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教学的生理学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职院校教育应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教师在中职生理学教学工作中,在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应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体作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体化教学的生理学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一体化教学的生理学论文 篇1: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中职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被应用在教学活动中,使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和应用的,将其应用在中职生理学教学当中,不仅能够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还能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培养,对相关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本文针对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了解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意义,并对其应用措施进行具体论述,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教、学、做 一体化模式 中职 生理学教学

对于医学教育而言,生理学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基础教学,而生理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而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作为基础,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能够将教学、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紧密衔接,这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针对该项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意义

在近些年当中,我国的中职教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和实用性人才。但从目前的中职院校教学模式来看,很多院校还在应用传统教学模式,即先学习文化知识,然后再学习专业课,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往往会将理论教学以及课堂教学作为主要手段,而实践教学只是作为插曲,用于辅助教学。这也导致大部分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其较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动手能力进行培养,能够使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是中职院校提升自身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其对于中职院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

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中职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教师教学期间的应用

想要对中职生理学教学的效率及质量进行有效的提升,教师不仅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积极的转变,推动传统静态教学向动态教学的转变,还要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应用,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要结合生理学教学的特点、内容以及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的应用,以此来推动良好教学氛围的有效构建。例如,在对泌尿系统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对启发式教学法进行应用,先在课堂当中设置各种问题,如“人喝水以后,为什么尿量会有所增加?”,“为什么尿量会在大量出汗以后减少?”,教师运用问题设置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能够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并针对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其思维能力的目的。

而在对消化及吸收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时,由于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可以使用研讨教学法,让学生先对教材进行预习,并对各项资料进行查找,然后在课堂当中明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理解不透的问题,由教师组织集体讨论活动,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而且可以提升课堂氛围的活跃性。

第二,在教学期间,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根据生理学特点,对现代科技加強应用,运用多媒体或者是微课等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心脏的泵血过程”时,由于这一部分内容比较复杂,仅凭教师的讲解远远达不到理想效果,同时也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鉴于此,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材中的内容制作微课,同时在课上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演示“心脏的泵血过程”,以便于学生理解。总之,通过图片、视频及动画等方式,能够将复杂的生理过程直观的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和理解,使教学的效率得到相应的保证[2]。

(二)在学生学习中的应用

生理学主要是对生物体生命活动活动及生命规律的研究,是医学学生对后续知识学习的基础。而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当中,学会更多的专业知识及技巧,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习指导课的开设,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而所谓的学习指导,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指导学生对各种学习方法加以掌握,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探索和实践,进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也只有让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自主进行学习活动,使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而学习方法的形成,实际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具体措施包括渗透学习指导、结合专业课程指导、师生面对面指导以及新老学生交流。能够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3]。

例如,在学习“血型”这一部分内容时,要想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还需要依靠教师的专业指导。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需掌握的内容,如输血原则、血型分型依据等,并向学生展示学习难点,如交叉配血试验、血型分型等;其次,为学生展示相关案例,并由学生分组演练;最后,由教师作出评价和总结。通过这一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

(三)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应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本质是推动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做进行强化,能够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使其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对于生理学教学而言,实验教学是重中之重,能够帮助学生更为透彻的理解所学内容,而且良好的实验教学能够对理论教学进行有效的补充和拓展,因此,中职院校必须要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教师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实验题目,要求学生在完成文献查找以后,进行实验方案的编制,并在讲台上对各种方法的优势及缺点进行分析,同时落实自己设计的方案,而无论实验是否成功,都要让学生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相应的指导,使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4]。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生理学教学当中对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进行科学的应用,能够使生理学教学的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中职教师一定要对这种教学模式保持重视,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在教学实践当中进行科学的应用,不断提升生理学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吴丽,周璐.“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中职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11):145.

[2]卢怀笋.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中职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66-67.

[3]席晅.论高职高专院校生理学教学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现代养生B,2014(2):265.

[4]陈紫健.高职院校生理学教学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外交流,2018(3):128.

作者:张艳芳

一体化教学的生理学论文 篇2: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中职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院校教育应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教师在中职生理学教学工作中,在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应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体作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中职生理学教学为例,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更好地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生理学职业岗位能力生理学对医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医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它研究人体正常功能发生及发展规律,是沟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生理学教学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职业能力的形成不仅依赖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训练至关重要。在中职生理学教学中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教”与“学”与“做”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构建起了现代的教学原则,符合当今社会的教育改革趋势,值得如今的教育工作者借鉴和学习。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创立了“教、学、做”一体化教育理论,其包含4层含义,一是指教育教学法,即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一体的;二是教学课程论,认为课程性质、内容和形式最终都是以“做”为决定的,课堂本身必须是“教学做”一体化;三是教育教学原则,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各个方面,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四是教育原理,即其是对生活或教育固有特性的说明,是一条普遍存在于教育中的规律。

