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整体设计评价

2022-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课堂教学整体设计评价

整体教学小学英语词汇的课堂评价研究

摘 要:通过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现状的分析,指出现行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同时依据“整体语言教学”(Whole Language Approach)理论和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探讨整体教学小学英语词汇的课堂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分析该评价内容和标准对学生在词汇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形成及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课堂词汇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整体语言教学;评价

一、引言

整体教学小学英语词汇的课堂评价就是以整体语言教学(Whole Language Approach)理论和原则为指导,对小学英语词汇课堂教学的评价。整体语言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计划的教学观点,在语言学习方面力图通过真实的言语事件和读写能力事件的语境,让学生“拥有”学习过程,掌握学习主动权,从中获得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安桂清教授指出:整体语言教学是通过对学习环境的整体性、学习者的整体性以及语言本身的整体性的强调来界定自身的(2007)[1]。不难看出,整体语言教学理论充分遵循语言发展规律,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指导意义的教学理论。因此,根据整体语言教学的主要理论和原则,制定小学英语课堂词汇教学的评价内容、标准等,充分发挥其评价的导向、激励、诊断、改进功能,以此规范教师的课堂词汇教学行为,摆脱长期以来教师机械、孤立地教学词汇的传统模式的束缚,促进教师尽快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准确设定教学目标,努力挖掘教材内容,巧妙设计教学过程,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提高课堂词汇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原理,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整体或局部的教学系统进行全面的考察和价值判断(朱小蔓,2002)[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中国教育部,2012)[3]。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

近年来,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许多改革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评价措施而使结果不够理想。部分教师仍然只关心自己的教学方案能否按计划完成,而对学生的参与情况、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重视不够。对学生的课堂评价主要是通过问答方式进行,而大部分问题是无实际意义的机械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教师的教学行为中习以为常,根深蒂固,有着深厚的传统根基。审视这些改革,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课堂教学改革与实验必须找到切实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只有制定科学的课堂评价目标体系,才能促进教师尽快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而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在于没有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把教学评价本身当作课堂教学的目的与终结。因此,应重视和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等功能,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综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评价活动,主要存在以下特征:

(一)评价指标难以检测。仍然用旧的课堂教学评价项目,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基本技能、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来要求教师,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改革的进行,束缚了教师的手脚。

(二)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标准不应一刀切,应考虑学校软硬件和生源的差异,不要用同一个标准去评价所有的学校。对于生源差和师资水平低的学校应抓住最基本的东西;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问题熟练程度和准确程度仍然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决定性依据。

(三)评价作用未能发挥。课堂教学的评价作用的恰当发挥有赖于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目前这方面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对于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是微乎其微的。

我们的评价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暂时回避的倾向,没有及时明确提出一个有建设性、主导性的意见来,那么在实际操作中,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很大程度上沿袭着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老路子。这种评价不仅已经丧失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导向与激励功能,而且在某种程度可以说已经成为改革的严重障碍与阻力。因此,重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已刻不容缓。

三、确立整体教学小学英语词汇的评价内容

课堂词汇教学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然而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关注教师教学相关因素的评价,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是提高课堂词汇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

(一)教师的专业素养

整体语言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灵活开放的教学模式,为此,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相对传统的词汇教学要高得多。一是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能够用英语组织和开展教学,为学生创造英语学习的氛围;二是教师要善于选择、组织和利用各种语言材料,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语言;三是能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有效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和应用词汇,如创设词汇学习情景,设置词汇运用任务;四是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和运用语言;五是教师要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具体的评价、反馈,给予学生及时而正确的导向;六是教师要能宽容学生语用的错误和个性差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犯错越多,进步越快,关键在于引导,教师在引导时传达的信息要表现出热情和得体、得当,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七是教师要能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辅助和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等等。[HJ*4/7]

(二)教师的词汇教学理念与目标

教学理念决定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结果,它也潜在地左右着教师的教学设计、组织形式和实施效果。同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整体语言教学充分强调语言教学的整体性、交际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词汇教学目标的设定重点要体现学生对语言的运用,从而体现语言的整体和学生的主体。设计和实施的每个活动目标都要清晰、具体地体现学生对词汇的具体运用。最终要能使学生运用词汇表达有关的思想感情,要能用词汇来做相关的事情,充分体现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三)教师的教学组织

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只有采用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实施办法,才能使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教师词汇教学组织的评价,首先,教师要能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词汇学习的全过程;教学活动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发展潜力,“因材施教”;其次,教师要能为学生创造足量的语言交互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全班、小组或个体性的学习;第三,教学活动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满足个性差异,能激发学生语言思维和语言创造力;第四,[HJ*5/9]对学生学习目标是否达成要具有恰当的检测内容、方式和反馈建议。

四、制定整体教学小学英语词汇的评价标准

整体语言教学具有一套关于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原则,它强调:(1)语言是一个整体,不应当被肢解成语音、词汇、语法,语言技能也不应分散成听、说、读、写,语言教学应从整体出发,听、说、读、写同时发展;(2)把学生作为文化的一员,知识的创造者;(3)掌握语言主要靠学生间互相运用语言,而不靠模仿,故应提供用语言做事的环境,让学生在“用中学”。这三点是整体语言教学的始发性理论根据。该理论还把语言教学的范畴推广到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其他各方面。整体语言教学提倡语言教学和文化、社会相结合,语言知识和技能应通过自然的语言环境加以培养,提倡师生结合,教师的功能应从授业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鼓动者和启发者。具体到词汇教学方面,我们将其在词汇教学中发展为如下的教学标准:(如图1):

(一)语言内容整体性——奠定词汇生存的基础

整体语言教学强调,没有具体的语境,孤立的词汇是没有意义的,甚至就连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都是没有意义的。就像have,get, take等词,在没有具体的语境时,我们无法确定它们的意义一样。语言内容的整体性是词汇得生存理解的基础。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常常孤立地教学词汇,过多地强调单词本身的音、形、义。教师单一地教单词读音,学生单一地记单词词形、背单词词义,学生缺乏具体的语境来练习和运用词汇,常常机械吸收,枯燥乏味,尽管认识并记住了不少词汇,却学而不知其用,结果是费时颇多,收效甚微。因此,依据整体语言教学理论,词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尊重语言发展规律,首先要为词汇构建一个赖以生存和生成的语言环境,为词汇构筑一个内容完整的“语言之家”。同时为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的形成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

(二)词汇知识应用性——激发词汇学习内驱力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词汇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但整体语言教学理论强调,词汇教学需使用句子并置句子于语境中,将词汇的音、形、义和语法作用同时展现(左艳,2002)[4]。整体语言教学同时指出,语言学习应该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语言学习规律。结构主义者指出,知识来源于个体从他自己的观察中构建出来的事实(加里·D.鲍里奇,2008)[5]178。因此,词汇学习就绝不是教学生孤立练音、枯燥拼词、单一背义的简单活动,对词汇的音、形、义的教学,首先要从词汇相关的语境出发,在学生理解和运用语境词义的基础上和有语言交际目的的驱动下穿插渗透,学生才会因词汇运用的需要主动学习词汇知识。[JP2]因此,教师不必过多地分析串讲孤立的词汇,要弱化教师讲授和直接告诉的角色,对词汇的应用才是学生学习词汇的重要任务(如图2)。

例如,一位老师教学 bedroom时,先呈现房间图片,引导学生学习运用bedroom,T:This is a bedroom. I can have a sleep in the bedroom. What can you do in the bedroom?

S:I can have a sleep in the bedroom,too.

T: How many bedrooms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S1: ...

S2: ...

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并初步运用 bedroom后,再引导学生学习该词的构成、拼读方法等,这种自上而下的词汇学习方式,有助于满足学生学以致用的需求和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知识的热情,才能让词汇学习如虎添翼。

(三)交际话题系统性——扩展词汇运用空间

话题是一个可大可小的语言系统。系统是由多个要素以某种关系构成的整体。系统以整体为前提,客观世界中任何一种事物都离不开与自己周围事物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否则它就成为不可理解、毫无意义的东西(崔永模,1999)[6]。被广泛使用的小学英语PEP教材编写的总体思路就是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为主线,兼顾语言结构,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目的的语言任务,即:话题—功能—结构—任务。教学词汇时,教师必须具有话题的系统性意识,既要为词汇构建生成的语言系统,也要利用话题联系相关语言因素,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拓展学生的语言潜力。

如教学spring\summer\fall\winter这几个单词时,这些单词是Season这个话题统领下的组成部分,教师一是要具备将这些词汇融入到Season这一话题中的意识和能力,二是要充分联系与各季节有关的语言因素,例如,气候、人们的活动、穿着等,为学生的词汇学习构建一个相对稳定又能不断发展的语言系统,既让学生的词汇学习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发展语言的思维和策略(如图4)。

(四)语言交际成功性——实现词汇学习目标

整体语言教学强调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目的、兴趣、能力、学习风格和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有目的地学习和使用语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除了具有生理、归属、尊重的需求外,更重要的是人有自我实现的需求(百度文库)。用词汇进行语言交互是学生学习词汇的真正需要。运用词汇是学生词汇学习目标得以实现的需求和理想追求。如果学生在词汇学习中不能通过词汇进行有意义的交际,词汇就将成为束之高阁的“废品”和“累赘”。当学生发展了探询和问题解决这两方面的技能时,教师要逐步淡化帮助,让学生去承担越来越多的学习责任(加里·D.鲍里奇,2008)[5]178。由此而论,当学生基本掌握词汇认读、意义和功能后,教师必须能为学生设置形式多样的交际活动,以明确的交际任务为导向,[JP2]促进学生运用词汇来大量表达相关的语言目的,让学生去承担越来越多的“用英语做事情”的责任,实现学生运用英语词汇的目标需求。

例如,在教学序数时,教师可以充分启发学生围绕与序数词有关的话题进行听、说、读、写活动,如说说自己的生日、分组合作调查同学或同学父母的生日、撰写调查报告等。这样,学生就能在When is your\your fathers\your mothers birthday? My birthday is on the...or My fathers\ mothers birthday is on the...等交际性语言中大量运用序数词。运用词汇的机会越多,语言成功率就越高。总之,教师最终要能使每位学生都成功地运用词汇进行交际,并在原有基础上进步,都能实现学习词汇的最终目标。

五、整体教学小学英语词汇评价使用的效果

整体教学小学英语词汇的课堂评价使用近两年来,规范了教师的词汇教学行为。大多数教师能围绕词汇的语言运用目标来确定明确、具体和有可测性的教学过程。课堂从过去教师独霸话语权,孤立、机械地单向灌输词汇知识的现象,一步步转向师生间、生生间有目和意义的多向交流的语言互动状态,使过去抑郁沉闷的“哑巴课堂”逐步变成了学生思维活跃、生气勃勃的课堂。过去一些语言能力较差的教师也因此而进步,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也日趋走向良好的发展势头。可以说,只有确立良好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才能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弊端,方能促成师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安桂清.西方“整体语言教学流派”述评[J].教师教育研究,2007,(5)

[2]朱小蔓.中国教师百科[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3]中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左艳.英语整体语言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02,(10):31

[5][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6]崔永模.关于语言系统性的一点认识[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1).

