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整体设计

2022-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语文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视域下小学语文单元作业整体设计的一般路径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台促进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作为课程环节之一的作业,也应在设计时注意整体化和结构化。针对一线教师作业设计存在碎片化、随意性和盲目性的现状,文章基于单元视角,提出单元作业整体设计的一般路径,让作业设计策略可视化,从而保证课程视域下单元作业整体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作业;整体设计;一般路径

不同视域的作业观在功能定位、设计思路、内容形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课程视域的作业观将作业作为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统整思考作业与教学的关系,强调作业与教学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强调作业功能的多元化,包括诊断、引导、巩固、发展和学情诊断等;强调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即实现口头作業、书面作业、制作、设计、实验、调查、社会实践等作业类型的结合。

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台促进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设计从单篇课时的设计转变为大单元的整体设计。作为课程一个环节的作业,也应在设计时注意整体化和结构化,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关注单元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既要注重单元的整体规划,又要注重梯度设计,通过选择重组、改编创编等方式展开,体现目标导向、系统设计、动态生成、分层选择等特征。

一、单元作业整体设计的一般路径

单元作业整体设计是核心素养导向下课程实施的必然诉求,是“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现实需要。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进行作业的单元整体设计?笔者通过研究与区域实践,确定了单元作业整体设计的一般路径(如图1)。

(一)单元作业目标的确立

单元作业目标是单元作业整体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衡量单元作业质量的重要指标和依据。

单元作业整体设计要结合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语文要素与文本特点、预设学情初定单元教学目标,依据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一致性原则转化为暂时性作业目标,最后以真实学情为参照,根据学生实际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调整与完善,发挥课外时空的学习优势,思考作业目标的整体性和导向性,最终确定单元作业目标(如图2)。[1]

(二)单元作业结构的整体规划

单元作业的整体设计要综合考虑作业的功能、形式、完成时段、难易程度以及学生能力水平等,基于作业目标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既要做到有暴露前经验的诊断性作业,又要有巩固提升的迁移性作业;既要有基于全体学生的基础性作业,又要有适应不同能力需求的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既要有指向识记、理解能力的作业,又要有训练分析、综合、评价高阶思维的作业。基于以上考量,笔者设计了单元作业整体规划表(见表1),系统考虑不同维度以及不同维度之间的关系,整体规划单元作业结构。

1单元作业功能和完成时段的规划

笔者通过前期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通常把作业功能界定为“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这一界定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教师的作业观,也说明了作业功能的窄化是教师设计简单、重复、机械作业的重要原因。作业的确有巩固课堂所学内容的功能,但这不是唯一的功能。以下是作业的多重功能。

(1)诊断功能。作业可以暴露学生学习起始状态的真实水平。设计指向教学目标的相关活动或任务,让学生依靠所拥有的储备知识和能力在课前完成,可以充分暴露学生在学习某一单元之前的知识能力,以及原有经验与即将学习内容的单元目标之间的冲突与落差,从而精准定位教学的起点和重点。

(2)引导功能。作业可以引导学生在某些方面以相对均衡的状态进入某一单元的学习[2]。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某个主题的研究指导或引导学生收集、整理相关的阅读资源,让有不同经历和知识背景的学生在学习新单元之前建立起共同的背景。

(3)支架功能。作业可以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支架,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学习的路径,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一步步达到最佳的学习目标。

(4)巩固与迁移功能。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能力的迁移。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与本单元教学内容高度匹配的基础性作业和变式作业,针对同一问题采用不同的情境呈现,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巩固知识,迁移能力,最终起到对知识精细化建构的目的。

(5)学情分析功能。作业可以在课中、课后外化学生的阶段性学习表现,帮助教师分析学情。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形成性作业和总结性作业后,收集学生知识和表现水平的数据,评价数据的结果,并基于结果的分析调整教学以适应个人和班级的需要。

在单元作业目标确立之后,在课前、课中、课后要基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每一条作业目标进行不同功能的整体规划。教师在进行新授课之前,设计课前预学的诊断性作业和引导性作业进行学情诊断和课前预习,精准规划教学起点;课中设计支架性作业,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提供路径与支持;课后设计巩固迁移作业和学情分析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迁移能力,并基于学生的学习表现调整后续教学。作业功能的规划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与课堂教学形成协同和互补的有机整合。

2单元作业内容的选择及其形式的设计

单元作业目标和功能确定之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从手头现有的作业中选编和改编相关内容,也可以适当地进行创编。但是,教师在选编、改编和创编时要综合考虑作业内容的能力水平、难易程度等。

对于同一目标相同功能的作业,可以按能力水平进行层次化、梯度化的设计,细化分解、从易到难。既要有对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训练,又要有更高层级的挑战性任务,引导学生有序达成目标,让不同水平的学生拥有自由选择的空间,也让知识和能力在不断复现和运用中得到巩固和发展。对于同一目标不同功能的作业,可以在选编的基础上进行差异化的改编或创编。对于指向巩固、迁移功能的作业要力求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3单元作业时长预估与学情分层

完成单元作业内容的选择和形式的设计后,教师应将所有的作业穿插到单元课文的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要评估分散到每一天的作业的完成时长。对于同一目标相同功能的作业,可以为学生设置“作业超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在不同层级的作业任务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

二、单元作业整体设计的实践举隅

单元作业整体设计的一般路径和单元作业整体规划表为教师开展单元作业整体设计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下面,笔者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下简称第三单元)为例,呈现单元作业整体设计的实施过程。

(一)单元作业目标的确立

第三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阅读要素是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习作要素是写生活体验,试着表达自己的看法。单元中的三篇课文围绕着“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一阅读要素,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与实践。基于年段目标、语文要素及文本特点,笔者制订了单元教学目标,关注真实学情,以自然单元为基本单位,确立了单元作业目标(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教师在设计时,要关注单元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以保证作业内容的可理解性。基于真实的学情——第三单元阅读策略的内化与形成需要课外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的训练,教师增加了“在生活中运用‘有目的地阅读’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目标。所有的作业目标力求与教学目标形成相互促进和补充的关系,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二)单元作业功能和完成时段的规划

单元作业目标中的(1)(2)项目标是常规作业目标,为了更加精准地确定教学的起点,教师可以设计指向诊断和巩固功能的作业,安排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完成。(3)(4)项目标可以通过设计引导性作业和巩固性作业,安排在课前完成。(5)(6)(7)(8)项目标是单元核心作业目标,可以设计指向诊断、巩固迁移和学情分析功能的作业,分别安排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完成(见表3)。

(三)单元作业内容的选择和形式的设计

1作业设计一:引导性作业

学生在进入六年级第三单元的学习之前,已经有了五年多的阅读实践,学会了默读、朗读和精读,在平时的自主阅读中也都运用了浏览和略读。从三年级开始,还学习了“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等阅读策略。因此,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基于第(5)项作业目标设计引导性作业,让学生明晰默读、朗读、浏览、略读和精读的用途和差别,回忆自己知道和运用过的阅读策略,以便针对不同目标灵活地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如教师创编了《竹节人》一课的引导性作业(见表4)。

2作业设计二:支架性作业

《竹节人》一课通过阅读提示,布置了三项任务:(1)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编者意在通过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经历积极的语言实践,感受“阅读目的不同,阅读内容不同,阅读方法不同”。基于第(5)、第(6)项作业目标,教师可以通过选编的方式,设计支架性作业(见表5)。

3作业设计三:诊断性作业

《故宫博物院》是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两项作业:(1)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2)选择一两个景点,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后,在游故宫时为家人讲解。这两项任务的设置,意在通过真实的情境与任务,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有目的地阅读”策略,实现自主性阅读。在学生完成这两项任务之前,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诊断性作业(见表6),将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容易忽略的地方暴露出来,从而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点拨和引导。

4作业设计四:巩固迁移性作业

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的作业设计中,在“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任务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设置“游玩时间的选择”“主题的设定”“理由的阐释”等任务,如周静老师创编的巩固迁移性作业(见表7)。这一巩固迁移性作业的设置,虽然增加了原有任务的难度,但也让学生设计参观路线图的意图更加清晰,可以让学生在更贴近真实生活情境的任务中巩固方法,迁移能力。

三、单元作业整体设计的注意事项

基于课程视角的单元作业整体设计在教学中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值得广大教师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经过长期的实践,笔者认为设计时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关注目标一致与目标互补,即在制订单元作业目标时要注意与单元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强调其对教学目标的巩固。当然,课程视域下的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因此,教师还需加强与教学目标的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二是注意内容精准与类型多样。教师在选择作业内容时,一方面要强调精准,强调基于作业目标和作业功能的精细筛选;另一方面强调作业类型的多样化,除了改编、创编常规书面作业之外,还应该设计操作性作业、综合实践类作业、探索跨学科作业,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体现对学情的精准把握。三是关注难度适宜与梯度设计。作业的难度要适中,要基于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和目标达成的基本逻辑设计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体现一定的选择性,力求避免难度过高,防止超越学生的认知能力,也要避免陷入設计过于简单、机械重复的困境。

参考文献:

[1]王月芬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2]迪普卡聚焦家庭作业:改进实践、设计以及反馈的方法和技巧[M]陶志琼,译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

