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研究

2022-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古典诗词研究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风格研究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和经济,带动了我国在各个领域上的变革和优化,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特色越来越突出,人们也渐渐正确认识到我国传统瑰宝的民族魅力,并逐渐重新审视我国在传统、地方和民族方面的独特价值。为此,本文重点以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风格展开相关研究。

【关键词】 诗词歌曲;琴曲艺术;词曲艺术;散曲艺术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我国声乐作品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独具特色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在声乐作品中独树一帜。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歌曲形式相交融的产物,是运用西方的作曲技法和我国民族性的音乐所形成的一种中国特有的艺术歌曲。它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个新的音乐品种,其音乐创作在一开始便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特殊的艺术形式对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及以后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与时俱进,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和发展,艺术魅力得以更大的施展,影响着音乐界乃至人民大众的文化艺术生活。我国古典的诗词歌曲和西方的音乐、甚至是受西方音乐的影响产生的近现代音乐有着较大的差别,我国古典的诗词歌曲内涵丰富,要么是寄情于景,要么是借景抒情。也正因如此,我国古典的诗词歌曲,拥有着极具东方特色的演绎美感。

一、琴曲艺术

(一)琴曲之艺术特征

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中的琴歌,又被称之为“弦歌”,这是一种通过古琴进行的自弹自唱性质的歌曲,多用以抒情、叙事。这种艺术演绎主要是跟随琴声来轻吟低唱,所以曲调具有吟诵性特征。最早曾在先秦时期中的古籍有所记载:《论语·阳货》中的“闻弦歌之声”,还有《墨子·公孟》中的“弦师三百”等,这都是在琴瑟的伴奏下进行演唱的。而《浪淘沙》和《阳关三叠》等歌曲,是按照唐诗宋词的内容来编谱的琴曲。当前我国现存的带有歌词的传谱、琴曲已达60多首,曲同词异类型的曲子也多达300篇。宋代姜夔的《黄莺吟》《古怨》是现今所知最早的谱子,基于以上内容可知,琴曲在我国可谓是源远流长的演绎形式。

琴曲自古以来就以“简、淡”而出众。如:儒家的“大乐必易,大礼必简”,道家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还有佛家的“万物皆可”等,以此可知我国古代的琴曲,也暗含着儒释道的三家哲学与艺术审美,也正是因为琴曲在这一方面的高妙,才使得我国自古以来对美的欣赏,一直趋向气疏韵长。但是儒家对此还重点强调了,音乐要对社会的发展、感情的调节起到稳定的作用,为此在人用音乐抒发情感时,应该有所节制,因此在琴曲演绎时,情感和琴曲都要恰到好处。

根据从小学过的诗词内容可知,古代很多的文人都是壮志难酬,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性增多的缘故,使得当时形成了一种特殊性的审美,很多文人由于自己的壮志难酬,都纷纷将追求转变为了自由,为了抒发这种追求,这些文人都是以琴曲的形式来修身言志。因此,我国古代大多数的琴曲都是抒情简淡的。

(二)琴曲之演唱风格

我国悠久琴曲旋律的产生,和我国吟诵诗歌语言的方式是分不开的,我国的汉语在表达上有平仄四声、声韵和声调,也正是因为这些内容,才使得汉语具有“旋律性”。我国古代的琴曲歌词一般都是诗词,由于汉语的“旋律性”,使得琴曲必然会出现“旋律”。从古至今,我国在琴曲创作方面一般会划分两类,一类是“依字行腔”,一类是“倚声填词”,不过不管是哪类创作手段,都要求其旋律的起伏要和歌词的声调良好融合。古琴在演奏时,会给人一种连绵且若隐若现之感,也因为这种感觉,才使得古琴琴曲具有独特的魅力。

二、词曲艺术

(一)词曲之艺术特征

词曲,是我国古典声乐体裁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又被称之为“曲子词”“词曲”和“词牌曲”。“词牌”是一种填词用的曲调名,也是古乐府中的一种曲种。最开始的词,是根据乐曲进行演唱的,后来的词要么是按词制调,要么是依调填词。而词牌大多是根据词的具体内容制定的,再后来就只用依调填词了,词牌也只代表音韵结构与文字的定式了。

词曲是在晚唐和五代时期的“曲子”中兴起的,由于宋代“词”的兴盛,使得词曲在宋代时期得到了大好的发展,宋词在语言结构方面,同乐府和唐诗的有所不同,不仅牌子、字句有所不同,且每个牌子在语式上的变化也有其复杂性。宋词在创作上,一般划分为旧谱填词与创作新曲这两种方式。旧谱填词主要是以隋唐时期的民歌、大曲和法曲的词牌为基础,为其重新填词的方式创作的,在填词的时候会有所变化,或压缩或填充。创作新曲主要是以民间的乐曲、民曲素材为基础,创新词牌和曲调进行创作的。从宋词的音乐调式、音调的走向和音调的变化上来看,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北曲”与“南曲”总称为“南北曲”,“北曲”,也被称之为元曲,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出现的戏曲。元曲在结构上书育“词牌”体,所以这种音乐艺术风格与现今的戏曲唱腔风格而言,比较久远,可以说这种音乐艺术风格还是词典的风格,在曲調上以七声音阶为主,大跳也常有进行,节奏有的较为紧促。这个元曲的伴奏大多由板、笛、琵琶、鼓和筝等构成。“南曲”,在我国也是十分重要的戏曲声腔,“南曲”是南宋时期开始流传的。“南曲”的音调多以五声音阶、级进与小跳为主,节奏上较缓,风格较为妩媚,与“北曲子”相比,风格上有着冥想的差异。

(二)词曲之演唱风格

晚唐和五代时期,不仅国风颓靡,还战乱纷起,以至于在这个阶段词曲上多呈现,旅愁闺怨、男女聚散与伤春惜之感。后来宋初时期,社会安稳,经济繁荣,不过这个阶段的词曲都延续了晚唐和五代时期的婉约风格,唐宋时期的婉约词曲大多是轻柔委婉的,比较重视音律的格调、言辞的华丽和意韵的轻灵,也正是源于这些特点,使得在进行这个阶段的词曲演唱时,必须置身于怡悦的情境中,以此才能细致地感受到其中情感方面的变化曲折,所以进行这个阶段的词曲演唱时,用声也是极有分寸的。与婉约派词曲相比豪放派词曲在主题上更为广泛,形式也更为多元化,豪放派词曲的典型特征是气象恢弘,常常以文为词,不事雕琢,慷慨激越。所以在进行豪放派词曲演唱中,在声音的运用上往往朴实劲健,行腔上疏放洒脱。

三、散曲艺术

(一)散曲之艺术特征

散曲在我国古代元代杂剧在兴盛时期中,出现的一种歌曲艺术演绎形式,散曲在当时的“市井、勾栏”较为流行,同时散曲也是我国古典诗体中最后一个拥有生命力的体裁。散曲主要以元代的新體诗韵文为歌词,早期这类曲子是不叫散曲的,直到明初时期,才将其命名为“散曲”。以此把这种歌曲于戏曲作品区别开来,后来也把单曲和套曲都统称为了“散曲”。

(二)散曲之演唱风格

散曲之所以得到了兴盛发展,主要受益于当时对民间声乐,在演唱形式方面的管饭吸纳,在广纳民间小曲,并保留民间曲目中的质朴自然的同时,“散曲”还广泛吸纳了民间流传的方言和俗语,所以这个阶段的散曲,有着典型的“文而不文且俗而不俗”的演绎风格。同时这种风格同往常的声乐演绎体裁对比,可以发现散曲在用韵方面,十分灵活自由,即使是一韵到底,也可以重复韵脚与互协,这样的演绎方式,不仅促进了散曲的流传与创作,也使得散曲更加平易近人。

同时散曲相对于词曲而言,更散文化,除了本调之外,在衬词的应用上,也扩大了其不一般的表现力。且在散曲中使用到的衬字,只要不撇开原本的音节和句法,原来是双数的字句,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变更为单数的字句,原来是单数的字句,在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变更为双数的字句。且在散曲中使用的衬字,在后世的鼓词和评弹的演唱之中,也提供了十分宝贵且有传承意义的经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古典的诗词歌曲承载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延续了我国古代中多样化艺术风格,也正是因为我国古典的诗词歌曲的艺术魅力,使得我国人民越来越重视欣赏我国古典的诗词歌曲艺术,但一大部分人民只是停留于表层审美中,并没有对我国古典的诗词歌曲艺术深究考量,通过本文对我国古典的诗词歌曲艺术的多样化分析,相信人们会越来越懂得不管时代如何变,审美如何变,艺术的内核都不会变,就我国古典的诗词歌曲的演唱风格来讲,只有找到其艺术内核,才能更好地将我国古典的诗词歌曲向后代传承。

参考文献:

[1]贾卓贝.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分析——以《关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例[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8.

