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助力转型升级

2023-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资本市场助力转型升级

助力转型升级 创造市场商机

6月14 — 17日,第 15 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ShanghaiTex 2011)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为期 4 天的展会共吸引来自 23 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 1 000 家展商参展,展出总面积达 9.2 万m2。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纺织业将按规划要求,改造提升、优化结构、改善品种、提高质量、增强配套、淘汰落后,积极推动高端纺机和配件自主化,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ShanghaiTex 2011吸引了众多行业领军及优质企业积极参与,仅针织和染整设备企业近 400 家,展出面积约 4.9 万m2,超过总数的一半。

中国恒天集团、太平洋集团、欧瑞康、立达、圣东尼、斯托尔、格罗茨-贝克特、卡尔迈耶、德乐、岛精、南星、慈星、桑德森、立信、第斯、爱色丽、萨维奥、特吕茨勒、乌斯特等知名公司悉数参展。同时,为配合未来市场的巨大需求,ShanghaiTex 2011凸显绿色环保的科技前沿产品,充分满足产业战略转型、企业技术升级的需要。

ShanghaiTex作为纺织机械的著名品牌展览会,它的权威性和汇聚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规模效应,历来受到全球纺织界的高度关注。前来参观的中外买家团近 20 个,包括韩国、越南、印度、印尼、巴基斯坦、毛里求斯、摩洛哥等海外买家团,以及新疆、深圳、佛山张槎、汕头、两英、里水、南海、浦江、诸暨、泉州、长乐等地,以及山东鲁泰、江苏阳光、盛虹集团等国内买家团。

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自1984年首办,每逢单年在上海举行,是拥有自主创新民族品牌的纺织工业展。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业界了解市场资讯、发掘新技术的良好渠道,也是国内外纺织生产企业理想的采购平台,更是企业市场推广和宣传的一个重要舞台。

Benniger(贝宁格)

贝宁格公司展出了一台基本配置型寇司德染色均匀轧车。具备挠曲控制功能轧辊技术的寇司德染色均匀轧车基本配置型可用于各种不同织物,染色重现性好,染色质量高。通过两根S – Roll(均匀辊)的各种调节,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的灵活性。不同的织物、不同的吸液能力、纬斜和布面湿度,需要不同的设定功能以确保带液均匀。寇司德染色均匀轧车在结构和设计上均可满足现代化生产工艺的所有实际要求和应用。不同的进布系统、不同的辊压幅度、不同形状的浸染槽以及不同的开幅辊适用于加工各种织物。该设备通过合适的辊包覆、染槽设计以及扩幅装置适合加工各种织物,通过两个挠度控制辊确保在同批次生产中的均匀线性带液应用。轧辊没有弧度,使得整个织物幅宽均匀受压,无布边和中间的压力差异,平稳的加工过程可以有效消除边、中色差。

Groz–Beckert(格罗茨–贝克特)

Groz – Beckert(格罗茨 – 贝克特)携其创新技术亮相,成为展会期间的精彩看点之一。于2010年4月在德国获得行业嘉奖的Litespeed® 织针,亦成为ShanghaiTex上备受关注的一大焦点。如今,纺织制造商们都热衷于关注并购买节能、环境友好型产品,而格罗茨 – 贝克特领先产品及其最新技术正吻合市场这一趋势的需求。

据公司公关广告部经理Edelgard Keinath女士介绍,Litespeed® 织针已成为高精密和革新技术的代名词,对于圆机而言,Litespeed® 织针能够使大圆机的运转温度降低20%,降低油耗,减少油污,并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公司的试验表明,如果世界各地织机均配备Litespeed® 织针,每年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超过 4.57 亿t。

2010年4月格罗茨 – 贝克特公司荣获Kyocera环保奖。该奖作为德国环境保护价值最高的奖项之一,强调技术革新、市场潜力、环境保护和技术可转让性。

格罗茨 – 贝克特实施DIN EN ISO 9001质量管理系统和DIN EN ISO 14001环境管理系统。同时,产品也全面符合RoHS、REACH等标准的要求。对于生态环保纺织品生产,公司提供因地制宜的高精密部件、系统和服务,许多具有前瞻性的创新将在新建的技术开发中心完成,该中心位于公司总部 —— 德国Albstadt。今后,该公司不仅将增加该产品的产能,还要求其更加节能。

除了Litespeed® 织针之外,公司还展示了用于针织、梭织、针刺、簇绒、缝纫等领域的创新产品。

济南天齐特种平带有限公司

济南天齐特种平带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投巨资引进了国际名牌平带制造技术装备和先进工艺技术,主要生产高强度传动平带、高速龙带、橡胶锭带、糙面橡皮、输送带、皮革涂印导带和同步带等高新技术产品,能满足纺织、印刷包装、木材加工、皮革等行业技术装备的高速高效传动和物料输送之需要。公司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ISO 9001质量体系认证,并在 16 个国家注册了NYCO® 产品商标。目前,产品大量出口欧美、亚洲等国家和地区,已发展成为世界知名平带生产企业。本届展会公司重点展示了聚酯龙带、高强度传动平带、节电锭带等广泛应用于纺织行业的优质产品。

Karl Mayer(卡尔迈耶)

卡尔迈耶公司由卡尔迈耶先生于1937年创办,如今这家德国家族企业一直引领着世界经编行业的发展。本次展会上,卡尔迈耶在W1 F21和W3 B01两个展台分别展示了在经编和经纱准备领域的创新。

W3B01展台上的亮点是不同型号的纱线张力器、V型纱架、SUCKER SIZE的浆槽以及WARP – DIRECT直接整经机。

在W1F21展台,公司展示了卡尔迈耶经编机的最新创新成果:RD系列产品的补充机型和 4 梳栉毛圈经编机 TM 4–T。此外,新款Wefttronic® 经编机也出现在展台上。

Loepfe(洛菲)

洛菲公司主要从事质量检测系统的研发和生产,产品近90% 出口到世界各地的纱线生产企业,在全球占有近 50%的市场份额。公司每年将营业收入的 12% 投入于新产品开发,并与一些知名的代工企业合作,以寻求新的解决方案。与洛菲有密切合作的纺纱及横机设备生产商包括萨维奥、欧瑞康赐来福、SSM、意达织造、多尼尔和必佳乐。

目前,洛菲近 80% 的清纱设备出售到中国。为了保持高端市场的竞争力,洛菲向中国出售更多高科技清纱器。此次展示的YarnMaster® Zenit是洛菲公司开发的新型在线质量控制系统,它针对清纱及纱线都具有高、严质量要求的客户所设计,即使在非常苛刻的环境条件下也安全可靠。除此之外,该系统还为以后的创新升级提供了平台。通过洛菲公司的MillMaster质量管理系统,整个纱线生产将与其设备所在地无关,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监控并可使用SMS接收信息等。

Monforts(门富士)

作为世界后整理设备领域的领先者,门富士公司不断在节能降耗方面进行创新。其最新的热能回收系统已经作为准备配置配备在拉幅定形机上,通过降低热能消耗的方式缩短客户的投资回收期。据介绍,定形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气中所含的热量在热交换器中转换,再用于新鲜空气的加热。加热后,新鲜空气通过一体化入口进入拉幅机。拉幅机所需要的新鲜空气中,60% 可以通过这一方式实现,由此可以降低能耗 10% ~ 30%。

另外,门富士还重点宣传了其Monfongtex 868预缩机。该预缩机特别适合于各种梭织物的预缩整理。核心组件三辊式橡皮预缩单元采用了进口优质橡皮毯,能调节至 240 kN的压力。同时,亦可加设自动调压系统Compactomat以配合批次不稳定的织物处理需要。加湿组件采用了高效直接与可控的喷蒸汽鼓与高速喷雾器,保证织物能吸收适量的水分,然后进入橡皮预缩单元,再经由呢毯滚筒烘干。

Muratec(村田)

Muratec(村田)公司致力于不断创造全新的技术。在时装界,人们追求的是多样化的价值观和表现自我的“个性”,然而,在支撑时装界的纺织机械领域,却日趋向“全球化”发展。正因如此,村田公司希望赋予哪怕是极细小的一根纱线以全新的附加价值。

本届展会村田公司展示的“VORTEC精纺”是一项通过空气旋涡进行纺纱的技术。在VORTEC涡流纺纱机中,纤维随着气流,形成独特的构造,从而使纱线具备多种多样的功能。村田独创成功的纺纱技术正在时装界创造着新的潮流。

村田公司的自动络筒机在负责把管纱卷绕成大筒纱的同时,还会在卷绕过程中去除精纺纱的纱疵,其运用的是空气动力纱线捻接技术。村田公司的倍捻机、并纱机和捻纱机可以通过不同纱线的组合,制造出在手感、保暖效果、强度及防水等方面具备各种性能和特点的“全新纱线”。这些纱线不仅可以用于时装领域,而且可以用于休闲、医疗、航空等领域。

NITTA(霓达)

NITTA(霓达)集团前身成立于1885年,由新田长次郎先生创建,生产了亚洲第一条传动牛皮带。霓达公司在 126 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深切关注纤维行业界客户的愿望和需求,脚踏实地地开发了各种各样的皮带产品。霓达不仅传递物质,更注重传递力量和价值。

霓达精密传动营业部总经理有吉真宏先生介绍,2000年霓达首先以纺织行业进入中国市场,2003年在中国设立代表处,2007年在中国江苏常州建立皮带后加工工厂,2010年在上海成立管理公司统一负责中国市场的运营和管理。随着霓达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霓达将拓宽中国市场发展布局。在纺织领域,霓达将仍以江浙一带的化纤企业及其机械厂商作为重点客户群,然后将市场拓展至中国北方及内陆的棉纺企业及其机械厂商。有吉真宏先生还强调,虽然在高端市场,霓达的市场知名度已经颇高,但是霓达将会进一步深入全面地调查了解机械厂商、最终用户的需求,寻求新的可能性,改变样式,不停地拓宽产品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帮助培育不断发展的中低端客户群,从根本上支持中国纺织机械产业的发展。

霓达生产的纺织行业用皮带,可以用在倍捻机、加弹机、并纱机、开清棉机、细纱机、喷水织机等上,在亚洲、欧洲、美洲等地被广泛使用。

在信息化时代,所有信息都可以瞬间传向世界各地,而对于物质、力量的传送,传递方式也有了新的要求,即“更快、更多、更精密”。霓达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期对应多样化、高性能化的要求,不断钻研产品的全新用途,同时又开发了融合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各类新型产品。

在本届展会上霓达公司展示了纺织机械用皮带及快速接头设备。展示产品包括:防静电、耐磨、低噪音的龙带 TFL – 10S、TFL – 15S、TFL – 18S;无接缝、高精度、高转速的SE – B – PB、SE – B – PB4525无接缝的高端皮带等,它广泛应用于要求精密的传动和输送机械等产品上;齿接皮带利用专门工具可轻松完成皮带接头,实现在客户现场的短时间作业。它具有尺寸稳定性好、耐弯曲的特性,这使它面对小轮径也可轻松应付。公司重点展示产品还有节能皮带,这种节能皮带能较大幅度地降低工厂的耗电量。

在谈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时,有吉真宏先生坦言,霓达非常重视技术和环境的和谐发展,虽然工厂环保设施的投入成本非常高昂,但从长期发展来看是十分值得的。霓达在日本工厂产生的废料和废气都会进行循环再利用,霓达将来如果在中国建立原料加工厂,也将采用日本工厂的模式,严格执行中国的环保指令。

NORD(诺德)

总部设在德国汉堡的NORD(诺德)集团是世界领先的完整机电传动技术供应商之一。诺德专业生产优质减速机、电机和变频器,始终致力于开发各种最新技术和产品,提供专有技术,为客户提供最高品质的产品。

自2001年进入中国以来,诺德先后在苏州、天津等地投资建设了现代化组装及生产基地。同时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客户,诺德中国在北京、上海、南京、沈阳、广州、武汉、青岛、大连、天津、杭州、兰州、厦门、深圳、郑州、太原等地先后成立了销售办事处。诺德减速机广泛应用于纺织、塑料、物流输送等行业,以德国品质、迅捷交货和完善服务成为用户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在本届展会上NORD主要展出了新一代工业齿轮箱,扭矩范围涵盖了 6 万 ~ 20 万N • m,箱体采用一体成型(UNICASE)的设计理念,交货周期大大缩短,并可以确保高度统一的质量标准。据介绍,诺德是目前唯一能将一体成型技术应用到工业齿轮箱,并实现 9 万N • m以上大扭矩的制造商。

Oerlikon Textile(欧瑞康纺织)

以“更高效更节能”为口号,纺机的市场与技术领跑者 —— Oerlikon Textile(欧瑞康纺织)集团精彩亮相本届展会,携旗下 5 个品牌呈现其全面的产品组合,诠释更加高效节能的创新理念。

目前距9月下旬世界上最重要的纺织机械展览会 —— ITMA举行只有几个月,欧瑞康纺织集团还是在亚洲这一纺机设备的主要增长市场亮相。欧瑞康纺织集团首席执行官,也是欧瑞康集团的首席运行官Thomas Babacan先生说:“我们在上海的参展十分重要,这样我们可以为客户展现自己在当地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优势。”

欧瑞康巴马格:既是合成纤维变形和纺丝领域终极质量的追求者,也是长丝机械设备的市场领跑者,其广泛的产品目录中有许多技术亮点。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新型的全自动合成纤维变形机eFKA。这一展会的亮点产品不仅采用了久经验证的技术,还具备新型模块化机械结构的灵活性,因减少了操作人员数量,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创新的WINGS纺丝系统目前已融入FDY应用领域。还有生产高强特种丝的新型多线程自动卷绕单元,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能耗,节省空间及降低投资和维护成本。

欧瑞康赐来福:注重更经济、高效的络筒和纺纱创新技术。这家环锭、转杯纺纱创新技术的领导者把目前市场最关注的热点问题放在业务发展的核心位置。青泽细纱机,其ImpactFX紧密纺生产技术提高了原材料的利用率和工艺稳定性。全自动或半自动的Autocoro一直是全自动转杯纺纱机领域的标杆。在络筒技术方面,Autoconer具有不同自动化水平的系列机型,能进一步减少用工需求。