作者:李荣华

第2篇:高职教育整体性评价模式建构

摘 要 高职教育正处于深刻的变革当中,高职教育日益回归教育的本质属性。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的“独特性”和“一流潜质”正在形成。同时,现行高职教育评价模式面临着评价主体利益化、评价手段单一性、评价指标零碎化带来的弊端,评价效度低下,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生长。基于“独特”与“一流”建构高职教育整体性评价模式,有利于破解高职行政性和营利性困境,回归人才市场需求。该模式从人力资源供给的角度,建构起产品理念、结构设计、资源集聚、运行效能四个一级指标,并衍生出二级、三级指标,形成了整体性的评价效能。

关键词 高职教育;评价模式;独特;一流;整体性

在技术日趋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代,教育评价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社会普遍期待,教育评价不仅应遵循教育规律、提供正向标尺和解决现实问题,更需敏锐前瞻未来,使偏离的教育重回正轨、停滞的教育活力重现。对高职教育而言,可以从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这一普遍性原理出发,认清高职教育的本质在于为经济社会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这一事实,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流)和高职教育差异化发展的路徑(独特性)两条线出发,对高职教育规律加以重新审视,作出准确判断,建立起高职教育自身生长和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的整体性评价模式。

一、对高职教育进行评价的两个基础性前提

当前,对高职教育进行评价,存在两个基础性前提。忽略这两个前提,对高职教育的评价就可能陷入短期实用性的窠臼,从而难以建构起准确、完整、有效、具有引导和推动作用的评价模式。

(一)高职教育正处于深刻的变革当中

高职教育正发生重大变革,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的传统格局。这种变动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外部环境的变动①。“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示范(骨干)校、一流校、“双高”校等建设规划的相继实施,表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已走上快车道。政府、市场、社会开始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对高职教育的关注,以及随之而来的对高职教育的期待。二是高职教育自身的变革。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拓展、结构不断优化、理念不断升级,传统的“层次论”“本科压缩型”等认知视角和评价标准越来越难以对新现象进行准确解释与说明。三是我国高职教育的这种变革并无明显的参照系,是一种自发内生的。国际上并未有如同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规模如此庞大、样式如此统一的公办高职教育体系,因此难以找到一种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高职教育模式供我国参照。

高职教育所发生的上述变革,使之呈现出某种特殊性,隐含其中的是高职教育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和旺盛的活力。必须深刻了解高职教育的这种变革,从而遵循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交互作用的外部逻辑,从而对高职教育作出准确、完整、有效的评价。

(二)高职教育日益回归教育的本质属性

具有显著产业属性的高职教育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伴随着发展的深入,高职教育逐渐回归教育的初心。高职院校具有自主办学、免受外界干扰的内在需求。相比社会其他领域,教育往往变动缓慢、面向长远、注重沉淀。但随着整个社会持续深入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均以不同方式对教育施加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既展示出正面的推动功能,也具有负面的阻碍作用。教育在走出象牙塔迈向社会中心这一普遍而漫长的过程中,一方面,集聚了更多的资源、形成了更多的经验,得以推动教育持续、迅猛、良性地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本身的脆弱性,不可避免受到外界侵扰,导致教育生态异化严重,影响着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与此对应,院校的功能,一方面,通过正向传授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身心成长,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自身;另一方面,成为“麦田守望者”②,通过反向隔离阻挡外界对学校的不良影响,使学生身心免受侵害。

高职教育的教育属性,其要义在于教育本身蕴含着深厚的生产力。为此,应通过深入认知高职教育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与功能,摒弃短期实用性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本性与活力。

二、传统高职教育评价模式的不足

在高职教育领域,评价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上级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行政性评价。其目的在于围绕政府财政投入,对指标完成、取得成果、经费使用等情况进行描述、分析、说明,展示出办学绩效。这种评价实质上是一份关于政府财政投入绩效的检验报告。另一种是社会机构(含非营利性中介机构和营利性公司)组织实施的第三方评价。其目的是从社会公众关注的角度,选取薪酬收入、专业吻合度、雇主满意度、就业率等指标,通过各种数据分析提供院校办学社会贡献度的说明,回应教育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合理关切。这两种方式各有其现实合理性,二者共存形成了优势互补,但也存在明显不足。

(一)评价主体的利益化

政府和市场构成高职教育评价的两大主体。政府通过经费拨付、人事编制、招生许可、毕业证书发放等方面的影响力与公办院校之间形成天然、实质、牢固的从属关系。但恰恰是二者之间紧密的、事实上的行政关系,阻碍了有效评价的实现。政府评价主要围绕经费使用情况设计指标,关注经费实际使用绩效,无法体现高职院校发展的教育性、长远性特征。所谓教育性,是指育人过程超越单纯企业产品的复杂性;所谓长远性,是指教育为未来培养人才,具有周期性和滞后性,其成效并非短时间所能显现。营利性公司通过直接收取费用实施这种评价,与院校形成实质上的产品交易关系。从表面上看,后者属于购买服务的举动,但营利性公司无法突破公办院校的封闭性,无法获取必需的数据,从而无法作出准确的评价。非营利机构无法获知准确数据,同时受限于公益属性,往往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和必要的权力支撑,缺乏评价的深层次推动力,难以持续,可以说存在先天不足。

(二)评价手段的单一性

以政府为主的行政性评价手段单一。政府本质上是行政机构,缺乏对教育进行评价所必需的专业化手段。伴随着院校评价日益专业化,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委托专业公司对高职院校进行评价。市场评价具有专业性手段,但出于营利需要和囿于市场成本的制约,往往寻求剥离教育的整体性,通过若干重要、关键性指标数据对教育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试图通过个别指标反映出整体性状况,以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市场评价必须依赖其指标设计的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以及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稳定性。

(三)评价指标的零碎化

评价的效度最终取决于指标体系的准确、完整,取决于对被评价者认知的精准。当前,对高职教育的认知基本上建立在普通高等教育“壓缩版”的基础上,这就决定了现行评价指标体系很难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内在规律,不可能引导和推动高职教育迈向一流。这种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把高职教育从普通高等教育同质化发展中剥离出来,还是继续推动二者更紧密地联结发展,这是该评价模式难以回答的问题。正因如此,这种评价的效度值得质疑。

综上,高职教育的政府行政评价、营利公司的市场评价、非营利机构的公益性评价,皆集中体现为评价指标零碎,缺乏整体性。实际上反映出与社会需求脱节、与高职教育规律相悖。探索一种新的、基于整体性的评价模式势在必行。这种整体性模式的指标体系准确、完整、有效,既能够反映高职教育的巨大变动,又与高职教育内部规律、经济社会外部规律形成高度契合,最终对高职教育未来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与推动作用。

三、高职教育的“独特性”养成及其“一流”前景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规模不断拓展、实力不断增强、质量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的独特性逐渐显现,一流特质初现端倪。

(一)高职教育的“独特性”逐渐显现

伴随着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实力的此消彼长,高职教育长期被忽略的“独特性”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我国,从1980年全国成立的13所最早的城市职业大学算起,高职教育的实施只有短短的40年。基于历史积累不足和发展程度上的差异,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基本上保持了同质化发展的格局,并形成了二者事实上的层次区分,前者长期作为后者的附属而存在。但作为一种具有独立类型潜质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独特性生命力强悍。

一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高职教育的知识体系具有不可改变的独特性。知识的不同构成教育类型的核心差异[1]。高职教育的知识以实践性知识[2]为主,同时涵盖了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具有程序性、隐性、经验性等特征,主要通过个体的动作操作等得以表现,难以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实践性知识主要来自一线产业过程,产业链构成创造新的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来源[3]。知识的独特性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逻辑起点,深刻塑造了整个教育教学形态。从知识出发,传授这种知识的教师也具有独特性,既具有相应的学科性知识作为基础,同时也具有一线工艺流程方面的知识、技术、技能。同样,围绕这种知识的课程建构和教学模式设计,必须遵循实践性知识的特征和内在规律,以契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知识的独特性,必须有一整套独特的模式加以配套,不能以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去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二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教育中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形成了实力上此消彼长。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同质化严重,现行发展路径已经变得狭窄,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一方面,由于同质化倾向,普通高等教育在传统领域供过于求;另一方面,普通高等教育现有模式并不能应对市场的新需求,并不能培养出社会迫切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一种应对,一大批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开始转型办高职教育③。这种状况深刻表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路径不仅没有为高职教育留下发展的空间,甚至自身发展也举步维艰、难以为继。这样,高职教育必须探索新的符合自身规律的独特性发展路径。实际上,经过多年的艰难发展,不少高职院校已突破瓶颈,在校企深度融合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和鲜明特色。这些实践上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独特性意识的觉醒,推动着高职院校探索新的独特发展路径。

综上所述,“独特性”并不仅仅体现于外在形态上的简单差异,而是具有显著的经济学内核,深刻预示着具有显著产业属性的高职院校,开始形成摆脱同质化竞争、迈向差异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高职教育正发生深刻变动,孕育“一流潜质”

长期游离于高等教育边缘的高职教育,虽然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但在整体实力上与普通高等教育尚存巨大差距,没有出现发展模式的创新。从这个意义出发,似乎很难把“一流”二字加诸于高职教育。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至今,在内部与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过程中,其潜在的“一流”特质逐渐显现[4]。

