评价资料都应当是可信任的,是书面的、详细的,并能随时可查。

4.诊疗操作的资格许可授权实行动态管理,至少每二年复评一次,当出现下列情况,则应当取消或降低其进行操作的权力。 4.1 达不到操作许可授权所必需的资格认定新标准者。

4.2 经质量评价证明,其操作并发症的发生率超过操作标准规定的范围者。

4.3 在操作过程中明显或屡次违反操作规程者,并发症发生率增加者。

5. 通常需由医师在危重病人诊疗活动中完成的,具有高危险性、高难度操作项目如下,但不限于。例如:经皮动脉置管术、各种途径的中心静脉置管术、肺动脉置管术、经静脉临时起搏器安置术、心律转复、除颤术、气管内插管术、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三腔管气囊填塞术。经皮气管造口术、环甲软骨切开置管术(Seldinger 法)、诊断性腹腔灌洗术、腹膜置管透析术、机械通气、持续动静脉血滤和透析、人工体外膜肺、人工心室辅助、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人工肝、血浆置换等、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 规定需要授权的其它项目等。

六、ICU 的收治范围

1. 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不全,经过ICU 的严密监测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恢复的患者。

2. 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ICU 严密的监测和适时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

3. 在慢性器官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ICU 的严密监测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患者。

4. 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终末状态、不可逆性疾病和不能从ICU 的监测与治疗中获得益处的患者,通常不是ICU 的收治范围。

5. 优先获得ICU 诊疗,是当ICU 的病床使用率较高、一时不能满足病人需要时,符合“1”的患者要比符合“2”、“3”的患者优先获得ICU 诊疗。只要可能,就应当使用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客观指标,对收治的病人进行分类管理。

6. 各医院可根据上达要求,结合本院ICU 资源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七、为病人提供非医疗技术方面的服务制度 1. 收住ICU 的患者符合入住ICU 收住指征。 2. 病人的诊疗知情同意权得到保障。

3. 出ICU 的病人能够优先得到连贯的医疗服务。

4. ICU 患者转科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合格的医疗护理人员监护。 5. 病人的病历资料能随患者的转科而同时转移。 6. 为清醒的病人提供心理方面的护理服务。 7. 非清醒患者的隐私得到尊重。

8. 主动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诊疗计划,实施高危操作应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签字同意。

9.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拒绝复苏和放弃或停止维持生命治疗的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

10.及时向患者家属告知奔者确切病情,并给予他们支持和安慰,适时提供接近患者的机会。

八、ICU(重症病房、加强医疗病房)医疗工作制度

(一)病历书写制度

病历是临床医生诊疗工作的记录和总结,可作为病人进一步诊治的参考,也是临床教学、医学科研的素材和法律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时现医疗质量和学术水平。 1.新入院患者

1.1ICU 病历书写制度原则上与普通病房一致,并符合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要求》。

1.2 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籍贯、工作单位或住址、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庭史、个人生活史、月经生育史、体格检查、化验检查、特殊检查、小结、初步诊断、治疗处理意见,由书写医师签字。 1.3 客观如实反映病情。

1.4 病历内容要求完整,重点突出,次序分明,条理清楚。 1.5 病历摘要据概括性和系统性,能确切反映病情特点,可作为初步诊断的依据。

1.6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入院病历书写。

1.7 格式与内容同普通入院病历及首次病程记录。 2. 转入ICU 的记录要求

2.1 转入ICU 不足24 小时的患者仍需有的转科记录。 2.2 转入ICU 首次病程记录应在入科4 小时内完成。 2.3 记录内容与普通病房的转科记录基本一致,应包括

2.3.1 因何种疾病(手术名称,术中发生特殊情况)入科及入科方式。 2.3.2 转入时给予何种处理(或处理原则),处理后的反应。 2.3.3 病人现实情况(生命体征等)。 2.3.4 需要继续观察的项目。

2.4 化验回报单应按时间顺序粘贴,各种病情介绍单或诊断证明书亦应附于病历上。 2.5 病程记录

2.5.1 病程记录的书写每天至少1-2 次,病人病情遇有重大变化及短期调整治疗应及时记录。

2.5.2 记录内容包括:病人病情变化,检查结果、鉴别诊断、上级医师病情分析查房意见,诊疗过程及治疗效果,凡施行特殊处理时,要记录处理及治疗后的效果,要记明施行时间和方法,对病情变化的简单

分析,需要值班医生关注的项目等。书写者应为主管医生或代管医生。如进修医生的记录应有主管医生或代管医生的签名认可。 3.转科记录要求与医院统一要求相同。 4.出院记录和死亡记录均按医院要求完成。

(二)ICU 会诊制度

1. 凡遇疑难病例,或本专业范围以外的专科情况突出时,应及时申请多科会诊或转科。

2. 原发病诊疗科室负责诊疗的医师应保持日常查房,不属会诊范围。 3. 科间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上级医师同意填写会诊单。非急诊会诊,会诊医师应在24 小时内完成,并写会诊记录。急诊会诊:被邀请的人员,应在30 分钟内到位进行会诊,并写会诊记录。 4. 院内多科会诊:由科主任提出,商定会诊时间,通知有关科室人员参加。会诊一般由ICU 主治医师主持,必要时科主任主持,需要时应请医院相关职能科室参加会诊。

5. 院外会诊:本院诊治有困难的疑难病例可由相关科室负责人提出,经ICU科主任、医务处同意,并与有关单位联系,同时将病历摘要寄发有关单位,确定会诊时间。

6. 远程医疗咨询会诊:一般由高年资的副高职以上医师参加,接到远程医疗咨询通知的医师,应事先熟悉病例资料,按时间准时参加。会诊结束后认真填写咨询会诊意见。

7. 科内、院内、院外的集体会诊:经治医师要做好会诊前的准备,并详细介绍病史,做好会诊记录。ICU 应综合会诊意见,负责治疗方案的制订和会诊意见的采纳实施。

8. ICU 应邀院内科间会诊应由具有ICU 专业资格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进行会诊;应邀到外院会诊,应指派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前往会诊。会诊医师是提供本专业知识技能协助,会诊意见是否被采纳决定权在对方科室或单位。

(三)ICU 医师值班制度

1 ICU 病房应建立分级值班制度,明确各级医师职责,并确保贯彻执行。

1.1 一线值班医师:必须具有执业医师资格。

1.1.1 值班期间不允许擅自离开病房,负责病房内所有患者的常规医疗工作,完成医疗文件书写,正确贯彻执行上级医师的指导意 见和治疗方案。

1.1.2 如患者病情出现特殊变化,值班医生给予及时抢救治疗,负责与患者家属沟通并立即向上级医师汇报病情。

1.1.3 要求主管医师与值班医师之间的交接详细、完整,不遗漏患者病情变化,保证既定治疗策略的贯彻执行。 1.2 二线值班医师:

1.2.1 值班期间确保通讯畅通,要求随叫随到,如患者病情出现特殊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策略,指导值班医师进行抢救治疗,必要时向上级医师及医院有关部门领导请示汇报。

1.2.2 负责协调上、下级医师治疗意见,保证治疗方案执行的延续性。 1.2.3 担任院内会诊工作,协助指导院内其它科室患者的抢救工作,负责ICU 患者的收治。 1.3 三线值班医师:

1.3.1 值班期间要求保持联络,如遇紧急呼叫,不论是夜间或休息日,应赶到病房或立即与病房取得电话联系。

1.3.2 研究解决疑难问题,负责指导特殊情况危重病人的收治、医疗、转科、转院和组织疑难病例讨论及死亡病例讨论,及时向医院总值班及有关部门领导请示汇报。

2 保证各级值班医师之间规范交接、沟通顺畅,确保患者既定治疗方案的贯彻执行,如遇紧急情况,能够及时正确应对。

3 科主任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制定及实施ICU 值班医师资格许可与授权制度。

4 ICU 值班医师应与原发病科室值班医师保持联系沟通,应对原发病的病情变化及时做出评估与处理。

(四)ICU 医嘱制度

1. 具有执业资格的ICU 医师具有下达医嘱的权限。

2. 准确录入或书写下达医嘱时间、病人姓名和床号。书写医嘱时字迹要清晰,签全名。意义要明确,不得随意涂改,修改医嘱要签名。 3. 医嘱内容要求使用中文通用名,无准确中文译名的药品,用公认英文代号。

4. 如开错或取消未执行的医嘱用红笔在此条医嘱中注明“DC”字样及本人签字。对护士已执行的医嘱,禁止使用“DC”,只能下达停止医嘱。 5. 医生在开完医嘱后需及时通知该病人的主管护士,以免遗漏、延误执行。

6. 医生不得下达口头医嘱(抢救时除外)。抢救时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护士必须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结束后半小时内完成口头医嘱的补记。

7. 电子录入医嘱系统应能有效识别录入者的身份和权限。 8. 必要时设置不同级别医师的医嘱权限;对明显错误或超出正常使用范围 的医嘱,应有提示功能。

(五)知情同意书制度

1 在ICU 临床诊治过程中,因患者病情危重、体质特殊、需行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费用过大和试验性临床医疗等情况,医务人员应履行告知责任,详细填写知情同意书。

2 ICU 知情同意书的内容包括:有创操作、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项目、目的、风险性及可能并发症等,也应包括不执行此操作、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所带来的后果。每一项的具体内容在一个科内应使用同一个格式及内容,同时应随着专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及时修订。知情系列医疗文书的签字应包括患者、家属及医师三方签字栏目。 2.1 在法律上,患者是知情同意权的主体,但在我国临床实践上表现出特殊性,强调由病人家属或单位(涉及医疗经费的负担)签字,并注明与患者的关系。

