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第一课时教案

2022-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只有合理挖掘或注入思政元素,才能实现专业内容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少年闰土第一课时教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少年闰土第一课时教案

少年闰土第一课时教案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5、了解闰土是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

二、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分段,教学

一、二两大段,背诵第1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

1、4题。

三、学情分析:

因为课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事情,学生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时代的原因,对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很难理解,教师要注意指导。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五、课前准备:

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幻灯片以及月夜刺猹、雪地捕鸟、分别时的动画)。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六、预习课文:

1、小组学习,读准生字的字音,说说书写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七、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请大家打开书75 1

页,这就是鲁迅先生,他长得怎么样?齐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导语及资料袋中对鲁迅先生的介绍谈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可以谈自己从课外书中获得的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鲁迅这位大文豪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心里就忽然闪出了一幅神奇的画面。

2、展示图片,引出闰土。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课题:少年闰土)

师:“闰土”是谁,在当时他和“我”是什么关系?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他们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更是一对好朋友)

4、过渡:你想认识这位少年吗?细细地读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利用课件检查预习情况

(1)小组学习,读准生字的字音,说说书写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检查识读,读后评议,纠正字音。(指名学生认读生字词。)

(3)多音字组词,理解难理解的词语。

(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些词语,我们今天读来感到陌生。如“其间”──其中,“无端”──无缘无故,“素”──向来,“如许”──如此,“希奇”──稀奇,在读完课文后,集体交流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以便理解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文章的主要内容,少年闰土给自己的印象,闰土讲了许多“希奇的事”等等)

3、质疑问难,释疑存疑

(1)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句子或不明白的问题?先小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情况,能解决的马上解决;需要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解决的,可暂时存疑。

三、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

提问:闰土这个名字是怎样来的?指生读第3自然段。看哪位同学能解释。理解“五行”的意思。(五行:指水、金、火、木、土)

过渡语: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的什么呢?(要想认识一个人,先要看他的外貌。)

5、就是这样一位少年,我们初次见面的情景怎么样?闰土长什么样呢?齐读第4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引导学生清楚这是对闰土的外貌的描写)

四、学习“父亲允许闰土来管祭器”部分

1、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

【因为那一年作者家是大祭祀的值年,一个忙月忙不过来,所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从此他俩就认识了。】

2、作者为什么又盼望闰土早点来呢?

【因为他早听说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闰土和他仿佛年纪,又会装?捉小鸟雀,想和他玩,所以盼望他早点来。】

3、“仿佛”在这里当什么讲?(类似、差不多、相仿、接近)

4、谁能结合句子再给大家说说作者为什么又盼望闰土早点来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者的父亲答应让闰土来管祭器,作者非常高兴,因为他早听说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闰土年龄和他差不多,还会装?捉小鸟雀,所以盼望他早点来。)

板书: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颈套银项圈

5、谁来说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1)学生不知从哪说起时,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然后看看他是谁,与他相对照,少年闰土有什么样的特点。

对比之后,我们知道闰土是一个年少而又天真活泼的孩子。

(2)再仔细读读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看闰土还有什么特点。

如果学生没有新发现,再做一个练习:用铅笔将“紫色的”划掉,然后换上“苍白的”或“蜡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体会出闰土“健康”的特点,因为他的脸是“紫色的”,为什么是紫色的?(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生活在农村。)

7、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

板书:年少健康 天真活泼

四、教学第一段画面:

师:正是这不同于我的外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让我最记忆犹新的则是看瓜刺猹的闰土。

(一)轻轻地读读这段话,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二)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1、第一句教学:

(1)指名读第一句。同桌互读,并且把认为读得好的同桌推荐给大家。再请这些同学齐读。学生评价。学习读。

(2)教师点播:在闰土奔驰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时,我在哪里?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3)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2、第二句教学:

(1)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

(2)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3)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个形象回味一下:“其间„„”

3、指导背诵本段。

五、随文练笔,进行仿写

1、教师:写人物的文章通常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去刻画人物特点的,这样就能让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2、提问:什么是人物的外貌,让学生结合闰土外貌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3、课件出示范例,让学生自己读、说、评、议。

