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审美趣味管理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微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密不可分,通过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变革,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和精神样态都产生了极大变化,大学生群体作为微信深度用户,表现尤甚。通过分析微信舆情传播状况和特征,以探寻大学生群体审美趣味外化而成的特点,并警惕审美趣味的泛娱乐化和审美感受力的弱化,追求“浅入深出”的审美理想。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影审美趣味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电影审美趣味管理论文 篇1:

浅析中小学生审美趣味的变迁

摘要 当代中小学生的审美趣味受外来动画人物形象的影响从传统走向奇异,国产经典动画匮乏、受众群定位的偏颇以及学校忽视课堂审美指导等是造成中小学生审美趣味“崇洋媚外”的主要原因。建议学校构建合理的影视动画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影视动画 审美趣味 变迁

动画的英文Animation源自于拉丁文字根的anima,意思为灵魂,动词animare是赋予生命,引申为使某物活起来的意思,所以animation可以解释为经由创作者的安排,使原本不具生命的东西像获得生命一般地活动。动画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连动的系列漫画图像”。将二维的漫画加以改编就可以制作成二维的动画,从美国迪斯尼等公司最先把“连环画”制作成“动画片”开始。动画发展至今,出现了Flash动画、3D动画、全息动画等。影视动画是由许多静止的画面串联起来连续播放的过程(以每秒16帧或以上去播放,使人的眼睛对连续的动作产生错觉),俗称“动画片”。据“中国青少年喜爱的动漫作品”调查显示:喜欢日本动漫的人占60%,欧美动漫占29%,而中国动漫(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在中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20个动漫形象中,有19个是“外国人”,国内只剩下一个“孙悟空”。在孩子们心目中极具分量的史努比、米老鼠、HelloKitty、皮卡丘、机器猫等形象,仅所列这5位,每年就能从中国卡通市场上“掠走”6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大。动画产品的繁荣,影视动画内容、形式的多样化,都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中小学生动画审美取向出现“崇洋媚外”的倾向,而动画片伴随着孩子们成长。与他们“形影不离”,潜移默化中必然会导致中小学生审美趣味、审美价值取向的迁移。这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刻反思的现实问题。

一、从传统走向奇异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当代中小学生的审美趣味偏离传统,追求华而不实、新潮、变异以及个性化的事物。20世纪初,人们崇尚雅致朴素,洋娃娃式的形象美,六、七十年代人们追求“崇高、优美、典雅、高贵、静穆”的美,而如今“80后”、“90后”的学生更多的是追求审美猎奇。“爽、酷、飙、新奇”这些词经常挂在嘴边,他们常用这些标准对事物做出“美”或“不美”的判断。影视动画之所以被广大中小学生所喜爱,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影视动画区别于漫画的最大特点是它具有灵动性,它把原本静止呆板的二维漫画、三维漫画变换成连贯运动的“四维空间”画面,符合中小学生“酷”、“新奇”的审美要求。随着人们胎教意识的不断提高,很多准妈妈会不定期的收看动画片对胎儿进行教育,因此,可以说很多中小学生打从娘胎起就已经不同程度的接触到了“动画片”。他们热衷于动画里的故事充满神奇和传奇色彩,动画世界里的人物有些有着平凡的出身,却承担着不平凡的使命,从其发型,服饰,配饰,行为举止,语言等都彰显张扬的个性。现今影视动画作品丰富多彩,充斥着中小学生的眼球,他们对其趋之若鹜,全盘接收,缺乏辨别好坏和提炼精华的能力。中小学生生长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里,刚从传统的文化氛围里解脱出来,急于模仿动画中的人物形象以凸显自己的个性(如COSPLAY:角色扮演)(图1)。小学生只买《迪迦奥特曼》的玩具、背包、书籍,中学生攀比MICKEY、SNOOPY、BEFFY BOOP的背包、衣物、皮带、电子产品等(米奇、史努比是知名的品牌,均取自动画形象),甚至成年人也崇尚和追求这些动画产品,无形中养成一种风气。他们认为拥有这些产品就是一种“时髦”。有些影视动画充满了血腥和暴力的思想,在他们看来“个性”、“奇装异服”是一种美。“血腥、残暴”也是一种美。由于影视动画作品种类繁多,中小学生各自喜欢的作品也不尽相同,但是诸如《蜡笔小新》(图2)、《樱桃小丸子》、《名侦探柯南》的口头禅和玩味的形象,大部分的学生都耳熟能详,而对于本国的动画和其隐含的历史典故、文化精髓知之甚少,他们喜爱和选择的服饰、配饰、文具用品,自身形象、个性的表达都受到外来动画人物的影响,为什么?

