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现状分析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环境对中职生的德育影响作用巨大。在经济开发、社会转型时期,环境对中职德育工作的影响更加复杂。本文分析了中职德育环境的构成及现状,并初步探讨了各环境因素对中职德育的作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职德育现状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职德育现状分析论文 篇1:

“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德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及路径探索

[摘           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新式教育方式不断普及,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一新形势下,中职德育课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拟从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和教学环体三个角度进行探索,讨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利用信息化教学丰富发展中职德育课的主要对策,并希望通过与时俱进的变革不断提升中职德育的实效性。

[关    鍵   词]  “互联网+”;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迅猛推进,传统的中职德育教学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国家相关政策的角度来看,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被屡次强调。国内外以新媒体为主要载体的网上在线课堂、慕课、微课等新教学模式井喷式出现,给传统的中职德育教学方式带来了革命性转变,使其突破传统单一的授课模式,紧跟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

一、“互联网+”背景下推进中职德育课信息化教学的现状与诉求

(一)机遇与挑战:中职德育课面临的现实境遇

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信息的传播不再受到以往狭窄空间的限制,而是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日益显现出广泛、方便、实时、开放等特点。就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新兴媒体逐渐被运用到教学领域,而与此同时,传统的中职德育课由于采用经验式的思维、说服式的教授和相对单一的评价体系,已经无法顺应信息化教学的时代潮流,也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更不能保障其新形势、新阶段的主客观需求。这些问题对于中职德育课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职德育教学如何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地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加快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学生认同感是目前中职德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青年学生是新媒体使用中最广泛的受众群体,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型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铺天盖地的信息不断冲击和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认知、文化水平、文化自觉意识和理性判断。中职德育课如何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中职德育课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困境与抉择:提高中职德育课堂实效性的时代诉求

在“互联网+”教育的浪潮下,一方面,传统的德育课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内容大多拘泥于教材的理论和案例而略显教条呆板,授课模式也局限于教师当堂的说服式讲授,师生间的互动程度较低,当代中职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都有所欠缺。同时,大容量的课堂使授课者难以有时间和精力顾及所有人,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因而无法满足当代中职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伴随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也日益多样化。由于中职学生社会阅历有限、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在面对西方社会思潮的入侵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有意渗透时往往难以抵抗和招架,从而对中职学生正确“三观”形成过程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对德育教学的目标达成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与时俱进,进行信息化改革,抢占意识形态领域教育的先机是提高中职德育课实效性的时代诉求。

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利用信息化教学丰富发展中职德育课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政策指导与支持,提升中职德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国家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一直十分重视,也提出了许多相关政策。想要探索一条有利于学校自身发展、契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之路,除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之外,各校要联系学校实际,仔细研究政策导向并形成相应的政策、机制和措施,从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角度探索以不断提高中职学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不断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此外,科技日新月异迫使中职德育的任课教师应对信息化手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除了要始终保持对重大新闻的敏锐认知外,还要与时俱进地不断探索和学习最先进、最前沿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并逐步将其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在推进中职德育课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更为重要的是强调教师的角色定位之转变,由传统课堂教学时的课堂主导者转化为信息化教学的积极引导者,强调引导学生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运用信息技术主动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通过云班课、清华雨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本着课前导预习、课上导学习、课后导延伸的原则,将信息化技术和创新的理念融入教学设计中,圆满快速地完成教学任务。依托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利用信息化技术,营造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氛围。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依托两个平台,讨论分享,巩固提升,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用交互式微课,在线学习平台,在线测试,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轻松解决教学。

今后若有条件结合百度大脑,将AI技术应用到教学中,通过软件、智能硬件等方式,实现AR辅助教学、机器人辅助教学、体验式教学,增加学生对所设学生任务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对前沿科技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求索,提升整体交互中学习的体验以及带来的学习趣味性,实现精准推送个性化学习任务。还可能利用面部表情识别,在基于摄像头采集的图像信息来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微小行为动作等识别要素,如点头、示意、微笑表情代表注意力集中程度的行为识别;监测学生使用手机频率、是否有交头接耳、低头、没黑板、伏案、举手等行为非学习物品识别来判断学生是否面向讲台正前方,分析检测学生课堂上是否有关注与学习场景无关的物品,如饮料、零食、玩具、手机、平板等进而实现统计分析出单个学生、班级瞬时、班级整体的学习过程的专注度情况。为学校、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估针对性地采取提升方法,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果,将大大提高信息化人机互动的有效性。

