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道德学风建设心得

2022-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科学道德学风建设心得

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构建创新型国家人才梯队

近年来,随着科研从业人员的不断增多,科研资源相对稀缺,对学术荣誉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利益的追求也日益激烈,引发了科研从业人员的价值冲突,产生了导致科研不端行为的职业和社会诱因。科研领域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违反科研伦理、滥用学术权力、学术失范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经损害了学术界、教育界的公信力和良好社会形象,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健康成长和人才队伍建设。

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纪念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科技界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恪守坚持真理、诚实劳动、亲贤爱才、密切合作的职业道德,为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示范作用。习近平同志代表中央在中国科协八大的祝词中也明确指出,科技工作者要加强品格修养,自觉加强道德自律,坚决遏制科学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和学术不端行为,在全社会树立科技界崇尚真理、求真务实,坚持说真话、办实事、求实效的良好形象。这些重要指示都对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高屋建瓴 统一思想

2012年6月5日,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在京召开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作重要讲话,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袁贵仁和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党组书记陈希对2011年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今年工作进行了部署。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科技部、工信部、农业部、卫生部、国资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解放军学位委员会有关方面的领导同志,一批著名院士专家,百余位高校的院(校)长和科研院所院(所)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教育厅(教委)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教育局等各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以及来自社会各有关方面的代表共计400余人齐聚一堂,共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大计。

韩启德在讲话中指出,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培养造就优秀创新人才、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关键举措,也是培育创新文化、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科研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违反科研伦理、滥用学术权力、学术失范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经损害了学术界、教育界的公信力和良好社会形象,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健康成长和人才队伍建设。要建设一支能肩负起历史使命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已经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急迫任务。学术界、教育界必须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自觉成为科学道德的维护者和严守科研规范的倡导者,直面学风道德方面出现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韩启德指出,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关键是要抓好教育、自律和监督三个环节,要广泛开展科研诚信教育,从源头治理学风道德问题,把严格自律作为理应承当的终身要求,坚决抵制一切违反科学道德与伦理的科研行为,把监督惩处作为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必要举措,坚持道德约束和监管惩处并重,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陈希指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是事关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科技强国建设的重大工程,也是科技界、教育界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事关科技界、教育界的声誉和地位,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做好2012年的宣讲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绝不松懈;进一步全面、深入、扎实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做到“两个拓展、两个结合”,实现宣讲机构和宣讲对象的全面拓展,覆盖所有高校、中科院、社科院所属科研院所(中心)并向地方研究机构、军队研究机构、民营研究机构、企业研究机构拓展,覆盖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并逐步扩展到所有学科领域,覆盖全体研究生并逐步扩大到高校新入职教师、高年级本科生、科研院所新入职人员、研究生培养单位新上岗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时,抓好集中宣讲与多种形式教育相结合,使宣讲教育工作形成常态、形成制度;抓好宣讲教育与监督惩处有机结合,抓紧建立完善合理有效、公正公开的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制度。

总结成绩 深化持久

中国科协与教育部自2011年起联合采取措施,共同推动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新生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在各地科协和教育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在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得到了广大研究生、研究生导师的积极响应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一是主题集中,紧紧围绕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研伦理和学术规范等内容开展宣讲。二是覆盖面广,全国592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了宣讲教育活动,博士生11.1万人次、硕士生74.7万人次接受了宣讲教育,基本覆盖了2011级全部新入学的研究生。三是宣讲专家层次高,31个省(区、市)共邀请了68位著名专家学者开展宣讲教育,其中有43位院士。

2012年3月,中科院、工程院和社科院加入宣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使得宣讲教育工作有条件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实现宣讲教育的全覆盖。

袁贵仁指出,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必须始终贯穿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中。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做好宣讲教育的责任感、紧迫感,从源头、从根本、从思想深处抓起。袁贵仁强调,高校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要求,从围绕宣讲主题、扩大宣讲范围、提高宣讲实效、建立长效机制四个方面着力,全面、扎实、深入地开展宣讲教育活动。要以宣讲教育为契机,全面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学术氛围。注重教育引导,强化政策导向,坚持不懈地在师生中加强学术规范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大查处力度,强化监督约束,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绝不姑息手软。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过程管理,将学风建设工作常规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目前,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五部门已经明确,下一阶段的目标,是要实现把科学道德教育列入大学和研究生必修课程、纳入科研人员职业培训体系,把科学道德的有关要求纳入科研人才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加快建立合理有效、公正公开的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制度,并继续抓好落实,广泛动员科技界、教育界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配合、狠抓落实,制定符合宣讲教育规范、尊重客观实际的宣讲教育形式和方式,确保宣讲教育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此外,今年4月,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主办的千余种科技期刊发布联合声明,明确指出充分尊重作者权益,对存在署名有争议,引用他人著述未注明出处,以及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文章,坚决拒绝刊登。如发现审稿人利用审稿谋取私利乃至剽窃所审稿件内容,将根据情节分别予以警告、永久禁止其审稿乃至公开披露等处分,体现了坚决抵制科技期刊一切学术不端行为的决心。

经验分享 目标一致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既可以让德学双馨的专家现身说法、言传身教,也可以采用会议宣讲、文字宣传、图片宣讲、座谈互动等多种形式,比如北京、辽宁、上海、湖北等地都采取了丰富的形式来提升宣讲教育实效;既可以把科学道德渗透到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学术训练、社团活动中,也可以把科学道德的有关要求结合到人才引进、人才评聘、人才举荐、科研成果评奖等各个环节,比如四川大学面向研究生统一开设了包括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等在内的研究生综合素质系列必修课程(共5个学分),北京科技大学、辽宁鲁迅美术学院开设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课,天津大学建立“学术规范教育”网上课堂,北京市将宣讲教育作为“新生引航工程”重要内容,南开大学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有关要求融入学校“公能”素质教育中;既要注重教育环节,又要加强监督惩处力度,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比如中科院研究生院专门界定考试作弊、科学不端行为、教学科研活动中不良行为,并严格规定纪律处分方式与种类,一经查处,决不姑息。

中科院研究生院组织专门力量开设相关课程,“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产权”、“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法”、“中外伦理思想流派”、“通识案例必修课”等课程,其中均包含有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主题。

国防科技大学围绕“一个主题,两大群体,三项活动”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一个主题”是指围绕“纯正学风,规范行为,严谨治学,诚实做人”主题开展宣讲教育,与“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等两项重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宣讲教育长期化、制度化。“两大群体”是指把教师、研究生两大群体作为宣讲教育重点对象,把科学道德、科研诚信全面纳入教师岗位培训以及考核评价范畴,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学术规范训练,完善学位论文抄袭检测和预防机制,在各类教学科研活动中实行诚信承诺制度。“三项活动”包括:广泛开展“三个进入”活动,建好“五个文化”;搞好《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科研活动诚信指南》、《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等规章制度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大家谈系列活动,还将通过组织研讨会、征文、辩论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师生积极主动参与。