二、原因分析

中国动画界这些年来经典之作越来越少,动画产业滞后,亟待发展。近几年。日本、欧美动漫风靡全球。充斥着中国的市场。日本加大动漫输出战略,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出道以来,其制作的影视动画引领了整个世界的动漫潮流。如果说获得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短片特别奖1962年的《大闹天空》是天马行空之作,那么之后给中国影视动画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的日本、欧美动画可谓妙趣横生、玄幻空灵。宫崎骏的影视动画作品画面精美空灵,情景氛围渲染浓厚,宫崎骏对动画人物的描写情感真实,对事物的描绘笔赋客观,其经典之作层出不穷。而从1926年万氏兄弟绘制的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到如今获得1999年中国第19届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2000年,中国年度电影华表奖“优秀美术片奖”;2001年,中国第9届电影童牛奖“优秀美術片奖”;2001年,阿根廷首届马德普拉塔儿童及少年影片电影节特别奖的《宝莲灯》,其内容始终脱离不了“斩妖除魔——申张正义——解救人质——完美团员”的套路模式。继《宝莲灯》之后,中国动画经典之作“凤毛麟角”。国产动画匮乏。充斥中小学生眼球的几乎都是外来动画,日本、欧美动画几乎垄断他们的视野。中小学生其目所及尽是外来精美有趣的动画片,导致了他们审美趣味的“崇洋媚外”。

虽然于2006年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的建议,并且首批资金已发放成功。2008年2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要求自2008年5月1日起。全国各级电视台限制播出境外动画片。这些举措给了国产动画以生存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但是中国的影视动画业依然没有明显的进步。最主要的原因一些人士认为是政府财政支持不足,缺乏动漫创作精英人才,现今人群喜好“洋文化”,除了这些原因之外,笔者认为:

原因之一:国产动画受众群定位的偏颇

影视动画制作新的趋势不再只是偏向于少年儿童,观看动画片已经不是儿童的专利。影视动画作品逐渐面向大众人群。真正经典的影视动画作品,并非如泡沫剧般只是“昙花一现”,应该是“经久不衰”、“老少皆宜”并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作用的。正如宫崎骏所说的“衡量影片成功与否的标准并不是票房收入。而是年轻的影迷们会不会在20年或30年后还会把这些作品再拿给他们的孩子看。”睿智的动画大师宫崎骏在创作作品时就已经把它的观众有预测的界定为几代人,并且这种“远

见”正在实现,据调查,《千与千寻》、《风之谷》、《天空之城》、《魔女宅急便》也深受成年人喜爱,据笔者了解。现在3-5岁的儿童也对这些影片甚为着迷,真正实现了“老少皆宜”。而在2006年的《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中依然局限的把目光主要集中于“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原因之二:忽视课堂审美指导

中国缺乏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有关动漫知识和缺乏充分利用经典影视动画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价值观的高度重视,缺乏从“娃娃抓起”的强烈意识。如今很多中小学校使用的美术教材都有动漫的内容。然而有些教师的对此内容是无意识的教学。只因为教学的偶然“慵懒”而播放动画片给学生自行观赏,有些教师甚至认为没有必要,也就没有进行具体的讲解和审美鉴赏提示,学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很难形成自己的系统思想,难以实现正确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动画创作的精英人才亦并非一日成才,中国动画公司和企业的创作者大多来自高校尚待“锻炼磨刀”的毕业生,或是为谋得一份良好职业而半路出道学习动画制作的人,不可否认这其中不无真正热爱动画的人,但是大多数制作者都缺少动画的文化底蕴。因此有意识的从小培养中小学生对动画的兴趣。提高其审美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三、反思与建议

