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色经典

2022-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读红色经典

应用多媒体助读文学经典

摘要 当前经典阅读已成为语文学习的必要内容。经典文学作品具有文本长、思想深、时代远、精彩多的特点,使中学生真正阅读、深入阅读难以实现。多媒体应用到经典阅读教学中,可以起到极大的助读作用。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喧宾夺主,避免浅阅读发生。

关键词 多媒体;经典阅读;语文;网络平台

1引言

2016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增加了《红楼梦》《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等12部中外文学和文化经典作为“经典阅读篇目例举”,这些篇目将在2017、2018年的高考中逐步纳入考生必须作答的范围。经典阅读的意义不仅关乎考试,更关乎学生的成长、文化积淀与传承。就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言中所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但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阅读这些经典之作还是有很大的困难的。笔者认为,经典阅读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典的文本长。传统教材都是单篇,长也就几千字,而经典阅读篇目中涉及的多为中长篇小说。在现代社会中,碎片化的阅读也严重地影响到中学生。这样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使得学生把经典读下来成为困难的事情。

2)经典的思想深。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的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可见,读经典是在傳承人类的文明、民族的精神。但是大多数中学生在理解经典的精髓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3)经典的时代远,内容陌生。经典是经过时间淘洗的,历久弥新的,因此,其表现的时代或者创作的年代一般比较遥远。而其中的外国文学经典,则是异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文化思想、生活状态等,都与本民族有极大差异。对于生活在当下的中学生而言,这样的作品无疑是陌生的。

4)经典的精彩多。一部《红楼梦》就产生了一门学术研究——“红学”,其研究横跨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单单就文学而言,人物、情节、环境无一不会成为研究专题。教材中的名篇学习尚不能做到面面俱到,经典名著就更难实现了。

于是,经典阅读呈现了一种“熟悉的陌生人”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一提经典名著,人人都知道;一说精彩之处,大多不清楚;一写随笔感想,普遍如百度百科。

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经典呢?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已经非常普遍。在经典阅读教学中,它同样能够发挥极大的助力作用。下面以《老人与海》阅读教学为例,谈一谈应用多媒体助读文学经典。

2《老人与海》经典阅读教学实践

视频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做题要看标答,阅读要看导读。学生习惯于以答题的方式进行阅读。当他们打开书,很自觉地都翻到导读部分。对于批判性思维意识弱的学生,“盖棺定论”的话往往束缚他们的大脑。阅读成为一个印证答案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体验小说本身的过程。因此,将学生带入小说阅读的情境,让他们带着兴趣、好奇去阅读,才能开启真阅读模式。

生活在电视、电脑、媒体、网络世界的00后中学生,他们有着读图时代这代人的特点,对于画面、形象、色彩尤为偏好。于是在《老人与海》的导入环节,笔者选用由俄罗斯动画大师亚历山大·彼德洛夫制作的同名动画片《老人与海》。以原作为基础改编的动画片《老人与海》是艺术家的再创作,这部动画片获得2000年第72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学生在观看了这部仅20分钟,但极具震撼力、唯美到极致的动画片后,对原作产生浓厚兴趣,有着一窥庐山真面目的好奇。这为阅读打下极好的基础。

平台交流,形成共读伙伴 《老人与海》的阅读每周一课时,持续四周,难免会觉枯燥乏味,特别是对那些没有良好阅读习惯、更喜欢攻克数理化难题的学生而言,更是艰难苦恨。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借鉴“亲子阅读”的经验,在微信组建“共读伙伴”群。共读伙伴们在群中分享读书笔记和交流质疑,形成督读、享读、助读的和谐共读关系。学生对圣地亚哥形象的认识,不再是言简意赅的标答,而是以生动刻画、精彩细节为支撑的真感受、真思考,例如:“一个人,一艘船,在84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而他还要面对饥饿,面对寒冷,即使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即使是在船上享受着大餐、躺在床上的人也无法像老人这样坚持。虽然老人最终还是没能带回一条完整的大马林鱼,但他依然是成功的。他那与鲨鱼斗争的顽强精神和无法磨灭的意志,再一次令小男孩折服,他从未输给自己的恐惧。海明威说过:‘世界是美好的,我们需要去奋斗,而圣地亚哥只同意后半句’。”

读书笔记和共读点评的往来中,一些疑问及时解决了,而另一些疑问则促进更深的思考、更深的阅读。学生提出诸如“小孩儿为什么总跟着老人”“为什么总梦见狮子,一遍遍写狮子”“老人的自言自语怎么理解”等问题。

问题聚焦,实现深入探究

共读伙伴群中的问题经过梳理和归纳,最终聚焦在两个问题上:“小说中多次写老人‘他想’,有什么用意?”“小说中为什么反复写梦到狮子?”这两个问题正是指向对典型人物圣地亚哥形象的理解,指向“冰山理论”的创作特色。问题的聚焦使深入探究、深刻理解成为可能。

笔者把与问题相关的语言和情节,从繁多的文字中抽离出来,制作成PPT呈现出来,便于学生借助文本深入探究。比如,笔者将小说中写道“他想”“他知道”的句子摘出,并投影出来,请学生和笔者一起模拟此时的老人,轻声读这些句子,并尽力去体会老人当时的境遇和心理:

老头儿现在的头脑是清醒的,正常的,他有坚强的决心,但是并不抱多大的希望。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他想,这也许是一场梦。

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了。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

也许不吧,他想。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

他想,我希望我不必再去跟它们斗啦。我多么希望我不必再跟它们斗呀。

这一回他知道斗也不会赢了。

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儿补救的办法也没有。

通过重读、细读这些句子,勾连句子前后的情节,学生体验丰富了、理解深入了,从而得出自己的认识。他们认为作者反复多次以自语、内心独白的方式,展示着圣地亚哥的内心活动。他们还认为圣地亚哥老人对自己的不利处境认识非常清楚,他并不盲目乐观,而是在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清醒地判断出这场捍卫大马林鱼的战斗是没有胜利希望的,甚至都不愿自己置身这样一个困难境地中。

学生随堂批注,笔者则及时用投影仪进行展示。例如,有学生写道:“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着强者,《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梦里就总有狮子出现。老人总在回忆它。老人的雄心抱负,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由此可见。也因为这些,即使84天没打到鱼,他仍然在第85天的时候出海;即使经过三天两夜的持久战,他仍然不放过那条大马林鱼;即使他和他的猎物屡遇到鲨鱼袭击,他仍然坚持把猎物带回,哪怕只剩下一副鱼骨架。這无疑是一场撕心裂肺的悲剧,这不禁让读者感叹老人的厄运,但我对老人圣地亚哥肃然起敬。”显然,这位学生对小说中“狮子”的出现的理解是深刻的,是文学的解读。这对其他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内容拓展。开启广泛阅读正如2016年的《考试说明》“经典阅读篇目例举”,此“例举”二字,旨在鼓励考生在阅读这些篇目的基础上,能够更广泛地阅读。笔者选择小视频《海明威冒险之旅》《永不言败》、电影《乞力马扎罗的雪》、小说《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推荐给学生观看、阅读,通过这些材料,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海明威的传奇的一生、独特的艺术特色、杰出的文学成就。这些无疑开启了学生广泛阅读,促进了全面深入理解。

主题写作,展现个性解读 在《老人与海》的学习尾声处,笔者设置了“向圣地亚哥们致敬”“向大海致敬”这样两个主题的写作任务。其目的就在于将输入的、积累的,有效转化为表达的、展现的。这部分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完成,让学生将自己的文章上传网络。有的学生说:“原本没想好写什么,但当读到网络上同学上传的文章后,自己的思维也被打开了,于是在公交车上用手机就完成了。”学生的表达,既有基于小说本身的赏析,更有结合社会、现实所做的深刻思考。