欧瑞康纽马格:专注于完美的BCF地毯纱、合成短纤维生产技术。新一代S+设备是高端BCF地毯纱领域全球领先供应商的旗舰设备。这款新型的BCF设备集合了现有技术的优点,明显提高了工艺速度和性能。在合成短纤维生产领域,日产 300 吨聚酯短纤维设备拥有全球最大单线生产能力,成为聚酯短纤维生产领域的标杆。

欧瑞康苏拉:提供领先的刺绣及加捻技术,是加捻和刺绣领域的市场领导者,以优异质量、灵活性高和应用领域多样化的产品来适应市场需求。福克曼加捻机Volkmann FT是未来短纤方面一款二合一的加捻机。在地毯纱领域,福克曼的地毯纱倍捻机降低了生产运行成本。福克曼Volkmann GT系列技术应用已扩展至玻璃纤维的加捻领域。直捻机 Allma CC3(也是二合一机器)和CC4是质量、经济效益和低能耗的代名词。在刺绣方面,Epoca 6 pro是其工业领域中最高生产能力的完美典范。

欧瑞康纺织专件:是所有优质部件的首选供应商。作为纺织领域生产优质零部件的市场领导者,其产品范围广泛,为客户量身定做适宜的优质产品。市场上有许多具有高质量以及性能可靠的该公司产品:Accotex和Texparts(短纤生产用)、Daytex、赫伯利Heberlein、腾高Temco(长丝生产用)和Fibrevision(监测系统)。

Rieter(立达)

立达通过ShanghaiTex这一技术交流平台,为客户呈现了纺纱技术方面的最新发展成果。除了最新的纺纱技术及设备,立达还展出了立达纱和织物样品等,以充分展示立达的 4 种纺纱技术。

立达是全球唯一能提供所有 4 种纺纱技术的供应商,即环锭纺、紧密纺、转杯纺和喷气纺。4 种纺纱技术所生产的纱线和最终产品具有不同的结构和性能。立达纱线采用以下纱线品牌进行推广:Rieter Ring立达环锭纱、Com4紧密纱、ComfoRo优质转杯纱和ComforJet喷气纱。在展会现场,立达展出了各种纱线及织物样品,使参观者可以亲自体验不同纺纱技术的区别。

立达的高性能梳棉机C70开辟了经济性纱线生产的新境界。在并条机方面,立达根据客户不同的需要可提供两种新型并条机:双眼并条机RSB – D 22和单眼并条机RSB – D 45。两款机器都具有自调匀整的功能,可达到优良的条子质量。环锭细纱机G32是一款性价比较高的机器,专门针对亚洲市场需求开发制造,投资成本低,技术成熟,质量水平较高。

立达原厂工艺部件和升级改造件采用与立达机器和系统完全相同的质量标准,这保证了立达机器和设备的安全运行。立达推出的每一代新机器均在降低能耗方面有所提高,通过升级改造件,机器已运行多年的客户也可以从新的研发成果中受益。

Santex(桑德森)

桑德森(上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目前公司有 5 条产品生产线:Santacompact CK预缩机、Santabrush刷毛机、Santaspread圆筒预缩机、Santasrhink烘干机和Plurima干湿磨毛机。

其中Santacompact CK开幅针织物呢毯汽蒸预缩机是桑德森公司主打产品之一。该预缩机对于纯棉和棉混纺织物,没有拉幅定形的处理要求,不必要进行热定形。通过处理后的织物可以达到均一的表面处理效果、最低的剩余缩水率以及柔软的手感。

Santabrush刷毛机的织物张力控制装置可以使整理过程中织物幅宽变化最小,且配备有可替换的大直径毛刷辊,可翻新延长使用寿命。而且机器能根据不同整理强度要求,调整织物与毛刷的包复度。可编程、可存储设计,保证整理效果的同一性和正确性。

Santasrhink松式烘干机的生产质量在业界得到普遍的认可。不管是圆筒还是开幅针织物的烘干、预缩和松弛都需在完全无张力的状态下进行,加工的面料在烘干后具有极佳的剩余缩水率和良好的手感。

Santoni(圣东尼)

意大利Santoni(圣东尼)公司是世界无缝针织机制造领域的领导者。今天,圣东尼公司满足全球 97% 的无缝内衣机械的需求,被广泛应用于内衣、运动装、泳装和医疗用品等领域。

ZENIT单面四跑道针织大圆机是圣东尼本次展会的重点展出机型之一。该机每英寸 3 路喂纱,包括圆筒机和开幅机。机器配备有特殊铝镁锌系合金三角座,轻便而散热性能极佳,能够有效避免机器从刚启动到正常运转由温度变化而引起的热胀冷缩。导纱嘴头由黑锆陶瓷材料制成,特别适应弹性原料的喂入。

ATLAS单面超细针织圆机是圣东尼公司顺应市场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成果,能够满足市场对于织物精美外观和装饰功能的需求。织物的生产不用沉降片,成圈时不会由于机器的震动产生扭曲,且完全不会产生任何沉降片稀薄条的风险。该系列机器同时配有圣东尼专利的握持片,用全部的喂纱路数编织,落布后容易快速启动。

Savio(萨维奥)

萨维奥(山东)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是集设计、生产、销售纺织机械于一体的专业厂家,主要生产棉、毛、麻、化纤等四大类 20 多个品种的纺织机械、辅机及配件。

本次展会展示的自动络筒机,组装于萨维奥在中国的独资工厂萨维奥(山东)纺机公司。该设备是为了满足中国市场对于筒纱高质量、高产量、低能耗、低维护保养等要求而特别设计的。ORION SUPER L属于人工喂管和机器自动落纱型,通过机头电脑完全可以实现对所有卷绕工艺要求参数的设定,该机型同时提供全新设计的机头负压控制系统,通过根据实际工作状况和设定参数来调节主电机的转速变频器,实现了机头电脑对主负压电机转速的完美控制。废纱将被收集在位于机头内的过滤箱中,同时该电机还提供巡游吹吸风装置以便收集废弃杂物。

POLAR E机型是新一代的全自动络筒机,实现自动喂管和自动落纱。这得益于一整套的变频器装置和特殊的Flexitray纱线通路定位设计。

本次展会还展出了SIRIUS(吉瑞思)EDS 201A型电子驱动系统。该机型采用 3 个独立的电机驱动装置,分别控制锭速、卷绕和导纱运动。可确保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运转期间还是启停期间,加捻效果都均匀。吉瑞思可以配备AR、A、BR、B、C型锭罐,它允许喂入的筒纱尺寸为 155 mm × 141 mm,并可涵盖Ne 2 ~ 20 或更高纱支,最大转速可达 13 000 r/min。

SDL Atlas(锡莱–亚太拉斯)

SDL Atlas公司是材料测试行业世界领先的实验室检测设备供应商,同时致力于为中国提供材料测试方面的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其产品涵括测试仪器、实验消耗品,及专业测试标准、测试方法手册,每种产品均注明了相关的国际应用标准。本次展会SDL Atlas展示了包括Rotawash水系色牢度测试仪、透气性测试仪、耐磨色牢度测试仪等多种领先的测试仪器。

SSM

瑞士SSM(歇勒 • 斯威特 • 梅特勒)公司专长于纱线卷绕和纱线处理,是电子导纱横动系统的发明者,此次首次展出最新的PS8 – W机型。此外,还展出了CW8 – W机。

PS8 – W高性能精密卷绕络筒机用于棉型短纤纱的松式络筒和倒筒,可消减加工成本约 20%。其特点包括:生产重现性进一步改善;可调节拨片实现不同的卷绕横动长度;减少了色差,提高了质量。PS8 – W机型采用相向转动的拨片导纱系统,对纱线的处理非常轻柔。此外,其旋转运动几乎是无磨损、低成本的运行。

为提升速度,SSM开发了全新的tensiso退绕辅助系统,它是供纱线卷装的专用气圈优化系统,无需操作员的特定操控。通过控制退绕张力,系统能实现更高的卷绕速度,更少的纱线断头,更低的纱线应力以及更少的毛羽。

CW8 – W机型用于织造、经编和圆机针织的卷绕准备,使纱路达到最优化,并使卷绕系统得到精简,维护保养成本降到最低,适用于卷绕多种类型的短纤纱。转动式自清纱张力装置和上蜡装置进一步减低了纱线摩擦力,具有全新的纱路和卷绕几何学设计、新型尖端防叠系统、可调节机械式背压力系统、单锭的计长系统和满卷直径控制装置,不带机头,且每节每面 8 锭,机器占地面积很小。

STOLL(斯托尔)

斯托尔潜心致力于针织横机技术的发展,每一次的革新技术都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升级进步。本次展会公司展台上展出了数款历史经典机型,展示了斯托尔如何一步步让想象成为现实。

斯托尔关注市场趋势和技术升级,在“创意与技术”、“流行和生产”的道路上一直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展会现场,斯托尔展示了“HP(高效)”CMS系列机器的两款新机型:CMS 502 HP和CMS 502 HP多针距。使用新型CMS 502 HP和CMS 502 HP多针距,能明显提升产能:紧凑型多编织系统、更快的机头回转将效率提升 10%,而最新研发的效率升级包让效率再攀高峰 —— 提升 4%。拥有效率升级包技术的CMS 502 HP和CMS 502 HP多针距是名副其实的高效率编织机,高性价比更使其成为关注产能的生产商的最佳选择。

斯托尔还展示了一款适用于CMS多针距机器的新型织针:4L织针,大针钩和高针头的设计能够喂入更多的纱线,生产的毛衫完全可以媲美手工编织效果的粗针织物。

斯托尔同时还展示了最新,拥有众多功能升级的M1plus® 花型设计软件。升级版M1plus® 花型设计软件适用于新款机器以及新技术,另外还有很多新的功能提升。

斯托尔时尚技术中心在展会现场为观众带来最新研发的各项服务:STOLL花型库、STOLL基础花型册,还分享了与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合作的针织毕业设计代表作品。每天定时推出的 4 场专业时装秀,更是吸引了大批参观者的关注。

泰安康平纳机械有限公司

泰安康平纳机械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纺织染整装备开发制造的高科技企业。公司展示了多款机型,包括CMW – 80微波烘干机、CMWMT – 100/1700复洗毛条微波烘干机、CM101 – 350多功能缩绒柔软整理机等机型。

其中M101 – 350多功能缩绒柔软整理机被山东滨州鑫辉毛纺有限公司现场订购。该机器是国内首台采用世界纺织整理行业先进的气流技术生产,充分消化吸收了世界同类产品的技术和经验,利用高速气流进行物理洗涤、柔软、烘干等作业的复合型后整理设备。设备解决了无法利用机械压力方式处理的针织物、轻薄织物等的后整理作业,同时利用高速循环气流,大幅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水、电、汽等能源消耗,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进口设备。设备通过省级鉴定,自动化程度高,品种适应性广,节能降耗效果明显。

Tanatex Chemicals(拓纳化学)

拓纳化学的纺织加工解决方案部门致力于为纺织工业开发、生产和销售化学品,产品范围涵盖纺织品预处理、染色、印花、涂层、后处理等化学品。多年来,拓纳化学一直不断研发创新产品,并不断完善和优化产品组合,不断探索节约时间、水源和能源损耗的持续发展和创新解决方案。

本次展会拓纳公司重点推出其最新的产品:对抗纺织品中病原细菌和过敏源的天然方案—— ActiproTM Probiotic Finish。据拓纳化学的销售人员介绍,该种产品是针对纺织品中病源细菌和过敏源的天然方案,不会被良性微生物和皮肤菌群破坏。ActiproTM 是抑制过敏源繁殖和生长的最新、安全、有效的制剂。ActiproTM 是一种益生菌概念,意思是“有益生命”,不会对人类、植物和动物有害。经过 ActiproTM 处理的纺织品,坏细菌和真菌得不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还可以减少由屋内尘螨和过敏源产生的不良气味。

Thies(第斯)

第斯展示了其最新的研发成果 —— 高温高压超小浴比溢流染色机iMaster H2O。该机器染棉织物可以实现 1∶3.7的最小浴比。机器的喷嘴和提布辊全部内置,张力小,操作维护方便。同时配备有全自动过滤器,100% 立式储备缸,快速化盐系统,快速加助剂系统和快速排水系统。染色容量单管载量 100、200 和 250 kg。染色管数可以最高配置 8 管,最大载量达到 2 000 kg。最低的绳状提布高度对于类似棉及莱卡® 的织物,确保了低织物缩水率并减少绳状卷曲状况的发生。据介绍,iMaster H2O严格遵循绿色生态标准,其独特的设计满足了国际和当地最严厉的环境保护条例对纺织厂的要求。

Trützschler(特吕茨勒)

特吕茨勒集团总部位于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拥有 100 多年的历史,旗下Fleissner、Erko Trützschler以及Trützschler Card Clothing也创始于德国,并在德国拥有各自的生产基地。另外,特吕茨勒集团在印度、中国、巴西和美国也设有生产基地,并在全球设有多个服务中心,能够为重要的纺织加工地区的客户提供本土化的服务。特吕茨施勒纺织机械(上海)有限公司的 4 期扩建工程进一步扩大了公司在上海青浦工业园区以及中国纺织行业内的影响力。

特吕茨勒集团的业务涉及两个不同领域:向客户提供纺纱机器和非织造用机器。特吕茨勒针布TCC的针布产品用于纺纱工序中的梳棉机和非织造工序中的罗拉梳理机。Erko Trützschler和Fleissner属于非织造用机器领域。作为各自领域的专家,他们的技术均代表了当前所处领域的先进 水平。

本届展会,特吕茨勒集团的独资子公司特吕茨施勒纺织机械(上海)有限公司携手特吕茨勒针布TCC共同展示。在纺纱设备方面,特吕茨勒展示了经典机型TC5 – 1,该设备采用德国技术和先进的加工设备,由特吕茨施勒纺织机械(上海)有限公司制造组装。TC 5系列梳棉机外观与特吕茨勒最新梳棉机TC 6和TC 7完全相同,其内在的大部分相关组件也基本类似,能够满足相对高产以及对优质产品的需求。TC 5系列梳棉机广受中国客户的喜爱,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断增长。