中小学生正是青春、活泼、好动、激情的年纪,正是审美价值观、审美趣味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也许一百次的教育孩子们要如何如何的培养良好的审美趣味都没有他们看一部具有榜样作用的动画片来得更奏效。动画走进中小学生的美术课堂,学校构建合理的影视动画课程,播放经典健康的影视动画特别是播放中国经典的动画片给学生欣赏和学习,能够使学生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历史经典故事和民族精神,这也是顺应了2006年《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產业的若干意见》指导思想“促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要求。

通过影视动画赏析。教师进行具体的讲解和审美鉴赏提示,使学生逐渐形成较系统的审美思维,长久训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例如播放《大闹天空》,虽然在早期制作技术还不够先进的情况下。画面难免晦涩、平板生硬,但是此作品有助于中小学生了解此片取材于我国名著《西游记》,类似的作品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名著的历史文化渊源。通过经典影视动画作品的赏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培养他们真善美的美好心灵,让他们通过影视动画中的美好形象的引导成为踏实、勇敢、善良、仁爱的人,培养他们优美、典雅、灵动的气质、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抵御血腥暴力思想的不良影响,树立个人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

作者:韦荣妹

电影审美趣味管理论文 篇2:

微信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审美趣味

摘 要:微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密不可分,通过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变革,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和精神样态都产生了极大变化,大学生群体作为微信深度用户,表现尤甚。通过分析微信舆情传播状况和特征,以探寻大学生群体审美趣味外化而成的特点,并警惕审美趣味的泛娱乐化和审美感受力的弱化,追求“浅入深出”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群体;审美趣味

[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课题代号:201510427038,课题名称:大学生群体微信舆情传播影响力调查研究——基于国内10所高校的调查数据]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已达7.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6亿多人,微信的使用率高达89%,微信朋友圈使用率为78.7%。而根据腾讯企鹅智库最新发布的《2016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达到6.5亿。

新媒体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大學生群体更是“机不离手”的“手机控”。微信集社交、文化、经济于一身的社交平台,成为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浸入程度最深的软件,也不可避免地通过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改变了大学生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趣味。这既与微信本身和微信舆情传播的特点有关,也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有关。

一、微信舆情传播特征

(一)游离与隐匿的传播方式

微信舆论场具有个人中心度高、议题多元、间接推动舆情等特点。随着微信舆论场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舆情的“双向”效应更为明显,舆情发展偏离正常范围时有发生,从而使得微信舆情传播方式具有游离性。尤其是大学生这一群体正在其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对于一切新鲜事物都极具好奇心,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焦点问题具有高度敏感性,但由于高中时期 “单向性”的教育体系,缺少社会经验,使得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筛选缺乏判断力。“李光耀被死亡事件”和“成都暴打女司机”事件都显示,微信舆情曾一度游离于事实和真相之外。

根据群体极化原理,在接受舆情信息的时候,容易受到相应观点的影响,比以往更轻易地做出自己的决定,一旦事件偏离了正常的范围,将造成舆情游离于事件本质之外。

由于朋友圈具有半封闭性的特点,即A与B是好友,B与C是好友,A与C不是好友,D与AB是好友,则A点赞、评论或转发B分享到朋友圈的内容,C是无法得知的,而D可以知道。朋友圈半封闭式结构特点决定了对互动可见仅限于双方之间都是共同好友的前提之下,这一特性含蓄地推进了舆情,也显出微信传播方式的的隐匿性。

(二)冗杂与难辨的信息内容

从宏观角度上来看,数亿的微信用户构建起了巨大、复杂、无尺度的社会网络,网络中存在大量的节点,每个节点相互交错,交叉混合。微信用户的信息来源五花八门,传统媒体、官方新闻机构、微博、百度贴吧、天涯豆瓣等网络论坛都是其信息来源地,从信息内容的层面上说,微信又是和整个网络信息库相连通的,信息互为交换补充。

从微观上看,微信系统会基于“QQ好友”与“手机通讯录”自动推荐好友,而部分好友也可能由“摇一摇”“微信群”“漂流瓶”等方式产生,从而出现了微信好友身份多样性的情况。而这些身份的好友所分享的内容,由于爱好不同,见解与观点也不同,产生了信息源不同、信息内容也不尽相同,使得信息内容呈现多样性的特点。