作者:梁俊

第2篇:基于任务驱动的《圆方整体橱柜设计应用》课程整体设计

摘要: 本文阐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橱柜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提出课程设计思路,例举了具体设计任务,进一步分析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职业能力;整体橱柜;任务驱动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在全国首家开办整体橱柜专业是,《圆方整体橱柜设计应用》是该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根据橱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设置的,对整体橱柜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1 课程设计思路

1.1 课程设计理论基础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以任务和项目为载体整合教学内容,以完成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岗位真实工作任务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1.2 课程定位

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围绕整体橱柜销售、橱柜设计岗位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实现课程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橱柜店面销售能力、橱柜定制设计能力、工艺设计能力,能够胜任橱柜设计师职业岗位的工作。

1.3 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按销售设计、生产设计的岗位职责设计了四个学习项目,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任务和项目为载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2 课程教学设计

该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橱柜销售设计师、生产设计师的岗位要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职业岗位要求,完成销售互动设计、生产设计等工作任务的学习。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学生树立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品格,具备从事该职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1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将教学内容解构和重构,形成任务引领式课程结构。

2.2 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以校企合作企业北京科宝博洛尼橱柜产品为载体,选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住宅小区的不同厨房户型整体橱柜设计,作为学习性工作任务,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任务实施。

2.3 课程实施

教学过程围绕任务展开教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要扮演客户、销售设计师、生产设计师等角色,并随时进行角色的转换;在专业教师指导下,模拟橱柜设计公司工作场景,建立职业化情境工作小组,学生通过完成难度逐渐增加真实工作任务掌握专业技能。任务学习与工作流程如图:

3 教学条件

3.1 软硬件条件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依托于一体化教室,专业建有橱柜结构、造型、材料、CAD设计一体化教室,拥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圆方整体橱柜销售设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拥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保证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3.2 师资条件

整体橱柜设计专业依托于家具设计专业,该专业自1997年办学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学团队广泛深入橱柜行业和企业进行调研,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产品设计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4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和考核中贯彻能力本为的理念。变单向教学评价为多元评价,将静态教学评价变为动态评价;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将结果式考核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考核。过程性考核分为A线项目考核和B线项目考核。A线项目主要考核每个项目的完成情况,成绩由教师评价(占50%)、学生互评(占40%)和学生自评(占10%)组成;B线项目主要从6个方面考核项目的完成情况,成绩由教师(占100%)给出。本课程的评价实施学生自评、互评与老师点评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办法。考核评分表如下:

结语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把企业真实项目融入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实现学习即工作,课堂就是工作地点的紧密对接,体现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获得技能,并且通过任务反复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最终实习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J].中国职业教育,2008,(27).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志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家具,2013,(4).

[4]刘国磊.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1,(8).

[5]郑丽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谈起[J].職业,2011,(10).

编辑∕高 伟

作者:罗春丽

第3篇:语文教学取向的整体转型与课程重构

摘要:当前语文教学,在目标上主要表现为“知识技能的传递性”,在内容上圈囿于“字词句篇的序列性”,在方法上局限于“师问生答的单向性”,在评价上片面追求“纸笔测验的确定性”。而高中语文新课标视野下的语文教学,在目标方面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发展性”,在内容方面强调了“学习任务的多样性”,在方法方面突出了“语文活动的开放性”,在评价方面注重“情境过程的表现性”。语文教学正经历着新一轮的范式转型与体系重构。

关键词:教学取向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实践活动情境过程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与施行,“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语文实践活动”“学业质量标准”等概念、术语迅速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而它们所彰显的多元主题下的内容重组、对话反思后的自主建构、跨文化跨学科的深度学习等核心价值追求,无疑给人启迪和觉醒。本文拟对新课标视域下的语文教学进行整体化考察,以期在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重新审视与反思新一轮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在课程四要素——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方面的价值定位与路径抉择。

一、语文教学目标:从“知识技能的传递性”到“核心素养的发展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我们的精力过多放在了语文内容吸收的多少以及难易程度的深浅上,整天埋头于教材或试卷上的原理性或陈述性知识的记忆,而对更有价值的方法性知识和学科独特性思维知之甚少。师生之间只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传递,而非“你—我”“同一”的共生发展关系。为此,新课标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独特育人价值”的大背景下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旨在明确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具体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可以说,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与落实,意在破解“唯知识技能和分数指标”的教育窘相,促进“通过知识技能的训练获得核心素养的语文教育”。

从20个世纪50年代开始酝酿并于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双基论”,到世纪之交提出并沿用近20年的“三维目标”,再到如今的“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教学目标大致经历了两次价值转型:第一次,主要是为了扭转教学中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灌输与基本技能训练的倾向。在课程本质的理解上,主要从“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思想过渡到“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第二次,主要是从“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角度,对课程目标进行提炼与整合,明确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凸显了语文教学的核心追求。

不难发现,语文教学目标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二维—三维—多维”的演进过程。“如果说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志,那么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则是当前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的一个标志”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课改深化的标志[J].人民教育,2016(19)。。这种深化,在语文教学目标方面的表现就是更加开放化和综合化,也更具创造性和生成性。尤其在知识全球化与信息爆炸化的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充满复杂性和挑战性。“核心素养本位”的语文教学目标,一方面有利于激励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有能力去应对未来生活、工作与学习中的各种“变化”与“偶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教学走向开放、走向多元、走向丰富,加强语文实践跨媒介与跨文化的特点,进而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中实现多维度的、全面的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目标从“知识技能的传递性”到“核心素养的发展性”的转变,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确定了语文教学的归宿,但同时也给一线教师带来了诸多困惑。比如,怎么去把握语文核心素养中的个性与共性问题,即语文学科在核心素养培育方面的核心责任与关键权限问题;怎样在教学中渗透与体现语文核心素养,即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实践层面的转化与落实问题;还有语文核心素养的评价问题;等等。教学目标的转型绝不能流于口号宣讲,带来的也绝不仅仅是观点理念的冲击,而应具体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

二、语文教学内容:从“字词句篇的序列性”到“学习任务的多样性”

20世纪80年代,语文教材建设方面出现了三种主张:第一种,坚持以文选为中心,按照语言能力的有序训练结构来编排文章;第二种,坚持以系统知识为中心,按照“知识课文—片段范例—思考练习”的结构顺序来搭建教材框架;第三种,坚持以“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为中心,进行分科编写和教学张鸿苓.关于语文教学体系的科学化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6)。。从这三种教材编写思路不难看出,语文教学内容仍然是围绕着选文“做文章”,始终没有走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等知识、技能的泥淖。

在教育知识的追求上,现代课程观体现的是一种客观性、确定性、普遍性,映射到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在有限的课时内,将自以为值得教的内容通过讲授、提问、讨论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乐此不疲地进行零打碎敲、蜻蜓点水式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練,而学生得到的往往是单一而破碎的、浅层的、有确定答案但很难建立关联的内容”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7。。很显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都是教师单方面提前规划好的,教学评价是以“唯标准答案式的考试”去印证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获取程度。课程沦为了简单传递既定知识并检验知识达成效果的工具,忽略了课程对个人成长与未来生活的价值关怀。所以,我们应有所转变,追求一种生成性、情境性、关联性的语文课程内容观。为此,新课标精选并重整课程内容,建构了“学习任务群”这个学科大概念。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8-9,8。。不难看出,语文教学目标的综合素养化和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适量的“不确定性”)是学习任务群的题中应有之义。换言之,语文学习的内容范畴需要走向开阔、多元,不能拘泥于教材中的课文阅读与习题演练。因此,新课标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对“文学阅读与创作”“史籍阅读与评判”“科学阅读与创新”“学术阅读与研究”“文化考察与参与”等模块进行18个任务群的整体设计与统筹安排,具体涉及“整本书”“当代文化”“跨媒介”“语言文字”等主题,旨在从“语言学习素材与运用范例、语文实践的话题与情境、语体与文体”等方面涵盖历来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以及新增的“科学类”“史籍类”“学术类”等基本语篇类型。另外,特定任务或主题的选取角度也比较多样。比如,围绕“文化”共设计了“当代文化参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等7个任务群,分散于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之中,主题覆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这样回环反复的多主题学习,有利于学生在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内,感受并理解不同民族、地区,以及不同种类、风格的文化魅力,进而在包容并蓄中开阔文化视野,形成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说,这样的设计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还增加了学习的厚度,促使师生以及文本的多主体间形成一种富有深度的、意义多元的对话、领悟和融合。

新课标还强调:“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着眼于培养语言文字运用基础能力,充分顾及问题导向、跨文化、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等因素,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介运用的新特点”④。其中,着眼于“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本质要求;进行“问题导向”的教学是关联并聚合任务群的内在要求;采用“跨文化”“跨媒介”的自主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走向综合开放的必然选择;追求“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解释是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目标指向。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还有利于教师实现从“课程的坚定顺应者和呆板实施者”到“课程内容创造性的实践者和教学对话性的反思者”的转变。

总之,语文教学内容从“字词句篇的序列性”到“学习任务的多样性”的转型,改变了课程内容的结构体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主题疆域。但这样的转型也带来了诸多烦恼,比如,开放化的教学内容如何承载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其所追求的多重意义理解是否会导致学习结果的分散与错乱?还有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材编写问题。教学内容的转型需要教材这个载体来呈现,教学内容的落实更需要师生双主体共同来转化,但不管怎样,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感受这种转型的价值,检验这种转型的利弊。

