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2022-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让说明文教学“活”起来

【摘 要】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事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初中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说明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说明文教学难度较大,多数中学生感到说明文文体特点平淡质朴,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因此教师有必要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初中说明文;情境教学;实践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说明文教学时以活动教学理念为指导,创设课堂活动情境,运用科学而灵活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活动、积极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掌握说明文特征的同时对说明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活动,引发学习兴趣

说明文的内容,往往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有些说明对象和内容,往往是一般人不能亲眼目睹或身历其境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实物、图片等这些形象化的手段,可以把事物的形象展现出来,在一开课时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文本产生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热情。

如《核舟记》中,教师通过实物展示等形象化手段,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真切地体验到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艺,理解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再如上《布鲁塞尔大广场》时,先出示一幅布鲁塞尔大广场建筑效果图,让学生找出市政厅、咖啡馆等地理位置,了解大广场的建筑布局和风格,这样会很自然地切入到课文内容,达到了“未读课文,先知三分”的效果,直观清晰的实物和图表带给学生轻松的学习情境。

合理创设活动情境,能够让学生自觉地融入到学习情境中,有意识地对文本、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从而达到说明文教学的最优化。

二、巧借媒体活动,促进科学探究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这也就为说明文活动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因为网络资源可为学生学习提供大量的信息,也可以提供大量的研究资源和动力资源。我们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丰富课堂教学,广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科学探究。

在教《警惕生物入侵》时,先让学生上网了解生物入侵现象,了解葛藤与水葫芦的盲目引用带来的后果与危害,让后让学生继续积累生物界中外来物种带来危害的实例,让他们建立网页,设计“生物网”图,并对图进行说明,然后制作外来生物入侵的网页,让学生进入网页进行论坛,谈谈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想,呼吁人们不能只追求短期利益,盲目引进,违法自然生长规律,最终危害生态环境。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自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激发动脑、动手的学习愿望。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特点与说明文文本之间存在很多相关点。网络资源为我们搭建了实现这种教育效果的平台。通过上网活动,搜索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内容,加深了对文章的了解和理解,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三、实施拓展活动,增强人文趣味

说明文教学要注重课程资源的拓展,将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架起了课内与课外的桥梁,借助课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唤醒学生的热情与激情,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对生活的关注与热情。

在《中国石拱桥》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个拓展活动环节:一是制作名桥档案卡片,积累桥方面的专业知识,梳理与概括有效信息。上课时教师先带领学生一起整理归纳文中两座古桥(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点,完成两座古桥卡片档案。然后再指导学生学会从自己积累的资料中筛选有效信息,制作上海的桥卡片档案。二是给桥图片写说明词,让学生对自己积累的桥图片进行简短的介绍说明,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说明内容及特征。学生在制作卡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写作介绍事物的方法与技巧,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感受生活中的科学情感。

实践表明,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交流中调动平时所见以及上网积累的资料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介绍卢浦大桥、东海大桥和上海外白渡桥,他们都能抓住它们的建筑特点及历史地位准确地说明,既体现了说明事物的知识性、科学性,又呈现了语文课堂的人文趣味。

四、组织体验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在当前的教学中,往往过分重视知识的落实,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有利条件组织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运用掌握知识的真谛。

比如在学习《上海的弄堂》前,举办了一次《我看上海弄堂》摄影比赛活动,让学生注意观察上海的弄堂特点,欣赏渔阳里的石库门建筑风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体会自然和人文带给我们的历史沧桑感和美感;并由此拓展开去,在课堂教学后,再鼓励学生进行一次关于《上海弄堂采风》的调查活动,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头进行,合作制作小报、写调查报告,学生的小报和报告交上来,可谓是精彩纷呈,如《新天地—— 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田子坊趣闻》、《革命圣地渔阳里》等,这样学生既了解上海的历史,又对上海的本土文化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这次关于上海弄堂的拓展活动,学生观察采风,感悟弄堂文化,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与写作能力等,真是一举多得呀。

大多数说明文的材料内容与科技发展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教学时可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适度地点面结合,内外相联,以此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沉浸在实践与求知的氛围中,使课内课外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遵循说明文的知识理趣来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切己体察,在学习说明文过程中感到新鲜和富有新意,从认识了解课本内容到关注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感受观察身边的科学,养成热爱生活和科学探究的情感与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安桂清编著.《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2]孙杰远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李明哲.《警惕:说明文教学的去语文化》[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8年第2期

作者:李毅华

第2篇:说明文教学点滴

摘 要:明确说明文学习是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论述如何有效地进行说明文教学。

关键词:高职;说明文;教学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五年

制高职语文教学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注重基础,强化能力,加强素质教育。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实践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了语文课的基础性和实用性。说明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体的实用性非常明显。

说明文是介绍实物,解释事理的一种文体。所谓“实物”,就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包括人、事、物等。所谓“事理”,就是与事物有关的某种道理。在不少情况下,为了使文章更具科学性和知识性,说明事物和说明事理总是紧密相连的。只是每篇文章的内容在总体上有所侧重。

作为语文教师,成功地进行说明文教学应注重自身理论提高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掌握说明文要素及其关系

说明文的要素包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特点、特性),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结构和语体。我们知道,任何一篇说明文,重在“说”事物或事理,且要求说得“明白”,其依托无疑就是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为了有条不紊地把事物说清楚,自然离不开最佳说明顺序。还要根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选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才能最终达到目的。此三者构成说明文不可分割的要素,其中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起指导制约作用。如:动态事物(过程)常用时间顺序,说明方法常用数字说明、描述说明、举例说明等,结构为纵式结构;静态事物(方位)用空间顺序,说明方法常用描述说明、图表说明、引用说明、数字说明、举例说明等,多为横式结构;抽象事理用逻辑顺序,说明方法常用定义说明、诠释说明等,文章结构多为纵式结构;群体事物(分类并列)抽象事物(分项并列)用并列顺序,说明方法常用分类说明、比较说明、图表说明等,多为横式结构。

此外,说明文语体也不可忽视,高职学生学习的说明文大多是科普说明文,要遵循说明文的说明性、知识性、科学性要求,语言力求准确、简明、通俗、生动。

二、紧扣教学要求,认真备课

每单元有其学习目标,每篇范文有其教学要求,备课时要紧扣目标要求,认真钻研。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根据教学要求,主要学习作者如何抓住荔枝的特征,综合运用引用、插图、数字等说明方法;学习该文按照荔枝组成部分和有关问题,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以及理解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特点等等。当然,绝大多数范文,我们要教授的是其突出之处。如《景泰蓝的制作》,主要学习其按照产品制作过程确定说明顺序的方法;《语言的演变》主要学习其以举例说明为主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写法;《遥感》除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外,还重点体会其语言的准确、周密、平实、简洁。总之,备课是上课的前奏,只有熟谙说明文理论,吃透教学要求,才能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灵活的教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说明文教学,大多数教师有这样的感觉,认为枯燥乏味,远没有记叙文那样可讲出点情味来。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在授课方法和课型设计上作较大改革,方能有效果。

(一)运用多种讲授方法,激发学生情趣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设备和技术,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可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要充分挖掘学生在接触影视、广播、网络等方面所产生的巨大教育潜力,加以积极引导,为语文教学服务。”说明文以其特有的知识性,体现出知识的价值性,同时散发出体现人类智慧的美感。高职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他们好奇,有好胜心,有强烈的爱国情感。据此,可以从新奇感、价值观、审美感等方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古代建筑艺术的精英——塔》的教学,我在课前设计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塔?课上学生众说纷纭。我还让部分学生在黑板上画塔。这一切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好勝心理。在教学中我运用课件,展示了我收集的一些图片。通过教学,学生了解了塔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了解了古塔的形状和古塔建筑艺术的成就,对祖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充分运用多种课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除讲授课外,教师还应设计安排好自学课、讨论课、写作课、实践课等课型。

1.自学课。即将学习和质疑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设疑”“引趣”,为学生指点学习方法。

2.理论课。即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教师要确定议题,议题要新奇,有一定难度。也可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设计为竞赛课。讨论中,教师要注意控制方向,适时小结。

3.写作课。通过训练,可以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教师要设计写作要求。时间允许,可以选几篇讲评,以巩固作文要求。

4.实践课。即结合课文学习开展实践活动。如讲到《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或请图书馆的教师讲解相关知识,然后让学生制作一些卡片等等。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说明文的学习以及写作对高职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作用已为大家所接受。说明文教学目前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相信通过同行的共同探索,教学效果会有大的改观。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俞均

第3篇:《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及说明

关键词:日战争,正义性,伟大性,史证

2013年11月1日,江阴市教研室、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联合举行“同课异构”(《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公开课教学研讨活动,来自江苏全省的100多名历史教师参加了这次活动。本人有幸受邀执教了这节课。现将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及意图做一简要说明。

在准备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如何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何对待和利用教材内容?如何面对抗战史研究中的焦点问题?如何以优质“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和历史认识逐渐深入?经过反复酝酿和修改,最终确定了本课的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设置认知冲突的情境,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抗战史上的几个焦点问题,并提升他们的历史研究素养和认识水平。”这与“课标”要求不相违背。“课标”对本课的内容目标描写为:“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在本课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中,这些内容都融入到了具体的“焦点问题”中(详见下文说明),设计力图使学生运用这些史实去演绎和理性分析“焦点问题”,而非按部就班地呈现和学习知识点本身。

随着人们对抗战史研究的深入,有些问题已经渐趋明朗并形成共识,但教材的叙述却没有跟进,比如中国抗战持续的时间问题,有的教材仍持“八年抗战”的观点,再如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等等,都需要给学生“真实的历史”。同时,为何日本右翼势力频频抛出反华言论、一再否认侵华历史?就要引导学生不能只是一味地仇日,更应寻找有力的历史证据予以理性地论证和驳斥。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甄别、利用史料,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在对待和利用教材内容的问题上,主要考虑两点:一是直面教材中那些陈旧(甚至错误)的观点和“盲点”,设置能够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和史料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二是避免教学的简单重复,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了的不讲;学生经过自主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与本课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也不讲。这里关乎如何利用教材的问题。并非教材中的内容都是有价值的,也并非是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需经教师引导学生才能学会。出于教学目标的考量,要善于遴选和删减教材中的内容,还要根据需要,增添相关的教学内容,为此,本课补充了大量的辅助史料供学生学习选用。

抗战史研究中的焦点和认识分歧的问题很多,要悉心研究、选择合适的问题进入到高中生的学习视野中。这涉及两个目的:一是尽可能为学生还原相对真实的历史,一是要学生养成“论从史出”“孤证、伪证不立”的证据意识。为此,本课选取了“抗战持续的时间”“抗战的主力”“抗战的正义性”和“日本败亡的原因”四个焦点问题。

关于本课的“问题”设计。优质“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逐渐深化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查阅了网络上流传的课件,笔者发现在“问题”的设计上,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俗套和凌乱。绝大多数课件都是从背景、主要战役、进程、日军暴行、国共合作、胜利意义等几个方面提出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这既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也缺乏主线的统领,相对散乱。为此,本课从课题《伟大的抗日战争》出发,首先提出一个具有统领意义的“母问题”——“为何称抗日战争是伟大的?”随着思考的深入,渐次辐射出几个更为具体的“子问题”。以“母问题”为核心,以“子问题”为辅枝,学生的思维渐次展开,逐渐深入。这样,就实现了学生思维的聚合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教学离不开有效的史料。笔者认为,有效的史料不应是对教材内容的复原和变相复述,而应是对教学所需内容的弥补、扩展和深化。为此,本课给学生提供了相对丰富的史料,帮助他们深化理解相关的学习内容。

步骤一:要求学生利用教材内容,并结合所提供的史料,从战争的规模、性质和影响三个方面论证“为何称抗日战争是伟大的”?