如有学生写道:“把我们放到大海中的话,我们只是汪洋中的一根针,等不到被别人捞起,难道就只能迷茫地沉入海底,越沉越深,最终失掉自我吗?不,就当它是一种历练,像老人圣地亚哥那样,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我们也因此要越挫越勇,逆流而上,心中的那座码头总会在我们眼前实体化的!”笔者想这就是阅读名著的更重要的意义——文化的浸润与精神的引领。

3《老人与海》经典阅读教学思考

运用多媒体,要避免喧宾夺主 在经典阅读教学中,教学的内容是文学经典,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但“不少教师认为,材料越多越好,在教学过程中输给学生知识,加入很多课外材料,一堂中学语文课硬生生变成大学课堂”。涂洁老师是这么描述一些运用多媒体的课堂的。无疑这样的课堂,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地参与阅读,而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接受的又是结论或二度、三度创作的结果。这样的经典阅读就已经完全失去了原味。

运用多媒体,要避免浅阅读发生网络阅读,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碎片化阅读甚至浅阅读的问题。碎片化阅读只看标题,只看大意的阅读方式,不利于达到整本书阅读效果,容易形成浅阅读。这样的阅读会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停留在肤浅的认知、粗糙的理解、简单的思考的层面。而“从严格意义上说,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应该是个人的一种文化的生活和精神的存在,因此,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也是一种思维训练的过程”。只停留在知识记忆层面的阅读,一定不能体现经典阅读应有的魅力和价值。

4结语

网络的发展、多媒体的更新,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很多便捷的条件。利用网络、多媒体进行学习,也是这个时代“原住民”喜欢和习惯的学习方式。经典阅读教学要用好网络、用好多媒体,必然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里还离不开教师对文学经典的深度研读,离不开对教学目标的精心设计,离不开对多媒体材料的恰当选择。总之,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还是要立足文本,不断实践,在文学经典阅读教学中,让多媒体充分发挥其助力作用。

作者:刘靖

第2篇:文化牵线 名著搭桥 粤港澳55万师生共读鲁迅经典

本报综合报道 4月25日上午,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省教育技术中心联合主办的“同一堂课”网络教研活动第17场——“同一堂课走进大湾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网络教研活动在珠海市第五中学举行。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海东、省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唐连章、珠海市教育局副调研员石玉屏和澳门濠江中学校长尤端阳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活动特别邀请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王鹏伟、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廖文、澳门濠江中学中学语文教研员高良荣、珠海市教育研究中心中学语文教研员储强胜、珠海市香洲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中学语文教研员赵克婴等代表参与现场研讨。活动由省教育研究院教學教材研究室中学语文教研员冯善亮主持。活动通过互联网平台全程同步直播、在线互动,累计点击观看人数超过54.5万人次。

李海东在活动开幕式上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更是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新载体。要着眼于推动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搭建粤港澳网络教研合作交流平台,提供新型智能化的学习环境。本次活动以“阅读教学如何发展学生高阶思维”为主题,紧紧把握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脉搏,指向提升学生的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积极促进教研的转型和教学的变革。

唐连章表示,“同一堂课”这种基于互联网的教研展示活动,以优秀教研团队倾力打造,以网络直播形式展示高质量课程,扩大了学习和交流的覆盖面,很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科整体水平提高。他介绍,广东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全省师生、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综合排名全国第四,期待为广东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续写新篇章。

石玉屏表示,珠海是广东省首批“粤教云”示范应用实验区,珠海市教育局通过开展教育信息化类学科教学竞赛、晒课和评比等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信息化意识,并取得显著成绩。现代信息技术引领着教育探索未来,语文阅读激发学生更多层次的思考。

尤端阳认为,阅读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在较高认识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他表示,澳门濠江中学在结合资讯科技发展学生高阶思维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尝试,并期待借助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同一堂课”的平台,与珠海同仁交流,吸取经验,不断进取。

活动中,珠海市第五中学丁世民、澳门濠江中学骆晓黔两位老师同课异构,展示鲁迅经典作品《孔乙己》阅读课例。丁世民引导学生还原文本主旨、场景,巧妙运用话题提供线索与情景,带动学生思考及自由发表看法,着力培养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高阶思维。骆晓黔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结合新型教育技术手段,既针对低阶思维,把握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掌握;又从高阶思维层面,指引学生通过圈点、批注及分享等阅读方式,对课文人物形象进行批判性思考。二位老师各具风格、各取角度和方式的课堂演绎,得到现场专家和观摩教师的充分肯定;学生们在课堂上灵活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朗诵、情景重现、自创插画及探究学习,演绎出“孔乙己”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及现实影响,也得到了大家的点赞。

圆桌论坛上,省教育研究院、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委会和珠海、香港、澳门的专家学者采取现场对话的方式,围绕“阅读教学如何发展学生高阶思维”主题展开面对面的深入互动研讨,进一步拓宽了教研的深度和广度。活动特设在线答疑专家组,在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易新闻直播间实时进行精彩点评、解疑释惑,与各地教师突破空间限制,实现在线交流互动。

截至4月25日下午,全国各地超过55.4万人次收看直播。其中以镇街或学校或者个人为单位通过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观摩直播点播量共11.5万多人次,观看点共8000多个,在线参与互动教师4000多人次,覆盖8万多教师;社会公众通过网易新闻广东端收看的有33万多人次,通过广东网络广播电视台教育频道收看的有10.6万多人次。

作者:苏华强

第3篇:红色经典音乐百年巡礼

[摘 要]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人民在共产党带领下冲破一个个艰难险阻,团结一心、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走过了波澜壮阔、崎岖泥泞同时又充满阳光的奋斗历程。在这一百年历史的进程中,红色经典音乐,始终伴随着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紧紧跟随着党的脚步,呐喊着、引领着华夏儿女一路向前。

[关键词]一百年(1921—2021);红色经典音乐;革命历史时期

[

红色经典音乐,是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革命音乐活动中,所创作、演出和广为流传的音乐艺术精品,是同中国革命前进的脚步结伴而行的。作用和记录了一百年以来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难忘的历史瞬间,反映了一个世纪以来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与精神追求。广泛、朴实、生动和准确地表现了一百年来,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基本状态。反映了在各个时期最为重要的历史关头,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以及为其所付出的血汗与牺牲。表现着人们的情感,鼓舞着人们的士气,振奋着人们的精神,唤醒着人们向善、向美的意识。其已成为百年以来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种深厚积淀、先进思想与政治主张,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深刻记忆。

红色经典音乐,具有强烈时代感与精神气质,在一百年来中国音乐发展中成为引领时代、带动社会进步思想与意识的最先进的音乐文化。其在创作、演出、传播中,对发生在社会当中最重要、最典型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事件,给予了最为积极的关注与表现。将创作活动与时代的审美追求,以及风格特征进行紧密地结合,成为了一种记录时代的符号。广大人民群众总是能够伴随着这些音乐作品,积极地参与到推动社会与时代变迁的伟大运动当中去,同时又能够对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给予无限的感怀与深深的敬意。

红色经典音乐,是一百年来中华文化艺术中最为突出的和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对百年来中国文化艺术的推动与建设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红色经典音乐,构成了中国近当代音乐乃至艺术发展历史整体概貌的重要学术内容和理论依据。

