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红色经典

2022-1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难忘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音乐百年巡礼

[摘 要]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共产党带领下冲破一个个艰难险阻,团结一心、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走过了波澜壮阔、崎岖泥泞同时又充满阳光的奋斗历程。在这一百年历史的进程中,红色经典音乐,始终伴随着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紧紧跟随着党的脚步,呐喊着、引领着华夏儿女一路向前。

[关键词]一百年(1921—2021);红色经典音乐;革命历史时期

[

红色经典音乐,是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革命音乐活动中,所创作、演出和广为流传的音乐艺术精品,是同中国革命前进的脚步结伴而行的。作用和记录了一百年以来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难忘的历史瞬间,反映了一个世纪以来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与精神追求。广泛、朴实、生动和准确地表现了一百年来,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本状态。反映了在各个时期最为重要的历史关头,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以及为其所付出的血汗与牺牲。表现着人们的情感,鼓舞着人们的士气,振奋着人们的精神,唤醒着人们向善、向美的意识。其已成为百年以来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种深厚积淀、先进思想与政治主张,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深刻记忆。

红色经典音乐,具有强烈时代感与精神气质,在一百年来中国音乐发展中成为引领时代、带动社会进步思想与意识的最先进的音乐文化。其在创作、演出、传播中,对发生在社会当中最重要、最典型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事件,给予了最为积极的关注与表现。将创作活动与时代的审美追求,以及风格特征进行紧密地结合,成为了一种记录时代的符号。广大人民群众总是能够伴随着这些音乐作品,积极地参与到推动社会与时代变迁的伟大运动当中去,同时又能够对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给予无限的感怀与深深的敬意。

红色经典音乐,是一百年来中华文化艺术中最为突出的和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对百年来中国文化艺术的推动与建设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红色经典音乐,构成了中国近当代音乐乃至艺术发展历史整体概貌的重要学术内容和理论依据。

红色经典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和很强的艺术性。其音乐元素是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民族民间、并深深浸润在广大人民群众血液中的音乐旋律,在继承了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音乐当中不断衍生、发展和流传的重要音乐风格。在红色经典音乐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陆续有众多的音乐工作者们自觉地以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与研究为己任,他们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谱写生活、歌唱生活,将民族民间优秀的音乐元素与自身的音乐创作活动进行紧密地结合,并及时准确地开展音乐创作,呈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红色经典音乐作品。作曲家们在具有中西结合的音乐创作活动中,将突出塑造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艺术形象放在首位,创作出了具有民族性、创新性和技巧性的形象生动的经典音乐作品。

一、中央苏区时期的红色音乐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进入了艰难的时代,这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称红色苏区时期。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创立了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开展了打倒土豪分田地的斗争。这一时期红色音乐作品的题材以国内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为主,在音乐当中最直接和最鲜明的反映,就是出现了相应的以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为内容的工农革命歌曲。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将文艺看作是阶级斗争的武器和革命斗争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其目的是为了使文艺能够更好地为革命战争服务。尤其是在建党初期,作为以全民族的解放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已经意识到发动广大群众参加到革命中来的必要性,因而非常重视在群众中的宣传工作。为宣传革命思想,激发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在党领导的早期工农革命运动中,产生了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内容的工农革命歌曲。《土地革命歌》是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歌曲。该歌曲曲调选自法国民歌《雅克兄弟》,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儿歌《两只老虎》的旋律填以歌词:“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我们要做主人,我们要做主人,真欢喜,真欢喜”。简单明了的歌词很快随着工农革命运动地开展,在根据地广泛流传开来。此时的根据地还流行着另外一首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该曲同样是一首依曲填词作品,表达土地革命为贫苦百姓带来新生活的歌曲。该歌曲根据流行在大別山地区(鄂豫皖苏区)的民歌《八段锦》(又称《小鲤鱼跳龙门》)改编而成,以其朗朗上口的曲调和乐观积极的曲风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大别山地区流传。鄂豫皖苏区建立后,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们又将其进行了创作改编。这些歌曲在当时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唤醒和发动群众打倒军阀与反动派,宣传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鼓舞革命军民发扬不怕困难和敢于牺牲的斗争精神,以及加强红军队伍的发展建设等重要作用。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1960年,为了纪念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作曲家张士燮和朱正本等人负责创作,通过到江西采风,从红军长征开始的地方汲取灵感,由此诞生了这首红色经典音乐《十送红军》。歌曲《十送红军》以女性视角,描绘了广大妇女同志送红军队伍上前线,重现了红军告别苏区开始长征的动人画面,表达了根据地人民送别红军的不舍之情。

1935年1月,红军队伍到达贵州遵义时,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萧华将军用自己亲身参加长征的经历和真实感受,创作出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长征组歌》。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轲、遇秋选择其中的10首谱成了组歌。这10个部分完整地描绘了长征的伟大历程,从瑞金出发的《告别》,到《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等一系列艰难曲折的激烈斗争场面,最终迎来《祝捷》《报喜》和《大会师》的全面胜利。歌曲中的战斗生活场面环环相扣,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最终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歌词选用深刻凝炼的语言,音乐择以优美动人的曲调,和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浓郁的民族风格艺术表演形式,歌颂赞美了红军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不怕困苦、不畏牺牲的革命斗志,与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殊死斗争的革命精神,和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革命情感。

同时大批的文艺工作者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地区,开辟了具有革命思想的重要的文化阵地。成立了如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社会科学家、戏剧家、美术家、教育家联盟,以及电影、音乐小组等左翼文化团体。

由著名文艺活动家、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的田汉作词,青年作曲家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聂耳在创作这首作品时用一连串的三连音奏出了时代的号角,将情绪带入到紧张的战争场面中去,在级进的音高走向中表达出了中华儿女从内心发出的呐喊,成为中国人民的嘹亮歌声。1949年,当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广场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时候,这首《义勇军进行曲》伴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正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时刻。从此,每当国旗升起、国歌奏响的时候,我们都心潮澎湃,激动无比。国歌已经成为中国的形象,中华民族的形象。

这一时期的红色音乐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音乐,还对后来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形势,以及红色音乐自身的不断壮大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音乐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拉开了日本关东军侵华的序幕,随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东北全境。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使得大批的军民流亡关内,这时作曲家张寒晖在西安看到了流亡至此的东北军民,听到他们述说对家乡和亲人的无尽思念,那种痛苦彷徨的状态深深地打动了他,从而张寒晖创作了歌曲《松花江上》。歌曲具有极高的艺术性,由一个带尾声的二部曲式组成,用歌声讲述故事,用音乐描绘了一幅东北流民图,具有叙事性的同时兼具抒情性。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中最为伟大与最悲壮的一个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因战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代表中国革命斗争和革命意志的红色音乐文化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为在延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宣传抗日、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奋起保卫中华民族的文化运动,萌生了成立一所专门培养抗战革命文艺干部学校的想法。由此鲁迅艺术学院在1938年成立。鲁艺的建立,在红色音乐的创作、演出、宣传、革命音乐的理论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时任延安鲁艺音乐系主任冼星海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是享誉中外的具有极高艺术价值、艺术成就且广泛演出与传唱的一部最经典的声乐套曲。套曲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背景,歌颂赞美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痛斥了日本侵略者残暴践踏中国人民家园并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同时用不同的音乐体裁、高超的创作技法和民族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中华儿女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勇敢抗击敌寇,前赴后继地与日本侵略者做殊死斗争的壮丽诗篇。  [HJ2.1mm]

在音乐创作手法上,《黄河大合唱》运用了艺术歌曲 (第二乐章《黄河颂》)、抒情歌曲(第四乐章《黄水谣》)、群众歌曲(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类似西方歌剧中的咏叹调(第六乐章《黄河怨》)、民歌(第五乐章《河边对口唱》)、诗朗诵(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多声部形式的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以及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等多种形式,歌唱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魄,这在中国音乐史上是一个创举。时至今日,《黄河大合唱》仍是闪耀着中华文化光辉的一部不朽杰作,立身于世界的音乐之林。[BW(S(S,,)]

