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质控工作计划

2022-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论是我们生活还是工作中,计划总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帮助我们认清前进的方向,能让我们更顺利的实现目标,那么你会拟写计划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护理质控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护理质控工作计划

护理组长在护理质控链中的作用

【摘 要】目的:探讨护理组长在护理管理质控链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将10个病区随机分为试点组和对照组各5个病区。对照组采用护士长统一管理的传统模式;试点组设立护理组长,形成分层管理模式质控链.比较两组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 1,P< 0.0 5 ).结论:护理组长是病区护理管理质控链的中坚力量,担负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在质控链中强化护理组长的管理作用可实现护理层级管理、 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组长;护理管理;质控链

护理管理质控链是病区管理构架中以护士长一护理组长一责任护士为链条的分层护理管理模式[1],近年来,我们在质控链中强化护理组长的管理作用,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在我院选择 10个病区,随机分为试点组和对照组各5个病区.试点组配置护士1 4名,学历:本科 2名,大专8 名,中专4 名;职称:主管护师3名,护师4名,护士7名 ;职务 :护士长1 名 ,护理组长2 名 ,带教组长1 名 ,责任护士8名 ,护理志愿者2 名 ;各病区分别开放床位5 0张 ,床位利用率1 0 1%。对照组各病区床位和人员配置与试点组相同 ,床位利用率 9 6 % 。

1.2 方法

1.2.1 护理组长岗位设置 ①对照组 :采用护士长统一管理的传统模式 。②试点组 : 根据护士层级式管理要求与各科床位、数量 、护理人员结构设立护理组长3名 (其中包括 带教组长1名) ,按需设岗 ,分级管理 ,逐级负责 ,形成病区护士长 一 护理组长 一 责任护士的分层管理模式质控链 。

1.2.2 护理组长选拔 ① 对照组 :护士长直接任命护理组长。②试点组 :结合患者满意度 、科内民主测评 ,科主任与护士长对组长整体护理实施能力 、护理操作技能 、 沟通协调能力 、疑难问题解决能力 、自我约束能力等综合考评结果产生护理组长,实行责任分组管理[1]。

1.2.3 护理组长岗位职责 ①对照组 :各级护理人员完成传统护理岗位职责。②试点組: 应用P D C A管理理念 ,建立护理管理质控链 ,制定护理组长岗位职责。在护士长指导下协调本组护理人员间 、护患间关系 ,进行人力调配 ,使各层护士工作中有章可循[2]; 督促责任护士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不断完善护理工作流程,全面负责本组患者责任制整体护理;对护理人员日常工作进行指导 、监督和管理,分管到床,责任到人;指导并参与危重 一级护理 、技术难度大或护理风险高的患者的抢救和护理工作;参与医生查房,及时与护士长 、医生 、患者 、家属沟通协调,组织护理业务查房、 教学查房 、危重患者护理会诊和个案讨论 ;检查 、修正护理病历;定期调查护理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参加科室护理质控检查和质控会议,护士长不在时代理护士长处理日常事务等 ;定期向护士长汇报本组护理人员工作情况,为护士长对病区进行总体调控提供依据.

1.2.4 护理组长培训 ①对照组 :护理组长接受常规培训 ,包括以专科疾病为基础的护理查房 、业务培训,多媒体形式授课 ,每季度一次理论考试 ,晨晚间交接班时护士长抽问专科知识 ,组织护理查房并进行讨论。试点组 : ① 同对照组 。② 护士长帮助护理组长完成角色转变及角色定位 。强化护理组长的病区管理能力 ,培训护理管理方法 , 使其护理角色和护理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延伸 , 逐步成为护士长得力助手 ;护士长不在时代理护士长处理日常事务 。③对护理组长评估和干预能力 、 沟通能力 、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等进行培训,培养高素质护理队伍[3]。

1 .2.5 护理组长考评 ① 对照组 :实行传统考核机制 。②试点组 :每个月对护理组长进行绩效考核 ,评价指标 :按照病区拟定的绩效考核表从本组护士护理工作量、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等综合评价护理组长质控管理能力,体现组长管理绩效。

1.2.6 评 价方法 按照《 医院护理管理规范的要求 》,采用护理质量评分标准 ,对试点组和对照组住院1周以上患者由专人进行随机检查和评分 :①基础护理质量总分为 1 0 0 分 ,主要包括病区环境 、晨晚间护理 、专科护理技术等1 0项基础护理质量指标评分 , I > 9 0分为合格 ,<9 0分为不合格 。②调查护士对患者整体护理信息的掌握情况 ,患者对病情 、治疗等知晓情况 。③ 患者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 , 以 P ≤ 0 .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无论是两组基础护理质量还是护士对患者信息的知晓掌握程度.患者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其P<0.01.

3 讨论

护士分层管理模式的病区管理构架为层级式护理管理质控链 ( 护士长 一护理组长 一责 任护士 ).应用P D C A管理理念 ,在病区形成新型层级管理模式 :① 实施护理三级质 控 ,构建三级质控网 ,全员参与护理管理 ,完成一级质量检查 ;护理组长每天对危重及 重点患者进行二级质控检查 ,并及时指导责任护士 ;护士长对护理质量进行抽查 ,要求组长负责落实到位 ,完成三级质控检查 。② 以护士长为管理核心,以持续质量改进为目标,以护理组长为业务指导,每天统筹安排本组护理工作,督促并完善各项护理措施有效落实,每周1次质控小组例行会议,护士长收集各小组工作情况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要求组长追踪整改效果,有效实现科室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护理组长成为护理管理质控链的中坚力量.

