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材料外语教学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外语的学习分为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学习,二者相辅相成。要很好的掌握一门语言,就不得不对该国的文化、历史背景有较深厚的理解。而文学作品很好的呈现了该国的文化历史。所以文学阅读在外语教学中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学材料外语教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学材料外语教学论文 篇1:

外语教学中的文学素养培养刍议

[摘要]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对在外语教学中融入文学素养培养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外语教材中植入母语文化素材的建议。

[关键词]文学素养 外语教学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1).2011.08.037

目前大学外语教学存在着一些误区,如:只注重语言技巧的传授而忽略文化因素,以专业特点为借口而贬低文学教学或取消文学课程。在不断强调工具性、实用性的外语教学过程中,过多的语言技能操练、单一的课程设置、缺乏趣味性的教材一方面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也难以使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文学文化知识素养。

文学在外语教学中占据的地位如此低微,以致长期以来许多专家学者一直大声疾呼重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中的人文精神,“外语学科需要文学和语言学两条腿走路”。为了避免陷入盲目崇尚交际法教学的误区。为了让语言焕发出活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综合素质,作为高校英语教师,笔者从分析文学在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性人手,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例,论述文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对其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文学在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性

首先,语言是具有文学性的。文学性是文学作品的语言常具备的属性,它不但在典型的文学作品中出现,而且在任何其它类型的话语中皆有出现的可能。要想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往往都需要利用语言的文学性。其实,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并无绝对的区分和界限,只是文学性强弱的问题。例如,修辞手法在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中是至关重要,在其它类型的话语中纯属装饰,在通常公认的非文学作品,如政府公文、求职信中出现较少。但是,无论在文学性还是非文学性的话语或实践中,修辞手法都可用来塑造思想和提高、加强交际效果。比如在语言交际的实践中,我们也常常评价某某的话语或某个语篇文采如何,这正是因为文学性在语言交际中是一种普遍存在,语言文学性的魅力总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但典型的文学作品具有文学性,所有的话语和语言实践皆具有文学性,只是文学性的强弱的问题。文学教学与语言教学不但不抵触,而且有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

尽管近年来随着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但大学英语教育现状却差强人意,当前的英语教学过多地强调工具性,这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重语轻文”已成为普遍现象,英语课上成了过级训练课。对于一个学习语言的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结构方面的内容,还必须学习该语言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而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学作品都不同程度的包含有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民风习俗、生活方式,它往往会引起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一些基本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形成交往的基础,这种基础是消除外语学习与文化障碍之间冲突的极为有用的工具。

因此,英语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将英语视做工具的层面上,必须向纵深方向——文学方面发展。英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技巧训练的同时,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使学生能在此基礎上进行有效的深层次的外语交际。

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学素养的培养

在文学教学这个问题上,传统观念与现代教学意识的区别就在于:文学是一门传授某种知识的课程还是一种培养某种能力的训练。按照现代的教学观念去理解,文学不应该被看作一门对高年级学生或对相关专业学生才开设的单独的课程,它作为一种背景知识,始终位于外语教学与学习的背后,文学教学应该贯穿整个外语教学过程。所以,无论是教学理论研究,还是外语教学实践,都不应忽视教材中的文学材料和非文学材料的文学性。在英语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体会并学习语言的文学性,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与不同阶段的英语教学,文学是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并都能以不同的方式起不同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水平,从不同的层面出发进行文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和素质,同时随时注意不同文学素材与练习形式的配置。

(一)对第一层面上的学生,即以培养一般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学生(比如非英语专业的低年级学生),课堂的基础教学任务比较重,我们一般不开设文学课,但文学作品的丰富的内容、繁多的句式可供成为语法结构分析的具体例子。教师可以找一些文学作品中的片段,经必要的修改处理后,编成类似完型填空、阅读理解这样一些培养整体理解能力的题型。此外,教师在讲授语法规则的同时,应有意识、有规律地向学生指出并讲解教学材料中的文学知识。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语言习得中获取文学知识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此外,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布置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如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简写本。文学作品是学生学习和模仿语言的最佳材料,通过学习文学来学习语言是理想的方法。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使学生摆脱背诵单词、句型的单调和乏味,大大增强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让他们在咀嚼原汁原味的英语过程中,感受不同场合不同词句的运用,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对第二层面的学生,即以培养较好的交际和写作能力为目标的学生(如英语专业的低年级学生,非英语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文学教学与一般语言教学开始出现差别,。除了教材中包含有不少的文学作品或其篇章的节选,一般都会开设有文学课。由于文学作品具有比日常用语更多的体裁和风格,对这一层面的学生文学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识别各种不同语言材料的风格,如非正式的对话体,一般的叙述形式、书面形式和高雅的诗歌创作等。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不同年代了解古典与现代作品的风格差异。这能使学生获得相应文化知识以克服外语学习中的文化障碍。此外,这一层面的文学教学能给外语教学提供语言运用的真实情景,这是其它语言训练方式无法提供的,如教师让学生就某一文学作品的故事发生的背景展开讨论。由于作品的内容、环境、角色等因素构成了某种特殊的语言运用情景,作品的事件和场面又为其语言创设了一个相对真实的情景,学生能在这个让人感到十分真实的环境中结合生活中的相似经历,吸收与消化之前曾经陌生的文化知识,从而进一步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障碍。