(二)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受教育者在参与互动中增强对德育课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推进中职德育课信息化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一个关键的问题,即德育课是为谁服务的。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为本、立足生活,在推进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拟定教学计划、撰写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环节、开展教学实践等环节都要充分了解中职学生在德育培养方面的基本需求,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力图达到提升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其塑造良好“三观”这一中职德育的基本教学宗旨。在开展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活动机会,鼓励中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劝导中职学生珍惜青春韶华,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并不断外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和实际行动。在开展德育课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相反,在信息化教学的背景下,学生成为信息与知识的主动获得者,通过参与互动、体验、反思与总结等活动,不断增强对德育课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比如在讲解《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章透视经济现象第一节商品的交换与消费中,本节落脚点是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传统教法上教师讲解学生感受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现在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雨课堂弹幕功能、云班课的头脑风暴等,学生就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通过投屏分享、教师点评、学生互评自然就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学生参与率高,互动效果好,轻松达到了教学的预设效果。

(三)改善相关配套设施,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學环境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影响、塑造和改变学生心智的作用,其重要性不容小觑。因此,不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营造良好的信息教学环境,打造和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合理整合和优化资源,为中职德育课信息化教学提供技术和环境支持。建构一个信息化教学平台,有利于学生改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他们心中的偏见,感受德育教学的魅力,转变“传统的德育课十分无聊”的观念,提升对德育教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对德育课的获得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有利于中职学生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和西方社会思潮的腐蚀入侵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结语

“互联网+”时代下,中职德育课的信息化建设处在一个不断探索和改善的过程中。立足于“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当下,中职德育前进的步伐既有机遇也有挑战。面对困境,应回应提高中职德育课实效性的基本诉求。中职德育如何顺势而为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化教学道路,需要从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和教学环体三个维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鼓励和支持教学主体、重视和引导教学客体、改善和营造教学环体,凝成一股教育合力,不断增强中职德育课的实效性,从而不断增强中职学生对德育教学的认同感、获得感,在培育良好“三观”的同时将其付诸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周丽娟.大数据时代下的当代职业教育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84-86.

[2]孔朝霞.新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遇、困境与对策[J].新西部,2015(11):152.

[3]崔树恭.中职德育课程改革之我见[J].华章,2013(15).

◎编辑 赵瑞峰

作者:邱惠林

中职德育现状分析论文 篇2:

中职德育环境的现状分析

【摘要】环境对中职生的德育影响作用巨大。在经济开发、社会转型时期,环境对中职德育工作的影响更加复杂。本文分析了中职德育环境的构成及现状,并初步探讨了各环境因素对中职德育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德育环境现状

一、中职德育环境的内涵

德育环境的涵义极为广泛,据《教育大辞典》,德育环境是指教育者为实现德育目标、任务而设置或使用的、具有教育因素的环境。这是狭义的德育环境。另外有许多学者把德育环境的外延扩展到整个社会环境,成为广义上的德育环境,指对德育活动的目的、进程、效果以及德育对象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行为习惯等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发生作用的一切主客观因素的总和。

根据狭义的德育环境,中职德育环境专指学校的内部环境,可划分为硬件环境(物质环境)和软件环境(精神环境)两个层面。硬件环境是由具体事物构成的设施环境。软件环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由校园管理、规章制度、组织纪律等组成的组织管理环境;二是人际关系环境;三是由校园社团组织及其文化活动和文化氛围构成的文化环境;四是学校内部的虚拟环境,这里专指网络环境。

广义的中职德育环境可以划分为家庭、社会、学校、虚拟环境四大部分:家庭德育环境主要由家长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等方面构成;社会德育环境依据其构成要素分为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学校德育环境依据其育人的构成要素,分为教学与学习环境、管理与校风环境和硬件设施环境,即狭义的中职德育环境;虚拟德育环境即网络上对学校德育产生影响、发生作用的一切因素。

综上所述,中职的德育环境,就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的特征来概括,应该是教书的育人环境、管理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的育人环境、社会文化的育人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学校、虚拟教育环境的集合体。

二、中职德育环境的现状

2006年11月初至12月底,笔者就南宁市中职学生德育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学校共有6所学校:广西药科学校、广西理工学校、广西幼师、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广西轻工业学校、广西高级二轻技工学校等。通过问卷调查,笔者获得了许多很可贵的数据,这些数据客观描绘了目前中职学生的德育思想状况,显现出在家庭、学校、社区教育中,中职学生德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家庭德育环境主要指学生的家庭情况,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及处世态度、文化水平、教育程度、相互关系等,这些因素都会促进或制约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是道德教育的摇篮,是孩子最直接的德育场所,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德育环境是一个人道德成长的初始环境,决定人的观念的原始取向,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果家庭德育环境不好,学生在性格、心理、情感、品质等非智力性因素以及学习、创造等智力性因素方面,都会表现出与他人不协调、不合作、敌意、格格不入等行为方式,这样的学生往往使学校德育工作出现被动和失控。许多家庭因为德育不到位,客观上是在做消解学校德育成效的工作。笔者对南宁市6所中职学校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中职生与父母沟通情况良好的仅占48%,子女与父母双方互相理解、互谅互让的占65%,有15%的被调查者表示父母不曾对其进行礼仪教育,这说明部分学生家庭教育可能有残缺。有25%的家庭没有对子女进行交友指导,这与我们的教育经验相符。有些学生终其中职生涯,朋辈关系仅限于同乡,与其他人少有交往,关系也不融洽,在面对老乡会的邀请时,被调查者有43%选择参加,这表明了中职生择友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在家教内容当中,重视智育的仅占16%,并无特别要求的占7%,说明了部分中职生父母对孩子成长的认识是片面的。以上的调查结果大致勾勒出了中职生家庭德育环境的概况,即家庭环境对中职生的德育影响力不足、方向不明。就此结果而言情况不容乐观,部分中职生在校表现出来的不良习惯明显与家庭德育有关。

