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活动管理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综合性、自主性、生成性、开放性的特点,对实施过程的管理提出了一个新课题。从活动准备的主体自主性、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性、活动评价的自我反思性三个方面,都需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阶段特点,对应地提出管理理念。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语文实践活动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语文实践活动管理论文 篇1:

活动教学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摘 要:语文实践活动是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主要是基于语文综合性的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旨在实现语文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应制订明确的目标,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多元评价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常作活动反思,完善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活动目标。

关键词:语文实践活动 目标 内容 评价 反思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语文课程是高职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培养目标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针对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特点,高职语文课程应体现基础性、实践性、发展性、开放性,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必要的语文素养。

《高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阅读与鉴赏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 经调查高职语文教学现状研究分析,目前高职语文课堂存在诸多弊病,亟需改进: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缺失,课堂教学设计多为“知识传授”,教师乐于沿袭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向学生灌输现有的知识技能;语文能力的培养以课堂为主阵地,多为“纸上谈兵”,缺乏实践运用;学生的学习重心在于专业课,漠视文化基础课;缺乏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致使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期望一种由实践活动引领的自主型课堂。

一、开展高职语文实践活动的目标

(一)培养學生的学习主体性

高职语文教学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实践为主线”的实践教学原则,注重基础,强化能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彰显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组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安排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活动实践过程中学生积累了知识,提升了能力,享受到活动成功的喜悦,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增强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人文素养

语文实践活动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发挥语文这一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作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能运用语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与鉴赏能力和表达与交流能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将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注重在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培养人文素养,增强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语文实践活动要联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学生的实际,教师要深入钻研并恰当地处理教材,注重熏染渗透,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恰如其分地进行人文教育。

(三)改进学习方法,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中学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围绕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并能灵活适当地运用,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融汇整合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培养并长久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社会交往、职业活动与提升人生境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增强语文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强化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二、开展高职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

(一)把握梯度、循序渐进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目标,体现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高职语文实践活动计划安排两个学期,贯穿高职语文学习阶段,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第一学期重在开展课内语文实践活动,立足课堂,结合单元主题拟定实践活动项目,每单元开展一次语文实践活动,主题如:青春诗会、故园情深、亲近自然、作品推介、模拟应聘、我们未来的事业、社会热点问题调查等;第二学期重在开展校内语文实践活动,结合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辩论赛、主持人大赛等实践活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寒暑假重在开展校外语文实践活动,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开展拓展训练,锻炼提升语文实战能力。课内语文实践活动为语文能力培养夯实基础,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为语文能力提升阶段,校外语文实践活动作为语文能力培养的检测。

(二)活动丰富多样、课堂活动与专题活动相结合

明确语文实践活动的训练目标,保证训练效果。搭建训练平台,采取课堂实践活动与校内实践、校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热情。语文课内安排诸如介绍家乡、诗歌朗诵、亲情故事会、低碳宣传、热点报道、主题演讲、对抗辩论赛等课内实践活动,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利用选修课与活动课进行口语训练、应用文写作指导,将所学的语文知识通过课内实践活动加以巩固,将理论知识升华成知识技能。校内实践活动开展文学专题讲座、诗文诵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书画创作比赛等活动,成立文学社、辩论协会等语文社团,编印文学报刊,实践活动兼顾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加强语文知识的应用,将课内训练成果扩大化。与团委、各院系合作,指导学生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走进企业、走进博物馆、到社区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撰写调查报告,培养语文素养。学生通过各类语文实践活动积累了语文知识,增强了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

三、科学评价、建构高职语文实践活动评价标准

高职语文教学设计安排课内、校内和校外语文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在教学评价体系中,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考量考核活动结果的同时,重点考察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进程中的表现,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实践活动能力进行度量。尤其注重形成性评价,以学生的起点为参照,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不断提升学习目标,促进提高和发展。师生共同谋划,精心设计每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认真组织细化每一项实践环节,分析实践活动效果,反思实践活动中的得失,编写实践活动方案,形成实践活动初步的体系,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充实优化。语文实践活动评价、反思表如下:

语文实践活动评价内容由单纯的知识评价转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全面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自身、同学、教师共同参与;评价方式兼顾形成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兴趣、方法、能力和态度;评价功能注意诊断性与激励性相结合,评价有益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和目标,通过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積极性。

