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案

2022-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案

yan苏教版语文教案古诗两首第一课时下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下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学生自读。

2、教师检查,正音。

3、出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指导书写。

你认为其中的哪个字最难写?应注意什么?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5、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

三、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分小组讨论。

2、汇报,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草长莺飞、拂、堤、醉春烟、纸鸢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

4、集体交流。

5、再读全诗,读出感情。

四、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诗句,再现画面,练说。

2、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3、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4、背诵全诗。

五、拓展练习。

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添加到自己的成长档案袋里。

第2篇:郭沫若诗两首第1课时导学案

初一语文导学案《郭沫若诗两》导学案 NO:27-1

班级 姓名 组别 评价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3、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朗读诗歌,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识记生字词语。

2、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

3、小组合作探究,就诗歌不解之处质疑。 【内容导航】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同学们,故事传说千年,神话仍在人心,牛郎织女的故事陪伴着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曾经我们也为他们的分离而伤心。但在郭沫若先生的笔下,牛郎织女不再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是携手在天街散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上的街市》。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他的著作很多,文学方面有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等。

2、写作背景:《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在1921年10月创作的,时值“五四”运动的退潮期。当时郭沫若曾两度从日本回到祖国,他接触到在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现实社会,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对祖国美好的憧憬归于破灭,陷入“深深的苦闷”中,但他并不因此消沉,仍执著地追寻着光明和理想。《天上的街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他在苦闷中彷徨,抨击现实,憧憬未来。 【自主学习】

1、为下列词语注音:

缥缈( )

定然 ( )

奇珍 (

) 闲游(

) 2解释下列词语

缥缈:

定然:

陈列:

珍奇:

不甚: 闲游:

3、朗读并背诵这首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因而在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展。朗读时请在文中划分出节奏和重音。并讨论:作者写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何处?

【合作探究】 朗读第一节

1、“远远的街灯明了” 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信息?诗人面对黑夜看到了什么呢?

2、这节诗中有两处运用了联想,请找出来,并说说联想的特征。 .............................

朗读第二节

3、什么是想像?第二节诗中运用了想像吗? ..

4、诗人是如何描绘自己的想像物的? .................

5、作者极尽想像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语气是怎样的?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朗读第三节

6、如果说诗的第二节描写的是诗人想像出兵静止的景物,那么,诗人运用丰富的想像,在第三节诗中描写了什么?

7、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如何?它与传说的故事有何不同?诗人这样的想像合理吗?他为什么要这样改造?

朗读第四节

8、这一节诗写了什么内容?诗中有个量词用得好,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9、这首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像的?这首诗既有写实也有想像,请找出来并体会各自在诗中的作用。

10、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练练测测】

1、《天上的街市》和《静夜》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是我国现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

2、《天上的街市》一诗以________和________描绘了一幅天上的美景,把读者带进了神话的境界。诗中主要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________和对理想生活的________,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读《天上的街市》,回答问题。

3、第一节的“闪”字和“点”字用得好,绝不能互换,也不宜换别的字,请说说好在哪里。

4、定然”一词在诗中出现了四次,还有一次是用了“定”,加起来是五次。“天上的街市”当然是子虚乌有的,用“也许”不是更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5、“你看”,这是对谁说?为什么不说“我看”?它眼下面哪两个字相呼应?

6、作者从街灯写到明星,又从明星写到街灯,这样写的作用是(

) A、描绘一幅迷人的夜景,抒发诗人的苦闷悲伤 B、驰骋想象,给景色增加一层神秘色彩

C、吸引读者把视线从地上转移天上,为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铺垫 D、渲染气氛,使天上和人间形成鲜明对比

7、对《天上的街市》的中心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表达了对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向往的感情

B、通过对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C、作者由现实生活联想到美好的夭街生活,表达了热爱生活的感情

D、作者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告诉读者那不过是缥缈的幻想,表达了自己郁闷的感情

第3篇:三年级语文 19.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19.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认读生字“径”“飘” 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⒊指名读课文。 ⒋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1)为什么称为“寒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2.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⒊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

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4篇:3古诗两首(2课时)

3、古诗两首

教材简析:

课文包括两首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隅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径洞庭所作。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时所作。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望洞庭》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 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光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望洞庭》,了解诗句含义,体会洞庭优美的月夜景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欣赏诗中景

(一)解题“望洞庭”,初读求通顺。

生解题,师补充。读古诗,要求读通读顺。

(二)讨论诗意,初理诗脉。

欣赏古诗与所配的插图,通过查阅工具书,以学生汇报为主初步理解诗意,指导朗读,读出诗中的“宁静”之美。

1、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些什么内容?从哪些句子或词语知道的?

2、还有哪些字词不太理解?