然而,对第二层面学生的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并不能完全实现教学角色的转换,课堂上依然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表现在教师常把介绍作者生平和作品背景当作主要教学目标,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老师给出固定答案,学生没有足够的自由去自己品味原作。建议教师不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作者生平方面的信息,给作品背景作简

单介绍,对文学作品中人物进行评价,不求同一答案,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参与意识。

(三)在第三层面上的学生是水平较好的学生,如高年级的外语专业学生或研究生。他们面对的已不是前一阶段那种单纯的对文本的句法结构进行分析,或是对作品的表面题材浅尝辄止,而是深入了解作者的世界观,了解作品潜在的主题,甚至跳出文学作品本身,而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作品的意义。

针对这一层面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更宽泛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一段时间独立完成对一部文学作品的评价,写出书面报告,然后师生共同欣赏原作或分小组讨论,在品味原著语言魅力的基础上,加深对人物、情节及作品所反映的深层内涵的理解。

三、关于教材

其实,正像前文已经论述的,文学性是语言的属性。因而,在外语教学中是无法回避文学的,更无法回避语言的文学性,也根本没有必要回避教材中的文学材料。文学材料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利用语言、习得理想语言的能力。如今在外语教育中导入文学因素已逐渐成为广大教学和科研工作者们的共识。综观现有教材,其中文学、文化方面的题材不断增多,部分还有比较系统的编排。但是,遗憾的是,现在绝大部分大学英语教材中植入的文学素材仅限于目的语的文学文化,而没有相应的母语文学文化教材。

学习其它国家语言,就必须学习该国的文化,这本无可厚非。然而这种做法目前却产生了不尽如人意的结果。作为从事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笔者深刻体会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美国家的文化以强势姿态输入中国并被学生积极接纳,而同时中国学生的本民族文化意识却日益淡薄。在真实的跨文化语境交际中,作为交际主体的学生一旦谈及本族母语文化思想时,就会出现“失语症状”。许多学生可以用英语侃侃而谈西方的种种文化,可当他们谈及中国文化时却谈不出个所以然。一方面,学生对本国文化知识了解不足,另一方面,教材难辞其咎。我们的教材中连最基本的表达母语文化的英文单词都找不到。对那些常用常见的,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表述,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它们在英文中的表达。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在外语教材中导入适量的本国文学的译本和编排母语的文化素材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比较本国文化与其它国家文化,学生能对两种语言的内涵与文化的实质作自觉的、深层的了解。在比较中更容易看出异同,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目的语文化的主要特征,从而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和积极性,这是提高英语语言能力不可忽视的心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本国文学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体裁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外语绝不意味着我们应放弃本身文化身份,而是应该在学习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母语文化,增强热爱母语的文化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并借外语这一平台推介和传播民族文化。此外,教师还可鼓励和帮助学生搜集政治、经济、传统文化等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中文词汇的英语表达,这很大程度上能弥补教材的不足。

四、结束语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或高级目标是不但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能力,还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即识别文学性并且在语言使用中创造文学性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使用所学外语读写的能力和文化素养。所以,无论在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中,还是在外语教学的实践中,都不应该忽视文学和语言中的文学性。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教材中的文学性材料和非文学性材料的文学性,能帮助学生在掌握外语语法的同时,认识、了解并掌握该语言的不同层面,在学习语言的语法规律的同时能够欣赏语言、熱爱语言,最终逐渐学会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从而达到外语教学的目标。此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所确定的二十一世纪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中提到:要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换句话说,当代外语专业的大学生更是肩负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重任,即不仅要把其他国家的文化精髓介绍到中国来,还要凭借所掌握的外语语言技能,把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成为真正的传播中西文化的人才。