四、开展高职语文实践活动的反思

1.高职语文实践活动内容方面体现了“大语文观念”。语文实践活动不拘泥于语文课程,而要关注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历史、人生以及现实、未来等多个方面;语文实践活动要利用家庭、校园和社会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创设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校园环境、社会环境,要求借助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查阅实践活动资料,要求与社区、校外实习基地建立稳定的联系,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利于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开拓了语文教学的空间,拓展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广阔生活天地里学语用文,教学的方法也不是通过单项的听说读写或情景模拟来实现能力的提高,而要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融探究、实践、体验、应用于活动的全过程,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留有更大的空间。

2.高职语文实践活动体现职业性特征,融“教、学、做”为一体。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与评价者,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渗透,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在平等对话中加强点拨与指导,给予全体学生普遍的关怀和鼓励,积极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充满自信地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围绕语文实践活动主题,拟定活动方案,展示交流活动成果,学生的主体性、参与率明显增强,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力、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合作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郭元祥,伍香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万建军 江苏南通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党政办公室 226011)

作者:万建军

语文实践活动管理论文 篇2:

浅谈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管理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综合性、自主性、生成性、开放性的特点,对实施过程的管理提出了一个新课题。从活动准备的主体自主性、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性、活动评价的自我反思性三个方面,都需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阶段特点,对应地提出管理理念。

【关键词】中职 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 管理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以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为核心,以学生直接经验以及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和相关职业活动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基础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基本活动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语文情境活动。它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把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生活及其需要的兴趣紧密结合,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等,使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实践性活动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由于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可以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拓展和加深,所以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借助综合性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

既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又是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语文教学组织形态。那么,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提升,是我们应该进行研究的一个新命题。笔者就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三个阶段的管理理念提出自己的认识。

一、活动准备:主体自主性管理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来,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发展的过程,绝不是一方“给予”一方“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主体自我建构意义的过程,即主体经验的重组、改造、提升的过程。要把人类积累的精神文化和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要把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学习能力,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不仅在知识、能力方面,而且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获得发展,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才能实现。为此,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准备阶段,应坚持主体自主性的管理理念。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准备阶段的主体自主性管理,是指根据“对人的认可,对人的自身潜能的认可,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关怀,对人性的精心培育和自由展示”的主体性教育的核心思想,在活动的准备阶段努力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以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自主组织准备活动,从而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生成和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准备阶段活动内容应包括“发现和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两大项内容。在完成这两项活动内容时,如何实施主体自主性管理理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让学生主动、自主参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自我关系上,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议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对象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意识到人能将外部世界变为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人化世界”)。这就是说,主体意识不仅能意识到内在于主体自身的需要、价值、能力等各种本质能力,而且也能意识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展示(包括主体性的发展)只有在对象性活动中、在主体对外部世界推动作用的驾驭中才能实现。

众所周知,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恩格斯曾经说过:“就个别人说,他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外部世界对学生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即客体条件方面。没有外部因素对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要求和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将是一句空话。二是在客体条件相对丰富的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要由可能变为现实,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自身的条件,包括唤醒学生主动发展自身的意识,即主体意识和驾驭外部世界对其才能实际发展的推动作用的能力──主体能力。“人,像动物一样,服从着社会的各种法则,但是除此之外,他还能积极地参与创造和改变社会生活形式的活动。”可见,人并不是完全听命于社会关系摆布的被动生存物,而是能够自觉地、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社会。当社会不能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时,“人决心以自己的行为来改变世界”,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生存条件,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社会环境。这就是人的主动发展自身的意识。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作为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主体条件,是他们在同化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中,在自身不断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得以强化和完善的。

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对于其主体性发展有重要影响。首先,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愈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力量,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其次,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对自身的发展责任往往也愈大,从而对自身提高的需求也就愈高。因此,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学生主体对自身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程度,从而决定着其主体的发展水平。就这个意义而言,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直接影响着知识的学习,制约着知识学习的方向和水平。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他自己设置恰当的学习目标,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的学习,有利于他主动探索掌握知识的最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即使遇到困难也能正确对待并坚持下去。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始终。

由此可见,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准备阶段中,以主体自主性管理理念,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和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是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逐渐由兴趣、乐趣转为志趣的有效手段之一。

第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

所谓主体能力,就是主体能动地驾驭外部世界对其才能实现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自身主体性得以不断发展的能力。

个体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是个体参与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所必需的。一般说来,个体的能力与其地位、价值直接相关,能力的高低意味着个体对自然和社会所取得的自由程度和贡献的大小。对学生而言,要使自己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要使自己成为学习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仅仅具有主体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自身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能力,即主体能力。