USTER® Technologies(乌斯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乌斯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纺织业质量控制和认证领域领先的高科技仪器制造商,提供一系列的监测仪器、系统和服务,用于对纺织品生产的每一道工序进行质量优化和认证,从纺织纤维原材料(如棉花、羊毛或合成纤维长丝)到最终的织物成品。目前,该公司提供的质量基准已成为国际市场上不同质量级别纺织品进行贸易的基础。

乌斯特展示了最新的USTER® Quantum 3。该产品每一个部件,包括外壳、核心传感技术、智能处理电路、集成切刀、清纱控制箱、用户界面等都由拥有多年专业知识和实际行业经验的乌斯特® 专家全新设计和打造。

强大的新型电容、光电和异纤传感器是USTER® Quantum 3的核心优势,它们可以检测到比以往更多的细节。结合强大的电子处理元件,系统首次展示了完整的纱体(指正常纱线及其可接受的自然变异部分的总称),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新异纤传感器具备多重光源,可以检测新的有色异纤,并帮助将有色异纤与大部分无害的植物纤维区分。此外,全新的丙纶检测性能更加完善了它的清纱性能。

Quantum 3中,不仅传感器技术发展到了新的水平,它还配备了具有 14" 触摸屏及更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全新第 6 代中央清纱控制箱,实现了与新一代Quantum Expert 3的实时互动。例如,对任意络筒机上清纱设定改变的比照,及根据需要对相近纱线批次的设定进行同步。

浙江奇汇电子提花机有限公司

浙江奇汇电子提花机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电子提花机产业化基地,也是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中国电子提花机品牌。截至2009年底,奇汇电子提花机市场保有量超过 8 000台,居国内电子提花机行业首位。

奇汇重点展示了专为高速织机配套而研制开发的新型高性价比电子提花机。据了解,该机器应用了奇汇多项专利技术,性价比出色。机器采用了公司自制的高性能电磁阀,可靠性更好,寿命更长。先进的节能开关电源,降低了能耗,节省了使用成本。该提花机采用了先进的机械结构,改善了织机和提花机的传动系统,提高了负载能力,减小了噪音,可靠性更好,寿命更长,维修更便捷,并取消了提花机的辅助齿轮箱,彻底根除了油渍污染织物。成熟的可调节式开口设计,使产品可与各种进口高速织机,以及各种国产剑杆织机、喷水织机、喷气织机和旧织机改造相配套。

第2篇:文创企业借助资本市场转型升级战略研究

摘 要:在当前全球文创产业繁荣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创产业也已火热兴起,并以其高知识性、高增值性、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特征,日益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亮点。与此同时,我国文创产业同样存在着一些弊端和不足,面临着诸多源于自身的严重挑战。文章拟从金融资本的角度对我国文创企业的转型升级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探寻加速文创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文创产业 发展瓶颈 资本市场 转型升级

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对文化创意产业内涵的界定还处于“同一概念,各自表述”的状态,比较宽泛和模糊。国外的提法是创意产业,最早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就是一种基于后发现状、产业基础,并积极进入当代全球发展趋势的合理选择。”他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的,以高科技的技术手段为支撑的,以网络等新的传播方式为主导的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它以文化和经济全面结合为自身的特征,是一种跨国、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者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它是以创意创新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根本,贯穿生产、流通、消费等产业发展全过程的新型的产业集群,向大众提供满足其文化、娱乐、精神、心理方面的需求的新兴产业形态。”

一、文创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瓶颈

(一)文创产业的发展现状

从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会经历由自发到自觉的阶段,文化产业自然也不例外。单纯从文献角度看,我国的文化产业应该说从2000年刚刚提出来,到现在还不到十年的时间。目前,各地对文化产业的理解不是完全一致,有些地方从概念上的理解多一些,甚至停留在一种表象化的东西上。比如现在一提到文化产业,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动漫、影视制作,实际上它们只是文化产业的一个方面。由于对文化产业的理解不完整,甚至有一些支离破碎,因此在实践当中容易出现一种盲目性倾向,也可以说是一种盲动性。

从总体上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内容和形态上可以分为三大部类,这就是传统文化产业、常态文化创意产业和创意产业新业态。所谓传统文化产业,主要是依据传统文化资源,如传统历史自然文物、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产业群体,如文化旅游业、文艺演出业、工艺品纪念品产业等;所谓常态文化产业,包含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节庆与会展产业、文化艺术、画廊和艺术拍卖业、休闲娱乐产业等;所谓创意产业新业态,包含网络文化、新媒体、动漫、网游,创意设计产业,体育与户外运动产业等。三大产业部类并不是截然分割的,在一个跨越产业边界、学科边界的时代,三大部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依照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层次而不断升级。

(二)文创产业和文创企业的发展瓶颈

虽然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崭露头角,但是中国的创意产业发展较许多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言还是较为落后。例如资源和人才严重匮乏、市场集中度偏低、尚未形成高效顺畅的产业链、出现大量浪费现象、银行融资困难等亟待解决。

1.创意人才缺失。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娱乐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为社会大众所关注,并且也是我国近年来高度重视与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然而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金融业等传统行业有显著的不同,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发展的需求,这其中的重点之一就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

众所周知,文化创意的核心就是人的创造力,没有人的创意,文创产业就是一潭死水。此外,文化创意产业能称之为产业,就有产业的特点在其中。这两点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特定要求,那就是创意方面的新奇与产业方面的规模,也就是说,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有大量新奇的内容以支撑起产业的规模。只有有了大量的相关人才,文化创意产业才能蓬勃发展。

可以说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关键。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情况看来,从事创意产业人才的数量、质量都还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就目前的资料显示,在上海从事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所占的总就业人口比例还不到1%。

2.园区建设浪费严重。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很多城市存在大量的急功近利的不合理工程,不顾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脱离生产实际,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资源浪费,对创意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现在中国的大部分创意产业园区多由政府出面建设或者是由废旧的工厂转变而来,创园之际由于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发展的很好,但是,对于后期园区的发展模式、经营手段等明显准备不足,虎头蛇尾,极大地影响了创意产业的发展。

3.发展模式不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总体发展模式不完善,虽然数量上急剧膨胀,但是发展的质量普遍不高,集约化程度低。以动漫产业为例,北京某动漫企业负责人说,北京尚未完全摆脱“漫画→读者”“动画→投资”“厂商→购买少部分动漫形象→消费者”单项赢利模式,“衍生产品制造商→漫画→衍生产品制造商互动开发→动画制作→衍生产品→消费者”的产业链尚未形成无缝对接。

4.银行融资困难。文创产业发展需要创意、技术与资金的有效结合,轻资产却是制约中小文创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的最大瓶颈。许多中小企业拿不到银行贷款。类似文创企业这种没有多少固定资产抵押的,则更是融不到资金。

5.产业资源分散。文化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人才的依赖性很强,而人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很多时候和也在人,散也在人。不同于传统工业有一条完整的生产线,要有很强的团队,需要日积月累的考验,文创企业的成功有很多偶然因素。由于文创企业的创业门槛相对较低,可能有个好项目,或者有个好点子、好编剧,就可以创业,甚至创造票房奇迹,一战成名。周围认识的好多朋友,都是看到创业的政策利好,越来越多的大公司项目经理变成小企业的创业者。

二、资本带来的全新的发展契机

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崛起,都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有效支持。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显示,文化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进入资本市场,以最大限度筹集和盘活资金,实现超常规发展,形成大规模的多媒体、跨媒体文化集团,巩固和加强在所属领域的主导地位。

2015年夏天,我们很多人再次被《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捉妖记》两部“黑马”电影所惊艳。这两部电影分别以“中国第一部票房破5亿元的国产动画电影”,“上映首日票房突破1.71亿元刷新华语片首日记录”的成绩为国产电影长了志气。特别是很多看完这两部电影的观众都会自动成为“酷大圣”、“萌胡巴”的水军,为它们在微信朋友圈里各种点赞。再次证明了资本推手对于文创产业加速发展的重要意义。

企业在上市之后还有诸多的好处。登录资本市场除了获得持续融资渠道,有利于企业规模扩张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公司声誉和影响力,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公司内部凝聚力和吸引优秀人才加盟等。

因此,对于文创企业来说,要发展必须得去登录资本市场,这是突破当前文创产业发展瓶颈,解决实际困难的必然选择。

三、文创企业借助资本市场转型升级的路径分析

纵观全球排名一千以内的企业发展历程,他们的成功路径都是通过资本运作来实现的。国内外众多企业的并购发展进程也表明,集中资本、优化资源整合的做法是增强文创企业竞争力和快速发展壮大的有效形式。

1.资本并购推动企业发展。随着万达、BAT等资本大鳄进军文化领域,加上华谊兄弟、华策影视、宋城股份等上市公司不断做大做强,业内专家预测,未来十年,不同类型的公司会出现一两个强者,跻身世界型的娱乐传媒集团。

作为在线秀场模式的代表、在线演绎的草根力量六间房主打在线视频直播,主要商业模式为,主播在网络演播室进行音乐、舞蹈等多种才艺表演;观众通过购买虚拟礼物和虚拟特权向主播赠送来表达支持。公司净资产为3778万元。一度“弹尽粮绝”的六间房以溢价68倍,卖出了26亿元的价格。创始人刘岩,也一跃成为宋城演艺的第五大股东。从演艺市场上来看,未来往线上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宋城演艺收购六间房,无疑是弥补了双方各自的短板市场。对于宋城演艺来说自然是加强了线上的演艺优势,而由于在线演艺行业的激烈竞争,六间房能够获得更多的线下资源优势,自然也能够脱颖而出。

2.文化融合促产业升级。大文化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国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发展缺乏灵魂,缺乏生机,缺乏存在感,是因为缺少大文化这一核心要素,企业原有要素融入大文化,使得要素及产业链升级后产生新的动力。例如“文化科技、文化地产、文化金融、文化食品、文化养生、文化互联网”等等都是大文化的热点整合形式,这种文化和其它产业的融合促进会形成新的并购热点。如广博股份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灵云传媒100%的股权。

3.创新思维获资本青睐。“文化创意产业最大的问题在于商业化程度不理想,受市场影响远小于政策环境影响。”投中集团高级分析师冯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许多文创公司不够贴近市场成为了他们的硬伤。“文创产业不能脱离商业化。如果一味依赖政策,这样的产业很难快速发展。”

同样是熊猫,美国制造的“功夫熊猫”显得异常成功,该系列动画片从中国拿走近8亿票房。而重庆一家动漫企业创作的卡通形象“乐乐熊”,虽然创意和技术水平堪称优秀,也走进了央视和电影院线。但该企业欲引入风投融资时却吃了闭门羹。

因此,文创企业要想获得资本青睐就必须要创新思维,摆脱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惯性的局限,更多用市场和资本的角度去思考企业转型升级问题。

4.资源整合赢在未来。浙江蓝源投资集团执行总裁武军表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小型的文创企业也有了发展机遇。”他还建议小型文创企业如果需要融资,一定要找在文化创意产业链有丰富资源的创投或顾问机构的协助,“资源”会比“资本”更重要。”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就像蓝源投资集团打造的“众美联平台”,在把所有的餐饮企业捆绑在一起之后,第一件事情是“集产”,将整个中国顶尖级别的两百多个餐饮企业全部在平台上进行绑定,采购站一年的资金就有将近五千多个亿。五千多个亿一年就在平台上面产生了,那还有什么事情办不成的?然后,供应商的成本下降了,大家也都赚钱了。这个就是产业互联网整合的一种模式——横向整合,即将产业链上相同类型企业进行整合,形成产业壁垒;第二种模式叫做纵向整合,即上下游整合,形成供应链体系;第三种模式叫混合整合,即和本产业紧密相关的企业去做整合,围绕着自己的需求去整合。

现在这个年代就是抱团经营的年代。你可以不抱团,但是未来你一定会被淘汰,因为当别人都在抱团的时候,你只会越来越被孤立,企业规模越做越小。

5.商业模式助企业腾飞。“我们投资公司不是银行,从来不看净资产,我们看的是你的商业模式、团队和未来,“一位风投公司的高级主管介绍,这就是希望找到一家公司可以是二流的技术但一定要有一流的团队,或者有一个优秀的商业模式,因为人才和未来才是风投公司看的最主要的问题。

近年来,宁波虽有海伦钢琴、广博股份等生产型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但是较之于杭州培育出如华策影视、浙报传媒等一批文化创意类的上市公司,宁波的文化创意产业截至2014年底尚未有一家上市公司。直至2015年1月份,美麟文化在新三板成功挂牌,成为宁波首家进入资本市场并在新三板挂牌上市的文化创意类企业,也是浙江省首家新三板挂牌上市的公关公司,是宁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站在月球看地球”是美麟文化定位公司战略时的思维导向。无论在一穷二白的创业阶段,还是公司快速发展的阶段,美麟文化以国际化的思维和管理模式为标准,以国际化及做文创领域的核心产品和内容为根本。美麟文化在2010年进行了管理改革,利用专业化、全球化两步棋解决了人才流失问题:首先是具备国际思维的分工管理思路,让各个环节的员工各司其职,后台加强监督,员工有所长,但要完成一个项目需要匹配公司资源,而不是自己带着一个完备的团队;“一般文创企业多采用项目经理制度,项目经理带领团队去做,问题是私营企业不可能把老板位置让出去,旗下员工总是企业的老二、老三。”美麟文化通过全球化也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旦业务扩展到全国、全球,人才、团队有无数的发展可能性,能力强的可以做宁波公司的老板,更强的可以做浙江市场的老板。”

综上所述,在全球文创产业大发展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文创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借助资本市场突破资源分散、人才匮乏、市场集中偏低等发展瓶颈,是实现文创企业做大做强和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资本并购、文化融合、创新思维、商业模式和人才团队等要素,又是文创企业借助资本市场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得不直面的几个关键要素。

