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务管理

2023-0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职院校教务管理

运用《高职管理手册》加强公办高职院校常规管理的探索

【摘 要】本文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运用《高职管理手册》加强公办高职院校的常规管理,提出在运用《高职管理手册》过程中要以高职院校“三权两级”管理结构为依据,以高职党政要务为核心内容,分级分类编制工作手册,并推动管理信息化。

【关键词】《高职管理手册》  高职院校  常规管理  高職党政要务  工作手册

随着经济社会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公办高职院校,随着办学理念、规模、结构等的不断变化,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编制《高职管理手册》作为学校工作的系统化管理工具,在加强公办高职院校常规管理上探索了一些新路径,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常规管理和管理手册的概念解析

常规管理一般包括常规项目、常规标准、常规程序、常规方法等,公办高职院校的管理既遵从一般管理学的原理,也因其与其他组织、机构性质上的差别具有较显著的独特性。高职院校的常规管理主要是遵循法律规章和学校管理活动的时序化、项目化特点,由学校管理过程中基本的项目、标准、程序、方法所构成的规范系列。

所谓手册,本意为置于手边可以方便参考的一种小册子,通常按类编排,如工作手册、数据手册、图表手册、综合手册等。手册汇集某一学科或某一主题等需要经常查考的资料,成为使用者便于浏览、随时翻检的工具书。《高职管理手册》以法律规章为基本遵循,以高职校历为标准时点,按照“三权两级”的结构,规范党政决策权、分管执行权、多维监督权的治理结构以及校系两级管理体制,形成较为简约、清晰和高效、科学的治校纲目和高效、科学的运行体系。经过两年的运行实践,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管理手册》较好地促进了学校党委职责、校长职责的精准落实,规范了党政要务的工作流程,完善了学校内部治理体系,提高了办学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二、“三权两级”管理结构:高职管理手册的逻辑依据

高校的管理结构,主要是“三权两级”。所谓“三权”,即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所谓“两级”,即学校和系部两级。因此,《高职管理手册》的基本框架就是《高职党政决策手册》《高职管理运行手册》《高职监督控制手册》的“三权”手册,以及随之拓展的《部门管理手册》(《系部管理手册》)。

(一)“三权两级”的政策规定。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组织和活动”中,对高校党委、校长、学术委、教代会等决策、执行、监督等机制作了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等,均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的“三权两级”治理结构作了表述。

对于“三权两级”,《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这一文件做出了最明确的政策规定。对于“三权”,文件指出:“要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原则,健全和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规则。”关于“两级”,文件明确:“要理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进一步向院系放权,调动基层组织积极性。”

(二)“三权”对应的组织机构及职能。其一,决策权。《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党委会是领导决策机构,领导学校工作,重大问题做出决策,校长办公会议或校务会议是学校行政议事决策机构。此外,学术委员会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职权(《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教职工代表大会对教职工利益直接相关的方案办法拥有讨论通过权(《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其二,执行权。一是校长办公会议或校务会议,主要研究提出拟由党委讨论决定的重要事项方案,具体部署落实党委决议的有关措施,研究处理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二是校领导专题会议(领导小组会议、委员会会议等),根据职权或授权,研究处理具体管理工作。三是学术委员会,依照章程行使职权,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其三,监督权。一是党委纪委监督,党委“监督重大决议执行”,党委“加强对领导班子成员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情况的监督”,纪委履行监督责任等;二是行政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规定;三是学术监督,即学术委员会对学校学术事务及学术委员会工作实施监督;四是教代会民主监督,通过多种方式监督学校制度和决策的落实。

(三)“两级”对应的组织机构及职能。学校层面的职能部门,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七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意见》文件罗列了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学生管理、后勤等行政部门,党委工作部门和群团组织、教辅部门等。系部层面的单位,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三条指出:“高等学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七条指出,“高等学校院(系)级单位”。《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三、高职要务:高职管理手册的核心内容

高校的重要工作有很多,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考虑:一是上级文件规定的党委职责和校长职权;二是上级文件规定的书记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工作,以及实行主要负责制、责任制、领导小组组长制等工作;三是上级要求限时上报事项,以及定期会议汇报事项等。高职院校的党政要务梳理是领导体制机制运行的基础,解决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做重要工作”的问题。将党政要务作为工作手册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推动党委职责和校长职权的全面、有序、有效落实。

(一)议题清单:把党委职责和校长职权要务化。要理清公办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通过建立议题清单的方式,将党委职责和校长职权要务化是一种有效途径。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党委职责要务化,制定了《党委会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试行)》。这一制度对党委会的基本规定、议事规则、议事范围,以及加强会前沟通和会议管理等作了规定。党建议题以《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为依据,行政议题以我国《高等教育法》、《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教育部有关“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规定等为依据,群团议题以党的有关规定和有关组织章程规定为依据,梳理建立了党建、行政、群团等类别3个议题清单。

针对党委职责要务化,学校制定《院长办公会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试行)》。这一制度对院长办公会的基本规定、院长办公会的议事规则和院长办公会的议事范围作了规定,特别是议事范围,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文件规定的四类议题:“拟订类”议题主要研究拟制提交党委会讨论的方案;“落实类”议题主要部署实施上级及学院党委的决议决定;“开展类”议题主要组织开展处理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报告类”议题主要向党委汇报、向教代会报告等,建立形成院长办公会议题清单。

(二)“第一责”、领导成员分工和非常设机构:梳理高校要务的重要考量。在上级部门关于高校各领域各层面工作的具体要求中,针对推动落实,“第一责任人”是众多文件频繁提及的“关键词”,因此,要全面梳理高职院校的党政要务,第一责任人事项是一个重要考量。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对高职院校 “第一责”岗位梳理中发现,涉及文件达到几百个,其结果是高校主要领导的“第一责任人”达40多项,且有持续扩大化的趋势。其中,书记和校长都是第一责任人至少16项,如干部选任责任、教师队伍建设等;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至少8项,如党建工作、意识形态工作等;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至少16项,如教学工作、教学质量等。如果把校长“单责”加上述的党政“同责”,校长至少有32个以上的“第一责任人”头衔。

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是高校的工作机制,合理确定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工作职责,领导成员按照分工积极主动开展工作,才能确保这个工作机制顺利运行。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制定《学院专题会议议事规则(试行)》,明确三点:一是三种类型专题会议的基本规定,即书记会议、院长会议、院领导专题会议;二是议事范围;三是议题确定与会务组织。学院领导成员通过专题会方式研究讨论的议题,往往也就是学校各领域各层面的重要事项。

通过非常设机构加强对重点工作的统筹,也是高职院校管理的重要特點,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高职院校非常设机构进行了梳理:初步统计一所高校的“领导小组”之类的非常设机构不少于50个。其中综合及人事方面至少15个如校务公开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等;教学教辅方面至少18个,如招生工作、国家教育考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等。学生工作方面至少12个,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后勤服务工作方面至少7个,如资产管理工作、学生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等。“领导小组”的设立一般上级发文规定,甚至规定谁来担任组长,加上“第一责任人”“一把手工程”“首长责任制”的“贴牌”权,这些都成了上级调整高校主要领导工作侧重点的方式,当然也对高校工作重心和领导成员分责产生影响。

(三)要事“限时报”和要会“定期开”:高职要务不容忽略的部分。“限时报”事项容易在对上级漏报错报后报时被发现;而“定期会”事项最容易在检查工作或倒查责任时被发现。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高职院校“限时报”事项进行了梳理表:据不完全统计,从学年开始的8月“招生录取数据上报”,到次年学年结束的7月“毕业生学历注册上报”,一学年不少于76项。分月上报事项的情况是:8月4项;9月8项;10月11项;11月8项;12月10项;1月7项;2月0项;3月9项;4月7项;5月1项;6月4项;7月7项。按照上级核定高职院校党政职能部门设置数一般为7~8个,平均每个部门每个月有1个须报上级的重要事项。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高职院校“定期会”工作进行的梳理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校级专门会议不少于27个,平均每月不少于3个,大体上每周1个。如党风廉政建设、党建、干部、公开招聘、统战、工会、教代会、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普法、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教改、教学质量、招生专业及新专业申报、大学英语等级考试、群团、德育、国防教育、实践育人、内部控制、反腐倡廉建设、内部审计、图书馆、体育、思政课建设等。