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个体对外部世界、自身以及二者关系的认识和把握的和谐,而这又有赖于学生积极地去汲取前人积累的文化知识经验,有赖于他们主动地在对象性活动中加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水平愈高,就愈能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去发展自身从而发展自己的主体性;反之,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水平愈低,在自身主体性发展上就愈感到无能。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没有音乐的耳朵就不会成为音乐的主体一样,他也无法真正成为学习活动和自身发展的主体。

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与主体性的发挥来源于包括学生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内的整个的因素和属性。在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理性因素制约着认识、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认识、实践的方式并进而决定着其效果;但对认识、实践活动起调节作用的则是学生的非理性因素,它能使主体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而具有动力性质。“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非理性因素是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催化剂和激素,如果没有非理性因素的推动、激活和引发,主体即使有再大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也难以发挥出来。因此,非理性因素的发展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没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就是不全面的。

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设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可见,活动不仅要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灵感、信念、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即培养、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的准备阶段中,就应创设一种轻松、民主、自由的环境,使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在接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出独立、完满的主体人格。

二、活动过程:动态生成性管理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目标、教育价值具有生成性,这是由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

从一定意义上讲,过程即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既然是有目的、有计划、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步骤展开活动的过程,因此,它是可预期、可计划、可控制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又是一个由多元因素构成的多向互动的动态过程。它的实施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的课堂教学时空的局限,活动的过程是开放的、鲜活的,因此,它又具有生成性。为此,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过程中要坚持动态生成性管理理念。

所谓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过程动态生成性管理,是指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中,依据事物发展的动态变化哲理,不受制于计划的安排,根据活动的动态生成发展现状,在管理上及时进行对应的动态调整。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前,每一个班级应该对活动的实施都有一个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周密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性的一面。但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过程取向的,它强调活动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其本质特性具有生成性。这是因为尽管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活动目标、内容进行预先规划与设计,但是由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决定了其生成性。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具有开放性。正是由于这些开放性,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和活动情境的需要,学生在与活动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偶发事件”“节外生枝”“旁逸斜出”等意料之外的情况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从而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新的活动方式不断生成,新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也在不断生成,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

教育目标在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教育价值也在活动过程中生成。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正是在根据自主制定活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与活动情境的交互作用的亲历和体验过程中,产生、生成新的目标、新的主题,而且在不断的生成中形成发展。即同时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学生还将产生出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而这些新的目标和主题并不是预先设定的。为此,重视活动实施的实际过程,也就是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生成和建构。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首先要认识到哪些学生在活动中生成的目标与主题产生的必然性,并肯定其存在的价值,要及时捕捉生成的有效信息,并运用自身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把活动动态生成的内容转换成活动学习的一部分。

强调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坚持动态生成性管理,要坚持以下两点理念:

第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特别强调在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的核心地位。

第二,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三、活动评价:自我反思性管理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获得经验—反思—理论—实践—获得新经验—再反思”的循环中螺旋上升。同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运用已学习的语文知识、已掌握的语文能力去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或解决未来职业生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它注重的不仅仅是活动行为的结果,更注重活动行为过程的本身。可见,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参与活动的发展性体验,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追求。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评价的自我反思性管理,是指坚持“以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理念,在活动评价中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合理需要,为学生提供最佳的机会去发掘自己的归属感、成就感与积极的自我认定。

具体地说,就是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评价阶段,既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活动过程的体验所获得感悟、收获进行总结,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行为、态度进行反思。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在这次活动中“我学会了什么”“我明白了什么”“我掌握了什么方法”和“我在活动中的得失”“我打算如何参与到今后的活动中去”等。“语文的学习既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经历、体验、表现等作一次检查和回顾,才有利于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发现差距,校正学习目标。只有让学生在自我“检查和回顾”中进行“自主建构”,才能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地为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服务。

但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评价阶段中实施自我反思性管理,不仅是在评价方式上运用学生自评形式,还要对学生自我反思性评价进行思想态度的教育管理,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总结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有一说一,不虚构和编造。只有真实地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感悟进行总结,对自己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反思,才能促进今后在实践活动中的活动质量,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我反思性的评价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新宇.语文教育学新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守立,唐春良.学习管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5]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

[6]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钱和生

语文实践活动管理论文 篇3:

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调查与对策建议

摘要: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概念形成是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通过实践调查发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存在概念知晓度深入了解不够,作用认识度正由知识整合走向跨界发展,实施目的性指向语文核心素养不够,计划执行依据教学进度实施不够,实施评价过于随性评价甚至不评价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并从意愿、能力和未来行动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调查