2.2 知情同意权的享有者包括患者本人和患者家属,或者是患者委托人,医疗机构和医师在履行告知义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告 知对象。

2.3 家属是指本人以外的家庭成员,应根据配偶、父母、成年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成年的兄弟姐妹的排序决定近亲属行使知情同意权。

2.4 委托代理人签字,应该有患者或近亲属书写的《授权委托书》。 3 紧急避险时,以维持病人生命安全为原则:

3.1 危及病人生命的手术、操作,有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在签完字后才能进行,这时可通知家属,讲明情况后执行。

3.2 若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通知到家属及签字者,应征得上级医师及院领导同意后方可执行。

3.3 为最大限度维护患者的生存权,对心肺复苏初期A、B、C,包括电除颤等紧急避险时,在紧急无时间先征求家属意见时,可先救命后告知

4 知情同意书一旦签署,必须妥善保存,切勿丢失。 (六)手术病人转入ICU 后的交接制度

ICU 医生、护士应与手术室人员(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交接,全面了解病人的情况,包括:

1.一般情况:病人的姓名、年龄、及其它有关资料。 2.麻醉前状态:

2.1 简单的现病史和主要的既往病史、过敏史。

2.2 心脏功能检查异常情况、肺功能检查异常情况、药物治疗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其它有关资料。 2.3 病人对术前药反应及监护导管置入情况。 3 麻醉情况:

3.1 麻醉方法、麻醉药物和药物剂量。

3.2 麻醉中遇到的问题,如:困难插管、循环波动、心电图异常、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正性肌力药物使用、低体温等。

3.3 麻醉期间液体平衡情况,包括晶体液输入量、胶体液输入量和胶体液种类、血液制品输入量和种类、围术期出血量、围术期尿量等。 3.4 目前输注的药物和剂量、术中最后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3.5 预测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清醒和拔管延迟、再插管困难、清醒时血压波动。 4.手术情况:

4.1 所施手术及术中遇到的问题。 4.2 术后应特别注意观察的问题。

4.3 预测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止血问题、血液制品补充等。 (七)对进入ICU 病人的初始评估制度 应该对所有进入ICU 病人的病情迅速进行系统准确的评价,据此制订诊治原则。 1 一般观察:

1.1 根据心肺复苏ABC 原则迅速确认气道通畅、判断通气和循环状态。

1.2 确认所有的监测导联线、静脉管道、胸管、尿管通畅并正常工作。 1.3 确认ICU 所有的监护仪已校对并正确连接。 2 呼吸系统:

2.1 确认呼吸机已连接和调整。 2.2 检查气管插管的位置和气囊容量。

2.3 接呼吸机前手控呼吸时听诊双肺呼吸音质量及气流分布。 2.4 确认胸引管开放并引流。

2.5 如在ICU 开始机械通气,初始吸入氧浓度为60-100%,以后根据动脉血气和胸片结果进行调整。

2.6 如有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观察波形以确认气管插管的位置和无气道梗阻。

2.7 经皮脉搏氧饱和度评价动脉血氧合情况。 3 循环系统: 3.1 检查心率和心律:

ECG 监测有无心肌缺血和/或心律失常。 检查起搏器的功能。

3.2 评价体循环:比较动脉血压和袖带血压结果。 检查周围脉搏、皮肤颜色、体温和尿量。

测定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和肺动脉楔压(如有漂浮导管)。 热稀释法测定心输出量,计算心脏指数、体循环阻力和肺循环阻力(如有漂浮导管)。 4 检查术后出血情况:注意伤口有无渗血、引流管及胸管的引流量。 5 中枢神经系统:意识水平,应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对光反应及四肢活动变化。 6 肾脏系统:

6.1 日尿量与单位时间尿量。

6.2 注意尿的性质(尿浓缩、血红蛋白尿、或血尿)。 6.3 必要时叩诊膀胱有无尿潴留并留置尿管。

7 胃肠系统:胃管的通畅和位置,胃管引流有无血性液体。 8 皮肤:受压部位有无皮肤损害。 9 体温:

9.1 测定中心体温和外周体温。

9.2 如直肠温度低于35℃,用加热灯或复温毯复温。 9.3 注意有无寒战并给予治疗。

10 完成APACHE II 评分和/或Glasgow 昏迷评分(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而昏迷的病人)。

(八)ICU 患者转出制度

1. 总则:患者的转出,遵循病情及双方科室共同协商决定,并有责任告知家属。

2. ICU 患者应经ICU 上级医师查房和允许转出后,与接收科室负责医师共同商定后方可转出。

3. 患者转入ICU 的原因基本去除,相应接收科室能继续完成治疗时,可考虑转出。

4. 对于患者及其家属要求或接收科室要求将患者转出时,如病情不允许,须详细告知病情及风险,其仍坚持的可考虑转出,应请患者或其家属在病历中签字确认。

5. 因基础疾病的不可逆或植物状态导致的不能撤机、或存在血管活性药依赖的患者,以及其它非医疗原因在ICU 住院的患者,也应转出ICU。

(九)ICU 患者检查和治疗转运制度

为保障转运途中及检查治疗过程中的安全,特制定如下转运制度: 转运原则:确认转运的必要性,转运前充分的评价,并做好必要的准备(人力、物力),确保患者安全。 1 转运前评估及知情同意

1.1 危重病人转运必须确认是必须和必要的,并由上级医生对转运前病人的生命指征及转运的可行性作出评估和批准;

1.2 应该充分向病人或家属说明检查或治疗的必要性及转运风险,征得病人或家属的同意,使用正规的知情同意书,由病人或家属签字认可

2 转运前协调与沟通

2.1 转运前必须协调好相关部门,包括目的地科室相应人员、途径各关口(电梯、门卫、急救车等)。 3 转运时人员要求

3.1 根据病人的危重程度,协调组织必要的医护人员,但至少有两人以上,要求至少是熟练掌握ICU 技能的医生、护士。 4 转运设备及药物准备 4.1 设备需要:

4.2 生命支持设备:简易呼吸器,必要时应用便携呼吸机,状况良好的氧气瓶,连接用管路;手动或脚动吸痰器

4.3 便携式监测仪,至少具有SPO2 及心率监测功能。 4.4 药物需要:

4.4.1 常用复苏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4.4.2 常用镇痛及镇静药物:如吗啡,安定等。 5 临转运前再次评估病人及调整相应物品,防止窒息、缺氧、脱管等意外。

5.1 评估是否需要人工气道,若已经存在,检查其固定是否可靠,并保证通畅。

5.2 患者生命体征维持相对稳定。

5.3 需保证有畅通的静脉通路(两条或两条以上)。

5.4 患者身体其它管路及引流装置保证固定可靠,如:胃管,腹盆腔引流管等。 6 转运时注意事项

6.1 密切监测ICU 患者各项生命指征。

6.2 保证生命支持设备工作稳定(患者生命征稳定)。 6.3 保证各种附属管路固定可靠(以防脱落)。 6.4 防止患者发生意外损伤。

(十)ICU 患者入住接待基本流程 入住ICU 患者

生命体征不平稳者 生命体征评估生命体征平稳者 即刻报告上级医师 询问病史 迅速予以相应处理 体格检查 了解于普通病房的 病情变化及诊疗经过 开出急查化验单 和临时医嘱

向家属交代病情,签署重病 通知及有创治疗签字单 向上级医师汇报病例,确定治疗方案 开长期医嘱及进一步检查项目

(十一)ICU 患者转出医师交接流程 与普通病房的护士/医师 床边交接, ICU 患者

经上级医师综合评估可转出者 联系普通病房 通知患者家属 患者目前病情适宜转 通知主班/值班护士整理 患者相关物品及影像学片子 主管/值班医师书写转出志 护士/医师护送 患者转至相关普通病区

九、ICU(重症病房、加强医疗病房)护理工作制度—5 项

(一)ICU 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

1.护理部应加强对ICU 护理质量的控制及管理,成立ICU 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其组成由护理部和ICU 护士长等组成,在护理主管院长(或医疗主管院长)和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2.主要职责与权限是:对ICU 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予以咨询及评议,对本院的ICU 护理问题负责提出鉴定和处理意见。 2.1 职责:

2.1.1 研究全院ICU 护理质量管理情况,审定ICU 护理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 2.1.2 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ICU 护理质量方面的重大事项,遇有紧急问题随时召集会议。 2.1.3 组织ICU 护理的会诊及病例讨论 2.1.4ICU 护理问题鉴定:

a.对本院ICU 发生的护理问题进行鉴定,讨论分析问题性质,为医院做出处理决定提供依据。

b.对于ICU 发生重大问题与相关部门共同鉴定,并报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2.2 权限:

2.2.1 实施ICU 护理质量监控,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及改进措施,以促进全院ICU 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2.2 对各ICU 制订的护士培养计划进行审定,对其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考评。

(二)ICU 护士准入制度 1. ICU 护士准入条件(新上岗) 1.1 具有护士执业资格

1.2 两年以上的临床护理实践经验,熟练掌握专科疾病的护理常规。 1.3 通过三个月以上的危重症护理在职培训 1.4 经考核合格方可从事ICU 临床护理。。 2.ICU 护士独立工作准入资格

2.1 实行一对一带教,直至其能独立完成危重症病人的护理工作。 2.2 带教期间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各项护理操作。

2.3 带教期间,每月由护士长和临床教师对其进行ICU 临床技能考核。

2.4 带教期结束后,能熟练掌握ICU 各种规章制度、规程、岗位职责并通过严格的理论及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工作。

(三)ICU 病房护理管理制度

1.ICU 护理人员在科主任领导下,由护士长负责管理,主管病房医师给与协助。

2.ICU 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执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常规。