红色经典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和很强的艺术性。其音乐元素是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民族民间、并深深浸润在广大人民群众血液中的音乐旋律,在继承了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音乐当中不断衍生、发展和流传的重要音乐风格。在红色经典音乐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陆续有众多的音乐工作者们自觉地以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与研究为己任,他们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谱写生活、歌唱生活,将民族民间优秀的音乐元素与自身的音乐创作活动进行紧密地结合,并及时准确地开展音乐创作,呈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红色经典音乐作品。作曲家们在具有中西结合的音乐创作活动中,将突出塑造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艺术形象放在首位,创作出了具有民族性、创新性和技巧性的形象生动的经典音乐作品。

一、中央苏区时期的红色音乐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进入了艰难的时代,这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称红色苏区时期。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创立了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开展了打倒土豪分田地的斗争。这一时期红色音乐作品的题材以国内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为主,在音乐当中最直接和最鲜明的反映,就是出现了相应的以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为内容的工农革命歌曲。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将文艺看作是阶级斗争的武器和革命斗争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其目的是为了使文艺能够更好地为革命战争服务。尤其是在建党初期,作为以全民族的解放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已经意识到发动广大群众参加到革命中来的必要性,因而非常重视在群众中的宣传工作。为宣传革命思想,激发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在党领导的早期工农革命运动中,产生了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内容的工农革命歌曲。《土地革命歌》是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歌曲。该歌曲曲调选自法国民歌《雅克兄弟》,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儿歌《两只老虎》的旋律填以歌词:“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我们要做主人,我们要做主人,真欢喜,真欢喜”。简单明了的歌词很快随着工农革命运动地开展,在根据地广泛流传开来。此时的根据地还流行着另外一首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该曲同样是一首依曲填词作品,表达土地革命为贫苦百姓带来新生活的歌曲。该歌曲根据流行在大別山地区(鄂豫皖苏区)的民歌《八段锦》(又称《小鲤鱼跳龙门》)改编而成,以其朗朗上口的曲调和乐观积极的曲风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大别山地区流传。鄂豫皖苏区建立后,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们又将其进行了创作改编。这些歌曲在当时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唤醒和发动群众打倒军阀与反动派,宣传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鼓舞革命军民发扬不怕困难和敢于牺牲的斗争精神,以及加强红军队伍的发展建设等重要作用。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1960年,为了纪念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作曲家张士燮和朱正本等人负责创作,通过到江西采风,从红军长征开始的地方汲取灵感,由此诞生了这首红色经典音乐《十送红军》。歌曲《十送红军》以女性视角,描绘了广大妇女同志送红军队伍上前线,重现了红军告别苏区开始长征的动人画面,表达了根据地人民送别红军的不舍之情。

1935年1月,红军队伍到达贵州遵义时,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萧华将军用自己亲身参加长征的经历和真实感受,创作出了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长征组歌》。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轲、遇秋选择其中的10首谱成了组歌。这10个部分完整地描绘了长征的伟大历程,从瑞金出发的《告别》,到《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等一系列艰难曲折的激烈斗争场面,最终迎来《祝捷》《报喜》和《大会师》的全面胜利。歌曲中的战斗生活场面环环相扣,巧妙地把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融合在一起,最终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歌词选用深刻凝炼的语言,音乐择以优美动人的曲调,和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浓郁的民族风格艺术表演形式,歌颂赞美了红军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不怕困苦、不畏牺牲的革命斗志,与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殊死斗争的革命精神,和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的革命情感。

同时大批的文艺工作者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地区,开辟了具有革命思想的重要的文化阵地。成立了如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社会科学家、戏剧家、美术家、教育家联盟,以及电影、音乐小组等左翼文化团体。

由著名文艺活动家、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的田汉作词,青年作曲家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聂耳在创作这首作品时用一连串的三连音奏出了时代的号角,将情绪带入到紧张的战争场面中去,在级进的音高走向中表达出了中华儿女从内心发出的呐喊,成为中国人民的嘹亮歌声。1949年,当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广场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时候,这首《义勇军进行曲》伴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正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时刻。从此,每当国旗升起、国歌奏响的时候,我们都心潮澎湃,激动无比。国歌已经成为中国的形象,中华民族的形象。

这一时期的红色音乐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音乐,还对后来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形势,以及红色音乐自身的不断壮大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音乐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拉开了日本关东军侵华的序幕,随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东北全境。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使得大批的军民流亡关内,这时作曲家张寒晖在西安看到了流亡至此的东北军民,听到他们述说对家乡和亲人的无尽思念,那种痛苦彷徨的状态深深地打动了他,从而张寒晖创作了歌曲《松花江上》。歌曲具有极高的艺术性,由一个带尾声的二部曲式组成,用歌声讲述故事,用音乐描绘了一幅东北流民图,具有叙事性的同时兼具抒情性。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中最为伟大与最悲壮的一个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因战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代表中国革命斗争和革命意志的红色音乐文化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为在延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宣传抗日、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奋起保卫中华民族的文化运动,萌生了成立一所专门培养抗战革命文艺干部学校的想法。由此鲁迅艺术学院在1938年成立。鲁艺的建立,在红色音乐的创作、演出、宣传、革命音乐的理论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时任延安鲁艺音乐系主任冼星海创作的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是享誉中外的具有极高艺术价值、艺术成就且广泛演出与传唱的一部最经典的声乐套曲。套曲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背景,歌颂赞美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痛斥了日本侵略者残暴践踏中国人民家园并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同时用不同的音乐体裁、高超的创作技法和民族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中华儿女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勇敢抗击敌寇,前赴后继地与日本侵略者做殊死斗争的壮丽诗篇。  [HJ2.1mm]

在音乐创作手法上,《黄河大合唱》运用了艺术歌曲 (第二乐章《黄河颂》)、抒情歌曲(第四乐章《黄水谣》)、群众歌曲(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类似西方歌剧中的咏叹调(第六乐章《黄河怨》)、民歌(第五乐章《河边对口唱》)、诗朗诵(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多声部形式的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以及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等多种形式,歌唱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气魄,这在中国音乐史上是一个创举。时至今日,《黄河大合唱》仍是闪耀着中华文化光辉的一部不朽杰作,立身于世界的音乐之林。[BW(S(S,,)]

1941年至1942年,为了坚持抗战,争取最后的胜利,党中央和毛主席向边区军民发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号召,组织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在党的领导下,历经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将荒芜的南泥湾建设成根据地自给自足的粮仓。鲁艺音乐系教员作曲家马可同志有感于边区军民的劳动和丰收的场面,创作了抒情歌曲《南泥湾》。整首作品共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歌曲采用了民間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与舞蹈性为一体,更加生动感人。一经演出深受人民喜爱,很快传遍全国。歌曲采用了陕北民歌调式,歌词简单朴实,充满了欢快的氛围。

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阐明了革命文艺为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系统地回答了文艺运动中许多有争论的问题,强调革命文艺工作者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立场、态度的问题。为落实讲话精神,延安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批的歌唱边区人民生产劳动、反映边区人民生活的音乐作品。抗日根据地的文化艺术事业,由此得到了更为蓬勃地发展。如新秧歌运动中马可创作的秧歌剧《夫妻识字》,以及安波、王大化等人创作的秧歌剧《兄妹开荒》,一经演出便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追捧。