4、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本班一位同学的外貌。要求不写名字,只写特征。

5、写好后, 一位学生读,请其他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比一比看谁写得最像。(如果同学们能很快猜出来,就说明他写得像,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点)

六、总结

好朋友总有离别的时候,可这一别就是三十年,你们想知道三十年后鲁迅和闰土见面的情景吗?老师建议大家去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八、板书设计

17、少年闰土

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颈套银项圈

九、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年少健康 天真活泼

第2篇:少年闰土第一课时

《少年闰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条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通过人物动作、外貌等描写感受闰土的形象,分层诵读第一自然段,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动作、外貌等描写感受闰土的形象,分层诵读第一自然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 教学准备:PPT 教学课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鲁迅照片)。

2.你们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结合课文链接中对鲁迅先生的介绍谈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可以谈自己从课外书中获得的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3.鲁迅先生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画面。(出示课文插图)他就是鲁迅的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少年闰土。今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一起来认识一下少年闰土。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这篇课文就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

二、检查预习,解决疑难

1.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下面我们一起来汇报一下预习情况。 2.出示词语,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闰土

一柄钢叉

一匹猹

胯下

祭祀

收租

五行缺土

装弶

毡帽

颈上

竹匾

秕谷

鹁鸪

爹爹

小贼

獾猪

刺猬

所谓

潮汛

3.出示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一些文言文词语的意思。

①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②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 ③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

④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⑤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⑥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⑦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⑧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生:读第一句。

师:真好!果然正确又流利。知道“其间”是什么意思吗? (预设:在这片西瓜地中间。) 师:第二句谁来读? 生:读。

师:什么是“家景”? (预设:就是一个人的家境。)

师:没错。就这样用现代词汇去代替理解。 (生读第③句)

师:知道什么是“值年”吗?(预设:学生迷惑不知)那么知道什么是“值日”吧?

(预设:在学校里轮到我打扫的那一天,就叫“值日”。如果学生不理解,老师就告诉他们。)

师:轮到打扫的那一天叫“值日”,那么轮到我们家做祭祀的那一年就叫 (预设:学生(恍然)值年!)

(生读第④句,提醒学生五行(xíng)不能读成五行(háng)) 师:知道五行包括哪几种基本形态吗?

(预设:学生如果不知道,老师就帮他们解释。) “仿佛”就是——

(预设:学生回答“差不多”。)

师:现在我们说的“仿佛”往往是什么意思? (预设:好像。)

3.小结:请大家翻开书,再轻轻读读这些句子。当时正是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交替的时代,所以读鲁迅那一代作家的文章,经常会碰到类似的情况。刚才大家用联系上下文换一个词,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或借助工具书的方法来读懂这些词语。这就是非常好的理解方法。

4.课文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下面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一下文章的写作顺序。

(出示:请按照“回忆---相识---相处---分别”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

5. 学生反馈以后,出示课件,理清课文层次。

三、读批并重,感知画面美

1.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说起这段回忆呀,对于鲁迅先生来的确可以说是刻骨铭心啊。(出示第一段)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这段话。

(一)环境描写,读出色彩。

(1)谁来读读第一句话。(随生的朗读及时评价)

(2)朗读,最重要的就是读着眼前的句子,脑海里就浮现句子所描绘的画面。请你来读出那些美丽的色彩。

(3)让我们美美地读第一句话。

(二)人物描写,学习批注。

(1)谁来读第

二、三句话?(指名读)

(2)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个少年,你会用什么词?

(3)咱们把自己刚才阅读的感受写在这个句子的旁边,这就是批注。老师选一个词语,你可以用自己的,也可以选择同学的。(板书机智勇敢) (4)谁能把这个少年的机智勇敢读出来。 (5)你还能从这段话中读出有关闰土的什么? (预设:勤劳能干)

(三)对比朗读,感受变化。

1.大家看,如果第一句描写的是景物,那么第二三句话描写的就是(人物);如果说景物是静态的描写,那么人就是(动态)的描写;如果读静的景物用舒缓的语调,那么读动的人物就需要用(激越)的语调;动静相生,就能读出句子的味道来。下面我们就来比比谁读得更好。

2.下面,我们合作朗读这段话,你们读第一句,我读后面两句。 (师生合作朗读)