参考文献:

[1] 金元浦.开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纪元[J].文艺研究,2001(4)

[2] 韩毅.我国文化创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

[3] 张译文.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

(作者单位:宁波隆威婴儿用品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033)

(责编:赵毅)

作者:陈奇伟

第3篇:要素市场扭曲、资本深化与制造业转型升级

摘要: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推动实体经济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举措。要素市场扭曲和资本深化是影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要素市场扭曲、资本深化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间的作用机理,使用可行性广义非线性最小二乘法(FGNLS)估计了生产函数并测算了要素市场扭曲状况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程度,实证检验了要素市场扭曲、资本深化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要素市场扭曲状况长期存在,资本价格负向扭曲程度更为严重,低廉的要素成本导致资本深化加快,对制造业内部结构合理化产生了抑制作用;在要素市场扭曲情况下,资本深化和资本过量投入导致了产能过剩和创新惰性,在长期内不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要素市场改革、推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要素市场扭曲;资本深化;制造业转型升级;可行性广义非线性最小二乘法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增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支撑,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求转变制造业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凭借着充裕的要素供给、低廉的生产成本、广阔的消费市场和引进的先进技术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和制成品出口大国。“中国制造”成为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标签。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制造业总体上仍然是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并且面临着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制约。从国内看,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要素价格不断攀升,环境规制日趋严格。从国际看,发达国家为了应对新工业革命挑战,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吸引制造业中高端环节回流;发展中国家以要素低成本优势和“环境污染天堂”吸引中低端制造业落地,“中国制造”面临双重挤压。我国制造业亟需通过转型升级走出粗放型发展模式,进入高端、高效、绿色、创新的发展新阶段。

转型升级是我国制造业保持活力、变革动力、激发潜力的重要途径,但是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产品市场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产品价格全部放开,价格机制较为成熟,市场化程度较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要素市场改革相对滞后,要素配给的市场化程度仍然偏低,要素价格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扭曲,企业在要素获取方面的“寻租”行为较为普遍,极大地影响了要素配给效率。同时,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将投资作为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导致投资增长速度过快,这种过度投资行为是造成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长期高强度的投资过程中,资本深化推动了经济粗放式发展,但是由于要素市场扭曲导致资本错配,资本深化并不能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转型时期,要素市场扭曲和特定条件下资本深化可能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基于此,本文对要素市场扭曲、资本深化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使用可行性广义非线性最小二乘法(FGNLS)估计生产函数并测度要素市场扭曲程度,然后通过构建实证模型验证三者之间的作用關系,在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决策参考。

二、 文献综述

要素市场扭曲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扭曲的影响和扭曲的原因两个方面。在要素市场扭曲可能产生的影响方面,学术界主要关注了要素市场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创新投入与绩效、企业出口和技术溢出等产生的影响[1]。Hsieh等[2]认为要素市场的扭曲给中国企业的生产造成了较高的效率损失,如果中国按照边际收益对劳动及资本进行配置,则可以将全要素生产率(TFP)提升25%~40%。Brandt等[3]对中国省内和省间的要素市场扭曲进行了研究,发现要素错配将非农业TFP降低了20%。Dollar等[4]则认为通过对资本进行重新配置,降低价格扭曲程度,可以在投入不变的前提下使GDP上升5%。Khwaja等[5]研究发现,除了造成效率损失,要素市场扭曲还会抑制研发的增长和创新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最终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踪家峰等[6]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要素市场扭曲对产业升级具有抑制作用并具有地区差异,政府补贴短期内可以促进行业发展,但最终会导致产业结构失衡。在要素市场扭曲形成原因方面,Claessens等[7-8]从土地、劳动和资本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地方政府的“寻租”行为和对GDP的追求导致了扭曲。林伯强等[9-10]学者认为,政策扭曲导致了要素市场扭曲,政府为了得到更多的税收和推行相关产业政策对某些企业和产业进行扶植,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锁定效应。

学术界关于资本深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本深化对就业、农业生产、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的影响等问题上[11]。傅晓霞等[12]利用随机前沿模型探讨了1978—2004年影响中国不同地区劳动产出的因素,发现资本深化仍然是造成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张军[13]认为,过度的资本深化所引起的投资收益率下降最终对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Kumar等[14]研究发现,非中性的技术进步更有利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资本深化在国际经济的发展和两极分化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王丹枫[15]认为,中国在过去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资本长期处于强势地位,极大地挤压了其他要素的收入份额,导致了收入不平等现象。Acemoglu等[16]构建了一个两部门模型,证明了具有不同要素比例的部门在资本深化的作用下会导致经济不平衡增长,这种要素比例的改变会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黄健柏和刘维臻[17]研究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发展对工业部门资本深化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有助于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

中外学者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研究较为丰富。Peneder等[18-20]学者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可以给经济增长带来“结构红利”,促进经济增长。Eng等[21]从营销能力视角探究了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因素,认为产品开发与市场宣传是影响转型升级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同研究对转型升级的评估体系也不尽相同。金碚[22]认为,工业的转型升级要从工业的结构、体系以及企业战略走势上体现出来,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创新发展能力。王昀等[23]构建绿色生产率指标研究了政府补贴对工业转型升级影响,结果发现政府补贴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企业的研发行为,但对转型升级并没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史丹和张成[24]主要从产业结构优化、要素配置和产能利用率这三个角度分析制造业结构的优化状况,研究发现通过转型升级可以降低碳强度,提升环境质量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刘伟等[25]发现,在过去三十年中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有着极高的促进作用,但1998年之后促进作用一直呈衰减趋势。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对要素市场扭曲、资本深化和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三方面都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但较少有人将资本深化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放在要素市场扭曲的背景下进行研究,也较少有学者将这三方面结合起来探究其相互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将以要素市场扭曲为背景研究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实证分析对它们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检验。

三、 作用机制与理论分析

(一)要素市场扭曲与制造业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推动工业化进程,扶植工业企业快速发展,提高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国家在对产品市场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并未完全放开要素市场上的定价权,而是通过行政干预方式为工业企业提供低价生产要素,造成了要素价格的长期负向扭曲。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的涌入、土地的低价供应和资金借贷成本的负向扭曲,极大地降低了制造业生产成本。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制造业产品可以依靠低成本优势以低于市场平均价格出售,扩大了制造业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在低要素成本的支撑下,我国制造业从起步阶段迅速进入快速发展期,并很快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然而,这种通过政府干预人为压低要素成本的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尤其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后,制造业需要率先转变发展方式。要素市场扭曲的确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但也破坏了市场中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价格信号失灵导致要素错配现象越来越严重,要素配置效率越来越低,最终将导致生产率下降。企业进行自主研发需要在前期进行大量投入,沉没成本较高,具有高风险性;再加上专利保护制度不健全,即使研发成功,研发成果未必都能被企业独占利用,“搭便车”行为的存在使企业无法享有创新带来的超额利润。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通过盲目扩张而不是技术创新寻求更多利润,从而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和创新惰性,制约制造业转型升级。

目前,我国制造业中仍有大量企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环节,依靠廉价的土地、资本、劳动力成本和宽松的环保政策维持国际竞争力。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在核心技术和尖端技术上仍然缺乏竞争优势。虽然近些年来我国贸易地位得到提升,我国也被称为世界工厂,但我国制造向价值链高端环节迈进步伐缓慢,在国际分工中多处在加工组装环节,缺乏品牌效应和创新效应。在要素定价普遍偏低的情况下,资本大量累积,成了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大规模资本的投入在挤压劳动力的生存空间的同时,导致投资体制恶化和投资回报率下降,使各要素无法按最优配置进行生产,最终造成配置效率损失,从而抑制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说:

假说1:要素价格负向扭曲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制造业规模扩张,但长期内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抑制作用。

(二)要素市场扭曲与资本深化

要素市场扭曲往往会影响企业对投入要素的选择,要素结构变化会改变企业的技术进步偏向,进而改变企业的产出水平。一般来说,要素市场的扭曲状况主要是由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造成的,政府介入市场掌控要素的定价权,用“看得见的手”改变了自由市场的运行轨迹,使资源配置方向發生改变,这种改变会诱使企业选择一种在要素约束下的最优技术路径,而这种诱致型的技术进步会改变企业边际产出,进而引发新一轮的要素投入比例变化。具体而言,假设一个市场中只存在两种要素,即资本和劳动,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要素价格和要素边际产出相等时,厂商实现生产成本最小化。然而,政府的介入导致两种要素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如果资本的负向扭曲相对较高,则厂商更愿意使用廉价的资本来进行生产,进而达到新的平衡。这种要素价格扭曲导致的要素配置失衡会引发企业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根据Acemoglu[26]的研究,当一种要素价格的降低导致该种要素的投入增加时,企业更加倾向于发展偏向该种要素的技术,即技术进步偏向于更多地使用充裕要素节约稀缺要素。在要素价格扭曲和技术进步偏向的共同作用下,企业的资本劳动比和资本产出比的变化方向和速度也会出现不同变化。在资本要素价格被负向扭曲的情况下,各厂商对资本投入的增加会加速资本深化的进程。虽然一国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往往伴随着资本深化,快速的工业化也往往带动持续的资本积累,但是过度的资本深化会引起资本的要价能力持续上升,从而提升资本的收入份额,挤压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降低一方面会降低居民消费能力,导致产品需求端动力不足,产品销路受阻;另一方面可支配收入的降低也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这种资本的加速累积可能还会带来制造业结构的固化以及产能过剩,给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不利影响。

政府对要素市场的不当干预导致价格机制调控作用失常,扭曲的价格信号将引发要素非正常流动,造成资源错配,最终对全要素生产率、生产效率和福利产生不利影响。价格信号失真导致的要素错配也会影响制造业的资本深化进程。为探究要素市场扭曲对资本深化的作用机制,本文将生产要素限定在资本和劳动上,市场机制失灵导致资本和劳动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①如果要素市场上只存在资本的负向扭曲,即资本价格低于其相应的边际产出,那么企业在成本最小化的约束下会更多地投入资本,从而导致行业资本密集度上升。在资本和劳动可以部分替代的情况下,投入要素中资本比例上升的幅度将会更大,进而产生资本深化;否则,则会引起资本退化。②当要素市场上只存在劳动的负向扭曲时,企业则会更多地使用劳动力来进行生产,产生资本的挤出效应,造成资本退化;但当劳动价格发生正向扭曲时,过高的劳动力价格会使企业引入更多的资本,要素价格的提升导致了生产成本的上升,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在价格倒逼机制作用下会进行创新或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寻求生产效率上的突破,否则成本不断上升对利润的蚕食对于企业而言无异于“慢性自杀”。因此企业将不得不引资创新,从而推动资本深化。③当要素市场上资本和劳动同时存在价格扭曲时,则需要比较两种要素扭曲的方向以及扭曲程度的相对大小。当资本和劳动均存在负向扭曲时,如果资本的扭曲程度更高,则厂商对资本要素的投入会更多,最终导致资本深化;否则,则是对劳动要素投入更多,造成资本浅化。当资本和劳动均存在正向扭曲时,所导致结果正好与上述结论相反。当资本市场存在负向扭曲,劳动市场存在正向扭曲时,会导致厂商加速的资本深化;当资本市场存在正向扭曲,劳动市场存在负向扭曲时,则会引发资本浅化。

(三)資本深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从整体上看,由要素市场扭曲所引发的资本深化有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是由于资本价格较低所致,另一种则是由于劳动力价格过高所产生的倒逼机制引起的。虽然这两种途径都会导致资本深化,但二者在本质上有所差别,最终所导致的结果也不同。在资本市场出现负向扭曲时,会引发资本要素的大量投入以及对劳动要素的替换,这种由低价资本所引发的资本深化往往是粗放型的、低效率的。纵观我国制造业近四十年的发展,其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大量资本的涌入导致制造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出不断增加。然而,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长期被低端锁定,重复建造现象较为严重,产品附加值低,同时由于低端环节商品同质化情况严重,企业为了保有市场份额进行价格战,挤压了利润空间,并不会从本质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更不会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说:

假说2:如果资本和劳动市场同时存在负向扭曲并且资本的相对扭曲程度更高,则要素市场扭曲会抑制制造业转型升级。

当劳动力价格相对较高时,企业所面临的成本危机会促使它们去寻求更好的获利方法,从而不得不去进行创新和技术引进。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将会“被动地”引入资本,推动资本深化进程。在替代劳动的资本深化过程中,企业会走上一条引资创新之路,将资本与技术相结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从而带动整个产业“质效”上的提升,从根本上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突破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锁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但是,现有研究发现,我国要素市场上资本和劳动均存在负向扭曲并且资本的扭曲程度更加严重。企业可以通过获得大量低价生产要素走粗放型外延式扩张之路,产生创新惰性,失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动机和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说:

假说3:转轨时期我国要素市场上存在要素价格扭曲现象,由于资本的负向扭曲程度更为严重,由此所引起的资本深化并不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

四、 研究设计和模型构建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测度与评价

本文拟从制造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角度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状况进行测度和评价。首先,借鉴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标来计算制造业结构偏离度,测算公式为:

indrsi=|(Yi/Li)/(Y/L)-1|(1)

式中,indrs为制造业结构偏离度,Y为制造业增加值,L为制造业平均就业人数。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各要素自由流动,因此,经济在达到均衡状态时,各行业的生产率应保持一致。所以,制造业行业结构越合理,制造业结构偏离指标度越小,即行业结构合理度与结构偏离指标成反比。在借鉴泰尔指数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27],本文构建了第二种衡量制造业结构合理化的指标——新泰尔指数,具体表示如下:

indrti=nYiYlnYiLiYL(2)

式中,indrt为新泰尔指数,用来衡量制造业的行业结构;n为制造业行业数,本文选取27个制造业行业作为样本,因此本文中n=27。在完全竞争情况下达到均衡状态时,新泰尔指数为0。同时,为不同行业的偏离程度增加一个权重来区别不同行业在制造业中的相对重要程度,这一权重由行业增加值比重来衡量。