设计说明:在起始阶段,呈现本课的学习目标:完成上面表格,论证“为何称抗日战争是伟大的”这样一个核心主题。这是统领全局的“问题”。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和思维的导向。这是依据“内在联系”进行的深度整合,从“规模”“性质”“影响”等三个领域和“战场范围”等八个角度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提示”,也是基于高一年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而设定的。在每个“角度”中,都有相关的“问题”或史料进行链接,既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开放,也能有效地避免学生思维的凌乱。

步骤二:利用PPT地图,渐次展示日军侵华路线和中国军民抗日的进程,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理清这场战争席卷的范围及重大(“节点”)事件的概况(时间、地点、经过、影响等)。

设计说明:地图可以清晰、动态地展示战争进程和战场变化的轮廓;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文字叙述进行说明,重在培养学生重视利用地图、促进图文信息相互转化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为后面的“持续时间”“参战力量”等“问题”的分析做了铺垫。关于“节点”事件,枚举一例:“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沈阳,1932年在长春建立起‘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我国东北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与此同时,东北抗日义勇军和东北人民,开展了英勇的抗日斗争”。将日军的侵华过程与中国军民的反抗过程交织进行叙述。

步骤三:就抗战“持续时间”设问:“蒋介石在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及全世界人士书》中说:‘我们中国在黑暗和绝望的时期中,八年奋斗的信念,今天才得到了实现。’同年春天,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了。’你如何认识二者在抗战起点和时限上的差异?”然后让学生结合PPT呈现的“形势图”展开讨论。

设计说明:这是一个存有争议的问题。相当长的时期内,“八年抗战说”颇受认可。胡锦涛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界定了中国抗战开始的时间,“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二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也认定,中国的抗日战争应该为14年,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等战犯的战争罪行也是从1931年开始追究的。在这里,不是要学生探究抗战到底持续了多少年,而是要深究为何会出现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前者是史实的问题,后者是历史认识的问题。我引导学生思考:“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人民及部分爱国军队即开展了英勇的抗日战争。此后,伴随日军的每一步进犯,都遭到了中国军民的强烈抵抗,这在前面的“形势图”中已有过阐述。难道这不是抗战吗?!如果不承认中国的抗战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那么,“七七事变”以前东北、华北、上海人民的抗战,以及十九路军的抗战、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绥远抗战等,都会被排除在抗日战争之外,这既不符合历史实际,也是非常不公平的。既如此,蒋介石为何不承认这一点呢?在“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6年中,国民党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抗战的准备,但总的来说还是“攘外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即使“七七事变”之后,国民党高层在对日和战问题上仍不无踌躇,也曾对大国调节、介入有过期望,但在这一期间的重大关头,蒋介石最终克服了动摇和干扰,在领土和主权问题上表明了严正立场,确立了战时体制。①由史实分析可知国共两党在抗战起点和时限上的认识差异,其实质就是二者抗战与否、抗战力量(人民、政府、军队)等的认识分歧,也是能否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和不同政治立场的问题。

步骤四:呈现涉及“参战力量”的一幅漫画、一个“问题”和几则史料。如下:

问题:“关于谁是抗日的主力问题,流传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国军是抗战的主力,共军游而不击’,一种是‘共军是抗战的主力,国军消极抗日’。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史料一 “七七事变后”毛泽东、蒋介石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发表的声明和合作见证(图片略)。

史料二 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其中发挥的协作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的游击战……八路军的将士应该感谢直接间接配合作战的友军,尤其应该感谢给予自己各种善意援助与忠诚鼓励的友军将士。

——《毛泽东文集》第2卷

发动全面游击与反击,战火遍及晋绥两省,牵制日军约达四个师团之兵力,并使平汉路方面之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对徐州会战及尔后之武汉会战协力甚大。

——蒋纬国《国民革命史》

史料三 在1938—1940年底这段时间里……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伤亡,与1937至1938两年的伤亡人数大体相等,这也是国民党在这一阶段抗战较为积极的一个表现。……在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国民党虽然进一步依赖外援,但并没有停止对日作战。在这之后的很多战役仍然是打得很坚决的。

——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与

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年要录》

史料四 一九四四年一月十五日电:华北军发表昭和十八年(1943年)度综合战果,充分说明了过去以重庆军为对手的华北军,在今天已完全转变为以扫共战为中心的事实……敌大半为中共军……交战回数一万五千次,与中共党军的作战占七成五,交战的二百万敌兵力中,半数以上都是中共党军,我方收容的十万九千具敌遗尸中,中共党军约占半数。

——《朝日新闻》(日)

史料五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

——胡锦涛《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设计说明:设计本题是为了让学生在解读史料中获取真实的历史认知,弥补教材叙述的不足。“跑不快的原因”的漫画讽刺了国民党内的错误论调:认为是共军拖了国军抗日的后腿。其实,在这幅漫画中已间接地阐明了正确的观点:抗战胜利是国共两党两军联合作战的结果。设置的“问题”也是争论比较激烈的问题。这些史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这一问题。笔者希望借助“史料一”中的两幅图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国内局势探讨国共合作的重要意义;“史料二”更有力地佐证了国军与共军相互协作抗日的意义,国共两党都对对方的有力配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认可;“史料三”和“史料四”分别证明了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国军并未“积极投降”,而是仍在“积极抗日”,共军也未“游而不击”,而是成为了敌后战场抗日的主力;“史料五”是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总结和认定,明确提出国共两党两军都是抗日的主力,只是在不同战场执行着不同的作战任务而已。可以说,二者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继而引导学生认识到:问题中的两种观点都是偏颇的。

步骤五:就抗日战争的“正义性”设问:“日本军国主义者否认这场战争的侵略性,认为这是‘确保东方的和平,为世界人类的安宁和福利作出贡献’(《国策基准》),也有人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日本右翼势力田中正明著《虚构的南京大屠杀》)。为此,你将选用哪些证据驳斥这些反动论调、揭示怎样的历史真相?”所提供的史料:

史料六 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

——1927年7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

呈给昭和天皇的《田中奏折》

应充实所必要的国防军备。扩充……陆军军备,以对抗苏联于远东所能使用的兵力为目标,特别应充实在满洲与朝鲜的兵力,使在开战初期即能对其远东兵力加以一击。……应配备和充实兵力(海军军备),足以对抗美国海军,确保西太平洋制海权。

——《国策基准》(1936年8月7日

广田弘毅内阁通过)

史料七 据《新闻晚报》报道,一部名为《陆军登户研究所》的纪录片近期在日本上映并引起较大反响,将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一处秘密武器研究所重新置于公众关注下。这处研究所不仅制造过企图袭击美国的炸弹,还伪造过中国货币配合对华“经济战”。

——东方网2013年10月18日消息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也作过报道)

日本学者中野胜也在《东北史地》2004年第10期发表了《秘密战基地“陆军登户研究所”》一文,其中有下列内容:“在日本国内曾更有系统地更大规模地进行过包括生化武器的特殊武器的研究。其基地就是我这里所提的‘陆军登户研究所’……制造假币可以说是经济谋略。主要是中国币,制造总额达45亿元以上,相当于当时中国币印行量总额的0.7%。1942年夏季送到上海每月1亿到2亿元,其途径如下:①民华公司②广州的松林堂③杭州的梅机关④对日本海军的贷款。”

史料八

左图为南京大屠杀的见证人罗瑾冒死保存下来的日军残杀中国平民的照片之一。右图为南京市民被日军捆绑刺杀的情形。

史料九 (1937年)12月18日阴寒冷。举行慰灵祭。山田旅团处置了15000名俘虏,其中我方一名士兵也与俘虏一起被机枪射杀。

——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部作战课课长

西原一策的《作战日志》

1937年12月21日。中山路上的最高法院,是一座灰色大建筑,法院前有一辆破烂不堪的私人轿车翻倒在地。不知从哪儿拉来一个支那人,战友们像小孩玩抓来的小狗一样戏弄着他。这时,西本提出了一个残忍的提议,就是把这个支那人装入袋中,浇上那辆汽车中的汽油,然后点火。于是,大声哭喊着的支那人被装进了邮袋,袋口被扎紧,那个支那人在袋中拼命地挣扎着、哭喊着。

——《东史郎日记》(日)

1937年12月16日——我开车到下关去勘查电厂,中山北路上都是尸首……城门前面,尸首堆得像小山一样……到处都在杀人,有些就在国防部面前的军营里进行。机枪声响个不停。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

——约翰·拉贝(德国汉堡人)的《拉贝日记》

史料十 单个的和二三人一组的日军士兵,在(南京)城市中出没,到处杀人、强奸、掠夺和焚烧,为所欲为。他们在大街上见到中国人就杀,不管是男人、女人或儿童,不需要任何理由和借口。有几条大街和弄堂,遍地都是中国人的尸体。根据另一个目击者的证词,中国人像野兔一样被日军当作猎物射击。只要看见有活动的中国人,他就会被打死。在日军占领南京后的头两三天中,至少有12000名非武装人员的中国男性、女性和儿童,死于日军的屠杀中。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

设计说明:提出该“问题”,选取这些史料,用意有两点:

第一,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题目中明确要求学生选用史料对否定“战争侵略性”和“南京大屠杀真实性”的两种论调进行“驳斥”,并“揭示历史的真相”,这既能培养学生解读、甄别史料价值的意识和方法,也能提升他们的历史论证能力。“史料六”呈现了日本的两个侵略方案,《田中奏折》确立了日本以满蒙为侵略扩张基地进而征服整个世界的战略,《国策基准》进一步提出了扩军备战、打击美苏、称霸世界和海洋的具体策略,是日本侵略计划的具体化和公开化;“史料七”用不可辩驳的事实进一步证实了日本“陆军登户研究所”对中国的军事和经济侵略,这些史料能够有力地佐证日本的对华战争就是一种赤裸裸的“侵略”,而不是被其美化的和平。“史料八”是两幅历史照片,就史料的真实性而言,无可撼动;“史料九”中有两份日军参战士兵的作战日记和一份德国人的亲历日记,这些都是时人的见证,也可相互印证。“史料十”是“二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中的内容,进一步证实了南京大屠杀的残酷性,尤其是史料八、九、十中的内容相互印证,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足以证实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存在。通过对这些史料的分析,使学生同时明晰了中国抗战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正义性。

第二,发挥“史鉴功能”。通过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渗透,但不是简单、直接地激起学生的点滴义愤情绪,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多角度的证据,来有力地驳斥日本右翼势力肆意歪曲历史真相、否认侵华罪行、煽动侵略情绪的丑恶行径,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侵略战争是日本政府制定的侵略政策的产物,进而敦促当今日本的右翼势力,要彻底反省历史,制定和平发展的国策,不能再重蹈历史的覆辙。这是更深意义上的情感教育价值。

步骤六: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抗日战争的另一性质“世界性”。

设计说明:该内容比较简单,在教材中有明确的界定,也没有争议。中国的抗战属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总结出抗日战争的双重性质。这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点,不需展开和深入,只是为后面分析抗战的世界意义做铺垫。

步骤七:就抗日战争的“结果”设问:“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在《终战诏书》中称‘虽然敌人已经用原子弹向我们发起了挑衅,但为了减少战争伤亡,避免种族灭绝,我们不应该继续奋起抗争。’认为日本‘终战’于美国投放的原子弹。请结合下列史料,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

史料十一 1945年2月,前日本首相近卫文■上奏给日本天皇,在内容中主张日本政府应该要向同盟国投降,否则持续战争的结果有可能导致最后日本遭到苏联军队的占领。同时在备忘录中也提到如果战争继续下去的话,也可能会让皇室面临更为危险的国家内部革命之处境,甚至最后日本只能因为这样而结束整场战争。

——贺伯特·毕克斯《裕仁天皇与

现代日本的形成》

到了6月21日,由于日军部队于冲绳岛战役中再度战败,使得天皇开始对日本是否能够达成军事胜利的想法失去信心,同时也了解到驻守在中国的关东军、日本海军以及负责保卫本土岛屿的陆军并无法有效阻挡盟军的攻势,以及国内正面临着石油与粮食短缺的问题。

——理察·弗兰克《覆亡:日本军国主义帝国的

结束》

设计说明:运用上述史料有两个意图:第一,对“日本败于原子弹”这一观点客观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十一”,说明在美国投放原子弹之前,日本国内某些政治力量甚至天皇本人都表现出了投降的倾向,这既摄于盟军的进攻和国内政治经济危机,也惧于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和有力牵制,由此看来,日本是败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性战争和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力量,而原子弹只是加速了日本法西斯势力灭亡的进程。借以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评价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第二,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水平。当今日本右翼势力仍在不断地挑衅中国,图谋称霸,也是有历史根源的,这与《终战诏书》的内容有关。诏书中没有“投降”的字样,而是用“终战”一词和“减少战争伤亡,避免种族灭绝”冠冕堂皇地喻示战争结束,不仅对其发动的侵略战争没有丝毫反省和悔过之意,反而成为日本洗刷战争罪责、规避战败、护皇应变、图谋军国再起的开脱之辞。这就将历史与现实进一步理性、深刻地结合起来了。

步骤八:要求学生结合下列史料和教材内容,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史料十二 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华民族的整个性和不可分性。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大公报》上的文章

日本人的暴行和残酷,有助于中国各界人士民族主义思想的加强,现代中国的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同感。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苏4国领衔,世界上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是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与签署的有关国际事务的重要文件,它初步确立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此后,美、英两国正式废除了在华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英籍海关总税务司权等项特权,废除了1901签订的《辛丑条约》。后又陆续废除了与比利时、巴西、挪威、瑞典、荷兰、法国、瑞士、丹麦等国类似的不平等条约。1945年,世界上50个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制宪会议上签署《联合国宪章》。中国的大国地位通过联合国宪章得到了国际法的正式确认。

——百度文库

史料十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两国首脑确立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罗斯福曾对他的儿子说过:“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斩断通向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罗斯福见闻秘录》,李嘉译

设计说明:尽管抗日战争的影响和地位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但鉴于内容相对简单易学,教材中也有明确的阐述,学生也具有一定的基础了,所以,这里不再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探究。“史料十二”是对中国的影响,“史料十三”是对世界的影响,从中也能培养学生解读和概括史料信息的能力。

步骤九:回到初始页面(表格),让学生进行总结“抗战是伟大的!”

设计说明: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整体关照、前后呼应、聚合思维的意识。如“规模”可以概括为“参战人数之多(双方总兵力1000万人)、持续时间之久(14年)、波及范围之广(长达5000公里的正面战场和130万平方公里的敌后战场)、激烈程度之巨、伤害之重,可谓二十世纪中外战争史上之最”。

【作者简介】王生,男,1967年生,黑龙江望奎人,江苏省历史特级教师,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教师,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兼职导师,主要研究高考命题及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责任编辑:王雅贞】

作者:王生

第4篇:以“亲情”为主题单元备课说明及设计展示

【教材说明】本单元选自人教版五四制六年级,涉及课文有:《风筝》《羚羊木雕》《拥你入睡》《散步》《散文诗两篇》(《金色花》《荷叶母亲》)。本单元主要以家庭、亲情为主题。选文兼顾散文、诗文,兼顾古今,兼顾中外。

同时,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单元也以此为主题,课文有:《风筝》《羚羊木雕》《散步》《诗两首》(《金色花》《纸船》)《〈世说新语〉两则》。

【参与学校】哈尔滨市风华中学。

整体设计与教学策略

孙欣

【整体设计】本单元的整体教学思路:每个篇目的教学均以主问题引领为主。

●《散步》一课以朗读和人物探究为主。在熟悉课文的情节发展后,提出主问题:“说说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进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对课文进行深入挖掘。同时景物描写也是课堂教学不容忽视的方面。

●《羚羊木雕》分两课时进行。教学中我们依旧以朗读和人物分析作为重点。

第一课时,首先倾心朗读走入课文,然后整体感知: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然后再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为第二节课的深入分析做准备。

第二课时,提出主问题:“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完成。本课还设置了辩论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我们可以准备几个亲情故事来引导学生,使辩论双方达成共识,解决难点――友情需要珍视,亲情需要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金色花》的教学分7步。1.营造氛围,导入新课;2.自读诗歌,初步感受;3.美读诗歌,咀嚼品味;4.整体感知;5.比较阅读;6.质疑拓展;7.文章写法的渗透。

●《荷叶母亲》。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感知内容,思考:“这首散文诗描写了什么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是精彩朗读展示,配乐朗诵学生喜欢的段落。接着进入主问题探究:“为什么作者看到荷叶能想到母亲?细读课文描写荷叶和荷花的语句,谈谈你的发现。”最后是仿句练习。

●《拥你入睡》。第1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2步配乐自读,整体感知;第3步圈点勾画,精彩展读;第4步揣摩语言,品味真意;第5步总结方法,学以致用;第6步妙语佳句,开启文思;第7步自读家信,感悟亲情;第8步真情告白,回馈亲恩;第9步教师寄语,激情勉励;第10步特别作业,延续感动。

此课开发“家长”这一课程资源是一个亮点。第7步需要家长事先给孩子写一封信,倾述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忘的经历。

●《风筝》一课略讲,通过主问题“回忆童年的往事带给作者的是无法把握的悲哀,那么,在这篇弥漫着浓浓的悲哀气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贯穿全文的教学。

【教学策略】在集体备课中我们把《羚羊木雕》《拥你入睡》《散步》《散文诗两篇》作为重点篇目,每人选择其中两篇作为自己的详讲篇目。将《风筝》作为略讲篇目。

《风筝》过去一直是讲读篇目,我们为什么没有把它处理成详讲篇目呢?

因为我们所教的学生年龄较小,而《风筝》写作年代离我们比较久远,年幼的学生很难理解当时由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很难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中所表达的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的悲哀。所以根据学情我们组决定不按以往的教学把它处理成详讲重点篇目,而是处理成略讲篇目,而把贴近我们生活的《散步》《羚羊木雕》《拥你入睡》等篇目作为详讲篇目。

刘爽老师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和与家长沟通的感受,将《拥你入睡》作为详讲篇目。

张宁老师所任课班级学生特别喜爱朗读,《金色花》和《荷叶母亲》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她便将《散文诗两篇》确定为详讲篇目。我也将《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作为详讲篇目,将《羚羊木雕》处理成略讲篇目。

李婷婷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把《羚羊木雕》作为自己的详讲篇目。

同时,备课组把《散步》确定为详讲篇目。因为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展示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散步》教学设计

?笥付纪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与方法:揣摩词句含义,品味语言的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难点:理解一家人互相关心、互相尊敬的思想感情,感受和谐家庭的氛围,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前2分钟播放《我爱我的家》)

导语:听到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一首优美的歌曲激起我们对家的美好憧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感受呢?“家”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家能给我们温暖,家能给我们信心,家能给我们力量。家是宁静的港湾,家是人生腾飞的加油站。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温馨和美的家。

【设计意图】运用歌曲创设情境并对“家”加以阐述,用歌曲的优美旋律撞击学生心灵,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用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他们对“家”的认真审视。

二、课文初体验

此环节遵循一种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认知过程,让学生轻松走进课文。

1.找出陌生字词。(提示写法、字的意义,重基础,强调字音和写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2.请8名学生配乐朗读课文,把握字里行间的情感。(学生自评朗读的效果,使学生学会在朗读中抒发情感。)

3.为了检查阅读效果,回答屏幕问题。

①散步的时间、地点。

②散步的人有哪些?