在护理组长督导下,各项护理工作井井有条,有效降低护理风险,护理质量环节管理得到强化.护理质控关口前移 ,护理组长作为质控链中的二级监控 ,加大病区各环节质量监管力度,发现护理隐患及时整改,充分调动全科护理人员积极性,强化各级护士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确保护理安全。 锻炼和提升了各级人员工作能力,护理服务由被动式服务转化为主动式情式服务 ,护士分层管理得到充分的体现.护理组长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肩负监督 、指导责任护士职责,充分体现了护理骨干工作价值 。

通过激励考核机制的建立和落实,护理人员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建立起职业发展规划和目标,最终达到实现自我价值.护士长要知人善任,发现并挖掘组长在护士层级式质控管理中的桥梁作用,为护理人才梯队建设奠定基础.护士长加强病区护理管理宏观调控,使病区三级护理管理质控链构架成一个疏而不漏的护理管理体系,发挥各级人员的主观能动性J研究护理管理质控链的作用是实现护理层级管理.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实践和理论依据.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丽 ,张鑫 ,王喜华等. 护理管理能力者及管理知识、 态度 、 行为的调查分析 [ J ] .护理研究, 2 0 1 2 , 2 6 ( 6 ) : 1 6 3 8 —1 6 3 9 .

[2] 马金彩.新护理管理模式推进优质护理服务 [ J ] . 全科护理 , 2 0 1 2 .1 0 ( 7 ) : 1 9 8 9 .

[3] 曾晶, 谢谣 消, 玉 乐 等.护理管理者对实施护士分层次使用的态度及思考 [ J ] 护理 管理杂志,2 0 0 8 8 ( 1 1 ) :2 0—2 2

作者:黎金花

第2篇:护理质控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

[摘要] 目的 探究护理质控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 方法 将2014年1月~2016年12月经我院诊治的1652例住院患者随机纳入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护理质控管理,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满意度、日常生活能力及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变化情况。 结果 实施护理质控管理后,观察组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且患者的CD-RICS(70.39±5.78)分、ADL评分(55.93±4.92)分与对照组患者的(61.29±4.19)分、(47.39±3.87)分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患者的SAS、SDS评分(37.90±3.31)分、(36.48±3.11)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45.39±3.98)分、(44.39±3.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 在护理管理中开展护理质控的效果显著,提高护理质量,增加心理弹性,缓解患者负面心理,改善生活质量,临床意义重大。

[关键词] 护理;质控;护理管理;重要性

[

[

[Key words]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Nursing management; Importance

近年來,临床就诊患者病情向复杂化发展,护理工作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中的作用逐渐被认可,良好的护理服务在患者康复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护理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是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水平的主要体现形式[2]。护理质控是开展护理管理工作的基础内容,做好护理质控反馈,加大管理力度,才能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优质护理服务[3]。因此,我院为进一步研究护理质控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特选取1652例住院患者资料,研究后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2016年12月经我院诊治的1652例住院患者随机纳入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每组患者826例。对照组中420例男性患者,406例女性患者,年龄30~79岁,平均年龄(52.63±12.76)岁。观察组中425例男性患者,401例女性患者,年龄31~80岁,平均年龄(53.52±12.80)岁。纳入标准:(1)患者意识清醒,言语对答流利,详细填写住院须知;(2)符合各个科室疾病特点,需住院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精神状态异常,无法配合研究者。本次研究通过了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目的和方法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主动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在性别比、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可比性强。详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入院宣教、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及活动指导等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护理质控管理,其方法为:(1)护理质控方案的建立:根据医院科室特点,指定管理目标及护理质量考核标准,主要包括护理技术、护理管理及文书写作等质量标准;制定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标准,开展系统化的护理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有理论、沟通技巧及心理问题、案例分析等,培训后考核,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及无菌操作原则;制定护理管理质量评价标准,根据医院科室实际情况,通过护理部主任、病区护士长及科室护士长开展三级管理制度,并对护理质控进行管理。(2)病房管理标准:确保病室干净通风、安静整洁,物品摆放整齐,床单位整齐清洁;贵重药、毒麻药安排专门人员管理,确保账物相符,并将药柜加锁,避免丢失;加强对陪住及探视人员的管理,积极预防护理并发症及医院感染;征求患者的意见,定期安排健康宣教。(3)建立三级质控管理制度:各个科室组成护理质控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每周对科室工作进行自查,并不定期抽查工作质量;每个月由病区护士长对其所管辖的区域进行护理质控检查及评分,并上报护理部;成立五个专项质控小组:消毒隔离、护士长质控、病房管理质控、文件书写质控及理论技术操作小组,确保明确分工。

1.3 观察指标

(1)评估两组患者心理弹性情况及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情况。其中,心理弹性量表(CD-RICS)[4]共25项条目,坚韧与控制、力量和乐观3个维度构成,采用Likert 5级评分,分数越高,心理弹性越好。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 (ADL) [5],包括10项内容:进食,修饰,床椅转移,进出厕所,平地行走,洗澡,上、下楼梯,控制小便,穿衣,控制大便,总分为100分,分成3等级。Ⅰ级:61~100分说明有轻度功能障碍,但是能独立完成平时活动,生活基本能够自理;Ⅱ级:41~60分说明生活需要帮助,日常活动为中度功能障碍;Ⅲ级:40分及以下说明不能够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有重度功能障碍甚至完全残疾。

(2)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焦虑评分标准(SAS量表)[6]为:本量表包含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按4、3、2、1计分,总分共80分,正常评分在50分以下,随着分数增加,焦虑症状越明显。抑郁评分标准(SDS量表)[6]为:包含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总分数在20~80分,随着分数增加,抑郁症状越明显。

(3)观察两组患者实施护理管理后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住院指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用()表示计量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情况

观察组护理后患者的CD-RICS、ADL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2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对比

观察组护理后患者的SAS、S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3 两组住院指标情况

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管理后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15.30±3.27)d、住院费用(5645.56±233.39)元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64±3.69)d、住院费用(6085.06±290.38)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278、33.9053,P=0.0000、0.0000)。

