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塔第一课时教案

2022-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的特征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根据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学习、思考和模仿。教案撰写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反映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而教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则关系到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乌塔第一课时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乌塔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教案

三亚落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较好地结合课文理解。

2、初步感知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达到有一定的情感。

3、精读第

1、2自然段,体会三亚迷人的风光以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搜集材料。

1、说到看落日,最值得去的地方当数三亚了。你知道三亚吗?

2、学生交流,教师出示图片补充。(有一首歌曾唱到: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三亚被称为东方夏威夷,她以以碧蓝的海水,洁白的沙滩著称于世。今天,我们将跟随作者,通过美妙的文字感受这富有诗意的三亚落日。

5、读题——三亚落日。

二、初读指导

1、这篇文章实在是太美了,相信很多同学课前已经读过了,能给大家展示一下吗?选择你拿手的一段就行了。指名读,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句子。

2、在初读这篇课文时,很多同学一定有这样的感受,这篇文章写得很美,要想读好,哪怕只是读流利了都很难。难读的是什么?

(1)出示词语:

赤朱丹彤溅出收敛光芒硕大无朋玫瑰涨溢

一盏蘸椰子树摇曳搔着醉醺醺软软

(2)指名读,注意多音字:树冠悄无声息

(3)自主交流感兴趣的词语意思,教师视情况点拨:

3、 再次指名读。

4、默读课文,理清层次。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其他各段分别写了什么? 板书

5、小结: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是一篇好文章首先应该具备的。

三、再读感知,精读第一段

1、文章要为我们介绍三亚落日,在一开头就写到——出示第一段。像这种在文章开头就点明题旨,总体概括全文意思的方法,就叫“开门见山”。

2、指名读,评价。在指名读

3、理解诗意。非常富有诗情画意,具有诗的韵味,让人产生非常美好的想象。

3、该怎样读出这种诗意。多种形式朗读重点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 儿也不… 试想作者再说这句话时,心情怎样?(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四、精读第二段

1、作者在开篇就用极具诱惑力的笔触将我们的心吸引到了美丽的三亚。三亚究竟是座怎样的城市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个短片,领略三亚的热带风情。

2、欣赏完了摄像机记录的三亚风情,再让我们走进文字,细细品味作者笔下的三亚风情。自由细读第二段,读个两三遍,再告诉老师你读出了什么?

3、集体交流。(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

(1)【美】

作者具体写了三亚什么美?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她们的美?在有关语句上作记号。交流:

①“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等词语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态美。 “挺拔俊秀”等词语突出了椰子树的姿态美。 “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②置身于如此美景中,我不禁想把他永远印刻在脑海中。

(2)【喜爱】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蘸”“搔”拟人手法的运用。“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

(4)文章中大量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活灵活现的动词描写,就是想表达一种愉悦欢快的情感!哦,描写手法原来是一种形式,它是为情感的表达服务的!哦,境由心生,言由心生。假如,作者观落日的心境是落寞孤寂的,那么,语言的表现可能就会变成另外一番味道了

五、总结:三亚,真是个有诗意的地方。在这里看落日一定是更有诗意。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第2篇:第一课时教案

剑桥预备级B册unit1第一课时教案

刘菲菲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pencil,pencilcase,bag,ruler,eraser,pen并能用英语介绍文具。

2.能听懂所接触的指令语,并能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二.教学重点:有关文具的六个词汇pen,pencil,pencilcase,bag,ruler,eraser的学习,并用英语介绍文具。

三.教学难点:较准确读出各单词,尤其是eraser的发音。 四.教具准备:单词卡片,文具实物。 五.教学过程:

1.热身(Warm-up)

(1)Greeting:Hello,boys and girls,I am Cici,What is your name?(用歌谣的形式问名字),然后挨个打招呼,并带领孩子们唱“hello”song,(教授两遍动作,一起唱几遍)。

(2)打招呼自我介绍用Hello,I am------(操练这个句型)

(3)游戏:A Name Train(一个个接龙说自己的名字,用I am--------) 2.呈现(Presentation)