3.ICU 护士对病人实行24 小时连续动态监测并详细记录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急救护理措施准确及时。

4.各种医疗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记录完整、整洁。

5.危重症病人护理措施到位,杜绝差错隐患,确保病人安全。 6.做好病房的消毒隔离及清洁卫生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7.ICU 仪器、设备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定期保养,使之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8.ICU 物品定位、定量、定人保管,未经护士长允许不得外借或移出ICU。

9.ICU 护理人员衣着统一规范,严格控制非本室人员的出入。 10. 及时向家属提供确切病情,并给予他们支持和安慰,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亲近病人。

(四)ICU 护理工作制度 1. ICU 护理工作基本要求

1.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及各种管道的通畅,准确记录24 小时出入量。

1.2 有完整的特护记录,详实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1.3 重症患者的生活护理均由护理人员完成。 1.4 随时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工作。 2. ICU 护理交接班基本要求

2.1 每班必须按时交接班。在接班者未接清楚之前,交班者不得离开岗位。

2.2 严格床旁交接班。交班中发现疑问,应立即查证。 2.3 交班内容及要求:

2.3.1 交班内容突出病人病情变化、诊疗护理措施执行情况、管路及皮肤状况等。

2.3.2 特殊情况(如:仪器故障等)需当面交接清楚。

2.3.3 晨会中护士长可安排讲评、提问及讲课,布置当日工作重点及应注意改进的问题,一般不超过15 分钟。 3.ICU 护理查对制度

3.1 对无法有效沟通的病人应使用“腕带”作为患者的识别标志,“腕带”

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需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二人核对。

3.2 对用药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3.3 给药时查对药品质量,注意配伍禁忌,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如患者提出疑问应及时查清方可执行。)

3.4 医嘱需由二人核对后方可执行,记录执行时间并签名。(若有疑问必须问清后方可执行。)

3.5 认真查对医嘱,规范本科室医嘱查对时间及人员要求。 3.6 抢救患者时,下达口头医嘱后,执行者需复述一遍,由二人核对后方可执行,并暂保留用过的空安瓿,以便查对。 4.ICU 患者转科(院)制度

4.1 患者需要转回原临床专业科(院)继续治疗原发病时,由医生向家属交待病人病情及途中风险,取得家属同意并签字后,方可进行转科(院)事宜。

4.2 根据转科医嘱,进行转移前患者评估及各项护理准备,并通知接收科室的主班护士

4.2.1 检查患者护理记录齐全,记录内容完整。

4.2.2 检查病人的个人卫生:转出时病人面部、手足、会阴、皮肤清洁,无褥疮。

4.2.3 检查各种管道应清洁通畅,固定合理、牢固,引流袋清洁。注明

插管/换管日期、时间,伤口敷料保持干燥清洁。

4.2.4 检查静脉穿刺部位。保持静脉输液通畅,所用药物标示清楚。 4.2.5 备妥病历记录、各种检查胶片、有关药品和病人的物品准备移交。

4.2.6 向接收科室护士介绍病人的情况:姓名、诊断、主要治疗、皮肤及各种管道情况。

4.2 根据病人病情危重程度,安排医师护师陪同。

4.3 转科(院)途中备好必要的抢救药物及用物。认真观察病人病情变化,保证各种管路通畅。

4.4 到达新科室(院)后,认真与该科(院)的主管医生、护士进行床旁交接班,由交、接双方填写交接记录。 5.ICU 病人外出检查制度

5.1 根据下达医嘱,在检查前评估患者病情,并进行记录。 5.2 检查全程须有医护人员陪同。

5.3 根据检查项目要求,做好检查前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心理护理),必要时备好抢救药物及用物。

5.4 在离开ICU 前认真核对工作,包括核对医嘱、病人识别标志、检查项目及部位无误,与清醒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安抚患者的紧张情绪。

5.5 在检查过程中需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等,注意保暖并保证各种管路通畅及仪器正常运行。

5.6 如有特殊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处置后再行检查,或根据病情停止检查。

5.7 检查完毕返回ICU 后,护士妥善安置病人并做好详细记录。 6.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6.1 所有仪器应分类妥善放置,专人管理,正确使用。

6.2 保证各种仪器能正常使用,定期检查、清点、保养,发现问题及时修理。

6.3 保持各种仪器设备清洁,备用设备必须处于消毒后状态,有备用标识。

6.4 仪器设备原则上不得随意外借,遇有特殊情况由医疗行政部门协调调配。

6.5 科内应定期对员工进行仪器应用培训,包括消毒操作与流程、常见故障排除方法等,做到熟练掌握。

6.6 医院设备科对ICU 抢救用主要仪器应及时维修、定期检测并有相关记录。

7.ICU 抢救物品管理制度

7.1 抢救物品有固定的存放地点,定期清点并登记。

7.2 抢救用品应保持随时即用状态,定期进行必要的维护检查并有记录。

7.3 抢救用品使用后应及时清洁、清点、补充、检测、消毒,处理完毕后

放回固定存放处。

7.4 抢救用品出现问题及时送检维修,及时领取。 7.5 在进行维护检查时、检查后或消毒时有明显的标识。

7.6 严格规范管理毒、麻、剧药品,对高危药品应单独存放、标示明确,使用的剂量及途径有规范。 8.ICU 护理记录书写规范

8.1 护理记录描述要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8.2 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上,并签全名。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

8.3 楣栏项目填写完整不空项、清楚、无涂改。 8.4 护理记录单均用蓝黑签字笔书写。 8.5 记录内容:

8.5.1 患者的生命体征、主诉及与护理有关的阳性体征、医嘱落实情况、护理措施和效果。

8.5.2 手术患者要记录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和伤口敷料等情况。 8.5.3 详细记录各种管道名称、引流方式、引流物性质和量等情况。 8.6 生命体征至少每小时记录一次。重要治疗、护理记录时间应精确到分钟。

8.7 记录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结果及患者的反应情况。 8.8 抢救后六小时内完成护理记录。 8.9 专科观察记录按科内统一规定记录。 9.告知制度

9.1 主管医生及护士应将自己的姓名主动告知病人。

9.2 特殊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均应告知病人及家属。未经病人及(或)家属的理解和同意,医务人员不得私自进行相关特殊诊治。 9.3 有关诊断、治疗措施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副作用,可能发生的意外、合并症及预后等应向病人及家属做出通俗易懂的解释。 9.4 从医疗角度不宜相告或当时尚未明确诊断的,应向其家属解释。 10.ICU 护士紧急替代制度 10.1 科内备好护理人员联络网,每名护士休息期间做好随时备班准备。

10.2 科内护理人员因疾病等原因须休假时,应提前与护士长联系,以便进行班次的调整。

10.3 如遇重大抢救,护理人员需求超出科内人员安排范围,应立即上报护理部并请求人员支援。

10.4 护理部及科内应有紧急人员替代预案。 11.患者意外拔除气管插管应急预案 11.1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氧。 11.2 立即通知医生。 11.3 做好抢救准备。

11.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处置,遵照医嘱实施抢救,必要时重新气管插管。 11.5 做好护理记录。 11.6 填写意外拔管记录。 12.呼吸机突然断电应急预案

12.1 迅速判断确认,立即断开呼吸机管路与患者气管插管的连接,并使用简易呼吸器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 12.2 通知医生,护士与医师合作进行必要处置。 12.3 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12.4 重新检查呼吸机电源是否连接好,必要时通知相关科室维修。 12.5 重新启动或更换呼吸机。 12.6 做好护理记录。

十、ICU 医院感染控制

(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由于ICU 病房病人来源广,病情重,是感染高发区,因而ICU 病房的感染管理与控制程度是临床医疗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

1. 工作区域划分规范:

明确清洁区、半污染区及污染区。 工作人员进入病房后按规定着装,离开病区时更换便装。 2. 人员要求:

ICU 医护人员具有较强的预防感染的理念,了解和掌握感染监测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并且能自觉执行各种消毒隔离制度。 2.1 医护人员进入监护病房时,应衣帽整洁。

2.2 在接触病人,各种技术操作前后,护理两个病人之间,处理大小便之后,进入或离开监护病房时,均应洗手,并严格消毒液泡手制度。 2.3 在保障有效治疗护理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控制人员流动,减少多人参加的大查房活动。 3. 空气净化及环境消毒

3.1 ICU 监护病房符合洁净护理单元Ⅲ级标准。

3.2 喷雾或擦拭消毒:病房内物体表面应用0.2%过氧乙酸或0.05%的有效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病床、床头柜、医疗设备及门窗表面每日擦拭1 次,地面每日擦拭4 次。 4. 设备用物消毒

4.1 感染病人使用的器具与非感染病人使用的器具分开处理。 4.2 呼吸机管路、吸氧面罩,用后毁形并按医用垃圾处理。 4.3 一次性医疗物品,如输液器、输血器、胃管、气管插管、佛雷氏尿管、套管针头、三通管、注射器等用后按医疗垃圾分类放入黄色垃圾袋中,由专人统一回收处理。

4.4 用过的治疗包、换药包及一切无菌治疗用品应及时送到供应室进行灭菌处理。 4.5 止血带、袖带、约束带应一人、一用、一消毒,先浸泡消毒清洗,后晾干备用。

4.6 体温表一人、一用后用流动水冲净,再浸泡于75%酒精内,每日更换酒精一次,每周监测体温表一次。 5. 床上用品终末消毒

5.1 病人死亡、转科、出院后,床单位用消毒液擦拭,床上用品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后送医院洗衣房清洗。