四、初识闰土,了解特点

1. 作者在课文开头就刻画了一个这样的场景,让我们对少年闰土充满了兴趣。那么,少年闰土到底是什么样的?请大家快速从文中找一找,他们初次见面时,作者见到的闰土的样子。

2. 学生反馈。 出示:

(1)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2)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 3.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4.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

(1)若学生不知从哪说起,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进行对比阅读,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板书:年少 健康 天真 可爱

(3)结合“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体会闰土具有年少、健康、天真、可爱的特点。

五、随文练笔,进行仿写

1.让学生结合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的特点) 2.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

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写的是谁。(如果同学们能很快猜出来,就说明他写得像,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点。)

结束语:少年闰土到底有还什么特别的地方,让鲁迅这个大文学家在三十多年后回忆起他来还能记忆犹新?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学。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机敏勇敢

健康可爱

乡土气息浓

第3篇:《少年闰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城关小学 杨 慧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生字词。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区别“胯、垮、跨、挎”的写法。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

3、通过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段落体会人物性格的方法和“看瓜刺猹”部分。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 课前准备:课前了解旧社会封建家庭的生活方式,了解文中提到的动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正音,了解文意。

1、默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说说书写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思考:“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找出依据。

3、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三、检查读书情况

1、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2、检查学习情况

(1)生字中的特殊部首:拜(手);允(厶或儿);畜(亠)

(2)正音: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

(3)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的音形义:(胯、垮、跨、挎)

3、汇报了解课文情况并质疑(可简单写副板书,便于在下面的学习中反馈)

四、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

1、过渡语: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认识和了解 1

这个人的什么呢?(要想认识一个人,先要看他的外貌。)

2、闰土长什么样呢?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3、谁来说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1)学生不知从哪说起时,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然后看看他是谁,与他相对照,少年闰土有什么样的特点。(对比之后,我们知道闰土是一个年少而又天真活泼的孩子。)

(2)再仔细读读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看闰土还有什么特点。

如果学生没有新发现,再做一个练习:用铅笔将“紫色的”划掉,然后换上“苍白的”或“蜡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体会出闰土“健康”的特点,因为他的脸是“紫色的”,为什么是紫色的?(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生活在农村。)

4、请一位同学总结闰土具有哪些特点。(板书:年少 健康 天真 活泼)

5、结合闰土外貌描写的段落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6、练习写一写班上某位同学外貌,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

五、理清四件事的顺序

1、提问: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2、四人小组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按先后顺序说一说,指名板书。(雪天捕鸟 夏日拾贝 月夜刺猹 潮汛看鱼)

4、这几件事对鲁迅而言,最难忘的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畅谈:【(1)看瓜刺猹。因为这件事是文章中主要描写的一件事,课文中先后出现了两次,写得最详细。(2)学生以前根本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听后感到很新鲜,所以印象最深。(3)作者写得生动,特别是你听“月亮地下,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突出了闰土勇敢、聪明、能干的特点,所以印象最深。(4)一读到这儿,眼前就浮现出一幅少年闰土在月亮地里勇敢刺猹的画面,所以印象深。(5)这一段不仅给我们的印象深,而且留给作者的印象也很深。课文一开始写作者回忆中的少年闰土的形象,也是看瓜刺猹的画面。这一段最能突出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

5、教师小结:好极了,这一段话最能突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勇敢的特 2

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谁的脑子里已经浮现了这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六、引导同学们想象第一自然段描述的画面

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看瓜刺猹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晚上);当时是什么样的天空(深蓝的天空);什么样的圆月(金黄的圆月);什么样的西瓜地(碧绿的西瓜地);什么样的银项圈(明晃晃的银项圈)。作者就是抓住了这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巧设悬念,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般的美妙世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轻声齐读,让大家一次又一次地体会感情。

2、在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中,“其中有一个少年”,“其”怎样讲?

3、同学们,作者对三十年前的朋友如此记忆犹新,可见看瓜刺猹这件事给他的印象是很深的。现在请同学们把描写少年闰土勇敢刺猹主要动作的词语找出来。

4、说说“看瓜刺猹”这件事我们是如何学习的?