一是规模拓展、结构优化。当前,高职教育在院校数量和学生数量方面逐渐占据了高等教育一半左右的份额。一方面,规模拓展体现出社会需求与认可,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学意义;另一方面,规模效应的形成有利于降低培养成本,形成结构优化的内在动力。高职教育分层分类推动各种要素重组,促进结构不断优化,品牌化打造、专业化培养、集团化办学的格局初现端倪。

二是出现高端层次,体系趋向完整。系统化培养蕴含着高效率和高效益,伴随着应用型大学的产生,高职出现了高端层次。2015年11月,教育部发文同意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整合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图书馆教育资源,建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这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中国第一所应用技术类本科层次普通高校。其他省份也纷纷进行了应用型大学的试点。

三是国家大力资助,战略地位凸显。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获得了历史性发展机遇。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标志着职业教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一趋势,在可预见的将来,高职教育将进一步获得政策利好,进一步得到财政投入和企业资助,校企深度融合和集团化办学成为大趋势。这必然促进高职教育在理念、结构、质量、体系上发生巨大变动,系统化办学格局逐渐形成。

以上从内部到外部、从规模到结构、从单一化发展到系统化办学的变化,深刻塑造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路径,清晰地展现出高职院校的一流前景。

四、基于“独特”与“一流”的高职教育整体性评价模式建构

由谁担任教育的评价主体、以何种视角对教育进行评价,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性问题。不同的实施主体、不同的价值取向导致不同的价值观和发展路径选择,使同一高职教育呈现出不同的样式。将高职院校视为人才市场中提供人力资源的组织机构,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决定高职教育发展状况的,是产品理念[5]、结构设计、资源集聚、运行效能四大不可分离、互有联系的部分。通过这四个视角,高职教育办学绩效的影像得以清晰显现。见表1。

(一)高职教育的“产品理念”

教育过程同时也是人才产品的生产过程,这个观点越来越为社会所认同[6]。从产品的视角可以看到,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一样,高职教育本质上是某种类型人力资源的提供者,为经济社会运行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其为社会提供何种数量与质地的人才产品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构成对高职教育最基本的评价指标。其不同之处在于,高职教育具有显著的产业属性,其半公共产品的属性强于普通高等教育。因此,强调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产品属性具有更强的合理性依据。同时,伴随着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景,将产品理念纳入高职教育评价模式,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是从教育起点的角度看,高职教育应按照产品的逻辑对教育过程进行顶层设计,将质量、成本、效益等市场机制引入高职教育领域,确保人才的生产满足社会需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契合高职教育内在规律。缺乏这个起点,高职教育必然陷入封闭性办学、灌输式教育的传统窠臼,与市场机制的前景背道而驰。

二是从教育过程的角度看,高职教育应将教育过程视为产品生产过程。如,专业设置是否体现出市场需求度?与社会脱节的产品,不仅难以实现产品销售,也难以集聚社会资源;课程编排是否依据了实践性知识的内在逻辑和产品消费者的认知规律?缺乏这种依据,作为生产工具的课程必然难以实现有效生产;师资作为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的掌控者,其配备是否按照产品生产的要求,深谙产业流程运行规律,以及掌握了产业技术技能?作为产品质量的学生素质,是否受到市场标准的检验?

三是从教育结果的角度看,高职教育应以教育产品的标准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价,并形成标准体系。经过教育起点、教育过程,高职教育最终会形成教育结果。对教育结果进行评价的标准,联结了教育的终点与新一轮的起点。合理的标准体系对高职教育产品再生產过程形成巨大的推动力,对新的起始起到经验辐射和起点提升的功能,通过否定之否定,实现螺旋式上升。这种基于产品的质量标准,不是封闭式的自我设定的标准,也不是上级部门设置的验收标准,而是要经过市场激烈的竞争与淘汰之后为市场所认可的标准(往往是龙头企业所遵循的标准)。

(二)高职教育的“结构设计”

在规模狭小、结构简单的年代,资源决定了院校的实力与质量。而随着院校规模逐渐壮大、功能逐渐综合化、结构日益复杂精密,高职教育的结构成为决定其效能的重要指标。结构的合理性程度是教育生产力的集中体现。通过结构优化,各种资源得以整合,体系得以运转。结构的严谨与优化决定了资源配置的合理高效程度,决定了人员流动的成本与效率。基于此,我国高职教育可以初步建构三大结构:

一是以校企深度融合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结构。高职教育的独特性需求决定其必须从校企融合中获取必要的知识,打造独特的课程体系。因此,校企深度融合构成高职教育的灵魂,也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点和难点,并且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付出较高的资源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单凭高职院校和企业自身,难以克服二者之间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单位性质上的巨大差异。亟须政府部门充当第三方,为二者深度融合提供推动力和保障。

二是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院校管理结构。经过多年的发展,高职教育的“公平”原则得到了较好的贯彻,“效率”提升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主战场。效率提升的主要方面,就是改变现行院校管理中行政化的传统痼疾,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在管理结构上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这种对接,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使市场或者企业成为院校办学主要、稳定的经费来源,从而大大减轻对政府财政投入的依赖。这种管理结构能够有效降低运行成本、提升运行效率、汲取市场资源、销售教育产品、打造教育品牌。

三是以学生需求为核心的消费者中心结构。当前我国以公办院校为主的高职院校,整个框架体系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加以建构。这种传统的体系有助于降低办学成本,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大量人才,但不利于选拔和培养精英人才,不利于因材施教。伴随着学生消费者意识的增强,传统模式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伴随着经济社会岗位流通加速的现实,学生对自身创新能力培养和自主选择职业的理念日益加强。这必然推动整个教育体系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移,通过学分制等形式,提供更多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学生多样化成才。

(三)高职教育的“资源集聚”

资源是办学的基本要素。缺乏资源的基础性支撑,任何科学的理念和合理的结构都难以持续。总体而言,高职教育的资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师资。教师构成教育产品的生产者,是生产力要素中最具有活力的要素。高职教育能否集聚到国家级教学名师、行业协会领袖(国际知名度)、技术技能大师等作为专任教师,能否集聚到行业企业精英、社会名流等作为兼职教师,可集中体现出其吸引力,也构成了其教育生产力。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创新使教育教学内容不断优化,过程充满活力。教师不仅应保持数量充足、质量较高,而且教师结构要合理,以体系的形式实现教育教学功能和效果的倍增。

二是生源。学生作为教育的消费者,其起点的高度显示出院校的水平,其终点的高度则体现出院校的质量。因此,学生要素横贯教育活动始终。第一,可以吸引到何种起点的学生。包括能否吸引到同批次录取高考分数高的学生、国际知名职业院校的交换生以及招收培训其他大学在读或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第二,可以培养出何种水平的学生。鉴于教育的周期性长,在毕业后数年毕业生能够取得何种成绩,如成为国际技能大赛选手以及全国劳动模范、技术能手、行业领袖等。

三是管理层。管理技术的现代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高职院校的科层制和封闭性,造成管理人员队伍的行政化、官僚化,这与市场机制的要求相悖。因此,一所开放程度较高的高职院校,必须有一支具有现代市场意识的专业化管理人员队伍。这些人员兼具高职教育学者和职业经理人的双重特质,深谙高职教育规律、通晓市场规则,既能把握高职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同时善于通过市场机制的有效运用获得各种资源,推销教育产品,打造教育品牌,降低院校运行成本,以保证教育质量。

四是经费来源。办学经费充足,获得大量捐赠及捐赠基金收益。收入来源多元化,包括政府拨款、私营企业投入、科研收入及留学生学费等,获得大量具有竞争性(非普惠政策)的培训经费、科研经费、奖助学金、政府专项、企业捐赠,获得合作办学机构的经费和物资。在所有的资源中,来自企业的资源是最重要的,这是高职教育价值的直接体现。企业经费指标应成为判断高职教育资源最核心的指标。

(四)高职教育的“运行效能”

高职教育的产品理念、结构设计、资源集聚,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而这些基础性条件,必须最终转化为高職教育的运行效能才有意义。

一是社会声誉。社会声誉是指高职院校获得社会公众信任以及在社会公众中影响效果好坏的程度。社会声誉是院校总体实力的折射,是经过长期的时间积累在社会公众中形成的总体印象。在市场机制下,社会声誉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能够起到重要的品牌效应,从而为院校集聚资源、吸引人才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声誉的意义与价值可能超过其他要素,成为衡量院校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高职院校应深刻认识到社会声誉的重大意义,从战略层面对院校社会声誉给予全方位关注,进行持续和有力度的传播,将院校的价值观、办学模式、产品和服务等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各方面受众,从而极大提升本院校的软实力。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指标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行业知名度,指在行业领域中的影响力,包括雇主满意度等指标;二是政府认可度,指在上级管理部门心目中的印象;三是社会美誉度,主要是指对生源的吸引力。这三者分别体现出院校在不同领域的贡献度。

二是基础性平台。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一个区别在于,前者拥有众多的技术平台,后者拥有更多的实验室。技术平台融合了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种功能,集中体现出高职院校的高职特色和办学水准,成为凸显高职院校整体实力的硬指标。高职教育重要的平台主要有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职教集团等。这种重大平台投入巨大、建设期长、效益显著,不仅设备先进,更重要的是汇集了优秀的师资、吸引了优质的学生、吸收到大量经费。这些技术平台,构成高职院校发展的基本框架,在很大程度上构成对高职院校发展雄心、办学实力、未来发展的一种基础性判断。

三是重大成果[7]。高职院校取得的重大成果是高职院校整体功能运行后的结果,集中体现出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作出贡献的程度。首先,这种重大成果表现为培养出了何种质地的人才。这些人才获得何种奖励,如参加高水平技能竞赛获得的奖励;加入何种企业,如是否为世界500强企业所接纳。其次,办学过程中获得的各种成果。如获得政府各种级别的荣誉,如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全国优质校、全国“双高”建设单位;教师参加各种竞赛获得的奖励、荣誉;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精品课程;通过国际合作引进的先进工艺、流程、证书等。最后,技术创新取得的成果,如各种等级的科技转化成果和专利数量等。

四、结语

“独特”与“一流”构成推动高职教育持续深入发展的两个关键要素,也预示着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两个方向。围绕这两个要素建构高职教育评价模式,必须从整体性视角出发,打造有效的指标体系。可以看到的是,由产品理念、院校结构、办学资源、运行效能四大要素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跨越了单纯的教育视角,将高职院校视为整个社会产业链条上某类人力资源的供应者。其中,产品理念是方向,办学资源是基础,院校结构体现出教育生产力的活力,运行效能是效果,四个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四者的共同作用下,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更明确,发展路径更清晰。

参 考 文 献

[1]刘彦文.教育的抽象本质与具体本质[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5-27.