由此可见,无论是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还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只要学外语,文学素养的培养是不可忽略的,这应该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外语教学中。

作者:袁媛

文学材料外语教学论文 篇2:

浅谈文学阅读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外语的学习分为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学习,二者相辅相成。要很好的掌握一门语言,就不得不对该国的文化、历史背景有较深厚的理解。而文学作品很好的呈现了该国的文化历史。所以文学阅读在外语教学中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文学作品;外语教学;阅读

Nuttall曾提出一个说法:“要想提高外语水平,最好的途径就是到该语言人群中去生活、去体验,次之则是广泛地阅读该语言的作品,并经常使用该语言进行写作。”

Collie和Slater认为:文学提供真实的材料、文化和语言营养,使人卷入。文学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文学作品隐含着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学习外国文学是了解外国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外国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外国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通过作品中各种典故格言,暗示,比喻,象征,双关语等修辞手法,外国文学能加深学生对外语及外语民族思维方式的理解,提高他们对外语的领悟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充实、更感性。另外,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对语言的特点更加敏感,提高对语言的认识。

2011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何武在其博士毕业论文《英语小说阅读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表现的影响》中进行了一项读写结合的EFL写作教学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英语小说阅读有助于英语写作。

此外还有许多专家学者对国外文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上进行过各种各样的研究,但是有些由于实验面较窄,有些是在实施过程中打了折扣,也有些对比不够明显,也有一些文学作品选取不够恰当等。至今为止外国文学作品都未能在外语教学中发挥明显的作用。

文学语言是语言应用的最高层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又是艺术的语言,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最好的语言材料。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植入外国文学阅读可以帮助解决学生死记硬背单词的问题。具体的语境是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词汇含义用法的最有效因素。其次,外国文学阅读用在外语教学中有助于解决教学模式落后的问题。通过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大量的阅读、写读后感、阐述观点等任务,实现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另外,外国文学能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风土人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外国文学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使用修辞等的手法,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有助于提高外语写作水平。外国文学阅读在教学中的应用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要求,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但是外国文学阅读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如何实现,恐怕是我们所面临的一大难题,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怎么样坚持下去一直是阻碍师生们有效利用文学阅读提高语言水平的绊脚石。由于文学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文学阅读给外语学习所带来的提高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见成果的。我们要利用文学作品对外语学习的积极影响就必须师生共同努力。

老师首先必须做好功课,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熟悉外国的文学作品,同时還要做较深入的研究,例如看相应的评论、研究文献等。了解所读作品的写作时代和背景。老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才能更好的教授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以下方式运用文学作品,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

1.在翻译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适当使用文学作品中的原句。不仅锻炼了翻译能力,还能通过翻译,了解这些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时代背景和当时人们的生活,该国人的思维和文化等。

2.列出较具有代表性的外国文学作品的书单。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该作品,并用日语写出感想。每个月举行一次类似读书会的活动,请不同的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3.适当的在《综合日语》《高级日语》等课堂上引入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老师对该文学作品的内容、写作背景、作者等做适当的介绍。巧妙的提到该作品或该作家的特色或荒诞之处。吸引学生的注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之产生兴趣,能在课下主动阅读该作品,积极去了解该作者相关的事迹。

4.选取经典的文学片段,改编成剧本,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话剧表演等。增添学习的趣味性。

由于大部分学习外语的学生都没有条件直接到外国的文化环境中去,所以让丰富多彩的文学走进外语学习中,是给远离外国文化的外语学习者们营造真实的外国文化氛围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不仅如此,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素材。不同于《外国文学》课中对国外文学统总的概括与死记硬背作者作品和年代。在平时的外语教学中以文学作品为主角,让充分反映外国文化与时代背景的作品给外语学习者带来更深刻的文化解读。让作品中优美地道的外国语言给外语学习者更积极的影响。但是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影响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积累。所以阅读文学作品提高学生外语水平与外国文化理解程度,需要师生共同不懈的坚持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包延新,2010,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常红梅,2007,阅读与写作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外语。

[3]陈慧媛,1999,阅读模式与外语阅读教学[J]。学术探索。

[4]桂诗春,2003,潜伏语义分析的理论及其应用[J]。现代外语。

[5]胡文仲,1984,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 评价Stephen D. Krashen关于外语教学的原则和设想[J]。