1945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歌剧《白毛女》成功排演。其创作与演出集中了当时延安鲁艺的所有力量。以周扬副院长为代表的延安鲁艺文艺工作者,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一个重大命题,那就是自封建社会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所存在的严重的社会矛盾,即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和贫苦农民的反抗斗争之间的矛盾。歌剧《白毛女》正是讲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千千万万贫苦农民的血泪故事,揭示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在共产党领导下把鬼变成人的核心主题。同时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群众推翻地主阶级的反抗斗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歌剧中的诸多唱段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既有戏曲音乐元素又有北方地区民间音乐风格。其中的著名唱段至今仍广为流传,如《北风吹》《恨似高山仇似海》等。歌剧《白毛女》作为经典歌剧代表,多年来一直被选入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材。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音乐

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为巩固抗战胜利果实、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设新的共和国而进行的战斗。同时也是一场推翻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打败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军队的,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大决战。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的音乐家们为了保卫抗战的胜利果实,随部队、院校和各文艺团体开赴各地,配合解放战争开展音乐活动。音乐工作者们继承保持了抗日战争音乐创作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贯彻了党中央为解放战争制定的文艺方针政策。这期间尤其以东北音乐家们的演出和创作最为突出,先后创作支援前线鼓舞斗志以及歌唱解放区和军队的一些音乐作品。例如改编自东北民歌《月牙五更》的《翻身五更》、改编自吉林地区民间小调的新民歌《生产忙》,还有反映工人阶级支援前线努力工作的《咱们工人有力量》等作品。

著名作曲家马可到佳木斯炼铁厂车间去体验生活,这期间与车间工人们同吃同住,细心地观察工人师傅们在劳动的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和革命干劲。工人们打动了作曲家马可,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马可在创作歌曲的过程中,一遍又一遍地精心打磨着这首歌曲,并每天都对歌曲进行修改,每改一次就给工人们唱一次,工人们同样也为马可提出修改的意见。工人们说希望歌曲可以易学易唱,这样才能表现出工人们的精神。马可听取意见后不断进行修改和斟酌,并和工人师傅们同唱这首歌。当有一天,马可再走进工厂的时候,远远地就听到从车间里传来的一阵阵雄壮的歌声:“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就这样这首铿锵有力的歌曲迅速传遍了东北,传到了全中国。极大地鼓舞了后方广大工人队伍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以及前方将士勇猛杀敌的士气。

这是一部两段体结构的声乐作品,吸收了“打锤号子”的音乐节奏型,同时采用了一人领众人合,重复乐句的形式,加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气势,也表现了工人阶级的气概和决心。歌曲在《东北日报》刊登后,《咱们工人有力量》就迅速传遍了全国各地的解放区,在建设和保卫解放区、支援解放战争的前线以及争取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时代里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的音乐创作不仅局限于歌曲創作,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多部优秀歌剧,来表现广大军民勇往直前的精神气概与坚强性格。歌剧中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来教育和鼓舞广大居民对敌斗争的精神。如歌剧《刘胡兰》《赤叶河》《王秀鸾》等。其中歌剧《刘胡兰》中的著名唱段《数九寒天下大雪》,借鉴西方歌剧的一些创作手法,展现革命者坚贞不屈、一心为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剧中讲年仅15岁的女共产党员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面不改色心不跳,展示了身为共产党员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意志,誓与反动军队斗争到底,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在音乐创作上,这部歌剧继承并发扬了新歌剧《白毛女》的创作经验,将中国戏曲元素与西方创作手法完美结合。

解放战争时期的音乐创作,既具有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同时也在吸收西方歌剧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作曲家自己的创作思维,为以后中国歌剧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新中国成立后前十七年的红色音乐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在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开启了历史的崭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先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成功地进行了社会改造,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时期到社会主义时期的伟大变革。这一时期,广大音乐工作者在继承革命战争年代的音乐创作题材的同时,还将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写进了自己的音乐中,从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保卫祖国美好家园等方面入手,创作了一大批红色经典音乐作品,如《歌唱祖国》《我是一个兵》《歌唱毛主席》《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等。

其中《歌唱祖国》,是青年作曲家王莘于1950年国庆一周年的前夕创作的一首红色经典歌曲。王莘到北京购买乐器,当他路过天安门时看到了五星红旗在欢庆的队伍中迎风飘扬,人们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和自豪的神情。此情此景让他顿时心潮澎湃,灵感突现,有了创作的冲动。在回程的车上他情不自禁地边写边流泪,边流泪边写,用烟盒一气呵成写出了作品的歌词和曲调。歌曲结构严谨,歌词通俗易懂,曲调具有极强的凝聚力,成为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时至今日,这首歌曲已成为重大活动的开场或结束曲目。

新中国成立初期,歌曲创作的作品数量较大,作品质量较之前时期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不同题材的音乐作品,如歌剧《星星之火》《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唢呐协奏曲《欢庆胜利》,民乐重奏《春天来了》以及管弦乐《春节组曲[BF]》《[BFQ]瑶族舞曲》等。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简称“双百"方针)。全国文艺工作者积极落实会议精神,落实“双百”方针。投身到反映生活、歌唱生活,反映建设社会主义新高潮的创作中来,创作了《我们走在大路上》《社会主义好》《唱支山歌给党听》《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一大批优秀作品。

这一时期是掀起社会主义新高潮的重要时期。著名作曲家李劫夫有感社会主义新高潮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变化,他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走一条光明大路,他坚信只有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才会不断取得胜利。因此他一直思考,作为一名作曲家创作什么样的歌曲才会掀起社会主义新高潮。于是,在一次周恩来总理视察民情的时候,见到了李劫夫,对他进行了鼓励和鞭策。使他在内心深处受到了触动,便拿起笔来创作了《我们走在大路上》。稿子写好了之后,李劫夫不断征求身边同行及歌唱家们的意见,于1963年发表,歌曲一经传唱便风靡全国。这首歌曲旋律流畅,节奏铿锵有力,表现了中国人民高举大旗、勇往直前的雄伟英姿。歌曲唱出了共产党追求理想,披荆斩棘誓把社会主义建设好的坚强信念,唱出了全体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在建设社会主义大路上阔步前行的豪迈气概。

这一时期,中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高贵品质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雷锋便是这样的一位杰出代表。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共产主义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他的事迹传遍神州大地,在全国迅速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在这个热潮中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量的向雷锋学习的声乐作品,如《学习雷锋好榜样》《唱支山歌给党听》等。

《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词是雷锋摘抄到日记中的一首小诗,后经作曲家朱践耳谱曲创作而成。歌曲唱出了以雷锋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对党的热爱,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总结了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光辉路程。作为建国后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革命历史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以宏大的场面、多样的民族艺术表演形式,在新中国文艺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其中包括了如《东方红》《我的祖国》《英雄赞歌》《情深意长》等众多耳熟能详的声乐作品。歌曲《东方红》根据民歌曲调改编,兼具叙事性与抒情性,用歌声歌颂党、歌颂毛主席,唱出了广大人民最朴实的心里话。乔羽作词、刘炽作曲的歌曲《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插曲,结构简明精炼表达了浓浓的爱国深情,歌颂了祖国的美丽画卷。

在器乐方面有小提琴曲《海滨音诗》,钢琴曲《翻身的日子》,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保卫延安》,交响曲《长征》等;在戏剧方面有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阿依古丽》以及舞剧《白毛女》等。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十七年里,中国音乐创作已经形成“百花齐放”和“推陈出新”的局面,音乐家们的创作思维已经越发显得成熟和富于个性。音乐家们主动自觉地将自己的创作热情与火热的时代主题进行了充分的结合。虽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表现革命战争年代英雄人物与革命事迹的音乐作品,但是从艺术创作的功能来看,同样对于人们珍惜今天幸福生活,开创社会主义新的时代,起到了鼓舞精神、振奋斗志、促进建设的作用。