(1)教师扮演魔法师变出一个书包,并让学生猜What is in it?一个个让同学摸实物,按照摸实物来教文具。

(2)教授新词pen pencil ruler eraser pencilcase bag

pen:touch and say clap and say (可以让读得好的学生当老师教读)

pencil:hop and say do exercise and say

ruler:throw and say jump and say

bag:音标拼读 大小声

pencilcase:剪刀石头布读,magic fingers (3)游戏:Show me your--------- guess what am I drawing? (4)跟读,纠正发音。 3.操练(Practice)

(1)闪卡(奖励第一个回答上的同学帮他画他想要的文具)

(2)小组竞赛(每组派出一名学生,老师告诉学生单词,同一组的同学猜,派出的学生能用Yes or No 来回答,用时最短者小组画文具) (3)跑卡片(抽两名学生,老师报单词 跑对的同学加分画文具)

(4)萝卜蹲(把单词卡发给学生,先从老师蹲,老师报到哪个单词,持有那个单词的学生蹲,错了受惩罚,在黑板上画老师说的文具)

(5)木头人(哪个同学动了,就得读老师指认的单词,不会的多教几遍,会的奖励) 4.家庭作业

(1)听说认读新单词 并用英语介绍新单词。 (2)绘画并作单词卡片。

第3篇: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内容,认识本课生字,懂得爱听奉承话,就容易上当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大森林里,住着这样一对邻居,一只长得很丑,叫声又难听,但喜欢听奉承话的乌鸦。

一只好吃懒做,而又狡猾的狐狸。这一天,在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就让我们来看一看:

出示课题

5狐狸和乌鸦(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标出有几个自段,再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

三、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请小朋友们自己大声读1—3自然段,等会儿请你们说说:你学懂了什么?

2、出示幻灯片。

3、指名说说学懂了什么?

4、提问:(1)有一天,乌鸦给孩子们找到一片肉它是怎样做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它当时那种高兴的

语气吗?有感情地朗读第2 自然段。

(2)狐狸这时也出来找吃的,当它一抬头看见乌鸦嘴里的肉,它是怎样表现的? 出示“直流口水”(齐读,并理解)

这个“直流口水”说明了什么?你能有感情地读这段话吗?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3)此时,狐狸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4)狐狸会用什么办法去得到这片肉呢?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

汇报。并讨论这些方法是否可行。

5、狐狸究竟作什么方法呢?我们来学习4—7自然段。

四、学习4—8自然段。

1、自由读4—8自然段,思考: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说了些什么?用“——”画出来。

每一次乌鸦是怎么表现的?用“

”画出来。

2、集体讨论:

(1)第一次。狐狸说了什么?

狐狸的话是随口说的吗?你从哪个词里看出来? “想了想”说明了什么?

狐狸这么热情地和乌鸦打招呼,目的是什么? 你能不能学着狐狸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乌鸦这时怎么表现?说明了什么?(出示“不作声”,理解)

(2)第二次。第一次骗成功,狐狸不甘心,又说了什么?

狐狸真的关心乌鸦的孩子吗?它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狐狸的话该怎么读呢?

乌鸦的反应与第一次一样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呢?

(3)第三次。狐狸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第三次,狐狸又说了什么呢?小朋友们齐读狐狸说的话。 这次狐狸在夸乌鸦的什么?(羽毛真漂亮,嗓子真好)

狐狸说的是真的吗?可它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再用赞美的语气来读一读狐狸说的话。

乌鸦从来没有听到过有谁如此赞美它,这时它有什么反应?结果怎么样了?(打出幻灯片) (出示“得意”,理解)

一起有感情地朗读

7、8自然。

3、分角色朗读4—8自然段。

五、小结课文内容。

1、大家想一想,乌鸦为什么会上了狐狸的当呢?

2、你想对这只狐狸或乌鸦说些什么吗?

六、表演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26、狐狸和乌鸦

狐狸(说)——

乌鸦(做)

第一次

您好,亲爱的乌鸦!