5.2 ICU 病房使用的清洁用具,如墩布、擦布等,每天使用前后应用0.1%有效氯浸泡消毒,并按不同用途分开放置与使用,不得混用。 6. 微生物监测

6.1 空气微生物监测每月一次,使用空气培养皿进行监测。 6.2 ICU 病房由专人负责感染控制管理制度的监管。各项监测结果应认真记录、存档,以备日后对感染管理情况与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小结、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6.3 定期或遵医嘱留取病人血、痰等培养,针对不同的细菌培养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和消毒隔离措施提供依据。 7. 对被发现有可疑“传染病”患者时,消毒隔离应做到: 7.1 实行护理单元隔离,保持负压及良好的通气状态 7.2 穿隔离衣进病室,一次一件或在病室门口正确悬挂。 7.3 戴双层橡胶手套。

7.4 正规操作,尤其抽血、静脉输液等有创操作。

7.5 单位隔离,一切物品要放在病人室内处理:分泌物、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1000mg/L 溶液混合搅拌,浸泡20 分钟后倒入杂用室的池内;针头、输液管路、敷料分别放入屋内双层医用垃圾容器内,进行焚

烧处理,并注明“隔离”;被服、隔离衣放在黄色塑料袋内,双层结扎,注明“隔离”及数量。

8. 医院感染监控有重点部位医院感染指标: 8.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8.2 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 8.3 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

8.4 血液净化(持续动静脉血滤和透析)相关感染。

(二)预防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制度 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1 严格执行人工机械通气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早用早脱机,尽量采用无创通气的措施。

1.2 有人工机械通气操作指南、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授权,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1.3 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有严格的无菌操作规程。

1.4 重复使用的呼吸回路管道、雾化器,达到灭菌或高水平消毒要求,每周更换1~2 次,回路管道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及时更换。 1.5 联接呼吸机的管道上的冷凝水应及时引流、倾去,并有制度保证。 1.6 定期进作重点部位病原学检查,在符合“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标准时,应在4 小时内获得抗菌药治疗,72 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

1.7 有完整的操作与观察处置记录。

1.8 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2.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

2.1 严格执行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2.2 有留置血管内导管(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和周围动脉导管)的操作指南、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授权,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2.3 应用半透明的半浸透性的聚亚安酯敷料,覆盖纱布或覆膜变湿、弄脏时,能及时更换。

2.4 三通锁闭保持清洁,发现污垢或残留血迹时,能及时更换。 2.5 定期进作重点部位病原学检查,在符合“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在4 小时内获得抗菌药治疗,72 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

2.6 有完整的操作与观察处置记录。

2.7 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3.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

3.1 严格执行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3.2 有留置导尿管的操作常规、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3.3 插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尿管,并采用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

3.4 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轻易脱开。应保持尿流不受阻断的引流。

3.5 不使用抗菌药物作连续膀胱冲洗预防感染。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不接触地面。

3.6 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尤其是尿道口。

3.7 定期进作重点部位病原学检查,采集尿标本作培养时,应在导尿管远端接口处用无菌空针抽取尿液,在符合“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及时获得治疗,72 小时无效重复病原学检查。 3.8 有完整的操作、观察与处置记录。

3.9 有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4.血液净化(持续动静脉血滤和透析)相关感染

4.1 严格执行血液净化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 4.2 有血液净化的操作指南、护理规范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授权,使其能够熟知和严格遵循。 4.3 血液透析机与水处理设备应符合国家产品质量规定的要求。 4.4 严格按照血液透析器及管路产品说明使用,对可重复使用的产品,有严格的操作与检测规范,定期进行病原学检查,有完整的监测记录

4.5 有完整的血液净化所致的相关感染应急管理预案与处理程序。 4.6 透析液的配制符合要求,透析用水化学污染物、透析液细菌及内毒素检测达标。

4.7 有血液净化所致相关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监测、分析与反馈。

ICU 人员岗位职责—5 项 十

一、ICU 医师岗位职责

(一)ICU 科主任岗位职责

1.在院长领导下承担临床科主任的全部职责,是ICU 诊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第一责任人,应对院长负责。确保ICU 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及合理的治疗。

2.ICU 科主任应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组织”的成员,参与医院医疗质量与病人安全管理工作。 3.本岗位基本要求与能力

3.1 是具有相应危重病医学执业资格的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人员; 3.2 在ICU 病房工作至少五年以上,具有相应ICU 训练水准、熟练的专业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了解危重病医学的进展情况。 3.3 在病房从事ICU 临床及管理工作,或是授权一名具有同样资格的副主任医师从事上述工作。

3.4 具有与各临床与医技科室间协调的能力,能参与检查、评价医院内合理利用ICU 医疗资源的情况。

(___________二)ICU 病房主诊(管)医师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本科相应的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并协助主任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2.主管分管床位的一切医疗工作。安排每日工作(转入、转出等)。每日查房,随访转出病人,负责手术前、转科前病人的检查。检查每日医嘱及执行情况。做好家属的日常解说工作。

3.具体负责教学和指导下级医生进行诊断、治疗、特殊技术操作(如:各种血管穿刺、插管术或心导管术)。检查、修改下级医生书写的病史、病程记录和医疗文件。复核绘制图表及监测数据。审签出院及转科病历。考核住院医生的日常工作能力和水平。

4.及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病人发生病危、死亡、医疗事故或其它重要问题时,应及时处理,并向科主任汇报。

5.参加会诊、出诊,参加夜班和节假日值班工作。紧急呼叫,不论是夜间或休息日必须赶到病房或立即与病房取得电话联系。

6.危重病人的转入或者病情发生突变时(如:心跳骤停等),负责现场指挥,组织并保证各项急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7.主持临床病历讨论、死亡病历讨论及重要会诊。

8.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操作常规,经常检查医疗、护理质量。 9.检查重要仪器的保管、使用和维修等情况。检查进口物资储备及消耗情况,制定年度的仪器设备的订购计划。 10.检查特种药品的保管、使用情况,制定年度的特种药品订购计划。 11.积极钻研业务,并指导住院医生的文献阅读,努力进行科研工作,做好资料积累,汇总、整理并保存各种监测资料,填写登记卡片,及时总结经验。

12.指导进修医师工作。 13. 本岗位基本要求与能力

13.1 是具有相应危重病医学执业资格的副主任医师(或至少直接从事ICU专业五年以上的高年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

13.2 在ICU 病房工作至少五年以上,具有相应ICU 训练水准、熟练的专业技术、丰富的临床经验,了解危重病医学的进展情况。 13.3 能够负责分管病人的医疗全过程,每天24 小时、每周7天能够随时可在病房从事ICU 临床及管理工作。

13.4 具有组织指导下级医师开展ICU 病人诊疗活动的能力、与各临床与医技科室间的协调能力和相应教学与科研能力。

(三)ICU 住院医师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及病房主诊(管)医师的领导下工作,参加日常、夜班和节假日值班。紧急呼叫,不论是夜间或休息日,必须赶到病房或立即与病房取得电话联系。培养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作风和对病人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

2.新毕业住院医师应经过麻醉科、普通外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心电图、血液净化等有关科室轮转,能较全面系统的掌握危重病医学的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并培养一定急救应变能力,为医治危重病人打好基础。

3.病历书写(转科记录或住院记录)要求24 小时内完成。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字迹清楚、语言通顺、完整准确。病程记录及时,准确反应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及上级医师的查房意见,死亡、转科、病人会诊,交接班以及出院病人,都要有完整的病历手续。各项监测数据定期记录在规定表格上,字迹清楚,及时绘制各种图表。 4.熟悉各项基本技术操作(如:急救复苏术、心导管术、动、静脉插管术等),熟悉各种重要仪器(呼吸机、除颤器、床边监测仪等)的使用操作常规。关心仪器的保管、爱护公物,损坏要赔偿。 5.对所管病人应全面负责。随时了解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及时向主任、主诊(管)医师汇报,提出初步的诊治意见。第一年参加工作的住院医师必须实行24 小时住院医师制。因随访、出诊或去图书馆等要向值班医生报告去向。下班前应向值班医生交好班,应床头交班,不交班不能离去。在主治医师指导下开医嘱,并每日检查医嘱执行情况。特种药品(白蛋白、脂肪乳等)须在主治医师指导下开出医嘱和处方。严防差错事故。主任、主治医师查房时汇报病人病情。他科会诊时应陪同诊视。

6.在接到手术室、急诊室或其他科室通知后,应守候在病室内,做好接收病人的准备(如:安装并检查呼吸机及必要的急救器械)。在病人到达后,接收有关科室转来的全部病历资料。手术后病人的转入,必须了解手术情况,麻醉方式、术中出血量、尿量、输液成分、输液量,并标记各种引流管和记录引流量,做好交接班。重点患者转出后三到五天内进行随访,必要时向主治医师汇报病情。 7.家属探视时要求主管病人的医师主动及时与家属沟通。

8.自觉遵守医院各项工作制度,严格无菌操作,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9.不断学习国内外医学科学先进经验及进展,较好的掌握一门外语,阅读外文书籍。在主治医师指导下,每年完成一篇文献综述。参加病历资料整理和分析,不断总结临床经验。

10.本岗位由经过ICU 专业培训,并经技能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担任。 十

二、ICU 护理人员岗位职责

(一)ICU 护士长职责

1.在护理部、科护士长的领导及科主任的指导下,是本科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第一责任人,应对护理部、科主任负责。负责本病房的护理行政管理和业务工作。

2.督促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检查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严防差错事故。

3.主持晨会交班及床头交接班,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合理调配护士工作。

4.随同科主任、主治医师查房,参加科内会诊、疑难危重症及死亡病历讨论。

5.组织并参与危重症患者的抢救。

6.定期检查仪器、急救物品、贵重药品,保证仪器性能良好,药品齐全并记录。

7.定期检查各项表格记录,保证其完整性与准确性。 8.定期检查各种消毒与灭菌物品并记录。

9.负责护士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定各级护理人员培训计划,负责组织护理查房、护理会诊。