[6]刘润清,1999,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闫红菊

文学材料外语教学论文 篇3: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学语篇的处理方法

[摘要]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学语篇的处理方法:新批评法、结构主义法、文体论法、读者反应法、语言法和文学批评法。总体而言,六种方法各有利弊,但读者反应法和语言法更适合外语教学,文体论法和文学批评法中的要素丰富了这些方法。评估这些方法与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学语篇的关联时,有必要考虑学习目的、课堂活动、学生的作用及教师的作用等四个语言教学核心原则。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学语篇新批评法结构主义法文体论法读者反应法语言法文学批评法

[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说,文学作品的处理必不可少。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之外,文学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西方文化意识以及鼓励关于情节、主题和人物的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是,适用于文学课的教学活动符合以学生为中心、互动以及交际语言教学的原则。然而,不少大学英语教师着重于语言教学方法,对于解读文学作品、设计有效课堂活动至关重要的分析方法则较少涉及,这就意味着老师和学生双方受损。所幸的是,有各种各样提高文学语篇教学效果的资源可供利用。此篇的目的是要探讨处理文学语篇基本方法的理论依据、探讨其中的利和弊,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学语篇的处理提供参考。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学语篇的处理方法

(一)方法一:新批评法

针对文学分析的新批评法是在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起源于美国。根据新批评理论,除了作者的意图以外,只有意义被包含在语篇中,分析作品时,外在的因素不予理会。读者的作用便是通过对诸如韵律、比喻和主题之类的形式要素的仔细阅读和分析去发现正确的意思。文学作品的世界是独立的,读者必须发动全部的客观性来解读语篇。换句话说,语篇的社会、历史和政治背景以及读者的反应或者对作者意图的了解在语篇之外并与对语篇的解读无关。

讨论:新批评法的主要缺陷就是多数课堂活动着重于辨认语言成分的形式要素和诸如象征手法、暗喻、明喻和反语的文学手段,这样本身就终结了文学术语的学习,并非发现文学作品的美和价值的途径,排除了评判语篇与读者经历之间的联系以及在阅读过程中渐趋明显的历史和社会语言学的影响。

一些对新批评法持批评态度的人认为,读者不可避免与自己正在阅读的方方面面相关联,涉及语篇时变得主观了,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选择特定的语篇和交际教学法来处理阅读过程的原因。这一过程需要介绍内容、描述场景、任务和情节,把语篇和学生经历联系在一起、引发学生的观点和讨论。这样做当然可以包括文学术语的学习,但并不能使文学手法自身终结,而是一种发现一部作品的美和价值的途径。对于同样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反应,彼此互不影响。文学涉及心灵,每个人都有一颗独一无二的心灵,不可能彼此雷同。没有对语篇意义的主观反应,且严重依赖教师对文学作品的解释,学生在语言技能方面就不可能进步。因此,运用新批评法很少享受和识别文学的价值,而且会对文学产生负面态度。

文学语篇的选择。名著、经典之作和获奖的文学作品,常常含有令英语学习者难以读懂的语言,的确很难批评和理解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新批评法是处理代表最高文学价值语篇的典范。虽然不是所有的经典作品都很难读懂,但是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他们应该考虑学生可以接近和涉足的作品。在选择二语语境下可接受的语篇中,首先要考虑词汇和句法的难度,教师应当寻找与学生程度匹配的作品。其次使文学作品难以读懂的方面便是历史、社会和政治背景,它们增加了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作品的复杂性,学生对于语篇文化的不熟悉引发了各种问题并使得学生依赖于教师的解读。结果,学生常常不得不通过听老师翻译和分析来学习文学作品;多数时候不得不说母语的教师垄断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这对学生来说是很不利的。由于缺乏乐趣和没能从学习经历中获益,语言困难加上文化背景知识造成了学生的被动并消极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方法二:结构主义法

结构主义是一种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重视的方法。此种方法不是把文学语篇当做单个的实体来解读,而是确定一篇文学语篇在何处合乎可能适用于所有文学的一套框架系统。如同新批评法一样,结构主义方法强调考察文学语篇中的整体客观性并否认读者在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个人反应作用,需要学习者科学地接触文学语篇并运用自己的结构和主题知识把文学作品置于有意义的等级系统中。结构主义并不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而是着重于涉及意义产出的不同过程和结构。