根据美国学者马克·格拉诺维特于1972年提出的“弱连接”理论,通过“摇一摇”等方式成为微信好友的“弱连接”虽然不如通过“手机通讯录”的方式成为微信好友“强连接”那样具有强互动性,却因其信息内容的多样性反而有着极快的、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

微信信息内容真伪难辨,也有着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源于微信自身的特点,微信游离和隐匿的传播方式,又使微信在传播上是基于圈子内部的、封闭的,这导致了微信“圈子”内部的信息难以实行自我更新,造成微信信息内容真伪难辨;二是各种媒体和自媒体由于不同目的的驱使不惜蛊惑造谣,混淆舆论,使信息内容难辨真伪。单位用户由于个人兴趣、价值取向的不同使得微信朋友圈的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在朋友圈,群聊中信息转化变异度极大,断章取义、扭曲事实等现象时有发生,致使信息内容真伪难辨。微信在添加好友时,只有通过验证才能看到彼此的朋友圈动态。这就使得好友身份有了准确性保证,同时微信功能特性又保障了朋友之间的交流私密性,使得用户在微信聊天和发布朋友圈消息时更加无法求证和辨识。

(三)瞬时与倍增的传播速度

微信具有即时拍照、即时上传的功能。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终端,可以随时转发、关注舆情信息,从而使微信信息呈几何倍数增加,产生信息传播的裂变发展促进了微信舆情信息的传播。在信息产生的即时性前提下,从而形成微信舆情。

格兰诺维特有关“弱关系的力量”的假设是:弱关系促成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流动,且传播了人们原本不太可能看到的信息,由一个人的弱关系分享的信息不太可能被局限于小范围内。因此,看到一个弱关系分享的内容,会导致一个人分享该信息的可能性增加近10倍。相比而言,由强关系分享的内容则只会增加6倍。简而言之,弱关系最有可能向好友提供一些他们原本难以获取的信息。

微信这种强关系和弱关系兼有的社交平台,使得每个微信用户都成为信息爆炸的引爆点。

二、微信带来审美趣味的嬗变

(一)追求个性表达,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

在游离和隐匿的传播方式的影响下,微信较之微博、博客等社交媒体更显得个人化和私密性。而“朋友圈”这一概念,更是为高度的自由表达提供了一个“安全屏障”——这暗示了表达者:这并非一个公开场合,而更像是一场私下的朋友间的“谈话”,政治限制、道德审判甚至是法律制裁将更难实行。

这与现代大学生的表达审美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在经济物质得以满足的今天,自由和个性化的表达已经是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核心诉求,这与审美中的自由(无论是创作还是体验)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微信中的表达也可以视为大学生群体关于生活和社会的“创作”,因为这与艺术作品一样,都反映着这个时代的特征。

但正是微信公开度低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群体不会将之视为政治、时事深度讨论的重要据点,反而会选择分享对日常生活、体验感悟、重要事件的记录与表达。当然并不是说微信和朋友圈中就没有时事新闻和政治观点的交流,只要我们留心,可以很容易发现,那些会在我们朋友圈流传的时事新闻和政治观点,都直戳我们的痛点,与我们的利益相关。

这并不难理解,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与集体主义年代相去甚远了,西方思潮冲击的力量远比我们所意识到的还要强大,比起关注集体利益,个人的利益才是我们的关注点。但当我们所处的“集体”或者说群体的利益受到冲击的时候,我们也会捍卫“集体利益”。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大众文化”力量,因为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与当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它一方面与精英文化相互区别相对应,另一方面也和传统小农经济社会的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原则上的差异。

这种区别和差异表现在大学生群体的审美觀照回到了自身,回到了个人生活当中。

(二)创作者与观众的双重身份

在人类历史中,“表达”曾是部分人的“特权”。这里的“表达”是指将基于对社会生活的思维成果,用包括但不限于语言、文字、造型等方式反映出来。汉谟拉比法典是表达,中国文人山水画是表达,巴黎圣母院是表达,圣德列萨祭坛是表达,大众媒体时代的电视节目也是表达。但法典是王权的精神象征,山水画是士大夫的境界追求,教堂是宗教的崇拜手段,贝尼尼的雕塑是巴洛克时代的王室贵族彰显财富的标志。就连“平民的电视”,也是“你播我看”的被动模式,但普通大众的表达愿望永远都会是美术史的发展趋势,宋朝民俗画的发展,荷兰小画派的出现,都是强有力的佐证。