三、语文教学方法:从“师问生答的单向性”到“语文活动的开放性”

现代主义文化的突出特點是科学性、确定性、序列性以及永恒不变性,寻求的是一种稳固不变的框架。此种视域下,“知识来自‘外部’——是不动的、不变的——存在于自然法则之中。知识可以被发现,但不能被创造——这一系统是封闭的”〔美〕小威廉·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32。。而新课标视域下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元的,是需要意义建构者们(教师和学生)积极应对和主动创生的,所形成的教学意在改变对既定信息的搜索获取,寻求的是多向度思维与深度体验。比如阅读教学,文本的深层意义不是从文本中简单提炼出来的,而是师生在与文本的多重对话中创造出来的。再比如写作教学,一篇让人满意的作品,其灵动的语言表现力和深刻的文章立意,绝非简单地套用写作框架或模仿语言图式,而是基于大量直接或间接的生活认知和体验,凭借着较好的语感和正确的语言运用规律,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和心态熔铸而成的。

语文教育领域内的任何变革,最终都会引发并落脚于教学方法的变革。从20世纪50年代的“红领巾”教学法、20世纪60年代的“精讲多练”教学法,到20世纪70年代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20世纪80年代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六步教学法”,再到21世纪后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张永祥.30年来语文教学方法变革的历程、经验及趋势[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5)。,语文教学方法一直走在改革与创新的道路上。然而,这些兴盛一时的教学方法也始终未能摆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看、学生做”的形式。

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定位与学习任务群的内容建构,语文教学就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讲解、问答、记忆、诵读等,而应该以一种更加包容、延展、灵动、活跃的实践形式来进行。为此,新课标明确强调要“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学会语文运用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并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法、习惯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换言之,指向核心素养和基于“任务群”的学习必然是多种实践形式交织互动的学习,不仅有传统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还有新提出的“梳理与探究”。这三种语文(语言)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彰显了语文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同时也反映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语文学习目标的综合性。

此处,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与这三类语言实践活动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每一个任务群的实施所包含的语言实践活动形式是多样的、融通的,而每一种语言实践活动指向的也并非语文核心素养的某一方面,是立体的、综合的。比如“学习任务群11: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像“编制外国文学阅读地图,请用结构图呈现结果”这种任务,很显然需要阅读、梳理、表达这三类语言实践活动的共同参与。另外,每一类语言实践活动中都渗透着“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等因素。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和或然性干扰,学生可以与教师和文本展开交流研讨和意义诠释。师生、编者、文本等在多维交互中,进行信息的协调、对话的分享、理解的转变和结果的反思,促进并推动下一轮的碰撞、对话与反思,以及个体知识经验的不断内化和完善。

总之,语文教学方法从“师问生答的单向性”到“语文活动的开放性”的转变,既是课改观念更新的佐证,也是将语文融入生活的起点。虽然多样开放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深度的语文学习,但同时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谨慎地加以审视,比如:如何把握语文学科的本体性?教学会不会将语文课演变为历史、政治、哲学等夹杂一起的综合实践课?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怎样的?其功能作用又该如何发挥?等等。语文教学方法既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也是落实教学内容的途径,更是组织教学过程的良方。语文教学方法的转变应是语文教育变革最直观的体现和最突出的表征。

四、语文教学评价:从“纸笔测验的确定性”到“情境过程的表现性”

有人说,当前评价驱动着教育,它是一股强大的力量,不但控制、主导着学校里的各种行为,而且抵制着任何试图超越标准框架和先前定义的变化〔美〕帕特丽夏·E.卡利尼.让学生强壮起来——关于儿童、学校和标准的不同观点[M].张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3。。很显然,“标准框架与先前定义”都是现代主义课程观念的表征。随着教学目标的價值转型和教学内容的重新建构,教学评价的方法路径也需相应地做出改变。

然而,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米斯勒维教授认为:“当今的教育评价已面临着一个危机,这种危机正在威胁着它的基础。根本问题在于隐含在标准化测验理论中的能力观不符合认知和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出现的观点。”其中的“标准化测验”,主要指如今一统天下的“客观纸笔测验”:形式大多以单项或多项选择题为主,兼及是非判断题和论述题,并且在论述题的评阅过程中仍是以“固定答案”为衡量标准的。而“正在出现的观点”,主要是指“学习是根植于情境中的,而不是像传统认为的那样可以在‘去情境’条件下进行;知识也不是一个独立于情境的客观实体,而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背景及学习者在建构知识时所从事的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周文叶.学生表现性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37。。换言之,新时代背景下的“知识”具有了“不确定”的特点。一个人无法一次性地准确把握并解释对象的意义。反之,对象的意义随着语境和情境的不同,时刻处于不断被重新理解和阐释的过程中。也正如后现代课程观的代表人物小威廉·E.多尔教授所言,“观点不是完全地出现也不是逻辑地统合在一个界定好的系统里;它们是从‘未经探索的联系’之中,从‘半遮半掩’和‘半透露的可能性’之中‘逐渐地创造出来的’。在这一‘发酵’的过程之中存在着予以现实化和进行创造的可能性。教育的过程像生活的过程一样必须致力于指导这一激发,而不是强加一种预定的和没有意义的模式。这一强加只会使过程变得贫乏”〔美〕小威廉·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55。。

正因为学习过程的非线性和学习结果的或然性,我们才不能过早地以一种既定不变的现成标准或答案去圈囿师生思维,阻遏师生探险。反之,要通过对话、碰撞以及反思等,自发地、有目的地去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各种假设,最终生成有意义、有价值的解释,进而促使学生学习思维与学习方法的转变。为此,我们需要改变以追求确定性为旨归的传统的客观纸笔式测验,从过去对事实性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水平的考查,转型为对判断、应用、反思等较高级别的认知与运用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在核心素养时代,教学评价更应情境化、多元化、综合化,为此,我们呼唤一种既能检测学生“知道什么”,又能检测学生“能做什么”的评价形式——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设计主要分三步:首先是确定评价目标,这是整个设计的前提与保障;其次是设计与呈现有待学生执行的表现任务,这是整个评价设计的核心与关键;最后是编制用以评断学生表现的标准框架,这是客观有效地进行评价的基础与依据刘飞.表现性评价:一种不容忽视的语文课程评价范式——以中学语文“口语交际”评价设计为例[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6(Z5)。。也就是说,在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主线,设计“学习任务”的时候,特别需要关联“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本阶段核心素养的表现标准”(可参见新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标准”)。只有勾连起作为教学起点的“目标”与作为教学终点的“评价”,我们的实践才能更有方向,教育才能更为专业。当然,此处的“专业”追求的不是线性的固化程序,而是一种职业自觉和观念转型。

当然,学科教学是少不了纸笔测验的,尤其是高考,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仍会是判断学生高中学业成就的主要手段。但我们可以完善它。因此,新课标在考试命题方面也提出了一定的改善建议,比如“应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考查目标”“应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的主要载体”“应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选用的语言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测试形式要创新,多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题目”“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的指向应保持一致”等,尤其是对“情境化试题”的关注和重视,认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体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张开.情境化试题设计在高考语文中的使用[J].语文建设,2018(22)。。这种取向,从近两年的中考和高考语文试卷中也可管窥一二。

总之,语文教学评价从“纸笔测验的确定性”到“情境过程的表现性”的转变,既是语文核心素养评价的必然需要,也是活动化学习评价的自觉选择。然而,如何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匹配的学习情境?如何根据学习目标准确评判学生的活动表现?如何基于学业成就表现标准和学科情境命制试题?这些疑惑不是朝夕之间就能解决的,需要广大教师秉承理念,不断体会、摸索。

综上所述,我们大体可以判断,语文课程正经历着新一轮教学范式的转型与重构,并且能够感知新一轮语文教育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与未来趋向。

作者:刘飞

第4篇:《徒手搏击》课程整体设计

一、 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计思路

我院是一所主要为政法系统和社会培养实用型法律和司法警务人才的高等学校。《徒手搏击》作为学校主干课程之一,在学校的铺盖面广,影响大,特色明显。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散打格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学习散打格斗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的防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我们徒手搏击课通过基础知识与实用性技术教学,培养警务专业人才必备的擒拿格斗等警务技能素质,是警察院校最具特色的警体实践必修课程。

我们的徒手搏击课是在我国的徒手搏击项目“散手”的基础上,经过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关国外技术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警务技能课程。

(二)、师资队伍

徒手搏击课程有专职教师7名,兼职教师3名,其中副教授2名,高级讲师2名,讲师2名,助教1名。所有主讲教师除在校授课外,每年承担各级司法系统干警培训工作,服务于司法实践。其中沈革亮、王恩昌两位老师多次作为警务技能负责人承担培训的组织和教学,并圆满的完成任务,培训效果良好,受到各级领导和参训学员的一致好评。

此外,全部教师均获得国家二级裁判以上的裁判资格,经常参加和组织各级武术散打比赛。全体教师积极进取,团结协作,形成了一只实力较强,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学队伍。

(三)、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掌握技术特点和教学认知规律,把徒手搏击课程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技术实战运用三大部分,共72学时。