3 讨论

护理工作优质程度主要与护理管理、护理人员素质及医院环境、医疗物资设备等有关,其中,影响程度最大的即为护理工作人员素质问题,个别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有限且责任心不强,导致细节护理工作无法落实[4]。在工作中护理技术操作不符合标准,对患者主观病情叙述不重视,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同时,护理管理因素对护理质量的影响也较严重,管理力度小,对护理人员管理宽松,护理质控局限于形式化,无法彻底落实质控制度,使护理工作效果明显下降,成为全体护理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关心的问题[5]。目前,随着医疗技术发展,临床护理模式与管理制度也逐渐向科学化、标准化及规范化转变,针对这些问题,医院采用护理质控进行护理安全管理,目的是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患早日恢复[6]。

大部分护理工作人员对诱发患者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预见性较差,未能及早发现并提出解决措施,且护理人员工作分配不合理,超负荷工作导致工作出错等,医院设备物质是硬性因素,药品、物品及护理设备的质量均可影响护理工作效率[7]。护理质控工作的开展,主要包括以下工作形式:护理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强化,组织其学习护理相关法律法规及安全知识,严格执行护理工作制度[8];提高护理工作人员责任心及职业素质,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积极做好护理工作;护理部主任及护士长履行工作管理职责,合理安排工作[9];加强管理工作,实施质控管理,使其充分发挥临床作用;着重提高新进护理人员工作素质;及时与各个后勤部门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并汇报处理,確保护理人员自身安全等。

在护士工作中加强护理质量监督,是在原有护理质量的基础上,提出更高层次的护理服务标准,开展更好的护理管理模式。护理质控方法的实施,使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制度管理、规范记录、上报方法、分析案例等方面的知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使思维和工作得到了创新[10]。与常规护理管理措施相比,护理质控措施的优势在于以护理人员为主导,充分调动患者参与诊治与护理的积极性,并通过密切观察,及时掌握患者病情状态,以专业的知识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使护理工作顺利开展[11]。护理质控工作通过培训及考察护理人员护理工作,提升护理人员自身业务能力,能够给予病患更加优质、全面的护理,提升临床护理质量,避免病患出现跌倒、压疮、输液反应等情况,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12]。护理质控措施可以在护理工作人员紧缺的状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被动护理变为主动护理,做到了责任到人、责任明确,将护理工作落实到位,并根据护理工作安排,加强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减轻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烦恼[13]。在护理管理工作中,护理质控措施主要是通过对护理服务实施效果进行质量控制,逐步了解并解决护理人员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加强病房管理力度,抓好护理人员全员管理的各个细节,确保护理系统运行良好[14]。准确、及时掌握护理管理的整体功能,保证医院护理工作有序开展。

本研究中显示,观察组护理后患者的CD-RICS、ADL评分、SAS、SDS评分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中,实施护理质控措施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弹性及焦虑、抑郁状态均明显得到改善,较常规护理管理措施相比临床效果更明显,使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明确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积极疏导患者负面情绪,增加其心理弹性水平,并提高了患者的生命与生活质量,增加患者依从性,使其对护理服务更满意,促进了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通过护理质控手段的实施,达到了对患者生活能力、焦虑、抑郁情况的控制与改善,通过多个评价标准对护理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使研究结果更全面、更可靠[15]。本研究中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小,选择范围较局限,且对门诊护理质控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并无明确研究,使护理质控措施在门诊科室中实施效果不明确。因此,日后临床工作中需对其做进一步细致研究,以便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护理质控对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的影响显著,有利于提高护理管理水平,改善护理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临床推广价值较大。

[参考文献]

[1] 杨恩艳,曾为娟,李惠俊,等.护理三级质量控制在神经科患者压疮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243-244.

[2] 齐晓霞,杨彩华.二级医院实行护理质控体系多维度管理的体会[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8):164-165.

[3] Steege LM,Pinekenstein B.Addressing occupational fatigue in nurses:A risk management model for nurse executives[J].Journal of Nursing Administration,2016,46(4):193-200.

[4] Connor KM,Davidson JR.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J].Depress Anxiety,2003,18(2):76-82.

[5] 1wata A,Higuchi Y,Kimura D,et a1.Quick 1ateral movements of the trunk in a seated position reflect mobility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function in frail elderly individuals[J].Arch Gerontol Geriatr,2013,56(3):482-486.

[6]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42.

[7] 田金满,师新景,崔丽娟,等.护理三级质控体系前移在病区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河北医药,2015,37(5):777-779.

[8] 刘林霞,张玉霞,吕天蝉,等.新生儿危重症护理管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6,11(4):251-258.

[9] 郁小红,郑冬图,张荷.质量控制小组活动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效果[J].护理学报,2016,16(29):69-70.

[10] 包蓉,顾群.临床护理管理中细节思维管理的方法应用效果[J].海军医学杂志,2016,37(3):252-254.

[11] Hasan S,Jamdar S F,Alalowi M,et al.Dengue virus:A global human threat:Review of literature[J].J Int Soc Prev Community Dent,2016,6(1):1-6.

[12] 张丽平,于艳英,张志强.护理质控前移在神经外科压疮管理中的应用[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10):72-73.

[13] 赵锦颖,康馨匀,韩宇洲.设立责任组长对神经内科护理质控的影响研究[J].河北医药,2017,39(7):1112-1114.

[14] Vaghefi E,Pontré B.Application of Arterial Spin Labelling in the Assessment of Ocular Tissues[J].Biomed Res Int,2016(9):1-13.

[15] 钟爱玲,戴红霞,常后婵,等.三级质控护理管理模式在手术室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6,37(23):3641,3642.

[16] 贾运乔,侯桂英,王静,等.ICU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J].河北医药,2016,38(12):1907,1909.

[17] Curtis K E,Lahiri S,Brown K E.Targeting Parents for Childhood Weight Management:Development of a Theory-Driven and User-Centered Healthy Eating App[J].JMIR mHealth and uHealth,2015,3(2):e69.

[18] 杨倩.探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實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2):158-160.