[2]王顶明.程序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实践性知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8(4):5-7.

[3]刘贵富,赵英才.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3):114-117.

[4]柳友荣,张蕊.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要素共识、标准内涵和路径选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65-70.

[5]裴云.高职教育中的产品意识刍议[J].职教通讯,2015(25):14-16.

[6]陈光潮.产业视角下高职教育发展刍议[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16-19.

[7]张连绪.构建一流高职院校评价模式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5(25):39-42.

作者:裴云

第3篇: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及其路径优化

【摘 要】 作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新热点,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文章从部门整体支出评价的必要性出发,重点考察了部门整体支出评价在我国的具体实踐和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部门整体支出评价的优化方向:一是在指标设计方面,可借鉴政府部门绩效评价设计各部门指标的基本思路,具体采用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做法;二是在流程优化方面,要重点抓好法律法规、主体参与、数据平台和结果运用等要素的建设。

【关键词】 部门整体支出;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评价流程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这一重要论述将绩效管理提至新的高度。从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模式来看,以“通过创新,创造绩效”为核心的“创效式绩效管理”是其改革方向[1]。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作为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创新的最新实践,体现了绩效评价从单一到全面,从局部到整体的转变,符合“创效式绩效管理”的发展理念,因此逐渐成为财政预算支出改革的新热点。

关于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研究,在国外并没有系统的发展和明确的界定,大多还是融合于政府预算绩效评价的研究过程之中。如Joyce[2]首次提出将绩效评估应用于政府预算,建议决策者只对政府支出目标和总额进行控制,而将支出决策权下放给支出部门;Brizius[3]提出绩效预算是以绩效目标为导向,通过结果计量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了使预算绩效评价在实践中有所作为,Kelly et al.[4]将绩效评价方法之一的平衡计分卡引入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就此而言,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也伴随着预算绩效评价从理论层面进入了实践领域。

相较于国外学界,我国学术界近年来受预算绩效管理理念的影响,开始侧重于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研究,研究的内容涵盖了目标设定、工作思路、方法路径等等。例如胡若痴等[5]从绩效目标的编制视角出发,分析了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编制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并以“指向明确、具体细化、合理可行”为原则,提出了优化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设定的建议;关欣等[6]综合分析了我国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进展情况,通过对评价工作重点和难点的梳理,提出了相应的评价工作思路和建议;童伟等[7]依据事前绩效评估的程序、要求和方法,对部门整体支出事前绩效评估的基本要素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部门整体支出事前绩效评估的重点和难点,并据此提出解决方法与路径。

本文从部门整体支出评价的必要性出发,重点考察部门整体支出评价在我国的具体实践和实践过程中呈现出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我国部门整体支出评价的优化方向。

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根据预算部门设定的部门战略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预算部门整体支出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部门履职情况、产出与效果、预算管理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强调部门战略和部门履职,并视之为部门存在价值的重要体现。整体性绩效评价可以看成是绩效评价较为成熟的标志[8],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发展标志着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迈入了新阶段。

(一)顺应政府治理改革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建设服务型政府、高效政府、廉洁政府等,其中改革的重点就在于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政府治理改革要求实现权力与责任相匹配、花钱和办事相互协调,通过树立行政人员的绩效观念和廉政精神,以实现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通过对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判断,可以比较准确地发现财政资金使用部门在履行既定职责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权责不匹配、资金使用与服务提供不协调的问题,从而促进这些部门不断进行自我革新,通过提升服务理念和创新管理方式来实现其战略目标。

(二)缓解财政收支矛盾的必要工具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出呈迅速扩张趋势,2017年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首次突破20万亿元,达203 330亿元,同比增长7.7%,财政赤字达30 763亿元,且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也逐年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未来财政赤字将进一步拉大,这将严重损害国家治理的根基。我国财政面临长期入不敷出、日渐亏空的现状,迫切需要从整体上对财政支出进行全面统筹,减少不必要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以控制财政支出的过度扩张。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以产出、效果为导向,将财政资金使用部门的资金使用理念调整为在满足履职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财政支出,这对于缓解财政收支矛盾具有长期的效应。

(三)弥补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缺陷的需要

当前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虽已在我国得到广泛而有效的实践,但却也暴露出一定的缺陷,如前面所提的评价对象的单一性、难以实现中长期战略规划、对公共性认识不足等,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作为更为全面深入的绩效评价工具能够有效弥补这些缺陷。这主要体现在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不仅覆盖了项目支出,还包括了基本支出,使用财政预算资金可在部门财政支出各个项目之间进行调节,改进财政支出的浪费和利用率过低的问题,从而促进部门从整体上提升财政支出管理水平。正是由于部门整体支出重视战略规划和部门职能,因而也更加关注从自身的角度和立场来考虑财政资金结构、总量和效益等问题,通过促使财政资金在本部门的合理安排和高效使用,以推动部门效益目标和公共价值的实现。

三、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国内实践

随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深化发展和部门预算管理对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推进,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在我国逐渐崭露头角。2011年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就提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以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为重点,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力实现部门整体支出的绩效评价。当前在实践发展中已经具备了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条件。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发展是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补充和深化,成为弥补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缺陷的重要工具。应该说,推进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与部门预算管理的深入探索密切相关。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在我国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在我国的实践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一)中央层面的政策制定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概念首次在我国官方文件中提出正是2011年财政部出台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明确提出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概括为基本支出绩效评价、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标志着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正式运行;2013年,财政部出台了《预算绩效考评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为中央和地方的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提供了共性指标依据;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决策部署,要求在绩效评价的管理范围、管理过程、管理对象、评价方法、绩效责任等方面进行管理,其中在管理对象上要求评价对象由项目为主向部门整体支出拓展。

(二)地方层面的政策落实

根据中央颁布的政策,地方政府纷纷制定了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文件,并逐步展开实践。如湖南省制定了《湖南省财政厅关于开展2015年度省级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且要求各政府部门进行落实。此外,各省不同部门开展了初步实践,如江西、浙江、上海、广东等省份在教育、科技、环保、交通、水利等部门初步开展了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

四、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第一,指标操作化的困难和指标体系设计的困难。在指标操作化上,与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相比,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特点在于综合性[5]。然而正是由于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综合性致使其指标设计难以精确地设计和量化。就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强调部门履职和履职效益这一特性来看,履职在某种意义上可理解为社会价值的实现,而社会价值本身就是一种抽象概念,既包含物质也包含精神,因而难以有效界定和量化。

第二,由于部門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缺乏相应的人才和专业技能,当前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存在着严重的路径依赖问题,指标体系或是直接照搬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或是简单机械地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中增加基本支出评价指标,这样设计的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既忽视了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强调的职能特性,也忽视了不同部门的个性,因而难以达成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功用。

(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流程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相关制度有待完善。由于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牵涉各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实施过程中存在巨大阻力,但是当前我国对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推进处在政府颁布一般性的规章层面,缺乏强制性和约束力。因而难以树立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观念,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难以保障,难以在各层级政府部门得到真正有效落实。

其次,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缺乏合理的主体,当前并未建立独立专业的绩效评价机构,其评价人员都直接由财务部门人员组成,存在既当球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评价缺乏公正性。

最后,当前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着“只评不用”的问题,进而影响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实际效用。绩效评价最终的价值体现在结果应用,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

五、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路径优化

在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存在内部利益集团的阻力,缺乏革新的内在动力,同时又缺乏外在制度和监督的推力的现状下,为构建优化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流程,需根据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

(一)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优化

由于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政策制定和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完善还需在了解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借鉴外部经验。在具体的指标设计时,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可借鉴政府部门绩效评价设计各部门指标的基本思路,具体思路包括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正数指标与负数指标相结合、传统指标与现代指标相结合、基本指标与修正指标相结合、过程指标与结果指标相结合等。

共性指标优化方面,可从自身的特点中总结,也可借鉴已有的理论模型进行构建,其具体特点的概括可从与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比较中得以明确。

1.从比较异同出发设计共性指标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是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深化,2013年财政部印发的《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制定了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9],通过对比可得出二者在共性评价指标上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探寻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特点和应有的共性指标。

一方面,虽然在一级指标的设计上,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和部门支出绩效评价的共性指标体系都是根据投入、过程、产出、效益的逻辑模型进行设计,但二者仍然存在明显不同。首先,在投入指标中,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在资金管理上重视资金的到位情况,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则将基本支出中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实施了重点监管,并强调了重点支出安排率。其次,在过程指标的设计中,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强调业务管理指标和财务管理指标,但这些指标都较为笼统和主观。而在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过程指标包括强调预算执行、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三个方面,并在预算执行上设计了严格且精确的客观性指标,包含预算使用情况、结转结余情况和基本支出情况三个重要模块,这样更利于了解经费的使用进度,节约不必要的公用经费开支。最后,在预算管理上突出了基本信息的公开度和完整性,这样更利于监督和评价。另一方面,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的共同点上,首先,在投入指标上都强调目标合理性和指标的明确性;其次,在过程指标上都重视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资金使用和财务监控等方面;再次,在产出指标中都以项目产出或部门履职的完成进度、完成质量为衡量标准;最后,在效益指标上,都从经济、社会、生态等维度进行评价。

基于以上对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异同点的分析,可初步得出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应具备的共性指标。从相异性来看,第一,部门整体支出对基本支出和资金使用过程进行了重点监管,体现为对部门整体资金使用的综合管理;第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重视对信息公开的评价,这样才能促进内外部监督。从相同点来看,第一,需重视部门目标设置和指标的设置问题;第二,对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产出的评价可保持与财政部公布的共性指标一致,即从部门履职的完成进度和完成质量进行评价;第三,可仍保留效果评价维度,即从经济、社会、生态等维度对部门履职效果进行评价。综上,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共性指标应包括目标设置、资金使用综合监管、产出、效果、信息公开等。

