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结合的机械电子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职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办学活力,全面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产学研结合的机械电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产学研结合的机械电子论文 篇1:

产学研结合的机械电子实验室建设创新实践

摘要:机械电子属于应用技术学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具有产学研结合的实验训练,因此高职院校要创建具有产学研结合的机械电子实验室。本文通过阐述建设产学研结合的机械电子实验室的重要性,分析电子实验室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机械电子实验室的创新措施。

关键词:产学研 机械电子 实验室 创新实践

1 建设产学研结合的机械电子实验室的重要性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产学研结合实现的重要途径,为加快创新型人才发展和提高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发展,建设具有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实验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①机械电子实验室建设是提高科研产出的需要。实验室的建设为师生提供了学术研究和科研交流的场所,师生通过利用实验室的各种实验资源,借助实验室的优良科研氛围,可以帮助师生的科研项目尽快的转化为市场产品,提高了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的成功率,激发了师生的进行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加快产学研结合的机械电子实验室的建设是提高高职院校科研产出的需要。②建设机械电子实验室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较强社会实践能力,因此机械电子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将自己在学校学习到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能力,而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则需要学生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实验锻炼而获得,因此机械电子实验室建设是适应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③建设机械电子实验室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手段。产学研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通过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科研机构的结合、借助各自的资源优势,形成具有科学研究、人才教育培养以及产品生产一体化的系统,而要实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发挥他们各自的最大资源优势,需要借助某种中介,为他们的结合提供实现的场所,而实验室的建设则满足了产学研结合实现的手段。

2 机械电子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高职院校意识到建设具有产学研结合的实验室的重要性,并且也在积极地建设机械电子实验室,但是产学研结合的实验室的建设还是存在着一些方面的不足:①实验室的配套资源不能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无论是在软件配置上还是硬件设备上都远远不能满足产学研结合下的机械电子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一是高职院校受到资金和场地的限制,高职院校的实验室建设面积较小,实验器材的科学技术含量不高,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也只是简单的基础性实验,而不能满足师生的创新科研实验需要;二是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力不足,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他们只是对学生进行一些重复性的基础实验,而不能对学生进行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教学。②创新型、综合型实验的挖掘不够。产学研结合要求高职院校的实验室建设要积极开展具有创新型、综合型的实验,但是实际情况却是高职院校的实验内容大部分集中在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实验,而缺乏其它学科知识的实验锻炼,这样的单一实验模式不能适应具有产学研模式的高职教育发展,同时机械电子专业的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而高职院校的实验室建设又缺乏前瞻性,结果导致实验室在建设完成后就已经落后于社会电子机械技术的发展。③机械电子实验室的制度不健全。产学研结合的实验室应该具有一个宽松的实验锻炼制度氛围,师生可以在实验室内进行各种创新实验,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验室的各种制度相对来说比较繁琐,尤其是实验室的使用制度过于严格,不利于学生的使用,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挥,使得实验室的学术氛围不浓厚,影响了产学研的结合效果。

3 提高产学研结合的机械电子实验室建设创新的对策

3.1 以竞赛为契机进行机械电子实验室的创新实践建设。竞赛是以教学活动为基本并且注重学科前沿技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群体性科技竞技活动,目前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各种竞技比赛非常多,比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以及各个地方举办的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等,大赛命题是专家、学者经过多方面的论证而确定的,因此大赛的命题具有一定的学科前瞻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竞技比赛可以在实验室内进行相关的实验,而学生进行的各种实验又为实验室的创新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

3.2 加强机械电子实验室资料电子文档建设。学生通过实验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科研结果,但是由于学生的科研报告撰写不规范,使得学生的实验结果不能与其它实验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原因主要就是实验室的相关资料比较缺乏,学生不能获得足够的资料,同时纸质的资料又由于查找困难,影响学生查找的积极性,因此产学研结合的机械电子实验室要加强对电子文档的建设,一是要与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建立电子网络对接;二是高职教师要广泛收集机械电子专业的资料,并将其转化为电子文档。

3.3 建立健全创新型实验室管理制度。要根据机械电子专业教育的目标,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科研能力的指导,突破传统教育观点和教育模式,建立健全综合创新型实验室的系统工程,继续深化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制定实验室考核机制,合理配置实验资源和实验人员,形成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为主的创新型实验室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杨科,华心祝,孟祥瑞,等.产学研结合建设创新型综合实验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114-116.

[2]张威,张晓伟,黄泳,等.多层次开放实验室渐进式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299-300.

[3]侯凤才,张国.高校实验室开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80-185.