1941年至1942年,为了坚持抗战,争取最后的胜利,党中央和毛主席向边区军民发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号召,组织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在党的领导下,历经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将荒芜的南泥湾建设成根据地自给自足的粮仓。鲁艺音乐系教员作曲家马可同志有感于边区军民的劳动和丰收的场面,创作了抒情歌曲《南泥湾》。整首作品共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歌曲采用了民間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与舞蹈性为一体,更加生动感人。一经演出深受人民喜爱,很快传遍全国。歌曲采用了陕北民歌调式,歌词简单朴实,充满了欢快的氛围。

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阐明了革命文艺为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系统地回答了文艺运动中许多有争论的问题,强调革命文艺工作者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立场、态度的问题。为落实讲话精神,延安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批的歌唱边区人民生产劳动、反映边区人民生活的音乐作品。抗日根据地的文化艺术事业,由此得到了更为蓬勃地发展。如新秧歌运动中马可创作的秧歌剧《夫妻识字》,以及安波、王大化等人创作的秧歌剧《兄妹开荒》,一经演出便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追捧。

1945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歌剧《白毛女》成功排演。其创作与演出集中了当时延安鲁艺的所有力量。以周扬副院长为代表的延安鲁艺文艺工作者,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一个重大命题,那就是自封建社会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所存在的严重的社会矛盾,即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和贫苦农民的反抗斗争之间的矛盾。歌剧《白毛女》正是讲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千千万万贫苦农民的血泪故事,揭示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在共产党领导下把鬼变成人的核心主题。同时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群众推翻地主阶级的反抗斗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歌剧中的诸多唱段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既有戏曲音乐元素又有北方地区民间音乐风格。其中的著名唱段至今仍广为流传,如《北风吹》《恨似高山仇似海》等。歌剧《白毛女》作为经典歌剧代表,多年来一直被选入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材。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音乐

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为巩固抗战胜利果实、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设新的共和国而进行的战斗。同时也是一场推翻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打败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军队的,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大决战。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的音乐家们为了保卫抗战的胜利果实,随部队、院校和各文艺团体开赴各地,配合解放战争开展音乐活动。音乐工作者们继承保持了抗日战争音乐创作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贯彻了党中央为解放战争制定的文艺方针政策。这期间尤其以东北音乐家们的演出和创作最为突出,先后创作支援前线鼓舞斗志以及歌唱解放区和军队的一些音乐作品。例如改编自东北民歌《月牙五更》的《翻身五更》、改编自吉林地区民间小调的新民歌《生产忙》,还有反映工人阶级支援前线努力工作的《咱们工人有力量》等作品。

著名作曲家马可到佳木斯炼铁厂车间去体验生活,这期间与车间工人们同吃同住,细心地观察工人师傅们在劳动的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和革命干劲。工人们打动了作曲家马可,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马可在创作歌曲的过程中,一遍又一遍地精心打磨着这首歌曲,并每天都对歌曲进行修改,每改一次就给工人们唱一次,工人们同样也为马可提出修改的意见。工人们说希望歌曲可以易学易唱,这样才能表现出工人们的精神。马可听取意见后不断进行修改和斟酌,并和工人师傅们同唱这首歌。当有一天,马可再走进工厂的时候,远远地就听到从车间里传来的一阵阵雄壮的歌声:“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就这样这首铿锵有力的歌曲迅速传遍了东北,传到了全中国。极大地鼓舞了后方广大工人队伍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以及前方将士勇猛杀敌的士气。

这是一部两段体结构的声乐作品,吸收了“打锤号子”的音乐节奏型,同时采用了一人领众人合,重复乐句的形式,加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气势,也表现了工人阶级的气概和决心。歌曲在《东北日报》刊登后,《咱们工人有力量》就迅速传遍了全国各地的解放区,在建设和保卫解放区、支援解放战争的前线以及争取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时代里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的音乐创作不仅局限于歌曲創作,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多部优秀歌剧,来表现广大军民勇往直前的精神气概与坚强性格。歌剧中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来教育和鼓舞广大居民对敌斗争的精神。如歌剧《刘胡兰》《赤叶河》《王秀鸾》等。其中歌剧《刘胡兰》中的著名唱段《数九寒天下大雪》,借鉴西方歌剧的一些创作手法,展现革命者坚贞不屈、一心为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剧中讲年仅15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面不改色心不跳,展示了身为共产党员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意志,誓与反动军队斗争到底,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在音乐创作上,这部歌剧继承并发扬了新歌剧《白毛女》的创作经验,将中国戏曲元素与西方创作手法完美结合。

解放战争时期的音乐创作,既具有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同时也在吸收西方歌剧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作曲家自己的创作思维,为以后中国歌剧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新中国成立后前十七年的红色音乐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在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开启了历史的崭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先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成功地进行了社会改造,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时期到社会主义时期的伟大变革。这一时期,广大音乐工作者在继承革命战争年代的音乐创作题材的同时,还将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写进了自己的音乐中,从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保卫祖国美好家园等方面入手,创作了一大批红色经典音乐作品,如《歌唱祖国》《我是一个兵》《歌唱毛主席》《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等。

其中《歌唱祖国》,是青年作曲家王莘于1950年国庆一周年的前夕创作的一首红色经典歌曲。王莘到北京购买乐器,当他路过天安门时看到了五星红旗在欢庆的队伍中迎风飘扬,人们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自豪的神情。此情此景让他顿时心潮澎湃,灵感突现,有了创作的冲动。在回程的车上他情不自禁地边写边流泪,边流泪边写,用烟盒一气呵成写出了作品的歌词和曲调。歌曲结构严谨,歌词通俗易懂,曲调具有极强的凝聚力,成为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时至今日,这首歌曲已成为重大活动的开场或结束曲目。

新中国成立初期,歌曲创作的作品数量较大,作品质量较之前时期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不同题材的音乐作品,如歌剧《星星之火》《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唢呐协奏曲《欢庆胜利》,民乐重奏《春天来了》以及管弦乐《春节组曲[BF]》《[BFQ]瑶族舞曲》等。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全国文艺工作者积极落实会议精神,落实“双百”方针。投身到反映生活、歌唱生活,反映建设社会主义新高潮的创作中来,创作了《我们走在大路上》《社会主义好》《唱支山歌给党听》《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一大批优秀作品。

这一时期是掀起社会主义新高潮的重要时期。著名作曲家李劫夫有感社会主义新高潮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变化,他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走一条光明大路,他坚信只有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才会不断取得胜利。因此他一直思考,作为一名作曲家创作什么样的歌曲才会掀起社会主义新高潮。于是,在一次周恩来总理视察民情的时候,见到了李劫夫,对他进行了鼓励和鞭策。使他在内心深处受到了触动,便拿起笔来创作了《我们走在大路上》。稿子写好了之后,李劫夫不断征求身边同行及歌唱家们的意见,于1963年发表,歌曲一经传唱便风靡全国。这首歌曲旋律流畅,节奏铿锵有力,表现了中国人民高举大旗、勇往直前的雄伟英姿。歌曲唱出了共产党追求理想,披荆斩棘誓把社会主义建设好的坚强信念,唱出了全体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建设社会主义大路上阔步前行的豪迈气概。

这一时期,中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高贵品质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雷锋便是这样的一位杰出代表。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共产主义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他的事迹传遍神州大地,在全国迅速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在这个热潮中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的向雷锋学习的声乐作品,如《学习雷锋好榜样》《唱支山歌给党听》等。