一、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概念形成的回溯探究

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个重要的、独立的学术用语被提出,其可视作源头的权威文献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教职成〔2000〕7号)。当然,作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社会研究”与美国的“社会参与性学习”。[1]研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不难发现,职校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并列的“学习方式”。从此,职校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被视为职校生的重要学习活动。

回溯探究职校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首先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当时为什么要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入职校语文课程。应该说,职校语文课程改革并不完全是源于当时职校语文自身的改革需要。当然,也不是说职校语文自身没有这种需要,而是职校语文自我革新的内生动力还不足以“破茧化蝶”。不仅职校语文课程,而且当时的中国职教教学理论也都处在一个探究发展期。在此背景下,中国掀起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改革提出的六大改革诉求以及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对于处于相同教学层次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同样带来深远的影响,在基础教育语文课程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被正式引入。尽管如此,对于“综合性学习”概念解读成为了研究的逻辑起点。文献研究表明,语文综合性学习大致经历了解读期(2001—2004年)、争论期(2005—2008年)和沉思期(2009年至今)三个发展阶段。[2]职校的“语文综合实践”的研究相对基础教育要滞后一些。主要原因是,职校语文课程改革是“参照式”的改革,不仅自身研究力量不足,而且是“跟进式”的探索。当然,职校“语文综合实践”也不是基础教育语文课程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翻版”,而是“有选择”的学习借鉴。

首先,用语表述上更为科学。职校语文课程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取代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较好地处理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课程形态、是学习方式还是活动形式之争。因为新中国初期的“活动课”是“学习方式”,而第八次基礎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综合实践”是“课程形态”。职校语文课程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则将“课程形态”与“学习方式”有机统一。

其次,课程本质上更鲜明。职校语文课程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直接体现了“语言实践”的语文课程性质,而且作为被纳入到职校课程体系的语文学科课程,同样也与“以能力培养”职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践性强”的类型教育特质。

最后,学习方式上更综合。职校语文课程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而不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要明晰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并列又与之有别的一种学习资源与学习方式,而且这种学习有助于改变语文教学中的“条分缕析”为“综合运用”,实现了学生语文学习由单项训练向情境中的言语综合的转变,并培养与一定情境相关的语文综合能力。

正因为如此,职校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于职校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加大对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自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正式颁布之后,在出版的教材中都增加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模块,并试图进一步推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向深入。然而,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并未能取得课程改革的预期效果,出现了“教学设计被虚化、教学实践被弱化、教学评价被窄化”等现象。[3]显然,在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已有40个年头的新阶段,特别是2020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有必要对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进行全景式的扫描和分析,让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得到真正的重视并取得教学实效。

二、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为切实提高对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的准确把握和科学研判,研究者面向江苏省职校语文教师发布网络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327份,其中城市中职校语文教师214人,农村职校语文教师87人,高职院校语文教师26人。现就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以期通过数据来挖掘隐含在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现状背后的有价值的、潜在有用的实施规律。

(一)总体评价

1. 实施评价:整体满意度低。职校语文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其对活动的实施认识最深、感受最直接。在被调查的327名语文教师中,“不满意”的26人,“不太满意”的192人,二者共占样本总数的67%;“满意”的教师只有109人。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模块,自2009年“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正式进入职校语文且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其课程实施评价并不高。教师访谈不乏“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很少实施甚至不开展”的牢骚甚至哀怨之语,也表明活动的实施需要进一步落地生根。

2.实施现状:组织开展不到位。“是否在教学中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调查,是对当前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情况的整体判断。数据表明,“正常组织”“偶有组织但不正常”分别占23.5%(77人)、58.7%(192人)。也就是说,对于职校语文新增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82%的教师是组织开展过这种教学活动的。但仍然有24.1%、2.4%的教师“没有考虑组织”和“想组织但没有开展”。数据警示我们,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老师还没有组织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二)多维分析

1.概念知晓度:知道但深入了解不够。概念不仅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实践的基石。调研显示,教师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概念有所了解。其中“了解”的221人(68%)、“非常了解”的106人(32%)。虽然知晓率百分之百,且主要是通过“阅读语文大纲或者课程标准的相关阐述”来获得的,但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度认识并不够。

2.作用认识度:由知识整合到跨界发展。数据调查显示,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模块中的作用认识,3.9%的教师认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进语文各类知识的融合发展”;11.9%的教师认为“促进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6%的教师认为兼具上述两种作用。由此可见,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首先具有“学科内”整合促进作用。2.8%的教师认为“促进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促进语文学习与其他学习的跨界发展”;再有70.6%的教师认为“促进语文各类知识的融合发展,促进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促进语文学习与其他学习的跨界发展”。充分表明,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具有“学科内”整合作用,而且更具有“跨学科”的综合促进作用。