[2]缪芮.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3]孙莲.中国古诗词的演唱与传承[J].黄河之声,2017,(12):69.

[4]张晋俐.古典诗词音乐艺术的历史衍变与现代复兴[J].中国音乐学,2006,(4):68-71.

[5]吴启慧.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特点及风格研究——以三首古诗词歌曲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6]左霞.浅议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风格[J].中国音乐学,2006,(3):114-116,28.

作者:高卉

第2篇: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传承研究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中国的优秀文学艺术之一,近年来,也受到了大众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国家举办的各级声乐大赛以及各地方高校教学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使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必须对古典诗词歌曲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探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传承研究

一、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很多学生存在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理解认知不够深入的问题,大多数同学没有系统性地研究学习过,只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局限在声乐专业范围内,这无形中就缩小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受众范围,使它的传播范围受限。同时,目前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分为原词原谱与原词今曲两大类别,原词今曲的曲谱更易获得、歌曲教材相对较多,旋律更符合现代声乐专业学生的审美,而原词原谱的相关资料地方高校掌握得较少,并且原词原谱歌曲的传统韵味和民族性特征在演唱上是难以很快掌握的,再加上学生自身理论专业知识和文化底蕴的不足,因此,原谱原曲在地方高校声乐专业中的受众范围都很狭小,传承困难,更别提将其传播到其他领域了。此外,受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一些经济不够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没有演出场馆、没有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学团队等等,这些问题都直接阻碍了地方高校的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播与传承,进而导致“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课程在地方高校中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教材选择混乱

根据相关调查问卷,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曲谱的来源,大多地方高校声乐教师表示从各种声乐教学曲谱中挑选,这说明许多地方高校都没有专门用来教授古诗词歌曲的教材。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概念一直存在争议,从广义上来说,以中国古典诗词为歌词的歌曲,都可以称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但古诗词歌曲课程涉及文学、音乐学、声乐、器乐等诸多学科领域,深入研究起来也十分广泛复杂,因此,至今也未建立起明确的理论体系,所以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教材仍以曲谱集为主。然而曲谱集也存在着问题,市面上曲谱集的编写大都比较随意,并没有按一定类别范围来排列古典诗词歌曲,这导致许多学生并未关注到歌曲的内涵、曲调特征、只将古典诗词歌曲当普通歌曲来演唱,这样根本无法表现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韵味,地方高校缺少合适的原词原谱教材,教师也难以良好地进行实践教学演唱。

(三)学生难以把握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韵味

目前,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还未在地方高校中建立起完整的教学体系,在声乐教学中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们难以把握原词原谱类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韵味和技巧。首先,学生的文化底蕴有限,对古诗词歌曲的历史背景不甚了解,导致对古典诗词歌曲内涵的把握不到位;其次,尤其是原词原谱类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唱腔需要借鉴戏曲唱腔,而以美声发声训练方法打基础的声乐专业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戏曲接触很少,很难将一些装饰音的味道表现出来;最后,从接受程度上来说,学生们大多只注重歌曲的旋律是否好听,变化音较多或旋律走向不甚明朗的歌曲,大多学生都会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只将其当作老师布置的例行任务。这些都导致学生在学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时,难以把握作品风格,表达诗词中的情感。

二、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加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地方高校的推广

充分发挥各类型高校的优势。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是专门的音乐艺术院校,本身的硬件设施比较好,音乐专业领域交流学习的途径也更多,声乐专业技能的培养正是其优势所在。高等师范类院校的音乐院系主培养音乐教师,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要想传承下去,更需要普及到非音乐专业的范围,中小学音乐教师能够帮助从源头上提升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普及和传承提供支持与帮助。综合大学的学生人数众多、涵盖的专业范围众多,学科门类较其他两类高校更为齐全,更有利于全方位地学习研究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综合大学开设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公选课,也更有利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向非音乐专业人士的推广,扩大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传播范围。要善于利用不同地方高校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传播和传承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此外,也要格外关注解决师资问题,针对地方高校声乐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系统的学习,帮助地方声乐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与教学技能,同时,也要求学生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真正理解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文化内涵与意义所在,培养保护与传承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意识。

(二)系统化编写合适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教材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旨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用歌唱将诗词与旋律所表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教材的编写,首先要从理论部分深入,明晰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概念,梳理它的发展历史,并进行分类,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白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意义,明白它与其他声乐体裁的区别,更加重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学习;其次在曲谱的选择和排序上,原词原谱类作品应按古诗词产生的历史朝代顺序,或编撰的年代进行排序,原词今曲类作品应另起,这样对学习者来说也更为便捷。此外,所选择的曲谱除了要配简谱和钢琴伴奏的五线谱外,还应配有译文、作者以及创作背景介绍等。要编撰这样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教材,涉及音乐学、文学、历史、声乐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跨领域协同合作,全方位、多视角,才能共同编撰出权威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教材,有了这样的教材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学中,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播与传承。

(三)合理有效地运用新型教学方式

我们也可以多利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来传承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比如音乐会,选一些古籍上新译谱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伴奏上,配小型的民乐队,或者配上舞蹈、绘画、书法等表演、穿与歌曲匹配的朝代服饰等一系列改良策略,改良创新中国古典诗词歌曲音乐会的形式,让其更能被非音樂专业的学生接受,扩大在地方高校传播的范围。此外,也可以通过电视媒体的传播让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被更多人认识。比如《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完美结合,让更多人认识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就是一个十分成功的范例,它的成功也说明国人对于传统国学还是非常喜爱的,只是需要传承者去创新传播方式,重新将大众的关注力吸引过来。在新媒体时代,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技术吸引更多的年轻群体关注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三、结语

综上,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亟待各方协同改进,力求完善地方高校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教学体系,扩大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传播范围,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内涵与意义,让更多人加入进来,保护古典诗词歌曲,传承和弘扬我国的文化精髓,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士聪.高师音乐专业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教学思考[J].戏剧之家,2021(30):109-110.

[2]潘晓娟.基于思维可视化的音乐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策略[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1,20(05):60-62.DOI:10.19329/j.cnki.1673-2928.2021.05.019.

[3]吴小利,王蕾.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高职院校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J].参花(下),2021(07):78-79.

[4]滕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高职院校中的传承及应用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85-87.

作者简介:

徐美玉,1992年12月,女,安徽合肥人,硕士学历,安徽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教师。

作者:徐美玉

第3篇:中国古典舞对外发展研究

摘要: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建构过程几乎与新中国的出身同步。中国古典舞自诞生以来,从未停止过对外交流。在实践中,它不断证明了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以古典舞的建立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中国古典舞的创作现象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的重要命题。首先,通过对新中国舞蹈产业奠基人的国际思维分析,指出中国古典舞的产生不是个人意志造成的,它的需求不仅来自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同时也要从中国的需要中找到自己在国际舞台舞蹈艺术语境中的话语。其次,梳理了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的历史,分析了各个时期的背景、古典舞的发展阶段、对外传播的内容以及对外传播的接受程度。基于此,本文从现行中华文化‘走出去’、国家形象塑造和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提出中国古典舞是对外交流的有效载体。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国家形象塑造

中国有着悠长记录的舞蹈历史和文化。中国古典舞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为了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艺术,舞者們从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悠久历史中提取素材。同时,他们认真学习、提取了中国武术,并借鉴西方芭蕾舞的训练方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舞蹈。