作者简介:潘红娜(1988-),女,河南周口人,江西工程学院新能源工程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和能源;蔡振兴(1984-),男,湖北黄冈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和能源。

作者:潘红娜等

产学研结合的机械电子论文 篇2:

高职教育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模式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职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办学活力,全面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通过几年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实践,初步形成了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以工学结合为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 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职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办学活力,全面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通过几年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实践,初步形成了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以工学结合为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以高职学生为主体对象,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坚持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相结合,培养方案与双证书相结合的道路,以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力为目标,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和职业能力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以工学结合为依据,确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制定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而要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主要是通过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制定中,我们在走访大量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深入的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毕业生反馈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召开由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课教师及教学督导人员参加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研讨会。通过由企业人员参加的专业建设研讨会,共同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专业指导委员会由7名本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员与管理人员组成,行业专家与实践工作者占三分之二以上,委员会主任由该行业的权威专家担任。

二、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与企业深度融合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行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因企业的生存发展而生存发展。没有行业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就很难生存;没有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支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失去了方向;没有企业和行业的参与,更无从谈起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践。因此,要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和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关系,把学校融入行业企业之中,把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院,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操作,才能真正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十分重视校企合作,特别是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我们先后与多家大中型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的实习实训关系,他们已成为我院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的模式我们主要采取了五种形式:一是学生进企业,由学院的教师带队,到企业进行实训,由企业的专业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二是企业进学校,我们把企业专业人员、能工巧匠请到学校作为兼职教师,将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校就能感受到职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形成良好职业素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三是教师作为企业顾问,为企业传授相应的理论知识,为企业出谋划策等;四是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合作就业,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五是合作进行应用性课题研究,发挥学校的基础性作用,联合开发行业企业的服务市场,拓展学校的职能,实现合作发展。

1.人力资源

专业建设的瓶颈之一是教师队伍建设。我们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大量聘请实训基地的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对专职教师的技能培训,提高了专职教师的职业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理论实践结合的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同时我们发挥学校人力资源的优势,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管理咨询、技术指导等,加强了校企合作,实行了社会资源共享。

2.实践场地

实验、实训、实习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三个关键环节。学院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践场地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服务,解决了学院实训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企业的员工培训基地建到了学院,真正实现了学院与企业的实训资源共享,改善了学院的实训条件,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以工学结合为标准,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不断探索有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及管理制度等,逐步形成一套内部体系完整、外部关系协调、运行顺畅高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制度。

1.教学模式改革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我们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偏重文化技术和理论知识转向重视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2.教学内容改革

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我们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行业要求,与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课教师一起,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岗位能力拓展以及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不同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的技术能力标准,在此基础上审定专业教学计划,设计出基础知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等若干个课程模块,学生除必修的模块,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所拟定的未来就业方向,来选择相应的选修模块。

同时在课程模块的设计上,注重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把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衔接起来,我们要求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毕业时,除必须的毕业证外,还必须取得国家和社会劳动保障部的《助理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为此我院设立了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鉴定站。

3.教学方法改革

我们改革现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偏重课堂知识讲授、轻视岗位技能训练的做法,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有利于培养训练学生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一是我们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对于有的专业课采用全部实训的方式,边讲边练,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二是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入意识;三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精品课程为依托,把课程的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大纲及参考资料等教学内容放到校园网上,供学生学习参考使用,我院《电子商务网站运营与管理》为省级精品课程。

4.考核方法改革

在考核方法的改革上,我们突出技能考核,主要是采取“平日考核+理论考核+技能考核”的考核方法,对某些技能性特别强的课程,采取“平日考核+技能考核”的方式,如《电子商务实训》,在考核过程中,除了有学校安排的专业教师外,还积极邀请企业或相关技术专长人员参与评鉴,使考核社会化、一体化。

我们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上组织的有关专业技能考核或上岗考核考试,用行业标准来评定学生的技能水平。对有的课程的考核,我们直接以社会考核的分数,作为对学生该门课程的考核结果,如《计算机文化基础》。

此外,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的表现也纳入对学生的考核,记入学生档案。具体考核由所实习企业的管理人员及一线技术人员来承担,更具客观权威性,真实体现学生的操作素养。

5.管理制度改革

我院在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教学计划基础上,进一步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使之更适应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分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学习的环境,同时为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弹性学制的建立,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更有效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自觉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竞争能力,为毕业生就业和升学提供更扎实的基础和广泛的选择机会。

总之,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我们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实现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教学过程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我们将在今后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林莉.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促进中职教育新发展.大视野,2008,(7).

[2]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06,(18).

[3]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7,(8).

[4]吴万敏,姚琳莉.论行业高职院校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之必要性.高教探索,2010,(6).