四、纵横管理:高职管理手册编制和运行的基本方法

(一)决策手册:以定题月会构建决策平台。党政决策、分口运行、多元监督是高校“三权”的特点。在高校,广义的决策权有党委、行政、学术委、教代会等四块,但主要还是指党委的领导决策权,辅之以及行政的议事决策权。

党政决策手册,即高职院校决策机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等工作手册。手册编制的要领主要有两点:一是拆解议题,顺时编列。将学校《党委会议题清单》拆解,以“每两周一次党委会”“每月1个重大主题”,将拆解后的议题再按专题化归口编列,再将《院长办公会议题清单》的四类议题(拟订、落实、开展、报告)中与党委会议题对应安排。二是要务分类,责任分岗。将上级有关党委书记、校长第一责任人的规定,与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题比对,凡对应的,列入党政决策手册,不对应的,列入管理运行手册。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制定的《党政决策手册目录(试行)》,以表格的形式设计。分为季期、月份、周次、时间、主题、工作内容、主办部门等七个栏目。其中季期分为四季和寒暑假期;月份按一学年12个月;周次按每学期20周每学年40周编排,可以编排到具体日期;主题按要务提炼;工作内容为主题的事项提纲;主办部门为内部职能部门。手册目录的说明栏有五点。一是说明两周一次党委会的文件依据,二是说明党委会议题清单的出处,三是说明院长办公会议题清单的出处,四是“三重一大”议题清单出处及每次党委会均可预留时间讨论,五是加强党委会的专题学习。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决策手册推动学校构建了党委年期要会、定题月会的重大决策机制和校长每周例会、每月校会的议事定事机制。

(二)运行手册、监控手册和部门手册:纵横周密的管理架构。具体如下:

1.运行手册。“分口运行”是高职院校管理的特点。以分管领导、对口党政职能部门、系部及其相关业务科室等,构成了业务管理之“线”。管理运行手册,就是在理清职责、理清要求的前提下,合理设计管理运行规范。运行管理工作手册的基本架构:一是循环校历,通过加长寒假罩住春节,运用历法“28年转回”规律以至于可以制成“万年校历”,确保校历稳定和校历循环;二是校务大纲,按照学年校历节点进行学校要务的序化编排以及要务说明形成学校管理纲要性文件;三是制度汇编,包括党政管理制度汇编、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学生管理制度汇编;四是专题手册,即分管领导对分口业务的工作手册,如教师手册、教学手册、学工手册等。

2.监控手册。高职院校的监督控制,一般包括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学术监督、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等五个方面。近年来。高校频发的违法违纪案件,深刻反映了监督控制不力是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高职院校也不例外。監控手册的编制和运行,应该聚焦3个方面:一是监控主体的梳理,如内设机构、非常设机构和民主监督组织等;二是监控制度的清理,如国家法律、国家法规、部委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等;三是开展监督基本环节分析,将干部选拔任用、招生录取、教育经费、物资采购、基建工程、经费预算等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列为重点监督项目,将每年或每学期对重要的管理事务列为定期检查项目,将具体安排编制成手册,有计划、定期地开展监督工作。

3.部门手册。高职院校根据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系级组织是高校教学管理机构的基本单位,高职院校实行校系二级管理。《部门手册》依据部门工作职责和相关会议制度进行编制。高职院校一般应制定《部门工作基本职责》,制定《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系党总支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系主任办公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部务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明确各类会议议题清单。各系编制《系务工作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系党政联席会议、系党总支会议、系主任办公会议、系教师学生党支部会议等安排;有关本系的上级“限时报”重要事项安排;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决定的相关重要事项(党政要务工作手册)的落实;重要责任事项即第一责任人(岗位责任制)的开展;重要责任事项实施情况的检查;等等。除系以外的各部门编制《部门工作手册》,主要包括重要部务会议、部门行政会议、部门党组织会议等安排,以及有关“限时报”、党委、行政决议、“第一责”、重要责任事项的落实和检查等安排,将部门责任项目化、把项目时节化。

(三)平台、系统、终端:高职管理信息化。2015年8月28日教育部印发《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十项工作中之第四项是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行动。通过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行动,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强化管理信息化整体设计,健全管理信息化运行机制,提升管理信息化应用能力,这是上级部门关于教育信息化部署的目标所在。《高职管理手册》与信息化、智能化等现代化手段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管理效能。因此,可以针对管理手册的需要,在原有管理系统上增加校务手册管理系统,或者专门开发校务手册管理系统,形成手册管理工具,通过校园网平台、手册管理系统、电脑和手机服务终端等,借助管理工具构建手册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平台,以信息化手段将“手册”的应用推向深入,如对节点要务的提醒功能、未实施要务的预警机制等,建立起手册执行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

【参考文献】

[1]孙延斐.高校常规管理机制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1)

【作者介绍】李筱翎(1980— ),女,广西岑溪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学院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责编 黎 原)

作者:李筱翎

第2篇: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初探

摘要:近年来,高职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招生连年增长,随之而来的高校学生危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在不断增加。本文试从高校危机管理模式和大学生危机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坚持合理的处置原则、采用合适的处理方法,正确面对危机的发生,做好高校危机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校危机管理 危机预警机制 大学生危机管理能力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职院校招生数量连年增长,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这同时也给各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而时有发生的大学生犯罪事件则引发了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大学生危机管理机制的反思和讨论,建立健全大学生危机管理机制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关于高校危机管理

1、高校危机管理概念

高校危机是指在高校内突发的、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和学校形象、严重威胁或危害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危机事件,主要有六大类危机:一是自然类危机,即由水旱灾、气象灾、地震、海啸、台风和爆发性流行病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所造成的危机;二是社会类危机,即由社会安全事故、重大交通事故、城市生活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严重传染病疫情等各种社会问题造成的危机;三是政治类危机,即由国际国内政治事件、重大刑案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暴力事件、经济安全事件等政治因素引发的危机;四是管理类危机,即由治安管理松散、学术腐败、教学质量下降、行政效率低下、组织运作僵化等高校管理失误、不当或不到位所造成的危机;五是设施类危机,即由高校教学、生活设施损害、电脑病毒网络瘫痪、设施使用不当等硬件设备引起的危机;六是心理类危机,即由个别大学生因不能正确面对学习、课业、就业、人际关系、疾病、城乡差别、贫富差别、感情挫折等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所造成的危机。

2、高校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危机管理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危机往往也是来自很多方面。主要有:

(1)学习危机。高职院校的学生成绩相对来说不是很好,但是社会、老师、家长对他们的要求并没有放低,学习的难度和压力使得同学们在考试前为了学习而疲于奔命,进而造成了高职院校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状况。

(2)生活危机。大学生都来自五湖四海,家庭经济状况不一,对于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他们还要面对相当大的经济压力,甚至有些不得不提前参与到社会当中,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勤工俭学活动,经济的不平衡让他们的心理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3)人际危机。进入到大学之后,接触的人多了,生活的圈子大了,很多同学一时之间难以适应这样的变化,导致心理上有所变动。

(4)感情危机。大学生都是20岁上下的年纪,这个年纪的他们正是情窦初开的时候,但是面对感情,他们是理性不足而冲动有余,很容易造成一系列的感情危机。

(5)、前景危机。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空前激烈的社会,就算个人有再强的能力,也不能保证自己在竞争中有着不可撼动的优越性。由于大学生受过更高层次的教育,他们期望值的攀高使他们不能够理性地看待形势。