互联网的诞生给了普通大众“表达”的权利和途径,“当下互联网已全面进入‘Web 2.0 时代’……而 Web2.0 则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它实现了互联网发展的‘以技术为核心’向‘以人为核心’的转变”。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普通大众已经开始步入“创作者”的领域,但博客和微博还有意见领袖和“大V”作为信息中心,而微信则是真真正正去中心化,每个微信用户都作为自媒体成为信息传播节点。接受信息的同时传播信息,并且成为创作者和观众。而表达欲强烈的大学生更是乐于兼任这两重身份,在日常生活中将审美经验和 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突出表征是审美的泛化,或者说是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即消解了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区隔,我们在将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进行着将艺术转换成生活的活动。”互联网给了大学生群体“创作者”的身份,使其挣脱了传统的静观审美,从旁观走向积极参与创作、积极参与体验。这不得不让人想起17世纪的荷兰,新兴的小资产阶级群体——商业行会,在获得相应的财富和地位之后,开始有了自己的表达诉求——请画家替他们画团体画,悬挂在商行里供人参观。不同的是,今天的大学生们,自己就是个人朋友圈的“画家”,也是他人朋友圈的“观众”。

(三)注重社交互动,完型与“预设观众”愈发突出

比起博客与微博的公众性,微信从一开始的产品定位就是“朋友圈社交”。虽然博客和微博也可以做到双向互动,但当遇到公众影响力大的舆论中心时,交流就可能后滞,也会存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而微信就确实是做到了两个个体双向互动,以及两个信息源互通有无。当然这是有前提的,它有一个“准入门槛”——要通过好友认证,成为指定对象的好友,并且要确认对象没有使用微信的“朋友圈”限制功能。

“微审美作为一种‘非物质的审美化’,正逐渐改变着艺术与生活、美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微文化所营造的某种虚拟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现实世界的范本。”而微信的完全真实身份认证,与现实生活圈已经完全重叠。对大学生群体来说,社交又是最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社会环节,在使用微信时,尤其是在朋友圈分享时,已经是一种个人展示和形象管理,朋友圈所有的潜在的信息阅读对象都是其预设的观众,而他的朋友圈就是一个“未完成的作品”,等待“观众”的“完形”——评论和点赞,当然这是表现出来的“完形”,而更隐蔽的完形在完成审美时就已经完成了。

三、微信带来的审美危机

“碎片化、感性化、大众化、便捷化等文化特点并不是后现代主义的特有表征,并不只是到了微时代,技术发展到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后才出现的独特现象。”的确,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一种艺术流派和社会思潮,后现代主义便已诞生,但当时的任务是消除艺术和生活的边界,“以批判现代文化的精神价值取向为宗旨的,否定本质主义、告别宏大叙事”。

促使大学生群体生活方式、信息获取碎片化的原因,当然有科技的发展进步。信息革命带来信息大爆炸,使得当代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信息更新的频率更快了,时事热点就像是沙滩上的字迹,新闻的“浪潮”一冲刷,便湮没在信息海洋之中。此外,自媒体时代去中心化的信息源点倍增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信息多样繁杂的程度超乎人们的想象。

这一方面当然带来了好处——信息的广度和类型的多样,但是在深度方面,确实深刻地改变了大学生群体的深度阅读能力,以致“当今大学生已经不具备阅读文本的能力”的判断多有耳闻。从微信获取冰山一角的信息,却不会深入地去探寻海面下体积更大的“冰山”,“谣言”能够拥有庞大的市场就不难理解了。

另一个让我们忧心忡忡的便是流行于市场经济的社会价值观现象——消费主义,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这样的价值观重视审美体验,重视消费体验,并以观众的体验作为本位。就像我们常说的:“顾客就是上帝。”尤其是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体,将审美不断拉入视觉体验的范畴。文字的想象体验反而衰落了,我们仿佛能听到年青一代在宣布:我们要视觉享受,要视觉冲击,要视觉审美。然后,影像、图片时代来临,泛娱乐化时代来临,“字太多不看”,仿佛不仅仅只是一句玩笑话了。