近年来,中职学校办学规模日渐扩大,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多数中职学校还延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先学习基础文化课,再学习专业课,教师习惯以课堂教学、理论教学为主,习惯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解答问题,将实践教学只作为辅助手段,大多老师只会“教”不会“做”,导致很难实现中职人才培养目标。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将理论与实习在单元教学中融合,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方法,不断的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合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是促进中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措施,也是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要求最好的方法。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生理学教师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中职生理学教学质量,作为老师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传统的“静态教学”转变成“动态教学”,并致力于自身职业水平的提高,将启发式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中职生理学教学中,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根据生理学的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运用比较式、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泌尿系统生理尿生成调节》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首先提出相应的问题,如为什么人多喝水后尿量会增加,而大量出汗后尿量会减少?学生在教师设置的疑问下,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热情,从而积极、主动的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对于《消化与吸收》教学,因为其内容相对容易,可采取研讨式教学法,先让学生预习教材,并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提出重点难点及感兴趣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研讨式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启迪学生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探求者。

二是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可以在深入钻研教材和充分备课的基础上,结合生理学的学科特点,加强现代电子科技技术的应用,制作形象、生动、立体又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或微课件,集音频、视频、图片、动画多种技术与一体。很多复杂的生理过程,如心脏的泵血过程、细胞膜的物质转运、骨骼肌的收缩与舒张、离子通道的开放与关闭、尿的浓缩与稀释等知识,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具体、直观、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生理学学生学习中的应用

生理学是基础医学中重要的基础性学科,研究生物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规律和动态过程,是医学生学习后续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作为中职生理学教师,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生理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另外,应注重开设“学习指导课”,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指导即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实现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探索和发现的目的,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中职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做到脱离了老师也能自主学习,更好地解决学习或者毕业后遇到的问题。学习方法的形成本身也是学习的过程,中职教师应结合实际确定开展“学习指导课”的形式,可采取选修或者不定期讲座的形式,并将学习指导渗透到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如新生入学教育中渗透学习指导、由本专业的知名教师进行指导、与专业导论结合起来指导、开展新老学生交流活动、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指导、师生面对面个别指导等。学习指导能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生理学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应用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与“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在“教”与“学”的基础上,应加强“做”的环节,在中职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实验教学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是理论教学的拓展和补充。中职院校应积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师资条件和实验设施条件,中职教师可提前告知学生实验题目,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在讲台上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实施自己设计好的方案。不管实验成功与否,都让学生自行分析和总结,教师负责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生理学教学中值得推广应用,它对推行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段洁.关于中职生理学教学路径与方法的探讨[J].职业技术,2014,(04):79.

作者:吴丽 周璐

一体化教学的生理学论文 篇3:

高等医学院校分专业细化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 要:该文以ESP理论为基础,提出了高等医学院校分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种可行性应用方式,并根据目前医学院校分专业医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提出了若干应用建议,力求能对高等医学院校分专业细化医学英语教学研究做一定程度的补充,进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ESP理论 分专业细化医学英语教学 教学建议

1 分专业细化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日渐加快,中国的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也在逐步与国际接轨。因此,提高医疗卫生行业及相关科研人员的英语水平成为了当务之急。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在设置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要考虑当前形势的需要,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培养不但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而且还同时兼具广博的医学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可反观医学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一些问题却在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分专业医学英语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几乎没有专用的分专业医学英语教材,导致授课过程缺乏理论指导,授课效果不理想。所以,丰富并细化分专业医学英语教学领域,探索科学的、合理的分专业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将分专业医学英语教学规范化、系统化,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医学英语基础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我国现阶段医学英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2 分专业细化英语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业用途英语)是一种源于动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逐渐发展成一种教学方针活理论[1]。ESP是指与某种特定的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特定的目标和特定的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2]具体来说,ESP模式应用于分专业医学英语教学范畴,就是在掌握基础性的医学英语知识后,以各专业医学英语教学目标和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能力需要为导向,培养出既能阅读和理解医学文献,又能熟练地将所学的专业英语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的应用型、复合型医学人才。

我们以衔接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专业医学英语领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为目标,主张利用分专业细化英语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我们建议通过以下几个模式进行。

2.1 初期阶段:单元式教学

单元式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在一定时间内组织学生围绕特定的内容进行学习。就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而言,单元式英语可以为分专业医学英语教学打下基础,能够对分专业医学英语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加以完善。而且,在由基础性医学英语向分专业医学英语的过渡阶段,单元式教学也能促进两种英语的有效衔接和合理过渡。例如,完成基础性医学英语知识的学习后,可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相关学科分单元进行笔译和口译练习;开设相关的分专业医学英语词汇、听力、阅读、医学英语口语等课程;另外,以医学影像学为例,利用进口医疗器械对患者进行治疗也是医务工作者经常会面临的工作之一。所以,一些涉及到医疗器械使用的医学专业,在分单元英语教学中,便可就有关医疗器械的常见专业名词开设教学单元。总之,根据医学领域内的学科分类,以及各专业的特殊性,将医学英语的教学分成若干单元,单元教学的周期依据本单元教学内容难易程度而定。