社会德育环境是家庭、学校德育环境的延伸、补充和拓展,其德育资源丰富、感染力强,具有极大的覆盖面、辐射力和渗透性。社会德育环境是国际国内存在的对学校德育活动及学生思想品德产生影响的宏观德育环境系统,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政治环境是指政权的性质、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如国家的教育方针、人才的培养目标、办学方向等。经济环境是指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文化环境是指人们在社会精神文化支配下的各种行为联系而构成的社会文化关系氛围。由于社会德育环境是由经济、政治、文化互动体系构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全面性、突变性等特点。这种影响,有时使德育工作者难以预料又防不胜防。笔者对南宁市6所中职学校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86%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喜欢流行文化,75%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有崇拜的偶像,87%的被调查者喜欢从报刊杂志了解社会文化内容。从以上可知中职生对流行文化的支持率远高于学校设置的课外活动。在管理中笔者也体会到,学生的发型、衣着、行为习惯等受社会文化影响较大。

学校德育环境是指学生在校园内所感受到的并影响其道德素质及行为方式形成与变化的一切外部因素(条件)的总和,主要指学校的校园、教职工、教育内容、校园文化、校风、教风、学风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境况,包括校园物质环境,如学校自然地理位置、空间构造、校容校貌、基础设施、教学设施、人文景观等;校园文化环境,如校园文化活动的设施、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等文化氛围;校园人际环境,如学校中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从校园内有形的建筑、设施到无形的文化氛围、学习气氛,从知识教学到人际交往,从各种管理制度到日常行为习惯,都是学校德育环境的基本要素,它们共同构成对学生产生规范、引导和长效影响的德育资源。学校德育环境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社会性、规范性、主导性、集体性和开放性等重要特征,在德育活动中这些特点可以使得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的内容理论化、系统化;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识别、抵制和消除社会、家庭中不良因素的能力。学校德育环境与个体内部道德环境、家庭德育环境、社会德育环境既有联系又有区分,它们共同构成影响个体道德素质形成与变化的重要条件。笔者对南宁市6所中职学校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了解的占被调查者的68%,消极对待校纪校规者占61%;有38%被调查者表示不喜欢校园生活,有68%的被调查者不喜欢学校设置的课外活动。就上述调查结果而言,学校德育环境对中职生的影响力偏低,这一点在学校的管理中也可以印证。

虚拟环境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形成的、具有周围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作用的众多特点,而又非周围环境的一种状态。它特有的逼真、自治、开放和符号性等特点,使得网络环境蕴涵着巨大的德育价值,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德育信息资源共享,而且拓展了道德社会化主体的内容,为“自主型”道德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德育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了网络在社会中的地位,催生了一种新型的虚拟德育范式,促进了应用伦理学科的向前发展。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动态立体超时空、信息的高集成性、丰富全面性、互动性、开放性和可选择性,更能满足学生求知、求新、求异的愿望,而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又给人们尤其是未成年人逾越社会规范创造了空间。网络将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呈现给人们,社会意识不再单一、固有,而是完全多元和开放,既有积极的正面效应,也有潜在的负面效应。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了,可以说虚拟环境对新时期中职学生的思想影响日益增强,虚拟化特征易导致中职生产生心理障碍。笔者对南宁市6所中职学校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51%的被调查者认为互联网信息半真半假,这表明了部分学生对互联网信息还是有一定的鉴别能力的。44%中职生上网的一个主要内容是聊天,其次是娱乐,这占被调查者的35%,详细调查包括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等,而浏览信息和学习者比例很低,分别占12%和6%;高达23%的被调查者经常(平均每周两次以上)通宵上网,说明这部分学生已有较深的网瘾,30%的被调查者自认为对网络相当沉迷。以上调查总体上说明了部分中职生对网络的使用是不恰当的,例如通宵上网;把网络主要当作娱乐、沟通的工具,对于网络的资讯、互动学习的功能没有充分利用等。综合以上调查结果,笔者认为虚拟环境对中职生的德育作用处在部分失控的状态。