③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是怎样解决的?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勾画圈点,品味语言的精妙,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亲情的温馨。

三、自主、合作、探究

主问题:说说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他/她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探究文章的人物(小组讨论)。

①“我”――孝顺;“母亲”――慈祥;

“妻子――贤惠;“儿子”――懂事。

②这种浓浓亲情还体现在文中的哪些细节中?(预设: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蹲下来背起儿子。反映了“我”的家庭和睦,一家人其乐融融。)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交流对这一句话“中年人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的理解。

④你认为这个家庭怎样?你对这个家庭中成员怎样评价?(预设:互敬互爱,温馨和睦的家庭中母慈、子孝、媳贤、孙乖。)

【设计意图】本篇课文为什么设置这个主问题呢?首先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家人相互尊敬、相互爱护、相互关心的和谐家庭的氛围,那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出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互敬互爱;第二,家庭成员有责任感。那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把人物性格分析和找体现亲情的句子作为切入点。在分析人物时我们进行了多种预设:首先,学生选择的人物可能不同,引导他们针对先提出的一个人物充分分析,分析透。其次,寻找的关键语句能反映出人物性格的一个侧面,但是并不突出,要引导学生理解该句人物的重要特点。比如:当分析“我”这个形象,总结出“孝顺”这一性格特征时,可能会有学生选择最后一段作为关键语句,此时要指导学生理解中年人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接下来在探究中总结学法,如何分析人物性格、寻找相关语段、判断描写方法、透析心理性格。

四、美读课文,加深体会(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

1.把握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

2.朗读的语气:温和、亲切中含庄重。

3.朗读的语调:平稳、深沉、抒情。

4.朗读的语速:中速略舒缓。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首真善美的颂歌,闪耀着亲情和人性的光辉。通过美读课文这一环节,提升学生对亲情的深层感悟,对人性美的理性思考。

五、拓展延伸

分享你的亲情故事,编写一条150字内的短信发给你的亲人,注意推敲文字,尽量做到语言优美、句式整齐、表达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散步之美在于以小见大,以家庭生活的细节反映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所以,课到这里,我们又一次和学生进行谈话,使学生回想家庭生活细节,从而达到情感共鸣。设计讲述亲情故事这一环节,即通过这一活动,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解读。

六、结束语

(同步播放《相亲相爱》配片)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亲情的温馨,我们无时无地不沐浴着爱的阳光。爱如久旱后的一场甘霖,爱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有了爱,家庭才更温馨;有了爱,社会才更和谐。人世间一切的情与爱需要我们慢慢参与、品评,我们的家庭才会和美,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

一份特殊的“作业”:懂事的你请在晚餐时给爸爸盛一碗饭,临睡时给妈妈捶捶腿,这不是一项作业,而是一份亲情的传递。

教学反思:

《散步》一文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和美温馨的亲情关系。我们在教学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使课堂教学更贴近他们的实际,真正体现“从学生角度出发”。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师不但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读,更应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散步》一文语言具有层次美、节奏美,很适合朗读。因此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也因量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另外,师生的互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问答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最恰当的时机,在看似无疑之处设疑,让学生借助关键词“慢慢地”、“稳稳地”展开想象,进入意境,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深层的理解,从而在有效的互动教学中触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有些问题的设置可以灵活变通,可以针对不同的班级情况灵活补充。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笥李婷婷

一、教材分析

《羚羊木雕》一文通过一件小事来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描写细腻,中心突出,故事情节非常紧凑,本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我们看到了少年之间朋友的交往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 背景分析

本文所在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本单元的其他几篇课文也洋溢着浓浓的亲情,相对其他几篇而言,本文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似乎有些从反面说理的味道。我想编者一定是要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亲情,明白亲情需要理解、友情需要尊重,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因此,备课组经过研讨将此设置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重点:角色朗读。理解矛盾冲突。

难点:结合文本体会人物的思想倾向。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把握文章思想的能力;2.提高朗读能力;3.学会用多种手段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真诚无私的友情,明白亲情需要互相理解、尊重。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把握、角色朗读、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方式理解文章。

四、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情景回现:让学生通过朗读重温情节。走入课文情景为深入探究做准备。

(二)小组合作探究: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

品味语言、评价人物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探寻这次家庭矛盾双方人物的思想倾向,探讨人的不同价值取向。但这个抽象的问题会不会难倒学生?于是我们尝试用“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来切入,让学生有话可说。这个问题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学法指导,还让他们体会和学习了本文描写人物的多种方法。学生可以喜欢文中的“我”,喜欢“我”的重情重义;喜欢万芳的宽容,甚至喜欢奶奶的善解人意。并通过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感悟文中人物的刻画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有的老师也认为这个问题有局限性:学生很可能会说不喜欢“我”的父母。我们经过探讨,认为可以以此引入对主旨的探寻。如:“同学们表述了自己的观点,交流了喜欢的原因。但对‘我’的父母的态度几乎没有表态,这就不得让我们深思:‘我’的父母的做法到底对不对,羚羊木雕到底该不该被要回。”这个问题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引入下一个环节。

(三)辩论环节:

辩论这个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处理家庭生活中矛盾,让学生理解在这件事中父母和“我”都是有欠缺的。明白亲情需要理解、友情需要尊重,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点,让学生从特定的角度体味亲情。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不是旁观者,而是适时的点拨者。当学生出现一些不良倾向时,要引导学生明白友谊的真谛及利与义的关系。

(四)交流感悟:

在正确的价值观下,让学生体会文章主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家庭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至爱亲朋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以图片、音乐铺设情景升华情感。

《金色花》教学设计

张宁

一、教法

1.启发点拨法: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朗读;

2.美读感知法: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

3.多媒体演示法:引入音像资料,制作课件,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二、学法

充分预习,收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锻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为上课做好准备。

三、教材的地位

《金色花》是表现母爱的一篇诗歌,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它定位在感受母爱上。

四、教学程序

1.营造氛围,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歌曲《懂你》,以营造学习氛围。再让学生展示收集的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出示古诗《游子吟》。再联系到课文《金色花》。

2.自读诗歌,初步感受。(5分钟)

第一遍读课文,主要让学生感知诗歌情感,教师不用提示朗读方法。

3.美读诗歌,咀嚼品味。(15分钟)

让学生全班集体朗读,发现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整齐而无感情等),再安排下一个步骤,选择喜欢或感受深刻的段落朗读,要求读出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及与众不同的感受。给学生3分钟准备时间,提示在选择语段旁就“感情、语气、语速、轻重”等方面做文字的标注。学生的朗读准备工作已经很充分,再进行展读会,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感情,读出诗歌美来。

4.整体感知。

为什么在学生读了好几遍之后再进行整体感知呢?因为《金色花》是一篇散文诗,概括起来不如记叙文好归纳。几遍下来,诗歌形象已很鲜明。再让学生概括会更容易些。

5.比较阅读。

鲜明的形象要靠生动的语言来塑造。我设置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就是将原文中修饰孩子的词语进行改动,让学生说说读了以后,觉得这篇文章与原文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发现字词的变化、句式的变换,感受泰戈尔极强的驾驭语言能力。

(1)字词的变化。

①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原文“笑嘻嘻地”表现出孩子的调皮可爱。

②在空中摇摆――晃动:“摇摆”很悠闲自在,与“跳舞”一起搭配,给人一种美感。而“晃动”显得散漫、随意、漫无目的。

③“投”与“落”: 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落――是随意的,没有目标的;而投――是有目的的,孩子想给母亲遮荫,体现了孩子对母亲的关心。

(2)句式的变换。

①“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母亲一天都见不到自己的孩子,非常着急,一旦见了孩子,又惊又喜,又气又疼,不免嗔怪孩子。读出母亲见到孩子时的惊喜与对孩子的疼爱,但又带点嗔怪的语气。

②“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

语气强烈,更重在责备。体现不出母亲的慈爱、善良以及对孩子的关爱。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把握这首散文诗中的孩子和母亲形象,调皮可爱、关心母亲的孩子和一个慈爱善良、关爱孩子的母亲角色。

6.质疑拓展。

(1)题目解读:让学生简单了解什么是象征,金色花在文中指什么?

(2)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这样写好在哪里?

我们喜欢用花朵来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了孩子的可爱。泰戈尔曾经说:“美的东西都是有色彩的。”而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花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

7.文章写法的渗透。

(1)文章借助金色花这种具体的形象抒发了对母亲的爱,让学生学习这种表达对父母的爱的手法。发挥想象,用下面的句式说一两句话:妈妈(爸爸),我想变成…… 当你……的时候,我……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再次感受泰戈尔独特的写作风格及他所颂扬的最崇高、最纯真的感情。)

(幻灯出示――泰戈尔作品中的话: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了我;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

(2)课外让学生阅读泰戈尔《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中的文章,更好地去感受泰戈尔其文、其人。

8.小结及作业。(5分钟)

如果把父爱比做高山,那是因为他高大、挺拔;而母爱则是一条小河,她温柔、清澈。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能将收集到的表达母爱的诗歌、名言或即兴创作的诗歌制作成卡片,并送给妈妈,再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朗诵方法,诵读泰戈尔诗歌。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孙欣

教材分析:本文抒发了子女对母亲的爱。读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灵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散文诗。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亲人的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放磁带《烛光里的妈妈》):母亲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母爱如涓涓细流,时时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当我们遇到风雨时,母爱总会悄然而至,今天,我们来学习冰心的深情之作――《荷叶母亲》,让我们和作者共同感受母爱的温馨。

2.了解作者,自由朗读,感知内容,并要求学生画出生字词,体会作者对莲的情感态度。学习生字:并蒂、花蕊、菡萏、慈怜、荫蔽。

3.这首散文诗描写了什么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写了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4.精彩朗读展示: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

5.为什么作者看到荷叶能想到母亲?细读课文描写荷叶和荷花的语句,谈谈你的发现。

6.文章写作者情绪变化的句子有哪些?为什么写这些句子?

明确:“烦闷”、“不适宜”、“不宁的心绪散尽”,这样写,表露了作者关注莲花的命运。

7.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 把母亲比做荷叶:“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在我无遮拦的天空下荫蔽?”你能把母亲比作什么?请模仿上文写一段话:母亲啊,你是_____,我是___,___,除了你,_____?