1、基础理论部分 6学时

包括徒手搏击的内容、学习目的和要求、发展简史、基本战术、人体要害部位与控制方法、实战心理,以及中外徒手搏击项目简介

2、基本技术部分 54学时

包括实战姿势、拳法技术、腿法技术、摔法技术、拿法技术、肘膝技术、步法技术、组合进攻技术、防守反击技术、徒手控制实践、倒地保护以及应急自卫等技术。

3、技术实战运用 12 学时

包括模拟各种实际情况下的徒手搏击技术运用,以及成绩考核评定。

(四)教材建设

1、选用立足于实践的自编教材

我课程组编写的《河北省司法警官院校体育基础教程》和《擒敌散打》等教材简单易学,便于掌握,为我院学生提供了系统、实用的徒手搏击教材,对提高学生的徒手搏击技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另外,我们还选取有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的陈国弼教授编写的《警察体育教程》作为参考教材。

2、相关教学资料完备

课程组教师能积极的在实践中发掘战例,用日常教学和讲座的形式进行战例分析。并且在多年的科研活动中积累的大量国内外相关图书文献、教学视频、训练录像、战例资料,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二、教学设施、环境:

在我院党委的领导、重视下,警体部认真落实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和学生就业的需求,制定了长远而周密的发展计划和目标。结合本课程项目特点,确保工作重点,有效保障了徒手搏击教学训练工作的顺利实施。通过多年建设,现已投入使用的场地设施有:

室内训练馆一个,徒手对抗场地一个(可进行散打、跆拳道、柔道、摔跤等项目的训练和比赛),400米标准跑道一个,室外训练场地两块。大量的护具、拳套、手靶、脚靶、体操垫、橡胶匕首、菜刀等辅助训练器材。为徒手搏击课程提供了较好的实训设备和实训环境。

三、特色和创新

2 徒手搏击课程教师大力推进教学的改革。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着眼点,就是要竭力改变现有教学不重视实战的弊端,在课程设置、教学训练内容体系上作出较大改革,特别是将有利于磨砺意志,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具有很强实战性的散打技术作为“拳头”教学内容来推广,并不断融合中外各国警用格斗技术如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摔跤等优势技术,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

进行教法创新,根据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加强三种“结合”,即精讲与多练的结合、训练与实战的结合、掌握技能与综合运用的结合,同时配合“模块化考核评价”进行有效地教学实践。让学生的心理得到磨砺,技能得到锤炼,综合实战能力得到提高。

四、课程建设规划

1、课程体系

进一步完善徒手搏击理论和教学、训练体系,加强教学、训练考核程序管理,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规范化、标准化教学、训练考核体系。

2、教师队伍

建设成一支精干、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教师队伍。

3、教学内容

进一步转变教学训练理念,进一步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培养实战意识,使教学训练内容更符合当前实践需要。

4、教学方法

语言法、讲解示范法、正误动作对比法、情景、想定、意念等教学方法。

5、教材

以现有教材为基础,根据徒手搏击课程教学要求进行改革,组织骨干教师进行修正和不补充,适时升级现有教材。并制作徒手搏击教学训练视频。

第5篇:油画课程整体设计介绍

欢迎您光临河套学院艺术系《油画》精品课程。下面我将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过程与思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资源、教学效果、课程特色与创新等七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本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油画是一门西方传统艺术,油画课程体系的沿革,初始起源于作坊,是师徒式的教学。至十七世纪中叶以教授绘画为目的的美术学院诞生。至十九世纪发展为学科体系完整的学院派,并具有相对完善的学术体系。油画传入中国仅一百多年历史。建国后,中国油画教学主要受前苏联影响,苏式油画模式作为主流油画教学模式。

《油画》由于其丰富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在造型艺术领域内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已是我国美术界最主要的画种之一,也是各美术院校所开设的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我院油画课开始设立,是2002年首届招收美术教育专业,把这门课程作为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核心课程。前导课程色彩、素描、速写、解剖、中外美史等专业基础课,此课程在第

四、五学期开设,共348学时。在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剖析和人才培养方案,《油画》课程制订了完整的课程建设规划,以对本课程教学研究进行指导。教研活动的制度化为油画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舞台。教师教案的规范化,学生成绩的集体评分制都为油画发展和深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的定位

通过对本课程系统、科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训练习,学生能从“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教学中获得一定的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所必需的基本绘画能力、造型能力、研究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美术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人文素养,从而使我们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成为可 1 能。可见《油画》课程对美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课程设计过程与思路

美术教育专业通过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明确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并以此进行了课程结构的分析和调整,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美术教育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专业素质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以及在美术专业单位、企事业单位及设计公司从事美术创作和研究、美术宣传、服务、管理、设计、制作等工作。

学情分析:

美术教育专业录取的通常是在美术院校录取后专业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其教学起点低。随着扩招的继续,招到的学生中,还有不少是因文化分达不到其他专业录取分,然后“临时抱佛脚”学习了一两个月绘画基础考进来的,所以学生专业基础差,且参差不齐。入学后经过一年半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绘画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了一定的造型能力。

油画课程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学习特点,以中小学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合作进行该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的要求,突出师范性,立足于强调素质教育,提高审美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油画的工具材料、油画的技法及油画写生,并能进行创作表现。

能力目标: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塑造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绘画创作的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美术教学工作能力。

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审美水平,并具有教师人文素养。

三、课程教学内容

1、课程标准的制定

2 课程标准是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和基础。涉及到课程知识体系、课程教学的详细内容、学习目标层次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和学时分配等多个方面。油画课程组经过多次修订制定了适合我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油画》课程标准。

2、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以系统性、实用性为原则,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来进行,同时融合绘画审美知识、油画技能和艺术创作表现的需求。 (1)课程教学内容

油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油画静物写生、风景写生、肖像写生、半身像写生,本课程主要是以造型艺术为基础,以写实油画和抽象表现性油画运用,正确表达出自己的艺术修养与观念为目的,培养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小学美术教师,以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美术人才。

另外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立足地方文化,彰显地方文化特色 由于地理位置限制,我国分为南北两大文化阵营,在各自的地理位置上,都存在过辉煌的历史与文化,每个民族都存在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多考虑地方文化元素,在油画静物,油画人物,油画风景,油画创作课程的时候,融入地方文化元素,从静物的选择,人物的服饰,建筑的样式,创作的综合性因素全面渗透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懂得在绘画的过程中,除了掌握油画基本的技术以外,发扬地方文化,根据每个地方特色的服饰,建筑,文化,进行本质的探索,从而寻找到适合表现的方式。 (2)教学过程设计

油画专业课程教学是专业性很强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之外,更加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素 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的培养。

本课程有合理的教学体系,拥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及相关教材,在开课前,必须严格按教学计划认真填写教学方案,做到教学内容与教

3 学方案一致,课堂理论讲授与技能技法、示范、辅导相结合,教学中要准确体现课程特点,教学目的明确,方法得当,组织得法,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训练学生由浅入深的视觉造型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兼顾有一定美术基础和没有美术基础的同学,力争做到因材施教,使他们在上完本课程后都有所收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力求做到互动,变灌输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式,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进而养成自我学习,自我塑造的独立意识。

3、课程实践教学过程

实践课的比例重是油画教学的一大特点,油画课要通70%-80% 的课时量的训练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实践性的形式方法要做到:观念强,形式丰富,单元要求明确,避免教学内容单一的弊病。因此,对教学大纲的执行要彻底,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性,杜绝教学中的随意性。

油画课实践性教学形式以课堂写生实践和外出下乡写生实践为主,辅以观摩和考察;在教学中贯穿创作思想和理念;并结合理论讲解、学术交流、课堂答辩等形式手段。

主要两种实践方式:一种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的课堂练习,通过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课堂练习,如从写生到创作的一般造型规律和法则、熟悉各种不同构图和色彩的艺术效果及其创作思维的一般方式及其表达;包括形式美法则的运用练习,画面的分割与积聚练习,审美意识及构图位置的安排练习等,通过这些练习,进一步理解基本原理,检验造型、色彩构图效果,充分发挥形式美的作用。第二种方式为课外实践,组织学生对社会生活进行考察和收集创作素材,它包括:对大自然风景的采风写生;对美术的当代状况及问题调查;对不同层次的学校美术教学状况调查;对民俗美术调查等范围;并参加各级各类美术创作竞赛活动。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主 4 动地、创造性地表现社会生活,表现人类的情感和心灵,表现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达到课程教学的真正目的。

经过美术教育专业创办以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课程设计的可操作性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良好,教学成果丰硕。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油画技法理论学习和油画写生、创作实践,逐步掌握西方传统油画表现语言,培养出扎实的造型能力和较强的观察、认识、表现、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多方面知识结构的艺术人才,成为即有较强的科研创作能力又能胜任中小学校美术教学工作的综合人才。

4、教学重点难点

课程的重点:重点在于学生油画色彩基本功的训练,在于如何用技法理论知识指导实际的技法实践,使学生掌握油画从写生到创作的一般造型规律和法则,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熟悉各种不同构图和色彩的艺术效果及其创作思维的一般方式及其表达。