讨论:结构主义者不关注文学语篇如何补偿作者的人生经历,它只对机械的形式关系,比如叙事的成分感兴趣,把文学语篇当做科学客体来处理,这种着重于作为科学系统的文学,而非包含个体和主观含义的文学轻视了个体在结构意义中的作用。然而,文学应当对有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提高其文化意识和培养其语言技能。虽然结构主义法通过把作品与整体主题结构彼此关联,比新批评法使得文学更加可理解,但它过分强调语言系统并当做意义的唯一决定因素来解码。因此就文学教学而言,结构主义的意义就不那么大了。由于外语教师和学习者语言技能和知识不足,不能科学地接近语篇,这就使得学习过程徒劳而且导致阅读文学的动机不足。

(三)方法三:文体论法

起源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文体论法分析文学语言的特征、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敏感度,包括文学,尤其是诗歌中语法不合乎逻辑、松散的非常规结构。这些非常规结构令学习者困惑还是提高了其语言知识是争论的焦点。在这方面必须考虑体裁间的区别,比如,诗歌常常是抽象、富于想象力的,而戏剧中的对话常常是现实主义的。

在文体论法中,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对语篇做出审美判断和解读,因此就出现了读者在此过程中作用的问题。Rodger认为,语言形式在解读诗歌的意义中最重要,而Moody却认为读者的背景知识最重要,其次是语言特征,对解读复杂的语篇至关重要。

文体论法的一个有用的典范就是Widdowson’s的文学教学比较法,把文学片段与其它语篇的片段进行比较。这种方法表明文学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话语,教会学生不同的方法运用语言。这样,学生可以建立自己的“语域”知识,即在特定的场景下运用语言来交际的不同方法。学生可以把文学作品中的“语域”与非文学语篇的“语域”进行比较,这样有助于他们识别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的不同以及以言行事的各种方法。学生会学会各类语言的作用和多种用途,完整地表达人类感情和经历。

讨论:之所以文体论法意义重大,是因为它阐明了教授文学的基本原理之一:突出文学的美学价值,通过探索着重于意义的文学语篇的语言和形式提供接近意义的途径。诗歌、剧本和小说的语言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能够探索文学的语言美时可以更好地欣赏文学。

如果文体论法对文学而言是外语语境下唯一的方法,就会因此而产生一些问题,包括识别英语文学中的反语、用英语交际受到限制以及缺乏对日常语境中各种语域的体验和敏感度。

(四)方法四:读者反应法

读者反应法的原则包括关注读者的作用和阅读文学的过程法,它支持鼓励学生在解读文学时凭借个人经验、观点和感情的种种活动。读者与语篇之间的重要联系得到了Rosenblatt文学阅读理论的解释,这一理论描述了读者与诗歌间的“交易关系”。文学作品里的事件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不同的读者对这些事件反应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取决于他们独特的兴趣和经历,每个读者对作品都有自己的解读,故诗歌是一种存在于读者和语篇关系的积极过程,不应当与作者或者读者以外实体意义上的客体混为一谈。这种视角强调读者和语篇之间的双向关系,与自上而下阅读理论有颇多相通之处。在进行自上而下的阅读时,学生运用图式或者对话题的熟悉程度来帮助自己理解作品,提高对新信息的理解和解读。

由于每个读者有着独特的经历和感情,作者对于作品的想法可能会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来描述,这就是为什么Wright反对“诗歌可以被永久地固定、释义和翻译成某些与诗歌意思吻合的陈述,这种陈述便是读者需要理解和鉴赏诗歌的全部” 。

讨论:读者反应论使文学不那么神秘,把它与个人经历联系在一起,因此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贡献巨大。二语领域的研究者和教师们通过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使文学更加可理解,以便更好地预测和解码文学语篇的语言和主题,激活学生文学阅读中的图式至关重要,使学习经历个性化,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和动机。实际上,这些是交际语言教学的核心原则,鼓励通过以学生为中心和过程学习活动来鼓励语言学习。

不过,读者反应论也有一些弊端,其中包括:1.学生的解读可能会大大地偏离作品,不利于老师回应和评估;2.阅读材料很难取舍,因为语言难度和不熟悉的文化内容可能会阻止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解读;3.缺乏语言指导可能会妨碍学生理解语篇或者对之做出回应的能力;4.学生的文化可能令他们难以公开讨论自己的感情和反应。

(五)方法五:语言法

如同文体论法一样,语言法强调文学语言意识。不过,这个方法使学生对文学的反应和体验变得容易,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比文体论法更加切实可行。再者,语言法要求大量的语言教学活动,包括集思广益激活背景知识、做出预测、改写故事结尾或者概述情节、形成观点并进行热烈的讨论。最重要的是文学对于交际语言教学而言是绝好的媒介,通过互动和合作导致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提高。教师的作用不是把自己的解读强加给学生,而是必要时进行干预。