(收稿日期:2017-06-21)

作者:林芳

第3篇:门诊护理质控管理之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近年来,在新医改政策形势下,门诊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当前门诊护理工作而言,尽管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门诊护理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却依然处于一个相对传统的状态,这样也就必然会给医院门诊护理质控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就门诊护理质控管理之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门诊护理,护理质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

门诊护理质控管理工作作为保证护理整体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促进门诊护理质量长效提升以及提升门诊整体医疗水平方面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就当前门诊护理质控管理工作而言,其整体水平依然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状态。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较低是最为主观的一个原因。随着医院门诊护理质量要求的日益增高,如何做好门诊护理质控管理之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一直都是各项门诊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

门诊人力资源存在问题概述

1.1门诊护理人力资源严重匮乏通常来讲,门诊对于护理人员的素质和质量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如此,在护理质控工作方面,其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更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护理工作以及护理质控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但是就当前门诊护理工作而言,其在护理质控管理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严重匮乏。简单来说,对于当前门诊护理质控管理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言,其人力资源严重匮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护理人员严重匮乏,一方面为护理质控人员严重匮乏,无论是哪一个方面,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都普遍存在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这一特点。

1.2门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性不足在门诊护理质控管理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中,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性不足同樣是当前普遍存在着的问题之一。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性不足主要体现在护理工作人员及护理质控管理工作人员资源配置不合理、年轻与年长护理人员及其质控管理工作人员资源配置不合理、岗位划分不明确以及未按照职称等级进行人力资源配置。也正是由于这类问题的存在,使得当前门诊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以及门诊护理质控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严重的制约了当前门诊护理质量的提升与长效发展。

1.3门诊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就门诊护理质控管理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言,整体管理水平较低同样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简单来讲,在当前门诊护理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其工作及发展重心更多的是放在新型护理模式应用以及现代医疗技术更新及应用方面,并未对护理质控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应的,其管理工作人员配置方面,并未委派专业的管理人员以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参与相应的管理工作,也未将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应用其中,这样一来,也就必然会给后续护理工作质量提升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不仅如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当前门诊也并未有完善的体系和管理规范,这对于护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2人力资源管理在门诊护理质控方面的作用分析

2.1有利于为门诊护理质控管理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人员保障就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言,其作为一切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做好其相应的管理工作,有利于为门诊护理相关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就门诊护理质控管理工作而言,做好其相关工作,可以为其余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人员保障,通过选拔一定数量的护理工作人员,并委派经验丰富的管理工作人员参与到具体的护理质控管理工作过程当中,同时做好相应的资源配置工作,这样就可以为相关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人员保障,对于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具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2.2有利于提升门诊护理质控工作的整体水平只有做好门诊护理质控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更好的提升门诊护理质控工作的整体水平。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并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同时结合对现代化质控管理模式的应用,从人员和模式两个方面人手,可以更好的实现当前我国门诊护理质控工作的整体水平。

2.3有利于为病人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除了上述的两个积极作用外,做好门诊护理质控管理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有利于为病人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简单来讲,就是在实际的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可以从基础上提高护理人员及其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质量,这样一来,就可以为门诊各项护理工作质量提供良好的人员保证,相应的,也就可以为病人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

3做好门诊护理质控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具体策略分析

3.1做好护理人员及护理质控管理人员选拔工作基于当前实际的工作现状,要想做好门诊护理质控管理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其中首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就是做好护理人员及护理质控管理人员的选拔工作。首先是护理工作人员的选拔工作,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医院应根据自身门诊护理工作的实际的需求来选拔相应数量的护理工作人员参与到具体的护理工作当中,此外,在进行人才选拔过程中,应在保证其数量的同时,还应重视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尽量选择一些专业能力较强且职业素养较高的护理人员参与到具体的护理工作过程当中;其次是应做好护理质控管理人员的选拔工作,与护理人员选拔不同,在进行护理质控管理工作人员选拔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具有丰富护理工作经验或者管理经验的工作人员来参与到具体的管理工作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门诊相关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2对护理及护理质控管理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对于护理及护理质控管理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同样是提升门诊护理质控管理之人力资源管理整体工作水平的重要策略之一。对于当前门诊护理工作及其质控管理工作而言,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性不足一直都是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想做好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这一工作,首先,门诊护士长以及护理质控负责人应根据各个科室的工作性质,按照“按需设岗”这一原则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并以此来防止工作量差异较大、工作岗位人员不足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其次,医院应从宏观上对门诊护理质控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对门诊护理及其质控管理工作队伍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和规划,需要注意的是,应根据护理人员的总数、年龄差距、学历层次以及职称结构等进行充分的考虑,同时按照相应的规划,对人员岗位进行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在护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3.3做好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人员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但是在当前门诊护理质控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中,并未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其整体水平并不是特别的高,严重的制约了当前门诊护理质控工作的长效发展。因此,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中,首先,护士长及质控管理负责人应重点对工作人员培训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人才培训计划;其次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护士长或者是质控管理负责人应定期对新人职护理工作人员以及已经参加工作的护理人员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做好相应的考核工作;最后,医院还应将现代化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理念应用到具体的管理工作过程中,并以此为基础实现门诊护理质控水平的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门诊作为医院的主要窗口,其护理质量及质控管理水平不仅会对整个护理工作开展带来重大的影响,还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就当前大多数医院门诊而言,其护理质控管理工作整体水平并不是特别高,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当前门诊护理质控管理工作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对这类问题以及解决好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积极作用进行正确的认知,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门诊护理质控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最终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作者:孙萍

第4篇:2014护理质控计划

2014年护理质量控制方案

为了保证护理质量与患者安全管理,实现二甲医院管理的要求,护理安全目标管理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始终,围绕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定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案:

一、护理质量的质控原则: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三级质量管理体系,落实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全面落实质控前移,加强专项质控,落实纠纷缺陷管理,实施安全预警管理,实行QCC小组活动的开展。

二、护理质量管理实施措施

1. 采取护理质量与安全责任负责制、护理部与各护士长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护士长为各护理单元护理质量责任人,具体落实执行护理常规、部署的各项护理制度和措施。