5、引导背诵。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3、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板书设计:

17、少年闰土 年少 健康 天真 活泼

雪天捕鸟 夏日拾贝 月夜刺猹 潮汛看鱼

第4篇:《少年闰土》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

《少年闰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要求“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本单元四篇文章中只有《少年闰土》这一篇是鲁迅的作品,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这是一篇经典名篇,它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是叫读者不可抗拒的。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它在本单元中训练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通过对文中优美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多朗读、多体会,悟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全文以“忆——盼——见——佩——思”为线索分为五段。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捡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二)教学目标

本课分两课时上,全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那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4、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5、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2、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 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的需要,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

1、正确读写“ 扭身、胯下、厨房、套住、刺猬、畜生、逃窜”词语。 

2、朗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课文内容。 

3、初步了解闰土。

 其余的教学目标归为第二课时。

 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学习、背诵第一自然段

三、说学法与教法

(一)说教法

引导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重点抓住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重点抓住第一自然段的教学,结合插图,讨论交流,感受人物特点。讨论交流,感受人物特点。

(二)说学法 自读自悟、交流讨论

四、教具准备

本课时用白板课件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更流畅更省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一、激趣定标

(一)看图,谈话导入

1、出示鲁迅图像

(1)师:同学们,这是谁?谁来说说你对他的了解?(出示鲁迅插图) (2)师小结: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一生创作和翻译了很多作品。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如果你们想对这位伟人有更多的了解,请同学们认真去阅读第五单元的课文,结合这个单元的导语以及课后的“资料袋”和 “阅读链接”,你会对他有更多的了解。如果你们还想更深入了解这位伟人可以上网查有关于他的资料,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2、出示课文插图1:

师:同学们,图上这个小男孩,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你们是怎么知道?你们能说说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师:这个男孩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人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少年闰土》(出示课题),去看看鲁迅笔下的闰土是个怎样的人?(生读课题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此环节设计意图:此环节从看鲁迅图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对鲁迅有初步简单的了解,激发学生更深入了解鲁迅;到后来出示闰土图,是为了引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扭身、胯下、厨房、套住、刺猬、畜生、逃窜”词语; 

2、朗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命名。

3、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并背诵。初步了解闰土是个怎样的人。

【此环节设计意图:此环节出示学生该课时的学习任务,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清楚这节课他们该做什么,然后按要求去完成学习任务。】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一)自学互动一: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理清层次,了解课文内容

过渡: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课文,请同学们按下面的“自学提示”去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 (1)结合课后思考题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用笔圈出来多读几遍多写几遍,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也可以请教同学。(2)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自由阅读“自学提示”,然后按要求独自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 学生自由阅读“自学提示”,然后按要求独自自学课文。 

2、检查自学情况:  (1)出示词语认读

 扭身

胯下

厨房

套住

刺猬

畜生

逃窜  a、小组派代表认读,读后全班讲评纠正  b、齐读

 在这篇课文中,由于鲁迅的语言文白相间,学生在字词方面可能会出现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不理解“其间、无端、素不知道、如许”等词语,因此我设计了连线练习以帮助学生理解;

 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

其间

只知道 无端

稀奇 素不知道

如此 如许

从来不知道 希奇

其中 单知道

无缘无故  (2)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内容。

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小组派代表答)

 (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 【此环节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自学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为下环节的学习打好基础。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对学能力。在学生按要求完成自学任务后,以小组派代表汇报及抢答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成果的展示由小组长指派由学习弱的学生先汇报,学习强的学生留到后面汇报比较难的题,汇报尽量不要重复同一个人尽量照顾到每个人都有汇报的机会。】

(二)自学互动二:认识闰土——学习了课文,你们知道闰土是个怎样的人?  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出示问题)

 ①三十年后,鲁迅回到故乡,脑中浮出一幅画面,是什么画面?(学生认真读第一自然段,为画面取名——“月夜刺猹”)

 ②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勇敢、活泼、机智……)  ③当鲁迅回忆这幕时,怀着怎样的心情?(小组讨论:怀念、不舍、留恋……)  ④你读完这段后有什么样的心情?(羡慕……)

 再读背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图文结合,练习背诵。(出示插图)