四川大学建立健全了学术不端惩防体系,在校院两级购买安装了“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根据文理工医各学科的特点制定了学术道德标准与学术规范,对所有申请学位的研究生学术论文、教师评职称等的学术论文进行全面检测或自查。将遵守学术道德作为基本底线,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中国工程院黄伯云院士认为,宣讲教育需要精心谋划,做好顶层设计;确立高起点,把“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作为宣讲教育的根本要求;确定内容和形式,把全国性的统一要求和发挥各地的创造性相结合作为宣讲教育的基本方式。

中国科学院王乃彦院士强调,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讲活动是一种弘扬高尚的科学道德、培养优良的科学精神、倡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反对科研工作中的浮躁情绪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方法。他认为,宣讲内容要有针对性、引人入胜;宣讲方式要灵活多样、注重效果;宣讲人要有榜样、示范作用。

此前,中国工程院杜祥琬院士提出,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必须构建教育、制度、监督、法制相结合的科技诚信工作体系,由四个方面、共十六条构成的综合“药方”。

一是教育。从孩童时代的诚实(不撒谎)教育,到大学生、研究生阶段的诚信教育、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乃至对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学术团体的诚信继续教育,成为一个教育体系。

中国的教育需告别浮躁,回归宁静,回归育人治学的理念,远离官本位、行政化和急功近利。以国内外不端行为的典型作反面教材,以楷模为榜样,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建设利于诚信和创新的文化环境。

二是制度。

机构:我国科技界已成立了科技诚信建设联席会和办公室,科技口的主要部门也成立了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需进一步完善,如建立客观和超脱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机构。

规范:制定和完善科研行为规范;建立科技活动利益关系规范和相应制度。

管理制度:改进科研项目和经费的管理制度;改进现行的各种评审制度和相应的问责制、信息公开制度。改革现行的考核评价、评估与奖励制度,革除弊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

诚信档案:在科技界建立对单位和个人的科技诚信档案,作为其承担项目、授奖和评聘职称的依据之一。

规范兼职:将多头兼职、得实利而不尽责作为一种违规行为。

完善院士制度:建立院士诚信档案,规范兼职、待遇,完善行为规范和处理办法。

三是监督。科技机构对各种制度的执行应有有效的监督,如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监督委员会。政府部门应对管理机构有有效的监督办法,并对科技机构的工作进行督查;高度重视社会监督,建立和完善各项公示、受理投诉、处理投诉的完备制度;对投诉人和被投诉人必要的保护制度;建立超脱的调查机构;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合法而有效的监督手段。

四是法制和严惩。

加大防范和查处不端行为的力度,对查证属实的不端行为责任人给予应有的行政处罚或纪律处分,使违规者付出必要的代价。对违反《知识产权法》、《著作权法》以及有文件造假及其他违法行为的,依法追究其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作者:吴浪

第2篇: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视域下高校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

摘要:没有评价就没有管理,科学有效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必然要求一项科学、有效的研究教育质量评价工作与之配套。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顶层设计,而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是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基础项目。只有选准角度才能更科学、更全面洞察高校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问题所在,才能藉此寻求推动高校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共同推动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高校;科学道德;学风建设;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中的“最高端教育”,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大力推进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AST)的调查,超过五成的研究生认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是违背科研道德与诚信最严重的群体,相当数量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持宽容态度,科研诚信意识淡薄。为此,中国科协与教育部共同推进面向研究生广泛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希望以榜样的力量、生动的事例、优良的传统引导广大研究生努力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和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宣讲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如果单纯就“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而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容易“不识庐山真面目”。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硬件”之一,以此为视角能够更科学、全面地洞察当前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问题。

一、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是全面渗透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工作

科研活动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本身具有独特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从事科研活动的群体比其他社会群体更需要一个追求真理、严谨求实、诚信负责、真诚协作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当下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使命,更是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主要目标指向。基于此,可以认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顶层设计,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是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基础项目。

(一)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的核心要素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本质是科学文化缺失的问题。“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充分说明科学文化对于科研人员学风道德的塑造具有长远的、深层次的影响。科学文化中最核心的要素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贯穿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的精神实质,是展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必须。学风一般指个体或者群体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精神风尚和思想态度,包括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现代汉语词典》对学风的解释是:“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2]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体系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总体布局的主要反映,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则主要为培养合格的研究生而服务,而德才兼备是对一名合格研究生的基本要求。良好的科学道德和端正学风是“德”的重要内容,又是“才”的重要保障。因此,德才兼备的目标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与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活动追求的精神实质相契合。只有把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置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总体布局中的核心地位,才能有效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长效发展。

(二)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功能发挥的关键手段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人数大幅度增加,这首先使得研究生教育质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和担忧的问题。伴随而来的就是一系列的疑虑: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如何?如何得知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情况?如何提高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这就引出了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这项评价工作的重要功能就是评估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并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引出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使得相对稀缺的科研资源更加稀缺,对学术荣誉以及与之相关的利益追求诱导了很多研究生或青年科研工作者的价值导向:急功近利成为很多研究生的重要表现,弄虚作假成为很多硕博学子的首要选择,荣誉和私利成为很多青年学子的主要追求,科学精神缺失、学风浮躁也就在学术生态环境中甚嚣尘上。而这正是当前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这一中心问题的解决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因此,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和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二者“殊途同归”。不仅如此,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是伴随着科学不端与学风浮躁而来的短暂应对之举,而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是伴随着研究生教育工作始终的长效措施。从这一角度来说,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对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工具意义。

(三)良好的科学道德与端正的学风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目标指向

道德诚信,往往涉及社会的价值取向。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所讲的“道”是“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德”为“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3]老子眼中的“道德”二字其实言明了我们“为人”的准则和目标追求。对于科学精神,任鸿隽先生说过,“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这也指出了我们“为学”的要求。良好的科学道德与端正的学风其实反映的是一名合格研究生或青年科研工作者的“为人”、“为学”之道。我国科技界具有共同遵循的科学道德和优良作风,比如,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和化学家侯德榜等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科学道德的“四大信条”;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一直提倡“三老四严”的作风。无论是“四大信条”还是“三老四严”,都是传统的道德诚信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4]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主要功能是评估研究生教育质量,最重要的目标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生具备端正的学风,是成为合格科学工作者基础要求,同时,作为科研工作者又必须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也是科学成果产出的必备素质。因此,良好的科学道德与端正的学风既是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体现形式与重要保障,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目标指向。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视域下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现实与问题

近年来,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高等院校以及其他学术共同体在不同层次和领域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这一系列努力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问题也是突出的。这是当前传统研究生教育质量观指导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第一,就覆盖全国、涵盖多种层次高校与学科类型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来说,自一系列宣讲会举办以来,取得热烈的反响和良好的效果,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有的地区或高等院校将宣讲会流于形式,止于场面,扼杀了教育宣讲的良好初衷。究其原因,是因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的活动保障机制与教育效果的延续机制不完善。也就是说,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将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常态化,致使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的教育效果止步于会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面向的群体是广大研究生,与之拥有共同作用对象的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正是当前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中缺失或不重视对科学精神与道德品质这一核心要素,使得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活动不能很好地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宣讲教育活动效果的“流失”。