2. 护理部确定每月护理质量考核重点(护士长月考核、院内感染、基础护理、优质护理、特一级护理、抢救药械、护理文书、护理操作技术、“病人安全目标”等),由各质控组对全院所有护理单元进行考核检查,检查结果每月在护士长例会进行公布,并与护士长职务津贴挂钩,注重重点问题的整改效果追踪。

3. 每天护士长值班夜查房,除制定常规查房标准外,根据临床实践存在的问题、制定重点查房内容,护理部每月定期不定期进行夜查房,结合护士长查房,将检查结果在医院内网上公示,并与护士长目标考核挂钩。

4. 护理部在国家法定节日放假前安排节假日护理安全检查,保证护理节假日护理质量安全。

5. 特殊护理单元(门诊部、产房、手术室、急诊科、消毒供应室、血液净化中心、重症监护室、)制定检查标准进行检查。

6.急救药品(物品)、麻醉药品管理;护士长定期检查,并在检查本上签名及督察日期。

7. 对护士长每月月末进行本月护士长岗位绩效月考核评价,其效果判入护士长质量评分。

8. 护理部每月组织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1次,统计分析并将检查结果公示在内网上,未达标科室护理部将及时督导整改,其结果列入护士长质量管理评分。

9. 督察出院患者随访工作,未达标的科室将反馈给个科室护士长,护理部将及时督导整改,其结果(护理相关)列入护士长质量管理评分。

10. 各级质控组于本月29日之前将检查结果上报护理部,护理部负责对全院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打出护士长考核分。

11. 护理部每月组织召开1次护理质量与安全工作控制与管理总结会议,对全院护理质量及差错缺点进行分析、讨论,持续进行护理质量改进。

12. 落实专科护理质量小组(静脉治疗小组、疑难静脉穿刺小组及PICC小组、造口伤小组、糖尿病小组)的职责,规范护理会诊工作。

13. 建立各类安全不良事件上报,规范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及流程,隐瞒不报者按医疗相关管理制度惩处,积极上报避免医疗护理安全(不良)事件者给予奖励。

三、护理质量管理的质控重点

1.门诊部:规范就诊流程、护士仪表、服务态度、制度执行、抢救、治疗工作、观察室护理、各类急救物品、药品管理、护理文书、120出诊情况、120接诊病人与病房交接记录、科室各项活动完成情况。加强急诊科、儿科、放射科、五官科、门诊换药室的规范管理。

2.临床科室:督查护理核心制度、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疾病护理常规的执行,病房管理、科室各项活动记录及护士长工作手册,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病人,昏迷瘫痪病人,急救物品,药品使用和管理,无菌物品的管理,护理文书的书写,常规器械消毒灭菌,一人一针一管使用,一次用品处理和记录,整体护理,护理计划,护理措施落实率,健康教育覆盖率,重点护理环节的管理,手术病人、转科病人交接记录,病人身份识别使用两种以上方式,并督查腕带识别落实情况,应急预案的培训、落实,护士行为规范,实习、进修、轮转生的管理。

3.手术室:服务态度、基础及专科护理、管理工作、教学工作、职责分工、无菌物品、急救药品、器材管理、护士着装。加强手术病人安全管理。

4.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制度、消毒灭菌监测的管理、各室操作流程、服务态度、护士着装。

5.产房:服务态度、急救药品器材管理、产程观察、无菌技术操作及消毒隔离、母乳喂养指导、婴儿洗澡间管理。

6.血透室:布局,消毒隔离,透析液配置质量控制,血液透析机、水管路、储水罐、反渗机、各种滤罐的定期清洗和消毒与监测。

7.胃镜室:布局,消毒隔离,急救药品、物品,工作流程。

四、护理质控考评分

(一)考核形式:每月一次(护理部质控考核),查房(护士长夜查房、护理部随机查房),结合平时督查。

(二)护理质量评分考核分值:总分300分。 1.病区:

(1)护理管理(考核项目:护士长月考核标准,含护士长查房):50分

(2)基本护理质量:病区管理、特一级护理、基础护理、急救药械管理、院内感染及常用物品消毒管理、优质护理、护理文书书写、护理操作技术、实习学生带教管理。合计150分。 (3)病人安全目标:50分。 (4)护理纠纷投诉管理:50分

2. 特殊护理单元(不进入质量考评排名):

(1)护理管理(考核项目:护士长月考核标准、特殊护理单元考核项目):各占25分。

(2)其他考核项目得分参照普通病房执行,特殊科室不能考核的项目以满分计算,以病房考核加特殊护理考核分计算平均分。 3. 增减分项目(二类指标):护理安全及质量指标分值。 (1)说明:该增减分项目在护理质量评分300分基础上,根据护理安全指标和护理质量指标落实情况进行分数增减。 (2具体指标: 1护理安全指标: 发生错误输血,扣5分/例

发生口服类给药错误,扣2分/例。 发生注射类给药错误,扣4分/例。 发生各类治疗错误,扣2分/例。

患者发生压疮(非难免),扣5分/例(高危非难免压疮或出科是未发生压疮加0.5分/例)。

患者发生跌倒数/坠床,扣3分/例。 患者发生意外伤害,扣1分/例。 患者发生非计划拔管,扣2分/例。 患者发生自杀/走失,扣2分/例。 患者发生烫伤,扣3分/例。 患者发生误吸,扣3分/例。

第5篇:2014护理质控计划

二〇一四年护理质控计划

2014年护理部以“三乙”复评及创“三甲”医院为载体,按照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的要求为工作重点,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年护理质控工作计划如下:

一、护理质控目标

1、基础护理合格率≥90%,合格分90分。

2、特/一级护理合格率≥90%,合格分80分。

3、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100%,合格分90分。

4、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95%,合格分80分。

5、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6、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7、院内压疮发生率为0(除难免性压疮外)。