一、中国古典舞的来源及演变

中国古典舞在我国的历史舞台上一直都有存在。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在史书上有着大量的历史遗留、文字史料和具体的戏曲表演形式中都有记载。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古典舞蹈出现后,舞剧《丝路花雨》,吸纳了全国各地民间歌舞之长处。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各种机遇和挑战接踵而至。"全球化"成为当时的一个流量词语,没有人能够躲避时代的冲击,古典舞在中国也不能逃避对自身价值和未来发展的思考。首先,我们要了解各个国家的舞蹈艺术,关于不能过分追寻其他种类的舞蹈,我们中国人做得很好。世界上有许多舞蹈流派,例如芭蕾舞,现代舞,街舞,爵士等等都曾来过中国进行演出和交流,就像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在中国进行交流演出的时候,国内的学者翻译了大部分关于此舞剧的文章和西方资料,在中国有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但是有极少数西方人把中国古典舞带到国外,为什么外国人能把现代舞,芭蕾带到中国,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舞却没有被中国人带入其他国家,随着这几年汉服文化的流行,汉文化逐渐进入到了西方人的视野,跳古典舞时身着汉服,已成为一种当今社会的一种流行趋势。借此机会,我们可以推广古典舞,带着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走向国外,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古典舞。中国的舞蹈是对中国人民精神的反映,可以从我们中国的舞蹈中看出我们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中国的古典舞在世界人们心中和芭蕾舞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甚至于好多人还不了解中国古典舞。在网上有不少在国外路演的古典舞学子,他们仅仅跳了一支舞,便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观众。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看,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传承。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也必将符合这样的历史潮流。在当今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在互联网上发布视频内容,全世界的人们都会看到,这也是传播中国古典舞的重要途径。一味地向世界推荐会让我们失去我们中国古典舞的精髓,和古典舞的创作理念,重要是对其建构理念的一种延续和继承,可能也会让人们对我们中国的舞蹈产生误解,从而失去了我们传播我们古典舞的初衷,我们传播古典舞就像人们交际一样,张弛有度,不能用过劲儿了,是我们高雅的舞蹈艺术从而变得低俗。柔而不懈,钢而不僵,是我们的古典舞从视觉上看起来是令人最舒服的一种状态。从艺术这个角度来讲,身韵比技巧更加重要,它是古典舞的魂,是古典舞的精神所在。

古典舞起源于古代,它在汉唐曾达到舞蹈艺术的顶峰,为什么它在汉唐期间到达高峰呢?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与国家的实力,只有人们吃饱饭,才有力气去休闲娱乐,舞蹈艺术才能得以发展。古典舞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它完美地体现出了女性优美的线条和独特的女性韵味。1949年以后,古典舞随着时间的过度和古典舞蹈方面的专业,逐渐被纳入专业领域,因为更多舞蹈艺术研究者们的努力,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表演科目,其成立的标志是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的成立。文化是承先启后的纽带,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发展创新。中国古典舞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不会出现破例。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满足当今社会人们对舞蹈艺术的高需求,高品位。舞蹈创作必须要紧跟国家发展的步伐,大胆创新。

二、中国古典舞至今为止的传播

现如今,怎么做到让传统的古典舞文化富有现代感觉,怎么正确实现这一想法。这是我们所有舞蹈艺术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极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舞,及其需要群众的认可和采取,越来越多的新兴艺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很多人都忽略了传统文化。互联网的传播,汉服文化的流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使国外的友人们接触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面对这样传播趋势中国古典舞很快也会成为一种潮流,是一种贯穿国内外的潮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是一种内在,一种情怀。我们要在现在的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中继续前进,脱颖而出,不仅要在继续保留古典舞的优秀内涵,同时还要进行不断的改进和革新。文化需要传承,同时也需要进行不断的革新。在当今社会,古典舞的创新是广受关注,比如:古典舞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生存和发展,传统文化是必然要面对现代年轻人的考验的,因为在当今开放的社会环境氛围里,新兴的外来文化非常受年轻人的青睐。我们要让全世界接触中国的古典舞,接受世界化的中国古典舞在国外的发展,也是今后古典舞要作为中国悠久文化走向世界时的困难,也需要促进各国的艺术交流和文化交流。通过舞蹈的传播友好交流,相互欣赏。中国舞蹈博大精深。世界各国人民更加了解中国舞蹈的精髓可以更好的让优秀的舞蹈传承与交流。中国舞蹈文化因为中国古典舞在国外的弘扬而发展。在海淀区海淀区文化馆曾进行以"亲历中国舞蹈文化"为主题,承受"以文化为主线,以体验为精华"的宗旨邀请各国外国友人观看从而了解了中国古典舞文化。通过语言讲解和舞蹈动作的教学和学习古典舞的经典动作的活动形式,使各国外国友人可以近距离的接触和感受中国古典舞的魅力。活动中,不仅介绍了中国古典舞的特点和起源,还给各国友人带来了各种经典的舞蹈表演的精彩表演。敦煌舞、古典舞、蒙族舞、剑舞每个舞蹈作品都呈现了中国舞蹈的精髓和浓郁的中国古典舞蹈文化特色。在各国友人交流间,中国舞蹈文化得到了弘扬。通过舞蹈教学可以使中国舞蹈在国外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舞蹈讲解可以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舞蹈文化。中国古典舞对外的传播和发展,即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以及对中国悠远历史的认知,也可有利于国外对中国的认识。它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国内外交流。这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有很大帮助,同时还可以提升国家软实力。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一带一路"的提出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国家的经济有着非常的作用。众所周知,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经济贸易之路,而且更为重要的它也是一条文化之路。古代的丝绸之路,通过与国外的商业往来,进行着中国古代文化与外国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多民族,多文化的交流是舞蹈发展的推手,舞蹈是温婉的动态肢体艺术,是全世界最容易沟通的"语言",在跨国际文化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沟通作用,舞蹈跨越了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界限,具有独立性的艺术力量,有利于推动全世界相互包容、增长交情。受疫情影响,对我们古典舞的发展起了很大的阻碍,阻挡了我国的舞蹈研究者们同一带一路上的国家进行交流与沟通。我国积极搭建多边交流合作机制平台,团结世界各国舞蹈专家、学者展开深入交流,提升文化共识;同时,迅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积极探索疫情后合作新机制和新模式,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尽管有疫情,但是我们还是有解决的办法的,舞蹈家们可以通过在线表演,举办研究会等方法继续进行交流与沟通。

如今,中国古典舞的传播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我国与外国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在意识形态方面,我们也借鉴国外先进的思想文化融入古典舞。在传统文化和创新作品的总结中,有大量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涌现,中国古典舞也有发展的一些困境在其中,我们应切实得解决这些困难,提现中国古典舞的艺术性与价值。

三、总结

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因为西方与中国的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的不同,所以二者的审美观点也存在差异。在这个文化交流的时代,许多年轻的西方艺术家来到中国进行舞蹈表演。他们的到来引起了大多数中国观众的关注和好奇。人们对中西方舞蹈的差异有了更好的认识,这可能会改变人们对舞蹈艺术的审美观和对舞蹈艺术的标准,大多数孩子在舞蹈学习中表现出对西方舞蹈更好的热情。由于人们在对舞蹈的理解欣赏方面出现了转变,人们的接纳和理解更加的多元化发展,所以这将是对中国古典舞者在对中国古典舞对外的传播与发展中造就了新的难题。舞蹈是一种感官文化,是一种视觉艺术,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观众的审美观念造成很大的变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它对中国古典舞蹈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的障碍,对中国古典舞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外来文化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冲击是两种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会对文化互动的双方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一定要正视这种冲突,这是文化互动中必有的结果。我们的关注不应该只放在对我们的影响上而是应该放在接受上。我们不仅要把中国古典舞蹈走向本土更要让中国古典舞与世界接轨,使中国古典舞可以更好的对外传播与发展。要想使中国古典舞与世界接轨我们应该在现代重大艺术节日中不作为一个"被邀者",不要被动的处于一种被选择的地位,我们要更多的开创自己的在舞蹈方面艺术节日展览等。邀请西方舞者表演,不仅可以宣传我们的舞蹈文化,也可以让西方人在舞蹈文化的交流與互动中体会到中国古典舞蹈的魅力,在交流与借鉴中成长和发展。在中国古典舞的对外交流与发展中,要保持东方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弘扬和继承中国古典舞文化,使中国古典舞在对外交流与发展中具有东方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坚持自己的特点才可以做到更好的发展,使外国人民更好的被我们的文化所感染,才能可以更好的让中国古典舞在对外的传播与发展中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舞武同源,蕴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智慧,符合阴阳之道的宇宙规律。吾将继续追本溯源,上下求索。不负舞蹈者之职责,孜孜以求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之精神。

参考文献

[1]蔡烁,中国古典舞对外传播研究,北京舞蹈学院,2020:137

[2]欧阳洋,中国古典舞作品的现状与发展,艺术大观. 2021,(04):99-101

[3]陈晓鹏,中国古典舞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创新研究,戏剧之家. 2021,(02):115-116

[4]梁卓,戏曲舞蹈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探究,牡丹. 2020,(20):2

[5]徐峥,中国古典舞的写意特征分析,中国民族博览. 2020,(18):145-146

[6]Chen jun’er,How does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Go out of China to the World,[J] Frontiers in Art ResearchVolume 2,Issue 2. 2020

[7]安峻汝,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的创作形象更迭与演进,舞蹈. 2020,(03):65-68

[8]卜元,中国古典舞与古:1典芭蕾对舞者下肢力量训练的对比分析,艺术教育. 2020,(05):108-111

[9]王涛,浅谈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创建历程,戏剧之家. 2020,(11):1