五、1966—1976—1979年的红色音乐

1966年至1979年红色经典音乐的创作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即“文革”和“拨乱反正”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是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在十年的动乱中,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生產实践秩序均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处在低谷时期。其音乐创作的主要体裁样式为“样板戏”、毛主席“语录歌”、毛泽东诗词歌曲等,如根据革命现代京剧编创而成的交响音乐《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根据毛泽东诗词创作改编的歌曲《沁园春·雪》《蝶恋花·答李淑一》等作品。在“文革”的中后期,音乐创作在反映生活、歌唱领袖的同时,更加注重艺术表现的形象化、音乐风格的抒情化等特点。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五集《战地新歌》,如《红太阳照边疆》《我爱北京天安门》《北京颂歌》《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雄伟的天安门》《满怀深情望北京》《红星照我去战斗》《红星歌》等,这些传遍了大江南北的经典歌曲都是在这五集中刊发的。期间器乐作品的创作也有所发展,代表作品有根据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以及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民族器乐作品。

《北京颂歌》是一部三段体结构的歌曲。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融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东方红》的曲调,更加显现出首都是全国人民心目中向往和热爱的地方。歌曲采用排比句式,音乐随着用大跳音引出“北京”唱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既刚劲有力又优美动听。同时表现出人民群众对于伟大的北京和雄伟的天安门的向往之情。时至今日,我们经常能够在各大舞台上听到《北京颂歌》的优美旋律。

自1976年后,进入到拨乱反正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进入了逐步复苏的时期。音乐艺术从“文革”极“左”路线解放出来,以崭新的面貌来反映这一时期人民的生活,广大人民群众终于把压抑十年的情感释放出来。创作的歌曲如《边疆泉水清又纯》《我爱你,中国》《祝酒歌》和为纪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创作的一系列歌曲,如《周总理,您在哪里》《送上我心头的思念》等。

创作于1976年的《祝酒歌》,由著名歌唱家李光羲演唱。歌曲表达和传递了亿万人民经过十年的岁月,终于粉碎了“四人帮”,迎来了春天。作品真挚热烈,旋律欢快向上,歌曲即是庆祝胜利来之不易,同时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生活。旋律中加入了新疆维吾尔族手鼓的节奏特点,每每听到这首歌曲时,人们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举杯畅饮,欢快跳跃的场面。

可以说“文革”与拨乱反正时期的红色经典音乐在整个中国音乐艺术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音乐家们不断地努力下,音乐艺术发展摆脱了“四人帮”极左的文艺路线。并在拨乱反正时期得到了恢复,为改革开放时期的音乐艺术发展埋下了伏笔。

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的红色音乐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党在这一时期将社会主义发展聚焦于经济,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路线。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群众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追求。文艺工作者顺应时代发展与人民需求,在创作方面呈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的新发展,由此迎来了改革开放时期文艺创作百花齐放的繁荣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的红色音乐主要以讴歌时代的主旋律为主,内容上是以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体现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创作方向。其代表作品有《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祖国,慈祥的母亲》《党啊,亲爱的妈妈》《长江之歌》《我和我的祖国》等,器乐作品有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交响音画《祖国的南海》和交响曲《长城》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人民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1985年,由张藜作词、秦咏诚作曲的抒情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在“春晚”的舞台上一经上演,便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歌曲采用三拍子的舞蹈性节奏,使整首旋律轻盈跳跃。歌词亲切简练,以第一人称为视角,通过对高山、河水、村落等景物的描绘,歌颂了人民群众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先后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极大地提高了综合国力,中国开始逐渐在世界舞台占有一席之地。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指导下,中国社会得以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作为亲身经历者的音乐家们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创作中,用音符讴歌时代、讴歌伟大祖国、讴歌共产党。

此时的红色音乐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繁盛时期。作为积极响应和大力表现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音乐艺术,在提倡表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指导下,相继出现了《青藏高原》《红旗飘飘》《黄河渔娘》《我像雪花天上来》《天路》等,一大批思想境界高和艺术质量好的优秀歌曲。这些歌曲都集中表现了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美好生活的同时,又表达了对党的赞颂与热爱。其音乐风格包括了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点。由蒋开儒和叶旭全作词、王佑贵作曲创作的歌曲《春天的故事》,就是这样一首典型代表。歌曲以邓小平两次南巡为主线,歌颂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现代化强国,共同奔向小康社会的美丽前景。在音乐上,这首歌曲用叙事性的旋律,讲述伟大的时代故事。歌词与旋律相得益彰,形象生动地表达了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

这一时期的歌剧创作,在继承和保留优秀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与戏曲创作手法的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歌剧的创作技法和手段,成为了改革开放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红色音乐作品。代表作品如:反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党的忠诚战士的英雄事迹的歌剧《党的女儿[BF]》《[BFQ]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期的红色音乐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4年,习近平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当代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并强调“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背景下文艺工作新思想,为文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永恒的主体、人民与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创新发展是音乐艺术发展前进的动力,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是音乐艺术发展的目标。”在总书记的文艺思想指导下,大批的音乐工作者满怀热情投身创作,谱写出了一系列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新时代、表达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由朱海作词,舒楠作曲的歌曲《不忘初心》创作于201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而创作。歌曲的创作经过反复修改,从最初的民歌形式到后来改为流行歌曲。词作者朱海从中国革命根据地汲取创作灵感,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歌曲的主题,表达了在时代的更迭下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不断努力,汇聚成了中华民族民族持续奋斗的初心,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和人民的初心始终在一起。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战士为国守安详》《乡愁》《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的新时代》《永远跟党走》《把一切献给党》等。这些作品音乐旋律明快、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党的带领下,正意气风发地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进发的精神风貌。

结 语

红色经典音乐,是一百年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事业中,所形成的优秀音乐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红色经典音乐,并不仅是一种音乐作品或艺术形式,而是近一百年以来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种记载,是代表中华民族前进脚步与取得辉煌成就的宝贵精神财富。广大人民群众总是能够伴随着这些音乐作品,积极地参与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运动当中去,同时又能够对一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给予无限的感怀与深深的敬意。

红色经典音乐,在一百年来浸润于广大人民群众血液中,在民间音乐当中不断衍生、发展和流传,继承了具有民族特征的音乐旋律,具有强烈时代感与精神气质,起到了引领人民的重要作用。正是由于红色经典音乐的存在与积极作用,为近百年来的中国社会描绘出了一幅重墨浓彩的历史画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今天,在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文艺工作者昂首阔步迈向建设新世纪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历史时期。让我们继承与发扬红色经典音乐的光荣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刻领会自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系列讲話精神,用实际行动赞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带领中华民族走过的伟大、光辉的历程。歌唱祖国、歌唱时代、歌唱中华民族,不断地谱写出新时代灿烂辉煌的乐章!

