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教学建议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说明文教学建议1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文占有一定比例,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说明文题材广泛,有天文气象知识、地理历史知识、科学技术知识、生物生态知识等。这些课文采用不同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知识,篇幅短小,用词准确,结构层次清晰,往往通过因果、比较等逻辑关系构思组篇。教材编排这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了解有关知识,进行语言训练,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逐步学会阅读说明性文章。据此,小学说明文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说明文的教学要求

让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说明文教学的总要求,这句话对说明文的教学提出了两点具体要求:一是能抓住文章的要点;二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说明文大都是按要说明的对象来组织材料的,抓住了要点,就抓住了文章的纲,也就能大体把文章读懂了。至于“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是了解“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等方法,并能初步学习运用。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阅读教学要“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等要求,小学说明文教学的任务应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知识;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读写训练,运用语言。因此,要把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小学说明文教学的目标。

二、运用课文载体,学习表达和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应用”,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学习和积累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说明文教学是语文课,属语文阅读教学范畴,有别于科学、社会等学科。因此,教学说明文要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其语言特点,在读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读写中学习运用语言,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一)在读中感悟语言

1.重视初读。说明文虽然篇幅短小,仍需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主读书。首先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熟。其次要让学生整体地读课文,大体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次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抓住课文的要点。如教学《天安门广场》(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可先通过自读、互读、抽读等形式,把课文读通、读熟。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从整体上知道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最后让学生带着“课文从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天安门广场的壮观辉煌”这一问题再读课文,抓住课文要点,找到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2.突出品读。说明文教学不仅仅是理解文中所阐述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具体、生动地说明事物的。因此,要重点指导学生对文中的一些句、段进行品读。

(1)感悟说明文用词准确,注重语言逻辑关系的特色。如,《太阳》(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课中,作者为了说明太阳“远、大、热”的特点,用了以下句子:

①“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②(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③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④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

教学中可通过把①②④括号里的词语换成“很”或“很多”,把③括号里的词语删去,让学生仔细阅读、比较,发现:如果没有了括号里的词语,就不能让读者对太阳“远、大、热”的特点有一个具体、清楚的认识。

又如,《月球之谜》(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句子:“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让学生读一读这句话,想想把“估计”删去或换成“确定”行吗?通过思考交流,得知“估计”是科学家根据这块岩石所作的推测,是大约的一个时间,如果删去或换成“确定”,给人的感觉就是46亿年是个肯定的答案。在这里,学生通过对词语的比较,从中体会到“估计”这个不能明确表示肯定的词语,看似含糊,但如果从句子中删去,就会与实际不符,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另外,《太阳》一文中引用“后羿射日”这个神话故事,是为了引出“太阳离地球很远”这个知识。为了使“虚”、“实”衔接自然,作者用了“其实”一词来转折,从传说转向事实,用“其实”后面三句话具体说明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可让学生整体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用词的恰当。

再从《太阳》全文来看,课文是从太阳的特点和它与地球的关系两个方面来写的。正因为太阳有“远”、“大”、“热”的特点,才能给我们送来光明和温暖,才能使太阳与地球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才能“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一因果关系体现了作者语言的逻辑性。可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深入体会,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加深感悟。

(2)感受说明文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说明文虽然是常识性课文,但它的语言仍有很强的表现力。如《天安门广场》一课中的句子:①“无数盆鲜花组成一个个大花坛,把广场装点得犹如五彩缤纷的大花园。”②“鲜花与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第①个句子通过比喻的手法,把天安门广场比作五彩缤纷的大花园,第②句运用对偶的写法,“鲜花与彩灯”对“礼花与歌声”,“辉映”对“齐飞”。把天安门广场五彩缤纷、灯火辉煌和热闹沸腾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语言不仅生动形象,还具有节奏感。可让学生反复朗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加深理解。

(二)在读中学习表达

教学说明文,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理解文本内容,获得知识,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操陶冶。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悟得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法。因此,教学中要注重从领悟表达方法的角度,引导学生赏析语言文字,了解作者具体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把意思说明白。

1.认识说明文的整体结构和段落结构。说明文一般是按照作者的认识、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篇章结构的,纲举目张,条理清晰。如《太阳》一文的结构就是按照先介绍太阳的特点,再介绍太阳和地球的关系这个顺序安排的。《恐龙》(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则是按照恐龙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这一顺序安排的。《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则是按金字塔的地理位置和用途、金字塔的宏伟规模和建造过程、金字塔的历史意义来安排篇章结构的。可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按照“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句式说一说,以此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说明文一般用一个或几个自然段来说明一个要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品读相关段落,把握段落结构的特点。如,《太阳》一课的作者为了讲清楚太阳与地球关系密切,分别从太阳与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太阳与气象的关系以及太阳与防治疾病的关系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要重点指导学生分析以下句、段的结构。

①第4自然段讲太阳与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讲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明的:“如果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

讲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从吃的、穿的、烧的三个方面举例说明的。

②第5、6自然段讲太阳与气象的关系,是通过云、雨、雪、风的形成来说明的。

③第7自然段讲了太阳与防治疾病的关系。

④第8自然段从正反两方面概括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其中第1句:“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这是从正面说。第2句:“如果没有太阳……自然也不会有人。”这是从反面说。