作者:张传玲

产学研结合的机械电子论文 篇3: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摘要] 文中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教学的特点,根据实践经验总结两种实践手段,并以具体效果为例证,证明工学结合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 工学结合 以赛带教 自主互动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

一、工学结合的由来

工学结合与产学研结合相比较为微观,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无论是什么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人到社會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之所以能持续100年经久不衰,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那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仍然主要在高等教育。高等学校为学生的职业和就业所进行的各项活动丝毫不会降低自己的身价,相反是顺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当代,就业能力仍然是大学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应通过专业甚至职业训练使学生掌握就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二、目前主要问题

我国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很早就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学习国外合作教育的经验,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积极性不高

相对学校而言,企业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一个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必须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需求。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利益最大化,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甚至是与自己竞争的人才。企业参加工学结合不能像职工教育那样将费用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从一个侧面抑制了他们参加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协办方的积极性除了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如加拿大的免税减税政策,予以鼓励外,主办方有责任设法予以调动。

2.专业对口以及获取报酬

工学结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因此只要求与所学专业有联系,不求完全对口。至于报酬,要求所有学生均取得报酬目前在我国尚有困难,但分散安排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现状。以市场化的手段进行操作,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工作的学生逐步增加,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获取报酬的问题。

3.影响课堂知识学习

学生理论学习课时减少影响书本知识学习的问题,国外同样存在,他们的一种解决方法是延长学制;另一种方法是将学生的工作安排在暑假。前者由于国外多为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因此实施起来较为方便。我国目前这方面的条件尚不成熟,应尽快进行相应的改革。后者在我国一些高校试点后得到较好的效果。

三、工学结合教学实践探索

工学结合是产学合作的主要途径。工学结合的难点在于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能否找到共同的目标、利益及动力。我们学院根据电子类教学的特点,结合实际学生的情况,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探索工学结合教学。

1.以赛带教

当前电子类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缺乏。其突出表现在学生毕业后上岗工作时不能尽快找准角色定位以适应工作需要,动手能力差,面对突发的问题不能及时找到解决方法,还存在依赖老师的情况。

“以赛带教”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大赛来带动学生学习的主观动,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以赛带教”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是指“教学—选拔—培训—参赛—反馈”,即:“教学”在平时教学中把学生必须掌握的各项基本技能结合比赛的要求传授给学生;“选拔”通过校内组织选拔赛或通过课堂教学挑选学习成绩突出、综合水平较高的学生;“培训”学校来开展具有强烈针对性和高度逼真性的专业知识理论技术教学、技能操作应用训练与实际能力水平演练考核,并组织学生参加电子类的相关培训或者全国性质的大型培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理论、实践水平;“参赛”精心挑选符合电子类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的各种比赛,组织在前期培训中有良好表现的学生参加;“反馈”通过比赛,总结经验教训找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反馈到平时教学中,以此不断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例如,2010年我校组织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嵌入式产品开发项目”。此次参赛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以赛带教”模式操作,2010年3月通过前期的教学反馈,由老师推荐若干名学生到电子协会和机器人协会,然后由两个协会组织选拔赛进行校内选拔,确定2组6名学生参加广东省预选赛。2010年3月至5月组织带队教师以及学生参加全国性质综合培训累计达20天,使整个参赛队伍的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在2010年5月的广东省预选赛中两队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在此基础上整合人员确定一组学生参加全国大赛,最终在2010年6月取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嵌入式产品开发项目二等奖。大赛结束后,首先参赛队内总结参加大赛取得的经验以及在参赛过程中的不足,然后通过协会组织其他学生参加经验交流会,最后将学生和教师反馈意见汇总到院系讨论形成有价值的意见,并融入此后的教学中。

此外,我校还参加了亚太机器人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以及发明杯等,并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通过参加诸如此类的大赛大大提高了我校电子类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办学的知名度,学生的就业质量随之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在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显著的提高,甚至有些问题可以独立解决。实践证明“以赛带教”是效果显著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2.自主互动教学

近年来,随着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类的技术更新速度远远大于以前。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传统的注重理论、忽视实践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培养优秀合格的学生的要求。为了建设理论、实践与创新相结合的电子类课程,提高本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兴趣学习,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验证,最后自主创新的转变。结合我校电子类课程的特点,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引入了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即“以培养学生基本能力为基础,以理论、实践相结合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核心”的基本教学思路。