 四个问题后学生就已经把第一段学的很透了,然后老师再提出要求:像这样的画面在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找出来吗?(小组分工合作找出其他三幅画面——雪地捕鸟、沙滩拾贝、潮汛看鱼)

雪天捕鸟关于闰土的事月夜刺猹潮汛看鱼夏日拾贝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四个问题其实就是交给了学生读课文的方法,即:(板书)

读懂画面——命名

读懂人物——印象

读懂作者——情感

读出自己——心情

体现 “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理念。】 布置作业

 阅读鲁迅的作品,写一篇读后感。

 老师可以提供题目,如《我心目中的鲁迅》《论闰土形象》《一代文豪——鲁迅》《我看旧社会》等,也可以由学生自由命题。

六、说板书

17、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 见识丰富

海边捡贝 聪明勇敢 看瓜刺猹

看跳鱼儿

【板书意图:此板书抓住闰土向“我”讲述的四件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中语言、动作的描写归纳出闰土的特点 。这些词语都是从课文中提取的,这样的板书既简单又能突出教学重难点,学生一看就明白。】

第5篇:《少年闰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南昌市金盘路小学 郑钧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7个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思路,以文识人,认识“少年闰土”。

3.体会语言表达特点,继续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1.通过抓关键词理清课文思路。

2.指导朗读“看瓜刺猹”这部分的人物对话,学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背诵第一自然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在指导朗读“看瓜刺猹”这部分的人物对话语言中,渗透语言文字训练,继续学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鲁迅,导入课题: 1.介绍鲁迅

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认识这个人(出图),这是谁?同学们,你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师:是呀,同学们通过书籍、网络搜集资料是我们获得知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2.鲁迅是我国一位大文豪。在他的作品《故乡》中,我们一定会看到这个名字(板书闰土)。 3.今天的课文将带我们认识的是哪个年龄阶段的闰土呢?(板书少年)“少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学生读题少年闰土)

二、初步通读,理清文路:

1、小组学习,读准生字的字音,说说书写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请大家默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想想“我”和闰土之间是什么关系?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他们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闰土为什么会到我家来?闰土对我说了哪些事情?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利用课件检查学习情况

(1)读词、正音 (2)多音字

(3)在这部份中,由于鲁迅的语言文白相间,学生在字词方面可能会出现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不理解“其间、无端、素不知道、如许”等词语,教师可通过课件练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

其间

只知道 无端

稀奇 素不知道

如此 如许

从来不知道 希奇

其中 单知道

无缘无故

2、生汇报:课文先写了“我”回忆中的闰土,接着写了“我”和闰土的相识、相处过程,最后写“我”和闰土分别。(师板书:回忆、相识、相处、分别)

四、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

1、日盼夜盼,我终于见到闰土了,闰土长什么样呢?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2、读“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一句。

板书: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颈套银项圈

3、谁来说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1)对比练习: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然后相对照,少年闰土有什么样的特点。

对比之后,我们知道闰土是一个年少而又天真活泼的孩子。

(2)再仔细读读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看闰土还有什么特点。

如果学生没有新发现,再做一个练习:用铅笔将“紫色的”划掉,然后换上“苍白的”或“蜡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体会出闰土“健康”的特点,因为他的脸是“紫色的”,为什么是紫色的?(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生活在农村。)

4、请一位同学总结闰土具有哪些特点

2 板书:健康 可爱

过渡:闰土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形象非常可爱,可惜课文中没有写到“我”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再读课文,看看插图,你们能不能根据闰土的形象特点来想象一下“我”会有怎样的形象?注意:要有想象力,但要有根据,合乎逻辑。(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外貌描写能力)

(下水文:哦,这就是爹说的小少爷了!头戴瓜皮帽,长的又白又胖,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走起路来慢吞吞的。胸前挂着块小巧玲珑的玉佩,一双乌黑的眼睛充满迷茫,似乎提不起一点精神。) 5.闰土这不同于“我”的外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很快和闰土成了好朋友,在相处时,闰土给“我”讲了些什么让我觉得十分稀奇的事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这部分的内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进行概括。 6.生汇报。

7.师随机引导入板书:

雪地捕鸟

海边捡贝

看瓜刺猹 沙地观鱼

五、研读重点,渗透写法:

1.在这四件事中,哪件事给文中的“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看瓜刺猹) 2.朗读渗透写法 (1)看图指导。

看,文中的这幅插图也许就是这两位少年在讲“看瓜刺猹”这件事啊。请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闰土讲得怎样?我又听得如何?