二、高校危机管理的模式

1、高校危机管理中的预警体系和原则

高校作为一个公共性的教育组织,人口密度大、信息传递速度快,危机也常常不期而至。如高校学生集体就餐,容易引发大规模的食物中毒;各高校之间信息畅通,学生自杀或暴力等不良事件容易引起连锁恐慌等。这些事件都将威胁高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同时高校作为社会舆论的焦点,这些事件也会给高校的形象建设和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冲击,严重影响高校稳定的长效工作机制。那么如何在危机发生之前及时、有效地规避,防患于未然,充分发挥预警机制的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建立并完善高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将危机消弭于始前,已成为高校管理和学生工作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校危机管理应该遵循维护稳定,迅速快捷,明辨是非,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为广大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稳定压倒一切,无论出现任何事情,都必须从维护稳定的原则出发,要千方百计地防止事态的扩大;同时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最有效的措施,迅速控制局面;在处理过程中,要正确分析,明辨是非,才能真正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及时消除隐患是高校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

2、建立高校的危机预警管理制度

高校的危机预警管理应该采取三级管理与重在预防相结合的制度,即校级危机管理领导小组、院(系)级危机预警、班级危机监测三级危机管理相结合。危机发生后,启动危机处理应急预案,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终止危害的继续发展,防止恐慌蔓延。

三、加强大学生危机管理的能力

1、大学生危机管理概念

大学生危机管理就是指在搞笑危机管理过程中,大学生在积极配合、参与支持、服从学校安排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主动性,以学生干部和有专业知识的学生积极分子为中坚力量,利用学生会组织,组建与学校应急机构相适应的学生应急组织和应急体系,对学生进行专门管理,制定一整套适合学生操作的预防、处理和总结预案,采取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的应对危机行为的动态管理过程。

2、强化大学生危机管理意识,提高危机管理能力

高校危机管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对危机的预防、危机发生时的识别和处理、危机解决后的信息反馈与总结,针对这些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和特点,我们在强化大学生危机管理意识、提高危机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四种能力:

(1)危机预防能力

高校危机管理中,前期对危机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培养学生对危机的预防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凡事做到防范于未然,就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高校可以根据当前的形势和状况,组织各种各样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国内外大事以及校情,熟悉学校和学生应急机构组织和职责,熟悉学校的危机预警系统和应对预案;经常组织各类演习,在演习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各种应对技巧和能力。

(2)危机识别能力

危机识别对于化解危机,提高管理效率,作用重大。危机发生时,能第一时间识别并做出判断和处理,对于高校危机管理来说影响深远。高校应加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听信传言和流言,在面对危机时能保持客观冷静,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危机,协助实施预案,及早消灭可能导致危机发生的诱因。

(3)危机沟通能力

在沟通过程中,大学生要注意明确沟通目的,明确沟通对象,明确沟通工具,明确沟通原则。在危机发生时,必须第一时间诚实、完整、真实的通过最有效沟通途径和方法,向学校相关部门反映事情的全部真相,以便学校职能部门在最快时间内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将损失和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

(4)危机应对能力

大学生在面对危机时,必须做到快速行动,进入应急状态,服从学校的整体安排,为大局着想,配合学校的部署和安排,快速的解决问题;当情况特别紧急,无法接收学校指令,需要个别处理时,要冷静的面对突发状况,细致的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相关情况,理性的

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抉择,从而积极果断的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

总之,高校的安全稳定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直接的关系,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高校管理者必须高度认识到高校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当然,危机给我们带来了损失和伤害,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但危机中却又蕴含着生机,对于高校而言,危机带来的是管理经验的积累。因此,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危机,为的是更好的预防危机。

参考文献:

[1] 蒋春雷.高校突发事件的危机预警与应对策略[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6).

[2] 林羽.浅谈高校危机管理[J].科教文汇,2006,6(下).

[3] 朱晓斌.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理念和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4,(16).

[4] 白涛,许中华.高校危机管理对策初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4).

[5] 唐雁凌.我国高校解决危机的对策[J].大学时代,2006,(4).

作者:杨依依 李磊

第3篇:高职院校与文化管理

摘要伴随着改革与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已突破了单纯的经验管理模式,大都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形成了健全的部门分工、职能监督及评教考核系统等,然而,由于缺乏创新的管理理念,高职院校多把把管理的重心放在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上,尤其是教学质量管理环节,而实际而言,高职院校的管理是一个系统过程,规范化与标准化只是管理的“冰山一角”,而且,过分强调会导致了管理制度的僵化、教育管理效率的低下,本文引入文化管理的概念, 强调在高职院校管理中渗入人性化思想,以冀克服单纯的规范化管理所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管理 内涵 契合

1 文化管理的内涵

文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全体师生的身心能够融入到系统中来,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约束,其功用在于“不治而治”。①文化管理作为西方的一种科学的管理工具,于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与“自我实现人”假设相对应,否认了“经济人”片面的人性假说,在哲学启发思想上,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相对立,强调以人为中心,提倡感情因素等的非理性管理模式。

文化管理把校园看成有机的“人的有机组织”,是培养人性的场所。从文化管理在形式层面上强调三元式管理:一是指通过文化来实行优秀的管理;二是指制度的内化和内蕴,慢慢把制度演变为一种精神习惯。文化管理恰好地诠释了制度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制度的润滑剂,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文化的润滑则难以成为自觉的人格行为,难以内化成为精神习惯。制度和文化之间是相互塑造的关系;三是重视感情和价值在管理中的运用,管理方式要将理性与非理性结合,以前强调要什么,不要什么,感到人是一种很被动的存在;文化管理通过感情、价值观的渗透,变被动为主动。

2 高职院校管理的目的、内容及当前状态

2.1 高职院校管理的目的和内容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变化,伴随着这一变化的是教学规模扩大,教育资源不足,以及学生择业困难,教学过程和教学秩序受到了冲击,近年来,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深入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各个层面,高校人才培养向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转变,这对现行的教育观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发展的要求。高职教育管理机制,作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也必须伴随管理内容的转变而采取新的管理模式应对改革的需要。管理的变革、创新意味着管理思想的解放和管理理论的突破,管理实践也表明,没有管理的创新就没有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高职院校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寻求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的新途径。而在高校的管理中引入并加强文化管理,将成为提升管理水平的新内容与新方法。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渗透于管理全过程,优良的管理文化氛围对于促进高校管理效能提升具有潜在功效,当前高职教育管理中应突出以人为本、学习和创新等文化氛围的建设。②

2.2 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管理状态

直到今天,我国高职教育中当下的教学管理机制仍然摆脱不了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的影子,从课程设置到招生、从专业到就业、从教学内容到教育管理、都在政府的控制下按计划运行,教学管理上也表现出强调同一规格、封闭、缺乏生机的特点;在古典管理理论的影响之下,以 “经济人”和“理性人”的哲学假设为基础,明显表现出强烈的指导性管理模式的特征。管理理念仍停留在“科学管理”的层次上,整个高校管理系统被认为是一个“理性”组织,管理者比较多地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以及各种行为的规范性,而忽视了人的情感。

然而,我们知道,人才最重要的两个特征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目前的高职院校的实际运行中,这两点基本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就管理这个层面而言,在对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管理上,机械化的管理制度束缚了师生的创造力,更无法对很多非显性的行为、思想、创造能力进行量化管理,制度中的“非正式约束”也不可能被呆板的制度考虑在内,这样的两重性既影响了制度作用的完整发挥,又形成了管理上的缺失,容易引发被管理者的心理不安定,消极的影响到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

而文化管理这一概念恰恰与上述理念相反,文化管理更加注重的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的方式,在人们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的意志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它是以管理人的思想为主、以灌输知识和强化学习为手段的管理,强调将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加强情感、信念、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3 高职院校进行文化管理的途径

随着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知识已逐渐成为生产力第一要素,而人才的培养也从传统的填鸭型向创新型转变,培养的模式和方法的改变,对管理的机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更要适应变革。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管理的目标,但传统管理中非人性化的矛盾愈来愈突出,管理各方面都需要人的创造性劳动。文化管理从传统管理方法的窠臼中突破出来,从责成人、指示人、管教人的管理转变到尊重人、关心人、开发人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的管理;从迫使、掌控、惩罚的“性恶论”管理转变到激励、鼓励、奖励的“性善论”管理;从非感性因素管理转变到加强情感培育、强化人性理念的感性管理。于一言蔽之:文化管理将参与、沟通、共享、发展渗透到管理之全过程。