不作声 第二次

您的孩子好吗?

看了一眼,还是不作声

第三次

羽毛真漂亮,嗓子真好

得意极了

大海

苏教版

二年级(上)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童话,讲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

课文共6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讲

狐狸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奉承乌鸦,使乌鸦一步步地失去警惕,最后受骗上当的。第六自然段,讲狐狸

骗到肉后跑掉了。课文通过三次对话,形象地表现了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轻信。对话时狐狸和乌鸦的神

态生动地表现了它们的心理变化。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教学准备:乌鸦、狐狸的头饰、大树、乌鸦、狐狸的图片。识字卡片。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老师请来了两位小客人,是谁呀?(出示乌鸦和狐狸的图片)

生:(齐答)狐狸、乌鸦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狐狸和乌鸦》这篇童话故事。请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评:导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让学生明确故事的主要角色。这样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有利于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故事内容的欲望。]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1:我想知道乌鸦和狐狸是好朋友吗?

生2:我想知道乌鸦和狐狸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师:这几个问题,老师都可以给你们解答。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呢,还是你们自己到书里去找答案?

生:自己从书里找答案。

[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书。听清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好各自然段的序号。

(学生自己读书)

[评:明确读的要求,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 阅读习惯。]

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跃跃欲试。老师指名读书。

师:现在老师还想请同学们看着书上的插图,边读课文,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的还不 熟的同学,只要继续练习把课文读会就可以了。

(学生自由读书)

师: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知道了狐狸和乌鸦不是好朋友。

生:老师我知道了乌鸦上了狐狸的当。„„

师:同学们书读的不错,并且也有了不少的收获。现在老师“考考你,你认识这些字吗?”

请你先自己读一读,把你不熟悉的字词找出来,多读几遍。(大屏幕出示字词)

学生认字、读词。

采用男女生对读、开火车读、抢读等形式识记生字。

[评:识字是低年级语文课的教学重点,采取多种形式掌握生字词,扫除学生语言的障碍,巩固学生 的基础知识。]

(出示狐狸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

生:狐狸。

师:通过读书我们已经知道狐狸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生:狐狸在树林里找吃的。

师:狐狸来到大树下(在黑板上事先贴好大树的图片),看到了谁?

生:看到了乌鸦。

生:看到了一只叼着肉的乌鸦。

师:这只狐狸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它看到乌鸦叼的肉时,会怎样想?

生:这下可好了,省得我出去找东西吃了。

生:好香的肉,我一定要弄到手。

生:我饿的肚子咕噜咕噜直叫。这么香的肉,可不能让乌鸦吃了,我一定要把肉骗来。

[评:通过创设情境,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师:狐狸心里是这样想的,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

生:馋的直流口水。

师:(指狐狸的图片)这只狐狸流口水了吗?

生:没有。

师:谁来帮着添画口水呀?

(一生添画)

师:谁来把狐狸馋嘴的样子读出来?

(生读)

师:请同学们看着图片,齐读最后一句话。“狐狸馋的直流口水。”

[评:

师:狐狸那么想吃这片肉,后来是怎样弄到肉的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2、

3、

4、5自然段。 读的时候,可以用“——”划出狐狸说的话。用“~~~”划出乌鸦的反应。

[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同一阅读内容,不同的学生会运用不同的方式去阅读,有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

而有的学生喜欢与他人合作,一边读书,一边讨论。生:一开口说话肉就掉了。

师:第一次不说话,第二次为什么看了狐狸一眼呀?

生:因为狐狸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好听。

生:狐狸说的话太好听了,要不是叼着肉,早就跟他说话了。„„ 在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得到尊重。

(生自由读书划句子)

师:小组讨论一下,狐狸说了几次话?分别是怎么说的?乌鸦有什么反映?

(学生分组讨论)

师:狐狸说了几次话?

生:3次。

师:第一次狐狸是怎么说的?

生:亲爱的乌鸦,您好吗?

师:乌鸦有什么反应?