2.从理论模型出发设计共性指标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共性指标还可以根据不同模型探讨新的指标框架,理论模型可为指标设计提供明确的设计方向和整体的指标框架。除逻辑模型以外,还可从关键绩效指标模型(KPI)、平衡计分卡法(BSC)、“3E”理论模型、绩效三棱镜模型等出发设计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共性指标体系。核心绩效指标可从政府部门自身管理、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出发设计指标框架;平衡计分卡法基于财务、利益相关者、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成长方面设计指标框架;基于“3E”理论的评价体系则从经济、效率和效益三方面出发设计指标框架;绩效三棱镜模型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利益相关者的贡献、战略、流程、能力五个层面出发设计指标框架。同时,还可将多种模型进行交叉叠加,设计多层次、多维度的指标框架,如基于BSC、KPI与绩效棱柱模型三种理论模型综合设计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10],形成既对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利益相关者、内部管理、学习与创新评价这四个维度各自关键指标的评价,又对整体战略实现上各方利益相关主体的满意度与贡献度进行综合评价的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框架。

在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个性指标优化方面,考虑到部门职能是部门设置的根源,职责履行是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核心,根据不同部门的特有职能设计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并开展评价,是促进部门职能有效履行的重要工具。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与政府部门绩效评价都是从“部门”和“整体”出发进行的绩效评价方式,都在于促进部门履职,而政府部门绩效评价已经在我国开展了多年,因而可为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个性指标的设计提供宝贵的参考经验。首先,政府部门绩效评价重视根据不同部门的职能特色设计指标。不同部门具有不同的价值导向,必然侧重不同的评价内容,如教育部门注重对人才的培养,科技部门注重科技产出,因而在具体个性指标设计时需考虑不同部门的属性,尤其是产出和效果指标的设计上应针对不同部门进行区别设计,并为各部门留有一定的替代指标,以便于不同部门突出自身的特色。其次,为突出部门特色,政府部门绩效评价会针对不同部门对同一指标进行不同权重的设置来对部门间的个性化差异进行控制,这样可在体现部门职能特点的同时,防止由于指标差异过大使得部门间的绩效评价失去可比性。通过对政府部门个性指标设计的经验探讨,可将这些有效经验运用于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个性指标的设计,进而优化整个指标体系。

(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流程优化

第一,健全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法律是强制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制度的深化。法治化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11],面临绩效评价法律缺失的现状,应当建立关于财政预算管理的“国家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法”,促使部门支出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的全面实施。美国于1993年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为政府绩效管理立法的先驱,经过多年实践后,于2010年又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修正法案》,使立法和预算管理与时俱进。日本于2001年颁布《行政机关政策评价法》,韩国于2006年颁布《政府绩效评价框架法案》等都為我国政府绩效评价立法提供了有效经验。

第二,构建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多主体参与模式。构建专业、客观、独立、多样的绩效评价主体就成为当前的迫切需求。首先,应从中央部门开始建立预算绩效评价部门,但在功能上应当避免与审计部门重合。其次,应当引入和重视第三方评价机构,如社会绩效评价组织、绩效评价专家、高校研究人员等。再次,还应将绩效信息和评价结果进行公示,促使公众参与到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执行的过程中,重视社会公众对绩效评价的监督。最后,要加强部门内绩效评价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指标设计和绩效评价的专业技能。

第三,搭建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的大数据平台。大数据工具应用于绩效评价可以克服传统绩效评价难以搜集绩效信息的局限,成本低廉、可提高效率,且便于绩效信息的沟通和透明化。面临当前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信息难以有效沟通,评价主要靠传统人力的问题,应当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平台,以防止信息过于碎片化。如将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资金结余、项目进度等信息统一登记于大数据平台上,这样既可以便于数据提取,也可以促进部门内外部对资金使用和项目进度的监督,防止资金浪费和懈怠行为。

第四,促进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是进行绩效评价的作用所在,但是为提高绩效结果的应用,首先,应重视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中的问题总结,这是发现问题的开端。其次,应将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公示,以促进部门间的相互竞争和部门外部的监督。最后,应利用绩效评价结果对部门和部门成员进行奖励或惩处,以起到激励作用。但奖惩并不是最终目的,其目的应在于提高部门的绩效观念,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进而提高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高小平,盛明科,刘杰.中国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2011(6):4-15.

[2] JOYCE P G.Using performance measures for federal budgeting:proposals and prospects[J].Publicudgeting& Finance,1993,13(4):3-17.

[3] BRIZIUS J A ,OSBORNE D.Creating high-performance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M].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88.

[4] JANET M K,WILLIAM C R.Performance budgeting for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M].Armonk,NY:ME Sharpe,2003.

[5] 胡若痴,武靖州.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编制优化原则研究[J].财政研究,2014(6):34-39.

[6] 关欣,汪学怡,倪城玲.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思路初探[J].中国水利,2016(6):46-53.

[7] 童伟,田雅琼.部门整体支出事前绩效评估方法及路径探讨[J].地方财政研究,2018(1):32-38.

[8] 卓越,孟蕾,林敏娟.构建整体性绩效管理框架:政府绩效管的新视点[J].中国行政管理,2011(4):26-30.

[9] 财政部.关于印发《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的通知[A].财预〔2013〕53号,2013.

[10] 倪星,余琴.地方政府绩效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BSC、KPI与绩效棱柱模型的综合运用[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5):702-710.

[11] 高培勇.论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下的财政基础理论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2014(12):102-122.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利率市场化后央行基准利率问题研究”(14BGL028)

【作者简介】 陈秋红(1966— ),女,福建福州人,高级会计师,福建社会科学院财务主管,研究方向: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作者:陈秋红

第4篇:以全局眼光整体评价语文教学

——《永远的红裙子》听课评价及反思

五厍学校邓志军

12月20日,我们在**汇学校听了**老师执教的《永远的红裙子》一课。这篇课文,是一篇较为浅显的现代文,我们的执教教师设计为以这篇课文为载体,落实一个现代文知识点的训练任务,是一堂成功的生动语文课。

一、评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在了解文章的基础上,分析文章中女孩与女老板两个人物,体会女孩和女老板的品质。

2、写出文章中女孩的心理活动。”

本文作为一篇较为浅显的记叙文,脉络清楚。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执教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圈画重点句子的方式,分析感悟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品质。最后以板书的形式归纳出女孩的“勇敢、诚信”,女老板的“善良、为他人着想”。为了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还特地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永远的红裙子”的标题在文中有什么含义?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使全班同学对女孩和女老板的优秀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老师以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进行片断写作,不仅让学生在试卷上写,也让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同时将老师的片断写作成果与学生交流分享,相得益彰。整个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体现了学生认识水平的层递性,教学目标落实得很成功。

二、教学过程的合理性

作为一堂40分钟的教学课,如何分配时间,取得40分钟教学的效益最大化,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在这一堂阅读复习课中,**老师科学分配时间,教学环节中各个节点把握恰到好处。如一开始通过解释“睹物思人”这个词语的意思直接引入对文本的阅读分析,耗时仅一分半钟,整个阅读分析过程耗时19分钟,其间不仅有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也有师生对内容的共同质疑,也有教师精彩的追问。各个教学节点环环相扣,非常紧凑,丝毫不显拖沓。在学生动笔写作部分,老师首先针对练习内容对进行了必要的写作指导,而不是让学生提笔就写,体现了初三复习阶段对知识点的落实和重点训练。在剩下的16分钟时间里,学生不仅完成了两个心理片断的写作,而且还有充分时间进行交流,说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写作能力也是很突出的。特别是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现场分别写出了两个片断,无疑强化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三、作业布置的层次性

在作业布置中,**老师把作业设计为两级作业,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全体同学都要完成的两个心理片断的续写。第二个层次是要求学有余力的同学对多个文章进行深入阅读,并进行批注,读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老师的激励,学生表现出了完成作业的决心和良好状态。

总的来说,本节课不仅有答题方法的深入指导,又有及时合理深入的训练,虽然在某些教学细节上还不够完善,但作为一堂九年级的现代文复习课是很成功的。

第5篇: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

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是对教学实施的预想。只有科学艺术的教学整体设计,才能使学生醉心于学习,积极探索取得最佳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之外,还要精心设计教法,即搞好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科学艺术的课堂教学整体设计从五方面着手,下面就以历史和语文的课堂教学为例来说明。

一、精设导语,激发兴趣

导语是一堂课的开篇,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注意力等。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新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让学生愉悦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导语的设计可遵循“激发兴趣,设置悬念,触及重点,创设气氛,切记??嗦”五个原则。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的导语,都要短而精,富有启发性和艺术感召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获得成功。例如,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一课,内容枯燥,然而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导语设计:“同学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旅游看看两宋的经济,好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我紧接着问学生:“我们带什么钱币去啊?是人民币吗?”这个问题把学生强烈地吸引住了,都积极地去看书思考。这则富有感召力的导语设计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好的导语对课堂教学,不仅从内容上,而且从学习心理上对学生起着导向作用。所以,教师对导语的设计要非常精心,这是实施课堂教学整体设计的关键。

二、巧妙过渡,衔接自然

课堂上,教师巧妙的过渡语可为每一个教学环节做好思维导向,使不同的内容之间衔接紧密、自然连贯,让学生感觉主线鲜明,整体性强。所有课堂教学应仔细推敲过渡语,这样做不仅使教师讲得顺畅,学生听得明白,还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仍以上面提到的七年级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为例,在学习时教师可设计以下过渡语:1.我们先去宋朝的田间地头看看农业情况如何?2.参观了农业再去看看手工业,看看能买点什么纪念品?3.再去看看商业大城市和海港好吗?从上面的教学设计看,整个课堂教学沿着过渡语,明晰了内容,合理推进,自然得体,使得所有教学内容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方法灵活,注重实效

文科要讲的内容往往是庞杂琐碎的,因此教师要把诸多教学内容巧妙的组织起来,以科学艺术的手段组合,这将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一堂课如果没有科学艺术的整体设计,从头至尾不分主次、胡子眉毛一把抓,进行平推式的教学,其结果往往是教师费力,学生烦腻。所以,教师只有积极探索教学手段的灵活艺术性,才能使学生走上一条轻松愉快的学习道路。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来选择教法。只有针对教材、学生实际设计出的教学发方案才是切实可行的。教师应将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结合起来设计教法。一般来讲,一个单元乃至一堂课可能是一种教法为主,也可能是两种或者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并顺利完成教学目的的,便是好的教法。