《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词是雷锋摘抄到日记中的一首小诗,后经作曲家朱践耳谱曲创作而成。歌曲唱出了以雷锋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对党的热爱,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总结了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光辉路程。作为建国后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以宏大的场面、多样的民族艺术表演形式,在新中国文艺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其中包括了如《东方红》《我的祖国》《英雄赞歌》《情深意长》等众多耳熟能详的声乐作品。歌曲《东方红》根据民歌曲调改编,兼具叙事性与抒情性,用歌声歌颂党、歌颂毛主席,唱出了广大人民最朴实的心里话。乔羽作词、刘炽作曲的歌曲《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结构简明精炼表达了浓浓的爱国深情,歌颂了祖国的美丽画卷。

在器乐方面有小提琴曲《海滨音诗》,钢琴曲《翻身的日子》,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保卫延安》,交响曲《长征》等;在戏剧方面有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阿依古丽》以及舞剧《白毛女》等。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十七年里,中国音乐创作已经形成“百花齐放”和“推陈出新”的局面,音乐家们的创作思维已经越发显得成熟和富于个性。音乐家们主动自觉地将自己的创作热情与火热的时代主题进行了充分的结合。虽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表现革命战争年代英雄人物与革命事迹的音乐作品,但是从艺术创作的功能来看,同样对于人们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开创社会主义新的时代,起到了鼓舞精神、振奋斗志、促进建设的作用。

五、1966—1976—1979年的红色音乐

1966年至1979年红色经典音乐的创作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即“文革”和“拨乱反正”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是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十年的动乱中,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生產实践秩序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处在低谷时期。其音乐创作的主要体裁样式为“样板戏”、毛主席“语录歌”、毛泽东诗词歌曲等,如根据革命现代京剧编创而成的交响音乐《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根据毛泽东诗词创作改编的歌曲《沁园春·雪》《蝶恋花·答李淑一》等作品。在“文革”的中后期,音乐创作在反映生活、歌唱领袖的同时,更加注重艺术表现的形象化、音乐风格的抒情化等特点。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五集《战地新歌》,如《红太阳照边疆》《我爱北京天安门》《北京颂歌》《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雄伟的天安门》《满怀深情望北京》《红星照我去战斗》《红星歌》等,这些传遍了大江南北的经典歌曲都是在这五集中刊发的。期间器乐作品的创作也有所发展,代表作品有根据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以及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民族器乐作品。

《北京颂歌》是一部三段体结构的歌曲。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融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东方红》的曲调,更加显现出首都是全国人民心目中向往和热爱的地方。歌曲采用排比句式,音乐随着用大跳音引出“北京”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既刚劲有力又优美动听。同时表现出人民群众对于伟大的北京和雄伟的天安门的向往之情。时至今日,我们经常能够在各大舞台上听到《北京颂歌》的优美旋律。

自1976年后,进入到拨乱反正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进入了逐步复苏的时期。音乐艺术从“文革”极“左”路线解放出来,以崭新的面貌来反映这一时期人民的生活,广大人民群众终于把压抑十年的情感释放出来。创作的歌曲如《边疆泉水清又纯》《我爱你,中国》《祝酒歌》和为纪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创作的一系列歌曲,如《周总理,您在哪里》《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等。

创作于1976年的《祝酒歌》,由著名歌唱家李光羲演唱。歌曲表达和传递了亿万人民经过十年的岁月,终于粉碎了“四人帮”,迎来了春天。作品真挚热烈,旋律欢快向上,歌曲即是庆祝胜利来之不易,同时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生活。旋律中加入了新疆维吾尔族手鼓的节奏特点,每每听到这首歌曲时,人们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举杯畅饮,欢快跳跃的场面。

可以说“文革”与拨乱反正时期的红色经典音乐在整个中国音乐艺术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音乐家们不断地努力下,音乐艺术发展摆脱了“四人帮”极左的文艺路线。并在拨乱反正时期得到了恢复,为改革开放时期的音乐艺术发展埋下了伏笔。

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的红色音乐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党在这一时期将社会主义发展聚焦于经济,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路线。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群众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追求。文艺工作者顺应时代发展与人民需求,在创作方面呈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的新发展,由此迎来了改革开放时期文艺创作百花齐放的繁荣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的红色音乐主要以讴歌时代的主旋律为主,内容上是以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体现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创作方向。其代表作品有《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祖国,慈祥的母亲》《党啊,亲爱的妈妈》《长江之歌》《我和我的祖国》等,器乐作品有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交响音画《祖国的南海》和交响曲《长城》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人民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1985年,由张藜作词、秦咏诚作曲的抒情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在“春晚”的舞台上一经上演,便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歌曲采用三拍子的舞蹈性节奏,使整首旋律轻盈跳跃。歌词亲切简练,以第一人称为视角,通过对高山、河水、村落等景物的描绘,歌颂了人民群众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先后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极大地提高了综合国力,中国开始逐渐在世界舞台占有一席之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指导下,中国社会得以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作为亲身经历者的音乐家们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创作中,用音符讴歌时代、讴歌伟大祖国、讴歌共产党。

此时的红色音乐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繁盛时期。作为积极响应和大力表现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音乐艺术,在提倡表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指导下,相继出现了《青藏高原》《红旗飘飘》《黄河渔娘》《我像雪花天上来》《天路》等,一大批思想境界高和艺术质量好的优秀歌曲。这些歌曲都集中表现了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美好生活的同时,又表达了对党的赞颂与热爱。其音乐风格包括了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点。由蒋开儒和叶旭全作词、王佑贵作曲创作的歌曲《春天的故事》,就是这样一首典型代表。歌曲以邓小平两次南巡为主线,歌颂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现代化强国,共同奔向小康社会的美丽前景。在音乐上,这首歌曲用叙事性的旋律,讲述伟大的时代故事。歌词与旋律相得益彰,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

这一时期的歌剧创作,在继承和保留优秀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与戏曲创作手法的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歌剧的创作技法和手段,成为了改革开放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红色音乐作品。代表作品如: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党的忠诚战士的英雄事迹的歌剧《党的女儿[BF]》《[BFQ]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期的红色音乐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4年,习近平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当代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并强调“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背景下文艺工作新思想,为文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永恒的主体、人民与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创新发展是音乐艺术发展前进的动力,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是音乐艺术发展的目标。”在总书记的文艺思想指导下,大批的音乐工作者满怀热情投身创作,谱写出了一系列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新时代、表达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由朱海作词,舒楠作曲的歌曲《不忘初心》创作于201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而创作。歌曲的创作经过反复修改,从最初的民歌形式到后来改为流行歌曲。词作者朱海从中国革命根据地汲取创作灵感,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歌曲的主题,表达了在时代的更迭下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不断努力,汇聚成了中华民族民族持续奋斗的初心,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和人民的初心始终在一起。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战士为国守安详》《乡愁》《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的新时代》《永远跟党走》《把一切献给党》等。这些作品音乐旋律明快、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党的带领下,正意气风发地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进发的精神风貌。

结 语

红色经典音乐,是一百年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事业中,所形成的优秀音乐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红色经典音乐,并不仅是一种音乐作品或艺术形式,而是近一百年以来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记载,是代表中华民族前进脚步与取得辉煌成就的宝贵精神财富。广大人民群众总是能够伴随着这些音乐作品,积极地参与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运动当中去,同时又能够对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给予无限的感怀与深深的敬意。

红色经典音乐,在一百年来浸润于广大人民群众血液中,在民间音乐当中不断衍生、发展和流传,继承了具有民族特征的音乐旋律,具有强烈时代感与精神气质,起到了引领人民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红色经典音乐的存在与积极作用,为近百年来的中国社会描绘出了一幅重墨浓彩的历史画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今天,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文艺工作者昂首阔步迈向建设新世纪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历史时期。让我们继承与发扬红色经典音乐的光荣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领会自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系列讲話精神,用实际行动赞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带领中华民族走过的伟大、光辉的历程。歌唱祖国、歌唱时代、歌唱中华民族,不断地谱写出新时代灿烂辉煌的乐章!