在对制造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进行测度的过程中,需要对制造业行业进行分类。目前,学者最常用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制造业分类法,本文沿用上述方法将我国制造业分为高端、中端和低端三类,采用各类行业的增加值比重作为衡量制造业高级化的指标。

(二)生产函数估计

已有研究在测算要素价格扭曲时通常采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但是由于不同行业的要素禀赋不同,不同行业间差异较为明显,因此本文选用适用范围更广的固定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这样做放松了生产函数中替代弹性总是1的强制性假定,更加符合经济现实,也有利于替代弹性的测算。本文利用“标准化系统法”对生产函数进行估计,即将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进行标准化,进而导出标准化的供给面方程组,然后利用数据对整个方程系统进行回归,得到参数估计值。假设附加要素效率水平的CES生产函数为:

Yit=α(Ait×Kit)σ-1σ+(1-α)(Bit×Lit)σ-1σσσ-1(3)

式中,Yit、Kit、Lit分别表示工业增加值、资本存量和劳动力,i表示行业,t表示时间,α表示资本的密集度,Ait、Bit分别表示资本效率和劳动效率。

假定生产函数的技术进步呈指数型增长,γKit、γLit分别为Ait、Bit的增长率,则有:

Ait=YitKitritKit/Yitασσ-1=

Aio×e(t-t0)γKit=

Yio/Kio×e(t-t0)γKit(4)

Bit=YitKit1-ritKit/Yit1-ασσ-1=

Bio×e(t-t0)γLit=

Yio/Lio×e(t-t0)γLit(5)

假设要素报酬与其边际产出相等,则有:

rit=MPKit=αYitKit1σAitσ-1σ(6)

wit=MPLit=(1-α)YitLit1σBitσ-1σ(7)

结合式(4)-式(7)及生产函数式(3),可以得到一个由三个方程构成的标准化供给面系统:

lnY=lnξ+σσ-1ln(1-α)Le(t-t0)γLitσ-1σ+

αKe(t-t0)γKitσ-1σ(8)

lnwLY=ln(1-α)+σ-1σlnξ-

σ-1σlnY/L/+σ-1σγL(t-t0)(9)

lnrKY=lnα+σ-1σlnξ-

σ-1σlnY/K/+σ-1σγK(t-t0)(10)

式中,、、与t0分别为工业增加值、资本、劳动力和年份的样本均值,ξ为将方程进行标准化而引进的规模因子,利用各年数据估计该系统,即可得到要素替代弹性和其他参数估计值。

(三)实证模型构建

制造业转型升级、要素市场扭曲和资本深化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资本深化与我国长期以来鼓励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有关,地方政府在“GDP竞赛”中更是给予本地工业企业大量优惠政策,低价工业用地、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的资金供给推动了工业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我国制造业的许多行业甚至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状况严重、资源消耗过快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为了使制造业行业实现可持续、绿色环保、高质量发展,需要对影响制造业发展的背后深层次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掌控制造业的发展路径与方向。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本文构建以下模型对要素市场扭曲、资本深化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

indrsit=β0+β1DistKit+β2DistLit+β3Distit+β4Capd1it+β5Capd2it+β6Xit+εit(11)

indrtit=β0+β1DistKit+β2DistLit+β3Distit+β4Capd1it+β5Capd2it+β6Xit+εit(12)

式中,被解释变量分别为制造业结构偏离度指数indrsit和新泰尔指数indrtit,解释变量为资本扭曲程度DistKit、劳动扭曲程度DistLit、相对扭曲程度Distit和两种资本深化测度指标Capd1it和Capd2it。Capd1it表示资本劳动比,Capd2it表示资本产出比,是衡量资本深化状况的常用指标[28]。Xit为控制变量,包括外商直接投资FDIit、劳动力平均工资Wageit、技术创新R&Dit和行业利润水平Proit。外商直接投资用制造业分行业实收资本中港澳台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之和表示,劳动力平均工资由分行业就业人员平均报酬表示,技术创新由分行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表示,行业利润水平用分行业利润总额表示。

(四)变量界定与数据来源

1.要素价格扭曲程度测算

首先,通过生产函数推导出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表达式:

MPKit=αYitKit1σAitσ-1σ(13)

MPLit=(1-α)YitLit1σBitσ-1σ(14)

本文通过比较要素边际产出和要素报酬的相对大小得到要素价格扭曲估计值,然后再计算要素价格的相对扭曲程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DistK=r/MPk(15)

DistL=w/MPL(16)

Dist=DistK/DistL(17)

式中,DistK和DistL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价格扭曲指数,其值小于1表明该要素价格负向扭曲;否则,为正向扭曲。Dist则用来测度资本和劳动价格的相对扭曲程度,Dist小于1表明资本的负向扭曲较为严重。通过回归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程估计出生产函数后,将所得回归结果代入式(13)和式(14),计算出要素边际产出,然后可以进一步计算得到要素价格的相对扭曲程度。

2.数据来源与整理

工业增加值数据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收集整理得到。2008年以后,统计年鉴中不再提供工业增加值数据,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年末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进行计算得出。1991年之前的行业增加值数据根据以下公式得出:工业增加值=工业净产值+提取的折旧基金。本文所使用的产出价格平减指数为《中国价格统计年鉴2016》提供的1988—2016年工业分行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年=100),以此构建了1990年=100的1988—2016年工业产出的价格平减指数,并对工业增加值数据进行平减。

使用永续盘存法对行业资本存量进行估算,估算公式为:

资本存量=可比价全部口径投资额+(1-折旧率)×上期资本存量

式中,折旧率=本年折旧÷上期固定资产原值,可比价投资额=(本期固定资产原值-上期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劳动力数据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提供的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计算得到。《中国工业统计年鉴》提供了1988—2002年的工业分行业劳动力数据,其中缺失的两年数据利用线性插值补充。劳动力报酬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并将其按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平减(1990年=100);进一步将各年的劳动力投入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相乘得到历年劳动者报酬数据。资本报酬份额=1-劳动者报酬份额。资本报酬采用世界银行公布的各年度内一年期中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平均值进行测算。分行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分行业利润总额、港澳台资本金和外商资本金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中国家数据资料库,部分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补齐。

五、 实证回归与结果分析

(一)制造业行业结构变化与高度化

本文利用不同行业的工业增加值比重来刻画制造业高度化进程,参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产业分类法,将制造业分为低端、中端和高端三类并分别计算各行业工业增加值比重

受篇幅所限,未列出具体计算结果,因研究需要可向作者索要。。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1990—2015年我国高端制造业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391%上升到了2015年的635%,提高了244个百分点。中低端制造业比重整体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低端制造业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从1990年的336%下降到了2015年的174%,下降了162个百分点;中端制造业比重在1990—2010年一直下降,从1990年的273%下降到了2010年的179%,下降了94个百分点,但在2010—2015年缓慢上升了12个百分点,2015年达到191%。以上数据说明我国制造业在近25年间一直在向高端化方向发展。在高端制造业中,各行业比重的變化趋势也不尽相同。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990年所占比重最大,达到96%,随后便下降至2000年的68%,2005—2015年一直维持在6%左右;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比重从1990年的34%上升至2015年的256%,超过制造业全行业四分之一,占比在各行业居首,如此高的增长速度与中国电信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信息化浪潮有关。化学纤维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比重在整体上均出现了下滑,分别从1990年的19%、68%和48%下降到了2015年的12%、50%和31%,而剩余行业的比重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在中端制造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所占比重虽然出现缓慢下降,从1990年的77%下降到了2015年的52%,其占比在同类行业中却一直最大。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比重稳中有升,从最初的24%上升到了32%,这也反映出我国制造业的重工业化趋势。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比重迅速下降,该行业在1990年占比为34%,而在2015年只占04%,这或许与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广泛使用有关。中端制造业的其他行业中,塑料制品业和金属制品业在25年间所占比重保持平稳,分别维持在22%和30%左右,而橡胶制品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比均出现下降,分别从1990年的18%和68%下降到2015年的09%和42%。低端制造业中,占比最大的是纺织业,在1990年达到117%,但下降幅度也较大,在2015年降至35%;占比最小的是家具制造业,25年中一直位于05%和06%之间。食品制造业变化呈“悲伤曲线”形状,在1990年和2015年占比分别为13%和12%,但在2000年曾上升至17%;木材加工制品业呈现出上升态势,从1990年的06%上升至2015年的14%;低端制造业中其他行业比重几乎均呈现下降趋势,反映出我国制造业逐渐由低端转向中高端的发展趋势。

(二)要素市场扭曲和资本深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作用机制的实证检验

首先使用可行性广义非线性最小二乘法(FGNLS)对供给面方程系统,即式(8)-式(10)进行估计,得到制造业总生产函数和分行业生产函数,进而利用生产函数的相关参数计算出分行业的要素扭曲程度

受篇幅所限,未列出所有计算结果,因研究需要可向作者索要。

。然后再利用2000—2015年的面板数据和以上测算结果分别对式(11)和式(12)进行回归,最后根据得到的结果分析各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

式(11)采用制造业结构偏离度指数代表转型升级,检验要素价格扭曲、资本深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实证检验的结果见表1。表1中的模型(1)是对资本市场扭曲、劳动市场扭曲和资本深化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系进行检验。实证结果显示,资本市场扭曲、劳动市场扭曲和资本深化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高度相关。资本市场扭曲系数为-3706,表明资本市场扭曲程度变化对制造业转型的影响较大,资本扭曲系数对制造业结构合理化指标的影响为负,说明资本负向扭曲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劳动力市场扭曲对产业结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系数为-0206,同样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劳动市场的负向扭曲同样会抑制制造业转型升级。前文提出的假说1得到验证。资本深化的系数为0083,说明资本深化速度的加快对制造业结构合理化产生了负向作用,抑制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前文提出的假说3得到验证。

表1中的模型(2)是对要素市场相对扭曲和资本深化对制造业结构变动作用机制的检验。二者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其中相对扭曲系数为-3655,资本深化系数为0089,说明资本的相对负向扭曲程度越严重,越不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一点在模型(3)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前文提出的假说2得到验证。与模型(1)相似,模型(2)中资本深化对制造业结构合理化变动具有负向作用,再次验证了假说3。模型(4)-模型(6)则是对资本深化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从实证结果可以发现,以资本劳动比所表示的资本深化对制造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抑制作用,但资本产出比的上升对行业结构合理化却有促进作用。究其原因,可能是在大量资本涌入之后,由于我国处于转型时期,相当一部分行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这些行业平均产出水平一般较为低下,资本流入制造业时,一般均会先流向重工业和一些与大型基础设施建造相关的行业。因此,这些行业庞大的资本吸纳能力将大量资本囊括其中,挤压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空间。当资本涌入量超过某一临界点时,资本便会迅速向其他行业分流,进入那些低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而产生两种效应:一方面会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资本的进入会使厂商不必再投入大量劳动力,导致这些行业劳动力比重的下降,提升劳动力的平均产出;另一方面,会带来资本的产出扩大效应,资本的进入往往伴随着技术的引进,技术进步会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使产出大幅提高,进而提升劳动力平均产出。当然,这并不是说资本比例越高越好,根据已有文献的研究,我国资本的过量涌入导致了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不论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还是资本密集型行业,都需要适度引入资本。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前文提出的三个假说均已得到验证。

表1 实证结果(一)

注:***为在1%水平下显著,**为在5%水平下显著,*为在10%水平下显著。系数下方括号内为p值。

在式(11)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新泰尔指数来衡量制造业转型升级,采用式(12)来检验要素市场扭曲和资本深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这样一方面可以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验证变量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模型的稳健性。对式(12)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见表2。

从表2中的模型(7)-模型(9)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不论是资本和劳动力的负向扭曲还是资本的相对负向扭曲,都对制造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抑制作用,且各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同样,资本深化也不利于制造业结构合理化。表2中的模型(10)-模型(12)的实证结果同样验证了前文所述观点,即资本深化速度超过一定临界值会给产业结构平衡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

六、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分析了要素市场扭曲、资本深化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间的作用机理,使用可行性广义非线性最小二乘法(FGNLS)估计了生产函数并测算了要素市场扭曲程度,采用重新定义的制造业结构偏离

表2 实证结果(二)

注:同表1。

指数和泰尔指数衡量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状况,实证检验了要素市场扭曲、资本深化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间的作用机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内部结构高级化进程一直在稳步推进,产业高级化发展整体向好;要素市场扭曲现象在我国制造业行业中普遍存在;资本与劳动的扭曲程度不盡相同,资本价格的负向扭曲更为严重,从而导致制造业资本深化程度不断加深;要素市场扭曲和资本深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制不同,要素价格负向扭曲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不利影响,资本深化在一定范围内也会产生抑制作用,但超过一定临界值后反而能够促进制造业结构合理化。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逐步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放松要素定价权。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功能,要素配置不当不但会改变行业的产出效率还会影响行业的技术进步方向,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只有要素配置和技术发展方向相契合,才能真正提高产出效率,实现提质增效。同时,政府应加强监管,严惩企业“寻租”行为,建立健全专利保护机制,保障企业创新投入的经济效益,使企业敢于创新并乐于创新,提升行业创新产出水平。

第二,合理引导资本流向,推动劳动力市场由“人口红利”走向“人才红利”。以市场化为导向进一步加快金融体系改革,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引导资本“脱虚入实”和“由低走高”,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在许多行业中依然占有较大比重。对这些行业来说,需要进行合理的资本引入,通过引进高端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对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行提升。另一方面,需要对劳动力进行投资,通过对劳动力专业化培训,提高单位劳动力质量,进而更好地发挥劳动力在生产中的作用,最终通过对劳动力的升级实现对产业的升级。

第三,对“资本过剩”行业进行合理调控,避免资本的“羊群性”涌入。我国长期以来都由投资驱动经济增长,部分行业由于得到政策扶持而吸引了大量投资。资本的非合理利用和过度引入造成这些行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现象严重,从而生产效率低下,盈利能力也普遍较低。因此,一方面要对部分行业的资本流入进行限制,避免无效率投资;另一方面,要对资本进行“再升级”,引入符合行业需求的、能提升产能利用率的高端制造技术,将资本与技术相结合,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毛其淋. 要素市场扭曲与中国工业企业生产率——基于贸易自由化视角的分析 [J]. 金融研究, 2013(2): 156-169.