青年人并不认为这是坏事。受到这10年的网络时代的熏陶,大学生群体以解构消解为己任,要打倒的是权威,要冲击的是传统,“反权威”“理性中立客观”成了年轻人的“政治正确”。所以,微博、微信这些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思考阅读的主要来源,报纸、期刊、书籍等仿佛被放逐,连电视也不再是宠儿。因为“主流媒体的消息往往是经过政治美化的”,取而代之,小道消息受到追捧。他们并没有想到,他们在打倒一个权威的同时,也在树立一个新的权威——与传统官方媒体相对应的“民間消息”,或者我们称之为自媒体,区别仅仅在于,这是我们自己选择出来的“权威”。

过分崇拜权威和过分反权威都会使人陷入判断迷思,教条主义和虚无主义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都是需要警惕的。要有良好的审美体验,正确的审美态度和适合的审美方法是很重要的,大学生群体应当克服深刻审美感受力的弱化和审美泛娱乐化,追求“浅入深出”的审美理想。

参考文献:

[1]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和公共讨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4-300.

[2]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和公共讨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3]谢海光,陈中润.互联网内容及舆情深度分析模式[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2006,(03).

[4]王玉珠.微信舆论场:生成、特征及舆情效能[J].情报杂志,2014,(07):146-150.

[5]冯韶丹.微信传播特点及舆论引导方法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10):27.

[6]谭真谛.“日常生活审美化”背景下的微博文学热透视[J].当代文坛,2013,(04):77-80.

[7]王亚芹.“微”泛化的文化与审美[J].文艺评论,2015,(11):4-8.

[8]徐丹丹.“自媒体”时代审美心理探析[D].扬州大学,2013.

[9]许盼.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微现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10]庞乐.微博客的审美学研究及其意义[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11]李建红.微传播视野下的大众审美文化的重构[J].新闻研究导刊,2014,(17):4+11.

[12]程姝.自媒体时代新闻作者审美表达能力的新要求——以微信公众号为例[J]. 新媒体研究,2016,(21):110+114.

[13]杨燕.探寻作为公共空间的微博背后的美学意义[D].西北大学,2013.

[14]董清源.从雅俗共赏到“雅俗分赏”——微信时代下的审美变迁[J]. 新媒体研究,2016,(17):84-86+139.

[15]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现代传播,2005,(01):21-26.

[16]李昕揆. 微信分享的美学意味[J].江海学刊,2016,(05):179-182.

作者单位:

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

作者:曾宝苇 姚书琳 刘科科

电影审美趣味管理论文 篇3:

中国电影教育的铺路石

沈嵩生,教授,男,汉族,浙江海宁人,1931年9月14日生。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影音专修科。留校任教并随同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来到北京电影学校,先后任摄影系教师、文艺理论教研组副组长、编导系副主任、文学系系主任。1983年7月至1992年12月,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沈嵩生是北京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北京市第六届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的代表,国际电影电视高等院校联络中心委员。曾主持了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百余名代表参加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电影电视教育研讨会”。被聘为国家教委学位委员会第二届、第三届艺术学科委员,并任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中国影视交流协会常务顾问等职。任教期间先后主讲了“电影摄影艺术”等课,并担任“电影历史与电影理论”研究生导师。发表了《电影艺术特性》等多篇论文及专著《电影摄影技巧与理论》等,担任主编出版的“大学电影教材”系列,已出版九种。

沈嵩生于1983年被任命為北京电影学院院长,主持新时期中国电影教育的建设与改革。在近十年的任期中,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使中国电影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确立了中国电影教育在世界高等影视教育中的地位。

“常规电影”的教育思想

沈嵩生正式提出“常规电影”的思想是在1987年2月。他说:“目前来说,除了上课(以创作课和理论课为主)还要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重视文艺创作的社会效益和群众的审美趣味。为此,在作业安排上,应该要求学生首先掌握常规电影的拍摄”。沈嵩生提出这个问题是有针对性的。针对性之一是学院内有个别学生既不能很好地借鉴西方电影中的叙事形态和技巧,又不能正确理解当时我国出现的“探索电影”,误以为这就是中国电影最高成就。沈嵩生高度重视这种情况(虽然这种情况是个别的)。所以他严肃地指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个“社会责任感”就是“重视文艺创作的社会效益和群众审美趣味”。并在安排作业时,要求学生首先掌握“常规电影”的拍摄。