(责任编辑:张洪全)

作者:刘辉

第2篇:聚焦红色经典 厚植家国情怀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方式。综合实践活动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秉承着从教材走向课外的研究过程,借助授课,普及爱国知识。聚焦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材中的红色教育,以小学语文教育为切入点,依托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下册教材,从两册书中精选出两个单元作为带题授课单元。再借助综合实践课程,丰富学生认识。最终使学生通过课题培养其爱国情感。

关键词:统编教材;课外实践;爱国主义教育

自2020-2021学年度伊始,我们小学五年级语文教研组确立了名为《借助统编教材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小课题研究》项目。这一课题的确立主要是基于课标对语文学科的要求和核心素养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一、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通过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本学科的重要责任。但是教材在选篇上有其数量和内容选择的限制,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阅读书籍、参与实践活动等来丰富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而且在课标中也之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由此可见,根据课堂需要开发本地课程资源,拓宽学生学习视野,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发展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途径之一。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可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不仅仅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目标,更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接班人所必备的素养。

二、研究意义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随着统编版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使用,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开展深入性学习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上的范例。另外,本研究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学生文本进行分析,这也为一线教师提供研究上的指导。通过探索总结出学生小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可以构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丰富了学校教学改革建设。

三、文献综述

(一)相关研究

1.语文教材中涵盖的爱国主义主题的相关研究

在研究初期,我们教研组也学习了一些文献书籍,了解到语文教材中涵盖的爱国主义主题的相关研究,如曹英通过其研究发现:“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科书又是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①徐佩莹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直受到重视的教育内容,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更需要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渗透,语文学科本身是一门开展良好的德育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所以需要利用好语文学科教学,促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渗透。”②袁乐在其研究中表明:“不同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的爱国主义主题课文大体可以归纳为五类:寓自然风光中表达爱国主义责任感;寓名胜古迹中增强爱国主义使命感;寓革命榜样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寓国旗国歌中提升爱国主义仪式感;寓伟大成就中获得爱国主义自豪感。③大量研究表明: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方式。

2.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研究

了解有关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研究时,张晓玲表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特点,它的设置为中小学德育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应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进行德育渗透,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达到对学生德育的目的。”④吕英辉表示:“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因此,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学校和教师要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是我们德育教育的工作核心,也是我们在小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变的主旋律。”⑤因此,我们得出结论,综合实践活动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经。

(二)概念界定

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中写到:“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热爱祖国的思想和情感,立志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贡献力量的教育。”⑧朱作仁在《教育辞典》中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认为是一致的,都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维护祖国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⑨

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情感的教育。

四、研究过程

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方式。综合实践活动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经。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的研究过程从教材走向课外,再具体开展过程中分为三步。

(一)借助授课,普及学生爱国知识

我们的研究聚焦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材中的红色教育,以小学语文教育为切入点,依托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下册教材,从两册书中精选出两个单元作为带题授课单元。将13篇红色经典课文进行教学研究,分别是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少年中国说》、《圆明园的毁灭》、《小岛》、《长相思》,另外还有一篇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也指向于培养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美好瞻望,适合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五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以此建立红色课程资源,建构优质特色课程體系。

两个单元的课文话题都是既有古代战争又有现实反思,所以,在进行授课时,两个单元均选择以“由古至今”为时间轴展开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时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更具有系统性。期间,组内教师对其中的7篇文章进行了精心打磨(如下表所示)。

同时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更高参与度,我们采取了在授课前、中、后三个阶段借助学生查阅的文献资料的促进语文能力提高方法。所以查阅和筛选资料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每次授课前,教师根据课标要求请学生进行课前资料的查找。课中老师与学生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方式交流并补充资料,促成新的认知,课后,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形式将所查找的资料内化成感悟并进行表达。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课前建立了对历史知识的元认知,在课堂上利用认识进行交流产生新认识,加深理解,激发兴趣,课后深化认识,提升情感,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到人物的品质,更促成了爱国情感培养。

(二)借助实践,丰富学生爱国认识。

就这样,学生在授课后对国家发展历程中的大事件有了清晰的认识,他们对“国家”的概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课本只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我們从教材出发,还要走出教材,走上社会。那么研究过程中的第二步就是“借助实践,丰富学生认识”。

为了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自我产生内在联系,我们结合学校的电影课程,联结统编教材同样是以时间为线为学生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红色电影:《火烧圆明园》、《抗美援朝》纪录片、《金刚川》、《小巷管家》。在开学第一课中邀请学生一起观看了《感动中国的人物》,走进“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从影视资料、纪实报道中了解历史,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在建党100周年,举国同庆的时代大主题下,我们年级在本学期开展了走进北京党史馆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结合课堂中获取的爱国知识进行参观游览,同时又不断丰富新的爱国知识,从而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建立了一套丰富、多维、有深度的爱国知识体系。

除此之外,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学生会自发的到英雄纪念碑,革命家故居,烈士纪念馆对英雄志士致以悼念之情,这是学生主动将课内外进行联结,积淀家国情怀的表现。

(三)借助表达,提升学生爱国情感。

为了使每个学生能够对爱国产生个性化认识。在不同阶段,教师又采取了借助表达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

1、口述历史,感悟爱国情。

本学期全年级开展“讲述英雄人物,述说时代楷模”主题课前三分钟演讲,学生在演讲过程中再次梳理历史故事、感悟作为少年人身上所担负的国家重任。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将故事中的人物与自己当下生活相联系,从而使其爱国情感得到进一步激发。

2、书画英雄,坚定爱国情。

为了使学生将爱国情着眼于身边,扎根于自身,我们结合本学年两篇写作,使学生借表达抒发胸中爱国之情,在《形形色色的人》这篇写作中,学生都不约而同的将目光聚焦到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如钟南山、袁隆平、白衣天使,社区志愿者,这种从见闻到感悟的行为意识转变,体现了学生已经将爱国精神践行于生活的时时处处。学生们还在观看《金刚川》后创作的精美的抗美援朝手抄报。我们将其展示在校园文化角。

3、创作激情,深化爱国情。

在学校开展的“童心向党迎华诞 礼赞百年润童年”原创童谣创编活动。学生们通过一首首原创童谣展现新时代少年儿童的昂扬信念,更展示大国复兴的伟大面貌。这个活动使学生的爱国热情到达高潮,抑制不住的激动与自豪也正是基于学生在平日的深厚积淀。我们也将它整理编辑,以公众号的形式展现在更宽广的视野下。

五、评价

对于这一研究在学期末我们也进行了反思,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评价,评价内容如下:

(一)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爱国知识积淀

在教师授课时,通过借助学生课堂表现的方式,观察学生在本节课上爱国知识的积累情况,通过观察得到结论

学生普遍对近代历史事件有较为丰富深刻的认识,而对距离自己相对较远的历史事件,则在查阅资料时出现筛选信息困难,通过教师指导和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基本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较深入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这一点在学生的课外综合实践活动中有较明显的体现。

(二)评价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观察学生爱国情感的养成

在学生走出课堂,来到参观地,大部分学生能够结合所学,尝试解读博物馆中陈列的历史事件,从学生这一表现可以看出,他们的已经有了较为深厚的爱国知识积淀。尤其本学年时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据统计本校五年级学生在本学年中参与瞻仰英雄人物故居、纪念碑,积极观看爱国影视作品等综合实践活动的百分比达到了95%以上。

(三)评价学生书面表达,观察学生爱国情感养成

通过分析学生写作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一系列文章和参与实践活动后,均具备了一定了爱国知识储备,而在他们的文章中,也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爱国情。例如,学生们在“建党100周年,奏响爱国乐章”的征文活动中纷纷抒发着自己对祖国,对党的热爱,其中我校三名学生的征文荣获区级一等奖,文章被收录在爱党美文文集中,即将发表。

六、总结

从“少年强则国强”到“新一代的我们,勇往直前,奋力拼搏”,孩子们感受到了家国情怀的魅力。通过红色经典主题的教学研究,把“红色种子”根植于孩子的内心,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我们从教材出发、从实践出发、从学生自身出发,通过多篇文章的系统化学习、阅读和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获得了一套完备的爱国知识体系,通过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使学生将爱国情感表达出来,最终使学生通过课题培养了其爱国情。

七、不足与瞻望

本研究在结束之时,发现上下两册课文其实可以进行进一步整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设计更为有梯度的教学程序;另外,在对学生的爱国情进行评价时,基本都是质性评价,而缺乏更为科学的量性评价,在后续研究中,本研究力争确定一套量性评价体系,从而使研究成果更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①曹英.浅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1):211+213.