3.实施目的性:指向语文核心素养不够。“是否能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实施目的性调查数据表明,“没有指向”和“非常注重”等两种极端性表现都很少,分别占8.9%和23.8%,更多的状态是“有时组织”,约占67.3%。显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职校虽有组织开展,但许多只是“走形式”,并没有真正指向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亟待加强。

4.实施计划执行:依据教学进度实施不够。就目前江苏职校使用的教材看,苏教2011版职校《语文》1—5册共安排27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高教2013版5册教材设计了 30项,平均每学期至少4个以上。数据显示,只有67人(20.4%)依据语文课程的教学进度组织实施。一学期实施1次的69人(21.1%)、2次的94人(28.7%)、3次的61人(18.7%),仍有36人(11%)未组织实施。由此可见,职校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实施的计划执行力。

5.制约因素:主客观兼有但关键在主观。调查表明,有80.7%的语文教师认为学生组织有难度。显然,学生的课外组织有难度是影响活动实施的主要原因。有39.7%的语文教师自身对做好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意愿不强。除此之外,也有认为课程实施时间不足。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计意图看,大纲规定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总课时仅有34—36学时。活动主要是在课外组织学生实施,课内学时是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基于课外组织学生活动的设计难度、安全隐患等原因,教师在主观上并不想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这是制约活动开展的关键因素。

6.实施方式的选择:在情境中展开。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性表明,综合实践活动总是在特定时空中展开的。59.9%的语文教师倾向在真实或者仿真情境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57.5%的语文教师主张在虚拟情境中组织实施,60%的语文教师提倡“运用多种情境开展实施”。显然,在情境中展开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组织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共识,且这种情境可以是真实的、虚拟的或者仿真的。

7.实施评价:随性评价甚至不评价。基于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动态性以及活动开展的自主性,当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尚未完全到位。调查显示,有41.9%的语文教师既组织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开展了评价,有32.7%的语文教师不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但通过纸笔测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36.4%的语文教师开展活动但未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全面评价。显然,当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尚处于随性评价与纸笔测试阶段。

8.未来发展:继续推进语文综合实践。“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被引入职校语文课程之后的实施并未达到预期的课程改革目的,但其革新意义是显著的。除了有2.7%的语文教师提出要“取消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外,更多的语文教师都肯定其实践意义,其中32.1%的语文教师主张要进一步强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65.1%(213人)的语文教师呼吁要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语文教学形式融合。

三、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组织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意愿

教师是教學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实践的组织者与实施者。一是职校语文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职校语文教学实践的应有之义。组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才能确保国家意志与质量要求在学科层面的实现。二是教师要树立质量意识。人才质量规格的形成需要学科教学的支撑。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更加有助于职校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三是教师要确立教学专业意识。要求职校语文教师发自内心地树立以包括课程标准、教学标准等专业规范为行动准则的意识,确保“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到位。只有在课程意识、质量意识和专业意识等意识的牵引、引导下,才能增强职校语文教师组织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想动”意愿。

(二)助力做好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准备

从制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归因分析看,职校语文教师需要在方案设计、实施和过程管理等三个方面做好准备。因此,首先提供活动“示例”。方案设计:一是活动目标一定是指向“语文核心素养”。二是活动一定是“语言情境活动”,即从语文学科性来设计活动情境,而情境要能将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有效整合。三是凸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行动学习、集体学习的价值。语文能力的培养一定是嵌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分享、团队协作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协同能力与合作能力。其次要提供活动“示范”。要组织优秀教师研制出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为其他教师提供学习观摩并组织研讨,整体推进职校教师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最后提供活动的“保障”。总之,要基于活动过程的重点、关键环节做好方案的设计、活动实施与管理以及其他安全辅助准备。

(三)推动组织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改革

一是活动的“微型化”。降低活动的综合难度,以主题下的“子主题”形成系列活动。二是活动的“微跨界”。不刻意设立独立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而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形成拓展式的“微跨界”。注意提高知识点间的“关联度”。三是活动的“信息化”。将职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方式和载体通过网络平台有机融合,构建仿真情境和活动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现活动的“在境”与“脱境”的自由转换。

参考文献:

[1]徐健. 为学业到职业的过渡奠基:职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2.

[2]申宣成.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15.

[3] 徐健.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江苏教育研究, 2019(9C).

责任编辑:陈向阳

作者:徐健

上一篇:邮电企业管理运营论文下一篇:国庆节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