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教学会计教学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当前教育形式下,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已经接近饱和,在如今买方市场的前提下,企业对会计的整体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中职会计教学模式陈旧,再加上中职学生本身素质不高,造成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标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体化教学会计教学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一体化教学会计教学论文 篇1:

一体化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一体化教学对会计教学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合理运用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会计教学 应用

会计学,是一门极具专业性的综合学科,它既包含着许多的理论知识,还涉及许多的实践操作内容。因此,企业在招聘会计工作人员时,都尤为注重应聘者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因而,对于会计教学来说,唯有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切实地实现会计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会计专业人才,切实满足社会与企业的现实需要。

一、一体化教学对于会计教学的重要性

1.从社会企业的角度分析

会计教学,在經过了漫长的教学改革后,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教学突破。而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尤其是在营改增的背景下,社会企业需要具备更为专业性的会计人才,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国家的最新政策,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经营效益。而所谓更为专业化的会计人才,并非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具备真枪实弹的综合性会计人才。也就是说,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会计学理论,还需要具备较多的实践经验。因而,对于会计教学来说,开展一体化教学是当前刻不容缓的教学改革任务。

2.从会计学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分析

从会计学的理论知识上分析,许多的理论知识都是需要实践才能够得以验证的。这主要是基于会计具备一定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因而,在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会计学理论知识,要想实现进一步的推敲分析,就需要与实践相结合,深度挖掘出该会计学理论知识的真实含义;而从实践角度来分析,要想更好地进行会计学实践,是需要充足的会计学理论知识为依托的。只有具备充足的会计学理论,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出更多的会计学精髓,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一种考核。因而,只有通过会计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教学,并将一体化教学融入会计教学当中。才能够有效地提高会计的整体教学水准,为社会企业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将一体化教学模式融入会计教学中的有效性策略

1.改革教学内容

会计教学要想切实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就需要先改革会计教学内容,更为突出会计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也就是在实际的会计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入教学案例。如在讲解当前最新的营改增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适当地结合当前营改增政策在企业中落实的实际情况,进行扩展性的讲解。让学生能够通过相应的教学案例,更加透彻地了解该会计学知识。

2.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

一体化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因而,在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会计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可以与当地或者周边的企业达成校企合作共识,为学生提供定期的实践学习机会。同时,依据实际的会计教学情况,为学生制定出合理的实训计划。可以采取实训学分制,充分激发起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在每期实践学习结束后,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估。从而有效地提高实践学习的效果,让一体化教学的功能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切实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的会计专业人才。

3.实行双师制教学

双师制教学是当前最热的教学体制,在各个职业学校中都相继取得了可观的效果。因而,会计教学要想更好地运用一体化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就需要实行双师制教学,推动一体化教学职能作用在会计教学中的发挥。学校应当定期组织在职的会计学专业教师,走进周边的企业,学习最新的会计做账手法与会计政策,切实掌握并能解决企业会计工作中常见的一些问题,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如此,在回到学校为学生开展会计教学的过程中,就能够优先地利用这些实践经验,提高会计教学的质量;此外,学校也可以定期聘请企业优先的财务管理人员,将自己在多年会计岗位中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在没有出校门的情况下,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实践经验,为后期真正的实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技师学院)

作者:翟玉新

一体化教学会计教学论文 篇2:

试论信息化背景下的“一体化”会计教学模式

[摘 要] 当前教育形式下,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已经接近饱和,在如今买方市场的前提下,企业对会计的整体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中职会计教学模式陈旧,再加上中职学生本身素质不高,造成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标准。针对这一情况,中职会计专业应当改革教学模式,谋求更加有效的发展途径。针对信息背景下的中职会计“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论述,希望能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为这一专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 键 词] 信息化背景;一体化;会计教学

中职学校是以培养具有一定技术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机构,作为中职学校传统专业之一的会计专业,在培养会计人才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能力定位逐年提高,这使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同时也对中职会计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中职会计专业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的作用改革教学模式,实现一体化教学,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以适应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在提高专业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推动学生的专业素质发展,为学生成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本文就信息化背景下中职一体化会计教学进行了分析论述,发表了一些个人的浅见。