进行科学的教学整体设计,教师还应注重实效性,切不可在形式上一味追求,如果不顾教学效果生硬搬用某种教学模式,效果必定不好。教师必须明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离开教学目的去追求教学形式的方法,不仅无益于教学质量,而且还会浪费教学时间。

四、选作练习,课外延展

当内容学完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整理课堂所学知识,把零散的知识归纳成系统的内容,并复习巩固。为巩固强化效果,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运用,教师应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练习题,进行练习是促进转化能力的中间环节。练习题可选用课后的,也可以另外编写习题,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习题或写读书笔记。

课外延展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完成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它是拓宽学生知识领域的一条途径。例如,《土地的誓言》一文,作者抒发了对故土的热爱眷恋之情。学完本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对故土之思的诗句,还可以写个以故乡为话题的片段。这样紧跟教材,同步练习,既拓展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写作能力。

练习题及课外延展内容,教师必须检查、讲评,将完成的情况及时向学生反馈,激励好的,纠正错的。

五、科学板书,增强效果

板书设计使教师用准确凝练的文字、生动的图示等对教学内容所做的概括,它是落实教学目的的艺术手段之一。板书便于学生加强记忆、理解、巩固有关知识,具有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特点。所以,好的板书能提高教学质量。

不管使用何种板书,一切以便利教学为前提。好的板书设计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学的眼睛。所以,教师必须设计具有审美价值的板书设计,使板书真正起到增强教教学效果,开拓学生智力的作用。

总之,课堂教学整体设计关系到教学的难与易、简与繁、成功与失败,所以课堂教学整体设计必须用心。相信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更多更好的教学整体设计会源源不断地被创造出来。

(责编 张翼翔)

第6篇: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

——理清思路,搭好框架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以设疑激趣为先导;

2、以揭示规律为重点;

3、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4、以精讲多练为策略;

5、以多感官参与为手段;

6、以整体教学为目标

1、以设疑激趣为先导

一堂成功的课首先要解决学生想学爱学的问题。

作为教材都具有两面性:既有生动、形象、有趣的一面,也有抽象、难懂、枯燥的一面,如果教师不做课堂教学设计,只是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地去讲授,怎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呢!

2、以揭示规律为重点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所谓揭示规律,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紧紧抓住教材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知识和关键环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

3、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关键在一个“寓”字,寓思维训练于学科教学之中,重点抓两方面训练:

(1)思维品质训练

①敏捷性—看出本质,迅作判断。

②灵活性—不同角度,多种方法思考问题。

③深刻性—善于概括归纳,抓住事物本质。

④广阔性—思路通畅,思维面广。

(2)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性—不拘泥于一种答案,想问题从四面八方展开。

②求异性—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与方法,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

③逆向性——打破常规,从对立的、颠倒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4、以精讲多练为策略

例如:课堂设计的“三精两适”策略(特级教师宁鸿彬):

三精: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炼;

两适:适度、适量。

5、以多感官参与为手段

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例如,课文《小站》——

6、以整体教学为目标

教学是个整体,要从整体出发,全面构思。不

能把教学搞得支离破碎。

■教学内容——系统化;

■教学目标——认知、操作、情感和谐统一;

■教学活动——教与学、师与生和谐统一;

■学生发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统一。

(二)设计的程序

原则:先大后小、先粗后细,分六步。

第一步:分析—— 教材思路

第二步:编制—— 教学目标

第三步:确定—— 重点难点

第四步:设计—— 教学过程

第五步:筹划—— 教学手段

第六步:形成—— 教学方案

(三)设计的方法

着重“三路”统一:

教材的“思路”

学习的“思路”

教学的“思路”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抓住核心,明确方向

1、认知(知识)目标:把握知识点,掌握基础

知识;

2、操作(能力)目标:培养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

3、情感(思想教育)目标:以知识和操作为载体提升情感或思想认识。

三、教学内容设计

——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教学内容设计,就是教师科学、艺术地处理教材的过程。

所谓处理教材,就是教师在备课中,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和环境条件,对教材进行某种增删、调整、选择的艺术处理过程。

(一) 在处理教材中突出重点

(二)在处理教材中突破难点

(三)寻找教材新的“生长点”

四、方法、手段设计

——量体裁衣,优选活用

(一)教学方法的设计

讲授法、教师活动、谈话法、演示法、自学法、讨论法、学生活动、探索法、研究法、实验法、说理法、教育活动、锻炼法、陶冶法

2、综合性教学方法

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例如:

魏书生创造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

上海市育才中学总结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等。

(二)学法指导

当前教育改革,特别重视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在学习中要突出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和合作学习。

1、学法指导的内容

(1)制定学习计划的方法:确定学习目标、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

(2)五环节常规学习方法: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作业方法、小结方法。

(3)学科学习方法:以各科学习特点为内容的学习方法。

2、学法指导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不强制灌输,重在引导感悟。

(2)针对性原则:不主观臆想,掌握学情,有的放矢。

(3)操作性原则:不繁琐笼统,操作方法具体明确。

(4)差异性原则:不搞一刀切,区分对象分类指导。

(5)巩固性原则:不一蹴而就,反复强化,长期训练

(三)教学手段的设计

1、课的导入

“良好的开始,成功的一半”。

(1)“开门见山,揭示新课”式

特点:短、平、快。

例如,特级教师陈金才在上《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采用了这种方式:

师:听说你们都很聪明,我想考你们一个问题,回答时思路要尽量开阔一点:我们现在在哪里?

生:学校的礼堂里。

师:(摇头)思路不够宽阔。

生:在深圳。

生:在中国。

生:在地球上。

(2)“联系旧知,提示新课”式

例如,于漪老师在教《天山景物记》一文的导入:

“我们过去学过哪几篇游记?”(学生回答后,教师再 问): “游记有什么特点?”(学生呈思索状态,教师 讲道):“游记是散文的一种,它以较轻快的笔调,生动 的描写,记叙游览中的见闻,某个地方的政治、社会 生活、风土人情和名胜古迹等,以此表达作者的思想感 情。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像《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 色彩的,如《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长江峡》。

今天我们学习《天山景物记》,这是一篇以山川景物 为内容的抒情色彩很浓的优美的散文。”(板书题目)

(3)“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式

例如,地理课教“比例尺”,老师上课就问:

“哪个同学的爸爸妈妈最近要出差?”一位学生回答: “我的爸爸明天出差去成都”。老师说:“你学过地理,请 查一查地图,重庆到成都有多少公里?其他同学也可帮 助查。”地图上根本没有标出重庆成都的距离,大家都没 有查出,趁孩子们为难之际老师说:“没关系,只要你们 学了这一课,保证大家都能查,因为地图上有‘比例尺’。 ”老师板书“比例尺”。这个导入的巧妙之处在于使学生产 生了“打破沙锅纹(问)到底”的思想,急于求得答案, 于是就产生了求知欲。

(4)“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式

钱梦龙老师教《死海不死》时,为了让学生自己获 得关于盐水比重的概念,并猜想死海“不死”的原因,以 一个小实验作为课的导入:他在同学们迷惑目光注下, 把鸡蛋投入了大烧杯。鸡蛋沉到了低。“谁有办法让鸡蛋 浮起来?”老师问。“拿个酒精灯或电炉来,把鸡蛋煮熟 了也许能浮起来。”一个学生说出了他的想法。“不,只 能用讲台上提供的条件。”钱老师规定了思考的范围,同 学们的目光自然而然地都集中到了大烧杯旁边的那一碟 食盐上。不少同学举手,希望到讲台上来试一试自己的 办法。这时,同学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性高涨。

(5)“利用游戏,创设情境”式

例如,一位教师教小学数学《可能性》时的导入:

师:同学们,玩过“石头、剪刀、布”游戏吗?谁来和老 师玩一玩?玩之前猜一猜我和××同学谁会赢?(进行第 一次游戏,结果老师赢)

师:想赢老师吗?(第二次游戏,结果学生赢)

师:如果我们再玩一次,猜一猜,结果会怎样?

众生:可能老师赢,可能××赢,也可能平。

师:对,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可以确定结果,有些 事不能确定,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 究“可能性问题”。(板书:可能性)

(6)“故事引入,启迪思维”式

例如,在教“加减法的一些速算法”时,为了让学生认 识到速算法的好处,上课开始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高斯是德国数学家,他小时侯喜欢数学,10岁的时 候,老师出一道题,1+2+3+4„„+99+100=?当别的孩 子动笔运算的时候,小高斯却算出得数是5050。同学和 老师感到很惊讶。你们知道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对 吗?原来他采用了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后来高斯成为一 个大数学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法的一些速法”。 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7)“审题入手,提纲挈领”式

例如,老师在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是这样设计 导入的:

板书课题,在“假”字下加着重点。问学生:“‘狐’指 什么?‘虎’指什么?”

学生查字典,思考。

①“假”字有几个读音,有几个含义(假期,请 假;跟“真”相反;假话;借用,利用:假借。)

②“狐假虎威”中的‘假’怎么读音?怎么解释?这个 题目是什么意思(狐狸借老虎的威风)

(8)“直观演示,提供形象”式

实物、标本、教具(挂图、模型、投影、幻灯、 音乐、电影、电视等)

例如,初中语文第五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 课,教师从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导入课文。

(9)“借助谈话,增进了解”式

特级教师刘云生借班上课《一次特殊的实验》的导入:

师:孩子们,大家好!我姓刘,大家就叫我刘老师。跟我打打招呼,好吗?

(没有人敢发言)

师:我听你们老师说,你们班最棒。谁来打头炮,我首先送谁一张名片。

生:Hello,刘老师!

师:中英文双语打招呼,够国际标准!(送上一张名片,并和学生握手)

(全班哄笑)生:Nice to meet you, Mr. liu

师:我成“国际友人”了!(送上一张名片)

(众笑)

生:刘老师,您好!

师:我又“回国”了!(送上一张名片)

(众笑,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

师:看来,咱们班的孩子很会和别人相处,真是铁锹敲锣——响当当!呵呵,今天,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大家这样“聚精会神”地看着我,会联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卓别林。(众笑)

师:(笑嘻嘻地说)我有那么丑?