8.作业:从《繁星》《春水》中选择一首诗进行赏析,并写下来。

《拥你入睡》教学设计

刘爽

课前准备:

开发“家长”这一课程资源――请家长为孩子写一封表达爱意的信。学生年龄与作者心境之间的差距决定了学生对文本解读时的难度。为了缩短这一差距,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们借鉴网上的资源,设计了一个准备活动:让学生回家把《拥你入睡》一文有感情地读给父母听,再请父母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他们对孩子的爱。由于这里存在一个教育时机的问题,所以书信写完后先不直接交给孩子阅读,而是封好,让孩子带到学校。等到课上教育时机成熟,再适时自读。

教学目标:1.词语积累。揣摩语言,品味父爱深情;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浓浓亲情;3.正确理解父母的关爱,学会感恩和回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荷叶母亲》一文中,著名女作家冰心深情地告诉我们――纯洁的母爱,总在我们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像勇敢慈怜的荷叶护着红莲,给我们慰藉和力量;无私的母爱,将永远保护我们,伴我们一生。

母爱是崇高的,父爱的力量同样伟大。今天,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一位平凡的父亲,去倾听他动人的爱的诉说,感受他细腻而丰富的爱子深情。

(动情的文章需情境创设,在导入部分配以悠扬的背景音乐。)

二、配乐自读,整体感知

在背景音乐声中,学生自读,走进文本,为把握作者感情打好基础。思考:面对儿子的成长,作者的总体感受集中体现在哪两个词语上,请从课文中找出来。

三、圈点勾画,精彩展读

面对儿子的成长,作者既有惊喜,又有忧伤。请学生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划出父亲惊喜和忧伤的句子。并选择喜欢的句子,做精彩展读。

四、揣摩语言,品味真意

作者是如何将细腻、微妙的情感生动准确地传达出来的,让我们从修辞方法、句式、表达方式、人称以及炼词等角度鉴赏。

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从揣摩语言角度,进一步品味这些语言所表达的情感。这样可以更深层次地感受语言的魅力,更深地走进文本。这也要求学生不仅要知道作者运用了哪些技巧,更要知道运用这种技巧的表达效果。

五、自读家信,感悟亲情

让学生拿出父母写给他们的信,在背景音乐营造的氛围中,努力用“心”去品味家长情真意切的话语,感受家长浓浓的爱意与期待。(自读后可找学生谈读信的感受。)

六、真情告白,回馈亲恩

调动起学生投入的情感,还要让这种情感再释放到语文学习中,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设计此环节,让学生带着对父母之爱的理解与感动,把此时此刻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写下来,回家读给父母听。

七、感悟真情,教师寄语

父爱像丁香,淡淡悠长,只有当岁月走过,才渐渐品出那淡淡的父爱中所蕴涵着的悠远韵味;

父爱像细雨,润物无声,在我灵魂深处撑起一片绿荫,供我歇息,让我更深刻地领悟生命与爱的厚重;

父爱像名著,博大精深。“命运的建筑师,就是你自己!”谆谆叮嘱中透出父爱的深刻,无言的父爱将伴我们在漫漫人生路上上下求索!

(学生在齐声诵读中,进一步感悟父爱,升华对父爱的理解。)

孩子们:趁父母还健康的时候,尽情享受这种亲情。当我们背负责任,怀揣梦想前行时,别忘了背后那充满“爱” 与“希望”的目光!

八、特别作业,延续感动

1.把你的“真情告白”读给父母,再给父母一个深情的拥抱,说声“妈妈/爸爸,我爱您!”

2.推荐阅读:《我看见了大海》(阿真)和《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毕淑敏)。

反思:

1.本节课关于“家长”这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形式很新颖,而且从教学氛围来看也非常有效。课堂上,当学生们拆开信封,读起家长对他们饱含关爱与期待的书信时,热泪盈眶,教室响起一片啜泣之声。能够感受到他们对父母的辛勤付出和关爱的理解与感动。这与教师对本节课“情感目标”的期待是一样的。

2.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我认为应该是对语言的品析,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从而领略文中的语言美、情感美。但在教学中,学生在“揣摩语言,品味真意”环节的情绪并没有预期得高,品析只停留在对句子的简单的整体感悟上。通过课堂与学生的对话,我发现:原来是我的问题设计脱离了学生实际――“从修辞方法、句式、表达方式、人称以及炼词等角度鉴赏语句”,这种提法对于初一的学生,难度有些大。于是,我做了调整,改成:作者是如何将细腻、微妙的情感生动准确地传达出来的,请大家开动脑筋,谈谈你的发现。接下来,在学生的自由发言中,我适时地点拨、归纳,把品析语言的角度总结出来,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也为他们平时的自主阅读提供一些帮助。

《风筝》教学设计

胡继营

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问题较多,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关于本文的主旨,历来有多种理解,且多强调作品的政治性――对封建教育、 封建家长制的批判。这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时代久远,加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实际的局限,要初一的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反封建性是有较大困难的。至于本文教学的难点,我认为应是对作品中一些语意含蓄而深刻的语句的理解。按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要理解这些语句是极不容易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对这一问题不应过多涉及,我的处理办法是:在学生质疑的环节中,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简单点拨,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大略的认识即可,更多的内容则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再去领悟和体会。

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所以将这堂课作为自读课处理。在处理时,遵循下列原则:

一、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补充鲁迅的个人简介。

二、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主,引导、点拨为辅

引导:在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对阅读的步骤、重点等问题给予必要的引导,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点拨:对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疑难,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给予必要的点评。

三、设置主问题,提纲挈领

回忆童年的往事带给作者的是无法把握的悲哀,那么,在这篇弥漫着浓浓的悲哀气息的散文中,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委派代表发表观点。学生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如:

――告诉我们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抒写作者为童年时的精神虐杀而产生的深深的痛苦、悲哀和忏悔。

――告诉我们,有些错误是永远无法补过的。

…………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就该肯定。教师还可结合当时的现实适当补充,点明本文的政治意义:作者童年时曾无情地虐杀了小兄弟天真烂漫的童心,中年时他才悟到这种精神虐杀是多么残忍,他想补过,可是却没有了机会,于是他感到痛苦,感到无可把握的悲哀。正是这种童年的体验促使作者写下了这篇散文。同时,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个人情怀往往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察觉到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着的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虐杀,因此他写下了这篇散文。其实也是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一种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反思:

鲁迅的作品一直以深刻著称,《风筝》也不例外。但就是这样一篇内涵深刻的文章在有些地区小学五年级就已经开始学习了,为什么呢?文章是死的,教学是活的,这里存在着取舍的功力。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风筝》的教学就能体现这点。将兄弟之情作为这课的重点来研究就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这个特点,既激发了初一学生对兄弟之情的兴趣,使他们有话可说,有问题可探讨,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又达到了小切口、深挖掘的效果,对“严厉”也是一种爱理解更为深刻,且可以联系到现实生活来体会。所以对这一课的处理今后可以尝试着运用到类似的课文教学上。

第5篇: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准备课》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准备课》教

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准备课》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准备课》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

数一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美丽的校园情境图;二是从 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或物;三是配合此部分内容的练习题(练习一第1题、第2题)。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提供丰富的计数资源,并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美丽的校园为学生提供了校园内飘扬的国旗、高大的教学楼、和蔼的老师、活泼的学生、美丽的鲜花、宽阔的操场以及校园外飞翔的鸽子、整齐的大雁、葱郁的树木等计数资源。此外,也给初入学的小学生展现了校园生活,帮助他们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关爱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等等。

(2)丰富的计数资源为学生充分计数服务。

情境图中提供的每种数量的事物不止一种(如数量是1的,有一面国旗、一位教师、一座教学楼等),学生在计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中,初步感受到同一种数量的各种事物可以用同一个数表示,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对学习的新奇感,逐步形成喜欢学习、乐于学习的愿望。

图中各种人和物的具体数量见表1-1。

表1-1 美丽的校园中各种人和物的数量统计表

数量

人和物

数量

人和物

1

国旗,楼房,老师,足球,带红领巾的学生,戴头巾的学生

六盆花,不运动的女生

2

单杠,向老师行礼的学生,看踢足球的学生,读书的学生,黄色垃圾桶,绿色垃圾桶

7

鸽子

3

石凳,踢足球的学生,楼房左面的大树,跳绳的学生,互相问好的老师和学生

8

大雁,所有的大树,锻炼身体的学生

4

垃圾筒,向日葵

9

所有女同学,不戴红领巾的男生

5

花坛里的花,五个大字,国旗上的五角星,楼房右边的大树

10

所有男同学

(3)在充分计数的基础上辨认1~10各数。

教科书第4~5页各集合圈中的人或物都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每个集合圈的旁边都标上了相应的数,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认数和读数的情况、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学习习惯等,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但这里不是正式教学生认和读这些数。

比多少是学生学习认数、计算的准备性知识。教科书共安排了三个内容:一是主题图;二是做一做;三是和此部分内容配合的练习题(练习一第3题、第4题)。具体编排特点如下。

(1)创设了引人入胜的小猪帮助小兔盖新房的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创设引人入胜的小猪帮助小兔盖新房的童话情境,有4个意图: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引出所学内容;三是为教学知识提供现实背景;四是渗透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故事可以这样讲解: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所快要盖好的小房子,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这是小猪在帮小兔盖房子。他们有的搬着砖,有的扛着木头。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了,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

(2)情境图中提供了丰富的比较资源。

情境图中提供了小白兔、小猪、鱼和砖、木头、板凳、胡萝卜、苹果、花等可供比较的资源。利用小兔与砖、小猪与木头个数的比较,建立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初步感受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与少。

(3)通过两个层次的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

第一层是借助小兔和砖比较、小猪和木头比较,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初步理解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第二层是借助图中还可以比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寻找资源,充分地进行比较。如小猪与小兔只数的比较、小兔与胡萝卜个数的比较、苹果与胡萝卜个数的比较、凳子与动物只数的比较等,不仅让学生在比较中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和少,还能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学生刚刚从幼儿园迈进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在观察教材插图时,往往只对其中的色彩、人物等感兴趣。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如教学数一数时,教师出示情境图后,不要急于给出数数任务,应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数一数各种事物的数量。

(2)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教材的主题图或情境图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只抽取出其中一种或两种进行了展示。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中提供的信息,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去数、去比较,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3)采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观察、数数、比较等数学学习活动,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4)全面了解学生的数数能力及比多少的基本经验。

以数一数的教学为例,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言,以便做到全面的了解。发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以帮助,但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在以后教学中,还可以继续给以帮助。

在比多少的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调用已有的比多少的经验,理解比多少的道理,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但注意要求不要过高,注意与数的比多少的层次的不同。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培养(参见本单元的备课资料)。

(6)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本单元蕴涵的思想品德的因素很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加以渗透。如在观察、讲解美丽的校园时,可以将图中小朋友的状态与小学生守则中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在小猪帮小兔盖新房的童话故事中,可以渗透团结互助、乐于助人的教育。

(7) 建议用2课时教学。

(四)具体内容的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编写意图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初步懂得小学生的行为规范遵守纪律、按时到校、尊敬老师、关爱同学、好好学习、锻炼身体。

(2)通过学生计数图中人和物的数量,全面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观察事物的方法、语言表达的能力,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奠定基础。

(3)帮助学生感受数与生活的关系,保持对数学的好奇心,保留对学习的新奇感,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同学、喜欢学习、喜欢上学。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准备课》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准备课》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1)精心制作好教具、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把美丽的校园的情境图制作成挂图或动画课件。课件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示,先出示一位教师,再逐一出示一组一组的人和物。

也可用本学校的照片实施教学,还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让学生现场表演,帮助学生观察、计数。

(2)帮助学生建立有序观察的意识,进行数数方法的指导。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按照自己的兴趣数图中的人物、物品的数量。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如先数数目比较小的,再数数目比较大的;也可以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数等。如果是在书上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笔点着数,或用笔做记号以保证不重不漏。