第二,在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中,教育是基础,制度建设是关键,但在具体实践中,部分地区的高等院校明显出现制度建设滞后于教育活动的情况,忽视制度建设最直接的后果是侵蚀教育宣讲所建构的良好基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相关部门相继组建了多层次的管理机构,如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学术共同体也相继做出实践探索,如近年来中国科协颁布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等多个约束性文件。但从实践效果来看,很多管理机构仅仅体现在组织形式上,多数约束性条文也只是停留在书面上。从系统论角度来说,现行的很多制度建设举措游离于当前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系统之外,更准确地说,是独立于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系统之外。这种基本状况破坏了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系统的整体性,也否定了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关联性。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性观念,即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很大程度,目前的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制度建设未能很好与研究生教育评价工作体系形成良性互动,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三,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当前制度建设不完善情况下,监督和约束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的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都有相应的组织形式以约束学术不端和学风浮躁行为。而约束机制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一是法律条文的约束;二是组织机构约束。当前的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也都有相应的组织形式以约束学术不端和学风浮躁行为。与之相对应的保障措施是法律的强制力和组织的有效惩戒措施。然而,事与愿违,工作实践中监督和约束机制有时会显得苍白无力。我们可以仅从监督与约束组织角度来看这其中原因所在:组织理论认为,组织结构是一个层层控制的体系,上层组织机构以下层组织机构为存在基础。如前所述,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顶层设计,二者在组织结构上的体现形式便是: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相关组织结构是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相关组织结构的上层机构,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相关组织结构的功能的发挥以后者相关组织结构的完善程度为基础。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在监督与约束方面的组织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有诸多不完善之处,这就决定了监督苍白、约束乏力的客观形势的出现。

三、推动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以科学精神与传统道德引导学术创新

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问题仍将是突出问题。因此必须坚持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出发,才能惩防结合、标本兼治。

(一)引导广大研究生回归认知理性,坚持科学精神

学术是人类认知活动的最高层次,它与名誉、金钱没有必然关联。认知活动有着自己的专属使命,那就是传承知识、弘扬文化。当前,教育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研究生导师以及研究生自身等学术共同体要自觉肩负营造追求真理、严谨求实、诚信负责、真诚协作的文化氛围的严肃使命,自觉抵制沽名钓誉、弄虚作假,树立正确的科研活动价值观。这种良好科研价值观的树立与科学文化氛围的营造从根本上需要机制的维护与约束。就当前研究生管理教育工作的实际来看,只有重视科学精神、道德品质与学风在研究生教育评价工作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才能有效地推动研究生教育评价工作,才能从机制上保障研究生良好的科学道德品质与端正的学风。

(二)继续坚持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的基础地位

广泛动员各类参与主体,促成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高校与科学共同体共同努力,加快建立起覆盖全国科技工作者以及青年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长效工作机制,从机制上使得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常态化。最为重要的是要努力实现科学道德教育长效工作机制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良性互动,促使二者协同发展。此外,要更加重视宣讲教育的整体设计、全盘规划,搭建教育的立体化平台,力求使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共识,让健康良好的学术环境成为现实。

(三)坚持完善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制度建设,强化监督与约束的保障力度

从当前来看,应继续从研究生教育评价工作的实际出发,完善三大制度建设:科研资源的管理制度、科研绩效评价制度以及学术平等机制。从制度上营造一种公开、透明、平等、包容的学术风气。强化监督与约束的保障力度要求做到:一是加大对学术不端、学风浮躁行为的惩戒力度,从法律层面强制科研工作者严于律己;二是发挥监督与约束组织机构的执行力、强制力,从组织维度挤压科学精神缺失行为的生存空间;三是强化学术共同体的监督与约束作用,形成社会合力,整合政府、高等院校与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曹国永.多措并举 大力推进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9-1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老子.道德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4]谌立新,路甬祥.加强科学道德规范建设是我国科技界的重要任务[J].功能材料信息,2008(5-6):32.

Key words: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scientific morality;Study style;quality evalua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责任编辑徐晶

作者:胡海峰

第3篇:以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引领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探索

摘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主旋律。通过开展宣讲教育、加强学术规范类和科学道德类课程建设、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等手段,加强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以此引领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

关键词:科学道德;学风;研究生;德育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科学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研究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高级专门人才,是当前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在研究生中不断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研究生、推进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工作,也是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必须加强并长期坚持的重要举措。

一、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的本质及其危害

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规范、行为准则、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方面出现的失范现象。它反映了现代科研体制在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既有科技工作者精神层面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有行为层面的科研规范问题。对科技事业而言,它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1]

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对国家、高校和个人都有着非常严重的危害。对于国家而言,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会误导科学研究的方向,导致大量的科技资源低效使用甚至浪费,严重影响我国科研水平和科技竞争力,从而影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进步。对于高校而言,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些教师、研究生在教学、科研和论文撰写过程中,急功近利、浮躁浮夸、抄袭剽窃、伪造篡改、论文买卖、考试舞弊等,严重破坏了高校教书育人的学术风气,严重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四大社会功能的发挥。对于科技工作者个人而言,科学事业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的,而抄袭、剽窃、弄虚作假都是对这种信任的严重践踏,科技工作者一旦背离了职业道德的底线,就必然受到社会公众的质疑和批判。[2]

二、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与研究生德育的关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影响逐渐加强,科学技术越来越具有道德的性质。因此,需要从道德层面规范科学技术人员的行为,以保证科技成果的正确运用。[3]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新时期的德育教育必然和科技发展联系在一起,必须将科学道德纳入到高等德育教育的框架之中。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科学研究的主力军,肩负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因此,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更是应当着力加强并长期坚持的德育教育方式,在研究生德育教育中起到引领作用。

在研究生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要全面开展宣讲教育,提高研究生对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思想认识;要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学术规范类和科学道德类课程建设;要大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的示范作用;要着力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和生活条件,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

三、以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引领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

1.全面开展宣讲教育,提高研究生对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思想认识

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必须从思想认识抓起。全面开展宣讲教育活动,是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有力抓手。将宣讲教育运用到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中来,是对高校德育教育形式的创新和发展。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宣讲,把科学道德、科学精神的内涵讲清楚,把实事求是、学术诚信的重要性讲明白,把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迫切性讲透彻,才能不断增强广大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学风修养的自律意识,把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观念内化为研究生的坚定信念,外化为主动学习和科学探究的自觉行动。

一要摸清底数,确保宣讲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学校要深入调研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现状,了解研究生在课程学习、实习实践、文献检索、科技创新、论文写作等各个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为宣讲教育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二要打造精品,确保宣讲教育活动的高水平。学校要邀请品行端正、治学严谨、成就突出,热心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在研究生中有一定影响力的院士、长江学者、百篇优博指导教师等群体开展宣讲教育活动,确保活动的高水平。