[2] Hsieh C T, Klenow P J. Misallo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9, 124(4): 1403-1448.

[3] Brandt L, Tombe T, Zhu X. Factor market distortions across time, space and sectors in China [J].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2013, 16(1): 39-58.

[4] Dollar D, Wei S J, Firm ownership and investment efficiency in China [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 Working Paper No.13103, 2014.

[5] Khwaja A I, Mian A. Do lenders favor politically connected firms? Rent provision in an emerging financial market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5, 120(4): 1371-1411.

[6] 蹤家峰, 周亮. 市场分割、要素扭曲与产业升级——来自中国的证据(1998—2007) [J]. 经济管理, 2013, 35(1): 23-33.

[7] Claessens S, Feijen E, Laeven L. 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preferential access to finance: The role of campaign contribution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8, 88(3): 554-580.

[8] 张杰, 周晓艳, 李勇. 要素市场扭曲抑制了中国企业R&D? [J]. 经济研究, 2011a, 46(8): 78-91.

[9] 林伯强, 杜克锐. 要素市场扭曲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J]. 经济研究, 2013, 48(9): 125-136.

[10] Wu G L. Capital misallocation in China: Financial frictions or policy distortion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8, 130(1): 203-223.

[11] 袁富华, 李义学. 中国制造业资本深化和就业调整 ——基于利润最大化假设的分析 [J]. 经济学(季刊), 2009, 8(1): 197-210.

[12] 傅晓霞, 吴利学. 技术效率、资本深化与地区差异 ——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中国地区收敛分析 [J]. 经济研究, 2006(10): 52-61.

[13] 张军. 资本形成、工业化与经济增长: 中国的转轨特征 [J]. 经济研究, 2002(6): 3-13+93.

[14] Kumar S, Russell R. Technological change, technological catchup, and capital deepening: Relative contributions to growth and convergence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2, 92(3): 527-548.

[15] 王丹枫. 产业升级、资本深化下的异质性要素分配 [J]. 中国工业经济, 2011(8): 68-78.

[16] Acemoglu D, Guerrieri V. Capital deepening and nonbalanced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8, 116(3): 467-498.

[17] 黄健柏, 刘维臻. 金融发展、资本深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J]. 金融研究, 2008(2): 61-74.

[18] Peneder M.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 [J]. Structural Change & Economic Dynamics, 2003, 14(4): 427-448.

[19] Vries J D, Erumban A , Timmer M P. Deconstructing the BRICs: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aggregate productivity growth [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2, 40(2):211-227.

[20] Dekle R, Vandenbroucke G.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hina’s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J]. Nanjing Business Review, 2012, 36(1): 119-135.

[21] Eng T Y, SpickettJones J G. An investigation of marketing capabilities and upgrading performance of manufacturers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2009, 44(4): 463-475.

[22] 金碚. 中國工业的转型升级 [J]. 中国工业经济, 2011(7): 5-14+25.

[23] 王昀, 孙晓华. 政府补贴驱动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 [J]. 中国工业经济, 2017(10): 99-117.

[24] 史丹, 张成. 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系统性优化——从产出结构优化和要素结构配套视角的分析 [J]. 经济研究, 2017, 52(10): 158-172.

[25] 刘伟, 张辉.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 [J]. 经济研究, 2008, 43(11): 4-15.

[26] Acemoglu D.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2, 69(4): 781-809.

[27] Theil H. Economics and Information Theory [M]. Chicago: Rand McNally Publish Company, 1967:326-328.

[28] Atack J, Bateman F, Margo R A. Capital deepening in United States manufacturing, 1850-1880 [R]. Harvard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s, 2003.

责任编辑、 校对: 高原

作者:余东华 张维国

第4篇:借力资本市场转型推动水泥产业升级

张士秀

资本市场概念

资本市场与水泥产业发展的历史关系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根本不存在资本或资本市场,银行、企业都是全民所有,企业需要资金由国家划拨,无偿占用和使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国家拨款改为贷款(“拨改贷”)、贷款转为国有资本金(“债转股”)之后,企业才逐渐成为市场主体,“资金”有了所有权、使用权,运行需要计算成本、效益,有了效益要考虑按所有权性质分配,使用者要负保值增值和盈亏责任,这样才有了“资本”最基本的属性,但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我国资本市场真正建立应当从1992年建立股票市场、允许股本交易开始。我国资本市场非常

一、 水泥行业资产资本状况及上市公司资本效率

二、 水泥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资本市场强力支持

三、 如何利用资本市场推动水泥产业转型升级

第5篇:人才工作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摘要:本文以浙江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为背景,以精功集团人才工作为例,总结了企业在人才选用育留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从人才规划、人才培养和人才安置三个方面解析了人才工作中的创新,并对人力资源如何成为企业的战略性业务伙伴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人才工作 转型升级 人才规划 人才培养 人才安置

一、产业升级,中国经济转型大背景下的精功发展概况

随着全球化的深刻发展和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尤其是对人才的要求和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人才管理”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企以才治,业以才兴,企业的生存离不开人才,企业的转型升级更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那么如何集聚优秀人才,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助力,成为摆在企业人才资源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30多年来,一批有远见、有能力的企业家引领着一批有一定经营实力的民营企业在浙江大地上崛起,成长为中国经济的一股新生力量。当前,随着新经济下产业升级和国际化的日益加剧,民营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发展压力。精功集团作为浙江民营经济的一个典型代表,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同样面临着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提升管理模式、建立核心竞争力的挑战。

精功集团1968年始创于文化名城——绍兴,是一家高科技、多元化、外向型的大型民营企业。旗下拥有精工钢构(600496)和精功科技(002006)两家上市公司,产业基地遍布浙江、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安徽、湖北、陕西、内蒙古等省市区,形成了钢结构建筑、装备制造、绍兴黄酒、通用航空、房地产开发、金融投资、新材料和机电汽车等产业板块相互支撑、协调有序的发展格局。其中钢结构建筑、装备制造、绍兴黄酒三大主业保持领先国内水平。

钢结构建筑产业以上市公司精工钢构为发展平台,精工钢构具备年设计、制造、安装各类建筑钢结构50万吨,各类板材1000万平方米的生产、施工能力;目前产品已出口到日本、奥地利、澳门、新加坡、泰国、尼日利亚等多个国家。精工钢构作为连续多年领跑全国钢结构行业的排头兵,不仅只是在产能、产值方面的排行第一,更是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的排头兵,即综合效益第一。 装备制造产业以上市公司精功科技为发展平台,精功科技多年来致力于太阳能光伏专用装备、新型建筑、建材专用设备和轻纺专用设备、太阳能多晶硅片领域的研制开发与生产,多晶硅铸锭炉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40%,处于龙头地位。公司持续向多晶硅产业装备链上游扩展,打造国内首家系统技术集成+装备一体化供应商,为公司打开了崭新的增长点。

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也于今年4月首发过会,拟在上交所上市。会稽山绍兴酒创建于1743年,原名“云集酒坊”,是我国最大的黄酒生产企业。根据2010年权威机构中国酒类行业协会举办的“华樽杯”酒类品牌价值排行榜黄酒品牌价值榜单中显示,其品牌价值为42.98亿元,位居黄酒第二。

二、HR转型,在创新中支撑战略落地

随着中国产业发展模式调整步伐的加速,精功不仅要抓住行业整合及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机遇,更要关注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出现所带来的新规则和制度的跨行业渗透,以及绿色经济、互联经济所引发的产业变革。面对这些业务诉求,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逐渐突显了出来:一是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缺少高端人才,不能满足新的战略业务发展需求;二是员工技能不能适应新业务范围的宽度和深度;三是企业核心团队的培养和保留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四是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上,不能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有效支撑员工跨区域地管理使用和调配。

面对这样的局面,精功的人力资源管理主动先于业务发展转型,在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同时,转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升人力资源专业能力,重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及服务模式,绘就了一幅循环优化的人力资源转型战略蓝图。

1.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

精功集团的国际化步伐较其他民营企业来说是快的,90年代就与德国布莱斯-戴姆勒集团强强联合,组建了精功P-D钢结构公司,并与日本驹井工建立业务关系,如今随着精功海外战略的不断深入,精功需要在全球不同区域更快地增加和部署人才。拿精工钢构国际业务总部来看,因为国际业务没有完全成型,所以各种种样的变化特别多,往全球各地派遣办事员,抢占业务,要求也相当快。结合企业产业发展需要和人才配置要求,精功集团一方面有针对性地编制了《精功集团“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明确了企业人才开发方向;另一方面对企业的现有人才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完善和创新,进一步扩大政策适用范围,加快企业人才引进的步伐。

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创新海外人才引进机制,在引进海外人才中将“走出去”“请进来”和“以才引才”等紧密结合,主动派员参与市、县组织的多次人才招引活动。近年来,多次组织参加赴美招才、名士之乡人才峰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企业人才专场招聘会、上海夏季创业创新推介会等智力对接活动,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二是实行“331”人才战略工程,即利用3年时间,重点引进、培养30名专家型技术开发人员,100名专业技术人员,争取在下一个三年计划结束时,科技人员在现有技术人员基础上每年增加30人。三是设立创新专项基金,加快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科研成果转化。在加大引进同时,公司更加注重对引进人才项目的培育支持力度。2012年初,精功科技以项目合作开发的形式,进军多晶硅“冷氢化”市场,这一项目的引进,不仅积聚了4位该行业的海外领军人才,同时为企业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精工钢构至2013年底止,已引进国外智力项目17个,预计在2014年再引进实施3个;由于在国外智力引进方面的突出表现,2009年4月精工钢构被浙江省人事厅评选为“2007浙江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

2.合理布局,逐步构建分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许多人力资源从业人员都曾遇到过在意外情况下突然需要填补高管人员空缺时所产生的“紧急动员”式招聘,而我们说高管的继任应该是一个过程而非事件。精功集团有15000多人,挖掘并培养高潜质人才的需求,促使企业从2009年就启动了人才盘点和继任计划,人才盘点先行推出,是面向全员的,并依此设立了高级人才信息库。继任计划在人才盘点之后推出,面向高级人才信息库中的管理型人才。为进一步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精功集团逐步构建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一是 “技术桥梁”的二级传导机制。“技术桥梁”是指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通过从内外部各种途径大量获取技术知识,凭借其已有知识结构与经验经其编辑筛选、删减,从而形成一套技术知识架构体系。 “二级传导机制”是指技术桥梁人才在形成了自身的一套技术知识架构体系之后,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将知识与技术传授与新进员工和其他技术人员。二是个性化定制的人才学习培训机制。这一管理机制的推出是基于前期的人才盘点和继任计划,可以说是继任计划和职业规划的一部分。(1)“高层次人才外派学习交流机制”:以培养一支国际化程度高、综合素质强、适应创新发展的人才队伍为目标,每年选拔外派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攻读MBA、EMBA,同时也外派优秀的技术人才到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学或优秀企业研修、交流。(2)“中高层企业管理人才的内部培训机制”:2012年,精功集团与当地的绍兴文理学院经管院联合举办了学制一年半的“精功集团管理干部及后备干部高级研修班”,共有40名来自集团本部各职能部门及直属企业的16名高层管理人员参加,研修内容涉及资本运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项目管理、领导执行力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等诸多方面,针对性地提升了集团中高层管理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3)“个性化定制的人才学习计划”:这一计划是面向全员开展的,与组织发展目标相结合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为他们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积分考核。

3.以人为本,优化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和生活环境

一是建立有效的人才薪酬激励体系。良好的薪资是高层次人才价值回报的最直接体现,建立一个有效的薪酬方法是简单的,但是要使这个体系能发挥计划中的作用并不容易。一个有效的薪酬激励体系是让大多数有才干的员工能够在特定的薪资档次内,获得最高水平的报酬,最有可能获得超目标奖金,并清晰地认识到他们的行为和企业绩效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他们的个人奖励和企业收益之间的关系。以此为目标,精功构建了基于岗位价值的薪酬体系,以胜任力评价为依据,确立普通岗位员工个人薪酬等级档次,以能力评价为依据,确立关键岗位员工个人薪酬等级档次,同时设计了管理和专业晋升双通道,以及技术要素作价入股、期权激励等针对优秀人才的激励机制。形成了对外有竞争力,对内有激励性的薪酬管理体系。

图1 精功集团薪酬管理体系制订基本步骤

二是建立人才关爱机制。(1)重视沟通,积极倾听。领导与人才之间清晰而有意义的沟通应该被放在提升人才敬业度的重要位置。精功从主要领导做起,主动与优秀人才沟通,倾听意见、建议,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机制。(2)推行幸福工程。精功这几年里推行的措施是一直走在社会前列的,针对核心人才的保留,除了适时推出多层次奖励措施之外,还在“诚信、信任、合作、共赢”的企业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从关心人才政治进步,及时吸收他们加入党组织,定期组织人才体检,实行专业技术人员每年5—15天的带薪休假制度,出台了《专业技术人员住房借款办法》、《中高层管理人员购车补贴办法》等倾斜政策,建立科技社区,使科技人才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到为海外高层次人才配备专职翻译人员、驾驶员和专车,每年还可报销家属国内旅游1-2次费用,并为海外人才解决居留证、医疗、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后顾之忧。除此之外,精功在2012年推行幸福工程,从以“事”为本到以“心”为本,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心理资本和归属感、幸福感。用精功集团董事局执行副主席方朝阳的话来说,他希望幸福工程能够照顾到公司最基层的员工,让最基层的员工和高层次人才都能够享受到事业发展的成果,“成就事业,成就你我”,这是精功做企业很重要的目标。