生:乌鸦没有回答。

师:狐狸第二次是怎么说的? 生: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

师:狐狸说话时是什么样的神情?为什么要这样?

生:狐狸赔着笑脸,想讨好乌鸦,骗乌鸦开口说话。

师:乌鸦有什么样的反应?

生:看了狐狸一眼,还是没有回答。

师:同学们,想不想跟老师一起演一演这两次对话?

生:想。

师:现在你们就是叼着一片肉的乌鸦,叼起肉来吧!老师来演那只馋狐狸。

(师生共同表演)

[评:师生互动,教师用形象的语言、逼真的动作,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中,使教师极具亲和力, 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充满了乐趣。]

师:请你们把肉放下,你们为什么不说话?

师:狐狸看乌鸦有点心动了,于是又说了第三次话。他是怎样说的?谁来用甜甜的声音读一读。

(教师指名,学生读。)

师:同学们还想不想演狐狸和乌鸦的话?

生:想!

师:请左边的同学叼起肉做乌鸦。

请右边的同学演又馋又狡猾的狐狸。

老师读作者的话,看谁演的好。

学生表演第

四、五自然段。

[评:教师引导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评一评,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 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师:狐狸说的话是真是假?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狐狸说的话是假的。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生:乌鸦没有麻雀漂亮。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乌鸦和麻雀的图片)乌鸦和麻雀谁的羽毛好看?

生:麻雀的好看。

师:想一想,麻雀怎样叫?学一学。乌鸦怎样叫?学一学。

(学生学麻雀和乌鸦的叫声。)

师:谁的叫声好听?

生:麻雀的好听。

师:狐狸为什么要说这么多好听的话?

生:为了骗乌鸦开口说话。

生:乌鸦开口说话,肉就掉下来,狐狸就吃到肉了。

师:乌鸦上当受骗了,心情怎样? 生:难过、后悔、伤心„„

师:乌鸦因为听什么样的话上了狐狸的当 ?请看大屏幕,谁来说说这句话。乌鸦喜欢听

[评: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

上了狐狸的当。

生:乌鸦喜欢听奉承的话,上了狐狸的当。

生:乌鸦喜欢听好话,上了狐狸的当。

生:乌鸦喜欢听赞扬的话,上了狐狸的当。

[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个个都投入思考,人人都奉献思维结果。

师:老师今天请来的这只乌鸦,就是被狐狸骗去肉的那只乌鸦。你想对它说点什么?

生:乌鸦,你以后不要光听奉承话了,那样你会饿死的。

生:小乌鸦,你听过这句话吗?“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生:乌鸦,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呀,不要光听好话而上当受骗。

[评:此处设计了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很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发散了学生思维。学生们各抒

己见,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思

维的广阔性和创新精神。]

(老师把乌鸦的头饰拿到耳边,做说话状。)

师:同学们,小乌鸦对老师说,以后它再也不会上当了。谁愿意来演不上当的小乌鸦?谁愿意来演狡猾的狐 狸?

师:我们来当评委,评评谁演的好。

(学生戴头饰非常投入地表演。无论狐狸说什么动听的话,乌鸦都没有上当。)

师:同学们,狐狸说了那么多奉承的话,乌鸦也没有上当。你们在生活中会不会上当?

生:不会。

师:如果有陌生人给你好吃的,要领你出去玩,你怎么做?

生:不理他。

生:到人多的地方,告诉大人,告诉同学。„„ 师:看来,同学们是不会上当受骗了。老师很高兴!快下课了,我想知道同学们今天学习了《狐狸和乌鸦》

这一课后,回家想做点什么?

生: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小弟弟、小妹妹听,教育他们别上坏人的当。

生:我要和爸爸、妈妈一起演一演这个故事。

生:我要回家做头饰,跟老师做的一样好。

师:同学们,除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外,我们今天共同的作业是(大屏幕出示):发挥想象,以

《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编一个小故事。相信你编的故事最有趣!