8、护理管理合格率≥95%,合格分85分。

9、优质护理服务合格率≥100%,合格分85分。

10、护理安全格合率≥95%,合格分90分。

11、护理服务满意度≥90%。

二、调整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成员,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1、因分管领导变更,调整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成员,实行三级护理质控,护理质控分六个组,分别是护理管理、临床护理(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护理安全、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文件书写、重点科室质控组,调整各质控组成员,三级质控组织按照2014年三级护理质控活动安排表开展质控活动。

2、修订疾病护理常规、护理操作服务规范、不良事件的分级及报告处理制度、护理风险防范措施(如:跌倒、坠床、压疮、管道脱落、用药错误等)、危重患者的管理制度、重点环节的应急预案、各种护理工作流程等,不断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质量。

3、组织护士学习规章制度、新标准、加强医疗护理法律法规的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依法从护,保护病人及护士的自身合法权力、加强护士安全意识、全

员质量管理意识。

4、组织三级质控组织的成员学习质量控制工具的掌握及应用,积极发挥各级质控成员的作用,提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各自的质控重点,增强全体护理人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5、继续落实优质护理服务。制定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及实施方案,突出医院特色,加强与其他科室的联系与合作,保障优质护理服务落实到位,各科室结合专业特点,有明确的护理服务目标及落实措施。

6、配合医院网络化建设,制作护理工作表单,组织护理人员电子病历的运用培训,护理部及大科不定期的检查,考核,发现问题及时督导改进,特别加强对新进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保障护理安全。

三、加强重点科室、重点环节、重点时段管理

1、坚持每月对重点部门(急诊科、血透室、手术室、新生儿室、ICU、产房、消毒供应室)进行护理管理质量安全、护理服务质量、医院感染等检查指导,督导护士长加强自身的检查、质控力度。

2、加强专项管理及薄弱环节的检查。如:护士依法执业、基础护理质量、抢救器械、压疮管理质量、管道管理质量、药品管理、临床路径等进行专项护理质量检查,促进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3、坚持护士长24小时值班及护理部、大科节假日巡查制度,重点检查护士在岗履行职责情况,危重患者护理质量、病区管理、护理安全及护理人力配置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并整改。

4、继续加强输血管理,按照输血管理规范,制定输血执行单,规范输血流程,保障患者用血安全。

5、按照围手术期的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并做出分析,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并改正,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6、加强不良事件的管理,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使护理不良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护理部每月进行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吸取教训,提出防范与改进措施。

7、组织护理人员培训核心制度、护理管理制度、危重患者管理制度、重点环节的应急预案、临床操作服务规范等,要求人人掌握。

8、每月定期对各科室各种物品、急救药品、抢救车进行检查,并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特殊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章制度,及时发现过期物品或药品,保障护理安全。

9、组织学习《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制定质量评价标准,纳入到三级质控内容进行督导检查;对跌倒、压疮等高危因素进行不间断的评估,及时跟进护理措施。加强临床危急制报告制度及流程的执行,护理人员接到危急制报告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做好相应的护理记录。

10、加强护理实习生带教及管理工作,保障护理安全。

附表一:2014年三级护理质量控制活动安排表 附表二:2014年护理专项质量检查安排表

附表三:2014年护理工作制度职责知晓情况抽查安排表

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

护理部 2014年1月14日

第6篇:医院内科护理质控计划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保持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方案:根据医院及护理部2011年工作计划及目标,制定2011年内科护理质控工作计划如下:

一、护理质量的质控原则:护士长——科室护理质控员--全体护士参与的质量管理监控,落实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全面落实质控工作。

二、成立质控小组:

组长:张丽华

组员:张桂珍、尤从香、陈芳

三、质量控制检查分工:

1、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质量管理及考核:尤从香

2、急救药品和器材、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控制、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张桂珍

3、护理规章制度落实、院感质量控制、清洁工、护工管理考核:张丽华

4、病员意见调查、出院随访、常用药品和物质管理:陈芳

二、护理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一)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标准与工作流程。

1、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完善质控制度,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如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特、一级护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件的书写、急救物品管理、护理安全管理等,每月进行护理质量考核并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2、护士长、科室护理质控员随时进行监督及时纠正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突出的在晨会上进行通告,让护士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3、每月定期对各种物品及药品,急救车进行检查,及时发现过期物品及药品。以保证医疗护理安全。

(二)建立有效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组建了一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参与护理质控,以保障护理工作质量。

1、实行以护士长、科室质控员的质控网络,逐步落实人人参与质量管理,实现全员质控的目标。

2、发挥护理质量监控小组的作用,注重环节质控和重点问题的整改效果追踪。实行平时检查与每月检查相结合,重点与全面检查相结合的原则。

4、加大落实、督促、检查力度,注意对护士操作流程质量的督查。抓好质控管理,做到人人参与,共同把关,确保质量,充分发挥护理质控员的工作,全员参与护理管理,有检查记录、分析、评价及改进措施。

5、完善护理质控管理制度,职责,对护理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

6、加强对护理缺陷、护理纠纷的管理工作,坚持严格督查各工作质量环节,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使护理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7、加强医疗护理法律法规的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依法从护,保护病人及护士的自身合法权力。

8、加强护理人员正规操作,并进行考核。及时发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9、各班护士每班对医嘱进行查对,护士长每周进行大查对,以保证正确执行医嘱。

10、每日对护理文件书写进行检查,出院病历由主班护士初审,护士长最后复审后交病案室。

11、建立护理安全管理,每月进行护理安全知识培训,讲解院内院外护理问题,以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健全安全预警工作,及时查找护理安全隐患,实行每周重点查找安全问题,并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计划人:张丽华

2011-1-30

第7篇:护理质控工作总结

2016年,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在医院领导、护理部、科主任的支持和配合、以及全体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各项护理工作达到了卫生部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的要求及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的要求,各项护理工作质量控制目标均达标。较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满意”的服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6年各项护理工作质量指标完成情况