(责任编辑:张洪全)

作者:刘辉

第4篇:读红色经典

读红色经典《苦菜花》有感

《苦菜花》这本书是以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半岛昆嵛山区的王官庄为背景,以仁义嫂一家的遭遇为中心线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反扫荡中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表现了根据地人民那种英勇不屈的精神,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普通而感人的革命母亲的形象。

作品所塑造的母亲——仁义嫂的形象,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而丰满的革命母亲英雄形象,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同时,也标志着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可以看出,作者是怀着无限的深情来塑造母亲的形象的,鲜明地刻画了母亲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慈爱心肠和革命意志。

作品把母亲置于王官庄极其严峻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在公与私、生与死的抉择面前,充分展示她性格中慈爱心肠与革命意志这两个特征,真实地描写了她的觉醒和成长,具体地写出她从一个只知爱自己子女的母亲到爱革命、爱一切革命的子女,勇于为革命奉献一切的革命母亲的性格发展过程,并注意揭示母亲性格发展过程中多方面的矛盾心理,使得母亲的形象血肉丰满,也使得读者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怎样变为灵魂高尚的革命母亲的过程。当大女儿娟子拿起猎枪参加革命活动时,母亲的一家正处在极端困苦的生活中。大伯一家数口被恶霸地主王唯一害死,丈夫又被

逼走,母亲独自拉扯着5个年幼的孩子,娟子是她唯一的帮手,母女相依为命,而且,斗争的环境又是那样的险恶,母亲怎么能不为娟子担惊受怕呢?但是,公审大会和娟子亲手枪毙大仇人王唯一的现实教育了她,“有一种东西,像是一把火从她内心里烧起来”——母亲的革命意识开始苏醒了。面对封建家族的传统压力,她更加认定“娟子是好孩子”,毅然支援娟子干革命工作。敌人烧毁母亲的房子,她咬紧牙根:“这前世的冤,今世的仇,我烂了骨头也要跟你们算清!”这冤仇,不仅是个人的,而且是阶级的,因此,大儿子德强参军时,母亲满意地“点头”。随着斗争的深入,在共产党员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她那母亲的慈爱和革命的意志在不断地发展。

母亲从娟子、姜永泉、星梅和八路军战士身上,愈来

愈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认识到革命才是苦难农民的唯一出路。她把对儿女的爱扩大到对每一个革命战士的爱,上升到对革命的爱。当敌人逼她说出兵工厂埋藏机器的地点,并以杀害她的小女儿嫚子相威胁时,为了革命,为了保住兵工厂,她忍受了一切酷刑和巨大的悲痛,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小女儿被敌人残酷杀害。

酷刑,摧毁不了她钢铁一样的革命意志;残杀,只能激起她更强烈的仇恨。这时,母亲的慈爱心肠和革命意志已经

升华到了一种崭新的境界。她自觉地为革命工作,直到拿起武器亲手消灭敌人。

母亲的觉醒反映了千百万贫苦农民的觉醒;母亲的成长代表了千百万革命母亲的成长。

书中所描述的事情我还是比较熟悉的,因为我的祖辈、父母亲及亲戚都生活在胶东半岛,后来我的父亲参加了革命,我们从小就随父母离开了老家,1968年因为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闹革命,我和姐姐回到原籍住了近一年的时间,之后我又回去二次。仁义嫂这位革命母亲的形象,在胶东半岛还是很有代表性的,她的那种伟大母亲的慈爱心肠和革命意志,从一个只知爱自己子女的母亲到爱革命、爱一切革命的子女,勇于为革命奉献一切的革命母亲的性格发展过程,使得读者清晰地看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怎样成长为革命母亲的过程。时隔半个多世记的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读红色经典《红岩》有感

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渣滓洞难友团结奋斗,敌人丧胆;白公馆志士奋勇突围,迎来黎

明……所有这一切展现在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恩激动、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

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

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

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江

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

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试想一下,在那潮湿腐臭的

渣滓洞、白公馆,近乎窒息的地牢,在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咽着发馊味的残羹冷炙,拖拽着遍

体鳞伤,强忍着旧脓新创袭来的阵阵裂痛……然而他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

派抗战到底!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

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

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在他们面前,

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己以前写英语作文,花了不少时间却只得低分,便泄气了;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小挫折,便想到放弃。没有对学习、工作完全充满热情的我易被摧垮,

总找借口说自己是个女孩。可如今,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

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 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

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

这是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

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要感谢《红岩》,

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

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

第5篇:读红色经典有感

人骨子里的信念

读----《保卫延安》有感

当历史的尘埃,悄然落定。我们回首,用探索的目光,向后看,穿过蒙蒙的飞舞的沙砾,去窥探,在那一片火红的胸膛上,蹦跃着的坚定信念。它是怎样的坚强而又伟大,支撑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为了它,穿过枪林弹雨,穿过泥泞风雪,穿过鲜血淋漓,一步步坚定执着的迈向死亡。却在倒下的那一刻,嘴角还噙着笑。。。

图书馆里的这本书,安安静静的躺在书架上,略微泛黄的纸张记载着一段历史,它或许不是三万五千里的历史那样的家喻户晓,但是它却是那么不可放过的历史细节。真实,甚至是圣洁的力量。一九四七年三月初,国民党反动派以数十万兵力对我延安反动了疯狂的进攻,我人民解放军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毛主席亲自领导下,从防御转为进攻,并在沙家店等有名的战役中歼灭数倍于我的敌人,取得了当时西北战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辉煌胜利。就这么寥寥的几行字,勾勒了那个烽火连天,杀声阵阵的战场。大炮在天空投下鲜红的背影,一张张年轻的笑脸从此了无踪迹,那是用鲜血谱出的生命交响。我们不难想象,那个混乱的年代,饥饿,战火,屠杀,侵略,像一个个疯狂的野兽,大口侵蚀着人民的快乐。愿党救我华夏于危难,愿我党抗蛮夷之侵扰,愿我党止内外之纷乱。

《保卫延安》这本书带领我回顾了一段艰难的历史,那些在战场上只流血不流泪的铮铮男儿们,也曾为了心中理想而痛哭,而难过。书上那一段话留给人那样的真实与朴素之感。书中形容我们的战士:

“我们的战士,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青春、血汗,都交给了人民事业。他们即使去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积极自动毫无怨言。一个人,望着他们就不知道什么叫艰难畏惧。一个人比比他们,就觉得自己贡献的太少,就觉得自己站在任何岗位上都不应该有什么不满意。

人面对他们,还有什么个人打算,那会羞愧而死!”

是啊,当一人为了理想奋斗至斯,我们怎能不懂,如何不羞愧?这如书里描写的,我们没有经历过那种白刃相搏的残酷,也不能理解热血冲上头颅的厮杀。我们只能在书上看见那场景,听见那些怒吼。

在那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风声,呜咽从耳边穿过,像一个失去家园的女人的哭泣,一队队的人马在夜幕的掩护下急急行进,那闪闪的五角星,安静的缀在战士们的帽子上。只有远方的苍茫的树木在这黑色的幕布下,露鲁出零孤的身影,随风轻曳。终于走到了目的地。周围的战士们都蹲在地上,他们感到茫然,他们在走向何处?“连长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我军退出延安……

战士们像听到什么命令一样,哗的一齐站起来。

五六分钟的时光,讲话,听话的人,都不作声。大伙轻轻地短促的呼吸者,像是只要一个人开口,或者有人咳嗽一声,就有什么好大的东西要猛烈爆炸。”

我猜想那天的夜里有着一阵阵的风,沉重的滚过山头,沟渠呜呜的吼叫,风沙漫天,天昏地暗。

“一个战士打破了让人耐不住的闷气,问:我们党中央和毛主席住的延安……可真的……说啊,连长!战士们呼哧呼哧的出气,两眼发黑,像有谁敲着他们的心,滚烫的眼泪,忽撒撒的落下来。全场都恸哭起来,眼泪滴在手上、胸脯上、冰冷的枪托上!”