[评:拓展学习,进一步领悟本故事的思想意义,同时在学习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编写故事的能力, 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达到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

.创设情境,初读课文。

师:童话王国的大门又向小朋友们打开了。我们看看今天的主角是谁?(出示动物贴图并板书:狐狸、乌鸦)

师:在你的印象中,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生:狐狸非常狡猾,一肚子的坏主意。 师:乌鸦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乌鸦的羽毛乌黑乌黑的,叫声又粗又难听。 师:狐狸和乌鸦凑在一块儿,会发生什么事儿呢?让我们读读课文吧。(初读正音,了解大意。略) 二.进入情境,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请大家自读本段,读懂内容。(老师板画大树,占据整个黑板)

师:(出示狐狸和乌鸦的贴图)狐狸和乌鸦的家在哪里?请把它们送回家,并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贴图)狐狸的家在大树底下的树洞里。乌鸦的家在大树上。

生:乌鸦住在楼上,狐狸住在楼下。(众笑)

师:那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生齐答:邻居) 师:这对邻居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往下读课文。

2.学习第二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一段)

师:她找到一片肉,叼了回来。这里为什么不用“拿”、“取”,而用“找”? 生:用“拿”、“取”都不好。如果用“拿”和“取”,说明乌鸦已经知道这片肉在那里,就用不着 “找”了。

生:我从“找”字看出,乌鸦肯定是东瞧西看才发现这片肉的。 生:“找”字说明这片肉来之不易。

师:乌鸦妈妈好不容易才找到一片肉却不肯吃,要留给自己的孩子。读到这里,你是怎么想的? 生:她真是一位好妈妈! 3.学习第三自然段; (生齐读本段)

师:这时狐狸出来了。(贴图)他“谗得直流口水”,吧!

生:(边读边画、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读的真认真,快,把书拿起来,把你读懂的内容告诉大家。

生:(汇报“肉、站、流、高兴”三字一词。从字形、音、义及句子方面来说。)

生:听到你们出色的回答,老师真高兴。

生:我读懂了狐狸为什么骗乌鸦。狐狸看到乌鸦嘴里的肉谗了,于是就想骗乌鸦。

生:(生分别模仿乌鸦和狐狸的样子读这段课那谁能画一画狐狸的口水?(生板画,在狐狸的 嘴巴下画了很多滴口水)

师:你为什么要画那么多滴口水?

生:因为狐狸谗得一个劲地流口水,口水都掉到地上了。 师:(赞许地)画得好,想得也好。真是一只嘴谗的狐狸呀。读读这一段,读出狐狸的谗。(生练读,略)

4.学习四——八自然段

师:嘴谗的狐狸“想了想”,仔细读书,联系下文猜猜看,他会想些什么?(出示句式:狐狸想: —————————。)

生:狐狸想:多肥的一片肉啊!如果能当我的午餐就好了。

生:狐狸想:呵呵,一顿美餐来得全不费工夫! 生:狐狸想:对!有办法了,如果我能让乌鸦张嘴,那块肉就是我的了。 „„

师:狐狸只“想了想”,就想出了这么个坏主意。说明——

生:狐狸太狡猾了! „„„„„„

各抒己见 灵活理解——《狐狸和乌鸦》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师: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乌鸦和狐狸也是邻居,他们这对邻居相处的怎么样呢?

让我们看看录像就知道了。(观看录像)

师:刚才,同学们看的那么认真,那么投入,可以看出同学们喜欢这篇课文,好,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

读课文的2至6自然段,看看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生:(边读课文边思考)

师:你们想带着那些问题来学习?

生:我想知道狐狸为什么骗乌鸦?

生:我想知道狐狸是怎样骗乌鸦的?

师:(板书问题)会提问题也是一种本领,你们小小的年纪就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真了不起!

老师相信你们能提出问题也能解决问题。你们有信心吗?

师:你最想解决哪个问题?

生:第一个问题(生迫不及待地回答)。

师:那就尊重你们的选择,请你们边读边思考,然后,找你喜欢的伙伴一同来解决这个问题,开始

文)

生:老师,我还能把他们当时情形表演出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演)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真是太聪明了。那么你们想对乌鸦和狐狸说点什么吗?