10.组织本科护理科研工作,积极参加学术交流。 11.积极听取医师及患者的意见,不断改进病房管理工作。 12.负责科室临床教学工作的管理和实施。 13. ICU 护士长资质基本要求与能力 13.1 由主管护师及以上人员任护士长

13.2 经过ICU 专业培训,并在ICU 临床工作五年以上,具有较丰富的ICU专业护理知识,有一定的管理和教学能力,并经过护士长岗位培训。 13.3 每天24 小时、每周7天能够随时可在病房从事ICU 临床护理及管理工作,或是授权一名具有同样资格的主管护师承担上述工作 13.4 具有与各临床与医技科室间协调的能力,能参与检查、评价ICU 护理质量管理的情况。

13.5 对设置床位较多工作量较大的ICU 护理单元(如心脏大血管外科术后ICU 等)可设科护士长进行管理,根据工作性质及数量分设日班与夜班护士长制,或是设副护士长,以确保医疗质量与病人安全。

(二)ICU 护士岗位职责

1.在科主任、护士长的领导下进行护理工作。

2.自觉遵守医院和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准确及时地完成各项治疗、护理措施,严防护理差错和事故的发生。

3.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护士素质,贯彻“以病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

4.护理工作中有预见性,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5.参加主管患者的ICU 医生查房,及时了解患者的治疗护理重点。 6.掌握常规监测手段,熟练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通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护理记录详实、准确。 7.抢救技术熟练,能够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抢救。 8.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控医院感染的发生及扩散。 9. 做好病房仪器、设备、药品、医用材料的保管工作。

10.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经常征求患者的意见,不断改进护理工作。 11.参与本科室护理教学和科研工作。 12.ICU 护士资质基本要求与技能: 12.1 符合ICU 护士准入条件的注册护士。 12.2 符合ICU 护士技能条件的注册护士。

第5篇:重症监护病房与危重症监护医学

【引言】

现代重症监护病房

(

intensivecareunit,icu) 是医院中必不可少的医疗单位。 自

40 年代开始建立手

术后恢复病房,特别是

62 年建立的冠心病危重病房,在抢救工作中取得显著效果,导致危重症

监护

(criticalcare) 的概念应用于有急性生命威胁的各种疾病和综合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和护理工

作中。

高科技医疗仪器设备的发展亦为医学科研和临床诊治技术的飞跃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据医学现代化的要求和医院发展的规律,医院必须建立起

icu ,集中危重患者,并采用高尖技术

和医疗仪器设备进行监护和诊断,治疗。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icu 系统的建立和发展】

19 世纪中叶,南丁格尔在医院手术室旁设立手术后病人恢复病房。为病人进行护理的时候提供

住所,这不但被称为护理学和医院管理上的革命,而且,也被传统观念认为是

icu 的起源。随着

发展,医院规模逐步扩大,病房的功能也增加。

1923 年

dandy 在

hopkins 医院建立神经外科病

房,不但促进医学专业化的发展,而且是较为危重的病人得到集中管理。二次大战前,

dandy 和

cushing 建立起第一个

24 小时管理的术后恢复病房,

1950 年前后由麻醉科医师向外科专业作

了推广。

20-50 年脊髓灰质炎流行席卷世界,导致了延髓疾患呼吸衰竭通气支持的需要。美国洛

杉矶医院用

50 多台

铁肺

(呼吸机)抢救呼吸衰竭的病人。同期为了救治大量呼吸肌麻痹的病

人,

高级麻醉师

ibsen 在丹麦哥本哈根医院里组织其包括医疗等多个专业的专家队伍,

在高水平

的实验室配合下建立起一个共有

105 张病床的抢救单位,给病人进行手动式通气。这个多学科

的和先进的医疗单位就是现代完善的

icu 的最早尝试。几年后,

frank 和

john 在美国又建立起一

个新型的心脏外科监护病房,

病房里设置了计算机监护系统,

系统工程师成为了监护队伍的一部

分,护士队伍也得到了发展,他们对

icu 内应用的特殊技术有专门的经验,并在

icu 内各岗位担

任具体工作。

这导制护理学分支重症监护护理学的产生。

58 年美国巴的摩尔医院麻醉科医师

safar 也建立了一个专业性的监护单位,

并正式命名危重症监护病房。

92 年,

仅美国已大约有

7434 个这样的治疗单位。随着

icu 发展,根据医院各临床专科危重患者的需要,至今

icu 常见的分类

有呼吸监护病房

(ricu) ,冠心病监护病房

(cicu) ,外科监护病房

(sicu) 和内科监护病房

(micu) 。在

少于

200 张病床的小型医院中,一般只有中心性的

icu 。

现在,美国有专门执照的危重症监护医生,其中

2/3 是内科医生,其余是麻醉科,儿科,和外科

医生。内科医生中,约

90% 是肺科医生,但没有经过多专业的训练或在其他的专门的

icu 内培

训,因而

90 年美国危重症监护学会建议资格委员会要求参加工作的医生必须有个月外科

icu 轮

训。

【危重症监护学

(criticalcaremedicine) 和

icu 】

危重政监护的定义是最大限度地确保病人的生存及随后生命的质量而采取及时的高质量的和大

量医学监护的一种医学监护模式。

80 年代就有学者估计在美国每年

200 万死亡者中大约有

1/3 是在

他的真正死亡时间到来

之前

死亡,而且其中有

1/3 可以通过改进复苏技术的现代急症医学而得救。

复苏

概念作基础的危

重症救治,必然包含有

紧急或即时的复苏

延长或强化的复苏

的必然经过。本世纪初期,脊

髓灰质炎使呼吸衰竭成为不能生存的同义词。

但是

铁肺

成功的救活了不少患者,

是医学界看到

了希望,

也认识到了抢救设备和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在逐步了解各种循环,

呼吸危重症发生的基

础上,

创造了新仪器及开展了一系列生命支持技术,

延长了气管内插管或切开术,

胸外心脏按压

术,心脏除颤术,心电监测,起搏器的发明和安装,床边心导管术,血气分析,先进的人工呼吸机的发明及应用等等。抢救复苏术的不断完善,延长生命支持的能力不断提高,使简单的

复苏

发展成为

60 年代提出的危重症监护学

(ccm) 的新概念。

而在

63 年第一个

ccm 进修医生培训班出

现在匹兹堡,不久成立了重病监护学会。

抢救危重病人的两个主要环节是:

急症抢救和重症监护,

他们之间存在着若干密切的联系,

但又

有本质的区别。

急救医学的任务及工作重点在于现场抢救,

运送病人,

及医院内急诊三部分。

ccm 主要以重症监护病房为工作场所,

接受由急诊科和院内有关科室转来的危重病人。

工作的第一阶

段主要是院外现场急救系统工作,

第二阶段的工作是从急诊室开始,

在现场初步被处理过后送来

的患者按照医院急诊治疗规范进一步稳定病情,

再根据病情需要使用病床车转送。

分别送入手术

室或

icu 。部分已住院患者出现危急变化需作病床上复苏,相当于此阶段急诊室的工作。手术后

危重患者人需进入

icu 。而病情稳定的患者离开

icu 后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和康复,则属于第三

阶段工作。

icu 的特点和任务】

所有的

icu 均有如下特点:救治极危重的患者,拥有高尖科技和贵重的医疗仪器设备,有熟练掌

握这些现代化仪器设备的专门医疗医师人员队伍。

危重症监护早期的焦点是在于心肺损害的问题。

intensivecare 原意是强化的或长时间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

”(cpr) 为基础。

从基础生命支持

(bls) 到高级生命支持

(als) ;

此外也包括了紧急呼吸复

苏,

紧急心脏复苏至延续的或强化的呼吸复苏和心脏复苏。

因而可以赢得时间,

使病人自然的或

通过药物和外科治疗恢复器官功能从而使传统观念认为

临床终末期

临床死亡

的病人逆转。

1980 年

shoemaker 等也指出

危重症监护

这个概念已超越了在传统医学中于生命威胁有关的所

有内容。

之所以命名为危重症的

监护

就是他有赖于对生命器官衰竭生理学机制的客观评价,

使

治疗手段得以发展,

并使解决生命威胁问题而设立的生命支持系统能发挥最大效能。

对危重症病

人从第一阶段复苏至运送至

icu 或手术室内手术的全过程进行严格有效的

监护

成为该学科的精

髓。

icu 使用价值的评价】

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18张病床的内科监护病房于

1977 年至

1982 年期间收治

6680 例患者

中,

icu 患者的病死率为

7.9% ,而全医院包括

icu 的为

13% 。此外,

safar 的另一个资料显示,

1973 年在美国俄例冈州大学中,

当各科独立的

icu 被一个多专业的

icu 取代后,

衰竭患者的病死

率从

30% 降到了

10% 。

这是因为它可以随意自动的对不同状况的患者安排麻醉医生,

内科医生,

或外科医生来及时处理。

如何提高

icu 使用价值,一直是医学界研究重点。在

1986 年

knau 等总结了美国

13 家医院中病

死率最低的

icu 的经验。有四条:必须采用规范的治疗途径。有一个具有相当权威的,可以处理

出入院政策和协调各个医务人员工作的有能力的领导者。

护士要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

掌握重症

监护技术和熟练各种医疗设备的使用。护士和医生有十分强的协调关系。

总之,危重症监护医学是目前医学界最新学科,

icu 已成为医院中不可缺少的治疗单位。

监护

icu 的精髓,集中处理危重患者的任务,决定了它的多专业性。规范化管理对

icu 发展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1980 年,美国危重病协会协调会议曾按功能和治疗水平的不同把国内的