三、结语

德育环境对中职生的道德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影响德育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德育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不是强制的、有形的,而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间接的、长效的,对德育的正负影响具有强化的作用。但是促进青少年道德健康成长的德育环境并不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中职学生所处环境与其他同龄人有所不同,受环境的影响也有所不同。目前对中职德育环境的研究较少,新旧环境的作用错综复杂,因而有必要对中职德育环境作更深入的研究,努力寻找对策,尽量让环境的强化作用顺应德育要求。也就是要使德育要求与环境影响在性质上一致,导向上相同,充分挖掘环境中存在的德育资源,增强环境对德育的正向影响力度,以尽可能的提高中职德育实效。

中职生群体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在知识水平、认知水平、思维方式、思辨能力、自控能力以及道德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相对缺失。很多学生人生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情感脆弱,自律能力和行为规范差,对他们实施教育和管理难度较大,环境对他们道德形成的影响也相对复杂。同时职业学生入校后面对的首先是将由学生身份向社会劳动者身份的转变,而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人格、心理素质的生长发育阶段,过早地面临陌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社会的激烈竞争和择业的巨大压力,将使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奋斗的目标、人生的定位经受考验和挑战。因此,针对学生特点,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研究环境因素对中职德育的作用,营造适合中职生特点的德育环境是职教德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者:吴剑波 甘 晖 韦敬文

中职德育现状分析论文 篇3:

中职生德育现状分析与制度文化环境初探

摘 要:中职生处于人生转折时期,有不良习惯、心理承受能力差、传统道德缺失等问题。应当通过以下方法改善中职生德育现状: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德育环境;适时改进制度文化,发挥制度文化的德育功能;发挥校园的精神文化德育功能;提升教师的素养,进行师德建设。

关键词:中职生思想;德育现状;文化环境

一、中职生存在的思想问题

一个人的成长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在中职教育阶段,由于受小学学习环境和学习状况的影响,中职生特别容易在各方面特别是心理方面发生变化。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第一个重要的转折期。然而,中职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在以下几方面普遍存在着思想问题:

首先,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中职生普遍对于网络比较着迷,非常期望探索网络中陌生的世界,从而导致昼夜颠倒、精神不佳,对学习不感兴趣,整天沉迷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本来是个习惯养成的阶段,部分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厌学情绪油然而生。据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没有学习的存在感,没有阅读的习惯。

其次,网络世界的各种信息,导致很多中职生出现社会问题。可以说,学生是网络的受益者,也是不良信息网络的受害者。网络游戏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也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绚丽的画面和网络存在感让学生无法正常地调整休息时间,无法将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进行区分,新闻报道里各种由于网络游戏导致的违法乱纪事件层出不穷。

同时,由于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对于成功和失败无法正确对待,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自我调节能力欠缺。同时,中职学生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当中职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缺失,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受到教师的批评教育和同学的打击时,很容易产生偏激想法,从而导致性格孤僻、夜不归宿或者离家出走以及其他极端事件的出现。

二、改善中职生德育现状的办法

1.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德育环境

对于新入学的中职学生来说,良好校园的物质文化,各种硬件设施的呈现,是影响学生的首要因素。校园的物质文化,应当从各种设施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温暖的家。作为学校教育资源和学生学习资源的一部分,是教育目标建设的基础。它作为一种直观的校园文化,是一所职业学校的载体形象。一所学校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归属感。作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激发灵感的平台,为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形成和内部驱动力的形成提供一种催化剂。

同时,社会和学校所努力倡导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校园美好的环境,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

2.适时改进制度文化,发挥制度文化的德育功能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是一个真实环境,同样存在着各种校纪校规需要我们去遵守。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就在学校制度中体现出来。学生入校后,班主任需要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在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校纪校规的宣传,实际上就是希望加强学生的纪律意识,并进行道德教育。

学校的校纪校规等各种规章制度,作为一种强制性的手段,一方面使学生进行自我约束,另一方面使学生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中。

同时,作为中职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如何进行德育工作,需要根据新的形势政策和教学改革的进行而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心理的变化而变化。

3.提升教师的素养,进行师德建设

教师作为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业指导和生活指导,对于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名教师师德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首先,一名教师的业务水平,对于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新知识新技能发展的关注度,以及自身理论水平、动手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都是应当不断提高的。在提升自身教育教学和德育素养的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

同时,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对身边的人和事进行细致观察,举一反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身作则,重视细节。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除了对学生知识的教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校园生活,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做出相应规划,在今后踏上社会后能真正实现自身价值。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和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正确地分析在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存在的问题,如何正确地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给学生创造更好的文化环境,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正视自身存在的弊端,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中职智育、德育教学工作者而言,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谭林平.中职生德育现状调查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3(5).

编辑 薛直艳

作者:赵玲玲

上一篇:建设扶贫工作总结(通用3篇)下一篇:高校活动总结(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