(10)“群策群力,学生登台”式

让学生上台作课的导入,例如特级教师汪兆龙在鲁迅小说《药》一课的导入设计:

上课铃响过,学生走上讲台,这是老师课前布置的一项特殊作业:假如我是语文老师,将如何导入新课?要求:以旧带新,兼顾复习与预习。

学生甲走上讲台: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呐喊”自序》,文中提到“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请问:什么是曲笔?” 台下的同学纷纷举手,学生甲请一位同学回答: “鲁迅先生所说的‘曲笔’是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种写法。”

“对,请坐!”学生甲继续问:“那么,鲁迅先生在哪两篇小说中用了曲笔?”

另一学生回答:“《药》和《明天》。”

学生甲用手示意他坐下后,又说:“鲁迅先生在《药》中瑜儿的坟上凭空添上一个花环,瑜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是怎么死的?他死后,鲁迅为什么要用曲笔‘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药》,这些问题都能解决了”

说到此,他转身板书了一个大大的“药”字,然后就下了讲台。

3、课堂练习

(1)课堂一般会有哪些练习?

① “打桩”式练习:巩固知识的基础练习

一般在讲新课以后,为了巩固新知识而进行的练习。

②“阶梯”式练习:突破难点的铺垫练习

一般是在讲新知识之前,为了扫清障碍,解决难点 而进行的由潜入深的练习。

③“反一”式练习:归纳总结的系统练习

一般是在课中与课后,为了让学生将知识归类和系 统化而进行的练习。

4、小组合作活动

(1)存在问题:注重形式,忽视内涵,缺乏实效。

①学生欲望不强。常见的形式是按座位前后四人组成,没有顾及到优化组合、优势互补。故造成有些学生宁愿自己学习,也不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

②参与状态不匀。小组成员中有的抢着发言,有的一言不发,有的借机闲聊。能在倾听别人意见基础上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为数甚少,这样的讨论基本上失去了合作的意义。

③活动过于频繁。有的教师凡问题都要通过小组讨论加以解决,学生忙于肢体上的“动”,缺乏思维上的“动”

④讨论质量不高。教师对讨论问题的设计比较随意,有的问题多于简单,学生感到没有讨论的必要;有的难度过大,学生无从下手。 (2)如何改进

①提出合适的讨论问题

问题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复杂,应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使学生能解决又不能轻易解决。同时,提出的问题要有合作的可能,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适合课堂小组讨论的内容: ■ 辨析概念,寻求规律; ■ 操作实验探究; ■ 选择作业策略; ■ 完成竞赛性作业; ■ 学生间的互评互查

(2)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

多数学生习惯于倾听教师讲课,对同伴的观点则显得不耐烦。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鼓励“沉默”的学生积极发言,对于“太过于表达”的学生,要让他们学会倾听、学会选择发言的时机,还可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诸如概括、总结等。

(3)帮助学生掌握小组讨论的方法

■讨论前,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独立操作。

■讨论时,让学生善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形成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学会保留自己的见解。

■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发言学生能代表小组意见,发言要求能让大家都能听懂。

5、结课

编筐织篓,全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

与课的导入一样,课的结束也没有固定模式,关键是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介绍8种结课方式:

(1)“总结概括”式

(2)“画龙点睛”式 (3)“表格填写”式

(4)“作业练习”式

运用最多(略)

(5)“提取精华”式

在结课时提取本课最精彩的一笔,让学生欣赏强化,给他们更深的印象。例如,可进行“本课最佳解题”,“本课精彩回答”的讲评。还可再次运用课文中的格言来启迪学生,例如,《荔枝蜜》结课,可用“蝴蝶在游荡中炫耀漂亮的姿态,蜜蜂在劳动中创造甜蜜的生活”。《宇宙里有什么》,可用“恒星只要存在一日,总不会忘记肩负发光发热的神圣职责”。这些格言让学生加深对主题思想的领会和对课文的印象 (6)“创设悬念”式

教师故意留下一个“尾巴”,课已尽,意无穷。陈景润献身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就是其于中学时代,他的数学老师在一节课结尾时介绍过“哥德巴赫猜想”,并说:“这是王冠上的一颗明珠”。

一堂课上完了,可以让学生带着一种满足感走出教室(句号),可以让他们带着一种震撼力走出教室(惊叹号),也可以让他们带着无限遐想走出教室(省略号),同样,让学生带着新的困惑和问题走出教室的课(问号),也可能是一堂好课。

(7)“揭示规律”式

(8)“延伸发展”式

以德国小学三年级自然课为例:《研究土豆表皮的作用》,教师不是在课堂内空讲土豆表皮的作用,而是要求学生通过两周的对比实验,总结出动、植物表皮带有规律性的作用。

教师选择两个土豆,一个大一点,削掉表皮,另一个稍小一点不削表皮;称一下,分量一样;两个土豆都吊在通风的屋中。学生每天称两个土豆的重量、观察土豆的颜色。两周后发现,两个土豆在重量、颜色方面都有差异:削皮的土豆重量明显轻,颜色变黑;不削皮的土豆重量和颜色基本保持原样。

两周后,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土豆的表皮有保护水分的作用,能保持土豆新鲜,不变质。教师进一步提问:“土豆表皮的作用是这样,那么红薯、苹果呢?所有植物表皮的作用是怎样的?所有动物表皮的作用又是怎样的?人的表皮作用呢?”

经过思考和推测,学员回答:“红薯、苹果表皮的作用与土豆是一样的,植物表皮的作用也是这样。”由此推出,动物表皮作用和人的表皮作用也有这样的功能。

五、编写教案

(一)编写教案的原则

1、符合科学性:依纲扣本,避免知识错误。

2、加强创新性:构思巧妙,避免千篇一律。

3、注意差异性:各尽所能,避免千人一面。

4、坚持操作性:以简驾繁,避免臃肿繁琐。

5、考虑变化性:灵活运用,避免死板教条。

(二)教案编写的内容(10大项)

1、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2、教学目标:说明本课在认知(知识)、操作(能力)、情感(思想教育)方面所要达到的要求。

3、课型:说明本课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4、课时:说明本课是第几课时。

5、教学重点:说明本课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6、教学难点:说明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易产生的困难和障碍 。

7、教学程序(教学过程):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措施等。

8、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处理书面或口头作业。

9、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10、教具: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例一:初中语文第五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学设计

1、课题: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2、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掌握本课语言、动作描写和人物刻画的写法;

(2)操作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封建社会的黑暗,学习鲁达见义勇为,伸张正义的精神

3、课型:新授课。

4、课时:第二课时。

5、教学重点:使学生把握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6、教学难点:对鲁提辖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7、教法、学法:情境教学法、表演法、讨论法、质疑法、发现法。

8、教学程序:

(1)兴趣导入

①导入本课内容:从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导入本课;

②回顾课文情节:简单复述情节,画出文章结构示意图。

(2)探索新知

①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②阅读课文,勾画出课文中对鲁达典型的动作和语言描写的语句;

③赏析精彩片断:播放电视剧《水浒传》分析、体会鲁达性格的灵魂——“义”的一面(通过讨论、辩论、交流,达成共识) 。

④巧妙设趣(用投影仪打出思考题):引导学生分析鲁达性格的另一面:脾气粗野,但粗中有细;

⑤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板书

⑥归纳主题思想,写作特点:采用分组讨论、

共同归纳形式 (3)能力反馈

①从讨论中选出对鲁达性格概括正确的项;

②从讨论中选出对塑造人物方法判断正确的项。

(4)教学终结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体会,出示投影仪,抢答并简述理由,选出代表到前面作总结发言。

(5)作业指导

以《鲁达的爱和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 的读后感(课后完成)。

附1:板书设计

2:教具、学具:投影片、投影仪、电视DVD

例二:

小学四年级语文“鲸”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教材分析

《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这类课文与其他类型课文相比,知识性较强。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与学生已经学过的《日新月异的电视机》《智能机器人》等说明文相比,《鲸》一文对鲸是一种“似鱼非鱼”的水中哺乳动物以及形体大、食量大、肺活量大等特征描写十分突出,在表达上综合地运用了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此外,作者用词准确,描写形象,文字浅显,条理清楚,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这些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来理解《鲸》这篇课文,并把握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2、学生分析

对于说明文的文体结构特点以及说明方法,学生在《日新月异的电视机》《智能机器人》等文章学习中已有所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能通过剖析方法来感悟文章内容。在学习习惯方面,学生已初步养成独立圈画、批注的学习习惯,小组活动也能在组长带领下较有序地开展。但根据前一阶段经验,学生在阅读说明文时,对文本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课文介绍了什么”的层面上,忽视“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即缺乏对文章表达方法的深层次探究。因而本节课重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自主学习文章内容,探究文章表达方法,并通过对关键词的辨析理解,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细致描写事物的意识和分类思考的能力。

第7篇: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要求

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板

见附件

二、基本要求

1.教学设计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要体现:工学结合、职业行动导向;突出能力目标;项目任务载体;能力实训;学生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

2.公共基础课要体现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课程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

3.对于学生素质培养,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要渗透到所有的课程教学活动中。

4.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来自课本,而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准。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课程的能力目标:“能用××做××”。

5.课程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以此改造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6.以项目为课程能力训练载体。项目选择要综合考虑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趣味性、挑战性、可行性。

7.知识、理论、能力训练和实践应当尽可能一体化进行:时间、地点、教师尽可能不是分离的。

8.课程考核设计要突出突出能力目标,考核要全面和综合评价,要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考核项目涵盖学生能力、知识、态度。各考核项目分值合理,比例适当。在能力考核中体现单项能力与综合能力考核。知识考核以对知识运用的考核为主。

三、说明

1.批准人一般为教研室主任。

2.课程类型。表述为**专业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或公共课。

3.授课对象应表述为**专业*年级学生。公共课可表述某大类专业的*年级学生,也可为全院*年级学生。

四、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权重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准确,能体现工学结合

6

课程基本信息清晰,明确。

5

课程目标明确、具体,以能力目标为核心,可观测、可检验。

8

体现能力本位思想,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比例合理,理论部分必需、够用;

6

课程内容融入行业企业标准或职业资格证书标准。

6

教学内容模块选取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和能力培养规律。项目设计顺序遵循由简单到复杂。