一、信息技术背景下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现状及一体化教学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中职会计教学模式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这两部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互相独立的,这就造成了会计专业教学理实分离的现状。在这种教学状态下,首先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抑制,由于中职学生对知识的學习兴趣普遍较低,因此,理论课的教学往往在学生看来是抽象而且枯燥的,从而失去学习兴趣,而在实践课教学环节,也会由于实践内容缺乏理论支持,从而无法具备良好的教学效果。再者,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社会对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以及学生的会计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及时了解会计工作中法律法规的变动以及工作流程、工作内容的更新,并掌握与之相关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更好地胜任这一工作。在这一背景下进行一体化教学,首先可以通过发展理实结合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学生对实践操作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都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一体化教学,可以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具有更好的学习状态。其次,发展一体化教学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密切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联系,可以使人才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二、信息技术背景下中职会计一体化教学实施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功能积累课程资源

由于会计行业工作内容与工作方式更新速度较快,因此,中职学校首先要注意结合信息技术功能积累丰富的课程资源,从而保证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特点,使学生掌握具有时代感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一方面,学校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建设会计专业教学主要科目的资源库,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经法规》《电算会计》等学科,将与学科教学相关的优质课件、教案、讲座和授课视频、案例资料等进行分门别类的积累和储备,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建设会计专业实践操作的网上平台,邀请企业的资深会计参与平台建设,解决平台操作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使信息技术有效地服务于一体化教学的开展。

(二)结合信息技术健全一体化教学设施

传统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由于受到场地和资源、设备的限制,无法切实地贯彻和实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更新教学设备,完善教学设施。例如,利用电脑软件开发会计工作中常用的报税大厅功能、证券大厅功能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购置电脑、专业会计传票打印机等硬件设备丰富学生的实训岗位,从而使学生较好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核算、管理等流程,从而逐渐明确自己的工作岗位性质,以及工作内容要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三)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加强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是中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学校可以依托信息技术环境,密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例如,学校可以请企业提供真实的会计操作案例,在教学中结合案例进行模拟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学校还可以请企业提供业务往来的原始票据,在实践教学环节真实再现企业的财务往来,引导学生利用相关票据模拟会计工作流程,使学生学会处理企业的财务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规避风险和责任。除此之外,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学校派遣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等校企合作形式可以灵活使用,配合信息技术手段,真正实现理实、工学、产教的一体化教学,从而培养出这方面的实用性会计人才。

总之,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发展中职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可以有效地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这一专业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会计操作专业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学生的就业和该专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淑兰.中等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室”建设的几点思考[J].硅谷,2016(8).

[2]沈玲.职业院校会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16):223-224.

作者:吴玉蓉

一体化教学会计教学论文 篇3:

理实一体化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在分析成本会计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工作过程的角度研究理实一体化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重构成本会计的内容体系,最后介绍了这种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成本会计 理实一体化 工作过程 高职

《成本会计》课程是高职会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继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之后,为研究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开设的一门课,在会计核心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模式存在着不少问题,为克服这些问题,本文从基于工作过程的角度来重新设计成本会计的教学。

1 《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1.1 教师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转变

绝大多数会计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对企业的生产仅仅停留在书本中的简单认知阶段,难以把握企业的生产类型、生产特点等具体实践问题。而现在的高职《成本会计》教材虽然版本很多,但基本体系都是一样的,先介绍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再介绍成本核算,具体是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在此基础上总结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最后就是成本分析。教师基本都习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对熟悉成本会计整个课程内容的人来说,这个体系非常系统,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前后的内容很难联系在一块,譬如材料费用的分配,首先要分析是直接计入费用还是间接计入费用,间接计入费用的话怎样分配,采取什么样的标准分配,起初学生还有兴趣学;学完材料之后,又要对职工薪酬、折旧等等费用进行同样的分配,而学生有的还不知分配有何用,慢慢的就对分配失去了兴趣,到后面辅助生产费用归集、甚至产品成本计算时就与前面的数据很难联系在一起。

1.2 表格过多,计算工作量大,授课难度大

成本会计最大的特点就是用表格来讲解成本核算的过程,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表格都占有很大的篇幅。另外计算方法特别多,每一方法都包括一个或若干个公式,计算工作量大。另外成本会计前后表格联系密切,在授课时往往为了说明一个数据要把教材前后翻看,学生稍不留神,就会跟不上思路而不知所云。