在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的基础上,又把上面所有的内容归结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可让学生充分阅读以上句子,进行讨论交流,感悟“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并让学生认识“如果……就……”这种句式。

再如,《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第4自然段,则是用“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作为过渡句,对课文的第2自然段做了总结,引出对金字塔建造方法的描述。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这句话,认识利用过渡句构段的方式。

2.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说明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习“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但这些方法不是由教师抽象地告诉学生的,而是通过对具体课文的品析,让他们有所感悟。如,《航天飞机》(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课中,智慧老人向飞机介绍航天飞机的句子:“①你能飞两万米高,他却能飞几十万米高。②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你要飞行四个多小时,他只需要飞行七分钟。”《太阳》一文中的句子“③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让学生把①②句中画线的部分分别换成“飞得比你高”、“几分钟”,把③句中括号里的词删去读一读,进行比较,这样就能让学生具体感悟到说明文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和打比方的方法,能增强说服力。

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说明文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说一说或写一写,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习得的说明方法,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学习了《太阳》一课后,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当解说员,向参观者介绍太阳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学习了《恐龙》一课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这样,学生不仅复习巩固了课文知识,还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除了让学生在说中加深体会外,还应设置小练笔,让学生在写中学习运用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如,《太阳》这篇课文是学习如何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典型例子。在学生学习了太阳的特点后,可以设计一个写《雨》、《桥》或某一事物的小练笔,让他们将在阅读中学到的说明方法迁移到“写”中。学习了《天安门广场》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第2、3自然段,按空间方位写一写《我的校园》;学习了《水上飞机》(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后,让学生按照外形、作用的顺序,写一写自己的文具盒;学习了《鲸》(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后,让学生按照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的顺序,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或植物。

作者单位

官渡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官渡区关上二小

说明文教学建议2

说明文教学教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这是关于说明文阅读的法定性要求。可见对知识的要求是了解,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培养在于领会,教学方法是阅读。 课堂的情形呢?要么知识先行,学生记住了“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语言”等术语,要么识记了内容(知识信息)。前者,语文课程专家王荣生教授一针见血:“很多教师所设计的很多教案,其实是在想尽办法‘生产’一种奇特的阅读方式,也就是有阅读能力的一般人所从来不采用的阅读方式,也就是在备课、教学之外所有的成人都从不采用的阅读方式。”这句话值得我们一线教师仔细揣摩。识记内容则是典型的种了他家地,荒了语文田,对此浙江师大王尚文先生给了我们教学方法:“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言语形式……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这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 这里笔者以教学《巍巍中山陵》为例,谈谈说明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教学环节一:初读课文见证巍巍建筑 1.通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中山陵写了些什么? 2.作者按从南向北的顺序、位次向我们介绍了中山陵的哪些建筑,填表。 3.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填空:作者按(空间/游览)顺序,依次向我们介绍了中山陵的(地理环境、设计和修建用时耗资、陵园建筑)等。] 这里设计1在于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课标阅读要求之一);设计2在于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明确写建筑物找准一个立足点,运用表示方位的词语介绍事物的方法;设计3是对设计1、2阅读后的一个点睛式的小结,立意于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此环节解决课文写了什么的问题。 教学环节二:品读课文探寻巍巍意蕴 1.浏览课文,思考我们能从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中山陵的巍巍气势? 2.这些句子为什么能体现中山陵的巍巍之势? 3.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文中却有大量的景物描写,去掉这些景物描写可以么?为什么? 设计1是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与表达的关系,仍是对文本的深入阅读。设计2化文体知识(列数字说明)于阅读,以知识为主题的阅读活动,从分析的角度(掌握一定的规律性知识)培养语感。此环节解决文本是如何表达的和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设计3意在引导学生明确“烘云托月”写作知识和映衬建筑语言,进一步去探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领悟中山先生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受到情感和建筑思想的熏陶。该环节融文本如何表现内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和我们的理解于一体,落实读的语文形式训练,也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态度,受到感染。 教学环节三:内外勾联感悟巍巍文化 1.结合全文说说当年吕彦直的钟形设计为何能得首奖?你对我国陵园建筑有了哪些了解? 2.通过阅读本文,你学到了哪些写建筑物的方法? 作者刘叙杰是一位建筑学家,他的文章在于通过此建筑来向读者传递中国陵园建筑的特点,意在向读者展示悠远的中国建筑(这里是陵园建筑)文化。文章的核心言语在于:“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并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基本上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在实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 也就是说,本文的阅读价值取向是教文化,教我国的陵园建筑文化。教学环节一、二是深入文本理解内容,教学活动是为环节三蓄势;环节三是走进课文又跳出文本,获得文化积淀、写作技巧,文学素养。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说明文教学,教什么,怎样教,取决于文本写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后者决定了说明文教学内容的定位。说明文教学的宗旨不是让学生了解教材选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让学生学习课文表达内容所采用的言语手段。说明文阅读教学首先是“语文”教学,是从言语的层面走向语文;着眼于文化的意蕴展开语文训练,着力于文章和文学两个方面来实施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王功政,贾敏,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宜昌。本文编校:左晓光

上一篇:中共执政环境研究论文下一篇:中小食品企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