3.1 创新办学理念

在高职院校管理中,传统管理主要来自法律法规、条例制度、教育规律、教学常规等方面,而文化管理常常是一套在本校内部适用的认识和衡量事物的准则体系,该体系作为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人的头脑中,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判断,决定了人们在学校中待人处世的方式,无形地约束着师生员工的行动。 文化管理首先要求高校有鲜明的办学理念,文化观念下的办学指导思想不是通过简单的学习、模仿就能形成的,只有形成切合学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学科结构的办学理念,学校才有抓文化管理的可能和前提,才不至于迷失方向。可以说,没有先进教育思想指导的高职院校不可能形成特色,也谈不上文化管理。所以,高职院校的管理要有文化品位、文化管理也是对传统校长管理和制度管理的突破,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文化自觉。

3.2 改善高职院校各客体之间的关系

管理学认为,实现文化管理的前期任务就是建立学习型的组织,高职院校管理的对象是具有相当文化程度的大学教师和大学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主要联系,从整体而言,他们从结构和内涵上都构成了一个学习型的组织,不但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师则处于一个广义的“大学习”观念中。所以,从文化管理的角度,老师和学生都是文化管理的客体,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强势的态度制约着学校中人的行动,影响着规范制度的确立,从而影响着校园文化; 而文化管理不仅强调约束人的行为、更关注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这在某种条件下还能改善由于传统管理模式带来的不良影响和心态。举例说明,在传统管理状态下,由于存在考试通过率、英语四、六级、就业率等硬性工作任务的压力,教师往往只顾自己的工作而忽视与其他教师的合作,形成只顾自己的学科和自己的学生的短视心态,这是管理模式给必然给本来就崇尚自由的校园文化带来硬伤;而有着强烈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的文化管理,可使教师团结协作、形成合力,既教书又育人,这是对以往管理模式的补充和改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已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跳出了原始、单纯的“教授”与“接受”的形态,大学生多元化的知识获取途径及各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正逐步改变师生综合知识容积完全不对等的给予与接受状态,由此师生间关系呈松散的弹性,对这种松散关系的管理必须采取相应的文化管理措施。

3.3 增进高职校园文化软实力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在高校校园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积淀形成的文化氛围,是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和灵魂。③文化是一种管理手段,高职院校与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文化是单位的无形资产,为了让高校员工更好地服务社会,单位应关注员工的不同层次需求,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充分发挥其作用,在高校管理上,营造浓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氛围,形成独特的高校文化风格,是管理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④

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是提高校院文化软实力进而增强学生创新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也是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重要促进因素,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健康成长,育人育才的发展有很强的导向力。文化管理以丰富和创新文化管理模式和路径,而创新文化管理必须着眼于前述提到的学习型组织,必须以校园核心价值观培育和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提高为根本导向。创新高职文化管理模式,需要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价值培养、制度构建、规则制定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3.4 加强文化管理的媒介的协调

现代管理学认为, 管理层面的媒介有物质和行为两种,如果二者的协调或者说是比例错位,所谓的文化管理就上升不到到真正的内涵和精神层面。在高职校园文化管理中,对全体师生进行精神层面的的导向是最困难的,因此,在精神层面不宜采取机械式的凌驾、妥协或者结合,应讲究方式和策略,加强引导和鼓励,不是凭空说教,而是身体力行,实践出真知,管理层或者倡导者以身作则,显身说法,力求融合校园文化中各方力量,避免出现“貌合神离”的管理现象,文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注重领导、老师、后勤人员、学生、学校各种服务人员的全员参与,因此,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不仅仅是停留在理念层面或者具体实施层面,而要在管理的各个方面落到实处,渗透到高职学校的每一个层面和每一个流程,并且在总体上作好统筹,使整个校园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能够快速适应多种文化交融的环境。

4 结语

文化管理是具有时代特征,面对教育市场的纷扰,这种新模式适应了当前高职管理的需要,对于高职院校管理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文化管理对高职院校的渗透还在尚处在初始阶段,继续深入开展文化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理清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学术定位和研究方向,明确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把文化管理实践中的鲜活经验提升到理论层面,及时做好从经验到理论的转化、升华和推广,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必然有着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注释

①郭必裕.高校文化管理简论.煤炭高等教育,2007.25(5).

②包恒庆.浅议当前高校管理中应重点营造的几种文化氛围.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7).

③王璇.培养创新型人才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模式.理论界,2008(12).

④翁弟芳.营造高校管理文化.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5(4).

作者:张 静 李 峣

第4篇: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思考论文

一、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一)高职院校对资产的使用和运作是开展教学、科研、管理活动的基本保障

高职院校的资金一部分用于人员、日常办公消耗支出,一部分形成资产,包括基建投资形成的教学楼、实训楼等房屋建筑物及批量购入的课桌椅、计算机等日常教学设施,还包括专项资金形成的专业实训室仪器设备、软件系统等高端设备和校企合作单位赞助的设备设施等,这些资产一般以固定资产的形式存在。高职院校的一系列教科研活动、日常管理活动都离不开这些资产,只有通过对资产的有效使用和运行,才能保障学院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高职院校对资产的调配和管理,有利于推动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高职院校的资产数量大、种类多、使用周期不等,这些特点给资产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通过规范和加强资产管理,根据国家规定的资产配置标准,严格配置资产,统筹安排资产,可以提高资产使用率,有效避免资产闲置、损坏、浪费等现象的发生。

(三)高职院校对资产的监督和控制,有利于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增值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履行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通过制订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从购置、使用、保管、投资、处置等每一个环节都加以控制,可以有效防止违规采购、随意处置国有资产等不合法、不合规现象的发生,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未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资产管理体系不完整

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随着学校对教学教研活动的不断重视,在安排资金时,首先考虑的是满足教学方面的要求,为确保正常的教学活动开展,不惜成本,购入大批资产。但是由于很多学校在资产管理方面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符合学校自身情况的资产管理制度,导致其在资产采购、使用、处置等环节中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存在各种不合规的现象,比如缺乏资产购置审批制度,采购随意,没有经过采购部门的审核批准,自行采购;或缺乏资产登记入库管理制度,存在购入后直接由使用部门领取,未通过资产管理部门的出入库登记手续等问题;或缺乏严格的验收管理制度,在支付全部款项前,未按规定要求对货物进行验收,事后才发现单据不全、货物短缺等现象;或缺乏资产绩效考核制度,在出现资产浪费、丢失现象时,未严格追究相应的保管及管理责任。没有制度的约束,资产管理难以有效实施。

(二)资产管理理念传统,造成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脱离、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脱离

预算管理是资产管理的前提,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延伸。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实现资产的购置和日常维护,另一方面现有的资产存量也是安排财政预算的基础。但是很多学校为了扩大学校规模,在未充分考虑资产存量及自身发展的情况下,为了争取更多的资源,而加大了资产的投入规模,造成了资产的重复购置或利用率不高。同时,传统的资产管理理念认为资产管理的重点仅在于保护好资产,确定资产实物的存在,避免实物的毁损或丢失。但是当今社会是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很多资产由于过时或不符合学校的实际使用要求,一旦闲置,不仅其使用价值未得到实现,资产的自身价值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出现减值的现象。

(三)部分资产权属不清,无人监管

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扩大学校规模,通过资源整合、相互合作等多种方式,与其他关联单位合署办公,共同使用资产,部分资产交叉使用。一旦结束合作关系,由于某些历史原因或合作双方在资产分割上存在分歧,使资产的权利归属问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使这部分资产一直未办理相应的转移手续,最终导致这些资产无人监管,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和浪费。

(四)资产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全员管理意识薄弱

由于学校领导对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在人员配置上未充分考虑资产管理岗位所需的专业化知识,导致出现资产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甚至有些管理人员认为资产管理只需做好资产登记、汇总工作,没有维护和管理意识。另外,高职院校的全体教职工普遍认为资产管理责任归属于资产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无关,没有形成全员管理意识。

