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思想教学设计

2022-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整体思想教学设计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观

摘要:整体观的教学设计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符合毛泽东思想,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符合建构主义理论。整体观的教学设计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符合认识规律。整体观的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直指当前课堂教学的弊端。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整体观

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课,需要教育工作者探索和遵循德育规律,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决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要有科学的教育观念作指导,而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整体观”的教育理念。世间万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知识点教学有其明显的弊端。无数的课堂实践证明,任何知识都要以其内在的普遍联系和整体观为前提,才能引导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通过系统整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使学生形成一种宏观的学习观念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辨证思维发展。整体观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有的教育观念。

一、整体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提出并坚持用整体性精神来研究社会,是马克思的重大理论贡献。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历史哲学进行批判过程中发现,黑格尔历史哲学保守封闭的体系中蕴涵着珍贵的辩证法思想——整体性的思维原则和方法。整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贯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体观,是在对传统集合论整体观和无人整体观的批判以及对近代唯心主义抽象整体观的扬弃中形成的,是在革命实践和思维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世界的普遍联系性是“完整地描述事物”的客观依据。恩格斯认为,世界是一个“宏大的总的联系”的整体,物质世界和思维世界都以不可分割的整体方式存在和发展着,各个领域和不同领域的各个过程之间存在着广泛联系,“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需要“完整地”而不是片面地进行描述。第二,世界的变化发展性使“整体”表现为空间和时间的有机统一。第三,客观存在的“自在整体”,通过“总体的人”在“整体实践”活动上升为“自为整体”。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借助于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的意义是指:发掘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整体上去把握教学设计。

整体观还是中医文化的重要思想之一,认为生命作为极复杂的整体,不可分割。中华文明形成的哲学基础则是与整体论相近的整体观,中医养生之道的整体观,首先体现在“天人合一”——“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管子·内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份,人的生命活动是在宇宙万物生生化化的背景下进行的。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强调要德育、智育、体育是统一的整体,“三育并重”。毛泽东在长期的领导实践中,形成了完整的关于全局和局部的辩证思想。他认为,全局和局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全局不能脱离局部而存在,是由局部构成的。但是,不能简单地把全局分为各个孤立的局部,而应把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整体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存在。毛泽东战略思维的着眼点,就是事物的整体性。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毛泽东要求首先要关照全局,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就尖锐严厉地批评过“繁琐教育……害死人”。

课堂教学设计也要遵循整体观的指导思想,遵循“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归到整体”的基本学习规律。学习就是对一个事物先有一个整体上的构架结构认识,再认识事物各个具体的部分,然后再找到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形成对事物的完整认识。也就是说,学习者的学习和认知是“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的方式实现的,不能“一叶障目而不见森林”。

课堂内部结构的各个部分在教学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课堂内部的整体关系。这种课堂内部的紧密的互相作用的整体关系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合作效率提高的根本原因。课堂内部和课堂外部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构成课堂内外的整体关系。这种课堂内外的整体关系是学生发展的第二原因,教学设计既要考虑课堂内部,也要考虑课堂外部的准备与拓展延伸。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心中预先要对课堂结构、课堂的关键要素有充分的思考和把握,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教学设计才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情境、问题、评价点拨、综合完成,取得理想的效果;既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教学目标,明确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也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教学过程,把课堂教学当做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使情境问题、自主合作、交流展示、引导点拨、总结概括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课堂教学整体。

二、整体观教学设计的现实依据

当前主题式项目学习在一些学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基于项目的学习是多学科的融合渗透,一堂课给学生带来的不再是割裂的学科知识,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这种项目的学习方式,无疑对教师整体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对雾霾的治理的项目式学习,在“环境”这一主题下,需要用多途径、多形式、多元化的方式来实施,让学生从生物的角度、地理的角度、国情的角度、法律的角度、道德的角度、科学的角度,构建一个治理环境的整体框架,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然而,现实中的教学往往是碎片化的,让学习者学习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碎片化的训练;也就是侧重知识点细节,而忽视让学生首先把握事物的整体构架,再进行局部研究。学生难易建立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难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这样的教学现实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系统的整合,采取单元式教学,使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

综合实践课程是国家所提倡的一门课程,转变学生那种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让教学在综合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素养。

核心素养具有整合性、整体性、综合性、基础性、应用性、创新性的特征。核心素养的真谛是强调对学科知识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强调对于每个学生的整体效应,力求打破学科本位教学,各科教学都为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服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能力发展需求在逐渐演变,基于传统基础教育目标而发展起来的能力标准的局限性渐渐得以暴露,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显然无法囊括新时代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待与要求。因此,基础的知识技能目标在各国的教育目标中逐渐发展成为“掌握核心内容、培养态度倾向、运用整合推理”。核心素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整合了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集合体概念。由此可见,整体的教学设计思想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世界发展的趋势。美国、英国的一些学校也在积极探索“课程统整”,我国的台湾地区与香港的一些学校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三、整体观教学设计的具体落实

将学习目标作为一个整体,避免过于分散化、抽象化,设计切实的学习任务。当前有些老师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过于繁琐,一堂课将知识目标设计了几条,将能力目标设计了几条,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设计了几条,人为的将学习目标割裂为许多条目,不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将其整合几点关键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个人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教学目标可以定为:“1.能理解社会环境的含义,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表述;2.能辨别出哪些是积极的社会环境,哪些是消极的社会环境,认识到远离消极社会环境的必要性,能找到解决的方法;3.正确理解个人成长和社会环境的关系,能探究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锻炼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重要性;4.能认识社会环境改变的因素和改变社会环境应采取的措施?”

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整体,使其具有内在的联系和逻辑,以“萨德事件引发的思考”课堂教学设计为例——“活动一·抢答:萨德事件知多少?”可以让学生谈萨德事件的性质、萨德事件的实质、萨德事件的背景是什么、萨德事件的后果有几种、理由、萨德事件国人的反映有几种。“活动二·竞答:运用知识析多少?”1.让学生思考抵制韩国产品可能导致的结果?理由依据是什么?2.面对萨德事件作为青少年还可以有怎样的表达方式?3.如果你是一位韩剧迷,你会运用哪些文化的知识观点来矫正自己的迷恋?4.以前做出不理智的举动,反映了怎样的情绪?会造成什么后果?“活动三·践行:萨德事件促行动。”面对萨德事件的各种反应我们初中生能做到什么?不能做什么?法律依据和道德依据是什么?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教学过程形成有机的整体,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萨德事件。

以上将教学内容确定為一个主题,如萨德事件引发的思考、个人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将情境作为一个整体,情境始终围绕萨德事件展开,使其具有连贯性、情节性。将活动作为一个整体,使抢答、竞答、践行形成一个整体,符合新一轮课程的要求。将问题看作一个整体,使其具有层次性、关联度,从常识综合知识的运用,到深度问题的思考思维的碰撞再到学生的行为要求,该做什么到不该做什么,能做到什么到不能做到什么,明确具体的要求,形成互相联系的问题串,形散而神不散。将学生的思维过程看作一个整体,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从分析到概括,从比较到提炼,从归纳到综合,从判断到推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提升。

当前教师教学中还存在重灌输轻启发,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考试轻育人,重应试轻素养的倾向。真正的教育是不应该将知识分割得很细、很碎,教师要做到使课堂“增效”而不“增负”,用整体观是指导高效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

因此,教学设计整体观的最大挑战不仅仅来自设计本身,而是来自于改革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决心。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整体教学的设计还仅仅是一个课堂教学的一个方面,但愿对教育事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有一个积极的促进。

【责任编辑 冯梦阳】

作者:程相通

第2篇:整体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探讨

【摘 要】整体思想是当前教育教学中十分注重的一种思想,数学知识结构的特点以及其学习上所具备的特殊性实际上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整体思想。当前国内极为重视各个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创新,核心素养这一培养目标的提出,更是使得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整体思想渗透成为一个热点性话题。本文将对于整体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渗透做出深入探讨,在阐述整体思想渗透的意义这一前提下对于整体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渗透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整体思想;小学数学;渗透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国内小学阶段学科教学进行一定创新与改革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以及核心素养这一培养目标的提出也使得整体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渗透成为了热点话题。大多数教育理论学者及教育工作者都较为重视整体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与学生整体思想的养成与提高,然而当前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整体思想渗透等事宜并未受到重视,这也与很多教师不知道怎样去进行整体思想的渗透有关。

一、整体思想概述

(一)整体思想的含义

整体思想就是从问题的整体性质出发,突出对问题的整体结构的分析和改造,发现问题的整体结构特征,善于用“集成”的眼光,把某些式子或图形看成一个整体,把握它们之间的关联,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整体处理。整体思想强调的是站在更好的角度,从全局进行问题解读与处理的一种思维方式,与全局新思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整体思想自提出以来便被直接应用到了当代教育领域之中,更是成为了进行自然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所必备的一种思想。

(二)整体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联系

整体思想方法在代数式的化简与求值、解方程(组)、几何证明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整体代入、叠加叠乘处理、整体运算、整体设元、整体处理、几何中的补形等都是整体思想方法在解数学问题中的具体运用。正是由于整体思想在数学领域中应用得十分广泛,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联系也相对密切,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是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逻辑起点,在这一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渗透整体思想的相关事宜更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数学教学渗透整体思想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整体思想的养成

小学数学教学渗透整体思想的首要意义便是其有利于小学学生整体思想的形成。从生理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小学阶段是逻辑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间段内进行数学教学整体思想的渗透,虽然很难真正地使得小学生形成科学而严谨的整体思想,但对于其整体思想雏形的养成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进行四则运算时进行整体思想的渗透,就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恒等式运算中更好地运用整体思想去处理问题。整体思想是一种思维模式,其形成也绝非朝夕便可达成,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整体思想渗透对于其在初高中,乃至高等院校学习时的整体思想的发展都有直接帮助。

(二)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整体思想渗透也有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尽管小学数学知识相对浅显与容易,但对于一些数学思维较差,逻辑分析能力较低,数学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而言,传统而单一的教育教学理念下数学成绩提升的难度相对较高。整体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模式,更是看待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整体思想下也能够催生出很多数学学习方法来。例如,在11+15+9+5=?这一运算中,在同归整体思想的渗透中学生能逐渐养成“凑整相加”的解题思路,而不再是机械地“从左到右”进行运算,这对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

(三)有利于数学知识生活化运用

数学知识来源于具体生活,作为一种基础的科学知识,数学知识最终也需要应用到生活之中。整体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实际上有利于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运用。部分小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时存在着误区,简单地认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较少,而当前数学教材中也并未注重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效联系。整体思想的不断渗透能够使得学生更为清晰地认识整个数学体系,对于数学知识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学生培养不再是单单地以传授基础数学知识为主,更是要提升小学生的实际动手解决能力。