要完成“一基础,两核心”的自主互动型电子类课程,就必须制定一套与之配合的、行之有效的具体的教学方法。根据电子类课程的特点、“一基础,两核心”的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的先进理论以及高职学生的自身的条件,我们设计了“理论、实践和创新相结合”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理论、实践和创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例如,我校的校级精品课《断续控制与PLC》采用互动型的理论教学。所谓互动型的理论教学,就是指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加入学生的因素,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而课堂也因他们的主动参与而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学生在一堂课中,往往只有十几分钟的有效听课时间,特别是在一节课的开始阶段。因此,就要有效利用这段时间,集中讲解《断续控制与PLC》课程中的学生无法自主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接受本节课要掌握的内容;然后利用剩余的时间,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己讲解其它可以自主学习的知识点。比如,在教授电气电路图的时候,教师先讲解一到两个电气电路图,然后让学生上讲台当老师为其他的学生讲解,教师再作补充。用这样的方法,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涨,既可以使学生利用以前课堂上荒废的时间,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和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还要注意教学的梯度设计,逐步提高难度。整个教学过程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按逐步提高的原则。先向学生讲解基础性的简单的原理,在和学生一起剖析深入的、复杂的、综合的理论,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使学生建立可以自行解决问题的信心,并让学生接触实际问题和工程应用,真正明白和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原理,为实训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生经过互动型的理论教学之后,可以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之后就需要对以掌握的知识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可以巩固理论学习的成果,也可以加深对可编程控制器的原理的理解。所以制定适合《断续控制與PLC》课程特点的实训课程,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第一,设计结合《断续控制与PLC》理论知识的面向实际工程应用的实训项目。根据实际工程,我们设计了例如电动机运行控制、四路口交通灯控制、物料传输带控制等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实训中就可以切实地了解可编程控制器的实际工程,建立一个系统的工程概念,为学生今后实际操作打下基础。

第二,为了调动学生,尤其是后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共同研讨问题,代表回答问题,综合打分的方法。由于小组共同学习使得小组成员的关系是“息息相关,荣辱与共”,因此在这样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自强自爱,学会了尊重他人和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学会了相互激励,相互赞赏,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特别是后进的不愿意思考和回答问题的学生,他们会在同组的学生的带动下,由被动学习逐渐变为主动学习,由不愿回答问题到自愿回答问题,由不敢回答问题到大胆回答问题,这种转变是相当明显的。

《断续控制与PLC》课程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启发,让学生自主的产生问题、发现问题,并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解决问题。对待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尝试提出各种不同的见解或方法来解释或者解决它,甚至可以质疑老师、挑战权威。但是要求学生必须用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释自己的见解,学生之间还要进行论证,听取其他学生的建议,这样可以使学生获得巨大的收获,可以继续根据他人的不同见解针对自己的问题不断进行新的探索——这也可以称之为是创新!比如,在讲授电动机手动顺序控制的时候,就要求学生课后自己设计电动机自动顺序控制,然后在课堂上各抒己见,阐述自己的方法,再根据其他同学提出的意见进行更改,最后可以在实训课上验证自己的方法,如此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断续控制与PLC》课程又是与实践工程联系十分紧密的一门工科课程。学生在经过自主互动型的理论、实践教学之后,又进行了模拟实际工程的实训的训练,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一些实际的操作。但是这些对于创新教学而言还是稍有不足,还需要学生对一些实际的工程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操作、探讨和完善——这也是创新的一个方面。《断续控制与PLC》课程以及其它工科类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大批基础知识扎实又具有一定实际工程经验的专业人才。因此,《断续控制与PLC》课程设计了综合的学生自主设计完成的工程实训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目前,《断续控制与PLC》课程设计的综合工程为电梯控制系统,教师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如:(1)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设计3~7层电梯模型;(2)硬件包括轿箱上下运行电路、门开关运行电路、关门防夹电路、楼层指示电路、运行操作电路、传感器电路,等等;(3)软件包括电梯的运行控制、各种指示、逻辑判断,等等。学生对如此一个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工程设计十分感兴趣,每个小组都积极讨论研究方案,不断完善,整体的教学效果也十分显著。学生综合设计的成果还应用到几项科研课题之中,如我校为某大公司PLC产品制作的7层电梯演示模型就是以我们系2005级学生为核心完成的,此外为这家大公司研制的PLC功能演示系统也是有学生参与完成的。可以说《断续控制与PLC》课程设计的综合实训对启发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创新能力上都起到了显著的效果。而这种教学模式产生的效果正好解决了企业积极性不高、专业对口难以及获取报酬低等问题。

四、小结

通过对工学结合的深入理解以及几年来的不断努力,我校电子类专业教学总结出切合自己身特点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其效果显著,通过大赛培养出的学生未毕业前就有企业选中,前期毕业的学生进入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还有已经开始自主创业,开发电子类产品。

当然目前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还有些不足,需要在不断的教学中总结和提高。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希望在诸多同仁的努力下,尽快“得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文晖.自主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效果认证.

[2]林萍华.素质、素养和创新.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

[3]张樟.论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

[4]刘国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系统改革研究.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

[5]张洪,尤丽华.建立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验教学体,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

[6]于洋.“以赛带教”高素质广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4).

[7]张胜宇,冯明发,路勇.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建设的创新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07,(2).

作者:张胜宇 冯明发

上一篇:拆迁办主任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区环卫处上半年工作总结