生:我想对狐狸说:“狐狸你太谗了!”

生:我想对乌鸦说:‘千万别上狐狸的当!“

生:我想对狐狸说:“你做坏事,不会有人和你做朋友的。”

师:你们说得真棒!我们把这部分内容读一读好吗?

生:(齐读)

……

师:听了你们的读,看了你们的表演,老师也想试试。如果觉得老师读的好就配合老师表演一下小乌鸦。

如果不好给老师指点一下好吗?

师:(读课文第6自然段)

师:谁能读的比老师还好?

生:(读课文)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夸夸乌鸦好不好?

生:(齐读)

师:狐狸一共说了三次讨好乌鸦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下面让我们分角色读读好不好?

生:(分角色读)

师:嗯,读的真好,狐狸骗乌鸦是说尽了好话,想尽了办法,结果怎样呢?下面让我们学习最后两个

自然段。

生:(读课文)

师: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生:(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乌鸦得意极了,竟然唱起歌来。

师:对,“得意极了”又可以怎么说?

生:得意忘形。

师:“得意忘形”是一句成语,为什么不用成语而用得意极了?

生:这样写表现得更生动,更形象。

师:对,一个“极”字传神地写出了乌鸦忘形的样子。同学们在以后写作文时要注意用词准确。

生:肉掉下来了,狐狸叼走了。

师:肉掉下来了,狐狸可再没有心情听乌鸦唱歌了。没有了观众的乌鸦心情会怎样?它会怎么想?

怎么做?这时狐狸会怎么想?怎么做?下面我们以最后一句为开头,续编故事。

……

第4篇:《白杨》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三级预习法情况:

【C级预习单】

二、 1.抄写本课易错的词语

三、

四、

2.多音字组词

五、

jiāng

六、

将 jiàng

【B级预习单】

1.本文主要通过(

)的事,赞颂边疆建设者(

)的品质。

2.用“ ”划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从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A级预习单】

1.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谁?“几棵小树”又暗指谁?

②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 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二、揭示课题

“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 (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

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第四至十一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二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第十六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熟课文。

第5篇:背影 第一课时 教案

《背影》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流畅的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生字、词。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关键语句的含意和表达作用、品读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教学重点: 1.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2.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教学难点:

1.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

2.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教学课时:两个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听完之后提问:咱们父亲在自己生活当中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呢?(学生畅所欲言)

2.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之作。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感受朱自清先生那笔下深沉的父爱吧,请同学们将书翻到XX页。 二.作家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五岁时去了扬州,在那里时间较长,所以说他是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有很多散文,他的散文第一次结集时,是以《背影》作为他的整部散文集的名字的。可以看得出来,他自己对《背影》这篇散文也是比较看好的。可以说,《背影》是能够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一篇散文。 三.写作背景介绍: 朱自清的《背影》,记叙的是1917年冬天的事,表现的是人世间最为普通的父子之情。1916年,朱家的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体面地为自清筹办了婚事,并送他去北京大学读书。几乎与此同时,家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父亲的公卖局长职务交卸了,祖母的去世,都给家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父亲设法变卖了家产,又在扬州借了一笔高利贷。这时,朱自清接到了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与父亲同路奔丧回扬州,此时他才真正感到了家境的凄凉: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等,均早已进了当铺;满院枯枝败叶,一派萧条的景象。他凝视着微微发胖而略显龙钟的父亲、老实巴交的母亲和弟妹,心情十分沉重。办完祖母的丧事,朱自清要回北大,父亲也为了生计而匆匆前往南京谋职,于是父子同行至南京。《背影》记载的便是他俩在浦口东站分手时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 1.教师范读课文

2.介绍生字:簌簌(sù)赋(fù)闲 踌躇(chóu chú)差(chāi)使

颓(túi)唐 蹒跚(pán shān) 琐屑(xiè) 交卸(xiè) 3.讲解词语: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勾留:短时间停留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踌躇:犹豫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便听边思考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并说出理由。