(2)指导朗读(一组学生读时,教师随机指导)。 出示:“„„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吗?”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它不咬人吗?”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A谁来当一回闰土,为我们讲讲“看瓜刺猹”的经历,谁来做文中的“我”,来个回应呢?

3 B教师抓住“啦啦地响”、“轻轻地走去”、“刺”进行点拔指导:为什么要这样读?(猹来了,要轻轻读,不要吓跑了它;刺猹的时候要重读,显得闰土勇敢)多聪明的闰土啊!多勇敢的闰土啊! C鲁迅先生这位大文豪就是这样通过人物语言的描写来显示出人物的形象,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啊!真高明!

六、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1.描绘画面:

听了闰土绘声绘色的描述,“我”吃饭的时候、走路的时候、睡觉的时候,都在想着“看瓜刺猹”这幅画面,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A学生会说的,让学生描述画面。

B学生不会说的,出示第一幅图(你能借助课文的第一幅插图讲讲吗?) 2.想象画面

(1)鲁迅先生如此描述这幅画面──听录音配乐诵读第一自然段。“圆月,海边,少年,捏叉,刺猹”,请大家边读边在头脑中铺展这幅美景。 (2)学生练读。 3.指导背诵

(1)多优美的语言啊!让我们的思绪走进夜色田园,在朗读中再现少年闺土。

(2)这幅画卷在“我”的心头魂牵三十年,三十年后依然是如此的清晰。也是因为这幅画卷,让我们感受到大文豪文笔的精妙。让我们一起背诵这段文字,让她深深地烙在我们的心中。 七.点拔写法,学会迁移

同学们,这幅画面,是鲁迅先生在听闰土的介绍后,出现在头脑中的。虽然是同一件事,但却有着这样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请你模仿这种写法,选取另外的一件事,写出自己听闰土的介绍后,头脑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雪地捕鸟)闰土先从雪地里扫出一片空地,然后拿来短棒仔细地支起一个大大的竹匾。然后兴奋地撒下一把秕谷,他敛声屏气地躲在离竹匾不远处的地方手紧握绳子,把绳子弄得湿湿的。啊,鸟雀来了,一只、两只......他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有力地一拉,心想:哈哈,你们已经成为了我的匾中之鸟了。果然,那鸟雀已罩在竹匾下了。

(海边拾贝)闰土光着脚,卷起裤脚来到海边。习习海风迎面吹来,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闰土弯下腰,把手伸进沙子里,仔细地寻找贝壳:有红的,有花边的,有绿的,有圆边的。。。。。。突然,他从沙地里“淘”出了一个巴掌大小的贝壳,高兴得到处展示。啊,这是一幅多么有趣的海边拾贝图啊!

4

回忆、相识、相处、分别

健康

紫色的圆脸

雪地捕鸟

头戴小毡帽

海边拾贝 可爱

颈套银项圈

看瓜刺猹

沙地观鱼

八、作业:背诵第一自然段。板书设计:

第6篇:少年闰土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一、教材分析

《少年闰土》节选自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故乡》,刻画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反映了作者和闰土之间儿时真诚的友谊,表达了作者对闰土的喜爱、佩服和怀念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3、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段的深刻含义,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4、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写事情,认识少年闰土的特点,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5、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少年闰土的故事,体会他外貌以及性格上的特点。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明确单元学习的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了解少年闰土的故事,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人物的特点。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理解重点句段的深刻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掌握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特点的写法。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拓展学生阅读空间。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要请大家来猜个人物,“我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式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知道他是谁吗?