ICU 有低到高分为

4 各

等级。但由于

1 级过于简单,难以视为

ICU ,故

ICU 实际上存在

3 个级别,即

i~iii 级。

i ,

ii 级

ICU 由于没有设有专职的

ICU 医师,

ICU 的干预治疗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见图

1 ,显然无法收容

APACHE2,SPAS 评分较高的较危重的病人,

而护士予病人的比例理所当然的应当降低。

勉强收治

危重病人,

进行危重管理,

将带来严重后果。

伴随医疗法律及医疗保险的高速发展以及医疗市场的竞争激烈,将被淘汰。

ICU 的人力配备是始终是一个

icu 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我国

ICU 起步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

ICU 仅仅是作为医院评级的摆设,因而

icu 及危重医学的发展无从谈起。而

icu 的创建者们也

无法拿出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及建设模式,

甚至无法确定

ICU 的人员配备的结构和数量,

TISS 治疗干预评分系统原来是通过干预的复杂度从而评估患者的危重度,

现在主要用于评估工作人员

的工作负荷及人力资源配备依据。

因此用于我国目前

ICU 建设的一个理论依据,又重要作用。

10 以下护士与患者比=

1 :

4

10 ~

15 护士与患者比=

1 :

2. 5

以上护士与患者比=

1 :

1 ~

1 :

ICU 的组织和建设

:

1 、

ICU

的模式

目前,

ICU 存在多种模式,如专科

ICU 或综合

ICU ;全时服务的

ICU 或部分时间服务的

ICU 。专

ICU 往往附属于某一专科,故一般来说对本专科问题有较强的处理能力;部分时间服务的

IC U 通常仅在正常工作时间有专职人员负责,其它时间则由病人原所在科的值班人员处理,这种

I CU 可以减少

ICU 专业人员的配备。但从危重病医学发展需要来看,这两种形式均不够完善。作

为一个独立的专业,目前

ICU 更倾向于向综合性的,全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但在起步阶段,如

果条件不成熟也不妨先从专科或非全时服务

ICU 开始,或专科

ICU 作为综合

ICU 的补充。在我

国,各地区、各医院的条件差别悬殊,因此各类

ICU 均有其合理存在的基础,很难而且也不应

当强求某一固定模式。无论何种模式的

ICU ,

必须是以实践危重病医学为己任,

离开这一宗旨就

不成其为

ICU 了。

2 、人员训练

ICU 内的医护人员要求具有强健的体魄、能适应紧张的工作、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责任感

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许多国家、

医护人员在入岗前均需接受专业培训并

取得资格证书。

目前,

不少

SICU 主要由麻醉医师管理,此与

SICU 形成的历史和

SICU 内大量的处理与复苏、循环和

呼吸的问题有关,

而这些问题无疑是麻醉医师所擅长的,

但并非由此即可以说麻醉医师完全可以

胜任

SICU 工作。危重病医学毕竟不是麻醉学,所涉及的问题更复杂和广泛。目前在先进国家已

专门设有危重病医学教育课程,一代新的专业化

ICU 专家

——

intensivist 已经出现,并承担

ICU 的重任。

ICU 的规模和建制

ICU 的床位数一般约占医院总床位数的

l %~

2 %,但主要应根据本院实际的危重病人数量确定。

在一个

ICU 内,床位数以

8 ~

10 张为宜,超过

12 张床位应另设

ICU ,否则将影响其有效性。不

管何种模式的

ICU ,

做到

在任何时间内平均一个病人配备一个护士

始终是

ICU 追寻的目标,

据这个原则,病人与护士之比约为

1 :

4.25 。与普通病房相比这个比例确实很高,但这是病人的

病情和医护人员沉重的工作负荷所决定的,因此应尽可能保证,否则会导致

ICU 质量下降。任

何一个

ICU 都会遇到病人不平衡的问题,普遍的看法并不主张在

ICU 病人暂不充足时将医护人

员调离,因为从全面看他们的工作负荷不轻。

ICU 的职责及与专科间的关系

专业化的

ICU 是完全独立的科室,

ICU 医师将全权负责病人的医疗工作。但同时

ICU 又是高度

开放的、与专科联系最广泛和密切的科室,因此专科医生应参与并协助

ICU 的治疗,特别对专

科问题,

后者负有直接和主要的责任。

一般要求专科医师每天至少一次巡视本专科的病人,

并向

ICU 医师提出要求和建议;

ICU 医师也有义务将病情和治疗计划详细向专科报告,以取得理解和

支持。无论在任何时候,

ICU 医师请求专科会诊时,

专科医师均应及时到场。对待

ICU 切忌两个

极端:一是缺乏信任,指手划脚,事事干预;二是完全依赖,将病人弃之不管。这两种态度都是

源于对

ICU 的功能缺乏了解。

5 、

ICU

收容指征

目前还没有十分具体的

ICU 收容指征,

主要凭借医师的经验判断。

毫无疑问,

ICU 收治的是那些

有严重并发症或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潜在风险的危重病人。但并非所有危重病人都有收容指征,

他们只限于确能受益于加强治疗从而获得治愈可能的危重病人。

而目前医学尚被认为不可救治的

病例,如晚期肿瘤、脑死亡、临终状态等均不应进入

ICU 。强调此点将直接涉及资源使用的合理

性和

ICU 利用的有效性。无原则地扩大收容范围,将意味着不能确保对那些真正可以从

ICU 获

益的危重病人的收容和救治。

6 、病人的收容与转出

任何需要进入

ICU 的病人原则上均应仅由

ICU 医师会诊后决定,或由专门的抢救组的负责人决

定。反之,在

ICU 医师认为病人应当转出时,任何专科均不得以任何借口拒收病人。对

ICU 的

收容与转出制度必须有明确规定,否则就无法保障

ICU 有限的床位的正常周转和合理利用。

ICU 的人员要求:

ICU 医生可来源于麻醉科、急诊科、外科或内科。挑选有较丰富的临床工作实践经验、良好的医

学基础知识、能熟练应用各种精密仪器、善于钻研及创新的中青年专业人员作为专科医生。

ICU 医生与病人之比为

1 ~

2 :

1 。

ICU 护士的筛选是十分严格的,危重患者多病情变化快,随时有危及生命的可能,而

4h 能够

观察和直接得到第一手临床资料的只有护士;

当病情突然改变时,

患者的生命在几秒、

几分钟内

通过瞬间诊断和处理被挽救,

这常常被认为是护士的职责。

这种迅速的判断能力是以丰富的临床

知识结构为基础的。

ICU 医生所得到的关于病人病情发展、

及是否需要修正治疗方案的大量信息

来源于护士。

ICU 护士是危重患者管理最直接、

最主要的人员之一。

ICU 病室内有一批优秀的

临床护士,对医生及病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ICU 护士多来自于外科、

麻醉科、

急诊科和内科。

不论对于

ICU 专科科研工作的设置还是发展来

讲,一批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是非常难得的.

应相对专业化,周定化。

即使专科的特点限定了人

员的淘汰性,护士的流动及反复的强化训练必须受到重视。

ICU 护士不仅要有多专科医疗护理及急救基础知识,

更要强调对病情系统的认识,

还应掌握各种

监护仪器的使用、管理、监测参数和图象的分析及其临床意义。从某一专科抽调来的骨干护士,

可以先进行多专科的轮转学习,再进行

ICU 的强化训练。然后.在实践工作中逐渐达到

ICU 护

士标准。

ICU 护士应当是技术全面、

应变工作能力强,

在临床实践及护理科研方面起重要作用的专职监护

人员。

其素质标准为:

1 .有为护理事业奋斗的献身精神及开拓精神。

2 . 有一定的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基础病理生理学知识。

3. 有较广泛的多专科护理知识或实践经验。

4 .善于创新及应用逻辑思维.发现问题及总结经验。

5.实际工作及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

6. 操作敏捷、善于钻研、工作细致耐心。

ICU 护士与病人的数字比例为

2 ~

3 :

l 。目前,国内尚未有

ICU 护士的培训中心,现有的

ICU 护士无专业证书,

待遇方面也无相应改变,

这与国际危重病护理学的发展要求有差距的。

在欧洲,

英国护士从专科学校毕业后再须进行

6 ~

12 个月的

ICU 专业训练;瑞典是

1 年,奥地利是

9 个月,丹麦是

1 年半.结业者授予

ICU 护士证书,待遇方面优于普通病室护士。

ICU 病室可以设化验员

1 名。负责常规化验检查。技术员

1 名,负责贵重仪器的维修、保护及病

室内部分消毒工作。

第6篇: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关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建设的建议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负责对危重患儿及时提供全面、系统、持续、严密的监护和救治,具备有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

我院儿科是全县唯一的儿科疾病治疗、预防专科,担负着全县及周围县市区儿科疾病的治疗及危重患儿抢救及生命支持的任务。所以成立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势在必行,也是医院发展亮点。

对于成立PICU病房设施及管理提两种建议,一是全封闭式管理(无陪护)要求需要的病房区域较大,各功能单位齐全,需要护理人员至少12人。二是半封闭式(限制一人陪护),须严格病房管理,需要护理人员至少6人。(两种方法收费也不一样)。根据目前情况第二种方式比较适宜。

1、病区的设置PICU病房可在现儿科东病区北侧的原急救间及相连的一间进行改造,内设置重症病床4-6张。

2、病区主要医疗设备设施每床均应配备监护仪、输液泵(注射泵)1台、管道供氧、负压吸引装置1个、呼吸机(CPAP)2台、微量血糖仪、微量血气分析仪,颅脑降温仪、心电图机、除颤仪,心肺复苏抢救车(喉镜、气管导管、各种接头、急救药品及其他抢救用具)、可移动外线消毒车等。