三、整体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渗透

(一)教学中加强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

整体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渗透需要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加强各个部分知识间的联系,数学知识是一个结构完整,整体性较强的知识体系,而加强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能够使得整体思想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渗透。例如,在进行四则运算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在新知识的讲解中穿插其他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加深学生对于四则运算整体性的认识。通过重新对乘法口诀进行认识,同一等式中加、减、乘、除的运算顺序等进行复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际成绩,更能够增强其从全局进行思考的能力。

(二)有意识地开展整体思想培养活动

有意识地开展整体思想培养相关活动能够使得整体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在常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不仅仅要将整体思想的渗透放在书本知识教育教学中,更是要在课堂的其他时间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能够培养学生整体思想的活动。例如,在某一堂习题讲解课中,教师就可以在单一习题的讲解中进行知识点的引申与延展,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解题方法进行习题解答。此外,通过设置新问题由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这可以使得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整体思想获得同步提升。

(三)注重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演变

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间的联系十分密切,部分学生之所以认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缺乏联系,与长期以来的教育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鉴于此,整体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应当注重小学数学教学向生活化教学逐渐演变、靠拢。小学数学知识相对简单,单一的小学数学知识也并不能够对于生活问题进行良好地解释;而教师通过布置生活化数学作业,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解答,并在最终答案公布时加强整体思维的培养和引导,则能够调动起学生整合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整体思想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提升多媒体教学的使用频率

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简明的优势,而依托数字技术与计算机软件也可以将很多数学知识更好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整体思想渗透需要提升多媒体教学的使用频率。例如,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可以将图形补全更好地进行展示。这种展示与文字描述不同,其能将图形逐渐地移动,使得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整体与部分的联系,这实际上对于学生整体思想的养成有很大帮助。在进行多媒体展示时,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与引导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因如此,在整体思想逐渐渗透的进程中需要提升多媒体教学的实际应用频率。

整体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渗透依然面临着很多实际困难,特别是部分教师对于整体思想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整体思想无法真正地推广。在新时期,对于整体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渗透的问题需要得到更多关注,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更要在常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时注重学生整体思想、数学思维的培养。此外,小学生整体思想的培养并非朝夕就可完成,而整体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也应当成为常态化事宜。

参考文献

[1]韩增侠.刍议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现代化,2016(02).

[2]曹红涛.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28).

[3]袁婷.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研究[J].学周刊,2015(06).

作者:吴伟城

第3篇:整体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摘要】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各方面发展均未成熟,在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难题时不注重数学知识点间的整体联系,思维方式往往受到局限,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成绩将难以得到提高,身心无法得到全面发展,为了解决这项问题,教师应当积极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学会从整体思想角度出发,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运用整体思想。本文结合当下教学现状,研究了几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整体思想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整体思想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引言

从问题的整体性质出发、重点判断、分析和改造问题的整体结构特征与逻辑关系就是整体思想。整体思想把所有公式(或图形)看作了一个整体,紧密结合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找准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与方法,找到最合理,最简捷实用的解题方法,并最终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1]。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思维无法完全展开,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更好地实现我国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时应当以整体思想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养成全面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自我综合能力。

1.注意知识点间的整体联系

数学不同于语文、英语等语言类学科,是一门基础性、逻辑性与抽象性极强的学科。由于数学知识可以转化到各项具有理科性质的学科中去,所以一位学生在小学时期数学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了他未来对物理、化学、生物知识的掌握[2]。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对教材内容及习题的结构进行整体判断、分析与改造,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梳理已学数学知识,那么学生能够在整体思想的推动下,联系脑海中所有已学知识并加深自身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很多教师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部分内容时,喜欢采用分开授课模式,今天学习长方体,明天学习正方体,这样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仔细想其实不然,长方体和正方体同是立体几何中的一类,而正方体又是长方体中最为特殊的一种,两者之间联系密切,所以,教师在进行授课时的前几分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品属于长方体(或正方体),并鼓励学生把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中遇到的疑惑全部列出来进行集中解答,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融入进生活当中去,还能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与未知,达到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的效果,并且在这样整体思想处理过程中,学生更加容易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也更加容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自的公式及优势,能够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从上面的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时,如果可以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紧密联系入手,及时渗透整体思想,那么学生不仅会在考虑问题、处理问题上会更加细致、更加全面,还会在学习效率上得到巨大的提升,教师也可以起到为学生优化知识、增强技能的作用。

2.从整体角度对比已学知识

不仅是数学这一门课程,几乎对于所有的课程,学生对知识的感悟都必须经历长时间、潜移默化的“消化”过程,如果进入到这个过程的中后期,“数学化”现象会愈演愈烈,因此,教师应当习惯从整体思想出发,引导学生会已学知识进行对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深刻认知[3]。

例如,教师在教授完《负数》这一部分内容后,小学生已经全面学习了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以及负数,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对“数” 的认识与掌握,教师在日常授课当中,要以整数为出发点,在黑板上列出若干不同的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负数等让学生辨别何为整数,随后将剩余的数对号入座,再引导学生自己举例各类数,并将这些不同的数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对比,这样一来,学生可以通过对比充分掌握各类数的特性,并且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负数的意义,者不仅是对比学习法带来的效果,更是站在整体思想认识上带来的效果,可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从上面的教学案例可以看出,教师在学生学习完负数后,为了增强学生对数这一大类的认识,并没有脱离各类数之间的联系,而是以宏观、整体的角度带领学生对比各类数的性质,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能力。

3.在实践中运用整体知识

科学表明,学生在学习时,如果丧失了整体功能,那么部分功能也会随之破碎。因此,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要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带领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站在整体思考的角度解释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让想学生认识到学习空间的丰富性、促进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学习,还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巨大的应用价值。

例如,教师在教授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后,为了强化学生应用公式的能力,可以以教室为例子设计情境,要求学生以小组为代表求出讲台、黑板、挂钟、门框以及三角尺的面积,所有的测量环节、任务分配环节全部由学生自行控制,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4]。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复习和巩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圆形的面积公式,还可以紧密联系生活,将这些知识更好地发挥到生活当中去。

从上面的教学案例可以看出,为了让学生能够牢牢掌握多边形面积的求解公式,对平面图形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教师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并渗透整体思想,使得学生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得以强化。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整体思想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时代所趋,不仅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优化及整理已有知识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将大脑中已储存的知识紧密结合,形成缜密的数学逻辑思维,理解与掌握整体思想解题技巧,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敬频. 浅谈数学建模思想在数学分析教学中的渗透[J].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7(08):26-27.

[2]刘玉. 例谈整体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 内蒙古教育,2014,08(11):49-51.

[3]王敏勤. 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天津教育,2015,09(12):221-223.

[4]高丽. 渗透整体思想.让知识不再零散[J]. 小学教学:数学版,2015,03(17):178-183.

作者:陈国仕

第4篇:科学的思想方法 整体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材文本解读

本组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矛与盾的集合》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科利亚的木匣》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的道理;《陶罐和铁罐》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狮子和鹿》告诉人们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这四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学会用科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在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内容也和本组的专题密切相关。在口语交际中尝试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习作中发挥想象写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只会按老规矩办事、不知对变化了的情况作

出相应变化的人和事。

仔细研读教材,不难发现本单元教学内容间有着较强的连贯性、互补性,教材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线索,以求通过阅读理解、实践运用,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激发阅读的兴趣,培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设定 1.会认19个生字,会写41个生字,会正确读写44个词

语。

2.有感情地朗读4篇课文。特别注意读好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对话,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情感。如《陶罐和铁罐》、

《狮子和鹿》。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果然”、“奚落”、“傲慢”、“恼怒”、“谦

虚”、“抱怨”等。

4.继续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词句的习惯。

5.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自由编写

童话故事。

6.指导学生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主题,开展以读、讲、演、说、练为主要形式的语文

实践活动。

7.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结合《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亚的木匣》和《语文园地七》中的“口语交际”,渗透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思想。 8.借助阅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感受人物形象,体验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学会正确地看待自

己,

三、教学整体构思与教学建议

1.整体构思。

本组的课堂教学,按照“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再读课文,了解大意──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品读句段,把握重点”的思路进行设计,“读”是贯穿始终的红线,以读为主,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升华。 在引导学生进行单元整体感知时,以浅显有趣甚至在小孩子看来有些奇怪的引言导入:“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接着引导学生自由读文,写下自己在读书中遇到的困难,相互交流;摘抄自己在读书中搜集到的好词佳句,相互读一读。整体感知后,再引导学生回到单元目录,对比课题,读课题,背课题,说一说,合上书本,这几篇课文在你的脑海中还留下一些什么?最后,引导学生制定本单元的学习计

划。

学完这一单元后,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回归、整体反思,帮助学生及时地总结:

读一读:(我能读出的生字) 写一写:(我能写好的生字) 背一背:(我能记住的优美词句) 说一说:(我能介绍的人物形象) 练一练:(教师出示的拓展延伸题) 通过整体反思总结,这一单元的东西在学生的脑海中便逐渐清晰起来,开始走向系统化、立体化。

2.具体建议:

(1)童话故事──激起儿童学习的兴趣

本单元的后两篇课文:《陶罐和铁罐》、《狮子的鹿》属于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人物”形象鲜明,一看就知道是孩子喜欢的那种。且这两篇课文都是告诉我们要学会正确地看待问题,看待自己,可以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把这两篇课文提前教学,学完精读课文《陶罐和铁罐》后,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迁移,按照略读的要求自主学习《狮

子和鹿》,

(2)小故事──扬起学生思维的风帆

《矛与盾的集合》,《科利亚的木匣》这两篇课文属于叙事文章,呈现给学生的人物形象都是积极动脑、善于思考的人。相对而言较难理解。所以,可以将这两篇文章放到《陶罐和铁罐》、《狮子的鹿》两课后进行教学。学生由易到难,由如何看待问题到如何解决问题,比较容易接受。 (3)对《语文园地七》的教学,完全可以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就安排学生围绕相关教学内容,开展自主的读、说、演等的系列实践活动,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汇报。例如:我把《刻舟求剑》的故事放在学完《科利亚的木匣》一文后便呈现给同学们,因为这两个故事在思想内容上有着鲜明的对比,整合在一起,学习的效果会更理想。

四、教学资源

1.生活资源。“生活即语文,社会即学习”,生活中的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我们善于动脑,勤于挖掘。在班级中我们怎样看待同学?怎样看待自己?在家庭中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家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如何处理文化学习与特长学习的矛盾?如何让自己的班干部工作开展得更好?„„多少问题需要解决!多少问题需要学生学会处理!所以,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是不容忽视的,需要我们的教师去钻研,去挖掘。 2.图书资源。(1)走进图书室,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结合本单元的教学,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以下读书篇目:《十万个为什么》、《生活中的小窍门》、《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成语故事大家读》、《益智游戏》、《快乐动脑筋》、《发明家的故事》„„图书不但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更紧密地联系本单元的教学,而且能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对识字的促进作用是潜移默化的。(2)举办读书中队角。学生将自己的童话故事书、成语故事书带到学校里来,相互交换阅读。这样读书,学生兴趣更浓,还可以相互交流读书心得。(3)读给学生听。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文质兼美、同时又与“科学的思想方法”联系密切的文章读

给学生听。

3.学校资源:与班级的科学任课教师或科技辅导老师一起,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解决学校里一些比较现实的小问题。如:你认为学校哪里的绿化工作还不够到位?你准备如何设计?对于少数同学乱丢垃圾的现象,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制止?你怎样看待学校的兴趣活动小组?可以怎样完善„„ 4.预设课堂生成资源。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有时确实让教师有些措手不及,但如果教师能恰当处理,往往会让课堂精彩无限。教师要善于挖掘看似“无理取闹”的问题中的积极因素,并由此生成有效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备《陶罐和铁罐》一课时,可以预设生成问题如下:第10自然介绍陶罐经历了王朝的覆灭、宫殿的倒塌后,依然安然无恙,完好无损,

怎么解释?