人才兴则企业兴。精功集团人才创新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使精功积聚了一大批德才兼备、锐意进取的企业精英,同时也让企业发展战略平稳落地。以旗下精工钢构的发展为例,近年来,精工钢构相继承建了奥运会“鸟巢”、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杭州湾跨海大桥海中平台、上海世博会世博轴等一大批具有重大行业影响力的工程,已连续六年在国内同行业排名首位,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近80项。在彰显“精工钢构”品牌优势的同时,也培养和积聚了一大批行业高端人才,成为集团旗下内育人才的典范企业,精工钢构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已成功入选省级创新团队。

三、HR提升,成为战略性业务伙伴的思考

围绕人才强企战略,精功将选、用、育、留最优人才置于企业赢得核心竞争力的优先地位,与此同时,人力资源也从以前的侧重事务性工作向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向转变了。俗话说得不假:“有为才能有位”。通过实践创新,精功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得到了有效提升,从中也感悟到HR的转型升级远不仅于此:

第一,可以深入各个业务部门,在有效沟通了解业务的基础上,与业务领导一起分析现行组织架构中存在哪些有待改进的空间,什么样的人才更适合业务的需要,并通过对人才专业定位和有效寻访,将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业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建立战略性业务伙伴关系。第二,可以积极推动业务部门进行人员的盘点和员工能力的提升,通过与业务领导合作,识别战略性合作机会。第三,可以帮助业务部门认识到人员编制预算的重要性,培养业务部门科学核定人员编制的思维,给业务工作增加价值。

最后想表述的是,任何管理模式优势的发挥都离不开其适应的生存环境,在民营企业做人力资源管理一定要适应企业的发展阶段并循序渐进。

(胡锦源:国家一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精功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马寒萍:精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工会主席、副总裁。)

第6篇:创新驱动助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包头市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截至2014年末,包头市民营企业累计发展到32035户,注册资本(金)1242.40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9.08%和19.22%,民营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包头市民营企业要不等待、不观望,牢牢抓住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靠创新驱动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一、转型升级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2013年开始,包头市经济增长告别两位数快速发展时代,进入了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的新常态。这一方面是由于“三期叠加”阶段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包头市产业资源能源依赖程度较高,抗风险能力不强,容易受经济波动冲击的实际决定的。近年来,包头市钢铁、电力等主导产业一直面临产能过剩、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等问题。特别是随着市场竞争主要由过去的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这些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持续加大。为此,包头市一方面大力调整存量,坚决关闭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生产工艺落后的企业;另一方面积极做优增量,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引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目前,已在钢铁、铝、装备制造、稀土等方面进行了产业转型和技术引进。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包头市民营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也不断加大。一方面,全市民营企业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另一方面,从民营企业的外部环境来看,原材料价格和用工、用地、资本使用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增加,国家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使得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强力挤压。从民营企业的内部因素来看,包头市民营企业大多数是家族制的,层次低、规模小,企业治理模式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企业家管理能力不强,普遍存在缺乏技术、资金、人才的困难。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体是企业,突破口就在转型升级。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不仅是提高全市经济整体素质及竞争力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更是民营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势在必行。民营企业要主动研判产业和科技变革大势,适应市场需求,结合自身实际,寻找转型升级的突破口,靠大力创新驱动实现企业发展。

二、创新驱动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创新驱动是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是民营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民营企业只有坚持创新、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

包头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0多万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3家,各类研发机构145家。近年来,包头市一直致力于搞产学研一体化,引进知名院校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高铁用轨等一大批产品研发成功,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当前经济形势,民营企业主动转型的意愿和创新发展的动力明显增强。一方面,要依托科技创新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上下功夫,推动优势传统产业新型化,让老树开出新花;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让新芽长成大树,推动经济发展更趋稳定。

民营企业占包头市企业总数的70%以上,是创新的生力军,在全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4年上半年,包头市工商联开展了中小微企业产学研综合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我市不少民营企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切入点,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改进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着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自主品牌。一些优秀民营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挂牌上市,实现了企业效益的成倍增长。比如,高新区包头市展浩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2月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成为自治区首家在新三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同时我们也看到,包头市民营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依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如创新要素获取难、技术创新服务不足、企业创新能力弱、创新环境不公平等。加之大多数民营企业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欠缺,这些问题制约了企业创新的步伐。

三、不断优化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环境

一是要继续加强产学研合作。要紧紧抓住包头市建设一批院士工作站和研发机构的契机,把全市民营经济发展与北大科技园产业化、清华科技园启迪之星产业集群、浙江大学包头工业技术研究院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与中科院、中国农大、北京科技大学的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更加便捷。二是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与企业合作机制灵活的优势,推动自身企业创新。今年,包头市将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打造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型大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真正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三是加快完善创新环境。积极推动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体制机制。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工商联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执行力直接关系到各项职能作用的发挥。我们将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优化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一是努力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牢牢团结在党的周围。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工商联的构成主体和存在基础,要进一步加强与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沟通联系,认真做好新会员的发展工作。当前要特别注意发展科技创新力和市场开拓力强的企业会员,把那些有实力、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业家及时吸纳到党员队伍中来。二是进一步扩大工商联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推出一批民营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非公经济人士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回馈社会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民营企业家积极为社会作贡献、全社会重视和关心民营企业家”的舆论氛围。三是全面提高工商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机制,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把提高执行力作为履职尽责的基础,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进一步强化岗位责任制,切实推动工作目标落实;进一步深化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推进机关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全面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确保各项职责任务的圆满完成。

(作者系包头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刘 佳

第7篇:发扬延安精神 助力转型升级 “弘扬红色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党课心得体会

发扬延安精神 助力转型升级

“弘扬红色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党课心得体会

在公司党委的带领下,2018年11月9日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弘扬红色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党课,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梁家河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党员“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革命圣地延安的短短的学习中,亲身感受到延安精神的内涵,接受了一场红色的心灵洗礼。

我们在延安参观了老一辈革命家们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杨家岭、中国共产党中央大会堂(旧址)、延安革命博物馆,宝塔山革命旧址。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居住和工作过地方,一孔孔简陋的窑洞,一件件朴素的陈设,一幅幅珍贵的图片,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中,通过丰富的人物模型、历史图片、翔实的文字介绍,了解了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从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

1 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到了党的旗帜上。可以说,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时期。没有延安,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新中国。

延安的十三年是艰苦的十三年,奋斗的十三年。延安精神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延安整风精神、延安同志们精神、劳模精神是对延安精神生动的诠释。当年延安精神指引着革命打下江山,今天我们更需要将他发扬光大。

上世纪60年代末,十五六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大队,开始了艰苦却受益终生的知青岁月——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他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又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直到1975年秋天离开。

“在陕北插队的七年,给我留下的东西几乎带有一种很神秘也很神圣的感觉。我们在后来每有一种挑战,一种考验,或者要去做一个新的工作的时候,我们脑海里翻腾的都是陕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习近平形容陕北是他的根。岁月如梭,昔日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如今已满目青郁,不变的惟有那大地的广袤和信天游的歌声。

2 七年的知青生活,最难忘田间地头一同滴洒的汗水,最难忘那碗来之不易热气腾腾的白米饭,最难忘寂静深夜里一豆萤火下煤油灯的味道,还有依依惜别时眼中的不舍……

习近平曾在给梁家河乡亲们的信中深情地写道:“我始终不曾忘记在梁家河度过的难忘的7年,始终不曾忘记那片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土地和朝夕相处的乡亲们。 ”

从梁家河出发的习近平,无论身处何地,官居何位,心中对于梁家河的乡亲们没有一刻忘怀。他对于梁家河的人民如此,对于全国人民亦是如此。

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到“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习近平一直将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

结合工作实际,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能力,要把这次学习作为新起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不断提升抓落实的水平和执行力。二是要立足岗位实际,不断开拓创新。以中心工作为主线,深化改革,强化工作能力建设,强化事业发展使命感,加快各项工作向前推进,带头坚持和发扬时代需要的艰苦创业的延安精神,真正把延安精神存之于心、践之于行。三是要摆正位置,努力在实践中体现党的宗旨,把心思谋在发展上,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使工作决策“接地气”、顺民意;使重点更聚集、

3 举措更实在、精力更投入、落实更到位,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发展。

这一趟红色之旅,让我更深刻体会到了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在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让我们坚定理想信念,一定要把延安精神带到今后的工作中,让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更上一层楼!

第8篇:义乌传统市场转型升级研究(下)

义乌传统市场转型升级研究(下) 2013-1-10 9:48:02来源:《中国流通经济》2012年第10期

(2)构建区域合作共享体系。提高区域合作水平是义乌市场转型升级的外部保证,也是作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发挥市场品牌、政策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要围绕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挖掘和深化“金华一义乌”特色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优势,扩大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政策影响的范围,加快区域内优质专业市场资源的整合,促进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互利互惠。打造区域国际化市场群,将各专业市场不可取代、不可复制的优势以市场群的形式整合,形成集群规模效应,提升区域发展品质、能力,提高市场对国内外采购者、旅游购物者的吸引力。

(3)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品位。义乌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以城市化推动市场转型升级的阶段,市场建设应与城市功能提升有机结合、互为促进。城市要充分发挥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集聚的作用,为市场建设提供综合服务:加强义乌城乡建设规划布局,合理划分市场交易、产业集聚、物流服务、总部经济、城市生活、生态休闲等功能区,合理规划各专业市场布局,促进市场之间畅通往来;大力加强义乌国际贸易枢纽、国际会展城市、国际物流节点城市等的建设,完善城市配套设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引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发展各类教育,满足城市与市场发展需求。

4.构建现代市场管理体制,提升市场质量

(1)加强市场标准化管理。作为国际化市场,义乌要加快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质量标准体系,为形成全国标准与国际标准提供样本。建立小商品分类体系,

完善国家标准与国别标准、合同标准相结合的商品标准体系;建立市场准入标准体系,针对供应商、经销商等市场主体,明确准入标准;建立分类与过程管理体系,在大宗商品管理、佣金代理管理、电子商务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都要建立标准化服务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小商品质量监管体系,完善质量追溯与责任追究制度。

(2)规范市场秩序。依法进行市场清理整顿,打击假冒伪劣、价格欺诈、合同诈骗等违约违规行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在义乌开展的国际贸易活动,务求“通得快”和“管得住”,实现商品源头可追溯。继续探索和完善应对贸易摩擦、突破贸易壁垒的措施,要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行业协会为主体,企业、境外进口商共同参与的贸易摩擦预警和应急机制,依托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建立应对贸易摩擦和壁垒的公共平台和体系,组织中小企业联合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同时,立足长远,探索建立国际贸易伙伴长期互信机制,突破贸易保护主义壁垒。

(3)建设现代市场信用体系。义乌作为国内比较成熟和发达的市场,要率先建立现代社会信用体系,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探索。主要包括:建立针对供货商、经销商等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分级评定体系,重视加强企业道德建设;健全各类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的征信管理办法;完善网上商品交易信用保障体系,建立市场商品运行的过程管理、绩效评估和责任追溯制度;完善市场信用约束机制,强化违约责任追究,维护公平竞争的贸易环境和市场环境。

三、推动义乌传统市场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义乌传统市场转型升级,不仅需要义乌市政府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更需要从国家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使之能够在市场建设和转型升级方面探索新思

路,作出新贡献。

1.明确义乌传统市场转型升级的战略定位

义乌传统市场转型升级,应按照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要求,充分发挥义乌传统市场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独特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现代流通规律,着力提升义乌的现代流通能力和竞争力,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应坚持国家政策与本身创新发展并举、调整存量与优化增量并举、批发与零售并举、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并举、提升市场功能与提升城市功能并举。坚持立足自我、有扬有弃、创新驱动、高端布局、市场主导,以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模式,把义乌建设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行区、现代大流通的先导区、家庭和法人单位的国际日用消费品发展的总部基地、制造企业的生产性日用消费品的采购中心、区域物流重要枢纽城市、现代社会信用体系的践行区、宜商宜居宜游的国际精品城市、区域合作联动的新高地、全球专业性采购市场平台,为全国传统市场转型升级创造新鲜经验。

2.明确义乌传统市场转型升级的实施步骤

(1)到2015年,义乌市场转型升级初具规模。“十二五”时期,以现代流通为先导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新的市场布局、产业布局、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布局基本完成,建成先进展示交易平台和便捷国际贸易通道;市场内电子商务应用率超过90%以上,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翻番;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各类市场主体诚实守信、依法经营;浙江中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商贸服务业集聚区、航空口岸等支撑平台成型,义乌市场集聚辐射能力显著提高,区域联动加速发展。

(2)到2020年,实现打造一个新义乌的目标,形成国际化市场体系。贸易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基本完善,统筹内外贸发展、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能力显著增强;企业信用体系与个人信用体系基本形成并发挥作用,形成比较规范的社会信用约束机制和惩戒机制,诚实守信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市场规范和道德准则;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明显提高;义乌市场带动效应更加凸显,区域和产业联动不断深化,成为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

3.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在义乌市场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给予特殊权力。义乌传统市场转型升级,首先要在创新贸易方式与贸易体制上先行先试,建立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贸易方式和体制。建议在港口、外汇、检验检疫、通关等方面,给予义乌先行先试和特殊监管权,制定与国际通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政策措施,包括支持义乌市设立国家级保税区或保税物流中心;制定与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配套的外汇管理政策,把义乌确定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制定符合市场商品采购的检验检疫便利化政策;建立健全义乌内陆港的通关便利化机制。

(2)对义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给予重点政策支持。建议将义乌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试点示范城市,并给予必要的金融财政支持,使之成为“十二五”时期引领浙江省乃至全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桥头堡和示范区;制定义乌市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科研支持政策;支持义乌市探索专业批发市场税收征管改革,制定与新型贸易方式配套、符合专业批发市场实际的税收政策和办法;建议提供中小企业开拓“两个市场”的便利化政策;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

包括给予中小企业金融信贷支持,设立中小企业多层次融资担保机制,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和能力。