六.指导学生谈读课文后的体会和感受,合作探究

(一)、理清文章脉络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能力。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点出背影 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 第三部分(7)别后思念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 板书:①开篇寄思;②往事回忆;③结尾怀念

(二)、提问

1、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 (1)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3)“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2、请找出文中有哪几处作者的泪在无声的流 (1)第一次流泪:家境惨淡,悲哀的泪。 (2)第二次流泪:望父买橘,感动的泪。 (3)第三次流泪:“背影”消逝,惜别的泪。 (4)第四次流泪: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七、课后作业:

反复朗读,揣摩品味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1、说说以下几个词语的表达作用:“祸不单行”“满院狼藉”“惨淡” 。

2、“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3、这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第6篇:《论语》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内容】

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教学目标】

1、认识孔子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2、了解《论语》的作者和主要内容及文体的特点。

3、学生自我浏览教材内容,初步感知教材的特点。

4、通过听范读,感受古文的节奏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孔子的主要思想及主要贡献。

2、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本节课的课件。

2、《论语》前三篇的朗读视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诞生了无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在这些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当中,有这么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它照耀着、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个人就是(课件出示孔子图像)说出他的名字?对,这个人就是孔子(板书:孔子),被

1 人们尊称为“圣人”(板书:圣人)的孔子。

二、走近“圣人”

(1)生平经历

孔丘,孔氏,子姓,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板书:万世师表)”。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2)政治才华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板书:礼、仁)的学说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 (3)对世界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出示课件)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曾经有人用这样的一句话概括了孔子的一生。

2 (出示课件)孔子是一位有才而得不到重用的闲人,是一位周游列国、四方游学的忙人,是一位为理想奋斗了一生的强人。

三、走进《论语》

1、《论语》的作者及内容

(出示课件)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了孔子的一些言论,编成《论语》(板书)一书,共20篇,分别是《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公冶长篇》、《雍也篇》、《述而篇》、《泰伯篇》、《子罕篇》、《乡党篇》、《先进篇》、《颜渊篇》、《子路篇》、《宪问篇》、《卫灵公篇》、《季氏篇》、《阳货篇》、《微子篇》、《子张篇》、《尧曰篇》。 每篇的题目都是以开头的前两三个字而命名的。

(出示课件)《论语》的“论”是伦理的意思,所以读作“lún”。它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二是关于思德修养方面的。

2、《论语》的体裁(出示课件) (1)语录体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句中的“子曰”的“子”是指孔子。

(2)对话体

如: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3 (3)记叙体

如: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3、《论语》在中国地位

A、宋代的朱熹把《论语》列入“四书”(板书:“四书”之一)之中,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必读之书,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B、《论语》阐述了孔子的全部思想,它代表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源头。 C、宋初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板书)

4、《论语》对世界的影响

(1) 1793年,法国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入了《法国人权宣言》第四条。

(2) 日本战后几十年的经济腾飞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全面质量管理,一个就是以中国儒家文化的经典(主要是《论语》),对全体员工和广大国民所进行的企业文化管理和广义的文化教育。

(3)《论语》中的许多话都已成为格言而流传于世。联合国甚至将“四海之内皆兄弟”作为联合国总部大堂的标语。

四、亲近《论语》

1、学生自我浏览《论语》的前三篇,初步感知教材,找一找哪些是语录体、哪些是对话体。

2、学生提出疑问。

3、欣赏1——3篇范读,初步感知朗读特点。(播放视频)

4、教师交给学生学习的一些方法:(出示课件) (1)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解:了解大意

(3)行:把学到的学习方法和做人道理运用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来。

五、结束语

同学们,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即将到来,中华传统文化将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担当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代表和孔子思想学说的重要载体,《论语》必定为知识经济熏染的时人含英咀华,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学《论语》,用《论语》中的智慧指导自己的人生吧!

六、板书

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孔子: “圣人、万世师表” “礼” “仁”

《论语》: “四书”之一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上一篇:巡察工作汇报会主持词下一篇: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