第5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2014-2015学年 第 1学期)

一、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是非判断、自我约束和引导示范能力,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提高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最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承担光荣的历史使命、进而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开拓者而准备。

能力目标:

(1) 能用正确的方法与技巧应对大学生活的各种问题。

(2) 能用正确的是非观判断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具备一定的引导和示范能力。 (3) 能通过项目训练,培养个人综合性的素质和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 (4) 能自觉实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完善个性。 知识目标:

(1) 明确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大学学习的特点与方法。 (2) 明确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掌握加强道德规范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3) 理解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内涵及评价标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掌握基本的法律概念、法律术语。 (5)明确法律的本质以及学习法律的意义。 (6)熟悉各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基本内容。

2.课程教学活动设计

三、教学材料

1、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参考资料:

《思想道德修养》 浙江省高等学校“两课”统编教材奚建华主编 《法律基础》浙江省高等学校思想品德课统编教材孙笑侠主编 《法律基础教学案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2006年第一辑) 《高校内外》(生活与法丛书)崔卓兰 《周国平作品集》 南海出版公司

四、教学组织形式

大班教学、理论讲授、项目训练。

五、考核方案

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各占50%。平时考核包括考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期末以项目训练的实施过程评价与最终成果评价为考核点。

第6篇:浅谈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思想的生命力

浅谈“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思想的生命力中学部霍新村

“整体建构和谐教学”进入朝阳学校已经三年多了,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以无声自习、小组竞争为特征的课堂教学生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零距离、食不言寝不语为特点的就餐作息生活方式成为常态,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学生的学习成绩、思维能力和行动水平大幅度提高,而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认可度也迅速扩大,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批又一批的学校慕名参观,一个又一个的会议在这里召开,学生自豪,教师自豪,家长自豪,它用无可争辩的事实向每一个曾经了解朝阳学校的人证明了它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它用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数字向每一个曾经质疑它的人做出了强有力的回应。

人们不禁要问:如此有生命力的理论思想到底来自何方?这种生命力来自哪里?如何永葆其先进性和生命力?回答这一问题对于这一理论的发展和先进性的保持至关重要,对于朝阳学校保持这一可喜发展势头并坚定不移的坚持这一先进理念至关重要,对于借鉴此种理论、发展壮大自我的相关学校成功实现开花结果至关重要。

“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思想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一线的教学实践,因此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思想的创始人刘士秋先生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借鉴和谐教学法和新课程基本理念,充分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孜孜不倦,不断探 1

索,通过一个个由实践得来的正确理念和行之有效的做法,形成了一个先进的、科学的、系统的和完整的思想体系。

它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它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洞悉教育体制的弊端,深刻把握中国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深刻把握中国教育的发展脉搏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它产生的背景是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学习的苦,教师教的累,学生的素养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它的出现给教育这个行业带来一阵清新空气,所到之处必定掀起一股学习的潮流。

它是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它以哲学和系统论的基本观点为理论基础,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中的普遍规律,对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合力,最终促成和谐教学的局面。它以和谐教学为抓手,最终贯穿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它公正无私,不怕学习,敢于接受任何实践环境的挑战,为破除应试教育藩篱呕心沥血。它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把分数当成了自己的副产品,而正是这个副产品让它为世人所瞩目。

它是系统的、完整的教育教学思想。它的系统性体现在它对教育教学各要素及其联系的把握;它的完整性体现在它几乎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

它深植于一线教育教育实际,深刻把握规律和学生特点。针对学生懒散,它提出了严管理;针对学生高分低能,它提出了高分高能的通用工具;针对学生学的苦,学的累,它引入了感悟场的概念,发明了小组竞争,把掌声送进课堂,让快乐学习成为教师课堂的标杆,让

学的轻松成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前学生预习,课堂上学生讲课和抢答,课下学生讨论。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它这样评价一堂课,不是老师讲了多少,讲了几遍,而是学生学会了多少。它坚持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老师灌进去的,而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

它积极搭建平台,服务教师成长。它要求各任课教师互通有无,不断形成本学科、本学段包括中高考在内的知识树;它要求老师跨学科建构,实现大不仅是传统意义上文文、理理之间的架构,而是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大文大理的横向建构,实现教研的深挖沟与大横跨的完美结合;它力促教科研,鼓励教师参与各种说课讲课比赛,鼓励教师写论文、做反思;它鼓励教师做一个不怕看的教师。它誓把朝阳打造成一所不怕看的学校。

作为一种先进的理论和教育教学思想,它不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而是敞开胸怀,海纳百川。它把生本教育理念,科学用脑理论等先进理念引入,让教师积极去听去学,在激荡和思辨中中汲取养分;它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虚心接受任何批评。它不做宣传,只做教育,它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无论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它都在默默耕耘,处变不惊,一直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或许这就是整体建构和谐教学这一先进思想的魅力之所在吧。

第7篇:打牢思想基础 提高整体素质 创新工作机制(大全)

浅谈怎样打牢思想基础 提高整体素质 创新工作机制

打牢思想基础 提高整体素质 创新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公安队伍建设水平胡锦涛同志提出公安机关要切实提高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这“四个能力”是公安机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根本要求,是公安机关承担的三大政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保障,是全面提高公安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如何加强“四个能力”建设,找准“四个能力”与公安队伍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和落脚点,为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摆在各级公安机关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试从公安队伍建设的角度对提高“四个能力”做一些探讨。加强“四个能力”建设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 坚持立警为公,在打牢民警执法为民思想基础上下功夫提高“四个能力”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对于公安机关来说,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四个能力”,就是要坚持执法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当前,公安队伍中不符合执法为民思想要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少数民警执法不严、执法不公、徇私枉法、贪赃枉法的问题时有发生;二是个别公安机关在出台措施开展工作时,不能全部从为民、便民、利民、安民的角度去考虑,而是从方便管理、方便执法的方面去考虑。究其原因,我们的一些领导和民警“我本位”、“官本位”的封建残余思想没有在头脑中彻底清除,结果导致执法为民思想得不到牢固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四个能力”的提高。因此,公安机关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以人为本尽快转变执法观念,把握好、落实好、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这一根本点,以符合提高“四个能力”、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和谐稳定环境的要求。具体要切实树立“三个观念”。

(一)、树立“群众利益至上”的理念坚持把全部公安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放在保障公民权利和促进权利的实现上,进一步拉近同人民群众的距离,增强群众观念,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关心群众情绪,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要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大力推行“人性化”执法措施,积极改革现行的公安行政管理工作,从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入手,不断推进便民、利民措施,改进户籍管理、出入境管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等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要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真正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

(二)、树立保障人权的理念公安机关要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需要,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和程序意识,体现政治文明和法治精神。在具体执法过程中,要坚决克服以“管人者自居”的思想,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坚持对法律负责、对党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的一致性;要大力强化程序意识和证据意识,克服重实体、轻程序思想,将严格执法与注重良好的社会效果有机统一起来,实现实体与程序并重;坚决摒弃“为了抓坏人,抓错好人也不要紧”等错误观念,坚持在执法中尊重和保障人权,努力做到保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统一。

(三)牢固树立执法就是服务的理念公安机关履行职责,维护社会政治和治安稳定工作中,要牢固树立执法就是服务的理念,正确处理打击非法与保护合法、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关系,做到在打击中保护,寓管理于服务。在具体工作中,要掌握社会治安稳定的主动权,抓住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违法犯罪问题,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坚决予以打击,努力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稳定群众情绪,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提高驾驭社会治安的能力,给群众创造一个安居乐业、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

二、 加强教育训练,在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上下功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安队伍,是提高公安机关“四个能力”的基础和保障,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加强教育训练工作是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对能否实

现“四个能力”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目前,经过努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民警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实战技能都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也应该看到,无论是现行的教育训练方法、内容,还是教育训练效果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教育训练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教育训练内容形式化、方法简单化、教育培训工作无序化。要切实提高“四个能力”,打造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公安队伍,就要按照中央《决定》提出的“积极创新教育训练机制,改进教育训练方法,全面落实三个必训,提高公安民警的政治、业务、体能素质和实战技能”的要求,充分认识教育训练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创新教育训练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全警素质。概括起来,要做到“三化”。

(一) 实现教育训练内容的实战化。要按照“面向实战、讲求实用、追求实效”的原则,本着“干什么、练什么,缺什么、训什么,差什么、补什么”的指导思想,切实增强教育训练内容的针对性。一是要分警种、分专业培训。根据不同警种、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突出相应的培训内容。如刑警应加强现场勘查、搜查、抓捕、审讯、射击等技能的培训,治安民警应突出查缉、盘查带离和法律文书制作、案卷制作装订等内容的训练。二是要区分层次。领导干部要突出指挥决策、领导管理艺术的学习,一般民警应突出岗位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学习,机关民警应增强公文写作的学习和协调、沟通能力的训练,基层民警则应侧重做群众工作能力的培养。三是要突出警务技能、体能训练,保证民警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和强度,确保教育训练适应公安工作的需要。

(二) 实现教育训练效果的最大化教育训练要树立成本意识,坚决摒弃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要合理利用公安机关各级警干校的师资力量,发挥各层面、各警种小教员的骨干带头作用,立足本地现有资源,适当聘请兼职教员,合理利用人、财、物,实现“低投入、高产出”,节约成本,实现最大的效益。要把集中培训与个人自我提高有机结合,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把向书本学与向实践学结合起来,促进民警之间互相研究、探讨,要塑造终身学习型民警,通过他们的自主活动,自觉、自愿、