三要创新形式,确保宣讲教育活动的多元化。通过组织“院士面对面”等活动,为研究生提供近距离接触名家的机会,感受他们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通过组织“学风建设主题活动月”等学生活动,让研究生自发并自觉加入到维护科学道德的行列中来。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平台,建设“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专题网站,建立微博、微信等互动空间,为研究生交流思想和学术问题提供便捷。

2.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学术规范类和科学道德类课程建设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要常抓不懈,就要把学术规范训练等研究方法类课程和科学道德等德育类课程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为此,要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以理论课程或实践环节的方式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要求固化到研究生培养体系当中。

一是突出学科特点,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性课程建设。学校应按照各学科不同特点,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加强研究生研究方法和学术论文写作指导方面的课程,在学分配置方面提出刚性要求,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性的培养。通过有计划、有指导的文献阅读和讨论引导研究生掌握学科发展动态、训练严谨活跃的科学思维,培养创新型研究素质。

二是以点带面,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类德育课程建设。由于研究生学习年限等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研究生科学道德类德育课程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体现较少。但学校应有意识地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类德育课程的建设,以点带面,加强研究生对科学道德规范的思想认识,以适当方式进行科学道德教育,把科学道德规范落实到研究生的日常学习和科研工作中。

3.大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的示范作用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不仅是研究生学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研究生人格、品德、修养的示范者。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必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注重提高导师的师德水平和学术指导能力。

一是注重导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学校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规定,对研究生导师提出明确的道德规范要求,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增强教师从事教书育人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进一步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德育教育中的责任,使他们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思想,把促进研究生全面健康成长当做自己的崇高使命。

二是提高导师的学术指导能力。导师的学术水平是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导师应认真研究教育规律,吸收先进教育理念,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导师应善于从实际的科研工作中提炼科学问题,提高科研的实效性,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的人才培养。[4]导师要成为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管理人和责任人,采用各种方式对研究生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进行指导,言传身教,激励每名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

4.着力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和生活条件,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必须要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保持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领域的热心。

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奖助机制和激励机制,为研究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研究生有条件创新。要建立健全多元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专项资助等形式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奖助学金水平,解决研究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帮助研究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二是要开拓和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为研究生创造更好的科研条件,使研究生有机会创新。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加强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探索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使研究生尽早接触科研项目,尽快融入科研团队,在团队中培养科研品格,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成长。

四、结语

在研究生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是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主旋律。高校应着眼于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纳入学校的日常工作,形成长效机制,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教育领导小组.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试用本)[Z].

[2]江新华,吕良珊.论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危害[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5):56-58.

[3]叶继红.科学道德、学术道德和高校德育研究[J].中国德育,

2008,(8).

[4]曹国永.多措并举 大力推进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9-11.

[5]唐立军.加强教育 完善机制 切实做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J].北京教育,2012,(9):4-6.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刘卓

第4篇: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心得-

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学习体会

作为大学生这个巨大的知识型团体,做好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习惯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其中就很好地阐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使有才能的人发挥得游刃有余,才能使我们取得更好的成绩。我相信优良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风气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尤其重要。所以说在大学生这个巨大的群体中,做好学风建设尤其的重要。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求真求实的科学文化内涵,形成了以科学精神为精髓的人类社会的共同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从摆脱中世纪的蒙昧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到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乃至20世纪以来新技术革命浪潮引领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精神不仅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千百年来一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

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应当从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伦理、科学规范四个部分分别展开。科学精神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贯穿于科研活动全过程的共同信念、价值、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包括追求真理的信念、用于探索的精神、遵循实证的方法,讲求理性的态度。研究生应当从求真、实证、进取、协作、包容、民主、开放、理性怀疑等方面努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正确处理利益、荣誉、道德和伦理等关系,拓展对物质世界、生物界和人类的认识,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

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研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指科研活动中的科研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研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研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者规范之中。科学道德主要包括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自觉抵制弄虚作假、浮躁浮夸等学术不端行为等。我们应该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中,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形成良好的学风。

科协曾有报告列举了我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中7个方面的不端行为和表现形式:

1、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在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科研成果中抄袭剽窃他人的实验数据、图表分析,甚至大段的文字描述。

2、伪造篡改实验数据。在实验数据、图表分析中,随意编造数据或有选择性地采用数据证明自己的论点,影响和误导其他科技工作者。

3、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利用职权在并无贡献的论文或成果上署名,把他人成果据为己有;将通过会议、评审等过程获得的特殊信息和思想随意向外传播;在论文被录用或成果获奖后任意修改作者排序和著作权单位;为了论文顺利发表或成果获奖私自署上知名科学家名字;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或求得职称晋升,无关工作的同事、同学、亲友之间互相挂名。

4、重复发表论文。

5、学术论文质量降低和育人不负责任。将原本可以用一篇完整的论文发表的科研成果,分为多篇投稿,降低论文质量,破坏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完整性;部分教授、博导为完成科研任务招收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研究生为自己工作,无法全面有效地教育培养好研究生,造成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大面积滑坡。

6、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在与自己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尽量抬

高对他人的评价,滥用“国际先进、国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等词语;在与自己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贬低前人或他人科研成果,自我夸大宣传。

7、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躁之风。部分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一些已有一定学术成就,在学术界有一定地位的科技工作者,兼任太多的社会和学术职务,整天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真正用于科研的时间很少。

作为研究生,我们要重操守、重品行、重修养,遵守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风,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要诚信、平等待人、正确认识自身、不妒忌,扎实学习、刻苦钻研,艰苦奋斗、实事求是。要勇于创新、把握前沿、注重实践,把握机遇,争取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我们的毕业论文选题要宽厚、阅读文献要经典,研究过程中要勇于攻关、取得成果后要扩大战果,撰写论文应严谨规范。科学是可传播可证伪的,而学术研究的核心是不断创新。因此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应该要遵守学术规范标准,力求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发现。与学术规范相对应的就是学术不端。

我们要尊重科学事实,践行学术道德。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 耻;严谨求学,诚实做人。自觉维护学校学术声誉,坚决抵制为人、为学上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在科研、论文过程中要倡导严谨学风,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与利;反对在学术研究中沽名钓誉、弄虚作假,以实际行动端正和践行学术道德。要坚持实事求是,遵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遵守学术刊物引文规范。在学术论文中应明确表明引用他人成果与观点等内容;杜绝剽窃、抄袭、篡改、伪造、泄露、一稿多投和故意歪曲他人学术观点等违反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行为。要促进学术建设,共建学术伦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宣传学术伦理道德,加强自律。弘扬诚信正义,谨承诺言,坚持品行为立身之本,勇于与不良风气做斗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自控能力,努力拼搏,严谨求实,用实际行动共建学术伦理。要倡导严谨治学,维护学术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精神,反对投机取巧的作风和行为,要争做遵守和履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先行者。