编写意图

(1)数数的资源丰富,而且鉴于学前教育水平的提高,给出的人物数量为20,以便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

(2)对学生数数情况的了解,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一一对应地点数的方法;二是说出计数的结果(总数),即知道最后数到几,物体的总数就是几。

(3)本节课可设置如下问题。

问题一: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请大家仔细看看,图里都有一些什么呢?先和同伴交流一下。

问题二:有几面国旗?几位老师?引导学生逐一数出数量是1~10的人和物。

问题三:数数量多的实物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你是怎样数的,以对学生进行数数方法的指导。

问题四:你能数数身边的事物吗?如教室的门窗、铅笔盒里的铅笔,一行课桌的数量;手的只数、脚指头数、眼睛的只数等。

(4)教学中注意结合小学生行为准则适时进行教育。

编写意图

(1)教材在这里将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人或物放在集合圈中,并在集合圈旁标上相应的1~10各数。这样,使学生看到主题图中事物的数量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既渗透了自然数的基数意义,帮助学生初步感受了数学化的过程,又将数数与认数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

(2)这里通过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1~10各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

教学建议

(1)按照学生计数的进程适时呈现集合图。

当学生按照顺序计数的时候,学生每数完一类物体,教师可以仿照教科书,将这类物体加上集合圈,并写出相应的数。同一数量的物体可以集中排列。如,学生说1面国旗、1位老师,教师可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1面国旗、1位老师的图,并告诉学生,1面国旗、1位老师,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的左面出示1。

(2)了解学生认数、读数情况。

当10个数都出示后,可以让学生再认一认、读一读,了解学生认识这10个数的实际情况。可采取以下方法让学生认、读:一是连同集合图一起呈现数,让学生认、读;二是直接以卡片的形式呈现1~10各数,让学生认、读;三是可以由教师说出一个数,让学生从各数的卡片上找出该数。

应注意的是,如果遇有读错的情况,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指导。如,当有的学生读错时,可以让该生再数一数集合圈里的人或物,纠正读错了的数,加深学生印象。

(3)注意把握教学要求。

本节课是准备课,主要是了解学生的情况,不是正式教学生认、读1~10各数。因此,要注意把握教学要求,以与第三单元的教学相区别。

编写意图

从对情境图的观察用集合圈表示事物出示相应的数字,其编排的层次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层次,教师可有效地加以利用。

编写意图

(1)教材从小猪帮助小兔盖新房的童话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2)利用有情节的两种素材小兔与所搬的砖、小猪与所搬的木头的比较,使学生直观理解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初步感受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一一对应的方法。

(3)借助图中还可以比什么提示教师利用情境中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充分地感知同样多 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准备课》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准备课》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1)讲好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在悠扬、轻快的音乐中,有感情、有节奏地讲述小猪帮小兔盖新房的童话故事,把学生带入童话的意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2)以童话为背景,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首先,可以组织摆一摆、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用教师准备好的学具,在黑板上边摆边叙述童话故事。

接着,再组织比一比、说一说的活动:借助学生摆的图片,问学生每只小兔搬几块砖。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把小兔和砖的图片分两排摆放好,借助小兔是怎么搬砖的,引导学生说出:1只兔子搬1块砖,没有多余的。在此基础上,教师把小兔和砖一一对应连起来,并说明:像这样,1只兔子搬1块砖,正好都对上,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同时板书同样多,渗透一一对应比较的方法。

编写意图

第1题是同样多的操作活动。操作的学具可以自主选择,只要被比较的两种物品的个数同样多就行。学生比较完后,可以说说比较的结果。如梨和苹果同样多铅笔和橡皮同样多等。

第2题是比多少的操作活动。教材不仅提供了多种比较的方法,而且被比较的物品可以随意摆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比较的方法: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也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比较;还可以凭直觉进行比较等。

第3题,左右两幅图都是按照一一对应的方式排列的。左图多的在上面,右图少的在上面,帮助学生感受物体个数的多与少,与物体所在的位置没有关系,以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另外,在做此题目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带领学生审题,使学生感受到要在题目的要求下做事。

教学建议

仿照此方法教学多少。关于多、少的含义,可以这样说:1只小猪对1根木头,小猪没有多余的,而木头有多余的,就是木头多,小猪少,我们就说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只数多,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数少。

最后,组织练一练、说一说的活动:借助1只小猪吃1个苹果够不够,1只小兔吃1个胡萝卜够不够等问题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说一说够或者不够的理由。(3)充分发挥练习题的作用。

在用教材中的题目进行练习时,可以分三步走:一是教师提出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操作,然后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比较的结果;二是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提出要求,另一个学生按照要求操作,然后互相说说比较的结果;三是让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理解书中文字的意思。

编写意图

第1题是关于数数方法的练习。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完整的表达能力。如树上有5只小鸟或鸟窝里有5只小鸟。

第2题要把动物的个数与相同个数的点子图连起来。学生既要数集合圈中动物的个数,又要数集合圈中点子的个数,再根据数出的结果将两图对应起来,要求更高些,但更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教材给出了范例,以让学生理解题意。这里是教材第一次出现点子图,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第3题是比多少的变式练习。两种物体个数不同,疏密不同,排列均匀,首尾对齐。需要学生认真加以观察、分析和判断,进而明确:比多少时不能看是否排得一样长,应通过一一对应或数一数去比较。

第4题呈现形式新颖、比较方法多样,学生可以自由比较。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以第2题为例,可以先让学生说说你看见什么了,再让学生说说这条线告诉我们什么了,使学生明确连线的含义,明确题目要求后再让学生练习。

以第3题为例,可以先让学生结合图,说说题目的意思,理解题意后放手让学生去比较。

(2)在练习中多方面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及对比多少的方法的掌握情况。

这里的练习多为变式练习,因此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以第2题为例来说,不仅需要学生多次数数,还要将数得的结果进行对应,渗透了数的比较的内容。以第4题为例来说,学生可以按规律一组一组地比,也可以数出来比数的大小,不管怎么比,都能体现学生本身的学习起点。因此,教师要充分地进行了解,以把握好教学的起点。

第6篇:第一单元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春天”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找春天》《开满鲜花的小路》《邓小平爷爷植树》4篇课文。这4篇课文体裁各异,有古诗,有散文,还有童话故事。课文表现了春天里的美景和人们的活动,尽显春天的美好。

“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每篇课文后面的习题和口语交际、语文园地中,均对这一教学重点进行了提示。《古诗二首》“朗读课文”渗透了“注意语气和重音”的要求。《找春天》“读下面的句子,试试怎样读更好”,侧重“注意重音”训练。《开满鲜花的小路》“分角色朗读课文”,《邓小平爷爷植树》“朗读课文”,这些习题都是“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的具体体现。口语交际的“注意说话的语气”,从交际的角度反映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语文园地一中“字词句运用”第二题“根据不同的提问,读读下面的句子”,这是对“注意重音”的小结与运用。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重音”,这是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本技能之一。其中“注意语气”,学生并不陌生,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册教材多次训练过。本单元教学,要巩固学生在年级和二年级上册教材中所学,侧重学习根据不同的角色读出不同的语气。“注意重音”是教材对学生的新要求。朗读时“注意重音”比较复杂,本单元教学时,学生有注意重音的意识,明显可以读重音的字词,学生能尝试读出来即可,要求不要过高。本单元在《找春天》一文中安排了一次“找春天”的语文实践活动。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这是组织学生走向大自然,观察体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时机。教学时要做好安排,把“找春天”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第7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习作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习作《石榴》观评记录

还乡店小学

郑新建

今天,我有幸观看了尹春兰老师执教的说明文习作《石榴》。她指导学生提炼、掌握并运用说明文写作“三部曲”,具体的指导学生审题、思维导图、过渡、开头结尾等一些写作基本技巧,使学生在实践中慢慢掌握,并养成一些习惯。尹老师精心、巧妙设计,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并将课堂教学升华、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把尹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亮点进行总结。

一、 自始至终,尹老师都注重了教学方法的指导。

(1) 指导审题,明确要求。尹老师,让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的形式,学会审题,并指导如何写好说明文,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

(2) 列提纲,也是指导学生写作的好方法,使学生知道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同时,老师还渗透了详细得当、重点突出的写法。

(3) 在指导学生观察石榴的整个过程中,不断的指导学生用上说明方法,展开了学生的想象力,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 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情境,发展学生观察能力。 (1) 课一开始,老师就提出这节课要请同学们吃石榴,学生的兴趣特别大。

(2) 老师很好的抓住孩子们好奇心强,好胜强、爱动手等习理特点。在切石榴时,学生观察得特别仔细。观察后,在运上说明方法表达时,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小组合作,新手掰开石榴,研究石榴的结构。 总之,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习作课。孩子们在愉快的课堂教学中,既观察了石榴、品尝了石榴,也学会邓写说明文的方法,写出了好文章。

第8篇:说明文作文450字五年级第三单元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介绍一种物品》作文指导课教案(含范文4篇)

教学目标

1、运用本单元学习的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学写一篇说明文,

2、能生动形象地把物品特点、用途、好处、使用方法等介绍清楚。

3、按说明文的一定顺序写作,将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恰当运用到习作中去,使学生在习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受到热爱科学的教育,陶冶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习作重点

按说明文的一定顺序把特点、用途、好处、使用方法、生活习性等介绍清楚。 课前准备

每人准备一两件“小商品”,可以是吃的、玩的、用的„„如果有产品说 明书也可以带来。

范文 <<青瓜的自述>> 我叫青瓜,是五彩缤纷的蔬菜王国里的一位公民卅么?你说我和黄瓜有点像?当然啦,本来我俩就是有血缘关系的一家子嘛。不瞒您说,黄瓜是我的老前辈。我是黄瓜的改良品种。 其实我和黄瓜还是有蛮大区别的,起码形象上我就比它酷得多:黄瓜常年身穿一件土里土气脑外衣,色彩暗淡不说,还没型没款,上面光溜溜的一点装饰品都没有;你再看我青瓜吧,一身充满前卫风格散发着青春活力的绿风衣,(转载于:说明文作文450字五年级第三单元)上面“钉”满许多可爱的小刺儿。别担心,这小刺儿绝没有仙人掌那样凶,不会造成流血事件。我的脾气也比黄瓜牛得多,黄瓜早早地在春天就迫不及待上市了,而我总要坚守到硕果累累的秋天才心甘情愿地下架。不过,若是在大棚里,我的性格就“随和”多了,一年四季,你哪个时候需要我,我就哪个时候熟给你看。当然脾气大是有道理的——我的块头比黄瓜壮得多,精便捡起一条来就有一斤多重! 别看我长得不怎么样,但瓜不可貌相,我注重的是“内在美”。我的营养十分丰富,据说在蔬菜维生素c含量排行榜上,位居前列。 人们喜欢我,各有理由。有的说:青瓜生吃清脆爽口,若是将其切片再放点酸醋、白糖、辣椒、芜美饰一下,那就更是“雀巢咖啡——味道好极了!”有的说:青瓜熟吃更是美味可口,不论爆炒,做汤,都是一道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可与山珍海味媲美!还有爱美人士竖起大拇指极力夸赞我。青瓜是正宗地道纯天然的美容护肤品,有美白之奇效,若常以青瓜片贴脸。别说可以去掉脸上个创斑点暇疵,就算你是黑旋风也可以把你变成白旋风。 啊!我有这