自发地把学习贯彻公安工作的始终,通过各种有形、有声、有色、有益的活动,把他们8小时以外的兴趣吸引到学习上来。

(三) 实现教育训练工作规范化加强教育训练工作的制度化,以制度促进教育训练工作规范化。具体地说要建立“四项制度”。要建立经常性的学习制度,特别要健全党委理论学习制度,领导带头养成学习风气,为民警做出表率;要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把教育训练工作纳入到年度综合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把民警参加教育训练的过程和结果进行量化,客观评价学习效果;要建立训用挂钩的奖励机制,使教育训练工作与单位评先、民警奖惩、提职晋升挂钩,对能够学以致用、作出贡献的民警及时予以表彰奖励,激发民警的学习热情,对因教育训练工作不利而导致民警伤亡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促进民警参加教育训练的主动性;要建立训练保障制度,在提供必要的教育训练装备的基础上,逐年增加教育训练经费,适应教育训练工作需要。通过教育训练内容的实战化、效果的最大化和训练工作的规范化,达到 政治上进步、业务上提高、体能上增强,促进全警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 深化公安改革,在创新工作机制上下功夫公安机关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要求,紧紧抓住制约公安工作发展的机制性障碍,不断加大改革力度,使公安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寓于创造性。

(一) 不断完善能上能下的干部管理机制选人用人是公安队伍管理工作的核心,建立一套与形势任务相适应,充满竞争激励的动态用人机制,能充分调动广大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的干部管理的新机制,就必须按照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实行竞争上岗,以素质、能力和实绩定职务,变选人用人的“暗箱操作”为“阳光操作”,努力营造奖优罚劣、优胜劣态的用人机制,切实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努务营造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氛围。要建立完备的人才信息库,把那些政治合格、作风优良、业务精通、年富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上来,原则上确定凡是提拔任用干部都要从人才库中选拔,形成选人用人的良性循环。

(二) 建立和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公安机关快速反应能力反映着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和处置突发事件的水平,是检验公安机关战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要在继续深化公安改革中,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安机关的快速反应机制,摸索和建立一套指挥有力、运转协调、反映灵敏的工作运行机制,适应现实斗争的需要。当前,要以县、市公安机关实施

110、1

19、122三台合一为契机,形成信息畅通、指挥有力、手段先进、运转高效的指挥体系,强化抗风险和应对各类紧急事件的处置能力,全面提高公安机关的防范、管理、控制、打击和服务水平。

(三) 进一步调整勤务模式按“精简、统

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实现警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机构设置,切实解决分工过细、职责交叉、警力分散的问题,充实加强派出所、刑警队、巡警队等一线实战部门,以建立打、防、控一体化警务勤务模式为核心,以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健全巡逻控制体系为重点,构筑全方位的治安防范控制网络。准确把握社会治安和刑事犯罪的规律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严打工作思路和形式,切实提高打击能力;探索建立交巡警联勤作战模式,优化警力和社会治安资源布局,优势互补,构筑全方位的治安防范控制网络,提高“巡”“控”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派出所工作,真正把派出所建成集打击、保护、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战斗实体。

伊旗公安局巡逻防暴大队防暴中队肖艳波

第8篇:提高领导班子整体素质 促进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提高领导班子整体素质

促进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中共**县建设局党委

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具体要求,也是领导班子建设中一项长期起作用的根本性建设,是当前面临的一项突出任务。我局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为城建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是当前面临的一项突出任务。总体上说,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明显提高,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得到较好的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得到发扬,领导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得到普遍增强,切切实实提高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素质。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

为了从组织上保障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城建系统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副书记***、***、党政办公室、各支部负责人为成员的思想政治领导小组,负责全局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检查协调工作,确保了思想政治工作严密、有序、健康地开展。

1、坚持每周

一、

三、五早上政治理论学习,集中学习邓小平特色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采取讲座制的方式,安排干部职工及专业技术人员轮流讲课,在讲

1 课中提出重点,在讨论中加深理解。结合机关效能活动,共召开大型专题讲座5次,学习篇目达40多篇,单位有记录,个人有学习笔记,领导干部还撰写了心得体会。进一步加强廉政教育活动中,大力提倡艰苦奋斗,使广大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始终发扬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和克已奉公的革命精神"的指示,加强和改进机关、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通过学习,全系统领导干部进一步锤炼了党性,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有了深刻的认识,增强了加快城市建设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围绕城建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发挥的作用,在充分认识坚持“两个务必”、“四个牢记”,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充分认识目前领导班子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加快经济建设的影响,充分认识反腐倡廉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边学习,边整改,边提高。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警自律、廉洁从政、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自觉性,以优良的作风,扎实的工作态度,依法行政,推动城建工作各项任务的全面落实。

2、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教育,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年内征订《人民日报》、《甘肃日报》、《**报》、《**报》、《党的建设》、《党风通讯》等党报党刊86份,实现了领导干部人手一份,为 2 自觉学习政治理论提供了资料、创造了自学条件,要求领导干部坚持集体学与自学相结合,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自觉接受新知识,用新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广大干部思想政治觉悟有了新提高,工作有了新起色。

3、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领导班子素质教育。一方面强化培训教育工作,号召鼓舞广大领导干部“充电加压”,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理论素质。其次局党委在加强和配齐党支部班子的同时,与各支部一道,在做好现有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壮大党员队伍,注重在一线职工、女职工、少数民族职工、专业技术职工中培养对象,为党增加新鲜血液。为调动工、青、妇组织的积极性,局党总支用交任务、压担子的方式,以各项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通过这些文体活动的开展,领导和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单位同心力得到增强。

二、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树立公仆形象

以《职业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规范》为标准,以群众满意程度为准绳,严格要求广大领导干部热情服务,勤奋工作,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以遵守社会公德为美德,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一是积极开展了扶贫济困活动,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局、站、所对自己的帮扶点抽调专人开展扶贫工作。二是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以《公民道德规范》为依据,认真开展 3 家庭美德教育,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家庭幸福,邻里和睦为内容,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形成了团结、文明、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

三、以政治思想教育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我局在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局党委“教育、管理、监督、保证”的工作职能,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分级负责制,在工作中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经济工作和各种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性同广泛性要求紧密结合,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职工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同干部职工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提高了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积极性,有力地促进文明建设上了新台阶。定措施、定指标、定考核,定期不定期检查评比,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局里根据城建行业特点,先后制定出台了《学习制度》、《党建民主生活会制度》、《定期考核制度》、《执法责任制度》、《考核制度》等25种规章制度,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模范遵守,以身作则,真正做到了"政治上坚定,作风上廉洁,组织上团结,工作上求真,用人上注重德才兼备,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发进一步落实,确保了政令畅通,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我局在领导班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领导,狠 4 抓落实,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各项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有待在今后的工件中进一步加强管理,今后,我们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一是切实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和教育;二是加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三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四是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完善机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把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为推动全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再创新的业绩。

第9篇:《单元整体解读》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单元整组解读

(一)一个新的起点单元

首先,这是新学段(第二学段)的起点。对比二年级下册的教材,有这样几点值得关注。一是单元开篇多了一页单元导读,这导读是给老师看的,更是给学生看的,让学生明白这个单元要学什么,要达成怎样的学习目标。二是习作单独作为一个板块呈现,不再如二年级那样将“写话”放在语文园地当中。三是课文分为了两类: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四是语文园地中的“识字加油站”被“交流平台”取代,不再安排“我爱阅读”。 第一个变化,我觉得它契合了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自我建构的需要。学生走过了低年级的浪漫,开始向比较理性的自我认知过渡,在学习上,应该逐渐学会根据具体的目标来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老师把目标藏着掖着的学习,即使有趣,对于学习主体而言,始终是盲目的,是不会有自我管理活动生发和参与的。这一变化是我个人最欣赏的。我在自己的教室课程探索和实践中,就已经在这方面尝试了好几年——每周会为学生提供一份“母语学习周计划”,让学生清楚接下来的一周要学什么和达到哪些具体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鞥明明白白地展开学习活动,就能有目标地管理自己的学习。

第二个变化,是相对于第一学段而言的,也是相对于原人教版教材而言的,它不仅仅是努力体现习作教学本身的课程序列化,也强调了“写”和“发表”的重要性。读再多的书,增长了再多的见识,涵养了再好的性情,不会观察和思考,不会用清通、适切、准确、得体的语言来表达,终究成不了“自己”。第一次习作,聚焦“体会习作的乐趣”,是科学的目标设计,因为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对新任务的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内驱力,意义的理解是其次。第三个变化,主要是相对第一学段而言的,体现的是方法的迁移运用和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交流平台”替代了“识字加油站”,既是重点学习目标的升级和转变,也是教室学习共同体形成的方法和基础,还是对单元重点学习目标的进一步梳理和内化。 作为新学段的起点单元,它还通过编排形式以及教师在准确以及创造性理解基础上的教室生活实践,给学生以后如何更多地自主性创造自己的母语学习生活,提供了认识、方法和策略、习惯等方面的示范。也就是说,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对以后的母语学习生活充满了期待,也逐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第二,这是学生认知发展的新起点,对校园生活的认识开启了新的体验和评价模式。认知发展的新起点体现在多个方面,选择校园生活恰恰是最适合的一个方面,这是学生体验最真切的“境遇”。一二年级的学生心目中,自己的校园生活,甚至自己班级的学习生活就是他们认为的校园生活的全部,他们也缺乏反思自己学习生活的能力。到了三年级,身心的发展之外,无论是生活探索范围的扩大还是随着阅读带来的视野的扩大,都让学生有了突破原有认知的需要。通过校园生活主题单元的开启,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校园生活探索开去,了解到不同校园的同与异,在对比中发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了解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对学校的想象和期待;从故事中学习反思自己在校园、在课堂中的角色、姿态和责任…… 第三,这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起点。第二学段是学生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实践向逻辑思维实践过渡的阶段。将单元学习主题和重点目标直接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带着目标去学习,就是在帮助学生体验一种有依据、有逻辑的学习。例如,让学生聚焦有新鲜感的词句,也涉及了言语思维的发展需要——把要表达的意思充分地表达出来,是需要语言运用的策略的,语言积累的价值就在于能创生出属于自己的新鲜感的语言。包括口语交际(分享“我的暑假生活”),包括习作(“猜猜他是谁”),都更突显出言语逻辑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形象思维有了逻辑思维的陪伴甚至管理,言语思维的品质就会一步步提升,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输出性的表达,都将拥有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期待,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批判精神的萌芽也有赖于此。

(二)这是一个学习目标清晰而科学的单元

学习目标清晰既表现在导读中明确表述了出来,也体现在每项具体的学习任务中,如第一篇课文后面的思考题。

(点击图片可放大)

虽然只有第一题明确提出了“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但后面两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选择一个场景说一说”,都是以课文学习为起点和基础引发的话题,教师应该适当地通过评价,将“有新鲜感的词句”的运用渗透在“说一说”的实践中。这一目标不断在课文阅读中得到多种学习形式的落实,读、说、写,目的是要成为学生阅读中养成关注和积累的习惯,在说和写中慢慢转化为能力,养成一种自觉。

习作“猜猜他是谁”,这个内容本身就与学习目标“体会习作的乐趣”相吻合——是一个具有游戏性质的习作活动。当然,习作的乐趣不仅在内容上,还在表达实践上,学生表述准确,如果还能有新鲜感——这是与阅读目标的关联——乐趣就会更深一层;学生的描述准确表现了同学的特点,让其他人读了后能很快猜出来,成就感又会带来印象更深刻的乐趣;教师将学生的第一次习作用某种形式“发表”出来,这一乐趣就成为下一次习作的驱动力了。