随着电影创作的发展,沈嵩生在1987年继续发表文章进一步阐述他的“常规电影”思想。一方面,他针对社会上有些人片面地责难并误认为“第五代导演”都拍“探索片”的情况,指出“这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他在文章中详细列举了导演系1982届毕业生创作的片子,指出:“实际上被大家公认并谈得比较多的‘探索片’,主要有《黄土地》《猎场札撒》《一个和八个》等几部影片,不到1982届毕业生拍摄影片的四分之一。”接下来,沈嵩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了“探索片的成就和不足。”他说:“对待探索,我们不应予以否定,因为创新就要不断探索,青年导演在探索中、老年导演也在探索。”另一方面,沈嵩生高瞻远瞩地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的电影事业,“以下问题特别应当引起我们重视:一是能否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二是电影形态上要重视‘常规电影’的发展”。因为非常规电影─“探索片”“绝不是电影创作的主流”。接下来,沈院长科学地分析了“常规电影”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它的叙事性、电影语言的通俗性和群众的认识性。这和前面谈到的“社会效益和群众的审美趣味”是一致的。沈院长论述了“常规电影”与非常规电影的差异,旗帜鲜明地强调了“常规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主流,明确指出我们的电影教育必须要让教师和学生重视电影创作的社会效益和群众的审美趣味,要求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综合培养的教育思想

“文化大革命”前北京电影学院在专业设置、教学安排等方面是按苏联电影学院模式建立的。其长处是专业的理论知识比较系统;缺点是学生的学习内容比较狭窄,专业与专业之间横向交叉不足,学生作业量较少等。1984年到1985年期间,沈嵩生领导广大干部和教师就学院的教育改革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这次大讨论确立了今后学院的发展方向,总结了过去办学的经验和不足,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以及综合培养的思想。

这在他1990年发表的文章中有过阐述,即“注意保留了原有专业教学系统性的优势,同时吸取西方电影教育的长处,加强低年级的综合训练,适当扩大作业量(尤其是个人作业)……”在1987年《电影通讯》第二期所发表的《学院新一年》文章中,沈嵩生要求在1986年新入学的本科生实施新的教学计划,“同过去的教学计划相比较,重要区别是……在课程设置上,保留各系专业课的优势,加强横向学科学习,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后来,学院通过三个方面来贯彻“综合培训”这一教育思想。一是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电影学科的五个主要元素,以加强横向学科的学习。这五门课程是:“电影剧作”“视听语言”“电影造型”“电影声音”和“电影技术概论”。二是加强并适当增加学生个人作业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每做一个作业,要自己编写剧本,自己导演,剪辑、服装、道具,还要在别的同学作业中担任录音、摄影、副导演、场记、照明、制片甚至演员。每个学生经历影片拍摄,既学习了本专业的技能,又学习了别的学科专业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面向社会及合作的各种能力。而这恰恰是在课堂之中难以学到的。三是电影和电视相结合的手段。各专业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大学二年级用电视设备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完成作业。有的专业,如导演、摄影、录音、美术等在大学三年级、大学四年级用电影的手段进行16mm或35mm胶片作业。经过四年这样的学习,学生们基本上掌握电影制作和电视节目制作的理论和技能。

在综合培养教育思想指导下,学院各专业逐步形成了实践作业的体系及训练规范,即由单个元素训练到专业多个元素的训练,由一个专业的技能培训到多个专业联合的综合培训,由电视到电影手段相结合的培训。

教学与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相结合是沈嵩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电影学院自1956年正式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的10年中,学科建设发展良好。先后建立了文学、导演、表演、摄影、美术设计、动画、制片管理、放映、录音、洗印和电影机构等专业。初步形成了高等电影教育体系,培养了新中国电影教育史上第一代的本科毕业生。但十年“文化大革命”,电影教育受到致命的摧残,到1978年恢复招生,教学几乎又是白手起家,教学工作十分困难。在多重困难的情况下,1983年沈嵩生接任了院长。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他一边抓教学管理、教学改革,一边抓学科建设和教师的艺术创作。在庆祝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建厂十周年的大会上,他根据电影艺术教学和创作的规律指出,如果教学是一只鸟的躯体的话,那么科研和艺术创作是这只鸟的两只翅膀。这一思想是把教学、教师的科研和艺术创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和安排。