解决的办法:根据合理的课程设置,从易至难,技法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练习相结合,油画写生课程与油画创作写生课程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绘画理论知识学习和技法实践能力的同步推进,以达到油画色彩教学培养目标的需要。

课程的难点:如何在教学中贯穿创作思想和理念,以技术材料带动拓展油画语言,进而进行精神主题的表达。也就是创造性语言表达方式在物质中的个性转换。

解决办法:是科学规划课程模块,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必要时进行一对一辅导,另外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和分析大量的示范作品,启发学生拓展创作思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模式

本课程改变以基础技能训练为主的油画教学方式,确立巩固基础和培养个性创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强调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为目标,以发掘学生创造表现能力为教学核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指导性。

2、教学方法

在油画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我们以“如何教”与“如何学”为重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时,以引导、启发学习为主,可以先讲后导,即以讲课为开始,以技法实训、小组研讨活动、作业讲评为结束;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围绕艺术专业的特点,在把握共通性的同时,也要兼顾个性和独创性的发展。油画教学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形成如下主要教学方法:

(1)引入“图例分析教学法”。我们触类旁通,活学活用,在“教法”上,采用图例分析教学导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理论讲解强调知识理论的系统性,绘画示范强调直观性、实践性,多媒体、幻灯教学和网络教学则侧重于信息量的扩充以及对信息的系统归纳。

(2)认真落实“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主要根据学生高中时不同的知识、能力起点和学习态度,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设计多层的教学目标,运用因人而教、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例如在油画静物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摆两组不同难度的静物进行练习。

(3)构建和实施“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首先,以教学为核心,实现“教”与“学”的师生互动,通过“课堂研讨、案例解析、专题讲授、实训体验”等互动环节完成教学,使学生彼此分享各人的意见和独到的见解。其次,以“赛”为依托,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成果互动,指导学生将课程相应主题的参赛、参展作为教学训练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实现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和补充,充分挖掘学生的艺术才能,培养探索与独创精神。最后,以活动为补充,实现“教学”与“实践”的应用性互动,通过“作品展览”、“专业见习”等方式加强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消解知识,拓展视野,增强适应能力

6 与竞争力。

3、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方面,我们充分学习、运用、调动现代技术,恰当的地、灵活地使用这些现代手段,激励学生学习油画的热情、增强兴趣、驱动作画情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比如,改变原来的挂图示范为图形图像示范,通过投影仪、幻灯制作放映图像等等进行教学。

制作多媒体课件,积极收索国内外最新的油画图片资料,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代表性、学术性、前瞻性的数字图片,深入得了解油画大师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油画的主动性。

4、注重学习过程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监控,建立了知识掌握与技能运 用、课业考核与行为习惯、作品创作与综合能力等多维化考核体系。将课程教学的状况、效果及遗留的问题直观地展现在师生面前,促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总结成绩、分析问题、交换认识、寻求改进,实现对课程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状况的客观、真实的评价。

首先,是对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评价,包括课堂纪律、思考发言情况,作业态度和质量情况等进行考查,由任课教师评定学生的成绩。其次,对平时作业进行评分,进行阶段教学集体观摩评分,相加构成平时成绩。第三是期末组织集体观摩考试,评委由专业任课教师组成,以学生的作品及学生对作品创作过程的阐释为依据,无计名集体评分,构成期末成绩。学期末教师再根据学生学习习惯、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等进行综合评定,即(总评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40%+学习态度10%+考勤10%)。努力实现评价手段和方法的全面性、综合性、经常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课程资源

1、教学团队

7 油画课程组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占14%;副教授2人 ,占29%;讲师3人,占43%;助教1人,占14%;。年龄结构:60-45岁1人,占14%;45-35岁3人,占43%;35岁以下3人,占43%; 教师梯队结构合理,教师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老中青结合以老带新,7位教师全部是双师素质教师,教学队伍稳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广泛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主动更新和拓展学科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适应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改革、科学研究能力,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油画课程组的教师在认真教学的同时进行创作科研活动,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教育厅立项课题《巴彦淖尔市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正在进行中;作品多人多次入选区级、国家级美展,并获奖,且部分作品为各类博物馆收藏;经常在各种刊物发表作品及论文;是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队伍。

本课程在致力于教学、创作与科研的同时,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参与区内外的文化交流和校际合作,校内展览、讲座不断,学术活动频繁,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学识修养,扩展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活 跃了校园学术气氛。集实践、创作研究与教学研究为一体,形成良好 的互补互促关系,提高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使之系列化与可持续化。

油画课程带头人:张建国教授,油画艺术家,现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政协副主席,内蒙古河套大学教授,副校长,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美国树华教育基金会中国委托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1989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青年美术十杰”称号;多年来张建国教授创作油画作品一百多幅。大部分作品入选国内外举办的大型美展并发表和出版在各种画册、杂志、报刊上,其中有部分作品获国内外奖;还有一些精品被美、日、澳、新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个人或美术馆收藏。2010年出版个人画册《“感恩生活”——张建国油画作品集》。在教学中主要承担色彩、油画、油画创作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教材使用与建设:

根据《油画》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特点,该课程选择文字图片教材作为主要媒体,录像教材、IP课件、期刊辅导、 网上教学资源等作为辅助媒体。

本课程的主要文字教材为《油画》(修订版),钱锋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详细讲解了油画制作的要求和规律,重点难点突出,便于学生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材料丰富,图文结合,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本课程根据21世纪美术教育的发展走向及就业趋势、课程设置等实际需要,我院重视专业图书资料的建设。学院图书馆和资料室现有美术专业相关图书资料两百多册(含高档画册),电子图书1千多册,每年征订专业期刊30种以上,让学生能够通过学校图书馆和本专业资料室查阅大量资料,使他们了解该课程的科学前沿,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广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实践教学环境

为满足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油画》课程教学需要,学院建有专门的画室、资料室和展厅。学院设有专业油画教室8间,具有适合油画写生的天光采光良好的专用教室,配备专业的画架,画板、静物台等设备。青年教师工作室1间。野外油画风景写生基地五处,有中旗呼鲁斯太、前旗乌粱素海、五原塔尔湖、乌拉山原生态森林区、乌拉特草原等。配置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还配备有幻灯机、投影机,使得油画鉴赏和课堂讲解可以取得更加直观的效果,丰富了教学形式和手段,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网络性教学相互进行,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先进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单一理论讲述和学生训练课的模式,真正做到教学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学院资料室主要的设备有各种衬布、静物(花瓶、器皿、陶艺、瓷器、蜡质水果等)及各类石膏像、聚光灯、静物台等,以满足学生各项基础实训需要。

4、网络教学环境:

9 我校网络教学条件良好。学校设有网络中心,有完备的网络教学 环境,通过校园宽带网,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收集图形图像资料和设 计素材图片,能检索国内外各种文献资料。老师可以通过网络积极收索国内外最新的油画图片资料,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代表性、学术性的数字图片,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油画的主动性。为本课程的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六、教学效果

油画是美术教育专业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效果受到内蒙古各院校美术同仁的普遍关注。课程组通过对油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体系、理论与实践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机的优化组合,在油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编写、考试方法以及在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和建设,积累了较可取经验,受到校内督导组和校外专家以及学生的好评。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油画教学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课程授课质量总体有较大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较前有明显提高,各年级油画课程考试成绩均呈正态分布,学生对油画课程教学满意度高,教学效果良好。学院现已建立学生作品收藏档案、教学课件,多次举办学生作品汇报展览,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充分的展示,提高了其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部分学生的作品已被学院收藏,近几年学生参加各地油画展均取得较好奖项,特别是2002级美术教育班的学生刘颖的油画作品获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美术类二等奖,2006级美术教育班学生巴特尔的油画作品获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美术类二等奖。

七、课程特色与创新

1、教学形式的创新,表现在采用课堂内的理论和练习相结合与 课堂外的社会体验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课内教学,画室现场授课、多媒体、辅导示范三位一体,融会贯通;实训走出画室,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2、课程内容设置中融入地方文化元素,突出民族特点,传承河套文化。

3、重视创作实践,以科研促进教学。形成以创作带动技术发展的教学特色。在重视教师创作实践同时,也对学生的创作能力积极培养,启发并彼此借鉴,相互竞争,在教学上具有浓郁的学术气氛,和良性的学术传承。通过创作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增强了所学专业的自豪感。

4、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和鼓励学生的艺术创新的思想贯穿于指导油画专业课程教学的始终;油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作业是由个人完成的,每位学生在艺术创作方面的素质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不过分强调传统单纯的造型能力,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地发展以及创造性的油画语言体验和探索。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全方位地审视油画教学,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5、教学评价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监控,建立多维化考核体系。

以上是我对《油画》课程的整体设计介绍,恳请各位专家、老师 批评指正!

谢谢!