么大本事吗?默默地喜欢我就得了,别这么张扬嘛,免得我青瓜就要变红瓜了一一脸红了嘛。

“唐老鸭”储蓄罐

在我的写字台上有很多工艺品,但我最喜欢的是一个储蓄罐。因为这是去年我过生日的那天,舅舅送给我的生日礼物。

储蓄罐的形状是一只非常可爱的唐老鸭。它的皮肤犹如雪一样白,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我的家是数学迷宫似的。它有着扁扁的嘴巴,而且很大,从下巴一直咧到耳根子,好像有很多很多的话要对我说。它的头戴着一顶船形的水手帽,脖子上还用红绸子打了一个非常美丽的蝴蝶结,身上穿着一件瓦蓝瓦蓝的水手服,脚上还套着一双金黄色的大皮鞋。在背面看唐老鸭,好像是动画片中的“大力水手”。

它左肩背着一个红色的小书包,右肩斜挎着一个黄颜色的小水壶。看着它的样子,可真神气,好像要到哪里去野游似的。从远处瞧它,外表是那么滑稽、可爱。唐老鸭背着的那个“绿色小书包”的后面,有一个又长又扁的缺口,那就是储蓄罐的投币处。你说,我这个“唐老鸭”储蓄罐是不是非常可爱呢?

我喜欢“唐老鸭”储蓄罐,所以我编了一首儿歌:“小小储蓄罐儿,是我好伙伴儿。一分一分装进去,养成节约好习惯。小小储蓄罐儿,是我好伙伴儿。零存整取送灾区,我学赖宁作贡献。”每当我热了,想买个冰棒凉快凉快的时候,我就想起了编的这首儿歌,我就会快步跑回家,把那几角钱放到我的“唐老鸭”储蓄罐里,这时,“唐老鸭”好像在说:“好样的,小主人。”我看着它的样子,高兴万分。

一年过去了。我把存在储蓄罐里的钱取出来。全是几分钱、几角钱、几元钱,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些钱数完,一共有三百多元钱。我高高兴兴地捧着“唐老鸭”储蓄罐对妈妈说:“妈妈,我要把这三百多元钱捐给希望工程小学,让山区的儿童们也能和我们一样,在温暖的校园里幸福成长。”妈妈听了我的话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爱我的小伙伴--“唐老鸭”储蓄罐篇二:小学作文范文 五年级第三单元 学写说明文

小学作文范文 五年级第三单元 学写说明文。介绍一种水果

我最喜欢的水果-----草莓

说起水果,我就会不由自主地高兴起来,因为从小我就非常喜欢吃水果,像西瓜呀、桃呀、葡萄和苹果等等,有的时候我饭吃得不多,但是每天我都要吃很多的水果,家长还老说我是吃水

果长大的漂亮的女儿呢。

在我爱吃的水果当中,草莓是我的爱,因为它不仅成熟早,可以在所有瓜果中率先上市,而且新鲜味美,酸味不大,甜味清淡,

酸甜可口,还不伤肠胃。

为了了解草莓是怎样生长的,我还专门上网查看了很多草莓的资料呢,从中我知道了草莓属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叫洋莓,原产于南美洲。草莓品种繁多,有2000多个品种。草莓喜欢温暖的天气,不耐寒冷。我国的河北省、山东省和很多南方省市都

有草莓的种植。

草莓的果实是球形或椭圆球形。成熟的果实红艳艳的,表面疙疙瘩瘩,附有许多小种子,小时候我还以为那是很多的芝麻粘在上面呢。草莓的果实鲜艳红嫩,柔软多汁,甜酸可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此外还含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葡萄糖、蛋白质、脂肪、铁钙、磷等,所以有人管草莓又叫“美容果”,拿起一个放到口中轻轻的嚼动,那粉红色的汁液伴随着鲜嫩的果肉在嘴里有一种甜滋滋、酸溜溜、凉爽爽的美妙感觉,唯一感到遗憾的就是那

附在草莓表面上的小种子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

每当家长买回草莓的时候,只要我有时间,我都要亲手把草莓下面的绿叶摘下来,如果叶子是水灵灵鲜绿色的,那么草莓一定是新鲜的,我真希望有机会去种植草莓的地方亲眼看看草莓是怎样

生长的。

我还有很多种吃草莓的方法呢,有的是家长告诉我的,有的是我自己发明的,比如:把草莓洗净用小刀切成四块放入盘中,在上面洒上一点白糖,这样吃起来就算是不太熟的草莓,也不会感到很酸了。还可以把切好的草莓和切好的黄瓜和小西红柿放在一起,放入沙拉酱拌好,就成了一道美味的水果沙拉了。

总之,草莓是我非常喜欢吃的水果之一,虽然写了这么多,但好

像我还是有点意犹未尽。 ....那个,自己加一点呗

葡萄(谢成斌)

葡萄是一种像徽章大小的水果,外形可爱,味道可口,是世

界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

葡萄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据考古资料显示,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大约

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也开始了葡萄的栽培。希腊是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并进行葡萄

酒酿造的国家。 葡萄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北各地均有,主要产于新疆、甘肃、山西、河北、山东等地。葡萄茎长达10米到20米。花很小,

是黄绿色的。

葡萄有很多种类,有白、青、红、褐、紫、黑等不同果色。果熟期8到10月,中国栽培葡萄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为

汉代人张骞引入。

葡萄品种很多,全世界约有上千种,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酿酒葡萄,一类是食用葡萄。

葡萄根据原产地不同,分为东方品种群和西方品种群。我国栽培历史久远的“龙眼”、“无核白”、“牛奶”、“黑鸡心”等均属于东方品种群。“玫瑰香”等属于欧洲品种群。葡萄在未来的世界里,人们一定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品种。

猕猴桃(冀星)

猕猴桃的外形好像一个泥球球,和鸡蛋大小一样。它的外表虽然没有苹果那样细滑,也没橘子那么颜色鲜艳,可是它却很好吃。当你仔细闻的时候,它还会“飞”出一种诱人的香气,成熟的

果子是软软的,未成熟的果子是硬硬的。

对了!说起猕猴桃的营养。是在世界上最有营养的前26种水果中,猕猴桃的营养丰富全面,含有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镁,钠,钾及硫等。还喊了胡萝卜素,所以要多吃猕猴

桃哦!

它的价格就好说了!批发价就一员左右,零售店就两三元,

有的地方五元多,就像珠宝店一样贵。

吃了猕猴桃,酸酸的也含一种甜味,里面是绿色的带黑色的小籽,每次吃猕猴桃的时候我就很*****唉也不知道怎么形容,就一个字,好!很高兴因为这种水果---猕猴桃又有营养又有好吃的

果肉,也有好多种类,还能美容皮肤!

在水果中,猕猴桃是最有营养的! 苹 果(肖怡雯)

苹果是一种营养丰富,用处多,样子漂亮的水果。

我来诶你介绍一下苹果。苹果的外形漂亮,像一个红彤彤的大气球。苹果的形状却像一个小拳头那么大,但是味道很好。吃上去脆脆的,你会觉得一股香甜的气味扩散开来。如果你摸一下滑滑的苹果,你会觉得像鸡蛋一样光光的。如果你仔细看苹果的

皮,你会觉得小点和黄条和在一起会像一副油画。

苹果不但外形漂亮,味道香甜,作用也很多。儿童经常吃苹果,可以促进大脑发育,增强记忆力。这是因为苹果不仅富有大脑所需的营养成分,而且含有有益于儿童生长发育的纤维和能增

强记忆的锌。

苹果还含有一种神奇的“苹果粉”,苹果粉的作用可就大了去了。苹果粉具有七种功效:一是抗氧化作用,可保持食物新鲜;二是消除异味,可去鱼腥口臭;三是预防蛀牙;四是能抑制血压上升;五是能抑制活性氧发生;六是抑制黑色素;七是能抑制过

敏。

苹果还有很多别称呢!比如“明目果”。为什么叫“明目果”呢?因为它含有对视力起关键作用的维生素a和微量元素硒。除了

“明目果”还有“记忆果”等很多别的名称。 接下来我给你讲个关于苹果的新闻,美国人在一天定了一个苹果日。就是一天不吃东西光吃苹果。因为苹果能分散脂肪让人

变瘦。

苹果的营养很丰富。苹果里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维生素b2,胡萝卜素,以及钙,磷,酸,柠檬酸,

等有机物和纤维及果酸胶。

苹果是一种对身体非常好的水果,大家一定要多吃一些苹果

呀!