②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研究[J]. 徐佩莹. 课外语文. 2018(10).

③袁乐.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探析[D].渤海大学,2019.

④张晓玲.浅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德育渗透[J].学周刊,2017(23):99-100.

⑤吕英辉.爱国主义情怀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渗透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4):196.

⑥Robert Plutchik and Henry Kellerman(Eds) . Theories of Emotion[M].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0:3-31.

⑦ [美]乔纳森·特纳,简·斯戴兹著;孙俊才,文军译. 情感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

⑧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出版社.1998:15.

⑨朱作仁.教育辞典[Z].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594.

作者:米媛媛

第3篇:简论红色旅游开发与红色经典影视制作关系

【摘要】红色旅游和红色经典影视艺术创作作为文化产业的系统工程,是中国社会生活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二者“同根同源”,具有互动性、交融性,具有相同的政治教育、历史文献、产业经济、精神审美意义。以红色经典影视艺术为手段推动红色旅游健康发展,以红色旅游地为依托繁荣红色经典影视艺术创作,进行立体开发、亮点开发、影像开发、延伸开发、互动开发。围绕“开发”要坚持尊重历史、不忘创新的原则。

【关键词】红色旅游红色经典影视互动性交融性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文化的和谐。文化和谐的重点应当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和谐,这是因为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本身属于文化,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大众传播媒介承载着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功能。虽然当前对于红色旅游开发。或者红色经典影视制作的研讨不像前一段时期那样热烈。但是在文化产业化背景下,我们还是非常有必要根据国内红色旅游、红色经典影视创作的现状,结合红色旅游及红色经典影视制作的特点,分析总结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运用影视艺术载体,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红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从而达到红色旅游、红色经典影视文化产业互相促进、共同健康发展的目标,为和谐文化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红色旅游和红色经典影视艺术创作作为文化产业的系统工程,在当前我国精神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红色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发展红色旅游,既是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政治工程。实施红色旅游工程,可以弘扬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商可以加快革命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依靠旅游的强大关联作用,带动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同时进一步保护环境资源和旅游资源。“红色经典”影视创作(改编)大都是以真实的历史为基础而创作的。这些作品描写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进行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讴歌这些斗争中高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组对遍布全国各地的429名高中以上、年龄在18到30岁之间的年轻人进行调查,发现抗击帝国主义侵略、革命传统与社会主义教育、人物传记这三类影片是当年他们观看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最喜欢的题材,由此看来“红色经典”影视创作(改编)作为新的产业形态、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作为弘扬真善美的艺术样式,和红色旅游开发一样,也属于经济工程、文化工程、政治工程。

红色旅游和红色经典影视艺术创作作为文化产业要保持中国特色,必须要力求发展的可持续性。“红色经典”和“红色旅游”是中国社会生活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红色”是旅游的基调,旅游是“红色”的载体。没有旅游这个载体,仅靠“红色”会行之不远,离开了“红色”基调,不但不能兴旺旅游,还会影响红色旅游品牌的持续发展。“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创作(改编)也不应该打着“人性化”“视觉化”“娱乐化”的旗号,任意“改”和胡乱“编”,“误导原著,误导观众,误导市场”,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忠实原著,尊重人民群众已经形成的认知定位和心理期待。给广大观众带来积极健康的审美享受,从而达到积极的效果。

红色旅游开发和红色经典影视艺术创作,“同根同源”关系密切。从发生学的原理来认识红色影视和红色旅游,二者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引起我们国家重视的文化产业。“红色经典”影视是一个新生成的概念,指的主要是创作于解放后、改革开放前的一些在读者和观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以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为主题的文艺作品。红色旅游从概念来讲,指的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红色旅游开发和红色经典影视创作两种文化产业具有互动性、交融性。影视和旅游,一个与声色有关,另一个与风景有关;一个是远距离观看,而另一个则可以近距离亲身体验。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往往让所选的拍摄场景成为下一个火爆的旅游胜地,而一个各方面条件俱佳的旅游景点则能够成为影视作品拍摄的首选场地。红色旅游作为具有现代性、崇高性、生态性、教育性特质的旅游文化,切合了大众的旅游消费心理,可以进行延伸挖掘和拓展开发。红色经典影视精彩片断的插曲、景观、对话、动态、道具、衣着等在旅游景点都有不同程度的可塑性。即“固化”下来。或直接保留,或转化后保存,或情景再现,都能够极大地丰富旅游景点的内容,增强可观赏性,提升品位,扩大附加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以看出,二者在政治、历史、经济、艺术等方面具有相同的意义。首先,二者具有相同的政治教育意义。作为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承载着革命的历史、事迹和特殊的精神内涵,是“物化的精神、凝固的历史”;作为以反映这些革命战争历史为主要内容的红色经典影视,是“以形象来体现精神、历史的艺术化”。其次,二者具有相同的历史文献意义。一部党史,就是一部红色经典。红色旅游地,是“空间化的历史”,旅游开发是挖掘、发现尘封的历史,不是新造、再造的历史,是把历史激活;红色经典影视片,是“时间化的历史”,以历史真实为前提基础,借助艺术形象传播先进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其三。二者具有相同的文化产业的经济意义。国家统计局出台的《关于文化和相关产业的规定》对“文化产业”的基本界定是以“新闻服务业、出版版权、电影、电视、网络文化、表演娱乐、旅游休闲、广告汇展”等一些领域为主。同属于文化产业,自然在经济方面有相同的目标。其四,二者具有相同的精神文化层面上的审美意义。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哲学、科学、技术、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等。二者都属于视觉文化,是视觉艺术,具有观赏意义。一切提供观看信息的媒介,如電影、电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形象设计、网络视听……甚AX光、虚拟影像都在构筑着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视觉,亦可视为通俗的“观看”。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是创造性的欣赏过程,是精神愉悦的享受过程,具有审美意义。