河套学院艺术系

第6篇:《植物学》课程整体设计

一、课程设计分析

(一)课程分析

《植物学》是园艺、植保、林业等农业技术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它是研究植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生长发育规律,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植物的分布规律、植物的进化与分类和植物资源利用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植物形态、解剖、分类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并掌握有关实验技能的基本方法,熟悉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当地景观植物、药用植物及经济作物,充分了解热带雨林植物的奇特现象,如奇花异草、五大奇观、五树六花等,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控制、利用和改造植物。同时,也为从事版纳景区服务、导游服务工作奠定基础,拓宽园艺专业就业面。

本课程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一般分为了解、理解或熟悉、掌握三个层次,了解是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有一定的认识;理解或熟悉是指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有较熟练的基本技能;掌握是指对基本知识和理论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具有熟练的基本技能,能综合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实践性和直观性很强,要紧密围绕当地热带雨林植物、农业生产实际和城镇绿化建设需求,努力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特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探索适合于本门课程教学的各种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主要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要充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教具和幻灯、录像、网络及其它教育技术,加强直观教学。重视课堂实验和教学实习,创造条件开足实验,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侧重培养学生对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当地主要的景观植物、药用植物和经济作物的识别能力。要注意本课程的新进展,适时引进新的教学内容。

(二)能力目标分析 1.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主要功能。 (2)掌握分类的基本知识和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2.能力教育目标

1 (1)能准确使用显微镜。

(2)掌握植物解剖的基本实验技能。

(3)了解植物分类和鉴定的方法,能准确识别常见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当地主要的景观植物、药用植物和经济作物。

(4)掌握植物分类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 3.思想教育目标

(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2)具有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 (3)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具有职业道德的意识。

(三)教学对象分析

《植物学》的教学对象是通过全国统一高考正式录取的大专三年制园艺、植保、林业等专业的学生,有理科学生和文科学生。文科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初学植物学较为吃力。学好植物学关键,是要因地制宜采用多种途径和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和各种训练活动。

(四)教材选用分析

本课程根据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要求,主要选用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高等教育出版社高职高专教改项目成果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

(五)教学设施利用分析

学院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可使本课程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多媒体教室 学院现有36间多媒体教室。学利用先进的网络设备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实现教学资料和教学课件随网化。多媒体教学可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直观,提高课堂讲授的效率和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

2.电子图书室 学院拥有30万册图书的电子图书室,可为学生提供较为方便的资料查询。

(六)实训基地使用分析

为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院在校内和校外都设有实训基地,便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植物学》及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符合生产一线需要的科技人才。

2 1. 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验室 有显微镜实验室和植物学实验室。共有显微镜25台、各种实验标本(植物器官组织标本和植物形态学标本)和仪器、用具。主要功能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巩固、印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从事植物研究的一般实验方法,培养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内各种观赏植物 便于教师进行直观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通过实地观察,加强学生对植物形态结构的感性认识。通过编制校园内植物名录和挂牌,让学生熟悉当地主要园林植物的名称及分类地位,掌握识别特征,了解生活习性、用途及经济价值等。同时,校内观赏植物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植物识别、分类训练和技能考核的场地。

校内试验基地 学院有10亩教学试验地。通过组织专业生产劳动,让学生参与主要观赏植物栽培管理的实践活动,认识和掌握当地主要观赏植物的形态与分类、生活习性和栽培技术要求。

2.校外实训基地

中国医学科学院西双版纳药物研究所(简称药物园)。该实训基地与学院比邻,是学生实训最为便捷的基地。药物园内种植有热带地区各种药用植物、观赏植物近1500种。根据教学和实训的需要,每年在新生学前教育活动中,都要组织学生到药物园参观,让学生认识版纳植物的多样性,以激发学生进行植物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爱专业、学专业,并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作物研究所(简称花卉园)。与我院相距400米。花卉园内种有各种热带园林和经济作物,种类近500种。在课程教学的第12周,组织学生到花卉园开展植物形态结构方面的实习,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并掌握植物茎、叶、花、果实的形态特征,为植物分类奠定良好基础。

西双版纳州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我院相距3公里。内设有版纳野生动植物博物管。通过自然保护区内指导教师的讲解和实地参观博物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版纳境内的动植物资源和种类,开拓视野。

西双版纳州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实验基地。距离我院6公里,是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重要基地。基地内中有各种观赏价值、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观赏蔬菜等,如彩椒、甜瓜、观赏瓜类作物、观赏甘蓝、红掌等,是学生学习《植物学》和相关课程的最好最便捷的实训场地。通过参与基地内各种经济作物的育苗、种植管理生产活动,学生不仅认识了当地主要 3 经济作物的种类和栽培技术,同时对现代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和信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研究所(简称勐仑植物园)。距离我院60公里。园内种植植物有10000多种,内设有版纳野生动植物博物管。在课程教学的第16周,组织学生到植物园开展植物分类实习,通过园内指导教师的讲解和实地观察,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熟悉园内热带和亚热带代表性植物的名称及分类地位、主要识别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用途及经济价值等。

二、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原则

《植物学》课程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模块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的原则,以能力教育为中心,培养出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过硬、具有开拓精神和经营管理能力、综合素质较好、能够直接进入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等技术专门人才。

1.密切联系当地实际,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删繁就简,适当补充,努力增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理论教学以应用、识别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中,由表至里,由浅入深重点讲授植物的基本组成,包括细胞组织;营养体建成—根、茎、叶的形成;生殖生长—开花、结果、种子的形成及生活史的基本理论知识。简要介绍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植物界各大类群的的主要特征及各类群之间的演化关系。补充热带雨林植物趣谈,加强对热带、亚热带植物生活习性和识别知识的讲授。

2.加强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实践教学方式多样化,包括室内实验、参观实习、开展讲座和生产实践。室内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从事植物研究工作的一般实验方法和技术,参观实习包括组织学生到药物园、花卉园、州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州农科所实验基地及勐仑植物园等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认识植物的多样性,提高识别植物和植物分类的能力。学院试验基地和州农科所实验基地则是作为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练兵场地。此外,校园园林植物也是教师进行直观教学、学生识别植物的重要场地,通过对校园植物的名录编制和挂牌,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当地景观植物的种类、识别特征和分类地位。

(二)教学课时安排

本课程按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时为 108 学时。其中理论课学时为60,实训课学时为 48。形态解剖部分和系统分类部分所占比例为 3:1。教学大纲中每一章后的学时数为理论课讲 4 授学时。授课期间的课后学习教师可根据实际具体安排。学习完本课程后,安排1周进行野外实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分裂方式。 (2)组织的基本类型和结构。

(3)种子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4)种子植物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形态、结构和生殖过程。 (5)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及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 (6)当地常见植物形态识别和分类地位。 2.教学难点

(1)植物组织的基本结构。

(2)植物营养器官根、茎的次生构造。 (3)植物繁殖器官的构造。

三、教学实施

(一)理论教学

1.多媒体教学 展示典型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授课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互动式教学 每次上课就授课内容进行师生对话,互相提问、答疑。 3.思考与练习 温故而知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开拓、创新思维。

(二)实践教学

1.室内实验 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印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掌握从事植物研究的一般实验方法和技术,培养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校内实践 通过对校内植物观察,加强学生对植物形态结构的感性认识。通过编制校园植物名录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熟悉当地主要景观植物的名称、主要识别特征和分类地位,了解生活习性、用途及经济价值等。

3.校外实践

以参观实习或生产实践方式进行。通过校外实训基地指导教师的讲解和实地观察,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及作用、功能,为从事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控制、利用和改造植物。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全面评价学生学科成绩,改革考试方法。《植物学》主要采取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两种方式。理论考核主要考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技能考核考评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并规定若技能考核不及格,判定该门课程不及格。学期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综合评定,各占50%。

农 业 系 2009.5.14

第7篇:《电厂锅炉》课程整体设计介绍(文字说明)

锅炉是火力发电厂的三大主要设备之一,是电能生产的动力来源。《电厂锅炉》课程是高职高专动力类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

一、课程设计思路

多年来,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厂锅炉》课程组根据现场调研、现场专家讨论和国家职业能力标准,对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行分析,确定具有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把握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以“CBE”理论的DACUM方法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包含专业理论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和专业实践能力模块,在教学设计中融入职业素养的培养。《电厂锅炉》课程以锅炉机组检修与运行作为贯穿教学始终的工作任务,将实践操作与教学过程融为一体,设计了锅炉燃料特性测试实验、热装配检修实训、机组运行仿真实训和现场运行实习等关键教学环节,强化了学生能力培养。

二、课程体系构建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能在火电厂、火力建设公司、企业自备电厂或动力分厂从事火电机组安装与检修、机组设备运行与管理工作的能力,较高职业素养,较强社会适应性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锅炉类专业岗位需求:锅炉本体检修、管阀检修、锅炉安装、锅炉辅机检修、锅炉运行、机组集控运行等。

电厂锅炉后续课程:热力设备安装检修、单元机组集控运行。

根据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的国家职业标准、现场调研以及现场专家对专业需求研讨,电厂锅炉构建了包含专业理论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和专业实践能力模块的课程体系。

在锅炉课程体系构建中,课程设计主要以锅炉检修和锅炉机组运行为工作任务,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电厂锅炉理论教学的同时,锅炉热装配实训同步开设,分等级锅炉机组仿真运行实训陆续展开,真正做到“教、学、做”相结合,切实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体现我校“能力目标型”的教学模式。

三、课程内容确定

理论模块内容主要有:锅炉燃料及特性、锅炉热量平衡、锅炉制粉系统、锅炉燃专业烧系统、锅炉汽水系统、锅炉运行及事故处理等;

专业拓展模块内容主要有:循环流化床锅炉设备及系统、锅炉燃烧与调整、超临界锅炉技术;