三、完善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资产管理体系

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全面的、切实可行的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规定资产在购置、使用、保管、处置等各个环节的要求和管理办法,做到有章要循,使每个环节都按规定的程序严格执行,加强资产采购和出入库管理,确定资产使用人和责任人,同时建立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内部管理体系,设置以校级领导为负责人的资产管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校资产管理工作,建立资产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齐抓共管的机制,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绩效考核体制,做到责任明确,奖罚分明。

(二)形成现代的资产管理理念,充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

作为现代的高职院校,必须与时共进,开拓创新,形成新型的现停留在资产保全上。当然,在资产管理上也要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资产管理为预算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料,在编制预算时要充分考虑资产的现有存量和未来需求,不仅有利于预算编制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也有利于提高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水平的共同提高。

(三)指导和监督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资产优化配置、共享共用

随着政府对国有资产管理重视程度的提高,高职院校资产数量渐多、品种日趋复杂,因此有必要开展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化手段,将资产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相结合,一方面从静态的财务角度出发,关注资产的数量、金额、折旧的账务信息,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资产角度出发,关注资产的使用过程和状态,做到相辅相成,相互监督。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及时对资产进行优化配置、共享共用,避免由于人工操作,出现程序繁琐、审批难等现象,使资产不能及时得到调配、使用。

(四)提高资产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充分认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全员参与资产管理

作为高职院校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建立一支具有专业化水平、责任心强的管理队伍,以院领导为中心,以资产管理部门为核心,以其他部门为分散点,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另外,可通过校内积极宣传、传达上级单位下达的有关资产管理的文件,使院校全体员工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资产管理中,使资产管理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当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客观评价资产管理现状,从院校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资产管理问题,不断的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办法,进一步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自我管理和政府监督相结合,实现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Z].2006(7).

[2]张梦薇,董明明.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5(2).

[3]熊小蕙.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创新[J].亚太教育,2016(17).

[4]黄育杏.加强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对策与思考[J].中华少年,2015(26).

第5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教师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情况,改进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特制定送本份调查问卷。

本调查采取匿名的方式进行,您的答案将是保密的,请将您选择的选项序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帮助完成此份调查问卷!

一、个人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 ( B)A、男B、女

2.您的教龄(C )

A、15年以上B、(5一15)年C、(O一5)年

3.您的学历(B)

A、博士研究生B、硕士研究生C、本科D、专科E、其他

4.您的专业技术职称(D)

A、正高B、副高C、中级D、初级E、其他

5.您主要从事的工作(C)

A、行政管理工作B、教学工作C、教辅(含教务工作人员、学生工作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等)工作

二、调查内容

1.您认为现在学校对教学管理工作(C)

A、很重视B、重视C、一般D、不太重视E、不重视

2.您对您所任教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C)

A、非常了解B、比较了解C、一般了解D、不太了解E、不了解

3.您认为您所任教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C)

A、很合理B、合理C、一般D、不太合理E、不合理

4.您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是(B)

A、教师水平B、班级气氛C、学风D、管理制度E、缺乏动力

5.您认为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的关键是(D)

A、专业发展 B、薪酬待遇 C、人际关系 D、职称评定机制 E、学生素质

6.您认为我校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任务(B)

A、非常繁重B、繁重C、一般D、比较轻松E、很轻松

7.您认为您所任教的课程期末学生对您的评价情况与您对自身的评价情况 (B)

A、很符合B、符合C、一般D、不太符合E、不符合

8.您认为学院的教师进修培训制度(D)

A、很好B、好C、一般D、不太好E、不好

9.您近三年参加过哪些培训(D )

A、国外培训B、教育部组织的师培C、企业顶岗培训D、学术会议E、未参加

10.您认为学院规定“教师的学生评教分数太低不能参评职称”的做法( D)

A、非常合理B、合理C、一般D、不太合理E、不合理

11.您认为目前学院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双师素质、职称、年龄等结构与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否相适应(D)

A、很适应B、适应C、一般D、不太适应E、不适应

12.您觉得专业教学中急需改进的是(B)

A、课程标准B、教学内容C、教材选用D、教学方法E、教学条件

13.您认为学院现在的课堂教学质量(C)

A、很高B、较高C、一般D、较低E、很低

14.您认为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 (E)

A、规章制度B、管理手段C、教师水平D、教师责任E、学风

15.您认为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估办法 (C)

A、很合理B、合理C、一般D、不太合理E、不合理

16.您认为现行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C)

A、很明显B、明显C、一般D、不太明显E、不明显

17.您认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所起的作用 (C)

A、很明显B、明显C、一般D、不太明显E、不明显

18.您对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了解情况(D)

A、非常清楚B、清楚C、比较清楚D、不太清楚E、不清楚

19.您了解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是通过 (E)

A、学校颁发的文件B、领导口头宣布C、系部组织学习D、同事告知E、其他

20.学院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C)

A、您提过意见和建议,并且您的意见和建议受到了重视

B、您提过意见和建议,但是您的意见和建议根本未予引起重视

C、您没有意见和建议,但是您可以提出建议,只要建议合理,即可被采纳

D、您认为此事与您无关E、其他

21.您认为学院现行教学管理制度(C)

A、很合理B、合理C、一般D、不太合理E、不合理

22.您认为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关键在于(C)

A、管理制度B、管理队伍C、管理手段D、管理方法E、其他

23.您认为目前学院的教学管理急需改进的是(C)

A、制度建设B、设施建设C、队伍建设D、上下沟通E、其他

24.您认为您所在教研室发挥的作用(D)

A、很明显B、明显C、一般D、不太明显E、不明显

25.您认为学院现有的教学条件满足教学需要的情况(C)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E、很差

26.您认为学院对教学场所管理(D)

A、非常规范B、比较规范(特别是多媒体教室的管理)

C、一般D、不太规范E、很不规范

27.您对学院当前教学管理的总体评价(C)

A、很满意B、满意C、基本满意D、不太满意E、不满意

28.您认为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应如何改进和完善?

29.您对改进高职院校教学组织与管理还有哪些好的意见与建议?

第6篇: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摘 要: 高职院校校办学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实用性人才,共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高校的人力资源主要以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为主体,只有通过科学、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才能合理挖掘教师的潜力。

关键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专业实用性人才,但存在人才培养理念落后、内部师资力量不足等许多不足。不完善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尤其突出,已经影响高职院校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应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通过一系列措施,使从事高职教育事业的人才尽其可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工作积极性,为学校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树立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树立人力资本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岗位分析、员工培训、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等具体工作,着重激发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凭借快捷、便利、低成本高收益的特点,已经在各行各业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学校也应根据学校实际,整合师资力量,购买、开发、调试适合本校的人力资源管理“E”模式。

二、加大员工培训开发力度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专家李宏飞在她的《职业化――21世纪第一竞争力》中指出:中国的人力资源数量巨大,但质量不容乐观。学校教育,只是在知识上做了准备。而这些人要适应社会的要求,还需要社会、组织对人力资源的二次开发,二次培训。这不仅包括技能方面的培训,还包括人际交往和行为规范、社会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教育。

高职院校员工培训工作,应着重抓好几个方面: 1.抓好新进员工培训工作。新教师大部分是直接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或者是社会其他行业转行,很难短时间内完成身份转换,胜任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学校最好能从思想上、业务上和技能上给予帮助,对工作单位的概况、有关的规章制度及办事流程、教学的方法与技巧等方面进行恰当的培训教育,做好教师骨干对新教师的传、帮、带工作; 2.完善培训开发制度。与其他一般意义上的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工作更加注重应用型、实践性和技能型。从一定意义上讲,提出了更高的培训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也要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 3.实施教师“走出去”战略,大胆鼓励教学一线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下基层锻炼,积累实际的工作经验; 4.大胆鼓励教师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相关教学方式、方法或者课程创新,从而能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检验培训效果。

三、建立重视人才的激励机制。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斯塔希?亚当斯(John Stacey Adams)于1965年提出。该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对自己和参照对象的报酬和投入的比例的主观比较感觉。