这感人的一幕的描写,是如此的真实,就像亲眼所见,身临其境一般。那些

铁骨铮铮的男子汉们,在不得不撤离他们心中的红色圣地---延安时,流下的倔强泪水,滋润着干涸的土地,在陕甘宁地区的天空留下胜利的曙光,不因为那些豪言壮语,不因为那片片誓约,只因这发自内心的眼泪,它至真至诚,就像从心里的热爱,像普照心灵的霞光。那一种坚强信念,支撑着他们,面对一层又一层黑压压扑过来的敌人,坦然大笑!支撑着他们,在度过几天几夜的厮杀后,还是有力的握住手中抢!支撑着他们,在中弹倒下的那刻,用骄傲的声音大喊:中国共产党万岁!

被鲜血浸红的土地上,面对是自己几倍多的敌人,无论什么装备都比不上敌人的红军,硬生生靠着那股毅力与坚强,一步步走下来,知道东方大地上的黎明终于到来,胜利的号角被吹响!就像书中的独白一样:“没有什么绝路,我们不是又杀出来了么?世界上有什么痛苦和力量,能制服我们?没有。”书中那个坚毅的连长周大勇像一个典型的英雄人物,当他在这样坚定迈步走的时候,他战胜了身体的疲劳,伤口的伤痛,以及饥饿和寒冷。是的就这样!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只要我的肺还能够大口大口的呼吸,只要我的头脑还能清醒的思考,只要我的心灵还在一刻不停的向往,向往那个自由,平等,和平的世界,我就不会放弃,不会退缩,不会回头。是凤凰涅槃后的灰烬唤醒了新的永生,创造了惊诧世界的美丽!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人比我们共产党人更热爱自己出生的土地,更热爱自己的人民。人家说:陕北光秃秃的山有什么好啊!可是我们为了这里每一寸土地拼命。人家说:沙漠荒凉,可是我们愿意在沙漠地里奋战。我们知道,中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英雄的祖先流血流汗,拼命开辟出来的。我们人民军队的战士,二十年来用自己的俩条腿走遍了中国。我们知道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无穷无尽的宝藏。但是,我们也知道,在这片富饶的土地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忍受着贫穷、饥饿、屈辱、痛苦……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拿起武器为自己的阶级争取地位,争取人的生活。让美帝国主义者还有它的走狗们记住:伟大民族的伟大子孙,永远不做奴隶,永远不屈服!!

没有那一种青春不被注意,没有谁的生命能像这样,盛放如花!没有谁能如此义无反顾,比飞蛾扑火更加惨烈。《保卫延安》这本书,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信念的力量,是那份为理想献身的义无反顾,是百折不挠的精神,是至死的永不低头。

保卫它,我们的延安,心中的圣地。这又何不是在保卫我们的中国华夏。为了自由的理想,为了生而平等,我们的鲜血洒下,圣光终于降临在这古老的土地,沉睡的巨龙即时抬起双眸,一时风起云涌,一声龙吟九天。灾难打不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我们的祖国在经历了动荡的洗礼,早已不是沉睡的雄狮,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将中国两个大字,龙飞凤舞的绘在世界地图上。

人骨子里的信念

--读《保卫延安》有感

院系:水利电力学院

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姓名:李璐

学号:1000306003

日期:2011-5-22

电话号码:15297199445

第6篇:读红色经典有感

篇一:读红色经典有感

今天我读了<红色经典故事>这本书,我被刘胡兰的勇气深深吸引,我仿佛看到刘胡兰与日本鬼子做斗争的情景。

刘胡兰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1946年被分配到云州西村做妇女工作,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委员,1946年12月12日刘胡兰参与暗杀云州西村村长石佩怀的行动,当时的山西省国名政府主席阎锡山派军于1947年1月12日将刘胡兰逮捕。当匪军逼问刘胡兰的时候,她一点也不慌张拼死不肯说出共产党的秘密,被匪军用铡刀当场刺死。刘胡兰当时15岁。毛主席听到,为刘胡兰同志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虽然离开我们多年,但她那宁死不屈的精神,却深深地留在人们的心中。

现在,我们说在和平年代,很多人觉得没必要学习英雄,人与人只顾自己,不为别人着想,他们变得冷漠,但他们是否想到,我们今天的这一切,都是革命先烈用献血换来的,我们不应该忘了他们,我们学习的是革命主义精神。

如果人们为人民服务,例如当人家进单元门车子推不进去时,帮忙推下门;捡一次垃圾;给灾区多捐一次钱,那都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小事。

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品读红色经典的故事,怀念革命先烈,牢记革命先烈的精神并发扬光大,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

篇二:读红色经典有感

感人的红色经典——读《苦菜花》有感书对我们而言,是一种珍贵无价的赐予。

但是,最让我们铭记的却是那些和《苦菜花》一样感人的红色经典。仔细品读,可以了解先辈们的凄怆和悲壮,正是他们在硝烟弥漫和埋伏重重的生死场中,用自己的红色鲜血谱写了一部部英雄曲与血泪史。夜已深,寝室内柔和的灯光下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气氛。窗外的树叶在风中沙沙作响,似乎把我带到了《苦菜花》描写的那熟悉而又遥远的抗战年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这位母亲微厚的嘴唇两旁,有两道明显的弯曲的深细皱纹,像由于在忍受巨大的苦痛而紧闭着嘴强不呻吟似的。她在村中一向是受人尊重信赖的女人,谁都说她贤惠、心肠好、待人直,为人正派,肯帮助人。母亲曾说:“苦菜的根虽苦,开出的花儿,却是香的。”这片土地上女孩子们都会唱《苦菜花》这首歌谣。母亲就像一朵芳香的苦菜花。冯德英笔下的母亲,当初面对大女儿娟子要参加抗日时,心中满是怀疑,眼中全是恐惧。但当她和村人目睹日本人野兽一样的行径,明白了非要革命不可时,这位母亲立刻转为支持儿女,她是儿女们坚实的后盾。一步一步地,母亲也走上了抗日这条漫长而又曲折的路。有多大的苦,她都坚持下来,她也是革命的榜样人物。

她对待亲人是那样的亲切和友善,对待敌人却又是那样的坚定与冷漠。面对敌人的严刑酷打,威逼利诱,用精神战胜肉体折磨的苦楚,母亲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理智地面对事实:“革命就是要打仗,要流血,要死人。”战争激烈而残酷,终于,先辈们击败那些穷凶极恶的侵略者,以胜利者的姿态迎来了黎明。我们伟大的母亲却不幸中弹,当她注视着女儿秀子给她送的一大片金黄色的苦菜花时,她嘴唇两旁的两道明显的深细皱纹,微微抽动,流露出幸福的微笑。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母亲好像嗅到了苦菜花的馨香……如今,我们幸福地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我们怎能忘记这无数的革命先烈?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的今天的和平时代!是他们,用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是他们,用一腔爱国之心谱写了新中国最华丽的篇章!面对五星红旗,我们责无旁贷!今后我一定要这落后必将挨打的教训,好好学习,将来用我们自己的双手来建设伟大的祖国,才能使我们的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向祖国人民交上一份最满意的答卷!