[10]顾敏玉,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政法学院,2020

作者信息:李晓乐,女(2001.04—),汉族,籍贯:河北邯郸,学历本科,职称无,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舞的对外传播

王雨,女(2001.09-),汉族,籍贯:河北沧州,学历本科,职称无,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舞的对外传播

杜佳伟,女(2000.04-),汉族,籍贯:河北唐山,学历本科,职称无,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舞的对外传播

通讯作者:周汉清 女 (1993.7-),汉族 籍贯:河北省石家庄市 学历:硕士 ,职称:无,研究方向:舞蹈表演

本文为河北工程技术学院科研课题《中国古典舞对外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21HG08)

作者:李晓乐 王雨 杜佳伟 周汉清

第4篇: 中国古典诗词和中国风歌曲的研究

高怡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细数中华上下五千年,上至西周春秋,下至唐宋元明清,古典诗词也随着时代而发展,历朝历代,都有名家名篇广为流传,若论发展历程,应分为《诗经》、《楚辞》、汉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魏晋南北朝和唐朝时期应是诗词的最鼎盛时期,明清时则为再次兴起。

诗词早在上古时期被称为口头歌谣,后在先秦发展成两大源头,分为现实主义源头代表作西周春秋时的《诗经》,浪漫主义源头,代表人物屈原,代表作战国时期的《楚辞》。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词诗歌总集,体制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不同地方的音乐,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颂是歌颂祖先,宗庙乐曲;写作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赋为陈述叙事,比为比喻,兴为起兴。而在楚地又创建出有本地民俗色彩的《楚辞》,诗经与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诗史上巍然屹立的两座山峰。

历史的长河发展到汉代,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汉武帝时期,正式建立乐府官署,由精通音乐的李延年充任协律都尉,负责制定乐谱和训练乐员,同时大规模地搜集民歌配乐演唱。乐府官署的设置,使汉代民歌得以大量保存,在汉代文人诗坛特别冷落的情况下放射出异常绚烂的光彩,从而形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汉乐府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有些诗揭露了官僚贵族的豪奢与残暴,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展现了汉代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传达出被压迫人民愤怒反抗的呼声。如《相逢行》、《妇病行》、《东门行》等;有些诗反映了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如《十五从军征》、《战城南》、《饮马长城窟》、《古歌》等;有些诗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弃妇的痛苦哀怨,如《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芜》、《白头吟》、《怨歌行》、《孔雀东南飞》等;还有些诗反映了社会**给人们带来的不幸,如《枯鱼过河泣》、《乌生》等等。在艺术上,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叙事的形式,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孤儿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语言朴实凝练,不事雕琢,如《江南》;句式上灵活多样,有四言、杂言,而其最大贡献是开创并完成了五言诗的形式,不仅影响到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创作,而且直接为建安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则进入中国诗词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宫体诗,以及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等;诗体方面,五古更加丰富多采,七古也有明显进步,还出现了作为律诗开端的“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辞藻方面,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 这一时期的文学除文人诗外,还有南北朝乐府民歌,辞赋,小说、文论等.魏晋南北朝也是文的重要发展阶段.儒学丧失独尊的地位,渐次衰微,玄学及佛教、道教从兴起走向兴盛,都对人们的思想和文学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文学创作不仅逐渐摆脱大量引经据典的陋习,重视作家情感的自由抒发,而且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有多方面的探索.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辞赋、骈文与散文三种形式.散文较之两汉散文,有着明显的变化,一变板滞凝重的面目而为清峻、通脱;辞赋创作也呈现出新的格局,抒情小赋的出现,是这一变化的重要标志;受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的风气的影响,骈文出现并走向成熟. 而唐朝则进入了中国诗歌的又一高潮,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颗璀璨的明珠,风格分为四个时期,初唐时期、盛唐时期、中唐时期,派别分为山水田园诗派、浪漫诗派、边塞诗派、现实诗派。

分别出了诗杰王勃、诗狂贺知章、诗家天子王昌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奴贾岛、诗豪刘禹锡等杰出诗人。后有唐八大家,杰出不断。

中国音乐应该起源于中国乐器,一个娱乐性的说法是“有了好听的乐器,人的声音才从说话变成歌唱”,中国乐器种类繁多,单一乐器的使用技巧也博大精深,以下我列出一些比较多人知道的中国乐器,有机会可以把他们很好的用在中国风音乐里面:

巴乌、板胡、编磬、笛子、洞箫、独弦琴、二胡、高胡、革胡、古琴、古筝、葫芦丝、京胡、箜篌、柳琴、芦笙、马头琴、南梆子、排箫、琵琶、琴箫、三弦、笙、手鼓、四胡、唢呐、陶笛、箫、埙、扬琴、椰胡、中胡、竹笛、坠琴„„

中国乐器都是以solo乐器为主的,所以乐器的运用一般作为主旋律,比如前奏、间奏、加花等,还要考虑到它一旦用在衬托位置时会不会抢主旋律;乐器的录制我建议是邀请地区有名的民乐老师,不要用电子音色,外国音源对中国乐器的模拟还是有一段很远的距离。

中国乐器要用得好,在旋律的编写上要花更多的时间,要请老师录制真乐器;中国乐器要用得精,用得跟西方乐器融合在一起„„

西方乐器,如吉他,钢琴,弦乐等,在中国风作品里面是不排斥的,但是不能成为主角

古旋律 古旋律可以来自戏曲„„

03年7月,周杰伦在《叶惠美》专集中推出了一首很显眼的作品《东风破》,它是第一首完完全全符合“三古三新”6大标准的中国风歌曲。歌曲全方位的带出古色古香的中国味道,周杰伦的歌声奠定了中国风歌曲的基本唱法,方文山也对中国风歌词的古意新填奠定了他的坚实基础。

到周杰伦为止,中国风的曲风风格基本成型——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在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我们以后听歌有了另一种选择,它可以带我们回去感受那种完完全全属于中国的音乐味道!

论歌曲内涵的“三古三新”,中国风的深刻程度,应该以周杰伦的《东风破》为分水岭,中国风歌曲开始确立成型! 中国歌曲在古辞赋、中国乐器的运用一直都有,比如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苏轼词,梁弘志曲;又比如刘德华很多歌曲都用了中国乐器(琵琶、二胡等);90年代陈惠娴的作品;再远久一些,80年代香港黄沾老师的词,可以说,中国的经典一直都在延续。

甚至有些作品阴差阳错的跟现在的中国风很相似,比如毛宁的《涛声依旧》委婉清澈;陈升的《北京一夜》将京剧注入流行,这么看来,好像以前就有中国风歌曲的诞生似的,其实不然。

中国风是在找到RNB之后才确定整体风格的框架,在此之前的邂逅,我们只能说是一种艺术创作上的发现了,古辞赋、古中国乐器一直都存在在华语流行之中,但由于唱法没有受到后期RNB的影响,音乐形式上没有产生巨大的差异,所以不能勉强的把这些经典歌曲定为中国风的开始。

步步高、步步清风、彩云追月、蚕花曲、禅院钟声、长亭怨慢、长相思、嫦娥奔月、春江花月夜、大浪淘沙、蝶舞、二泉映月、放马山歌、分飞燕、凤阳花鼓、高山流水、高山青、姑苏春晓、关山月、广陵散、寒江残雪汉宫秋月、荷塘月色、红楼梦、花香、江月初照人、将军令、金枝欲孽、康定情歌、孔雀东南飞、冷沧浪、离弦、梁祝、梁祝之化蝶、刘三姐、柳青娘、楼台会、梅花三弄、孟姜女、末代皇帝、茉莉花、牡丹亭、清明上河图、赛马、十面埋伏、甜蜜蜜、望春风、武侠帝女花、傲江湖、行云流水、阳春白雪、夜来香、渔舟唱晚„都是中国古典歌曲的杰出代表。

第5篇: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综述及若干问题探讨

一、早期中国古典园林研究历程和代表性文献概述

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研究

① 童寯《江南园林志》

论述了造园、假山、沿革、现状、杂识等五方面问题,论述中国造园的传统特色和一般原则。最早采用了测绘、摄影等现代手段研究民国以来江南园林遗迹,为江南私家园林留下了宝贵的图片测绘资料。该书至今仍堪称中国园林研究中论述最精审,准确的专书之一。《江南园林志》的主要学术观点:《江南园林志》表达了文人论着中少有的重视工匠作用,重视专业造园技术的重技术倾向。对中国传统园林评论长期以来的重士轻工的积习予以批评。

该书尤其重视中国园林叠山的特殊地位。

② 朱启钤编辑,梁启雄、刘敦桢校补《哲匠录》

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打破“道器分涂” 的陋习,让那些具有实践经验,亲身经历宫殿园林营造的能工巧匠名垂青史。