在他的领导和主持下,分别制定了教材建设(其中不少属于科研项目)的“七五”“八五”规划。鼓励教师撰写学术专著;成立院教材评审委员会,每两年评审优秀教材一次;机构上,在教务处设置教材科,制订优秀教材评审条例及奖励制度等。这些措施有效地推动了教师进行科研和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材数量由“文化大革命”前的11种增加到“八五”规划期的98种。一部分教材和科研成果分别获得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广电部优秀教材奖和科研优秀成果奖,其中有的教材和科研成果填补了电影学院学科上的空白。

沈嵩生十分重视教师的艺术创作实践,成立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有了这一实践基地,教师如鱼得水,他们相继摄制了《樱》《邻居》《沙鸥》《湘女萧萧》《见习律师》《珍珍的发屋》《本命年》《北京,你早!》等一批优秀影片。这批影片以崭新的美学思想屹立于中国电影的园林之中,并为中外电影界所瞩目。青年电影制片厂被称为中国新时期电影的“绿洲”。教师们不仅在艺术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和水平,而且让自己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丰富和完善,他们将这些从实践中得到的最新鲜的知识带到课堂中去向学生传授,又可在教学中再次得到验证。这种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循环,不但符合认识论原则,而且也符合艺术教学的规律。这一做法后来就逐渐规范化了,即一部分教师上课,一部分教师编写教材和科研,一部分教師进行艺术实践。在一定的时间里进行循环,大家称这种形式为“三三”制。所以电影学院的很多教师都具备多种能力:既能上课,又能进行科研,还能从事艺术创作。在这一体制下,一部分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电影教育的中坚力量,在中国电影界颇有影响并为中国电影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尊重人才是沈嵩生的又一教育思想

教师出身的沈嵩生,十分清楚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因而他十分尊重教师、尊重人才,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才。在周传基教授离休座谈会上,周教授深情地说,在电影学院工作的十年是他一生中最为愉快的十年。的确,当时的院领导,特别是沈嵩生充分调动、发挥周老师的优势和特长,使他得以先后开设多门课程。周老师从外单位调来,无教师系列职称。根据周老师的科研成果、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沈嵩生鼎力推举周老师为教授。多年来,周教授对电影理论的研究有力地推进了电影学院的学科建设,成为影视界颇有影响的著名教授。沈嵩生在任院长期间积极选送中青年教师出国讲学、进修、考察访问,为北京电影学院教学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不仅有效地开阔了教师们的眼界、提高了学术水平,而且也给学院的教学改革带来了不少有益的经验。跨学科吸纳青年教师,又显示了沈嵩生对人才的重视。文学系为了加强理论专业和剧作专业的学科建设,先后从其他大学选择了一些博士、硕士毕业生来学院任教。在老教师的关怀、帮助下,他们不但为本专业而且也为别的专业开设了大量的课程,尤其是他们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对电影学院学科建设注入了新的血液。

强调培养又红又专的电影人才

沈嵩生郑重地告诫我们:“这些改革措施目的是为了突出电影的特点。更好地培养又红又专的电影专门人才”。“红”是指要培养学生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专”是指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沈嵩生说:“要达到培养又红又专的电影人才的目标,关键在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教育质量的提高。”1986年暑假,学院党委主持召开了全院政治思想工作会议。会上传达了中央有关文件,认真地检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根据这一会议的要求,不久就成立了学生处和学生工作委员会,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及管理。除此之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沈院长强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去:“通过课程(以创作课和理论课为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重视文艺创作的社会效益和群众的审美趣味。”这一论述,现在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的重要环节。更何况从我们的课程讲授到文艺创作等一系列重大的原则和理论问题都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应通过课堂教学来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地运用马列主义的文艺观指导自己的文艺创作,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审美趣味。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

作者:王伟国

上一篇:清代萨满祭祀分析论文下一篇:两会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