以红色经典影视艺术为手段推动红色旅游健康发展,以红色旅游地为依托繁荣红色经典影视艺术创作。作为文化产业。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健康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一般来说“资源、资本、科学技术”是关键因素。红色旅游地的文化资源是确定的,资本投入要有科学论证。科学技术会给文化产业的产品形态、产业规模和运作方式带来变化,自然也会影响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主要措施是:借助红色经典影视片打出文化品牌——立体开发,通过对当地物质实体性(革命遗址、旧址、文物等J和精神性(革命主题的文学、戏剧、影视艺术等)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立体式开发和利用,塑造出鲜明、饱满的红色旅游地形象;借助红色经典影视艺术制作增添景区景点——亮点开发,红色旅游地的管理者切实根据当地的红色历史资源,拍摄红色影视片,“搭建影视城,留下特色景”,充分发挥影视作品制作生产的功能性、神秘性和影视的娱乐性效果借助影视艺术手段丰富红色旅游景点内容——影像开发,改变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采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如利用幻影成像技术再现了当年的历史场面借助影视艺术手段宣传推介红色旅游景点——延伸开发,红色旅游地景点的推介要改变坐等上门的被动做法。要“走出去、找上门、引进来”,安排和景区有关的历史影视、歌舞专场。寓教于游,吸引游客参与和体验,让观众通过刺激视觉、听觉等多种艺术形式,达到立体宣传的效果;以红色旅游地为依托繁荣红色经典影视艺术创作、以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宣传红色旅游景点——互动开发,保护好、开发好红色旅游景点,可以吸引影视艺术家来到“故地”拍摄影视作品。让红色旅游胜地的魅力借助影视这种超越空间的艺术翅膀传播给更远更多人们,吸引他们从四面八方来观赏;创作好、改变好红色经典影视作品。可以使红色旅游胜地的历史遗迹、英雄人物、革命精神“凝固”在艺术作品中,让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魔力通过红色旅游胜地这种超越时间的物化形象锦上添花。

作为文化产业,红色旅游的开发、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的创作(改编),围绕“开发”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尊重历史。它们包含着我们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历史记忆,包含着我们民族视为至宝的精神财富,我们有责任尊重这种历史的、集体的记忆二是不忘创新。既然是文化产品,就包含有经济效益,就要考虑产品的消费问题,就要在极强的政治性和市场性之间寻到一种可行的生产策略,在市场规律和艺术创作规律之间找到契合点,在尊重历史的前提基础下,注重创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杨少伟

第4篇:传统经典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诵读比赛方案

为切实开展好我校2012年经典诵读活动,同时也为了迎接祖国母亲63周岁的生日,现将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安排如下:

一、比赛时间:2012年9月20日下午2:00-16:30

二、比赛地点:食堂三楼多功能餐厅。

三、参赛人员:小学、初中各年级。

四、评分办法及标准

(一)评分办法

1、本次比赛采用10分制评分法,保留两位小数。

2、为确保公平公正,最低评分为9.00分,最高评分为9.99分。

3、本次比赛共9位评委评分,每次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其余7位评委的平均分为选手的最后得分。

4、每进行5位选手的比赛,主持人向大家公布1次前五位参赛选手的最后得分。

(二)评分标准

1、朗诵作品紧扣主题,内容健康、积极向上(3分);

2、衣着得体,仪态端庄、大方(1分);

3、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2分);

4、语速适当,抑扬顿挫,情感丰富(1);

5、能把握朗诵内容,声情并茂,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2分)

6、参赛选手临场表现和综合水平(1分)

五、奖项设置

小学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 初中组: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指导教师:指导小学组、中学组获一等奖的作品,颁发优秀指导教师奖。

获奖人员颁发获奖证书,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二○一二年九月二十日

第5篇:追寻红色足迹 重温红色经典

追寻革命足迹,我们在陕西

2012年7月19日,经过几个星期的着手准备,我来到了陕西延安革命根据地,践行“追寻革命足迹,重温红色经典”这一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实践队在此之前已经召开多次会议,明确了实践主题和目的,研究和讨论了实践的流程、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并分配了每一名实践队员的任务。实践队队员们热情高涨,为即将开始的“红色之旅”加油助威。

从洛阳出发到延安,途径南泥湾。1941年春天,八路军120师359旅在王震的率领下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1942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生产自救运动。解放区的部队、机关、学校,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为丰衣足食的目标努力。

进入延安市后我们可以看到宝塔山。这座始建于,现为明代建筑的宝塔共有九层,高约44米,楼阁式砖塔,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便成为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其后我们参观了毛主席在延安杨家岭时住的窑洞,其艰苦奋斗的精神尤为同学们谨记。记得当时我们还参观了毛泽东的“菜园”,解说员说当年这里的一片地里只种了一种蔬菜,辣椒。因为毛泽东是湖南人,喜欢吃辣椒。我站在“菜园”里想象着当年的延安,当年的红色革命,突然觉得生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是多么幸福。远离了战争和国家的分裂,不会有饥饿和贫苦。我们所要做的就只是在学校刻苦学习,出生社会之后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为祖国做出一份贡献。我们都是时代的幸运儿。 1931年起,蒋介石发动武装力量,先后对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大规模“围剿”,妄图将共产党消灭在襁褓之中。根据地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损失惨重的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同时期的中国西北,陕甘边、陕北两个根据地的人民同样进行着顽强抗争。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历时一年的长征。西北革命根据地不但成为红军三大主力长征的落脚点,而且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战略后方。许多著名的革命领导人都曾居住在这黄土高坡上的窑洞里。后来,抗日战争爆发。西北革命根据地,这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仅存的一块完整的革命根据地,不但成为三大主力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而且成为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和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战略后方。

1935年12月17日,隆冬的陕北高原,寒冷难耐,而瓦窑堡一座5孔窑洞大院里,却是热火朝天。中央领导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秦邦宪、刘少奇等13人围坐开会。会开了8天。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通过了,决定广泛吸收各阶级、各阶层人士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人民政权。一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抗日的大旗在陕北高原高高举起。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率部队进驻延安城。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民族解放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革命的指导中心,成为举世瞩目的“红都”。 这次的红色之旅让我们所有的同学都领略并深深感受到了当年的红色革命气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内忧外患的情形下,党中央领导人依然坚守阵地,带领工农人民奋起反抗,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家卫国。因而,红色革命才能在这片热土上成为不朽的经典。中国共产党是当之无愧的革命领导人,是带领全民解放的时代英雄,更是为开拓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纪元的旗帜。

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全民意识是我们不变的使命,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时刻谨记革命的艰辛以及胜利的来之不易。此次的红色革命之旅意义重大,它必将成为我们未来人生路上一次刻骨铭心的珍贵回忆。

第6篇:传统经典红色经典诵读大赛

开阳县冯三镇第一中学

开展“祖国好·家乡美” 传统经典红色经典诵读大赛

活动方案

开展“祖国好、家乡美”主题实践活动是推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向纵深发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大举措。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在本次活动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特拟定此活动方案。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吴天刚

副组长:贺顺平周愚宿清明

成员:语文教研组全体成员

二、活动安排

1、 时间:2011年4月25日

2、 参赛对象: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选取学生参加。

3、 参赛内容及形式

(1) 内容:可从《诗经》、《论语》、《唐诗三百首》、《宋词

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中华传统美德读本》等传统经典名著、红色经典作品中选择思想健康、艺术性强、活泼生动的内容进行诵读,并积极组织排练参赛,也可根据参赛者个人爱好、兴趣,选

取其他经典名篇名著,诗歌、散文,体裁不限。

(2) 形式:各班组织1——2个参赛节目。参赛节目可以是

个人独诵,也可以是集体合诵,合诵节目可由多名学生合演。朗诵时间不超过5分钟。各参赛节目要充分考虑舞台艺术效果,适当配以服装、音乐、舞蹈等艺术表现手法,增强朗诵作品的世术感染力和舞台表现力。

(3) 评分:比赛按照背诵熟练10%、普通话标准20%、朗

诵技巧30%、节目整体效果及现场感染力20%、服装10%、舞蹈及配乐等其他艺术配合10%的评分标准来进行评定。

4、 奖项设置

活动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三、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冯三镇第一中学

2011年4月19日

第7篇:红色经典

红色革命经典的小故事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人。

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村头那座破旧的草房里住着王二小一家。11岁的二小是个放牛娃。

1943年的一天,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鬼子的炮弹落到了二小的家里。在山上放牛的二小惊恐地看着遮天蔽日的浓烟烈火,他不能相信,刚才还温暖的家和亲爱的爹娘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