学习目标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落实的层次性和学生兴趣、接受能力、内化水平的匹配上。落实的层次性,以“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为例,每篇课文内的学习有层次(前面已经呈现,不再赘述),三篇课文之间也有层次性。三篇课文之间的层次性,从第一篇的读中体会、说中尝试运用,到第二篇的读中自主发现、仿写中尝试运用,再到第三篇略读课文中的读法运用,是很循序渐进的。

(三)这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学习空间的单元

作为母语学习的主题单元,都应该是具有开放性学习空间的单元。这种开放性学习空间,不能仅仅是靠教师个人的理解和教学主张来创造,教材主题单元本身,无论从主题上还是文本的选择和组合上,也应具有开放性。

首先,校园主题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内容和话题,因为校园生活的丰富性,因为对校园生活体验的差异性,因为校园生活表达方式的多元性——学生可以在母语学习的基础上,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校园生活。校园生活的丰富性,文本中有,习作中也是一个具体的表现。第二,三个文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讨论校园生活的,角度的多元化,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很自然地从新的角度来认识、分享校园生活,文本的拓展就有了合逻辑的选择。例如,既契合校园生活主题,又可以进一步落实“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文本可以拓展《山沟里的孩子》等,整本书有王淑芬的《三年级花样多》等。再者,《大青树下的小学》是吴然的作品,吴然的很多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的文章里,都有“新鲜感”的词句,如《走月亮》《珍珠泉》等,也可以作为开放性教室课程的一个选择。还有泰戈尔《新月集》,开个小学的读书分享会,或师生、家长参加的朗诵会,也是一个选项。

关键是,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根据课时的总体安排和规划,用好用活这个单元,创造出学生受益的教室课程生活来,建构“为儿童全生活着想”(叶圣陶语)的、具有逻辑的母语课程。

(四)这是一个文本选择上有瑕疵的单元

正如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所说的,教材是人编写的,不可能十全十美,缺陷和不足是不能避免的。个人认为,这个单元在文本选择上,是有瑕疵的。前两个文本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品质上,都是经典的,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好例子,好榜样。第三篇,就有了明显的落差。当然,这可能是因为要选择一个新的角度来呈现校园生活,尤其是要引导学生敢于在学习中质疑,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才选择了这个文本。但是,就落实重点学习目标“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而言,这个文本是难以胜任的,这也是文本的内容和体式所限。不是说文本中完全没有这样的词句,而是很少很少,如果是“关注词句表达的准确性”,倒是不错的选择。

二、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学校生活”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3篇课文组成。目的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和想象童年生活的美妙,热爱学习生活,积极向上。

2.本单元重点:

(1)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3篇课文中语句表达非常精妙,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比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的提到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使学生感到这是一所体现民族大团结的学校;《花的学校》中的“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是拟人的句子,使花草树木皆有童趣;《不懂就要问》中“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感受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词句的含义,学会积累,学会体会。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本单元安排了习作《猜猜他是谁》,由于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的第一个单元,意味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书面表达,第一次有了习作的概念。学会先说后写,抓住人物主要特点写,学习习作的格式。

(3)在进行单元教学之前,要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四、单元整组课时规划建议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说明 备注

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 一课时 作为开学第一课设计,开学前一周布置学生按要求做好准备 “日积月累”做一个“古诗词中的童年”晨诵专题,时间持续一个月。

大青树下的小学 三课时 先学习单元导读,讨论对校园生活的认识、感受,明确单元重点学习目标;以学习单的方式完成字词自学和读通课文的课内预习。拓展阅读《走月亮》,学习摘抄有新鲜感的词句,开始学习做不同特色的阅读手账(方案2:拓展阅读《山沟里的孩子》)

花的学校 三课时 拓展阅读《孩童之道》《金色花》,建议布置《新月集》亲子共读活动。

不懂就要问 一课时

习作 两课时 紧扣一个“趣”字展开表达实践活动

语文园地之词句段运用 两课时 第二题融入课文学习和单元整理活动2。

单元整理 两课时

1、字词整理与积累;

2、吴然作品、泰戈尔散文诗班级朗诵会及新鲜感词句分享;

3、优秀习作分享与发表。

教学建议

开学第一课(口语交际)

一、为什么要设计为开学第一课?

在开学第一课分享暑假精彩生活,既是为了对暑假生活做一个有意思的自我总结和展示分享,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比感受暑假和校园两种成长生活的不同精彩和相互联系,为接下来的校园学习生活奠定积极的心理基础。这是分享课,也是衔接课,还是开启课。

结合第一单元重点学习目标,可以有意识地将对“有新鲜感的词句”的关注渗透在对学生分享的评价中——对于学生来说,“新鲜事”里往往会很自然地蕴藏着“有新鲜感的词句”。

二、课前要做哪些准备?

为了让学生对这节口语交际课充满期待,教师可以在开学一周前将任务布置下去,请学生做好分享暑假生活新鲜事的准备。在布置任务时,提出具体要求,做必要的指导,如可以和家人一起选择要交流的新鲜事,准备好相关的图片、实物,甚至可以在家人的帮助下制作PPT。当然,先试着给家人讲一讲,听听他们的建议是不可少的。甚至,教师可以提前制订一个评价量规,给学生在做准备时参考。

三、这节课可以怎么上?

教师要准备一个热情洋溢的开场白,调动学生分享的积极性。

要给每一个学生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两种分享机会,即小组内分享和班级内分享。具体操作是:第一步,小组内按照要求分享,组员根据评价量规推选一人当堂在班内分享;第二步,每个小组被推荐的学生做班内分享,师生即时评价,教师评价有意识关注语言的“新鲜感”;第三步做活动延伸,和学生商量每天抽出固定的10分钟,让剩下的学生每天两到三个在班内分享。为了让学生收获明显的成就感,享受这种学习生活,可以将多种多样的奖项渗透在评价量规中,如最新鲜的故事、最佳口才、最美PPT、最有故事的实物、最精彩的图片…… 当然,分享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引导学生发现、小结效果突出的分析方法、策略,真正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0 2 《大青树下的小学》 文本解读

一、如何理解题目的变化

用过原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老师会发现,这篇文章在部编版教材中时,题目从《我们的民族小学》改成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如何理解题目的这种变化?有人是这样解读的:

课题有了变化 ,由原来的民族小学改为“大青树下的小学”,是教材编写中国家意识的体现。因为,这所学校,是个多民族融合的学校,不是哪个民族独立的学校。大青树,就是这所学校的地域特点---边疆特色。

虽然课程一定会体现国家意志,虽然一联系上新时期的国家情怀就显得“有底气”,我还是觉得这种解读太牵强。我倒觉得原来的题目恰恰是为了体现我国是一个民族大团结的国家。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把„爱读书‟种植在孩子们心里”的作家吴然,他的不少作品都入选了小学语文教材,如《走月亮》《珍珠泉》《抢春水》等。翻阅吴然的作品集可以发现,以往的集子,如《天使的花房》中,这篇文章题目是“民族小学”,还有的题目是“我们的民族小学”(《和花朵说悄悄话》);2018年5月出版的吴然语文阅读课堂系列丛书中,这篇文章收录在《大青树下的校园》中,题目是“大青树下的小学”。从这些信息当中,我们很难确定吴然最初用的是哪一个题目。用心阅读吴然的散文作品,从他作品的内容特点、语言风格和主题特色(儿童散文,优美的笔调、馥郁的诗意和跃动的童心)等方面看,我更愿意相信这篇文章最初的题目是“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个题目有着朴素的诗意,让读者很自然地想到环境的美好、故事的温馨、情感的淳朴……同时,对照文中表现的“民族融合”的主题,也显得自然而含蓄。这些,“我们的民族小学”都是无法企及的。

二、欣赏——一篇诗意盎然的儿童散文

这是一篇构思巧妙、语言朴实优美、画面和谐、情感真挚的儿童散文。 构思巧妙表现在短短的四百多字,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这是一所多民族融合的边疆小学;写了学生们上学、上课、课间等多个特定的景象;结尾自然,借景抒情,令人回味。开篇第一句话,是一个长句,很长的句子,却没有给人冗长的感觉,它像是一个自然变换的镜头,镜头随着不同方向远景的移动向同一个近景聚焦,让读者跟着文字看清楚了从不同方向走来的小学生属于不同的民族。这句话为后面的内容做足了铺垫,也给读者带来了阅读期待: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后面的内容正是循着这个思路展开的。

这篇儿童散文,遣词造句和语言节奏都富有儿童情趣,词句朴实优美,节奏活泼明快。通篇语言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晓白如话,又诗意融融。例如第一句三个“从”到三个“有”一个“还有”,长短句参差有致;“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真好听”三个字看似平平常常,却在语境中更让人很自然地产生了遐想,再接着读后面的描写,发现这“真好听”是那么具有吸引力。最后两句,句式基本相同,边读边感受,仿佛觉得铜钟和凤尾竹的影子都有了生命,都在欣赏着这美丽的校园。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通过语言文字描画出的几个美好和谐的画面。一是不同民族的小朋友们来上学的景象,小朋友们的出现,让整个校园都变得绚丽多彩,朝气蓬勃;二是树、鸟儿、蝴蝶、猴子都倾听小学生们朗读课文和各种小动物看小学生们课下玩耍的画面,前者令人陶醉、神往,后者让人感受到了天真、可爱;三是对铜钟和影子的特写,定格出一幅充满温情和希望的美好画面。

显然,这是一篇符合儿童阅读心理的散文,白描手法,朴实语言,典型画面,把日常的校园生活写得真切,写得如诗如画,让熟悉这种学习生活的孩子们读了感到自豪,让不熟悉这种学习生活的孩子们读了感到新鲜,产生向往。

三、批判——一个学习价值清晰的文本

批判在这里指的是全面深入的分析判别,即用更高要求的眼光对文本进行审视和判断,最终厘清文本本身之于课堂学习的价值。批判是基于批判思维和批判精神的;它强调独立思考,强调思维和判断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批判还直接与创造性相联系。(《欣赏 批判 联系 建构——文本解读的四个关键词》) 把这样一篇儿童散文呈现在学生面前,它的学习价值表现在哪里?教师如何再从学习的角度来解读这个文本?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回答的问题。

思考、审视一个文本的学习价值,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切入。其一,学生自主阅读这篇文章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的关注点会在哪些方面。其二,单元重点学习目标(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能够在哪些具体词句上落实;还有,学生对“新鲜感”的关注,会指向词句表现的内容还是词句的表达方式。其三,作为三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它的内容、主题等,对学生接下来的教室语文课程生活应该带来怎样的期待和定位。