高等职业院校要努力构建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优化一些能够发挥他们专长的岗位,充分给予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在对人才的奖励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双管齐下,充分激发教职工参与教学、科研与管理的积极性,逐步建立综合奖励为主、单项奖励为辅,特殊人才专门奖励的分配机制。

在张弛有力的激励机制中,始终让各类人才有压力、有动力、有地位、有机会、有荣誉、有回报。建立多层次激励机制。根据各院校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例如可以运用工作岗位激励,尽量把职工放在他最喜欢、最适合的岗位上,培养职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可以运用参与激励,吸引职工参与本院校教学管理,以培养职工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进一步满足职工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以“教代会”的形式,让职工代表参与本单位重大决策和教育教学管理,直接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呼声。

四、建立教师绩效管理的有机体系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否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适合学校实际发展需要的绩效管理体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在规划、培训开发、激励与薪酬等各项工作的工作成效,也决定着学校教学、科研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就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制度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阶段,并不能实现对人才的激励作用,反而制约了教师的积极性,大家容易产生“混”的消极思想。

在知识经济时代,谁能掌握人力资源管理,谁就能在培养知识经济人才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和领先地位。“重视人才,以人为本”的观念已被广泛接受,人才也已成为学院确立竞争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的关键。现代学校管理理论的发展已远远落后于经济理论的发展,我们有必要从现代经济理论中汲取营养,拓宽学校发展的思路,丰富人力资源理论。

实施岗位设置与管理,建立健全岗位聘后考核评价工作机制,是今后一段时期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学院通过推进岗位聘任制度,实现教职员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由职务聘任转向岗位聘任,最终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这一渐进过程。在高校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工作中,应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实现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常荔. 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化管理的战略设计[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30.

[2] 董洁, 徐洪林.当前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5年04期.

[3]杨剑英. 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对策[J].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9(07).

[4] 常荔, 韩冰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员工心理契约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年09期.

[5]李娟.湖北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3.

[6] 刘晓峰.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2002.

第7篇:高职院校教务干事工作的定位与思考

王辉艳

【摘 要】:教务干事工作的重要性,表现在为教学提供服务、协调教学部门之间的关系等方方面面,他是教务处与各系之间、教师之问、师生之间开展教学活动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承上启下,协调左右。沟通信息,改善关系的作用。他的定位与职业素质和心态决定了教务干事工作的成败。当前教务干事在管理工作上存在定位不准、素质不高等问题,须明确工作定位、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教务干事;教学管理;协调与反馈

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按照社会职业的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教务干事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各教学单位教学工作正常运转和教务管理得以完善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工作职责是在系部主任和教务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教学管理原则。运用恰当的管理方法.组织和协调各项教学活动,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提供必要条件。并对由此形成的各类档案材料进行整理、统计和保存。教务干事既是教务管理的具体执行者、实施者。又是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安排者。同时还是教务处与各系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开展教学活动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承上启下。协调左右,沟通信息,改善关系的作用。

一、教务干事的工作定位

(一)日常教学管理工作

教务干事的基本职责就是从事日常的教学管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进行。其工作范围涉及到各系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学运行的日常管理(如学生学籍管理、教学档案的归类、选课和考务管理工作、教材征订、教室安排、教学任务书及各类教学通知的下达、教学进度表的收集、学期教学总结)、教学质量的监控、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等等。并且一旦发现问题,须及时处理。总之,范围广、头绪多、事项杂、工作量大、时效性强是各系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特征。

(二)协助与服务工作

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通常都属于“双肩挑”的人员,他们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还得承担本系教学管理的重任,因此对教学管理工作,领导不可能事无巨细一一亲躬,或者事事都考虑得非常周全,这就需要教务干事做好系主任的得力助手和参谋,协助系领导进行教学管理。对领导交办的事项及时完成,对重要情况及时汇报或提醒;协助制订相应的管理目标和工作计划,协助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协助建立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协助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改革研究工作等。另一方面,系部教学管理是一种极具服务性的工作岗位,它要为本系各教学部门(教研室、实验室等)、教师和学生服务,让领导、教师与学生及时了解教学、教改与教研等方面的信息与最新的动态,承担着向师生员工宣传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各种教学规章制度,把教学管理的文件、通知及其他与教学有关的信息及时传达给系部主任及师生的职责。

(三)协调与反馈工作

由于教学管理的许多环节呈现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教学任务是在多个部门、多方面的相互配合下共同完成的,教务干事的工作岗位处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教学单位(包括教研室、实验室以及有教学关联的其他系部等)的教学信息交汇点的位置,也是各种教学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因此,教务干事承担着协调各种教学管理关系的重任,承担着将了解到的教学情况、意见、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反馈的信息、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有关主管领导及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责,起着上情下达、下情上呈的信息反馈与协调的作用。

二、教务千事应具备的素质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教务干事的工作处于教务管理工作的最基层,从事具体的教学事务。工作量大,事务繁琐.时间要求严格,稍一疏忽就会直接影响到本系甚至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教务管理工作。因此,爱岗敬业、不辞劳苦对教务干事来说是一项基本要求。教务干事要时刻想到教学工作是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的。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激发出强烈的工作动力,一个人如果对事业有执着的追求就会发挥出持久的工作热情,从而想方设法把工作干好。教务干事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从为学校教学提供优质服务的立足点出发,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努力,严肃认真的对待工作,才能做好教务干事的工作。

(二)认真负责的责任意识

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是搞好教学管理的基本保证,教务工作的重要性、具体性的特点要求教务干事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保证教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学校工作基本上是一学期乃至一学年为一个工作周期。其中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更是教务干事的大忙“季节”。如新学期课程的安排、教学计划的调整、教材的征订、任课通知书的下发、期末学生考试的安排等工作都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稍有不慎,便会有教学事故的发生。所以,教务干事只有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强烈的责任意识才是完成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三)全心全意的服务意识

“管理就是服务”.一切教学管理工作都是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教务干事的工作更是如此。在教学活动进行具体组织、协调、管理的进程中.教务干事是连接系领导和师生的桥梁,是协调部门之间的纽带.这就要求教务干事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的意识。当好系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为领导出谋献策,并办理具体事务,如课程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计划制定与调整等:收集、反馈、传递信息,为系领导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等服务,使之民主化、科学化。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学校的巾心工作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因此,教务干事必须围绕学校这一中心工作,为教学服务。教务干事要有服务于师生的思想。经常了解和掌握师生的意见和要求,满腔热情的为他们排忧解难,以自己的行为来赢得大家的理解和尊敬,为高校的管理事业和高校发展尽心尽力。

(四)计算机管理操作能力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网上通讯”等先进技术使教育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计算机网络的显著特点是功能多、效率高、速度快,随着校园网的建立和教学管理软件的应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逐步走向现代化、科学化轨道,掌握和运用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设备的能力必不可少。这就要求教务干事必须掌握较强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在进行工作量核算、通过率统计等工作时。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手工核算的误差。更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避免许多无谓的重复劳动,节省人力和时间。此外,各类试卷的电子档案、应用网络与各职能部门联系及网上搜集资料,同样也需要熟练掌握现代化办公设备。因此,教务干事应提高信息知识及计算机管理操作能力,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发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适应管理工作现代化的要求,跟上时代步伐,避免在现代办公技术面前束手无策。

(五)开拓创新能力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各行各业提出的要求,有创新才有发展。在日益竞争的社会中,只有不断创新,高职院校才能在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教务干事应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在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在做好服务性、辅助性、协调性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动脑筋,对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工作方法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向领导的建议中,既要能明确表达领导的想法、意见。又要有自己的新观点、新视角,要敢于突破领导思维的方框,使建议有创新性,使领导的智慧和意图得以延伸、扩展和升华,从而进一步完善领导的决策。总之,教务干事在做好服务、协调和辅助工作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新情况、思考新问题、提出新办法,在工作中力争做到:观察要有新视角、思维要有新思路、自己要有新观点、行动要有新举措、管理要有新效果。