鬼子扫荡来了,八路军和干部们组织乡亲们转移。二小和乡亲们一起转移到长城脚下。 村外有一个大山坡,这是一片好大好大的草地,碧绿的青草间开着点点的小花。二小就在这片山坡上放牛,这里美丽安宁,二小躺在草地上,望着蓝蓝的天空想,没有鬼子该多好。

二小参加了儿童团,跟着柳老师和吴连长,学了许多知识。他知道打走了鬼子,自己长大了,还要建设我们的国家。

鬼子的大扫荡又要开始了,吴连长带着队伍去山那边,说要做个包围圈等鬼子来钻。 鬼子来了。

二小看到鬼子向乡亲们转移的方向走去,心里着急,就唱着放牛歌走了出来。 鬼子看到了山坡上的二小,要二小为他们带路。 二小牵着一头壮牛,就带着鬼子走了。

二小领着鬼子在山里转圈,狡猾的鬼子起了疑心,鬼子头拔出战刀威胁二小。二小心里很镇定,却装出害怕的样子,对鬼子说,那边有条路,穿过去就能找到八路。鬼子说你撒谎,你想骗皇军。二小说那就算了,反正我也不想去。鬼子相信了二小,就跟着他走了。

到了八路军埋伏的山沟,二小机灵地从沟边往山上跑。吴连长一边高喊要二小快跑,一

边开枪打死了向二小瞄准的鬼子。可是鬼子小队长端着大枪追上二小,把刺刀扎进了二小的身体,将二小挑到了山坡上。

二小像一片树叶一样落了下来,满山的树叶都一起落了下来,鲜血染红每一片树叶和绿草。

八路军发起了进攻,消灭了鬼子。大壮牛像是要报仇,用尖角挑死了鬼子小队子。 乡亲们把二小放到担架上。吴连长喊着二小,乡亲们喊着二小,可是二小安详地闭着眼睛。他再也听不到了。

太阳也仿佛被染红了,满山都飘着红色的树叶,那景色,美丽极了。

我们今天和平繁荣的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在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抗击了日军的侵略。他们把自己的生命抛到脑后,把中华民族的存亡放在第一位。普通的老百姓和手持机枪、军刀,甚至大炮的日军来拼搏,后果可想而知,但是他们没有后退,就凭着自己钢铁般地意志和决心来跟强大的日军战斗,真是可歌可泣。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地民族精神,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第8篇: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读后感

读《少年红色经典——雷锋》有感——尽自己一点力,为世界做点小事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片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抚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持着你的岗位?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美丽?我想问你,为世界带来了什么? ——题记

雷锋——一个曾被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等诸位名人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传奇人物。雷锋——一个人人皆知,人人向他学习的神话般的人物。雷锋——生命已不再,但精神却永存的伟人。而这样的一个人,自然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自打雷锋一生下来,厄运就缠上了他。家里没有温暖的炉火,没有香甜的乳汁,更没有大碗大碗的红烧肉。唯有的,只有那寒冷和饥饿。后来,爸爸被日本鬼子打死,妈妈被地主恶霸逼死,哥哥被资本家残害致死,弟弟贫病交加冻饿而死。小小年纪就受这样打击的他不但没有轻生的念头,反而会化悲伤为力量,全心全意为革命为人民服务,他心中沸腾的满腔热血不是一朝一夕便能熄灭的。记的最深的便是那次外出活动,天上突然乌云滚滚,豆大的雨点下有千斤重般,像箭一般射下来,重重地砸在人的身上。负责打队旗的雷锋吧衣服脱下来,将队旗和红领巾包起来,自己光着小脊梁任凭风吹雨打。同学说他傻,将队旗和红领巾洗下不就行了吗?可他却郑重地说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和队旗一样,都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咱应该格外珍惜。”而这一句话,却深深地感动了那位同学,从此他也像雷锋一样,给于红领巾与队旗至高的尊重与崇敬。雷锋总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周围的人们;雷锋总是这样,一心一意为着人民为着世界。看到雷锋这样,我不禁想起了我们学校门口那壮观的一面——每到中午,人山人海便涌入学校对面的小店买午饭,由于人过多,因此只能站着吃,人与人之间距离远则50公分,近则30公分,那个场面真让我不禁想到“百万雪师逼江而下”。而这样多的人,造成的危害也是及其巨大的。等人一走,那长长的街道上留下的竟是塑料杯、一次性饭盒、塑料袋、木棒、易拉罐……放眼望去,整个一条街似乎被朦朦胧盖上一层白色的面纱。说真的,要不是我亲眼目睹,我真不会相信这种奇观竟然会出现在我的眼前,而且还是反反复复,日复一日地出现。我们对世界做了些什么呢?污染罢了,糟蹋罢了。和雷锋比起来,我们又是如何呢?他一心一意为人民着想,可我们却为了自己一时的图方便,造成土质污染、空气污染,因而加深了温室效应,对地球对人们极大的伤害!我们虽然碰不上战争时代,碰不到民不聊天,不能为国家做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但我想,只要我们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闯红灯,那也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贡献吧!只要把这一件件小地不能再小的事情做好,我们也就问心无愧了,我们就是伟人,就是英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我喜欢看一些抗日影片,如《闪闪的红星》、《地道战》、《地雷战》、《亮剑》、《小兵张嘎》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兵张嘎》,尤其是里边的主人公——张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暑假里,有机会我又看了一遍,我深深地被嘎子的机智和勇敢所吸引,被嘎子热爱祖国,宁死不屈的精神所感动。

《小兵张嘎》这部影片主要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了替奶奶报仇、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的故事。

真是闻名如见其人!影片中的嘎子是多么可爱呀!“嘎”气十足!在路上,他误把罗金保当汉奸,虽然闹出了笑话,但显示了他的执着!与胖墩打架,犯了错误,罗队长关他禁闭,只要他承认错误即可,可是嘎子拗着头就是不说话。多可爱的嘎子!看到这里,我不禁为他鼓掌!

嘎子又是多么机智勇敢啊!他和胖墩,乐乐等结成了儿童团,他们与日本人斗志斗勇。在一次战斗中,嘎子的奶奶牺牲了,这使嘎子更加痛恨日本鬼子。为了报仇,嘎子偷偷地溜进鬼子司令部,看见有日本人要骑摩托车走,他就找来两个钉子,将摩托车的轮胎给放了气,又将两个钉子放进了鬼子的车座上,那几个日本人没注意,坐在了钉子上疼得“哇哇”大叫,车子没开多远就翻了。看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为嘎子的机灵感到高兴。嘎子在鬼子司令部左跑右拐,一会儿爬到树上,一会钻在车底下,探出了白洋淀的内奸,搞的鬼子司令部鸡犬不宁。嘎子真勇敢!

在《小兵张嘎》这部电影里,我也看到了日本鬼子的凶残,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横行霸道。在他们的枪口下,多少老百姓被无辜杀害,这些日本鬼子真是可恨至极!