第一个维度,不同地区的学生关注点一般是不同的,这正好与课后第二个思考题(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的设置意图相吻合。“特别的地方”,不同地区的学生答案会不一样。学生认为特别的地方,也是学生感受最深的地方,是课堂上阅读这篇文章的兴趣激发点,或者深入阅读的切入点。第二个维度,要想到学生会对词句内容感到新鲜的有哪些,如何引导学生从对内容的兴趣自然地过渡到对词句表达形式和策略的兴趣上来。就一般性学情来看,第一自然段第一句、最后一句,第二自然段对窗外安静景象的描写,对小动物的描写,最后一个自然段选择对铜钟和凤尾竹影子的描写作为结尾……这些都值得关注,值得引导学生进行品味。第三个维度,既是对单元主题的回应,更是为了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校园生活,观察自己的校园生活,还可以探寻更多不同地区小朋友的校园生活。这也正好与课后第三题是对应的。

这样一梳理,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学习价值十分清晰的文本。

四、联系——为学生的学“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

一个文本,无论是为了实现哪一具体的母语学习目标,都不能孤立地运用。一则,孤立的运用,犹如碎片化阅读,是不完整的,是很快会从脑海中被无意识地抹去的;二则,能力的形成,方法的习得,志趣的树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需要不断巩固和强化;三则,建立联系是赋予生活和学习以意义的基础,母语学习应该是一种有联系的生活,这种联系的建立,指向的就是为学习“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叶圣陶语)——沟通生活的境遇、文本拓展的境遇、单元整体的境遇等等。这篇课文的学习也不例外。

有联系的母语学习生活的创造,落脚点是学生的经历、实践和体验,但却始于教师“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文本解读。

先说重点学习目标引领下的单元整体的境遇。教师要在解读时弄清楚:

1、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出的重点学习目标是什么;

2、这篇课文的学习要在怎样的层次落实重点学习目标(以学生的发现和交流为基础,能区分词句表现内容和表达形式、策略的新鲜感,初步学会聚焦新鲜感的用词、造句);

3、在这篇文章学习的基础上,下一篇或者在拓展文本阅读时,重点学习目标落实的层次是怎样的(能自觉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尝试分享自己体会出的新鲜感的表现);

4、在习作时渗透有新鲜感词句的运用与这篇文章的学习有怎样的联系(把握好度,把握好主次,重点是让学生感受习作的乐趣)。也就是说,这一篇文章的解读,是要胸怀整组的,要运用系统思维,要确保在课堂学习实践时,让学生感受到不是在孤立地读者一篇文章。

再说文本拓展的境遇。夏丏尊在《关于阅读》一文中指出:“我以为最好以选文为中心,多方学习,不要把学习的范围限在选文本身。因为每学年所授的选文为数无几,至多不过几十篇而已。选文占着国文课的重要部分,如果于一学年之中仅就了几十篇文字本身,得知其内容与形式,虽然试验时可以通过,究竟得益甚微,不能算是善学者。受到一篇选文,对于其本身的形式与内容,原该首先理解,还须进而由此出发,作种种有关系的探究,以扩张其知识。”前辈近百年前的观点,永远不过时。前面在进行单元整组学习规划时已经提到,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安排三个课时。一般都是两个课时,为什么要安排三个课时呢?这也是在文本解读时就想好了的。面对一个文本,学生可能还不会从作者或者内容、主题等角度去建构一段有意思的阅读生活,他们的知识储备、阅读视野、方法策略等都有明显局限。作为引领、陪伴、规划学生学习的教师,恰恰是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素养的。

教材选择吴然的《大青树下的小学》开篇,是主题的需要,是目标落实的需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吴然的儿童散文里,有很多适合他们阅读、欣赏、积累的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其中选入过小学语文教材的就有《走月亮》《珍珠泉》《抢春水》等。从作者作品的角度,立足“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个点,这几篇文章可以有选择地引入课堂;同时考虑内容主题的话,吴然还有这样一些儿童散文《学校旁边一条河》《我们的树林》《老师的礼物……

单元主题是校园生活,三年级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理解,需要更开阔的视野。从这一角度建立联系,可以引入《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写了偏僻山区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语言也是朴素而诗意的,有很多“新鲜感的词句”。

是从作家作品角度还是主题角度建立更广阔的联系,进行拓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课程生活的整体规划等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

沟通生活的境遇,当然就是从“大青树下的小学”联想到自己的校园,观察、体验、分享、表达,也可以听听爸爸妈妈说说他们小学的校园生活,还可以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其他地方的小学校园生活……至于到底选择在哪些个方向上创造“相当的境遇”,同样要根据学生实际、课程生活规划的需要了。

五、建构——绘制以“这一个文本”为基础的课程生活蓝图

建构,就是直接指向课堂的解读和创造,就是从“这一个文本”出发对“这一段”教室课程生活进行比较细致的蓝图规划——不是写意的,而是工笔的轮廓勾描,同时还要想一想某些细节。也就是说,在文本解读的同时,学习目标的定位、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成果的呈现和评价等等都有了第一预设。看似这不是文本解读本身的事,但确确实实是文本解读应该抵达的重要一站。

《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的解读,可以建构这样一幅蓝图——

(点击图片可放大)

教学建议(设计简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单元导读”和交流,明确单元学习任务,对单元学习充满期待。

2、运用学过的方法,借助学习单,自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练习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3、通过边读边思边圈画,借助表示时间的词语梳理清楚课文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哪些事情,能根据课文内容说清楚自己觉得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

学习准备:

设计学习单—— ★第一遍读课文,我通过查字典、借助拼音并联系上下文,把这些生字变成了熟字 (抄写在横线上或在课文中圈出来)。

★对照田字格,我发现自己已经会认会写的字有 ,我通过观察、练习,学会了写下面的字(在田字格中写两遍)。

★我认真练习朗读了课文 遍,已经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了。 ★通过读课文,我发现这所大青树下的小学跟我们的学校(一样 不一样),我将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做上了记号(画上波浪线),还读给同桌听了。课文中还有我不熟悉的事物,它们是: 。

教学过程:

一、聚焦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1、话题小讨论:你觉得校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2、自读“导读”,思考:你从“导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收获,教师小结谈话,帮助学生明确单元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过渡到《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习。

二、借助学习单,学习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借助学习单,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交流检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的同时指导读好长句子的节奏。如“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上,从一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2)听写词语:早晨、绒球花、汉族、打扮、朗读、安静、影子、鲜艳的服装、停在花朵上、粗壮的枝干。听写后评价,针对性指导书写。

(3)说一说:大青树下的小学与我们的学校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不同的地方或者自己觉得有意思的情景。交流文中不熟悉的事物,教师运用图片、“资料袋”等帮助认识这些事物,如坪坝、绒球花、铜钟、山狸、凤尾竹等。

三、再读课文,边读边思,梳理课文内容。

1、边读边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梳理清楚课文向读者介绍了大青树下的小学哪些事情。(上学时、上课时、下课时)

2、分别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大青树下的小学“上学时”“上课时”“下课时”的特点。(绚丽多彩、好听和安静、热闹)

3、读一读,再说一说自己觉得这所学校特别的地方。(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读懂这是一所边疆小学,是一所多个民族孩子在一起学习的小学,是一所可爱的小学。)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在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细心体会的方法,画出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体会新鲜感具体体现在哪儿,感悟表达特色,朗读丰富积累。

2、联系自己的学校生活,选择一个场景(具体地点和时间的情景),对照课文的写法,说一说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品读文字,体会新鲜感,感受语言魅力。

1、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画面,把自己觉得写得有意思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并与旁边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觉得有意思。

2、组织班级交流,品读有新鲜感的词句,内化语言。

在整个文本语境中,在联系中,通过具体词句的品读实践,引导学生认识到“有新鲜感的词句”既是指自己觉得新鲜的词句,也是指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表达方式巧妙、表达效果明显的词句。

预设(1)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上,从一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读着这句话,就像眼前出现了流动的画面。从三个“从”三个“有”一个“还有”,感受这句话的节奏感。通过多个学生的合作朗读感受这种节奏感和丰富的画面感。

预设(2)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

这句话作为第二自然段,一是用声音连接画面,巧妙过渡到下文上课的情景;二是写出了边疆小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三是拟声词给人以自然、悦耳之感。教师可以通过范读,读出钟声的节奏,引导学生感受钟声的自然、悦耳、悠扬;师生合作读,学生读这一自然段,教师接着读下一自然段的第一句,感受过渡的巧妙。

预设(3)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大家朗读课文声音“真好听”,到底怎么好听呢?文章没有直接写,而是用窗外的“安静”,用树枝、鸟儿、蝴蝶的表现来衬托“真好听”。这种写法很新鲜。可以调换这两句话的顺序,引导学生体会两句话的关系,从而感受到这样写的妙处。

预设(4)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为什么文章最后写到“古老的铜钟”“大青树粗壮的枝干”“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不用做分析解释,引导学生抓住“古老”“粗壮”“洁白”等词和省略号,边读边想象诗意的画面,边读边联想“上学时”“上课时”“下课时”的情景(省略号的理解),体会作者用这两句特别的景物描写表达了对这所可爱的边疆小学的赞美和喜爱。

3、师生合作,美读全文。

4、摘录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到笔记本上。

二、建立联系,渗透运用,说一说自己的学校。

1、谈话:吴然的《大青树下的小学》,让我们看到了一所可爱的边疆小学的样子和这所小学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如果请你来向别人介绍一下我们自己的学校和校园生活,你会介绍些什么,怎样介绍呢?

2、选择校园里的一个场所,练习说一说它的样子或者同学们在那里学习、活动的场景,说的时候想一想这篇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努力说得既准确又有“有新鲜感”。 (1)选定场所、情景,独立练习说一说。 (2)小组内说一说。

(3)推荐班级内说一说,教师引导评价,关注说准确说清楚和说得“有新鲜感”。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方案一目标:拓展阅读《走月亮》《珍珠泉》,感受吴然儿童散文朴素诗意的语言特点,欣赏、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激发课下阅读吴然儿童散文的兴趣。 方案二目标:拓展阅读《山沟里的孩子》,体会不同地区儿童学习生活的不同特点,欣赏、积累有新鲜感的词句。

教学过程: 方案一步骤——

一、教师朗读《走月亮》,学生倾听,然后说一说听过之后的感受。

二、对比倾听教师朗读《大青树下的小学》和《走月亮》语段,交流猜想与发现。

对比语段第一组: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上,从一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大青树下的小学》)

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走月亮》)

对比语段第二组: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大青树下的小学》) 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走月亮》)

三、自读欣赏《走月亮》,边读边想象画面,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并朗读分享。

四、自读欣赏《珍珠泉》,边读边想象画面,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

五、朗读欣赏《走月亮》《珍珠泉》。

六、摘抄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

七、介绍吴然和吴然的儿童散文,推荐阅读吴然儿童散文系列。 方案二步骤——

一、教师谈话,激发阅读《山沟里的孩子》的兴趣。

二、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发现文章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和这些词句的特点。

三、分享交流,朗读欣赏。

四、摘抄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 (也可以有第三方案哦!) 附: 走月亮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啊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鲜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一声,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月光下,在坡头上那片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是啊,旁边就是它浇灌过的田地。在这片地里,我们种过油菜,种过蚕豆。我在豆田里找过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飞得好高。收了豆,栽上水稻,看,沉甸甸地,稻穗低垂着头。现在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中秋节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用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的走着,走着。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珍珠泉

我们村子前面的小山包,远远看去真像一个绿色的大绒团。山包上,树很密,草很深,花很多。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小山包的密林。石板小路的尽头,有一眼清泉,叫“珍珠泉”。

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周围镶嵌着不大整齐的石头,石头上长着一层黑里透绿的青苔。你要是踩上去,准会滑倒。那绿得没有一点儿杂色的蕨草,那悄悄地开放着的花朵,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可惜没有鱼,是水太清太凉的缘故吧?