3、规章制度

应当制定各类人员职责,执行医疗护理核心制度、合理用药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传染病报告制度等。

第7篇:重症监护病房工作制度

重症医学科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1、 科室设立兼职或专职设备管理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申请购置、

仪器保管、日常维护、使用指导、安全检查、设备定期核对、信息反馈及报废等工作。

2、 所有仪器设备必须建立操作规程,保养维护制度,并认真做好

使用情况登记,保证性能良好,发现问题及时修理,对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应安排专人负责。

3、 高、精、稀缺仪器必须有专人操作使用、定期检查,未经技术

培训之人不得使用仪器。

4、 仪器使用前应组织学习,充分掌握新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各项仪器建立使用说明卡,挂于仪器上。

5、 定期清理呼机管道,监护仪导联线及血压计袖带,保证抢救设

备完好率100%。

6、 仪器设备原则上不外借,特殊情况必须经设备科同意,院领导

审批后方能外借。

重症医学科消毒隔离制度

1、 工作人员进入病房后要按规定着装,外出离开病房时要换便装。

2、 入住重症监护室患者须进行抗HIV、抗HCV、HbsAg等检测,

阳性者须安置在隔离监护室内,分开护理。

3、 工作区域划分要规范,明确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4、 医务人员无菌操作前后要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接触

病人污染物时要戴手套操作,操作后要立即摘除手套,严禁戴手套接触非污染区域和物品。

5、 病房平时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清洁。

6、 治疗区和监护病房每月进行空气培养一次,报告存档。

7、 治疗室和各监护区拖布、抹布应分开放置,标记明确,用后置

于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清水冲净,悬挂晾干。抹布应一桌一布,用后置于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清水冲净,晾干备用。

8、 监护区内各种物体表面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地面湿

式清扫每日两次,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拖地,当墙面、地面、物体表面被HIV等传染性病原体污染时,可用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或喷洒消毒。

9、 一般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体温计等应专人专用,

保持清洁。病人转出或死亡后作终末消毒处理。

10、 呼吸机管道、氧气湿化瓶等定期更换,送中心供应室消毒处理。

11、 非一次性的诊疗用品和器械用后应初消,再清洗后送中心供应

室消毒处理;各种引流管、吸痰管、导尿管等一次性物品不得重复使用。

12、 各种引流液如无污染,可以直接倒掉。引流瓶或排泄物如有污

染或可疑污染,用1000mg/L含氯消毒溶液混匀后静置30分钟后倒掉。

13、 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各种服、被服等织物应立即更换

装入黄色塑料袋内有明显标识。

14、 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分开放置。

15、 医疗废物的管理参照《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执行。

重症医学科感染管理制度

1、 呼吸重症医学科分治疗区和监护区,治疗区内有非手触式流动

水洗手及干手设施,治疗车上备有快速手消毒剂,监护区每床使用面积≥15㎡。

2、 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放置。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均

应进行抗HIV、抗HCV、HbsAg等检测,阳性者须安置在隔离监护室内,治疗活动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3、 病房定时通风,保持环境清洁,每月进行空气、物表监测一次,

监测结果应符合标准,

4、 工作人员进行重症监护室要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口

罩、规范洗手,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及消毒隔离制度。医护人员在诊查病人前后均应洗手或手消毒,接触每一例病人或同一病人的不同部位均应洗手或手消毒,各项诊疗操作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每季度对手、消毒液监测一次,监测结果应符合标准。

5、 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探视者应更衣换鞋、、戴帽子、

口罩,与病人接触前应洗手。

6、 注意病人各种留置管路的观察、局部护理与消毒,坚强医院感

染监测。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7、 病床采取湿式清扫,一床一巾,床头桌一桌一布,用后均须消

毒,保持床单、被套、枕套清洁,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

换,病人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8、 无菌物品与清洁物品分类放置,使用的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用

后毁型,一次性医疗用品严禁重复使用。病人用后的各种监护仪器及医疗用品按规定消毒处理。

9、 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分开防放置,进行无害化处理。

10、 对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药菌感染的病人,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职责

1、 在护理部的领导下和科主任的业务指导下,负责重症监护病房

的护理和行政管理工作。

2、 负责检查了解本病房的护理工作,并参加指导危重、大手术后

及抢救病人的护理。督促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有计划的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加强医护配合,严防差错事故。

3、 随同科主任和主治医师查房,参加科内会诊及大手术或新开展

的手术、疑难病例和死亡病例讨论。

4、 负责本病房护理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教育护理人员加强责任

心、改善服务态度,遵守劳动纪律。

5、 组织本病房护理查房,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及护理科研工作。

6、 组织领导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机技术训练。

7、 负责管理好病室,包括护理人员的分工,病房环境的整洁、安

静、安全、各类仪器、设备、药品的管理。

8、 负责指导和管理实习、进修人员,并制定护师或有经验有教学

能力的护士担任带教工作。

9、 督促检查护工、卫生员、配膳员做好病人生活护理、饮食供应、

病区清洁卫生和消毒隔离工作。

10、 经常听取医疗、护理、饮食等方面的意见,研究改进病房的管

理工作。

第8篇: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

1、护士在科主任的领导下,由护士长负责管理。

2、护士衣着统一规范,严格控制非本室人员的出入。

3、护士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执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常规。

4、护士对病人实行24小时连续动态监测,并详细记录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急救护理措施准确及时。

5、各种医疗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记录完整、整洁。

6、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杜绝差错隐患,确保病人安全。

7、做好病房的消毒隔离及清洁卫生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8、仪器、设备应制定专人负责管理,定期保养,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9、物品定位、定量、定人保管,未经护士长允许不得外借或移出ICU。

10、及时向家属提供确切病情,并给与支持和安慰,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亲近病人。

第9篇: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工作制度

(一)ICU 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

1.护理部应加强对ICU 护理质量的控制及管理,成立ICU 护理质量管理组织。 其组成由护理部和ICU 护士长等组成,在护理主管院长(或医疗主管院长) 和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2.主要职责与权限是:对ICU 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予以咨询及评议,对本院的 ICU 护理问题负责提出鉴定和处理意见。

2.1 职责:

2.1.1 研究全院ICU 护理质量管理情况,审定ICU 护理质量管理的规章制 度。

2.1.2 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ICU 护理质量方面的重大事项,遇 有紧急问题随时召集会议。

2.1.3 组织ICU 护理的会诊及病例讨论

2.1.4ICU 护理问题鉴定:

a.对本院ICU 发生的护理问题进行鉴定,讨论分析问题性质,为医院做 出处理决定提供依据。

b.对于ICU 发生重大问题与相关部门共同鉴定,并报医疗质量管理委员 会。

2.2 权限:

2.2.1 实施ICU 护理质量监控,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及改进措施,以促 进全院ICU 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2.2 对各ICU 制订的护士培养计划进行审定,对其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 考评。

(二)ICU 护士准入制度

1. ICU 护士准入条件(新上岗)

1.1 具有护士执业资格

1.2 两年以上的临床护理实践经验,熟练掌握专科疾病的护理常规。

1.3 通过三个月以上的危重症护理在职培训

1.4 经考核合格方可从事ICU 临床护理。。

2.ICU 护士独立工作准入资格

2.1 实行一对一带教,直至其能独立完成危重症病人的护理工作。

2.2 带教期间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各项护理操作。

2.3 带教期间,每月由护士长和临床教师对其进行ICU 临床技能考核。

2.4 带教期结束后,能熟练掌握ICU 各种规章制度、规程、岗位职责并通 过严格的理论及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工作。

(三)ICU 病房护理管理制度

1.ICU 护理人员在科主任领导下,由护士长负责管理,主管病房医师给与协 助。

2.ICU 护理人员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执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常规。

3.ICU 护士对病人实行24 小时连续动态监测并详细记录生命体征及病情变 化。急救护理措施准确及时。

4.各种医疗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记录完整、整洁。

5.危重症病人护理措施到位,杜绝差错隐患,确保病人安全。

6.做好病房的消毒隔离及清洁卫生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7.ICU 仪器、设备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定期保养,使之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8.ICU 物品定位、定量、定人保管,未经护士长允许不得外借或移出ICU。

9.ICU 护理人员衣着统一规范,严格控制非本室人员的出入。

10. 及时向家属提供确切病情,并给予他们支持和安慰,创造条件鼓励他们 亲近病人。

(四)ICU 护理工作制度

1. ICU 护理工作基本要求

1.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及各种管道的通 畅,准确记录24 小时出入量。

1.2 有完整的特护记录,详实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1.3 重症患者的生活护理均由护理人员完成。

1.4 随时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工作。

2. ICU 护理交接班基本要求

2.1 每班必须按时交接班。在接班者未接清楚之前,交班者不得离开岗位。

2.2 严格床旁交接班。交班中发现疑问,应立即查证。

2.3 交班内容及要求:

2.3.1 交班内容突出病人病情变化、诊疗护理措施执行情况、管路及皮肤 状况等。

2.3.2 特殊情况(如:仪器故障等)需当面交接清楚。

2.3.3 晨会中护士长可安排讲评、提问及讲课,布置当日工作重点及应注 意改进的问题,一般不超过15 分钟。

3.ICU 护理查对制度

3.1 对所有的病人应使用“腕带”作为患者的识别标志,“腕带”

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需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二人 核对。

3.2 对用药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3.3 给药时查对药品质量,注意配伍禁忌,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如患 者提出疑问应及时查清方可执行。)