(3)适当提高义乌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为更好地推动义乌传统市场转型升级,保障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顺利进行,可以考虑突破现行政府管理模式和架构,支持相关部委、专业管理部门在义乌直接设置管理机构,一些行业协会在义乌设置总部,根据改革发展需要,允许义乌突破县域级别人员编制和配备体制,适当扩大一些行政机构的人员编制及管理权限,增加行政资源。创新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作者简介]陈文玲(1953-),女,河北人,经济学博士,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兼任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市场学会副会长,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流通G30论坛成员,主要从事现代流通、现代物流、现代商业的理论、实证和政策研究,多次参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历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领导讲话等一些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作了有关扩大内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现代物流、市场经济秩序、信用问题、开拓农村市场、农业节水、第三产业发展、纺织业应对WTO、经济适用房发展、药品市场、保健品市场、棉花市场等多方面的重点调研,向国务院领导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近几年系统研究并提出了社会化大流通的新理论,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周京(1983-),女,湖南省益阳市人,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作者: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研究司 陈文玲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周京)

第9篇: 资本市场发展契机----证券经纪业务战略转型及营销管理

2001年以来股市持续低迷,证券业经受了市场结构性调整的考验,到2004年初前后,证券公司长期积累的问题充分暴露,风险集中爆发,全行业生存与发展遭遇严峻的挑战和空前的困难。从2004年8月开始,国家对证券行业实施综合治理。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基本化解了历史遗留风险,初步形成了防范风险、促进证券公司规范发展的有效机制,实现了阶段性目标。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政策的全面展开,国家又从制度上初步解决了困扰资本市场多年的历史遗留问题。随着宏观经济全面向好、GDP快速增长、人民币不断升值、奥运会的临近,2006年我们迎来了一波崭新的大牛市,截至06年底,92% 的证券公司营业部实现风险监控指标全部达标,扭转了全行业连续四年亏损的局面。

随着全行业总体趋势向利好方向发展.券商营业部又开始”大跃进” ,积极扩大市场份额,加强营销活动.同质化严重使得经纪业务竞争激烈。国内中等规模的券商大都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行情好,券商的日子就好过;行情不好,券商就亏损累累。券商的竞争战略和业务结构大都仍维持多年以前品种单

一、结构雷同的特点。为了在狭窄的经纪业务范围中分得有限的几杯羹,各券商大打价格战、佣金战,进一步收缩了整个行业的生存空间。各券商普遍将争抢市场份额作为首要目标,不惜以牺牲利润为代价占领市场。结果使得券商始终无法摆脱低水平恶性竞争的泥潭,2006年全行业经纪业务平均佣金收取率为1.52‟(同期标准佣金收取率为3‟)。另一方面,券商竞争手段创新不足、缺乏特色,在竞争手段上只是延续着降价、返佣、赠送电脑和免费开户等传统方式。这样使得大多数券商的竞争手段趋同、差别化程度降低。而国外成熟市场的券商能够利用自身的专业化优势,对利率、汇率、期权期货、互换等金融工具进行分解组合,形成各种复杂程度不

一、特点各异的金融衍生产品,并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完整的个性化金融创新服务。业务的多元化和全球化以及金融创新的深入,增加了国外券商的利润来源,分散了券商的经营风险,并创造了巨大效益。相比之下,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新型转型的市场由于体制和政策的限制,券商可利用的金融创新工具还相当有限。再加上普遍缺乏创新能力,我国券商在金融创新方面乏善可陈,结果造成金融产品单一,难以满足投资者综合化、个性化的投资需求。伴随大牛市到来的是,各证券公司业务竞争日趋激烈,证券公司的经营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家都在积极探索发展之路,努力探讨新的赢利模式,纷纷在服务、营销和业务创新上下工夫,试图击败竞争对手,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证券公司如何在经纪业务的细分市场获得竞争优势„„

自佣金浮动制出台以来,证券经纪业务转型成为券商的热点话题,很多券商也作了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非现场交易的蓬勃发展和证券经纪人制度的初步形成,都是最为突出的例证。我个人认为,经纪业务转型不仅仅是现场变成非现场、交易管理员变成客户经理乃至证券经纪人等表象层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和管理体制的转变,即证券经纪业务必须要完成由以营业部为基础的通道型管理体制向以客户关系管理为基础的经纪人型管理体制的转变。这是证券市场发展到特定的历史阶段,顺应市场主导功能所产生的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首先,从四个方面简述对证券经纪业务转型的理解

一、转型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中国证券市场经过短短十几年,市场规模和投资群体都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在市场规律越发起到主导作用的同时,证券经纪业务却仍然固守传统的通道管理模式,利用垄断的通道资源坐享暴利,同质低效不计成本的行业竞争不断重新瓜分着市场的奶酪。当券商分支机构林立加之市场行情低迷使全行业进入微利时代,当加入WTO使我们必须面对国际重量级同业竞争对手的挑战的时候,才突然发现传统的业务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转型已势在必然。

我所理解的转型应该是在放宽眼界、放长眼光的观念革新的基础上,重建管理体制、再造业务流程,充分利用网络科技,高效率低成本的整合券商资源和客户资源。

佣金浮动制只是市场机制的一个信号,也是行业整合的开端。单纯的价格战只能把全行业推向危险的边缘,彩电业就是最好的例子。一年多的佣金大战也证实了这一点。行业整合也并不意味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么简单,“大鱼”身躯庞大,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入不敷出自然难逃亏损命运。相反有很多的“小鱼”和“虾米”恰恰是充分利用了网上交易等低成本扩张的手段迅速的发展壮大,甚至在利润排行上与大券商平起平坐。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中小券商固然有船小掉头快的优势,但市场先机的把握才是根本原因,大券商的资源优势包括政策信息和研发、资本等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当然在资本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大券商依然是行业的中流砥柱,也是行业发展的希望。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更系统和更长远的发展规划。当前的转型只是第一步,伴随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转型或称之为业务创新必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当前的转型意味着生存,而不断的创新就意味着强大。

二、探索经纪业务模式

国外同行的成熟业务模式,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按美国现今的三大模式,可以归纳出美林模式、嘉信模式和E*Trade模式。美林模式是一种贵族模式。美林收取的佣金很高,它能为客户提供生涯资产运营计划、税务咨询和资产投资组合建议,美林主打业务是面对面服务和全方位服务。 嘉信主要通过电话、传真、电脑等通讯工具而不是营业部,为客户提供廉价的交易服务。嘉信有针对性的提供咨询服务,因为它没有像美林那样强大的咨询研发部门,所以它的客户基本上锁定在需要一定服务但付不起高额费用的中产阶级。E*Trade模式的特点,是与多家信息服务公司合作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和资产管理工具,客户按所提供的信息自行交易。这种模式的收费最低廉。

从上述的三种模式可以看出,美国同行基于对客户群体的细分确立主打业务,进而确立品牌地位。他们将客户依次分为三类:大额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中高收入者;较低收入的平民。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相应的投资服务。换言之,用差异化的投资服务满足不同的客户理财需求。这正是基于高效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才能实现的。

我们没有必要简单模仿美国的三种模式,而应看重其业务模式中关键的三个环节,一是客户关系管理;二是证券经纪人队伍建设;三是走品牌经营的道路。

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新型经纪业务模式必将以客户关系管理为基础的经纪人型管理体制的建立为出发点。重新审视我们拥有的客户资源和潜在的客户资源,确立目标客户群体,培养专业化的经纪人队伍进行品牌建设,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券商经纪业务努力和竞争的方向。

非现场交易业务仅仅是交易方式的变化。网上交易业务的发展也只是顺应了网络科技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以及券商低成本扩张所带来的低佣金的价格需求。它依然是传统交易通道管理模式的网络化变形,同样具有可简单复制的操作性。而网上经纪业务就不仅仅是交易通道的概念,它可以依靠网络科技,更高效的整合券商的全部资源(信息、研发、投资产品、虚拟经纪人等),充分利用网络的无限扩展性和互动性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以有限的资源投入拓展无限的市场空间。

三、网络技术的支持

科技就是生产力。网络时代的证券经纪业务就要充分利用网络科技的动力。网上交易平台、网上经纪人金融营销服务平台、集中交易平台、银证合作平台、CRM、客户呼叫中心等等,无不将证券经纪业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空间。作为有实力的券商,如果在上述硬件平台的建设方面落后于人,将失去发展的先机。

以网上经纪人金融营销服务平台为例,它是网上经纪业务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网上经纪业务的客户由于地域的广泛性和流动性,大大增加了服务的难度。而这一部分客户同样是需要专项的差异化服务的。证券公司通过提供经纪人金融营销服务平台,可以将与证券经纪人有关的各种业务系统中各种流程事务融合进来,如经纪人可与客户实时互动交流、进行一对一的客户投资咨询、推销投资组合和其他金融产品、接受客户投诉和反馈、搜集整理第一手的客户资料等等。同时所有证券经纪人可利用此系统与其他经纪人进行业务沟通,了解相关经纪人的业务发展状况,获得各级管理部门的相关管理信息,甚至经纪人的培训和级别薪资管理等都可以通过该统一的平台实现。这已不是纸上谈兵,有人早已付诸行动。

四、信息咨询服务的重要性

证券投资的目的是获取收益,客户服务的最高境界就是使客户的投资收益最大化同时风险最小化。

如何针对特定的客户群体提供不同的信息咨询服务将成为证券经纪业务客户开发和良性运作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券商充分调动各种信息采集和咨询产品研发的力量,为一线的证券经纪人提供及时快捷、优质高效的信息咨询发布平台,作为其客户服务的强有力的后台支持。经纪人管理体系还应协调和制定严密的产品营销计划,统一部署、协调作战,把适宜的咨询产品提供给需求度最高的客户群体。从而避免经纪人因个人素质不同而导致的服务质量的随意性。

优质信息咨询服务的显著特征是差异化、时效化、专业化、产品化。

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基础确定分类的目标客户群体,再依据客户群体的共性特征和偏好确定服务的核心内涵。只有有的放矢的服务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回报,这就是差异化。 市场机会稍纵即逝,时效化不言而喻。但如何确保后台支持环节到经纪人或直接面对客户群体的互动渠道的畅通,却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网上经纪人金融营销服务平台的建设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大券商在投资市场的专业化程度是毋庸置疑的。良好的政府公共关系、系统的宏观经济发展研究、无障碍的上市公司调研渠道、高级专业人才、以及他们多年的市场实战经验练就的市场敏感度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然而,如此宝贵的资源优势,以往更多的是被用来做资产管理和自营业务的幕后支持,未能形成经纪业务核心竞争力的源泉。面向经纪业务的经纪人和客户群体,重新整合上述资源,调整研发方向,全面提高客户服务的专业化水准是当务之急。

所谓产品化是指在专业的投资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金融投资品种,形成具有不同的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关系的金融投资组合。应该看到金融投资组合产品是动态的产品,或称之为动态的投资赢利模式。对于大多数的客户群体而言,是不具备此种投资能力的。经纪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产品”推销给适宜的客户,并且根据其动态变化指导客户调整投资组合。该环节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可以产生附加服务价值的,也就是经纪业务新的利润增长点。

其次,简述对证券经纪业务营销管理的设想

基于上述对证券经纪业务转型的理解,我认为我们应坚定不移执行证券经纪品牌经营战略。证券经纪品牌经营的方案实施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品牌营销战略制定。第二阶段为基础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第三阶段为品牌宣传阶段。第四阶段为完善证券经纪人管理体制。 第一阶段的关键是品牌定位。这是营销管理策略的基石,也是企业发展的百年大计。具体工作比较繁杂,重点是营销现状调研和分析,主要包括:现有营业部布局、客户群体细分、门户网站调研、现有品牌推广效果分析以及竞争对手分析等。通过上述工作可以准确的认知我们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准确的理解市场的发展态势和客户群体的需求,从而扬长避短,有的放矢,确立长远的品牌营销战略。

第二阶段的目的是以技术创新带动制度创新,为全局的营销战略提供硬件保障。没有先进强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就无法摆脱传统的经纪业务服务模式。如前文提及的诸多业务平台的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新业务模式下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可以使客户资产实现真正的自由流动,可以使销售给客户的金融投资组合产品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在网上经纪人队伍的建立和管理等方面,不依托网上经纪人金融营销服务平台就根本无法实施。

第三阶段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广告效应实施战略策划。精心策划系列的主题活动,积极参与民心所向公共事业,尤其是加大力气将公司门户网站建成行业内最专业、最优秀的信息咨询发布平台和网上经纪业务营销平台。另一层含义是通过高效优质的差异化客户服务建立投资赢利模式。客户盈利是硬道理,客户的口碑是最好的宣传。这是确立目标客户群体忠诚度和深度挖掘潜在客户的最佳手段,更是证券经纪业务努力的方向。

第四阶段是证券经纪品牌经营战略的核心内容。因为证券经纪人是处在商务关系最前沿的人,是品牌经营战略实施的最后一环。如果在此环节出现问题,则将功亏一篑。以往证券公司经纪人队伍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集中具体表现在:

1、证券经纪人单枪匹马应对客户需求,缺乏证券公司整体的支持,服务工具落后,服务质量低下,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2、证券经纪人编制成为券商营业部转型过程中原客户管理员的过渡岗位,未能建立公开的优胜劣汰的竞聘上岗制度。

3、受到有形营业部投资压力的影响,难以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制度。同时证券经纪人职业定位模糊,不能为其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空间。进而导致无法吸引高素质的人才。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就是一方面整合公司各种优质资源,打造强力的经纪人业务支持平台;另一方面建立一系列的证券经纪人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经纪人招聘和培训、经纪人奖励制度、经纪人业务流程设计、经纪人考核制度等。明确经纪人队伍建设的核心地位和战略意义。让每一个证券经纪人团队都能充分理解公司的品牌经营理念,强化其职业荣誉感,同时在公司人事制度设计上为优秀的经纪人提供向上的发展空间,强化其归属感和忠诚度。券商应高度重视经纪人队伍的业务及团队合作意识的培训,使经纪人能够伴随市场创新业务的发展同步成长。

总之,为适应证券市场发展变化和证券行业整合而进行的证券经纪业务转型,已延伸为证券公司在经营观念和管理体制方面的深刻变革。

上一篇:毕业生欢送会讲话稿下一篇:供水车间事故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