生:鲁迅先生。

师:对,鲁迅先生!你们对他有了解吗? 生:我知道他是我国著名作家。

生:我知道他有三个名字,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笔名鲁迅。 师:不错,这就是多读课外书的好处。

师:还有吗?(生摇头)请翻开课本80面浏览一下资料袋。 师:好,我们即将学习的第五组课文都是有关鲁迅先生的作品。学习本组课文你就会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学习本组课文要求是这样的:(小黑板)请一位声音洪亮的同学读读。

生:大声朗读单元导读要求

师:你们知道吗?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海里就忽然闪出了这样一幅神奇的画面。请看:课文前插图月夜刺猹,(同时老师有感情地朗诵第一自然段)。

师:图中的这位少年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生1:衣着朴素,裤子上还有补丁。

生2:勇敢,深夜了还在看瓜,并且不怕那些动物! „„

师:他就是少年闰土(板书:少年闰土),让我们亲切地呼唤一下吧。

生:齐读课题。

师:少年闰土是鲁迅儿时的伙伴,鲁迅先生与他分别三十余年了,但还是时时想起他,常常惦记着他。少年闰土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闰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回检查指导读书情况)

师:一提到闰土,“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那一幕,在哪儿?一起来。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文章美吗? 生:美。

师:美在哪儿?描写了些什么呢? 生1:描写了美丽的景色。 生2:描写了闰土的动作,外貌 生3:还描写了猹的动作

师:对了,描写猹的动作又有什么作用呢? 生:写猹更加突出了闰土的机灵。

师:那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我和他是什么关系?

生:我是一个少爷,他是一个在我家的一个忙月的儿子,让他来我家帮忙管祭器的,我和他是主仆关系。

师: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又是是怎样的?

请画出描写闰土的句子

师:首次见面主要是抓住什么描写呢? 生:外貌描写。

师:从他的外貌中,你还了解到闰土是个什么样孩子? 生:健康,可爱等等。

师:闰土为什么给我印象这么深呢?以至于三十多年了还不曾忘记!

生:闰土给我讲了许许多多有趣儿的事呢! 生:闰土知道我许多不知道的事! 师:你读到了哪些呢?

生:他知道下大雪时适合捕鸟,并知道怎样捕鸟。 生:他知道夏天到海边好捡贝壳。 生:他知道怎样看瓜刺野动物。

生:他知道潮汛来的时候就能看到许多跳鱼儿。 师:是啊,令人难忘的何止看瓜刺猹、雪地捕鸟、看跳鱼儿、海边拾贝,还有很多很多,真的,和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可爱的小伙伴在一起,怎么舍得离开呢?请自由读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他们的舍不得吗? 生:找几个关键词(大哭、躲、带)

师: 这样的一个孩子,老师也觉得好舍不得呢!同学们看到书中插图猜猜看,你能辨出哪个是闰土?哪个是“我”啊?

生:我知道戴黑帽子的是闰土,戴红帽子的是“我”。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带黑帽子的那个孩子嘴里不停地说着,手里还在不停的比划,肯定是在向我向我讲那些有趣的事!

生:戴红帽子的那个孩子双臂搭在腿上,眼睛望着小伙伴,听得津津有味的神情肯定是我啊。

师:闰土知道的太多太多,和朋友在一起真说不完呢!听着闰土绘声绘色的讲啊讲啊,“我”早已听入迷了,你再猜猜看,文中的“我”最喜欢和闰土干哪件事呢?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儿呢?为什么?

生1:看瓜刺猹让我最感兴趣,因为文章中写的最详细!

生2:我还认为要不是“我”最感兴趣,印象最深,在文章开头就不会出现那难忘的一幕刺猹情景画面。

师:是啊,老师也仿佛看到了,多么迷人的月夜啊,多么勇敢的少年啊!我的心早已飞到了那一望无际的西瓜地里了,虽然我没有亲眼所见,但此时此刻那情景已清晰的浮现在了我的脑海了!(带上对闰土的喜爱和佩服,再次美美地读读第一自然段,能背的试着背)。

六、教学反思

整节课在明确本单元学习目标之后,以闰土给我印象最深的画面入手,让学生谈对闰土的最初印象,然后以“我”和闰土的相识、相处、话别为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最后再次回到第一自然段描写到的“我”印象特别深的画面,全班同学能背诵第一自然段,效果较好。另外,在这节课上,我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课文中的两幅插图,也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深圳出生证明办理流程下一篇:法治创建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