当看到八路特派员被鬼子抓住时,我的心一下子就揪起来了,两眼紧紧地盯着电视。残暴的鬼子严刑拷打特派员。特派员宁死不屈,最后被鬼子迫害致死,光荣牺牲了。我的心情顿时变得很沉重:正是因为这些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好好学习,练好本领。

《小兵张嘎》这部影片不仅丰富了我的假期生活,更使我认识到我们应该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处处以嘎子为榜样,从嘎子身上汲取更多更丰富的养分,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还有一篇读了一本书《铁道游击队》。这本书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省微山岛上的游击队英勇抗击日本鬼子的英雄形象。1939年,日本鬼子为了尽快占领中国,加快了入侵的步伐,不断地把国内的枪炮运往中国,他们在中国烧、杀、抢,无恶不作,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打击日本鬼子,中国共产党便决定在微山湖地区组织了一支游击队,任务就是破坏敌人的铁路运输。因为他们来无踪,去无影,因此也被称为飞虎队。一场以洪队长为首的铁道游击队——飞虎队与日本鬼子在铁路线上打响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游击队经常活跃在铁路线上,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只要一发现鬼子的火车,游击队员们便飞快

地跳上火车,打开车门,把敌人的弹药、粮食等统统扔下火车,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跳下火车,而埋伏在铁路周围的战士们迅速地把武器和供应物质运回根据地。这些使得鬼子小队长暴跳如雷。故事中的一个情节让人看了真佩服游击队员们的机敏大胆。游击队员经过乔装打扮,混进火车站,在火车上与敌人周旋,迷惑鬼子。当火车开到中途时,一部分战士们趁敌不备,悄悄地把车头和车身分开,而车厢里的游击队员则干净利落地把火车上的鬼子全部消灭掉。最后,让疾驶的车头和迎面驶来的货车剧烈地碰撞在一起,给日本鬼子沉重地打击。当看到鬼子头目恼羞成怒的样子时,我们禁不住拍手叫好。游击队还积极配合大部队,机智灵活地和敌人捉迷藏,充分利用周围熟悉的环境,破坏敌人的铁路运输。他们不是让敌人的火车相撞,就是使火车脱轨,要不就炸毁铁轨,使火车无法行驶。所有这些让鬼子们一时焦头烂额,无计可施。看完故事,我也深深陷入了沉思,中国打了八年抗战,就是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因为中国人民是不愿做奴隶的,只要大家团结一致,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一定能打败一切敢于侵犯的敌人。从中我也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没有他们的浴血奋战,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了建设祖国,让伟大的祖国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第9篇: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这本是一个后文革词汇,却蕴涵着与现实相连的文革记忆。最初(1980年代)被用来指称文革中出现的样板戏;后来(1990年代以后)被怀旧情绪驱使着的人们,泛化推广到用它指称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被冠以相同的称呼,说明两者在其基本理念、价值取向(社会理想、道德继承)、创作范式、美学风格上存在某种内在同一性。

[1]20世纪末以来的文化艺术界,在文化市场掀起了“红色经典”的浪潮,在不断地涌现十分成功的影视书籍作品的同时,一些质疑“红色经典”地位的质疑回声不断。“红色经典”引起了娱乐界“乱花迷眼”的局面,实质反映出理论界厘定“经典”品格和“红色经典”经典气质的困惑。

为何经典

“红色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应该是自19世纪初开始的几代人不断地努力、奉献、牺牲的结果。评定是不是经典作品是有一些大家共同认可的条件特征的,诸如经典文本所应具有的超越时间性、内涵普适性、民族文化史诗性的等品性。就红色经典而言它具有时空上的超越性,因为它不可避免的或深或浅的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痕;红色经典的作品在认识结构、知识水平、世界观、价值观等形成了一定的系统,并且普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红色经典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人们所遗忘,也没有因思想原则、舆论的变迁而过时;“红色经典”一经典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展示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同时又具有“超越而开放的人类文化品格”,渗透着人类、民族和个人生存语命运的深层关系,揭示了人类精神探索的伟大历程,是推动人类走向文明的有力力量。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经典。经典的产生都要经过相当漫长的时间,通过历史的积淀与、考验,大浪淘沙,千锤百炼,真金闪烁,终成正果,堂皇步入经典之殿堂,被后代景仰、供奉,反复诵咏,成为文化传统中的瑰宝和精华、文明的象征。 经典产生的必要

红色经典的产生是历史的必要,在那个由传统经典文化导致政局动荡的年代,红色经典就是对传统经典的批判和否定,但只是局部的否定,可以说红色经典是基于传统经典文化而超越于传统经典文化。历史的车轮在转,一个时代更替又一个时代,前一个时代在传统经典的掌控下走向了灭亡,而新的时代要靠新的经典来开启,红色经典就这样应运而生。可以说红色经典创造了一个时代的思想,没有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没有了陈腐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禁锢;没有了腐朽的三大主义的羁绊。剩下的是思想的解放、言论的自由和与这个时代的相契相和。

我个人比较喜欢《毛泽东诗词》,这是毛泽东同志一生戎马的见证,也可以说这是整个红色经典的演变。诗词中包含了太多的红色革命、红色精神以及红色经典中的世界观、价值观,是毛泽东思想的完全体现。像《沁园春·雪》中写的那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虽然他们有无数的辉煌但终化作尘土、成为过去,而我们要向前看,实力在发展当下最重要,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又像“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地主鞭”则反映了农民翻身做主不畏强暴斗地主的豪迈激情。还有“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还有“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或许有人会觉得《毛泽东诗词》的文学成就高于红色经典的成分,它不像其他的所谓红色经典的书籍《红岩》、《林海雪原》一样,能够很好将红色经典的部分表现出来。但我总觉得《毛泽东诗词》确实跟随

着红色经典成长的,从开始的革命思想的引入、思想解放的宣扬,到后来的革命的发展壮大、敌后根据地的形成。丛红军长征的艰苦到土改时农民的欢心鼓舞。一本诗词,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个时代。

应该如何继承经典

经典不是真理,只能说它有某些优越性,不一定是完全没有缺点错误的。就像传统经典文化一样,它的优越性绝对要高于红色经典,因为它传承了几千年。但红色经典有它的先进性,因为它是在与时俱进中产生的,但并不表明它是完全的正确,真理是要靠时间来检验的。正确的精华我们要保留,错误的糟粕我们要坚决剔除,来保证红色经典的纯粹性。

一代又一代过去了,红色经典传承的重任又落在了我们的肩上,不知道我们是否有能力唤起红色经典时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也不知道我们是否能保证严肃的历史记忆和反思不完全演变成脱离现实的怀旧时尚。但我坚信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经典、这样的一群人会创造别样的辉煌。

“红色经典”是中国社会生活中一种独特的文艺现象,它包含了太多历史的记忆,也包含着一个民族视为至宝的精神财富。重拍“红色经典”是对红色原著的激活和重建,有利于新的历史背景下红色原著的传播,并对当下的意识形态格局、民众精神图谱和文化艺术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正如一些学者强调的,“改编者有责任尊重这种记忆”,在精神意义上保存经典的原汁原味。“红色经典”的改编应该在充分吸收原著精髓和美学内涵的基础上有所取舍、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艺术创新和商业利润的双赢,“红色经典”才能真正“红”起来!

就拿“十七年”时期的某些名作而言,它们可能因为过分强调为政治服务而使其艺术世界显得狭窄,它们甚至受到左的思想的严重干扰,直接影响其真实性、深刻性,但是,也要看到,由于作者按当时的话说,怀抱深厚的阶级感情,拥有丰富而切实的战争生活和实际生活的体验,掌握活泼的群众语言和来自生活深处的感人故事,以至可以冲破观念的硬壳在今天仍具备某种魅力,仍然有人爱看,经得住时间的磨洗。所以,对红色经典也得分析,扬弃过时的东西,发现某些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著作《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这本是一个后文革词汇,却蕴涵着与现实相连的文革记忆。最初(1980年代)被用来指称文革中出现的样板戏;后来(1990年代以后)被怀旧情绪驱使着的人们,泛化推广到用它指称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精神指导下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政治运动和普通工农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被冠以相同的称呼,说明两者在其基本理念、价值取向(社会理想、道德继承)、创作范式、美学风格上存在某种内在同一性。

属于前者的有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后加上《龙江颂》《杜鹃山》《平原作战》《磐石湾》、交响音乐《沙家浜》、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

属于后者的有小说《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柳青)《山乡巨变》(周立波)《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被合称为“三红一创,山青保林”)《上海的早晨》(创作于1950年代)《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9年以前),电影《中华儿女》《铁道游击队》《烈火中永生》《红色娘子军》(导演谢晋)《英雄儿女》(创作于文革前)

上一篇:消防员安全职责下一篇:幼儿园评语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