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不用说我是多么喜欢珍珠泉了。我很想知道,它哪来这么多冒不完的水泡?在小河断流的时候,在村里的井水干涸的时候,它还是不停地冒着水泡。难道是有许乡快乐的孩子,躲在什么地方吹泡泡玩儿吗?他们一定玩得很高兴吧?每次,挑着阿爸给我做的小桶,来到珍珠泉边,我都这么想。

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 山沟里的孩子

清晨,天还没有亮,山沟里还黑着。

孩子们走过这座山,翻过那座山,背着书包上学校去。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子也由黑变红了。远远近近,脚步匆匆,初升的红日拥抱着他们。

傍晚,太阳落山了,山沟里很快地暗下来了。

孩子们走过那座山,翻过这座山,背着书包结伴回家。山楂果由红变黑了,路边的草垛由黄变黑了,男孩子身上的褂子也由蓝变黑了。远远近近,说说笑笑,夜雾笼罩着他们。

天边的云黑黑的,山沟里的路黑黑的。远处,狼在嚎,羊栏边的黄狗汪汪叫,天黑洞洞的。忽然,天空中亮起了一盏灯,哦,那是月亮哟,它把清辉撒向山野,照亮了孩子们回家的路。

传说,山沟里埋藏着一把金钥匙,谁能找到它,谁就能打开智慧的宝库,改变山沟的面貌。山沟里的孩子们就是怀着这样的理想,日日夜夜,夜夜日日,在辛勤刻苦地寻找。他们要用那把神奇的钥匙,打开知识的宝库,用知识的力量改变村庄,改变山沟的穷面貌。

啊!山沟里的孩子不怕从黑夜启程,他们一定能找到理想的灿烂的黎明…… 0 3 《花的学校》 文本解读 1 我第一次读泰戈尔是在近三十年前,那时正在读师范。印象深刻的有三个集子——《新月集》《飞鸟集》《吉檀迦利》,最喜欢的是《新月集》。记得当时写了好几千字甚至有上万字的感想,还在周记上模仿他的写法创作过几篇散文诗——这些文字早就不知湮灭何处了。

当初读泰戈尔,是真正的“素”读,除了集子,找不到任何可以启发和参考的文字来帮助自己理解,但是“童真”“母爱”这些主题还是很快就领会了。参加工作以来,除了晨诵,没有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过泰戈尔的作品,也就没有再认认真真地欣赏、解读过。为了课堂,为了学生的学而解读《花的学校》,这是第一次。

因为有的教材版本中选编过《花的学校》,我很想知道教学过此文的老师们是如何进行解读的,便上网搜索、阅读、对比,发现几乎没有找到一篇“为课堂”的解读,要么是做浅层次的文学欣赏,要么是做知人论世式的读解,没有一篇是从作品欣赏到教学解读的。 关于文本解读,我提出过自己的主张,要立足四个关键词展开,即欣赏、批评、联系和建构。接下来我还是遵循这样的原则和思路,来呈现自己的解读。

2 郑振铎翻译的《花的学校》,的确是一篇经典。静下心来,一字一句品读,你会不知不觉随着文字走进一个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自然的博大与多彩,有花儿-儿童的纯真与活泼,有欢欣鼓舞的热闹,有心思安恬的温馨……雷云轰响,阵雨落下,湿润的东风吹着口笛,这是热情的夏天,这是自由的季节,这是大自然对“一群一群的花”的召唤、迎接和馈赠,所以,这些花儿“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

儿童-学生看见了这些“狂欢地跳着舞”的花儿,把自己的心思告诉亲爱的妈妈,这些美丽的花儿原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雨一来,他们就放假了”,就“冲了出来”。儿童要告诉妈妈什么呢?花儿在地下学校的不自由、不快乐,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放了假后的欢欣——一出了学校,他们觉得树枝、绿叶是在为他们欢呼,雷云是在为他们鼓掌。甚至,儿童看明白了,这些花儿“冲了出来”,是要回到家里,回到“星星所住的地方”,回到妈妈的怀抱里——就像这个跟妈妈诉说的儿童一样。

读到这儿,或者,我们早就发现,这些花儿,不就是正在向妈妈诉说的孩子吗?花儿的心思,就是孩子的心思啊!

是的,这里有童真,有童趣,有童年的幻想——东风吹着口笛,雷云拍着大手,花儿的家在星星所住的地方,他们“扬起双臂”奔向“自己的妈妈”。还有,是的,还有他们这么渴望着“放假”,他们是迫不及待地从“地下学校”“冲了出来”。 新的问题来了。诗人泰戈尔到底要表达什么?怎样表达的?为什么要这样表达?真的仅仅是赞美“童真”和“母爱”吗?诗人泰戈尔为什么要在诗中将“学校”塑造为“反面形象”呢?仅仅是因为儿童都天生向往自由吗?学校一定是不自由的地方吗?我在三十年前读的时候,就认定这是儿童最纯真心思的表达。现在想来,觉得没这么简单,因为泰戈尔不单纯是一个诗人,他还是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印度民族主义者。他一定希望印度的儿童能在学校里接受良好教育的,希望儿童能爱上学校,或者,希望学校是儿童喜爱的地方。这首诗分明将“地下学校”与儿童对自由、自然的向往对立了起来。儿童会不会因为读到这首诗而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呢?这或许正是泰戈尔所想要的,因为,泰戈尔生活的年代,印度正处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学校是为殖民服务的,而不是为印度的儿童自由成长服务的。(泰戈尔自己在学校里的经历也是不快乐的,他讨厌当时学校教育的刻板。)诗中的“家”“妈妈”与“地下学校”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对立的。这样看来,“天上的雷云”“六月的阵雨”“湿润的东风”都是有象征意义的,是诗人渴望的改变,是创造自由环境的热情行动。《新月集》一共有37首散文诗,除了《花的学校》,还有《十二点钟》《职业》等写到了学校和功课,这些诗中,学校同样是自由和快乐的对立面。这就更可以说明泰戈尔想表达什么了。

欣赏过这首散文诗后,下一个问题是,作为一篇选入三年级教材的文本,为了课堂,为了学生的学,身为教师身份的我们,又该如何来解读,才能既不曲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又能实现我们所期待的教学价值呢?

3 作为一首散文诗,《花的学校》最吸引人的就是其诗的语言(鲜明的节奏、朴素优美的词句、充满想象和童趣的修辞)、诗的形象(热情的雷云和阵雨、欢快的东风、因为“放假”而充满生机的花朵、和花朵心心相印的孩子、温柔倾听孩子心声的妈妈)、诗的意境(雷云轰响,阵雨落下时,东风的口笛带来了放假的消息,一群一群的花儿从地下学校“冲了出来”,尽情呼吸自由的空气,急切奔赴妈妈的怀抱),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与文字的亲密接触(阅读、想象、品味)心领神会——无论是富有阅读经验的成人还是三年级的儿童——只要能将文字读成画面,读成心思。

“为课堂”的文本解读,要关注学生会怎样理解这首散文诗,学生会与诗的语言、形象、意境等比较自然地展开怎样的对话。“花的学校”,这是一个能带给读者很多联想的题目,儿童更会产生丰富的联想:是花儿们上学的学校吗?那个学校里会有哪些新鲜的事物呢?是种满了各种鲜花的学校吗?这样的校园会是多么美丽多么芬芳啊!带着这些联想开始阅读之旅,最先被注意到的句子应该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原来,或者果然,文章要写花儿们上学的学校。

刚刚体验一下发现的惊喜,接着往下读——“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一个正在讲故事或者正在与妈妈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心思的儿童(学生很容易在心中将自己与“我”看作可以相互分享的同龄人)突然出现在面前,那“一群一群的花”是这个“我”看到的和联想的。这些花是怎样上学的呢?“关了门做功课”,“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这样看来,花儿们的学校,并不是一个让他们感到自由快乐的地方。诗中还会写他们在学校中的其他生活吗?“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接着,进一步照应第一段的描写,写了花儿们放假时的欢欣——仿佛树枝绿叶都在为他们的放假欢呼,雷云在为他们的放假鼓掌;写了花儿们服装的绚丽多彩,写了放假带来的兴奋——“冲了出来”。原来,那地下的学校,是花儿们不喜欢的,他们在学校里,最渴望的是放假。三年级的儿童是不是也像花儿们一样觉得学校里不自由不快乐呢?是不是也渴望着放假呢?也就是读到这儿,三年级的儿童会不会与花儿们、与“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与儿童自己真实的学校生活体验密切相关,也与儿童的天性相关,大概,很多三年级的儿童都会产生共鸣。共鸣不仅仅来自于地下学校的约束,还来自于学校外面的大自然的丰富多彩,这时候再来回味“雷云”“阵雨”“吹着口笛的东风”“相互触碰的树枝”“簌簌的绿叶”,学校外面的世界的确值得向往啊! 接着往下读吧,诗中还会写什么呢?是继续描写花儿们在绿草上游戏狂欢吗?没有。接下来的三段,又写的是“我”告诉妈妈的想法,“我”懂得花儿们从学校里冲出来,心中惦记的是他们天上的家,是家中爱着他们的妈妈——儿童从学校出来,短暂的游戏过后,不也急急忙忙地要投入妈妈的怀抱吗?