《哲匠录》编撰于1938年,最初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四卷第

三、四期连载,全书记载了上至商周,下至民国数千年来200余名建筑师传略 。为中国园林理论研究提供了一条简洁清晰的人物线索和崭新思路。

③ 陈植先生的园林研究回顾

早年负笈东瀛,师从东京帝国大学本多静

六、上原敬二等日本造园学家,专攻造林学和造园学。

20年代,他在中央大学执教时编写《造园学概论》,成为中国近代重要的一部造园学专着和园林专业教材。书中明确指出“造园”专业概念,突出了营造、建设过程对古老的园林艺术的支撑作用,并奠定了 “造园” 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技术性特点。

陈植先生的早期园林理论研究由造园人物史研究开始。

早在抗战期间陆续撰写了《筑山考》、《中国造园家考》、《清初李渔的造园学说》等文章。《筑山考》一文第一次提出叠山工匠以及假山作等问题。

陈植早年着作同样突出了营造细节、工匠和工程管理等技术性要素。

《园冶注释》是陈植先生最重要的着作之一。该书在1964年完成初稿,“文革”后,陈植又对该稿重新进行审阅、修正,于1981年出版。先生还于耄耋之年对《园冶注释》进行再次修正完善,《园冶注释》修订本得以在其90高龄时面世。为今人解读《园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园林理论的研究治学树立了典范。

《园冶注释》是最早系统阐述和解释计成《园冶》的一本专着,它的出版是中园林理论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围绕释文的正确性,以及《园冶》一书的时代背景探讨,引发了园林理论界一系列讨论,将当代园林理论研究和对《园冶》的认识都推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继《园冶注释》以后,陈植于80年代初连续出版了《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1983年,与张公弛合著)、《长物志校注》(1984年)等重要的园林集注。

《造园文集》收录了陈植先生一生主要的论文资料以及三部园林集注的序言。

陈植的论述更着眼于造园技术、材料、工匠等方面的研究,对于许多技术性问题的探讨具有很强的开拓性。

2、50年代的中国园林研究

此一阶段的中国园林研究以刘敦桢、陈从周、杨鸿勋等人的古典园林考察和研究为代表。

50年代,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刘敦桢教授主持的苏州私家园林遗迹的文献调研和现场实测。

50年代以来,天津大学卢绳、冯建逵、王其亨等古建园林专家主持的,对北京北海、故宫内廷以及承德避暑山庄等清代皇家园林遗迹的调研测绘,成果收入《清代内廷宫苑》和《清代御苑撷英》 等专着。

70年代,北京林学院对北京的可园、半亩园、恭王府等私家园林的考察和复原研究。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

本书集原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江南园林研究考察之成果,汇集了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沧浪亭、艺圃、耦园、环秀山庄、怡园、拥翠山庄、鹤园、畅园、残粒园等14处苏州私家园林遗迹的研究实测资料,全部14处园林的照片、文稿和测绘图纸汇编后成书《苏州古典园林》(1979)。至今仍为研究江南园林之范本和基础。

二十世纪

六、七十年代北京林学院对北京私家园林的考察研究

60和70年代,北京林学院对北京现存明清私家园林的实地考察、测绘工作,出版了有关恭王府花园、可园、半亩园等私家园林的测绘图纸。 成果刊载于《林业史园林史论文集》等文献中。

其早期调查工作,为当研究北方私家园林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杨鸿勋《江南园林论》

50年代,时任梁思成助手的杨鸿勋先生也对江南园林进行过深入的考察研究。这次研究耗时多年,直到80年代,其研究成果才在《建筑历史与理论》、《文物》等刊物上陆续发表,并最终被收入专着《中国园林艺术研究——江南园林论》。

杨鸿勋其它园林论着还包括:《江南古典园林艺术概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原理》等。

陈从周——中国古典园林研究富于文采的一笔

现代园林史上少有的兼涉绘画、书法、诗文以及考据杂学的通才学者。尤精于短文随笔,其园林随笔往往能独抒性灵,自成一家之言。 主要论着有:《园林谈丛》、《说园》、《惟有园林》、《书带集》、《园林丛谈》、《扬州园林》等。

曹汛

曹先生早在1963年就写成了《略论中国古典园林叠山艺术的发展演变》一文,时年27岁。此文直至今天仍被视为中国叠山理论研究的经典论文。先生于中国园林人物史研究着力尤深。其主要论着有:《张南垣生平考》(1979)、《略论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发展演变》(1980)、、《清代造园叠山艺术家张然和北京的“山子张”》(1982)、《诗人园,画家园和建筑家园》(1984)等。

曹汛先生的论文为中国叠山专门史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金承藻、梁永基、孟兆桢等老一辈专家参与编撰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园林部分(1984)是当代中国第一部园林技术史专着。

其中园林理水由梁永基编写,园林建筑由金承藻编写,叠山部分由孟兆祯编写。全篇论述极为精当,受到中外园林理论界的一致推崇,至今仍然是园林叠山技术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孟兆祯

孟兆祯先生长期关注于中国古典园林叠山专题的研究,对叠山技术史、材料史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主要着作和论文:《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第十三章《掇山技术》、《避暑山庄园林艺术 》,《假山浅识》、《北海假山浅析》、《传统园林建筑艺术讲座 (七) 迭山之相石,结体与水景》 等

3、 80年代以来的园林研究

天津大学九十年代以来借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清代皇家园林综合研究》、《清代皇家园林综合研究续》以及《样式雷图档整理》等项目,展开的一系列皇家园林研究。对清代皇家园林的工官制度、建筑技术、布局模式和空间意象等方面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推动了清代皇家园林的综合研究水平。

以实地测绘和现状遗迹研究为主,对清代御苑北海以及乾隆花园等内廷宫苑进行了以建筑为主体的详细测绘,为新一轮皇家宫苑园林的专项研究奠定了基础。

成果主要有《清代内廷宫苑》(1986)和《清代御苑撷英》(1990)等专著。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1998)

这项研究开始于70年代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颐和园”课题研究。结合了作者多年来在清华大学等院校讲授园林史的课件资料汇集而成。该书综合性强,史料引证丰富,并能提供高水平的个性观点论述。

80年代类似的综述性研究还有:

刘策的《中国古代苑园》(1979年)、张家骥《中国造园艺术史》(1984年)、安怀起《中国园林史》(1988年)、王铎《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2003年)等。

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2006年)。全面介绍中国古代园林历史的专书,全书长达120万字,集作者平生之所学。所述历史上承殷周,下至明清。从皇家宫苑到全国各地的私家园林几乎无所不包,且包括了相当篇幅的古代文献摘录,具有工具书、资料汇编和专家评述三方面指导价值。

二、当代古典园林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探讨

中国园林理论研究相对于古典建筑研究而言,显得极不充分,理论体系的空白较多,大体由于以下原因:

1、 中国古代园林实物保存较少,现存遗迹的原真性较差。

我国古代造园实践长达数千年,但是由于缺少实物资料,理论界对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早期园林风格一直难下结论。

现存明清园林大都经过后世不同程度的改建。同一园林往往多种风格叠加,面貌混杂,给研究带来一定困难。

2、有针对性的文献较少,造园文献多为文人随笔,对物质、技术性内容研究不足。古代造园叠山文献大多以品赏性的文人随笔、笔记为主,可靠性既差,又缺乏必要的具体细节陈述。

正如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指出,这些园林文论“率皆嗜好使然,发为议论,非自身之经验。与技法无涉。即便有涉及,而于精妙处,则如隔靴搔痒。 ”这些都造成古代园林研究的难度加大。

目前,有关明清以来造园的技术、手法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严重不足,这与早期园林文献不足,内容过于空泛有很大关系。

3、园林理论与工匠技术实践长期脱节。

长期以来,“士匠分涂”的积习,导致对一线造园工匠的技术、经验总结不足。许多世代相传的技艺未能及时总结并诉诸理论,仍限于工匠内部的口传心授。随着建国以来老一辈工匠的去世,许多技术面临失传。

建国以来,全国各地的古园林整修,由于缺乏熟练工匠、缺少专家指导,对许多古代名作造成了严重损害,形成新的建设性破坏。

另一方面,园林理论研究者大多疏于探讨具体的技术研究,往往造成对园林风格和技术评价缺乏具体标准,往往因一家之喜好,决定作品之优劣,这些都给传统园林艺术的发展带来很多消极影响。

三、对中国古典园林理论研究的建议

1、关于早期中国园林风格的探究

注重中日古典园林的横向对比研究:

中日园林对比研究作为当代东方园林研究的一个比较突出的方向,其目的在于,在中国古代造园理论缺乏系统性,园林实物遗存匮乏的条件下,借助日本现存和科学复原的古代园林实物资料,帮助了解中国早期园林的真实面貌。

这方面的研究有:东南大学张十庆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日造园的源流及其发展的比较研究”以及 《作庭记译注与研究》、天津大学刘庭风教授的《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等着作。张十庆教授将这种研究方式归结为:“礼失而求诸野”。吸纳东亚学者的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成果和心得:

日本学者对中国园林的研究同样始于上世纪30年代。最早的专着是冈大路着《中国宫苑史考》。以文献汇编为主,夹以简短的观点阐述,论述范围包括全国各地的私家园林。作者引用了多种中国古代园林文献和地方志,内容较为翔实。

《中国古代宫苑史考》还对中国园林史上几部重要着作,如《园冶》、《长物志》、《一家言》、《洛阳园林记》、《游金陵诸园记》等,给予专文论述,参考价值较大。

其它论文:田治六郎《从洛阳名园记与金陵诸园记看宋明两代庭园》(1949年),田中淡《中国早期园林风格与江南园林实例》等文献。 

2、借鉴国外园林专家和专业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

西方学界早在18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和认识。

法国耶稣会士王致诚1743年在给达索先生的信中,以一个西方人的眼光描述了乾隆时期的圆明园景观,尤其详细介绍了圆明园杰出的山水布局和常年开展的各种园林活动。王致诚在信中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圆明园全图,因为他希望西方的人们知道这个世上还有一批比法国的主教堂更杰出的建筑,还有一处奇迹般的东方园林。王致诚用一种近乎惊叹语气向同胞表达了他对这座东方园林的向往和膜拜!

威廉·钱伯斯《中国的建筑、家俱、服饰、机械和器具的设计》中认为:

中国园林之所以深刻,是因为中国园林努力地接近自然,取法自然,园林的深刻来源于造园者的修养和学识。从这样的视角看,无论是布朗还是其后继者们所做的都不过是地形改造或种植设计一类的表面文章,算不上真正的造园。

从一定程度上讲,17世纪以来欧洲兴起的‘中国热’,以及对中国园林、手工艺的欣赏多少流于表面形态的模拟,或是为了满足某种猎奇心理,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业已取得的成就确实是令西方向往而自叹不如的。

虽然早期西方学者的中国园林研究在考察的全面性,准确性方面尚有欠缺,但早在二个多世纪以前,中国山水园林就以她它独特造园手法和意境,在世界园林史上声誉鹊起,却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Maggie Keswick的《中国园林——历史、艺术与建筑》(1978)

以西方人的视野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元素,山水、植物、诗画

以及风水布局等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是当代西方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权威专着之一。

——(法)米歇尔·柯南,(中)陈望衡主编《园林对城市生活和文化的贡献》

(美)肯尼斯·哈蒙德《明代江南的城市园林——以王世贞的散文为视角》(法)乔治·梅泰理《洛阳园林——城市文化的精华》

(美)奚如谷《北宋御苑中的天子、子民和空间建构》

均是从跨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讨了宋明以来中国园林作为文人、帝王乃至市民生活、豫游的场所性,以及给城市空间和市井文化带来的影响。

与《东京梦华录》、《洛阳名园记》等宋代古籍中有关城市园林文化的记载形成两种视角下的东西互映。

哈佛大学Dumbarton Oaks研究中心

Dumbarton Oaks的花园与景观研究部,着重对园林历史文化和景观美学的研究。其珍本书库拥有大量珍贵的中国清代善本书藏品。该部积极提倡对亚洲园林,尤其是对中国和日本古典园林的研究。

橡树园研究中心每年从世界各国的申请人中挑选约二十名全职研究员,研究期限一年左右;还设立1-4个月的短期研究员职位。

连续三年出资赞助对中国历代园记和园林散文的翻译研究工作。最终成果将冠以《Dumbarton橡树园中国园林读本》的标题出版。

3、加强对现存的中国园林历史文献整理研究工作,促进对现存古典园林的保护和科学修复

样式雷图档的整理研究

结语

·对于古代园林文献详加鉴别、梳理,力求除去其中的浮泛文句,发掘对研究古代园林有益的内容;

·以系统、科学的方式整理出中国造园文化、风格和技术发展的线索、脉络;

·并用以指导当代园林实践,并正确评价中国园林的艺术价值、历史地位,是当代园林理论研究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6篇:中国古代爱情诗词研究与赏读课件

春江花月夜 北朝民歌 无名氏《折杨柳枝歌》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敕敕和力力(叹息声),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 《地驱歌乐辞》 驱羊入谷,自羊在前,老女不嫁,踏地唤天! 《陇头歌》: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4、表现夫妻之间的恩爱情感与和谐生活

5、表现失恋的情怀 一斛珠 梅妃(江采萍) 柳叶双眉久不描, 残妆和泪湿红绡。 长门尽日无梳洗, 何必珍珠慰寂寥。 杜牧《怅别》 自是寻春去较迟, 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 绿叶成阴子满枝。

7、表现坚定的信念或爱情观的 王维《息夫人》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杜牧《题桃花夫人庙》 细腰宫里露桃新, 脉脉无言几度春。 至竟息亡缘底事, 可怜金谷坠楼人。” * 中国古代爱情诗词研究与赏读 文学院:卢娇 联系电话:5303566(宅) 爱情(狭义):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是至 高至纯至美的美感和情感体验。 爱情(广义):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同性恋等) 爱情(法律定义):是男女双方之间基于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的、纯真的、专一的感情。 爱情(好坏定义):好的爱情是双方以自由为最高赠礼的洒脱,以及决不滥用这一份自由的珍惜。

10、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银汉难通,稳耐风波愿始从。 ――纳兰性得??《减字木兰花》

9、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多情自古伤离别……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

人说?! ――柳永??《雨霖铃》

8、我愿与君相知!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

7、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

6、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

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4、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 ――秦观??《鹊桥仙》

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1、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元好问??《迈陂塘》

一、中国古人的诗化爱情 ――情因诗而高贵,诗因情而流传 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方验作人难。 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欧阳修《生查子》: 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红叶题诗: 流水何太急, 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 好去到人间。 一联佳句题流水, 十载幽思满素怀。 今日却成鸾凤友, 方知红叶是良媒。 卓文君《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诀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

第7篇:《流行歌曲歌词对古典诗词的借鉴研究》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 新桥中学

《流行歌曲歌词对古典诗词的借鉴研究》研究性学习

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通俗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取代了传统文字阅读的主流地位。新颁布的高中语文大纲明确指出“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显示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新课标也提出“综合性学习”的概念。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与当代社会现实缺乏有机的联系,就不可避免地引起学生对语文的敬而远之。因此,鉴于学生对通俗文化的情有独钟,如果能够找到通俗文化与经典文化的衔接关系,或许可以充分挖掘通俗文化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薄弱项目,许多学校对诗歌教学往往采取淡化处理。《语文学习》杂志曾经发起过关于诗歌教学的大讨论,大力呼吁诗教传统的回归。因此,如果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入手,也许有助于诗词教学。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流行歌曲歌词,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那些歌词追本溯源的兴趣,从而学习古典诗词的内容和技巧。

二、【现状】

在这次研究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歌词赏析,和学生一起设计活动方案,召开师生见面会讨论形成开题报告,指导学生上网搜集材料、到图书馆查阅文献、筛选整合资料,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整理,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并形成过程性材料;指导学生召开学习讨论会,撰写心得体会和结题报告。

三、【活动主要过程与内容】

初步探究了现代流行歌曲歌词对古典诗词的借鉴。

我国五千年莽莽苍苍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古典诗歌一直被历代、历朝奉为主流文体,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丰富。从《诗三百》到四言诗、五言诗,到律诗;从无意识的“歌以咏之,足以蹈之”等劳动生活之余的即兴表演,到形成固定的词牌名予以传唱,古典诗歌以其立意的高绝,幽美的意境,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美的文化精髓,成了我们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一首优秀的流行歌曲的产生,同时也就创造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它综合了文学与音乐的精华,通过旋律与文字同时感染打动我们,使我们自然而然成为俘虏,徜徉在歌曲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中。

在旋律打动人的基础上,流行歌曲的歌词选择一种最能被广大人们所共同接受的形式去进行心灵的交流。使人们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歌曲的感染,获得共鸣,得到一次心灵的净化与洗礼。就成为一种力量迫使歌词作者在中国古老的文化背景寻找思想共鸣的基础,获得独特的审美效果,而中国传承千年的古典诗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催生这种审美效果的土壤。