3、查找工具书,或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解决学生质疑的问题。

4、每解决一个小知识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诗句。

(夜幕降临,静静的天空升起一弯新月,月光倾泻在湖面,轻纱似的,增添了洞庭湖的神秘。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主动探究诗文的兴趣,吸引并引导学生通览全诗,直面作品,自主读书,探究阅读,把与文本对话的权利还给学生。) (三)聚焦景色,丰富画面。

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看同一处景感受也会不一样,再读读诗,看看画,说说自己看到的诗中的画面,这是一副什么样的画面?从哪里看出来?(宁静、美丽、和谐)

1、抓住两个比喻句,体会作者描写之巧妙。

潭面无风镜未磨:可以理解成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也可以理解成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在月光下像个白银盘,里面的君山像个青螺。

2、围绕字眼“和”感受画面美。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是一种柔和之美。青山倒映在水中,碧水掩映着青山,是一种融和之美。作者虽然被贬,可是依然乐观豁达,作者的心与这景之间的平和之美。

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悟。

(设计意图: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通过想象画面,丰富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用字简明却意境深远,抓住字眼,多角度解读。)

二、感悟诗中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透过这首诗来了解一下作者。

(一)用自己的话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1、作者的才学

2、政治生活上的不得志

3、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结合本诗感受作者虽然被贬却依然满眼美景,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

(二)入情入境的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着读出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试背诵。 (设计意图:透过古诗了解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这首诗,还原作品,既品出本诗的写作之美,又悟出作者为人之美,实现学生、文本、读者的多角度对话。)

三、欣赏多姿多彩的洞庭湖

(一)推荐给学生拓展阅读的古诗句,从多个角度感受洞庭之美。

借助图片课件,师生同读诗句,教师简介诗意或词意,旨让学生感受洞庭湖的魅力,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

1、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写出了洞庭湖的水势浩大,雄伟壮阔。“前人之述备矣。”说明洞庭湖吸引过无数的文人墨客。

2、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题君山》唐·雍陶

(诗人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写山影的凝重。“碧色全无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视倒影,当然是只见翠山不见碧湖了。

三、四句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绘中。 “一螺青黛镜中间”,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多么象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此诗写出了洞庭湖的平静与柔美,与我们今天学的《望洞庭》有异曲同工之处。) 3.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赠张丞相》 4.(八月的洞庭湖,水势盛涨,几与岸平;天容水色,浑然一体。那湖面上滚滚蒸腾的云气,一片弥漫,笼罩着整体云梦巨泽;那浩渺无边的波涛,汹涌澎湃,巍峨的岳阳城也震动了,这是何等的气势和力量。)

4、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韩偓《洞庭玩月》

4、 白水连天暮,洪波带日流。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李端《宿洞庭》

5、

(二)口语表达:我眼中的洞庭湖,课件配洞庭湖图片循环放映。

(设计意图:每篇课文的学习都仅仅是一个原点,如何让这个原点生发一个面积较大的圆,让它成为学生阅读经验的有效区域,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对课文进行拓展,以诗中“洞庭湖之美”这一主题,为原点向外画圆让学生感受众多诗人笔下多姿多彩的洞庭湖。以上环节就是基于此而设计的。)

四、书写洞庭湖

1、每人发一张印有洞庭湖图案的书签或扇面,要求学生将古诗默写在上面,写之前先仔细的看看本课生字,归类记忆“庭,磨”半包围结构,撇要写长。“潭,镜,螺”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写之后利用投影全班欣赏,品评。

(设计意图:精美的卡片利于提高学生写字的兴趣。益于激发学生把字写好的愿望。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和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这必须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持久注意提醒、纠正,才会逐渐养成习惯。)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学会《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次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背诵诗。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次词和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设计意图:课题是文章的题眼,从课题着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学习的热情不正是教师想为学生点燃的吗?)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放手让学生自由读书,使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内容有初步的印象,是符合新课表要求的做法。古诗教学要体现古诗的特点,更能体现自学指导,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和工具书,结合课文插图,能自行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师只需做引导性的点拨,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教学仍然是中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仍需花费一定时间,指导让学生当场识记书写一些字词,但可以适当逐步放些手,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多说说识记方法。) 课时反思

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所以教材才把这两首放在了一起学习。《望洞庭 》是刘禹锡在看了洞庭湖的美景有感而发。我通过让学生边读边对照课文插图去理解,然后把不理解的提出来,也可以把理解的说一说。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厚,只是有一句大部分同学不太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我从古时候的镜子说起,他们明白了铜镜,自然而然联想到湖面和铜镜的共同点。在体会诗意上,还不能深入到诗中去。所以在学生基本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进一步理解作者写诗时的思想感情。古诗《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由于总是不放心,怕学生不理解,在古诗的教学中分析过多。看来,教学古诗应让学生自己在诵读中体会,稍加点拨就可以了,一定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也许一个问题,一张图片,学生就能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学古诗,要让学生拥有诗人的情怀很关键的。

第5篇:古诗《草》第一课时教案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 难、顽强不屈。

3、启发儿童想象,让学生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 自然的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

1、理解“离离”、“枯”、“荣”、“尽”的词义。

2、懂得句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

电脑软件、录音带

1、情感描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草原吗?这一节课,就由老师带你们到大草原去 走 一趟,领略一下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现在,先请大家闭上 眼睛 一边欣赏音乐,一边跟着老师到大草原去。

述: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野草每年都会枯萎一 次, 又会茂盛地生长一次。熊熊的野火也烧不完这些顽强的小草, 来年春风 一吹,它们又会重新生长出来了。

师: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看看。

这就是我们所去的大草原了。你觉得这大草原美吗?我国唐朝的伟大

诗人白居易看到小草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不怕风、不怕雨,顽强地生长,触发了内心的感情,就写下了一首诗,名字就叫──草。

板书: 21、 草

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先请同学们来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每个字的读音,边读,边思考三个问题。

(1) 课文是怎样写草的?想想每句写什么?