第5篇: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心得

诚信为学 恪守学术道德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外国语言文学系

周楚婷)

无论是古希腊的至理名言‚知识即美德‛,还是我国的传统观念‚知书而达礼‛,都说明学术与道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术道德是指在从事学术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得到学术共同体及社会共同认可并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学术规范是保障学术研究活动正常有序进行的一系列规则、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总称,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以及学科专业共同遵守的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学术引文、学术评价等诸多方面的规范。

科学事业的发展过程,既是学术创新的过程,也是学风建设的过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发展学术事业,净化校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们的主要任务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要教书育人,还要进行学术研究,而严谨的学术规范,良好的学术道德,是营造校园的良好学风,以及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的重要保证,也是保证大学生的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

我们所提倡的‚诚信为学,恪守学术道德‛,具体体现在从事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时刻用学术道德来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活动,把内化于自身学术良知中的学术规范升华为行动的纲领。不断把外在的准则转化为内在的要求,只有在头脑中形成高

1 尚的学术道德品质,才会在实际的学术活动中自觉地遵守学术行规,不闯学术的‘红灯’。大学是高度宽容高尚的科学道德情操是科学研究的精神力量,而智力成果与人的品格之间的关系,也远比一般认为的要密切得多。和包容的地方,但是‚对学术不端行为是零容忍‛。稿多发、论文造假、抄袭剽窃他人成果、造篡改实验数据、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不同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让人警醒。科研不端行为是伴随科学的发展产生的,要依靠科学界自身努力和全社会的关注去消除在外在准则要求的同时,更要有科研工作者的自律。学风浮躁是引起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而学风浮躁又与现行的评价体系相关。而要克服学风浮躁、学术评价中急功近利的倾向,需要‚诚信为学‛,

学习活动的开展,我深感遵守学术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提升学术道德水平的深远意义,在日后的学习与学术研究中,从事学术活动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恪守学术界公认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严谨踏实的学风和笃信诚实的原则从事科学研究,做一名合格的、名副其实的研究者。

首先我们要进一步深入认识了我校学术道德规范的细则与要求。如:在学术活动中,应该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学术成果的署名应真实,署名者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此外,还有其他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也是我们应当遵守的。

其次是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精神。在学术研究中,诚信最主要体现在对学术道德规范的恪守2 之上。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精神文明建设更上层楼,在高校与科研机构涌现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但也有部分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对待学术的态度不够严谨,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不尊重他人成果和知识产权,或在研究时急功近利,研究成果无法反映客观事实等情况时有出现。我们应以此为鉴,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对于个人来说,学术道德是衡量一个研究者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直接反应研究者的科研态度与学术态度,对学术道德的轻视,将使研究者的科研工作步入歧途,无法产生优异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对于国家来说,研究者的科研工作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只有重视学术道德规范,才能保证高素质的科研工作。研究生是国家的科研工作的继承人与接班人,只有从在校时期起便注重学术道德的培养与提高,才能保证个人研究道路的正确与国家科研工作的发展。

总体上说,高校的学风是好的,教师队伍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体现了良好的师德风范,维护了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声誉和良好形象。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在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这些现象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性质也不尽相同。在这当中,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层面是学风不正,不能严守学术规范,比如学风浮躁、理论脱离实际、低水平重复,甚至粗制滥造、急功近利;另一个层面是学术不端,违背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比如抄袭剽窃、

3 伪造事实、篡改数据等等。这些不良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影响了学术声誉,损害了学术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及时制止,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必须采取坚决果断的行动,在学术道德和学风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愿我们携手共同弘扬科学精神,维护科学道德,遏制科研不端行为,共建良好学风‛。

4

第6篇: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科 学 道

德 与 学 风

建设学习心得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学习了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让我体会很深。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规范、行为准则、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方面出现的失范现象。因为其不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正确使用,所以称之为问题。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反映了现代科研体制在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既有科技工作者精神层面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有行为层面的科研规范问题。

作为电气学科的研究生在做实验和学术研究的时候要讲究真实性和创新性防止科研不端和不当的行为。科研不端行为是指严重违反基本的科学诚信的行为,这种行为与科研违规行为、科研越轨行为的内涵十分接近。从国内外情况看,科研不端行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征:第一,违反科学界通用的道德标准,或严重背离相关研究领域的行为规范;第二,不端行为是蓄意的、明知故犯的或是肆无忌惮的;第三,不端行为不包括诚实的错误或者观点的分歧。比如:1.在研究和学术领域内有意做出虚假的陈述,包括:编造数据;篡改数据;改动原始文字记录和图片;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以及职位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2.损害他人著作权,包括:侵犯他人的署名权,如将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单之外,未经本人同意将其列入作者名单,将不应享有署名权的人列入作者名单,无理要求著者或合著者身份或排名,或未经原作者允许用其他手段取得他人作品的著者或合著者身份。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如将他人材料上的文字或概念作为自己的发表,故意省略引用他人成果的事实,使人产生为其新发现、新发明的印象,或引用时故意篡改内容、断章取义。3.违反职业道德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包括:未经许可利用同行评议或其它方式获得的上述信息;未经授权就将上述信息发表或者透露给第三者;窃取他人的研究计划和学术思想据为己有。4.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中的科学不端行为,包括:将同一研究成果提交多个出版机构出版或提交多个出版物发表;将本质上相同的研究成果改头换面发表;将基于同样的数据集或数据子集的研究成果以多篇作品出版或发表,除非各作品间有密切的承继关系。5.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的研究活动,包括故意损坏、强占或扣压他人研究活动中必需的仪器设备、文献资料、数据、软件或其他与科研有关的物品。6.在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包括骗取经费、装备和其他支持条件等科研资源;滥用科研资源,用科研资源谋取不当利益,严重浪费科研资源;在个人履历表、资助申请表、职位申请表,以及公开声明中故意包含不准确或会引起误解的信息,故意隐瞒重要信息。科研不当行为是指,虽然违反科学的目的、精神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没有直接触犯明确规定的研究活动的道德底线的行为。科研不当行为的特征主要为:第一,科研不当行为以明确不违反科学共同体规约为前提,更不是一种违法行为。科研不当行为是在遵守合法性原则的前提下,在合理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它是在合规范围内的不当,对于合规范围外的科学不当行为已属于科研不端行为。科研不端行为首先就是对科学共同体规约的破坏,而科研不当是科学研究者在其自由裁量范围内所为的行为,因此它本身并不违规。第二,科研不当行为虽然不是科学共同体规约所明确禁止,但它是不合理的,具有不合理、不公正、不合乎科学道德的特征。一个科研行为之所以是科研不当行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违反了科学的目的、原则和精神,所作出的科研行为不公正、不适当、不合科学道德。从数量上来看,科研不当行为远较直接的科研不端行为要常见。例如,美国的一项调查统计,43%的教员反映有同行将大学资源不合理地用于私人目的,大约三分之一的教员反映有同行在研究论文上不当署名,22%反映有同行忽视草率使用数据的情况,15%反映有同行在当数据与自身先前的研究不一致时不出示该数据。