(一)一级质控

1.分级护理平均分98.1分,合格率100% 2.基础护理平均分38.7分,合格率100%。 3.病区管理平均分99.1分。

4.消毒隔离平均分98.4分,合格率100%;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灭菌执行率100% 5.急救物品平均分99.8分,合格率100%;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6.护理文书平均分98.3分,合格率100% 7.危重患者护理平均分97.4分,合格率100%。 8.护理安全管理平均分97.6分。合格率100%。 9. 输血管理平均分99.1分,合格率100%。 10.防跌倒坠床质量平均分99.4分,合格率100%。 11.压疮护理质量管理平均分99.8分,合格率100%。 12.优质护理服务质量平均分98.5分,合格率100% 13. 护理工作制度落实质量平均分98.4分,合格率100%。 14.服务流程质量平均分99.5分,合格率100%。 15.围手术期护理质量平均分97.7分,合格率100%。 16.健康教育质量99分,合格率100%。

17.仪器设备检查质量平均分99.3分,合格率100%。

1 18.节假日检查质量平均分99分,合格率100%。 19.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9.6%。

20.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9.3分,合格率100%。

(二)二级质控

1.分级护理平均分99分,合格率100%。 2.基础护理平均分39.7分,合格率100%。 3.护理文书平均分99.4分,合格率100%。 4.病区管理平均分99.3分,合格率100%。

5.消毒隔离平均分98.8分,合格率100%;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灭菌执行率100%。

6.急救物品平均分99.5分,合格率100%;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7.危重患者护理平均分99.1分,合格率100%。 8.护理安全管理平均分99分。合格率100%。 9.输血管理平均分99.3分,合格率100%。 10.防跌倒坠床质量平均分99.9分,合格率100%。 11.压疮护理质量管理平均分99.7分,合格率100%。 12.优质护理服务质量平均分96分,合格率100% 13.护理工作制度落实质量平均分99.8分,合格率100%。 14.服务流程质量平均分99分,合格率100%。 15.围手术期护理质量平均分99.1分,合格率100%。 16.健康教育质量99.2分,合格率100%。

17.仪器设备检查质量平均分99.5分,合格率100%。

二、2016年质控方面工作完成情况

1.科室成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制订护理质量质控计划,并组织实施。 2.制订科室护理质量管理目标,修订并充实了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并组织实施。

3.质控组织定期开展活动,护士长组织全科护士每月进行护理质量反馈会议一次,并把质控情况进行反馈,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复查整改效果,每月做好质控小结,加强环节质量管理。 4.科室质控组织每半月进行一次自查自评,护士长平时随机抽查,每月进行一次质控小结,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复查整改效果,达到质量管理成效。

5.加强薄弱环节、危重病人管理,坚持护士长夜查房制度,检查、指导、协助夜班护士工作,检查督促危重病人护理措施的落实

6.建立护理人员考核评价机制,护士长每月对本科室护理人员考核评价一次,护理部每月对护士长考核评价一次。

7.加强护理信息管理。每月初护士长认真做好各种数据的统计、上报工作,掌握科室护理动态,注重信息的收集、分析、研究、总结,注重质量内涵建设,达到质量管理成效。

8.认真落实“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每季度组织讨论分析。2016 4 年共上报护理不良事件4例,无护理投诉记录。

10.组织学习卫生厅制定的“优质护理评价细则”,根据评分标准要求,创优考评小组成员每月检查1次,结合分级护理质控标准评价每位责任护士对所负责病人基础护理、健康教育、服务态度、病情观察的落实情况。将检查情况及时反馈、分析、讨论工作缺陷及改进措施,探索做好该项工作的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成效。

三、2016年质控存在问题

1.部分护理人员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未根据工作流程开展各项护理工作,不及时评估患者,健康宣教不到位等,导致护理不良事件时有发生,给患者的治疗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护理质量的提高。 2.护理人员质控意识差,护理质控不到位,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整改不重视、不及时。

3.病房管理不到位,晨间护理时护士只是关注床铺的整理,不注意病房大环境的管理,有的患者一人使用多床被褥及病房物品多护士不及时引导患者或家属放入柜中,导致病房脏、乱、拥挤,妨碍治疗护理操作;同时患者随意在床头的插座上插充电器,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4.健康教育不到位:患者或家属不知责任护士;不知疾病知识、不知如何用药、不知留置管道及输氧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护士未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术后指导。 护士对病人专科方面健康教育康复指导欠缺有待加强。 6.存药的冰箱未按要求检查记录,温度与记录不符,药品放在冰箱的柜门。 7.二类精神药品记录本数量与实际数不一致。

8.浸泡体温针容器未盖好,手消毒液过期,抽吸药液的注射器放在治疗车上,抽吸药液的注射器未注明日期、时间,护理人员手卫生执行不到位。 9.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护理记录出现错、漏、涂改现象,未及时记录,特殊治疗护理无记录,缺少专科记录内容等。

5 10.个别护理人员输血前未能做到双人床边查对;输血护理记录单记录不规范(输血开始未按要求调滴速、输血过程无观察记录、输血完毕未按要求记录),医嘱输血时间与护理记录时间不相符,输血过程未及时观察巡视,输血时间超过4小时未在护理记录上说明原因。

11.住院病人各种评估表,有些项目评估不全,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如压疮部位评估未评“度”。出院未填褥疮转归情况。评估项目不全。评估表评分不符。部份评估表未按时评估。

12.护士在工作中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部分护理人员处置病人时不查对,部分护士执行治疗护理时只查对姓名不查对床号或只查对床号未查对姓名;未采取反问式查对。护士接液体后不进行再次查对。护士配口服药时未核对用法、用量及有效期。护士未根据输液执行单进行正确配药。 13.出院病人随访率不及时,2016年随访率80.64%。

14.部分护理工作仍然存在功能制护理。与护理人员少,护理工作模式不能及时转变有关。

15.个别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不正确,各种危险警示标识未按要求使用,患者对种标识的使用注意事项知晓不全。