真是一篇美妙的散文诗!这首散文诗是在讲上学儿童的故事和心思啊!如果“花的学校”指的是地下的那所学校,那就是花儿们-儿童希望逃离的地方;如果,冲了出来后可以尽情狂欢的草地、心之向往的有妈妈的家也能被看作另一种学校,那就是花儿们-儿童所喜爱的学校。题目在阅读、联想、体验中,被赋予了多元的、个性化的意义。

怀着童心,这样一个在文字中徜徉、沉思、欣赏的历程走下来,诗人要表达的心思和情感,已经在对话中清晰了。三年级的儿童,这样带着猜想、期待读下来,带着自己的经验与诗人、诗歌的情感对话,也就是充分而满足的了。 还原到这里,我们已然发现,这首散文诗是有层次的。一二段是大自然中诗意的场景,一群一群的花跑进了充满热情的世界;三至六段是“我”告诉妈妈的猜想,猜想这些花儿们是从哪儿跑出来的,为什么跑出来,循着这样的猜想再来看花儿们放假后整个世界的欢欣鼓舞,照应了一二段;七八九段是“我”再次猜想这些花朵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表达了对花儿的理解、共鸣以及对母爱的信任和渴望。从所见到所思,以所思来诠释所见,层层深入,自然而巧妙,诗意就这样从文字中氤氲开来。教材中,从排版上看不出这样的层次划分,而很多译本,都是分成三个部分来排版的——笔者以为,鲜明地分成三个部分,应该有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诗意,来自于诗人所表达心思和情感,更来自于具体的词句。应该说,对于三年级学生,这首散文诗中的每一词每一句,都是新鲜的,都是充满丰富想象力的,都是情感真挚饱满的。东风“走过”荒野,“吹着口笛”,一群一群的花“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还和着雷云和阵雨的节拍……欣赏这样的词句,需要边读边想象边品味,发现其中的独特之处、新鲜之处、美妙之处,甚至,是要反复诵读,积累沉淀的。

至于,前面谈到的诗人对当时学校的态度,是不必在此时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引导三年级儿童去苦心理解的,在联想、想象中与诗中的“我”在向往自由、向往温馨上产生共鸣,是三年级儿童所能够和只需要达到的阅读的境界。关键是,不要回避儿童关于“我”对“地下的学校”的态度,尊重儿童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回馈——这有利于儿童将来对这首散文诗的重新阅读和形成自己的判断,建立自己的观点。

4 一首《花的学校》就足以让学生爱上这充满诗意、想象力丰富、情感真挚自然的一词一句。这首诗的表达特色,也是泰戈尔《新月集》中每一首散文诗的共同特点。所以,一定要跟学生们谈谈《新月集》,一定要领着他们再读一读《金色花》《职业》《孩童之道》等——“交流平台”中的第二个句子,就是选自《职业》一诗。

当然,关于“学校”-“校园生活”这一单元主题,这首散文诗恰恰通过“我”对“地下的学校”的态度,给三年级儿童提供了判断、体验、反思自己校园生活的新参照和新角度——真实的生活带来真实的体验,真实的体验带来真实的思考。不妨在这个话题上,联系《十二点钟》《职业》,更多地了解一下泰戈尔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并联系《大青树下的小学》《山沟里的孩子》等,进行对比,“制造矛盾”,鼓励大胆探究。这个探究活动中,渗透点“知人论世”的方法,就很自然了。这,一定是比较有意思的学习活动。

解读到这儿,就可以进行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和规划了。 教学建议 目标定位

《花的学校》是一篇经典,在主题单元这个整体当中,经典文本的学习价值往往是在单元重点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承载着更丰富的拓展性目标。 《花的学校》学习目标的定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常规性学习目标,二是基于学段、单元、文本特性及学生需要设计的重点学习目标,三是基于文本内蕴价值的拓展性目标。这些目标的落实,大概需要三个课时的课堂学习时间。

具体学习目标如下——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

2、带着对题目的兴趣和疑问,读懂文章内容,体会“我”眼里花从地下学校冲出来时的兴奋和“我”的心思。

3、通过边读边联想、想象画面的方式,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品味词句的“新鲜感”,并能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形式仿写句段。

4、熟读成诵,摘抄自己欣赏的句段,丰富语言积累。

5、拓展诵读《新月集》中的《职业》《十二点钟》等散文诗,积累更多诗意的、有新鲜感的词句。开展泰戈尔散文诗朗诵展示活动,激发自主阅读泰戈尔散文诗的兴趣。

过程规划 第一课时

一、缘题质疑,交流激趣。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你是怎么想的?

二、带着猜想和疑问师生一起逐段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读懂“我”眼里花放假了的兴奋。(因为这篇文章中生字不多,又因为这首散文诗充满了童真,充满了美妙的想象,初读时就读出情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带着欣赏的眼光细读品味。) 第一自然段,教师读“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学生接读后面的内容;教师再读前面的部分,并引读“湿润的东风——”“在竹林中——”,以引起学生对东风形象的注意。

第二自然段,教师读“于是”,指名学生读后面内容;与三到四个学生合作读后师生一齐读。

第三自然段,请一名学生读,教师提问:

1、前面的雷云、阵雨、东风、一群一群的花与“我”、妈妈有什么联系?

2、你以为接下来应该写什么?

循着这个节奏、思路读完全文,然后再连起来读一遍全文。

三、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文中花儿的表现和“我”的心思,画出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班级交流:

1、花的学校是一所怎样的学校?花儿们为什么不喜欢地下的学校?“我”怎样跟妈妈聊这些花儿?

2、你觉得哪些词句非常新鲜?为什么?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欣赏之情,读出词句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相机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写话,注意这句话表达的情绪。(这两组话题在交流时可以融在一起,少讲多读,读中加深体会,积累语言。)

第二课时

五、熟读成诵。教师陪着一起练习背诵一二自然段,再让学生独立或者同位合作练习背诵。展示背诵,倾听欣赏。

六、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 在摘抄之前,自己判断哪些字词不太熟悉,圈出来,教师在巡视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荒、罚、舞、互、臂”等字的写法。

练习书写重点字词后再摘抄,展示评价。

七、简介泰戈尔,拓展阅读《职业》《十二点钟》。

教师简介泰戈尔,并结合《花的学校》介绍《新月集》的内容和主题,激发学生阅读泰戈尔散文诗的兴趣。

发给学生《职业》《十二点钟》,先自主选择一篇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为展示交流做准备: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第三课时

八、展示交流对《职业》《十二点钟》的理解和发现。交流重点:

1、诵读展示。先说一说自己要展示诵读哪一篇,自己读懂了什么,再朗读展示,也可以几个人一起朗读展示。

2、对比三首散文诗,说说自己在内容和表达情感上的发现。

3、谈话鼓励学生课下阅读《新月集》。

九、摘抄《职业》《十二点钟》中自己喜欢的句段。

十、话题交流与探究:泰戈尔这三首散文诗中,诗人对学校的感情是怎样的?《大青树下的小学》《山沟里的孩子》中,作者和小学生对学校的感情是怎样的?提供泰戈尔与学校有关的成长经历,理解诗人为什么不喜欢上学。聊一聊自己对学习生活、学校的看法。

十一、开展班级小型朗诵会,内容是《大青树下的小学》《山沟里的孩子》《花的学校》《职业》《十二点钟》等。【

十、十一两项学习内容可以选择其一】

06

部编三上一单元作文教学建议

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三年级的习作,这种提法上的变化,隐含的是学习目标诉求的变化,而学理上除了“循序渐进”,当是立足于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累积和发展需要——但这一点并非是一致性的事实,低年级的学生特别钟情于故事的创造,尤其是阅读量较大的孩子,辅之以写绘、生活故事创作等课程,很多二年级的学生就已经能写出很有意思的小文章,甚至富有创造性的小连载了。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开始将书面表达的实践定位为“习作”,首先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提法,其次,应该是基于教材承载目标的渐进性。讨论部编版习作教学的前提以及教室语文课程的凭依,当然主要就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了。 有了上面的认识,我们才能以合情合理为探讨和实践的坚实心理基础,认认真真勾画习作教学的蓝图。作为三年级的第一次习作——也是小学阶段的第一次习作,首要的任务肯定是要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种下“爱作文”的种子,让“怕作文”的心理无从萌芽。所以,单元学习目标只强调了七个字:“体会习作的乐趣”。 习作的乐趣从哪里来呢?内容和形式两者都要认真选择和设计,还要形成合力,让学生从始至终都“其乐融融”。“猜猜他是谁”的确是一个符合学生口味的习作内容,因为它充满了游戏精神。这次习作,要始终让学生保有充满激情的、严肃认真的游戏心态。充满激情靠的是游戏的“好玩有趣”,严肃认真强调的是要学会通过努力取得不错的“游戏成绩”。

独白的、沉思的、需要语言技巧的“游戏”,互动性的实现,就如同这样一种场景——

“嗨,猜个谜怎样?” “好哇,你说,猜什么?”

“我说几句话,你来猜猜说的是谁。” “那我们开始吧!”

脑海中有了这样的场景,习作的目标就清晰了,课堂上的活动就明了了。 目标,最终指向是“体会习作的乐趣”,到达这一最终目标的路途上,还有更具体的目标。首要的,是创设这样一种游戏的情境,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建立起这样一种认知:作文是生活中一件很好玩的事。如此,习作的乐趣才会从学生的心底里萌芽,而不是从外部制造一种假象。其次是游戏的质量追求——怎样将游戏玩得有水平,吸引人。这次的“游戏”中,质量的保障就在于说(写)什么、怎么说(写)。写什么呢?谜底——那位同学的外貌、衣着、性格、兴趣……更高级的是故事,独一无二的故事。怎么写呢?选自己认为最有特点的一个或两个方面来写,真实,准确,语言有新鲜感就更棒了。到底是写一个方面还是两个方面呢?这就是看游戏中的需要了。如果,几句话呈现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就让同学准确地猜出了谜底,一个方面就好了。如果,一个方面,不足以让同学猜出,大概有两个原因,或者这个方面本来就不够独特,或者你描述得不够清楚准确,也就是使用的语言文字与自己期待要表达的效果不匹配。若是前一个原因,再写一个方面;如果是后者,暂时也再写一个方面,之后在评价中听取老师和同学的建议,对第一个方面进行修改。这里也就渗透了修改的意识和读者意识——渗透就够了。 活动,教师的第一要务是发起游戏,第二要务是与学生一起制订游戏的规则,第三要务是一直参与游戏,以参与者的身份将引导隐含于游戏角色和游戏过程中。发起游戏,也就是成为上述描述场景中第一个说话的人,发起后得到积极响应,教师就出示自己写的“谜面”,让学生成为猜谜的角色。“谜面”准备写两个方面的信息,第一次出示一个方面的,让学生将自己的谜底写下来,不要告诉其他人;如果还有人表示为难,在出示第二个方面的信息。这是个学生以方法的示范。第二步就是一起既成为谜面制作者,同时成为猜谜者。这一步,先要从老师的示范中,刚刚的活动中,一起发现并明确游戏的规则(规则当然与教材中的要求是一致的)。大家在规则之下玩这个游戏,规则就隐含了“习作”更具体的目标要求——有目的地写,写出来的句段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谜面写好了,相互猜谜,若遇到困难,提出疑惑,相互启发怎样的谜面才是生动而准确的,教师随时根据学生需要提供帮助和指导。然后,游戏升级,每人再选择一个或两个同学为谜底撰写谜面,张贴出来,“有奖”猜谜,评选优秀谜面和智慧猜谜者。什么样的谜面是优秀谜面呢?抓住了同学某各方面的特点,描述细致而准确,语句连贯,语言还有新鲜感。

这样把习作玩成游戏,习作的乐趣,学生会有深切体会的。

上一篇:商场开业策划案例下一篇:词汇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