专业实践能力模块内容主要有:锅炉管件装配,锅炉阀门装配,弯管工艺,200MW、300MW、600MW煤粉锅炉机组和135MW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仿真运行操作,电厂运行实习等。

四、课程特色

在多年积淀和不断创新的基础上,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厂锅炉》课程逐渐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我们概括为三个方面:“一干两支”式的课程体系结构、“一体两翼”式的课程内容、“学练结合、知能并重”的教学基本方法。

1. “一干两支”的课程体系结构,即以理论课程为主干,运行实训、检修实训为两支,体现了“岗位导向性”特色,实现具备锅炉检修与运行能力人才的培养目标。

2. 课程内容以传统锅炉技术为主体,打好专业基础;同时跟踪技术发展,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两种新型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超临界直流锅炉——技术为两翼,为课程插上腾飞的翅膀,“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在国内同类课程中独具特色。

循环流化床锅炉是一种清洁燃烧设备,2002年进入国内主力发电厂,我校于2000年即开设了《循环流化床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并完善了课程体系,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首创性,并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超临界直流锅炉是最新一代主力电厂锅炉设备,可大大降低发电煤耗,2002年开始在国内大规模建设。我校于2004年开设了《超临界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并完善了课程体系,在国内同类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以传统锅炉为主体,以循环流化床锅炉、超临界直流锅炉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式课程内容体系,使本课程具有显著的“先进实用性”特色。

3. 火力发电厂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对人员素质要求很高。如锅炉运行值班员既要掌握全面、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熟练的操作技能等,所以学生要求达到“知识、能力俱佳”,单纯技能型人才无法很好胜任岗位。

所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训练并重”的“两轮驱动”模式,学练结合,使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步提高,体现“知能并重”的特色。

知识学习主要通过理论课(锅炉设备及运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或超临界锅炉技术、单元机组集控运行)进行,共约150课时(84+28+28);

技能操作训练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电站运行仿真实训、电厂生产实习、热装配实训)进行,共约224课时(84+84+56)。

四、教学队伍情况

电厂锅炉课程的教师队伍是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有4名来自电力行业的兼职教师,专任教师75%为“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合理,有博士(含在读)、硕士学位和具有现场经验的教师;年龄结构合理,均为教学骨干;课程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均配有辅导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

学历结构:博士(含在读)1人,占10%;硕士4人,占30%;本科9人,占60%。

年龄结构:50岁以上2人占,8%;40~50岁6人,占42%;30~40岁6人,占42%; 30岁以下1人,占8%。

学缘结构:(1)在15名组员中,清华大学毕业1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毕业1人,华北电力大学毕业4人,华中科技大学毕业2人,重庆大学毕业2人,长沙理工大学毕业1人,中国矿业大学毕业1人,其他院校毕业2人。(2)在15名组员中,热能动力工程专业毕业13人,与热能动力工程相近专业毕业2人。

职称结构:教授2人,副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4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3人,工程师1人,实验师1人,助教1人。

双师情况:该课程组具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共10名,占75%。

学校人事部门建立了兼职教师资源库,本课程的兼职教师来自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开封京华发电有限公司,河南省投资集团郑州新力发电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河南第一火电建设公司等单位。聘任的这些兼职教师都是多年从事火力发电运行、安装、检修方面的专家,他们主要承担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辅导和讲座,参与课程教学大纲制订和教材编写。兼职教师共4人,占教师队伍25%。

五、实践教学条件

电厂锅炉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该课程按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改变了过去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且仅是验证理论知识的状况。编写了热装配实训、锅炉专业实训、锅炉仿真实训、运行实习、顶岗实习的教学大纲、任务书、指导书等,完善了工学结合管理制度。

根据电力行业发展和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职业岗位需求,建立具有工学结合的,有显著现场氛围的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实践教学环境包括良好的校内实训基地,也包括现场的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条件完备,教学环境先进。

(一)建立热装配实习基地和洁净煤燃烧中心

热装配实习基地可开出多级离心泵检修、阀门检修、管件配置、管件装配和弯管等6个实训项目,洁净煤燃烧中心可开出循环流化床锅炉临界流化风速测定、循环流化床锅炉循环物料循环系统调整、锅炉空气动力场测定和烟气脱硫系统测试等4个实训项目。这些项目的开设与现场结合紧密,实现实训场所现场化的目标。

(二)建立全范围仿真的电站仿真培训中心

由于电力行业对安全要求的特殊性,在校学生难以操作真实的现场设备运行,因此仿真系统的建立尤其重要。先后建立了135MW锅炉机组、200MW煤粉锅炉机组、300MW煤粉锅炉机组和600MW煤粉锅炉机组的仿真系统,这些系统完全按照现场运行控制的要求建立,仿真控制室与现场控制室实现全范围模拟,具有真实的现场氛围。学生通过大量的仿真演练,提高了操作技能,为进入现场操作做了充足的准备。

(三)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在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等地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与郑州热电厂、开封火电厂、新乡火电厂、首阳山电厂、丹河电厂签订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协议,这些实习基地机组类型众多,先进技术应用广泛,现场人员素质较高,使实践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保证。

六、实践教学内容

在实践教学设计上,按照平行递进的原则,把实践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均为检修与运行平行推进,同时三个阶段分层次递进。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增大模拟仿真教学、现场教学、顶岗实习、技能培训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推进工学结合的改革与实践,满足学生进行本课程全方位、不同层次和能力培养的需要,推行双证书制度。

1.电厂认识实习 安排在校内认识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兼职教师共同指导。采用录像教学、现场教学、模型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电厂生产过程。

2.热装配实习 安排在具有典型现场氛围的校内热装配实习基地进行,由具有多年现场丰富经验的专任教师指导。采用实物讲解、操作示范和实际检修操作的“教、学、做”一体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检修工艺的理解和检修操作技能的规范。

3.锅炉专业实训 安排在实训专业教室进行,专任教师指导。采用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吻合的要求指导,分析案例,为职业技能鉴定奠定基础。

4.机组仿真实训 安排在具有全范围仿真、模拟现场集控室功能的电站仿真培训中心进行,所有指导教室均具有电力行业仿真培训指导教师证书和职业技能鉴定证书。采用电厂规程操作演练、局部过程演示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全面掌握不同类型机组运行过程及事故处理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电厂运行实习 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兼职教师共同指导。采用现场教学,现场观摩、跟班运行等方式进行指导。使学生在仿真实训的基础上,与实际现场结合,深入了解现场运行模式和现场运行要求。

6.顶岗实习 部分学生根据现场需要实行顶岗实习,主要由现场技术人员指导。主要由设备检修、维护与运行监督。

7.毕业设计 根据现场改造、试验、运行分析等课题开展,专任教师指导。采用试验、运行数据分析、综合设备安装等方式进行,指导教师参与全过程指导。

第8篇:思政《基础》精品课程整体设计研究

【摘 要】高校《基础》精品课程的设计和建设,对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凸显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基础”精品课设计,形成实践育人的课程教学体系。其目的是为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制观的实效性教学服务。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整体设计 实践育人

前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①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法制观教育的主课场。探索具有高职特色思政《基础》课的实效性教学,寻求实践育人的新思路,构筑实践平台,融入于“开放性”教育思路,颠覆性的教学变革是精品课程整体设计与建设的初终。

一、《基础》精品课程设计的定位与理念

(一)设计定位

1.课程的性质。《基础》课程教育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主要进行思想道德法制观教育,提高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素质能力,解决高职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课程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②。《基础》课程必须围绕根本任务,突显教育的职业性,职业的道德性和职业发展的导向性,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培养,塑造符合时代特征精神的“职业人”形象,实现会就业、能创业的合格职业人的目标。

(二)设计理念

1.“三向均衡合一”的课程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三位一体:运行课堂互动教育――校园体验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一致。

培养核心――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人生的核心基础。运行《基础》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诚实和职业奉献精神,解决未来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操守问题。

教育导向――就业创业:以就业为导向、开拓创业操守的准坐标,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社会协调全面发展。

2.“五元方略”的课程教育思路

教育导向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把开展正确的思想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建立在人才培养的导向之中。

培养职业性。在满足职业岗位技能素养的同时,培育职业道德素养。让学生在职业岗位上会做人、会共事,成为有道德的人。

方式主体性。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课堂鲜活、校园多姿、社会多态的文化释放,把学习主动、自主探索融为一体。

途径实践性。通过学生的社会调研、网络体察、热点透视、革命传统教育、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结合,深化知识的理性认识。

适应开放性。通过课程网站资源,开展多空间的师生互动交流,展望共同人生的精彩世界;让学生进入全新的科技领域空间。

二、《基础》精品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途径

(一)教学内容革新

1、“一核多维”课程体系教学。“一核多维”是指以《基础》课程内容为核心,以“职业发展指导”“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综合素质教育”为课程延伸体系,构筑校园体验、社会实践教学平台的课程教学体系。

2、课程体系项目化教学。将《基础》课内容研究分解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二篇,并拆分为“思想观、道德观、法制观”三模块,设定为八个专题教学。实行核心课的思想观部分与“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综合素质教育”项目对接,道德法制观部分与“职业发展指导”“安全教育”项目对接形成多元情境空间的体验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