16.对患者“腕带”身份识别制度执行不到位,部分须佩戴手腕带的患者未使用手腕带,或患者配戴有手腕带但护士未查对手腕带核对患者身份。 17.应急演练活动开展效果比较差,只做资料应付,未真正开展应急预 案演练。

18.护理不良事件4例。其中:护理事故0例,严重差错1例,一般差错1例,护理缺点1例。发生意外事件1例。

四、对质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护理人力不足配备不足,未能达到卫生部的床护比要求。

6 2. 绩效考核不够细化,考核操作性不强。

3. 护士长和质控员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护理工作缺陷,使一些存在问题得不到及时改进。

4. 护士长对药品管理不重视,对药品使用无计划,存在问题未能及时与药剂科协调解决。

5. 护理人员对病区管理参与意识不强,认为管理是护士长的事情。 6. 护理人员专科知识缺乏,导致健康宣教不够深入。

7. 护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差,法律意识差,对护理人员警示教育不够。 8. 对各类表格的填写培训不足,护理人员不掌握填写要求。 9. 护士长缺乏监管,不及时追踪存在的问题。

五、整改措施

1.认真按照护理质量检查评分标准做好科内每月的自查,不要流于形式,要查严查细,查出差距,着力整改,重在提高。

2.各科进一步落实责任包干制,改变排班模式,实施扁平化管理,为病人提供从入院到出院全程、精细服务。重点抓责任包干的落实、责任护士对病人的病情了解等工作。

3.加强病区管理并将责任落实到责任护士,进行一步完善绩效考核,与绩效考核挂钩。

4.健康教育不到位仍是目前我科护理工作较薄弱的环节,护士长要指导责任护士掌握宣教技巧,责任护士要加强宣教,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宣教沟通,特别是经常更换陪人的,更要多次宣教、评估,使之了解、掌握,并配合我们的工作。

5.护士长每月抽查护士电话随访情况,从中查出问题,及时整改。 6.护士长要坚持参与“优质护理服务工作” 实施情况检查,及时召开科室创优活动工作会议,总结创优工作,改进工作缺陷。

7 7.护士长、质控小组成员要加大对护理文书的监控。有效地提高了护理文书书写质量。

8.加强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服务质量。

9.注意持续排查护理工作的安全隐患,发现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进行整改。

2017年1月10日

第8篇:护理质控工作总结

二○一三年护理质量管理半年总结

我院为加强护理质量管理,保障医疗护理安全,提高社会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于2012年成立护理质量控制委员会, 对全院各科室护理质量进行统一标准、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督导,解决护理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将201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1、健全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实行院、科二级质控,各质控组织定期活动,每月组织一次质控分析、总结会议,加强护理质量管理,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2、制度管理,进一步完善护理工作制度、护理人员职责、护理质量标准等,并组织实施,重点抓好落实工作。

3、护理管理人员及各级质控组织认真履行职责,抓好管辖部门护理质控工作。

4、科二级质控组织定期开展活动,护理部组织院质控小组每月进行全院护理质量检查一次,并把质控情况进行反馈,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复查整改效果,

5、质控组织每月进行一次自查自评,护士长平时随机抽查,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复查整改效果,达到质量管理成效。

6、薄弱环节、危重病人管理,坚持护士长夜查房制度,检查、指导、协助夜班护士工作,检查督促危重病人护理措施的落实。

7、强化护理人员质量意识,提高护理人员自我质量控制的自觉性,严格执行护理工作规章制度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从思想上重视医疗护理安全,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要求科室积极上报,每月科室组织召开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会;查找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措施,消除安全隐患,上半年来无重大护理安全事件发生。

8、规范病区管理,对临床科室病区随时进行检查,发现脏乱差现象立即要求整改,并进一步规范。

9、护理文书书写,力求做到准确、客观及连续。护理文书即法律文书,是总协定医疗纠纷的客观依据,书写过程中要认真斟酌,能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反映病人病情变化,不断强化护理文书规范书写的重要意义,使每个护士能端正书写态度,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力度,要求科内护士长、质控人员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护理部每月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继续监控。

10、院感方面,按医院感染管理标准,质控人员兼职监控院感,各科室护士基本能认真履行自身职责,虽然其中有一些缺陷,但总体使院感指标达到质量标准。

11、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①基础护理不到位,新入院病人入院宣教及处置不及时、到位;

②病房管理有待提高,病人自带物品过多,物品摆放凌乱;

③为病人主动服务意识不强,解释欠耐心,满意度调查时有投诉护士服务态度差;

④学习风气不够浓,各科室均不组织科室内业务学习; ⑤护理文书书写有漏项、漏记,内容缺乏连续性,内涵质量不高等缺陷;

⑥各护理人员“慎独”精神差,在护士长不在时或值班期间,不严格执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

我们护理工作是漫长而又艰辛的,每天将面临各种不同的挑战,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医院更好的发展,克服困难扬长避短,再创辉煌。

护 理 部 二○一三年六月

第9篇:科室护理质控年度计划

医院小儿内病区 2014年科室护理质控计划

2014年儿科病区为加强护理质量管理,保障患儿安全,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根据护理部及科室2014年工作计划及目标,特制定科室护理质控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1.由护士长全面负责科室护理质量管理。

2.完善护理质控组织体系,重新调整一级质控分组及各组护理质控成员,加强质控员质控。

3. 各质控小组按照质控月计划,每周对照质控检查标准自查,至少1次,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通知责任人整改,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4.护士长每月初组织召开科室质量分析会,并对本月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整改措施,每月护理质控持续改进月总结及科室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完成情况于下月5号前上报护理部。

5.及时进行科内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分析讨论并进行整改。 6.病房管理组成员:… 每周协助护士长根据质控周计划完成质控。

7.病房管理组每月完成护理管理目标:责任护士对病人病情掌握率>95%,分级护理合格率>95%。患者健康教育覆盖率100%.

上一篇:小学防性侵活动方案下一篇:三对照三检查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