例如:流行歌曲:《在水一方》由琼瑶作词,林家庆作曲歌手邓丽君演唱,一时红遍大江南北,两岸三地。歌词为:“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此词便是出自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当琼瑶以《在水一方》为歌名,用轻柔的曲调反复咏唱,在广大听众中形成共鸣,红极一时。

又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毛宁演唱的这首《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其中有部分词我们可以感觉到是借鉴了唐代张籍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江枫渔火对愁眠。------(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留恋的钟声)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而《涛声依旧》的词作者,又在古诗的意境里输入了新意。“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一咏三叹,意犹未尽,给听众留下了思想的空间,绕梁三日,余味无穷,可谓一时经典。

四、【建议或措施】

小组成员能团结协作,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撰写的文章虽仍有不够成熟的地方,但都是学生们汗水的结晶,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学生加深了对作品的认识,提高了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认识,更新了学习的观念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这次的活动也为今后的新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学生也获得了一些具体有用的理论指导,在活动的个别细节上还应有所改进,使学生能多每次活动的任务有更加明确的目标和可行性操作方法。

五、【学生活动感悟】

从研究性学习中让我们收获了许多东西。在活动中,大家分工明确,互相合作,共同讨论,交流感想,大家互相学习,提高了我们综合实践的能力。

此次我们的课题是通过流行歌曲来鉴赏古诗词,通过对歌词的研究,对我们对古诗词的深入了解有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提高了我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了我们的文化素养。

流行歌曲融入了现代的元素,古典诗词充满了古代的气息。古典诗词流传至今,大多数还被运用到现代流行歌曲歌词中,这样既传播了古典文化,又使流行歌曲更加富有韵味。二者的结合无疑是一种创新。让我们更加熟知古典诗词,用唱的形式将它们牢记,扩充了学生的知识范围。

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借鉴,是一种新的文化创新,古今借鉴,古为今用,使得歌曲深入到一个新看领域。我们相信,我们能通过更多的歌词和诗词的研究,来学习如何自己动手写词或谱曲,真正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六、【教师点评】

在研究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歌词和诗词的赏析,和学生一起设计活动方案,召开师生见面会讨论形成开题报告,指导学生上网搜集材料、到图书馆查阅文献、筛选整合资料,指导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召开学习讨论会,指导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和结题报告。研究过程中,没有过多地干涉学生怎么做,而是提醒他们尽量按计划完成调查任务,收集有价值的资料。

从整理资料到利用资料进行撰写心得体会和结题报告对他们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过程。因为所有的资料都是他们心血的结晶,所以他们舍不得扔掉任何的资料,都希望把所有资料搬到文章中去,因此文章中堆积了太多的无用的资料,而缺少自己的研究体会,缺少自己的个性发现。

在整个活动的过程,强调了主动学习、主体实践的教育价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实践,变被动消极地学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地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在整个课题研究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指导教师是主导。在活动过程中,我不直接告诉学生做什么,而是引导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自己制定活动计划,我负责引导、审核,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并获知答案,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让学生从“让我学”变为“我要学”,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回顾自己一学期来对他们的指导,我认为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指导教师,掌握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技能和方法是重要的,但观念的更新更重要。在指导学生之初和整个过程,要努力让学生和自身走出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标准,用新的眼光、新的价值取向、新的评价标准去看待学生研究的过程和成果。通过研究性学习我和参与的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在无形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更新学习方式和观念。当学生把他们的研究成果交给我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在传统评价标准下的“后进生”竟如此富有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

为此我不禁对教师日复一日所从事的教育、学生日复一日所进行的学习进行了反思。我们经常责怪学生学习不够刻苦,学习缺乏主动性,那到底是谁使他们在思想、心理和行为上形成了习惯定势,而不会站在学习之外之上去反思学习和学习方式本身。“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的能力。我相信“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有它生存的巨大空间和土壤,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必将深入学生和教师心灵。

第8篇:中国古典诗词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常识

一、诗

(一)古体诗 1.古体诗

①四言古诗——《诗经》最早;②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③七言诗:成熟于唐代 2.乐府诗——标题加上“歌”、“行”、“引”、“曲”、“吟”、“歌行”

(二)近体诗(形成于唐代) 1.绝句——①五言绝句;②七言绝句 2.律诗——①五言律诗;②七言律诗;③排律

二、词

1.最初成为“曲子”、“杂曲子”、“曲子词”,也称作“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词起源于隋唐,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盛行二衰。原本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 2.词的分类

①按字数分为:小令(≤58字)、中调(59-90字)、长调(≥90字) ②按风格分为: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刘永、李清照)

3.词牌——也称词调,指写词一句的乐谱,决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及平仄声韵。

三、曲

1.散曲——①小令(短小的曲子);②套数(散套) 2.戏剧——①杂剧;②传奇(已供演出的剧本)

▲上古时代

没有文字,只有口头传唱的歌谣。

▲春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周初到春秋305篇诗歌,又被成为“诗三百”。汉代始被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多用赋、比、兴收发,四言为主,重叠反复、现实主义。

▲战国

屈原(屈平),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开创楚辞新体诗,著有《离骚》(自述性质,古代最长抒情诗)。西汉刘向所编《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主。诗经中的“国风”与“离骚”合称“风骚”,称为文学的代名词。

▲两汉

乐府民歌,又称“乐府诗”、“汉乐府”,是可以配乐的诗,叙事性强。乐府是汉武帝时期建立的音乐机关,负责作乐、训练演员、采集民歌。名篇有:《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三国

三曹,建安风骨。

曹操(魏武帝),著有《魏武帝集》,代表作《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 曹丕(魏文帝),其《燕歌行》是中国最早的七言诗。

曹植(曹子建/陈王/陈思王),著有《曹子建集》,三曹中文学成就最高,代表作《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洛神赋》、《白马篇》。

▲晋代

陶渊明(陶潜/陶元亮/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性情孤傲,辞官归隐,多写田园生活和隐居情趣,讴歌田园风光,对比仕途黑暗虚伪。代表作《桃花源记》、《归来去兮辞》、《归园田居》、《饮酒》。

▲南北朝

谢灵运[南朝],开创山水诗派。

乐府诗[北朝],《木兰辞》、《敕勒歌》、《折杨柳歌辞》。

▲初唐

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另三杰:骆宾王/卢照邻/杨炯)。著《王子安集》,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

陈子昂,唐诗革新运动先驱,《登幽州台歌》被誉为“怀古诗绝唱”,哀而不伤。

▲盛唐

王维(王摩诘/王右丞),“山水田园诗”代表之一,诗人兼画家,苏轼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孟浩然(孟襄阳),“山水田园诗”代表之一,与王维合称“王孟”,代表作《过故人庄》、《春晓》。

王昌龄(王少伯/王龙标),“边塞诗”代表之一,被誉为“七绝圣手”,擅长边塞诗、宫怨诗,代表作《出塞》、《从军行》。

高适(高达夫/高常侍),“边塞诗”代表之一,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 岑参(岑嘉州),“边塞诗”代表之一,与高适合称“高岑”。 李白(太白/青莲居士),“诗仙”,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子美/少陵野老/杜拾遗/杜工部),现实主义诗人,“诗圣”、“诗史”。韩愈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中晚唐

韩愈(退之/韩吏部/韩文公/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合称“韩柳”,与孟郊合称“韩孟”。 孟郊(孟东野),苦吟诗人代表,擅长五言,多苦寒之音,与贾岛合称“郊寒岛瘦”,代表作《秋怀》、《贫女词》、《游子吟》。

白居易(乐天/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主要倡导者,与李白、杜甫合称“唐代三大诗人”,与元稹合称“元白”,现实主义伟大诗人,主张“文章合时而著,诗歌合事而作”。代表作《秦中吟》、《新乐府》(含《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

刘禹锡(梦得/刘宾客),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代表作《陋室铭》、《乌衣巷》、《竹枝词》。

李贺(长吉),“诗鬼”,代表作《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

柳宗元(子厚/柳河东/柳柳州),“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我国第一个把寓言正式写成独立文学作品的作家,开拓古代寓言文学发展的新阶段。代表作《捕蛇者说》、《三戒》(含《黔之驴》)、《永州八记》(含《小石潭记》)、《渔翁》、《江雪》。 杜牧(牧之/杜樊川),擅长七律七绝,散文化作赋,代表作《阿房宫赋》、《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

李商隐(义山/玉溪生/樊南生),代表作《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乐游原》、《锦瑟》、《无题》。

▲五代

李煜(重光/李后主),南唐国主,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与其父李璟合刻《南唐二主词》,代表作《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