在平时的学习科研中要防止科研不当,所以要知道科研不当的表现形式。其中科研不当行为的表现形式很多,如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论文写作中粗制滥造、盲目追求数量、参考引文不规范;为得到预设结果而使用不恰当的实验手段、统计方法或片面报道研究结果;重复发表相同内容的研究成果;在科研成果上的署名排序上不按实际贡献的大小;在同行评议,包括项目评议、成果鉴定、出版物评审、学位授权审核、学校评估活动中,受某些利益的干扰而有失客观、公正;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和占用科研资源;发表不成熟的结果;扣押研究成果;不与同事共享研究记录或珍贵材料,等等。一般来说,科研不当行为主要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第一,数据的不当使用:①根据本能感觉,排除本人认为不精确的观测或数据点;或因匆忙完成项目而偷工减料;②未能在合理的期间内获得重要研究数据;③维持不充分的研究记录,特别是那些用于发表或被他人所依赖的结果;④运用不恰当的统计学或其他计量方法提高研究结论的重要性;⑤在论文中给出理由的情况下将异常值从数据集中剔除;⑥为了提高研究的重要性,运用不恰当的统计方法;⑦窃取供应品、书籍或数据;⑧操纵实验以获得本人想要的结果;⑨未经许可复制数据、论文或软件程序;⑩在合理的期间内,未能保持良好的研究记录或研究数据。第二,违反科学规则:①忽视材料处理政策的细节(如生物安全、放射性材料等);运用一个项目的资金完成其他项目;②在人体研究实验中没有报告不良事件;③在研究中不珍惜动物资源;④违反本人所在研究机构的生物安全规定而未尽告知义务,将员工和学生暴露于生物风险之中。第三,不当的同行关系:①通过与论文研究无重要关联的特殊服务获取署名;②在同事没有对论文作出重大贡献的情况下将其列为作者,以作为人情回报;③为了确保本人成为唯一的发明人,未告知合作者本人申请专利的意图;④未经授权运用他人的想法,或对这种使用未给予应有的感谢;⑤与同事讨论本人所正在承担的期刊论文审稿工作中获得的保密数据;⑥规避同行审查程序并通过媒体发布会公布本人的研究结果,而未给予同行足够的时间评估本人的工作;⑦在文献综述中未能表明在该领域的其他人或相关前期工作的贡献;⑧妨害他人的工作;⑨评审他人论文时未经认真阅读即拒绝论文的发表;⑩在评审工作中做出贬损的评论乃至贬损他人人格;拒绝同行接触作为已发表论文之支撑的独一无二的研究材料或数据。第四,不当的师生关系:①基于财、物、性等交易行为许诺学生以更好的成绩;②过度使用、忽略或剥削研究生或博士后的劳动;③提供过于正面或过于负面的推荐信。第五,基于产出压力的不当科研:①在基金项目的申请中夸大事实,以说服评审人此项目将会对该领域做出重大贡献;②为了应对资助方的压力,修改研究的设计、方法或者结果;③在论文或计划中保留方法或结果的细节;④将推测歪曲为事实或者公布初步的研究结果(特别是在大众媒体上),而未能提供充分的数据使得同行可以评判结果的有效性或重复该实验;⑤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期刊上发表相同的论文,而未告知编辑,即一稿多投或一稿多发;⑥在工作申请或建立中夸大事实;⑦在资助本人研究的公司中拥有实质性数量的股份而未披露此种经济利益;⑧故意夸大新药的临床效果以获得经济利益。

科研不端和不当行为的危害很大学术不端行为,绝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学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透彻的认识。第一,科研不端和不当行为造成了学术资源和学术生命的极大浪费。学术不端意味着社会资源配置的扭曲和低效。为了争夺国家有限的学术资源,一些人受利益驱动,弄虚作假,骗取国家科研经费。有的学者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优先为自己安排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有些早有定论并已有成果的科研问题,却还在反复立项研究、发表论文、申报成果。或是改头换面,向不同的部门申请立项。由于低水平重复,缺乏原创性研究,造成我国学术资源的极大浪费,致使学术研究的产出率低下。学术不端产生的结果必定是学术垃圾和学术泡沫。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知识进步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足,但学术不端行为却使这宝贵的社会资源白白浪费了。学术不端不仅是对社会有限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学者学术生命的浪费,更何况有些人根本不去追求学术创新,而一味弄虚作假,剽窃抄袭,心甘情愿地浪费学术生命和学术资源,对国家、社会及其个人贻害无穷。第二,科研不端和不当行为破坏正常的学术秩序,扼杀创新活力。创新是学术的生命,没有创新就没有真正的学术,学术不端则直接伤害学术自身的创新和发展。那些视学术为牟取科研经费和晋升职称的手段,通过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方式来制造学术“成果”,从而使学术异化和腐化的行为,必定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产生毁灭性的影响。由于学术泡沫的“制造”成本远远低于学术精品的“生产”成本,使得学术不端的低风险、高收益可以严重腐蚀和瓦解学术队伍,消磨学术创新的动力。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一个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真理和价值问题是任何知识和学问的内在要求,学者不论在纯粹经验的注释诠解层面,还是在创造性的理论创新层面,都不能回避自己的价值判断、责任立场和道德关怀问题。中国古代学者所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是判断知识分子责任和良知的行为标准。如果学者们热衷于学术不端行为而放弃学术创新,那将扼杀一个民族的创造性,摧残一个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消解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三,科研不端和不当行为违背科学精神,贻误人才培养。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青少年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格关系到和谐社会风气的形成,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未来。对高等学校来讲,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其根本任务。能否受到良好的学术训练将影响学生的成长及成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所有教师的要求,教师学术道德素质高低、学术行为是否规范,是影响学生学术道德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如果自身学术道德素质不高、学术行为不轨,其“身教”将对学生造成严重的误导甚至摧残。学术共同体在具体履行教育职能的过程中出现不公正和不诚信现象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诚信品格的养成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第四,科研不端/不当行为损毁学术界和知识分子的社会公信力。学术是系统的、专门的学问,学术研究则是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未知科学问题的某种程度的揭示和发展,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学术界的基本职能是传播、生产和创造新知识。正是基于此,学术界才被认为集中体现着整个社会的理性水平,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理性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社会和公众对学术界和学者产生信任危机,那就意味着整个社会和民族将无法从学术界分享理性工作的成果,社会就会丧失理性公信力,人们便不再能获得对自身的理性理解,而变得盲目和无所适从。第五,科研不端/不当行为加剧社会腐败的蔓延。学术不端亵渎学术,败坏学风,其消极影响并不只限于学术范围之内。学术不端的病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扩散性与放大效应,会通过学术界向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迅速传播和蔓延,污染社会风气,助长社会的不道德行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学术界是社会的净土、社会的良知,背负着捍卫正义、输出先进理念、引领社会风尚、改善社会风气的重任。因此,人们将净化社会风气的希望往往寄托于神圣的学术殿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应该是学者们的座右铭。然而,学术不端的泛滥会成为败坏社会风气的污染源。