6

课程内容由职业活动为导向,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

7

教学组织形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实现教学做一体。

8

能根据学习内容创设以学生实践为主线的学习活动。

6

项目设计能激动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6

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合理。

6

能力训练项目或任务,符合教学目标,项目选取与安排合理。

6

项目实施效果可检验。

6

第一堂课的设计能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和期待,使学生对课程有整体印象。

6

建立了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

6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6

注:此标准仅适用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供参考。

第8篇:《综合复习》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

一、充分自读自悟,完成文后练习。

.学生自主阅读前8篇,尝试完成文后练习题。

2.同桌或小组逐篇交流讨论。

二、全班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逐交流自学成果,小组提出学习中的难点。

2.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与教学的重点,相机加强指导和习练。

例如:

(1)关于查字典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A根据《养花》一总结方法:不仅要查字典,还要联系上下文选择多义字在词中的合适义项。

B从其他中选出几个词语,学生试着来理解。

《生活是多么广阔》──芬芳

《中华第一龙》──游弋

《狱中联欢》──高歌曼舞

《名碑荟萃》──荟萃、博采众长、劲峭、刚劲

(2)关于“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除了结合《琥珀》一文练习,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养花》《名碑荟萃》《狱中联欢》的主要内容或其他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短文。

第二板块

一、随文练笔和习作的评价

.《生活是多么广阔》仿写

评价着眼于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及句式的积累和运用(去……去……)

2.《名碑荟萃》的关于介绍书法家作品的解说词

评价重点:一是介绍清楚书法家及其作品的特点;二是从解说的角度,考虑是否能吸引别人,也就是表达方式要灵动,要有听众和观众感。

3.《智慧之花》的缩写及读后感

缩写的练习要抓住主干,重点稍稍多用点笔墨。读后感可结合四组作文的讲评,再引导学生自评自改。

4.《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的片段修改

片段修改只要写明白就可,用词要准确,力戒语言啰嗦。

.给外地亲友写封信

写信一是注意信的格式,二是主要内容──最近的情况和暑假的打算,三是要有强烈的对象感,对什么人说什么话。

当然,也可以根据本班实际,创设情境,多为学生提供写信与人交流想法和思想的机会。

二、鼓励学生制作自己的小学毕业优秀文集,可以按文体分类,

可以按年级分类,然后交流阅读,对作文进行一个总体的回顾和复习。

第9篇: 小学语文整体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是以小学语文教科书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为目标,以每个单元组中的训练重点和习作要求为主线,以改革阅读教学为突破口,以加强读写结合训练为落脚点,以整体备课、综合训练、及时评价、反馈矫正为保证措施,以有导向的阅读积累活动和有指向的生活实践活动为辅助手段,而进行的阶段性、系列性教学活动。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高耗低效的问题,运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学习借鉴国内外现代教学研究的理论精华和我省单元达标教学的优秀成果,以每个单元为基本教学单位,而构建的整体教学模式,即把每个单元的教学过程分为相互联系、递进循环的四个阶段:教学准备—学习研讨—综合实践—反馈评价和为完成每个单元组的教学任务而使用的十种基本课型:整体预讲课、研读训练课、自读训练课、读写结合课、基础训练课、综合复习课、习作指导课、达标测试课、习作评讲课、矫正补偿课以及贯穿整组教学过程始终的两项辅助活动:有导向的阅读实践活动、有指向的生活实践活动。

一、四个阶段的任务

1、做好教学准备。它包括教师的整体备课和学生的整体预习两个方面。“整体备课”是优化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重要前提。它要求教师从整体出发,围绕一个训练重点(读写例话),遵循一条训练主线(习作要求),来全面系统地研究教材,理解教材,处理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统筹安排教学任务(每篇课文教什么,怎样教;每一课时教什么,怎样教),设计读写训练序列,安排综合训练和两个活动计划等。整体备课可采用表格式,先由教师个人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按要求认真填写,然后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体研讨,互相取长补短,以求得教师对全组教学的整体把握。

“整体预习”就是在单元教学之前,指导学生以全组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导读”提示为线索,来感知教材内容、训练重点、习作要求和基础知识,确定自己的学习方法。主要目的是运用目标定向,激发学习动机。预习的方法可采用分组讨论式、提纲导学式、逆向通读式、列表分析式等。

2、引导学习研讨。引导学习研讨就是以训练重点为主线,以每单元的4篇课文为载体,通过6-10个课时及相关课型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情感体验启迪,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它是单元教学的重点所在,包括研读训练、自读训练、读写结合三种基本课型。

3、指导综合实践。综合实践是以巩固深化基础训练和读写例话的学习为重点,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完善知识结构,将基础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为目的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引导学习研讨的延伸和拓展。包括积累运用、综合复习、习作指导三种基本课型。

4、组织反馈评价。这是在综合实践的基础上,对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检测,反馈教学信息,总结学习得失,及时查漏补缺,实现段段清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包括达标测试、习作评改、矫正补偿三种基本课型和教师的教学活动总结。

二、十种课型的操作

1、整体预习课。其主要任务是以单元教学目标为依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教材,进行目标定向,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调动学习的情感前提。课堂结构一般为:谈话激情导入——学习目标定向--独立阅读预习——小组交流研讨——教师概括总结。一般为1课时。

2、研读训练课。此课型一般用于每单元的精读课文教学。教师运用导学式,指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读、思、划、批、议”来领会课文的内容,学习读书的方法,接受语言文字训练。基本课堂结构为:激情导入,学习目标——边读边想,抓住中心——分析条理,学习表达——质疑研讨,课堂总结。

3、自读训练课。此课型一般用于略读课文的教学。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学的机会,使之能将在研读训练课上获得的读书方法运用于学习实践之中,以增强独立自学的能力。基本课堂结构为:研读阅读提示,明确读书方法、要求和目标——自读自悟自得,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基础知识和技能——交流畅谈收获,师生多方互动,反馈学习信息,整合拓展问题。

4、读写结合课。读写结合课是围绕训练重点和习作要求,凭借课文的个性特点,抽取读写规律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大作文部件训练的一种课型。基本课堂结构为:复习导入(激情谈话,整体读课文,回顾写作特点)——训练指导(提取结合点,领悟特点方法,指导方法应用)——结合训练(提出任务,讨论方法,交流收获)--课堂总结(学习方法)。一般1课时,安排在各类课文的学习之后。

5、基础训练课。基础训练课是以阅读训练为主要内容,同时指导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基础知识(拼音、字、词、句、点等)进行拓展性复习巩固训练的一种课型。教学时间为2-3课时(包括1节写字课)。基本课堂结构为:谈话导入——回顾旧知——巩固练习——矫正点拨——课堂总结。

6、综合复习课。综合复习课的目的在于强化读写知识训练,帮助学生完善已有知识结构,指导学生将读写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学时间一般为1-2课时。基本课堂结构为:激情导入 ——综合复习(整体切入,课例剖析,发现规律)——对应练习(自学例话,记忆图表,拓展尝试)——课堂总结。

7、习作训练课。习作训练课是以指导学生将掌握的读写技能在习作实践中加以运用的一种课型。一般为2课时。基本课堂结构为:明要求,拟题目——定中心,选材料——列提纲,打草稿——互交流,师点拨——自修改,誊清文。

8、达标测试课。达标测试课是用于检测学生达成训练目标情况,做到段段清的专用课。一般为1课时。

9、习作评改课。习作评改课是继习作训练之后,在对学生已完成的习作进行批改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评析和修改指导的一种课型。一般为1课时。基本课堂结构为:总结导入——举例评讲——矫正修改——交流赏析——课堂总结。

10、矫正补偿课。矫正补偿课是在习作训练和达标检测试之后,安排的总结学习得失,矫正存在问题,消除知识缺陷,给学生创造再次学习的机会,以达到相对平行,同时为后继学习鼓劲加油的一种特定课型。一般为1课时。基本课堂结构为:总结评价——矫正补偿——强化训练——平行测试——课堂总结。

三、“两项活动”的配合

1、有导向的阅读积累活动。阅读一是为了巩固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二是为了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言材料。“有导向”是说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和明确的要求下进行的,即尽可能地围绕着本组的训练重点来阅读和积累,以增强对应性和实效性。首先,教师要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诸如内容、范围、方法、任务等;其次,要采用一定的阅读组织形式,像小组讨论式、提纲导读式、自由品读式等;第三,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周要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或积累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或摘抄好的开头、结尾、具体描写、抒情议论等片断,或记下自己的读书感想等;四是对这种课外阅读积累活动要定期进行总结评价,以不断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机,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2、有指向的生活实践活动。生活实践活动是为了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习作素材。所谓“有指向”,就是组织活动要以习作要求为中心,通过对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设计、组织和安排来创设客观的生活情景。活动的内容及方式要根据训练组的习作要求而定。如四年级第第一单元的作文是要记暑假里的一件事,第二单元写“我敬佩的一个人”,均可采用回忆讨论式或参观访问式等。第三单元的习作是要“写一种小动物(或植物),抓住特点、写出对它的喜爱之情”。就可以安排一个参观养鸡场的活动,带领学生去看鸡、访鸡、说鸡、画鸡,使学生对小鸡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同时,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实践活动既可以班为单位,也可以小组为单位,还可按要求学生单独去做。

实践证明,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机运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对教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控制,从而可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这是因为:

第一,该研究建立了语文整体教学思想,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整体主线展开进行,而且环环相扣,内在联系紧密,形成了一个可控的有机整体——新的教学常规,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和管理效益。

第二,该研究整合一切现代语文教学新思想、新策略,坚持学生为主体,教 /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思想,并提出了“好的阅读教学就是一堂阅读实践课”的教学主张,始终把学生推在学习活动的最前沿,鼓励他们学习提出有价值、有创新、有实效性的问题,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究、研讨、悟得。倡导读书的多样性,要求层层推进,注重实效。

第三,该研究注重学习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既强调要从生活中吸收大量的信息、资料,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又要求始终围绕着教学主线,展开一切教学活动来积累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有的放矢。

第四,该研究引导教师“退居二线”,成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挥者,疑难问题的启发者、点拨者、讨论者,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向学生提出问题,主要提出学习要求,突出了教师整体把握、全面驾驭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促进了教师思想的转变和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高技能人才培训总结下一篇:关于爱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