▲北宋

范仲淹(希文/范文正),豪放派,代表作《岳阳楼记》、《渔家傲》、《苏幕遮》。

柳永(三变/耆卿/柳七/柳屯田),婉约派代表,大量创作慢词(长调),扩充词的体制容量,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结成《乐章集》。

欧阳修(永叔/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含《伶官传序》),代表作《醉翁亭记》、《秋声赋》、《六一词》等结成《欧阳文公集》,其《六一诗话》是我国第一部诗话。

王安石(介甫/半山/临川/王荆公/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列宁评价“中国二十一世纪改革家”。代表作《游褒禅山记》、《伤仲永》、《元日》、《泊船瓜洲》。

苏洵(明允/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以史论、政论为主,代表作《嘉右集》(含《六国论》)。

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最伟大文人,开创豪放词派,旷达豪迈,能“出新意与法度之中,寄妙理与豪放之外”,与韩愈合称“韩潮苏海”,书法上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四大家”。代表作《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水调歌头》、《念奴娇》。

苏辙(子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栾城集》

▲南宋

李清照(易安居士),跨南北宋,宋代婉约派成就最高。代表作《武陵春》、《如梦令》、《声声慢》,结为《漱玉词》。

陆游(务观/放翁),绍兴人,爱国志士,中年从军,宦海沉浮,85岁去世,留下9000多首诗,诗多爱国忧民,有杀敌报国,收复北方、统一祖国的信念。

辛弃疾(幼安/稼轩),与北宋苏轼合称“苏辛”,豪放派代表,代表作《摸鱼儿》、《永遇乐》、《清平乐》,结成《稼轩长短句》。

文天祥(履善/文山),民族英雄,状元宰相,宋末起兵抗元,被俘逼降,作《过零丁洋》。 姜夔(尧章/白石道人),代表作《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

▲元代

元诗初期,从南宋过来的刘辰翁、赵孟頫等崇唐而诗风清丽婉约,从金过来的元好问、刘因等学习苏轼而诗风古朴豪放。

元诗中期,虞集、杨载、范椁和揭俱斯,号称“元代四大家”。这时出现了一批能运用汉文写作的少数民族诗人,著名的如贯云石、萨都剌等。

元诗末期,出现了许多直接揭露社会黑暗和阶级矛盾的作品,代表诗人如朱德润、王冕等。

▲明代

明诗初期,诗坛代表诗人为宋濂、刘基、高启,他们由元人明,诗文兼擅,对扭转元末纤弱萎靡的诗风起了良好作用。

明诗至明成祖永乐到明孝宗弘治时期,出现了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

弘治、正德年间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等为代表的弘正体,他们提倡学习秦汉古文和汉魏盛唐诗歌,反对台阁诗。

嘉靖、隆庆年间出现了以李攀龙、王世贞等为代表的嘉靖体,吹嘘拟古诗风,认为诗自唐玄宗天宝后都不值一看。

万历年间,出现了以湖北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的公安体,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推许唐代的白居易和宋代苏轼。同时出现了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体,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但诗作又流于晦涩纤巧。

▲清代

清诗初期,诗坛出现两类诗人,一类原为明臣后仕清,如钱谦益和吴伟业;另一类甘为遗民,不肯仕清,如顾炎武、吴嘉纪等。

康熙年间,王士滇以倡导"神韵说"而被尊为清代第一诗人,他的诗以七绝最有特色,表现了一种清新蕴藉的风致。

之后,从康熙末年到乾隆、嘉庆年间,又产生了许多诗歌流派,有代表性的诗人如倡导"格调说"的沈德潜,倡导"性灵说"的袁枚,与袁枚合称"江右三大家"的蒋士铨、赵翼,及诗风质朴泼辣的郑燮。论诗力主"肌理说"的翁方纲,诗作感伤动人的黄景仁等。

第9篇: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伤情离别,吊古怀今,社会生活,政治风云,无不在诗词中体现。任凭时光流逝,无不让人沉醉心迷。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

魅力

意境美

风格

中国是诗词王国。中国的诗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以及元人小令,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三千年来,中国诗词,以其丰富的内涵,清丽的神韵,优美的语言和铿锵的音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中国的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充溢在人们的生活里。像《诗经》的《关雎》篇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咏叹爱情的诗句。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则成为人们追求的真理和不断完善自我的格言。李白的《静夜思》经常在人们思念家乡时引起共鸣。王维的“身在异地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给历来的游子引发了无限深沉的怀念亲人之情。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哲理,指导人们在遇到困难时要重拾信心,勇往直前,胜利就在前方。

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之一,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所以今天的我们才能读到这么多意境如此之美的诗词。杜甫《绝句六首》其六:“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鸟栖只故道,帆过宿谁家。”这首诗描写得简明扼要,但却抒写“不尽”,留有余味,制造出了含蓄委婉的意境美。类似的还有元稹的《行宫》中的“寥寂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平时的语句含蓄地写出了宫女青春已去,闲坐谈论往事的幽怨之情,体现了含蓄的意境美。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则表现出一种情高韵远的意境美,作者运用自身感官,采用多种艺术手段使大自然的万物都具有丰富的神韵美。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则是一组动画连拍,先是细雨“草色遥看近却无”,细雨飘落,小草冒芽,却又远看似有,近看却无。诗人巧妙地把握住这个“似有若无,似动若静”的瞬间和特点,以“草色遥看近却无”七个字,转达春天悄然而至的脚步。而读者似乎看到了成千上万的嫩绿的小生命在涌动,闪烁,在轰轰烈烈地成长,长到“绝胜烟柳满皇都”。这种动态的表现手法,带给读者的是动态传神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提高了诗歌的文化品位,增强诗歌含蓄隽永的思,更能诱发人们去探索诗歌蕴藏的美学意蕴。

种类繁多的风格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的构成者,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大致有雄浑、婉约、典雅和平淡四类。

雄浑风格的诗词饱含着炽烈的感情,写景叙事,极排比铺陈之能事,布局运笔变化多端,充满着强烈气势。如杜甫《画鹰》、《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豪放是指豪迈放纵的风格,具有热烈奔放的感情,大胆奇丽的想象,恢宏的气魄。代表作有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悲慨是指悲壮慷慨的艺术风格,充满了悲凉苍劲的美。 如陈子昂《登幽洲台歌》。

婉约类。婉约是一种委婉曲折,甚至“情致缠绵,音调谐婉”的艺术风格。它具有细而柔,细而曲的特点。如钱起的《归雁》,作者通过咏雁抒发羁旅他乡的哀愁,创造出悠缓缠绵,凄清哀怨的幽美意境。杜甫的《春夜喜雨》诗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的心情,抒情之线绵邈悠远,细节安排幽婉缜密。词中婉约类风格的作品更是不可胜数,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等均属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可以将细致幽婉,绵邈悠远的“缜密”,造诣超妙,耐人寻味的“超诣”,委婉曲折,欲露还藏的“委曲”,意在言外,含而不露的“含蓄”,感情深厚,笔意含蓄的“沉着”,归婉约类。

典雅风格的诗词高雅脱俗,表达的感情真挚。其代表作品有王维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这首和诗写了早朝前、中、后三个阶段,写出了大明宫早朝的气氛和皇帝的威仪,同时,还暗示了贾至的受重用和得意。作者不和其韵,只和其意,雍容伟丽,造语堂皇,格调十分谐和。再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三) , 李白的《赠孟浩然》,王维的《山居秋暝》、祖咏的《终南望馀雪》等等均具典雅之美。

平淡风格的诗词表达的感受与自然景物融合无间。。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杜甫的《客至》、柳宗元的《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等等。“形容”品是专门讨论表现技巧的,即诗人的描摹客观对象时, 要把握客观对象的本质,恰当真切地表现它们的内涵精神, 如李商隐的《蝉》, 这首咏物诗,就是抓住了蝉的特点, 结合作者的情思,真切地“为情而造文”的。“精神”一品则是神气清明, 生气勃发的艺术风格。其 特点 是诗中必须有精神透出, 显得生机勃勃,流溢于纸上, 使塑造的艺术形象充满着生命力。如杜甫的《绝句四首》 (其三) , 全诗一句一景四幅独立的图景, 四句景语真切完整地表现了诗人复杂细致的内心思乡之情 。而“流动”品是一种气脉流转的艺术风格。诗歌风格的流动之美,往往是作家感情的充沛和连贯, 思路的畅达和流转,语言的自然和委婉,音节的悠扬和回环等因素的综合体现。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古典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向我们展示出一个绚烂多彩的世界。我们不仅从中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丽,更体会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徐娅芬

201013011313

109班

上一篇:三轮车转让合同下一篇:关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