评论这张篇三:小学作文范文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学写说明文

小学作文范文 五年级第三单元 学写说明文。介绍一种水果

我最喜欢的水果-----草莓

说起水果,我就会不由自主地高兴起来,因为从小我就非常喜欢吃水果,像西瓜呀、桃呀、葡萄和苹果等等,有的时候我饭吃得不多,但是每天我都要吃很多的水果,家长还老说我是吃水果长大的漂亮的女儿呢。

在我爱吃的水果当中,草莓是我的爱,因为它不仅成熟早,可以在所有瓜果中率先上市,而且新鲜味美,酸味不大,甜味清淡,酸甜可口,还不伤肠胃。

为了了解草莓是怎样生长的,我还专门上网查看了很多草莓的资料呢,从中我知道了草莓属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叫洋莓,原产于南美洲。草莓品种繁多,有2000多个品种。草莓喜欢温暖的天气,不耐寒冷。我国的河北省、山东省和很多南方省市都有草莓的种植。 草莓的果实是球形或椭圆球形。成熟的果实红艳艳的,表面疙疙瘩瘩,附有许多小种子,小时候我还以为那是很多的芝麻粘在上面呢。草莓的果实鲜艳红嫩,柔软多汁,甜酸可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此外还含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葡萄糖、蛋白质、脂肪、铁钙、磷等,所以有人管草莓又叫“美容果”,拿起一个放到口中轻轻的嚼动,那粉红色的汁液伴随着鲜嫩的果肉在嘴里有一种甜滋滋、酸溜溜、凉爽爽的美妙感觉,唯一感到遗憾的就是那附在草莓表面上的小种子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

每当家长买回草莓的时候,只要我有时间,我都要亲手把草莓下面的绿叶摘下来,如果叶子是水灵灵鲜绿色的,那么草莓一定是新鲜的,我真希望有机会去种植草莓的地方亲眼看看草莓是怎样生长的。

我还有很多种吃草莓的方法呢,有的是家长告诉我的,有的是我自己发明的,比如:把草莓洗净用小刀切成四块放入盘中,在上面洒上一点白糖,这样吃起来就算是不太熟的草莓,也不会感到很酸了。还可以把切好的草莓和切好的黄瓜和小西红柿放在一起,放入沙拉酱拌好,就成了一道美味的水果沙拉了。

总之,草莓是我非常喜欢吃的水果之一,虽然写了这么多,但好像我还是有点意犹未尽。 ....那个,自己加一点呗

葡萄

葡萄是一种像徽章大小的水果,外形可爱,味道可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 葡萄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据考古资料显示,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大约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也开始了葡萄的栽培。希腊是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并进行葡萄酒酿造的国家。

葡萄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北各地均有,主要产于新疆、甘肃、山西、河北、山东等地。葡萄茎长达10米到20米。花很小,是黄绿色的。

葡萄有很多种类,有白、青、红、褐、紫、黑等不同果色。果熟期8到10月,中国栽培葡萄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为汉代人张骞引入。

葡萄品种很多,全世界约有上千种,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酿酒葡萄,一类是食用葡萄。

葡萄根据原产地不同,分为东方品种群和西方品种群。我国栽培历史久远的“龙眼”、“无核白”、“牛奶”、“黑鸡心”等均属于东方品种群。“玫瑰香”等属于欧洲品种群。葡萄在未来的世界里,人们一定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品种。 猕猴桃

猕猴桃的外形好像一个泥球球,和鸡蛋大小一样。它的外表虽然没有苹果那样细滑,也没橘子那么颜色鲜艳,可是它却很好吃。当你仔细闻的时候,它还会“飞”出一种诱人的香气,

成熟的果子是软软的,未成熟的果子是硬硬的。

对了!说起猕猴桃的营养。是在世界上最有营养的前26种水果中,猕猴桃的营养丰富全面,含有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镁,钠,钾及硫等。还喊了胡萝卜素,所以要多吃猕猴桃哦!

它的价格就好说了!批发价就一员左右,零售店就两三元,有的地方五元多,就像珠宝店一样贵。

吃了猕猴桃,酸酸的也含一种甜味,里面是绿色的带黑色的小籽,每次吃猕猴桃的时候我就很*****唉也不知道怎么形容,就一个字,好!很高兴因为这种水果---猕猴桃又有营养又有好吃的果肉,也有好多种类,还能美容皮肤!

在水果中,猕猴桃是最有营养的! 苹 果

苹果是一种营养丰富,用处多,样子漂亮的水果。

我来诶你介绍一下苹果。苹果的外形漂亮,像一个红彤彤的大气球。苹果的形状却像一个小拳头那么大,但是味道很好。吃上去脆脆的,你会觉得一股香甜的气味扩散开来。如果你摸一下滑滑的苹果,你会觉得像鸡蛋一样光光的。如果你仔细看苹果的皮,你会觉得小点和黄条和在一起会像一副油画。

苹果不但外形漂亮,味道香甜,作用也很多。儿童经常吃苹果,可以促进大脑发育,增强记忆力。这是因为苹果不仅富有大脑所需的营养成分,而且含有有益于儿童生长发育的纤维和能增强记忆的锌。

苹果还含有一种神奇的“苹果粉”,苹果粉的作用可就大了去了。苹果粉具有七种功效:一是抗氧化作用,可保持食物新鲜;二是消除异味,可去鱼腥口臭;三是预防蛀牙;四是能抑制血压上升;五是能抑制活性氧发生;六是抑制黑色素;七是能抑制过敏。

苹果还有很多别称呢!比如“明目果”。为什么叫“明目果”呢?因为它含有对视力起关键作用的维生素a和微量元素硒。除了“明目果”还有“记忆果”等很多别的名称。

接下来我给你讲个关于苹果的新闻,美国人在一天定了一个苹果日。就是一天不吃东西光吃苹果。因为苹果能分散脂肪让人变瘦。

苹果的营养很丰富。苹果里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维生素b2,胡萝卜素,以及钙,磷,酸,柠檬酸,等有机物和纤维及果酸胶。

第9篇:小学作文 五年级第三单元 学写说明文.

小学作文范文 五年级第三单元 学写说明文。介绍一种水果

我最喜欢的水果-----草莓

说起水果,我就会不由自主地高兴起来,因为从小我就非常喜欢吃水果,像西瓜呀、桃呀、葡萄和苹果等等,有的时候我饭吃得不多,但是每天我都要吃很多的水果,家长还老说我是吃水

果长大的漂亮的女儿呢。

在我爱吃的水果当中,草莓是我的爱,因为它不仅成熟早,可以在所有瓜果中率先上市,而且新鲜味美,酸味不大,甜味清淡,

酸甜可口,还不伤肠胃。

为了了解草莓是怎样生长的,我还专门上网查看了很多草莓的资料呢,从中我知道了草莓属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叫洋莓,原产于南美洲。草莓品种繁多,有2000多个品种。草莓喜欢温暖的天气,不耐寒冷。我国的河北省、山东省和很多南方省市都

有草莓的种植。

草莓的果实是球形或椭圆球形。成熟的果实红艳艳的,表面疙疙瘩瘩,附有许多小种子,小时候我还以为那是很多的芝麻粘在上面呢。草莓的果实鲜艳红嫩,柔软多汁,甜酸可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此外还含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葡萄糖、蛋白质、脂肪、铁钙、磷等,所以有人管草莓又叫“美容果”,拿起一个放到口中轻轻的嚼动,那粉红色的汁液伴随着鲜嫩的果肉在嘴里有一种甜滋滋、酸溜溜、凉爽爽的美妙感觉,唯一感到遗憾的就是那附在草莓表面上的小种子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

每当家长买回草莓的时候,只要我有时间,我都要亲手把草莓下面的绿叶摘下来,如果叶子是水灵灵鲜绿色的,那么草莓一定是新鲜的,我真希望有机会去种植草莓的地方亲眼看看草莓是怎样

生长的。

我还有很多种吃草莓的方法呢,有的是家长告诉我的,有的是我自己发明的,比如:把草莓洗净用小刀切成四块放入盘中,在上面洒上一点白糖,这样吃起来就算是不太熟的草莓,也不会感到很酸了。还可以把切好的草莓和切好的黄瓜和小西红柿放在一起,放入沙拉酱拌好,就成了一道美味的水果沙拉了。

总之,草莓是我非常喜欢吃的水果之一,虽然写了这么多,但好

像我还是有点意犹未尽。

....那个,自己加一点呗

葡萄(谢成斌)

葡萄是一种像徽章大小的水果,外形可爱,味道可口,是世

界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 葡萄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据考古资料显示,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大约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也开始了葡萄的栽培。希腊是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并进行葡萄

酒酿造的国家。

葡萄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北各地均有,主要产于新疆、甘肃、山西、河北、山东等地。葡萄茎长达10米到20米。花很小,

是黄绿色的。

葡萄有很多种类,有白、青、红、褐、紫、黑等不同果色。果熟期8到10月,中国栽培葡萄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为

汉代人张骞引入。

葡萄品种很多,全世界约有上千种,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酿酒葡萄,一类是食用葡萄。

葡萄根据原产地不同,分为东方品种群和西方品种群。我国栽培历史久远的“龙眼”、“无核白”、“牛奶”、“黑鸡心”等均属于东方品种群。“玫瑰香”等属于欧洲品种群。葡萄在未来的世界里,人们一定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品种。

猕猴桃(冀星)

猕猴桃的外形好像一个泥球球,和鸡蛋大小一样。它的外表虽然没有苹果那样细滑,也没橘子那么颜色鲜艳,可是它却很好吃。当你仔细闻的时候,它还会“飞”出一种诱人的香气,成熟的果子是软软的,未成熟的果子是硬硬的。

对了!说起猕猴桃的营养。是在世界上最有营养的前26种水果中,猕猴桃的营养丰富全面,含有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镁,钠,钾及硫等。还喊了胡萝卜素,所以要多吃猕猴

桃哦!

它的价格就好说了!批发价就一员左右,零售店就两三元,有的地方五元多,就像珠宝店一样贵。

吃了猕猴桃,酸酸的也含一种甜味,里面是绿色的带黑色的小籽,每次吃猕猴桃的时候我就很*****唉也不知道怎么形容,就一个字,好!很高兴因为这种水果---猕猴桃又有营养又有好吃的果肉,也有好多种类,还能美容皮肤!

在水果中,猕猴桃是最有营养的!

苹 果(肖怡雯)

苹果是一种营养丰富,用处多,样子漂亮的水果。 我来诶你介绍一下苹果。苹果的外形漂亮,像一个红彤彤的大气球。苹果的形状却像一个小拳头那么大,但是味道很好。吃上去脆脆的,你会觉得一股香甜的气味扩散开来。如果你摸一下滑滑的苹果,你会觉得像鸡蛋一样光光的。如果你仔细看苹果的皮,你会觉得小点和黄条和在一起会像一副油画。 苹果不但外形漂亮,味道香甜,作用也很多。儿童经常吃苹果,可以促进大脑发育,增强记忆力。这是因为苹果不仅富有大脑所需的营养成分,而且含有有益于儿童生长发育的纤维和能增

强记忆的锌。

苹果还含有一种神奇的“苹果粉”,苹果粉的作用可就大了去了。苹果粉具有七种功效:一是抗氧化作用,可保持食物新鲜;二是消除异味,可去鱼腥口臭;三是预防蛀牙;四是能抑制血压上升;五是能抑制活性氧发生;六是抑制黑色素;七是能抑制过

敏。

苹果还有很多别称呢!比如“明目果”。为什么叫“明目果”呢?因为它含有对视力起关键作用的维生素A和微量元素硒。除了“明目果”还有“记忆果”等很多别的名称。

接下来我给你讲个关于苹果的新闻,美国人在一天定了一个苹果日。就是一天不吃东西光吃苹果。因为苹果能分散脂肪让人

变瘦。

苹果的营养很丰富。苹果里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维生素B2,胡萝卜素,以及钙,磷,酸,柠檬酸,

等有机物和纤维及果酸胶。 苹果是一种对身体非常好的水果,大家一定要多吃一些苹果

呀!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上一篇:网络宣传工作会议下一篇:会说对不起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