篇三:读红色经典有感

今天,我怀着十分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读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描写重庆解放前夕许多革命先辈在狱中英勇不屈的和敌人斗争的故事。在渣滓洞和白公馆里被关的英雄们就算是被敌人严刑拷打死了也不会对国民党泄露半句共产党的机密。

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秘密杀害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还有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被江姐坚定的毅志打败了。

读了这本书,映象最深刻的人物是小萝卜头。小萝卜头原名叫宋振中,8个月时与母亲 徐林侠一同被关在了渣滓洞看守所。由于缺乏营养,他头大身小,面黄肌瘦狱友们都爱怜地称他为“小萝卜头”。小萝卜头六岁的时候,经过父母和狱友们的多次斗争,特务们才同意由监狱的政治犯黄显声将军教小萝卜头念书。小萝卜头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学习非常刻苦,也很懂礼貌,非常尊敬老师 。监狱生活使他从小就知道恨谁、爱谁。因为行动比较自由,所以他常常为狱中的共产党员传递消息和传送东西。1949年9月6日,与父母同时遇害,年仅9岁。

而我

4、5岁的时候,妈妈就带我去学溜冰,学画画。上学后,有老师和同学 的帮助,妈妈又会给我辅导作业,还去兴趣班学习,放学之后,外婆 早早做好了可口美味的饭菜……我们现在有多么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呀,比小萝卜头要好成千上万倍!

小萝卜头的故事已深深地影响着我!他时时刻刻对我敲响警钟,叫我要刻苦学习,天天向上!以英雄们为榜样为祖国的建设做贡献。

第7篇:读红色经典征文

我读《小兵张嘎》

最近学校倡导我们读红色经典故事。今天,我读到一本名叫《小兵张嘎》的故事书。这本书真感人,我被故事中的主人公“嘎子”的命运所深深地吸引,于是一口气就把它读完了。

故事讲的是抗战时期,张嘎和他的奶奶住在在冀中平原白洋淀边一个叫“鬼不灵”的小村庄。奶奶热心肠,住的地方僻静,常有八路军干部和伤员来这儿隐蔽,她就和八路军成了亲人。张嘎很喜欢抢,很想当八路军。

有一天,村里来了一名叫老钟的八路军,他给嘎子做了一把木头手枪,张嘎可高兴了!就在这时,村里传来了枪声——张奶奶被一个笆斗脑袋、蛤蟆眼、一小撮黑胡子的日本指挥官——肥田杀害了。读到这里,我气愤极了:小鬼子真是坏透了!当然嘎子更痛恨鬼子。为了给奶奶报仇,他小小年纪就能忍住内心的伤痛,最终通过种种考验,加入了八路军,并通过“挑帘战”缴了一只伪军手枪。在“鬼不灵”大战中用计谋扰乱了敌人,仅二十分钟就打败了敌人!

读完这篇故事,我的心灵受到很大触动:我应该像嘎子一样,学会勇敢和坚强;为了亲人,更为了战争的胜利,不怕流血牺牲。想到我们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一定要好好珍惜,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贪玩不爱学习。相信无数个“小嘎子”们在天堂看到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都会露出灿烂的笑容!相信“嘎子”看到我优秀的表现,也会想和我成为好朋友的!

第8篇:读红色经典诗文有感

读红色经典诗文有感 ——党在我心中

山下渡小学 淦述健

指导老师

郝享连

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从爸爸妈妈、老师的嘴里知道了吴勤烈士、陈铁军阿姨的事迹。中国共产党面对敌人的屠刀,威武不屈的形象,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又从红色经典诗文这本书上读到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祖国的美好明天,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可歌可泣的故事:黄继光为了革命的胜利,用他的血肉之躯堵枪眼,用生命换来了战斗的胜利;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从容不迫地走向敌人的铡刀,奉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战斗英雄董存瑞为了开辟祖国解放的胜利道路,舍身炸掉敌人的碉堡。从这些烈士们的身上我认识到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也明白了为什么高高飘扬的国旗这样鲜艳?为什么冉冉升起的朝阳这样鲜红?因为这是血染的风采。

其实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党,每当星期一在校园里升旗,看着五星红旗高高的飘荡在天空中,我就想起了人民解放军战士们,他们用自己的鲜血保卫着祖国,“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听到这首歌,作为中国人民人人都知道,它也是打败侵略者的一份力量,就像周恩来爷爷一样所说的:“我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当然,我们人人都爱自己的祖国,而我们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所有的战士们用坚强的后盾保护着我们的后代。

我从书中知道八十年前,在苦难深重的中国,一个伟大的政党诞生了。她就是中国的共产党,八十六年的风风雨雨,八十六年的光辉灿烂,使我们的党成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他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就是我们的母亲,她用乳汁哺育我们长大,为我们奉献着,默默无闻,她把苦难留给自己,她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为了全国老百姓们的安宁,她不惜一切的代价,献出了自己宝贵而又年轻的生命,无怨无悔。

我通过读书还知道在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运动爆发了,在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在一九二六年七月,国民革命军师北代,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由此看来,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此强大,是党努力的支撑起了现在的今天。

我有时放下书本在静静地深思着:没有党,现在哪会有我们的存在呢?没有党现在不知道城市会是什么样子„„就像刘传文烈士带领赤卫队从左翼镰子寨进发,但当时陈尧古的部队联合由罗岗顽余上的敌人,已赶到镰子寨,阻击左中两翼部队前进,由于敌人的武器多而精良,无法取得胜利时,我军下令撤退。当进,刘传文为了掩护赤卫队后撤,阻止敌军追击,他使用两支驹壳枪靠在大松树下与敌人激战,结果,在敌人密集的炮火中,他却壮烈牺牲了,那时他才二十二岁。

烈士们为了祖国而牺牲了许多,在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成立了。正是因为有了党的领导,我们中华人民社会发展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是党,不顾一切的代价为祖国努力的奋斗着,是党,用自己的生命挡住了对我们祖国的最后一次攻击,是党,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细心的呵护着我们的成长,是党,用她的心血建筑成了我们现在的“新中国”。

党,我们为你祈祷,为你忠心的祝福,现在战争已结束了,我们国家的老百姓已经和平了,您就可以安心的休息了,您伟大的功绩将会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我永远不会忘记您的。 我们都要好好学习,为党争光,来回报党。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在这和谐,美好的环境里,我们都要牢记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不能忘本,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凭自己的良心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每一件事,为人们服务!

第9篇:读红色经典征文活动

活着就要做个有用的人

双枣中学

七(1)班 方红艳

在我的记忆中有很多位红色的经典人物,其中一位让我感触深刻——张海迪。

五岁患脊髓病,脚一下全部瘫痪。从此,她就开始了与常人不一样的生活。无法上学,便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是,她岁父母下放到农村生活,给村里的孩子上课。后来,她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同学们,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新雷锋”、“当代保尔”的共产党员张海迪。

面对残酷的命运,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做斗争,经受住里严峻的考验。她虽然没有进过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还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翻译英语小说,创作文学作品。20多年来,她客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出版了《轮椅上的梦》、《绝顶》等作品,

其中《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重印了3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她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多年来,张海迪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任和残病儿童,给他们送去温暖,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病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表彰她几级进取、无私奉献。1995年,她作为中国政府代表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并于2008年11月当选中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信念,勇于把自己的光与热献给人民。邓小平爷爷曾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她是这个新一代青年的骄傲。

自建党到建国,我们的党用献血和汗水重铸了这个人民的坚毅与挺拔。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一起摸着石头过河,身体力行踏上复兴中华之路。也许这个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非议,有或者确实有些观点和实践会出现错误,但是我们的党一直都在努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给了党30年的实践,到现在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我们中华儿女一定会随着时代的潮流,跟随党的步伐,跃身强盛中华的人潮之中。

建党,建国,建中华。我们的党不断的完成历史的使命,也同时不断地为下一个使命的完成而不懈奋斗。作为90后的我们,定当竭尽全力贡献。因为我们的内心有着那一份坚定地信念,以及那一份早已融入我血液里的信仰。

上一篇:朗读者作文素材整理下一篇:卫生室培训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