(2) 联系课文内容,想想“离离”、“枯”、“荣”、“尽”的意思。

(3) 文中哪两句诗点明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交流初读情况

a 、刚才,大家都读得非常认真。现在,我要请几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 次,看看怎么样?

b 、学生评议,教师正音后听课文录音。

c 、现在,我们再来学着录音朗读。

师:《草》这首古诗我们已经会读了。现在,我们来做一道练习题,看看 大家能不能自己弄懂诗句的意思。做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同桌互相讨 论,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1、做练习题

a 、师:那好,现在请大家拿出练习题,完成第一题。

b 、评讲

c 、评讲后学生自由朗读一次。

师:现在,我们再来细心分析诗中每句话写什么?

2、具体分析诗意和字词义。

a 、齐读“离离原上草”

b 、问: (1) 课文写的是哪里的草?你从诗中哪一个词知道的?

(2) 草原上的草长得怎样呢?

(3) 诗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野草茂盛的样子?

(4) 让一两位同学说出诗意。

(5) 指导朗读。

师:第一句诗主要写出了草原上野草茂盛的样子,读的时候,“离 离”两字读重一点。

c 、师:谁来告诉老师,这些野草有什么生长常规呢?

(1) 指导朗读:“一岁一枯荣”

问:“一岁”是什么意思呢?

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

师:请你们告诉我,一年四季野草的生长情况一样吗?

是的,一年四季野草的生长情况是不一样的,先看春天的草。

(2) 看图后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四季的野草的生长情况。

(3) 看了图片,我们知道,野草长得最茂盛的是哪一个季节? 在哪一个季 节野草会枯萎呢?

(4) 师:现在,谁愿意帮老师一个忙,把“枯”、 “荣”两个字摆在相应 的季节下面,并请他说说“枯”、“荣”的意思。

(5) 现在,谁来告诉老师,“一岁一枯荣”是什么意思吗?

d 、 (1) 师:熊熊的野火燃烧起来了,草原上的野草会怎样呢?

(2) 让学生说说

(3) 教师画简笔画

(4) 诗中是怎样写的呢?请读出有关的诗句。

(5) 由于草根没有烧掉,所以草会怎样呢? 并说出诗句意 思。

(6) 指名到黑板上把最后一句的意思画出来,并告诉大家所画的意思。

(7) 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e 、师:小朋友,野火烧得这么厉害,野草的茎和叶都被烧光了,可是 第二年的春天,春风一 吹,小草又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 得这些小草怎么样?

你喜欢这些小草吗?为什么?

f 、朗读最后的两句诗

1、朗读全诗

2、问:学习这首诗,你最欢那一句呢?

3、背诵全诗

4、做练习题 2. 评讲

5、两、三位同学背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欣赏

《草》我们学过了,现在我要和大家一起听着音乐,听着诗歌,再 次到大草原去领略大草原生机勃勃的美丽风光。)

今天,我们学习了古诗《草》,了解了诗中的意思,初步知道了小草这种小植物虽然不起眼,可它那顽强的意志、顽强的生命力是非常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也要像小草那样,遇到困难要有顽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

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课文的生字词,完成课后练习。

第6篇: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两首-宿新市徐公店教案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

2《宿新市徐公店》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新市徐公店所见到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学生分析】

学生以往学习诗句,已经学会如何读诗,这对于对诗句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课型】新授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3.下面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交流会认、会写的字。

2.初步理解每句诗意,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引导读出古诗的节奏。

2.你读懂了什么?

3.齐读

一、二句:

(1) 这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 一径深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2) 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板书:花落 未成阴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

(3) 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4) 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

4、理解

三、四句:

(1) 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 追黄蝶 飞入 无处寻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2) 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3) 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4) 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动静结合,这样更富有情趣。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齐读

三、四句。

(5) 复述全诗大意。

5、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1)指名读全诗,齐读

(2)说说诗人心情怎样?

诗人很喜爱这场景。

四、课外拓展、增长知识

1 . 出示杨万里的另外一首诗《小池》。 2 . 交流《小池》大意。 3 . 齐读全诗。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 一径深

花落 未成阴 动静结合

儿童 追黄蝶 富有情趣 飞入 无处寻

【课后反思】

1、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2、借助图片理解文字,借助文字想象画面。

3、为充分感受这首诗的情趣,编写小故事。

上一篇:爱岗人生格言下一篇:教你怎样摆地摊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