科研不端和不当行为是一个复杂问题,很难通过制度规范来防范所有的不端行为,科研人员和科技共同体的自律更为重要。在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对不端行为惩处力度的同时,需要在科技界大力提倡道德自觉意识、加强舆论的引导,特别是要重视对年轻科研人员的道德规范教育。要发挥好科学共同体的自律作用,积极倡导求实、创新、自由、独立的科学精神,无私、诚实的科学道德。只有当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内化于科学共同体每个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中,科学共同体获得了自身道德伦理的本体地位,才会使科学共同体对其成员产生道德上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才不会致使其成员由于道德上的迷茫和价值观的混乱而在金钱和权力的诱惑下犯错误。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尊重科学事实,践行学术道德。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严谨求学,诚实做人。自觉维护学校学术声誉,坚决抵制为人、为学上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在科研、论文过程中要倡导严谨学风,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与利;反对在学术研究中沽名钓誉、弄虚作假,以实际行动端正和践行学术道德。要坚持实事求是,遵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遵守学术刊物引文规范。在学术论文中应明确表明引用他人成果与观点等内容;杜绝剽窃、抄袭、篡改、伪造、泄露、一稿多投和故意歪曲他人学术观点等违反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行为。要促进学术建设,共建学术伦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宣传学术伦理道德,加强自律。弘扬诚信正义,谨承诺言,坚持品行为立身之本,勇于与不良风气做斗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自控能力,努力拼搏,严谨求实,用实际行动共建学术伦理。要倡导严谨治学,维护学术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精神,反对投机取巧的作风和行为,要争做遵守和履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先行者。大力倡导学术批评,积极推进不同学术观点间的自由讨论,创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精神。

第7篇: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通过对《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传》的学习我认为坚持科学发展管可以更好的弘扬科学道德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人类科学道德意识的深刻觉醒。也是人类伦理道德观念的深刻转换。它反映了人类对于人与自然的客观存在及其意义的新认识,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发展科学事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成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目前,学风不正、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颗“毒瘤”,学术腐败和造假问题已经引起中央领导及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方面,高考作弊案屡禁不止,高校学生考试作弊、论文作假屡见不鲜,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奖励水分越来越大,高层次文凭和学位的掠读现象,高等学校学生贷款长期拖欠,某些留学生在国外诚信丧失,所有这些给高等学校的发展和社会风气造成了很深的负面影响。诚信缺失、学术浮躁已经深深地影响了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弘扬诚信,端正学风,不仅是学校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石,更是提高学校社会声誉、办人民满意大学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校在加强学风建设方面科学引导,点面结合,标本兼治,重点突破,多方参与,齐抓共管,以人为本,重视发展,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学风建设是学校一项重要基本建设。就培养人才而言,它应渗透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之中,其实质是教育、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帮助学生形成“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主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的目的与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8篇: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读书心得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

——读书心得

吉林大学 胡玮 20126220

21通过学习《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这本书,我大致从各个方面了解了作为一名科研从业者应当具有的科学道德以及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对我们将来的工作与学习都是大有益处的。

本书卷首就带领我们重新温习了道德的定义。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形成开始,道德就成为了评价一个人的最基本准则,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用于判断行为正当与否。而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

学风从字面上简单来说就是学习风气。在科研领域,学风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科技工作者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是指科技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都层出不穷。主要是因为全球高速发展,科研从业人员不断增多,而科研资源相对稀缺,大家对学术荣誉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利益追求也日益激烈,引发了科研从业人员的价值冲突,从而产生了导致科研不端行为的职业和社会诱因。如今,各国已经积极开始关注这一现状,为了面对这一新的挑战,世界科学联盟还专门成立了“科学道德与责任常设委员会(SCRES)”。

之所以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如此重视,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科研群体的社会角色更易受到关注;二是科学技术与工业经济乃至政治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三是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对于国家、科学共同体以及个人都有很大的危害。

在我国,由于科学文化发育严重滞后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文化相对商业文化而言处于弱势,也导致了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屡禁不止。具体原因如下:一是急功近利,不尊重科研活动的客观规律,过分看重短期目标,缺乏长

远精神;二是缺少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和批评质疑的精神;三是受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官本位”、学术霸权问题突出;四十在涉及人的科研活动中,缺乏对人的基本尊重,科研伦理底线受到挑战;五是公民科学素质普遍不高,对科研活动的监督能力和作用不强。为了营造更加良好的科研环境,这些都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找到着力点,就是要抓好教育、制度和监督三个环节,即在坚持教育引导加强制度规范的同时强化监督约束,这其中教育是基础,制度是关键,监督是保障,要做到惩防结合、标本兼治。

此外,我还从书中学习到了科学精神,近100年来,众多著名学者对于科学精神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著名的地理及气候学家竺可桢老先生提出的三种科学态度:一是不盲从,不附和,依理智为归;二是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毫不苟且。通俗而又全面的概括了科研人应该有的精神。

关于科学精神的内涵有很多种说法,本书中将其概括为:求真精神,实证精神,进取精神,协作精神,包容精神,民主精神,献身精神,理性的怀疑精神,开放精神等等。

近些年来,科学精神缺失与学风浮躁成为了当前科技界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科研活动的功利色彩浓厚,过分看重个人及小团体的利益得失,利用科研机会谋取私利。甚至在商业利益的冲突下,部分科研人员彻底忘记了科学的非私利性,追求不当利益;2.迷信或畏惧学术权威,轻信永恒不变的真理,部分丧失了科学的质疑和批判本性。3.不遵循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学规范和科研方法,缺乏必备的相关科学知识;学术态度不严谨,科学态度不端正,因主观倾向而造成系统性差错;4.不愿意不断接受严格而又系统的科学训练,不关注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而是把主要的精力用在跑科研项目,拉关系,参加社会活动上;

5.普遍存在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学术泡沫等不良现象,甚至于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等等。这也和当今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有关,当今社会发展较快,人难免浮躁,同时对私人利益的追求也在不断扩大,这些不良风气都是不利于创建良好的学术氛围的。所以,讲义中强调了要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如果说科学精神注重于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人文精神的侧重点则在于研究“应

该怎样”的问题。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科学技术可以取得巨大成就;而只有在人文精神指导下,科学技术才能想着最有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他们相辅相成,任一缺失,社会都无法顺利前进。所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当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当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这才是整个科研界乃至全社会发展的前提。

我们即将成为众多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分子,讲义中最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就是我们需要在工作中避免的科研不端/不当行为以及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科研伦理与科研规范。

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科研不端行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征:第一,违反科学界通用的道德标准,或者严重背离相关领域的科学规范;第二:不端行为是蓄意的,明知故犯的或是肆无忌惮的;第三,不端行为不包括诚实的错误或观点的分歧。而科研不当的主要特征主要是:第一,科研不当行为以明确不违反科学共同体规约为前提,更不是一种违法行为。第二科研不当行为虽然不是科学共同体规约所明确禁止的,但其具有不合理、不公正、不合乎科学道德的特征。