1.3 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差,学习主动性差,效果不甚理想

绝大多数会计专业的学生都是文科生,她们对数字和图表敏感度不强,数学归纳总结能力差,而成本会计这么多表格和公式对于她们是个不小的挑战。成本会计前后联系密切,有时前面的某一个数字出现错误,导致后面的结果不正确,学生费了很大的力气计算却得出错误的答案,这样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计算产品成本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三种基本方法,到底采用哪种方法须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和生产特点决定,而对于从未涉入到具体实践中的学生来说,这些知识都是陌生的。最后,成本会计应当在掌握好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开设,有些学生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掌握的不是很好,导致成本会计根本就听不明白,而成本会计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特别强,章节多、方法多,前后联系密切,若前面章节没有学好,后面的根本就听不懂,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1.4 考核形式单一、制度不严格,学生学习积极性差

现行的成本会计考核基本上都是闭卷考试,考试的内容都是对书本中基本知识的考查,甚至有些还是原题,学生在考前突击两天就能考个很好的成绩,难以测试出学生真正掌握的程度;虽然有些老师平时成绩也占一定的比例,但基本上平时成绩都是满分,分不出优劣。还有的学校考试制度不严格,第一次考试不及格,还有一次免费补考的机会,而且在补考时管理松懈,替考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学生对待考试不认真,学习积极性差,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

2 基于工作过程的成本会计教学具体设计

2.1 设计理念

为了理实一体化在成本会计教学中更好地应用,本文从工作过程的角度重构成本会计的内容体系。工作过程是指工作人员为完成某一项任务,并达到最终工作效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行动程序。从具体岗位的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使学生具备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最终培养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成本会计理实一体化的特点,加强了学习与工作间的融合,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和技能的提高。

2.2 具体设计思路

具体设计时,我们打破原先的模式,把整个知识重构、序化,构建以成本核算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内容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三大模块,如下图所示,第一模块讲述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比如成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成本会计研究的对象、职能和任务,如何开展成本会计工作;第二模块讲述成本核算,这也是成本会计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部分我们打破原来的模式,直接分为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基本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详细重点讲述,辅助方法(分类法和定额法)简略讲述;第三模块就是成本分析,简单介绍成本分析的方法,重点讲述相关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重构序化后的教学模块如图1。

因为成本核算是成本会计的主要内容,而基本方法可以单独使用,辅助方法不可以单独使用,必须结合基本方法使用,所以在具体讲述基本方法时,我们又分为六个任务,即熟悉生产过程、要素费用的分配(以材料费用为例)、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制造费用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完工产品成本的结转等。每一具体任务中再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3 理实一体化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情况

本文以品种法为例,简单讲述基于工作过程的成本会计教学的实施情况。首先联系了相关的企业,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的流程,根据企业的情况选择品种法作为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然后以某一月份企业的资料为例,具体看材料如何分配、工资如何分配,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辅助生产成本的归集与分配,什么是直接分配法,怎么运用,然后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做完这些之后再加上期初的成本,这些总成本月末时有多少是完工的,多少是未完工的,怎么分配,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学生、设置疑问,使他们对这些问题充满了兴趣。

在具体教学中,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一般5人一组,选举一人为小组长,其他四人分别担任材料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等其他任务,当然在过程中要轮岗进行,使所有学生都能熟悉整个过程。在分组时,注意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点的学生搭配、外向和内向的学生搭配,这样才能尽可能的活跃整个小组的学习氛围。小组讨论完之后,每一小组选出一人来回答问题,其他小组若对回答有异议可以提出,然后整个班级讨论。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一一解答学生的疑问,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

在近两年的教学中,本人对11级和12级会计电算化的8个班采用了这种模式,从最终的效果看,学生普遍反映自己能够理解所学的知识,掌握成本核算的程序,并且能够运用相关方法进行费用的分配,基本上能解决成本核算的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从工作过程的角度设计成本会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通过系统化的设计,使学生在具体工作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成本核算的程序和内容,从而使理论和实践、学习和将来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颖.合作式案例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8(24):77-78.

[2] 王琼.浅谈高职院校成本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科技创业月刊,2013(10):152-154.

[3] 江建敏.基于工作过程的成本会计课程实训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2.9.

[4] 杨早娥.基于高职《成本会计》学教难点与教学新思路[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0:108-110.

作者:曹春英

上一篇:水利局抗旱工作总结下一篇:建筑工程工作总结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