(二)、创新教学途径

1. 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课适应时代性、开放性、实效性的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直接服务于职业素质的形成,构建“课堂――校园――社会”动态趋进式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2.创立“三?i推进”教学方法。本课程在借鉴吸取国际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四步循环教学法的基础上②,构建“知理――体验――评价”三?i推进教学法,以适应动态趋进式的教学模式。

3.开创学生团队学习模式。职业人的核心是职业素养能力,其素养能力离不开团队的辅佐。建立每个自然班8-12人的学习团队。每队设召集人、策划人和主发言人等,课程实践以团队为基本单元组合进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4.实行量化与非量化的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由原来一卷定成绩的终局评价机制,创新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平时考核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占60%),对习作论文、课堂出勤、团队活动、实践表现、服务影响等五部分成绩构成。实行逐项量化计分和非量化相结合。

三. 教学手段革新

1、教师队伍及教学团队建设。本课程要建设不少于12人的教学队伍,形成“一核多维”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是一支结构优化、专兼合理、教研并重相谐调,高职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

2、教学手段要素改革。在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教育手段的基础上,改革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开展集体备课等,弥补教材和黑板的感性缺陷,突出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的实际,增强大学生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发?]教学信息、知识博览、安全沟通、权益维护、心理咨询、法律服务、就业设计、创业构思等即时性效果。

3、教学实践模式运行。充分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区域性的红色资源、司法资源等教育基地,开发现代公司企业、农业场所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实践平台,建立多种学生社团,组织校际合作、科技交流、校友联谊等教育自主活动,形成生动活泼、空间多维、?r活有益的多功能的实践育人活动。

四、实践平台建设的设计

1、校内实践平台建设的设计。设计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坛报告厅、多媒体教学中心、多媒体教室、就业指导中心、学生辩坛中心、爱?胫饕褰逃?广场、国防?事教育训练基地、心理咨询中心、安全教育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心协”网站等育人基地。

2、校外实践平台建设的设计。开发红色革命资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法律援助中心为法制教育基地,建立社区、公司、敬老院等志愿服务基地,建立暑期“三下乡”活动机制,建立与企业集团共建的创业孵化基地,建立现代农村、农业的“示范生态园”基地。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Z].2010-9-13

作者简介:范立仁,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精品课设计与建设研究。

第9篇:成本会计课程网上教学整体设计方案

一.本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特点

成本会计课程是广播电视大学财务会计专业的必修课。它是为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大专层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服务的。

成本会计课程开出在基础会计等课程之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两个方面的目的:其一是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其二是为后续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原理等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成本会计课程的课内学时72,4学分,一学期开设。

成本会计课程的特点是:

(一)成本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决策提供成本信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

(二)成本会计主要是定期反映企业一定时期产品成本和经营管理水平及其构成情况的。

(三)成本会计要受统一的会计规范(企业会计准则和统一会计制度)的约束。

(四)成本会计有一套比较科学的、统一的、定型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如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

(五)成本会计课程注重实际操作,是一门操作技能性很强的课程。

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

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多为在职的成年人,他们边工作边学习。对于他们而言:

(1)理解力强,但记忆力较差;

(2)实践经验较为丰富,但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学习注意力不易集中;

(3)以个体学习为主,与教师及其他学生的交流的及时性较差,存在着由于教与学分离所造成的及时的信息双向交流和双向反馈的困难。

由于学生多为在职成年人,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靠自学完成学业。他们需要:

(1)能够满足的教学需求的、针对性强的文字教材。

(2)能提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及起到助学作用的辅导教材、资料。

(3)能起到强化知识作用的音像教材,使学生加深对重、难点、疑点的理解,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能提供及时交流与沟通的直播课、网上辅导等。

(5)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如作业的批改和讲评、阶段性练习、测验等)。

三.网上教学整体设计的目的与原则

1.根据远程开放教育和网络教学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以学生为中心”,多方面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用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为学生创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作为网上教学资源作为文字教材和音像教材的补充,应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并方便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3.成本会计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使网上教学具有远距离开放教育的特点,力争在教学形式上取得突破。增强多媒体教材的趣味性、启发性和交互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正确使用多种媒体教材,使学生在远离教师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准确、深刻地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使其具备运用会计理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根据课程多媒体一体化的设计方案,按照课程网上教学需要,对网上各种动态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合理分工,相互配合,使其做到最佳组合。

5.通过网上教学的实施,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缩短学习跨度,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利用课程的教学媒体,体现课程媒体的完整性。

四.多种媒体的教学资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根据成本会计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特点,该课程选择文字教材作为主要媒体,录像教材、直播课堂、期刊辅导、网上教学资源等作为辅助媒体。

(一)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用书,是教学的主要媒体和课程考核的基本依据,本课程的文字教材是宋常编著的《成本会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本教材将成本会计方面的内容划分为十六章,章与章之间既关联又独立,有机构成成本会计的内容体系。

成本会计课程文字教材采用分立型模式,力求在书中综合体现远距离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努力使其成为适应学生需要的、深受学生喜爱的高水平的远距离教材。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深刻体会到学习这些知识对于他们的工作和以后的继续学习确实有用。方便自学,通过文字教材就可以使学生较完整地掌握课程基本知识。

(二)录像教材

录像教材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力求充分有效地利用录像媒体丰富的表现力和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水平和应用能力等。

录像教材针对成本会计的课程特点并考虑到资源的合理使用,不进行系统讲授,而是按照课程内容,划分模块,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以讲解重点、难点为主,指导学生学习,加深学生对文字教材内容的领会。根据本课程的内容需要,录制9+3课时。

(三)直播课堂

为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核算与分析方法,提高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本课程安排2次直播课堂以配合教学进度,其内容包括各章节重、难点解答、学习方法及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及解题思路的提示、期末复习要求。

(四)CAI课件

成本会计导学CAI课件运用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融教育学、教学设计和软件设计为一体,实现了良好的人——机交互式教学功能,充分体现了电大成人远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课件的教学设计对成本会计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归纳、整理,它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使教学设计可以从局部到全局充分地反映每一教学内容的相关过程。从而对所学内容的相互联系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更深入的认识。

成本会计导学CAI课件设计有六个模块,即:生产费用的核算方法、产品成本核算的方法、产品成本报表与分析、练习题、模拟实习、知识点汇集。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对课程主要内容的掌握,又有助于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查询。

(五)网上学习资源

成本会计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网页编制网上学习资源,内容包括课程说明、教师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方案、课程辅导、直播课堂、IP课件,同时推出网上教与学讨论、电子邮件答疑等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各种媒体相互之间的关系:

1.文字教材为主,其他媒体为辅,文字教材是灵魂,力争做到一册文字教材在手就可以完整掌握课程基本知识,其他媒体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开拓视野,把对课程的学习引入更高一层次;

2.录像教材与文字教材相对应,既不重复,又不脱节。录像教材针对课程特点并考虑到资源的合理使用,不进行系统讲授,而是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学习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做学生学习的得力向导和补充;CAI课件供各地教师和学生教学和学习中使用,指导学生有效自学、练习以及应用和提高。

五.网上教学内容及表现形式的设计

面对迅速发展的网络教育和众多的网络求学者,我们的教学观念必须从封闭式的“校园化”教育向开放式的“个性化”教育转变,基于此宗旨,该课程的网上动态教学资源栏目主要有:课程说明、教师介绍、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实施方案、教学辅导、IP课件及直播课堂等。具体内容为:

1.课程简介。包括课程说明、教师简介、教学大纲、课程实施方案以及媒体进度提供给学生,以使其能够对本课程有一个明确的、全面的了解。

2.直播课堂。共安排2节课,共2讲。主要是针对整个课程内容进行讲授。

第一讲:串讲第一章到第八章的内容。第二讲:串讲第九章到第十六章的内容。这些内容在直播课后会及时以文本的形式挂在网上。

3.网上辅导与答疑。在学期中不定期的安排实时的网上教学活动;以及每周(共18周)的经常性地、随时地非实时网上答疑。从学习初期介绍学习方法开始,做到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与学习中遇到各类问题,并解答学习终期考试应掌握的相关问题。

4.练习与自测。通过各种题型的练习,使学生可以自行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5.作业讲评。安排在学期末,主要讲评重点章所布置的难度较大的习题,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6.信箱与在线讨论。随时回复、回答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与学习中的所有问题,以帮助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

六、网上教学实施进度表

学期网上教学实施进度表

课程名称:成本会计时间段:2006年9月――2007年1月 辅导发布时间

文本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 √

IP课件

作业与自测

网上实时讨论 文本讨论

视频讨论

网上联席教学

网上教师研讨

√ √ √ √ √ √ √ √ √ √ √ √ √ √ √

七、特别说明

根据远程开放教育和网络教学的特点,以上的教学安排只是一种教学建议,按着正常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同学们可以在第几周学习什么,参考什么,同学们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选用教学媒体,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灵活把握学习的栏目与内容,所以,有关网上需要的内容我们将尽量全部挂在网上,以方便同学学习。成本会计课程组将加强与教师及学生的沟通,为学生提供一个及时的、交互性、灵活性、超越时空性的支持服务系统。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特别是运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多参与网上教学活动,多提问题,多与老师和同学讨论。

上一篇: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下一篇:人生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