在我们日常的科研工作中,主要存在三类科研不端行为,即杜撰、篡改、剽窃。杜撰一般指按照某种科学假说和理论演绎出的期望值伪造虚假的观察与实验结果,从而支持理论的正确性。它表现为对科研和实验结果的不尊重,按照个人主观愿望无中生有,捏造事实;篡改主要指在科研过程中,用作伪的手段按照自己的期望随意改动,任意取舍原始数据或实验使得结果符合自己的研究结论,支持自己的论点;剽窃是指将他人的科研成果或者论文全部或部分原样照抄,并以自己名义发表的欺诈行为。这些科研不端行为都是我们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需要了解和避免的。

我们还从书中了解了科研不当行为的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最主要的可以分成五类,第一,实验数据的不当使用;第二,违反科学原则;第三,不当的同行关系;第四,不当的师生关系;第五,于产出压力的不当科研

科研不端和不当行为都是违反科学精神的,它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学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有着巨大的危害。首先,科研不端和不当行为造成了学术资源和学术生命的极大浪费;第二,科研不端和不当行为破坏正常的学术秩序,扼杀创新活力;第三,科研不端和不当行为违背科

学精神,贻误人才培养;第四,科研不端和不当行为损毁学术界和知识分子的社会公信力;第五,科研不端和不当行为加剧社会腐败的蔓延。

鉴于科学不端及不当行为有如此大的危害,我们必须尽力防止科研活动中的各种不端及不当行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们很难制定出一套完整全面的制度规范来防范所有的不端行为,更重要的是依靠科研人员和科技共同体的自律。

书中中还着重介绍了一项我们应该在科研工作中注意的问题——科研伦理问题。它与科研道德有一定的区别,科研伦理是指科研人员与合作者,受试者及生态环境之间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而科研道德是考察科研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品行、和诚实及杜撰、抄袭、剽窃以及学术不当行为产生的根源、表现、危害及对策。

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常见的伦理问题有以下几种:一是生命科学和医学伦理问题,二是信息技术伦理问题,三是生态环境伦理问题,四是纳米技术伦理问题。他们产生的根源也多种多样,一是利益冲突引发的伦理问题,二是道德困境引发的伦理问题,三是因科研人员道德观念差异而导致的伦理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我们需要注意,科研伦理问题从来不会单独存在,而是与法律、社会、宗教和政治问题彼此交织,从而需要系统的、前瞻性的考虑并妥善解决。

科研规范也是每一名科研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在研究计划制定、课题申请、研究资源使用、研究数据收集、记录和保存中等方面都有其相应的规范,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总的来说,学习《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使我了解到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科技工作者,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端正诚信品行,严谨作风,建立正确的科学方法,加强责任意识,以及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

第9篇: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心得体会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在听过林院长、于书记、龚晓宽教授关于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讲座报告,并观看电影《钱学森》之后,我感触良多,并开始反思自己对于科学、学术的态度。

近几年来,我国的科研不端案例呈不断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在本该十分纯洁的象牙塔中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大量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等存在着抄袭、捏造等学术不端行为。因此,对于我们刚刚进入专业科研领域的研究生进行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教育非常必要,也很迫切。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术研究,而严谨的学术规范,良好的学术道德,是营造研究生的良好学风,以及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的重要保证,也是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引导研究生走上正确的科研道路的重要前提。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发展学术事业,净化校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习活动的开展,特别是研究生的学习活动,不仅需要我们勤奋努力,更加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到自己的结论。如果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我们将不可能独立的进行研究,只能在前人的理论中打转,永远没有突破和创新。而在生活中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会带来很多,比如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等等。在这个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浮躁的情况下,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的坚守。不仅是对于社会现象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应该有自己的坚持,至少是对人性良善的坚守、对人的尊重,而不至于与社会某些不良的风气同流合污。我想,这种坚守也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只有拥有自己的想法、见解,才能够选择自己的坚持和信念。

通过电影《钱学森》,我看到了钱学森的一生,他这一生是为国效力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更是谦卑的一生。钱学森对于学问、科学的态度是严谨的、谦卑的,这种敬畏科学的研究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从事研究的人学习。他的这种谦卑的态度使他不断的攀登科学的高峰,不断的追求真理,不断的求实创新。这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是真正的研究态度,也是对于真理最基本的态度。而我们的研究态度就太过浮躁了些,既急于求成,又追名逐利,没有把追求真理放在第一位上,这样就不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钻研,来探索。因此,我们需要永远保持着对真理谦卑的态度,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追求。

我们要在深入认识学校学术道德规范的细则与要求以及行业常规的基础上,秉承诚信的品质,不断地求实创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精神。在学术研究中,诚信最主要体现在对学术道德规范的恪守之上。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精神文明建设更上层楼,在高校与科研机构涌现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日益提升。但也有部分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对待学术的态度不够严谨,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不尊重他人成果和知识产权,或在研究时急功近利,研究成果无法反映客观事实等情况时有出现。我们应以此为鉴,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做一名合格的研究者。

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学术研究,未来也会有人继续深造或者进入高校或各种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因此,提高学术道德水平,培养严谨的优良学风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对于个人来说,学术道德是衡量一个研究者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直接反应研究者的科研态度与学术态度,对学术道德的轻视,将使研究者的科研工作步入歧途,无法产生优异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对于国家来说,研究者的科研工作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只有重视学术道德规范,才能保证高素质的科研工作。研究生是国家的科研工作的继承人与接班人,只有从在校时期起便注重学术道德的培养与提高,才能保证个人研究道路的正确与国家科研工作的发展。

作为研究生,我们要重操守、重品行、重修养,遵守学术规范、养成良好学风,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要诚信、平等待人、正确认识自身、不妒忌,扎实学习、刻苦钻研,艰苦奋斗、实事求是。要勇于创新、把握前沿、注重实践,把握机遇,争取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我们的毕业论文选题要宽厚、阅读文献要经典,研究过程中要勇于攻关、取得成果后要扩大战果,撰写论文应严谨规范。科学是可传播可证伪的,而学术研究的核心是不断创新。因此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应该要遵守学术规范标准,力求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发现。与学术规范相对应的就是学术不端。

我们要尊重科学事实,践行学术道德。坚持严谨求学,诚实做人。自觉维护学校学术声誉,坚决抵制为人、为学上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在科研、论文过程中要倡导严谨学风,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与利;反对在学术研究中沽名钓誉、弄虚作假,以实际行动端正和践行学术道德。要坚持实事求是,遵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遵守学术刊物引文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自控能力,努力拼搏,严谨求实,用实际行动共建学术伦理。要倡导严谨治学,维护学术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精神,反对投机取巧的作风和行为,要争做遵守和履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先行者。

上一篇:领导班子作风建设规定下一篇:展会展示设计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