讨论:语言法对学生学习文学中的需求做出回应,他们接受语言技能和技巧,从而更容易走进语篇、培养对不同语域的敏感度,以便可以享受与自己的生活相关的文学作品。再者,这种方法满足学生语言学习的需要:学生用英语交流以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培养小组讨论必要的技能、成为积极的学习者,而教师则在学习过程中支持和引导学生。语言法激发动机,因为它满足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学的需求,帮助学生处理语篇、增加他们对文学的乐趣和兴趣、培养其自主性、提高了他们的英语水平。

语言法的弊端是对作品内容的鉴赏程度会打折扣。

(六)方法六:文学批评法

文学批评法从批判性语言研究、教育社会学和女性主义等众多的理论中吸取了养分,虽然不是明显地用来教授文学的,但这种方法对教授语言和文学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因为它表明了语言运用和社会权利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很多人提到过语言运用的社会层面在外语课堂上被忽略了,学生的声音在很多课堂活动中缺席了。在许多情况下,语言教学忽略了或者较少涉及语篇是如何处理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和权利关系的。Osborn认为,真理在课堂上作为知识来呈现在一整套权利关系中是根深蒂固的。话语反映了社会中的权利关系,而且如同研究者和实践者注意到的那样,就社会现实和社会团体权利关系而言,教和学的过程并非中性的。文学批评法有助于学生在产生、维持和改变社会关系和权利中对于语言作用的批评意识,被看成是培养有关语言和社会关系意识的资源。

文学批评法的另一个目标便是鼓励学习者探索社会和政治因素是如何形成他们正在学习的语言的,以便更多地了解背后的社会政治原因。值得推荐的一个文学批评法模式就是“转换生成教育学”,它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协作互动,导致他们形成语言的社会政治用途的批判意识并以强有力和有意义的方式习得和运用语言以便应对并改变社会现实。

讨论:文学批评法对于文学教学而言既有效又有必要,学生应该意识到语篇是如何与身份、文化、政治权利、性别、种族、阶级和宗教等问题相关联的,但有些语篇可以影响学生的安全感,因而妨碍他们参与课堂活动。学生需要了解蕴含在所读语篇里的意识形态假设,还需要有安全感。运用文学批评法的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社会经验和世界观,也要考虑不同社群和文化的开放程度。由于历史、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原因,有些社群言论自由的确受到限制,在课堂上运用文学批评法对于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学生效果差一些。

三、结束语与建议

此篇考察了运用于外语课堂中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教学六种不同的方法。虽然其中多数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读者反应论和语言法似乎更加适合用于外语教学,而文体论法和文学批评法中的要素则丰富了这些方法。评估这些方法与大学英语文学语篇教学的关联时。有必要考虑以下交际语言教学的核心原则:

1.学习目的。如果恰当地引入、学生也喜欢文学风格,文学的运用会促进语言学习。另外,他们不可避免地会打造与文学的情节、主题和意识形态假设之间的密切联系,成为接受用英语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积极学习者。

2.课堂活动。文学学习提供给学生互助合作、用英语交流的机会。语篇和活动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这些选择会造成被动阅读与积极参与文学语篇的区别。

3.学生的作用。文学有着创设学生观点和个性化意义的威力,故学生会是典型的发起和维持与之共鸣的基于文学主题活动的主体,这会有助于学生成为积极的课堂参与者并促进自主学习。

4.教师的作用。选择语篇和解读语篇的方式时,教师是重要的帮助者和向导,远不是被动的观察者。教师必须计划和准备让学生参与课堂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必须了解将要呈现的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一个授课蓝本,包括基本的预阅读和激活图式的活动。

[参考文献]

[1]杨自俭.关于外语教育的几个问题[J].中国外语,2004,(1).

[2]姜敬.英美文学融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3).

[3]吕丽塔,尤莺.名著电影祝福英美文学教学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

[4]Price, E. A. & M. P. Driscoll. An inquiry into the spontaneous transfer of problems-solving skill[J].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7, (4).

[5]于国华. 论建构主义语境下的大学文学教学[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6).

[6]王子春.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学[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责任编辑:碧瑶]

作者:江洪涛

上一篇:大学生个人事迹材料(精选2篇)下一篇:社会实践敬老院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