3.4 医嘱需由二人核对后方可执行,记录执行时间并签名。(若有疑问必 须问清后方可执行。)

3.5 认真查对医嘱,规范本科室医嘱查对时间及人员要求。

3.6 抢救患者时,下达口头医嘱后,执行者需复述一遍,由二人核对后方 可执行,并暂保留用过的空安瓿,以便查对。

4.ICU 患者转科(院)制度

4.1 患者需要转回原临床专业科(院)继续治疗原发病时,由医生向家属交待 病人病情及途中风险,取得家属同意并签字后,方可进行转科(院)事宜。

4.2 根据转科医嘱,进行转移前患者评估及各项护理准备,并通知接收科 室的主班护士

4.2.1 检查患者护理记录齐全,记录内容完整。

4.2.2 检查病人的个人卫生:转出时病人面部、手足、会阴、皮肤清洁, 无褥疮。

4.2.3 检查各种管道应清洁通畅,固定合理、牢固,引流袋清洁。注明 插管/换管日期、时间,伤口敷料保持干燥清洁。

4.2.4 检查静脉穿刺部位。保持静脉输液通畅,所用药物标示清楚。

4.2.5 备妥病历记录、各种检查胶片、有关药品和病人的物品准备移交。

4.2.6 向接收科室护士介绍病人的情况:姓名、诊断、主要治疗、皮肤 及各种管道情况。

4.2 根据病人病情危重程度,安排医师护师陪同。

4.3 转科(院)途中备好必要的抢救药物及用物。认真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保证各种管路通畅。

4.4 到达新科室(院)后,认真与该科(院)的主管医生、护士进行床旁 交接班,由交、接双方填写交接记录。

5.ICU 病人外出检查制度

5.1 根据下达医嘱,在检查前评估患者病情,并进行记录。

5.2 检查全程须有医护人员陪同。

5.3 根据检查项目要求,做好检查前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心理护理),必 要时备好抢救药物及用物。

5.4 在离开ICU 前认真核对工作,包括核对医嘱、病人识别标志、检查项 目及部位无误,与清醒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安抚患者的紧张情绪。

5.5 在检查过程中需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等,注意保 暖并保证各种管路通畅及仪器正常运行。

5.6 如有特殊病情变化,及时进行处置后再行检查,或根据病情停止检查。

5.7 检查完毕返回ICU 后,护士妥善安置病人并做好详细记录。

6.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6.1 所有仪器应分类妥善放置,专人管理,正确使用。

6.2 保证各种仪器能正常使用,定期检查、清点、保养,发现问题及时修 理。

6.3 保持各种仪器设备清洁,备用设备必须处于消毒后状态,有备用标识。

6.4 仪器设备原则上不得随意外借,遇有特殊情况由医疗行政部门协调调 配。

6.5 科内应定期对员工进行仪器应用培训,包括消毒操作与流程、常见故 障排除方法等,做到熟练掌握。

6.6 医院设备科对ICU 抢救用主要仪器应及时维修、定期检测并有相关记 录。

7 抢救制度

7.1 病室内必须有齐全完好的抢救器材、仪器、药品等,各项物品做到四定(定品种数量、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期维修),三及时(及时检查、及时消毒灭菌、及时补充)

7.2.各类抢救仪器功能良好,器材完备适用,各种抢救用物配套完整,且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7.3.急救车上物品放置有序,药品编号清楚,数物相符,护士能背诵药品排列顺序。

7.4.抢救人员人人必须熟练掌握抢救知识,熟悉抢救器材、药品的作用功能和使用方法。

7.5.参加抢救人员必须全力以赴,明确分工,紧密配合,听从指挥,坚守岗位,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医生未到以前,护士不能离开患者,应根据患者病情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如吸氧、吸痰、测量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麻醉机

辅助通气、胸外心脏按压等,并及时提供诊断依据。

7.6 严密观察病情,记录要详细,用药处置要准确、迅速。执行抢救口头医嘱时,护士在用药前应口头重复医嘱,医生确认,第二人核对无误后执行,并将空安瓿保留,抢救工作结束时二人核对后方可弃之。

7.7 对危急患者应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方可移动。

7.8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核对制度,对病情变化、抢救经过、各种用药 等要详细交班。

7.9 及时与患者家属或单位联系,及时通报病情变化。

7.10 抢救完毕后,做好终末料理及消毒,用后物品及药品及时补充,向下登记抢救过程与病人转归情况。

8. 消毒隔离制度

8.1 工作人员进入监护室按规定着装。

8.2.医务人员无菌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8.3.接触病人或操作前后都要洗手。接触病人污染物或疑似污染时应戴手套操作,操作后立即摘除手套严禁戴手套接触非污染区域和用品。

8.4.清洁及污染工作区域划分明确。监护室保持环境整洁、地面清洁,有定期的消毒措施,病室环境应保持通风状态。遇有特殊污染及时消毒,房间在封闭状态下可应用过氧乙酸稀释成0.5%-1.0%水溶液,1g/m3熏蒸2小时。

8.5.每日擦床旁桌,一桌一布,用后消毒液浸泡,清洗晾干。每日用消毒液擦地。各室墩布分开,有标记。

8.6.每日清扫床单位,换下的脏被服不随地乱丢,严禁在病室内清点被服。

8.7.治疗室、换药室、病房每月进行空气培养1次,每季度对工作人员进行一次洗手培养。

8.8. 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必须应用不同颜色的垃圾袋严格分开。

8.9.合理使用冰箱,物品放置有序,有定期清洁制度,无私人物品。

8.10.专人专用物品包括下列各项:引流管、引流瓶、吸痰用物、呼吸机管道、麻醉机螺旋管、吸氧管、雾化吸入螺旋管、面罩、血压袖带、体温计、尿桶、量尿杯、暖壶、牙垫、止血带、餐具。

8.11.氧气湿化瓶和呼吸机湿化器内的蒸馏水每日更换1次。呼吸机管道每48小时更换1次,消毒处理后备用。

8.12.吸氧装置、病人床头盘、雾化装置、麻醉机螺旋管每周更换消毒,体温计每周消毒一次,并有记录。

8.13.在病人转出、死亡后对病人单位进行终末消毒,用消毒剂(有效氯含量500mg/L)擦拭,长期住院病人每日擦拭1次病床。

8.14.定期或遵医嘱留取病人血、痰等培养,针对不同的细菌培养做出相应 的隔离措施。

8.15传染病病人消毒隔离应做到:

1)穿隔离衣进入病室,一次一件或在病室门口正确悬挂。

2)戴双层橡胶手套。

3)正规操作,尤其抽血、静脉输液等有创操作。

4)单位隔离,一切物品要放在病人室内处理:分泌物、排泄物用消毒剂溶液混合搅拌,浸泡20 分钟后倒入处置室的池内;针头、输液管路、敷料分别放入屋内双层医用垃圾容器内,进行焚烧处理,并注明“隔离”;被服、隔离衣放在黄色塑料袋内,双层结扎,注明“隔离”及数量。

9.毒麻药品管理制度

9.1.病室应设置毒麻药品专橱、转屉加锁进行管理并指定专人负责,按需要固定基数,动用后有医师开出处方,向药房领回。

9.2.领用时应有专用领药登记和专用处方,禁止用批条领取,交接班应认真按数清点。

9.3.定时清点并检查药品质量,如发现有沉淀、变色、过期等现象,不得使用,所有安剖必须有原装盒保存。

9.4.毒麻药品应设有交接班本,用后登记并保存安剖备查,如有剩余药液,须经第二人核实后方可丢弃。

9.5.调配毒麻药品时,剂量要准确,尽量做到相互核对,禁止估量配药。

9.6.用毒麻药品时应单独处方开写,并用药品全称,一律不得缩写,一次处方总量不得超过一日极量,其一次量不得超过常用剂量。

9.7.负责毒麻药品的保管人员调动时需办理交接手续方可调离,若有数量差错,必须认真查清,根据情况给予妥善处理。

10.ICU 护理记录书写规范

10.1 护理记录描述要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10.2 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 用双线划在错字上,并签全名。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 来的字迹。

10.3 楣栏项目填写完整不空项、清楚、无涂改。

10.4 护理记录单均用蓝黑签字笔书写。

10.5 记录内容:

10.5.1 患者的生命体征、主诉及与护理有关的阳性体征、医嘱落实情况、 护理措施和效果。

10.5.2 手术患者要记录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和伤口敷料等情况。

10.5.3 详细记录各种管道名称、引流方式、引流物性质和量等情况。

10.6 生命体征至少每小时记录一次。重要治疗、护理记录时间应精确到分 钟。

10.7 记录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结果及患者的反应情况。

10.8 抢救后六小时内完成护理记录。

10.9 专科观察记录按科内统一规定记录。

11.告知制度

11.1 主管医生及护士应将自己的姓名主动告知病人。

11.2 特殊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均应告知病人及家属。未经病人及(或) 家属的理解和同意,医务人员不得私自进行相关特殊诊治。

11.3 有关诊断、治疗措施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副作用,可能发生的意外、 合并症及预后等应向病人及家属做出通俗易懂的解释。

11.4 从医疗角度不宜相告或当时尚未明确诊断的,应向其家属解释。

11.ICU 护士紧急替代制度

11.1 科内备好护理人员联络网,每名护士休息期间做好随时备班准备。 11.2 科内护理人员因疾病等原因须休假时,应提前与护士长联系,以便 进行班次的调整。

11.3 如遇重大抢救,护理人员需求超出科内人员安排范围,应立即上报 护理部并请求人员支援。

11.4 护理部及科内应有紧急人员替代预案。

上一篇:设备部岗位工作职责下一篇:职表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