三、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教务管理水平

当前.在市场经济浪潮下人们收入的差距是教务干事面临的一个巨大考验。干事即是“服务”,无利可图。教务干事所做的都是一般性的管理工作,无法用、定量的指标去考核,有时可能花了很大精力,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做,然而并不理想,甚至不被人理解。因此,要求教务干事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任劳任怨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奉献精神是防止心态失衡的关键。首先。教务干事要善于从辛劳中品味甘苦.当繁杂的工作完成时,轻松感、愉快感油然而生;当工作被领导、教师及学生认可,那种感觉是任何物质报酬都比不上的。其次,要善于从平凡中积极进取,实现人生价值。把个人的理想抱负与人生价值的实现融人到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选自:《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2卷第5期2008年10月

第8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礼仪教学初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该专业教学上普遍存在对礼仪教学重视不足的问题,本文从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提出了在专业教学中强化礼仪教学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中国论文网 /7/view-12754835.htm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每年还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据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在WTO召开的世界大会上宣布,中国旅游就业是世界第一位的,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结果,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

年接待1.37亿人次的入境旅者,同时2020年出境人数1亿,位列世界第四。因此我国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有很大的缺口。为此,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用以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服务人员。

旅游管理专业是近几年新兴的一个热门专业,由于市场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有相当多的学生选择这一专业,但是多数高职院校很少设置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礼仪教学,而是随其他专业一起当成一门公共科目进行教学。对学生而言,要想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旅游人员,除了在仪容、风度上有要求之外,还需要旅游服务人员有出色的人品及高尚的道德情操等诸多素质。所以礼仪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应该占有较大的比重,仅仅依靠每周几节的公共课教学是很难在短短的学习期间达到旅游服务人员要求的,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强化的礼仪教学:

一、将仪容仪表礼仪的学习与日常生活表现统一

起来

旅游服务人员大部分是从事旅游服务接待工作的工作者,都要与旅游者面对面接触,在旅游者心目中,旅游一线接待人员往往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形象的代表,因此,注重仪容仪表是旅游服务人员必须遵守的一项个人礼仪要求。在教学中,这部分教学内容看似简单,却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很大的原因就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工作经历,对仪容仪表美的认知停留在追求时髦潮流上,这就导致学生在日常的仪容仪表装扮上有很多与日后工作的仪容仪表有诸多差距。比如,旅游管理专业中对酒店服务员的仪容仪表要求是画淡妆,不留披肩发,前发不护额以及着装要求清洁、挺括、美观等等,学生往往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女生画浓妆,男生留长发,衣服追求时尚,穿奇装异服现象比比皆是。这就要求礼仪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强调礼仪课堂中的学习与练习,还要规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及时纠正不符合服务要求的行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审美,养成根据场合进行仪容仪表装扮的习惯,按照礼仪规范去做,并注意细节,不要一味追求潮流。

二、将仪态举止礼仪的学习与日常礼节结合起来

旅游服务人员要求经常与游客打交道,从生理的角度看,较好的体形、强健的体格、端庄整洁的仪表和潇洒飘逸的风度,会对游客产生天然的吸引力和首因效应,为进一步发展交往、增进友谊、开展工作打下相应的基础。为此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礼仪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形体的训练以及仪态举止的强化练习。相对于其它专业比如计算机、机电等专业的学生,在仪态举止方面的学习,要求应更严格。但是仅仅在坐、立、走、蹲或者手势等姿势上一味强调或者练习,无疑是枯燥

乏味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而如果将这些符合礼仪要求的举止结合在日常礼节的运用中,效果将事半功倍。比如上课时的师生互相问候,学生可以采用前腹式站姿,打招呼时远距离招手致意等等,都要求将仪态举止与礼节相结合才能给人以彬彬有礼的感觉。尤其学生在到景区、酒店等实践单位实习时,将课堂上学习的各种礼节运用到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接待中的站立,导游中的手势,沟通时的微笑,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与锻炼。学生学习礼仪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而良好的风度的展现,是一个人良好仪态举止在日常生活中展现,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行使礼节时运用好仪态举止,是礼仪教学中一个很好的办法。

三、将语言沟通礼仪的学习与旅游服务结合起来

旅游服务离不开语言,服务语言离不开礼貌。旅游服务接待的过程,是从问候客人开始,到告别客人结束。在工

作中使用礼貌语言,讲究语言艺术非常重要。旅游服务人员需要讲好普通话,语言要准,语调要好,词汇要丰富,表达要准确。在整个礼仪学习过程中,语言沟通礼仪是相对其他礼仪要求较难的一部分。旅游服务人员不仅要掌握常用的日常礼貌用语,还要擅于运用旅游相关专业的一些知识来对客人讲解,对语言沟通能力有相当高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学生知识面窄,词汇不丰富,很多时候处于无话可讲的状态,更谈不上用礼貌语言,尤其在没有任何情景假设的情况下,很多学生找不到话题,也就无法进行语言礼仪的实践。仅仅让学生凭借着日常生活中的对话来理解掌握语言礼仪,很明显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去甚远。要改变这一状态,结合模拟导游等专业课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将学生设定为旅游服务人员的角色,创造一个接团带团的旅游情景,将导游迎送礼仪、与游客的沟通协调礼仪、导游讲解礼仪等知识点融入到接团、接站、入住、讲解、送

别等环境中,给学生提供既定话题,在模拟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纠正了很多不良的说话习惯,并且提示学生在沟通中运用“请,谢谢,对不起,您……”等礼貌语言,达到旅游服务人员的语言沟通要求。

四、将微笑服务礼仪的学习同礼仪道德修养结合

起来

微笑是指一个人微微含笑时的表情,微笑服务是情感服务,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调节情绪,消除隔阂,促进双方沟通。作为旅游服务人员来讲,微笑服务既是应具备的服务技能,也是一个人职业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大多数礼仪教学对微笑服务礼仪的培训都是从表情规范上入手,比如对着镜子练习,用某些英文字母、普通话某个字的发音矫正口型,或者咬筷子,咬苹果等等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找到微笑的基本感觉,但是真正运用的时候,仅仅是

一种技能的体现。旅游服务人员面对的是复杂的劳动对象,必须满足多样的服务要求,如果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仅凭技能展示微笑服务是很难坚持下去的。旅游服务人员只有选择积极、乐观、豁达的心态,才能从容应对职业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化解各种矛盾,表现在言行上就是态度和蔼,语言文明,礼貌待客,服务周到,体现在职业形象上就是热情好客,微笑阳光。如果在微笑服务礼仪的教学中,结合礼仪道德和职业道德的修养,对学生尽可能的进行心态方面的疏导,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所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将使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微笑服务的真谛,充分认识旅游服务人员与客人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在工作岗位上排除一切心理障碍和工作以外的事,全身心地进入角色,以真诚的微笑与友善出现在客人面前。

礼节礼貌既是个人修养和内心情感世界的外露,也是优质服务的重要内

涵。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旅游服务人员,相对于其它专业的学生,有很明显的特点。旅游服务人员要有良好的风度,注重仪容仪表、行为举止方面的细节,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在旅游接待中,要使用敬语,要提倡微笑服务,要懂得接待中介绍、问候、握手或其他礼节的顺序及有关知识,要懂得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接待习俗上的差异,还要讲究与游客交谈的语言艺术及表情、体态筹。这就要求针对这些特点加大加重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礼仪方面的训练和指导,注重课程教学和应用实践的结合,寻求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能马上适应工作要求的合格的旅游服务从业人员。

第9篇:高职院校毕业班班级管理方法初探

李丹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班学生的特点和班级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毕业班班级管理的方法。并树立毕业班管理新理念,加强和改进毕业班学生的教育工作。 关键词:毕业班;班级管理;方法

毕业班的班级管理是高职院校班级管理过程中的最后一环,也是管理难度最大的一年。这一年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毕业和就业。做好这项工作十分重要,要积极探索新的毕业生班级管理方法。