2.2 中期阶段:任务型教学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BLT)由建构主义发展而来,在20世纪80年代由印度学者N.S.Prabhu提出,其根本目的為“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根据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设置学习任务。为了完成该任务,学生需要了解并学习与该任务相关的词汇、句式以及一些常用的表达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如何把语言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体会,其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可以得到大幅的训练与提高,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著名语言学家Willis曾把任务型语言教学过程分为任务前(pre-task)、任务中(task cycle/while task)和任务后(post-task/language focus)三个阶段[3]。任务前阶段,任课教师将与课堂授课内容相关的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独立检索信息资料,完成课题,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中阶段,是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授课教师通过演讲、做报告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任务后阶段是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的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评价,授课教师可以得到对课堂效果的客观反馈,为改进教学方式与手段提供依据。

2.3 后期阶段:交际性教学

所谓交际型教学,就是通过多边互动的教学手段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而师生双方共同探索知识、获得知识,进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4]。交际式教学法致力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配合,将以教师为主控、主导的课堂形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形式,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为手段带动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双向输入、共同学习为手段,利用所学的该专业医学英语,就某一医学专业课题进行交互式的探讨与交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专业课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在英语背景下运用医学知识进行学术讨论、交际的能力。

3 分专业细化英语教学模式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建议

3.1 重视知识的实用性与社会需要,并将其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目前,我们英语教育体制还是存在相当程度的应试色彩,学生“只会考,不会用”的情况普遍存在,要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就必须转变这一教育模式,以为培养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为目标。因此,我们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就不能不把课程内容的实用性纳入考虑范围之中。另外,在设定教学任务前,教研工作人员应就社会对医学人才的具体需求进行调查,并以此为参考来进行教学准备,设定教学目标,重视社会需求,做到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分专业医学英语教学。

3.2 推动教材改革,扩充教学资源

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核心工具,因此,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科学合理、系统规范的教材为基础。目前为止,分专业医学英语领域缺乏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的教材,各高等医学院校也都是根据基础性医学英语的教学经验来决定分专业医学英语的教学思路。目前分专业医学英语的教学,也都是以学生被动接收的形式为主,鲜有针对某一医学专业而进行的专项讲解与训练,基础性医学英语与分专业医学英语很难进行有效地区分与衔接。鉴于此,我们建议将医学英语教材分类细化,针对不同的医学专业内容分门别类地制定教材。另外,医学领域知识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因此,我们建议建立教学资源库,将医学英语以专业为单位分成若干模块,将与该专业相关的医学英语,比如常用医学词汇、医院对话、医学新闻、医学文献、前沿科研等模块等收录到资源库中以及时更新教材。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材的时效性、科学性,防止出现教材更新滞后于科研更新的情况,让学生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学科领域的最新信息,保持学生对医学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和敏感度,保證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够迎合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

3.3 加强对医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

目前任教于分专业医学英语的老师,容易受到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语法点、知识点等都与基础性医学英语甚至是公共英语相似,既不能达到分专业细化英语教学的目的,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还会给学生造成分专业医学英语与基础英语内容重复的假象,进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事倍功半。因此,我们建议根据不同医学专业的英语教学要求以及实践需要,对分专业医学英语任课教师进行相关专业的培训。通过培训,让任课教师明确分专业细化医学英语的教学精髓、教学任务,进而使分专业医学英语教学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

4 分专业细化英语教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从医学英语的学科特点来看,医学英语既涵盖基础性医学英语成分,同时又包含分专业医学英语内容,与医学领域内的具体学科紧密融合。因此,分专业细化医学专业英语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检索、搜集、阅读专业医学文献的能力,进而拓宽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另外,从目前分专业医学专业英语教材编写情况来看,当前各医学院校使用的医学英语教材普遍存在内容滞后,专业性不强,教学内容单一、笼统,教学模式单调、枯燥等问题。所以,开设分专业医学专业英语课程,依据每个医学专业的学科特点,为该专业研发出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针对性的医学英语教材,完善分专业医学英语教材领域的不足,使学科教学与社会需要相衔接,有利于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的医学人才,满足当前形势下,社会对医学人才的多方面要求。

5 结语

与基础性医学英语不同,分专业医学英语教学除了要具备传统意义上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之外,还要求学习者应具备该专业的医学术语、医学词汇、医用交际用语、医学文献检索及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可是,关于分专业细化医学英语教学的有关领域却相对空白。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各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特点,并了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具体要求,我们在进行医学英语教学时,根据该专业自身学科特点和社会需要,采取特定的教学方式,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3(12):79-83.

[2] 李艳萍.任务型教学法在医学院校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110-111.

[3] 赵晓春.新文化背景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力焦虑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5):99.

[4] 聂莹.医学英语互动式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医药教育,2012(31):141-142.

作者:梁忠宝 张月

上一篇: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动物防疫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