一、 高职院校毕业班学生特点和班级存在的问题

1、每个学生的毕业选择不同,班级目标缺失。

高职院校毕业生班级学生大体可以分为插本族,找工作族,恋爱族,“无意识” 族等几类。每一个类别都有着其不同的思想和行为特点。而且毕业班的学生思想也不稳定,不成熟,认为毕业后的选择是自己的事情,与其他人无关。这样一来,班级活动几乎无人参加,班级没有共同目标,集体意识缺失。

2、毕业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热情不高。

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愈发严峻,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再加之学校对毕业班的管理存在疏漏。以致于最后一年学生的中心任务向找工作转移,课堂教学出勤率低,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冲击。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严重“缩水”,教师的授课计划和授课情绪受到影响。教师对于学生成绩的评价也比较宽松,其结果是降低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3 、情绪不稳定,行为自由散漫,班级松散。

毕业生即将走向社会,产生各种就业前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急躁、自卑等心理。其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不够完善,处理问题容易情绪化。学生的这一特点致使他们外在表现与内化的道德行为标准反映不一致。因而行为自由散漫,遇事易和班干部冲突,导致班干有顾虑,不敢大胆管理,甚至放弃管理。班干部作用的发挥受到影响,以致整个毕业班班级松散。

4、高职生在外顶岗实习,班级概念淡化。

高职学生大三上学期要完成三至六个月的校外顶岗实习。此时,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企业实习,高职三年的大学生活也就无形中变成两年。也给毕业班的班级管理带来困难。学生在此过程中,由学生转变为职业人,个人意识增强,缺乏班级意识。到大三下学期,毕业生要完成毕业论文,找工作等问题,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都各自忙各自的事情。毕业班学生很难找到全班聚在一起的机会,所以班级概念淡化。

5、各种信息传达不通畅

毕业班的工作涉及到大量就业信息的发布,相关部门通知的下达。此时,多数学生都在校外找工作,很难及时有效的将信息发布给学生,如果给每位毕业生打电话通知,势必会增加辅导员的工作量。所以毕业班的各种信息传达不通畅,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

二、高职院校毕业班班级管理的方法

(一)确立班级目标

班集体目标是建立在班级每名成员都有自己的目标的基础上,做到人人有目标,人人为目标而奋斗。高职学生进入大三后,就应该强调毕业班学生的目标。此时大多数学生都会有自己的目标,如:找到一份好工作、成功考上本科等。其实质都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发展。

所以在班级成员都应有自己目标,并由各自小的目标,上升为班级大的目标。毕业班的班级目标可确立为让每位同学都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此时,集体的大目标和个人的小目标统一协调起来,调动大多数毕业生的积极性。让毕业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相互之间不断感受成功的或失败的体验。

(二)加强班级组织建设,成立就业联络小组

毕业班应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成立就业联络小组,实行“班干部承包宿舍工作责任制”。将毕业班的学生干部以承包的形式,一一对应地分派到学生宿舍,由一两个宿舍组成一个就业联络小组。班干部任组长,团结带领所承包宿舍的同学积极做好毕业班的各项工作。通过交任务、压担子,让他们负责协助辅导员做好就业联络小组的各项工作,确保各项信息传达到位,保证毕业班同学安全和班级的稳定。

毕业班的班级建设工作一定要发挥班干部、班级学生党员的力量。学生干部思想进步,遵守纪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热心为同学服务,在同学中享有一定的威信。抓好这支班干部队伍,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作用。成立就业联络小组,实行“ 班干部承包宿舍工作责任制”,无形中就相当于在各个毕业班宿舍增加了一名学生兼职辅导员,可以将毕业班工作做得更深入、更全面、更细致。也探索了利用学生骨干的力量来做好毕业班工作的新方法。

(三)严格班级管理,建立网络管理模式

毕业班学生也是在校生,也受到校规校纪的约束。因此,一定要严肃学校纪律,做好毕业班级的教学和日常管理。对学生严格管理,即使在毕业离校阶段,也绝不能姑息迁就。

毕业班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毕业生就业工作。这是一项头绪多、耗时长、政策性强的工作。改变传统的就业管理模式,建立网络管理模式,是促进就业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班级管理高效化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可以对毕业生信息和用人单位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采用系统操作做到数据的统

一、规范、准确和及时,大大提高就业工作的效率。通过网络系统可以对每个毕业生的信息进行录入、修改、查询等,便于学校对毕业生信息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毕业班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班级网站,班级博客,班级"BBS",以及腾讯QQ等多种形式加强与毕业生的沟通和联系。通过班级网站、班级博客等及时发布一些公告,如毕业的时间安排、毕业手续要点要求、还可以及时发布招聘信息、面试信息等等;通过建立班级QQ群,老师可以随时与同学单独谈话 ,也可以在群聊里解决同学们的各种问题。全班同学可以你一言我一语的进行讨论。交流求职心得,工作经历体会,班级建设等。一些高校已经尝试把班会开到QQ群里。这样就解决了毕业生外出实习,无法集中开班会讨论的问题。通过这种网络管理模式,老师也能及时对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联系方式以及未就业学生的情况等做到了如指掌、心中有数。

(四)开展多项与就业相关的班级活动,强化班级意识

班级活动是进行班级教育管理,培养优良集体的基本途径。班级教育管理是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进行的,其教育管理的效果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对于毕业班的学生来说,主要任务是找工作。那么在学生真正走入社会前,可以通过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强化毕业生的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训练等。所以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与就业相关的班级活动,让他们及早的做好准备。

比如:(1)班级简历制作比赛,通过比赛让大家较早的认真完成一份属于自己的求职简历,并且辅导员对每个人的简历进行指导修改;(2)模拟面试,面试是求职过程中非常关键

的一个环节,是求职的第一道关口。通过模拟面试,学生体验真实的面试、增强面试实战经验和技巧,增强自信心和随机应变能力,使毕业生在实际面试中发挥出色,充分展示才能,提高面试成功率;同时班级模拟面试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班级意识。(3)举办与就业相关的各种讲座,请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已经毕业的毕业生到学校来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了解企业招聘人才的要求以及如何应对找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4)职业技能擂台赛

(五)紧扣择业环节,加强心理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临近毕业时期,各种思想问题都有可能出现。如学业未能顺利完成,恋爱失败,就业困难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毕业生普遍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我们必须十分重视毕业班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中开展宣传教育,指导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树立竞争观念,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提高心里成熟能力,主动谋求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积极参与竞争;帮助学生客观分析自我与现实社会,有效排除心理困扰,培养积极的求职心态,面对各种挑战,提升其综合素质。

(六)关注个别学生,感受班级温暖

毕业班学生在学习、生活、求职择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表现在学生个体上可谓千差万别。负责毕业班工作的辅导员,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对有疑虑,心存障碍,家庭困难的学生更应细致周到、耐心疏导,开展个别谈心和交心活动,帮助学生排除干扰,顺利完成学业为进入社会。班级同学也要关心这部分困难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班级体的温暖,重拾信心。

三、结束语

毕业班的班级管理工作还有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研究。做好毕业班的学生工作需要认真分析研究毕业班学生的特点,多种方法,多种形式进行管理。教育 是人对人的交 流、影响的过程,是将这种影响加以确立、巩固并得到实际体现的过程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毕业生工作是一项育人的工作,关系到学生走出校园自身的发展和成长。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主动的投入到毕业班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当中,关心班里的每一位毕业生,踏踏实实地工作。这样,我们的毕业班才能成为优秀的班级,毕业生才能成为优秀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楼锡锦等.把握毕业班学生的思想特点做好毕业生的教育管理工作[J].高等农业教育,1999 年.

[2]朱全红.高校毕业班学生弹性管理探索与实践[J].高教研究,2007(3).

[3]李声.高校毕业班 “空巢” 现象分析及解决对策[J].新西部,2008(4).

[4]孙丽霞.以学生为本做好毕业生离校前教育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 .

[5]覃吉春,戴志.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2)

[6]曾碧元.改进高校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4)

[7]李志刚.浅析高校毕业生管理问题[J].长沙大学学报,2008(1)

上一篇: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下一篇:餐饮行业调研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